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6:1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阅读;习作

反思是一名教师对教学工作负责的表现,没有反思的教学不会具有高效果,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不是真正的优秀老师。反思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一名善于反思的老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实现不断地进步。

一、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反思

学科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因其教材内容的特点,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是老师不重视德育教育,只是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而对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没有及时领悟,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发挥。老师对德育渗透的点、程度都把握不够,德育渗透的时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读文本及相关资料,将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文章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够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

二、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肩负着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的一大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内涵的感悟,对学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朗读,而在初中教学中,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范读外,学生朗读文本的机会很少。一个是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不爱读,一个是教师忽视了朗读的作用。熟读、精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必备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中的朗读,读中悟道,读中品味。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重视了朗读就是重视了阅读教学。因此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

三、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反思

习作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而且中考试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当高,不容我们不重视习作的教学。但是习作教学却又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觉得难写,老师觉得难教,是语文教学的大难题。教师要具有发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拓宽写作思路。目前的中高考,对于写作形式都没有了明确的规定,写作形式越来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思路要拓宽,教学的理念要更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善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动和小发现。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指导作用,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个人魅力,以较高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这需要教师理解反思性教学的意义,并科学的应用反思性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批判,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本文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应用意义,并研究了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措施,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反思性教学概念及其应用的意义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进行批判性的回顾与分析,通过观察与回顾分析等方法对教学行为加以否定或肯定,在反思中提高其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提高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在反思中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哪些内容、怎样教、达到怎样的目的等,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对语文教学进行建设,在反思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科学、合理的设计语文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具个性化特征[1]。

其次,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而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通过反思,了解学生对教学哪部分感兴趣,对哪部分缺乏积极性,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后,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反思性教学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能够帮助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更加深入,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提高其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一)教学设计反思。为了使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要进行适当的反思和预测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达到即时解决课堂中学生问题的目的,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而课前准备还体现在教学设计反思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反思过程中要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反思学生可能在教学中会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统一的现象等,经过充分的反思与预测后,教师再将反思内容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如在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反思济南冬天与学生所在城市冬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结合反思内容,教师搜集一些图片或信息用来补充和丰富教学材料,教师再进一步反思,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应遵循从简入难的原则,因此,教师再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反思,将每一段落作者蕴藏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教师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搜集作者的个人资料,使学生了解作者性格特征与写作背景,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设计中[2]。在教学设计完成后,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整体反思,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与改进。

(二)教学过程反思。良好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步骤循规蹈矩进行的,而是在教学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及时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3]。例如,在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中,有些学生将多云转晴的标志理解为多云天气,还有的学生将多云转晴的标志理解为阵雨天气,这是教师在课前设计时无法预料的,如果教师对这些情况不进行反思,不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应注重对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进行反思,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对教学内容理解上的错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效果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反思教学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等等,教学效果反思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能力,及时发现没有达到教学预期的原因,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如在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设计用一些树叶变黄的现象表示大自然秋天的语言,而在学生头脑中语言应该是听到的,因此学生能够理解蛙叫声、鸟叫声作为大自然的语言,对树叶颜色的变化称为语言却不能理解,使教学难以达到最初的效果,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对教学进行调整,在配图的同时为学生进行解释语言的宏观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认同语言的宏观概念,加强学生的理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综上所述,以往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看作知识的课堂权威,忽视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性,更缺乏反思意识,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采用反思性教学方法,从教学设计开始不断反思,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通^反思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在反思中加强语文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郝艳梅.内蒙古教育,2014(18).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课改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敢于反思、及时反思、善于反思、长期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成长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应付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

一、课前反思,做到胸有成竹

很多时候,人们一说反思,就会想到事后、课后,其实不然,课前一样需要反思。在新学期的伊始,我们需要思考:新学期的教学目标,设立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步骤;在每节课前,我们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恰当地取舍、补充、延伸。精心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更好地筛选问题、加深重点、攻克难点;面对设定好的教学步骤,我们需要思考:对于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效果的评估,对于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把握,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失误、困难的预设等。这一切的反思工作,都是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一一进行思索的问题,同时,能够在备课教案上一一地反映出来,不给教学过程留有盲区。这样的课前反思,为课堂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基础,教师教学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二、课中反思,做到游刃有余

