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6:32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1

关键词:中小煤矿安全生产问题评价方法管理措施评价机构

我国煤矿大多是由井下工人开采,工人的工作条件差,生产系统复杂,特别是一些中小煤矿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为了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煤矿的安全生产,我们必须从抓安全开始,而抓安全必须有安全评价机构来制定评价标准。因此我们要完善我国煤矿安全评价中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我国的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稳步发展。

一、中小煤矿进行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找出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改善,把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是煤矿进行安全评价的主要目的。

煤矿要安全生产,就必须要通过安全评价这个重要方法和程序,使煤矿在生产当中对事故的处理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对危险因素的存在做到未雨绸缪;使煤矿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由以前的事后处理变成事前预防,管理由原来的无的放矢变成现在的有的放矢,有力地保障了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煤矿的安全生产。煤矿企业领导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出决策以及合理的投资选择,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由安全评价来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也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供依据。

二、中小煤矿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构不规范

安全评价机构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煤矿安全评价工作涉及到三个部分:国家煤矿安监部门、评价机构、煤矿企业,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三方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价机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评价工作如果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评价结果。评价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一些评价机构管理不规范。

(2)有些小煤矿由于缺少资金对安全方面投入很少,再加上生产条件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危险因素,如果完全按国家规定来进行安全评价,能达到合格要求的很少,公司要是不对这些煤矿进行评价,公司将无法生存下去。所以即使评价人员再多,但如果这些小煤矿进行评价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去做,这样安全评价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2.安全评价标准不完整

目前,安全评价存在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安全评价中大多数是用一个定性的要求去评价,而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二是煤矿安全评价中如何选取指标;三是评价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值,在评价过程中,心中无数,有很大的盲目性等。

3.安全评价方法单一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单一,影响了煤矿安全评价的质量。目前我国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等多种方法。但是大多数中小煤矿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只采用安全检查表来进行评价。有时对一个系统的评价进行验证时需要两种或多种评价方法来互相验证,用一种评价方法满足不了煤矿生产系统的复杂要求。

三、对策

1.完善评价机构及评价工作

(1)提高评价机构人员的素质,建立安全评价质量保障机制。要搞好安全评价必须熟悉煤矿安全生产,学会多种分析方法,组建一个专业水平高的高效团队。根据安全评价工作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工作:一方面在原有安全评价工作的人员中加强安全评价工作的专业知识水平训练,开展培训班;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在某些高校当中开办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一些专业性人才。

(2)评价机构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安全评价机构的任务就是帮助煤矿排查出有安全隐患的问题,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的预防以及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分析,给出安全可行的技术措施。评价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绝对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评价过程中,走马观花,不实事求是。评价机构要正确使用自己的职权,客观公正地对煤矿企业进行评价,对煤矿中存在的问题要一一提出并要督促企业尽快处理查出的问题,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2.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安全评价标准

安全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这些依据要来自国家的有关安全的政策、法律法规等规定。安全评价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它在实施过程中包含较强的技术性。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要有上下一致的标准,使安全评价机构在煤矿企业中工作时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为煤矿这个特殊行业服务。安全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对危险程度进行合理分级,使安全评价工作层次分明。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为了搞好煤矿安全工作,保障企业安全、高产高效地进行生产,下发文件明确安全评价机构的职责,提高安全评价工作监督管理水平,使评价工作走向整体化、合理化、制度化。

3.合理选用评价方法

有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可行,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非常麻烦或者评价的结果不是十分正确,这时我们就要因地制宜换用其他的评价方法。所以,我们要合理科学地选用安全评价的方法,要有利于操作而且容易被现场采用。由于我国的安全评价工作起步比较晚,评价方法的选择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1)积极开展安全评价方法的科学研究。煤矿是一个人、机械、环境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事故的发生不仅有人为的因素,也包含自然条件的因素,还有机械系统的影响,如果只使用目前适用于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或者机械系统的单个评价方法对煤矿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评价方法选择正确与否在评价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我国现阶段主要以定性分析来进行安全评价,这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事故风险不能做出准确预测。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要研究出更多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并希望国家能够重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使我国的安全评价工作慢慢成熟起来,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供高效的、准确的技术服务。

(2)加大煤矿安全评价技术的研发力度。煤矿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工作场所大部分是在地下,工作环境条件复杂,而且生产系统复杂,所以它的危险因素很多,能够对煤矿危险因素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不到位,还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这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和实用性软件开发等。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2

1.论文引言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前提和基础。

煤矿企业属于复杂社会系统,其安全管理是组织管理的主要方面。长期以来,安全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从而会诱发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在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煤炭企业在强化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和深化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需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把安全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建立适应煤炭特殊作业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本质安全文化。

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定期对企业本质安全文化进行评价,确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水平。

2.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内涵

2.1安全文化

20世纪80年代国际核工业理论第一次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自此,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深入。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韦格曼等人的组织层次安全观,西南交大曹琦教授的安全结构论及最近提出的安全文化场理论,以及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徐德蜀提出的广义安全说和大安全观。安全文化作为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集合体,其要点是要解决人的本质安全,安全文化不是安全行为的简单综合,而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有关安全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借鉴前人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核心理念。

2.2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煤矿中居主导地位并为绝大部分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主要有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精神,体现在安全生产宗旨、方针、目标、计划和体制等方面。二是中间层行为状态的员工工作方式、应付事故的方式等,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作风。三是层物质形态的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用品、员工作业环境等,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形象。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煤矿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煤矿安全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2.3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

本质安全最初用于电气、仪表设备,主要是指利用本身构造的设计,防止电火花的产生,以免引起火灾或爆炸,这是一项设备自身本质上的安全设计。

煤矿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已不是单纯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相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体现了人-机-环—管的系统安全观,是符合煤炭企业特点,全面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三个表征文化内容的完整的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较高境界。是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安全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零缺陷、不发生已知规律安全事故的矿井恒久性安全目标的安全价值观以及与之相连的理念、制度和行为习惯。

3.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3.1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1)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将企业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和员工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溶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过程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影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

(3)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企业中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还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

3.2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可从企业安全生产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方面设计。纵向结构体系:按安全文化形态体系划分,分为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横向结构体系:按层次系统划分,第一层次是安全文化的形态,第二层次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第三层次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体系。

3.3煤矿本质安全建设保障

要深入推广本质安全文化,必须有保障条件,使得安全文化在大范围、深层次发生作用。

(1)制度保障

在分析总结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中,有物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人的素质入手,即推行安全文化,建立和履行必要的制度,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安全需求和安全价值观念。为了顺利保证本质安全文化的实施工作进行,需要建立相关的本质安全文化制度。

(2)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企业安全文化实施机构的作用。使其研究企业安全文化、传播企业安全文化,负责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了解政府部门、企业员工对本企业安全文化的看法、态度,向企业领导提出企业文化实施的建议和改革意见等。

