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十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十篇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07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1

[关键词]农村第三产业 农村市场 特色产业

一、引言

农村第三产业在河南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地位不容忽视。目前,关于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的研究文献还相对较少,对其地位、性质认识不清,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并且富余劳动力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第三产业是解决深层矛盾的长远之计。故此,结合河南省实际,深入探讨农村第三产业的性质和发展思路,对农村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内涵上看,农村第三产业是指在农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为农村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机构、组织、企业的集合。从外延上看,农村第三产业应该包括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视频服务业、物质仓储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咨询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卫生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乡镇组织管理等行业。就其地位而言,农村第三产业是未来的支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源泉,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产业。对农村第三产业性质的认识需要将第三产业理论与河南省农村状况结合起来。

二、农村第三产业的特征

1、第三产业的“二元性”、农村第三产业的地区差异性

第三产业的“二元性”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第三产业是城市第三产业的另一面,是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由于城市先天的优越性和农村历史演变中的边缘化,导致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迅速、在农村发展滞后。农村第三产业的地区差异性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指基于不同农村地区的地质、历史文化、资源、风俗、技术差异所形成的发展模式、经营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二是由第三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发生的特点决定的。第三产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二者同时进行,而不同地区的需求偏好是有差异的。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质。河南省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大量不同种族等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地域差异性质。

2、农村第三产业的“双高一低”特性

目前,人们对农村第三产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以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吸纳富裕劳动力。其实,农村第三产业具有“双高一低”的特性。“双高”是指劳动密集度高和技术密集度高。劳动密集度高就是农村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量大,比如旅游、餐饮等;技术密集度高是农村第三产业对技术要求高,比如科教文卫等领域。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倡导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宏观背景下,劳动密集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密集,从长远趋势来看,还应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一低”是指资源需求量低,因为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居民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其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具有低投入、高附加值的特点,对有形物质设备和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河南省农村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薄弱,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保持在0.03以下,并且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度也很低,不足6%,呈下降趋势。

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倒U型曲线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因其具有低能耗的特点,其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弱。当然,也有学者呼吁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管理,警惕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这些担忧中,大都是可以管理和控制的,很多是因为粗放型经济发展产生的后果,但是其中也不乏有无病之嫌。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其与环境改善之间大致存在倒U型曲线。第三产业发展初期,由于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对环境具有负面作用;第三产业充分发展阶段,其对环境改善的积极效应急剧凸现。其中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只要高要求、严标准、科学合理规划指导,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可以避免曲线的上升,将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体育、农村旅游、保险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不受耕地资源的制约,而且也是吸纳农村闲散富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农村发展清洁无污染的环保型第三产业,完全可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4、农村第三产业的高就业吸纳能力的特性

产业经济学中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所以三次产业相比较,在做好农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能缓解就业压力,快速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从实证角度看,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也相对较大。从2002年到2008年,河南省整个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表现为第一产业由3398万人下降到2847万人,第二产业由1038万人增加到1564万人,第三产业由1086万人增加到1424万人。2006年至2008年,乡村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第一产业由3039.48万人下降到2837.24万人,第二产业由999.02万人增加到1202.83万人,第三产业由738.43万人增加到819.06万人。2008年,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看,分别为10.638亿元、723.4687亿元、994.7831亿元,平均工资为2008年13631元、24438元、25324元。农村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服务性收入都在连年提高。

5、农村第三产业空间布局的“小集中、大分散”

产业经济学中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存在“集群理论”,意思是说,按照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企业会出现“扎堆”现象,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明显。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河南省主要是农业大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02万公顷,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17亩,而且还分布在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土地产能差异很大,整体格局是分散的农村包围集中的城市。由于农村分布全省各个地区,农业以小户经营为主,所以说是“大分散”;再加上第三产业的服务提供与服务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农村第三产业就呈现了“小集中”的格局。由于大分散,呈散点图状分布,所以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的布局也就相应小规模化;由于小集中,就要求第三产业要围绕各个小型的农业分布区聚集。当然,这样的性质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是可行的,也需要遵循这样的特点指导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理由是,首先,第

