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2:15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1

美国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工作所遵循的大纲都是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本文从略)

二、层级分明的英国大纲

1988年,英国国务秘书在当时读、写、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广泛争论的基础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语工作小组,指定该小组将国家英语课程中对5—16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一介绍,该报告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时,将听说、阅读与写作三部分内容分别分为八个层级与一个“超常表现”。请看听说达标层级的部分内容。

一级:学生谈论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听别人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他们向别人表达简单的意思,讲话别人能听得到,并开始在表现观点或讲内容的时候增加一些细节。

二级:学生在听说时表现出自信,尤其在感兴趣的话题上,有时他们意识到听话人需要他人们增加相关的细节,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讲话清晰,用词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认真听别人讲话,并做出越来越好的回答,他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些场合正规的词语和语调的作用。

(三级到七级从略)

八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并发展他们的谈话,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晰,使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语调和强调,在讨论中他们发言多,表现出他们在认真地听,并十分清楚讨论的进展,他们能够在各种场合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使用。

超常表现:学生在各种情境下正确地选择使用语言的结构和风格,根据不同的目的自信地改变词汇和短语。他们主动展开讨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发言使讨论持续下去,在讨论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专心听别人说,并能理解不同的和复杂的讲话内容。他们在各种场合和不同目的下都能够自信和流利地使用标准英语。

三、阶段明晰的法国大纲

法国教育部在1996年修订了《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了初中四年(六、五、四、三年级)语言教学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用以指导教学。大纲主要由适应阶段、核心阶段、分流阶段组成。适应阶段:巩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向中学教育过渡;该阶段为六年级(初一年级)。核心阶段: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组织不同的培育模式;该阶段为五年级、四年级(初二、初三年级)。分流阶段: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普通教育、中等技校或职业高中;该阶段为三年级(初四年级)。法国在1998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二年级与二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年级(高二年级)确定了“中学会考指导”与10门“毕业系列”的学科及其具体要求。

四、要求全面的日本大纲

日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其文部省统一制定的,是全国编写语言教材和进行语言教学的依据。初中有“中学国文”科教学大纲,高中有必修课“国语1”、准必修课“国语2”、选修课“国语表达”、“现代文”、“现代语”、“古典1”、“古典2”、“咸肉讲读”8科教学大纲。这些大纲所表现的要求比较全面;既重视现代语文的学习,也重视古典语文的学习;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也重视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强调锤炼学生的语感,还强调丰富学生对现代人类、社会、自然的认识;既要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生活及人生意义,又要培养学生刚毅的生存意志。

五、“语”、“文”并重的前苏联大纲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大纲;识字规定;识字程度

一、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我国语文课标对于识字规定的变化

(1)清末时期,我国主要颁布了2个重要的课程文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对识字教学开始进行改革,提出废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识字课本。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没有实施,但对教材的编写和识字教学的改革有重要影响。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除开设“读经讲经”外,要开设“中国文字”科,它与高等小学堂开设的“中国文学”科一起被视为国文科的前身。由此可见,初等小学的识字教学有了很大改进。

(2)民国时期共颁布了8个课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这两年的教学大纲提出废科举,兴新学,废除读经讲经,将“中国文学”科改为“国文”科。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对识字的规定:重要文字的认识。但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提到识字量的问题:初级小学(1-3年级)“识普通的文字两千个左右”;高级小学(4-6年级)“识字累计至三千五百五十个左右”。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颁布了15个课纲。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文件后的“注解”中要求“常用字汇,暂以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所拟定的常用千字作为常用字,酌加普通常用字,约计为三千个。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汉语教学部分指出“能够掌握汉语的基本词汇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所必需的词汇,能够掌握构成这些词汇的一定数量――三千至三千五百――的汉字。”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打好这个基础。为了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应该是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其余半数的教学在以后四年中陆续完成。一二年级识字教学可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三年级教学生查字典,拼音字母是辅助识字的工具,要充分利用。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认识汉字三千左右,其中要求掌握二千五百个左右。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认识二千四百个左右,其中百分之八十要求掌握)。”当时小学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因此,他对不同学制各学年应教的字量做出了不同规定。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该大纲不仅在规定识字教学的总字量时区分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而且在规定各学段识字教学字量时也明确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

