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9:03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武术武术经济武术企业体育

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主要为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除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领域之外,还会影响到其他领域,几乎对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体育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在遭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时,必须要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相适应,才能够发展得更好。中华武术是体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形式下,武术企业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正确对待武术企业在市场经济之下的发展,成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武术经济的价格系统

武术不论是作为竞技,还是体育项目或娱乐项目,都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武术企业所包含的武术类型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武术具有的不同经济价值。

1.健身武术所具有的价值

社会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及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寻求更加科学的养生方法。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很多,如健身、修养、防身等。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庞大的武术消费群体可以给武术企业带来很大效益。与此同时,健身型武术还能够增进人们的健康,促进社会的生产。

2.竞技表演型武术所具有的价值

武术竞赛通常是为满足大众需要所举办的表演活动,实际上是经营活动的一种,观赏者就是消费者。武术竞赛随着改革的深化在不断增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影响非常大。武术竞赛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极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武术竞赛的经济价值。

3.技击武术所具有的价值

现代社会中,技击武术的形式主要是散打,它的经济价值通常体现在散打过程中所用到的器材、场地及观众当中。散打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增加了武术企业的内容,观看比赛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给散打比赛的举办方所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同时也为国际武术企业市场的拓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4.武术资源的配置市场所具有的价值

武术培训及健身等都需要一些武术器材、场地和技术指导人员等。如武术馆或武术学校举办了多期的培训班,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也为武术的传播提供了机遇,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二市场经济之下我国武术企业的经济特点

1.武术企业及运动发展之间的互动性

我国当前所拥有的运动管理机构非常多,这些机构大都希望能够走向市场。每个运动管理机构都想使自己在行业中占有一席地位,竞争激烈,所以武术企业一定要依靠武术运动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的国术,集健身、娱乐、防身于一体,很容易普及。

武术在近些年所受到的欢迎度是非常高的,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开始喜欢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引起了官方的重视,武术项目目前已经成功的进入亚运会,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武术运动在不断发展,它的发展是这一产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也为武术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及潜力。反之,武术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武术运动发展也起着一定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武术与影视行业的结合,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促进了武术馆及培训班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武术企业的发展。

2.武术企业的模式具有多样性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近些年来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武术企业向社会化、商业化及产业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武术企业发展模式所具有的多样性,主要可以归纳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以武养武形式的开发,如组织一些武术活动,开办培训班,搞比赛等;第二种类型是将举办武术同其它行业结合过程中的开发,如武术服装、影视、出版物及武术和军事,武术和医学结合所形成的诸多武术企业的形式;第三种类型是为了武术发展而进行的高额收入的开发,如武术贸易,金融,房地产或者武术旅游项目等。在国内,这类的大开发项目并不多见,但这也恰恰是武术企业发展需要努力的主要方向。

3.武术企业的规模具有狭小性

虽然武术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极为迅速,模式也有很多种,然而几乎每种类型的武术产业的形式规模都很狭小,通常只处于小打小闹的境况,很多商人只是将既得利益分走,并未将其作为长期的投资项目。

4.武术企业在我国的体育产业当中具备的优势

首先,中国武术在世界上已经具备了一流竞技的水平,对于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这是先决条件。其次,中国武术所具有的资源非常丰富,如人文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及技术资源等。再次,武术产业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及广阔的消费市场。最后,武术产业拥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如太极拳等。

三制约我国武术企业走向产业化的因素

1.中国武术企业市场的起步较晚

在我国,目前体育产业尚且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起步较晚。而武术产业又是体育产业中起步较晚的一种,在规模、结构、产业化程度上同发达国家比都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武术产业经济氛围很差,基础薄弱,空间极为狭小,它的市场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武术业整体运作的规模小、器械及服装等都没有开发出来,在武术产业中,高科技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武术产业发展。

2.武术企业发展受到传统的价值观影响

武术具有健身、观赏和防身功能,它是技术性很强的体育项目。武术是一种以人作为载体的资产,属于无形资产的

一种。很多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更关注武术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商品属性,忽略了武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现实作用,没能使之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未形成与武术运动的发展相互匹配的产业规模。

3.武术企业市场的法制不健全

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旧体制与新体制运行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和人们的价值取向紊乱导致体育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现象。有很多人根据法律中所存在的漏洞利用武术进行牟利,这使得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法律保障,不利于武术市场的发展。长久以来,大部分人对于武术品牌的经济价值理解及认识都比较浅,中国武术产业尚处于没有规划和秩序的状态,在发展过程当中没能很好地同经济相结合。

4.武术企业缺少受到足够的关注度

首先,政府产业政策对于武术产业所给的政策倾斜还不够;其次,很多商家对于武术产业没有浓厚的兴趣,不愿意对武术产业进行投资,最后,就是媒体对武术产业宣传力度不够。

四市场经济角度下的中国武术企业发展思路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多个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已经引起了经济界和体育界的关注,任何体育的项目发展都是依托于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的,我国也不例外。促进中国武术的市场经济化发展是推动武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武术经济市场化是中国武术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武术企业同经济建设结合

武术企业同经济的建设相互结合,能够促进商界人士的参与,进而推动中国武术经济向市场化发展,促进了武术企业走向体育产业化,更加贴近大众。

2.各级领导对武术的重视能够有利地促进武术企业的经济市场化

体育项目国际化的发展与普及同相关领导对其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各层领导应将武术推广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制订相应的政策、保障制度。

3.进行体育的产业化运作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设计出统一合适的中国武术服装和练习器材,并进行产业化运作,保证中国武术同市场经济互相依托,是促进中国武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结论