三产业的物质生产要素是可以分割的,适合小规模经营,并且容易达到规模经济。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可分割的特点以及企业最佳规模临界值比较小的特点,决定了“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可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服务需求。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交通运输、公共设施、旅游等行业需要的投资较大,有一定的规模进入壁垒,这些行业就需要政府出面指导完成。

三、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

1、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农村市场价格机制,消除“剪刀差”。通过市场引入,健全农产品价格机制、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第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通过网络化、产业化和中间机构确保信息流动畅通;通过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确保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充足;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的双向流动;通过科研服务、政策引导提升第三产业技术含量。第三,健全农村市场管理法规。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管理混乱,市场秩序不是很规范,存在欺行霸市、偷摸盗的现象,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欠缺等方面原因,管理起来相当困难,所以,亟需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第四,缩小城乡福利保障和教育的差别。城乡在诸如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差别甚大,农村居民缺乏应有保障和福利,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议实行无差别待遇。

2、因地制宜抓特色第三产业,依托小城镇建好信息网

省属县市农村基于历史、文化、地貌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不必一窝蜂地盲目上项目,在做好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完全可以有规划地发展一些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浓厚的城镇农村可以重点在文化上做文章;风景秀美、地质奇特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具一定特色的地区可结合自身农产品和农民需求的差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服务业;离研发中心比较近或者研发实力强的地区,可以结合相关机构发展科技服务业,等等。要做到这些,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行调节,但是,政府也需要因势利导做好规划、指导、帮扶工作,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另外,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纽带和推广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河南省内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整理、汇总,从而方便管理、规划指导。通过信息网、物流网的实施,河南省农村第三产业“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就可以统一起来。

3、高起点、严要求,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村第三产业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河南省不可能走过去粗放型的老路子,需要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起点、严要求,科学规划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按照这个要求执行。首先,第三产业要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对于那些消耗高、效率低、经济效益低的行业要严格控制甚至不予立项;鼓励那些低能耗、效益好的行业发展。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坚持环境友好型的原则。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产业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增强节约意识,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大力发展环保型第三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控制白色污染、光污染等。

(注:本文是河南工程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2

一、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或精品效应,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农村基础设施现薄弱

乡镇主要街道、大街小巷虽大部分硬化,但质量不高;村庄雨水、生活用水的排放为自然排放,70%以上的农户仍使用茅厕,且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水利和机耕道路建设明显滞后,制约机械化的发展和积极性的提高;农村用电虽然基本解决,但是电力供应仍不正常;有些农户至今未通自来水,烧火做饭仍是以烧柴为主。

(三)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数量型的增长道路使农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的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1、人地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2、我县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贫困县,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定。

(四)农民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匮乏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户发展缓慢都是由于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陈旧所致,思想仍然停留在小富即安、小农经济这个温饱型状态,主要表现在:过去那种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个油盐钱,种田混个肚儿圆的思想和做法,在农村仍占较大的比重,大部分农户都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务农、带孩子。他们考虑吃饭的问题多,考虑发展较少,导致发展跟不上,家庭富不起来。

(五)农村经济建设投资高,收益低,缺少资金支持

在我县,农业是一种经济收益很低的产业。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近几年来,虽然支农资金逐年增长,但是与其它城市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服务领域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所占比重依然过小。

(六)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从农产品供求格局看,耕地等资源快速减少,需求刚性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看,“受市场约束越来越大”的判断已经成为现实,受“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影响的局面日益深化。从农业发展规律看,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从城乡、工农关系看,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既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充足的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又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产业联结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二是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生态养殖等基地建设,打造生态绿色品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发展优质农产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紧盯市场,引种优良作物品种。其次,发展“订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企业要紧紧抓住效益这一纽带,围绕优质优价,积极引导农民与企业有机结合,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升级。最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只局限于农业内部,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扶农惠农政策在农村中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得到迅速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呈现了“耕田用铁牛,插秧不弯腰,割禾用袋装,治虫不背包,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油(电)”的新景象。但是,有的农村由于没有机耕道路,使一些农业机械无法下田作业,致使耽误农时,浪费投资,农业机械的效率和优势不能发挥。因此,加强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是地方政府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和道路利用率,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