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规定小学阶段“认识3000左右常用汉字”,“其中2500左右会写”(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共认识3500字左右,其中3000字左右会写)。2001年课标规定该课标在很多方面对2000年大纲作出了很大改动,但在识字教学上的字量规定方面延续性却很强,除了在具体的字量规定上有些出入,分学段的意识和“认”、“写”分离的指导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二、小学应“识”、应“会”字量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识字量之规定

1.在各大纲(课标)中,应“识”字量取3000字为最多;要求高的是1963年,达3500字,1956年的上限也达到35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88年和1992年,只有25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loo0字,如以30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33%。

2.在各大纲(课标)中,应“会”字量取2500字为最多;要求最高的是1963年,达3500字,1956年的上限也达到35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88年和1992年,只有25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1000字,如以25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40%。

第一学段(1-2年级)应“识”、应“会”字量比较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一般都分成两个阶段。1、2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量,能进行初步的阅读,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3年级以后,通过阅读和其他途径识字,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识字量,能进行比较自由的阅读和写作。因为识字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所以,小学识字量的研究,应当既研究小学阶段的总量,也研究1-2年级的识字量。这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纲(课标)对1―2年级应“识”、应“会”字量的规定情况作一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语文教学大纲小学1-2年级识字量之规定

(1986年、1988年和1992年的三个大纲都对五年制和六年制作出了不同规定,这里取六年制1-2年级的字量为下限,取五年制1-2年级的字量为上限;1986年前的大纲都没有区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统计时视应“识”字量与应“会”字量是一致的。)

1在大纲中,1-2年级应“识”字量参差不齐。要求最高的是2000年,达1800字,2001年的上限也达到18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50年,只有10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800字,以15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超过56%。

在各大纲中,1-2年级应“会”字量也差别很大。要求最高的是1978年,达1700;要求最低的是2001年,其下限只有8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900字,以12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75%。

参考文献

[1]戴汝潜识字教学改革一览[J]人民教育,1997,(4)

[2]秦凤珍检视建国后的识字教学[J]天中学刊,2004,(8)

[3]田本娜百年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创新[J]专题研究,2002(9)

[4]宋增林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粗浅分析[J]甘肃教育语文教学,2005(4)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3

(一)以读书为中心,精心安排业务学习活动

上学期,我们组以读书为中心,以读书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开展了低。中、高各年段的读书交流活动。低年级老师共读了《还语文教学本真》一书,中年级老师共读了高子阳老师的《做见识型小学语文教师》,五年级老师共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六年级老师共同阅读了《走进语文诗意的丛林》。各年级组推荐教师代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作读书汇报交流。精彩的发言给人启迪,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重视常规检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在鼓励语文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其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上学期,语文组配合教导处进行了两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组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教案完整,重点突出,有反思,作业设计科学合理,批改细致准确。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三)以活动为依托,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

(1)抓好校级一人一课活动。这是朴实的平台,却取到了务实的效果,每位执教者在活动中踏实地成长。

(2)开展第五届青年教师美文诵读比赛。

(3)组织进行一年级汉语拼音过关测试。

(4)我校开展了第二届读书月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我们举行了“最是书香能致远”黑板报评比活动、读书交流会活动、五六年级读书卡设计比赛、二三年级读书名言书写比赛、四五年级“好书伴我行”现场作文比赛、六年级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

二、对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的展望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中的有关内容为切入点,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力争把本组打造成为我校教科研的一处亮丽的风景。

(二)工作思路

本学期我们要继续立足学校课题研究,创设书香班级,紧紧围绕“二次作文”和“有效的课堂”两个重点,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1)每一位语文老师要认真反思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总结经验,分析主客观各方面因素,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2)继续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关注《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等教育教学类杂志中关于课程标准的专栏,全面、深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我组计划采取如下方式:

(1)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定期组织大组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使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