处于新经济时代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武术企业发展及繁荣与市场密切相关。如果要加快中国武术发展步伐,一定要尊重市场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这一体制下完善中国武术产业化发展的诸多环节,加强市场建设及管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也为我国武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间,不断扩大武术市场,使武术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龙飞、姚远、金龙.市场经济下我国武术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4)

[2]张莉.市场经济下中国武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营销策略渠道策略

一、产品策略创新

(一)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需求。通过市场引导改变人们的习惯是较能获得成功的。因为一般来说,当你在改变人们习惯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市场,而这个市场最初往往是你所独立拥有的。别人暂时还没有意识到,也就难进入你所创造的市场与你竞争。美国人对中国自行车的接受,中国人、日本人对咖啡的接受,都是企业进行创造需求的结果。

(二)通过主动参与新生活的设计,进而开拓出新产品。日本人突发奇想、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卡拉oK娱乐形式,征服了所有年龄层次、所有国家的消费者,旋风般流行当今娱乐世界,就是主动参与新生活方式的结果。3.通过把握全新的机会来创新产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要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所以要不断进行行销策略的开发以及产品的开发,进而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潜在需求与日俱增,企业应充分把握这一良机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来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价格策略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享有充分的信息知情权,以往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拥有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促使厂方与消费者信息相等,而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制造成本、服务费用、创新成本及盈利水平等价格构成要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定价的时候必须将透明度增强,并且最大程度上使用低价的经营策略,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可以接受的价格为佳。

定价因素创新,将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纳入价格之中。在知识为核心的产品营销中,定价就必然体现注重产品所含的知识价值,因而价格构成中不能缺乏创新成本这个范畴。可能在以前我们的产品价格中,原材料、人力费用、服务费用是重要的成本开支,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费用也许仅仅是产品价格的一小部分,而且也是相对固定的、刚性的,只有创新成本所占价格比例极大,且在价格构成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哪家企业的产品所含技术含量高、知识创新价值大,哪家企业就拥有制定较高价格的可能。

定价方式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说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网络也使得运用价格的策略产生了变化。如:竞价拍卖就不一定非到某一固定场所进行,通过互联网络就可进行商品、货物、古玩、艺术珍品等的拍卖,竞价者只需找到相应的网址按动一下鼠标就可快捷地提出报价,而且拍卖师也无需像以前那样一次只能接受一位顾客的报价,电脑这个“超能”拍卖师1秒钟就能接受并处理1.2万多人的报价。

三、渠道策略创新

渠道结构创新,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渠道扁平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销渠道的发展趋势。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四、促销策略创新

广告策略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的普及,使企业可运用网络广告与消费者进行交互式促销,也可抓住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关注知识的特点进行广告诉求,还可运用科技手段刷新传统的广告方法,使消费者从手段创新中领略企业创新的风采。网络广告是知识经济时代广告策略创新的最主要表现。网络广告的互动式信息传播,能够较好地激发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广告的效果。网络广告借助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不仅可采用文字、图片、色彩、动画等表现形式,而且可用三维空间展示,使用户全面了解产品信息。网络广告可以采取的形式大致有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

公共关系策略创新。传统的公关策略是可以促进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但还存在一些庸俗的倾向,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公关强调的是合作―――与社区、顾客、政府机构、中间商、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现在比较流行的合作营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以公共关系创新为主体的营销策略。此外,网络公共关系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公关创新的具体表现,网络可以使得企业与企业、公众之间进行双向互式沟通,一般来说,网络公共关系的形式有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

五、结论

营销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营销创新。而营销策略创新是营销创新的核心,它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包括产品策略创新、价格策略创新、渠道策略创新和促销策略创新。

参考文献:

[1]石滋宜.九十年代的世界:三大趋势[J].生产力研究.1993,01.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3

关键词:市场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一、把握国内外市场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认识市场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农产品需求的市场主导性

在如今的市场农业经济条件下,买方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和主动,一些农产品由于各个原因的问题会在产品的结构以及区域性上产生一定的过剩,与此同时,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去增加市场份额。即使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在不断的改变,但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消费者才是市场中的主体,在农业市场中,消费决定了生产,市场决定了产品的发展方向。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发展方向是需要消费者决定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逐渐的走向了市场农业经济的大门。

(二)对农产品质量的苛求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旦形成了买卖双方的交易,就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产生更高的要求,在其它的交易市场中也是如此。在市场逐渐的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产品的种类不断的增加,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这时就需要对产品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产品质量的苛刻也是广大的消费者在对产品的选择以及自身的营养意识上的进步,它代表了我国消费者在不断的进步。在如今的农业市场的需求中,人们比较重视的是产品的天然和营养,在这个基础上也对产品的味道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在农产品的培育过程中,对于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的种植和栽培是目前农业市场的一个新方向。

(三)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的激烈性

在农产品的销售中,随着市场的供应不断增加,销售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尤其是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农产品也会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农产品不再仅仅是人们的食品,逐渐的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农产品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档次。这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定期的掌握,把产业结构科学化,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市场经济管理,提高农产品贸易的科学化,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培育效率可以把生产工业化、规模化,使得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益长期处于高水平,在国际中可以立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段。