课前预设的再好,教学中面对一群充满未知数的头脑,课上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是按照老师预先设定好的一步一步、毫无差错地“走程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方式、参与程度、思考程度、收获程度、整体状态都会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继续和推移,时刻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灵活地引导学生,使课堂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如果归纳中心思想是我们教学的最后一步,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看待、探究课文,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的能力。这时,我就会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父亲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脱险?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会和课文中的父亲一样的做法吗?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这样,大家各抒己见,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三、课后反思,做到尽善尽美

一堂课结束,留给学生知识巩固的课后习题之后,教师就万事大吉了吗?反思做在课前,做在课中,课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各自休闲了吗?错!课后一样需要反思,要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深层思考:在这历时45分钟的课堂上,出现了哪些值得我们重新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事件,学生在这一段时间中获得了什么,又有什么问题被遗留下来等待处理,教学中,自己工作的得失,教学效果的好坏等都需要我们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记录下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收获,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评价等,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将教学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问心无愧。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自我批评,自我成长,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反思过程中,才能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总之,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这一系列的反思,就没有完善高效、出类拔萃的教学,就没有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的课堂,也没有不断成长和完善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上升,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峰,刘凤杰.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4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高效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完善和修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手法的灵活使用。对于当前先进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需要避免盲目模仿。这是因为,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总结、探究和实践而得来的,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求活、求新、求变。如果直接拿来使用,急于求成,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过分强调语文教学气氛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初中语文课堂也逐渐焕发了生机。但是,当前有一种不好的趋势,课堂的活泼和热闹程度成为了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中,这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如果每节语文课中都强调活跃的学习状态,学生会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会干扰学生理解难度高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那就是对于思维、语言的训练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关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

(三)忽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倡了研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字词的翻译和解释,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来完成,但是对于理解性的、知识性的系统内容还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掌握。

二、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不仅仅是讲解教材内容,这需要明确“用教材教”的教学思路。所谓的用教材教,指的是以点达面,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重组或者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主题思想、文体等集中教学语文教材内容,应用自学、略读、精读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作者的观念和情感。比如在讲解鲁迅的文章时,可以把《社戏》、《朝花夕拾》等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整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师在关注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性,尽可能地平衡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在和学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智慧的启迪。在现代的师生关系中,需要学生和教师互敬互爱并且相互尊重。初中语文教师具有独有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可以把教材中积极和正面的能量传导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养成对于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并且产生一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方能够开放地交流,并且沟通效率较高。

(三)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改要求,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只能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同时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领导都对课堂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到了最后往往看不到效果。当前,需要深刻反省语文教学评价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当前课改理念是否相符,是不是符合现代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有没有应用适合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的三维课程理念,是不是结合了技能和知识、价值观和态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应避免出现印象式、个人化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观察,用事实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应用学术研究以及理想的态度去观察相关的问题,要突出教学评价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要求落实的过程中,相应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都有所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可以在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获得实用的语文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并且应用有效策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明煊.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2]刘心强.构建“乐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J].快乐阅读,2015,(20).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否。因此,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与思考,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弄清初中语文学习的目的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由曾经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获取故事信息转向对语言材料的获取,并由此来了解社会、历史、自然、人生。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本的学习来收集信息、概括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其审美能力,最终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大提高。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当其冲的任务之一。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在这些训练中,最主要是以说为先,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进入初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对于胆怯的、少言寡语的学生,教师应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和勇气,让他们能大胆说话。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满足;而对于本来就勇于说话、大胆说话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勇于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个性。

