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50

语文教学标准篇1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

一、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提倡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但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中并未否定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学校在研究学习方面存在着误区,如为了争取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奖项,专门成立由少数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做法严重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及班级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改,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进行转换;在学习方式转换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新课改下逐步对语文科目感兴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单一的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储备人才,不但要适应时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推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育是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教育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学好语文,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开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注重人文与科技教育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人文与科技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的情趣品位,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个性的发展意义重大。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大家已深有同感,有所重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无非是要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质,高尚的情趣,健康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乐观的态度,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深切的同情心,顽强的进取心,培养其大局意识、协作精神与奉献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应把握三个重点。首先要引导、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观,树立科学观,培养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意识。要善于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客观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论;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有关科学原理进行阐述,给学生灌输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第二,要依据教材内容并有所补充,让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史,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第三,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为此,必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拓宽语文教学思路,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广辟语文教学渠道,切实激发学生的科技创造热情。

2、语文教育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其心理已有了较为稳固的语言机制,提供了学生学习条件,这样在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对简单。教师也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时,让学生在记下自己对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讲过课后,在分组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自主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为主体,以个性为主导

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样改变使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辅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样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在新课程的发展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化解教学中的规范性和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学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对学生的天性进行扼杀,让学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生的天真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则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语文教学标准篇2

本班共有学生59人,他们分别来自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附近的几个村组、居民点。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组织纪律性有所加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基础较好,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搞好学习。但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还有待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上学期成绩及本学期的教学指标:

内容

班级

上学期成绩

本学期教学指标

优生数

优生率

合格数

合格率优生数

优生率

合格数

合格率

二(1)班

46

78%

59

100%

48

81%

59

100%三、教材分析: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册共有32篇课文,4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安排注意按内容的深浅,篇幅长短,训练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安排,同时兼顾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诚实、团结互助、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字词教学,通过我的发现,进一步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认识汉字结构,理解有关句子,对话的含义,理解与事物特点,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的:

1、培养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正音。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

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

(2)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不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

(3)要求会写的字则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

(4)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口语交际

(1)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3)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插图、挂图、灯片、录音带进行教学,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慈母般的爱,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热情。

2、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精讲多练,多读,抓住阅读教材的重点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说话的训练,培养学生识字,说话,说句,写字的能力。

3、要改进识字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和自主识字的习惯。既要尽量利用汉字造字的规律,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随时巩固已获得的成果。

4、认真批阅课内外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纠正,虚心向内行学习,向学生和家长征求意见,根据教学情况和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改设想: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和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拟进一步推行“发展与创造”实验,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同时实施上级安排各项教改实验任务,力争抓好二年级语文教学,把好学生的启蒙关。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试卷讲评、1—3课

10

二4—5课、测试一

10

6—语文园地二

10

测试二、9—10课

10

11—语文园地三、测试三

10

六13—15课

10

16—语文园地四、测试四

语文教学标准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0(a)-0131-01

1培养学生作文的信心

新课标要求增强儿童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作文是创造性很强的作业,没有孩子的主动投入,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有了兴趣便有了主动性,有了主动性才有创造性。既然要培养儿童作文的兴趣,就要让儿童体验创造的愉快。从多方面一次又一次地对学生的创造给予充分的肯定。老师热情的鼓励,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童话故事写得好、好在哪儿,体验到作文是件趣事,树立了自己也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培养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是今后孩子作文的重要的情感基础。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导自演自己编写的童话,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习作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带给自己的无穷乐趣。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创造欲望,增强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2注重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写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应用文、写作文、写读后感,写心得,写博客,写剧本、做手抄报、电子报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要想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勤积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种读的方式、内容可以很宽泛,不仅可以阅读语文书,还可以阅读语文以外的所有益智的书籍;可以阅读纸质书籍,也可以阅读电子书籍;可以阅读各种报刊杂志。

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体会才会深刻、真实、强烈,学生才会逐步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而旧的语文课程提出只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要求引导学生多接触限定在只是“语文材料”,内容很明显就狭窄了许多,而“接触”方法单一,力度、效度不够,远远没有新课程标准中“多读多写,日记月累”,既提出方式方法“多读、多写”,又提出了持之以恒的习惯培养“日积月累”,这种要求比旧标准更直接、明了、有效。