(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和引进人才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3

一、建国以来党对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毛泽东早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指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建国前夕又说,应谨慎地、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1]并且断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2]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成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毛泽东指出:“就农业来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惟一的道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对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搞互助合作,这不仅是个方向,而且是当前的任务。”[3]这样,我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2年开始在大致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后,于1956年底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集体农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合作生产的积极性,弥补了分散的小农个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的不足,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明显存在着过急过快、形式单一的偏差。过于强调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强调生产经营的高度集中统一,片面追求互助合作,忽视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给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束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集体农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主张。第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集体化,”[4]人民公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好组织形式。农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建立以后,究竟以何种生产组织形式来发展农业生产,这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左”的冒进思想的影响,认为“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好组织形式,是“通向共产主义的金桥”。而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5]第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6]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出路是:第一步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机械化被认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捷径。在50-60年代,以机械装备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手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农业机械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和效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探索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较成功地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成功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了过去农业发展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主要思想有:第一,“两个飞跃”思想。邓小平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7]“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8]并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9]以此为基点,邓小平提出了农业改革发展的著名的“两个飞跃”思想。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政策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0]邓小平提出的农业要有两个飞跃的构想,科学的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第二,以生物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就指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11]“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2]这就突破了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农业机械化的传统的观念,把农业技术推向了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第三,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邓小平总结我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新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地重要思想。他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13]邓小平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开创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理论。其主要思想有: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的途径。江泽民1998年9月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强调“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14]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15]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土地承包期原定15年不变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而且30年以后也不变。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作为党在农村的一项长期政策确定下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稳定,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更加明确规定: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二,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指出,“振兴我国农村经济,……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16]“现在一些发达国家,……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17]关于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确保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多方面地深化和发展了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理论,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对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发展思路;青海湟源;阳坡湾村

1基本概况

阳坡湾村位于寺寨乡政府以东3km处,平均海拔3100m。平均气温-1~3℃,最热月(7月)均温5~11℃,最冷月(1月)均温-10.5~10.0℃,年平均日照时数2564h,年总辐射量597.9kJ,光热资源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年均降水量408.9mm,雨热同期,春旱频率较高。阳坡湾村水源分2类,一是地表水,水系为三道河,流量0.26m3/s;二是自来水,主要用于人畜饮用。当地矿产资源贫乏,交通比较偏僻,距县城近25km;全村通电率100%。全村有172户,总人口708人,人均耕地面积0.15hm2。村民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5%。有劳动力430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长期务农、半农半工、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比例分别为28%、42%、30%。全村共有草场900hm2,耕地面积97.19hm2,水浇地面积20hm2,林地3.33hm2,以柳树为主。2009年粮油综合产量221t,其中粮食产量199t,油籽产量22t。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未形成适合该村发展的优势产业。二是畜牧业发展存在牛羊品种不良、育肥周期长、饲料短缺、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大等问题,畜产品没有初、深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是居住环境差,人畜混住现象突出,圈、厕、厨卫生有待改进;宅前乱堆粪土,违法乱建畜棚、车房、猪圈等现象普遍;住宅条件差,主要以土坯房为主;居民区没有垃圾收集点[1]。四是能源单一,缺乏清洁卫生能源。目前燃料主要以秸秆、柴草为主,对环境污染较大。五是农业生产规模投资大,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水费、油价上涨,造成农民生产性投资过大。六是技术、人才、信息短缺,农民急需科技指导、急需引进适应本村发展的农、畜品种,急需冷冻胚胎移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4]。七是缺少活动场所,业余文化单一,农民没有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缺少报刊、书籍阅览点。

