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统计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3:43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1

关键词:统计学实际生活;应用

一、统计学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应用

我们最初对统计学的认识是要研究国家的现状的,例如:全国的人口现状、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及工业的发展情况等,其主要是对一国的社会及经济发展进行整体性的统计调查研究。后经过多年的形成发展,统计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并且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类型,现在意义上的统计学就是通过对社会中统计知识的整合精简成的被大众所接受的一门专业的学科。我们在文章前面所提到过的全国人口普查、经济发展情况统计以及政府数据整合等都是统计学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应用发展。统计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的历史发展具体如下:最早在17世纪统计学首次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18世纪中叶统计学实现了和概率论的有效结合,使得统计学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更加的普及和高校,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统计学的发展,使其得到人们更广泛的研究和学习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统计学的应用更加的普及、更加广泛,大到政府数据、经济发展,小到日常账目整理、填写表格等都离不开统计学的应用。

二、统计学在社会生产及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社会企业生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非常得广泛的,在社会生产及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统计学研究的一个专业领域,其具体应用包括了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等一系列经济研究应用问题。其中,用统计的方法研究金融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检测系统等充分体现了统计学在金融业上的贡献,也为管理层对金融市场上的宏观调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也为个人以及机构的投资所实施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合理高效的应用统计学还可以对各个行业以及企业的财务风险、顾客行为偏好、产品市场的走向以及大体的经济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在对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分析时,可以应用统计学中数量统计的方法,其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数字比例和衡量指标,可以更加综合有效的对企业自身的盈利发展能了、偿债清还能力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在顾客行为分析方面,利用市场调查、资料采矿技术及资料库行销功能,化行销及客服能力,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及服务。目前,统计学研究还渗透到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也依赖统计学者研究解决。统计学对于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量化研究方面也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考虑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利用统计数据,建立消费模型,量测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探讨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三、统计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统计学在生命科学及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统计知识在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中的统计方法、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统计方法、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的统计方法、人类染色体工程研究中的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统计应用领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利用统计学预防犯罪,应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关回归分析法。选民调查在选举中的预测功能:通过选择民调模式与应用时机,进行民调,对民调结果进行推估预测。利用统计学知识还可以进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顾客行为分析、商品市场的变化趋势及经济环境的研究等。在进行企业的财务分析时,可使用统计数量方法,提供精确地采取比率与衡量指标,从而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并找出存在的问题。目前,统计学研究还渗透到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也依赖统计学者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涛.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3(22).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统计教学

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为常用和实用的技能之一,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其它原因,小学阶段的统计较为简单,加之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教师易于忽略学生统计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统计知识掌握统计技能呢?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来低中高年级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1激发学生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统计比较陌生,这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如处理不当,学生对统计学习可能会丧失兴趣,从而不愿主动学习;反之,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我认为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探究活动是问题的关键。

案例:

人教版版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如:为开联欢会,班级要买一些水果,大家喜欢的水果都不一样,到底该买哪种?要通过统计来解决。在通过调查统计后,我们得到了大多数同学喜欢吃桔子的结论,于是我们在联欢会上买了桔子。这样做,会让学生感到他所学的统计知识很有用,从而愿意去主动学习统计知识。教材中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买什么颜色的气球,调查同学们的生日都在哪个季节等。这些活动都很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与统计相关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整理数据、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动手操作与绘制图表、观察归纳总结、估计与想象及计算。

2.1注意估计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可能同时培养以上各种能力。尤其要重视估计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仅满意于学生通过合作得到的一张统计表、一幅统计图,其实如果让学生根据图表和结论估计和想象一下,不但具有实际意义,而且会让学生有意外的收获。比如让学生调查班级中学生的家庭所在区情况之后,可让学生根据图表和结论猜测(或者说预测、估计)一下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1)如果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他的家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

(2)猜测一下在学校中另一个班里哪个区的同学最多。

(3)猜测一下学校中哪个区的同学最多。

2.2注意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交流与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非常必要。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分工合作的方法进行适时的指导。学生可先自己进行统计,再小组合作,从而体会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这里只提到了两项基本能力,不代表其它的能力培养不重要,而是教师常会忽略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所以特别加以阐述。

