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6:06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1

关键词:低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07-03

2003年以来,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以传播。由于农业生产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农业中的能源消费构成了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题中之应有义。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发展低探农业的有效路径是依靠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一、当前农业结构的特点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农用地总面积3950.45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440.43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最高,为61.77%;耕地1187.07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位居第二,为30.05%;牧草地222.6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63%;园地6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5%;其他农用地94.4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39%。

从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上看,比较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林地、园地、牧草地占比超过了农用地总面积的65%,有利于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31公顷(合4.6亩/人),远远超过全国人均耕地水平(1.4亩/人)。因此,从短期看,黑龙江省的“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十分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黑龙江省拥有众多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一旦进入资源枯竭期,必然要求城市定位转型,发展接续产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加上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铺开,也将对农业用地造成挤占。因此,从长期看,黑龙江省保护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用地面积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二)农业附加值结构

2012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5:3.5:24.8:1.3:1.9变化为69.9:2.9:24.0:1.4:1.8。

从农业附加值结构上看,黑龙江省农业附加值的主要贡献行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服务业附加值贡献比较小。

从种植业看,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2004—2012年连续9年喜获丰收,产量呈增长趋势,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地位。对比之下,甜菜、油料、烤烟、亚麻等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则波动较大。以亚麻为例,2011年产量1.2万吨,同比下降46.7%;2012年产量1.0万吨,同比下降12.1%。目前,黑龙江省亚麻纺织生产能力已从占全国60%降至20%。可见,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波动对种植业的生产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畜牧业看,近几年畜牧业迅猛发展。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实施了奶业振兴计划,积极发挥粮食、秸秆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奶牛养殖。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加工量3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完达山、龙丹、飞鹤等本地品牌受到市场认可。另外,生猪产业也在继续做大,初步形成了全国猪肉生产基地。但是,根据上文的土地利用数据,用于支撑畜牧业发展的牧草地仅占全省农业用地面积的5.63%,显然过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林地、牧草地被过度开垦成为农田,一方面造成了土壤流失和沙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牧草供给的大幅减少也使得牛羊养殖成本显著提高,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加工规模从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2008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00个,比2000年增长3.7倍;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26个,打造了“完达山”、“飞鹤”、“龙丹”、“摇篮”等乳业名牌和“五常”、“北大荒”等米业名牌。依托着独特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发生金融危机后,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仍然不乏市场需求。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农业生产上,产业链条短、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突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农户家庭化生产的带动作用尚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在畜牧业中,“龙丹”等龙头企业在全省建立的乳源基地分布较广,能够有效推动农民家庭养牛产奶,带动农民增收;在种植业中,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联系尚较为有限,种粮农民的订单式生产不十分普遍。

(四)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势头,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强化。首先,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农业拖拉机拥有量增长了5.4%,但产销环节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农用运输车拥有量下降了13%。其次,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在“撤并自然屯,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指导下,截至2012年,黑龙江省共整合368个自然屯,新建和改造423个中心村。但是,在自然屯的整合撤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农村子女失学问题严重、农村住宅楼空置率过高等问题。

二、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角度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如下:

(一)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首先,从建设用地的角度来看,应重点保障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建设用地;保障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建设用地。因此,应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城镇现有建设用地整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其次,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看,要保护耕地面积,加强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西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种植业用地尤其是粮食基地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畜牧业的长期发展,应深入推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强天然林、牧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

(二)稳定种植业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首先,看种植业。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方面,主要任务是在粮食产量已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粮食质量的提高,即发展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建设非转基因大豆、强筋小麦和优质马铃薯等生产基地,打造寒地黑土等绿色品牌。在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一是要稳定亚麻等传统经济作物的产量。黑龙江省亚麻生产能力的显著下降昭示了纺织业的发展危机。其重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龙头企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改制不顺、濒临破产;民营亚麻厂并起,但多数规模小、效益差;省财政对亚麻产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亚麻原种基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因此,对于亚麻纺织业,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二是要大力推进蔬菜的生产和出口,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大省,推进蓝莓、食用菌、蚕蜂、果蔬等绿色特色产业升级。

其次,看畜牧业。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过去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一直以粮为纲,但未来应该由粮食大省向畜牧大省转变,实现主辅换位。为提高畜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畜牧业,应突出抓好比较优势强、产业关联性大的“两牛一猪”生产,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建成全国最大、具有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质乳、肉、蛋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界江、界河渔业资源保护。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

首先,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基地的建设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符合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专业村和专业小区。

再次,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延伸产业链,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相辅相成。

在黑龙江省,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推动了以乳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与之相比,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是今后需要重点推进的领域。

(四)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首先,机械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机械化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后续环节发展。在养殖业中,要重点推进奶牛的机械化榨奶方式,以替代传统的手工榨奶方式,重点推进渔业和生猪饲养的机械化水平。在种植业中,耕、种、铲、收四个环节里,春耕起垄使用农业机械较为普遍,拖拉机已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农业家庭,但是在随后的播种、铲草施肥灌溉和秋收环节中农业机械使用还远远不足,因此,应重点推进这些环节的机械化进程,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而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

其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小城镇建设要适度有序,切不可盲目追求过快的规模和速度。“撤村建镇”本有种种好处,例如:撤销自然村后,可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面积或增加无人区面积,保护生态平衡;可以节约基础建设的投入,集中使用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集中使用文教、卫生资金,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质量和医疗条件;可以加强社区管理,稳定社会治安,降低犯罪率。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持“撤村建镇”的适当规模和速度,步伐迈得过快过大,则“撤村建镇”的负面影响将被不断膨胀放大,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机制体制创新

(一)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机制,并探索其动态调整方式

由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而粮食的供给需求弹性都偏小,因此,对商品粮生产基地应实行保护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相结合的利益补偿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补偿资金的稳定来源,应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的长期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产业项目和水利、农机等工程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率。

(二)深化集体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作为主要改革目标。但是,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将集体林业的经营权通过承包到户转让给农户,经营权的放活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但由于林业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容易诱发农户经营中乱砍滥伐、低价转让林地等短视行为,从而影响地区生态环境和地区整体的长期利益。因此,需要强化对承包农户的约束机制,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放开林地的处置权。采取多种形式的确权方式,例如将林地使用权赋予多个农民组成的联合体,以避免林地细碎化等问题的产生。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经验和借鉴,积极探索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有效推进国有林区的市场化运作。

(三)探索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型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当前,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市场要求。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必须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坚持和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农业,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培育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民的分散土地连接起来,发展连片种植,使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场县共建等规模经营方式转变。

(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无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擎。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应注重龙头企业加工资源的整合,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另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才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只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签订产品收购合同或要素供应合同,以契约为纽带,是契约的联结。在这种契约式联结中,两者的利益分配主要由龙头企业主导而较少由中介组织或专业市场带动,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在与龙头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所带来的利润分享份额缺乏话语权。因此,今后,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强化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力量;同时,壮大市场中介组织的规模,加强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资产联结、服务联结等多种利益联动关系,推进两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向规范化、多样化、内在化、平等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立冬,崔元锋.绿色农业概念的经济学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2]高文铃,施盛高,等.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工程项目;项目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1―0069―04

一引言

近年来,“温室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温室气体对环境巨大的破坏作用。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是产生于人们温室气体减排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之下。现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越来越为国际国内社会接受与重视。而我国政府对公共工程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时,由于较少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考虑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导致项目在促进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诸多的环境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公共工程绩效评价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进行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时候没有考虑低碳经济理念,不能对公共工程项目的资源利用效率、碳排放量、碳污染等方面进行有效地评价。这显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符合,也与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不相符合。

随着政府对公共工程项目投入的不断加大,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中已经越来越重要。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现有公共工程绩效评价理论入手,在总结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以及现有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成果之上,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提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和评价内容,综合阐述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2003年提出,只有短短七年。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内涵丰富、涉及的学科广泛,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能源学等,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先后可见到国内外各方的多种定义。

鲁宾斯德认为,低碳经济是市场机制下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动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以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1]。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李胜、陈晓春等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低碳化体系[2]。付允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刘晔、耿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转型和生活消费朝向低碳、节约、文明方式转变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4]。

