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9:50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1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对策防治

近几年时间,中国大气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大家对于像pm2.5,pm10等这些专业的污染名词都已十分了解。特别是近半年时间以来,我国更是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笼罩在了雾霾天气之中,74个重点监测的城市半数以上空气质量都达到了污染级别,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pm2.5高峰值直接爆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多人开始反思,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大家追求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深入,工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这原本的良好环境却在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面前变得越来越脆弱。并且环境问题已然反过来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自身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一旦继续恶化下去,必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大气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现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亟待正确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今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探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积极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

一、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

大气,不同于其他的系统环境,并不能完全将各个国家的大气环境隔绝开,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存在于地球上的一个统一的大气环境中。所以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也就应该着眼于全球环境下进行分析。

(一)能源结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就开始愈演愈烈,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比如像是煤炭和石油等)技术却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合理有效并且无害的进行利用,对于这些矿产资源的粗糙利用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然后在人类的后知后觉之中,这种大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现今,虽然很多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但是相对能源利用率还是相对偏低。而世界上大多不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依旧依赖着传统落后的能源结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得到改变。依赖传统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也不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能源利用现状是全球大气污染问题最为根本的一大问题。

(二)环保意识

大部分的国家走得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即使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看到了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很多国家也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一条一模一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这些国家看来,显然国家经济的发展高于对环境的保护。特别像是对大气这种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大国强国都缺乏应有的担当,相互之间互相推诿,逃避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这种情况对于像大气这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没有所有国家的一起努力,仅凭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来关注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完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二、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特殊性

虽然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大气问题也有着全球环境的下的一些共性问题,但是在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中也有一些特殊性的存在。我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很多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属小问题的问题,在我国通过13亿人的基数放大之后,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拿汽车来说,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对于环境来说,我们的燃油质量还相对来说偏低,虽然,燃油的国Ⅳ标准已经,但是全部的燃油要改成国Ⅳ标准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转变过程,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却是越来越快的。所以这个所排放出的汽车尾气是我国目前空气质量问题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比如工业排放,生产生活排放,我国的能源结构等问题,都造成了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一些成因。

三、如何控制我国的空气污染

(一)转变观念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所对环境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污染,坚决不能再次走上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坚决不能以污染空气质量来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代价。要转变固有的观念,将环保意识牢记在心。对于空气污染问题,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调整过来,只有重视空气质量,才有可能在做决策的时候将空气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只有全民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的齐心协力的解决好空气污染问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生产总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相比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在很多生产领域,我们依旧还走着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许多能源的利用率还十分的低。对于这些传统行业,我们应该积极的加大技术投入,转变这种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生产方式转变了,才有可能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三)加强环境监测

虽然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一定要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但是,控制排放标准就意味着环保投入成本的增加,在经济利益面前,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个企业都能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排放,偷排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所以只有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力度,完善空气质量监督系统,开辟空气质量投诉举报专线,对于出现这种偷排以及多排的情况,进行从严从重处罚,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利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

(四)倡全民环保

治理空气污染问题,并不完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这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经常在公共平台上积极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为大家的居住环境一起共同努力。只有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空气保护中,才有可能使得空气质量朝着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之路上转变。

参考文献:

[1]钟声.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0(03).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2

 关键词:遥感技术环境科学应用3S一体化发展趋势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3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恶化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1]。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2.1经济活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盲目扩大

2.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3]。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

2.1.2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

2.1.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2.2人口的急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4]。

2.3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

首先,化学肥料中的氮、磷、钾等比传统农家有机肥的含量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喷洒大量的农药。同时喷洒农药的过程也对实施者本人造成皮肤的污染。另外,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施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危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

从内容上看,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孤立地指某个单一要素,而是指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协调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单一要素的统一运行;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从涉及的范围上看,它指的不是个别、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它不仅是个别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众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4.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4.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5参考文献

[1]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

[2]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1(4):77-79.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4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及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点。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使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着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将近239亿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之中。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夹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千克,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100万公顷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酸雨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已经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2.1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的排放。

2.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

2.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态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2.4人口的急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5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

2.5.1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2.5.2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大量喷洒农药。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对实施者本人造成了皮肤的污染;长期过量对粮食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使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严重有害。

2.5.3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

从内容上看,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孤立地指某个单一要素,而是诸多要素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单一要素统一体之整体的运行状态;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从涉及的范围上看,它指的不是个别、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它不仅是个别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众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环境保护。多中心的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4.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人和环境的关系称为环境道德。在我国环保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0年9月成为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约国。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有各种类型: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尘粒、废气(So2、noX、Co2、CH4)、光化学烟雾(noX和烃类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甲醛(装修材料散发气)。

