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6:19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托克散墩村;乡村空间;重构;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托克散墩村空间现状特征

1.1区域位置

英巴格乡地处于田县政府东北部,距县城11.7公里(乡政府驻吐西汗塔合它村,距县城20公里)。南邻木尕拉镇,东与奥依托格拉克乡相连,西接劳改农场,北与达里雅博依乡毗邻。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53.5公里,面积4333.8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1361.5m。村庄区位:托克散墩村位于于田县的北侧、英巴格乡的东面,距英巴格乡政府2公里。

1.2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

托克散墩村耕地面积是1580亩,主要种植棉花、小麦。村民住宅沿路而建,呈现住宅包围农田的状态。托克散墩村以维吾尔族为主,2010年村庄总户数125户,总人口610人。全村总收入110万元,人均收入1810元。

托克散墩村是农业村,主要以从事小麦、核桃、红枣为主,种草养畜为副的种植业,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2010年种植业情况

图1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者自绘)

2村庄基本建设情况

2.1现状用地布局分析

该村现状村庄规模较大,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为了生活便利,就近耕作,都习惯把沿路作为建房选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以道路为主线,呈“一”字式或“工”字式排布。居住用地包围农田,布局松散。不仅大煞风景,而且也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收益率受到制约。农房占地多,浪费大。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一家一户的排式建房,其四类地(宅基地、林地、菜地、牲畜养殖地)户均面积1亩左右,使大量的土地不能得到很好的集约利用。

2.2建筑现状分析

建设用地内现有建筑以村民住宅为主,有少量的公共服务建筑。现状村民住宅建筑建设年代跨度较大,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均为一层,建筑布局零乱,人畜共处现象普遍。自2005年来,在国家政府的帮助下,全村125户村民均已完成抗震安居房,建筑面积32-50m2不等,占全村总户数的96%。

总体来讲,新建住宅缺乏规划引导、控制,不能很好的体现维吾尔族建筑风格,旧建筑破乱不堪,较凌乱,宅前巷道不成系统,联系不便,并容易引发消防、卫生防疫问题。

2.3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2.3.1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⑴道路:该村主要是两横两纵的道路结构,主要道路是沥青路面,道路质量较好,能够满足消防要求,部分巷道和机耕道土路。托克散墩村现无客运站,农民出行方式主要依靠畜力车、摩托车或徒步至乡政府搭乘公交车或出租车。

⑵供水:英巴格乡联合水厂为托克散墩村供水,水源采用地下水,设计供水量851立方米,实现了全村自来水直接到户,使村民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供水量可以满足村民用水需求。

⑶供电:已完成农网改造,全村125户均通电。

⑷讯:英巴格乡上有移动、联通塔各一座,服务范围可覆盖该村。现状已接入通信线路,已有23户安装固定电话,现状75户使用卫星电视。

⑸排水:排水系统极为简陋,没有集中处理的相关设施,接近于自然排放,有些居民甚至还在用旱厕。

2.3.2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现状有村委会,没有卫生所、文化站,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两座清真寺。

2.4土地利用方面

2.4.1农村空心化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

迄今为止,随着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减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不减反增”的格局没有转变。农村空心化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建新不拆旧、新房没有人住,造成了大量农村土地的浪费和耕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成为新时期顺利实现乡村转型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2.4.2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

现状分析来看新疆大部分村庄布局呈现出村庄布点小、散、乱的特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疆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农业生产的习惯,居民自然村的概念较为深入,于是形成了村民住宅零星分布的格局。

同时,地形地貌条件影响了自然村落的分布,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中心村,农户居住基本以组为单位,或沿河、或沿路“一”字型、“非”字型分布。一个行政村一般有五、六个组,十几个自然村的现象非常常见。

这种村落的分布使得在进行设施配套时会十分困难,村民的生活方便程度大打折扣,并加剧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农村用地功能分区的不明确,居住用地和耕种用地的混杂,减少着耕地半径的同时,也使得农业机械化过程举步维艰。

2.4.3人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村庄配套较差,资源浪费

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等,其中宅基地还包括一些生产性用地。平均的村庄用地面积高达604.5m2/人(如特克斯县苏阿苏村),相当于高出国家定额最高值(150m2/人)的四倍。

2.4.4村庄忽视内部潜力挖掘,侧重外延扩张

长期以来的农村集体土地无偿使用,使村民不但想多占地,而且要占好地,于是居民点逐渐向村庄外发展,主要呈现出“线状”和“块状”两种扩张模式。“线性”扩张主要指农民沿着公路建新房,占据的另一种土地利用的新模式。

2.5生态方面

城镇倾向之下剥夺或忽视农民利益的情况依然存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如何依托村庄综合整治优化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的保民生战略体系亟待构建。水资源被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排水设施普遍率低下,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较严重;急需加强水源保护和跨区域协作,以我区村庄供水现状和需求为依据统一全面规划;超前考虑,提高给水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普遍存在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混合焚烧、填埋的情况。对土地肥沃和大气带来污染。

3推进乡村空间重构的策略

乡村空间重构的途径和目的,亦即具体内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产业发展集聚,即实现工业向城镇集中,农业向地方化、专业化转型;其二,农民集中居住,通过集中居住解决分散居住所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需求大、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并据此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保存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其三,资源利用集约,通过产业发展集聚和农民集中居住,解决产业发展、生活居住中的资源低效利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乡村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是实现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辅助。由此,在新时期推进我国乡村空间重构,应先科学编制规划、推进乡村社会重构,在此基础上着力实现乡村生产、居住、生态空间的重构,以及乡村产业经济体系的重构。

