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专业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8:53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1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2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3

【关键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意义特点实施条件

一、引言

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不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部曾经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水平高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专业技能强的人才。所以培养高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现如今我国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培养人才离不开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运用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工学交替主要指的是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工学交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学生。学校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注重运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教学体系会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别,进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1]。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学用紧密结合

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物流管理,首先就应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流公司的工作流程,例如仓储部、配送部以及作业流程等,这些都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很少会有教师注重实际的教学体系,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这些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并不多。只有掌握物流管理的运行方式和方法,才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物流公司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

物流公司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物流公司中的仓储部门和配送部门对于使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而言至关重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强化对物流知识的认识,并加强自身的实践。工学交替的实质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更好地学习到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有关的内容。对于我国的高校教学体系而言,物流公司的教育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现如今有关教育部门一定要注重对物流公司的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物流企业必将会成为学院教学的一部分延伸[2]。

(三)设立两个学习场所

学习场所的设定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场所与学生的学习场所是不同的。教师所设定的场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感受到工学交替的意义;而学生自身设定的学习场所往往会充满一些企业文化,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学生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学习中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很多学生在物流管理和顶岗实习期间对于物流企业的文化和人文素养都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这种文化的熏陶将会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

(一)外界联手

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选择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其次,物流管理专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注重先进技术的引入。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应该对企业有所了解。只有在清楚地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重要性的情况下,才可以由专业教师联系物流公司,让物流公司与高校学生之间建立一定的桥梁关系,这样将会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

(二)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实训基地,这部分实训基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提供实训场所。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还会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由此可见,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能够得到未来社会的认可,而实训基地的建立也会为促进我国校企互动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五、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中,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动力,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今后,应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物流管理专业中,促进专业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集体经济,2009(06):135-136.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4

关键词:课赛融通;技能竞赛;教练型教学模式

一、引言

“课赛融通”是将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专业技能竞赛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并根据竞赛成绩来取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3】。教练技术是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激励理论鼓励被教练者挖掘自身潜力,不断突破自我,创新自我,能够不受思维限制,最终实现目标【4】。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仅仅对“课赛融通”相关理论的以及教练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未将两者结合企业一起研究。本文结合物流技能竞赛的特点首先对“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并结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对我国高职教育中“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最后探究其应用意义。

二、物流专业“课赛融通”下的教学改革

(一)将技能大赛融入“物流技能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实施

技能大赛能够将竞赛成果经验反馈到日常教学中,而日常教学也为技能大赛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做中学、做种教”,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物流技能大赛所倡导的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普惠性”为主线,将“物流技能综合实训课程”分为三部分库存管理模块、运输实务模块以及配送设计模块。通过三大教学模块理论与实际演练(软件操作与实际模拟操作)的展开将“物流技能综合实训课程”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根据物流技能大赛的竞赛方式和竞赛内容,技能大赛的岗位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重整和编排,使其符合技能大赛和相关企业岗位的需求,同时更加重视了物流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将典型企业工作项目融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以“课赛融通”作为教学改革的抓手,坚持做到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位理念,实现了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大赛的全面对接。物流技能大赛是在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贴合了当前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以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同时加大过程性、技能性考核比重的方式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三)“课赛融通”促进物流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优化

物流技能竞赛项目的形式与内容是模仿企业环境哪找企业岗位要求进行设计,与企业的亲密度较高。物流专业在设计教学模式时结合物流技能竞赛项目,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岗位分析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任务,同时以提高学生对整体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设计及操作能力为目的来设计综合设计与操作模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同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是改观了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一课到底的教学模式,而是划分为项目化教学模块与综合设计和操作模块。

三、“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

将“教练型”管理体系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就是“教练型”教学模式的思想。其核心内容如下:教练式管理是指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下属成长;教练型管理者是运用教练技术帮助下属在学习中获得成长【2】。“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而“教练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那么,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如何将“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与“教练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一)“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基础是将教练技巧熟练运用到物流技能竞赛项目中

物流技能竞赛,不仅仅是赛学生,更多的是赛教师。因此教师在保证自身专业技能提高的基础上,为更加熟练的运营教练型教学模式的相关技巧,教师应该学习并掌握以下几个最基本的教练要点:①“教练”的重点在于心态的调试。②“教练”的本质在于激励。③“教练”的主要方法在于有效创建学习型团队。④“教练”的根本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1】。

(二)学为人师,为应用“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前提。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教学渠道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及其所掌握的知识有可能完全超出教师。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应用“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将自己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关爱学生,为应用“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提供情感支撑。

教师的天职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推动并引导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教师的意义就是为了弥补和纠正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行为示范,为应用“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提供实践保证。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榜样,教师所体现出的“师德”及其所展现的“师魂”会强烈的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行为目标等。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语言风格、衣着发饰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修养。教师要为人师表,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与引导。