水体污染:酸雨、重金属、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塑料、几百年难分解,可降解塑料)、废旧电池污染。

食品污染:食品可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绝对不含有害物质,与食品颜色无必然联系。也有人把绿色食品定义为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由海洋提供的食品,如海带、海参、紫菜等。白色食品是通过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如食醋等。例如:“瘦肉精”能加速动物生长速度,瘦肉相对增加,但有很强烈的副作用,出现中毒性心悸,肌肉食颤动,手抖,头晕,乏力,心律失常,低血钾。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音、放射性、热、电磁波等)、能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图片资料:震耳欲聋的马达声通宵达旦的卡拉oK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乃至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可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如So2、noX、Co2、Co等,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一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物质,如Xo3、H2So4、Hno3等。

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

主要内容为:空气污染指数(是指将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值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①污染指数在50以下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优:②50—100,二级,良③100—200,三级,轻度污染:④200—300,四级,中度污染;⑤300以上,五级,重度污染。

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X和总悬浮颗粒物。

附:世界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12月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10月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氯污染物地近地层积累。So2及其氧化物作用的产物与大氯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病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noX、Co。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的日光作用下,形成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市全镇为浓雾覆盖,4天中残废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三倍;1岁以下约为平时的二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的前一周同期人数的9.3倍。

四日市哮喘事件

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炼制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空气。重金属微粒与So2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十多人。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7、8月份超过13000人,16人死亡。

水俣病事件

20世纪50年生地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就是因水俣市一家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废水排入港湾,经食物链富集到鱼、贝体中。人吃了鱼,贝而中毒。水俣病患者语言不清,走路不稳,四肢麻木,严重的眼睛失明,吞咽困难,甚至死亡,中毒283人,60人死亡。

1963年——1979年三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研究环境问题涉及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化学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千百年来,在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选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类则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染,也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的,矿藏的开采,各种金属的冶炼,都是取其中一部分加以利用,其余部分作为废物抛弃。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人类抛向自然界的废物毕竟数量较少,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和容量将其分解、稀释、净化。那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在环境自净能力范围之内,即使发生污染问题也是局部性的。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每年都有数以几十亿吨计的废物抛弃到环境中,日积月累,终于达到大自然再也消化吸收不了的程度(所谓的环境自净能力)。全世界每年消耗掉的化石燃料,20世纪初不足15亿吨,到70年代已增至70亿吨——80亿吨。人类每年都在实验室制造出成千上万种新化学品,并投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积累和转化。南极大陆冰原覆盖层、荒无人烟,但从处息在那里的企鹅体内也检测出滴滴涕;在北极附近格陵兰的冰盖层中,近几十年来,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因此可以说,污染无所有在,世界上几无净土。

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成千上万的物种已经灭绝,将无法再生,无法弥补。

文字资料: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的毒氯泄漏事件,造成2000人死亡,乌克兰基辅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造成31人死亡,237人受放射性伤害,13万居民紧急疏散。

一“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文字资料:酸雨的成因主要是空气中So2和氮的氧化物(noX),它们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硫酸和硝酸工作未被处理的尾气,以及汽车尾气等。酸雨里含有许多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多数是硫酸和硝酸,通常以硫酸为主,90%来源于煤的燃烧。

文字资料:由于酸雨产生,以及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世界上面积最大热带雨林区亚马逊热带林近十年已有40万平方公里夷为平地。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到2000年,全球每年将流失土地240亿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许多的生物种类将濒危和灭绝。

图片资料:2000年前雅典人创造的希腊巴台农神庙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雕塑被严重侵蚀。

图片资料:我国故宫里的由花岗石和汉白玉雕刻成的盘龙柱受到酸雨的严重侵蚀,已面目全非,模糊不清。

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同学们展开讨论,由感而发,畅所欲言,都认为整治酸雨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也立志要勤奋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污染的环境,去保护环境。

附表:我国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影响

二、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离地面17—18km为对流层,22—27km为平流层,臭氧层处于大气平流层,o3能吸取太阳光线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有制冷剂CF2XL2等氟氯为烃和no等氮的氯化物。如CF2CL2的破坏机理为:

cf2cl2+hrcl+cf2clo3+clclo+o2o+clocl+o2

总反应为:o+o3o2+o2

活性氯(Cl)仍保留在环境中继续发生循环反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大气在臭氧层的破坏或损害,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宵作物的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三、温室效应

