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十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十篇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8:22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1

一、创新经营体制,振兴县域工业经济

第一,创新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活力和综合素质,必须从体制上入手,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在改革模式上不拘泥于上级文件规定的形式,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通过产权转让,拍卖出售、破产买断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彻底触动企业产权,彻底转变职工身份。二是在职工安置补偿上坚持量体裁衣原则,不拘泥于上级文件规定的标准。对目前实行租赁经营且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加快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使企业的设备、厂房、土地全面盘活。对人员多、包袱重、产品无市场优势的企业,要采取特殊措施,特殊政策筹措改制成本,加快依法破产进程。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是推进企业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引领县域经济是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把民间发展工业经济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要敢于将所有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国有集体企业享受的待遇都要给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的科技素质,经济份额和综合实力,使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和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的飞跃。

第二,创新方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__县有铝、磷资源优势,又有龙头加工企业,加快工业立县步伐,必须突出做大做强铝、磷两大优势产业。如以上海国冶投资有限公司为采选龙头、县电解铝厂为冶炼龙头,以金天、通程铝业、金源等公司为加工龙头,以科龙公司为关联产品生产龙头,形成铝业企业集群化,加快铝系列产品开发,形成铝业深加工产业链。到20__年,在我县形成1个产值过5亿元、3个产值过亿元的铝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__县乃至我州的工业经济和财政总量得到迅速扩张。

第三,创新思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__县工业近年出现较快增长,仍属于低水平的恢复性增长,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品结构性矛盾还未得到彻底根除。全县工业目前仍然以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产品为主导。

为此,在新阶段,要坚持工业立县,我们必须着眼于变化了的新形势,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控制新上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产品项目,加快我县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转变。

二、创新“三农格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

我们要创新“三农”格局,加快发展县域农业农村经济。一是依托县富泰食品有限公司和椪柑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椪柑产业。要依托品牌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办好国家无公害椪柑生产示范县,全面推进无公害化生产,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椪柑在农民年人均收入中占600元以上。二是培植养殖大户,做大畜牧业。以县种羊场为种草养畜示范基地、优良种畜的繁育基地,加快山羊、生猪品改,力争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同时积极做大做强油菜、辣椒产业。三是加强生态富民产业建设。在着力抓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实施以“沼气池”和“两省灶”建设为主的各类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快农村能源规模乡镇和规模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帮助农民增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大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供求网络,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在外积累了资金、掌握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劳务人员回乡创业。五是加强以产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产业项目是发展的关键,没有产业项目支撑,经济增长就乏力。因此,要立足__的资源优势,认真筛选,科学论证,精心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劳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项目,建好产业项目库。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突出交通、能源水利、城镇基础和农村“五通”工程四个重点。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2

【关键词】株洲市;县域外贸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县域外贸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衡量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县域外贸经济越发达,标志着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参与性、竞争性越强,从中得到的利益越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明显。

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开放型经济发展助推‘四化两型’建设和‘三个加快’的实施”,科学地将发展的目光聚焦于开放型经济,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进出口贸易渠道,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步伐明显加快,成效逐步凸显。加快县域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市开发型经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株洲市县域外贸经济基本概况

株洲市现辖五县四区、株洲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云龙示范区,五县分别是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和炎陵县。2011年,我市五县(市)生产总值763亿元,增长15%,占全市比重48%;财政总收入64亿元,增长38%,占全市比重52%,县域经济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而县域外贸经济,2011年,五县(市)外贸总量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15%,外贸依存度为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外贸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具体情况:

醴陵市: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2011年GDp332亿元,县域经济排名全省第四,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是我省传统出口强县。现有海关注册企业128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总额30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5%。主要出口商品:日用陶瓷、烟花爆竹、电瓷、箱包、服装等。

株洲县:总面积1053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2011年GDp70亿元。现有海关注册企业28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70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63%。主要出口商品:工程轮胎、棉纺织品、服装、电瓷、农副产品。

攸县: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总人口77万。2011年GDp217亿元,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全省第八。现有海关注册企业4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23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07%。主要出口商品:竹木家具、塑料玩具、化工产品、石材、生猪、农副产品。

茶陵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2011年GDp93亿元。现有海关注册企业6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10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07%。主要出口商品:服装、陶瓷、化工产品、石材、生猪、农副产品。

炎陵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2011年GDp36亿元。现有海关注册企业9家,2011年,进出口额42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73%。主要出口商品:农副产品、有色金属材料、硬质合金、化工产品、竹木制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外贸经济重量较小。作为湖南省出口前三的醴陵市,2011年进出口额2.7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5%,而其他四县进出额之和仅为146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均不到1%。进出口主体实力不强,除醴陵依靠陶瓷、烟花两个传统产业,注册企业达到128家外,其他县注册企业平均只有十余家,有具体进出口业绩的企业就更少且进出口总额都不大。各县市进出口贸易额度与经济总量比例严重失调,外贸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大。