3重视学生学习统计的经历和过程

统计是学生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重要技能,统计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统计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人们会把学习统计知识看作是读懂、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作,而对统计过程和意义重视不够。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某项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观念”的建立需亲身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从实际出发,如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对这些资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整理,再对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统计图表,使统计方法为所研究的内容服务,并寻找合适的例子来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运用统计方法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应将学生选择恰当的统计方式来处理和分析数据,以及了解统计的全过程作为统计知识教学追求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新大纲强调统计教学要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4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统计知识的应用

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会统计知识?熟能生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不断地应用这些知识,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了。在日常生活方面,调查自己家的小区内有多少辆车、多少个垃圾箱;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完全可以把个人评比设计成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如我们班把作业的整洁情况制成了条形统计图,作业完成得十分整洁,教师会在本子上打一个a,得到a的同学可以在自己的竖条里涂一格,或画一颗星星),把个人的借还书、交作业、带学习用品的“信用度”变化情况设计成折线统计图的形式,把日常小组加分、扣分以记“正”字的形式来进行等。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3

   一、统计与概率改革的意义

   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改革,对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结构的合理化,推动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1.使初中数学内容结构更加合理

   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数、几何,统计含在代数之中。初中三年总课时大约500左右,代数约占258课时,统计约占14课时,几何约占228课时。从课时分配上可以看出,代数和几何占有相当的份量,约占总课时的95%,统计仅占4%。代数、几何属于“确定性”数学,学习时主要依赖逻辑思维和演绎的方法,它们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统计与概率属于“不确定性”数学,要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学习时主要依靠辨证思维和归纳的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更直接、更有效。统计、概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2.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方式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内在要求。由于统计与概率中存在着大量的活动,学生需要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来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这些活动以有效地导致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根本改变,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活动学习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二、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原则

   1.突出过程,以统计过程为线索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统计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收集和处理受随机性影响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推断和预测,从而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包括概率)的完整过程。根据统计的这个特点,初中阶段的统计内容应该反映这个完整的过程,以过程为线索设计整个初中的统计内容。首先是数据的收集,然后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也应突出统计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利用结论进行合理预测和判断的统计过程。

   2.强调活动,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念

   统计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在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要正确的统计思想观念的指导。统计的学习要强调让学生从事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等活动,以便渗透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念。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包含着多种方法。例如,收集数据可以利用抽样调查,也可以进行全面调查;在描述数据中,可以用象形图、条形图、扇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各种统计图描述数据。对统计过程中的任意一步,教材不可能在一个统计过程中全面介绍,因此教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处理内容,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安排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内容。这样安排内容不仅符合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统计的过程是陌生的,这样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可以使学生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统计的认识,逐步掌握统计分析的各种方法。

   三、处理统计与概率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统计与概率宜分别相对集中安排

   概率是刻画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统计是通过处理数据,利用分析数据的结果进行预测或决策的过程。从统计学内在的知识体系看,概率是统计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据的分析阶段,可以利用概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预测或判断。因此,在初中阶段,可以把概率看成是统计过程的一个阶段。

   2.使用信息技术,突出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以及进行概率实验,这是统计与概率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中,应当提供使用计算机处理一些内容的方案,作为弹性处理,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学校或学生选用。

   3.淡化处理概念

   虽然概率与统计的概念不多,但有些概念给出定义是困难的,教材不必追求严格定义,应将重点放在理解概念的意义上来。例如概率的概念,在中学阶段给出严格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编写时,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感受到概率是对随机现象中规律性的一种刻画,是对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估计就可以了。

   4.选材广泛,文字叙述通俗、简洁

   统计(包括概率)的现实生活素材是非常丰富的,编写教材时应当充分挖掘,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引出和呈现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处理内容。选材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社会问题或人与自然的问题等,突出现实性与时代感。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虽然有大量的图表,但也需要一定的文字语言解释说明。为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避免大段的文字叙述。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4

一.引言:

统计是与数据打交道的科学,是人们在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如果说数据是统计的核心,那么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魅力,正是统计教学的本质。下面就统计作业的设计角度,谈谈如何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魅力。

二.正文。

(一)、以往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的情境对于孩子是否合适?能否让孩子亲近数据?

解题能力较强,但仅仅为统计而统计,如何发展的学生数据意识?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

(二)、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作业做了以下设计。

1、(1)根据左面的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如果你是经理,下个月你进多少货?说说你的理由。

2、“生活小能手”。

(1)火眼精金——找一找,补一补。

出示:

提问: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实际情况画出图例吗?

