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十篇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十篇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4:40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1

今天召开全区领导干部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前三季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安排部署第四季度工作,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拉高标杆,振奋精神,全力冲刺四季度,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稍后X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先总结安排一下具体工作。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X亿元,同比增长X%。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X亿元,同比增长X%,增速全市排名第X;固定资产投资完成X亿元,同比增长X%,增速全市排名第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X亿元,同比增长X%;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X亿元,同比增长X%。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较快增长。

二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前X季度,全区X个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X亿元,占年度计划X%。X高新、X振动等X个项目竣工投产,X纺织高端纺纱智能生产线、深圳精智智能车库生产线等X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X广场、X大厦等X个服务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为我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XX开发渐入佳境,中轴步行街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强力实施“X”工业发展行动计划,五大园区建设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驻企业X家,X家企业已经投产。静脉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已经启动,首批项目开工建设。X软件等X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万里路桥荣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改革开放卓有成效。“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公车改革圆满完成,三级河长体制逐步建立,区城市综合执法局挂牌成立。开放招商结出硕果,X科技与X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中铁联运物流园、中国科技城中航XX产业园等重大招商项目正在积极推进。1-9月份,全区实际利用外资X万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X亿元;签约项目X个,合同利用资金X亿元,履约率达到X%,开工率X%,招商成效前所未有。五是城市提质成效明显。

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开工项目X个,完成投资X亿元,在全市考核中位居中心城区组第X名。棚户区改造实现突破,X安置房已经建成,总计目前已经建成安置房X套,可安置群众X多户,全部回迁后,困扰我区多年的群众回迁安置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扎实开展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综合整治,X沿线拆迁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是民生民本持续改善。持续推进民生X工程,全民体质监测站、X家社区生鲜便利店改造提升、X个老旧庭院改造、X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等X项民生事项提前完成。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公共安全感指数位列全市前茅、全省前列。七是重点工作亮点纷呈。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届满复审迎检工作,为全市创建工作增光添彩。强力开展污染治理攻坚,列入省台账的X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取缔到位,pm10年均浓度位居市辖区组第X名,X地表水出口达标率均实现X%。社区、养老、基层党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这些都为我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五个X”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季度是我们完成今年、谋划明年,收官“十三五”、开局“十四五”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拉高标杆,持续求进,力争在完成今年目标任务上争先进位,在新的发展竞争中走在前列。

一、精准发力,克难攻坚,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是我们向全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要不讲条件、不找借口、不畏困难,坚决完成。各级各部门都要对前三季度的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对照承担的目标任务,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和短板,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填平补齐,努力创造佳绩。就全区来讲,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力争各项考评指标争先进位。按照市里出台的考评办法,年底要对X项指标进行考核排名。在X月X日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通报了各县(市、区)相关指标和工作排名情况。对这些考评指标,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一是必须完成,二是目前排名靠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要保持全市先进位次、不能下滑,

三是目前排名第X位及X位以后的指标,要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力争进入全市前X位。落实以上要求,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对每项指标要逐项逐月分析研判,提前搞好对接衔接,坚决防止考评指标增速和排名前高后低。

二是要紧盯排名靠后的指标。前三季度,我区房地产销售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比例等X项指标排名全市第X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倒数第X位,这是我们的差距所在。对这些指标,要查找落后原因,制定赶超措施,迅速扭转被动局面。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比如财政收入,前9个月我区增速并不低,是X%,但是X增速都在X%以上,而且增速逐月提高,年底面临很大的压力,各个县市区都会在指标增速上下很大功夫,竞争压力非常大。我们要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光财政收入这一项,增速就必须达到X%以上,这就需要财政、税务和各办事处加倍努力。再比如,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和房地产销售面积,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排名全市倒数第二,这说明我们在土地出让、房地产项目建设上数目比较少,供出的土地比较少。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在建房地产项目建设,帮助具备预售条件的楼盘加快办理相关手续,盘活问题楼盘,多渠道增加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面积;另一方面,要抓住当前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加快土地收储出让。这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举措,前期,张书记专门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汇报,承担这项任务的相关办事处和区直部门务必加大工作力度,按时完成土地清表出让任务。

二要加快滞后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抓好前期未开工项目和进度滞后于市定节点的重大专项,对XX高新制药药品生产线及检测中心等未开工项目,分包县级领导要深入一线,加强督导协调,环保、国土、规划等部门和相关办事处要做好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对列入全市X个重大专项的静脉产业园项目,要加强汇报对接,尽快完成天健热电异地迁建项目和XX装配式建筑项目土地、规划等前期手续办理,尽快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要千方百计启动XX项目建设,为后续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三要确保实现环境治理目标。按照省市要求,今年我区要确保pm10年均浓度降到102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年均浓度降到63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07天。前两项指标目前已动态达标,但是截止9月底,空气优良天数还差X天。进入冬季后,受静稳天气和取暖等多种因素影响,完成任务的难度很大。国庆节前,中央专门召开了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专项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新的目标,就是从今年10月份到明年3月份,pm2.5平均浓度要求要同比下降10%以上,重污染天气要同比下降15%以上。

这是一项新的要求,这给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治理不达标,年底实行一票否决。对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百日攻坚”的要求,扎实推进工地扬尘治理、车辆分流、监测点油烟整治、“散乱污”企业淘汰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落实好施工工地“六个100%”扬尘治理措施,扎实做好秸秆禁烧、燃煤替代、烟花爆竹禁燃禁放、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等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攻坚任务。要持续抓好水污染治理,确保出口水断面水质达标。

四要坚决兑现惠民承诺。对慢于市定节点的X及其附小项目,由区教体局和X办事处负责,规划、国土部门配合,尽快完成拆迁清表、规划报批等工作,确保11月份开工建设;对XX建设等X项进展缓慢的民生项目,分包县级领导和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要不讲条件、克服困难,真抓实做,确保年底前完成各项民生项目建设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完成全面目标任务,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全区上下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全方位保护和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各位企业家要大力弘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履行职责、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努力为建设“五个X”多做贡献。

二、抓住关键,积极作为,着力打造X工作亮点

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说,完成任务是基本要求,要出彩就要抓住重点、打造亮点。结合我区实际,四季度,我们要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出亮点。

(一)要在XX建设上下功夫、出亮点。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X万元,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今年双节期间,全国旅游市场接待旅客X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X亿元;具体到我市,鄢陵县接待游客达到X万人次,X接待游客达到X万人次,旅游业正在迎来一个大发展时代,我们的XX建设是恰逢其时。

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武书记明确提出XX建设X步行街年底要开街,明年全市“两会”期间,要组织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XX现场观摩。国庆期间,我和指挥部几位同志专程到XX古镇进行考察学习,XX古镇从开工到一期建成对外开放,仅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创造了一个XX速度、一个奇迹,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

我们要向XX学习,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全力推进XX建设。要继续坚持日晨会、周例会和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强力推进XX建设。X办事处和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要形成合力,严厉打击阻工等行为,切实保证施工环境。扎实做好中轴步行街房屋租赁、招商等工作,为年底开街创造条件。要科学谋划XX明年建设项目,及早做好前期工作,加快解决遗留问题,使XX尽快出形象、成规模、见实效。

(二)要在城建提质上下功夫、出亮点。重点抓好四件事:一要高标准筹备全省“全域创建、百城提质”现场会。全省“百城提质、全域创建”现场会将在XX召开,区委、区政府“两办”要按照全市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现场会的标准,认真制定筹备方案。

