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7:02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1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建立,村庄及农民出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农村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村庄之间、农民之间争夺土地、山林、水源等公共资源。进入90年代,随着村庄之间及农民之间权益关系基本确定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成型,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涉村企业成为农民权益的基本相关者,农村主要社会矛盾逐渐转换为农民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产生的与基层政府(村委会)及涉村企业之间的矛盾。当前,这两类社会矛盾或者单独存在,或者二者共同存在于同一社区,成为农村社会冲突的两个基本类型。尼村位于我国西南沿江地区,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生计。近几年来,约3000亩集体土地陆续被乡政府、村委会转让给各种开发商,卖地款项达4亿多元人民币,但给村民的补助款每亩只有6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乡政府、村委会的干部以各种理由使用或者占用。全村近5000人口,只剩下不足8000亩耕地。面对日益减少的耕地,村民与乡政府、村委会之间争议不断,给村民的补助款未能增加,持续卖地的现象也未能得到阻止。于是,部分村民自2007年以来不断上访,反映村级财务、土地及选举问题,但屡次上访都无果而归。2009年7月,300多名村民集体到当地市政府上访,但未获解决。8月,村民推选5位代表与当地市和乡政府沟通并提出两项要求:查清本村土地买卖情况,公开村务、财务,增加土地补助款;查清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利。市和乡政府遂组成工作组进驻尼村,调查核实村民提出的问题并要求村民代表参与监督。9月,由于对政府解决事件的方法不满,在工作组调查、解决诉求过程中,约300名尼村村民再次聚集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提出“还我耕地、补我损失”、“维护民主选举权利、参与村务管理”等要求,但矛盾一直难以调解。溪村位于东北城市郊区,2009年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处于当地平均线以下。JY矿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征地补偿款,也催生了采沙、汽车修理、餐饮等行业。然而,矿山作业、道路修建及土石堆放,导致局部植被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增加了在雨季引起局部坍塌和泥沙流的可能,对农田造成威胁。村民居住区附近的矿山作业道路与井下的爆破作业,也给村民带来了噪音、灰尘的影响及人畜安全问题。尽管各项环境指标达标,但毕竟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干扰。同时,受土地征用及矿山生产影响,溪村失去耕地约1000亩,有约500亩田地减产或改变种植作物。

两者约占社区耕地总数(约3135亩)的1/2,致使当地出现了大量少地、无地及减产的农户,村民普遍忧虑未来生计的可持续性。至于土地补偿金的使用,大多数村民除了修建房屋外则主要用于眼前的日常消费,只有少数人买车跑运输或开店,务农仍然是村民的主业。而这零星的产业也以矿业为依托,由于矿业生命周期短也无可持续性,于是,村民一方面向JY矿业提出追加征地及环境补偿,要求基层政府(村委会)予以调解;一方面指出现有体制下村务仍然由村委会控制,但应给予村民有效表达自身意见、参与村务的渠道以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尼村与溪村的情况代表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基本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冲突的必然发生。因为这些衍生出的问题与矛盾,尽管在农村发展中不可避免,但只要能够有效应对,就不会转化为现实冲突,仍然能够实现农村的和谐与发展。然而,对于这些问题与矛盾,目前无论基层政府、村委会,抑或是涉村企业,都难以应对和管控。就矛盾性质而言,村民与政府(村委会)、村民与驻村企业的矛盾具有自身的特征,即“无理有因、有责合法”。从发端上看,矛盾双方既都悖于情理又都事出有因。尼村村委会及当地政府在出售土地及土地补偿等方面损害了村民利益,溪村JY矿业在环境、安全等方面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但土地与矿山开发确是发展经济所必须;村民对基层政府(村委会)、企业的冲击并非完全合理合法,但村民保障或改善生计的诉求可以理解。从结果上看,矛盾双方既都负有责任又都合乎法规。政府(村委会)、企业的正常工作与生产的确影响了村民的生计,但也的确为国家政策法规所允许;村民的对抗的确影响了政府(村委会)、企业的工作秩序,但也的确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尽管政府(村委会)具有调节社区矛盾的功能,拥有行政制裁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手段,但只能在法律责任明确的前提下,适用法令规章展开行政制裁。因而,对于“无理有因、有责合法”的矛盾,无法直接介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予以引导,只能运用思想教育方面的手段,这显然难以有效调节。而企业是与村民对等的民事权利主体,不具有调节自身与村民关系的权力,尽管不满村民的不合理要求,但也无法干预村民的行为。就矛盾的根源而言,这两类社会矛盾既来自村民的生计危机,也来自村民的政治权利危机。从起因看,尼村村民与乡政府(村委会)的矛盾,起自收回赖以生存的土地及土地补偿;溪村村民与驻村企业的矛盾,起自村民失地太多,加之田地受矿山作业影响,普遍忧虑未来生计的可持续性。从诉求看,尼村村民既提出“还我耕地、补我损失”,又提出“维护民主选举权利、参与村务管理”;溪村村民既提出“追加征地经济补偿”,又提出“建立制度化的村务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由于市场体制的确立,村民因分散的小农经济及囿于自身观念与素质的局限,难以在市场中维持、改善自身生计,而政府(村委会)也缺乏经济及组织根基,难以动员、引领村民发展生计,无法消解社区矛盾的经济起因。村民尽管被赋予参与村务、表达利益的权利,但正如尼村和溪村所反映的,村民作为个体在与政府(村委会)及企业的互动中显然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保障自身民利的充分实现,无法消解社区矛盾的政治根源。于是,尽管尼村与溪村当地的政府(村委会)积极开展社会管理,通过法律政策规范村民行为,通过国家扶助政策发展村民生计,村民的情绪与行为仍然难以控制,村民生计发展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社区矛盾仍然突出。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与实效

市场体制的确立与基层民主体制的健全,使政府(村委会)无法直接介入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村民也无法获得来自政府(村委会)的有效支持。政府(村委会)及涉村企业难以化解“无理有因、有责合法”的矛盾,村民的生计发展需求与政治权利诉求也难以得到满足,这就使农村社会矛盾陷入解决困境并演化为社会冲突成为可能。然而,村民、政府(村委会)、企业各自角色及相互关系的这种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却又无法被调整以超越困境。因而,只有通过引入外在力量,促成对“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的管理,满足村民的生计发展需求与政治权利诉求,才能超越困境而致社会和谐。社会工作正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不是一种政府职能,而是一种由社会工作者在特定的机构以非营利的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对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及其居民为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工作机构,能够明确社区问题与需求,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社区居民民主参与、自我负责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由此,社会工作能够动员社区内外各个主体及资源,介入“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领域。既可提供社区内部的制度化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满足村民的权利诉求与政府(村委会)的管理要求,又可培养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带动村民发展经济,从而对农村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一般由政府及非政府机构购买或提供,由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实施。它“需要建立一套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制度框架……以及在社会分工原则下的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合作互助的机制”。鉴于中国社会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以大学的社会管理科研团队为基础,组建社会工作队伍,尝试以社会工作的方式介入农村的社会管理。由于村民与政府(村委会)之间、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解决社区问题时必将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因此,社会工作需要的是能够实现一体化行动的机构。鉴于尼村村民与政府(村委会)之间存在矛盾以及溪村村民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便由大学科研团队分别于2010年1月和4月与村民、政府(村委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组建社会工作委员会,设立社会工作办公室,以大学科研团队为主导,由各方安排专职人员常驻社会工作办公室。

社会工作机构的议事制度是每月的联席会议制度,由社会工作办公室召集,社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特殊情况下即时召开联席会议。社会工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是根据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决策,在冲突管控与生计发展两个方面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建立社区冲突管控系统,从社区冲突的预警、防范、化解等各个环节直接应对矛盾与问题;一方面建立社区生计发展系统,合理引导社区村民的发展愿望,对社区进行生计项目资助、生计技能培训及基础设施帮扶。从社区冲突管控的实践看,社会工作的介入使村民与政府(村委会)、村民与企业间的各种“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逐渐得以协调和化解。尼村社会工作机构成立后,立即着手处理多年来的土地问题。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接待来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一方面召集大学科研团队、村委会、村民代表、乡政府负责人员参加社区联席会议,使村民得以参与社区内部事务,乡政府也与村民有了平等的沟通。经过近3个月的共同工作,终于达成了令村民与企业都理解和认同的纠纷解决方案。溪村社会工作机构成立后,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积极接待村民上访,联合司法、等部门组成调查小组,逐户进行走访;一方面撰写情况说明并提交联席会议商议。由于联席会议成员的平等性,村民与其他各方一起发表意见,一起设计解决方案,使村民与企业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社区生计发展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也使村民生计发展问题逐渐得以破解。一直以来,尼村与溪村村民过的是粗放的农耕生活,生产上被动应付,生活上不思进取。与此传统保守的小农经济习惯相对应,农民也只愿意与自己的血亲交往。由于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强,“呈现一种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社会网络状态,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致使成员缺失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社会资本较为匮乏。