(3)人员保障

1)领导重视。企业决策层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第一负责人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党政工团的思想工作应紧密围绕本质安全文化。新时期要求企业决策层不仅具有政治思想觉悟,文化知识结构,企业管理才能以外,而且还具有安全文化素质,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责任贯穿于经营决策和组织管理的全系统中。

2)职工参与。安全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头等大事。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又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人。所以,紧紧抓住以“人”为主,安全文化人人参与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安全水平,是推动本质安全工作的首要内容。

(4)经费保障煤矿每年应有专项资金进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建立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明确资金来源与用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如对安全文化不闻不问,效益就会得不到保证。

4.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煤矿安全系统作为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6个基本属性:整体性、稳定性、相关性、目的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煤矿安全诸要素协调匹配,构成了煤矿安全状态的动态平衡。笔者结合前文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从生态学视角的能量流动、物资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构建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模型。

物资系统包括安全设施设备、安全人员配备、安技投入和安全环境,主要反映安全物态文化的内容,是其他系统的基础和外在表现;能量系统通过将保证煤矿安全系统动态运行的制度以及观念类比为一种能量,以这种能量的流动来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煤矿安全系统中表现为一种推力,主要包括煤矿企业安全哲学/价值观、员工安全素质、组织承诺、安全制度和激励机制;信息系统是煤矿安全系统各要素有机联系的纽带,通过内外信息的不断传递来保障要素之间的匹配和协调运行,包括行为信息(管理行为和领导及员工行为)、安全学习培训信息、信息沟!通反馈以及安全系统与外部的信息交换即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物资系统、能量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有机统一。

对于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还需在图2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的内容,构建三级和四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表1的内容。四级指标煤矿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设置。

5.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评价方法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广泛,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因此,对于评价体系权重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权数确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主观赋权法等,但大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结合熵权法和模糊数学原理的优点,一是能够解决不同评价人员在决策时的信息差距,二是能够形成系统的评价,使得部分影响小的指标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指标能够体现在系统之内,保证完整性;三是能够将主观判断与客观计算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从而保证在进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时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

5.1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2本质安全建设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1)建立因素集因素集是以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组成的集合。

(2)确定评语集评价指标影响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不同状态,可通过专家进行评估定级。结合操作实际,评价集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较好,一般,差},结合被评价对象在各影响因素指标上具体情况,得出对被评价对象最佳的评判结果。

(3)建立权重集权重集合表征各个影响因素对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程度,在权重确定时,采用上文介绍的熵权法确定权重。

(4)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求得一级评判向量可选加权平均算子,依权重大小对所有因素均加以衡量,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准确。

(5)确定二级三级评价向量依照一级评价的步骤,通过评判矩阵和权重矩阵的模糊合成运算,得出二级三级的模糊评判结果。对于最后得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即可确定待评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3

【关键词】Bp神经网络;计算原理;煤矿生产;安全性;评价系统;应用;分析

在煤矿开采生产中,对于煤矿安全的评价主要是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控制原理以及要求标准,在煤矿开采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判断,以对于煤矿开采生产中不安全情况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同时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与解决措施的提供,以保证煤矿开采生产的安全与顺利实施。结合当前国内对于煤矿安全评价的研究状况,由于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因此还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研究的内容相对较少。此外,在进行煤矿开采生产的安全评价中,随着煤矿开采生产环境的变化,进行其安全评价应用的理论方法之间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区别,其相关评价标准之间也有一定的不同,但是,结合煤矿安全评价的实际,其安全评价应用标准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相关性安全评价标准以及类推评价标准、惯性评价标准、量变到质变的安全评价标准等。下文将在对于Bp神经网络计算方法的原理分析基础上,结合煤矿安全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实现进行分析研究。

一、Bp神经网络法的计算原理分析

在实际计算应用中,Bp神经网络属于一种前馈式的神经网络结构,在各种计算评价中应用相对比较广泛。通常情况下,比较典型的Bp神经网络架构主要包括输入层以及隐含层、输出层三个结构层次,如下图1所示,为Bp神经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Bp神经网络算法在实际计算应用中是一种自主学习与反馈的计算形式,它主要是借助梯度搜索技术对于输入层输入的样本进行搜索后,通过自主学习,以迭代计算方式对于输出值进行计算,同时通过与估计值方差之间的对比,以实现输出调整,满足实际的计算评价需求。值得注意的是,Bp神经网络计算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计算过程中,输入信号的传递是自上向下传递实现的,在计算过程中,如果计算得到的输出值和期望值之间的误差比较大时,就会以反向传播的方式,沿计算传递路线进行返回调整,以对于计算误差进行控制和减小。

二、基于Bp神经网络法的煤矿安全评价系统分析

应用Bp神经网络计算方法进行煤矿安全评价系统设计构建中,首先要结合煤矿开采生产中,对于煤矿安全产生影响的指标因素,在进行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实现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评价系统设计。

1、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煤矿开采生产中的矿井通风安全评价为例,在进行该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首先需要明白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煤矿通风系统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系统潜在危险状态。因此,根据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被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如下图1所示。在根据上述指标因素对于煤矿的矿井通风安全进行评价中,需要用分级量化法把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同时将每个指标划分为5级,分别表示安全、比较安全、一般安全、不安全和非常不安全,每一级都有一个数值和取值标准与之对应,安全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评价值。

2、基于Bp神经网络法的煤矿安全评价系统

根据上述Bp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计算原理,应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计算评价时,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设置初始权系w(0)为较小的随机非零值;其次给定输入输出样本对,计算网络的输出,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设p组输入、输出样本为(1),则在第p组样本输入输出为(2),

在上示输出计算中,iip表示的是第p组样本输入节点i的第j个输入;然后再进行Bp神经网络目标函数的计算,假设ep为第p组样本输入时的网络目标函数,则其计算公式如下(3)所示,

(3)

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安全评价判断,如果,其中,ε表示预先指定的误差,并且ε>0,则算法结束。否则需要继续进行反向传播计算,也就是从Bp神经网络的输出层按照梯度下降计算方式进行反向计算,并对于每层的权值进行调整。如下式(4)所示,为神经元j到神经元i的联接权调整计算公式。(4)

在上式中,η表示的是学习算子,为常值。

根据上述Bp神经网络计算方法的安全评价计算步骤,结合上述建立的煤矿开采生产中矿井通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采用matlab7.6.0编制Bp人工神经网络程序,同时使用Bp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结果分析,然后用待预测样本对预测结果进行校验,以实现对于煤矿矿井通风的安全评价。在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煤矿通风安全评价系统构建中,整理和分析煤矿通风系统原始数据,获得80个输入输出样本进行训练和预测,并用两个样本校验预测结果。进行样本校验中,通过调用Bp神经网络算法的训练网络,进行训练参数设置情况下,对于训练步数以及训练时间进行设定,以进行计算训练。根据最终计算训练结果可以实现对于煤矿矿井通风的安全评价。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4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监控管理

