农村发展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8:33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1

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农村信用社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政府农村产业经济政策是农村信用社得以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高产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全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陵阳的西瓜大棚,小店的芦笋种植,库山、天宝的中草药,桑园、大石头的大姜等为代表的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4%,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政府各级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其兴衰与政府息息相关。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农贷总量占全县农贷总量的9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逐渐发展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化解风险支持发展,在涉及农村信用社切身利益问题,在政府利益与信用社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宁可自身承担也绝不把包袱甩给农村信用社。一是政府举债解决基金会问题。1999年根据上级安排全县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根据有关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基金会可由农村信用社收购,政府及时组织了人员对全县21家基金会进行了清产核资,县政府本着不甩包袱、不压担子、不转嫁风险的原则,将基金会全盘关闭,所形成的债务由政府承担,避免了将风险转嫁到农村信用社。二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入股。目前,农信社股金总额已达4727万元,较行社分门办公时增长4693万元。三是整顿社会信用秩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今年5月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县政府大力开展了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活动,为信用社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活动中,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清收盘活领导小组,积极帮助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并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清收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盘活不良资产203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明确经营思路,转换经营方式,建立有效监督制约考核机制。

(一)明确经营思路,突出以信贷支农为主线的工作重点。信用社充分认识到信贷支农既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摆脱困境、化解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字优势,作好支农这篇大文章,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占领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支农主力军。工作中,他们以发放小额农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信贷人员走村串户大力发放小额农业贷款。今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6万余笔,涉及金额34579万元,占贷款总投放量的87%。

(二)建立内部考核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长期以来,该社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对此,今年初,该社对收入分配进行了彻底改革,先后出台了《****农村信用社2001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联社机关工作业绩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经营目标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从两方面入手实行全员考核。经营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新增目标、中间业务新增利润目标三项,收入分为生活费和目标奖惩两项,收入报酬与工作目标相挂钩,完成基础目标可保证基本生活费;完成新增目标计划的全额兑现效益工资,对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达1万元。分配机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了“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分配机制,成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发展营销贷款,改变传统信贷投入模式。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资金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加上个别信贷人员怕承担责任,出现了惜贷、惧贷的心理,导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贷不着的供求矛盾。针对这一问题,信用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传统信贷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贷款营销制度,主动走出社门向优良客户推销贷款。信用社与职工个人签订放款责任书,在限额内由其自主发放贷款,保证到期及时收回本息。为有效防范风险,对贷户实行信用等级管理,根据资信状况不同将贷户分成a、B、C三个等级,放款额度从1000元到2万元不等。营销贷款重点支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发展经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的良好经营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发全员活力。年初以来,信用社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职工经过考试和评议合格者由信用社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聘期2年,合同期满经过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员都产生了危机感、压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竞争上岗,在联社机关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通过个人答辩、群众投票、组织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群众威信好、学历层次高的人员竞争上岗,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基层信用社主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将自动辞职。

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信用社紧紧围绕“双增”工程,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创建社以来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缴纳税金80万元,自行社脱钩以来共缴纳税金1443万元,为地方财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资产占比高、支农资金实力不强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决。

(一)协调各级各部门帮助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堵住农村资金外流源头。农村信用社虽然在资金组织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但从上半年存款增长分析,全县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10385万元,仅占全县农村存款增长额的41.8%,这与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放量占全县各金融机构97.8%的比例极不相称。目前个别只存不贷的机构利用各金融机构大批撤销农村代办站之机广泛发展代办员吸收存款,同农村信用社争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无法满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的需求。这也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资的政策相悖的。建议各级党政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一是把农民人均存款作为《农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纳入“双增”工程的考核。二是乡镇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经理给予一定的义务工补贴,提高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是各乡镇制定制度,制约各级干部为其他金融机构代办储蓄问题,使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信用社。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制度;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的农村劳动力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以及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种状况决定了他们在日趋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是我省经济落后,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成因是我省农村教育落后,且发展缓慢。