(2)蒜叶生长——判断真假。出示在不同环境(房间里没阳光的地方和阳光下)两盆蒜头生长情况统计图,根据实际意义判断那副图是真的,哪副图是假的,说明理由。

图一(圆柱直条)图二(长方体直条)图三(横直条)

(3)根据统计图想象可以表示的现实意义。

上面条形统计图能够反映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呢?

(4)延伸作业:实践活动

提问:你喜欢哪一类的电视节目?

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喜好各不相同,到底哪一类电视节目最受大家喜欢呢?

调查本班男女生喜欢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并制成统计图。

分析得出结论。

巧设练习情境,感受“数据”的生命力。

课堂如何把握重难点,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以身边的事例加以说明,因

此,笔者认为,统计教学与统计练习都应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探究、观察、想象素材,让孩子亲近数据,让统计源自需要。练习的情境,选取了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生活素材,从“甲乙两种果汁各月销售情况”开始,到“第一季度衬衫和毛衣的销售情况”,再到判断真假,找出正确的蒜叶生长情况统计图,然后到根据只有直条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思考能反映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的练习,最后到实践活动调查本班学生男女生喜欢哪类电视节目的练习,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关注这些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笔者特意栽种了几盆大蒜,得出房间里与阳光下的平均长度,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而且也让孩子事先回家种植大蒜,这些就在学生身边的、正在发生的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中的真实数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帮助他们建立生活中的事件需要用数学进行刻画的观念,感受这样的数据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数据”的说服力

统计的应用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如果提供现成的数据,这样的统计问题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据可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必须完整地经历提出问题,然后收集、整理、描述、提炼和分析数据,最终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意义,感受到数据的说服力,从而养成遇到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明问题说服大家的意识。如:练习中和学生先通过交流感受到学生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欢各有偏好,而且男女生又大有不同,感受到可以通过统计更清楚地看出各自的喜好,继而进行实践活动,去收集、整理、描述、提炼并分析这些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在平时统计练习中,如果能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次完整地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最终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意义,感受到数据的说服力,遇到问题能用“统计”的思想去解决,这才是统计教学的要义所在。

联系生活分析,感受“数据”的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注重在统计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对于数据分析观念《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因此,要教育他们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数据观念;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统计课的练习目标,除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画统计图外,更重要的要使学生学会解读统计图,要从统计图所反映的事件、数量,提出数学问题,并发挥想象作出合理的推测。练习设计中,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质疑、评价和想象的思维空间。练习第一题除了让学生巩固画图的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直观便于比较,并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测: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下个月怎样进货?这样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并能结合现实情况对统计图分析作出合理推测,同时这个发展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练习根据实际意义判断选择“生活小能手”中,第一题:火眼精金——找一找,补一补,出示没有图例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再次体会图例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各月气温与所穿服装间的关系分析统计图作出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题:蒜叶生长——判断真假,培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结合植物生长的条件与规律对多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根据只有直条的统计图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猜测并进行解释,以及最后的延伸练习。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生活离不开统计,离不开数据。学生能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能从中更可能多的提取信息,而这些信息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决策,数据的魅力得到展现,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要考虑经济成本,以数据说话,让数据指导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统计教育要做到:注重创设合适情境引发统计需求;让学生经历统计全过程,培养学生数据意识;选择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并结合生活实际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作出决策,让学生感悟统计生活,感受统计的价值;教育学生能坚持运用数据说话,感受数据的魅力,让统计思维象读写能力一样,成为自己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5

如何在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数学统计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学习数学统计知识、应用数学统计知识,促进他们顺利将数学统计知识转化成方法和技能,并在此过程中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学习乐趣?基于这个问题,我校数学团队在小学数学统计领域进行了行走活动的开发与实践。数学行走活动是在行走与实践中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究活动。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以数学行走活动促进儿童的统计学习动态化。

1.基于儿童的认识,开展数学统计行走活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儿童的视角设计数学统计方面的行走活动,能让儿童动态经历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例如,我们给三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校园绿色知多少”的校内行走活动,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自己动手画一画校园里的绿化区域;然后,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确定好测量校园绿化面积的方法后,便开始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画绿地的平面图,有的利用各种测量工具开展实地测量,有的根据学校平面图思考计算面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根据测量出的数据,将学校的绿化情况与园区的绿化标准进行比较,说说学校成为绿色校园的原因。