尽管政府提供资金及农业技术培训,但既没有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没有改善他们的社会资本。外界提供的资源一旦耗尽,便又回到原来的贫困状态,致使生计项目失败。社会工作办公室成立后,在尼村与溪村动员、组织村民组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确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猪羊养殖基地等项目。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引导村民养成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资本积累、扩大化再生产的观念以及与产业化生产相匹配的组织化、纪律化习惯,努力使村民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自主自强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引导村民与技术部门、市场部门、信息部门建立业务联系,让村民逐渐与这些部门进行业务合作,为村民营造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事实表明通过社会工作开展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在尼村,2010年以来社会工作站共接待上访群众1270余人次,反映事项70多项,解决率达95%,群众满意度达85%以上,社区再未出现恶性及越级上访事件。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至2012年的9000元。在溪村,2010年以来社会工作站共接待上访群众1360余人次,反映事项80多项,解决率达90%,群众满意度达80%以上,社区也再未出现恶性及越级上访事件,仅有个别单体纠纷。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2000元增加至2012年底的8000元。各级政府也对尼村与溪村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予以认可,尼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安创建先进村”,溪村更是作为“全国和谐矿区”典型,为国土资源部及国内各大媒体所广泛宣传。

三、社会管理从“管制型”向“协商型”的转换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时代,“人们工作和生活都高度依赖自身就业的单位,整个社会的组织、动员、管理方式由国家传导到单位,再由单位传导到员工,高度垂直化、行政化”。农村是政府、社队与村民三位一体,国家与社会合一,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合一,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区是政府管理的直接对象,政府掌控村民的行为并负责解决社区矛盾。改革开放前尼村与溪村的社会管理就是如此,政府既发动干部深入社区引导、规范村民的情绪与行为,又直接领导社区生计的发展。这种社会管理可称之为管制模式,即社会管理采取的是行政管理的科层制体制与机制,以国家为核心,由政府向村民单向性运行,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实施者,村民是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和接受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社会组织体制逐步社会化,呈现扁平化趋势。随着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削弱,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于是,政府、村民及企业逐渐分化,政府的功能与影响被限定到特定的领域。政府的行政效率最大化逻辑、村民的生活幸福最大化逻辑、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逻辑,既并存又彼此冲突,这种情况下的社会管理就无法通过传统的管制模式来有效实现。尼村与溪村出现的社会管理困境正是如此:一方面是政府仍然按照传统的管制模式开展社会管理;一方面是村民及企业已经被赋予自主安排自身生产生活的权利。于是,政府无法直接干预村民及企业的行为,而只能根据法律规范行为、解决争议。但由于社区矛盾的“无理有因、有责合法”性质,就必然形成矛盾不断发生、持续,却又无法彻底解决的困境。伴随着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政府的有限性与个人、企业的自主性,使社会领域从国家、社会合一的状态中不断分化出来。但社会领域与其他领域不同,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与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人及企业,都是权利平等的主体。这种主体平等性的特质使“主—客”单向的基于法律规范的管制模式,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它需要的是拥有公共性———即公共协商机制的管理,只有政府与个人及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相互协作共同施行管理,才能实现社会领域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当前社会领域的有效管理,必然要求社会管理从基于科层管制机制的管制模式转换为基于公共协商机制的协商模式。塑造协商模式的关键在于构筑出公共性,在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之间建立起公共协商机制。但这无法在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之间通过明确个人及企业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因为在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之间,政府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村民、企业之间所形成的管理场域,即便是政府不刻意追求行政效率和政府本位,也会由于管理关系让公共性丧失,难以形成平等关系,不利于村民、企业意见的表达,不利于政府的引导与扶助,无法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那么,公共协商机制如何实现呢?西方学术界对此已有所思考。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公共性理论指出:“直到19世纪末,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学者将管理学的内容运用于政府管理中,从而确立了独立于政治和政党之外的公共行政,然后,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随着行政国家的确立,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归,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政府行政,国家干预和政府本位成为那一时期的基本行政价值。”而这就导致民主政治出现畸变,“国家权力日趋集中,权力分立,地方自治等体制与观念受到动摇;一些大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加,普通民众由于缺乏组织手段而被排斥在政府决策过程之外;行政官僚又向专家治国、信息垄断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参政权受到侵害”。于是,公共性理论发起了公共性重建的呼唤。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中首次提出“治理”概念以寻求公共性的重建。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反对政府单一的控制和统治,强调政府与公民和第三部门的互动与合作。其一,治理主体应多元化,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其二,治理中的权力运行不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控制和统治,而是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其三,治理应构建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对于公共性重建的方式,治理理论认为,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等也可以和政府一样成为公共权力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参与式地提供公共服务,共同决定公共政策并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放眼国内社会管理领域,尽管目前尚无能够与“治理”理论相比肩的理论探索,却也在实践层面提出了“多方参与、多元治理”的社会管理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大门得以开启。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2

在当前这一崭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保障。本文对党群工作同社会管理创新间的内在联系加以揭示,对其中所面对的一些困境进行了说明,并就针对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提出了一些方式方法。

【关键词】

党群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想要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就必须对存于社会之中的各种体制进行完善,党应该通过对人民群众以及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引导使他们参与到社会管理活动中来,对出现于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加以发现,并探索出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方能促成社会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党和群众的共同参与,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对党群工作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存在问题加以解决。

1党群工作同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内部联系

1.1党群工作是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党的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有效的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实现,它们二者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党应该大力号召存于社会中的各种组织重视对其自身开展建设工作,使其具有更为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并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参与到社会管理实践中去,促成社会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

1.2对党群关系进行优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表明,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实施对实现社会和谐具有推动作用,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活动中去是社会和谐的一大方面[1]。党应该对科学完善的交流机制、矛盾处理机制等进行构建,对社会上所有的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对党群关系加以完善,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要对公共服务理念进行贯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使得社会管理活动得以创新。

1.3社会管理创新目标的实现是以党群工作作为载体

对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完善是党群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到基层建设当中,并对基层力量进行强化,对基层资源实现整合[2],对城乡社区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不断完善,才能使得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得以建成。

2当前党群工作以及社会管理创新面对的困境

2.1市场机制的日渐成熟为各种利益关系带去挑战

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对党所一贯坚持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冲击,公共利益同个人利益间的矛盾出现激化。怎样将党组织、党员以及群众这三者间所具有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处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组织领导、思想领导以及政治领导是党针对群众开展领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新时期历史条件下,怎样使党的这种领导工作同不断变化的市场机制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2.2党群工作方式的陈旧不能够满足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需求

当前社会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往党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所用到的工作方法对于社会环境的这种变化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中存有的所有阶层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因此在实施群众工作时,党一定要从各社会阶层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分层管理手段加以使用。

2.3部分基层党组织所具有的凝聚力缺失问题

目前,人们所具有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普遍增强,当自身所具有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开始对法律手段加以利用来维护自身的这种权益,对于党与政府的各种行为,人们也开始利用法律来对其进行判断[3],因此,党对于其所具有的领导、执政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转变。党应该对依法治国理念加以贯彻,其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符合宪法以及法律要求。

2.4网络化、信息化给党群工作带来冲击

电子党务以及党员网络等事物的出现,为党群工作带去很大便利,使党同群众间的距离得以缩短,另外,信息量的增加以及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党内的凝聚力更为加强。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党群工作带来挑战,使得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3社会管理创新条件下的党群工作开展

3.1在社会化前提下对党所具有的凝聚力进行提升

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力的加强对实现党的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社会管理活动进行创新,对群众需要进行不断满足,使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得以在党和群众之间形成,使党群关系更为融洽。党应该积极地进入到基层中去,增强其所具有的社会关怀力度,并且应该对政治性以及社会性加以兼顾。

3.2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党和群众要实行面对面的交流,促使群众自发的参与到公共服务之中,党和政府向群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将党同群众实行紧密的联系。要打破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当问题出现时,安排规模较小且功能较为全备的工作小组去进行处理,在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之中,各个单位、部门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全局观念,能够互相协调合作。

3.3党的自身建设要同社会建设联系起来

在党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一个互相信任的关系纽带,使党在社会建设中所具有的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使活力以及凝聚力充满于党组织内部。要使党的工作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党组织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并能够对其进行引领,党应该对其自身所具有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用于为群众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为完善,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党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开展其各项活动,对例如谈判能力等多种能力加以具备,对各种能够保障群众权益的机制进行构建,对社会中造成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予以分析解决,对群众内部的多种矛盾进行处理,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党和政府应该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对于社会基层所具有的政权组织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对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各种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对政府调控制度与社会协调制度进行有机结合,对于一个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有效融合的管理网络进行构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使得市场机制在我国得以日益完善,这对于我国党群工作以及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手段对于当前党群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面对的困境加以摆脱,最终促成党群工作以及社会会管理创新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蓝云曦、谭晓辉、周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福利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5(10):123-124.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3

年元旦、年春节即将到来,根据市委、政府的安排,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元旦、春节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双节”期间文明创建各项工作。下面,我就如何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好“双节”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谈三点意见,等下海球部长还要作重要指示,请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我讲三句话:第一为什么要抓,第二抓什么,第三怎么保障抓好?