(2)组织各类沙龙研讨活动,使老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通过研讨、交流,寻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寻求相关策略。

(3)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校将组织教师由理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评比并积极向市区投稿。

2.完善常规工作,构建和谐课堂。

(1)作业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强化、细化。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的说,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要求学生要有语文摘抄本(素材积累)和周记本。不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示活动。

(2)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教研课,为了让每次评课都能真正起到研究、提高的目的,备课组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认真评课。这样,才能让大家在观摩中反思、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总体水平的快速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充分利用好早读时间和课堂两个阵地,重视学生朗读水平的指导和经典诵读的积累。本学期,我们将开展学生美文诵读比赛和集体朗读课文比赛,力争在活动中提高各班的朗读水平。

(2)加强写字教学研究。语文老师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写字指导,充分利用好写字指导课,把教师指导和学生练字紧密结合起来。

(3)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重视起来。老师们要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深入解读,提前作出设想,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利用多种语文资源,把语文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并有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2、研究制订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3、安排教师“一人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4、组内教研。(讲座:二次作文)

5、一人一课活动。(一年级组)

四月份:

1、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工作进行常规检查。

2、开展“语文周”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教研活动。

4、组内教研(立足有效课堂)

5、一人一课活动。(二、三、四年级组)

五月份:

1、开展学生美文诵读比赛和集体朗读课文比赛活动。

2、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教学研讨活动。

3、组内教研(如何细读文本)

4、一人一课展示活动。(五、六年级组)

六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教学研讨活动。

2、组内教研(复习策略大家谈)。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4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7-02

外语通识教育这一概念自2010年5月被明确提出后,该理念在我国高校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吴鼎民(2010)提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功能单一,就语言学语言,就语言练语言,教学内容缺少思辨性,导致英语学习索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1]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师范院校也将顺应这一趋势,在巩固以往教改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学作一番内容上的改革。那么究竟怎样的改革内容适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符合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程度,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对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以期对教学改革有一些启示作用。

本次调查以问卷结合访谈的形式进行。笔者于13年4月随机抽取来自于不同专业的200名学生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其中一年级(12级)70名、二年级(11级)70名、三年级(10级)60名。同时结合问卷问题从三个年级各随机挑选两名学生做了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达98%。调查问卷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对现阶段英语学习的评价;(2)学生对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3)学生对后续英语学习内容的期望。

调查结果表明,46%和19%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见表1)

以上数据反映出对自己英语水平感到不满意的学生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结合对六名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这一现象与大学英语课时数随年级递减有关。接受访谈的三年级(10级)学生反映:“大学英语课程在一、二年级就结束了,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我们习惯于通过上英语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我们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希望学校能在我们三、四年级时开设一些英语相关的选修课”。

从对英语学习的目标的调查来看,学生的期望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不谋而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尽管有不少学生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其主要目标(32%),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更看重自己英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39%)。(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一、二年级(12、11级)学生将通过四、六级考试和提高听说能力设置为自己学习英语最终目标的人数相当,而三年级(10级)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更需要提高听说能力,选择这一选项的学生人数是前者的两倍多。

在对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调查中,大部分学生(77%)呼吁学校为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英语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根据张玲、胡金环(2001)的调查,由于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58%的高校未能对后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3]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数据也反映出了这一点。(见表3)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方面,在深入研究专业课的前沿知识,以及进一步升学或深造时需要使用英语;另一方面,通过看英文电影放松娱乐、与网上的外国朋友交流时都需要用到英语,他们期盼学校能开设相应后续课程来满足不同需要。

当被问及对后续英语课程的内容的选择时,选择文化类课程和考试类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多。(见表4)

邓炎昌(1989)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4]本次调查数据和访谈结论都印证了这一点,几个年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重文化类课程,希望透过英语语言去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观察和思考世界。同时,学生也反映,大学英语教学不能过分地强化外国文化,而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如节日、饮食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表达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对于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了解更胜于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希望学校能开设相关选修课,教会我们用英语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