Co2、o3、CX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给人类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可能导致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世界上许多城市。此外,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消耗的共同影响下,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动物反常迁移,植物反常生长,甚至动植物种类的消失等。

图片资料:①两极冰川融化②土地沙漠化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资料:老人与孙子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了解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飞跃的阶段。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有所损害,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了。

图片资料:①土地沙漠化②洪涝灾害③沙尘暴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化石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度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

文字资料:研究表明,铝制易拉罐可在野外存200—500年不变,塑料制品可存留450年,玻璃可存留400年以上。

废旧电池、煤灰、建筑渣土、果皮、菜叶、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应首先分类回收其中可利用的废旧物资,如废纸、废金属、旧织物、玻璃等,然后再进行以下处理:

垃圾:①垃圾填埋:既可处置废弃物又可复土造地

②垃圾焚化:原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填埋,同时消灭了各种病原体

③垃圾压缩处理:减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填埋。近年来,高压制成的垃圾块用作填海材料。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并从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合理规划建设、治理污染、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相信,在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会把环境问题解决好,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同时提高。

我们深感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深感全社会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特向全国的中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学习和生活中每件小事做起。

2、节约用低,在校内外不乱扔纸张,包装袋,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制筷。

4、爱护花木,关爱绿地,不攀折花木。

5、不抽烟,不燃放烟花爆竹。

6、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6

[关键词]大气污染成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56-1

大气污染的防治相比于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更加的难以治理。大气污染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影响,其中汽车尾气、生活燃煤、工业废气等是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人为因素。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反常已经常为常态,极端的寒冷天气与高温天气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早在十年前我国已经对大气污染开始的防治工作,但由此吸引全国眼光的则是出现于京津唐地区的严重雾霾天气,且pm2.5由此进入公众的视野。

1大气污染概述

大气污染是一种厚积薄发型的污染,是在人类污染排放与自然活动(火山喷发)向大气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质后,达到一定浓度界限进而对人类、建筑物、植物、土壤等产生危害。大气污染可以分为粉尘、降尘、烟液滴、悬浮物、雾等气溶胶污染;no2、Co2、碳氢化合物等气体性污染。大气污染无国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随着大气风的作用可以危害地球任何一个区域,如无人居住的南极、北极正在遭受大气污染的威胁。大气污染对于人类来说主要会引起中毒,更严重可能造成致癌的风险。肌体在污染物的沉积与破坏下发生基因的突变,严重的就可以诱发肿瘤,最终导致肌体癌变。大气污染是酸雨的主要诱因,酸雨严重地区鱼类灭绝、森林尽毁。大气污染另一个表现就是能见度降低,在风力过小的情况下,能见度比平时下降40%,由于冰箱排放的氟氯烃类也造成了臭氧的空洞,使地球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比如城市的的紫外照射度就强于农村,在南美洲最南端常常出现鱼的眼睛变瞎,磷虾减少的情况。

2大气污染原因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为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造成的大气污染并不多发,其人自然界有足够的能力自解,在人类农业社会几千年来,并不存在大气污染。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人为因素。

首先,环境意识薄弱是造成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早在工业革命时期,最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夺取了上万人的生命,人们大肆的进行资源开发,毫无忌惮的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加上伦敦地处低洼地带,造成了那次灾难的发生。为了谋取利益,重复建设、允许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存在,无序发展乡镇企业,燃烧劣质煤等。

其次,投入资金的力度不够。据统计,仅有占GDp总量的0.8%用于污染的的防止治理,在我国高速发展、严重污染、历史坏账堆积的现状下,这样的投入显然是杯水车薪。我国大多数的工业装备多为上世纪遗留,想要改造工业技术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但资金投入量少,无法做好整体的改造,高能耗设施依然继续从事工业生产。国家支持节能清洁煤炭燃烧,但在燃煤脱硫、型煤等的投入太过少,无法开展清洁生产。再如北方地区的供暖设施,如果集中供热可有效节能,虽然热电厂竣工,但在供热管道上缺乏资金,这完全没有解决分热现状,污染反而增加。我国实施的污染物排放收费措施,企业缴纳的费用并不高,比如某些地区规定的So2收费标准为0.2元/斤,这在脱硫成本达1元的现状下,企业并不愿意进行So2的治理,且存在只要企业花钱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排放情形。