一、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1、做好节假日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迫切要求。节假日期间,一方面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例行休息,公共事务管理力量缺失;另一方面,城市人流、物流、车流聚集,城市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任务加重,往往会出现交通拥挤、管理无序等现象,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形势也容易出现反弹。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要积极应对,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正确处理大局和局部、大家与小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全市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

2、做好节假日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是民本理念的客观需求。“城以民为本、民以城为家”这是主持市委全面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建民在全市文明创建调度会上提出的关于下部创建工作新的理念,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创新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创建文明城市,其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欢度节假日是广大群众的愿望,扎实做好节假日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就是把老百姓想做的事做好,就是民本理念。特别是供水、供电、供气等社会公用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为人民服务的层面上来,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

3、做好节假日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是对各级各部门执政能力的检验。元旦、春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欢度“双节”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同时,节假日将带来城市人流集聚、生活垃圾倍增、电力负荷剧涨、消费群体膨胀、主要物价上涨、物资供应紧张等系列问题,如何为人民群众欢度节假日,营造安定、祥和、热烈的氛围,提高优质的服务,满足人们在出行、购物、消费等方面的需求,是我们各个部门应尽的职责,它关乎党和政府在市民中的形象,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次拷问。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切实履职,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要强化措施,精心组织

为切实做好节假日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市委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节假日期间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暂行规定》,各部门单位要按照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1、要提前准备,全力保障社会公用事业的安全、保质、足量供应。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抓好保障工作。电力、供水、燃气、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在节前全方位展开对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及时处理各类故障,确保水、电、气的保质、足量、安全、稳定供应,广电部门要抓紧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化工程,及时调节信号,确保电视画面清晰、荧屏丰富。物价部门要制定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物价大幅波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加强货源的采购和调运,充实必要的储备和库存,确保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维护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密切关注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情况,努力解决物价上涨对人民群众,特别是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低收入群体生活造成的影响。

2、要强化责任,切实加强对公共安全工作的监管。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切实抓好“两节”期间公共安全工作,安委会、安监局要在节前集中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公路交通、城市公交、城市客运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监管,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认真做好“两节”期间的运力安排和旅客疏导工作,严禁超载、超限、超速和无证、无照运营,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进站上车,同时要制订应对冰雪灾害的预案。信息工业局要切实加强对各类工业企业、园区企业的安全生产大排查,确保正常生产、安全生产。教育局要密切注视学校公共安全。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各接待酒店、旅游景点、景区设施设备的安全维护和管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查处坑害游客的违法违规行为。工商部门要集中力量,开展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以超市、集贸市场为重点场所,以小食品店、小摊点等为重点对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突出食品质量全程监管,确保节日食品质量安全。要针对节日消费集中、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风险度较高的品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质量定向监测和快速检测,及时进行查处。严格主体准入资格,规范经营行为,加大对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产品的管理。卫生、药监部门要加强“双节”期间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保障市场消费安全,维护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确保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大型活动,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各主管单位、各责任单位,必须周密部署,制定周详的工作预案。严防拥堵、踩踏事故发。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结合工程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切实做好冬季施工防坍塌、防冻、防滑、防火、防中毒等工作,开展对起重机械设备、脚手架及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检查,对所有在建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细致的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对塔吊等起重机械设备、脚手架及模板支撑、深基坑、围挡墙、临建设施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等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排查到位、整改落实到位。住建局要组织检查到各施工项目部,确保在建项目安全施工。

3、要周密安排,全力抓好“两节”期间社会治安工作。“两节”期间,正值人流、物流高峰,也是犯罪分子作案的高发期。最近一段时期,连续发生出租车司机被砍伤的恶性事件,表明我们的社会治安形势还不够稳定,构建稳定向好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任务还十分艰巨。公安、政法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大防控红袖章工程,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斗争,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确保节日期间,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犯罪;二是要切实加大对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的集中整治,坚决打击流窜犯罪和跨区域团伙犯罪;三是要切实加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加强街面巡逻防控,继续坚持警车夜间在市区街道巡逻执行,震慑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严厉打击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四是要强化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五是要落实调处责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各单位要在节前对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和排查,做好调解和息诉工作,及时发现和就地化解不安定因素,同时做好有关信息的通报和工作。六是要切实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劳动保障局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优势,强化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监控排查,畅通举报投诉受理渠道,及时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切实把这项事关民生的工作落到实处。

4、要加强管理,严防发生各类火灾事故。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抓好安全防火工作。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成专门队伍,一项一项地督促落实。消防部门要在节前认真组织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安全防火大检查。对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酒店、超市、商场、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和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场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消防法规和规范标准,逐一检查并加强安全管理,消除火灾隐患。凡不符合安全标准规定的,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查封或关闭。对置若罔闻者,要坚决依法查处。林业局要落实东台山森林公园管护和防火责任制,制定防火预案,确保万无一失。要加强农村山林防火工作。

5、要集中力量,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两节”期间,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大城管区域责任制度,集中力量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文明的节日环境。市容整治工作重点是:1.各类非法占道经营情况(现在是店子门前有棚子、棚子前面有摊子、摊子前面有篮子);2.商业单位(门店)乱摆乱设情况;3.户外宣传活动监管情况(严格禁止各类腰鼓队街头巡游);4.门头牌匾设置管理情况;5.建筑工地周边环境管控情况;6.人行道机动车辆乱停放查处情况;7、门前“三包”责任落实情况;8.流浪乞讨人员引导劝离护送情况。9、油烟油污乱排、噪声扰民情况。10、城市渣土管理情况。11、城市牛皮癣治理情况。12、夜市管理、整治情况。各办事处要加强对小街小巷、所辖市场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的治理力度,垃圾要日产日清、及时拖运;城管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厕所的卫生管理,及时清掏,保持清洁;要合理安排节日期间环卫工人的作业和休息时间,确保大街小巷全天候干净整洁;要加强对文明殡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大力整治露天烧烤。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环境整洁、秩序良好,市民日常生活品供给充足。公安交警部门要科学调度、精心组织,确保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有交警执行,做到重兵把守,坚决确保畅通。要认真落实文明交通管理机制,加强对协管员队伍的管理,要严格培训、严格监管、严格考核,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文明交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交通秩序的整治力度,规范车辆和行人的行为,要各行其道,严禁车辆乱停乱放,确保道路畅通无阻。市住建局要抓好城区美化、亮化、鲜花摆放等工作,加强对市政设施的维护检修和施工场地的安全管理,在节前对大街小巷所有路灯进行检查,确保设施功能完善,亮灯率达到100%。城市夜间景观亮化要持续到12点以后。

要严厉打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坚决禁止低俗文化演出。要加强对流动演出团队审批,实行跟踪管理。对节假日期间的演出活动,要加大巡查力度。对节目内容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表演活动要坚决制止,依法取缔。对色情、内容的演出,文体局要会同公安机关严肃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坚决打击娱乐场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娱乐场所的吸毒贩毒、、、裸舞及利用电子游戏机进行经营活动,公安机关严厉查处。该罚款的要坚决罚到位,该停业整顿的要坚决停业整顿,该吊销许可证的要坚决吊销,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加强互联网监管。要完善网吧监管系统,提高网吧监控软件在线率,加强对网上内容的监管。要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继续保持严管高压的态势。对网吧私设服务器,凡是传播色情、和反动等有害信息的,一经发现,坚决处罚。坚决取缔危害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

6、要未雨绸缪,认真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制定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要立足于早,立足于细,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各项应急保障的落实工作,落实应急队伍和应急资金,加强物质储备,把应急预案全部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确保一旦发生事故,应急处置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7、要精心组织,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各部门单位要营造浓厚、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市要围绕主题在市区主要街道、广场、重要节点、主要旅游景点适时摆放花卉,营造好节日氛围。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要以不同的方式营造文明、热烈的节日气氛。文化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文化体育活动。旅游部门要组织主要接待酒店、旅游景点主动应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热烈的节日氛围。全市各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创建办的要求,迅速落实好文明创建公益广告的设置工作,不讲价钱、不打折扣、不推不拖,如期如量完成任务。

三、强化保障,确保实效

1、要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根据本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将任务细化到人,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有领导机制、有专人负责,有落实措施,有保障机制。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主动为民排忧解难。要树立全局意识,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要建立文明创建督办首派责任制,不管是不是你的职能范围内,交办给你,你就先落实这一次任务,完成以后再反映情况,决不允许有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2、要完善保障机制。对参与节假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各单位可按照相关规定计发加班工资,必须在财力上予以保障。要及时公开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信息,城管、交警、旅游、气象、物价部门要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城市环境卫生、城市管理运行、水电气供应、主要旅游景点人数、酒店入住率、天气形势分析、主要消费品物价、城市交通运行等情况。同时,将节假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纳入全市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范围。