四、“课赛融通”教练型教学模式对物流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成绩

在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同时将竞赛内容融入到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并在教学中建立竞赛激励机制,一方面使竞赛项目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开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成绩。

(二)推进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物流技能大赛的各项目是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岗位要求而设定的,将物流技能大赛的内容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教练型的技巧与方法引入到教学模式中是对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5

 

一、引言

 

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不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部曾经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水平高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专业技能强的人才。所以培养高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现如今我国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培养人才离不开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运用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工学交替主要指的是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工学交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学生。学校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注重运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教学体系会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别,进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1]。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学用紧密结合

 

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物流管理,首先就应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流公司的工作流程,例如仓储部、配送部以及作业流程等,这些都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很少会有教师注重实际的教学体系,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这些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并不多。只有掌握物流管理的运行方式和方法,才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物流公司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

 

物流公司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物流公司中的仓储部门和配送部门对于使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而言至关重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强化对物流知识的认识,并加强自身的实践。工学交替的实质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更好地学习到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有关的内容。对于我国的高校教学体系而言,物流公司的教育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现如今有关教育部门一定要注重对物流公司的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物流企业必将会成为学院教学的一部分延伸[2]。

 

(三)设立两个学习场所

 

学习场所的设定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场所与学生的学习场所是不同的。教师所设定的场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感受到工学交替的意义;而学生自身设定的学习场所往往会充满一些企业文化,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学生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学习中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很多学生在物流管理和顶岗实习期间对于物流企业的文化和人文素养都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这种文化的熏陶将会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

 

(一)外界联手

 

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选择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其次,物流管理专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注重先进技术的引入。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应该对企业有所了解。只有在清楚地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重要性的情况下,才可以由专业教师联系物流公司,让物流公司与高校学生之间建立一定的桥梁关系,这样将会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

 

(二)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实训基地,这部分实训基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提供实训场所。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还会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由此可见,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管理能够得到未来社会的认可,而实训基地的建立也会为促进我国校企互动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五、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中,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动力,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今后,应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物流管理专业中,促进专业与学生的发展。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区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服务业的好经验、好做法,科学确定我区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5月25日至30日,由区财贸局牵头,联合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淄博晚报》社、《张店通讯》的有关同志,先后赴临沂市兰山区、浙江省义乌市、温州市鹿城区,重点围绕市场建设进行了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虽然时间紧迫,情况了解不够全面,但一路所见所闻,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市区基本情况

临沂市兰山区。兰山区是临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临沂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区总面积660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人,现辖4个街道、7个镇,466个村居。2004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0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亿元,批发市场成交额达380.3亿元。

浙江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建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5市。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辖8个镇、5个街道,户籍人口67万,外来暂住人口60万,流动人口约20万人,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达496家。目前市场经营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商位4.1万个,直接从业人员18余万人。2004年,市场成交额达324.9亿元。

温州市鹿城区。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4年,温州地市合并,建立现在的鹿城区。同年,温州市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鹿城区成为温州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全区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5个乡、4个镇,总户数19.56万户,户籍人口63.9万,外来人口约75万。

二、总体感受

这次考察之行,所到之处都是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超前,服务业尤其市场建设发展迅猛,城市公用设施良好,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一)注重思想更新。这三市区的发展思路很活、办法很多,许多领域都是超常规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学习考察中,我们感受到是他们那种敢拼、敢闯、敢试的胆气和硬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大思路、大气魄,还有超前的消费理念,这些都为当地发展服务业带来了无穷活力。比如在经商意识方面,我们是“占有铺子吃房租”,而他们则是“利用铺子做买卖”。义乌市20多年走过的历程,实际上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创新的过程。从“四个允许”兴市场、“兴商建县”促繁荣、“以商促工”强支撑到“工商联动”夺市场,再到如今的“国际商贸”铸辉煌无不显示出义乌人创新发展思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兰山区积极创新思路,在市场整合方面提出新建市场与对口拆迁市场利润分成的办法,既扶持做大新建市场,又维护了拆迁市场的既得利益。

(二)注重政策引导。这三市区在发展服务业尤其在发展市场方面,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义乌市善于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做好市场发展规划、确定市场管理政策,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市场布局调整。在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义乌市场六易其址,九次搬迁,同时在规划内兴建各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义乌市还致力打造“学习型市场”,免费开办了商务英语、外经贸知识、市场营销等培训班,有1.5万人先后参加了免费培训活动。兰山区对发展市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四个一样”:个体经营者与国有、集体经营者一样重视,一样服务支持,一样关心保护,政治上一视同仁,“四放”:放手、放胆、放宽、放活,“五不限”:发展速度不限、从业人员不限、经营模式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国家明文禁止的除外)、经营方式不限等政策措施。