3.1科学编制规划

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空间重构规划是推进乡村空间重构的首要环节。应以创新发展理念、促进要素流动、优化城乡格局、保障科学发展为目标,把优化城乡土地配置、推进城乡空间重构、强化区域主导功能、整体提升土地价值,作为城乡转型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两型社会”战略的基本取向。

基于不同类型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的抽样调研,借鉴及分析国内外类似地区发展经验,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目标,研究构建转型期县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提出以有利于生产、生活、生态为准则,以产业培育、创新为引导,以生态环境控制为手段,以交通、水系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县域新型城乡分工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乡村社会重构

乡村社会重构通过加快乡村社区转型,提高乡村社区组织化程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巨大提升。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乡村社会重构应着力从组织的角度开展,提高基层政府的组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政府应重视发挥组织、协调与引导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新生事物,包括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富民合作社等诸多形态,应该有效整合运行机制不健全甚至不能惠及农民利益的一些经济组织。

不同合作组织具有各自的针对性,重点应围绕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等农村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通过创新不同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模式,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社会分工和产业协作。

3.3乡村空间重构

通过有效的规划调控,在优先推进城镇化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农村聚落,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非农产业适度集聚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切实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的空间结构。

图3乡村空间重构的概念模型(作者自绘)

整合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图3):其一,逐步推进小村或在远郊区的村庄向大村或道路沿线的中心村迁并;其二,逐步推进集镇周边的村庄向集镇迁并;其三,逐步推进县城周边的村庄向县城迁并。第一种可视为中心村引领型,后面两种可视为城镇化引领型。

当然,大型村落可通过内部集约化实现村域空间重构。通过实施农村居民点拆迁改造、合并,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向行政村集中,解决农村聚落分散化布局问题,达到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业的门槛人口规模。

此外,在前述生产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中,还应注重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应基于农村生态系统的自身特点,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实现清洁化、绿色化、无公害生产;建立生态(沟、渠、河、塘、库等)拦截系统,吸纳净化面源污染物,结合强化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安全,即形成减源、截流、治理体系;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着力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保护物种栖息环境,保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5结语

通过对该案例具体规划的分析,发现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处处可见;如果进一步进行详细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规划,将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许多便捷的收益,为广大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有效而科学的用地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小卉.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特征与重构要点[J].规划师,2007,23(8):79-82.

[2]刘晓主编.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理想空间;42).

[3]陈晓华,章莉莉.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及规划策略——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09(06)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和政策支持的加强,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农村小学积贫积弱的程度较深,目前仍存在各种问题。S乡所在的河南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小学学龄儿童人数在我国位居前列,且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较突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笔者以S乡为调查对象,研究河南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探索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

一、该乡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S乡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出现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现象,既有教育资源的不足的问题又有教育资源配置的非科学性和非公平性问题。

(一)该乡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先天不足

1.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

S乡在地形上处于华北平原,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政府公用经费的投入极为有限,甚至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也很难保证,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和学杂费的免除,使得小学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进一步减少。同时,S乡居民60%左右以务农为生,经济收入有限,鼓励他们集资助学几乎无法施行。此外,当地根本没有大型企业承担捐资助学的社会责任,也很少有企业家为当地小学提供捐助,使得当地小学仅靠政府公用经费的单一渠道获得支助,很难满足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小学办学条件的落后

走访中发现S乡农村各个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学和信息化教育资源普遍短缺。在24所小学校园中设置操场的只有5所学校,校园中绿化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的也仅有4所学校。甚至有3所小学的教室是危房,教室中教学设施极其落后、破旧不堪。学校教学中体育、美术、音乐等器材普遍短缺,微机房、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均为零。

3.小学师资力量的缺乏

S乡小学教师严重短缺,教师老龄化现象较普遍。在调查中发现,S乡共有小学教师216人,校均教师9名。在教师总数中,老年教师有75人,全乡青年教师的人数只有64人,占教师人数的39%,使得S乡小学教师的后备人员不足。小学教师虽“全民皆兵”,但课程教师仍然很短缺,语文教师校均4人,数学教师校均4.25人,英语教师校均0.7人,而音乐、美术教师人数为0,有些学校一名老师兼代两到三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该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畸形发展

1.师资结构的非合理性

师资结构主要是指整个教师队伍中,像教师年龄、教师性别、教师学历等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结合方式,合理的师资结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S乡农村小学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拥有中专学历的教师人数所占比例较大,这与我国小学教师应是大专以上学历的规定大相径庭。从教师的年龄结构上讲,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远远大于青年教师的比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教师的比例会逐渐增加,使得小学教师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从教师的课程结构上讲,教师多分布在语文、数学课程上,英语教师人数偏少,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教师人数几乎为0。

2.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公平性

S乡小学教育资源并不充足,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各个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不同的小学之间差异较大。全乡24所小学中只有一所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管理经验等方面占据着优势。从师资上看,中心小学各个年级教师分配均衡合理,而其他的小学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从办学条件来讲,中心小学拥有新建教学楼、露天操场、绿化带等,教学器材比较完备,而有的小学仍是阴暗的危房,教学条件极差;从学生数量上讲,中心小学有219人,这远远超出了S乡小学校均166.7人的数量。综上分析,中心小学的条件均优于其他小学,受各个小学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力量的影响,各个小学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3.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性

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和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支持,农村小学布局有了大规模调整,部分小学被撤,导致农村小学的部分校舍闲置,甚至废弃,造成校舍资源的浪费。从收集的数据来看,2006年S乡有42所小学,经政府部门调整后,至2015年剩下24所,多所小学校舍闲置,被撤销学校学生涌入并合的小学,造成并合小学教育资源的紧张,撤销小学闲置资源的浪费和合并学校教育资源的紧缺兼具。再加上教育资源管理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明显,对公共财物监管爱护不够,破损率和流失率较高;采购制度不完善,高价买次品的现象极其严重,等等,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4.学校布局的非科学性