对X等观摩点要精心打造,确保到时出形象、出效果。要认真做好观摩线路周边的市容市貌、建筑工地、环境卫生等综合整治工作,集中展现我区良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二要高标准推进棚户区改造。对XX已建成的安置房项目,要抓紧组织群众回迁;对区投资公司参与的XX社区等棚改项目,要抓紧解决遗留问题,理顺关系,加快建设进度;对XX棚户区改造,要抓紧研究确定改造方案,尽早启动。三要善始善终搞好天宝路沿线拆迁。

经过两个多月的强力攻坚,天宝路沿线一期拆迁已大头落地。对剩余的XX户未签约户,办事处要成立专班,一户一策,强力攻坚,务求全胜。对已签约房屋、场院,要加快附属物清表和土地整理进度,做到场光地净,尽快达到出让条件。四要深入开展“美丽社区”建设。

XX日,市里专门用一天时间在XX召开了关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场会,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由城管局和农水局牵头,抓紧制定《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社区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方案,着力打造一批达标社区、示范社区、美丽社区,让社区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在城区,要重点抓好“四改一增”工程,“四改一增”工程就是改造“老庭院、老厂院、老市场、老街道”和增加停车位这是市里的一项重要部署,要结合美丽社区建设,由百城提质办牵头,组织住建交通等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尽快制定方案,摸清底数,明确目标任务,尽快启动实施。对涉农社区,要选好试点,对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要求,突出村庄和镇区,突出垃圾和污水处理,扎实开展“乡村清洁”百日行动,确保年底前实现全域净化。

(三)要在开放招商上下功夫、出亮点。积极参加市里四季度组织的XX等地集中招商活动及东盟(曼谷)中国进出口商品博览会,商务局、产业集聚区等部门要提前做好准备,务求招商实效。对XX等重点招商项目要加强对接,跟踪问效,力争项目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商务局要对今年以来已签约但尚未落地项目,逐一拉出单子,建立台账,加强对接,切实提高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

(四)要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出亮点。明年三、四月份全市要举行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建设观摩活动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各分包项目县级领导、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亲力亲为,确保形象进度。产业项目方面,前期已谋划了几个项目,建立了台账,要坚持重点项目周例会制度,对拟观摩项目,要及早准备,主动服务。

目前未开工项目,要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建立台账,全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项目,要按照X书记提出的“五个有利于”标准,认真筛选谋划,抢抓进入冬季前施工的有利时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明年观摩时达到形象进度。区纪委监察局、区委区政府督查室、重点项目办要全程介入,按照工作台账对项目进展情况加强督导。

三、吃透精神,科学谋划,牢牢把握明年工作主动权

四季度是承前启后、谋划明年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积极主动搞好明年工作谋划,争取各项工作的主动。要紧扣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发展、百城提质、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等事关全区大局的重点工作,抢抓机遇,拉高标杆,深入谋划明年的重要指标、重点项目、重大专项,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后劲。

要加强对国家、省政策动态的学习研究,善于从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中捕捉机遇。各部门的工作谋划,要在10月底前基本谋划到位,近期,区委、区政府要分口听取各单位明年工作谋划情况,大家要及早做好准备。各部门要加强对上级对口部门沟通协调,千方百计争取省、市政策、资金、试点、项目,为我区今后发展争取更多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X书记对“XX型干部”的特质进行了总结概括:就是牢记“四个意识”,做到“四讲四有”,弘扬“三不相信”精神,具有拼劲、狠劲和韧劲,践行“严细实”工作作风,坚持“科学化、具体化、精细化”工作方法的过硬干部队伍。作为X区的各位党员领导干部,要持续发扬“三股劲”和“三不相信”精神,把心思凝聚到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到敢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到干成事上;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2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新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光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乎新疆全局、国家全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党中央推动新疆工作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多、投入资金之大、建设项目之多、惠及民生之广,在新疆历史上都前所未有。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先后出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全民创业热情进一步得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2013年,随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新疆工作作出新的全面部署、“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决策的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性决定的深入推进,新疆民营经济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发展环境改善、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贡献突出。2013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比进一步增加,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7%左右;全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00余万人。其中,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都将突破100万人。民营经济组织吸纳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八成,占城镇实现新增就业的85%以上;民间投资强度加大,成为支撑全区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其中,城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066亿元,占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6%。招商引资民间投资项目2653个,同比增长28.41%,占区外项目总数的84.98%,到位资金2380.58亿元,同比增长41.13%,占区外到位资金总额的55.79%。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在解决各族老百姓就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平等的法制环境

尽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民营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我区民营经济依然是全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小、少、弱、散的总体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扭转,与兄弟省市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党的十以来,兄弟省市纷纷自上而下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相比之下,尽管自治区党委已经将发展民营经济摆在战略位置加以推进,重大会议、重要文件、重点工作都将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有力举措,有部署、有安排、有落实,但是部分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发展理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恐私拒私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和歧视行为,没有形成重视、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二)政务环境不够宽松。一些部门和地区没能很好地领会自治区从战略层面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没有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政策措施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时有发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没有列入有关部门和地区绩效考核范围,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没能有效地惠及民营企业。

(三)民营经济总量不够大。新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还是相对滞后。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和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足,利用外资条件差,自身积累能力低,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我区民营经济从整体看,总量仍然不大,企业数量仍然偏少。2013年,新疆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为27%左右,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而同期上海市为50.5%,福建省为66.7%,广东省为51.4%,甘肃省为38.9%。

(四)民营经济整体结构不够优。我区民营经济结构仍然有待优化,从行业结构看,民营经济整体上处于产业链低端、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粗放的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有效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产业集聚度不高。从地区结构看,南北疆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仅乌鲁木齐市民营企业户数就占全区民营企业总户数的40.5%。

(五)民营经济总体实力不够强。我区民营企业规模总体不大,实力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自主研发投入和创新动力不足,信用评级普遍不高,捕捉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偏弱。从2013年度中国民企500强排名看,我区只有2家企业入围(新疆广汇集团排名第12位,特变电工排名第108位),低于同处西北地区的陕西省4家、甘肃省3家,远低于浙江省138家。从2013年度自治区工商联会员企业经营情况定点调查统计分析看,接受调查的318家民营企业中,只有111家企业开展自主研发,仅占34.9%,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六)民营企业发展负担不够轻。随着我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热潮的到来,用工量“井喷式”激增与现有劳动力供应量短期不足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迫使各类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开展人才争夺战,助推了企业用工成本加速上升。再加上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参保率往往达不到社保要求,导致企业要么找人参保、要么缴纳罚款、要么按社会年平均工资标准缴纳费用,有的企业给员工缴纳的社保费用已经超过工资总额的55%以上,大大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由于我区远离内地市场,市场容量不大,企业的运输成本比较高,特别是南疆,甚至占到了生产成本的30%,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压力。