(三)注重环境建设。环境也是生产力,在这三市区都已形成共识。无论是道路建设、城市绿化还是公共服务,他们都做得不错,尤其是温州、义乌,城市整洁、绿意盎然,花成带,绿成片,树成景,走进城区满眼皆为绿,给人以舒畅的感觉。夜间,在义乌城市广场上露天电影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城市公交车一般运营到晚上10点左右等,这些都为繁荣服务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温州市繁华商业步行街——五马街店铺林立,整齐划一,街中盆景别致新颖,遮阳伞、休息坐椅等一应俱全,时有管理人员穿梭街中,为市民提供周到服务。

(四)注重品牌宣传。品牌意识强是温州、义乌等三市区从政府到企业、商家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坚持把品牌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提水平,以品牌树形象,强势的品牌效应带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温州,拥有正泰、德力西、康奈、奥康、红蜻蜓、长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我们所参观的几个企业,都建有档次很高的产品展示中心,全方位地向客商、来宾介绍企业的发展面貌及产品。如义乌浪莎袜业集团专门建有500余平方米的展销中心,集中展示浪莎袜业的发展历程及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效果很好。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市区还十分注重城市整体品牌的塑造和宣传。

三、市场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做法

(一)主要特点。三市区近几年市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种类型市场和商业网点迅速崛起,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概括三市区市场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经济培育市场,市场反哺经济。近几年,三市区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建设发展市场、搞活商贸流通作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的重头戏,强力推动。到目前,兰山区已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83处,义乌市也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这些市场和专业街为兰山区、义乌市带来了大量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二是理念新,层次高。兰山区以建设“中国物流名区”为目标,以推进批发市场与现代物流整合为重点,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兰山区的流通、服务、创新功能。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整合市场资源。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义乌市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建造的全新理念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立足成为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流通中心、展示中心,打造全球最大超市。总投资1.89亿元启动“数字市场”建设工程,宽带、电话直接接进国际商贸城商位,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信用交易等贸易方式已成为义乌市场新的发展趋势。目前,义乌市拥有的门户网站达550余个。三是规模大,集聚强。兰山区建设的中国现代商贸城,总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130多亿元。其中,已于2003年9月开工建设的澳龙国际物流城占地6400亩,计划投资32亿元。华药物流城占地2100亩,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0亿元,一期工程主要有轻纺交易区、家电厨卫交易区、汽摩配交易区、文体日化小商品交易区和客货运中心。义乌市的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共有商位7000余个,是我国最大的工艺、玩具专业市场。二期概算总投资50亿元,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四是专业化,特色化。兰山区严格按照“科学论证,统一规划,一场一品”的原则,进行市场建设,突出专业批发市场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杂我专,以专制胜,保持了规模大、品种全、市场专的优势,促进了市场快速发展和繁荣。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义乌市场始终体现了以集散型为主,市场商品小、全、廉的鲜明特色。同时,义乌市场具有很强的商品研发能力,已拥有省级小商品研究开发中心2家,市级研究开发中心15家,并与数十所国内知名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小商品开发合作联系,商品研发范围涉及五金、文化用品等九个行业。

(二)主要做法。一是因势利导,培育市场。兰山区在市场建设中,坚持了“五先五后”原则:先成市后建场、先繁荣后规范、先综合后分离、先分散后集中、先简易后提高。兰山区计划三年内投资130亿元,整合改造58个专业批发市场,其中整体搬迁20个,原地改造24个,新建4个,逐步取消10个。今年重点抓好化工、板材、建材市场的搬迁新建,成衣、水果、水暖等市场的改建及文化用品市场的新建工作,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的内涵和档次。义乌市也是经过了因势利导、逐步培育,进而提高的市场发展过程。20多年来,这些专业市场越办越大,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年成交额从1983年的1444万元到2004年的324.9亿元,拥有了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创造了“小商品、大市场、高效益”的竞争优势。二是引商兴工,工贸联动。市场已不单纯是商品的集散和交易场所,已向生产领域和终端销售领域扩张延伸。义乌市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构想,规划建设产业加工区,加快发展义乌工业产业带,一大批中小企业围绕市场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了轻、小、专为特色的区块经济结构和颇具特色的企业集群,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与企业互动发展机制。截止目前,义乌市共有工业企业1.6万家。兰山区也积极依托批发市场资源优势,大力兴建市场配套加工区,引导经营大户围绕批发市场经营产品组织在本地加工生产,提高批发市场地产品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义乌市场就不失时机地“走出去”,纷纷在省外、国外创办市场、经营市场。近年来,义乌市向各地输出约6万多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人,他们把资本、经验、经营网络带到各地,进一步促进了义乌市场的发展。散布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义乌大军,形成了庞大的无形市场,把义乌的产品推向海内外,把海内外的信息汇集到义乌,形成了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现在,全国各地有上百家外贸公司常年在义乌市场组织货源,一些专业市场已成为外商采购商品的重要基地,常驻外商达5000多人。正是大力开拓两个市场,使义乌市场的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四是尊重市场,配套服务。主要是政府摆正自身位置,强化服务功能,促进市场的自主发展。义乌市建立完善了市场主体自身的管理服务体系,政府部门退出市场主办者角色,从运动员变为裁判员、服务员,各市场由专门的业主进行市场的建设培育、经营开发和物业管理。在义乌,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做好市场发展规划、确定市场管理政策、确定市场发展方向等工作。兰山区通过工商、质检、公安等执法部门,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为经营业户创造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同时,加强完善配套服务,在市场内建设了6处客运站,设立了100家金融经营网点,6所学校,为经营者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四、启示与建议