3规划思路与总体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3.1.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阳坡湾村自身优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阳坡湾村建设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1.2发展思路。以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住宅改建、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3.2总体目标

按照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2009—2019年阳坡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力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60元,比2009年递增10%,实现农民生活宽裕,2019年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二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每户至少有1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三是初步组建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紧紧联系农户与市场。四是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0%以上,人均20m2以上,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新宅比例占60%以上,农村住房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五是全村建卫生厕所172所,占100%。六是全村100%农户使用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7座,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各172个。七是2011年垃圾处理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到15%。

4参考文献

[1]徐建宏,许百发,严启辉.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9,86.

[2]李欣,王长海.浅析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的双重性质[J].商情,2010(13):8.

[3]郑进达.推进江北新农村建设的“五突破”[J].宁波通讯,2010(6):50-51.

[4]陈铿,郑宝华.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90-91,96.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5

一、*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一)突出示范作用树典型。*镇*村是我区今年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部门单位的支持下,村班子强劲,村民积极参与,措施有力,大明村的新农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领导重视。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就大明村新农村建设作了具体安排布署,并提出了“部门配合、镇上支持、村上投入、企业分摊”的总体要求。二是招商盘活。在原有*家企业进驻并发展的基础上,新引进*有限公司等*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拆迁用地工作,进入实质性的动工建设之中;同时督促进园企业完善了相关的用地手续。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规划新建两条交通次干道,路幅宽*米,硬化*米,其中一条*路*路全长*公里,另一条北接自*接*大道全长*公里,基本完工;同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在*大道南侧修建一座占地*亩的污水处理站,选址、规划、拆迁、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进入紧张施工;居民安置小区也正在建设当中。四是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利用宣传栏、科技下乡、放电影、宣传队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组织了村民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了*人治安巡防队;开展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为村民排忧解难,提供各种服务。

(二)突出新型工业促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城郊快速发展,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行,霞凝巷口二期和长沙火车货运总站建设加速推进,大汉、恩瑞、粮批、长重等大型物流配套产业项目已启动建设,金霞开发区已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现代物流核心基地;青竹湖会展中心建成运营,并成功举办了第23届房地产交易会。这些大型项目的启动和运行,都在我区农村,对我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力促进了我区农村的发展,加速我区城市化进程。

(三)突出基础产业抓增收。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内五区逐步退出种养业的精神,全区农村面积正在逐年缩小,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愈来愈多。一是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现在全区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家,今年金霞开发建设总公司顺利通过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推荐*有限公司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例行监测,龙头企业整体运行正常。二是传统种养业虽下降较大,但优质无公害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呈稳定趋势,新建了*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产品实现了由单纯数量向追求质量方向发展。三是良种补贴。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水稻种植面积和良种补贴。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了种养业农产品安全,对全区经营农资、畜药门店进行了检查和整治,从源头上进行了封堵;同时我区蔬菜基地顺利通过了例行检测、省检和国检。五是农村旅游。全区*家农家乐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产值1*亿元,其中“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产值*万元。

(四)突出基础设施优环境。着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去冬今春,全区多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亿元,启动实施水利工程*多处,移动土石方*多万方,完成劳动工日*多万个,拆迁房屋*栋*平方米,启动并完成市级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个,区级重点工程*个。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今年又投入资金*多万元,硬化村级公路*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三是生态建设。*二期工程建设投入资金*万元,已完成游道硬化*米,营造*亩等公园景观设施,观景凉亭正在紧张建设中;投资*万元在*镇*村栽植*以上的*、*、*余株,绿化村级公路*公里。