另外,执法力度不大,企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我国虽然颁布了《环境法》,就执法与违法等情况做了说明,但现实的执法情况并不乐观。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了提高当地GDp,有意阻拦环境执法部门;政府不按规定进行环境污染评价,盲目施工建设,对布局与污染标准决然不顾。企业逃避执法监督,经常出现执法部门到就停止施工,执法部门一走又接着工作,同时存在偷排污染物的行为。

3大气污染治理办法

首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逐渐以电力、燃气等取代煤炭消;对燃油质量进行改善,逐渐取代含铅油品。含铅油品在2000年已经不复存在。发展绿色机动车项目,如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甲醇汽车等。

其次,为了减排So2,应该在煤炭的洗选加工上下功夫。对含有高灰份、高硫份的煤炭要做好开采洗选工作。一般以大于3%的硫份含量为开采的界限,对正在开采的企业进行关停、限产。应该建设好洗选设备,做好含量大于1.5%的硫份煤炭的洗选工作,发电煤不可采用煤研石。

另外,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大气污染的防治不可能靠企业个人之力就能完成,而需要国家做好防治规划,加大环境污染防治预算额。分布实施治理计划,分地区下达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对落后的产能、设备要坚决的淘汰,对清洁能源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发展新能源项目,但要限制盲目扩张。在防治pm2.5上,国家布置了部分地区2017年的防治任务,比如山东、山西、北京、河北等地都要相比2012下降二十个百分点。

绿化工作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绿色植物可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吸附空气粉尘,可有效的调节气候。

还应该做好环境质量的监测,为污染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如背景站、城市站、区域站等监测网的建立。定时各地区的no2、pm2.5、So2、o3等气体颗粒的aQi指数、浓度等数据,逐步扩大数据检测范围,建立更多的监测网点。

4结语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威胁,大气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是做好有效治理的前提。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尤为严重。小型落后工业设备,汽车数量规模庞大,无净化的大气烟雾的排放等都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可以说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浑浊的,是毒气笼罩的世界,京津唐地区的雾霾天气已经为我们敲响了大气污染的警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池春月.临汾市区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4):19-20.

[2]周尚忠.大同市区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6,(1):27-28.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一、全球生态危机的现状

1.水危机

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饮水紧张”的国家,并且在接下来的20年内,这个数字还将飞速上升。同时,全世界有10多亿人饮用的水达不到卫生标准,因为饮用不安全的水、卫生条件差而死亡的人数超过220万。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国多年平均的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立方米,总量上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我们的人均水资源量是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近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按照国家经验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以上,则可能发生水危机,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将会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对水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期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气候变暖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更是明显上升。全球变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着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近10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

3.能源短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例如中国建筑能耗超过发达国家2~3倍,而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使中国本来紧张的资源形势日趋严峻。

二、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3个方面入手。

1.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

2.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3.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4.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5.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6.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7.建立无废工业区。

参考文献: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8

关键词土壤环境因子;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

土壤农药污染是一全球性问题。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变化,土壤环境污染化学已成为环境化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北美、西欧和澳洲等国家,随着各种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多介质非点源污染,另外土壤环境污染的研究也受到人们日益关注。在我国,受农药使用历史、施药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土壤农药污染较为严重,制约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类型不断增多,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中的各种环境因子对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消除。

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相对于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而言,土壤环境的污染源更为复杂,作为有机农药、化肥的直接作用对象,并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使得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极为繁多。目前,全球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已达1300多种,其中被广泛使用的达250多种。我国也已经迈入了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现在,我国每年施用逾80万~100万t的化学农药,其中有机磷杀虫剂占40%,高毒农药达到37.4%,且有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中存留时间长[2-4]。大量的农药流失到土壤中,造成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我国土壤农药污染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与有机磷2类。尽管1985年起,我国就已禁用有机氯农药,但因早期大量使用及其难降解性,土壤中仍有残留,造成作物污染。目前,土壤污染物可以分为传统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

1.1传统污染物

一是传统化学污染物。其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其中传统无机污染物包括汞、镉、铅、砷、铬等,过量的氮和磷等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传统有机污染物包括DDt、六六六、狄氏剂、艾氏剂和氯丹等含氯化学农药以及DDt的代谢产物DDe和DDD,石油烃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二是物理性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三是生物性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疗养院)排出的废水和废物以及农业废弃物、厩肥等。四是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大气层核爆炸地区和核电站的运转,以锶和铯等在土壤环境中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在这些众多的污染物种类中,以土壤的化学污染物最为普遍、严重和复杂[5]。