(四)农产品创新对知识经济的需求性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种类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对于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更是激烈的竞争,为了更好的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需要在科技的支持下前进。科技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农产品的质量,通过科技工作人员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好产品将会逐渐的投入到市场中。通过对市场的研究,不断的推陈出新,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中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声誉,占领农业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二、构筑市场农业经济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开发市场,建立市场农业基地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者来讲,它的质量和价钱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所以,根据这一需求,可以规划建立一些比较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基地中培养无公害的农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产品基地中,我们除了培育比较常见的农产品外,还可以把一些由于地域条件不易在室外种植的农产品进行培育。另外,在招商引资方面,可以对于商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也帮助周围的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加工增值,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的发展农业副产品的加工,把农业进行产业化的经营,适时培养一些企业的龙头,运用工业中的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的发展,不断的推动农村向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由于农村工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建立农产品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特色和规模,把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投入到企业中,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扩大企业的规模,只有拥有了规模才会获得更好的效益。在这些条件都具备时,最关键的就是保证农产品和副产品的品质,只有优质的产品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三)提高人员素质,抓好市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发展市场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人才和管理模式才会把企业带到更好的层次。在人才的选择上,要进行竞争上岗,避免腐败。对于高水平的人才,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高贡献就要活得高回报,与此同时,还要做到惩罚分明。在企业中,对于员工也要及时的进行培训,不断的更新员工的思想水平,做到与时俱进,把企业的队伍建设提到一个更好的层面。

参考文献:

[1]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6(6).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4

需要承认的是,当年顺应市场需求、行业需求发展起来的服装博览会,已不再是服装品牌文化简单的展示,已不再足服装厂商经营理念单纯的角逐,已不再是各区域服装经济实力较量的唯一竞技场。与我国服装博览会最昌盛时,全国平均每周有一个服装展览会在举办的时代相比,许多地域服装博览会在市场风雨的洗涤中已现窘境:办下去吧,招展难、吸引专业观众难,以展创收难上难!放弃吧,患有“政绩焦虑症”的政府官员们不同意,任辛辛苦苦创建的博览平台坍塌下去自己心不甘。

其实,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出口最多、销量最大的服装产业,需要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的舞台,去展现角逐全球一体化大市场的壮志、雄心与梦想。已进入陕速发展时期的我国服装产业,又进一步促进了服装展览经济活跃。但博览活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有其特殊规律,对于许多欲打造服装博览平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人们来说,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博览会如何搭建起海内外著名品牌交流的空间,给参展品牌和地域服装界经营理念和创新文化更多的启示?博览会组织机构如何引导大批在市场竞争中崛起的新品牌服装,科学地展示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与加盟经销商构筑起互动的品牌市场网络?如何通过博览会这个众人注目的时尚平台,展示领先的经营理念、品牌设计、营销文化,让更多的服装生产经营者,通过这个舞台同海内外优秀品牌进行交流对话,不断吸取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营养,促进企业和品牌的快速发展……

博览经济,实际上是通过构筑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平台,来创造具有一定价值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经济活动。任何一个博览会,一定是通过博览文化内涵的创造,产生出巨大的产业链效益,延伸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的。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5

但从经济法在我国近二十年的表现来看,虽较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现实的原因,经济法在我国多以政策法为表现形式,因而出现了对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不甚清晰,对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偏离或抛开经济法应有的价值,并造成经济法作用范围随意确定,作用方式随意改变,以致出现经济法的作用结果与经济法的应然目的相悖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法的作用机制,探讨了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等几个理论问题,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经济法的作用机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1、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自由与干预的矛盾。市场调节实质上意味着市场主体要求自由发展,而国家干预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介入。在资本主义早期,主张谋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认为在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引导下,既能够实现其自身利益,也可促进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如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理论家,就强烈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的一般事务进行干预,认为国家干预会造成减低利益的结果(注:〔英〕埃克里·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4~152页。)。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发生于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市场自发调节功能不可克服的缺陷显露,国家干预经济的存在就成为必然选择,并且这种国家干预也确实给西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际效果。但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的出现,“国家干预”理论又受到了排斥。于是一些学者(包括法学学者)又认为,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必须同时作用于经济领域,实行“双轨制”。依此理论似乎既解决了经济问题,又解决了经济法问题,但是到了70年代以后,国家干预同市场机制之间的冲突又开始显现出来,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市场机制失效时,国家干预的作用明显,而市场机制功能恢复时,二者的调节方向又有可能发生冲突,致使国家干预调节效用递减或市场机制功能受到阻碍。不仅如此,由于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存在序列差,即前者是横向的、瞬息变化的,后者是纵向的、相对稳定的,加之“市场对自由、平等和权利总是积极要求的,正象人对权利的态度是积极的一样。相反,市场对权力的介入和干预却总是本能的表现出消极态度,甚至是排斥,这又恰如人对义务的态度”(注:孙笑侠《宽容的干预与中立的法律》,《法学》1993年第7期。)等等原因,致使现实生活中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矛盾的出现。如在我国,经济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就是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如何界定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范围及调节、干预的程度,具体到经济法领域就表现为如何进行经济立法及经济立法的内容。

2、效益与公平的矛盾。传统法理认为公平与正义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价值目标,一些用经济方法分析法律的论著,又将效益视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视作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解决效益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等,但公平、正义与效益二者在经济法中如何体现及在现实中如何操作,也是经济法难以解决同时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法律效益一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投资与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之间的比例;二是指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与立法所确定的预期目标的差别。具体到经济法中又体现为两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公平指的是最大化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在经济法中主要表现为竞争环境、经济收益和社会分配的公平,因而属社会效益的范畴。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社会,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只能是市场主体自己,他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便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排斥外力的干涉,正如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国家干预“或多或少地侵害了个人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的自由,或减少了这种努力的安全,从而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注:转引自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只是由于市场主体的自身条件不同,其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的结果也必有差异,要达到或体现公平,又需外力(主要是国家权力)干涉,从这一意义上即国家权力对竞争环境及竞争结果的干预,同时,公共管理职能又要求国家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顾及其他社会效益,因而又出现了对市场主体的自由经济活动也进行干预等,即出现了干预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等问题。这似乎又追索到自由与干预的矛盾,具体到经济法领域又表现为经济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益与公平的矛盾。