(二)加工贸易实力较弱。目前,除醴陵市外其他四县加工贸易基本为0,而醴陵市也仅有华鑫电瓷、达越特箱包、恒茂电子3家加工贸易企业,且加工贸易数额不大。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对开展加工贸易积极性不高。由于对加工贸易政策的不了解和对业务流程的不熟悉,不少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怕手续难办、怕出问题受到处罚,并由此产生畏难情绪;此外,许多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当前状况,对加工贸易带来的好处视而不见。二是物流成本过高。本地出口产品的运输成本平均每标箱要高出沿海5000元以上,压缩利润空间。三是各县市承接沿海转移过来的生产加工型企业缺乏对外自主经营能力。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对外不能独立签订订单,只能依靠沿海公司拉单;有些企业不具备自营进出口的能力,缺乏懂国际贸易的管理人才,无法实现自主对外贸易;有的企业只将生产环节放在本地,使用外地报关,省去报关、报检、报税等环节,客观减少了株洲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三)外向型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调。除醴陵2011年有少量进口外,其他各县进口为0。二是出口产品主要为资源型产品。缺乏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三是产业结构不优。支撑外贸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少、对外贸易基础薄弱;本地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眼光有限,生产技术受限导致产业结构不优。四是产品层次不高,行业竞争无序。高端产品比重小,产品层次低,特色产品不多,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陋习过多,行业内剽窃成风,经营环境恶劣,价格内战严重,相互压价竞销。

(四)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进出口权,没有国外客户,多为贴牌生产,主要依靠国内企业分包,未产生应有的品牌附加值。例如:醴陵的烟花、株洲县的蕨菜、攸县的氟化钠、茶陵的棉纺服装、炎陵的钽铌产品年出口值均为1000万美元以上,但大部分或全部由外地外贸公司收购后贴牌出口。

(五)外贸平台建设滞后。一是外汇、退税等县域分支机构不健全。炎陵、茶陵两县没有设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外汇核销办理不便;同时,退税手续多,耗费时间长,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企业招工难。株洲县域外向型企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需求大。本地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没有形成市场,劳动力资源流动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托本地农村劳动力,但本地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多流向发达地区。因此近两年来用工成本上升,甚至超过沿海,相对沿海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逐渐丧失。三是融资平台高设,企业融资难。株洲各县市大部分外向型企业规模偏小,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靠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银行申请贷款较为困难,存在门槛高、审核严、资金到位不及时等问题。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提升认识水平,转变传统意识。“观念的落后是根本的落后,思想的解放才是根本的解放。”由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能够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10%,对外贸易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内陆开放与沿海相比相对滞后,实质还是开放意识不强的问题,身处内陆的株洲人民,特别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必须变革内陆意识,寻求开放思想的崛起,努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拓展开放的空间。

(二)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目前各县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都只局限于引进单个企业,而无相关配套企业和整个产业链的引进,从而导致引进企业发展缓慢。此外,在突出抓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引进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尤其是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企业,只有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才能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跟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株洲招商一是要进一步出台用地、用人、融资等方面的招商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二是拓宽招商渠道,既可以通过委托招商,即委托沿海发达地区招商机构招商,也可以通过以商招商,即以专业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产业链项目专题招商活动;三是政府部门切实优化工作作风,对引进的企业加强支持指导,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招商软环境。

(三)构建发展平台,畅通进出渠道。一是引入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解决好物流瓶颈。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运输、配送、仓储等功能齐全的物流网络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或者参照成立融资担保公司的做法,政府出资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全权株洲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切实解决企业业务不熟、资金紧张的矛盾。二是切实加快园区建设。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环境新变化、产业调整新格局、产业转移新趋势、投资者整合扩张转移新需求,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调整,明确定位,抓紧建设,使之成为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亮点;同时,进一步加强醴陵市申报部级经济开发区,攸县、炎陵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工作,争取上级更大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系列化发展。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积极解决招工难问题。四是在茶陵、炎陵等县设立政府有关外贸工作机构,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成本。

(四)调整产业布局,打造集群效应。建议加强对各县市产业布局的研究指导,对本区域优势和潜力产业、企业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分类梳理、分类培育、分类引导,找准辖区内的需要扶持的重点产业和企业。在选择重点产业时,要注意是否能够促进其形成一定的规模,是否能产生集群效应。在引进企业时,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优势特色产业。比如:醴陵作为烟花始祖李畋的故乡,长期以来,其烟花生产企业数、产量、出口值都不下于浏阳,但因始终不注意自己品牌的塑造,不注重企业的自主对外贸易,近年来已沦落为浏阳烟花的“打工仔”;株洲县作为南方蕨菜的主产地之一,其品质为南方蕨菜之首,在韩国、日本已有一定知名度,年产量达到5000吨,加工企业200余家,产值达2亿元,已初步形成规模;攸县的氟化钠作用一种常用工业产品,其产量、加工企业数、出口总值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如能较好地加以引导,也可形成一个良好的优势出口产业;茶陵、攸县的生猪养殖,在全国都排名靠前,长期大量出口港澳地区,但均未在本地形成深加工产业;茶陵、炎陵的纺织服装企业有一定规模,但配套企业引进未及时跟上,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炎陵、茶陵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数量不少,但其规模、产值均不大,环保现状也不容乐观,后续加工企业也未引进,无法形成产业链。因此,各县市如能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关联或配套企业,正确引导培育,就可能打造当地新的外贸增长极。