一、江西农村教育现状

江西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文化大省,有过“临川文化”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江西在各个方面进步较慢,近几年来,经济更是落后了。江西教育与其他省份比较发展较慢,江西农村教育也就更加落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人的素质的核心是文化程度,而目前江西农民受教育情况是国民中最差的。据2001年全省农村住户调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62%,比上年同期下降1.1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87%,增加1.89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52%,下降0.7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近9成的农村劳动力仅受过初等以下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低素质的劳动力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0.78个百分点。

2.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

目前,我省农村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每年有大批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还有许多中小学辍学生。由此,江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受国民基础教育平均年限不足九年,绝大多数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他们中有较少部分完成了高中学习,参加过高考,但未能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基本上属于受国民基础教育中质量较差的部分。

3.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

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几乎是空白,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加上由于学习费用高和应用方向不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参加正规的职业教育的人数极少,些微的职业教育大多是打工期间的在岗教育。就业后的继续教育更是空白。

4.没有享受现代意义教育

江西农村的教育体系较为落后,与城市的教育体系相比,在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不硬,软件缺乏,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的教育。其结果,在江西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占40%以上,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二、原因分析

江西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社会的,也有政府的;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众多,十分繁杂,其中主要的原因有:

1.农村教育体系不全

江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在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耽忧;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江西农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江西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2.教育保障不力

据有关资料反映,前几年,江西各地均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但是,据分析,所拖欠部分的95%以上是属于农村教师的。这体现了农村教育的弱质性,对于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打击较大,也说明了农村教育的地位低下。作为农村教育的中坚的教师队伍心理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许多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几间破旧房,几块黑板,几张桌椅就是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城里人的偏好,国家的绝大多数教育投资投到城市教育之中。结果形成,农村教育硬件不硬,软件缺乏,半死不活的农村教育局面。

3.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按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体系来看,当地较为贫困的乡镇财政负担着农村绝大多数的教育经费。贫困的乡镇财政一般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独自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农村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的。

4.教育收费相对较高

从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江西农村教育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从教育大众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有没有钱都应享受充分的教育,农民受教育的权利都不应该被剥夺。江西的九年教育不是义务的,仍然是在收费的。相对农民的低收入,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成本实在太高。因为上学的费用较高,让许多收入微薄,且多子女的农民家庭无力负担,结果造成儿童辍学或受教育不充分。没钱受教育是制约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5.各有关部门没通力合作

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形成是由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来完成,农村基础教育和少量的较正规的职业教育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管理,除此之外,劳动部门、农业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也承担了一定的农村职业教育任务。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大家都在忙城里的事,农村教育被遗忘了,更谈不上通力合作,共建优质的农村教育体系。

此外,农村教育的异化,出现了所谓的“蠢儿理论”、“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也是江西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江西农村教育落后带来的影响

江西农村教育落后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约占江西人口总量72%的农民,整体素质低下,不但贻误了一代人力资源的优化,还可能形成代际传递。这也是江西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影响将十分深远。

1.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是否有较高的素质。在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初中以下的学历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必须有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农村青年才有可能在城市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能上高中的农村孩子如此之少,这种局面造成农村年轻一代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素质低下,于是,便为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的。

2.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素质低下的江西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有的甚至被迫出卖人格,从事色情业。那么,江西农民的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就难以靠他们本身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而是要靠政府的“恩赐”了。

3.无法加速消除江西农民的愚昧

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江西经济引向现代化,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消除愚昧,把农民变成现代有理性的人。江西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素质又无法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小农经济发达的江西农村仍然存有大量的愚昧的行为。愚昧的农民仍然死抱“两宝”(死宝——土地,活宝——儿子)不放。他们不明白愚昧与现代化的冲突所在,不理解现代化的真实含义。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加速消除江西农民的愚昧的行动,从而影响江西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4.无法加速江西经济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江西经济要“在中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是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占江西劳动力近3/4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不能提高他们的素质,提高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低质量教育是不能对经济作出较大的贡献,难以达到教育对经济建设有较大贡献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加速发展江西经济。

5.将对农村下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实践证明,近墨者黑,上一代对下一代有较大的决定性影响。江西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但造就了一代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其负面影响将沿续到下一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素质较低的江西农民对教育的认识肯定是较低浅的,他们以自己来衡量下一代需要的教育,决定下一代受教育的方式,从而影响下一代的素质。江西低素质农民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的结果不可低估。