3、要加强监督检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履行好职能,迅速制定节假日期间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督察工作方案,各部门单位在12月31号以前,要将本单位节假日管理服务方案(不是值班表)报市委办、政府办、维稳办、创建办。市政府督查室要高度负责、精心组织、严格督察,加强对各管理单位领导到岗带班、值班备勤、街面秩序、市场环境、社会治安、市容环境、应急预案、公共安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督查,并通过媒体当天通报。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4

×××【摘要】:同志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承载着城市的重要运行功能。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推动社会管理转型与创新的任务日趋繁重和紧迫。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心城区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职责重要。本文立足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实际,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社会管理服务理念有待强化,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有待构建,社会管理手段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有必要从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创新政府主导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中心城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的理念和要求,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市中心城区的×××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新兴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服务大局、借势发展、争创一流的意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区社会管理思路。着力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突破难点、强化机制、改善管理、服务人民、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力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海城区基本情况

×××区位于×××市×××部,北与×××县接壤,东与×××相邻,南与×××相望,西濒×××,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辖区下辖×××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个、社区居委会×××个,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万,流入人口近×××万人。近年来×××区立足区情,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从明确工作思路、完善体系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全市乃至自治区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助推了×××市跨越发展,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自治区级以上荣誉捷报频传,连续四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区)”荣誉称号、获20__-20__年度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心城区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市作为新兴城市,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区的×××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更显日益迫切。×××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对社会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理念,把社会管理工作置于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事项来谋划。及时成立了“×××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党政领导服务日制度,联系社区制度。各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特别是围绕破解影响×××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服务大局、争创一流意识,把×××区放到×××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积极与中直、自治区直属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加强工作合作交流,座谈共商社会管理活动创新,建立信息互享平台,齐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在近两年县区绩效考评中,我区在×××市中位居前列。

(二)注重突出亲情服务,积极推进和谐×××城区建设。×××区辖区流动人口大约有×××万人,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区。市委、市政府把×××区作为“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区领导班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性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积极为流动人口释疑答惑、排忧解难,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对辖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从财政划拨经费×××万元,在区公安分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并着手在辖区派出所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结合中心城区特点,专门开展了流动人口集中登记月活动。在深入调研,摸清流动人口总底子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基本信息采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在开展流动人口登记工作过程中,×××派出所实行人性化执法,安排民警带领协管员在小区设点。同时,建立起出租屋“两证一书”的管理机制,做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这种工作模式初见成效。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分类管理,以“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为切入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有效实施孕情跟踪。同时,设置“亲情卡”和“便民服务卡”,向流动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政策、就业、教育、健康、法律等咨询服务。立足抓好实事,服务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区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此外,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学校大班额等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加快推进公办小学建设,投资×××多万元建设×××小学,实施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努力协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新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的土地问题,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力争五年内建成×××所公办幼儿园和×××所公办小学,有效缓解“入公办幼儿园难、入学难”问题。

(三)大胆创新工作机制,有效缓解工作难题

我区创新街道综治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区×××个镇(街道)设立综治维稳中心,把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区党政领导坚持开展公开大接访、领导接访日、领导下访和约访“四访”活动,各行政职能部门也主动下到基层开展调处活动。构建“矛盾纠纷联调、突出治安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突发性事件联处”的工作机制,整合、司法、公安派出所、土地、民政等部门力量,按照主动受理、集中梳理、归口办理的程序开展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如区法院在交警大队成立了调解室,整合法院和交警各自的资源优势,为交通事故当事各方提供方便服务,有效提高事故调处率和群众满意率;区检察院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检察官联系点,拉近了检察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促进司法公正、惩治腐败和清除民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派出所成立调解室,各镇(街道)、村(居)委设立调解庭(室),从而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基层调解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在司法公正方面,×××年我区推出司法公开新举措,首次庭审同步视频直播。案庭审视频网络直播,对推进司法公开、司法为民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着力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民生工作,关爱困难群体,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多措并举开启新貌,着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从×××年年初开始,×××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试点,率先在全区乃至全市启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根据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设置了×××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网格长1名,每个网格内居民约×××户左右,人口约×××人。网格长每天到网格工作3小时以上,收集网格内所有居民户基本信息以及环境卫生,民政、计生、违建巡查等信息。在广泛开展调研,摸清网格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每天一研判制、上门服务制、调解负责制、民情反馈制、卫生督查制、群众评议奖惩制等制度。社区设综合服务站,形成综合服务站站长—网格长—网格员—网格中心户为线条、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网

格化管理模式。对于网格工作中的问题,一般问题网格长组织处理,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报回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者,由站长主持会议研判,并将处理。同时,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年底以每月100元挂钩奖励,同时视工作表现情况,给网格员奖励补贴。目前,社区网格化建设试点先行,全区推动。

二是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切实增强社居委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协助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居委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创新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社会工作者培养选拔机制。三是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城镇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建立社区与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积极实施社区建设互联网工程和“83行动规划”,实现了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文体广场为载体,做到社区活动周周有,月月新,社区小活动营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祥和、温馨的新型社区。目前,“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社区,人人关心互助,家家乐业安居”成为×××区社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五)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大力彰显管理创新成效

我区着力理念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综合治理、依靠群众理念,力求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等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加强两新组织的治安管理,协调×××边防支队机动中队进驻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巡逻,构建了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开展联合执法整治。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力争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立社区人口、辖区单位基础数据库,提供与公安、计生、社保等部门专项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管理软件建设,推动社区居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事业消费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信息与物流的有效互动。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大大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文秘站:,尽管我区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随着×××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里坚持重心下移,作为中心城区的×××区,面对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管理事权不一致,与中央直属、自治区直属部门还要进一步沟通协调、协同合作解矛盾等等,都将对我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服务措施不尽完善,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接纳流入人口的单位信息变换不及时,导致底数难以及时掌握。二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仍有不便,“入学难、入公办幼儿园难”教学两难问题仍未根本性解决。在社会治安防范方面,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防控能力有待提升。第一,部分校园周边存在社会青年敲诈、抢劫学生现象;私立幼儿园无证经营现象较多。第二,各种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互联网学习、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社会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城乡社会管理网络建设没有健全,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

(三)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创新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的迅猛发展,特殊人群的逐年增加,而社会管理手段滞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脑在城市职工家庭中基本普及,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对网路虚拟社会的管理方面既缺少专门管理人才,又缺少有效管理手段。另外,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刑释解教人员逐年增加,重点人口的监管工作量加大,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相对滞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四)社会管理体制落后有待完善和创新

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而社会管理体制落后。近年来,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加,民政局登记的民间各种协会组织逐年增加,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不断的社会问题以及、拆迁、征用、地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纠纷大量涌现,而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社会事务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和社会问题自下而上的解决都受到了一定阻碍,一些社会纠纷和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全区安定团结。

四、建议与对策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原则,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计生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形成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治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三大管理组织体系,注重发挥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区、社团和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同时,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形成有效管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二)解决好社会管理重点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要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城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以方便快捷周到的人性化“一条龙”服务为载体,构建起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以及精神、物质、文化、法律需求的常态化、动态化服务管理平台。

2、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完善以司法部门牵头,社区组织参与,部门配合的帮教机制,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管管理和帮困扶助。要以有效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标准,做好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刑释解救人员与家庭、组织衔接的责任制,落实安置政策,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不再重新犯罪。教育、共青团等部门要和社区组织还要关注、关心社会闲散青少年和一些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引导,解决好他们的就学、就业和安置问题,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公安部门要做好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帮教工作。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要继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律援助活动,畅通诉求和渠道,有效排查调处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城区一直延伸到社区(村)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社区平安的长效机制。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如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车辆、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的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加强安全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加快城市化进程。

4、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创新。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网上综合防控体系,把网上防控控制与网下落地查处结合起来,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切实纺织网上非法活动演变为现实社会危害,更好地保护好人民权益,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5、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按照谁登记、谁管理,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努力探索“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并实施好。

6、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要以健全完善社区和镇(办)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居委会综治服务站为抓手,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众的帮扶和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要与乡镇司法所、检察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群建作用,尤其是在加强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建设,在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救助、社会养老、就业保障、普法教育、便民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等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形成×××区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北京交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年04期

2、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__年02期

3、朱冬梅,陈樨圆.发达国家人口方面的管理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__,(7).