(五)注重扶持引导,优化进出结构。加强规划引导,鼓励企业创立和推广自有品牌,创建自主出口品牌;企业有贴牌基础的,鼓励其率先转向创立自主品牌,申请境外注册商标,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建设,提高县域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型,由资源性低端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引导企业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鼓励企业积极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培植外贸进出口公司,引导众多中小企业以自营进出口为主线,发展进出口贸易;引导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权力,用好、用活、用足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出口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友良,梁多良.县域经济与湖南经济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喻寿奇.长沙“四小龙”勇立潮头唱大风——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与思考[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课题组.出口信用保险助推宁波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a].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调研报告卷)[C].2011.

[4]刘灿江,丁胜.新形势下加快贵州对外开放研究——兼与广东、内蒙古、重庆比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04).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3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宝鸡80.3%的国土和63.2%的人口在县域,而县域生产总值却不足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无论是县域的人口和地域规模,还是其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县域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因为在政治上,县级政权作为政权组织中职能完备的基层政府,拥有很大的经济发展决策指挥以及调控的权利,所以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管理和调控的关键环节。

(二)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源于县域经济的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中的基础地位,县域经济的农村性又同农业相联系,因此县域涵盖“三农”,县域经济涵盖了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阵地。县域经济事实上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

二、宝鸡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宝鸡县域经济出现了良好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309.34亿元,县均实现生产总值34.37亿元,是2004年的1.96倍。

(二)经济结构明显升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2008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6.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比上年增长21.2%,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3395元,比上年增长24.8%。

(三)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招商引资出现新突破

县域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引进了一批企业入区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基础投入增大,发展条件得到改善

农村公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县城建设变化明显。全市98%的乡镇和93%的行政村通了柏油(水泥)路。

三、宝鸡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宝鸡现有9个县域经济单位(不含市辖区),面积17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5.3%,人口2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2009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30.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2.8%;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4186元,比上年增长19.6%。可以看出:宝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规模及陕西省平均规模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整体实力不强

宝鸡县域生产总值不足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与发展较快的地市相比,差距很大程度上在县域这一块。与全国、全省相比,宝鸡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总量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实力偏弱,发展后劲不足。2009年宝鸡县域经济平均总量34.37亿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3%;县均财政收入2.31亿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7.3%。

(二)工业化水平不高,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县域工业发展还不够快,农业占比较大,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虽然各县域都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但现有的工业经济关联度不够紧密,产业聚集能力不强,没有形成集中规模生产。

(三)城镇建设投资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影响到了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城镇聚集。

(四)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有69户,大部分龙头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3户,其余大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值都在亿元以下。县域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缓慢。

(五)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008年、2009年县域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国水平低。

四、宝鸡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各县区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二是推进产业聚集。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积极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实现错位发展。三是支持全民创业。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对全民创业给予政策支持。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营造发展环境。通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真正体现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是创造发展环境的主体、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找准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农业品牌。把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扶持、扶强、扶大”原则,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向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化。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有特色、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美姑县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探析转型背景下我国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索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金融转型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对策分析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析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探析浅析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深化的关系思考提升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实效的路径选择发展经济学视野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洛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县域低碳经济发展探析探析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探析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高同彪,刘云达.关于县域经济运行机理的若干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4]中国商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eB/oL].http:///jingji/0823063.htm.

[5]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本出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5,(4):2.

[6]陆为群.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述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5

县政府就决定召开这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新修订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方法》和全省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会议精神,元旦刚刚收假。总结分析我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经验及存在问题,安排安排我县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大家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和信心,以客观公正、质量可靠的监测效果,为明年各级党委、政府落实“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主线和研究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县域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刚才,盛林同志组织学习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通知》发卿同志通报了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排名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会儿,县统计局的专业人员还要就监测考评工作进行业务培训,请大家认真领会。下面,就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出台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六个配套政策;省统计局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对考核方法进行了全方位修定和完善,制定了新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方法》并经省政府2011年3月25日第六次常务会议通过,以陕政发(201123号文件下发全省贯彻执行。新的监测考评方法实现了六大创新”一是实现了监测范围全覆盖;二是县域城区分类测评;三是建立指标新体系;四是增设惩办奖励项目,重奖强县强区;五是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安全生产、环境维护、节能降耗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只要其中一项工作被否决,将取消惩办奖励资格;六是增加民意调查,考评中增加公众平安感满意率指标。