0引言

国家积极提倡煤矿安全工作,煤矿企业自身也要注重煤矿安全工作,并且切实地落实好安全工作。煤矿企业安全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煤矿的整个生产环节。本文对煤矿井下进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从而实现减少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并形成一个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风险预控理论框架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煤矿内部安全环境、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煤矿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和沟通、监控管理等五个方面。

1)煤矿内部安全环境。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内控环境主要涉及的是矿井自然地质、基础建设和设备等的条件。

2)煤矿安全风险评估。

首先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进行认识和辨别,包括危险源的认识和辨别。在认识和辨别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划分出危险的等级。

3)煤矿安全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安全隐患控制措施,提前把安全隐患清除。

4)信息和沟通。

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风险控制等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企业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递,方便企业内部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的职责,形成企业内更加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5)监控管理。

使用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危险源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及时传递等,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使之更有效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最终实现该系统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2危险源辨识

煤矿企业危险源辨别和认识过程不仅仅要考虑人、机、环、管几个方面,还要考虑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等。除此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潜在性。

1)普通、常见危险源的辨识。

煤矿企业选择成立专项安全管理组,专员做为领导者负责组织企业内职工通过危险源辨识建议卡、会议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汇总分析普通、常见的危险源;指导职工正确填写危险源辨识表以及正确填写危险源评价表等。

2)煤矿现场特殊工作区域危险源的辨识。

煤矿企业区队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对煤矿工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动静态危险进行正确辨识,安全管理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式对此进行详细地记录,例如工种、工序、岗位等。

3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

煤矿企业隐患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风险评价,煤矿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定量分析就是静态风险评价。风险矩阵法是煤矿企业比较常用的静态风险评价方法。此评价法可以确定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定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范围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只有建立准确的采集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煤矿危险源,动态风险评价才有效。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具体可以从人、机、环、管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动态风险评价[1]。

4信息沟通交流———动态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动态的煤矿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采集煤矿存在的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企业的固有传递方式传递到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把危险源动态信息录入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之后,确定风险预警等级。例如可以使用红、橙、黄、绿四级预警颜色对应[2]。

5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

为使得煤矿各项制度和各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例如诊断或者排除一些偶发、突发、重大的或未知规律的风险,还可以构建闭环式安全监控管理运行体系和闭环式监督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对煤矿进行有效安全监控管理[3]。监督激励机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制止煤矿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岗位责任人失职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构建一个薪酬分配制度,即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构建这样的分配制度,激发煤矿职工对安全风险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2)增强煤矿职工集体团队意识,构建职工危险源价格体系。对危险源治理实现闭环式管理[4]。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安全危险源价格体系来不断激发职工对危险源排查治理的积极性。

6结语

通过构建危险源辨识体系、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立和实施,要做好风险预控体系的相关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安全风险预控认识的良好心态,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把思想和实践都结合运用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各要素得到真正地落实,最终使得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郎拉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四川水泥,2015(1):60+84.

[2]闫海龙.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J].山西煤炭,2015,35(2):67-69+81.

[3]杨春宁.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5,41(7):120-123.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5

【关键词】生产安全评价风险预警风险

煤炭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极其重要的资源,而它在国家经济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大部分的生产都有安全隐患,而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危险随时都可能爆发,因此,煤矿业是一个有极大安全风险的行业。然而我国目前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所以判定煤矿是否能安全生产及如何保障煤矿能够安全生产、减少、预防煤矿业发生安全事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科学、规范的评价煤矿业的安全生产,不仅能方便消除影响生产安全的因素,减少煤矿业的事故发生,更有利于提高煤矿业安管水平,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安全的状况的措施,最大地减少煤矿的生产风险,保障企业及人民的安全。而使用工程的方法对煤矿生产系统中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和分析,判断出风险的危害级别,从而设计风险预警机制,也能有效的减少煤矿业危险事件的发生[1]。

1风险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技术

影响安全生产风险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设备因素。例如没有按国家规定购买必须的正规设备,没有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设备运转不正常,设备空间不能够满足正常作业的条件等都属于设备风险因素。

(2)环境因素。矿井周边的因素,或是自身处于危险的地质条件下造成,例如粉尘、岩石层、地热等的因素造成。

(3)人员因素。人员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比如说人员操作时行为不规范甚至违章操作,或是危险发生后存在的错误指挥等和处于不安全状态,比如说酒后工作,心理异常时工作。或是带病工作。更甚者出现无证上岗,专业技术不合格却依然上岗等。

(4)管理因素。例如岗位设置不健全,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差,安全管理制度不合理,实施不到位等。

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主要依据风险的识别、管理、煤矿的营运的状况及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风险评价方法分为定量、定性、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三类方法。常用的评估安全风险发生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安全检查表法、LeC法、事故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Bp神经网络、主观评分法。下面简单列举其中的几个方法: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局部评价法(每次安检都将整个矿井作为对象是不现实的)。根据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出发,要对整个系统或区域作出综合评价,至于作业地点或作业区域的风险也要作出的科学评价[2]。

事故树分析法是当今为止理论最为完备的风险分析方法之一,但在应用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本事件的概率很难确定。

模糊评价就是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判断某一事物所处的状态,而这一事物有可能会受到多因素影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状态进行评估,来确定煤矿哪些工作需要改善,煤企业整体处于什么状态。把模糊评价方法用在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把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综合起来作为反映煤矿整体状况的指标,根据各个因素的不同重要程度和对评价来确定煤矿整体的状况[3]。

另外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与LeC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结合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样,它不仅满足了对区域评价的需要,也满足了对煤矿安全风险动态评价,构成了点面结合的安全风险评价法。

安全检查表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安全系统工程的定性分析方法。为将不安全因素和潜在危险及时找出,对检查对象提前进行剖析,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查明子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对比有关方面的分析结果,仔细考虑,将需要检查的项目和要点按顺序编制成表,以避免漏检和实行检查,这便是所说的安全检查表。但作为一种单纯的定性分析方法,安全检查表法有例如主次不分、等同罗列的缺点。

神经网络基本上大部分采用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由输入、隐含、输出层组成。数据由输入层到隐含层再到输出层,在到达输出层以后和希望值相比较,如果不在误差范围那么就进行反向传播,也就是误差反向传播。反向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其权值和阈值,最终得到符合输出精度要求的数据。良好的持久性和适时预报性让Bp神经网络在进行非线性数据处理、函数逼近和模式分类方面拥有着显著的优势。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无法数据化的风险按照排出来顺序来区分的一种分析方法。所有煤矿生产系统的风险管理是矿业生产风险评价的主要研究对象。