目前各国学者对实现低碳经济的模式和途径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微观的技术层面来研究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存储技术(CCS)(Barbara和Katja,2009)、清洁发展机制(CDm)(patrick2008)[5]、碳信用额度交易等。我国学者除了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了详尽的研究之外,还从宏观方向研究探讨实现全社会低碳经济的途径,即建立低碳城市、低碳建筑。这些都是低碳经济内涵的扩展和延伸。

此外,低碳经济既然是一种经济模式,就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种经济模式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影响。最新的低碳经济研究集中于减少碳排放、改变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Dagoumas和Barker(2010)[6]利用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环境”混合模型,以英国政府实现不同深度碳减排目标为例,通过建立模型表明不同程度碳减排目标对整体经济GDp的影响不同。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存储技术,提高碳生产率和碳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新兴经济模式。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建立低碳建筑和低碳住宅,发展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三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

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可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和企业管理的角度讨论。

(1)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目前,国内对政府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绩效评价技术的微观层面。李林(2007)利用平衡记分卡法、逻辑框架法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7]。罗辉(2007)认为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要从“3e+1F”原则出发来构造具有公共支出项目特点的绩效指标[8]。

(2)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关于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①不同类型项目的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取。如John(2007)研究了香港地区合作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②评价模型的选择,这是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Gabriel&Rafael(2007)采用一个能同时衡量实际成本和时间的绩效控制曲线方法[10],Han(2008)采用6δ原则建立绩效改进目标和评价绩效改进的度量方法[11]。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李林,朱沙沙等: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内涵探析尽管目前的这些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和评价方法都没有结合低碳经济的特点,不适合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四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

绩效评价的内涵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就是根据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明确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内容。(一)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评价目标

低碳经济下公共工程项目评价有其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直接目标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衡量我国政府管理各项公共工程项目的效率,尤其是减少碳排放的效率,这样有利于加快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实现我国既定的碳减排目标,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碳交易主动权做准备。

间接目标是唤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的低碳意识。首先,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公共工程项目是由政府主导和管理,从低碳经济角度评价公共工程项目,能够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生态保护等低碳工程的建设,树立低碳消费的模范作用,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其次,社会大众是公共工程项目的参与者和被影响者,低碳公共工程项目宣传的低碳知识能够让社会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他们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和使用低碳产品,从而在全社会都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二)低碳经济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

(1)项目绩效评价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在建立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发展低碳公共工程项目、低碳建筑也应该成为公共项目建设的主流方向。所以,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理念、设计是否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

(2)项目绩效评价更注重评价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以及项目完成以后对社会的影响。低碳经济要求项目的全过程都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经济也不仅仅只是针对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是否能继续使用清洁能源、新项目是否有利于周围群众低碳意识和低碳生活模式的形成等等问题,也要在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上体现出来。

(3)项目绩效评价要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评价内容。同时对碳排放、新能源、环保等方面给予更大的重视。

(4)项目绩效评价需要一套碳排放评价标准来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建筑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化石能源的利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项目使用过程中的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碳排放量也很大,因此,在项目绩效评价的时候,就必须建立一套碳排放评价指标来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三)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评价内容

(1)技术绩效评价

技术绩效评价包括两个方面: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主要的指标内容:项目是否采用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包括提高供能效率方面的技术和用能效率方面的技术,采用的程度如何。项目是否采用(采用程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废弃能源回收技术;二氧化碳清理和存储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项目中节能工艺的创新等等。

b.能源消费结构指标,即项目所消耗的非煤能源在项目消耗的整个能源利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众所周知,煤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非煤能源在公共工程项目的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碳排放量越少。在考察和评估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时,必须要考察这些内容:非煤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推广应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程度;节能产品、设备和机械的使用率等等。

(2)经济绩效评价

从表面看,温室气体减排、开发新能源等可能增加成本,但是它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够降低营运成本,又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能为项目赢得后发优势。低碳经济下公共项目经济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低碳公共项目对所在地区的GDp增长的贡献率;项目周围居民绿色消费价格指数;能源结构高度化指数;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高新技术增加值等等。

(3)社会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各个低碳城市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主要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希望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虽然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发改委官员姜克隽2010年5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可见,为了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公共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低碳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如项目能否引导群众使用节能产品、是否帮助群众树立了节能减排意识;是否有利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等技术进步对工业、建筑能源利用的影响;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效果;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对公众传播低碳意识的效果;对群众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人文发展指数,包括人居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等等内容。另外可将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工业等指标融入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中。

(4)生态绩效评价

根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可知,公共工程项目生态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重点突出:项目直接产出物的生态环境绩效指标;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以及植树造林所增加的碳汇;项目对碳平衡的影响;项目对生态重建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影响;项目对周边景观的影响;项目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污染损失比重;废弃物碳排放强度等。

(5)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必须满足自然、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些可以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指标。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这些方面:反映项目促进可持续人口居住发展的指标;项目对区域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对区域投资绿色GDp的贡献;项目对区域低碳可再生能源的贡献;能源创新能力的贡献;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贡献;二氧化碳的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贡献;环境整体质量改善等等。五结语

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下,建立一套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系统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将其应用到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中,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对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以及绩效评价目标。最后从技术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构建了低碳经济下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大体框架。当然,具体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还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在大框架的基础之上,建立实际可操作、详细的考评指标。[参考文献]

[1]刘杨.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24-25.

[2]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4.

[3]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4-17.

[4]刘晔,耿涌.低碳经济认识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123-126.

[5]patricknussbaumer.onthecontributionoflabelled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amulticriteriaevaluationofCDmprojects[J].energypolicy,2009:91-101.

[6]a.S.Dagoumas,t.S.Barker.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fortheUKwiththemacroeconometrice3mGmodel[J].energypolicy,2010(38):3067-3077.

[7]颜艳梅,李林.基于平衡记分卡法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社会科学家,2007(1):168-170.

[8]罗辉.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本量效”分析[J].财政研究,2007(7):44-47.

[9]JohnF.Y,albertp.C,Chan,Danielw.m.Developmentofapartneringperformanceindex(ppi)forconstructionprojectsinHongKong:aDelphistudy[J].Constructionmanagement&economics,2007,25,(12):1219-1237.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3

构建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与平台的必要性

现有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等,借助eKC模型及分解模型开展有关碳排放的分析。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方面,一般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科技以及环境等层面,指标范围较广,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导致低碳经济这一主题不够突出,并且更多的是关注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等相关情况,没有对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的区域性差异予以高度关注。另外,关于子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选择德尔菲法,其优势体现在可以对相关专家关于各项指标权重的意见予以全面考量,但是,因指标体系涉及不同社会、经济及科技的系统,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等存在区域性差异,不同系统带给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家所确定的权重适用于某一区域,但并不一定适用其他区域。

鉴于此,有必要开展有关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及可视化平台的探讨,彻底摒弃传统指标构建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探讨,形成协同创新新局面,推动能源环境核算进程,确保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分析体系,构建起科学完善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为国民经济统计能力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设计方案

第一,系统设计原则。一是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结合。评价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全面性,即可以对低碳循环经济的方方面面给予真实反映,对城市发展水平作出客观展示,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防止指标相互间的重复性,所以,应对各项指标进行整体评价,选出综合最佳。为确保系统优化效果,还要以系统结构为依据进行层次划分,同时对指标进行分类,确保指标体系结构的清晰性及实际操作性。

二是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涉及低碳经济的不同层面及环节,可以对低碳经济性质及特点予以全面揭示,同时还要注意评价指标的可用性及操作便利性。除此之外,目前资料中尚未收录,然而对低碳经济现象及其特征有所体现的指标也可以引入。

三是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低碳紧急指标体系涉及对低碳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所以,要确保所选择的指标可以在不同层面对被评价体系特征予以真实反映;此外,还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避免选择意义接近的指标。

四是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低碳经济的构建与实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必然存在动态发展性,所以,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当具备动态可比性以及横向可比性。根据低碳经济评估指标可比性标准,应严格筛选含义明确统一,与国际通行规范及国内制度设计相符合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统计数据的有效性。

五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而言,其中所涉及的不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价体系,可测性及可比性是必备条件或者说是硬性要求,其中,定性指标必须具备量化方式,评价指标也要尽量选择能够量化的指标,然而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无法量化或者量化难度相当大的情况,对于此种情况,可以对其首先进行分级处理,在此基础之上再将定性指标予以量化。