受到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小学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存在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外延与内涵的失衡现象,这使得当地的小学遍地开花。在全乡的27个行政村中有24所公办小学,有116个年级,校均班级数4.8个,班均人数33.34人。而根据当前我国教育制度规定:各中小学应以校均班数18―24个、班均学生数40―50人、校均学生数720―810人,S乡小学不管是班级数、班均学生数、校均学生数都远远少于应有规模。由此可知,S乡农村小学数量多,规模偏小,班额不足,学校布局不科学,导致规模效益差。

二、该乡小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

1.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投入机制

教育投资力度不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和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因素[1]。政府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义务教育首先是政府的责任,理应由政府而不是社会力量提供投入保障,通过增大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投资来解决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是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弊端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经济落后问题,必须从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入手,这就需要在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改变当前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发展教育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根本谈不上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合理统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经费

改革小学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实行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政府公开拨付教育经费的标准和经费途径,变暗拨为明补。重新建立农村小学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县教育结算中心,设立专户管理,实行封闭运行,克服现行财务管理上事权财权分离的弊端[2]。改变对重点学校的投资倾斜政策,加大对贫困学校的教育支援,教育机会平等应该表现为切实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把国家、省、市补助的教育资金和社会各界的助学捐款重点用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让贫困乡村的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

(二)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结构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在优化财力、物力资源配置的同时,必须把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农村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3]。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因此,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县域师资配置的均衡。

2.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结构

要改变过去把优秀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由国家的教师变成一个单位的教师的状况,实现优秀教师区域内的共享,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把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定年限作为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彰奖励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达到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素质较高的目的。建立教师轮岗、支教制度,为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均衡配置奠定基础[4]。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长期以来,为了加快实现初等教育普及的目标,农村学校的布局基本上是采用依人口的分布状况和乡村的管理结构简单建校或设点的办法。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人口流动的加快,原来规模不大的一些学校生源严重匮乏,原先的学校布局和资源组合出现的低效益或无效益成为这一状况改变的关键。在当前情况下,要按照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探索具有各地特色的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式,做到长远规划与整体布局相结合,扩大办学规模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相结合,打破行政区域管辖的限制,优化资源配置。

(四)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可分割的内容,更是需要关注和加强的短板。由于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提高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机制,构建完善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机制。当地政府部门,要转变“轻教育,重经济”的错误观念,关注农村公办小学的发展状况,大力支持个人办校,重视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科学性;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和对当地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督力度。农村小学的领导作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参与者,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设置课程门类、培训所需的课程教师等。同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公平有效地按照配置方案配置资源,注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26-28.

[2]郭建如.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与义务教育发展:社会学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87-88.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对策

一、前言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关键所在,是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力量。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与体育教师队伍是密切相连。随着小康社会步伐的全面加速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农村体育教育事业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的基本状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远不及国家的相应标准。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从学历结构来看,农村体育教师本科毕业的教师较少,大专居多,成教函授是相当部分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重要途径。另外,从职称比例来看,高级职称的比例极少,少数教师还处于最低级别。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落后、学校重学轻体是体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状况

科学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能力的有效手段。较强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没有科研任务要求,有的从没发表过作品,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比较低。

(三)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再学习、深造的现实状况

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对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在学历方面越来越重视,各学校对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严格把关,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再学习。对在职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是提高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培养优秀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福利待遇状况

由于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在部分乡村中学里,体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教师有所差异,可以发现存在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个别学校在年终进行评定考核时,将农村体育教师单独管理,将正规体育课时按低百分比进行折算。造成乡村体育教师,虽然课上得多但钱却拿得少。

三、解决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改变人们对传统乡村中学体育教育的误区,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观代替以往单一的观念

要将终生体育思想作为乡村中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国家教育部的宏观指导下,结合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实际条件相适应。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知识、健身、育心三者并育的原则紧密结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娱乐中“促进健康”,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身心得益的体验和锻炼能力。

(二)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尽量实现教师学历本科化

带动乡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女教师的招聘录用,选择有经验、有责任、能吃苦的女教师,充分挖掘女教师在工作细心、方便,与学生更加容易亲近等优势,使体育教学中男女性别比例的协调性更优化。

(三)要加强体育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学习

由于现在教学日趋现代化,国际化,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体育教师会教育知识、技能技术等知识。专业知识方面:教师要通过函授、进修、脱产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职称。教育知识方面:体育教师要懂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技术方面:体育教师要能够操作计算机,识别外国书籍,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技能

(四)应该多渠道筹集乡村教育经费

当地教育机构应起带头作用,利用各种手段筹措乡村体育教育经费。特别是动员一些优质企业和个人进行赞助,这样既可以缓解教育部门经费不足的状况,又可以使企业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相互发展。这样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乡村教师的补贴,相对提高教师的待遇,组织体育教师的改行或兼职现状。

(五)要加强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修养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一个人有敬业精神,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师才会敬重自己的工作,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才能完成对学生情绪、心胸、毅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好本分工作,从而保证乡村体育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

(六)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精神上得到收获。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采用各种先进、适当的方法增加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求知、求新的需求,巩固学生的基础动作。

参考文献:

[1]吴立柱,司鹏巧.河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郊淑玲.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报,2006(7).