促进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在具体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明确,不管什么所有制的企业,都是新疆的企业,只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条腿”走路,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结合起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的要求,学习发达省区的先进的经验做法,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牢固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奋斗思想,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到战略层面加以激活、推动和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氛围,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必须要将中央及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精神落实到位,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氛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张春贤书记也提出,对于中央出台的政策不能“等靠要”,而是要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开展相关工作。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无论是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舞台都是主角,都要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公平竞争,决不能人为地分出高低、贵贱、亲疏。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公平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确保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自治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批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工作要求和部署,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理念和法治思维,依法公正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诉求,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更多力量。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讲究真抓实干,具体落实。张春贤书记在今年自治区干部大会上提出:“要把握重要讲话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一脉相承性,在工作中,具体问题要具体解决。思想的问题要用思想的方式解决;文化的问题要用文化的方式解决;习俗的问题要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暴力的问题要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解决。”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上,也要通过真抓实干,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上,紧密结合新疆的优势资源,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结构、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准确定位等方面多业态、多领域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胆开拓潜在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因企制宜,分类引导,对起步早基础好的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做到模范带头性;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引导其向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实实在在地把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张牌打好,让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2004年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之问、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将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指导下,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由于问题对我们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稳定和发展。同志曾经指出: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迅速发展。预计到2005年,大多数人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经济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加强改革,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建国以来,中央既考虑了全国政策的统一性,又考虑了情况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同样秉承这一规律,来制定与有关的政策。一般来说,中央就全国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在前,召开工作会议根据的特殊情况部署的具体工作在后。

(一)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开展拨乱反正工作,确立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时期,由于、””极左路线对于党的民族政策、经济政策、宗教政策、统战政策、干部政策等方面的严重破坏,人民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样深受其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拨乱反正工作。1980年4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全会以邓小平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确立了自治区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以藏族于部和藏族人民为主,加强各族干部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医治、造成的创伤,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兴旺发达。[1](会上还纠正了“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左倾错误观念,指出“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2](在总结过去经验的荃础上提出对藏工作的八项方针,其主要内容有:中央各有关部门根据的实际情况制定、执行与有关的方针、任务和政策,积极支援发展;全国各有关地方和单位都要根据上级的指示,认真做好工作;重新审订全区经济建设规划,纠正经济政策方面一系列“左”的偏向,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座谈会召开推动了的拨乱反正,使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同年5月22日,等同志率中央工作组到考察工作,宣布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有:全部免去自治区群众的农牧业税;不准随便向群众无偿征用劳动力;在所有的经济活动领域,都要放宽政策,不乱加限制;自留地和自留畜,群众自己能搞多少就让他们搞多少,房前屋后爱种什么就种什么,群众手里的东西要允许自由交换,生产可以联系生产力计算报酬;包产到组、到户、到人。

(二)第二次藏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

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工作会议后,的农牧业生产徘徊不前,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改善不快。为解决这些问题,1984年2、3月间,中央一专门召开了第二次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主要原因是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对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搞活经济的措施不够切实有力,在执行党的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左倾思想。针对这些情况,会议决定对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的各项工作推向一前进,“中心是把经济搞上去,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3]。会议要求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把主要精力转移和集中到三个方面,其中首要任务就是“一定要按照的特殊条件,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4]。经过第三次会议,彻底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把工作的重点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会议还就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决定,即:a、大力开发能源,发展交通运输事业;B、进一步放宽政策,促进农牧林和民族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努力办好教育事业,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D、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加强交流等。为了落实会议精神,同年8月,中央工作组再次进藏实地调研,在分析问题,统一认识以及继续坚持两个“长期不变”(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两个为主”(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在第二次工作座谈会地推动下,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

在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工作座谈会上,为了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同时也是为自治区成立20周年献礼,中央决定,由京、津、沪、苏、浙、闽、鲁、川、粤等省市,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帮助建设43项工程,同时决定在内地各省市开办中学。内地援建的43项工程,涉及电力能源、文化旅游等数十个基础行业,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为了完成中央的嘱托,上述9省市先后动员了1.9万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这43项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汉藏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情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各援建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具体努力下,截止1985年,43项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三)恢复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出检验中国民族政策和问题的标准

“”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受到极左思潮的破坏和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80年,邓小平针对过去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要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区域自制”。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原则,而且还增加了一些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198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5]。实践证明,该制度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它在实行有利于人民根据本地方的条件,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本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的谈话提出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问题的标准:“关键是看怎样对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6]这为检验工作好与坏、优与劣提供了一把标尺、一个准绳。促进的发展,造福人民是我们对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八十年代末到中共十五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央首先稳定了的局势,然后制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措施,给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稳定局势,奠定新一轮发展的基础

在外国势力的怂恿和支持下,叛逃国外的达赖集团于1987年9月至1989年3月策划、煽动、组织了多起骚乱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阻挠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稳定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党中央紧紧抓住稳定和发展这两件大事,制定政策。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十分重视工作。1989年10月,他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听取自治区党委的汇报,讨论工作,形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工作纪要》,提出“工作要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1990年7月,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做出加快经济发展的决策,同志专程到考察,做出了“一定要把的事办好”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改善能源和交通这两大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不久,一批由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确定。主要包括:“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工程;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青藏、川藏、黑昌、中尼、墨脱公路的整治和改造;扩建拉萨贡嘎机场;改建邦达机场等。1990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把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与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利益相结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7]“三结合”政策的提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视野。

(二)第三次工作会议召开: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加快改革开放,确立发展新目标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兼顾效率和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决定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

1994年7月,在同志的主持下,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在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困难和有利条件,着手解决了促进发展的一系列问题:(1)确定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三点: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第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建立新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三,发挥全国支援和自力更生两个积极性,下决心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带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2)制定了可行的发展目标: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00年,力争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接近翻一番,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为下世纪初的更快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3)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融资、价格补贴、外贸、社会保障、企业改革、农牧业等8个方面给予优惠政策。(4)会议确定了新时期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依靠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5)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定了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全国15个省市“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为了改变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中央有关部委和全国其他所有省、区、市分工承担了62项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和使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经济发展添加新机遇

中央历来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总书记在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8]把少数民族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速中西部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的决定。1999年3月,总书记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总书记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贯彻“两个大局”思想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9]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总体上的协调发展,为最终实现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00年3月10日,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热地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年,对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封闭保守,扩大对外开放,从实际出发,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第四次工作会议:确定新世纪经济发展新战略

自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以来的7年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开始打破,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人员交往日益密切,对外开放逐渐扩大。到2000年,第三次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发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2001年6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开端之年和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1、中央对加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局势基本稳定的良好机遇,着眼于的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这就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工作的主要任务。2、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以来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新世纪初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促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3、在会上总结工作的五条基本经验,第一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指导方针;第二条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上来,全党高度重视工作,全国大力支持工作,增强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向心力。4、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发展稳定的好形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尽快摆脱落后状态的强烈愿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最根本的有利条件是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对的大力支援。5、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规划、项目、对口支援和优惠政策。6、朱镕基在会上就如何加快发展经济发表了讲话:必须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既有优势又有市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以调整农牧区和经济结构重点,搞好农牧业综合开发,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的支柱产业;认真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的建设资金投入和实行优惠政策的力度。目前确定了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元。已经确定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约10.6亿元。

第四次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世纪发展与稳定的“两个促进”的任务和目标。在发展方面,提出要促进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稳定方面,提出要促进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同志高度重视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88年至1992年,曾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多年来,同志一直关注着的发展。自1998年“两会”开始,连续七年七次参加代表团的讨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02年两会期间,作为国家副主席的同志,于3月5日在代表团讨论会上,同志提出了“把开发优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的发展思路,并且讲了四个“结合”的发展要求,即把依靠国家支持和坚持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正确发挥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把开发优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今年3月5日下午作为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相信,在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三中全会以来[m].(上).人民出版社.1982.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479页.

[2]三中全会以来[m].(上).人民出版社.1982.北京:中共中央文敞研究室.第480页.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6.第444页.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6.第448页.

[5]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57页.