在文化类课程的选择中,英文电影视听说的选择比例大大超出其它选项,结合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看英文电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英语方式,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听和学地道的英语。这一点在我们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时应当纳入考虑。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诸如雅思、考研等考试类的后续课程,且数字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长。参与访谈的学生提到:“通常大学英语的课程两年就结束了,我们到了高年级准备出国、升学及就业时都要用到英语,但是已经没有学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了,我们不得不花费高昂的学费去社会补习班强化学习。希望学校能提供相关的课程,满足我们的需要。”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不但需要开设,更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课程。因此,要使英语成为学生了解、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桥梁,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内容提高整体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9-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5

一、中学作文教学现状面面观

随意翻阅学生作文,能发现不少的问题:东拼西凑,不知所云,胡乱编造,千人一面。在当前新课改推进的今天,自然会不可思议,然而语文教师却心知肚明。作文教学的严重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不少语文教师缺少课改意识,作文指导理念过于机械,教师还是执行一条龙服务:出题―讲授―学生写作―批改―评讲。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不够透彻,设计作文训练有随意性或者单纯按照教科书不间断地布置作文练习,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往往被初中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我的老师》能写若干遍。长期以往,教师疲于作文教学,学生总是被动应付,同时写作思路陷入了教师设计的框架。学生丧失的是独立作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

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个不读书、不会写作、不热爱生活的教师怎么可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广泛地吸收多元文化知识,以丰富的见识学识驾驭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高品位的美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美、欣赏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充分激发写作欲望。语文教师要分层、分阶段加强写作训练,要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写作快乐的愉悦感,要让学生不断地在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具备健康的人格素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接纳学生的思想观点,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和独特性,在作文指导和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赞美之词,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得到认同。只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使新课改的作文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三、中学作文梯度训练设计基本方略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中学作文教学应从7至9年级实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层次。作文梯度训练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的结构水平,采取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比如观察能力分为有目的、有序、抓特征、有分析、调动多种感官、讲究方法等层次;记叙能力可以分为齐备六要素、明确中心、叙事完整、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过渡自然等层次;也有文从字顺、严谨认真、干净整洁等层次;还有写经历的事,写身边的事、人、景、物,表达有情感体验,规定时间完成等层次。

从整体目标训练角度看,初一年级加强记叙文训练,重视观察能力训练;初二年级加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训练,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初三年级加强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训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从具体目标写作要求讲,初一年级要求所写内容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45分钟500字;初二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条理清楚,45分钟写600字;初三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结构清晰、语言生动,45分钟700字。

从写作训练技巧上谈,初一年级重在记叙文的题目、开头、中间、结尾;顺叙、倒叙、插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画龙点睛;首尾照应;一线穿珠。初二年级重在说明文的题目、开头、中间、结尾;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场面描写;以小见大;镜头剪辑;散文的写法;烘托艺术;铺垫蓄势。初三年级重在议论文的题目、开头、中间、结尾;论点、论据、论证;小说的写法;景物描写;时空交织;欲扬先抑;诗歌的写法;一波三折;巧设悬念。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3-02

一、引言

大连是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在连有近百家企业从事对日软件开发业务,全市软件出口的90%面向日本市场,其中在连从事软件开发的日资企业有40余家,iBm、诺基亚、索尼、松下、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有15家,在信息服务行业方面,现已有美国简柏特、戴尔、惠普、埃森哲、德勤咨询、三菱银行等国际大公司将其面向亚太地区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设立在大连,更多的日本企业正在对大连进行考察,大连已成为“东北亚软件及信息服务中心”。因此,在大连,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所谓“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大连日语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it行业在大连迅猛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日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日语语法、读解等技能上具有较强优势,即研究型人才,但这部分学生在口语及it相关技能操作方面却不具备优势,因此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日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工作需求。即使已取得了日语国际能力等级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口语能力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并且对日企文化礼仪、商贸用语及日语计算机使用等常识也了解不足。