转贴于四、几点对策建议

江西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是造成“就业低层次化,收入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彻底解决农民受教育的问题,农民的素质就永远不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继续受阻,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会遥遥无期。要大面积地提高农民的素质,除了让他们受到足够的教育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视农村教育

江西农村教育发展几乎停滞,要让她有个较快的发展,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上进行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正视农村教育。

江西农村教育落后,欠账较多,要解决起来困难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畏难思想,作好打攻坚战的思想准备,积极寻找突破口,不贻误任何战机。

要树立教育大众化的思想,认清发展农村教育与江西经济发展的关系,江西农村教育不发展,农民不能顺利转移,江西的经济发展只能昙花一现,具有“眼球”效应而已。

要坚定大协作思想,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靠教育部门一家。劳动、农业等政府部门也重任在肩。只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要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无论是从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要求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角度考虑,都应把职业培训摆在重要位置。

2.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就应该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减下来,不要让全体适龄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

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优质的,与城市教育比较,农村基础教育的含金量极为逊色。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个体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大力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

3.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

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使江西农民将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江西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心底有个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全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转好的前提下,江西农民将有一个参与职业教育,掌握实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低、个人文明程度低的要求和奋发学习的过程。

通过基础教育,他们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通过较为正规的职业教育,他们将掌握劳动力市场所必须的劳动力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变自己的弱质地位,他们就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省内外的劳动力市场上,将站在较高的平台上,拓宽就业门路,受到雇主的欢迎、尊重和信任,享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地位,提高收入。

4.认真审视农村教育

针对我省农村教育,我们应该认真审视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仅应该考虑如何使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等,紧贴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现实,更应该采取措施大幅度地降低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成本,让农民在受教育的问题上和城市人享受同等的待遇。

要认真考虑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开放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教育。穷办教育,糠菜代,只能贻误农村教育,城乡教育的巨大反差必须逐渐消除,否则,将影响下一代农村孩子。

5.加强各类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劳动力市场中,人的素质、劳动力技能水平是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内在因素,较高的劳动力技能水平是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加强培训是促进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要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和职业培训,进一步整合面向农村的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加速形成一批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为一体的职业培训综合基地。

要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在我省的农村,要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实行1—3年的就业前培训,使新生劳动力普遍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全面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

要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控制,引导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使其能面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6.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的教育法律立法基本完善,江西立法机构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土实际,完善配套,使我省教育的法律体系具有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

从江西农村教育实践来看,“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当务之急是加大执法力度,攻打“土围子”,确保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在农村切实得到落实。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3

一、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大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也为农村能源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农村能源和设施装备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时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用能的需求。农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又会促进或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程度和规模。一般来说,农村能源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成正比。能源消费愈大,现代化程度愈高,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基本上是同步。随着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减缓或降低。农村能源与农村经济的一般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农村能源建设的内容包括开发利用和节能、产业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它在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源是农产品的结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即是能量转换的过程。二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社会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改变了农村面貌。三是提供动力,保证了农村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五是促进了农村的技术进步。六是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4

一、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阻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农民自身、银行业机构和农村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民自身原因

1、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是阻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观原因。由于大多数农民已被“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深深根植于头脑中,对于超前消费大多不敢接受或不愿接受,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农村,传统的“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通过对辽阳市200名农民的调查问卷显示,160名农民表示不会进行“贷款消费”,占被调查农民总数的80%。

2、农民的收支状况阻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事实证明,消费信贷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城市居民相比,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同时,由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收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对经济环境的依赖性,因此,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民还承担着较重的支出负担,农民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必需品开支外,买房建房、农业投资、婚丧嫁娶等人情往来、供养子女的教育支出、家庭医疗支出等费用支出占其收入的相当比重。因此,农民可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寥寥无几。