[6]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47页.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工业化北京郊区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出来的历史性概念。工业化既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水平。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郊区作为北京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的地位正式确立。北京二三产业建设的重点将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达到疏散市区、开拓、集中紧凑发展的目的,成为首都城市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北京市工业化的背景

北京工业底子相当薄,到1949年底,登记的工业户有2.1万家,其中80%的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现代工业很少,工业总产值也仅1.7万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大都认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必须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现代工业少,与首都地位不相称,不能在全国起示范作用。要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首都的稳定繁荣,必须迅速稳定生产,实现充分就业。此后,北京选择了一条以大项目领跑的“重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汽车、电子、建材、机械、钢铁、化工等行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到1979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70.9%,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64.4%,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为约42%。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从“五一”时期的42.8%下降到“四五”时期的23.4%,“五五”时期有缓慢回升,但幅度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北京市主动调整了北京工业布局,兴办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北京人才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电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发展;向社会放开产业领域,促进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在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过程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贯彻“退三(环)进四(环)”和“优二(产)兴三(产)”方针,经济格局进一步轻型化。后来,又相继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和“振兴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和趋势

1.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

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由于郊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低,建筑物分散,大部分地区为田园和绿化带,所以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形成郊区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北京郊区是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主要战场。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房山和昌平;生态涵养保护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2007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83.2%,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占全市的11.3%

随着工业搬迁的大力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向远郊区县转移,全市工业已主要集中于五环以外。2007年远郊区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71亿元,是1998年的5.4倍,年均增长18.5%。而同期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年增长仅为10.4%。1998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1%,到2007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降为50.3%。从制造业来看,城八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远郊区县为53.1%。从企业数量看,2007年五环以外工业企业2194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69.3%。从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看,五环以外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7%。从出货值看,五环以外完成出货值5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1%。从实现利税方面看,五环以外内实现利税3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已经形成了石油加工、化学、食品、建材、服装、印刷、汽车、电子、纺织、机械10大支柱行业;形成了房山以石油化工为主,顺义以食品为主,房山、昌平以建材为主,纺织以朝阳、平谷、顺义、昌平为主的区域化布局的雏形;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区县工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北京市域范围内的18个行政区划分的6个经济区域及重点产业取向如下: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行政区:服务型产业基地。

朝阳经济区,包括朝阳1个行政区:服务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海丰石昌经济区,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4个行政区:高新产业基地。

东部和南部经济区,包括顺义通州大兴3个行政区:代制造业基地。

西南部经济区,包括门头沟房山两个行政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

北部经济区,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4个行政区:环境质量型产业基地。

各区县工业产值增速的差异,导致各区县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海淀、朝阳等区县产值占全市工业前列。2007年,海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居各区县工业总产值之首,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9%,其后依次为朝阳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趋势

从目前北京市郊区工业发展趋势看,未来郊区工业相较于全市工业将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为此,我们结合北京市郊区近十年来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研究,以便预测北京市郊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结束后的工业化情况。

下面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郊区1998年~200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通过对北京市郊区近10年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方程拟和很好,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参数检验也通过,Dw=1.357,得到该方程可以应用,进而可以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方程为:LoG(Y)=6.121697627+0.1871938891*t

其中X代表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t为时间序列数。所得预测图形见下图(注:X为实际曲线,XF1为预测曲线)。依据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的预测数值(见表)。

依据同样方法,可以预测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4%。如将首钢搬迁因素考虑在内,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将达到63%。

三、北京市郊区优劣势分析

北京郊区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使郊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郊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城镇建设和郊区城市化的进程。郊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地域,即具有能够积极影响工业化发展的自身优势,又在某些方面存在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北京郊区具有以下优势:

1.郊区作为北京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腹地,将成为首当其冲地接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区域,将成为分担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的区域,将成为接纳城内工业搬迁并在搬迁中调整结构、重组改制、实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区域。

2.郊区具有奥运优势。众多企业利用奥运商机到北京郊区投资。

3.首都具有辐射示范带动优势,吸引能许多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市郊区进行投资。

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郊区相比,京郊的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雷同,郊区与城区、郊区各区县之间的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体现经济分工;产业布局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较强的增长极。这种状况与首都郊区的区位、资源、环境条件是极不相称的。这是因为北京郊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水土资源方面的约束、缺乏金融资本优势、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差距较大、基础工业还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落后的农村产业与较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等。

四、郊区工业化发展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正处在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面对郊区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结合北京市工业化发展的规划和京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郊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1.集中力量推进北京郊区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郊区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先导。通过工业化,不仅可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当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后,及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以工补农,用工业化积累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

在新型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个重要举措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少数中心城市的优先集中发展,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要尊重区县经济发展的现实,正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按照“多中心”和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有意识地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并在其带动、辐射下,实现整个北京郊区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实现京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在政策取向上,要集中土地资源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实现重点工业区等经济增长极的优先、快速发展。

3.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为促进北京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在尊重工业化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权限内,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区域落户实行不同的政策,以促进郊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集中。

4.办好三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布局的相对集中,使之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郊区已形成3个部级开发区、25个市级工业开发区和85个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地。这三级工业园区已成为北京郊区工业的主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就业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个时期,要通过新增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建设用地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开发区集中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提高三级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21世纪初京郊区县经济增长点研究课题组.京郊经济增长点新论,农业科技出版社

[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朱廷春王德忠:政府在推行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5

再过十天左右时间,我们就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区的离退休老同志及其亲属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上个月中旬,区委召开九届十次全委会,回顾总结我区“十五”及××年以来的工作,科学谋划“十一五”发展的思路措施,研究部署××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关于制定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我结合区委全会精神,向大家作情况通报。

××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一高二强三快”:一是经济增长持续走高。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市下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工业现价总产值突破亿元,达亿元,服务业发展也跃上新的台阶。二是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完成技改财务发生数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天健运动器材、东星冰箱配件生产线、明星减震器厂扩能等一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三是城区集聚辐射功能趋强。全年完成城建投入近亿元,打造了一批新的街区亮点。“创卫”工作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东大门整治建设全面展开。社区“两房”建设步伐加快、成效明显。随着苏宁电器、易初莲花、金山百、苏果超市、金鹰国际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相继落户海陵,中心城市的品位、人气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年新增工商注册资本亿元,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达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五是开放型经济推进速度加快。全年协议利用外资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派境外劳务人,约占全市劳务输出总量的。六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和元,同比分别增长、。总体上看,我区××年主要考核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十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艰苦创业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各位老干部、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此,我代表区四套班子,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年至年是“十一五”规划期。今后五年,我区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又快又好的发展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竞争力为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和“和谐建区”战略,着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城市集聚功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安康、科教进步、环境友好的和谐新海陵。工作中,将紧紧围绕“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和谐建区”三大战略;着力提升经济科学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发展水平以及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坚持走提升产业竞争力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城市化发展之路,科教创新、人才强区之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为民利民富民之路。版权所有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促进海陵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夯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的总量和质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培大扶强骨干企业,加快形成数控机床、车件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确保全年技改投入增长以上,实施投入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项,竣工投产项,力争新增亿元企业家。二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物流经营主体,高起点规划设计好森北仓储物流中心,重点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温泰仓储区,做强泰东物流园,形成专业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积极引进沃尔玛、欧尚等国际知名企业,加快金鹰国际、苏果超市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专业市场和现代中介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重点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壮大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在继续巩固原有优势市场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一级资质企业的作用,巩固扩大北京、上海等重点市场,继续做好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建筑市场的开发工作,拓展已有一定基础的非洲、中东等海外市场。