赴义乌等地参观考察的过程,是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结合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对我区服务业发展问题作了认真思考,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在更高层次上审视服务业发展。这次参观考察,总的感到这些城市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义乌市的小商品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几年一个台阶,目前已发展到了第五代市场。临沂市兰山区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现有市场资源,推进市场全面升级。特别是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以后,他们在市场发展上采取了许多大举措、取得了大成效,目前重点建设的澳龙国际物流城、华药物流园、香江商贸城三个大项目目标定位、建设规模、进展速度都让人赞叹。学习他们的经验,今后我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采取行动。一是要努力推动服务业实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当前,无论是从产业演进规律还是从各地政府工作来看,服务业发展都已成为工作重点。因此,我区服务业不但要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而且要瞄准先进、高点定位、奋起直追,实施赶超战略。如果满足于小步慢跑,再过三五年时间,我们就会发现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更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细化为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既要有五年目标,也要有年度、季度、月度工作任务。对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要加强调度督查,特别是对牵动全局的重大工程项目,要加快推进力度,敢干、会干、干好。二是要乘势而上,营造服务业发展新热潮。全区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以后,许多村居、企业对这次大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发展热情高涨,信心决心都很大。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今后两个月,围绕服务业发展集中开展学先进、促发展活动,把各级高涨的热情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要组织政府部门、村居、企业三个层面开展外出学习活动,采取“拿来主义”,分层次换脑筋。要重点开展专题学习,围绕商圈构建、休闲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物流园区建设、商业街建设等开展专题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使政府部门、企业、村居找准自己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定位,明确自身职责,确定工作目标。今后各部门、单位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把服务业项目作为重点进行推介。

(二)要以人为本聚集商气。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执法环境、社会环境好,企业才能立住脚、扎根深、成长快。今后,我区应大气力研究商气培植问题。一方面,要发动群众、尊重市场。义乌、临沂两地市场的高水平发展根本上得益于两地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得益于“义利并举、工商皆本”的独特文化基因。我区在传统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安居乐业、求稳怕乱、小成即满的观念比较浓厚。尽管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政府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今后,报纸、电视台以及横幅标语要把宣传创业典型、宣传大老板作为恒久不变的主题,各类政策文件要鼓励经商、鼓励创业、鼓励致富,逐渐培植自己的商业文化。对群众独创性的经济行为,要坚持先发展后规范,不简单下结论和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要善待外地客商。外地客商也是我区财富的创造者和纳税人,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必须给予他们市民的同等待遇。一句话,要对他们敬若上宾。在这方面,义乌市有独到的经验:如果一个外地客人和本地市民发生矛盾纠纷,义乌市执法部门不管事情原由,首先要处罚本地人,然后再处理具体事情。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外地客人,相对当地市民,他们是“弱势群体”。这种办法具有很强的导向效应。我区应该学习这种做法,首先在区直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中倡导这种理念,有意识通过这种“不公平”执法,形成尊重外地客商、善待外地客商的氛围,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建立起包容、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第三,部门执法要宽严适度。许多外地客商反映,我区经济方面的很多政策已经非常优惠,相比全国其他地方也毫不逊色。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过严过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今后执法部门应掌握这样一个尺度:只要不突破政策界限,具体事务的办理应以有利于投资者为准绳。区里应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对投资商投诉较多的部门,要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同时在年度工作考核时酌情给予减分。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7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actionguideteachingthoughtpenetratesvocationaleducation.throughanalyzingthesignificanceofapplicationofaction-orientedteachinginvocationaleducation,thispaperexpoundshowtointroduceaction-orientedteachingideaintologisticsinthesecondaryvocationallogisticsspecialtyandmakethethoroughpractice,thusmorepowerful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logisticseducation.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物流专业;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Keywords:action-orientedteachingideas;logisticsspecialty;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56-03