[3]翟兆峰,翟连林.山东省农村城镇中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乡村医生;人才队伍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基础,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健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兴业县13个镇210个村卫生室的518名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兴业县13个镇210个村卫生室的518名乡村医生,发放问卷518份,收回502份,有效率为96.91%。

1.2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对全县13个镇210个村卫生室的518名乡村医生基本情况、职称、执业资质及收入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1.3统计方法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及整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

2.1年龄与性别结构502名乡村医生中年龄23岁~75岁,年龄中位数为45岁,60岁以上乡村医生占比例最高,占总数44.82%,31~40岁仅有105人,所占的20.92%;性别分布:男性415人,女性87人,分别占总数的82.67%、17.33%,从年龄结构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人员占的比例比较低,见表1。

2.2工作年限与学历结构505名乡村医生工作年限的中位数为30年;学历分布情况见表1。

2.3毕业学校情况如表1所示,485名乡村医生,卫生学校毕业的占51.96%,其次是专科毕业11.54%,普通本科以上仅占0.42%,仍有36.08%的人员未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

2.4所学专业情况496名回答此问题的乡村医生专业分布情况依次为临床医学36.69%,社区医学14.11%,中西医结合13.31%,护理9.88%,中医7.66%,没有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的乡村医生。

2.5职称结构482名回答此问题的乡村医生中,无职称375人,占77.80%,初级107人,占22.20%,没有中级以上人员,见表1。

2.6执业资质情况调查显示,502名乡村医生中没有任何资质的有85人,占16.93%,乡村医生312人,占62.19%,执业医师23人,占4.58%,执业助理48人,占9.56%,其它34人,占6.77%,见表1。

2.7月平均收入情况391名回答此问题的乡村医生月平均收入低于500元以下,高者达2500元,月平均收入500元以下的占15.27%,500~999元的占44.40%,1000~1499元的占19.15%,1500~1999元的占10.79%,2000元以上的占7.54%,见表1。

3讨论

从笔者访谈了解和调查结果看,兴业县非常重视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工作走在广西前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性别比例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不同年龄阶段比例差别很大,大于50岁的性别比极为不合理,100人中仅有10位女性,随着年龄的减小女性比例逐步提高,小于30岁的乡村医生中,女性稍高于男性,说明了更多的年轻女性加入到了乡村医生的队伍中。502名乡村医生年龄的中位数为45岁,45岁以上的占50%以上,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严重,高于上海市、湖北省和广西的乡村医生年龄结构[1-3],30岁以下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仍属偏低,不到20%,说明乡村医生后备力量缺乏,可能出现断层的现象。因此,培养充实乡村医生的后备人才应是当务之急,建议要根据乡村医生的年龄结构状况,合理制定规划,通过培养、培训、引进等方式,不断年轻的医学毕业生进入乡村医生队伍。

本次调查的乡村医生中,工作年限有25.30%在10~19年,大于20年的则占57.77%,表明有超过50%的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赤脚医生阶段或80年代乡村医生初级阶段发展而来的,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他们的医疗水平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工作。建议对工作年限大于20年的,要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系统培训,选送他们到县、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对接受能力的乡村医生,也可进行学历教育,使其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高。

从学历分布和毕业院校看,他们大都来自中等卫生学校,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2人,仅占0.40%,还有36..8%的乡村医生未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可知乡村医生仍存在学历偏低的状况,受教育的层次也较低。与《中共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15年,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以及《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才发展纲要》要求至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仍相差甚远[2-4]。建议在对乡村医生做好短期培训的情况下,要采取定向、委培、代培、函授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还要制定政策吸引大专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

乡村医生所学的专业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缺幼卫生人才,预防医学和中医专业偏低,分别为1.61%和7.66%。建议针对各村卫生室的实际情况,①要有计划配备全科医生,②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包括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药学以及卫生、药品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专业培训,使其成为医学复合型人才。大部分没有职称资格,具有初级职称102人,仅占22.20%。表明专业职称结构不合理,乡村医生高层次人才匮乏,能力不足,难以实现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医疗"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功能,所以乡村医生的职称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议主管部门建立乡村医生职称晋升制度,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制定方案、标准和晋升条件。

从执业资质状况看,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仅占14.14%,执业水平仍属偏低,明显低于其它省份[2],大部分在持乡村医生资格证执业,这是目前乡村医生执业的一个特点,与《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才发展纲要》"至2015年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其中85%的乡村医生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2-4]"的要求差距较大。建议①乡村医生培训中要合理设置课程,有针对性地专门安排一定时间,加强执业资格考试备考强化训练;②要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国家进行执业医师考试时,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单独出题,考试内容应着重在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③在目前医改背景下,要深入探讨加快乡村医生执业化的对策。

本次调查的乡村医生月平均收入有一定的差别,总体水平偏低,59.67%的乡村医生不足千元,有些还达不到兴业县农村居民月收入853元的标准,低于广西、广东、安徽等地乡村医生收入水平,这样很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不能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广大人民进行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建议要建立乡村医生基本工资制度,根据兴业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低于标准收入的乡村医生政府要给予适当补贴,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多渠道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梁华,谢平,曾小平,等.广西乡村医生基本状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0(12):1013-1014.