3注重情感体验

小学生都富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新颖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变化和更新,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新的探究兴趣,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低段学生,老师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话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还应有计划地变换阅读方式和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以课堂为纽带,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学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课后,我让小朋友再去找写邓爷爷的其他故事来读;学了《王二小》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找《小英雄雨来》、《刘胡兰》、《钓鱼竿里的秘密》等文章来读。这样无形中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4挖掘教材美的因素

语文教学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一。教学思想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大纲”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内外教学与辅导上,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获取书本知识。学生在阅读感知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唤起对美的情感认识,达到对美的鉴赏体验。经过学生的反复诵读,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美感思维技法的能力。以上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教材,而教学思想不转变,不可能迎来今日教材改革的黄金时代。因为任何一种教材,都是教育思想的体现,都对教学方法起制约作用。

5重视作文的修改

要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必须从修改作文入手。好的作文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推敲而写成的,确切地说:好的作文是经过多次的修改而改出来的,有的学生常说:学语文最怕写作文,往往是拿着作文题却不知从何入手,好不容易按老师要求的字数写完,根本不会考虑到去修改——多麻烦嘛。让学生明白作文前推敲的重要,修改作文的重要。要舍得删除,要学会根据主题选材。学生逐渐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就要重视修改文章。写前对作文的内容、结构、不推敲,写后又不修改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的虽考虑了修改,也只是就几个不当的用词进行改动;有的学生不知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总认为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重要的,舍不得删除。

6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把好问好学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指导学生写应用文。创设特定情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体的对象、性质、作用和写法,增强教学效果。我们提倡教师办好三件事: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课后练习的安排等,只要端正态度、认真负责,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就会获得宝贵的经验,向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目标逐步迈进。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标准篇4

本班共有学生59人,他们分别来自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附近的几个村组、居民点。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组织纪律性有所加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基础较好,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搞好学习。但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还有待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上学期成绩及本学期的教学指标:

内容

班级

上学期成绩

本学期教学指标

优生数

优生率

合格数

合格率

优生数

优生率

合格数

合格率

二(1)班

46

78%

59

100%

48

81%

59

100%

三、教材分析: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册共有32篇课文,4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安排注意按内容的深浅,篇幅长短,训练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安排,同时兼顾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诚实、团结互助、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字词教学,通过我的发现,进一步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认识汉字结构,理解有关句子,对话的含义,理解与事物特点,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的:

1、培养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正音。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        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

(2)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不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

(3)要求会写的字则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

(4)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口语交际

(1)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3)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插图、挂图、灯片、录音带进行教学,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慈母般的爱,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热情。

2、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精讲多练,多读,抓住阅读教材的重点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说话的训练,培养学生识字,说话,说句,写字的能力。

3、要改进识字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和自主识字的习惯。既要尽量利用汉字造字的规律,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随时巩固已获得的成果。

4、认真批阅课内外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纠正,虚心向内行学习,向学生和家长征求意见,根据教学情况和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改设想: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和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拟进一步推行“发展与创造”实验,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同时实施上级安排各项教改实验任务,力争抓好二年级语文教学,把好学生的启蒙关。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试卷讲评、1—3课

10

4—5课、测试一

10

6—语文园地二

10

测试二、9—10课

10

11—语文园地三、测试三

10

13—15课

10

16—语文园地四、测试四

语文教学标准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慧.试论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2(01).

语文教学标准篇6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内涵;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语文学科‘有效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一头是理想的、预设的课程目标,一头是实际的、达成的课程价值。”[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目标和价值生成并不等同,有时目标未到达理想效果,就是低效;有时目标又超出了预想,就是教学高效。

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合作与探究的关系,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彰显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提升。语文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授者和组织者,地位绝不能动摇,作用绝不能减弱。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语文教师所受干扰过多,有意无意偏离目标主线,以至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2]“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显然是一种舶来品,“而作为一种理论为我国教育界了解和广泛引用则应该是新课改以来的事情。”[3]

新课改以来,国内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价值取向对有效教学做了涵义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课堂教学的结果。最典型的观点就是从教育经济学概念入手,将有效教学定义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合规律性的教学。[4]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就是投入少,产出多。投入就是师生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实施和教学后的反思,产出就是师生共同的成长和进步,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素养的提升、思想情感的陶冶和内心体悟的丰盈。另一类从有效教学的内部结构入手。将有效教学解构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面。表层的教学形态体现为外显的课堂氛围,突出表现在教学气氛的和谐融洽,教学过程的严谨,师生配合的默契等;中层的教学思维集中于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