2.基于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板块,开展数学统计行走活动。

苏教版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板块涉及的知识面广,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们为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个主题为“小树叶,大学问”的数学行走活动。首先,让学生分组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如柳树叶、枫树叶、琵琶树叶等,并测量、计算出各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然后,利用统计的思想方法,开展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活动;最后,与同伴分享获得的数据,分析总结规律,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比值的平均数,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出:形状差异大的树叶,长和宽的比值差异也大;形状类似的树叶,长和宽的比值接近。上述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发现小小树叶中隱藏的规律,感受树叶的美、校园的美、生活的美、数学的美,让儿童的统计知识在无痕中动态生长。

3.基于统计活动本质,开展数学统计行走活动。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6

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作出的决策。因此,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能力的提高是时展的需要,教师要顺应社会的潮流,全面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获得正确的统计结果,更重要的是既要培养学生统计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让学生体验统计的价值,最终培养学生全新的统计观念,这才是学习统计的价值。

二、当前统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情境创设准备不足,问题引领出现偏差。创设统计情境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统计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所谓的创设情境,不过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一些数学问题,不能有效拓宽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教学资源,存在懒惰思想,不愿下功夫研究,不能围绕重点问题,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置身情境,自主地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而是提出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这些由于情境创设准备不足而造成的低效课堂现象,应引起我们反思。

2.重视统计技能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体验。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关注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统计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对学习统计策略必要性的体验,缺少尝试统计环节,学生没有了必要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有的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的过程“偷工减料”,要么掐头去尾,要么教师代劳,把“经历过程”变成了“走过场”。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策略的探究学习缺乏兴趣,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不到落实;二是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

3.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课内学习与课后实践脱节。统计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数学内容,它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忽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统计能力,培养统计观念,导致课前、课上与课后分开,方法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一些尝试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自身优势以及可利用的教学条件,创设富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为统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如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进行教学,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统计本地某月里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统计本班同学喜欢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统计本村居民生活消费情况等。这些内容,学生熟悉也乐于统计,有助于增长他们的生活体验,提高面对生活的能力。

2.重视问题探究的引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统计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教师要适时进行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学生统计各个年级学生近视情况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呢?学生近视情况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先自己探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汇总。这样学生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认识新现象,发现新方法;在交流中学会了与别人和谐共处,体现了共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强化知识综合应用,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小学统计的知识源于学生的生活,掌握好统计知识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在课堂上给表现好的学生一些诸如五角星、小红花、小图片之类的奖励,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统计知识来统计各自获奖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竞争意识,还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体会。

如在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中,我让学生统计50米往返跑测试中,优秀的有多少人,合格的有多少人,不达标的有多少人,然后分析原因,并提出好的建议。这样做,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7

一、看成一种策略

统计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既是策略,就要激发统计的需求。在我们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先应关注学生有没有统计的需求,如何引发学生统计的需要。

案例:谈话:下星期,东阳小学五年级4个班准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安排宿舍,大队长赵敏制作了各班总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条形统计图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提问:钱老师说赵敏收集的数据还不能安排宿舍,这是为什么呢?(要分男、女生收集数据)

出示大队长赵敏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表格略)

提问:如果继续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男、女生人数,好吗?可以用怎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用单式条形统计图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产生需要把两张单式图合并的必要性。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统计图中很好地反映出男女生人数”,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策略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实际统计的需要,从而初步感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在价值。

二、亲历一种过程

1.亲历形成的过程

在生活中,即使教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因此,看懂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难点在于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怎么生成的。尽管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但完全可以让学生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生长”过程,以此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案例:出示北京、桂林两城市气温的条形统计图。

谈话:为了便于比较,能不能把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的情况画在一幅统计图呢?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①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左右放置在一起;

②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图,但没有用颜色进行区分;

③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图,但没有标明图例。

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在①中统计图实际上还是两幅统计图,且横轴上的项目重复,比较的时候也比较麻烦;在②中,虽然把直条合并在了一起,但颜色相同,不容易区分;在③所示的统计图,虽然用不同颜色区分了,但没有说明哪种颜色表示是谁的平均气温。从而引出图例的必要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给予学生渐进体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了“探究―交流―思考―构建―分享”五位一体的过程。学生独立尝试把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画在一副统计图中,因个体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出现不同的“作品”。看似不成熟的想法,却得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雏形。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评价、质疑、体悟每种作品的不足之处,不断制造认知冲突:①中横轴项目重复,怎么办?②中两个城市颜色相同,不易区分。③中尽管用两种颜色区分,但看不出是哪个城市。在“不成熟”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巧妙生成了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领悟了“怎样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的问题,再次领悟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体悟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在价值。