1.2新型污染物

近年来,土壤新型污染物受到关注,这类污染物的特点是在土壤环境中的浓度一般较低,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这些新型土壤污染物目前主要有四大类[6-7]:一是各种兽药和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随着动物饲养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污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兽药通过动物的排泄以及其他方式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与兽药污染相对应的是各种抗生素的土壤污染。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各种抗生素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由此导致的土壤污染可能会更加复杂。二是大部分溴化阻燃剂在土壤环境中有很高的持久性,能够通过食物链和其他途径累积在人体内,长期接触会妨碍人体大脑和骨骼的发育,并且可能致癌,因此引起人们关注。随着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逐渐报废,各种阻燃剂将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环境中,从而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三是“特富龙”不粘锅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全氟辛酸铵”以及芳香族磺酸类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民用和工业化产品生产领域用途非常广泛。尽管目前尚没有土壤环境中存在含量的数据,但由于pFoS本身的难分解性、生物高蓄积性和污染的广泛性,有关其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势必将被暴露出来,并成为土壤环境污染化学面临的新课题。四是含有过敏源的植物及花粉对土壤的污染。在法国,近年来发现1种或许起源于北美的豚草属植物(ambrosiaartemisiifolia)及其花粉,特别是这种花粉由于含有多种潜在的过敏源,能在夏天导致严重的干草热以及哮喘疾病,成为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种新型土壤污染物。

2土壤环境因子对有机污染的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温度、水分、气候、土壤机械组成、含水率、植物根际环境、pH值、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有很大的影响。除了有机污染物本身的难降解性以及生物迁移性会对有机物降解速率和效果产生影响外,土壤环境因子也会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2.1土壤微生物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两大类,在生物酶作用下,农药在动植物体内或是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即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降解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藻类。虽然在厌氧和需氧条件下多氯化合物都可以降解,但是在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更快。尽管在好气条件下土壤也有很多分解菌存在,但是在好气的旱田条件下,由于有机氯污染物被土壤吸附,生物活性降低,可以长期残留[8]。微生物降解是消除有机氯农药的最佳途径,通常药剂在土壤中的分解要比在蒸馏水中的分解快得多,将土壤灭菌处理后,药剂在大部分土壤中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受到抑制。

迄今为止,已从土壤、污泥、污水、天然水体、垃圾场和厩肥中分离得到可降解不同农药的活性微生物。活性微生物主要以转化和矿化2种方式,通过胞内或胞外酶直接作用于周围环境中的农药。尽管矿化作用是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最佳方式,但是自然界中此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十分缺乏,而转化作用却相当普遍,某一特定属种的微生物以共代谢方式实现对农药的转化作用,并同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以共代谢的方式最终将农药完全降解。

研究显示DDt的分解菌至少涉及30个属,其中包括细菌、酵母、放线菌、真菌以及藻类等微生物。六六六的分解菌除了很早知道的生芽孢梭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外,matsumura等人从各种环境中分离出71株有分解六六六能力的细菌、真菌菌株。这些分解菌包括好气性、基本嫌气性、嫌气性等各种细菌以及真菌[9]。

常规环境条件下能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少,且活性比较低,当添加某些营养物包括碳源与能源性物质或提供目标污染物降解过程所需因子,将促进与降解菌生长相关联的有机物的降解代谢,即微生物只能使有机污染物发生转化,而不能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源维持生长,必须补充其他可以利用的基质,微生物才能生长。在共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酶来降解某些能维持自身生长的物质,同时也降解了某些非微生物生长必需的物质。

2.2土壤温度

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壤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土壤原有有机质和外源有机物(如植物的凋落物、根茬及人为的有机污染物投入)的分解过程[10]。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蒸发量和降水量,而这些变化又影响着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及土壤中溶质的运移,还影响土壤反应的速度和土壤呼吸速率,最终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会促进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土壤有机污染物对温度的响应程度降低。miko发现,在平均温度为5℃时,温度每升高1℃将会引起全球范围内10%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丧失;而在平均温度为30℃时,温度每升高1℃将会使得有机污染物丧失3%[11]。

但是,在冷冻条件下关于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性还存在分歧。neilson研究了冷冻对碳和氮循环的影响,发现冷冻加快了土壤碳和氮的循环速率,但不同植被品种、土壤层次和冷冻程度所增加的幅度不同,而且在冷冻程度非常大时,会促进土壤呼吸和二氧化氮的流量和矿化。