统计局、各监测考评工作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依照监测考评指标体系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实施六年来。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既向省委、省政府客观反映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又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07年县域经济监测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县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的83个县(市)第43名,首次跻身2007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佳县行列,并荣获“争先进位奖”

更要清醒地看到差异。2004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97个县(区)中位居58名,肯定成果的同时。2005年为64名,2006年在全省83个县(区)中位居58名,2007年为43名,2010年为54名。从排名情况看,工作起伏动摇较大,同时也说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稍不注意,就有落后的危险。从近几年的工作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和单位至今尚不了解什么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不明确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更谈不上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一定水平上严重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二是监测考评数据质量不高。个别部门和单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监测工作中缺乏科学严谨、负责求实的态度,没有站在对县域经济发展负责的高度认真调查、核实和评估数据,不负责任地凭感觉上报数据的现象还不同水平存在导致不能客观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了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三是监测数据分析评估不深入。少数部门和单位把监测考评工作简单归结于上报数据和常规的数据统计,不注重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某种水平上使监测仅限于向上级报数字,未发挥好其在引导、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监测考评工作失去了实质上的意义。这些问题,既影响到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又在一定水平上制约了县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对此大家务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2011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较大,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增长”政策,使经济止跌回暖,有效防止了继续下滑,2010年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经济回暖的基础不时稳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各项决策都需要准确的统计数据。二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解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在全省中的位次,对于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激发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发展热情的需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不只体现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更重要的反映出了各部门、各单位抓发展、谋发展的能力。监测考评指标若临时处于落后地位或不断下滑,既无法向省市县党委、政府交待,更无法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待,还会影响到县委、县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竞相发展、争先赶超、追我赶的发展形势下,迫使我必需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利于激发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加快发展的热情。四是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是宣传的迫切需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水平和投资环境、社会保证、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一个综合反映。对监测考评结果省统计局采取多种形式对外,3月份省委、省政府即将召开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会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的县(区)和争先进位县(区)进行惩办奖励,影响十分重大,关系到县在全省83个县(市)中的地位,关系到对外开放的形象。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感,认真总结监测考评工作中存在问题,扎实、细致地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确保监测质量和水平。

二、履职履责,明确任务。科学严谨地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监测工作

新修订的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指标体系突出了一个体现,为进一步体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的科学性。三个突出和三个更加”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突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突出效益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的生命平安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修订后的监测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四大类31项指标,根据新要求,就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强调四个方面的工作:

结合本单位上报各上级主管部门的年报工作,一要各负其责地做好监测指标的调查和核算。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和监测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地对所承担的监测考评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吃透各项指标的内容及测算方法,分析研究各项指标间的联系。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数据的调查、核算和上报工作,确保上报主管部门的数据与报统计部门的数据口径统一。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数据的衔接,防止数据出现大起大落、甚至是相互矛盾,确保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全省所处位置的反映,二要严谨求实地做好监测数据的评估和认定。县域经济发展监测考评指标数据份量很重。各级领导的执政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标尺。各部门、各单位在监测考评工作中务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数出有理、理出有据。对所有纳入监测考评指标体系的数据,要认真自查自审和评估认定,统计部门要在做好对部门和单位业务指导的同时,加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审核,务必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并提供各部门监测考评指标在全省、全市的排名情况,三要及时快速地做好年度监测考评结果资料的提供。统计部门要及时地将省、市评估认定的数据反馈给承担监测指标的部门和单位。以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全面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全省同行业中的差别与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努力推进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以部门和单位工作实绩的提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以达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县(市)中争先进位的目标。

明确发展的差别和不足,四要科学有效地搞好监测资料开发和利用。监测考评的核心是要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找出根源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一方面始终是弱点。各部门和各单位特别是统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监测考评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县委、政府科学决策和部门推进工作提供依据,以便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夯实责任,加强领导。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

提高认识是前提,任何一项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加强领导是保证,落实责任是关键。

切实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做好日常统计工作,通过监测指导工作,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之目的分管负责人和业务人员要经常性地向单位主要负责人做好汇报,以得到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业务人员要从对单位和领导负责的高度动身,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科学严谨地做好各项统计数据上报工作,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当好领导的顾问和助手。