3.日语人才的等级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模式下培养的知识型、研究型日语人才仅能为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所使用,在数量和等级结构上都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随着服务外包行业的迅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将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调整为商务日语方向,致力培养应用型的商务日语人才对日语专业的改革的新思路,对日语专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早在2008年初,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需求分析,认为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开始初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来源于学院的“CDio”工程教育思想。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的体验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动手实践的环节完成学习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因此,日语系采用了“以项目为主线,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主线”可以合理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内容和媒介。教师结合前期的市场调研,确立了相关的商务日语课程,并根据相关课程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达到了“课程”与“项目”相结合的理想状态。“首尾呼应”是指学生们在投身参与实践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一级项目和四个二级项目,而两个一级项目分列于大一年级和大四年级,即《日语专业导论》项目为实践起点,《毕业论文》项目为终点。因此,两个一级项目起到了突出的首尾呼应作用,并有效地连接了若干个二级项目。日语专业导论项目开设在第1学期,共16学时,主要通过日语专业情况介绍、就业市场分析、学习方法介绍及中文环境下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的方式,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动脑实践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基本需求和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初步制定职业规划。与之相呼应的出口处则为毕业论文项目。截止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均是单纯地对语言学、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在毕业论文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符合企业需求,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日语系推行了毕业论文改革,摒弃传统的单纯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方面的选题,让学生通过日语综合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对比较感兴趣的某一工作流程或某一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知识、应用技能撰写论文,使文科的论文也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层层递进”则是四个二级项目在学年设计上是层层递进的,在实践内容的难度上是节节升高的。学生们在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分别完成一个二级项目后会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二级项目,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如上所述,四个二级项目层层递进,紧密关联,为两个一级项目做到了有利支撑。同时,两个一级项目首尾呼应,构建了以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日语系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而是充分带动学生“做”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做”进而“学”,从而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做中学”教育思想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它可以达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方面充分整合的目的,从而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选取四个二级项目中的“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作为例子,对实践体系中“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解释:日语专业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日语系专业主干课程能力培养体系中的第一个二级项目,开设在第三学期。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其先修项目为日语专业导论,后续项目为日语能力测试检测项目、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日语综合实训项目及毕业设计。本项目共4周80学时。涉及的主要课程由第一二学期日语系开设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320学时)、日语会话(一、二)(96学时)、日语视听说(一、二)(96学时)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上、下)(48学时)。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的教学目标是将第一二学期所学的语言及计算机知识转化为日语听、说能力及日文环境下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学生通过人物介绍、场景介绍、商务电话、商务就餐等单元模块中的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商务礼仪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商务场景中能够听懂简单的商务日语会话,并能用日语正确的表达、沟通、交流。熟练掌握日文信息处理能力和日文microsoftword2007、microsoftexcel2007、microsoftpowerpoint2007的常用功能,并掌握日文outlook的基本操作功能,并利用这些技能更好地完成商务活动。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东软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资源的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的培养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在不断弱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我院日语系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产教结合”为桥梁,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②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从事过it技术和商务活动的人士充实教学一线。③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外籍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2.教材建设。教材的研发也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一项重中之重的工程。第1、2学期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视听说一、二》、《日语会话一、二》教材,充分将所学知识的整合、提升,通过分场景的实训会话的形式,将日文录入技能、日文oFFCie办公软件应用技能与日语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在大二学年,随着学生日语水平的提高,此时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三、四》、《日语视听说三、四》、《日语会话三、四》教材起到了支撑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的作用。大三学年开始,一些充分体现了专业技能培养特色的教材,诸如《口译技能实训》、《写作技能实训》、《日本商务礼仪》等,充分整合现有知识与技能。

3.教学环境建设。为适应日语系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院及日语系应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学院及日语系首先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与整合,根据系内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将各实践课程相近,仪器设备共用率高的实验室进行合并或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充分优化SoVo(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模拟实验室的资源配置,使其既能体现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又使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资源共享。