1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概述

1.1行动导向教学的认识论基础行动导向教学又称行为导向教学,译自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的行动以及该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等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1]。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教师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自己在“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1.2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论价值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很多种,应用也比较灵活,比如谈话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

具体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适当的标准。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灵活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达到做中学、学中做,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行动导向教学是中职物流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职业教育要真正能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就必须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职业者。可见,中职院校必须做好自己的定位,在物流专业领域的中职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职业操作能力的基层物流人才,培养成长型的物流操作者和管理者。

08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在人民网做客时指出,我们要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培养[2]。职教专家马庆发先生指出,职业教育的内涵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有志者创业”,这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和升学准备教育,不仅应对一次性就业需要,还要面对多次就业需要和可选择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中职的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望,只希望能够获得文凭或者直接学到将来就业的职业技能。这种现象,使得中职院校必须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被动学,老师被动教,没有互动,也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根本无法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给了中国物流教育工作者启示。物流教育者感受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多媒体授课、课堂模式等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物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体现出的“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则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3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在物流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把行动导向教学融入教学过程,势必引起教学模式整体构架的革新,而这种模式的产生,带动的不仅仅是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变化,更多的是教育工作者思想上、教学过程上、教学效果上等等各方面的变化。

3.1积极转变物流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教育思想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其基本含义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3]。职业教育不应该把学生仅仅视为未来的劳动者,而应视其为技术设计的潜在参与者。

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仅仅靠个别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意识和热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领导到基层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在认识上达成统一,真正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物流专业教学要想引入行动导向思想,也是如此,从校领导到各职能科室到各教育工作者,都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框框,深入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并能够把行动导向贯穿到教学中来,课堂模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行动导向特色,创建开放的物流教学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物流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3.2教学模式改革以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新型物流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本位,强调能力本位,这就要求物流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可操作的项目实施过程。制定项目规划后,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实施。整个过程包括学生策划、分工、实施、评定、总结等,行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完成项目并进行效果分析。如此一来,物流的教学模式必然与以往的小课时授课大为不同,而是采用实践教学的大课时教学模式。

3.2.1教学目标的改革物流职业教学以往都是单纯以教授学生学习物流相关理论,掌握物流知识为目标。行动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则确定在学生要掌握一定实操技能,了解相关企业实际运作和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这种职业能力现在成为界定新的教学培养目标的实质。这里的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4]。

在物流领域,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是物流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物流工作能力,又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专业能力即物流操作技能,方法能力则指从事物流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则指从事物流工作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既关键能力是指物流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对物流工作的理解、合理化建议,安全意识、时间意识、社会责任感,自信心,成功欲等。

3.2.2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与实践职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加技能,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尝试教改,但很多院校都忽视了教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确定课程改革体系。物流专业要想真正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开发物流专业的学习领域。物流教育工作者应了解物流企业运作,熟悉各类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因此,物流专业教师要充分调研物流企业,参与岗位培训及岗位实习,根据企业实际完成物流专业课程方案的开发和设定。物流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来学习,因此,该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是在经过完善的岗位分析后,整合工作过程,设定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把企业实际运作引入物流教学课堂,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2.3教学计划的改革传统的物流教学计划,遵循书本章节规划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则更注重科学合理的协调理论知识和物流实训及物流活动实践教学的关系,这使得新的教学计划制定更加趋于困难,也急需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行动导向思想要求多实训、多学科综合的物流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就可能引发在课程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场所和设备的更多要求。因此,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就更加严格,也更加困难。首先,必须要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与之配合,势必要求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设备的支持;其次,教务部门在安排教学时间上应重点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平衡,要和课程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整合时间安排;最后,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应本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的,科学的安排课程授课计划,更加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可能做到合理、完善和详细,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机动性小的授课方案。

3.2.4教学组织行动导向教学完成一个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要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因此教学组织也必须符合这种模式。无论物流教师在教授理论还是在进行物流实训,都不再是一个提供所有信息、说明该做什么并解释一切的传授者,也不再是始终检查学生活动并进行评价的监督者。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咨询者和引导者,物流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遵循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进行决策实施检查实施效果评估效果。

3.2.5学习成绩评定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指导的物流教学,学生成绩应由几部分组成。项目成绩50%(物流操作成绩、活动参与情况、活动成绩),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表现、出勤、ppt作业、测试),期中期末成绩30%。学生成绩评定标准,以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为主导,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期中期末作为项目活动到一定时期的检验。有良好的课堂组织,更应该有完善的评定机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竞争中的乐趣,团队协作的力量,同时也较好解决了个别学生逃避考试或采取非法手段考取好成绩等现象。