语文是具有鲜明特性的基础学科,具体表现为:

一是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学科强调学生能主动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人际交流,要求学生在个性阅读和写作中,激活和构建内在话语体系。

二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进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重担和使命。语文所独具的包容性、民族性、时代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正因为语文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才使得语文具有厚重的精神特色和鲜明特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鲜明特性和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借鉴有效教学内涵的普适性原则,笔者认为,语文有效教学的内涵可以从隐形和显性两个方面加以澄清。显性的语文有效教学是指语文教师在合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语文素养、情感态度的发展和提高为目标,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隐性的语文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长期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感染、文化熏陶、情感浸润和思想沉淀,促进学生生命质量提升、健全人格完善、正确价值观念养成的语文教学过程。

二、语文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体现在师生的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教师教得满意,教得尽兴,教学相长;学生学得投入,学得畅快,学有所得。

(一)教师能力的有效体现

语文教师个人的素质、品德、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的品质。有效课堂教学,体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境界。

一是教学理念的精当理解。科学教学理念,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集中体现,始终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敢于创造、勤于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神世界、价值追求;努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健康成长。

二是业务能力的熟练运用。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应总体把握,突出主题,明确主线,紧扣实际,深入浅出;对教学内容应理清层次,划拨重点,说透难点,解答疑点;对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自主探究,创造活力,引发激辩;对突发事件应机智谨慎,言语得体,态度恳切,严谨有序。

三是道德素养的充分储备。有效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加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定,不懈追求;对道德素养的熏陶感染,内化于心;对文化品位的高雅吁求,卓尔不群;对人生信仰的笃定厚实,躬身实践;对美好生活的乐观憧憬,充实自信。

(二)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

学生在常态化的课堂中,习得与体悟的多少是检验课堂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隐性课堂的有效性,反映在学生思维和能力中,具体表现为:

一是养成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主动提出个性化的观点见解。语文教学应注重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在日常训练中,督促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个性鲜明罗列观点,自圆其说形成见解,但不求思想凝练深刻,观点标新立异,见解发人深省。

二是灵活运用祖国语言,形成个性化的表述方式。语言包含口头语和心理语。学生表达是否流畅,思维是否缜密,逻辑是否连贯能在课堂中鲜明反应。语言的能力,就是其学习语文的能力。对心理语言地成熟运用,需要学生刻苦修炼,反复琢磨,持之以恒。只有广泛阅读,悉心品味,坚持操练才能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教师检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随堂即兴作文、课后作业,也可以是日记周记、考场作文,形式丰富,不一而足。

三是树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追逐个性化的理想生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社会、自然、国家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完善、进步、追求的过程;就是感受文明,陶冶情操,坚定理想,审美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应努力感受社会正能量,传递文明新风,明辨善恶是非,弘扬中华美德,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结合自身专长,追逐个性梦想。

(三)生命课堂的活力凸显

有效教学的课堂应是师生和谐共生、畅所欲言、井然有序的课堂,应是关怀成长、关心生命、关注心灵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有生命的课堂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来平等。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智力评高低,放平姿态,同等相待,不纵容违反错误的行径,不干涉合情合理的爱好。

有生命的课堂饱含了对学生的感怀与宽爱。每堂精彩的课,都倾注了教师真挚的情感,蕴藏了教师殷切的关怀。学生在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体会到课堂的友爱和美好,并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思考的潜力,挑战创造的欲望。教师的宽容,真情的沟通,为课堂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营造了魅力的青春课堂。

参考文献

[1]屠锦红.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价标准[J].当代教育科学,2010(22):98.

[2]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46-47.

语文教学标准篇7

一、突出专业特色,规范网上教学资源

1.构建文学主页。文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鉴赏力,通过构建文学主页对不同阶段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梳理,使学员对文学发展的脉络更清晰;通过诗文诵读、视频播放、名家名作讲评等形式,从情趣、审美等方面创设情境,调动学员进行网上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

2.开设专题论坛。为了更好的体现网上资源建设交互性的特点,我们开设专题论坛,如把文学课程按类别划分不同的专题,针对不同学员的兴趣点开展讨论,论坛主持教师对讨论的方向进行引导,及时回答学员提问。