3煤矿井下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影响煤矿井下安全的风险因素很多,因而,系统发生不安全事件很可能是多个风险指标共同导致的结果,而不是某个指标未达标或者超过限制而引起的。所以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覆盖到井下安全风险的各方面,而且彼此之间能够及时的联系并准确的反映出系统的安全状况。

科学性原则:科学的体系能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定性与定量结合会使对安全风险水平的衡量更加科学和完善,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设计的指标要定义清晰。二是要指标体系的使用性要长久,还要考虑现行技术水平与未来的扩充。

(2)指标体系的构建

此评价体系分为六大指标体系:技术设备风险体系、环境风险体系、人员风险体系、管理风险体系、煤矿固有风险体系、事故及职业危害风险体系。该体系是根据存在风险及原则建立的。

4煤矿预警机制

煤矿安全预警管理,指煤矿安全管理机构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预警对象进行日常监测,在监测的基础上预见事故可能出现的趋势,将确切的信息发送给其他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提前了解事情的状态,运用已知的安防知识与经验来研究对策,从而使用特定的方法控制不安全状态,排除存在的隐患让其恢复正常状态。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从宏观和微观来协助煤矿业的管理工作,微观层面上结合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潜在危险,宏观层面让工作人员分析并控制危险行为。

4.1预警的定义与所在的意义

以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作为依据,结合现代化各种工具,收集各类数据的状况,同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评估、分析、监测,制造出不同阶段的安全预警信号。

建立一套煤矿风险预警的可操作体系,包括技术层面的也包括管理层面,建立一系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流程、方法等。根据所统一的识别指标揭示出煤矿生产中的事故和发生风险前的不良征兆,对可能或将要发生的事故风险预警和防备,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故进行分析、纠错。

4.2预警方法的选择

总的来说,有三种分析法,一是综合分析法,二是聚类分析法,三是判别分析法。

4.3预警体系的建立

预警技术能有效的预防事故、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对风险预警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经分析得出得到如下四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人力的预警体系。影响人力的因素有人力资源、工资、人力投入效率等。而人力资源是构成的基础因素,招收的员工的素质高低也决定着风险的大小。另外,薪资与人力投入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薪资太低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或是离职、人力投入太大而出产率太低都是导致人力资源风险的重要因素。

(2)人力投入度和工作效率的预警。煤矿运转由机器操作的程度级越高的话,那么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变得越小。现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机器的作用很是重要,发生危险的机率也很小。在机器运行稳定的状态下,有效的安全投入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

(3)管理效率的预警。注重日常的预警是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一块,它能判断出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所以,安管效率主要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制度的完善程度,二是发生违反制度的机率,三是组织协调能力

(4)环境预警。矿井工作的环境也是风险预警中的很重要部分,矿井内的平均风速、温度的监测,巷道最小行人宽高度、粉尘浓度都需要及时的监测。

4.4安全预警建立

(1)建立预警系统。为了防止出现可能的安全风险,故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来识别风险、管理风险。这个机构需要收集、处理与风险预警数据。同时也要向相关的上级提供风险的防范信息。

(2)建立风险触发的系统。对未来风险因素的识别,对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辨识是风险触发系统所需要做的工作。该系统不仅能对风险有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检验,也能对它可能导致的其他风险进行检验。该风险触发系统能同时将各种风险预警指标融入其中,最终得出一个总体的结果,作为风险防范的依据。若将其做成软件会更方便实际操作。

4.5预警层次划分

为了防患于未然并准确的达到预警目的,故需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警体系。可从单一预警到局部预警再到系统预警展开,三个层次互相联系,从不同层次描述系统处于的安全状态,能有利识别各类隐患和事故诱发因素,通过分析最终确定应发出的警报,并提出有效对策。

4.6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为预警提供基础保障,煤矿企业若能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那么便能更为有效的实施预警分析和提出预控对策。为了保证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转,通过运用定性到定量方法,综合各个防治部门成立一个煤矿安全风险的预警部门,预警部门是该企业的风险防治的最高部门,并找出一个最终负责人。把生产里的风险置于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下,使生产活动在有序均衡的远离临界态,保证煤矿业的安全生产。

4.7安全风险应对系统

应急处理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损失,是预控中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当日常的态预警的防控措施怒能阻止系统向超临界态转化,灾害可能会变得无法避免,那么此时相关人员需立刻采用应急模式以防止事故造成更大损失。如果系统恢复到可控状态,应急模式立即结束,切换至常态预警模式继续执行日常预警活动。

在风险预警系统确定了预警程度的基础上,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的预警程度提供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根据法律、案例推理等一系列的方法,结合领导层的决策、专家的理论以及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分析,把处理相应预警程度的对策集中存入预警对策库中。那么一旦预警系统发出了预警警报,预警对策库就可以立马给出相应的预警防控措施,并把这些信息上交给相关的预警管理部门以供参考。

结语

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我国的煤矿存在大小并存、所有制形式不同懂得并存,造成管理难度大,加上从业人员素质略低,煤矿开采难度大,而目前的开采技术还不能安全的满足深度开采的需求,煤矿形势依旧严峻,煤炭业仍属高危行业,加强对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尽力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矿井安全风险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其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所以要完美的完成这个研究并能将它运用于实际,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的运用应综合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进行运用,建立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一般程序与机制。本文提供了煤矿风险预警的一般程序,具体包括: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价与风险预警。建立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在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程序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包括了风险监测系统、风险信息识别系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风险的应对系统。[4]

参考文献

[1]张志镇,高峰,许爱斌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3):379-384.

[2]李凡修,梅平.多元联系数模型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28(1):163-166.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6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06-01

在我国煤炭储藏量总量比较丰富,煤炭产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等省份。通过笔者对于煤炭开采行业的了解,煤矿开采与地质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煤矿开采与地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于煤矿开采与地质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二者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稳定。

1.1地质结构对于煤矿开采影响重大

通过笔者的研究调查发先,地质结构对于煤矿开采有着直接的作用。首先,地质结构影响着煤矿开采行业中矿井水灾的发生率。如果地质构造中出现断层、陷落柱、不良封孔等现象出现,一定要及时的对矿井进行安全监测,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因为地质构造的这种现象,可能会引发矿井的水灾,导致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次,地质构造的分级、分区以及分带可能造成煤矿带与瓦斯带分布的不平衡,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导致瓦斯爆炸的事故发生。最后一点,地质构造质检的的组成成分、硬度和强度都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如果不加注意,就会产生塌方、采煤深陷的现象,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损害。

1.2煤矿开采对于地质结构变化产生影响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是地下作业,很明显会对当地的地质结构产生影响。煤矿开采是一项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格的行业,对于能源的开采也要掌握一定的限度,切记不能盲目的开采。如果对于能源过度开采,一时会造成能源的枯竭,二是会对本地的地质结构造成损害,从而导致更大的危害产生。

2应对地质结构对煤矿开采产生的隐患措施

地质结构分析对于煤矿开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对地质结构域煤矿开采二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时,产生的一系列隐患,我们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以保证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1提高煤矿开采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安全意识