(五)突出基础工作强服务。强化基础性工作,充分调动农民新农村建设积极性,逐步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村干部管理。实行村级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制和积分管理制,激发了农村工作活力,完成了*个农村社区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民,服务农民。二是健全服务机制。开展了文化下乡、科技下乡、送书、送戏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开展了农民就业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一费制”政策,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全免,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三是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已动员企业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余人。四是学习外地经验。组织捞刀河镇部分村干部赴成都参观“五朵金花”,学习成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二、*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总揽,以实现农村小康为目标,以工业化发展农村为理念,以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重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推进农村城市化),实现两个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完善三级服务(增强区、镇、村及部门单位和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抓住四个重点(新型工业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举全力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单位坚持以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动力,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农民为主,政府指导为辅,全面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

2、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农村道路、水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公路路网,实现村级公路全部硬化,城乡路网全面对接;对全区今冬明春水利建设进行早计划、早部署、早安排,对汛期出现的险工险段加强治理,继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

3、正确处理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要同步进行,正确处理好规划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先进行全盘科学规划,尽量避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中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4、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中心问题,特别在城市的农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农村征收项目多,农村土地被征收的面积大,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农民;坚持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增加透明度。

5、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

近两年,我区新农村建设中示范村的典型示范,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拓展示范村,更大更强地发挥示范优势,带动全区的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6

【关键词】产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生产力;二次飞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农业生产力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新的飞跃,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问题,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破解。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新任务、新问题时,更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强化农村城镇化,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路径,以期借此破解农村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又好又快新飞跃、新发展。

一、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任务明确、是破解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深层次矛盾,实现农业生产力发展新提升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生产力提升快,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但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迈向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加以解决和破解,以期实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1、农户小生产与商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机制中,农户是独立自主的微观生产经营主体。作为经营主体,一方面农户拥有独立自主经营权,这是优势;另一方面农户作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微观生产者,一般生产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力量也比较单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是劣势。这种劣势常常导致农民在商品大市场中,议价能力低,交易成本高,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农户小生产与商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农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化大农业之间的矛盾。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往往由于生产规模小,常常导致耕地细化,商品率低,不利于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同时也影响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利于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农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化大农业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加以破解。

3、农业经济效益效益低与社会效益高不相匹配的矛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提供物质支撑。特别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农业长期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因而农业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但在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却不高,是一种弱质产业。由于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长期存在,以及农业产业中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环节的分割脱节,致使许多农业生产要素如劳力、技术、资金、人才、收益等都流出农业产业,造成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低,从而大大影响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思路清晰、是推进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农村生产力新提升的正确方向

邓小平同志曾就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和发展问题提出“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飞跃在我国已经实现,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理论,指明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改革和发展向第二个飞跃迈进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这个关键时期所所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新的大解放,必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积极推进和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坚持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以此确保实现农村生产力第二次新飞跃的正确方向。

1、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新时期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力“第二次飞跃”的重要路径。首先,坚持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商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是通过培育和壮大一批公司、企业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将农户和市场链接起来,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市场自觉性,从而有利于解决好农户小生产与商品大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等等矛盾。其次,坚持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小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农业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坚持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自身社会效益较高、经济效益不高的矛盾。由于农业产业化能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农民能够分享农业生产中各环节所增值价值的一部分,这就使农业经济效益大为提高,从而有利于解决好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2、必须坚持农村城镇化方向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只单纯推进农业产业化,不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空间转移,农产品市场需求难以扩大,农村中土地难以集中,农户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土地制度改革难以突破,以及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难以破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需要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努力坚持城镇化方向,以此确保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

3、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方向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因为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必将发生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产业转移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空间转移表现为农村城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动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必将引起人口和产业的相对集中,必将引起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原料、资金等物质资料的相对集中,这就成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兴起和发展的内在根源。第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所需的空间载体和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中、非农人口的集中、生产生活物资资料的集中都需要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而小城镇建设正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空间依托。

三、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影响深远,是构筑农村社会经济新秩序,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新飞跃的深刻革命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农村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它一方面既要解决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又要解决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破解农村深层次矛盾,探索农村新型发展道路等改革问题。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筑农村经济新秩序,成为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新提升的一场重要革命。