第二,系统基本框架。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构建与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出于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实现便利性考虑,在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构建过程中采取自上到下的层级模型,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构建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具有多重目标,主要可以归结为:第一,针对中国低碳经济开展全面客观的评估;第二,针对中国低碳经济监测开展预警分析;第三,针对中国低碳经济政策实施效应开展全面评估;第四,针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与战略展开研究,决策目标因实际应用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第二层是准则层,具体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各国维度代表,具体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低碳政策以及低碳社会等几方面;第二个层次主要涉及规模主题、结构主题以及效率主题等几方面,其中,通过规模主题可以对各类维度总量水平有所了解,结构主题主要是对每一类维度内部要素情况予以反映,效率主题主要是对每种维度所对应的质量变化予以描述。第三层是指标层,鉴于对维度以及指标进行描述和评价的指标也并非一一对应,一般都是由一系列变量构成的指标集,采取指标集的形式还要确保各种决策目标变更需求的有效实现。

第三,系统关键指标。低碳经济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以及低碳政策等四个指标,低碳产出指标主要对低碳技术进行评价,低碳消费指标主要是对消费模式进行描述,低碳资源指标展示的是低碳资源条件及开发状况,低碳政策指标则是政府部门对低碳经济的关注重视程度。笔者所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是立足于现阶段国内主要城市低碳发展现状,然而鉴于不同省份及城市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所区别,出于严谨性与科学性的考虑,以世界低碳发展状况为依据,设定绝对值评价标准。

一是低碳产出指标。对低碳化进行评价一般最常使用的指标就是碳生产力,这一指标已经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碳生产力实现了因消耗资源造成的碳排放与GDo产出值的直接挂钩,因此,可以对社会经济碳资源整体利用状况进行更加直观的展示,不仅如此,还可以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水平进行更加全面的衡量。低碳产出指标也涉及诸如吨钢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以及火电供电煤耗等关键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能够对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指标进行对比。

二是低碳消费指标。借助碳消费水平,可以立足于消费视角,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人均碳需求及碳排放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低碳资源指标。低碳资源禀赋及利用程度一般涉及三大关键性指标,分别是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单位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等。诸如水力资源、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风能等属于可再生能源,除可再生能源之外,核能也被归结为零碳排放资源之列,可再生能源、核能,再加上为缓解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的森林碳汇,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低碳化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物质条件。

四是低碳政策指标。低碳经济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同时还要尊重资源储备状况;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对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并掌握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对能源结构清洁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的改进、消费模式的转型以及碳潜力的充分发掘等各方面都予以全面考量。大量的研究结果充分证实,能源结构清洁化程度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程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具体来讲,就是随着能源结构清洁化程度的提升,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程度逐步下降;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对部门碳产出效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低碳经济转型所作出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就是:是否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构建起碳排放监测、统计与监管机制,是否积极开展有关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经济观念,是否制定有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并且严格予以实施。除此之外,是否针对诸如小沼气、太阳能热水器以及生物质能等非商品能源等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构建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是依托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对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数据计算与图形分析结果,从而更加直观的展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及评价结果。构建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的意义在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低碳经济评估指标进行计算,实现低碳经济评估数据可视化,从而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采取分层架构设计方案,该平台主要包括数据访问层、业务模型层以及表示层,每一层次均具有专属任务,相互分离,各司其职。数据层,作用是存储并保存信息与统计数据,同时将整理好的数据资料传输至模型层;模型层,一般包括模型与算法两部分,是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的关键内容,作用主要是针对来自于数据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初步处理,根据对应的模型及算法完成数据计算操作,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传输至表示层;表示层,作用是采取诸如柱状图、饼形图等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来自于模型层的数据信息,对于表示层而言,关键就是优化数据展示形成。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借助软件需求分析法,完成可视化平台的数据录入、模型管理、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模型构建操作,明确每一模块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表示的逻辑模型;其次,模块结构设计,以上一步骤的需求分析结果为依据,借助事件驱动过程链或iDeF建模可视化系统,按照耦合小、内聚大的原则确定模块功能;最后,确定系统架构,在对平台各个模块层次结构及数据结构进行定义与优化之后,依托于逻辑视图、进程视图、实现视图以及部署视图等构建起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

关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计算,不必默守对低碳经济全部技术指标进行计算的陈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筛选模型关键要素,对模型属性进行灵活配置,同时结合具体区域及环境因素进行模型分析与计算。第一步,对层次分析算法、指标综合合成算法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优点缺点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模型管理算法进行分析,构建起评估模型;第二步,以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四级层级结构及所涉及的指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针对我国经济模式及区域特点进行计算与分析;第三步,借助计算机算法语言描述,同时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社会经济形态,技术创新及政策措施为低碳经济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文章分别从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设计原则、系统基本框架以及关键指标等方面构建我国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设计方案,并对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①朱启贵:《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平台构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2期。

②周巍:《区域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6期。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

低碳经济的早期思想起源于1999年,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发表的“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力争构建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此,低碳经济的思想就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我国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也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创新新能源结构,追求低碳经济的绿色的GDp,主要表现在于技术创新的发展观。中国政府曾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应节能减排的相应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应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涵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它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给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经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等,企业要想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就要采用低碳财务管理。低碳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煤炭等传统高碳能源的耗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具有低碳财务发展目标;低碳财务管理理念;考虑低污染、低排放的资金筹集及资金分配措施。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要重视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节能法律政策,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制定可持续的财务管理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财务管理的模式。

(一)追求的目标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侧重于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只重视经济的再生产,财务管理的目标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这也是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将自身看作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难以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只反映了企业资金价值的增值,强调企业内部价值最大化,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也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强调的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低碳经济倡导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强调社会责任。企业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助于生态环境发展时,企业的环境价值将提高,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增大;当企业的财务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时,企业的环境价值将降低,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减少。以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时候未考虑生态和社会效益,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方面均考虑了生态和社会效益,采取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在选择资金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模式的时候只关注资金的来源,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筹资过程中对有关项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统筹安排,将企业未来实行低碳发展所需的资金纳入筹集资金的预算中;其次,在投资决策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只关注所投资的项目的成本、利益,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会考虑低碳收益和环境成本;再次,从营运角度来看,传统的财务管理更多的关注如经济订货量、最佳订货周期、存货周转率等内部环境指标,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企业在保持资金的高效利用的同时要树立环保意识,遵守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制度;最后,从企业利润分配来说,传统的利润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企业利润,低碳经济下的利润分配过程则还考虑低碳经济的因素,将企业的利润分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制定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企业转变财务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使其在管理及决策时重视社会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保证低碳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制定和实施,企业还需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建立激励机制,使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利益一致。企业根据国家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具体如下:

(一)在筹资方面,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方式需要积极转化思路,充分预测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考虑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制定绿色筹资计划,拓宽融资渠道,广泛的收集各项资本以迅速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重视节约减排,充分把握相关的低碳发展的优惠福利和支持政策筹集所需的资金,加强企业低碳化技术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在投资方面,在传统的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中,企业只将项目的内部财务效益作为计算指标,并没有考虑项目的外部成本。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应该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即在考虑企业本身财务效益的前提下,还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因考虑环境因素而增加的技术成本、人力成本、设施运营费用,要考虑潜在隐藏成本(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险等)、或有成本(如罚款、法律费用等)以及形象和关系成本(如公司形象、与监管的关系等)。主要措施如下:

1、制定兼顾社会效益的投资策略。企业的投资方向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对内投资时应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外投资时,投资活动应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顾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低碳经济的政策,密切关注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既要考虑目前经济效益,更要兼顾长期利益。

2、构建低碳投资方案评价体系。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在构建投资方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益,在具体的投资项目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项目本身给企业、社会所带来的低碳贡献,考虑项目是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在资金营运方面,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也表现在对资金的营运管理活动中。在资金营运过程中,可以添加碳资产周转率作为资金营运评价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碳资产周转速度,是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碳资产总额的比率。碳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碳资产周转次数越多,企业对碳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当然,该指标属于相对数,应与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结合使用,这是由于我国还处于低碳经济初期,企业对低碳投入相对较小,因此该指标大有可能是碳资产的绝对值小导致的。企业要想保证资金营运过程中的平衡,就要在资金安排时,注意合理调配资金,要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罚款,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也能避免企业因破坏环境而失去部分市场份额,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在利润分配方面,目前关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消费者分配等。在低碳经济时代,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分配不能只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全面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生态环境和社会利益,扩大对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具体措施如下:

1.按比例提取绿色股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思路,这为正确处理低碳经济和分配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利润分配,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管理人员、债权人等,还要关注社会生态环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在利润分配时,可以考虑提取一定比例的股利用于绿色公益金,即绿色股利。绿色股利可以由于普通股利之前发放,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环保意识,鼓励投资者重视低碳投资。

2.设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利润分配时将一部分留存收益用于建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有利于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适当的减少企业的债务风险,减少融资问题,保证低碳项目的顺利开展,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五)其他方面,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不仅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融资渠道、投资决策、资金运营、利润分配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企业的财务核算及报表列报、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更要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保障机制,保证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顺利进行。主要措施表现在:首先,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并不包括生态环境成本,比如一次性筷子制造厂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成本包括包括锯割、运输和加工木材等成本,但并不包括因伐木而引起的环保成本;不锈钢厂的财务报表上的成本不会包括后期治理因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成本。被砍伐的树木和破坏的水、空气环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这些环境成本需要由企业承担,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核算就是揭示了企业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引发的成本,并将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可计算的成本,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同时在附注中应增加披露有关企业生态责任信息,以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其次,培植低碳的财务管理文化。构建以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绿色企业文化,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保障,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的宣传,使之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低碳意识。总之,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努力达到的目标,它是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尽快适应环境,充分考虑各项环境因素,构建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新型管理模式,并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方式,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瑶瑶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浩.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一基于财务环境起点论的分析[J].财会研究,2010(15):47-48.

[2]鞠成晓,肖文锋.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探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4(1):66-67.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5

关键词低碳模式;低碳均衡;循环经济;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3-0001-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1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理念自1972年首次提出以来,已深入到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一系列重大的环境问题,其中最根本、最棘手的就是如何解决因化石能源无度利用导致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1];2007年,美国出台《低碳经济法案》,表明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2];2007年,主席提出中国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8年,日本以《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为基础着手实施“低碳社会行动计划”[3]。《斯特恩报告》指出,“现在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碳减排,将可避免未来因环境恶化造成的每年5%-20%的GDp损失”[4],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通过判明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阐述循环经济的理论困境,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现实困境,提出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并运用系统综合集成思想,构建低碳模式基本框架和实现途径。

1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蕴含了节能减碳的价值品质。然而,在目前技术水平约束下,循环经济在能源环节中面临巨大瓶颈,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要突破该瓶颈,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都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

1.1循环经济指标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分析其指标体系,可从深层次上判明循环经济“减碳”的价值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评价指标由能源利用指标、水资源利用指标、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和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四大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1.1.1能源利用指标分析

能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包括:能耗强度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供电标准煤耗和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四类指标。其中前三者是逆向指标,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正向指标;前三者的值越小、后者的指标值越大均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耗量越小,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越少。

1.1.2水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其中前两种是正向指标,后者是逆向指标,前者的值越高或后者的指标值越低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水资源的新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1.1.3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前者是正向指标,后者是逆向指标,其指标值越优说明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越高,矿产资源的新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徐玖平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1.1.4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分析

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用来衡量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和处理效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前五类指标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上述分析表明,在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具有明显的低碳意义,体现着循环经济追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的减量化发展原则。表2显示了循环经济指标在节能减碳方面的低碳价值及其所具备的化石能源利用减量化、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化的内涵和品质。

1.2循环经济面临困境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流程,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但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5];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凡特•阿累利乌斯认为,化石能源(高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6],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550ppm[7],这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性气候频繁等,极大地扰乱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

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循环经济亟需通过模式创新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

1.2.1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节能降耗与发展排放”问题突出。2003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8],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9],目前,由于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如表3所示),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并呈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10]。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1.2.2能源结构严重高碳

在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相对而言石油和天然气比例较低,人均石油开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左右[11]。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清洁能源比例较低,Co2排放强度高,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异常突出。

1.2.3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我国经济在高增长过程中形成了“高速发展、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由于产业结构失衡,能源结构单一,三大产业发展模式高碳问题异常突出,高能耗的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过高,尤其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强排放、重污染”的行业在我国第二产业中比例过高,而低能耗的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持续高碳”。

综上所述,面对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的困境,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现实瓶颈,亟需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低碳模式结构特征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通过末端控制,即固碳,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量化排放,重构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使“社会-经济-生态”在低碳目标下具有耦合结构,形成其特有的结构特征。循环经济低碳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2.1系统整体特性

低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在系统要素、层次、目标、运行等方面都具有复杂、有序、多元、耦合、动态的整体特性。

2.1.1系统要素互为基础

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炭生产力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2系统层次有序众多

高维性。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2.1.3系统目标复杂多元

复杂性。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2.1.4系统运行动态演化

涌现性。在低碳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2.2立体模式结构

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从而根本上改变对化石能源的高消费造成的高碳排放;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碳中和技术、碳封存技术,积极发展炭汇林,建立炭汇交易机制,减少环境中Co2的存量,使得碳排放和碳吸收达到动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低碳模式的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2.2.1多跨度时间结构

低碳模式可分为四个相互影响时间跨度,较长周期跨度制约着较短周期跨度的发展,同时较短周期跨度的变化累积形成较长周期跨度的动态演进。低碳模式时间结构如图4所示。

(1)短时间跨度-企业层面低碳经济。一般为5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的外部环境作用相对较稳定,其核心环节是通过实施碳减排技术,减少Co2排放量承担起企业的生态责任。

(2)中时间跨度-产业层面的低碳发展。一般为20年以内,在此期间,经济发展会显著改造系统内外部环境,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产业范围内的结构调整,通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的低碳发展。

(3)长时间跨度-社会层面的低碳社会。一般为50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超出人类的认知水平,其核心问题是在全社会进行低碳模式的系统改造,“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理念深入人心,人类全面、稳步、有序地步入低碳时代。

(4)超长时间跨度-全局层面的低碳生态。一般为100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已深刻影响系统每个组元的运行,其核心问题是构建低碳生态系统,实现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条件下的碳平衡,全面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

2.2.2多层次空间结构

低碳模式可分为逐次扩大的四个层次,形成“企业-产业-社会-生态”的整体空间结构。

(1)小空间跨度。关注企业层面的低碳模式,在企业内通过推行碳减排技术和能源替代策略,减少生产和服务中化石能源使用量,实现Co2排放最小化。

(2)中空间跨度。关注产业层面的低碳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推行碳减排和固碳技术,提高炭生产率,在同样经济产出水平下,减少Co2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系统的低碳化。

(3)大空间跨度。关注社会层面的低碳发展,最大限度高效地利用能源,减少Co2排放,实现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低碳化,构建低碳社会体系。

(4)超大空间跨度。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低碳发展,通过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中Co2的排放量,使得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恢复至正常的Co2水平,从而达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目的。

综上分析,低碳模式要求人、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子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中观、宏观和超级四个尺度动态、立体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动态运行模式

低碳模式,在运行模式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低碳高效经济系统、低碳和谐社会系统、低碳均衡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控制理论,在经济系统高效运行前提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碳源,减少碳排放;在社会系统和谐稳定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习惯,减缓高碳生产的动力,控制碳源;在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与发展森林、草地、湿地等微系统,增加碳汇,恢复生态系统自然的碳循环平衡;通过低碳模式的耦合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动态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3.1低碳高效经济系统

低碳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耦合体,由若干清洁生产企业、循环关联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多条生态工业链组成,涵盖了经济系统中的生产、物流、消费、能力支撑各个层面。企业、产业和园区之间,通过节能减排,调整生产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使系统中的化石能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开发清洁能源,减少Co2排放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低碳化和高效化。

2.3.2低碳和谐社会系统

低碳社会系统是将低碳理念注入社会生活各层面,以政府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文化道德体系、约束激励机制等为支持,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通过发展绿色住宅、建立生态社区、构建低碳消费等措施,全面减少社会层面的碳排放,最终实现和谐文明的低碳社会。

2.3.3低碳均衡生态系统

低碳生态就是在经济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低碳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均衡,从根本上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Co2过量排放的问题,从而实现生态系统自然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消除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解除由此带来的生存危机。