虽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着互补性,效益与公平也具有统一性,但在经济法的具体规范中却难以体现,如针对某一特定的地区、部门或某一特定的市场主体,如何解决其效益及与其它地区、部门或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即经济法“如何将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分配给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注: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页。),即既实现公平又促进效益,却是很难确定的。

3、管理与服务的矛盾,这里是指国家对市场管理和对市场服务的矛盾。管理意味着国家权力对市场调节功能的介入及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调节功能的改变,服务指的是国家权力为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这一矛盾体现在经济法中就是如何确定国家权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因为,管理要求国家权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服务又要求国家权力处于辅助地位。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调节的任何偏差,所带来的结果都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的巨大衰退。如果经济法把国家权力定位于次要、辅助地位,即国家仅仅充当“勤劳的守夜人”角色,此举虽有利于为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但同时,市场机制愈完善,又愈容易使市场的自身缺陷显露出来,愈难以保证供求总量和结构总量的均衡,此时,国家权力反将成为市场失灵的“帮凶”。“企图回到纯粹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国家缩减到仅执行收税员、警察和披戴甲胄的护卫之类的老的最小限度的职能,实际上是拒绝整个现代文明的趋势”(注:〔英〕艾伦《法律与秩序》,转引自孙笑侠《法理学》。)。反之,如果一味强调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又会导致市场调节功能的弱化,甚至使市场调节功能受阻,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实施结果,已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示例。因而,经济法如何解决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即在确立国家权力的地位的同时,又能使其最大化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无疑也是经济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4、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孰轻孰重的矛盾。现代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一般皆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作为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经济法尤为突出。但同时,在经济法作用于现实经济的过程中,却又经常出现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冲突。

所谓经济手段是指国家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从物质利益的原则出发,运用经济杠杆组织调节和影响社会经济的活动,其核心是通过经济利益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而行政手段则是依靠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经济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一种带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方法来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经济手段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改变经济状况、实现经济目标;行政手段虽能弥补经济手段的不足,但不适当地扩大行政方法,强化行政手段又易导致脱离经济规律。虽然经济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双管齐下平等适用,还是有轻有重,区别对待?以及如何区别对待等等,也是经济法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市场失灵与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前述经济法所面临的诸种矛盾,究其原因,关键在经济法的作用机制由于理论上模糊不清,以致在经济立法、执法的过程中,多为应急措施或短期行为,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所致。我们知道,法律的出现系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经济法也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因国家自觉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和矫正市场失灵而产生。

在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经济领域推崇市场机制,崇尚契约自由、私法自治,反对国家干预,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职能是使由私人契约创设的义务得到履行”,因而,无论在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还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实践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有限,只是担当了“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调控经济的运行过程主要是通过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机制却在不断变形,市场调节功能的缺陷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机制调控经济是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的,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使市场机制失去了调控功能。垄断使市场主体无法实现自由竞争,价格指示器的显示功能在垄断条件下明显地减弱了,即通过价格的调节解决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也无法实现;第二,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也决定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平等、迅速、完全地获得市场信息)、价格信号的时滞性(价格信号的显示过程不是迅速的并具有波动性),导致了经济运行紊乱、社会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降低等;第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外部负效应,即市场主体生产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如环境污染问题。并出现市场主体不愿从事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产业,造成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不合理,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无人提供等问题;第四,市场机制的调节无力解决社会产品分配不公及社会保障问题。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垄断的出现,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市场仍然不是万能的。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弥补和矫正市场的这些缺陷,即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经济法也正是基于此而产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但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自觉干预社会经济,完成了国家从自发、零散干预经济到自觉、系统干预的转变,并使现代经济法日趋成熟起来。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这种局面,经济立法及其内容又逐渐出现了同时体现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成分,经济法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然目的也日益被公众认同,并将经济法中国家干预成分定位于有限、适当干预,以期与市场机制保持一致。所以,我们说是市场失灵决定了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即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作用方式等均以市场机制为中心,主要在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消除市场失灵,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市场调节功能的缺陷与不足,导致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并促成了经济法的产生。正是经济法的这一产生条件,决定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及作用方式。

1、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平衡,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应是协调与发展。

第一,经济法追求法的一般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益。传统法理一直将公平正义视为法的基本价值,“无论在中文、西文中,用以表示法的词都有平、正、直的含义”,“平即平等与平衡”,“正即正当与公正”,“直即正直或公道”(注: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所以,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公平正义是任何一个社会及其成员所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这也是良法应有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在体现公平正义的同时,还应保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正是效益作为当代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已为众多法学学者所接受的原因。法律制度正逐渐受制于公平正义与效益的二重评价,经济法更是如此。

第二,经济法服从于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干预调节并不是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为了恢复、纠正和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从经济法内容可以看出,国家规范市场主体、反对并限制垄断、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建立竞争秩序规则、进行宏观调控等,都是为了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并非完全抛开市场调节。国家干预市场调节的目标与任务,首先是为了恢复市场的功能,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如反对并限制垄断、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规则等;其次是纠正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经济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再次是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如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进行宏观调控等。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主要以维护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作为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作用限度。必要的有限的国家干预措施必须遵守“与市场一致”的原则,这也是经济法作用机制走出两难困境的途径。而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就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经济法作用机制的目标-协调与发展。“经济法不外是适用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换句话说,经济法也就是为了以‘国家之手’代替‘无形之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之法”(注:〔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经济法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协调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平衡。因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机制下,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供求总量及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分配不公及社会公害、缺乏社会保障等,国家干预或说经济法就是通过规范市场主体、市场规则、保持总量及结构平衡、消除或减少社会公害、建立和健全社会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为自由市场竞争创造和保持所需的制度条件,使市场机制更具效力;二是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安定,协调社会平衡。由于社会经济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就是运用国家干预,在协调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经济法的作用范围