1、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可以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模式下,农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可以使农业产业分工更细、链条更长,生产更专业,产业布局更加集中优化,从而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农村农业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同时借助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也可促进农村新型非农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例如乡村旅游、乡村酒店、乡村餐饮、乡村商贸、乡村物流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文化、信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加快出现与进步,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农村新型非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2、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化,可以大大减轻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大中城市转移。但是,大中城市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农村人口的吸收容量有限。这就需要借助两化互动,大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通过引导小型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64页)第二产业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以此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借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在小城镇的工业化和第三产业中,从而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

3、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可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发展新飞跃

在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中,面临农民过多、耕地有限、人均承包地少,收入增加难等问题。解决思路是一方面依靠产业化,引导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从而减少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农民数量;另一方面是通过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逐步以进镇务工、经商等方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加快农民退出农村承包地步伐,以此为新型农场等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此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借以大大促进龙头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4、产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可以搞活流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

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新趋势看,在新形势新条件下,“无商不活”,搞活流通对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有着越来越强的重要作用。借助流通组织可以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实现农民增收;借助流通组织可以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增产;借助流通组织可以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结构有效调整。因此,进一步搞活流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生权等.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姚成强.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08).

[3]杨英法.邯郸市科技中介组织的培育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12).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0-179-1

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农业也进入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近年来,我国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国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农民实际收入不高。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加大,粮食价格并没有随着成本提高而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效益。

(三)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政策,导致广大农村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滞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差,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按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高,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思路,加大生产资料投入,依靠科技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四)乡镇企业发展不成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繁荣的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比其他地区发展的好。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山区,乡镇企业的数量非常少。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农业生产,关键是发展路径创新。我们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外因,农村经济探寻自我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选择和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民收入低下,则整个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逻辑过程,最终表现为农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足。

其次,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政府牵头,对内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外加大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两个层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府要完善农村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生产之间架构顺畅的桥梁,保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此外,政府还要努力引进农业生产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是人的因素,马克思强调离开人的生产力是死的生产力。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政府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只有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喜,陈国才,李仲培.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全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必将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和谐科学的指引下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因地域的不同受到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缓慢,使农民致富徘徊不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突破瓶颈,就需要广大基层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突破模式,因地制宜,寻求发展之路。

如何使农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增长,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首先要认清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处于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品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出现,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整合部分缩小,农村经济中有很大空间属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此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结构上看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是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农业部分,其中包括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狭义农业即农作物种植,而广义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园艺业等。无论是狭义农业还是广义农业均有一个基本特点,即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是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工业亦称乡镇企业与国家工业比是有一定区别的,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或是个人企业都是农村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农村未来的支柱。

在了解了农村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如何选择突破口,找准方向,准确突击,取得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足发展,使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大农民受益,达到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要结合当前争先创优工作,抓好农村班子的建设,使农村班子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堡垒。要做到这一点,就首先要使广大党员明白创优争先的意义,就是要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以争做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服务人民群众,带头发扬正气的“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是创优争先的内容,其中的核心就是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我到过辛集市最东边的和邻县交界的一个不发达的农村,这个村因村支部把发展经济工作放到了首位,几年来支部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为发展经济服务,根据本村临近深州的地理优势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蜜桃生产,并从产销各个环节提供服务,使全村的经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人均生产水平由三千多元一跃达到了五千多元,这一飞跃的产生充分体现了支部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展示了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力量。

第二,要重视市场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经济工作中根据本地的形式及历史的原因,选准道路,发展结合本地经济发展优势的项目,这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辛集市有一个经济落后的乡,数年来跟着全市大上经济项目的曲子跳舞,投入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地域比较偏僻,条件不如城区优越,几年下来经济项目发展效果不佳。痛定思痛,乡党委一班人坐下来认真研究,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寻找突破口,最后找到了交通不便是群众发展经济滞后的原因,他们倾全乡之力修了一条通向县城的公路,使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拉近,群众称乡党委的做法是“修一路而得一成”,这一动作带动了全乡的经济发展,乡内经济有了起色。乡党委又更进一步的研究发展规划,他们根据本乡距城远、污染少、空气新、林果业发达的特点,在乡内建起了以观光农业为主的生态园区,既保护了资源,又吸引了游客,更发展了经济。