2.感受特点的过程

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数据间的大小关系,又能同时表达两组以上(教学只限于两组)数据,因此便于比较,同时也需用图例区分不同的数据。

案例:(1)如图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2)谈话:通过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提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出示复式统计表)

回答问题:

①哪个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哪个班男、女生人数相差最大?

②哪两个班级的男生人数相差最大?哪两个班级女生人数相同?

③五年级四个班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提问:你在思考上面这些问题时,你觉得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呢?

上述案例是在对比、反思中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后,引导学生对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另一方面是在分析数据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显示数据间的大小关系,把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三、学会一种眼光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从统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统计的角度看生活,感受统计活动的价值与作用,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1.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生活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发现问题,把生活现实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案例:出示:

引导:粗心的统计员忘了画图例了,你能分析一下哪一种颜色的直条表示销售的毛衣的数量,哪一种直条表示销售的衬衫的数量?再问:如果你是本商场的经理,接下来的进货中,你准备怎样做?

2.让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要的还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数学。

案例:出示:某学校1997年、2007年对1~6年级近视人数的情况统计表。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提问:从上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了解统计知识和学会制表制图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学会分析研究数据,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体现统计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统计提供有意义的应用背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8

联系教学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和自由创图中,了解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是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必要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体会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在设计教学时,笔者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利用旧知,探求新知

扇形统计图和条形、折线统计图最大的区别就是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这是以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作为基础的,从学生角度而言,在对统计知识的认知上有一定的思维跨度。

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体会、认识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先从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入手,引出条形统计图。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反映出部分和总体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抛出了一个条形统计图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统计图。这样的设计既能很好地区别条形和扇形统计图不同的作用,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让学生对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体验更深刻,我没有直接把扇形统计图出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创图。

二、立足实际,充分感受,建立连接

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能从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基于百分数的应用。因此,我在练习中放了大量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建立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练习,出示两张统计图“陈东家和张强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统计图”,两张图中每月用于食品的百分数一样,请学生估计两家每月生活费是否一样,从另一个层面来深入认识扇形统计图。

三、精讲巧练,高效落实,渗透思想

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并非一张白纸,因而在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精讲巧练的原则,达成高效落实的课堂教学。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间的不同,很少会去探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本课中,我不仅比较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还找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对扇形和折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这种辩证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六(1)班大课间活动图。提问:有哪些活动?

师:要能清楚地看出参加每项运动的人数是多少,有什么办法?

学生交流后,很快得出需要条形统计图。教师适时出示条形统计图,追问: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创图

师:打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从图上看出来吗?(生:不能要经过计算才能知道。)请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计算,指名回答。而后,师追问:“能不能设计一张图,能反映参加各种项目的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百分比关系?”

学生独立创图,可能会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表示总体,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考虑的?最后,在比较中得出用圆表示总体,而用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形式最为恰当。

3.师出示扇形统计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大课间活动入手,引出条形统计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不仅为了引出扇形统计图,也为下面“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铺垫。在追问中学生发现,要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某个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在条形统计图中是做不到的,这样就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统计图,能直接看出“参加某个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符合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接着,特意安排让学生自主创图这个环节,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充分感受部分和总体的关系,在比较中得出,“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部分和总体的关系。

(二)学习扇形统计图

1.解读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

①各个百分数的含义。

②哪个部分占得最多?打乒乓球的人数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比较百分数大小或者比较扇形的面积)

③“整个圆”代表全班人数,单位“1”的量。

④哪两个项目之和占全班人数的50%。

⑤打乒乓球的人数是跳绳的2倍。

2.小结。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①师:这两幅统计图反映的都是六(1)班参加大课间活动人数统计图。你觉得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各自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每个部分数量的多少。

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个圆代表总数,也就是单位“1”的量。

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反映关系不同,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多少,扇形反映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说明同样的事物,为了不同的需求,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在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之后,没有就此住手,而是再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一方面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它们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练习

1.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所含营养成分请看大屏幕。

①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②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同桌合作计算。)

2.多媒体出示李明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如图。

①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看了这幅图,有什么想说的?