意识对行动具有反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在实际的采矿工作中,才会更加注重安全。公司应该着重加强对开矿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自身业务素质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同时,对于该矿区的实际地址构造情况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勘探,以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性。

2.2强化制度管理,有组织、有目的、科学的开采

对于矿区的实际地址构造情况,在系统的勘探之后,组织人员对于煤矿开采进行科学合理的开采,强化制度管理,加强组织管理,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步骤、有目的的合理开采,确保煤炭资源的可再生性。

2.3加强对于地质结构的分析,多方检测,避开易塌方深陷区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密切对地质构造的分析,采用高新科技手段,全方位的进行科学的检测,有效避开容易发生灾害的矿产区,保证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如何进行矿井地质结构预测与分析

矿产地质结构的预测与分析工作时一项十分精确缜密的活动,只有预测分析的数据准确,才能指导矿区开采活动。

3.1借助物理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地质法

地质测量法就是指在测量中借助于地质构造的参数进行测量的方法。在对矿井地质结构进行预测过程中,采用罗盘、放大镜、尺子和计算器等物理工具,到矿井下进行实际的测量预测,然后将预测的结果借助于地质构造的各种相关参数等进行处理,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繁琐,推算过程也较为复杂,误差相对偏大。

3.2借助计算机,处理信息——物探法

所为物探法即是通过探测仪对矿井中的地质构造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探测。把地球探测仪的来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整合处理,最后转换成图像、数字等形式,来探测矿区地质构造的数据,这种方法较为方便快捷,准确较高,在现代煤矿开采行业中比较常用。

矿井地质结构的分析在煤矿开采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煤矿开采活动的过程。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否,对于煤矿开采有着十分直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顺利进行与否、安全与否。

3.3对地质构造进行探究评价

首先采用的是地质评价,从地质自身的角度出发,凭借各种科技手段,相关工具对地质构造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进行科学性总结评价,以此评价指导煤矿开采工作。其次,对地质构造进行综合探测。在原有的地质评价的基础上,对于矿井中具有生产潜力的矿区,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如物探、化探及钻探等,对于该矿区地质构造的规模、性质等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监测。

3.4长期坚持对井下现场地质构造的直接勘测,及时收集掌握井下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矿井下的地质构造,长期坚持观测,不仅能够及时的对突发事故的出现做好防备措施,还能够针对各种监测结果进行推导,及时做好矿区开采工作的调整。对于地质构造的直观监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煤矿开采行业是很有助益的。

矿井地质结构的分析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矿区工程的进展的安全顺利与否,因此,对于地质结构的研究分析,不仅是。矿开采的主要任务,也是构建现代化煤矿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煤矿开采中,地位十分重要。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我国煤矿开采也逐渐的向纵深方向发展,伴随着高新科技和高新机械的积极参与煤矿开采中,对于地质构造的探测研究以及评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煤矿开采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煤矿开采中遇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以及如何进行地质构造的监测工作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与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科学的建议,相信对于煤矿开采中的地质构造的分析是有所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王金峰,庞作想.加强地质构造分析提高安全回采率[J].山东煤炭科技,2010(4).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7

[关键字]地质构造评价指标指标优选

[中图分类号]p54[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3-72-1

0前言

煤矿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采掘部署和安全开采的重要地质条件之一,实现矿井地质构造的综合评价和预测是煤矿走向稳产高产的基本前提。目前,矿井构造研究已从过去单纯的经验定性分析迈向了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预测相结合道路。一些先进的评价预测数学模型及专用软件系统不断地在国内外煤矿得到探索和实践。然而,作为煤矿地质构造定量评价与预测重要基础的指标体系及其优化筛选方法却鲜有报道。本文建立一整套地质构造综合评价与预测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相关煤矿构造综合评价与预测软件系统。

1矿井地质构造分析

研究矿井构造是一项贯穿于煤田地质勘查、矿井建设和煤矿开采等各个阶段的首要地质任务,也是构建现代化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核心内容。

对于矿井地质构造研究主要采用地质评价和综合探测两种方法:

(1)地质评价是从地质角度,采用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对矿井构造发育规律及复杂程度作出客观评价;(2)综合探测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矿井内具有生产前景的采区,进一步采用地质、物探、化探及钻探等多种手段互相配合,具体查明区内构造的规模、性质及对煤层的破坏程度等。

2煤炭矿井开采利用率分析

随着开采水平的延深,煤层产状及地质构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质构造非常复杂,所以对煤的有效开采与回收也变得困难起来,如何提高煤炭矿井开采的利用率,回收率,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当前矿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办法:

(1)进行补充矿井地质勘探、巷探,调查研究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储存情况和能利用价值;(2)计算和核实矿井储量,掌握储量动态,提高储量级别,设法扩大矿井储量,及时提出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的意见;(3)研究地质构造、煤层和煤质的变化规律;(4)对煤系地层观测时,对一切穿过煤系地层的井巷均应逐层观测其岩性特征和厚度,对煤层、标志层和煤层顶底板需做重点观测。

3评价指标的建立

结合煤矿地质构造和采掘工艺特点,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其对采掘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原则,建立经济技术、构造评价2类指标。

3.1经济技术指标

经济技术指标集中反映了地址构造综合复杂程度及其对采掘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大小,解决了矿井构造定量研究与生产脱节问题。(1)构造面积损失系数(S);(2)构造面积掘进系数(J)。

3.2构造评价指标

从不同侧面建立构造复杂程度评价指标,是实现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与预测的前提。(1)煤层厚度变异系数(p);(2)褶皱密度(w);(3)剖面褶皱强度系数(Z);(4)断层密度(C);(5)断层影响系数(F);(6)断层密度(R);(7)煤层倾角变异系数(D);(8)构造组数密度(n)。

4评价指标筛选

煤矿的地质构造表现在褶皱、断层、层间滑动和煤层流变等多个方面,地质构造同时又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控制。单个评价指标只能从1个侧面反映地质构造的发育程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预测时,首先应该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筛选,以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指标,并通过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才能得到较好的综合评判结果。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构造评价指标的优化筛选。

(1)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1种重要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状态,并采用关联度来定量描述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影响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因素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关系(灰色关系),人类在主观上难以确定它们的主次,为了客观地评价和预测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完成评价指标的优化筛选工作,以构造面积损失系数(S)为母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程序,分别求出各构造评价指标和建模预测指标相对于构造面积损失系数的关联度,关联度越大的指标,在地质构造综合评判和预测时应着重考虑。

(2)逐步回归分析法。为了验证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指标的实际效果,选取构造面积掘进系数(J)为因变量,分别以8个构造评价指标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程序完成了评价指标的筛选。

5结束语

通过煤矿地质构造特征、规律、形成机理的系统分析,建立一整套地质构造综合评价与预测指标体系。通过经济技术指标、构造评价指标建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指标进行智能化筛选,优选出最适合的构造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可直接服务于后续煤矿构造定量评价预测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喜成.煤矿小型地质构造评价榷议[J].矿井地质,1993,(1):38-43.