这里所说的经济法的作用范围主要是指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工具,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的范围,即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它不仅体现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更展示了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体现的协调与发展的价值要求。

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概括而言有以下四类:一是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对市场运行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予以调节、完善。因为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不仅将导致垄断的形成,阻碍和削弱竞争、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脱离产品价值的垄断价格、产生垄断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还将因垄断技术而阻碍技术进步,从而损害垄断企业与消费者的权益,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就是通过经济立法,通过市场竞争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即改变或创造经济运行条件,对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优先地位进行重新分配。国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计划、投资等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实现总量与结构平衡。三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市场主体都是在最大化的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经济规律的左右,任何产品或服务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资源配置的变化,大量的生产者和社会资源总是集中于利润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其结果往往又造成利润较低的基础行业衰退,尤其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更是如此。这也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因。四是国家干预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实施社会保障。“‘看不见的手’可能惊人地有效率,但它同时也带来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注:〔美〕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十四版,第555页。),为在市场机制的分配基础上尽量做到社会公正,保证社会安定,减少人们的生命、生活风险负担,国家必须干预市场调节的社会产品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3、经济法的作用方式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即国家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缺陷与不足的方式。从上述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经济法作用的范围)可知,国家除直接参与有限的经济过程外,主要在于对市场的管理、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所以经济法的作用方式也必须为其特定的作用范围服务。

从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不同,经济法作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经济法-1890年美国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纯粹是禁止性规定,而一战后的经济法则出现许多授权性规定。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作用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于凯恩斯理论所导致的成熟的现代经济法过份强调国家干预,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功能的恢复,导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出现了矛盾,因而体现经济法作用方式的国家干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法由于产生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九十年代后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传统的制度模式和法律意识作用,致使我国的经济法作用方式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出现通常所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经济法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属公法范畴,但其作用的领域却又是私法作用的领域,出现所谓的私法公法化。由于公法的作用方式是强制命令式,这又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利的。所以经济法的作用方式不能单靠公法的作用方式;但同时,国家干预经济方式又不可能完全采用私法方式,所以在经济领域就出现了公法化的私法作用方式。国家干预经济虽往往以国家直接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式进行,但其重点却是弥补和矫正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这也就定了经济法作用方式的重点应是如何使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共同调控经济的运行,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6

北京新机场建设,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和区域走势,乃至国家战略的大型战役,即将在中国的心脏地带波澜壮阔般展开。它不但是一个追赶者,还是一个探路者,期间千头万绪、千难万险、千思万虑,亟需进行思路梳理、战略谋划,从而做到眉清目秀,纲举目张。

有鉴于此,本刊通过广泛的访谈综合了官、产、学、研各界的观点和建议,尤其是吸收了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梳理出北京新机场未来面对的十大战略问题,谓之“十大天问”,以供有关方面研讨。

一问:

当“城市的机场”变成“机场的城市”,当全球航空城已经普遍进入2.0时代,正在迈入3.0时代,并且日益成为引领全球城市化的先锋区域,北京的临空经济区却还停留在1.0时代,深陷在工业园区“车间”思维的泥潭中拔不出脚,北京新航城将如何追赶世界水平?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引领全球航空经济潮流?

二问:

全球化时代,当城市成为国家竞争的主体,浦东新区助力着上海,滨海新区成就了天津,两江新区正托起重庆,西咸新区将复兴西安……北京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战略增量在哪里?打造首都圈,引领环渤海的最有力战略抓手在哪里?承载世界城市梦想,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最新战略引擎在哪里?未来,北京新航城将立足什么层面?扮演什么角色?实现什么目标?

三问:

当迪拜航空城托起了一个国家,成为欧亚大陆的中枢;当仁川航空城托起了韩国首都经济圈,成为东北亚的枢纽;当大虹桥航空城托起一片区域,成为长三角的CBD;当郑州航空城托起首个国家战略,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抓手。那么,北京新航城将如何整合全球资源,带动北京“连升三级”(产业升级-高端服务、城市升值-世界城市、文化升华-古今互动)?

四问:

北京将如何唱好“双城记”,处理好两大国际机场的关系,真是做到两大航空城产业互补、功能互联、机制互动?进而,联合周边区域形成东部和南部的两个“金三角”(通州-顺义-大望京;亦庄-大兴-新航城),成为北京城市的两大副都心,承担起产业疏解和人口疏导的重任,实现北京人口和产业的“孔雀东南飞”。

五问:

北京将如何处理好“三群羊”的关系?伴随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进程,在北京新机场1-2小时的车程之内分布着有近十个超过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群;拥有11座机场组成的机场群;分布着由5大部级港口组成的渤海湾港口群。如何处理好这些城市群、机场群和港口群与新机场这个大型航空港之间在产业选择、城市功能和区域分工上的关系至关重要。

六问:

面对北京产业布局“北高南低、头重脚轻”的现状,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将如何选择?当北京原有重化工业的逐渐衰退,新兴的以汽车、航空制造、电子信息及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又与天津争锋相对,很难形成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时,也就是说北京不可能像上海那样通过构筑第二产业集群的“增长极”而形成辐射力,那么北京借助新的临空区将如何另辟蹊径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七问:

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水平与全球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日趋拉大,临空经济区的土地和政策红利正在日益耗尽,边际效益正在递减,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将如何避免陷入城市边缘化、产业低端化、资源散乱化和发展封闭化的“四化”危机?