五、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价,反馈体系的建设

1.多角度的评价,反馈:教师、学生、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后的评价工作应该从多角度考虑,过去由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满足科学评价的需要。应建立教师、学生、企业三方面综合的评价及反馈体系。教师方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培养要素,制定可测量的评定指标并明确评定的过程及方法。学生评价方面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组内自评及各小组间的互评。加入学生互评的环节,不仅可以使评价更为透明化,科学化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评价方面主要通过企业人士参与实践评价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反馈两方面进行。通过企业专门人士的参与评价及针对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可以及时的掌握实践教学是否与企业需求脱节?可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改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细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标准。学院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日语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系内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

日语系基于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日语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日语系将致力于维护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争取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使其朝着良性的发展道路前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竞学,等.“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7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XX年9月xx日一整天,我参加了在东华镇中心小学行的“统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网络培训”。这场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对统编版的三年级语文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更好的迎接新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

这次培训由徐轶和余琴俩位专家主讲。首先徐老师从整体解读了统编三年级语文教材特点,新教材中有这样四个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双线组元。阅读体系由一二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变为“我爱阅读”,双线组元体现的是人文主题加语文要素。

紧接着徐老师再为我们介绍了特殊的三年级,首先学习容量加大,从字词句的运用到词句段的运用;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到三年级的写作;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其次学习难度加深,无论是从朗读、默读还是写字、阅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这又是一个精彩的三年级,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富有“价值”。

最后徐老师从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为我们梳理了教材。统编三年级语文教材包括六个普通单元,两个特殊单元。结合具体课文又

对普通单元和特殊单元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课外多读书。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而非主演的角色,起到的应该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而非仅仅是传授而已。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发现问题以及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而不是充当他们可靠的拐杖。

当然,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而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

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渗透;写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6-0031-0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生识字、写字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认识3500个常用字,会写3000个左右;二是要求学生在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的行楷字;三是学习名家字帖、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对照课程标准,与学生书写的现状差距很大,尤其是七―九年级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加之平时对写字教学抓得不紧,有些教师自身书写汉字的技巧不高,指导不力,导致学生书写水平直线滑坡,因此,加强对语文教学的全面认识,立即矫正中学生书写汉字的不良现状,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语文学科渗透写字教学的认识

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都知道写字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师生们为了能够很快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因此造成了对写字教学的冷落和忽视。为了做好这一项工作,学校专门给各班级发放了规范书写汉字的标语,张贴在楼梯过道和教室,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另外,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中学阶段对规范书写汉字的教学要求,勤练三笔字,为学生做出表率。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教师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书写大赛,提高教师书写汉字技能,为指导学生开展汉字书写打下坚实基础。

二、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规范书写汉字有机结合起来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写字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提倡语文教师在课前十分钟时间开展练字活动,字数为5至10个不等,坚持不懈,一定会有进步的。(2)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利用写字教材教学,还可以利用每课课题的书写有序地进行写字教学渗透。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把长横和短横作为重点指导的学习内容,在板书课题时,从课题中选出“味”字,来分别解说长横和短横的写法。上《醉翁亭记》时,用课题中的“醉”和作者欧阳修的“阳”分别讲解悬针竖和垂露竖写法。引导学生辨识基本笔画的区别与写法,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3)举办班级作业展览,把书写作为作业评价的内容之一,班级每学期在期中、期末分两次开展学生作业展览。(4)平时的语文测验,期中、期末语文考试卷明确地印制规范书写汉字的要求字样,引导学生注意规范书写汉字。(5)开展班级黑板报、墙报、手抄报、书信大赛等比赛活动,给全体学生提供锻炼规范书写汉字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写好汉字的信心,营造规范书写汉字的良好氛围,促进写字教学拓展延伸。

三、语文教师要注重写字基础指导,做到科学施教,把渗透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9

从四个学段的朗读目标要求不难看出,除了把朗读教学单列出了显示其重要地位外,各学段对朗读教学的要求和训练重点不尽相同。本文将简单谈谈各学段朗读教学训练的侧重点。

一、第一学段朗读教学与训练侧重点是培养朗读兴趣。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二年级学生因为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朗读教学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培养朗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朗读氛围。

2.注重培养朗读兴趣。

3.激发朗读欲望

(二)训练的要点和技巧

1.一年级的朗读教学重点从以下四点训练: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首先要求读准字音,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其次要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纠正地方音。