2.3土壤pH值

土壤的pH值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pH值越低,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强。土壤酸碱性通过影响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络合平衡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土壤酸碱性还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pH值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转化、降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壤的pH值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不同,影响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这种生物降解途径主要包括生物氧化和还原反应中的脱氯、脱氯化氢、脱烷基化、芳香烃或杂环破裂反应等。二是通过改变污染物和土壤组分的电荷特性,改变两者的吸附、络合、沉淀等特性,导致污染物浓度的改变。

2.4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中水溶性成分的运输载体,也是土壤反应得以正常进行的介质。王彦辉认为森林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环境条件,其中含水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最佳含水量为被分解物饱和含水量的70%~90%,极度干旱或水分过多都会限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明显降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12]。但是,olivier认为在淹水条件下有机污染物料的分解速率加快,在长期的淹水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反复利用腐解发酵的有机物料,会导致较低的净残留碳的矿化[13]。这与淹水、嫌气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慢于旱地、分解量低于旱地的传统概念不同。

在非淹水条件下,温度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淹水条件下培养7d以后,温度对供试物料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土壤含水量为300、500g/kg时,供试物料的有机碳分解最快,而土壤含水量为200g/kg和淹水条件下的有机碳分解较慢,空白对照培养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而加快[14]。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有机碳的分解量与土壤黏粒含量呈负相关。

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对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和土壤腐殖质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数量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由于常规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物动态变化的方法存在不足,所以可以通过同位素示踪方法(14C示踪法或13C自然丰度法)进一步定量研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区分原有土壤有机质与外源有机物分解转化形成的土壤新有机质,从而了解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转化的动态变化规律。

2.5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状,因而对环境污染物的截留、迁移、转化产生不同的效应。由于黏土类富含黏粒,土壤物理性吸附、化学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强,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性能,同时也把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有机、无机分子、离子吸附到土粒表面保存起来,增加了污染物转移的难度。

在黏土中加入砂粒,可相对减少黏粒含量,增加土壤通气孔隙,可以减少对污染物的分子吸附,提高淋溶的强度,促进污染物的转移,但要注意到因此可能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砂质土类的优点是有机污染物容易从土壤表层淋溶至下层,减轻表土污染物的数量和危害;但是有可能进一步污染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壤土的性质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其性状差异取决于壤土中砂、壤粒含量比例,黏粒含量多,性质偏于黏土类,砂粒含量多则偏于砂土类。

一般而言,黏性土壤中的空气较砂性土壤少,好气性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土壤黏粒具有保持碳的能力,其含量影响外源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的分解速率。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也增加,土壤有机碳与黏粒含量呈正相关,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碳、氮矿化量减少,但矿化部分的碳氮比并不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2.6气候及二氧化碳含量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溶质运移和温度的变化来影响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引起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凉爽季节向温暖季节转化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损失,热、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在秋季和冬季,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在春季积雪融化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迅速下降,这种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与植物碳、氮的有效性相关联。

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20%~50%光合产物通过根系分泌或死亡输入土壤,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有些学者认为Co2浓度升高,会增加输入土壤的碳量,刺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加强土壤的呼吸作用,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15]。多数研究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进行的,Co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植物同化碳来增加根系生物量,从而增加土壤中碳量输入。于水强研究了土壤外部不同o2、Co2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土壤有机物分解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认为低Co2浓度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胡敏酸的形成,而高Co2浓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和富里酸的形成。

3结语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储存库,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土壤的环境因子存在着不稳定性,但是通过研究最适合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的环境,可改变受污染严重的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郝亚琦,王益权.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48-251.

[2]权桂芝.土壤的农药污染及修复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1):35-38.

[3]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张大弟,张晓红.农药污染与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周启星.土壤环境污染化学与化学修复研究最新进展[J].环境化学,2006,25(3):257-264.

[6]唐永銮,刘育民.环境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78-180.

[7]周启星,孔繁翔,朱琳.生态毒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陈菊,周青.土壤农药污染的现状与生物修复[J].生物学教学,2006,31(11):3-6.

[9]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J].土壤,1997(2):61-69.

[10]FanGC,monCRieFFJB.thedependenceofsoilCo2effluxontempe-rature[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2001,33(2):155-165.

[11]徐全胜,李凌浩,韩兴国,等.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J].生态学报,2004,24(11):2649-2655.