3.3课堂模式的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核心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物流专业一定要在课堂模式中深入改革,突出体现行动导向思想的内涵。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设备及环境,针对不同的项目教学内容灵活创造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创建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诸如角色扮演、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教学、情景模拟课堂、法庭辩论等模式。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物流教学中的每个虚拟项目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实训活动,更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共同面对抉择的过程,且必须一一做出决策。这样,每次的物流课堂,授课教师都要在备课过程中花费更多的精力,把物流企业的各项工作设置成一个个项目活动,让学生参与策划。课堂模式设置的越合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4小结

建构主义者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巨大的。如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职业人成为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物流专业在改革中采取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来设置物流专业课程,开发物流教学方法,以求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行动导向思想带给物流专业建设的意义是重大的,成果也是丰厚的。但是,行动导向思想的构建,不同走向偏颇,不能把行动导向单纯理解为实训活动或是项目作业,要把整个思想融会贯通,形成物流专业的教学特色。职业教育事业,虽然平凡,但意义重大和深远,职业教育人会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邦祥,吴全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子课题“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研究”报告[R]2006.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8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等职业院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323.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9

由于供应链的提法在欧美发达的国家里也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所以供应链的定义尚不一致,概念还不很统一,界限也不十分明晰。还是要先花点时间解释一下供应链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对供应链管理下的定义是:供应链管理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尽管各种定义不尽相同,表述也不尽一致,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理解供应链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实际上,供应链的范围比物流要宽,不仅将物流系统包含其中,还涵盖了生产、流通和消费,从广义上涉及了企业的生产、流通,再进入到下一个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并连接到批发、零售和最终用户,既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再流通的过程。

狭义地讲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制造,到销售至终端用户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的设计、管理、协调、调整、组合、优化是供应链的主体;通过信息和网络手段使其整体化、协调化和最优化是供应链的内涵;运用供应链管理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最低成本、最高效和最大效益是供应链的目标。

具体到北牛集团皮革加工业务这个案例,首先由其行业固有的生产加工专业性,特别是在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制造环节能否实现配置虚拟产品来管理供应链,还要这方面的行业专家结合上文提到的供应链概念和本质给出专业意见。

一般来讲,管理供应链的第一步工作要先做好供应链规划,对于类似北牛集团的企业,进行供应链规划一定要结合企业供应链管理具体目标。鉴于北牛集团目前面临的挑战,建议可以首先考虑进行供应链重组。

案例中北牛集团首先应该在采购到生产环节上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北牛集团遇到了“产品一下子增加了6000多种,订单确认、计划分解”等直接涉及供应链前后端管理问题。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10

[关键词]制造业集群;物流外包;专用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1-0113-04

[作者简介]王桂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物流管理;

李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技术经济。(江苏南京210016)

近年来,研究企业业务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文献不断出现。BruceR.Lyons利用威廉姆森的实用模型,剖析了企业业务外包政策的制定问题,并运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调查数据,对资产专用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外包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储春银利用博弈论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契约安排。刘彦平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物流外包的边界问题,认为内部物流量增加会使企业选择自营的可能性变大。于江分析了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关键因素、企业与外包物流的合作问题。刘联辉、朱世平等人则研究物流外包的风险及其规避等问题。

大多数关于物流外包的研究都集中于对物流外包决策、边界、外包合同以及风险等的研究,而对于外部物流需求市场的变化对企业实施物流外包决策的影响以及高层次物流服务发展趋势的研究则很少看到。物流外包服务的需求方主要是制造业和商贸企业,随着制造业集群在各地兴起并获得迅猛发展,同类制造企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必然会对地区物流服务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外部市场的变化将影响外包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内容。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制造业集群对物流外包市场和服务内容的影响。

物流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放弃内部化的物流经营,将相关业务交给外部组织承担的战略决策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降低成本,强化核心能力。

科斯最早对企业业务外包行为进行分析,他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将业务交由市场完成还是自营,是由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均衡点决定的。在科斯的基础上,williamson深化了交易成本的分析,他把决定市场交易成本的因素归纳为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交易费用的因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潜在交易方的数量及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等)。其中,资产专用性是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存在这个因素,通过外部供应商统一处理定单,不仅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采购成本。

产业集群是指同类或相关企业在某个区域内集中,彼此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二战以来,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都显示出空间上集群的定位模式。马姆伯格的研究表明,北欧国家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工业部门占到了3/4强。克鲁格曼分析发现,美国106种工业的空间分布在州水平上高度集中。而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都形成了密集的制造业集群,在区域内集中了多家同种性质或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制造企业,如长三角的苏州地区集中了全球2/3的it制造企业;浙江温州的柳市有1000多家低压电器生产厂商在此设厂;广东顺德是著名的家电企业集中地,等等。制造业的集聚一方面促进了本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当地物流外包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降低外包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物流服务市场