[2]赵南,贾红英,陈迎春,等.河南省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执业化对策研究[J].河南省医学研究,2011,15(6):160-163.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概述

在我国掀起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陶行知都是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时改革乡村教育、建设现代的新型乡村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影依然浓滞,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使得教育难受重视、难求发展,乡村教育更是如此。中国乡村教育的落后,可说已达到极点。总之,当时的乡村教育是“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是“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是严重脱离乡村实际的教育。

(二)乡村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处境和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昌盛,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和发展前途。

1.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大计”。他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乡村“是立国的根本大计”。要想提高农民的素质,改造中国当时农村社会现状,就必须努力发展中国农村教育事业。

2.“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他指出: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指针,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可见,他的乡村教育的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把乡村实际生活当作教育的内容,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促进生活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从而也才能保证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总之,教育内容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3.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陶行知根据自己的回国十多年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师范教育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他提出:“乡村师范的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学校,培养最有力的农民。”②他认为这种教师不但能教书育人,还能改造乡村,改造社会,即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陶行知重视师范教育的改造,提倡师范教育面向农村,为发展乡村服务,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开拓创新,迎接挑战。各地实施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校。但是,要在更高程度上取得共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还须进一步努力。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小学校,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农村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一)教育资金不足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薄弱,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正所谓僧多粥少,相对于广大的贫困农村来说,教育资金明显不足。目前中国农村经济仍然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农村小学。

因此,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金不足,已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所以,除了逐年增加财政的教育拨款外,还可以采取校产收入,人民群众自愿集资,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二)缺乏一支稳定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如果教师身在心不在,总想着离开农村,离开农村教师的工作岗位,无疑会严重地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广大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对乡村教师只强调他们的学历,只赋予他们传授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任务,对其农村生产技能经验不作过多要求,导致他们与农村发展有关的实践知识掌握不够,服务农村发展的效率非常低。为此,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呼唤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能从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出发,在解决城市小学教师超员问题的同时,为农村小学建立一支稳定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版本,内容宽泛,缺少针对性。农村的经济和教育现状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便要投身工作,只有少数人去挤“独木桥”。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目的仅仅局限于为“脱农”而追求高升学率,这就脱离了“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之后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现实。尽管目前国家已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学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办法,但截至目前尚无具体的实施办法。因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不能不令人忧虑。

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是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国情提出来的,是用来解决当时中国的农村社会问题的,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要因地制宜筹措办学资金。陶行知提出:“今后主要使命之一,即在历行乡村教育政策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建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总之,要改善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的状况,关键是要为农村教育筹措资金,增强活力,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农村人才。

其次建立一支有朝气、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陶行知指出:“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所以说,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有朝气、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多种途径并举,加速建设一支适应农村教育实际需要的教师队伍,建立如教师流动服务制度、开展相关培训制度等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教师差距,为农村教育做更大的贡献。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6

一、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1.部分小学教学设施不好

因为乡村经济落后,配套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加上小学领导对数学教学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乡村小学数学教学设施不好,一些偏远的地方甚至教学设施都无法配备整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益。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数学是实验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依靠很多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是这些教学设施种类丰富,价格昂贵,很多乡村小学没有条件配备。很多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这样数学教学过程不能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不能得到体现。教师缺少使用教学用具辅助教学,这样,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内化,学生对知识运用生疏,对知识点记忆不深刻,这些都影响到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学效益。

2.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提升

部分乡村教师学历层次不高,虽然都是大专、本科,但是很多都是函授、电大和成人自考。大多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的有关的课程。这些教师专业知识准备不充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益。部分教师的素质不够好,还出现了体罚学生等现象。乡村教师很多人对待听讲不认真,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采用罚站、罚抄写,甚至是骂学生,打学生,这样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创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在乡村小学是常见的现象,影响了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益。

3.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手段滞后

一些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实用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模糊,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时间,主次环节不分,平均使用教学力量,教学主线不够清晰。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法陈旧,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只有老师讲解,没有学生说的满堂灌,教师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不能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产生结论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讲授式教学形式,还有教师讲解,学生不参与,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状态。

二、乡村小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对策研究

1.加强乡村小学数学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小学领导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充分利用教学资金配备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施,改变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当地政府要加大乡村小学教学投入,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研究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乡村小学配备更好地教学工具,保证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学校要尽量保证每个基层的数学教师都有完整的教学工具,保证小学教具的充足,全面提高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益。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多元化地培养乡村小学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要加大政策指引,鼓励数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乡村小学支教,另外,学校要加强乡村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全面开展形式丰富的培训,提高乡村教育的人才队伍素质,为乡村小学数学教育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上课的时候,要能够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乡村日常知识和数学信息,让学生逐渐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演变过程,实现数学的抽象概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3.运用乡村资源,实现乡村实践改革

生活是学生的老师。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乡村的实际生活状况,针对乡村的独特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数学教学活动,让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展现充分的活力,改变教学的状况,避免教学的生搬硬套的现象,让数学课堂萌发出勃勃的生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乡村教学资源,开展乡村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农作物,例如小麦等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练习,让小学生能够触摸,能够看到,能够运用,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4.重视乡村留守儿童

在乡村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感情的滋养,长期父母不在留守儿童的身边,造成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形成很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也相对比较差。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7

近年来,国家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自2012年起,丽水市多县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启“小学全科教育专业”项目,定向培养教师,服务家乡教育。作为本专业学生,我们应了解家乡教育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同时加强自身能力。

丽水科学课程如何展开?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带着问题,我们以遂昌和青田为例展开调查,对比城乡科学教育现状。

一、现状

通过采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对目前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学城乡差异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1.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差异。现任的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在科学教师专业性上,农村小学很少有专业科学老师,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2.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材料分配与使用上存在差异。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多媒体的使用上。农村小学图书馆科学类书籍更新慢,城乡学生阅读的时间都偏短,8%的农村学生表示他们难得或从未接触过科学类图书。城乡小学的实验室基本已全面覆盖,但许多农村小学多媒体设备仍没有配备完善,实际教学中使用率均不高,73%的农村学生表示不常去实验室。课外拓展资源方面,城镇小学拥有的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了解和参加拓展活动。

3.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差异。无论城乡,科学课仍以讲授为主。某乡村小学校长反映:“教学的不断进步,是需要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但是农村小学规模小,部分课只需上一次,实践中改进的机会不多,城镇小学则正在尝试引入先进的授课方式和授课理念。丰富校内交流以及各种荣誉的评选鼓励了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尝试。