4、《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年03期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5

关键词:个案管理;残疾人社会工作;复康人士

中图分类号:C913.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05-02

复康人士由于其生理或精神上的缺陷,使得其在学习、工作和参与社会生活当中都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限制。这种限制,加深了复康人士的“失能感”和“无用感”,让其及家庭都面临经济压力加重、来自社会的排斥和歧视等方面的问题。残疾人社会工作融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专业价值、专业手法,为复康人士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其克服自身障碍,改善其生活质量,提升其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2011年,广州市正式下发《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提出,到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不仅促进了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加快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进程。不可否认,这是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进步的体现,但由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正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残疾人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其传入我国及兴起的时间较晚,且由于地域及文化的不同,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所积累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开展,且现有的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

在《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的激励下,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已经覆盖市内的所有街道,成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约150多家,全面铺开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多个服务项目,搭建起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据笔者了解,广州市各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虽然全面铺开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但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服务相对松散,尚未能形成一个囊括专业服务理念、工作手法的整合体系。

二、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践探讨

沃莱基斯和格林(BetsyS.Vourlekis&RobertaR.Greene)在1992年出版的《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一书中,对个案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奠基在个案管理者和案主(系统)之间的关系,彼此间共同发展照顾计划,以增进需要长期协助的案主之机能,并提升其支持网络,而且促进并确保连续照顾的范围,使之成为有效的服务。介入则反映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在对案主的能力和环境的需求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改进,这些部分包括改善伴随失能或疾病而来的问题,建立支持网络,促进案主水准的服务协调,并产生系统水准的效力。”[1]

传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小组及社区三大工作手法开展工作,不仅服务的人数有限,而且无法实现服务的全覆盖,更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复康人士及其家庭的动态。因此,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个案管理这一模式引入到残疾人社会工作当中,尝试探讨和搭建一个完整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个案式建档

个案式建档,是搭建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第一步,亦是整个服务体系建立的基础。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480名复康人士均以个案的标准去建立完整的个案式服务档案,详细了解复康人士的失能程度、残障对其个体及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复康人士个体及家庭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复康人士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社会保障的落实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界定该个案的服务需求、订立服务目标以及制定跟进策略。

(二)分级跟进个案

为了体现个案管理的系统性,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从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出发,设定了复康个案分级表,将个案划分为活跃个案、普通个案及非活跃个案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跟进方向、跟进频率及跟进方式。复康个案分级表评估标准包括复康人士个体失能程度、复康人士增能需要、照顾者压力、照顾者技能提升需求、社会保障落实情况、资源需求度及危机指数七大方面。建立个案式档案后,社工会根据该个案的实际情况及结合社工的专业判断,填写复康个案分级表,将该个案划分等级,并按照其所属的等级跟进要求去开展服务,活跃个案以社工跟进为主,其跟进频率在活跃、普通及非活跃三个级别当中是最高的,反之,非活跃个案跟进频率最低,且采取社区工作人员电访为主、社工跟进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进。

(三)调级制度

社会环境是时刻变化的,复康人士个体及其家庭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问题或需求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缓解或加重。因此,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调级制度纳入个案管理这一服务系统中,这就意味着复康人士个案所属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复康人士个体及其家庭的实际状况进行级别上调或下调。当复康人士面临问题或困境,在社工的介入下,其问题或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解决的情况下,社工会重新评估该个案的实际状况,将其所属个案级别进行下调,如由活跃个案变成普通个案或非活跃个案、由普通个案变成非活跃个案。相反,复康人士遭受丧亲、重大疾病、离婚等重大事件时,社工亦会根据其实际情况,将其所属级别上调为普通个案或活跃个案,重新设定跟进目标和方向,并提升跟进频率,以更好地满足复康人士的实际需求。

三、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用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提升了服务的覆盖面,强化了社工对复康人士的关注与支持,有助于社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服务以满足复康人士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复康人士的福祉。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成效,但由于其推行时间尚短,虽然已经搭建起一个服务系统框架,但这个服务体系尚未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专业服务开展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资源整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个案管理注重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单位的共同合作和协商,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2]。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目前所建立的个案管理服务体系,虽然整合了残联、居委会、精神病院等部分正式系统资源,但忽略了辖区内的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系统资源。

(二)社工专业素质需进一步强化

社工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社工的专业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残疾人士的“失能”,让残疾人士在生活中遭受多方面的阻碍,如个体无法正常就业、成立家庭、依赖家属供养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低自尊、受到社会的排斥、嘲笑和冷漠对待等,其问题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而社会工作者普遍年轻[3],对专业认识和专业技巧的把握不够深入,且缺乏直接的实务经验,难以有效应对和处理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三)居民对社工的认同度有待提高

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职业在近几年虽然得到了迅速推广,但居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对社工的认同度过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4]。广州市C街处于城市边缘,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对社工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认同度还是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需要继续提升其对专业服务的理解和认识。

四、解决策略探究

要解决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证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及高质量,则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和应对。

(一)加大对社区资源的利用,提升社会资源整合度

要做好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仅仅依靠社工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对社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社区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社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升社会资源的整合度:一方面是充分挖掘与残疾人服务相关的单位,如残联、居委会、康园工疗站、精神病院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形成合力,共同为辖区内的复康人士提供系统化服务;另一方面是挖掘社区的义工资源,为复康人士提供定期探访及情感支持服务。

(二)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提升服务专业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专业,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实务经验,社工才能更好地应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其一,社工在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摸索,不断积累实务经验;其二,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社会工作者获得一种新的服务体验,并将其整合运用到实务工作中去,不断融会贯通,逐步积累服务经验。这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成熟的香港专业督导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

(三)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认同度

宣传是扩大居民对社会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同度的有效手段,社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其一,社工可以通过宣传栏、现场咨询、社区活动等形式在社区开展相关的社区宣传[5],宣传内容包括义工与社工的区别、服务内容、如何获取社工服务等,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工的认识和了解;其二,社工亦可借助网站、QQ群、微信、微博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以扩大社工的影响力度。

五、结语

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个案管理全面应用于整个残疾人社会工作现有服务当中,这种新的尝试和探讨,能够为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广州市其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性依据和前瞻性想法,但由于笔者经验有限,对该模式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杜景珍.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唐咏,魏惠兰.个案管理模式兴起及其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启示――以癌末病患照顾者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2011(6):46-50.

[3]张静.残疾人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6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检察机关如何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立足职能,摆正位置

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全市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范围。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作为一项新的检察业务,具有法律监督的职能特征,但又区别于普通的社会预防。如何立足职能、摆正位置,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服务不代替”,主要解决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干什么,如何干”的定位问题,这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指出,惩防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那么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既不消极待命而故步自封、又不包揽天下而越位欲为,其职能定位应当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围绕中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服务大局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检察机关依法惩治腐败、更加注重预防、治理源头腐败、构建惩防体系等路径,进而实现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发展”的第一要义。

具体地讲,就是用足、用好预防调查、案例分析、检察建议、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警示教育、预防咨询等手段,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职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2011年市院本着“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理念,通过《关于阳煤集团总医院贯彻落实情况的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发现该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医疗纠纷处理、干部任用交流等方面存在职务犯罪的隐患或漏洞,针对性地发出检察建议,同时应邀进行了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讲座,得到高度赞誉和一致认可,真实地体现了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其中阳检建[2011]4号检察建议书获全国检察机关第三届预防职务犯罪优秀检察建议,这也是我省检察机关唯一获得的优秀检察建议。

二、端正态度,坚定信心

不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必须端正和严肃工作态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检察人员是执法的主体,必须坚持从严治检与从优待检相结合,必须务实、廉洁、高效,而检察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和群众,那么必须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于民。预防工作永无止境,尚需坚定信心,围绕职能、拓展空间,科学管理、规范业务永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把质量和效果作为衡量预防工作成功与否和检验工作作风的重要标准。对任何一个案件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那么,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同样是在关注现实、发现问题、研究措施、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取得突破的;又是在正视现实中把握其创新变革的本质规律,在批评现实中寻找其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加强对下指导和机构完善,提高业务综合素养与务实技能(预防调查与分析、法制教育与宣讲、理论研究与表达、外部协调与沟通),加快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化建设步伐,克服基层院业务短板现象等,这都是我们急需努力的工作方向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是明确预防执法主体。市检察院与市监察局、市审计局联合会签了《关于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联系制度》,确立了贯彻《条例》三个执法主体机关的协调机制,有效整合了预防职务犯罪的资源。2009至2012年度,市检察院每年都协调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召开联系工作会议,且累计对辖区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近40个单位落实《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预防调查、发现隐患漏洞、提出检察建议、督促整改落实,进而实现预防之目的。如2012年8月,市检察院组织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并邀请市人大法制委在对阳泉市第十五中学校贯彻落实《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情况检查中,发现矿区政府采购中心组织采购业务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于是发出检察建议书,并主动提供预防咨询和免费发放《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指引》资料,帮助研究制订了《关于规范政府采购相关程序的意见(试行)》,为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关注预防重点领域。市检察院通过与市国土局、发改委、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规划局、公路分局等单位会签了关于在国土资源、工程建设、公路建设领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联系制度,构建了不同行业系统化的职务犯罪预防网络,体现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如2011年5月,市检察院、郊区检察院与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国家重点工程――平阳高速公路七标段)联合签订的《“检企共建”联系制度》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为《山西日报》、《中华铁道网》、《交通廉政・太阳专刊》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是发挥预防协调作用。市检察院作为预防领导组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导职责,如2009年11月,在全省较早地与市委党校建立了阳泉市预防职务犯罪法制教育基地,为市委党校和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县级干部和组工干部培训班授课8次;2011年4月,在市展览馆举办了“法治与责任―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巡回展览”,累计7400余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群众观看了展览;2012年初,两级检察院分别向地方党委、人大、政府递交了2011年度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通过建言献策,努力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2012年9月11日,组织召开了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组第一次会议,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调整增加至27个,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安排部署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的“五进”实践活动,得到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肯定。