(一)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威廉姆森利用实用模型说明企业外包边界的确定。在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影响净收益的因素包括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令C为自营与外包的生产成本之差,G为企业自营时的组织成本与外包时的交易成本之差。k代表资产专用性程度,则企业自营总成本和外包总成本之差G+C与资产专用性k的关系如图1所示:

模型显示,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即kk时,企业则倾向于通过内部自营实现供给,以降低总成本。

物流业作为生产业,制造企业是其重要服务对象。制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一方面会扩大物流服务的市场规模,使得物流需求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集聚的制造企业性质相关或雷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务成本。根据实用模型,C为自营与外包生产成本之差,外包成本降低带来C曲线的上移,导致G+C曲线右移,曲线与x轴的交点由k移至k′。曲线的变化表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资产专用性对企业外包的影响减弱。也就是说,同等程度资产专用性的物流业务,在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制造企业更倾向于将其外包给物流企业,因而在产业集聚后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更大的市场。而且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保持盈亏平衡的状态下,如果外部市场扩大,投入的专用性资产就可以尽快回收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二)降低物流外包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业收益

抵押模型用以进一步说明在需要专用性资产时交易双方如何才能达成合同,k和v分别表示用途不可变和用途可变的投资。假定外包方的总价值额均匀分布在0到1的各阶段内,且每个价格上的需求量不变。

在由承包方投资建设专用性资产的情况下,承包方首先需投资k用于专用建设,若外包方确认定单,则承包方将收到付款p,如果定单取消,则外包方需付给承包方抵押品h。对于该合同,只要确认定单的损失小于取消定单的损失,即所实现的需求价格超过p-h,外包方就会确认定单。

令m=p-h,

则此时外包方的净收益为:B=(1-m)(m+-p)-mh

其中:1-m为确认定单的概率;m+(1-m)/2为已发出定单的预计价格,p为定单确认后外包方向承包方支付的价格,m为定单取消的概率,h为取消定单时付出的抵押品价值。根据抵押模型,在需要专用性资产的物流外包合同中,为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需要物流外包方的抵押品价值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用性投资价值相等,即h=k。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专用性资产只能为一家制造企业服务,则该企业需要承担所有专用性投资,一旦交易失败,企业损失很大。而当制造业在某个地区形成集聚后,区域市场上可能有n家同类企业都需要该专用性资产,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只要这些需要专用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所提供的抵押品总额与专用性投资相等,即nh=k,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进行专用性投资,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则此时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

从下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加,在资产专用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物流外包企业的外包收益显著增加。而每家企业付出的抵押价值h=k/n会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制造企业收益的增加,得益于多家性质相同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分担了专用性投资,使相关资产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集群能够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业的外包收益,扩大物流服务市场。此外,产业集群刺激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专用资产投资,促进物流专业化的发展。这与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原因之一在于集聚能促进专业化投入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也支持了仇保兴的观点:当足够数量的特质交易集中在一起,就会演变成非特质交易。因而,产业集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专业化分工导致的资产专用性风险。

二、发挥专用性知识的特点,提高服务层次

国外学者从物流需求和供应等角度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应提供的服务项目、今后需求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物流需求者越来越需要一体化的、高质量的、一揽子物流服务,即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报关于一体的服务。而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制造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产企业物流外包主要集中于干线运输和市内配送,这两者占到了82%,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等附加值高的业务比例还很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会发现:物流外包中的专用性资产与一般产品外包的专用性资产有所不同。

(一)物流业务中的专用性知识及其特点

威廉姆森将资产专用性定义为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如果不牺牲该项资产的一些生产率或增加使该资产适用于新交易的费用,专用性资产就不可能被用于另一交易中。

他将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分为四类,包括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投入。

物流业务中的专用性资产与物流业务的类型有关。物流业务外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物流操作,包括单个环节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传统服务;另一类是物流系统的分析、规划和设计。对于第一类业务来说,物流服务的专用性资产包括专用地点,如专用的仓库和场地等;专用实物资产,如专用物流设备、特定规格的托盘等;专用人力资产,如物流企业雇佣的专业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资产。而对于第二类业务来说,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地考虑客户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将物流各环节进行集成和整合,为企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因而与第一类业务相比,这类业务需要在客户需求分析、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个性化创造上进行更大投入。

而由于外包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生产的产品也各不相同。此外,企业的经营目标、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所处区域的物流条件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都会对物流整体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物流系统方案设计属于量身定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用性。物流服务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需要充分考虑客户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在集成方案规划上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而如果合作失败或者方案没有执行,则将该方案直接用于其他企业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设计的物流集成方案,包括物流运作流程、制度、各环节之间的接口标准等是专用性知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点,属于专用性资产。