第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开发。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一是推进载体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推进海陵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道路逐步贯通、功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格局。完成安置区一期工程建设,加大亩商住区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电子、电器、电机”三电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特色架构。二是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探索“零土地招商”、产权招商等方式,发挥地价杠杆作用,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缓解要素紧张对招商引资的瓶颈制约。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规模较大、产业链长、主业突出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区力争实现引进世界强企业落户海陵“零”的突破,实现协议利用外资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以上。三是增强服务意识。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做好基础工作,加强信息,建立客商及项目信息库,强化招商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机关部门服务意识,推进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工作。以实施《城市建设三年纲要》为抓手,主动参与城市建设,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一是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认真贯彻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一轮旧城改造。坚持整体规划,推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从注重项目管理转向注重空间管治,从注重区域局部转向注重区域整体、区域联动;创新城建投入机制,做好经营城市文章,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旧城改造;坚持高标准建设,强化精品意识,全年计划总投入亿元以上,实施海陵新城、东大门改造、东风北路街区改造等项重点工程。二是强化社区内涵建设。以争创“江苏省社区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完善社区自治,服务城市居民,增创特色品牌,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把发展社区服务与满足群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优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内容,增强社区服务在居民安居乐业方面的保障功能;着眼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区建设发展需要的队伍,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积极组织社区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积极参与“五城同创”。组织开展卫生街区(达标乡镇)创建活动,探索建立“创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实现住宅小区和后街背巷全覆盖保洁,美化、亮化、绿化城市环境,加大施工环境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力度,为泰州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再作贡献。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谐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作中,坚持把发展的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力推动全民创业,降低准入门槛,拓宽准入渠道。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对失业职工、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打造基础教育品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群众健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有效的保障;加快建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坚持把利益的兼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着力兼顾好五个方面的利益,即,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让政府、企业与百姓都能得益;兼顾发展进程中能力强的群体和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放手让能者创业,多方面帮助弱者就业;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和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利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对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实施帮扶,对特困家庭提供有效救助;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探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兼顾不同行业群体间的利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努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坚持把载体的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进一步巩固“平安海陵”创建成果,继续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和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认真开展“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贯彻《条例》,广泛推行民主恳谈会、社区议事亭等形式,引导和帮助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力抓好省“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区创建迎检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内涵质量。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6

09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3.11%。全区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累计完成26501.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0.77%。全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注册资金14693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32%。全区创造就业岗位16642个,完成全年计划的138.6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

(一)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年我区全年实现的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增长速度与生产总值总量均列中心城区首位。历史上首次出现连续12个月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4%以上。至此我区已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制定的生产总值翻番目标。同时,也为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双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财政收入与增加值比例,投资、消费、出口等支撑类指标增长速度,引资到位率,增加值内部结构,职工收入增长水平与增加值增长速度比值等指标均保持了协调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二)结构合理调整,区位优势凸现

**年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效果,一批业态创新的商业、餐饮娱乐业取得明显的行业优势;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稳定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业发展迅猛,经济总量同比增长9倍,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上年的0.94%上升至**年的15.88%,上升14.9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继续扩大开放,储备发展能量

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为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利用内、外资呈现六个特点,一是创新工作方式。尝试领导带队招商和全员招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利用内、外资项目多、大项目多。全年共落实利用内资项目32个,其中上亿元项目有7个;落实利用外资项目15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3个;三是资金落实好。内资到位率超过38%,外资到位率达到35%,而且出现当年批准的企业当年资金全部到位,筹备期缩短;四是投资方向好。投资教育、信息、科技、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项目增多;五是追加投资踊跃。因看好我区发展前景,外商大项目追加投资增多;六是预期投资踊跃。随着我市“三步走”战略实施,我区投资环境改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海河开发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以及各行业入世保护期相继结束。招商引资出现投资咨询多,新投资国家和地区多,投资新兴行业多,形成新年度储备项目多的招商引资良性循环局面。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目前已经形成一批稳定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其中,年出口百万以上的企业占半数,实现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量的90%以上。

(四)发展非公经济,激发经济活力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1%,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外资企业,外地驻**非公有制企业,改制的原国有企业,园区企业竞相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产业选择先进。特别是一些来自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的倾向明显;二是经营逐渐规范,特别是产权商铺和农改超等新兴载体的产生,有效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形象;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体规模明显扩大。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比十年提高了68.99%;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提高了30.41%。非公有制经济显示了蓬勃向上的活力。

(五)提高职工收入,兑现发展成果

**年我区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原则,从多方面入手,确保职工收入与全区经济同步增长。对指标管理部门采取以调查研究开路,完善统计方式;对企业采取指导督促为主,检查惩罚为辅的措施,确保市政府下达我区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指标圆满完成。同比增速达到18.87%。使广大职工群众享受到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六)启动楼宇经济,创新产业载体

今年,我区根据向空间求发展,向空间要效益的发展思路,提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确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出发点,以楼宇经济为载体,以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前提,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提高入驻率、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形成政府、楼宇业主、入驻企业三方共赢的良性发展模式。同时,明确了楼宇经济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企互动的原则;保住存量、引进增量、增加总量的原则;合理定位、区别对待、重点扶持的原则;展示形象、打造品牌、创造效益的原则。**年通过对区域内楼宇资源进行广泛走访、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制定政策、打造平台,改善服务。楼宇经济入住率已经达到81%,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同时,中介咨询、通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与大型商贸设施、特色商业街共同构成了我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形势、新挑战面前,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区上下持之以恒,不懈追求高水平的结果;是各方面奋力拚搏、积极进取的结果;是同心协力、勇克难关的结果。与此同时,全区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制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目标的安排意见

**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区第八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是我区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为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生产总值超百亿、财政收入超十亿目标的决定性一年。做好**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我区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主要经济工作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年我市继续对主要经济指标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的设置的原则: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与“三步走”第二步目标的衔接。二是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把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摆到重要位置。四是体现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按照这个要求,我区**年经济工作目标的编制本着便于全区政务目标考核和保持目标管理渠道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进行安排的。**年我区安排的主要经济考核目标共计九项。

1、生产总值:全市工作目标增长13%。下达给我区的生产总值目标是可比价增长20%。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以及便于分解下达,我区按现价增长22%进行安排,参考绝对值是85.43亿元。由区发展计划委负责组织落实。

2、直接利用外资:全市直接利用外资协议额和实际利用额均增长30%以上。下达我区直接利用外资协议额1.26亿美元,增幅为35.28%;实际利用外资额4400万美元,增幅为36.22%。由区招商办负责组织落实。

3、吸引外地来**投资:全市吸引内资协议额和实际利用额均增长30%以上。下达我区吸引内资协议额66.3亿元,增长30%;实际利用额31亿元,增长58.97%。由区招商办负责组织落实。

4、住宅建设:全市住宅竣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下达我区住宅竣工面积20万平方米;重点工程及旧区改造拆迁面积35万平方米。由区建委负责组织落实。

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市工作目标为1188亿元,增长13%。下达我区零售额目标是在去年实际完成基础上增长19%,为确保目标完成,我们按增长20%进行安排,绝对值为111.07亿元,这也是首次突破100亿元。由区发展计划委负责组织落实。

6、增加就业:全市增加就业岗位25万个,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下达我区的增加就业岗位目标为1.2万个,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由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落实。

7、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工作目标1500亿元,增长20%。由于今年继续维持原统计口径,所以今年市下达我区的指标是2.52亿元,增幅为18.3%。由区发展计划委负责组织落实。