3低碳模式集成体系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优秀思想,通过构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发展特征,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彰显生态文明的价值品质。低碳模式的发展体系以生态伦理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生态控制理论和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通过系统集成耦合产生低碳模式的理论体系;通过产业模式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手段,在低碳政策保障体系的框架下,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低碳动态均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模式综合集成体系如图5所示。

3.1理论集成

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低碳模式是在生态伦理指导下,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式。低碳模式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在低碳发展框架下,通过继承已有思想,融入低碳理念,耦合形成低碳模式理论体系和理论创新。低碳模式理论集成体系如图6所示。

3.1.1理论体系

生态伦理、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构成了低碳模式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哲学,生态经济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框架,循环经济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路径。低碳模式通过继承与发展现有的文明成果,立足“社会-经济-生态”巨系统,以系统低碳均衡为价值判断,从资源、产业、社会和生态四个层面演绎出完整的低碳模式理论体系。

低碳资源理论是以资源能源为对象,阐述在低碳模式框架下,关于资源减量化循环化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及其开发利用技术的相关理论;低碳产业理论是以产业经济为对象,阐述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关于利用低碳技术进行企业清洁生产,产业优化布局的相关理论;低碳社会理论是以社会系统为对象,阐述在追求低碳和谐社会过程中,关于如何贯彻低碳理念,优化社会消费方式,构建低碳社会的相关理论;低碳生态理论是以生态系统为对象,阐述在实现低碳生态均衡过程中,关于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碳汇、维护自然系统碳循环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构建低碳生态的相关理论。

在低碳模式理论体系中,低碳资源是基础,为实现低碳均衡提供资源利用的理论技术;低碳产业是核心,为低碳经济的重点经济环节提供相关理论技术;低碳社会是保障,为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实现低碳均衡提供社会制度保障的相关理论;低碳生态是目标,通过低碳资源理论、低碳产业理论和低碳社会理论刻画人类社会的低碳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3.1.2理论创新

低碳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继承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思想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全新的理论品质。低碳模式理论体系通过继承与发展,从发展哲学和发展范式两个层面成了新的理论品质。

在发展哲学层面,低碳模式以低碳理念为核心创新了低碳世界观、低碳伦理观和低碳价值观。低碳世界观是在继承“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基础上,用“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的观点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类实践活动;低碳伦理观是在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以“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绝不属于人类”的价值判断,重新定位人类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巨系统中的坐标;低碳价值观以低碳世界观和低碳伦理观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判断标准,重塑人类社会在“高发展-高排放”困境中的价值体系,以低碳价值作为作为人类生产、消费的价值取向。

在发展范式层面,低碳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导向创新了低碳发展观和低碳经济观。低碳发展观是在低碳世界观的基础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生存危机,以实现低碳均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最根本、最现实、最紧迫”的发展目标,通过“社会-经济-生态”巨系统低碳动态均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观是在低碳发展观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高发展、高排放”的高碳瓶颈,在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支撑下,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手段,通过清洁生产机制,追求经济发展路径由高碳经济向“高发展、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向,实现低碳均衡前提下社会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

3.2现实框架

低碳模式为解决循环经济碳减排压力,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的发展路径。低碳模式是针对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问题,以提高碳生产率构建低碳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减量化排放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模式优化和技术体系创新为主要手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的特殊的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高碳排放”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构筑低碳均衡,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2.1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低碳模式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低碳能源是低碳模式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模式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低碳模式通过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加速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低碳模式在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发展是低碳模式的根本方向,低碳模式是最具操作性的、可量化的持续发展模式。

3.2.2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低碳模式以循环经济为本质。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的着力点。低碳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同时又向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减量化”首先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化石能源利用少量化和碳排放最小化、无碳化。发展循环经济内在要求发展低碳模式,循环经济是低碳模式的本质,低碳化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3.2.3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低碳模式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手段。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改善能源结构,通过限制高碳能源在社会能源构成中的比例,积极开发低碳能源,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因此,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是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3.2.4以低碳产业为支撑实施产业优化模式

低碳模式以产业优化模式为途径。产业结构将制约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决定社会经济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在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生产特征不同,其能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同。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要实现社会经济低碳转向,须调整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通过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发掘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减少碳源;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吸收Co2,增加碳汇;必须以低碳产业为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从“高增长,高排放”的高碳增长模式向“高增长、低排放”的低碳增长模式转变,实现产业模式优化。

3.2.5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低碳模式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方法。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三类: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应以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从组织体系、对象体系、投入体系、服务体系四个层面,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投入为基础、服务为保障、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3.2.6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开展低碳模式示范

低碳模式以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低碳政策保障体系是实现低碳能源结构调整、推行低碳产业优化模式、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低碳模式的发展须依靠政策保障来降低其成本。我国应主要从低碳政策体系、低碳市场体系和低碳考核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低碳模式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低碳模式试点机制,有重点、有针对地从区域(城市)和产业(企业)两个层面系统性、有步骤的开展示范;积极打造以“高速增长、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模式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其“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试点示范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低碳发展。

4结语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优秀思想,通过构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彰显生态文明的价值品质。低碳模式是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问题,以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以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减量化排放为发展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模式优化和技术体系创新为主要手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通过构筑低碳均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K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2003.

[2]FederalGovernmentofU.S.LowcarbonBill[R].2007.

[3]JapaneseGovernment.12piecesofStrategytoBuildaLowCarbonSociety[R].2008.

[4]nStern.theeconomicsofClimate:theSternReview[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5]ipCC.emissionScenario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177-179.

[6]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9-41.[academyofSciencesenergyStrategicSeminar.energy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inChina[m].Beijing:Sciencepress,2006:39-41.]

[7]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2006:77-79.[StateGeneralBureau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StateStatisticsBureau.ReportofChina'sGreennationalaccountingSystem2004[R].2006:77-79.]

[8]worldHealthorganization.environmentalHealthCountryprofile――China[R].2005:89-91.

[9]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FeasibilityofachievingCo2emissionReductionsinexcessof60%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2050[J].energypolicy.2005,(33):1643-1659.

[10]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2050[J].energypolicy,2005,(33):1723-1743.

[11]a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analysisofCo2emissioninLongtermClimateStabilizationScenarios[J].energypolicy,2006,(34):2113-2122.

DevelopingtheLowcarbonmetasynthesismodelofCirculareconomy

XUJiupingLiBin

(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LowCarbontechnologyandeconomy,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China)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6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需要有法制的跟进与改变。近年来许多国家、地区出台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立法。英国在2008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首个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德国制定《废弃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法律框架;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通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相关立法也因之面临严峻挑战。虽然现有一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立法和政策性、纲领性文件,①但相对低碳经济本身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仍然缺乏,比如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专门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全国性法律,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专门性的能源法律也未出台。其中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尤为匮乏。

从现有地方立法情形来看,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很少,很多地方只有数量极为有限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江西省的能源立法为例(节能、开发新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只有一部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与节能、开发利用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相关,且是2002年通过的,具今有10余年的时间,亟待修改与完善。虽然近几年江西省在能源方面的政策法规逐渐增多,②但数量仍然不多且立法层级比较低(多为政府规章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的经济情况、低碳基础(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技术引进等)也各具特色,全国性的立法不可能解决各个地方低碳经济领域面临的所有问题或全部问题。因此,在加强全国性低碳经济立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地方低碳经济立法。各地完全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技(技术)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2010年安徽省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安徽尽快出台《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建议“安徽应率全国之先,为发展低碳经济立法。”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也提到“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配套立法为重点,更加注重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领域的立法,抓紧制定关系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急需的法规”。

深圳市2011年6月出台《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确定将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低碳发展促进法》。由此可见,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为研究对象,不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具有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以及对策应用性的探讨。

地方立法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促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法未到位的情况下,相关地方立法也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地方立法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形是全国性立法尚未确立,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需要“试验田”进行试验立法。从节约能源的地方立法情况来看,我们就能充分意识到地方立法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中所充当的角色,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本地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或《节约能源条例》,这些地方立法依据本地区能源禀赋、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需要而制定,推动了对本地区能源的发展。仅依靠全国性的法律来规制、调整,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低碳经济领域,地方的能量远远大于中央。要控制和确保这些力量的行使,需要通过地方立法来实现。地方立法可以说是融合了国家立法态度和地方特色需要的产物。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亦有差异,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各地区能源利用、单位GDp能耗、节能目标、低碳经济趋势等差异很大(见下表),需要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和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绿色采购等相关规定的专门法规和规章。广东、上海、江苏、重庆、天津等省市人均GDp、能源利用、单位GDp能耗、节能目标不同,其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也显著不同,这些地区性差异显示,一些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比另一些地区面临的困难大。在此情况下,地方立法实现“因地制宜”地创新、“因能制宜”地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适合本地区情况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是上佳选择,不同的地区制定的立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充分地发挥了地方立法在建立健全并逐步形成低碳法制体系方面的作用。