三、拓宽思路,注重方法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好的工作规划和打算,还必须有好的工作方法与技巧。遇及困难,我们在深刻剖析原因的同时,更要结合具体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首先要整体把握协调性原则。也就是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要坚持“上下统一、横向协作、内部整合、总体统筹”,做到治标与治本并重、惩治与预防并重,最大限度地实现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也是检察一体化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既要以深入“三项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紧密结合中央部署的专项治理工作,抓系统、系统抓,深入重要部门、重点行业加强预防调查,又要围绕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大力开展犯罪分析、对策研究、预防建议、警示教育、宣传咨询、基地建设等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内部协调制度》、《职务犯罪侦防一体化实施办法》等制度,逐步形成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党组统一领导、业务分管领导齐抓共管、预防部门加强协调、各个业务部门分工负责抓落实”系统健全的内部格局,从组织、机制、纪律、装备等方面进一步保障预防工作正确、统一、协调、健康地开展,打破既往预防部门单打独斗、孤掌难鸣的状况。如2011年,组织举办了优秀“检察建议”、“犯罪分析”和“预防调查”评比等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活动,以进一步规范各项预防业务、提高和提升预防工作质量与效果,实现预防工作“上下一体化”的组织优势。

其次要注意点面结合的辩证关系。要学会借力作业、借鸡下蛋,拓宽预防领域、丰富预防措施,主动地争取党委、人大以及有关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支持,积极调动全社会一切可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如2010年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职务犯罪案例30个,辅以自省、点评或旁白,在《阳泉法制》三期连载警示教育文章《这些人是怎么倒下的?》,其效果显著、影响广泛、意义深远;2012年4月,在全省检察机关首届廉政短片评审中,我市矿区院、郊区院报送的《廉由心生,洁随一生》、《反腐倡廉,廉洁奉公》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法制教育宜兼顾和涵盖法制宣讲、基地建设、广告宣传、报刊宣教、手机短信、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局限或教条于课堂讲授。

第三要注意把握正确的工作导向。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并非主观臆断、标新立异,不是数字拼凑、外形包装,应时刻明白“预防的目的是什么、预防的手段有哪些、预防的效果怎么样”,坚持业务数量与工作质量并重,树立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的理念,既要防止攀比、虚夸、堆砌甚至作假等数字表面繁荣的苗头,又要克服忽略党的事业、宪法法律与人民利益有机统一的倾向。学会工作、善于工作,这既是扎实工作作风的问题,又是创新管理机制、公正廉洁执法、塑造社会形象的问题,要把实际工作的成效业绩通过数字、图文、影像客观、全面、真实地概括反映出来。如2011年12月《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定位与科学发展》一文参加最高检“预防职务犯罪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讨会;2012年8月,《关注民情创新机制化解矛盾――通过预防调查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的典型案例》一文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调查经验交流。

四、明确目标,再创辉煌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7

abstract:Generallyspeaking,therestillexistmanyproblemsinHRmworthyofattention.anewtypeofpowerisnecessarytobeintroducedintothebusinesstosolvetheseproblems.theideaandthemethodofsocialworkaswellassocialworkerscanplaytheroleofthisnewpower.Corporatesocialworkcanstrengthenthestaff’ssocialfunction,developthestaffs’potentialabilitiesandtaketheadvantageofresourcesoutofthebusinesstoimprovetheproductionconditions.However,forsomereasons,therearestilldifficultiesintheinvolvementofsocialworkinHRm.ifthesocialworkerswishtorealizetheirvalue,theyshouldsubmitthemselvestotheenterprisestrategyprimarily,andthenhelptheenterprisesolveproblemsflexiblybysocialworkmethod.makeadifference,andthenberecognized.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可行性;难点

Keywords:HRm;socialwork;feasibility;difficulty

1案例简介

山东某机械公司,是一家位于山东某中等城市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2000人,资本实力较为雄厚,目前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是当地的明星企业,也是世界某知名企业的机械零部件供应商。由于该企业与欧美企业有业务往来,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在这些理念指导下管理企业,加之有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企业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氛围、宗旨和管理模式。从组织结构看,企业由六个部门组成,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事业部、车间和品保部,各部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承担职能。人力资源部也已确立较为完善的招聘、薪酬、考核、培训等管理职能,每项职能都有专职人员负责。本次研究采用随机访谈的方法,通过向企业的员工了解他们在企业组织中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获得了众多有效的信息,发现了问题并引起了思考。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人本管理的理念,在管理的各个环节日益体现人文关怀和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但普遍来说,广大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些方面还是存在职能缺失的问题,根据被访者提供的信息,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还存在着如下几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2.1沟通及人际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各项职能的执行过程都非常关注横向和纵向的有效沟通,但是这种沟通更多的指涉及与工作相关的、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信息沟通,员工心理层面的沟通在横向和纵向之间均受到忽视。根据几位不同部门的被访者提供的资料,他们各自的工作环境中都存在着典型的次层小组,员工都具有不同性格、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工作动机,同事之间除了在工作事务上存在较多交流之外,生活上的沟通并不充分,竞争和冲突的出现也不可避免。

2.2员工能力提升及个人成长问题张德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二是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雇主一般最关注的是怎样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创造最大的价值,而忽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员工这两方面的重要性。以培训为例,培训的职能在于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和将来各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目的是改善员工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即为工作而培训,职能较为单一。虽然随着新时期管理观念的转变,管理者开始注重全方位提升员工的能力和个人素质,扩大了培训开发的内容,但仍然不能满足员工的要求。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对员工来说,收益甚微。员工渴望自身能力的提升,企业中用于提升员工能力的人力、物力、方法不足,满足员工这一愿望的职能缺失,员工在企业中的成长受限,会对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2.3员工流失问题通过有效地激励手段和合理的职业规划为企业留住人才,减少人才流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人才流失严重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员工对个人发展前景的担忧。能够减少员工对前景的忧虑及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的方法之一就是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的设计能够帮助员工确立努力的方向,获得工作的动力,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但是,广大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能,对员工未来的管理不足,员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一旦出现更好的机会,就会发生人员的流动。这不但使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前期投资得不到回报,其正常的生产、生活还会因关键员工的流失受到干扰。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职能,需要企业引入一种新的力量专门来补充,这种新的力量可以是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者。

3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发展潜能,以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利,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与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理念的新转向是一致的。根据柏伊姆的观点,社会工作具有复原、提供与配置资源、预防和发展的功能,具体到企业领域,企业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包括员工、员工家属、管理部门、工会代表、社区、工业群体等在内的一个案主体系,企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对员工、团队、组织和整个企业产生如下几方面功能。基于这些功能,社会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其介入的空间和可能性。

3.1增权赋能,促进员工社会功能的完善,为生产解决后顾之忧

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容易导致贫困与疾病危机,情感与家庭危机,弱势群体问题,焦虑,无成就感,无归属感等各类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无一不体现在企业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对这些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及时察觉和迅速做出诊断,并利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解决问题,预防事态的扩大,保证企业内部各类系统中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组织的稳定。社会工作者为员工和管理者提供不良情绪发泄的渠道,是企业中的“安全阀”,对于协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3.2开发员工个人的内在资源,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由于深处企业内部,社工对本企业员工的特征、能力状况较为了解,如果社工参与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在开发员工潜力,促进能力提升方面更能充分考虑员工自身的特点,改变的效果更明显,利用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就可以开展上文所提到的素质拓展训练。评估员工的不同需要,设立特定的主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等,并逐渐形成常规性、计划性和连续性活动,达成促进新员工适应、团队协作、领导能力提升等效果。专业社会工作者组织活动更有计划性、目的性、技巧性,活动后期效果的跟踪评估也更及时,给员工带来的转变也更持久。

3.3充分调动员工所处环境中的资源,促进生产环境的改善社会工作的“社群权益取向”的服务模式,能够将员工的问题置于更宏观的制度环境下,考虑社会政策环境对劳动者、企业主和企业的影响,从而采取综合服务,倡导有利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政策。而且,企业社会工作者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开展工作,可以发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建立企业与社区之间友好互动关系,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