8、外贸出口总值:全市工作目标为增长25%以上,目前这项指标仍然在分解中,尚未下达。该项指标下达后由区招商办负责组织落实。

9、个体私营经济新增注册资金:全市工作目标为330亿元,增长10%。目前这项指标仍然在分解中,尚未下达。该项指标下达后由工商**分局负责组织落实。

(二)主要经济工作目标分解意见

分解原则:今年仍延续**年计划管理渠道,在去年各目标承担单位实际完成情况的基础上,以《**市**年主要经济目标安排意见》和我区第八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及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在充分考虑国企改革成果、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和新经济增长点开始运行等具体情况,结合各部门**年实际增长速度进行分解,使全区经济发展做到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再上新水平。

1、生产总值目标分解意见

按照生产总值绝对额85.4亿元分解下达,比**年净增15.4亿元。现价参考增长速度为22%。分解的具体意见是:

(1)生产总值的分解保持上年管理渠道和目标承担部门不变;对新开业项目及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着谁开发、谁招商、谁负责的原则纳入管理渠道;对改制企业根据所有制性质变更情况,在管理稳定的前提下纳入相应的计划渠道。

(2)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支持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充分考虑个体、私营经济单体规模扩大,新增注册资金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今年安排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按增长23.18%安排。

(3)**年我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外商投资企业伊都锦商厦的开业及班尼路商厦的加入,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年安排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目标的增长速度与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持平,增长速度为22.45%。

(4)**年外地驻**企业增长速度安排中,考虑到通宝商厦、麦购广场等新项目已开业等因素,在去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按全区平均计划增速22%下达。

(5)科委所属的园区,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期,现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增速趋于稳定。因此,今年计划安排的增速为20.32%,略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6)现代服务业园区和明星工业园虽然刚刚成立一年半,从去年运行情况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两个园区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上升阶段,招商势头良好。因此,今年现代服务业园区和明星工业园增加值计划增速分别按21.15%和21.81%安排,与全区平均增速基本持平。

(7)区经贸委所属商业公司和部门经济,在经过改组、改制后,商业公司规模减小,今年下达的计划增速为20.37%;考虑到部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今年计划以20.76%的增速进行安排,略低于全区平均增速,由经贸委组织分解。

(8)建工集团因客观原因及其行业的特殊性,今年计划安排为2500万元。

(9)滨江集团、华旭集团和狗不理集团由于**年仍存在着资产重组、改制等多种因素,均按略低于全区平均计划增速下达,计划增速在20%左右。

(10)房地产企业根据计划渠道不变的原则,**年仍由区建委承担。计划安排增速为20.67%,略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11)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和街道统计部门负责统计的“无主管企业”不宜作为考核目标进行安排,因此今年的目标增长都低于平均增速,按不超过20%进行安排。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分解意见

(1)零售额工作目标的安排总原则是各承担指标单位均按20%增长。

(2)由于去年拆、改市场较多,因此,今年市场办承担的零售额计划增速是在去年实际完成基础上,按增长18%下达,低于平均增速。

(3)招商办负责承担的外商投资企业零售额指标,考虑到新开业的伊都锦商厦、班尼路商厦等因素,安排零售额1亿元。

外地驻**企业零售额目标的安排,是在去年实际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宝商厦、麦购广场,同时考虑万达广场进入稳定发展期等因素,同比增长超过全区平均增幅。

(4)滨江集团零售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零售额按增速17.03%下达。考虑今年滨江服饰已完成改制,新中国和滨江万丽大酒店进入改制实质阶段,因此计划安排增速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5)华旭集团在**年完成数中剔除迁出企业的零售额后作为基数,按18.7%安排。

(6)私营企业考虑到与增加值相同因素,并考虑了户均计划承担能力,**年计划增速高于全区的平均增速。

(7)其他部门计划按全区平均增速下达。

(三)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说明

**年**区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的编制,以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年工作安排意见和区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各项社会事业工作为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总体要求,本着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有利实施、重在实效的原则,在与相关单位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安排了三大类十九项内容:

第一类: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市容环境、环保、环卫以及市政园林等项工作。

第二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工作、社区建设、依法治区、民政事业、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妇女儿童事业。

第三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事业。

新的一年社会事业发展充满着机遇与希望,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载体,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社会事业的制度保障将更加有力。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的具体内容请查阅《**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目标》,不再一一说明。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7

一、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及“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潜力评估

(一)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目标完成度方法评价结果,《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其中,进展良好及以上程度的指标23项,占指标总数74.2%。从指标类别看,资源环境类指标完成情况最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类指标完成较好,科技教育类指标完成情况较差。从指标属性看,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相对较差。

(二)内蒙古“十二五”中前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三)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1.产业发展趋于均衡,但工业仍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是随着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农牧业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巩固,预计“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左右。二是工业经济仍将处于主导地位,传统能源工业经济增长带动力趋弱,但工业结构优化有望取得新进展,对工业效益提升形成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受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内蒙古煤炭、冶金、传统化工增长将有不同程度回落。但随着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推进,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将迎来较快增长。预计“十三五”期间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左右。三是服务业稳定发展,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随着《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执行,我区服务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而且,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我区消费结构提档升级,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运用,促使内蒙古服务业步入提质升级轨道,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自治区“一堡一带”建设的稳步推进,内蒙古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也将带动我区服务贸易快速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

2.需求结构趋于改善,投资、消费拉动更加协调。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性作用。“十三五”时期,内蒙古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区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和空间,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将带动投资稳定增长。另外,随着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区民间投资潜力将得到释放,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强。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巩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处于潜力释放的历史拐点。国家将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提高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社保体系,培育新兴消费领域,消费的经济主导地位将被进一步确立。另外,国家和自治区将持续加大对新型消费的培育力度,拓展消费领域,我区潜在消费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

3.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以建立“规范、高效、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根本目标,以理顺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纵向深化关键领域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区市场经济体系更趋开放、有序,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会显著增加。

4.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将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将取得突破,城乡间公共资源配置更趋均衡,生产要素流动更趋自由,这将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和需求空间提升。

5.支撑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仍满足经济增长需求。“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劳动力、资金和环境成本将处于上升通道,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供给仍满足经济增长需求。一是随着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区也将加强教育及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劳动者素质提高为创造新的人口红利创造条件。二是随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内蒙古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源供给条件向好。三是国家将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及减量化战略,对我区新增建设用地产生影响。但随着城乡土地综合利用及集约节约用地不断推进,内蒙古的土地供给完全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四是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供给有保障。

二、内蒙古“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充分对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区情,综合考虑“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构建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二)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和实用性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可比性和区域性原则。

(三)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内容及特点

框架结构。初步构建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创新驱动、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6个方面共42项指标组成的内蒙古“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主要内容参见附表1。

指标体系新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十三五”规划既强调对“十二五”规划思路的延续性,又结合“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新趋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总体要求进行创新调整。与“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相比,增加了创新驱动与和谐发展两方面,突出了创新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多项保留指标与其他省份大体近似,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同时,新体系在结构调整上突出内蒙古经济发展特色。

三、内蒙古“十三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一)三次产业及地区生产总值

利用内蒙古宏观经济年度模型,通过种植业总产值和畜牧业总产值对第一产业增加值进行解释,测算出“十三五”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3%-5%的区间;通过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对第二产业增加值进行解释,测算出“十三五”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9%-12%的区间;通过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解释,测算出“十三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6%-9%的区间。利用生产法的概念,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相加得出地区生产总值。经测算,“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7%-8%的区间。