促进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进路

碳减排与能源、环境息息相关,低碳经济地方立法涉及到能源立法、科技立法、知识产权法、政府采购法、财政金融立法、消费立法、产业调节立法、生态补偿立法等相关领域,应建立、健全这些领域的法制体系并予以协调,保障低碳经济发展。各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立法应有因地制宜、因“资源”制宜的特色。内容包括制定新法规、规章,清理、修改与低碳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等。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一)步骤

1.地方上应该掌握本地低碳经济基础情况,研讨本地低碳经济立法框架的建构。在分析本地实际情况包括能源开发利用情况、环境影响情况、现行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立法的基础之上,重点关注和探讨本地低碳经济立法框架建构的问题。如清理本地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将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或不适合目前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废止或修改,确定当前地方低碳立法的空缺、完善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体系,研究如何提高有关促进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质量,从而强化其实施效果。

2.确定本地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内容和探讨地方立法途径。有关促进低碳经济形成发展的地方立法,与全国性立法和一般的地方性立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立法内容和立法途径方面也应有针对性。在立法内容上,就地方低碳经济的定位、政策措施的运用,如规划、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方式问题、管理体制诸如物价、税务、科技、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应解决如下一些法律问题:(1)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促进;(2)低碳(零碳)产品、产业的支持与保护;(3)低碳产业规模与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如产业链条化的一体性、区域内碳交易市场的开拓以及其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衔接等;(4)对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地方立法转化;(5)有关促进低碳经济地方立法发展的体系化问题。

3.开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预期与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特色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预期,并在相应立法实施后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二)重点

1.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不能盲目制定地方法规或规章,应考虑到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构乃至整个地方的法规体系协调统一的问题,将制定新法规、规章与废止、修改现行法规、规章相结合;加快地方低碳立法步伐的同时,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避免原则性强、操作性差的法律法规出台;将地方低碳立法与地方能源、地方环境立法等相结合,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不仅要重视本地方的低碳法规规章体系,而且要制定全国性低碳经济法律的配套法规,同时,注意地方立法与全国性法律的协调一致。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地方性法律规范。各地方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就立法领域而言,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知识产权立法、能源立法、湿地保护立法、碳汇立法、生态补偿立法等;就管理体制而言,各地应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设置统一的低碳经济主管机关,建立适应本地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就城市(地区)发展而言,各地应根据本地情况选择重点产业、行业或单位实施低碳经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并考虑是否创建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就应急制度而言,为应付能源、环境突发事件,各地应制定相关应急法律制度,就能源、环境应急的各项具体措施做出相应规定;就公用事业制度而言,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低碳经济市场以及多方筹集资金保障低碳项目实施,需要对低碳公用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此外,还有推广低碳技术、加速低碳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源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问题,均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立法规范。

3.明确违反低碳经济的法律责任、确立责任追究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需明确违反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责任,首先,地方立法需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任务,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细化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实行低碳经济发展领导责任制。另外,落实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由地方政府带头采购低碳产品,引领公众低碳消费,敦促企业的生产、投资和销售活动向低碳方向发展;其次,明确企业减碳的目标,如果采取签署自愿协议的方式,地方标准应该严于国家标准,约束企业行为,限期治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高碳企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比如对企业超标排放)。这方面需要注意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统一。最后,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一方面,发动公众力量,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积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立法加强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与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教育,将生态教育、低碳教育、能源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

4.立法内容兼顾行政管制性规定与经济激励性规定。地方政府的低碳经济立法不仅需要管制性规定更需要经济激励性规定。低碳经济是发展问题,需遵循经济规律与市场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应发挥市场作用,运用价格、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为企业自觉开展碳减排及低碳技术研发提供内在动力。避免行政管制性规定多、经济激励性规定少的问题。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将认证、标签、协议、倡导低碳消费等自愿性政策融入立法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7

【关键词】新时期;低碳经济;审计;框架;体系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在于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1]。在低碳经济中,审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给予了低碳经济审计以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也纷纷围绕低碳经济审计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但是,整体而言,目前的研究依然缺乏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中将主要围绕新时期我国低碳经济审计框架体系展开研究。

1.低碳经济审计的基本概念

低碳审计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活动,隶属于环境审计范畴,指的是审计主体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气体排放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或是与环境治理有关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判断其是否真实有效、符合法律规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经济监督活动,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问题倍受关注,在合理配置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过程中,低碳审计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2]。

2.低碳经济审计框架体系的构建

2.1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活动后形成的某种结论,是审计活动要完成的各方面任务的总和[3]。低碳审计目标由两方面组成,即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从总体目标来看,要最大化发挥出审计的监督作用,使国家出台的低碳政策、技术指标得以落实,客观公正地发现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维护生态平衡,避免子孙后代的利益受到损害。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审计活动为低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可行性分析;二是确保低碳税收得到有效推广;三是尽可能提升低碳产品使用的效果。当这几种目标达成后,便可以为低碳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

2.2低碳经济审计的内容

围绕低碳审计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制定出审计内容,在低碳审计过程中,国家机关要发挥出审计主体的宏观调控作用,负责相关审计活动的具体实施,涉及到以下三方面内容[3]:首先,对企业制定的低碳政策进行充分解读,以国家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地做出判断,判断其是否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冲突。对企业低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以科学的目光来审视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重点围绕节能产品标准的设置进行分析;第二,对政策的执行途径进行检查,敏锐地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第三,对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判。审计过程中,要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汇报,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3]。其次,严格审计低碳财税资金的流向情况。该项资金的设立,足以证明政府层面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为企业的低碳生产提供保障,包括减免税收、贷款补贴等多个方面。再次,对企业生产的低碳产品进行把关,通过审计对各项低碳经济行为给予认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产品进行鉴定,合乎标准者发放认证资格。此外,其也能够督促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

2.3审计主客体

2.3.1审计主体。从传统环境审计来看,审计主体由三方面构成,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低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分支,其主体形式涵盖在传统审计框架之内,也是由这三部分组成。首先,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部门进行的低碳审计活动,如各个国家的审计总署,当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署时,审计工作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企业低碳政策的拟定及落实情况,国家低碳财税补贴的分配情况,对低碳产品及经济行为进行资格认证等。其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自身的审计部门对生产经营进行的审计活动,我国企业通常会设置审计委员会,并将其作为常设部门,由于企业对自身的生产、管理活动较为熟络,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为长期连续审计活动做好了铺垫。再次,社会审计。是由社会机构对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此项任务一般由会计事务所、环境交易所承担。伴随着经济的提速,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后,便将目光投向低碳生产、可持续性发展,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倍受关注,第三方社会审计机构便发挥出积极的监督作用。从审计能力来看,社会审计具有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等优势,当低碳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审计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低碳审计成为审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传统审计融为一体,则意味着碳交易市场的稳定与成熟,由此可见低碳审计工作的重要性。2.3.2低碳经济审计客体。低碳审计的客体通常可以理解为是围绕能源消耗这一核心内容二形成的各项资金收支等经济活动[3]。在世界范内,我国被称为“制造工厂”,合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每个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理应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使命。因此,低碳审计的目光理应投向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则可以将低碳经济课题理解是与能源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

2.4低碳经济审计标准

低碳审计的目标,指的是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判,与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指标进行比对。鉴于此,在进行低碳审计活动中,审计标准的制定成为最关键的一环,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审计主体能否成功地实施低碳审计活动,取决于与低碳经济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善。要以发展的目光审视现有的法律体系,或是对法律条款进行修订,发挥出法律的震慑性与权威性,使市场不足的遗憾得到有效弥补,使民众利益得到保护,实现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自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自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倍受关注,我国低碳审计主要针对的是保护生态资源,为了对低碳审计行为提供保障,相继颁布了许多法律条款。尽管每部法律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使之向着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将能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助推作用。第二,环保技术标准与技术经济指标。近年来,环保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我国也以此作为发展的基石,为了保护大气层、严控控制污染物排放,及时分布了各项技术标准。制定各项指标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都是保护环境,也使低碳审计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三,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缓解气候变暖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家及时拟定了各方面的发展规划,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除了法律法规,这些规划政策也为低碳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2.5低碳经济审计步骤