三、怎样实现快乐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学习的负担。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尝到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中,就会把自己发现、关注、感觉的问题提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很轻松很快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而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不同,教师帮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为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基础,特别是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的。可是在不少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很少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而是由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成了一种装饰,被其他的环节(字词、内容分析、语言的品味、感情的体验、写作方法、主旨的概括等)所取代。朗读教学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读、理解地朗读和富有表情地朗读。在设计阅读环节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明确任务,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五、怎么提防新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或者无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缺少精密的安排,学生学习漫无目的,自主成了随意,合作成了闲聊;或者本来有安排有计划,但在合作探究讨论时课堂一团糟,学生如无头苍蝇,课堂热闹是热闹,却不能收到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一定要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正确引导,深入学生当中,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一堂课时间有限,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更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一课一得,在不同的语文课堂中渐渐领会语文的精髓。只有这样,教师组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总结,逐渐完善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5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置的,是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教材的设置已向大语文观迈出可喜的一步,在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的崭新气象的同时,也发现了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误区――学习目标单一狭隘地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本内容延伸的一种课外学习,从而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学习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的生成性、多层性。

1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明确开设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宗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爆炸式传播、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网络资源被广泛利用的时代。人类社会呈现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世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才的素质核心,作为基础教育主体学科的语文教育要率先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读懂《课程标准》的精髓,领悟其宗旨,明确培养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树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的需求

“学生意识”就是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好奇心强、肯动脑、爱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了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的策略和内容的取舍应着眼于“活”这里的“活”是指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同时,整个学习流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尊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产生乐此不疲的情感,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力求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相贴近,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2.2贴近生活。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教育注入了深邃的内涵。以实实在在的生活为内容的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乐意全身心的投入。生活的外延又相当广泛,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所有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可以纳入语文教师的视野之内。

3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7

一、教学反思的主要几个问题

(一)不重视语文,认为按部就班即可无需用心学习

有些同学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视语文课为休息课;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有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同学,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不用心也拉不下,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学科如数理化。因为学得再认真,中考时也不象数理化那样的能考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不会太低。于是开始应付老师,根本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认真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的就相当满足了。他们从不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做积深刻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是处于消极应付状态。

(二)教师滥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平心而论,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是匮乏的,如音视频教材。学生没有看过一次与教材有关的影像资料,没有听过一次配乐诗朗诵,只能靠想象去探索那些本来可以轻易感知的东西,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当多媒体技术引入时,许多教师好像如鱼得水,于是大家蜂拥而起,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多媒体教学的制作和运用中去了,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但在我看来多媒体教学却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

首先,不利于课堂上师生交流,很多教师简单地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显示在大投影上,便布置给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掌握,这样会使教师摆脱于课堂之外,本应该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最初还有些新鲜感,一段时间后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其次,提供的信息量过多过快。走马灯一样的幻灯片让学生连记个笔记、思考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不知道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实际效果可言。

(三)语文过度强调自主性,造成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结果。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思考、积累、体验,有效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认为: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就是解放了自己。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针对性,废时间确效率,学生漫无边际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道理。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信马由缰。教师要组织课堂,有效引导,使学生有的放矢。

二、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新教学模式

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这种学习的方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有效学习。

(二)做好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

教学中,切忌华而不实、把原本意蕴无穷、魅力四射的“文本”弄成胡乱包装的新玩意,只引导学生追求感官愉悦。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形式服从效果的原则,在素材的选择和操作上要加强科学性,简捷性、实用性、深刻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素材。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愿地深入到教学中,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潜力,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勇气和能力。

(三)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作文指导开拓空间放飞个性

初中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指导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领域,减少对写作思维的束缚,唤醒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实行开放式教学,放飞学生的个性。

对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反思,我们发现教师往往精心呈现材料,竭力创设情境,严密调控训练过程……学生选择作文的题材、方法等的自由度相对狭小,学生写出的作文规范,却缺少个性与灵性,与各具个性的现实生活联系较少。因而我认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作文教学应该实现“超越教材,创意表达”――将“习作”之树根植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的具有个性体验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顺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为学生开拓写作空间,使学生的个性拥有自由张扬的空间。

一、积累生活,开拓写作空间,丰富特性生活体验

特性的体验来源于生活,在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丰乏知识积累的多少,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这局限的空间,去积累生活,充实生活,开拓写作空间,丰富源头,从生活和阅读中潜移默化的积淀特性的体验。