4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4.1社会工作及其理念仍然是新事物社会工作和企业社会工作理念在中国还未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本案例中的企业是一个具有较先进、较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组织,从管理层到员工层面都能认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员工普遍具有较好的受教育背景,而且企业与欧美国家有业务上的往来,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他们尚且不知社会工作为何物,更不用说那些连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未触及的企业。目前,企业中的员工还扭转不了有困难找政府、找单位领导的观念,更不懂得求助于社工,而企业的管理者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也没有认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社工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专业意义上的企业社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2社会工作者的绩效难以评估,如此看来,社工的绩效是难以被界定的。首先,社工为解决某个问题,可能会离开企业进入家庭和社区,在时间上,也可能会在正常工作作息时间之外继续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事务。但是,类似于这种活动产生的有益结果,对于企业中的绩效考核者来说,很难确定它们是否与工作相关。其次,绩效存在于岗位中,表现为员工履行了自己岗位的职责。社工岗位虽然也设定职责标准,但其绩效却不能以确定的形式体现在岗位中,而更多的表现在案主对象问题的解决、行为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

4.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企业组织的价值观有冲突企业所隶属的“第二部门”与社会工作隶属的“第三部门”有不同的运作规则和价值评判标准,因而在具体事务中二者之间不可避免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企业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创造更多的利润,社会工作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其专业价值重点在对人的服务而非财富的增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尽可能少的为员工提供保障,而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在于为员工争取更多的权益。企业更多的关注经济效益,出于成本考虑而不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工作则认为个人和组织对社会及社会对个人和组织相互负有责任。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想在企业中实现其价值,首先还要服从企业的战略,灵活地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优化用工管理环境,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有为才能有位,通过在企业中履行社会工作职责,让企业主看到社工带来的改变,社工才能在企业中赢得一席之地,才能在未来给企业、员工、社区乃至社会带来有益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董克用,叶向峰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该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周沛,葛忠明,马良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赵幽幽.试论社会工作在学习型组织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2007,(4).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8

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举措

(一)通过完善社会化大预防网络促预防机制创新

为了有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我们对预防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完善五个预防职务犯罪办公室,并由市委办、政府办联合转发了项城市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人员名单,吸收有关单位领导作为成员,形成了社会化大预防体系。

(二)通过预防调查为有关部门社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预防调查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要业务,通过开展预防调查,能及时发现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制度和管理监督等方面产生的原因,向有关领导机关和管理部门、单位提出改进建议和预防对策。如我们在对丧葬费的管理进行了预防调查中,发现在职人员死亡后,不及时申报,继续领工资或退休金,其中管理上的最大漏洞是殡葬管理部门与退休金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检察建议,促成了两部门计算机联网,使人员火化信息及时传到退休金管理部门,杜绝了假证明及长期领退休金的现象,堵塞了社会管理上的漏洞。

(三)通过开展行贿档案查询促进社会管理信用体系建设。

我们结合上级对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要求,全力在全市推进国投资金建设项目行贿档案查询,先后以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向有关职能部门下发了《项城市人民检察院行贿档案查询规定》,周口市院联合文件,并将该院的有关规定在项城平安网予以公示,推动了业主单位管理创新。如水务局、教体局在招投标公告中明确规定:投标企业必须持有项城市人民检察院的无行贿记录证明方可参加工程投标,目前,我们指定两名同志主管此项工作,并按照规定程序查询。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和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促进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方式的改革,实现了执法活动中所形成的资源和信息的有效利用,推动了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管理创新。

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狠抓自身建设,着力提高预防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面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反映出的管理领域的多元化,管理手段的专业化,就要求预防工作人员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容,提升预防业务和岗位技能。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预防职务犯罪氛围。

要加大预防宣传教育的力度,大力宣传预防职务犯罪成果。采取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加强行贿档案查询系统的宣传,实现预防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扩大社会化大预防的区域,实现预防职务犯罪的多元参与。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9

论文关键词外来人员犯罪惩防检察机关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广州。外来人员为广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来社会管理方面的难题,尤其是外来人员犯罪问题,已成为广州最为显著的社会治安问题之一。如何加强外来人员犯罪的惩防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检察机关开展外来人员犯罪惩防工作的现状

(一)穗外来人员犯罪的总体情况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常住人口为1270.08万,其中外来人口为476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3.29%提高到37.48%。2008年至2010年期间,广州市外来人员犯罪人数分别为14449人、15673人、13926人,分别占同年犯罪总人数的79.57%、77.5%、77.5%。虽然数据显示外来人员犯罪有微弱下降的趋势,但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外来人员犯罪数量仍居高不下。外来人员犯罪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犯罪主体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在外来人员犯罪中,年龄30岁以下的约占54%;严重刑事犯罪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约占86.62%,普通刑事犯罪的小学及以下学历的约占36.2%;月收入水平低于1000元的居多,有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二是犯罪类型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为主。大多数外来犯罪人员收入低下,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往往见财起心,采取隐蔽或是暴力的手段获取钱财,“两抢一盗”等财产犯罪占绝对比重;文化程度较低,对于纠纷的处理往往采取较为简单粗暴的方式的解决,以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暴力犯罪多发。三是犯罪形式以团伙作案为主。受乡土情结和血缘关系影响,外来人员易结帮拉派,形成利益团体,实施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

(二)惩防外来人员犯罪工作的现状

外来人员作为广州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着广州的和谐稳定。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参与外来人员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外来人员乐居广州与广州和谐稳定的必然保障。开展外来人员惩防犯罪工作,是检察机关参与外来人员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纵观各地开展外来人员犯罪惩防工作的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执法方式存在偏差,呈现出“重打击、轻预防”局面。长期以来,为了遏制外来人员犯罪多发的势头,检察机关加大了打击力度,形成了“严打”的工作局面。但单一的“严打”治标不治本,并不能很好地遏制外来人员犯罪,还可能进一步激化与外来人员的矛盾。二是执法理念存在偏差,导致外来人员犯罪司法处置不平等。某些检察人员对外地犯罪嫌疑人存在潜意识的文化排斥感,往往过高地评价外地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不当地对外地嫌疑人采取羁押措施。三是管理重点不突出,社区矫正监督不到位。在对社区矫正监督的过程中,一些检察机关没有处理好配合与监督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监督执行机关执法活动是否存在违法,导致社区的外来服刑人员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等问题。

二、荔湾区人民检察院开展外来人员犯罪惩防工作模式

着力开展外来人员惩防工作是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行社会管理创新,创新工作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性化的理念、社会化的机制、多样化的方式,使检察工作更加贴近民生,更好地服务于外来人员。下面就荔湾区人民检察院开展外来人员犯罪惩防工作模式进行介绍:

(一)转变执法理念与办案方式,惩罚与遏制外来人员犯罪

一是及时掌握犯罪动态,开展专项行动。针对城中村、汽车站、步行街等外来人员犯罪多发的地方,开展专项调研活动,掌握外来人员犯罪的基本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行动。二是加大诉讼监督力度,强化打击效果。对于涉及外来人员犯罪的重大疑难案件,坚持提前介入,对于侦查机关有案不立的情形,及时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对于侦查取证的违法行为,及时监督纠正;对于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的现象,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三是着力改进办案方式,狠抓办案质量。办案人员在对外来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资格进行确认时,坚持严格审查、准确高效的原则,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核实查清外来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情况。四是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执法。在办理涉及外来人员犯罪的案件中,对于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较小的初犯、偶犯、过失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慎用强制措施。

(二)开展“新荔湾人·乐居荔湾”活动,创新预防外来人员犯罪新路径

一是成立法制宣教帮扶中心,接受外来人员法律咨询。通过成立法制宣教帮扶中心,进驻现场办公,借助电话、信箱等传统的交流媒介和运用微博等新兴的网络平台,多渠道地为外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二是定期开展普法活动,调动外来人员学法的积极性。定期在学校、社区、工厂开展“法制进家庭”、“乡音心连心”等普法活动,改变单纯说教的传统教育方式,注重教与学互动,调动外来人员学法的积极性,增强普法效果。三是打造“绿色通道”,受理外来人员的控告、申诉和举报。依托民行检察联络站和驻街检察室,将法律服务送进基层社区;开展“检察工作社区行”活动,定期巡访、下访,直接面对案发受害的外来人员,释疑解惑,做好息诉罢访工作。四是落实检调对接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外来人员提供实时的司法救助,协调各部门排查外来人员倾向性、突发性的矛盾纠纷,将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关口前移。

三、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员犯罪惩防工作的思考

检察机关在开展外来人员惩防工作时,要在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司法为民”核心价值观,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完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一)深化法制宣传,增强外来人员的现代法治理念

要形成外来人员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明环境,仅仅宣传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的内容,丰富法制宣传的形式,以弘扬法治精神,增强现代法治理念。第一,将现代法治理念贯穿法制宣传始终,多用外来人员身边的事例,多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地向外来人员宣传什么是法治社会、什么是公平正义以及如何运用好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将法制宣传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起来,使外来人员真正了解法制社会所蕴含的目标价值、核心理念,树立起法治理念,进而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第三,将普及法律知识与树立法治信仰结合起来,使外来人员尊重法律、理解法律,树立对法律的信仰,筑牢心理防线,抵制违法犯罪。