八问:

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将如何实现开发理念的创新?趟过30年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激流,中国经济开始转大弯,进入“调结构、转方式、促民生”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三大转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其一,由黑变绿,以低碳生态,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作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国,必须实现低碳发展。其二,由重变轻,大力发展头脑产业,占据产业的高端和拥有高端的产业,实现科技优先,创新引领的发展模式,变“世界工厂”为“世界办公室”和“世界实验室”。其三,由硬变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空前强大,但如何把经济硬实力变成文化软实力和外交巧实力,是今后中国发展方式的重点内容。新机场将以什么样的开发理念引领中国率先实现以创新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为内涵的科学发展?

九问:

北京新机场作为世界级的航空枢纽,该如何应对全球的三大挑战,代表世界城市打造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当今,全球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信息革命”、“低碳风暴”、“人才战争”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三大主旋律,中国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力量和节能环保的精神以及人才培育战略相结合,打造自己的全球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带动人类社会的真正变革。在全球经济大变革,中国经济转大弯的历史背景下,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将如何着眼全球战略,勇于承担国家使命,打造代表国家的全球竞争力,率先实现以“绿色增长”、“蓝色增长”和“橙色增长”为核心的包容性增长?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7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经营管理必将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感受到波击,并不断向前发展,而电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它将面临着的新挑战,本文讨论了在新的环境下电力市场的发展与生存问题。

引言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网市场化运营的建立与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电力部就提出了电力行业的商业化问题,经过充分酝酿准备,在全电会议中明确提出:第一,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按同类发电厂最低电价顺序上网,第二,实行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分类销售电价,第三,市场机制将成为今后电力运营的基本点,因此,如何在电力市场的运营过程中打破电力系统的垄断,顺利实现电力系统的市场化运营,已成为电力系统管理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电力、合理使用电力资源进行了探讨,认为在电力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商业化运营,涉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理论、技术,以及电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等市场经济的理论,所以,电力市场环境下可靠性工作将面临更深奥的技术问题,及更严峻的市场竞争与挑战。

1中国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及面临的挑战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经济总量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递增,对能源特别是对电力的需求会更加旺盛。由于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和环境资源不足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两个长期的制约因素。在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电力工业必然要走高效、洁净和廉价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电力工业在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力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受到资源和环保的制约,另一方面电网负荷率的下降,致使系统发供电成本逐步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CDp的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8%以上,2003年CDp己达14000亿美元,但人均CDpR为1000美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对能源电力需求的增长,2003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己达3.91亿Kw,年电量为19000亿Kwh旭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出现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频繁。由此可以预计的电力增长前景为:2004年将突破4亿Kw,2010年达到6亿kw,2020年将达到9.5亿Kw以上,这是一个可观的增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国民经济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电这一能源。我们也注意到,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力短缺现象。曾经消失多年的缺电警报在许多地区又重新拉响,并且还有逐渐蔓延的趋势。这极可能意味着电力供求的拐点已经出现,有关专家更是预言:“十五”后三年电力短缺已成定局。因此如何解决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能源需求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力发展对策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由于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的差异,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使得建立电力市场的规则不尽相同。从电力市场中不同成员需要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用于电力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或调度中心的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用于发电企业报价决策的支持系统;用于输(配)电企业的输电方案决策支持系统,用于供电企业的市场综合技术支持系统,用电售电企业的购电决策支持系统等。

电力市场作为一门新型的理论,其始终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即使在发达国家电力市场也处于发展完善之中。由于我国电网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全面推进电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我们认为需要重点解决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初步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确立各参与主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电力发展中始终处于战略主导地位,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的用电法规环境、政策环境和监督管理环境,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克服电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的宏观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使政府、电力企业和用户等参与者同时受益。

二是电网公司:与终端用户密切接触的电网公司不可回避地将成为电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在政府的领导下,电网公司应积极协助政府制定电力资源应用的激励政策和法规,在实现政府节能增效规划目标的同时,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成本,

三是发电企业:发电企业是电力资源的产生源头,需要相应的电力资源调控政策。

四是设备制造企业:在电力资源发展过程中,设备制造业处于技术装备保障主体的战略地位。其任务是在不断满足市场对廉价高质量节能产品需求的同时,及时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节能节电产品。

五是能源服务公司,在电力发展中,其处于节能实施中介的地位,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调动资金和技术的力量帮助各类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在帮助企业取得节能改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六是电力终端用户:在电力发展中,电力终端用户处于节电调荷主体和受益者的地位,电力终端用户具有遵守国家用能法规的义务,并应主动的利用已有的节能增效的激励政策、技术和服务等资源来进行节电调荷,优化用能方式,降低用能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重点研究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在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责任制的前提下,解决体制与机制问题。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合理的分时电价,如何理顺电网公司实施投资回收机制,如何落实企业推进节能受益机制等。

(3)统一部署,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要尽快对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电力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我国发展电力的各阶段任务,投资安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有效推进电力发展,使电力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4)环境保护

在我国大力发展电力事业的同时,切记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环境问题,如何使电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良性循环是我们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尽快制定出更加科学和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激励政策和效益评价及分配方法。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8

关键词: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市场经济

地方财政如何支持经济发展,首先要保证地方财政的合理的运作体系,然后与政府部门工作上良好的衔接,相互帮助,地方财政作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充分利用财政人的职能与理财思路,为政府出谋划策,进行合理化建议,对于实现经济良好发展的想法大胆提出并大力支持,并配合好政府工作。地方财政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更加充分利用地方财政的职能,去发展好经济,首要是了解财政的本质,做好分析。并结合政府工作范畴,订制一套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的计划。