1、留心日常生活,开拓写作空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不息。”叶圣陶先生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平时应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生活点滴,引导学生留意平时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身边所接触的人和事:家中的生活环境,家人的生活情趣,喜怒哀乐;校园中的课间活动,班级的偶发事件,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还有社会中的千姿百态,留心观察身边的凡人小事、民情习俗、重大事件等,如平时跟随父母出门在街头,菜市场,车上都可能看到或听到形形的事物;除夕的烟花浪漫,春节的拜年走亲,中秋的团聚赏月,每逢节日学生都能感受到民情风俗……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的让人感到新鲜离奇,有的让人感到愤慨,有的让人振奋不已……生活不是缺少美或丑,而是缺少发现。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瞄准一角一隅,一事一景去观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丰富习作素材,并诱导学生从事情中悟出道理,吐露真情,写出特性作文。

2、丰富课外生活,开拓写作空间。

作家孙犁指出:“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应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营造大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教室、校园封闭的空间,走出课堂,去观察大自然的风雨鸣电,日出日落,组织学生去春游,去参观访问等等,感知课堂以外更精彩的世界。如平时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参观过晋江博物馆、晋江科技馆、游览厦门的海底世界、植物园等,走出课堂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了解了有关晋江的历史文化,探索了科学奥妙,了解奇妙的大自然……在习作《一次难忘的实践》时,同学们笔下有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感受。另一方面,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智力资源,如结合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运会等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丰富写作素材,学生亲身体验,写作时自然言之有物,又有个性感悟。

3、扩大知识面,开拓写作空间。

“读书破万卷”,“厚积而薄发”。作文就需要博览群书,作文的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依赖于阅读。平时除了“亲眼目睹”“亲身体验”,要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名人故事,课外作文,科学,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要事件,重要新闻,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达到足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获取新活的材料,增进文化素养,激发写作激情。如写有关环保的作文,除了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环境,也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解决措施等,这样学生写作出来的作文才内容丰富、充实、鲜活。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充实、体验生活,加强阅读摄取课外知识,使学生拥有了生活,认识了社会,感悟了时代,有了丰富的特性体验,为实现写作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二、作文指导体现特性

学生作文有了鲜活、丰富的个性体验并不一定能写出特性的作文,需要老师特性的指导,教师应在学生取得鲜活丰富的个性生活体验基础上,及时的捕捉训练契机,在灵活多样的指导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培养指导学生借鉴与自主评改,使学生实现习作的特性。

1、追求作文形式的特性。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邮寄结合起来,注重作文形式特性指导。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教师在指到作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从选材方面拓宽了习作空间。比如写《意外的礼物》一文,学生可从以下“意外”着眼,意外的人送的礼物,在意外的时间送的礼物,在意外的地点送的礼物,因意外的原因送的礼物,用意外的方式送的礼物……;也可从“礼物”着眼,可以是物质的:一本新书、一件文具、一瓶饮料、……,也可以是精神的:一句话、一个处事的道理等。

(2)同一中心多方面选材。学生在习作时因作文题限制了文章主题更容易出现雷同,文章也就缺乏个性。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围绕同一命题同一中心从不同方面进行选材,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力求新颖独特。

(3)同一题材多角度立意。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端,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多角度立意。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描写登山比赛中分胜负的激烈氛围,体现同学努力拼搏的精神。②侧重写本班同学如何团结协助,战胜困难,把中心定为“团结就是力量”。③通过写登山的氛围,同学们高涨的情绪,表达出“课余活动带来无穷乐趣,给同学们锻炼的机会”,把中心定为“重在参与”。还可以以“回归自然的乐趣”为中心……

(4)同一材料多种叙述方式。学生的思维是多方面的,有的善于直观动作思维,有的擅长抽象逻辑思维,还有的具体形象思维见长,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多彩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题材多种题材的训练。例如围绕“说家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家乡的小河》(侧重于描写和抒情),《向你介绍家乡》(侧重于说明),《我爱家乡》(侧重于议论),《我们家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还应拓宽写作的路子,把其它题材引入习作训练之中不论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是写“生活的真实”,只要是真正反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表现真实的情感、情趣就行。