(二)投资与消费

根据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十三五”时期,我区消费平均增速在9%-12%的区间范围内,投资增速在11%-14%的区间范围内;由Jonhamson协整检验可知,长期中,我区消费、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对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944,投资对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677;由误差修正模型可知,短期内,我区消费、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相互作用,促使经济由非均衡状态逐渐向长期的均衡状态趋近。

(三)民生改善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稳步增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25万人。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达到3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人口城镇化率高于66%;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70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5%,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达到100万套。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3人。

(四)创新驱动

(五)文化繁荣

“十三五”时期,我区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以上。继续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教育投入增加,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到720亿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每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达到0.8个以上。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2%以上。

(六)生态文明

(七)社会和谐

“十三五”时期,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3以下。有效提升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每万人交通、火灾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48人以内。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更加完善,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及时处理,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100%。

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管理

提高规划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各领域目标,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加强统计工作,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自治区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接受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规划主管部门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交各指标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

(三)完善要素体系

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取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股权融资,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推进财政基金与金融资本、政府性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对各类功能相似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统筹整合力度。构建有利于技术市场健康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面向社会、覆盖全区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和规范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要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促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以制定和完善信用法规制度为保障,以建立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两个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和制定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新林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总体工作思路,把积极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加以部署和全力推进。努力建设成为“生态和谐、发展和谐、政治和谐、人际和谐”等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1.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开发建设初期,林区各项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以林为主的资源型林区。改革开放以后,林区经济结构开始调整,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社会事业相应发展,实施“天保”工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发展社会事业,使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更加突出发展社会事业,有力推动了林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1推动林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认真总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汲取开发建设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构建林业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的关系,坚持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充分调动林业人的积极性和社会的创造活力,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使经济社会在总体平衡中健康向前发展;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在加快林区发展的同时,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使全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总体和谐。

1.2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是解决林区不和谐问题的需要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不够平衡,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拉动;对外交通仍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区职工群众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对因灾因病等特殊情况致贫人员救助难度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等。我们要通过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构建林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1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宁可不要gdp,也要保护大森林。因此,必须以建设现代林业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的理念,坚定不移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确保森林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突出抓好部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县、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农村保护建设五个重点。抓好植被恢复,加强嫩江、黑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控制。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等,为林业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2.2实施“天保”工程,使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休养生息:继续争取国家“天保”工程政策支持,争取延长实施年限,使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休养生息。做好实施方案的调整、修订和完善。强化对“天保”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检查和监督工作。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根据森林资源的承载力,合理确定木材产量,“十一五”期间活立木生产在现有基础上每年下调10%,直至停止主伐生产,实现由用材林基地向生态公益林区转型。继续实施分类经营,加快林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使资源管理与利用分开,建立有利于管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

2.3实施资源培育工程,提高森林蓄积和覆被率:继续巩固营林基础地位,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森林蓄积和覆被率。坚持培育市场价值高的目的树种,坚持重点区域培育和“见缝插绿”相结合,能造林的地块都要造林,能补植的地块都要补植。抓好火烧迹地更新造林。实施营林工程,开展公益林抚育和低质林改造。对近山区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废弃场址和采矿迹地进行人工造林或植被恢复,对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和次生林地加快人工更新,对远山区实施封山育林。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森林公顷蓄积量,实现森林质量与和森林覆被率的“双增长”。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通过精深加工吃干榨净“三剩”资源、推行“以煤代木”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非经营性资源消耗。

2.4实施资源保护工程,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把森林防火作为保障森林资源安全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航空护林、生物防火隔离带、基

础设施、重点火险区治理和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灭火能力,力争在15年内达到国际现代化林火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三总量”管理。实施自然保护区工程,使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在抓好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使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争取工作。

3.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接续产业

现有产业结构与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以产业化和工业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支撑。除森林资源外,我区的旅游、气候、山特产品、土地、药材、矿产和地缘等资源都很丰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比较大,资源对资金、技术的吸引力比较强,未来发展的物质潜力条件比较好。要突出发挥中国最北地缘优势和大森林、大界江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要加快标准化小区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养殖,切实抓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学管理、饲料供应等各个环节,把新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鹿养殖基地与优良马鹿引种集散地,做强特色养殖业;要大力开发加工利用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等山产品,统一组织、统一收购,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坚持采集和种养相结合,突出纯天然、无污染、疗效好、药效高的特点,大力开发以地产资源为主的高科技产品,同时,还要建设繁育基地,扩大栽培面积,逐步实现产业化;对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产业,对矿产资源开发要本着既获利又保护生态的原则进行,当前要把煤炭开发作为重点,提高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回采率,增加煤炭产量,培育税源,并坚持保护性开采,确保采矿企业边开采、边恢复或闭矿停产后全面恢复,做好矿产开发业。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9

论文摘要: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养老保障是基础,农村社区养老保险是过渡,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是方向“的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后论述了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演化的动力机制。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农民日益要求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型。但是,像我国这样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在转型时期农村应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的模式可以套用。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不够深人。因此,如何选择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就成为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2)养老保险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纵观世界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己经历了2个历史阶段并相应的形成了两种养老保险模式。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家庭养老保险发展到社会养老保险,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都是处在该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大量迁移,农业人口相对一国的人口总数所占比例极低,传统的家庭结构解体,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首先在工业先行国家瓦解,而代之以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日本在20世纪的1941年,就提出了面向城市企业劳动者的厚生年金保险,而直到1971年才推出了面向农业从业者的年金保险制度,这时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己达到70%以上,农业从业人口还不到20%。为了推进城乡实质平等的“国民皆保险”,国家财政给予农业从业者社会保险以更大的支持。目前我国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的中期,城市化水平1998年是18.23%,2002年才达到36.09%;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显然,我国农村向城市化转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若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是不现实的。所以,在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时,必须适应国家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2)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社会保险模式选择的核心因素。这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理论依据。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历程看,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来源主要有:国家、集体和个人,但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国民收人的状况又往往制约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国家财务充裕,企业和国民支付能力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社会化、保险对象的社会化和保险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就比较高;反之,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只能是低度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过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仍然很强烈,各种发展事业和项目都需要经济或财力的支持,这又树俯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国家财政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解决8亿多农民养老问题,而我国农村总体上生产力又不发达,农民可支配收人低,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所以,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国建立城乡统一的高度社会化的养老保险模式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只能选择社会化水平较低的养老保险模式。

(3)社区化养老保险是社会化养老保险的过渡社会保障的科学机理是“大数法则”,即大多数人群分摊少数人的风险。覆盖面越大,每个保障对象遭遇风险的概率越小,补偿越稳定。有着“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贝弗里奇,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全面普遍性原则”,要求社会保障的对象是覆盖全体国民。但贝弗里奇同时出提出了“区别对待原则”,要求根据不同的社会成员采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性极为明显。历史因素的积累和现实条件的局限,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不可能采取一个模式,更不能一步到位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而应“区别对待”,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根据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借鉴国外养老保险的经验,把农村社区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起步与发展阶段中特殊过渡形式,谋求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相对独立地发展,待条件成熟后与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并轨,是比较现实的战略选择。

3转型期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模式

我国农村转型期的养老保险模式是:家庭养老是基础,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是过渡,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是方向。它的走向是:家庭养老—社区化—社会化。