(二)银行业机构原因

1、银行业机构对办理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宣传不到位影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鉴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消费信贷风险较大,加之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保守,使得银行业机构在农村开办此业务会产生“投入大、收效小”的情况,开办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难度较大,因此,银行业机构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当前银行业机构宣传消费信贷政策局限于摆摊设立咨询点等简单形式,农户对其消费信贷政策了解不够,即使有借款意愿也不知如何贷、有哪些贷款品种可供选择,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

2、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较少,缺乏适合农村特色的消费信贷品种,导致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经对辽阳市农村消费信贷业务调查,开办的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品种除了有少量的助学贷款和小型农机消费贷款外,几乎没有其他消费信贷品种。

(三)农村外部环境原因

1、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消费水平。由于农村地区医疗和养老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普遍存在“留过河钱”以备养老、看病等急需之用,不敢轻易消费。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尚不完善,报销比例偏低、报销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普遍存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和社会信贷中介机构尚未健全客观上阻碍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目前,我国城镇个人征信体系已经建立,但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并不完善,金融机构难以全面掌握农民个人的资信状况、承贷能力、还款能力。同时,农村地区的担保、评估等社会信贷中介机构几乎是空白,金融部门既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也不能在贷款发生风险时通过中介机构及时处理抵押物品偿还贷款,使金融部门的风险防范较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部门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民新消费理念和消费信贷政策的宣传,帮助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树立新的消费意识,提高对信用消费的认知程度,加大对消费信贷相关知识及其积极作用的讲解,达到使更多的农民对消费信贷从初步了解到愿意接受的效果,从而扩大消费信贷的客户群体。

(二)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警容机构要积极探索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金融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金融法律、法观,促使农村营造支持金融发展、防止金融风险的良好社会环境。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建设,努力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数据体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向工商、税务、公安、房管、土地、车管、保险、商家采集客户信用资料,掌握客户的真实信息。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使守信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失信者受到惩罚。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生态建设工作要当好参谋,积极推动政银、银企合作,推动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涉农金融部门的合作平台,搞好银企项目对接,引导银行增大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完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发展农户联保、互保、信贷联络员担保等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互助型担保机构,营造出担保有力、贷款强劲、相互促进的支农资金运作格局。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拓展消费信贷品种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不断加大消费信贷新产品的创新,可开发诸如住房消费贷款、住房装修消费贷款、农机消费信贷、教育消费信贷、医疗消费信贷、耐用消费品贷款等适合农村的消费信贷品种,积极改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消费信贷需求,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满足适合农村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需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5

一是并村并组,减人减支。取消农业税后,村级收入大幅减少,迫使村级组织减人、减支。同时,工作任务的减轻,也为并村并组提供了条件。如2004年12月,原七岭村与复兴村合并为新七岭村,村干部由原来的14人减少到5人,每人每年工资按3000元计算,减少开支2.7万元。村民组由原来30个合并为8个,村民组长每人每年报酬按150元计算,减少开支3300元。

二是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004年底,宣州区全面开展并村工作,将原有的340个村合并为181个。2005年6月初,宣州区选派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含副科级干部)到村任职。根据农村工作实际,该区要求各乡镇党委首先要确保每个村选派1名干部担任村综治指导员。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村具体需要,可另行选派干部担任村计生、科技指导员等职务,帮助村委会开展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选派干部是党员的,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书记或副书记;不是党员的,挂任村委主任助理。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可减轻村干部负担,加快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是合理界定村级财务收支,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在严格核定村干部编制和总人数的基础上,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分配方法,将村干部和村民组长的报酬列入财政预算,适当提高标准。取消农业税后,贫困村收入受到限制,乡镇党委、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帮助他们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另一方面在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时,要有所倾斜。如乡镇党委、政府可以设立村级组织经费专户,每年从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村级组织经费,或从本级财政中拿出一定资金,根据所辖村的经济状况给予补助,确保贫困村的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要根据各自的财力,拿出一定资金帮助退职村干部和现任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使他们安心工作。

四是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引导农民自愿协商投工投劳。严格区分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与加重农民负担之间的政策界限,对农民直接受益的村组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农民自愿、民主协商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办好、管好自己受益的公益事业。利用受益区户主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通过与受益农户协商讨论,出工出钱,兴办公益事业;对全村大面积受益的事情,需动用全村劳动力或由全体村民出资的,必须通过“一事一议”来解决,并要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6