进一步夯实承担监测考评指标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责任,二要夯实责任。统计部门要依照县政府办《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监测数据质量负总责。同时,要积极与考评办联系沟通,科学地将监测考评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涉及监测考评指标的部门和单位工作处于全省后进,影响到全县位次的要实行通报,并与年度考核、评优树模挂钩。同时要建立工作责任档案,对工作不负责、敷衍了事,给全县造成负面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今后,年度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报表及给统计部门提供的县域经济监测指标报表必需经单位加盖公章和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经政府分管县长审核同意后,方可报送。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6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加快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具体措施。经过10年努力,全省建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走前列、争跨越的工作目标,凸显出积极引领发展、发挥辐射带动的现实作用。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推进强县建设,还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上下功夫,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建强工作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跃上新台阶,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强县建设是我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重大举措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经济强县建设正是我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产物,是针对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作出的与扶贫开发相对应的一个战略举措,是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反弹琵琶”,将基础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通过统筹规划,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形成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大中城市群,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以此增强自信,引领发展,推动跨越。早在1999年,省委、省政府就将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市的20个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资源比较富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望发展成为带动效应较大的中心城区和市县列入贵州省第一轮经济强县建设范围;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中,于2006年8月增加了小河、汇川、福泉等3个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市区作为建强单位;2008年三轮建强工作启动后,经批准当年又新增息烽、修文、平坝、桐梓4个县为省对经济强县。从区域经济布局看,27个经济强县区位优势明显,均处于铁路、公路交通主干线上,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市州地所在地城市为重要增长极,以点串线,连线成片的区域发展布局。

经过10年强县建设,建立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建设、社会稳定等4类23项指标的考评体系,各建强县每年经考核达标后可获得省财政40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形成了省直29家建强成员单位在人力智力支持、扩大经济管理权限、重大项目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大力扶持的良好工作格局。建强县(市、区)积极依托比较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不等不靠,励精图治、奋勇当先,积极发挥辐射带动的核心作用,真正体现了“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贵州精神。2008年,27个建强县(市、区)生产总值达到219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5.8%。在遭受雪凝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各建强县(市、区)总体上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其中有10个县(市、区)增速在15%以上,修文、仁怀2个县市分别达到17%和19%。27个建强县(市、区)税收总收入达到223.57亿元,地方税收收入达到99.0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23.5%和21.2%,占全省县级总额的66.7%和6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水平。云岩等10个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142元至13817元之间,高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至2059元,各项社会指标优于全省预期水平。

实践表明,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县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更好更快地推进建强各项工作。

更加解放思想,奋力争先做好建强工作

在充分肯定建强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强县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对建强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建强工作已走过10年历程,但仍然存在对建强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建强工作有无皆可,或者认为在贵州这样欠发达、欠开发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也不能搞经济强县。有的地方抓建强工作虎头蛇尾,奋勇争先的意识不强,“强县”与“富民”统筹得不好。甚至个别建强县在报项目、跑资金失败后将其原因归咎于省列建强县的牌子在作祟。思想上的认识缺位,成了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二轮建强县(市)平均规模为生产总值61.7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788.62元,仅分别相当于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平均规模的66.15%和52.45%。目前贵州省只有盘县、仁怀、兴义、遵义、清镇5个县(市)进入西部县域经济百强,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全省经济强县农民纯收入也仅相当于全国的70%。三是促强政策措施落实不够理想。一些部门在制定促强政策时抠得很紧,担心大权旁落,给的政策没有用好用足,甚至还有不想落实的现象等。

强县建设中所蕴含的力求突破的引领精神,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对贵州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干得更实,准确把握所处的发展方位,正视自身发展差距、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推进强县建设,是适应省情新定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举措;是适应发展新形势,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是适应宏观环境新变化,寻求加快发展新突破的必然要求;是在推进农村改革新阶段,深化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从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居安思危,自加压力,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在更加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建强中奋力追赶先进,争创发展优势。

求真务实,推进强县建设工作上新台阶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省建设经济强县工作实施10周年。要积极适应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新形势,把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第三轮经济强县建设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

以“更加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的精神推进经济强县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善于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来统筹产业布局,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走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形成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新支柱,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千方百计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奠定良好

基础,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协调促进。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目标,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差距明显。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1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约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2006年辽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8%,占全省的35.6%,有7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4元,增长了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453.03亿元,同比增长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增长了30.1%,占全省的13.3%,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东北地区占5个,全部出自辽宁,最高排名34位,分别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

2006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增长10.7%,占全省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增长26.3%,占全省的3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亿元,增长24.6%,占全省的29.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6年辽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有大幅增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历时6年总投资129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了农村电网的落后状况,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使全省691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交通总格局;三是在辽西北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458万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不断涌入。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随着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的改善,2006年辽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占全省的20.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增长20%以上。各县(市)普遍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江苏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落户开原,北票工业园引进浙江赐富、纵横两大集团,投资10亿元年产60万吨海绵铁项目进展顺利,盘锦大洼船舶工业园已签订项目总投资72亿元,42个重点项目中将有15个项目年内达产。

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25个县(市)工业项目集聚地中,规模以上企业数已由2005年的325个增至2006年的577个,增加252个,增幅77.5%。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由2005年的42个增至2006年的100个,增加58个。

(5)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06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占45.5%,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占25%,比上年减少5个;2000-3000元的有2个,占4.5%,比上年减少4个。

2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引出的思考

(1)目前制约辽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放眼国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据2007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新时期县域经济特色各异,竞争日益激烈: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比例大,为全国各省市区之最;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差异性大,百强县增数多;广东省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通过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现阶段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除少量县(市)外,总体处于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树立“县域立,城市兴”的思想,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依靠该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提高环境建设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资源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各类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共生,机遇与挑战同在。虽然其中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定困难,还要走一段漫长的崎岖之路,但从发展的角度,尤其是通过观察国内县域经济先进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些问题与困难的出现实属正常、无可避免,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面对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与困难,逐步解决和克服了它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才能迎来中国县域经济“万紫千红、满园秀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S].2007.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重大问题[n].南方日报,2006-05-18.