2、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求异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特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果能用逆向思维来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向传统挑战,反其意而思,这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发现。例如写半命题作文《的老师》时,有的学生就对人们常说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中的“名”进行思考,他认为这个“名”是“荣誉、地位”的意思,绝对不是“名声”,老师不追求荣誉、地位是不对的,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的名声都不重视,他是不会当好老师的。因此,学生据此写出了《图名的老师》,这就是逆向思维创造出的智慧之花,既突出了中心,又有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3、变换评改方式,调动学生参与。

学生才是习作的主角。平时,我安排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写完作文后,同学之间互相评改,写上评语和修改意见,然后再交换评议,最后才是老师的评改意见。讲评课上,不仅讲评作文,还讲评优秀评语,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习作不仅要重视写,更要重视改好的习作不仅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避免产生对自己的习作不负责任的现象,同时在评改中,同学有事还会提出创造性的意见。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兴趣与信心

1、营造自由和谐氛围,尊重学生特性体验。改善教学,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由以往的居高临下转变为真诚与学生交流,由教育的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尽量淡化书的权威和教师的权威,摈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同一语言,世界本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的内涵也不是唯一的,站的角度不同,可能发现问题、思考的侧面也就有所不同。写作时一种情绪化的活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老师以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与学生交流、共鸣。可以学生特性的思想体验得到信任、承认,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能够充满自信的在写作中展示个性。

2、创造成功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托尔曼认为,一个期待被证实,它的概率值就提高了,如果一个期待没有被证实,它的概率值就降低。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使他们能自由的思维,自由的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中,从而使学生由成功的体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预亏爱的内心世界是产生力量的源泉。

总之,作文教学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要让学生在写作世界里彰显自由的个性,让学生的心灵面对缤纷的大千世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震《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

[2]冯忠林《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科教文汇》-200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9

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另外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课改真正落到实处,本人有一点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1.从灵魂深处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作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也不能一味地包容与赞扬,课堂评价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

3.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反思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无视语文学科特殊的审美要求,只是一味地加大训练,把学生变成了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我们的教师在这样无意义的重复中失去了一颗敏感的心灵,情感变得麻木,变得淡漠。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的师生间的授受关系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上还是占一席之地的。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是线性排序的、可确定的,围绕预定的目标与经验由教师授课,因此,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这样的语文教学也称“填鸭式”教学。关于这种课堂情景,叶圣陶先生曾做过形象的诠释:“坐在位子上,听教师讲解课本或讲义上的文句;拿起笔杆来,抄写教师的板书,记录教师的讲解:这就是各级学生在教室里所做的全部工作。”(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名篇・变相的语文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第97页。)钱伟长先生也曾指出:“有些教师对照课本讲课,好像把学生懂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样对培养人才是不利的,是不正常的。”(转引自:王运遂《新理念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江西教育》:教学版(南昌)2009.6B,第24-25页。)它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于是在教室里,有茫然瞪着眼睛,有勉强振作的神色,也有东一眼西一眼,好似在搜寻什么神秘东西的,也有咬着嘴唇,防止口部的肌肉作怪、把呵欠打成了的。一般地说来,这时候‘生命之流’虽不见得就此停止,至少也陷入半睡眠状态之中了。”(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名篇・枯坐听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第111页。)

有人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有效”就是“高效”的意思。又有人说,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收益的课堂。许多中小学的课题研究,还常常喜欢套用经济学的定义,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投入的比率,即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按公式来理解,投入越少,即分母越小,教学效率就越高。

有效教学=知识快教?

按以上的公式来看,投入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四射,唾沫四溅,惜时如金,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分秒不差,一气呵成。教师的所有精力、时间、追求都用在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上,生字词、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逐点讲授,一点不落。当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强迫灌输,结果是教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接收器,这样的教学还有效益可言?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知识获得效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状态,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农业。工业流水线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地生产,而农业是有生命的、个性化的,生命成长是缓慢的、有规律的、需要陪护的。把教育比作农业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育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一方面在于要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命成长提供适合的内容,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教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