[2]龙荣生.矿井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

[3]李北平.杉木树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分析[J].煤炭技术,2007,26(1):111-114.

[4]徐凤银.矿井构造定量评价与预测[J].煤炭学报,1991,(4):93-101.

[5]汪吉林,姜波,李耀民等.鲍店煤矿矿井构造复杂程度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10):80-83.

[6]马祖社.基于GiS的煤矿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研究与应用[J].煤炭技术,2007,26(4):112-115.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8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的基本情况

关于国外煤矿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的情况,据崔沪(2005)的研究:2004年美国生产煤炭近10亿吨,但煤矿安全事故总共只死亡27人。实际上连续三年来美国煤矿安全死亡人数在0.03以下。负责矿业安全的政府部门——美国劳工部下属矿业安全与卫生局还计划到2008年将煤矿死亡人数再减少15%。2000-2001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煤矿生产百万吨的死亡率仅为0.014。该州的法律法规对矿山设计师、雇主和雇员的安全都有明确规定,使得每个人对安全都负有法律责任。在各种制度中,与安全生产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矿山安全监督员的有关条例了。在新南威尔士,有关法规对煤矿安全监察机制的机构、人员构成权限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我国大规模的行政问责始于2003年“非典”期间。从那时开始,不断追究了在重大安全事故(包括矿难)、环境污染等方面失职或有重要责任的行政官员的责任。在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下,地方逐步开展了行政问责。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国家逐步制定和完善有关安全生产及其绩效评价的法令、法规、规章等。如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06年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业绩考核指导意见》以及2007年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2)一批高官因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而受到处理。如:2003年因SaRS危机蔓延,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市长孟学农被免职;2003年因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引咎辞职;2004年因陈家山矿难,陕西省副省长巩德顺被行政记过;2005年因孙家湾矿难,辽宁省副省长刘国强被行政记大过;2005年因大平矿难,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被行政警告;2005年因大兴矿难,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被行政记大过等。(3)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方面先后开展了一些探索。如:2001年铁道部制定的《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办法》;2001年北京市制定的《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2006年河南省将安全生产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国有企业发展和经营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2006年黑龙江省加大安全生产在党政领导目标考核中的比重;2006年环保总局表示将依法追究江河水域污染责任人行政责任。(4)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将安全生产重要指标纳入政府总体考核体系。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纳入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陶学荣(2005)认为,我国现有的危机管理体系中,尚存在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错位的问题。常常出现“默默无闻避免危机得不到奖励,轰轰烈烈解决危机的倒成为英雄”的现象,直接引起危机者得到惩罚,而在体制上令危机发生者却安然无恙。在我国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下,各级政府的理性选择却是尽量“捂盖子”,各行其是,无法明晰责任。这一点在山东烟台“11·24”海难、“广西南丹的矿井事故”中已充分暴露。

二、六起矿难中的行政责任追究情况分析

(一)六起矿难的基本情况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察部2005年12月23日联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公布了2004年11月以来发生的六起特别重大矿难的处理结果(见表-1)。

注:本表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受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党务撤职人数三组数字(94、81+47)与后来媒体公布的(96、126)有差距,原因是受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党务撤职中的2个人后来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矿难处理情况分析

1.矿难原因分析。六起矿难是综合原因造成的,都属于重大责任事故。主要有煤矿方面的责任、政府安监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以及地方政府方面的责任。这些事故充分暴露出当前煤矿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1)抗拒执法,非法生产。发生事故的煤矿负责人、矿主安全意识淡漠,思想麻痹。有的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矿工生命,甚至抗拒执法,违法生产。(2)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受利益驱使,发生事故煤矿不顾矿井生产能力、通风能力和设备负荷,超强度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3)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发生六起事故的煤矿中,国有大矿管理滑坡,“三违”现象严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小煤矿管理混乱,安全隐患大量存在。这些矿劳动组织混乱,井下作业以包代管,滥用人力,培训缺失,甚至不培训,无证上岗。(4)事故背后的腐败充当了保护伞。特别是2008年7月2日山西省宁武县贾家堡煤矿发生的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36人。宁武县煤炭工业局局长与矿山救护队负责人共同策划,并得到宁武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的纵容,谎报事故死亡19人,瞒报17人,并将这17具尸体转移到内蒙古。广东兴宁市大兴煤矿2008年8月7日透水事故,该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身份竟是国家现职的公职人员,一些执法部门、管理部门为其非法行为大开绿灯,,权钱交易,腐败问题十分严重。

2.矿难造成的损失分析。六起事故共造成52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陈家山矿难在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方面“独占鳌头”,而大兴矿难在直接经济损失方面则“名列前茅”。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标准,从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来看,上述六起事故都属于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3.对矿难责任人处理结果的分析。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矿难中受到行政责任追究的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罪等,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96人。他们主要是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指挥工人违章作业,或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酿成了事故。(2)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企业管理人员21人。他们主要是不能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普遍存在违法违规生产和超能力组织生产现象,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严重问题。(3)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政府监管部门工作人员77人。这些工作人员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监督管理责任,却未正确履行职责,有的甚至失职渎职。一些管理部门违规发放许可证书和资格证书,致使一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得以开工生产;有些执法部门监督检查不到位,对发现的事故隐患督促整改不力。(4)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地方政府负责人28人。这六起特别重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关地方政府的负责人未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没有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未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共有28名省、地(市)、县(区、市)和乡镇党政负责人因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地(市)8人,县(区、市)和乡(镇)18人。经国务院研究决定,给予陕西省原副省长巩德顺行政记过处分,给予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责成陕西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此外,还严肃查处了3起事故涉及的政府工作人员入股煤矿、权钱交易、瞒报事故等问题。

从矿难处理的主体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每起特别重大事故,都及时作出批示,要求迅速抢救遇难人员,并责成安监总局牵头,会同监察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和地方政府组成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严肃查处。在上述六起矿难处理中,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与监察部充当了主角。

对矿难责任追究的原则,依据《行政监察法》和《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了处理,构成犯罪的,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具有矿长资质的,吊销资质,五年内不得再担任任何煤矿的董事长和矿长。并对事故煤矿依法进行经济处罚,并建议由地方政府予以关闭。

三、矿难问责的不足

针对上述我国矿难问责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矿难问责还远未达到完善的境地,尚难以发挥提高政府效能的目的,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见表-5)。

表-5当前我国矿难问责之不足及未来发展之方向

1.问责的目标的局限。从上述六起特大煤矿事故处理结果来看,现有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目标和价值定为仍以“奖优罚劣”为准。在上述案例中,问责的目标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严惩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尚未把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效能的提升、建立效能政府和责任政府当成问责的目标,未把问责当成构建效能政府和责任政府的重要途径。