关键词: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2-11-1

1农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环保意识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大部分农村存在“脏、乱、差”等现象,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任意排放,造成面源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污水灌溉,土壤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饮水安全程度低。

1.2农作物资源不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在农村,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被直接燃烧,有的甚至在田间地头直接烧掉,这样既减少了能源的利用率,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2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经验

九台市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工作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拓、增、提、减”四个方面:

2.1拓展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功能和领域

近年来,九台市力求创新发展,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技术,拓宽载体,强化管理,总结推广“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等模式。开展户用沼气、秸秆气化站、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高效预制节能炕等技术示范工程,使能源与生态有机结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兼顾,政府、企业、农户互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功能有了明显拓展。

2.2增加了清洁能源有效供给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农村积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而且由于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污染,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大气层,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又美化了环境。

2.3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户使用沼气产生的沼液、沼渣等优质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达到节本增收的效果。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通过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加快“猪、沼、菜”的北方农村能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沼液浸种、沼液替代药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了九台市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2.4减轻了农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九台市围绕城市污染整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思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禽畜生态规模养殖,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狠抓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处理,加快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步伐,堆进生产方式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示范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了人畜粪便等对水质的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3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能源转化为重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能源作物为重点,增加商品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规模化禽畜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农村高效预制节能炕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3.1创新农村能源发展观念

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农村能源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要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

3.2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自主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加大对秸秆生物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的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

3.3创新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7

泸州市江阳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长江沱江交汇处,总面积64907公顷,总人口60.7万人,是泸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江阳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目的,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秀美新农村。一批有区域化布局、特色明显的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已经或正在形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区林业总产值已逾4亿元。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

一、林业产业发展对江阳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林业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林业资源迅速增加,林业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江阳区自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后,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全区有林地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8%,活立木蓄积47万立方米,近几年造林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均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极大地丰富了林木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在狠抓造林总量增加的同时,注重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和优化林业种植业结构。利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龙眼、甜橙、枇杷基地,引进九叶青花椒成片种植,促进了林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了效益林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林业产业飞速发展,为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开辟了新的途径。

1.竹产业。全区竹材加工企业10家,竹笋加工企业7家,年产值逾5000万元。竹产业正蓬勃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分水岭乡“四峰山竹木协会”为龙头的竹产业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四峰山”牌大白筷、烫金筷、印花筷以色泽纯白、印花精美、方圆有型的产品特色立足市场,供不应求,档次不断提高;极具特色的分水竹筒工艺油纸伞,伞型玲珑轻盈,工艺独特,幌油光亮,伞慢绘制着富有民间传奇故事色彩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蝴蝶恋花”等精美图案,产品经过支架、网线、绘图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是国内罕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产品多次获奖,远销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安镇的竹芯食品有限公司是泸州有名的竹笋创外汇企业;邻玉镇的宇盛食品厂、分水岭的华跃食品厂等竹笋加工生意红火,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全区的竹压板、竹压席等加工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竹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2.木材经营加工业。全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80余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2007年,由市林业局创办的川南泸州竹木批发市场,经市政府批准,已移交江阳区政府管理,依托华泰果蔬市场进行建设,市林业局实行行业指导,区林业局提供办证服务,目前,城区大部分木材经营户都已入驻市场,市场交易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受到省林业厅及市领导的肯定,极大地推动江阳区林业产业的发展。

3.经果业及花卉苗木业。江阳区地处城郊,经果业及花卉苗木生产得天独厚,已形成规模,呈现出旺盛发展的势头,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目前全区有经济林面积13万亩,年产值7000余万元;花卉苗木基地70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高效经济林及花卉苗木生产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4.生态旅游业。江阳区旅游发展“两区一带”建设正在深度开发,倾力打造。“两区”即方山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张坝aa级旅游景区;“一带”是与构筑长江生态保护屏障、保护桂圆种质基因库、建设生态市公园相结合,通过张坝—张渡沿江公路建设,连通长江桂圆绿色走廊自然人文景观而形成的沿江旅游经济带。方山还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川南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张坝景区是国内罕见的亚热带地区沿长江十里桂圆林带,是桂圆种质基因库,很多桂圆树具有上百年树龄,被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二者都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上的重要景点,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还有邻玉镇的甜蜜公园、蓝田镇的杨桥湖景区都以其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景观独特为大家休闲娱乐的首选。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思路,优化管理,依靠科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江阳区现有的资源,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利用特色,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实现江阳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