低碳经济审计旨在实现人类与生态的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众所周知,财会报告审计有规范的审计过程,那么,低碳经济审计也不例外,也应当有相应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下文将进行具体论述。首先,确立低碳经济审计项目。低碳经济审计项目的确立对于保证审计成效而言特别关键。低碳经济审计是以碳能源开发、碳排放为对象开展的审计活动,其应当将企业平常的运营管理作为立足点和突破点,找出能源管控的不足之处加以深度发掘,寻找企业的潜能。因此,在确定低碳经济审计项目时,必须立足于已经掌控的各类资料进行整体考量。其次,整体审计策略。鸡腿而言,其内容包括了审计的客体、重点、内容以及主要目标、整体活动部署、配备相关审计工作者等。在配置审计人员的时候,应当着重考量其对生态保护、能源节约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应当以合约形式招聘专业人士,依托其拥有的专业技能开展审计活动。低碳经济审计计划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整体审计方略,其二是具体审计方案。具体审计方案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审计工作者开展审计活动的属性、开展审计活动的日期、审计的范畴等。再次,审计工作者应当依据低碳经济审计的目的和任务,且依据审计证据客观性、全面性、有关性的准则开展实际调研,搜集到精准、客观、可信的审计证据。实质性流程是审计流程中最关键的一项活动,具体包含检查、监督、洞察、核算、剖析性复核等方式。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实现低碳经济中各项内容的有效审核,另一方面则能够获得相应的审计证据。同时,应做好完成相应的底稿。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者在开展审计活动过程中所做的文字记录,其包括低碳经济审计运用的方式、搜集的证据、得到的观点、发现的不足等。

2.6实施低碳经济审计程序

低碳经济审计程序的实行具体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调查取证,其二是编制工作底稿。调查取证大多依托实质性程序与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指的是对审计对象内控机制的实效性加以测试,通常可以采用问询、观察、检测等方式,掌握审计对象的内控情况,看其内控机制的设计恰当与否,实行成效理想与否,并且是否进行了全面的贯彻落实,最后对内控的实效性进行评定。根据结果反馈程序执行的情况。通常以抽查为主要形式。编制低碳经济审计报告是在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加以归纳、剖析以后,低碳经济审计工作者应当将相关的审计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记录,且认真考量所提意见的实操性与实施成本的多少等,向审计对象经营层上交审计结果草稿且一同探讨,以此为基础编制最后的低碳经济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自身效益,审计结果的运用人员会以此为依据调整自我和审计对象的利益关系,其额能够反映出企业低碳经济活动的成效状况与有关制度落实状况的需求。

2.7低碳经济审计报告

低碳经济审计报告,指的是审计工作者依据审计活动有关要求,在完成审计以后,对审计对象碳排放社会职责的践行状况出具有关意见的文件。其的内容通常包含下述几个方面:(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构成部分具体包含:审计范畴的明确、审计方法的运用、材料搜集的途径、各方面的总排放水平也就是Co2当量和各种类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等。经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表,能够明晰企业中每个审计对象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和其在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中占据的比重。此外,商品制造流程,对每个机构、每道工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加以核算,以明晰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状况。(2)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审计的目标,并非核算其的碳排放具体数量。这时,应当以审计获得的具体结果来分析当下碳排放以及碳使用多功能相关数据,找出企业减少碳排放量的渠道,结合当前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减少碳排放数量的可行性举措。无论是社会审计,还是政府审计,低碳经济审计报告都应当全面公开,即便是企业内审,假如不牵涉到公司的重要机密,也应当公开,以此满足金融机构、顾客、投资人员等利益有关方对审计报告的相关[4]。这就要求审计报告应反映出审计客体碳排放社会责任的践行状况出具恰当的审计观点,依据具体的审计内容确定有关指标,最后整体判定应该给出什么样的审计结论。对于审计结果没有达到有关要求的审计对象,根据具体状况,依据审计工作者的专业判断,给出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结论。

3.结语

当前情况下,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充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将低碳经济审计作为保障低碳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方法[5]。我们坚信,伴随低碳经济的逐步深入,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联性逐渐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持续提升,另外伴随中国民众素养的持续提升,中国的低碳经济审计工作必定会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立乔.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企业碳审计制度框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时军.基于低碳经济环境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3,(01):75-77.

[3]孟雪松.我国低碳经济审计框架体系的构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4]左睿,俞雅乖.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审计的框架重塑和演进方向[J].财会月刊,2012,(12):7-10.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二类课题《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途经分析-基于中外比较视角》(课题编号:2010XYKt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9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庄贵阳(2005)、何建坤(2009)、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朱有志(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新理念,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是一个规制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则,也是一个涉及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涉及到能源利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等多方面内容。在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进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即将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低碳经济逐渐优化,表现为Co2排放增长速度放缓、Co2排放量减少、空气中Co2含量降低。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以低碳发展为着力点,实现生态发展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降低碳强度,减少碳排放,保证全球气温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以装备制造业为重要载体,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特征明显,而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耗能效率。(3)以技术创新和交流为动力,降低碳排放量。以低碳技术促进制造业、电热、交通、建筑等部门实现低排放目标,开发和推广能源技术和CCS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终端用能设备效率。(4)以社会经济利益为原则,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与现实问题

(一)历史条件: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挑战

1.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对能源产生强劲的需求。2008年,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表明,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翻一番多:2005年为17.42亿吨标准油,而2030年将达到38.19亿吨标准油,年均增长率为3.2%。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2010年之后不久,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①

2.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主体是工业,而低技术水平发展的工业又增加了高碳经济特征。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元,出口规模处于世界第一,制造业总量位居全球第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由于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低下,对资源和能源的依存度逐年增高,原料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因此,经济发展不仅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而且造成了环境恶化。

3.以煤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了碳排放降低难度。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一次性能源煤炭消费为主的国家。五十多年来,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不断上升,其所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到2007年煤炭仍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9.5%。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这使得“高碳”的统治地位难以动摇,增加了碳排放降低的难度。

4.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要资金、技术作为强有力支撑。新兴的低碳经济的重点是依靠能源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推动强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碳排量降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始终面临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挑战。

(二)现实基础:资源、环境与人口

1.资源短缺时代下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显得非常突出。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对各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资源供给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能源和大宗矿产的需求压力尤为突出。

2.我国面临着是“消除”还是“优化”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与延缓更加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城乡关系由正常到失衡和不协调发展,以致城乡经济流通渠道狭窄、滞塞,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深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中国积极加入一体化进程,引进外资,促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和享受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利益,为世界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就在中国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这些国家摒弃了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目标,将发展的目光转移到人类生存环境、能源问题、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并且支持和发展绿色贸易,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市场。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国别问题,碳排放量正在急剧增加,见图1。低碳经济已影响到世界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国际间经济、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事项的共识,其核心内容是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三)变化趋势:低碳经济下的工业化道路

1.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中国有可能不需要经过许多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过程,而是直接进入绿色发展阶段,也不必等到达到较高收入时再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生态开发转向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2.中国工业化的低碳经济趋势。从工业化进程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工业化实现的过程,也是人们收入及财富增加的过程,在人们分享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例如,英国、美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后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与韩国。如果仅从年均排放量看,英国、美国碳排放量则低于日本与韩国,故人均碳排放量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碳排放情况。

3.中国工业化的技术创新要求。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依靠信息化和技术进步来推动工业化。通过技术进步,使工业化在生产能力和规模上上档次,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要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4.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分工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②