2.问责主体的局限。从上述六起特大煤矿事故处理结果来看,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主体为中共中央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全国总工会、地方政府。它们是煤矿、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由它们来评价其下级的工作绩效,难以给人以较强的说服力,也难以使被问责者口服心服。更加重要的是,没有体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为民服务”,让民众满意的宗旨。

3.问责对象的局限。从上述六起特大煤矿事故处理结果来看,现有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对象主要为三类:煤矿、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安全监督监察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应该说,矿难的发生与更广泛的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关,如技术保障部门、危机评价部门、危机应急管理部门等,应将他们也作为问责的对象。对他们在危机发生的责任追究的忽视,应该说是一大遗憾。

4.问责内容的局限。当前矿难问责的重点是:煤矿抗拒执法、非法生产;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事故背后的腐败充当了保护伞。而事实上,矿难的发生,可能涉及更为广泛的层面,如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力等。

5.问责程序的局限。从上述六起特大煤矿事故的处理结果来看,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程序一般为:查明事故原因;认定事故责任;对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审批。这一程序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的单向评价,而对被评价人的权利和反馈考虑不周。问责中的沟通和反馈、相对人的权利保护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6.问责方法的粗糙。对矿难中行政责任的追究,当前主要是遵循国务院制定的“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这样的问责方法应该说是粗线条的,缺乏定量和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而国外政府绩效评价中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如Kpi、BSC、Dea、360度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都未得以应用。这将会使问责的效力大打折扣。

7.问责评估结果应用的局限。从上述六起特大煤矿事故处理结果来看,对相关责任者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行政撤职。而对问责之后的工作如何运作则不明晰。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对公共危机事件中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的起复就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疑问(如对张文康、马富才等人的起复等)。

四、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的完善

不断提升我国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积极应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应按照如下方向不断完善和优化。

1.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奖优罚劣”仅仅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初级目标,而“政府效能的改善”则是终极目标。朱火弟(2003)提出在完善“问责制”、进行奖优罚劣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政府绩效评价评估对政府效能提高的作用。卓越教授(2004)提出,“政府效能的改善”应成为政府绩效评价的目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目标定位应是创建高绩效机关,全面提升行政机关的执行力。

2.引进“多元化评价”主体。杜钢建(2003)提出政府问责制必须强化异体问责,加强民意机关的问责,加强派的监督,加强舆论监督。政府绩效评价应逐步体现“顾客导向”和“结果为本”。彭国甫(2004)明确提出政府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两类:内部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上级评价、同级评价;外部评价包括民间第三方专门机构评价、媒体评价、公民评价、派评价、人大政协评价、国家权力机关评价。目前的问题是确定多元主体的构成及主体之间的比例分配。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价和问责应逐步实现从上级问责向制度问责、从同体问责走向异体问责的过渡。努力实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为民服务”,让民众满意的宗旨。

3.扩大问责的面和对象。“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与“公务员”是当前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三类对象。对这三类对象应有不同的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同时,企业中由政府派驻的公务员、社会上对企业进行认证评价等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技术保障部门、危机评价部门、危机应急管理部门等,也应纳入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对象范围。

4.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和问责指标体系。毛寿龙(2002,2005)提出,干部问责制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道义上的责任,干部要向受害者和公众负责;二是承担政治责任,干部要向执政党和政府负责;三是承担民主责任,干部要向选民负责;四是承担法律责任,干部要向相关法律法规负责”。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应实现从安全生产领域向其他领域过渡;从道义责任、政治责任追究走向法律责任追究。目前学术界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的指标、指标的权重、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与设计虽有零星成果,还很不系统,针对性和操作性也不强。张成福(1998)认为,政府危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符合联合国提出的“绩效导向的政府危机管理”的五项要求(SmaRt)——可长期持续(Sustainable)、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专业标杆可测量(measurable)、月内或年内可实现(achievable)、能够满足不同情景的相关联性(Relevant)、在明确时间表内完成项目的及时性(timely)。张小明(2006)初步构建了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6个二级指标(信息管理、公关管理、沟通管理、决策分析、应急管理、恢复管理),27个三级指标。与之对照,国外政府机构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局、交通部等多从安全生产量化指标的角度来确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似乎更为前沿,值得学习。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9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

中图分类号:tD72

煤矿的通风安全的问题不但关系到了煤矿工作是否能顺利地进行,而且关系到了工作人员生命的安全及其它的各行业的工作顺利地开展。

一、制约通风的安全的因素分析

1、人为的因素

煤矿整个的运转过程之中均有人的参与,人是煤矿生产中的关键的因素。因而,煤矿通风的安全同样也有人的参与。制约通风的安全人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点:

(1)安全的意识。安全的意识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各级工作人员须时刻的注意安全,包括自身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通风的安全意识关系到了煤矿工人生命的安全和整个煤矿工作的顺利地进行,加强员工安全的意识极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缺乏安全意识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个也成为发生煤矿事故的原因之一。

(2)员工的培训。员工的培训是指为提高员工整体的素质进行的知识、思想及技能的培训。员工的培训在提升员工知识和思想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员工的操作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煤矿生产的效率。煤矿生产的员工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因而煤矿的企业应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的生产意识,这对于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度及安全的生产极其重要。

2、环境的因素

制约煤矿的通风安全的因素中,除人为因素以外,环境因素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种:

(1)社会的环境因素。社会的环境因素是指煤矿的过度开采给生态带来了破坏,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浪费和地表的下沉等。矿井周围的环境破坏不但直接地影响到了煤矿设需设施和员工生命的安全,还对煤矿正常的运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改善矿井周围的生态环境尤为的重要。

(2)科技的环境因素。科技的环境素是指科学理论和科技装备的研究。在科技理论的方面,现今,在己发生的重大事故中,瓦斯和煤尘爆炸占了绝大多数,因而对于煤和瓦斯爆炸的发生的理论应深入研究,加强煤和瓦斯爆炸发生的理论研究不但能了解其发生的机制,还能减少杜绝爆炸的事故。在科技装备的方面,较高端的装备能减少矿井事故,而较低劣的装备可能会增加矿井事故。因而,研发和购买高端先进的科技装备也尤为的重要。

(3)管理的环境因素。管理的环境因素包括管理的方式和管理的人员两大方面。就管理方式而言,通风安全的管理是一个跨门类的、综合性边缘的科学,任一环节出现了疏漏都可能引起事故,而造成生命财产巨大的损失。而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的高低以及责任心强弱将会直接的影响煤矿的通风安全。

二、通风的安全防范措施

做好通风安全防范措施,能有效的遏制煤矿事故发生,而防范通风事故发生,最为有效的方法足将隐患在萌芽的状态解决。各类的事故多是由隐患发展而形成的,因而,要做好通风安全的工作,应建立并完善通风安全防范措施,做好通风事故隐患的管理工作。