[12]王丽莉.温度和水分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3.

[13]张文菊,童立成,杨钙人,等.水分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2):249-253.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保护环境;重要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5.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城市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实施,城市作为国家文化、经济、政治活动中心,人口突增,环境污染问题极其严重。为了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并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然而,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缓慢,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美化、绿化工作的建设。但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升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随之显现。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工作势在必行。

2城市环境污染危害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加深。例如,工业厂房排出污染环境的废水、废气;在建建筑及设施的不断增加使环境中浮尘、灰尘含量增加,同时施工现场噪音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噪声污染;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与汽车种类的增多使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类型逐渐向机动车尾气混合煤烟污染趋势发展。总之,城市环境受到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多重威胁。

2.1空气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能源消耗总量与速度也不断攀升。能源的消耗使得空气污染指数一路飙升。相关研究实验证明,空气污染浓度与城市人口发病死亡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空气中含污染物浓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城市人口呼吸系统疾病、心肺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系列急性、慢性疾病,最终引起死亡。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空气污染导致全球总人口寿命减少460万年,我国每年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超额死亡率高达17.8万人,全世界有大概8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造成的系列危害中。同时,煤气能源消耗污染,工业建筑浮尘废气、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使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272个城市进行的空气污染检定中排名前十。经美国癌症协会研究实验表明,当空气中尘埃及颗粒物升高10%,全球总死亡率增加4%,全球心肺疾病死亡率危险性增加6%,全球癌症死亡率危险性增加8%。同时,空气中颗粒物含量过高引起的空气污染是导致胎儿畸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胎儿和孕妇都有极大的伤害。因此,由空气污染导致的投诉率直线上升,仅一个城市8个月的投诉量就有9000多件,是各类投诉案件比例的63%。由此可见,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其造成的损失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有效改善空气污染状况并提高空气质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居民关注的重点。

2.2噪声污染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及高架桥梁、道路交通造成的噪音污染严重;机场、铁轨等交通运输要道以及城建施工现场噪音分贝过大,已对施工现场附近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环境十分活跃,饭店、酒店、商店及娱乐场所等服务业抽油烟机、音响、排风、空调制造的噪音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的休息和生活。

2.3水资源污染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因此,工业超标排放废水及污水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进入水体,给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造成了污染及危害。据调查,生活水污染在水资源污染中所占比率高达51%,全国90%的城市存在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我国大约一半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60%~70%的总缺水量是因为水资源污染导致的。水污染对我国居民健康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不仅影响人体机能同时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从而使水污染问题进入恶性循环的漩涡之中。

为了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积极的解决与改善,就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使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作用及重要性得以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对于提高人们生活工作场所的环境质量、保证人们身心健康、加快城市化建设、改善环境污染等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必要性日益突显。

3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社会

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作用性包括美化环境、改善人们身体状况、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并保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这些都是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社会必要性。

3.1对美化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对环境的美化及保证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必要性在于城市品位及美化度得到提升,城市环境随之得到改善,这对于提升环境舒适度有着一定的作用。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合理规划及布局,合理、科学地种植花草树木,不但有明显的生态保护效果同时可提升城市美感。城市园林绿化带给人以轻松、悠然之感,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能够在城市绿化地带散步、养生,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客观基础。

3.2对改善人类身体状况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学习工作压力倍增。在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很少有放松休息的机会。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发展及建设,使空气质量得到提升,使城市美化程度得到提升。这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精神紧张及视觉疲劳,使人们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满眼绿意对神经紧张的放松及缓解。优美的城市环境与新鲜的空气对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有着一定的效果,对于改善恶心呕吐、烦躁、情绪化、高血压及心脏病也有着明显的效果。

3.3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得以实施及发展,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又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口剧增,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便成为城市化发展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证人们身心健康,不仅对加快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意义,对于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发展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势在必行。

3.4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工业水平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了水土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人类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健康受到威胁。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与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环境污染的现象,保证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保证了人们身心健康。因此,城市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必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4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生态

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提供氧气、降低噪音及水土保护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4.1对改善气候的重要性

由于树木根部99.8%的水分被蒸发而其余0.02%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森林空气湿度高于城市空气湿度38%,公园空气湿度高于城市空气湿度27%,城市绿化带空气湿度要高于非绿化带10%~20%。因此城市绿化带能够消耗部分太阳辐射热能,使太阳热能被蒸散,从而在降低夏季炎热温度的同时有效缩减持续高温时间。同时,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在炎热的夏季阻挡太阳辐射及墙体、地面的反射热,绿化带要比非绿化带的问题低37%,绿化带地面温度比非绿化带低6~7℃,比柏油马路低8~20℃,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度。