(1)以构建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为老年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服务保障和亲情关照,是我国养老保险的传统模式,也是当前农村养老特别是纯农业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①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个人终身劳动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是农村老人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绝大多数农民在中青年时期将自己的全部收人和积蓄用于养育子女和置办家业,不预留自己的养老费用,而是将来依靠子女养老。这种家庭内的财富代际转移过程,实质上是父母对子女抚养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这种异期双向的过程,任何一方输出残缺就会使过程中断,造成对家庭和社会的不经济。②从法学角度上讲,家庭养老保险是农村老人拥有家庭的经济资源控制权和享有被赡养权利的体现。土地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特殊的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房屋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也同样具有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老人通过拥有土地经营权和房屋所有权可以对家庭资源进行控制,为自己的养老提供保障。③从社会伦理学方面看,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保障是我国传统的社会基本伦理之一。家庭养老保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源,让老人安度生活、享受天伦、慰藉精神是每个家庭的职责,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孝亲”文化基础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这些具有东方色彩的社会伦理,是千百年来我国家庭养老的强大支撑力。转贴于(2)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单位的“大家庭、小社会”的养老模式按照“政府扶持、块块管理”的原则和“收人保障、服务保障”的保障职能,该养老保险模式的组成:①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的组织体系。省级设立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管理中心,负责全省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管理、运营及业务指导;市级设立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管理处,负责全市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协调各级组织的运作;县区设立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辖区内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给付;乡镇设立农村社区养老保险管理所,具体经办农村社区养老保险业务。②农村社区养老基金筹集体系。资金主要来源:农村劳动者个人缴纳,集体公共基金补助,国家初期管理费和政策扶持。劳动者人人交纳保费是主体;集体补助是社区的集体组织负担与本社区经济收入相适应的一定比例的保险金;国家扶持则主要体现在对乡镇企业、集体补助部分给予税前列支,提供开展社区养老保险初期的管理费用。③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投资主体社会化和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住养的老年公寓、托老所、医疗健康卫生院、精神慰藉的休闲场所等,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在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演化的动力机制

从总的历史发展规律看,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会不断增长,城乡的差距会不断缩小直至弥合,社会保障制度就会城乡一体化,覆盖面就会达到全体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将全民化。英、法、瑞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loo%的覆盖率,美国也己达到90%的高覆盖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必然要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演化。

(1)农业工业化的推动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近代西方工业化的产物。我国乡镇现在己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和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加快了农业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农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城乡布局发生变化,正在冲破传统体制造成的工业与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随着二无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性演变的实现,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减压阀”的社会保障制度(含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然要从工业延伸到农业、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2)农村社区城市化的外扩力农业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农村土地人口的大分化和大流动,土地资源快速递减、劳动力大量富余并向二、三产业转移分流,形成了许多小城镇。自1949--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才由5.1%增加到18.23%;但从1998—2002年就从18.23%上升到36.09%,农村社区城市化过程大大提速。农村社区城市化的这种外扩力量,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反差,支撑着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扩进。

(3)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提高了农村社区的经济水平,尤其是增加了社区公共基金,为农村建立社区养老保险提供了资金保障,使农村社区养老保险有更强的内部调剂和互补功能。一些富裕农村社区还可以仿照城市的做法,为社区老年农民建立退休制度。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也驱动着农村社区养老保险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4)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根据国际经验,在社会经济发燕尾服的初期,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但是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农业将开始减少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程度;当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就会发生工业的经济利益向农业的回流。发达国家实现这种根本转变后,把转移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转向直接的收入支付,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到200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达到89404亿元,人均占有超过800美元。用不了多少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可达到1000美元以上,就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根本转变,就会拉动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并轨。当然,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又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分析,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就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10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明确今后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全面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就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三点要求。

一、认真学习传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

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首先用了将近页的篇幅,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在讲国际形势时,深刻分析了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和变化,指出和平、发展、合作是主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突出强调做好对外经济工作。在这一形势下,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并重点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多元化中加强合作,以巩固同各国的传统经贸关系,开拓经济合作的新领域,扩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同有关国家合作的新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用“四个四”概括了当前国内发展形势。一方面,回顾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四个加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认识;加深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的认识;加深了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关系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国情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四个体会”:这次宏观调控是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这次宏观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这次宏观调控是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的调控;这次宏观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客观评价和全面总结了一年多来中央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的初步成效,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党领导经济能力的不断增强,明确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方向,为明年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清醒分析和指出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四个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推进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刻不容缓。进一步指出了下一步工作要以“四个着”为出发点:着力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持明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长远,重点抓好“十一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今后长期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会议提出的“四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正是制约我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关键,切中要害,分析具体,同时又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符合当前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我们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

这些分析和判断,表明了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识更加清醒,对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认真分析这些变化对我们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结、研究、思考我区明年工作,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二、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为我们进一步理清明年工作思路提供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总的来看,分析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从机遇来看,今年以来,整个经济增长比预期的快,社会发展比预期的好,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总体背景下,今年我们将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改革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这些都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我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上周六也就是×月×日是我国加入三周年,我国进入了入世后过渡期的最后阶段,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涌向我国,这些“跨国公司巨人正在过河”,“河已过了一半”,这里是他们“上岸”落户首选之地;市里明年将全面启动世博会规划建设,也将带动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中,我们的发展定位将更为广阔。这些有利因素都为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提供重大机遇,关键是看我们抢抓机遇的水平和能力。

从挑战来看,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如利率、税率、汇率等资金政策调整,土地、能源、环境等因素影响等等,为各个领域和相关行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财税体制改革也同样对我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出口退税已经影响到区财政总收入,虽然今年对区级财政收入不会产生影响,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认真研究规律,提高驾驭能力。明年也是我区重大工程的决战年,南站、中环线明年底都要建成通车,重大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同时,大规模动迁对维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发的油价、房价、股价的起伏波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这其中既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价格浮动、节约资源的问题,也有引导和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

看到这些机遇和挑战,不是要让大家止步不前,而是要在保持清醒认识、增强忧患意识的基础上,更加坚定发展信心,通过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对形势的进一步认识,既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创新开拓的意识,来把握发展规律,研究对策措施,解决发展瓶颈,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争创新成绩。

三、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同时,要与贯彻即将召开的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部署和实施,总结好今年的工作,研究部署好明年的思路,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要抓紧抓实收好尾。今年我区开局就抓推进,起步就抓落实,按照“统一思想认识,统领第一要务,统筹各项工作”的要求,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成效。但是越是到年底,就越不能松,工作不能放松,精力不能松懈,作风不能松散,不能因成绩而沾沾自喜,不能因优势而止步不前。要抓紧最后半个多月的时间,全力收尾,一方面要对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全面检查督促,该完成的任务要确保完成,该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要全力达到节点要求,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分析今年工作的特点和不足,保持优势,改进不足,缩短差距,坚持各项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今年月开始的一个半月的区委常委专题调研,既是对今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明年工作的思考与谋划,我们要进一步汇集民智,努力把区委发展思路落实到区域发展路子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接下来,还有一些重要会议安排,主要是:日,也就是明天下午,召开区委专题工作讨论会,研究区委明年推进的一些重要专题工作。日,星期三,将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进一步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我区重大市政工程、重点规划项目。日日,市委举行八届六次全会。日,召开区委常委会,传达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

二要抓紧抓准开好局。明年是全面而务实的建设年,重点区域、重点规划、重大项目进入全面落实阶段,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该落实的要抓紧落实、确保完成,该开工的要按照节点、有序推进。明年还是积极而稳妥的改革年,在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经济指标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体制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资金、组织管理、协调配合等问题,明确重点,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改革进程。明年也是快速而高效的服务年,要深化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更好地服务百姓、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加强执政基础,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