3.建立图书资料索引。图书资料索引是由专业教师搜集的本专业相关教学资料数据库和导航,如各类相关的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学术性文章、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所有资料全部对学员开放,既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也为综合实践环节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网上教学活动,开展网上动态交流

1.明确教学主题。成人在职学习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特色”,书上说是“富有表现力”,但什么是“富有表现力”,很泛泛,很难使学生参与进来,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分解,让同学们找出小说中“口语”、“方言”、“俗语”等例句,熟悉小说的同学可能随口就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2.关注学生需求。网上教学活动中之所以出现师生间“教”与“学”的孤独,原因之一就在于无人关注,尤其是作为求学者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因此,要求教师要仔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既关注共性的问题,又注意个性需求,激发学生上网学习的热情。

3.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目的的调查,我们知道有一半以上的学员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作业讲评、期末辅导就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此开设“专题讨论”,课前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放在相关教学栏目,供其自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帮助学员了解相关问题的进展情况,关注学科的发展与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引导设计,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1.精心设计资源内容。网上教学资源是构成网上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教学内容,我们要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对电大及其他高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梳理出适应本地学生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

2.注重加强情感交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正常的信息沟通过程中,情感状况将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毫无情感可言的计算机,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或教学资源内容时要注重导语的设计,注重网络语言的交互性、风趣性。

3.合理引导学生参与。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固然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但也不能忽视师傅的“领”,如果师傅不“领”,那么就无法进门,也就谈不上“修行”,远程教育过程中师傅的“领”也同样重要,就是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我们的教学平台。

四、规范平台形式,简化平台登录途径

1.发挥系统优势,优化教学平台。建立三级教学平台是由于全国电大学员数量庞大,如同时登录一个平台学习可能会相互影响,因此省市校也分别建起了自己的平台以减少中央电大平台的流量。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大应充分发挥系统办学优势,让学员登录或注册一个平台就能浏览个人所有信息,查阅相关教学资源,更便于学员自学。

2.确定统一标准,分解教学模块。中央电大可以把网上教学平台中不同的功能模块分发给不同的省级电大技术部门来完成,如在线学习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都可以委托一些省、市级电大来开发。

语文教学标准篇8

关键词:兴趣;人格;课堂

中国分类号:G633.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根据语文教学的标准,我在思索几个困惑的问题:社会大环境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传统道德意识因很多优秀作品没被阅读而出现断裂层造成的人格缺失;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们对天空有兴趣,才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天际,用宇宙飞船去星际邀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进而去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可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迸―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一言一蔽之,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趣。因此当务之急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学生,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教而教”为重心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不仅不要“授鱼”,有时连“渔”也不授。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断,自己体会,自己感悟;或在读中摸索规律,或读后总结方法。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是从旁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解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二、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注重了帮助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加大疏导正误、优劣的力度,提高辩证思辨能力,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献爱国、勇敢忠贞、淡泊忍让和俭朴改过、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修身之道,又关心反对腐败、廉洁爱民、刚直守正、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为政之法,还重视刻苦勤奋、严谨惜时、求真务实、注重方法、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求学之道,更应具备自强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坚持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譬如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痞子与调侃的文字、漫画与动画、游戏与上网等等,学生与我们的成人一样,潜心阅读经典的少了,使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道德意识,造成了人格的缺陷。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平与人格修养,引导学生品味自然,关注人生与社会,通过阅读、教学,初步构建思想评价体系,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读庄子“天人合一”,使其知道人与自然本为一体,读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其知道追求理想的路该多么漫长;读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其知道肩上的责任该有多么重大;读《雷雨》使其知道人性的多变;读《守财奴》使其知道金钱的魔力;读《简爱》使其知道人格尊严无价;读《老人与海》使其知道桑提亚哥决不仅仅是一个渔夫。

人文阅读,应是构建精神家园的拾贝者与设计者,引导学生阅读,即是源源不断地往他们的精神家园里输送丰富的养料,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传统教学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解读的: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在教学中许多年来,对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一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象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因此在按传统的解读教学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由“思考领悟”到“应用拓展”,然后“发现创新”。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语文教学标准篇9

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thecoloroffreshsnoworcommon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学习者对awhite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另外,在某些场合下,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white,如“白熊”(polarbear);“白蚁”(ternite)。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idiot),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二、帮助学生了解社交礼节及习俗

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都用“Helpyourself”,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三、帮助学生挖掘课文潜在的文化信息

语文教学标准篇10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监理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的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2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