一、地方财政作用分析

地方财政的收入主要为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农业税、罚款收入、调拨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地方财政收入是一个体现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资金力量,地方财政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

(1)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部门应该积极性的构建服务性财政体系,在财政体系以法制化为指导的前提下从而提升其工作效率。要在国家宏观调控总的指导方针下结合本地实际,改革财税体制,以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在构建预算管理制度上,以严格、规范、科学为指导,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财政的作用。集中优势搞建设,好刀用在刀刃上,对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把单纯的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人才素质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加强上来,为本区贡献经济建设力量。

(2)地方财政是政府实现发展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市场经济出现失衡或问题的时候要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问题,统筹规划,合理发挥补贴、投资、制度、体制、税收等宏观调控方式,积极平衡市场市场状态。比如,就财政体制的构建上,要把重点放在上级对下级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上,发挥监督的作用,让下级做好财政的增收与节支。转移支付的规范建立应该是研究的重点,才能真正做到扶贫与加快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

二、地方政府的职能

由于地方之间的资源和经济基础的差异,如何能够让经济水平提升高度,政府的决策也尤为重要。在得到财政支持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发展的关键,政府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运用补贴、贴息、垫息、奖励、担保、参股等手段,通过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正确的方针来推进地方经济稳步发展。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如何让经济发展起来,在资源和财政都有限的情况之下,发展成无限的经济增长。国家的扶持政策,更重要的还是地方政府如何更好的利用国家的扶持,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开发当地资源。例如招商引资,发展房产业、旅游业、地方饮食文化等等。

(1)此前,拉萨这个城市还被遗忘在西北一角,在国家开发西北的浩大工程中,美丽的拉萨也走进了世界。如今,拉萨在政府带领下,保留原始美丽的同时,也开始变得繁荣富强。招商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畜牧业。拉萨如今已经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每年去拉萨的人不计其数,拉萨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天堂,还有一系列当地产品,耗牛、藏药等。让拉萨这个并不富裕的城市走向了辉煌,政府功不可没。

(2)政府可以投资建设紧缺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当地养殖业、农业遇到脱销,或者出现自然灾害时,能够及时提供相关帮助。如在当地建养殖基地,还可以保护当地环境卫生,又可以避免养殖者因技术上的不正确导致死亡,或者建立产品加工厂,打开市场,做好销路,对养殖、农业产品加工,再进行销售,可以体高产品的价值,这样也是一种发展经济的好方法。

(3)政府要间歇性扶持,进行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支持更多的民办企业,大力支持有志青年创业。在当今时代,社会进步的飞快,各行各业的节奏都在加快赶超世界一体化的脚步。而中国的大批优秀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原因是就业岗位缺少,从而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市场,创业的人多,工作岗位也就增多,就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的"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个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三、地方财政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经济运行的监管、国有资产的分级管理、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地方公共服务是地方财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作用。为保证地方财政职能的实施,必须建立、完善与地方财政职能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府要确保市场处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财政部门也要随着政府的工作内容而转变,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建立规章和改进公共服务手段,规范财经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运行经济体制怎样才能让地方经济发展的更快,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要全力建设市场经济,财政体系运转流畅合理,政府工作认真负责,完善建设市场经济的制度。

财政同市场一样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不同。市场通过均衡价格实现资源配置,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它由政府政策通过财政收支实现资源的配置,以弥补市场行为固有的缺陷和弱点。它在基础层次上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并不是中央财政的简单位移和复制。

四、结束语

地方财政是地方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地方财政的体系并不完美,政府部门的工作也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逐渐改进,在财政与政府正确的、合理的调控地方经济下,定会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依然需要完善,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当中,地方政府与财政的办事能力会越来越高,则经济也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期姜晔.构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J].学理论,2011(16)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房地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市场营销理念上分析一下,我国房地产企业如何通过自身的市场行为去调节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消费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虽然政府在极力的控制房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由此可见,房价的控制单单依靠政府的控制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企业自身和市场主体。本文从房地产企业主题的视角,浅析一下如何通过房地产自身的市场行为去调节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经济发展政府控制市场

一、房地产市场营销概念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分支,房地产市场营销和其他市场营销一样,也是由个人和集体组成的一系列活动。房地产市场营销和其他的市场营销一样,也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差别是房地产营销是提供住宅、办公楼、商场楼宇等,建筑物来满足消费者生活的需求,与其他的交换对象相比,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客体是为了房地产实物为依托,因此房地产市场营销既有其特点,同时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在房地产领域也有很好的作用。

现代的市场营销已经由商品交换发展到以交换为目的的各种商业活动,其中也包括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经济发的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成熟,只是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

二、房地产市场的特征

由于房地产市场营销是面向房地产市场的一种商务活动,因此必须充分的认识房地产市场的特点,以便更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活动。

1.市场交易

房地产在交易过程中的不可转移性,由于房地产是市场交易的依附物,交易的对象可以是房地产相应的产权,也可以是部分产权,不同的权益形成市场上的不同性质的交易行为。

2.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化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房地产消费和生产同消费者的需求有直接关系,这一特征要求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各项活动内容均可以以房地产所在地市场需求为主,并对市场进行目标定位和销售定位。正是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使得房地产市场竞争并不是这么明显,这也是照成房地产房价高涨的一个原因,地段的不可代替性。

三、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内容

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已不是单纯的推销,现在房地产的开发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房地产在开发前就进行市场调查,在了解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以后在去开发,为后期的销售做好了市场调查。