(2)学习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努力做到不顿读、不唱读、不重复、不破读词句,注意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和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3)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转换语气语调。由于一年级学生缺少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因此在引导他们朗读时,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文中的人物性格,使之知道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在朗读是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从而进行有感情朗诵。

鼓励学生尝试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

(4)要求学生能像平日说话那样自然地朗读。

2.二年级的朗读教学重点从以下四点训练:

(1)把词句读正确:读准字音,不错字,不丢漏字,不加字,不倒词、不倒句、不跳句。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纠正地方音。

(2)把词句读流利:朗读时努力做到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词句,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把句段读得有感情: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

(4)逐步教给学生朗读的三种类型,即讲述型、描述型、抒情型。让学生知道朗读科普型等文章时语调亲切自然,好像讲故事,娓娓动听,用讲述型;朗读童话故事时语调轻快活泼,好像读儿歌一样,轻松俏皮,用描述型;朗读童话、科幻,诗歌等文章时语调轻柔缓慢,好像读散文一样,充满幻想,用抒情型。

二、第二学段朗读教学主要侧重点是提高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注重培养朗读能力。

三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朗读的兴趣还有待提高,培养朗读能力是教学重点。提高朗读兴趣的方法与途径很多。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方法施教,会得到超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训练的要点和技巧

1.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重视纠正地方音。

2.读顺句子。不破词,不颠倒,不重复字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把握逗号和句号的停顿时间。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恰当的语气来读出感情。借助句号、叹号和问号,把握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语调;初步把握不同的感彩的文章内容应选用不同语气的方法。

4.四年级要逐步达到根据文章的体裁、写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尝试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和语调,停顿适当,节奏分明,有一定语感。

三、第三学段朗读教学的侧重点是提高朗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

(一)努力提高朗读能力

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种文本体裁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强化朗读能力训练,努力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训练的重点放在朗读的技能技巧上,通过多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朗读的内涵与魅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1.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简单、最有效地办法就是朗读。

2.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强化朗读。朗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自由的读,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3.扩大朗读训练面,提高整体阅读能力。范读、领读、跟读、个读、赛读、齐读等都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和大量的朗读训练,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三)训练的要点和技巧

1.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注意句子间的停顿。能把握长短句的语气与停顿,长句的换气与感情停顿。

2.教给学生必要的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朗读技能技巧。

3.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放慢朗读速度,停顿要得当,要读出不同语式的语气。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曹叶秋(197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李艳辉(1962-),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吉林长春13003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09-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英语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慢慢成为大多数人可以使用的工具,与此同时,社会对专业人士的实用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尝试充分实现理论依据与支撑的分级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首先,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中的扩招,导致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增长的同时,学生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也呈现出多层次性。在全国招生的院校中,由于地区差别所产生的英语教学质量的差别现象尤为明显,已经引起了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同是大一新生,有些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为6年,而有些地区为9年,还有些地区来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英语。另外,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个体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

其次,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低。社会对人才的英语水平的要求在逐渐提高,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随之提高,相反,在一部分学生中,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很多学生,即便从幼儿园期间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却并没有培养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最终形成逆反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在进入大学失去家长的监督后变得更加明显。(2)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生学位证脱钩的政策实施之后,一部分原本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学生更是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放弃英语。此外,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课的客观现实,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

第三,教材给教学带来的困扰。近几年来,优秀的教材层出不穷,各个学校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仍无法感觉得心应手,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致。再优秀的教材,也无法同时满足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的要求。而同一个教师,也无法在面对同一个课堂,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下,兼顾到高、中、低三类学生的学习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所面临的现实与困境决定了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分级教学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开始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个性、年龄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在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一刀切”式的同步教学。其结果是,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有的学生觉得刚刚好,有的学生觉得太简单,而还有的学生觉得接受起来困难重重。这种状况也令任课教师疲于应付,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采取折中方法,按照中等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教学方案,其结果往往是忽略了绩优生和绩差生。分级教学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是现代教育对“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精髓的合理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