师:和李明相比,你的作息时间中哪些比他多,哪些比他少?

3.多媒体出示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图。

①从这个扇形统计图里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陈东家每月用于食品的支出是600元,那么一个月的生活费支出是多少元?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把算式列在草稿纸上)

③出示张强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图。和陈东家的比,有什么相同之处?(每月用于食品的支出都占了总支出的30%)

④比较这两家每月用于食品的费用是否相同?(不一定,分3种情况。)

设计意图: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目的,除了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图中解读出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在这里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这些练习情景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使他们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同时,深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特别是比较陈东和张强两家每月用于食品的费用是否相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扇形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9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15-02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学中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懂、不易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关键,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可以把统计学用得很活。如课堂上问学生:“假如你到一陌生的地方,在地方小食街上,有很多相同品种的小吃,哪个摊位能代表该地方的小吃水平呢?你会选择在哪个摊位上吃呀?”同学们会回答:“在很多人吃的摊位上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引入统计学中“众数”的概念,众数在统计分布上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

2引导学生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学科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既定学习内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遏制了学的力量,学生的求知欲及创造力受到抑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学中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3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即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社会、看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同学反映,尽管上课老师举了很多例子,但是仍然不免觉得有点抽象,尤其是关于统计设计方面的内容。学完之后,脑子里仍是一片雾水[1]。针对类似现象,老师应从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出发,选择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将难懂的知识、抽象的内容生活化。例如,在讲解“小概率事件”原理时,就问学生:“你们每次上学乘什么交通工具来呀?”学生回答:“汽车、火车、飞机……”。“那有没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翻车或飞机掉下来)?”“有呀!”“那为什么我们上车前不跟家人告别说,'爸爸妈妈再见,我一去不复返了'!”这时同学们开始笑了起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随之给学生解释说:“其实我们都把飞机掉下来或车翻了当成了小概率事件,认为这一次出行不发生(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在一次实验中不发生),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冒了小概率事件的风险,享受了生活的便利。”

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中处处存在着与卫生统计学相关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医学统计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同时,教师在讲授时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2]。例如在学习“抽样”的概念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答案,问学生:“我们在家炒菜时,在菜将要起锅前,我们一般会做什么动作?”“尝一下(抽样)”“为什么要尝呀?”“看看咸淡是否合适”“能不能把整锅菜尝完了,然后说,味道不错,咸淡适中!”学生哈哈笑了起来说:“不能。”“对了,这样别人就没菜吃了。”“所以在生活或实际工作中,有时总体是没法测量的,只能通过抽样,通过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情况”。这样,在同学们熟悉的案例和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抽象的统计学概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在用好现有教材的同时,必须开发和利用学生中的一切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发掘医学统计知识,让课堂成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的生活乐园。

参考文献

[1]徐英,郜艳晖,李丽霞等.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J]南方医学教育2008(1)

生活中的统计学篇10

一、强化学生统计数学思想

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统计中常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出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和推测总体的情况。湘教版九年级4.2节安排了利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这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在通过抽样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其中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感受统计的这种归纳的数学思想,并对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即结论的“不确定性”有所体会。

二、强调在活动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等,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动手处理数据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是一个活动性很强,并且充满乐趣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统计的活动中去,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本章的学习特别强调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但活动重点应放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方面,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调查目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亲自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得到数据,然后动手设计表格整理数据。对于描述和分析数据两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适当的要求,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有时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或由教师讲解完成。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既有课上的又有课下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既有个别的又有小组合作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三、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统计素材进行教学

如前所述,本章编写时选用了一些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素材,但还很不够,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一起挖掘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有趣的、可操作的、真实的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社会和各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

对于素材,不仅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有些学生不熟悉的但有一定人文教育价值的素材也可以选择,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方面的教育。例如教材第4.3节“课题学习”选择了回收废电池的素材,学生对这个素材并不熟悉,通过开展“你怎样处理废电池”的调查活动,学生就会对废电池的危害以及人们处理废电池的情况有了一个量化的认识,当学生看到人们废弃的电池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时,就会促使学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自觉地加入到科学地回收废电池的行列,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同时,接受了保护环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