1.房地产市场分析

市场需求分析,主要是做市场调查和预测,并了解房地产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能把握好商机,综合考虑房地产受那些条件的影响,房地产是一种固定资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严重,环境也是房地产开发商重点考虑的问题。

2.房地产投资的经营管理目标

房地产商在投资前,要明确选择什么样的顾客群,任何企业不可能面向所有的人群,在就是要考虑这些群体的需求,对户型、对价格、对面积、对配套设施等,在进行上述的决策前,必须明确目标,我要为那类型的人群开发房子,房地产开发的定位是什么,在这个范围内。有没有比较强的竞争对手,如何尽量的选择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对手,如何在竞争中得胜。

3.项目的决策

项目决策是指在项目开发以前,必须明确目的,选择地段的原因和面对的需求群体。项目一旦决定就要分一下进步进行,首先,是确定和开发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当的产品和适当的人群相配,当目标市场选择以后,就必须设计和开发建设可以满足适合顾客群体的相应的服务设施。其次,价格策略根据不同的人群,去定制产品价格,同时也要相应国家规定去控制房地产价格。最后,房地产销售途径的选择,房地产开发商,自行的选择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房地产租售各地特点,更要进一步结合项目情况决定经营方式。

4.促销政策

正确的选择促销手段,例如房地产广告、房地产交易会等,通过宣传来提高知名度,吸引客源,促进房地产交易的成功。在提供好售前服务的同时也要照顾好售后服务,例如物业管理,真正的让现代房屋销售购买者放心。

三、传统销售理论在房地产销售中的运用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经济支柱,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高低水平,房地产业应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直,过度的发展很容易形成经济泡沫,房地产作为经济链条中的先导产业,对刺激经济的复苏起着积极带动的作用。当经济增长过快,房地产也就成为首先要被节制,所以在特定情况下,房地产要想顺利近入市场就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篇10

理论来源于实践,流通经济学理论同样也要归属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践。因此,无论当前界内关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多么匿乏,流通经济学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从我国流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误区中就可以看出,当下我国在流通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领域已经进入到了相对困惑的时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的主流经济研究学者们都普遍否认了流通经济学的存在,这种普遍否定的观点也有其相关的依据,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流通经济学研究内容已经包含在制度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经济学中。但是,仍有少数的流通经济学研究者从2005年开始至今,经过十多年的辛苦研究历程,一直在苦苦地坚守着对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并希望通过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进一步整合来印证流通经济学的观点与认知,以此来探索市场经济以及商务活动过程中流通经济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我国应加快重塑流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社会实践角度思考流通经济学重塑的必要性   

我国新常态阶段的市场环境中,商品流通领域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日益广泛。例如,商贸流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相关生产企业的购销商务活动等都在扩大,而且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是相互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体系框架,其中最具规模性代表的就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商务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带领下,电子商务更是以一种崭新全面的发展状态进入到商务发展之中,并持续发展壮大。从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才进一步促使商品流通中的信息流功能发生并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造就了一次流通领域的生产革命。而且,在我国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包括国内各市场区域的空间划分、城乡商贸流通中的各类问题以及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等,所呈现出的也都是一种社会商业活动,而这些大量存在着的社会商业活动都亚需流通理论对其做出合理解释,即流通经济学理论。   

与此同时,我们再从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无论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区域市场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质量如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何,都应当是区域商务活动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地区商业发展规划的需求。从各个国家的政府实际执政角度来看,政府同企业一样,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最终由当地商务主管部门来执行,其中许多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也都需要用流通理论来支撑。再从商业发展规划的实践角度来看,其关键点就是如何界定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流通产业的业态分布和规模发展程度,而且还应重点研究考虑区域市场内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等相关内容。例如,在研究与处理零供关系以及区域内流通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时,问题的表述与分析几乎都需要运用流通理论来对其进行解读。从企业的有效供给角度来看,企业在进行扩充发展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对企业的商业选址、物流体系搭建、商业集聚以及流通渠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还会针对上述商务活动现象进行市场调研与影响因素指标分析,其目的就是根据这些商务经济活动内容,在其中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做出更为科学的目标决策,而且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更愿意运用流通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二)从经济理论角度思考流通经济学重塑的必要性 

  在商业经济发展领域,流通经济学与大多数产业经济学理论一样,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探索方向。例如,在区域市场经济的商业活动中,区域内关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阶段和过程。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种经济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从微观经济理论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区域内商业活动中企业产品的流通渠道及其相应的服务框架构建过程。而从宏观经济理论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就是整个流通产业在社会商业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扮演与起到的角色功能。例如,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共性问题,虽然在界内有很多研究学者也都认识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商务活动关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比较惯性地将中间环节里最为关键的流通过程给省略掉,因此在这种感性思维和惯性思考的影响下,对流通经济学理论的认识也就较快地偏离了商业实践。所以,我国对流通经济学理论缺乏一套较为全面的理解与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市场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  

 因为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其所涉及与参照的大多为西方经济学,其与国际贸易如出一辙,本身就缺乏对国内商务、商贸、流通的专门研究,而且宏观经济学理论遵循的研究视角几乎一致性地倾向于生产者,并没有从消费者本身这一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换句话说,只考虑了企业如何扩大有效供给,没有考虑市场如何满足有效需求,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其探讨出来的流通渠道也就缺失了内部的便利性与合理性,或者说缺乏一种经济界的“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我国流通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匿乏正是因为这种视角的狭窄性。当然,这也说明了我国在流通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严重不足与研究缺陷,因为流通经济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并没有被全盘否定,例如,1901年德国J·格伦采所著的((商业政策体系》、1913年J·F·谢尔所论著的《通俗商业经济学》与《商业管理学》等经济文献中,都大篇幅地对当时社会流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