第三,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时时把群众的要求和社会情况的变化作为“天气预报”并结合本地方的“人文气候”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应对突变局势,达到发展弄讯经济的目的。

在下乡调研中,我们在一个乡镇的农村看到,有一个村在去年之初,根据本村外出打工人员多,打工成了村中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的特点,在春节过后,他们敏锐的发现,有许多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员节后没有返城,经深入了解是因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许多人因外出找活不易而放弃了返城打工,这将会对村内年经济收入造成影响,使群众人均收入减少。面对这一局面,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要求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和能人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大家共度难关。在村支部的部署帮助下,全村九个以生产手套加工为主的家庭工厂,扩大了生产规模,由原来的几台机子发展到了二百多台机子,使从业人员扩大到了二百多人,解决了外出返乡人员的就业问题,稳定人民群众收入,使村内人均收入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上。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9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由农民创造功不可没

政府、农村、农业与农业委员会

乘改革开放东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记神奇除草剂“草绝”的研制、生产

左国金教授析:农村市场主体

周荣源教授论:农村经济的两大主题

科技与人生

保护农业客不容缓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走向市场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广西农业丰收

向阳庄:金蚕脱贫记

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考

科学指导服务配套——常熟市白茆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调查

开发右江河谷芒果资源

念好一本“治”字“经”——为什么百沙村户户脱贫

玉林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与探索

贫困de都安,企足而待

股份合作制给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浦北县乐民乡股份合作企业调查

股分合作制走进了贫困山区

发挥恶滩新电站灌溉桂中旱片一议

必须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发展经济果木林是山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广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探讨

北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及对策

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刻不容缓

桂林地区增加农民收入问题de探讨

平果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调查

广西农业产业化现实状况和发展思路

浅谈钦州市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马山县2000多农户养羊致富

狠抓基础投入,提高扶贫效益——田阳县十年扶贫攻坚的经验

广西农村贫困变动的系统考察

略论帮助特困企业摆脱困境的金融对策

山区农行信贷扶贫的出路与希望

博白县三滩镇大搞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关于建设吨粮田的探讨

国有粮食部门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性及途径

浅谈广西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广西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九五”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全区农经“三刊”宣传发行暨先进表彰会议在大化县召开

在贯彻自治区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1234610”工作思路研讨会上的话

全面实施“1234610”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韦肇普在全区贯彻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1234610”工作思路研讨会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1234610”工作思路的体会

对百色地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调查

广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及文化、职业构成状况的调查

广西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思考

贫困山区农村土地双层经营的探讨

南宁市乡镇企业取得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增收

防城港市防城区选择六种类型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扶绥县渠黎镇大胆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实行村集体资金、帐目“双代管”制度