二、对策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论是青田还是遂昌的城乡,科学教学在课堂授课方式、教学资源利用、科学知识拓展等方面都有待改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好教学辅助资源。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丰富并及时更新科学实验设备,向小学提供更多的科学前沿类图书。农村小学应当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的利用率。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政府出资向农村小学提供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组织教师新式课堂培训,例如mooC、室外课堂等,加强城乡小学科学教师交流,扬长补短。小学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列入教师考核项目,家长尽力配合学校科学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心实践。

3.关于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建议。农村小学和政府应当重视科学课外拓展活动,丰富课外科学生活。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教学和分数,应看到并激发学生的潜力。

4.加强农村师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农村小学应当重视科学教育,扩大科学教师招收数量,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师范类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科学教师,加强农村教师的“卓越教师培养”,适应农村教师身兼多职的特点。

三、启示

1.树立“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只有具有为农村教育献力的意识,才会真正研究农村科学教育的需要,为农村教育做出实际的贡献。

2.增加科学信息阅读量。作为农村科学教师,我们就是孩子的“百科全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增加科学信息的获取量,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

3.真正地把实验做起来。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我们应该理解小学科学教材实验背后的原理,掌握规范流程、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4.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二元结构差异借鉴制度

城乡二元经济,指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差异性并存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政府的各项政策倾斜共同引致了目前的城乡差距状况。而严峻的城乡差距会阻碍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2004年,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把医疗、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计算在内,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1。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23:1,而人均GDp仅有4382美元,排世界94位。同时中国城乡居民年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15025元,而同期的农村数据是4021元。

城乡居民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公共福利和文化环境也表现明显。城市比农村享有更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政治参与权等资源。中央党校经济部2005年公布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指出,在城市,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281.55倍、323倍。

二、国外经验借鉴

从发展模式来看,国外比较典型的经验有四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经济市场调控模式、欧洲的市场引导与政府计划调控并重模式、日韩政府主导型市场调控模式和过城市化的拉美模式。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型市场调节模式最符合我国实际。从具体措施角度,我国可从四个方面对国外政策进行借鉴。

1、市场价格支持

20世纪70年代,韩国实行购销倒挂的粮价双轨制,高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稻米,廉价供给城市居民,政府补贴其中差价。日本采取“差额补贴价格”,即由政府规定基准价格,市场价格低于基准价格时,国家补贴农民差额部分。

2、直接收入支持

美国农场主可从政府得到两种补贴,一是直接支付,二是反周期种植作物获得的反周期支付;韩国也通过直接支付来支持农民收入;日本对山区等不利地区农户提供直接支付,从而补贴该地区成本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3、投入补贴和保障性措施

美国从信贷优惠、税收优惠、保险、灾害补贴四个方面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美国政府成立了大规模的农业信贷体系,向农场主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生产和销售的中短期贷款等。美国还给予农民各种税收优惠,提高了农业投资的积极性。

4、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日本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设立了许多资助补贴项目,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十分完善。为支持农协事业,日本政府规定其不用缴纳所得税、营业税以及营业收益税。美国的大型灌溉设施都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小型灌溉设施也由农场主和农业部共同负担,美国农业部以及各州的市场局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商和经销商提供农产品供求状况等信息。

二、针对我国国情的改革

针对我国城乡差异现状和人口众多等特殊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促进经济建设

从农业发展角度,政府应提供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转移,确保农业基本资金的稳定,同时支持灌溉、道路、水电等的投资建设;给农民一定的保护价格和补贴,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体系。政府还可应农民提供气候、作物价格和供求等方面的信息。

我国人口众多,如何吸纳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过剩人口,是农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建议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应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吸收农村的闲散劳动力,另一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这样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建设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投资环境,引导资金流向。

2、推进农村各层次教育

笔者认为,农村教育的改善是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环节,教育差距会不断拉大城乡各项差距。我国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初中升学率的差距高达46.1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方面,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在重点高校中仅占30%,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基础教育环节的薄弱。笔者认为,政府应从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和改善师资力量两方面入手,从制度层面实施改革,将优秀的教师队伍引进农村。此外,还应针对农村产业的改变,培养相关人才。

3、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明显倾向城市,在城市各项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的同时,农村人口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要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应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而这无疑需要国家给予巨大的财政支持。

4、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文化生活也有极大差距。电影院、博物馆、健身房、活动中心等设施只集中在城市。乐器学习、游乐场等也只提供给城市儿童。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环境给自身素养注入的内涵城乡具有很大差距。因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政府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现状最重要的主体。制度是改变现有农村经济、文化现状的核心环节。缩小城乡差距,避免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笔者相信,政府对农村地位的支持有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从而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相应的,农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较小的地区差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军,代威,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辛章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与应有的方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2)

[3]赵东龙,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2)

[4]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因素和教育公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

[5]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G].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王敬华,陈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研究[G].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9

1.研究指标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包括硬件均衡和软件均衡[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教育资源包括硬性教育资源和软性教育资源两部分。本文在调查天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时,对于城乡硬性和软性教育资源配置的对比,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定考察指标。硬性教育资源:从教育经费投入来看,用生均教育经费这一指标;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用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等指标;从师资队伍来看,使用生师比、生均达到规定学历教师数等指标。软性教育资源: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用学校环境这一指标;从师资队伍来看,用教师教学观、教学能力、教师情感等指标。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硬性资源配置现状相关数据来自近5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天津教育年鉴》。在研究软性资源配置现状时,使用问卷法。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城乡小学、初中教师。问卷由4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教师教学观、教学能力、情感和学校环境。在设计形式上,各题均采用封闭式并设计成里克特五点量表。在进行问卷试测、修订问卷后开始正式调查。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间,共在天津市城乡12所学校中发放教师问卷435份,在剔除15份无效教师问卷后,共获得420份有效教师问卷(小学教师问卷220份、初中教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6.5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查阅近5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天津教育年鉴》,进行整理、统计发现,总体而言,天津城乡义务教育硬性资源配置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正在逐步缩小,存在较明显差异的是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达到规定学历教师数这两个指标,其他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天津市近几年来推行的一系列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天津城乡软性教育资源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将问卷数据通过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进行城乡数据差异检验。下面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天津市城乡义务教育软性资源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小学