1、健全法律法规和各种的规章制度,配备专业的管理及技术人员。落实法定的代表人,努力的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的综合治理的工作的体系。进一步地健全煤矿事故的应急救援的体系,实现应急救援的产业化。

2、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教育,做好通风安全的培训工作。人为的因素是通风安全工作的关键及核心。不断地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因素导致的通风安全的事故。因此,煤矿企业各级安全峪察及管理的部门须高度的重视通风的安全工作,切实的提高对通风的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及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员工安全生产是生产力和安全生产就是生命的观点,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的状态。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落实通风的安全培训及教育,高度的重视培训的方式和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解决员工自身的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在核心的岗位上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好日常的工作。

3、提高煤矿安全装备的水平,保证通风的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煤矿企业须配备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监控的系统,并设立瓦斯专职监测员,时时地对矿井环境进行巡查测,及时地处理发现的问题。同时,应不断的完善煤矿的通风系统,做到随煤矿生产的变化及时地对通风系统进行改造和协调,确保煤矿安全的生产。严格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串联通风,保证正规合理的、稳定的、可靠的通风,防范二次串联的通风。工作中,还应加强局部通风的管理,杜绝通风机计划外的断电。有局部的通风机的部位须安装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监控的系统瓦斯的传感器。当瓦斯浓度超过限值时切断局部的通风机的后部用电装备电源,以确保安全的生产。

4、健全矿井安全的管理体系,增强监察的力度。增强管理对于煤矿安全的生产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建立科学和规范的矿井的安全管理的体系,真正做到机构健全和职责明确,使各项的工作均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消除安全的隐患,为煤矿安全的生产提供较为有力的保障此外,还要增强监察的力度,各级的监察部门应不定期和定期地进行检查,整顿发现的安全问题。而煤矿企业自身也应建立通风安全的自查机制,保证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同步的运行,杜绝引起事故后再进行事后补救的做法。

煤矿安全评价机构篇10

[关键词]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D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82-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源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煤矿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能源情况;近年来产业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日益紧张,加强煤矿的科学开采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是对我国煤矿开采的一种评定,通过科学的评定,发现目前煤矿开采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完善煤矿开采,从而缓解我国煤炭紧张以及能源紧张的问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1.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所谓的科学性原则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一方面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保证实践的可行性。科学采矿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包括采矿方法的正确性、产量的合理性等,所以评级指标体系在理论上应该进行准确的规定,按照规定的标准对采矿水平进行合理的判断;理论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比如借助专家对煤矿开采的情况进行判断,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从而保证评价体系建立的合理性[1]。

1.2全面性与本质性结合的原则

所谓的全面性和本质性相结合就是在全面考虑采矿问题的同时抓住煤矿开采的代表性,在强调事物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煤炭开采逐渐趋向机械化、智能化,但是煤矿开采带来的安全事故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双重结合;本质性从煤矿开采的技术、条件、地质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出发,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可信度。

1.3通用可比性原则

所谓的通用可比性就是运用同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判断仍然具有可比性,比如在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对象或者同一对象的不同时期都可以进行比较,并且保证了比较的有效性。比如说采用专家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很好的利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将煤矿开采的评价体系更加通用化的同时保证可比性[2]。

2.科学采矿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模型构建

2.1科学采矿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的选择

科学采矿核心内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安全开采、绿色开采、高采出率开采、高效开采以及智能化开采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评价体系建立应该选择的内容[3]。安全开采的评价就是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进行评定,包括火灾事故、瓦斯事故、矿井伤亡情况等,这些都是安全开采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体系评定的等级;绿色开采就是坚持绿色理念,煤矿开采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以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情况等,主要为保水开采、土地复垦、充填开采等多种方式,通过对这种开采方式的评价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高采出率开采就是一方面保证煤矿开采的产量,另一方面是提高整个矿采取的回收率,主要是通过对工作面的回收率情况和矿采取的回收率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对整个煤炭资源的回收情况进行评价;高效开采主要是指煤矿开采产量增加的同时减少开采人员和时间,从而提高了整个煤炭开采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就是对产量、人员、机械化以及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智能化开采的评价体系主要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开采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趋向智能化,通过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检测对整体的智能化水平进行评价[4]。

2.2科学采矿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首先确定科学采矿评价参与的内容,包括评价人员、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以及评价层次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采矿评价的标准;其次确定采矿评价指标模型构建的方法,一般来说构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法,另一种就是分析法,所谓的综合法就是对已经存在的指标集合进行整理归纳,从而保证指标的条理化、体系化以及评价体系的合理化,所谓的分析法就是将对象和目标分成若干体系,对不同的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保证模型构建的全面性;最后就是计算科学采矿指数,然后对采矿指数进行分析,得到一个准确的评价指标,例如eSSm软件的应用,通过eSSm模型评价指标量化取值,对评价结果进行计算并且将计算的结果输出,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为计算和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程实例

运用上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某地矿产开采的情况进行评价。首先对某矿产区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包括交通位置、储量生产能力、煤矿开采层的情况以及开采条件、方法、设备等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方面的内容进行计算和评价。例如某矿产位于江西省,地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煤矿储量达到了1845.26mt,生产能力为11.12mt/a,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煤层的构造简单,主要为单斜构造,为煤矿的开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煤矿开采各方面的条件都显示对地下采矿没有较大危害,在开拓方法上选择了斜井开拓方式[5]。

运用eSSm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详细情况如图所示:

分析:

上述的eSSm数值计算以及数据分析,运用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和评价,包括上述工程所需要人力、物理、财力、环境污染、能源损耗等各方面的情况都要参与到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上述煤矿开采中所耗费的人力达到了1000人,各方面的成本费用达到了52392.47万元,安全事故的发生为20人,其中重大事故出现一次,轻伤人员为17人,3人重伤,绿色开采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提高,污水排放情况100%达标,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95%,能源的利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对此项煤矿开采的指标进行评价,达到了二级评价标准,有些部分已经达到了评价标准,科学开采得到了很大的推广[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作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不仅影响了我国的能源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渗透到煤矿开采中,煤矿开采逐渐趋向智能化和集约化,为了保证煤矿开采的科学合理就需要建立评价体系进行检测。笔者提出,科学采矿的原则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开采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通用可比性等各种情况,所以在建立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保证其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保证评价体系的智能化,为煤矿开采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依据,从而促进煤矿开采业发展的同时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东印.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J].河南理工大学,2012,19(23):420-422.

[2]李东印,李化敏,周英等.基于可拓论的科学采矿评价方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30(1):57-62.

[3]韩婷婷.矿井通风系统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2014,23(9):236-238.

[4]李东印,李化敏,周英等.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探讨[J].煤炭工程,2012,36(1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