(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低碳经济发展实现路径的选择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资金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实现路径的选择存在差异,见表1。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国家综合实力强,其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以替代为主要手段实施碳减排战略;而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差异较大,民众低碳意识、认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目前其碳排放也处于库兹涅茨“倒U型”的上升通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选择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偏低、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资金与技术障碍,但也具有后发优势。中国应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契机,以“低碳装备”为主要实现路径,调整发展过程和发展内容,优化经济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走文明发展之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虽然目前低碳经济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但以往研究往往都是从各个领域多角度进行分析,对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的选取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报告》主要从居民、工业、交通、热电、其他(商业、公共服务、其他能源)几个方面分析碳排放量,从碳源部门角度显示其评价思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从能源需求角度探讨了碳排放情景,涉及到工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朱有志(2009)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从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碳交易与合作五个方面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林香娣(2010)、付加锋等(2010)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如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探讨了指标无量纲方法,但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2011)。本文在深刻理解低碳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以“装备”(装备制造业和装备思想)为低碳经济主要实现路径,参考学习其它研究成果,从三个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维度(本质维度)、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维度(目标维度)和低碳经济发展贡献维度(关联维度)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低碳指标体系,在每个维度下按照一定的准则,分别筛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④,具体见表2—表4。上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设计,对于各指标的具体标准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低碳经济的目标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标签;全球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其中主要包括引发了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气候不断升温。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的首次峰会上决定成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组织(UnFCCC,

UniteclnationsFrameworkonClimateChangeConventions),通过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并把气候变化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1997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标志着全球经济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里程碑。2003年,“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碳足迹”、“碳标签”、“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二、碳标签及其呈现方式

碳标签是为实现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的机制,是把产品从原料采购、运输、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二氧化碳量排放量,并用标签的形式标示在产品包装上,以便于消费者能够直观了解产品的碳足迹信息,希望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商品以达到实现低碳消费的目的。碳标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一是提示于产品外包装。例如tesco’s碳削減标签(CarbonReductionLabels)显示每单位产品的碳足迹,并且呈现该产品与其替代性产品的比较结果,并且说明差异原因。该碳足迹标签不仅显示了该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资讯,而且说明了怎么样引领消费者选择低碳商品。二是显示于销售店。比如Boots利用海报于销售店揭露碳足迹资讯,其利用大型海报陈列方式,向消费者说明该产品碳足迹在生命周期的排放量已降低20%。三是登录于网站资讯。例如innocent透过网站方式揭露产品碳足迹资讯,提供碳排放之削減量及比率。四是销售型录。如ContinentalClothing于其销售型录及网站上,利用碳削減标签说明其碳足迹计算涵盖那些阶段,并且比较其他t-shirts制造过程的碳排放量。五是服务案例。HBoS在其网站展现其服务足迹的资讯,计算每一储蓄存款账户所产生的碳足迹。

三、碳标签的计算方法

了解碳标签和其表现形式后,下面介绍一下碳标签的计算方法和过程:第一步要建立产品的生产过程流程图。为了方便后面的碳排放计算,这就需要全面完整地把产品在其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工序都列出来。第二步要确定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边界。产品的碳足迹计算边界的关键是要确定包括生产、使用以及最终处理该产品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所产生的碳排放信息。因此,在建立了产品生产制造流程图之后,然后就需要严格界定产品碳足迹的计算边界。第三步就是收集碳排放数据。计算产品碳足迹至少必须包括产品生命周期涵盖的所有物质原料的生产活动和碳排放因子这两类数据,碳排放因子是指单位物质或能量所排放的Co2等价物。这两类数据一般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原始数据,其次再考虑次级数据,因为使用的碳排放数据越精确,越接近实际生产情形,那么研究的结果也就越准确可信。然后需要对产品进行碳足迹计算。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计算的基本公式为:e=■■=Q■■C■,其中,e为产品的碳排放量;Qi为i物质或活动的数量或强度数据(质量/体积/千米/千瓦时);C■为单位碳排因子(Co2eq/单位)。最后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这是为了检测产品碳足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以提高碳标签评价的可信度。

四、国外碳标签的发展

英国于2006年最早推出碳减量标签制度,并于2007年3月试行推出全球第一批标示该碳标签的产品,产品包括薯片、奶昔、洗发水等消费类型。目前,英国加贴碳标签的产品类别已超过2500种产品。自从英国推出首个碳标签制度之后,其他国家也随后相继出现了一些自愿性和强制性的碳标签形式。例如,欧盟碳标签计划始于2006年10月,该计划首先在欧洲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鼓励使用生物能源及开展“低碳”运输服务,旨在降低运输类产品及服务Co2排放量的活动,该活动主要涉及生物柴油、油、货运服务等领域。随后,日本、德国、韩国、泰国以及中国台湾等都在2008年先后推出了其各自的碳标签计划,其中,日本和标有碳足迹标签的产品于2010年2月在超市全面上架,中国台湾碳足迹标签于2010年4月开始正式在相关产品上使用。美国碳标签最早于2009年在加利福尼亚出台,该碳标签有低碳封印、碳评分、碳评级三种主要碳标签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的更多类型的碳排放信息,并希望引领消费者能够在此基础上选择更加低碳的产品。

目前,国际上碳足迹标签多数为自愿性标签,但是也有强制性的碳标签机制。例如,2011年11月,法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要求在法国销售的产品(消费品)必须公布碳足迹。随着国际上碳标签的发展,许多品牌和零售商也把产品的碳排放核算和供应链的低碳管理作为未来的节能减排任务之一,因此,一些知名品牌和零售商都开始作出相应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方案,他们选取销售量大、环境影响大的一些产品进行先期碳足迹核算。然后,随着下游零售商的这些减排工作的深入,一些供应商已经被通知需要核算其产品的物耗、能耗等碳排放数据,低碳减排的趋势和影响力被越来越多的转移到位于上游供应链的制造业。但这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商业机会,比如,许多供应商都已经开始考虑和从事特别是一些符合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新品种的产品碳足迹和认证,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跨国公司,国外著名零售商和品牌商通过供应、采购关系的推动,碳标签作为一种低碳市场机制,将会对中国制造企业的低碳转型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已经有学者开始了中国低碳标签制度的研究工作,当然,除了政府机构以外,一些著名的国内大型制造企业也率先推出了节能减排的措施,推动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大关,但是统一的碳标签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五、我国建立碳标签体系意义

一旦国际碳标签制度统一实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我国商品的出口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对外贸易必然受到其他国家碳标签的强制要求的限制,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大受影响。目前,“碳标签”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出口产品,我国还没有推出正式的“碳标签”制度,因而,国内各大超市的上架产品也暂时没有碳标签的相关规定。但是,全球化的低碳经济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外部压力已经开始显现。研究碳标签在全球的发展,统一的碳标签体系,采取应对碳标签问题的措施,对我国低碳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碳标签体系可能会引领消费者优先选择本国具有低碳标志的产品,降低对进口产品的选择,从而使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一旦其他国家做出有关碳标签的强制性技术要求,并由此征收碳关税极有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事实上绿色供应链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贸易新的门槛。例如,作为全球最大零售商之一的沃尔玛,计划于2014年前完成对10万个供应商提供的商品进行能耗、物耗和排放等信息的评估,当然,大部分的供应商都位于中国。因此,建立中国的一套完整统一的碳标签评价标准迫在眉睫。其次,建立碳标签体系是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的必然选择。在2009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在2009年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碳减排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建立碳标签体系、采取适当的低碳发展政策,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认真思考。最后,建立碳标签体系有助于参与全球碳交易博弈。碳标签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向低碳经济过渡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全球碳交易博弈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全球“低碳经济”才刚刚开始,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其规则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差距不大。但是,中国想要在未来低碳经济的国家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则中国必须尽早建立自己的碳标签体系,在国际谈判中成为法律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者。

然而,现阶段各国的碳标签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法上都还不完善,有一定的局限性。碳标签提供的信息只是产品碳排放评估结果的一个简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生产过程中的很多重要的信息。我国碳标签体系的顺利推进还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并给予相应的保证,而其中如确定具体的核算法则、实施方案和标准等都需要国家统一的法律规定。

六、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碳标签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而且可以引领居民的低碳消费。在全球气候逐渐恶化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的碳标签体系,不仅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碳标签体系的建立可以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选择更加低碳环保的产品,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和建立碳标签体系对我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edwardsJonesG,plassmannK,YorkeH.VulnerabilityofexportingnationstothedevelopmentofacarbonlabelintheUnitedKingdom[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09

[2]吴洁,蒋琪.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J].国际经济合作.2009

[3]胡莹菲,王润,余运俊.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经验借鉴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4]]胡莹菲,王润,余运俊.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10

[5]高磊.浅谈碳标签及其影响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1

[6]马爱进,赵海珍.我国食品行业建立食品碳标签标识探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

[7]陈泽勇.碳标签在全球的发展[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