一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建设“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新村绿化建设,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绿地的绿化档次。

二是以调整树种结构为重点,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发展用材木竹林、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大力发展杨树、樟树、杉树等速生用材林基地,以龙眼、甜橙、枇杷等为重点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以花卉苗木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大、集约水平高的原料林基地和特色经济林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产业带,鼓励龙头企业在区外承包造林,增加原料供应。

三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竹笋加工、家具制造、竹压板、竹压席等木竹加工业,加速川南竹木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加强分水岭乡竹筒工艺油纸伞民间工艺的保护、发展、壮大,增加林业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是依靠科技,增强林业综合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林业产业的核心之一,大力推进科技兴林、人才兴林战略,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开展林木丰产栽培,林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提升龙头企业的档次和知名度,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步伐;加强林业产业人才的培养,推进林业科技体制创新,广泛吸收各类人才投身林业产业开发,搞多种形式的林业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依靠科技增强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林业产业的工作重点,抓好示范,着力在竹产业、木材加工业、旅游业、经果业、花卉苗木业中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种植业主,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发展;措施;经验;建议;河南鹿邑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332-02

河南省鹿邑县县委、县政府接到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调研的通知》后,积极组织,认真部署,抽调了农经站、产业办、政法办、科教股等各有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于2013年3月10―15日对鹿邑县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本着特色突出、经营化突出的原则,调查了12个农业乡镇,36个行政村。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基本情况

鹿邑县现有541个行政村,调查了36个行政村,被调查农户120户,被调查的12个农业乡镇有13.4万户农户,4.27万hm2耕地。土地流转面积5333.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5%,涉及农户1.5万户。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7个,入社社员达到13200人,注册资金5058万元,入股资金6072万元,辐射带动农户逾19000户。现有全国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县级示范合作社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17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6家、市级10家。包括中药材加工、酿酒、食品加工、粮油加工、棉纺加工、畜牧养殖、尾毛、皮革加工、制种等。

2主要措施

2.1政府引导,抓好典型,促进机制创新

根据上级精神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奖励办法,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的扶持,通过各项奖励政策的制订和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培育先进典型,示范创新促发展

为引导各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鹿邑县培育典型,并组织创办合作社积极性较高的代表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促进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培养了鹿邑县杰福绿色芝麻专业合作社等1批全国、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在示范合作社的引导下,全县合作社得到了规范发展,产品范围涉及全县整个农业产业和主导特色优势产业,服务领域覆盖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流通全过程。如鹿邑县宏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马铺镇段庄行政村将农户承包的土地反租过来,再转包给种植大户,发展蔬菜大棚66.67hm2,建温室6.67hm2;鹿邑县保健西芹专业合作社任集乡冷庄行政村某种植大户连片承租34hm2田地种植西芹、娃娃菜。

2.3探索出多种农村经营模式

为加快鹿邑县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结合鹿邑县实际,以不同创新模式培育了一大批成功的示范典型,为鹿邑县土地创新探索出了多种成功模式。一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杨湖口镇大张行政村河南省林冠园林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花卉基地),由武汉凯威啤酒屋有限公司2004年转包投资,流转面积45.73hm2,流转年限15年,主要栽植广玉兰、白玉兰、桂花、樱花等花卉苗木;上海上博会展有限公司在任集乡小胡行政村投资的老子牛业有限公司,租用土地8.67hm2,现牛存栏逾1000头。老子牛业有限公司又流转土地20hm2以上,种植玉米进行秸秆青储。二是乡村干部承租模式。贾滩镇党委副书记从2007年开始在李老行政村返租承包土地发展棉花制种,目前已连片承包42.67hm2;张店镇某政府副科级干部承租6.67hm2以上土地种植烟叶;张店镇白杨寺行政村支部书记和该村副主任等3人承包逾200户41.33hm2地种植美人椒。三是能人大户承包模式。任集乡冷庄行政村某能人大户连片承租34hm2土地种植西芹、娃娃菜;贾滩镇槐树李行政村某村民承租15.33hm2、另一农户承租28.67hm2土地种植烟叶;穆店乡小薛行政村某村民承租12.33hm2土地种植豌豆、烟叶、红薯等。为使鹿邑县农村土地机制稳健运转,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型的运营模式作为培育重点,这样能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系更紧密,真正实现“龙头摆起来,合作社活起来,农户腰包鼓起来”。