(二)更新执法理念,保障外来犯罪嫌疑人享有平等的司法处置权

在办理外来人员犯罪案件时,检察人员要摒弃“重打击、轻保护”、“重办案轻效果”的错误思想,树立起惩罚与预防并举、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执法理念,本着教育和挽救的态度对待外来犯罪嫌疑人,保障外来犯罪嫌疑人享有平等的司法处置权。一方面,建立外来人员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畅通快速办理的通道,规范快速办理的程序,实现快速办理的专业化,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外来犯罪嫌疑人快捕快诉,尽量减少外来犯罪嫌疑人诉前被羁押的期限。另一方面,严格把握适用逮捕的条件。检察机关对外来人员是否适用逮捕强制措施时,应重点考虑不羁押能否防止社会危险性。针对外来人员流动性较强的特性,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和犯罪嫌疑人甄别体系,量化评估指标,准确分析与评判外来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严格把握适用逮捕的条件,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平等处置外来犯罪嫌疑人。

(三)拓展服务空间,继续创新服务外来人员的工作机制

1.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外来人员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矛盾,当利益矛盾积累并激化到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利益冲突;当利益冲突的强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可能引发犯罪。因此,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是推进外来人员防治工作的关键。第一,建立信息收集制度。通过定期对外来人员聚集的社区巡访、下访,接待外来人员来访等渠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注意对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进行整理,做到发现矛盾关口前移。第二,制定涉检稳控工作预案。依托信息制定应对外来人员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建立高效、快速的稳控运行模式,做到对可能影响、破坏社会稳定的苗头性、行动性涉检情报信息早发现、早处理。第三,探索符合现代社会管理要求的检调对接机制。不断完善对刑事和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工作,将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关口前移,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管理要求的检调对接机制。

社会工作与管理篇10

【关键词】社会工作与管理国家学术社会“平等―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迄今已届28年。在此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用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般经验难以解释的“中国特色”。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跳跃式”、“超常规”的中国特色逐一作出描绘和评价。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但是,按一般规律,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

当然,不能说中国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在因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与“先发”的西方国家以及“后发”的“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类似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计划时期的影响惯性犹存,当时人们对政府和单位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社会。同时,民众囿于被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并没有向社会求助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按一般的发展规律,民间的、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一步,再逐渐职业化,然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乃至期待。同时,这也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充分了解这种有组织的爱心善行。因此当慈善事业向更加现代的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时,便已经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在这一阶段,以国际公认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作为衡量标准去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七个专业特征已经具备了四个:服务公共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则采取“拿来主义”;专业组织,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教育体系,已经有18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社会工作院系专业。然而,仔细分析,上述“具备特征”又有名实不符的嫌疑:

首先,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其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借“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东风,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但是,当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发现社会上并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就业的脱节(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反倒模糊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形象。

再次,理论和和技能,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方法,中国的大学可以拿来就用。但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应用学科,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学生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最后,服务公共利益,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所谓“公共”是有讲究的。在国家和公众之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般采取“第三者”的超然立场,这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中国,政府太强势,要求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做事。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坐的位子不同,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所谓“具备特征”,实际上是经不起深究的。

但是,这一阶段在上海浦东进行的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验”,却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路径:先有问题导向,由于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引入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试试看”。然后是行动导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后,就让他们以民间机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到社区去做社会管理工作。政府的强势,用在了为社会管理的发展创造小环境、小气候上。同时,又有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在理论和方法上共同探讨。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路径,使浦东的实验很有收获。

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提出,给前30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型塑了一个“大团圆”的大结局。

造就这个大结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政府机构改革使民政部门的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在用人方面常现捉襟见肘的窘境。其二,在城市低保、战胜SaRS等工作实践中,民政部门则尝到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作用的甜头。于是,民政部门开始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

上海市合乎规律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轨迹终于开始产生影响,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领域,包括政府工作和基层社区中开始得到认可,进一步探索则是政府介入的专业资格的认证。

就全国形势而言,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搭建起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认证的平台,再现“跳跃式”发展的特征。但是,远可对比国际经验,近可对比上海市的实践,全国的发展态势只能说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同于一般规律的“中国特色”,这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及相互关系。国家、学术和社会是三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本文中,这三者的具体代表是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民间组织及社区,这三者在现代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国家”(或政府)的力量在于政治权力,“学术”(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在于人才培养,“社会”(或民间组织及社区)的力量在于公民社会。按照国际上通常的理解,这三者在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以下,将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及相互关系逐一作出归纳和评价:

改革开放前30年初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态势基本上是:在社会领域,计划时期国家“家长式”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强势控制仍然比比皆是,国家(或政府)的“气场”极为强势;相比之下,学术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都很弱,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都受到压迫,甚至自己“份内”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不了或做不好。“学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也非常之少。

但是,在上述大环境、大气候下,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则形成了一个小环境、小气候。在这个小环境和小气候中,国家、学术和社会互动的情形是:具体而言,代表国家(或政府)的民政部门和代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北京大学就发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达成了一个合作办学的协议,开始了“政治权力”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同时,民政部门发展社区服务,“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开始有所互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和社会(社区)之间的互动也开始萌动。然而,即使在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这个小环境、小气候中,国家力量的强势控制也丝毫不减。主要是因为民政部门有需要,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才得以进入北京大学。

在这一阶段,民政部刚刚恢复重建,崔乃夫推动了“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同时,民政理论建设需要学术理论的支持,在老一辈社会学家的推动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进入了民政部的政策视野。同时,社会学也在恢复重建,作为应用社会学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亟待发展。于是,民政部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拍即合,导致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关节点”或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马甸会议的召开。

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互动的态势基本上是:在社会领域,国家控制力的强势地位依然如故。当然,逐渐地,国家(或政府)的“气场”有所回缩;相比之下,来自学术的“培养人才”的力量和来自社会的“公民社会”的力量有所成长,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开始发挥影响。同时,学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有所增加。

在上述大环境、大气候下,在上一阶段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形成的小环境、小气候继续发展,因此形成的国家、学术和社会的互动情形是:一方面,代表国家(或政府)的民政部门通过各项社会政策的发展,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非专业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代表学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则抓住“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机遇使这个本是“冷门”的专业教育出现爆发式的发展。然而,在国家和学术之间却没有因此而联系更紧密,反而因各自独立行事而导致了“渐行渐远”的现象。同时,民政部门发展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使“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互动增加,但前者主动、后者被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倒是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大学或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或社区之间,在“培养人才”和“公民社会”基础上的互动有所增加。

在这一阶段,对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大事件:其一,民政部门造就规模庞大的“实际社会工作者”;其二,社会工作教育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三,上海浦东组织民间社工机构并进行社工进社区的社会实验。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马伊里在浦东推行社会试验,围绕着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给了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一个整合的框架,因此才有了后续的更大发展。

改革开放前30年后期。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国家、学术和社会之间显示出理性化的互动态势:在社会领域,国家提出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进步理念,更加理性地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当然,国家(或政府)的力量依然强势,但其“气场”已有明显收缩;学术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则显著成长,学术(大学及研究机构)和社会(民间组织及社区)的“气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同时,学术和社会彼此接近,互动频繁。

大环境、大气候的变化,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小环境、小气候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一阶段国家、学术和社会互动的情形是:在上海市,代表政府的民政部门和大学、民间社工组织通力合作,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民政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与社区矫正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然,国家的地位仍然非常强势,直接主导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意志更加突出。但是,以基层社区和民间组织来推进社会工作的做法得到了重视,政治权力和公民社会的互动日益增加。同时,大学或研究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和社区已经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伙伴关系的雏形。

在这一阶段,第一个重要事件是,在上海市,三方合作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开始推行“专业资格认证”。第二个重要事件是,国家在学术和社会的积极配合下,推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水平评价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成为一项国家认可的正式的职业制度,使国家、学术和社会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互动有了一个规范的整合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

研究结论

如果与国际经验相比较,可以说,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原因是其“跳跃式”、“非常规”的发展造成了制度安排上的疏漏,这与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的互动表现出的“非均衡”状态相关。

围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互动关系的“非均衡”状态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国家强势但理性地趋向于良治法治;学术弱势但坚韧地体现着知识力量;社会弱势但客观上在推动公民社会。

从以上的描述和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的研究发现:

第一,社会工作与管理的专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规律,违反规律则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应该分两步走――先强调“1.0版本”的职业化,即完成初级阶段的建设;再升级为“2.0版本”的专业化,即进入高级阶段的构建。

第二,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健康发展还必须补课,这包括:深刻把握社会需求,公益服务戒除功利,推进民间社工组织,专业教育联系实践,理论发展回归本土,职业资格公众认可,专业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提升专业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