专用性知识是影响物流企业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关键因素。与其他专用性资产相比,专用性知识有以下特点:

1.专用性知识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投资,不能以租赁的形式获得。专用性知识具有根植性,在获取的过程中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和一定的创新环境,而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个专业人才,也无法从一家企业直接向另一家企业转移。因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投入人力、物力获得。

2.专用性知识属于隐性资产,其价值的大小一般为私人信息,且不易衡量。专用性知识的价值与物流企业进行第二类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但制造企业在与物流企业合作之前对其掌握的专用性知识价值无从得知。

3.专用性知识具有外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物流企业在为一家企业进行服务时所积累的专用性知识,对于其他性质类似的企业具有外部性。同时,物流企业在为多家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其专用性知识能够不断积累,从而逐步得到完善。

(二)产业集群促进物流外包业务升级

由于物流系统设计及物流方案集成需要更多的专用性知识投资,根据抵押模型,需要的专用性投资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服务外包企业需要提供的“抵押”价值就越大,则买卖双方的风险也越高。而专用性知识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系统设计等附加值高的业务比其他业务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因而外包企业更愿意将此类业务交由企业内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层次则只能在低端徘徊。

当同类制造企业形成空间集聚后,由于集聚企业在产品类型、特点等方面类似,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其周围的区域物流条件也基本相同,因而在物流业务流程上有很多相似性。第三方企业积累的专用性知识可以为多家企业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专用性知识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提高知识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而对于外包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集聚后企业需要承担的抵押价值被多家企业分担,降低了高层次物流服务的风险;另一方面,采用业务外包还可以从专用知识的外部性中获得收益,提高物流业务水平。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包,可以促进物流业务的整合。在集聚区域促使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投资,发展高层次、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业务,从而促进物流业务的升级。

三、形成竞争市场,降低机会主义倾向

日本在2000年底对全国制造业和批发业的调查表明:将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外包的企业占1/3,将物流管理业务全部或者物流系统构筑业务外包的企业只占4%-6%。并且,外包的业务多集中在作业层面。而影响企业将管理业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物流外包业务的集成性越强,需要的专用性投资就越大,对外包企业来说,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也越困难。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般都是私人信息,行使机会主义的风险则更高。

Bennett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企业的设址区位与其他企业紧密相关,服务业会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地带高度集中。制造业的集聚为物流企业形成了密集的市场,吸引物流企业在该地区集中,从而促进物流服务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为外包企业降低寻找和转换成本。而且,集聚后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诚信度低、实力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被淘汰,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和物流外包的合作风险,促进物流外包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实用模型和抵押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对物流外包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外包成本,扩大外包市场。而且,由于物流外包中的专用性知识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同类制造企业的集聚有利于高附加值、集成性强的物流业务的发展,从而整合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服务层次。此外,集群区可以吸引多家物流企业形成竞争性市场,降低机会主义风险,促进物流外包服务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目前制造业集群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随着同类或相关联的制造企业在某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该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也获得快速发展,而且针对集聚行业特点的物流业务细分也开始出现。如南京的江北地区集中了多家石化企业,形成化工工业园。同时,在该地区也产生了专门服务于化工企业、功能定位于化工原料及产品的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的化工物流园。苏州地区集中了全球2/3的it企业,专门针对电子行业特点的物流服务需求旺盛,在该地区也形成了多个专业it物流园区。而且,为满足电子行业对物流速度的要求,该地区还建设了虚拟空港,确保72小时内将产品送到世界各地。物流业务的细分意味着服务的专业化和集成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产业集群带来需求市场的扩大和集中为物流服务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BruceR.Lyons.Specificinvestment,economiesofScale,andthemake-or-BuyDecision:atestoftransactionCosttheory[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1995,(26):431-443.

[2]malmberg,a.industrialgeography:agglomerationandlocalmilieu.progressinHumanGeography20,392-403.

[3]marilyna.StoneeuropeanexpansionofUK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2001,(1):97-110.

[4]michaela.Knemeyer,thomasm.Corsi,paulR.mur-phy.LogisticsoutsourcingRelationships:Customerperspectiv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3,(1):77-100.

[5]Bennett,R.J.,D.J.Grahamtandw.Bratton.thelocationandconcentrationofbusinessesinBritain:businessclusters,businessservices,marketcoverageandlocaleconomicdevelopment.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ionofBritishGeogra-phersnS,1999,(24):393-420.

[6]储春银.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契约安排[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7]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8]于江.企业外包物流的选择与合作[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9]刘联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4).

[10]朱世平.供应链环境下物流外包的风险和效益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11]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4]中国仓储协会秘书处.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