(1)教师教学观

教师教学观,包括教师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品德发展等的认识。结果显示,天津城乡小学教师教学观差异显著(t=5.420,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观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比较关注或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占63.01%,农村教师52.06%;比较注重或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城市教师占88.62%,农村教师84.53%;比较重视或很重视自身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城市教师占94.31%,农村教师91.75%。

(2)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材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能力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显著(t=6.749,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强于农村教师。具体来说,城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教学方法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91.06%,农村教师78.35%;城市教师对教材掌握程度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8.62%,农村教师81.44%;城市教师比较擅长或很擅长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的占87.13%,农村教师80.41%;城市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81.63%,农村教师75.49%。

(3)教师情感

教师情感包括教师满意度、职业自豪感和教师压力,教师满意度具体包括对工资水平、职称评定办法、学校管理、学生素质、与家长交流状况和对教师职业总体等6个方面。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教师满意度差距显著(t=5.455,p=0.000<0.05),城市教师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更加满意。具体而言,城市教师对所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和与家长的交流状况更加满意,其中,城市教师对其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79.27%,农村教师64.43%;城市教师比农村教师更认可目前的职称评定办法,其中,城市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职称评定比较合理及以上的占50.41%,农村教师22.68%;工资方面,城乡小学教师总体上对其基本满意,其中,城市教师对其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24.39%,农村教师36.08%。城乡小学教师职业自豪感差异不显著(t=1.806,p=0.072>0.05),城乡教师都为从事教师职业感到自豪。这样的职业自豪感使天津市广大教师对投身教育事业保持较高的热情,并且有更持久的内在动力。通过上述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城市小学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更为积极;另一方面,对教师情感的具体分析,从侧面反映出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较大改进的空间,城市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应引起注意,同时城乡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有待提高。

(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学校给教师提供的科研环境、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等)和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及学校支持的认识和态度,后者是为了便于与学校提供的客观环境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将其归入到本维度内。结果显示,城乡小学给教师提供的支持差异显著(t=4.154,p=0.000<0.05)。具体来说,对于科研,城市小学教师参与科研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7.80%,农村教师64.95%,同时,城市教师更赞同参与科研(t=3.176,p=0.002<0.05),比农村教师更加认同科研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t=4.409,p=0.000<0.05)。对于学历培训,城市小学更加支持教师的学历进修,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提供学历进修的支持程度较高或很高的占85.37%,农村教师该比例占75.73%,同时,城市教师对学历培训对提高教学能力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农村教师(t=3.650,p=0.000<0.05),城市教师进修的意向也高于农村教师(t=2.343,p=0.020<0.05)。对于非学历培训,城市小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城市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71.54%,农村教师53.61%,并且城市教师对参与培训的赞同程度高于农村教师(t=2.052,p=0.041<0.05)。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城市教师更认可其对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的作用(t=2.571,p=0.011<0.05),但是农村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55.67%,并且认为作用一般,而城市教师该比例为33.33%,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是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主体,但其对城乡交流作用评价更低。此外,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给自己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或很大的占69.11%,农村教师63.92%,城市教师更加经常考虑自己的专业发展(t=2.731,p=0.007<0.05),城市教师考虑自身专业发展的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67.48%,农村教师60.82%。上述分析表明,城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更强、态度更积极,同时城市小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而农村小学与之有一定差距。城乡小学非学历培训、城乡教师交流还需进一步落实。综上,天津城市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要优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小学给教师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也更好。此次调查反映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待改进和落实,城市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此外,城乡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均有待提高,城乡小学的非学历培训效果均有待改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有待完善落实等。

2.初中

(1)教师教学观

天津城乡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差异显著(t=4.011,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观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比较关注或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占51.53%,农村教师43.63%;比较注重或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城市教师占82.65%,农村教师61.76%;比较重视或很重视自身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城市教师占93.88%;农村教师81.37%。

(2)教师教学能力

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显著(t=4.090,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能力强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教学方法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8.78%,农村教师68.63%;城市教师对教材掌握程度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7.76%,农村教师78.43%;城市教师比较擅长或很擅长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的占80.61%,农村教师69.12%;城市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82.93%,农村教师75.49%。

(3)教师情感

城乡初中教师职业情感体验差异显著(t=3.575,p=0.000<0.05)。城市教师对所在学校管理工作和与家长的交流状况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64.80%,农村教师52.45%;城市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职称评定比较合理及以上的占20.41%,农村教师16.67%;城市教师对其工资水平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14.29%,农村教师22.55%。城乡初中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差异显著(t=2.804,p=0.006<0.05),城市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比农村教师更强。简言之,城市初中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更为积极。但是,城乡教师的情感体验反映出现有的城乡初中教师职称评定和薪酬管理制度有所欠缺,城乡教师的压力较大。