[3]李亚华.新时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8

关键词: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并发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国家的重视与号召下,县域经济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走向了县域经济时代。

县域经济位于国民经济的底层和中层之间,既向下与农村经济相联系,又向上与城市经济相关联,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处于沟通整体和局部联络城乡各产业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总揽农村经济全局,又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我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海洋以及动植物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然而,目前,广西仍然是我国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与相毗连的广东、湖南等省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广西占有28个,占到所有县级单位总数的25.69%,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县。因而,重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对于改善广西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何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也成为了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如邓舒平(2011)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探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和办法;肖越(2011)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县域经济运行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赵明霄(2011)则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探索,提出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姜涛(2011)则对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等。二是研究的区域不一,涉及面广。崔征和沈颂东(2011)着眼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要从经济发展规律入手,加大政府及国有经济的带动及引导作用。王昱等(2011)基于长三角地区60个县的数据,对其动态收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初步的建议。漆为俊(2011)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了促进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方略。三是研究的方法多元,各有特色。如王凯馨(2011)文章以广西忻城县为例,利用熵值法的数学模型,对产业中的资源的优劣势进行综合评价,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可行性选择作下铺垫;韩德军等(2011)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杨松(2011)通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虽然,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内容、区域选择以及方法应用上都比较丰富,关于广西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有全区县域经济的整体研究、县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及一些具体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但针对广西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基本都只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没有对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考。如蔡翔等(2009)从资金、产业规模、产业实力、管理、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颜开发等(2011)基于eSDa分析,发现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桂西北地区是全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集聚区域;李治国等(2011)基于广西北部湾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四大集团”的非均衡区域差异分布的发现,提出发展政策建议;吴柳雪(2010)、农建荣(2009)分别以广西防城港市、德保县为例,对县域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以广西贫困县靖西县为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剖析其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这不仅能利于改善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广西其他贫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区概况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苗等11个民族,总人口62.9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到99.4%,是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靖西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却比较低下。虽然,近年靖西县的县域发展水平,即GDp,呈逐年增长。但与广西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以2010年为例,广西的GDp为9569.85亿元,人均20219元;县级市桂平市、北流市的GDp为16.22亿元和15.33亿元,分别占全区GDp比重的1.69%,1.60%。博白县的GDp为14.13亿,约占全区1.48%。而靖西县GDp仅为71.93亿元,仅为全区GDp的0.75%。2010年人均广西全区的人均GDp为20219元,而靖西县的人均GDp为14098元,仅为全区的三分之二,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由于靖西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广西贫困地区的典型特点,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广西贫困县经济发展特点及制约发展的因素,对于开发有效的扶贫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文中数据均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年《百色市统计年鉴》及相关公开资料搜集计算整理。在模型中,选取GDp(Y)作为因变量,由于靖西县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故选第二产业比重(X1)、第三产业比重(X2)作为自变量,其它的自变量还有财政支出比重(X3)、城镇化率(X4)、投资率(X5)。其中,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支出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三)研究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对因变量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其与每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确定影响其变量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再通过自变量因素的改变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模型为:

Y=α+βX1++γX2+……+ξ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根据SpSS分析结果(如表1),剔除财政支出比重X3,建立Y与X的关系式:

Y=6.816+0.672X1+0.453X2-1.126X4+1.118X5

由表1可以看到,X1、X2、X4、X5的相应概率Sig值均小于0.05,说明系数较显著。另外,表2中,可以看到模型可决系数R的平方为0.983,调整的R方为0.974,拟合集成度很高;Dw=1.841接近2通过检验,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果与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投资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加投资率以及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显著增加靖西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百分点的第二、三产业能相应增加0.672、0.453倍的地区GDp,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投资率可以增加1.118倍的地区GDp,可见,第二、三产业以及投资率对地区GDp的拉动作用相当大。而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却有阻碍的作用,分析的结果与靖西县的现实情况一致。

首先,靖西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目前,靖西县已探明的矿产有锰、硫铁、铝土、红锑、磷、重晶石等18个矿种。其中铝土矿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储量达25亿吨,是广西探明的特大型铝土矿床之一。加上锰工业基地等的创建,引进了许多工业企业,特色工业经济成为靖西县县域经济发的主动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了近年来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特色工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影响也很明显。靖西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古龙山、通灵、旧州三在核心景区,有山水“小桂林”之誉,气候“小昆明”之称,是新兴的旅游之地。近年来,靖西县的旅游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促进了该县的经济发展。由于靖西县仍然是部级贫困县,政府对靖西县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资额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工业领域,旅游业,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靖西县的经济发展。