4.2对净化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在人类呼吸空气时,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人们身体上的不适。例如当二氧化碳含量为0.05%时对人们顺畅呼吸会造成一定影响,当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0.2%时,会引起心慌、耳鸣、高血压等症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对于提高空气质量、净化空气、提供氧气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由于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多的同时氧气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城市园林绿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新鲜氧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释放氧气的目的。同时,由于一些绿叶植物具有较强吸附性,因此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进行吸附,对于降低辐射、降低热度、降低粉尘灰尘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城市绿化带能够阻挡风力,降低风速、沉降并阻碍污染物

的流动,对于改善坏境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数据显示,城市绿化工作要做到每人10m2树林或25m2草坪的面积才能起到净化空气质量的作用。

4.3对防尘污染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能有效针对空气中的灰尘、浮尘、尘埃及颗粒物起到阻挡作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化还能对空气中的尘埃进行过滤及吸附,以阻止空气中的异物进入人体肺部,导致气管炎、肺病等呼吸道系统疾病的产生。由于树木及草坪能有效阻挡并过滤、吸附空气中粉尘从而降低尘埃污染,因此扩建城市绿化面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4.4对降低噪音污染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由于噪音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人类寿命,因此,噪音已不再是单纯的扰民行为,而因其具有强烈的破坏力被列为社会公害。相关资料记载,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植物吸收。因植物的枝、叶柔软轻飘,能够吸收声波,因此浓密而大面积的城市绿化带能够有效降低噪音、阻隔噪音。

4.5对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工业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危害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及质量。绿地地表覆盖层及地下树根层、地下草根层浓密,固土作用和储存水分作用良好,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及发展对于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危害起到了保护性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再次突显。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也逐步发展。城市发展及建设离不开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建设及发展。因此,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发展进程,使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从而使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日趋重要。城市园林绿化不但对保护生态与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城市的发展及品位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对于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张冰,杨荣.浅谈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4):68~70.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10

一、环境问题与我国的环境形势

全球环境问题源于西方的工业化,工业发展消耗了巨额的自然资源,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越来越脆弱。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依然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联合国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30年中,虽然国际社会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球整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主要表现在大气和江海污染加剧、大面积土地退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大气层臭氧空洞扩大、生物多样化受到威胁等多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全球环境状况趋于恶化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形势也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噪声扰民相当严重。(2)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3)生物资源破坏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大量丧失。(4)未来面临的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二、正确认识我国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说环境问题源于工业化,但工业发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呢?我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真的就无法调和吗?

(一)我国工业发展确实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危害。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上。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尽管环境污染不完全都是由工业生产造成的,但工业污染的“贡献率”也不会低。(表1、表2)

(二)工业污染只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工业并非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唯一主体,除了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外,还有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引起的严重环境恶化。近年来,生活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要高于工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一半以上来自生活排放,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于工业排放。另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成为我国的污染大户,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污水灌溉造成土地大面积污染,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由此可见,不能把环境恶化都归罪于工业,从而片面地夸大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是环境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状况恶化问题,主要原因不在于工业发展本身,而在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带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但这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实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所引起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还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要在大力发展工业中改善和保护环境,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把能耗和污染降到最低。

(四)大力发展工业最终有利于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在传统发展模式和观念下,人们总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认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一定会带来高能耗、高污染等种种环境问题。事实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恰恰是要对环境能源进行保护和维系。因为工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只有装备工业发展了,环保技术取得突破了,才能为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创造条件。同时,工业发展有利于国家财力的增加,意味着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资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从而改善环境恶化状况。

三、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建议

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工业的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没有发展的环境保护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工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生态环境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

(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要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解决我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必然选择。今后15~20年依然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唯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促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由于伴随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造成的。为此,加快工业企业产业转型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要把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放在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纺织、煤炭、汽车等重点行业上,对各产业部门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强制性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

(三)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力度。环保技术的突破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意义重大。环保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效率、减少能耗、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污染低排放,能够有效突破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技术瓶颈约束,从而促进环境状况的改善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建立有利于环保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投资机制,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引进外资、设立开放式的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允许环境污染治理专业化企业上市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环保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开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在此基础之上加强政府部门、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合作,促进环保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