2.4利益联结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逐步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企业与农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联结,其中以合同方式为主,如鹿邑县金日食用油有限公司、鹿邑县金日绿色大豆专业合作社、鹿邑县杰福绿色芝麻专业合作社与马铺镇段庄和涡北镇小集等多个行政村签订2000hm2土地合同种植芝麻和大豆。同时,需要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目前鹿邑县农业产业发展正不断创新提高,扩展产业规模、深化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用突出,贡献巨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功效日益彰显,促进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完善[1-2]。

2.5建设农产品工业园区,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鹿邑县目前积极发展农产品工业园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农产品工业园区的产业化、规模化作用,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6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产品科技创新

鹿邑县近年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力度,引进专业化的农业技术人才,支持农头企业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能力。

3发展经验

一是发展土地机制创新必须遵循依法自愿的原则。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好,企业发展势头强;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规范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农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乡镇领导组织能力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序进行。二是发展土地机制创新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在农业产业项目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认真研究论证,并完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利益。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鹿邑县土地经营出现许多变化。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农,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人占大多数,其体力有限,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而且由于耕种经济效益低,很多土地被抛荒。同时,耕种风险系数大,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解决这些影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鹿邑县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农户联合发展,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3-4]。

4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对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扶持力度。提高对鹿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监督管理,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不断增强财政扶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完善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风险保障机制。制定完善农村土地创新示范章程,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收益权。促进农业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三是制定扶持土地经营机制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经营机制创新。对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在开展农田规划、科技投入、质量标准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扶持。四是农业龙头企业注重提高农民收入。企业与农民应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必须鼓励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农民的利益,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收益。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关系。同时,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拓展农民就业途径,增加农民增收渠道[5-6]。

5参考文献

[1]吕艳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3(9):13-14.

[2]舒玉梅,张卫华.关于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J].中国农垦经济,2004(5):39-41.

[3]杨文圣,李仕文.论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原则[J].理论探索,2005(1):78-80.

[4]陈晓华.深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3(6):8-12.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9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农村发展的建议篇10

关键词:甘肃;农村;区域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8-2

1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为了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的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等文件均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规划与支持,可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甘肃省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影响全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2.1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2.1.1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2.1.1.1土地资源丰富

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

2.1.1.2水利资源丰富

无论发展农业还是工业,水资源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水资源分布决定着土地开发整理的模式及工业的发展。甘肃省水能理论总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居全国第十位,可装机总容量为1069万千瓦(已装机265.2万千瓦)。

2.1.1.3动植物资源丰富

甘肃省地形狭长,省域跨度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省内现有森林总面积38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2%。树种繁多,主要有冷杉、云杉、栎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省草场以天然草场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的甘南草原、马衔山、祁连山等地。

甘肃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有650多种,其中有90多种属于部级珍稀动物,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地包括成县、文县、康县、武都、两当、天水等。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甘肃是全国药材主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马铃薯、啤酒大麦等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肉用羊、食用百合、酿酒葡萄、啤酒花等产量位居全国前五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国首屈一指的马铃薯生加工基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啤酒大麦啤酒花生产加工基地、肉用羔羊基地、高原夏菜基地等,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1.4气候条件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小时,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1.1.5财政投入

甘肃省实际利用内资也由第三产业不断向第二产业集中,就固定资产投资来讲,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内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内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2%上升为2010年的5.2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非常低。