最后,城镇化率越高,在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越大,对于靖西县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说,这些投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目前靖西县的城镇化率增加速度远小于第二、三产业比率的增加速度,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动力,这些都会影响其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结果分析,可以明确看到第二、三产业对靖西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也看到了投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995~2010年靖西县GDp等指标呈现逐年增长,然而GDp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人均GDp还远远低了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率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和提高投资率都能有效增加GDp。另外,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主要是该县城镇化水平的速度低于第二、三产业增长的速度,农村劳动力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不足。而且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特色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旅游业的兴起,靖西县应以特色工业,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大力促进特色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并依托特色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1、培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目前,靖西县虽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特色工业,是其一大优势,是带动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自有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较好的市场需求和机遇,想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是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不能做强、做大,最终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形成规模的发展。因此,靖西县应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加快实现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培养龙头企业上,要实施名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引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增强企业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

旅游业也是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今后,应继续强化这一优势。首先,应加强其区位优势,大力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大西南向东南亚重要陆路通道的作用。靖西县目前交通方面的通道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配套设施不齐备,应继续扩展其旅游、交通服务业,争取发展成为联系大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其次,靖西县应继续加强其旅游业的发展,积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靖西县以溶蚀高原地貌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异洞闻名。目前有古龙山峡谷群、通灵大峡谷、三叠岭瀑布等旅游景点,还有许多沿未开发的景点;同时靖西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民俗旅游也是其一大特色。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边境跨边游、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靖西旅游特色,提高文化含量,增强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体系,同时利用旅游业促进相应服务业的发展。

3、大力招商引资,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

靖西县在特色产业上,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弱,生产的产品品种少,大部分企业只停留在采集等低级层面,加工以及深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很少,并且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横向联系都比较少,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产业链条不长,导致县域特色产业实力比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投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资本流放。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大型的企业,加强其深加工能力。另外,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产业的规划,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引导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前后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强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4、在工业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靖西县的土特产资源种类繁多,端午节药市历史悠久,现已逐步扩大到桂西南乃至越南等东盟各国。因而,要积极优化整合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其次,该县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大力扶持本地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吸引本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城镇就业,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仅能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还能提高城镇化的速度,避免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邓舒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1~62

[2]王凯馨.基于熵值法对县域经济发的综合评价[J].经济师,2011(01):82

[3]肖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论证[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01):113~114

[4]赵明霄.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J].中国金融,2011(02):73~74

[5]姜涛.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39

[6]崔征,沈颂东.内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理性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11(01):103

[7]王昱,肖红姗.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动态收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02):25

[8]漆为俊.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1(05):68

[9]韩德军等.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98

[10]颜开发等.基于eSDa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8~29

[11]李治国,李莎.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兼论桂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1):57

[12]蔡翔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9(06):145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9

做好县域经济报道,其中的细节不可忽视。我们知道,采写人物通讯、重大事件需要重视细节,要有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有事件的起伏转折。因为,只有这样,人物才能有血有肉,事件才能充实完整。县域经济报道更多的是工作通讯、成就展示、经验交流、问题警示等,为什么还要重视细节?这是由县域经济报道的特殊性决定的。

县域经济报道不同于当下随处可见的财经新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和人们投资理财意识的逐步增强,各类财经新闻、专业财经媒体日益受到读者的青睐。不管是财经新闻还是专业财经媒体,在报道上,更侧重于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优势进行分析、鉴别,对各级政府的决策、消费者的消费方向更多起到一种导向性作用,在这里,数字的作用似乎更明显。

而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县域经济报道则需要重视发掘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工作思路转变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把其中的典型通过新闻的方式进行总结、升华,为上层决策者提供先行示范的成功经验,为其它县、市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从而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余家庆主编的《新闻学辞典》)

而细节正是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的集中体现。那么县域经济报道的细节是什么?是眼花缭乱的数字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二、三、四的条条框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这样的话,新闻报道就与工作汇报无异,新闻传播的价值无从谈起。

县域经济报道的细节应该是眼花缭乱的数字背后的一系列故事。比如,目前,各地都在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有的县不断有大项目落户,GDp节节攀升。如果只是报道了这样一些数字,仅仅是在传递一种信息,是新闻的最基本作用。县域经济报道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宣传成绩的层面,而是要让所报道的典型经验得到推广,提出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相对落后的地区并不是甘于落后,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好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因此,项目落户、发展的过程才是读者最想了解的,也最可能从中找到可借鉴的经验。

县域经济报道只有有了细节,才能避免单纯数字带来的单薄与枯燥;只有有了细节,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达到县域经济报道的传播目的。