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依法征缴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探究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10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大限度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在于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于指导我们搞好农业及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是我们搞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法宝。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以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18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当前来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经济、政治问题。只有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全县经济腾飞,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因此,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我们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县各级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并要深入村、户进行宣讲,让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农”工作上来,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调整思路,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筹措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搞好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新突破。通过切实增加收入,调动和焕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他们增收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比、与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与建设延安经济强县和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形势、审视县情、寻找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气和胆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要树立新的条件观。甘泉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份,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努力转变观念,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事实教育和鼓舞了全县的干部群众,使大家认识到,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客观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市场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链条。当前,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具体讲,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转变,发动农民寻找市场;抓优势项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场;抓科技投入,依靠质量赢得市场;抓行政推动,依靠服务开拓市场。从而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要树立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思想观念。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关心农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参与农业。形成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见实效,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农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做到“坚持一个思路,推行两种模式,突出三大产业,抓好四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坚持一个思路,即菜牧富民的发展思路。两种模式,即菜牧复合型经济和果牧复合型经济。突出三大产业,即突出蔬菜业、畜牧业、林果业。抓好四个重点,即一是大力建设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全县116个村,要按照菜牧复合型和果牧复合型两种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发展蔬菜专业村和畜牧专业村(养猪、养羊、养鸡、养牛专业村等)。蔬菜专业村要力争做到户均两座大棚菜、两座弓棚菜、两亩露地菜,10—20头猪或10—20只羊,使70%以上的农户走上农业生产以菜为主、以牧为辅、以菜带牧、以牧促菜、相互补充、良性发展的路子。拐沟村要大力发展畜牧专业村,凡是发展养猪、养鸡为主的畜牧专业村的专业户,必须达到农户总户数的70%,养猪专业户户均养猪不得少于40头,养鸡专业户户均不得少于2000只,养牛专业户户均不得低于4—5头,养羊专业户户均不得少于50只。通过大力加强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户小基地、区域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格局,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要和建设专业村密切联系。菜牧复合型的专业村,蔬菜面积粮经比例要调整为2:8。以饲料畜牧业为主的拐沟养鸡专业村、养猪专业村户数和畜种数量达到建设专业村要求的,粮经比例调整不受限制。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养羊、养牛专业村,70%以上的户达到建设专业村数量发展要求的,要大面积发展种草,保证饲草有充足来源。三是制定户、村、乡三级产业发展规划。全县116个村都要按照既定的奋斗目标,在认真调查研究,吃透乡情、村情、户情的基础上,制定户、村、乡三级发展规划,切实做到规划落实到户、产业实施到户。四是大力加强农村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现已组建的蔬菜公司、乡镇农工商公司,积极支持干部职工和社会自然人组建龙头公司,带动生产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生产与市场用合同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各种专业化生产逐渐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使各类公司和协会、农户组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强化五项措施,一是大兴领导实抓,干部实帮,群众实干的“三实”作风,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具体问题。二是实行部门(单位)一把手包村工作责任制,机关工作实行“三三制”,即抽出三分之一的领导、三分之一的干部、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村组开展帮扶工作,严格落实包村工作责任、强化包村工作措施。三是围绕为每家每户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确定一至两项致富的产业项目、掌握一至两门适用的生产技术、落实一套帮扶的工作措施,深入实施政策宣传到户、思路调整到户、产业实施到户、服务落实到户、增收体现到户的“五到户”工程。四是实行部门(单位)包村、领导干部包户责任制。部门(单位)包村负责抓好一至两项主导产业,突出建好专业村。部门(单位)领导实行“531”结对子包户,即正科级领导结对子包建5户,副科级领导结对子包建3户,一般干部职工结对子包建1-2户,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包村工作责任制。五是严格考核奖惩,落实目标责任制。按照《甘泉县乡镇工作考核办法》等9个目标责任制和考核管理办法,对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实行重奖重罚。对70%以上的村实现专业村的乡镇实行重奖。对工作不扎实、完不成任务的乡镇、部门、单位严格处罚,公开兑现奖惩,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有功则奖、有过则罚、功过分明、人人平等的奖惩激励竞争机制,激励全县上下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确保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版权所有

群众观点是我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自己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更需要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检验工作成败的标准。一是要强化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农村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强化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农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创造者,农村的各项工作,要靠农民去完成,要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奋斗。三是要强化一切相信群众的观点。我们应坚信大多数农民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不能因少数人素质不高就否定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一味埋怨群众素质差、觉悟低、不听话,错误地视他们为“刁民”。四是要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农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能颠倒主仆关系,以“官”自居,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到群众中去,把握农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把农民群众的困难作为我们的压力和动力,把农民群众的愿望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把农民群众的好建议好办法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同时,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参与的条件,有监督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