2.1.2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他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把战略构成分为制定与实施两大部分,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要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相互制约因素,并主张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机遇来克服自身的劣势和威胁,从而实现组织的发展。虽然Swot分析法经常应用于营销学领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把他应用于社会领域。因为农业是一个独立行业,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也自成系统,因此,Swot分析法也适用于甘肃省农业发展的研究。

2.2制约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2.2.1自主创新意识薄弱。作为欠发达省份,农村的体制和机制与发达农业省份趋同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学习和借鉴农业发达省份成功经验的深度不够,自我探索的能力不足,自主创新意识不够,等政策、等财力支持的现象比较突出。

2.2.2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在农业技术普及过程中的技术吸收能力、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等能力明显不足。引进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难以与相关产业技术和劳动力进行合力匹配,使一些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本省难以实现其市场扩张的目标,弱化了技术的驱动效应。

2.2.3对外开放的体制和机制不够灵活。一些地方只重视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的后续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在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容量小、各类人才缺乏的前提下,甘肃省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形成足够灵活的对外开放的体制和机制。

2.2.4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心理效应缺失。甘肃省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心态仍然存在。对外开放的社会心理效应的缺失,不但制约着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心理预期和参与的积极性。

2.2.5政府财政投入不能保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不能保证农村的发展需要。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严重缺乏。广大农民充满致富的愿望和信念,但是生产和发展资金严重匮乏已成为一大障碍性因素。

2.2.6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甘肃属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依靠土地为生,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农民的非农收入较少。多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太明显,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收入主渠道仍然来自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使农民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3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论文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经济,分别给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我们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与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完全可以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1大力推进产业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产业融合改变了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组织形态。应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农业融合构建良好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产业融合的扩散、渗透与诱导作用,推动农业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转变政府观念与职能,构建并发展融合型农业体系,同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1.1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产品的制造流程和空间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产品价值链的拆分与重组特征明显。高新技术在农产品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产业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产品加工环节增多,大大延长了产品价值琏,价值琏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在价值琏重组方面,产业融合的作用更是明显。产业融合导致农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渗透交叉与重组,从而形成导致农业价值琏重组,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价值琏。生态农庄、生物产业就是明证。

3.1.2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是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统计,我国目前流通成本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产品从生产到销往用户手中,95%的时间损耗在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方面,而同时物流费用平均占到总成本的50%。因此,将现代物流产业与农业更好的融合起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物流投融资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物流保险体系,对农业物流中的运输、仓储、配送等风险进行承保,并针对不同的标的和风险,开发出多样化的保险合同菜单;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

3.1.3大力推进农家乐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在时代特征、业态特征、功能特征上都具有一致性。从目前而言,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的一个新举措。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增收致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3.2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民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教育,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用崇高的信仰、远大的理想来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农村教育结构,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强农民操作技能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建设,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3.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农业保障的机制

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集群发展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国家财政对遭受风险农户的救济力度;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在政策制定上,真正把发展高科技农业摆在重要位置,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指出方向。

参考文献

[1]丁越华.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评述[J].开发研究,2012,(2):74—79.

[2]项继权.当前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政策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1):30—35.

[3]张蕾,蔡志坚,牛利民.低碳经济与我国农村发展[J].生态经济,2010,(9):73—76.

[4]李忠斌,张婷婷.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工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3):116—121.

[5]李周.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发展[J].财贸经济,2008,(11):82—127.

[6]刘洁.典型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57—62.

[7]谢延文.论我国农村发展路径[J].特区经济,2007,(10):142—143.

[8]闫永,刘志峰,韩玉勇.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生态农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717—9718.

[9]刘玉琼,艾大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路径反思[J].农业经济,2010,(9):27—28.

[10]曾国平,罗航艳,曹跃群.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100—102.

[11]赵峰.推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制约及发展方略[J].农村经济,2007,(12):45—47.

[12]方华,赵海,徐雪高.2009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红旗文稿,2009,(24):8—10.

[13]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1):123—128.

作者简介:李含宝(1982—),男,汉族,甘肃华池人,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