如何挖掘县域经济发展中有新闻价值的细节,讲述打动读者心灵的故事?记者需要有两种责任心。

首先是关心当地经济发展的责任心。记者不能把自己当成经济发展的旁观者,置身事外,而应与当地经济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是记者的职责使然,不如此,就无法发现亮点、找到细节,无法找到新闻价值。这就要求记者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在思想上拉近与基层的距离,让基层的同志消除与记者的情感隔阂,这样,记者才可能找到首先感动自己、其次感动读者的细节。

《陕西日报》2009年7月17日刊登了《“华夏金城”如何擦亮“金”字招牌》一稿。这是记者潼关之行的第二篇稿件,不在最初的采访计划之列。采访过程中,听说主管工业的副县长不久前亲自带队到“中国金都”――招远考察学习,为整合全县的黄金产业积累经验。

多年驻记者站的经历让记者对潼关的整体发展状况较为熟悉。2005年潼关就被授予“华夏金城”称号,但是4年过去了,“华夏金城”有些名不副实。但潼关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它的复兴必定带动全省黄金产业的发展。有了对这一背景的了解,记者意识到此次考察可能成为潼关黄金产业第二次腾飞的起点,于是就开始进一步采访考察学习的全过程:两地黄金产业发展的差距在哪儿、考察之后的感受以及潼关黄金产业发展的规划等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提炼完成了稿件《“华夏金城”如何擦亮“金”字招牌》。文章见报后,潼关县一位领导发来的短信中有这样的话:文字精彩,振奋人心。这是对记者参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肯定。

其次,记者要有尊重新闻价值的责任心。当前,媒体的宣传作用日益被重视。在基层采访多了,人脉广了,新闻的价值常常被扭曲,出现了关系稿、人情稿,这些稿件是披着新闻外衣的工作汇报,算不上真正的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被一点一点磨蚀,伤害的不仅是媒体自身,也伤害了忠实的读者。

细节中体现着新闻价值。记者只有有了职业责任心,才会在对繁杂的县域经济进行采访过程中用心去倾听,才会有足够的耐心去发现细节,发现新闻。

记者去澄城县采访项目建设,该县招商局长热情地介绍了澄城这几年引进的大项目、制定的相关措施等等。一上午的采访,没有听到让记者心动的细节。局长讲的内容,如果硬要写稿,也能交差,但是只能算工作成绩宣传,没有打动心灵的东西,新闻价值不大。因为,这几年各地都在抓项目建设,软、硬环境的重视、建设程度大同小异。所以,这样发出的稿子肯定是县域经济报道的失败,是记者的失职。

澄城这几年在资源、交通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不断引进大项目,肯定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了找到真正的亮点,记者下午又约县长继续采访。因为项目引进的全过程,县长都是亲抓亲历,所以感触很多。他动情地讲述争取16亿元的多晶硅项目的过程时,记者被感动了。余震来时,书记、县长仍没有中断与客商的谈判;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制定优惠政策,第二天就将其传给客商,第三天客商就到澄城考察……

新闻点找到了!《大项目落户的背后――解读招商引资中的“澄城现象”》一稿通过挖掘澄城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感人的细节,展示了县上领导对待项目建设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就是澄城不断有大项目落户的原因,也是兄弟县、市审视自己工作态度的一面镜子。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策见解

县域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和层次,不仅是我国的国土的主体,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是中国主要人口的居住地,养育着全国74.46%的人口。从经济总量看占全国半壁江山;而同时,县域几乎提供了全国粮食、油料、肉类的生活保障,是全国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棉花、粮食、油料等基本原材料。它处在“城尾乡头”的位置,既有城镇也有农村,既有第一产业也有二、三产业,既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可以说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要切合地区实际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

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工业化,大力培育县(市)属企业,通过新型工业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工业的增量。一要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突出县情和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工业发展规划。二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三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改变县域初始工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积极推进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发展,有效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把县域经济发展为特色经济就是形成自己的优势经济。为发展特色经济,一是调整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从当前来看,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内容是降低县域经济的经济内容重复率。根据调查,目前县域经济小而全的体系基本没有打破。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谁也没有优势,在市场经济好时一片繁荣,市场不景气时则一片凋零。调整原则不是什么一、二、三产业比重,也不是轻重结构比重等,而是优势比重,只要占优势,不管是什么产业,是什么部门,都应当重点发展,否则都应逐步淘汰。二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避免开发不足使资源整体闲置或品位开发缺位,又要避免过度开发,使稀缺性资源价值降低,寿命缩短。在发展特色经济中,一定要强调对稀缺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注意领域内市场,在巩固域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外拓展。对域外市场,在售后服务、质量、信誉上要给予域内市场同样的重视度;同时,要注意保护地方品牌,不要轻易放弃、更改名牌,以保证品牌的连续性、稳定性,离开了一定的地方品牌,特色经济将失去其最有影响的外包装。

三、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克俭: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