(4)学校环境

城乡初中给教师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差异显著(t=4.705,p=0.000<0.05)。具体来说,对于科研,城市初中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城市初中教师参与科研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0.61%,农村教师53.92%;同时,城市教师更赞同参与科研(t=2.581,p=0.011<0.05),比农村教师更加认同科研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t=2.827,p=0.005<0.05)。对于学历培训,城市初中更加支持教师的学历进修,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提供学历进修的支持程度较高或很高的占86.73%,农村教师61.76%;同时,城市教师对学历培训能提高教学能力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农村教师(t=2.609,p=0.010<0.05),但城乡初中教师学历培训意向无显著差异(t=-0.091,p=0.927>0.05)。对于非学历培训,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城市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65.31%,农村教师48.04%;城乡教师对非学历培训效果评价无显著差异(t=1.932,p=0.55>0.05),但城市教师对培训效果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42.86%,农村教师30.39%。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城乡教师认为该政策对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的作用无显著差异(t=2.581,p=0.75>0.05),城市教师认为其作用较大或很大的占52.04%,农村教师37.25%,城市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频率较高或很高占45.92%,农村教师27.45%;此外,城市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t=3.538,p=0.001<0.05),同时,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给自己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或很大的占56.12%,农村教师31.37%。上述分析表明,总体上天津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的环境要优于农村,而农村初中在这些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城乡初中教师对非学历培训的效果评价均不高;城乡初中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的次数较少,并且作用认同度不高,这说明城乡初中教师交流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综上,城市初中教师的观念和能力优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的客观环境也更好。此次调查反映的城乡初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城乡初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城乡交流制度和教师培训工作都有待改进。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

新世纪,我国城镇化在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乡村留守儿童作为快速城镇化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主要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的贫困地区,他们也需要社会的关怀。

一、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少年强则国家强”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教育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关系着留守儿童家庭的未来命运,至关重要也亟待解决。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乡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由其他监护人代为照顾,不能及时学习生活自理的能力,接受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乡村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表现为以下四种。

单亲式教育,父母中一方外出务工,在这部分儿童中仅有13.7的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单亲式教育中有母爱的伴随,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据调查数据显示隔代式教育占留守儿童总量的43.5%,而且祖辈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寄养式教育中留守儿由亲戚代为监护占留守儿童总量的4.7%,采取“散养式”,要求自律能力较高。自我监护式教育大约占留守儿童总量的2.3%,集中在青春叛逆期,喜欢挑战权威。

(二)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就近上学,就读于乡村学校。仅有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初中在校率为88%,辍学、厌学现象普遍。

这些乡村学校教育大多以知识传授为主,采取大班额上课,以智育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学生标准,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的课程分单双周上,一个月就一两节,音体美教师数量有限,成绩不受重视,部分学校环境十分恶劣。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现状

乡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易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教育至关重要。社会团体或组织建立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让乡村留守儿童有学可上,并且也开展了一些“心连心”活动走进农村,走近留守儿童的活动,但是频率、次数以及覆盖率很小,成效不高。

在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中政府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条例和法律,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制定了许多地方法规帮助留守儿童,比如四川的青神模式构建“四位一体”教育保护网络,也叫“爱的模式”,但这些模式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适用。

留守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少了父母的参与,是不完整的;在人生的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人生也是残缺的;

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对策

必须要明确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体是政府,在政府主导下,家庭、学校、社会辅助共同努力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着力改善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1.政府帮助农村家庭增加经济收入

各级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在政府的帮助下引进科技人才指导农民利用农村的资源,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把青壮年留在农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通讯设施、交通设施建设,提供基础保证。

2.政府持续增加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引导教育部门在教育经费分配方面,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乡村留守儿童。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优质的学习环境,硬件设施建设完备;软件建设中要引入高级教育人才,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3.政府努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入社会资金

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建设大型的农村贸易市场,规范管理。通过贸易市场这个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城市企业家反哺农村,充分发掘农村潜在发展资源,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村自我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关乎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体制机制

1.户籍制度改革为留守儿童随迁创造条件

阻碍乡村留守儿童随迁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制度,政府要加快步伐解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差异,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给予留守儿童地位的肯定,为留守儿童随迁创造条件。

2.改革教育机制照顾乡村留守儿童

各级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分配方面增加对农村学校经费投入,同时分配专项资金面向留守儿童,解决教师配备、图书资源分配问题。

3.为乡村留守儿童规范社会监管体制

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社会捐赠给乡村留守儿童的慈善基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利用这些社会资助注入学校教育建设和改善困难的乡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三)丰富乡村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1.有益文化产品入村入户

各级地方政府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保证文化产品真正惠及农村每家每户;开办农村夜校,让农民有机会学习先进科普知识和生活知识,及时更新观念,更好的教育子女;免费公放电影,还有爱心书屋、美丽中国爱心行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

2.学校重视培养乡村留守儿童多彩的文化兴趣

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学校增加组织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校外野游,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通过科技大赛、才艺比赛等竞技活动,鼓励留守儿童亲身参与,在挑战中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增加多媒体教学,扩展知识面。

3.政府有效利用媒体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

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利用大众媒体组织社会性活动例如心连心活动等等,或以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为素材拍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形式,向全社会宣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四)营造有利于乡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1.舆论媒体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广播、电视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地区送去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严格规范新闻舆论、电视节目。既正面宣传,改变大众对留守儿童的传统观念,消除大众“事不关己”的心理,又传播“正能量”,形成全社会友爱互助的大环境。

2.校园树新风促进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在学校教育中,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其自我辨别意识的培养,加强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在对文明学生、三好学生等等评比中,树立榜样,形成榜样效应,为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3.公众的监督为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

只有政府的监督是不够的,需要公众的加入,在大众的监督下,让留守儿童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阳光下实现。公众的监督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

在不能改变农村儿童留守命运同时,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他的方面,通过政府的领导,全社会共同努力给乡村留守儿童完整的人生,完整的教育。(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梁静茹.关于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王建,石超.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