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8:23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知识

一、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本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任何教学形式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那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所以,体育教学要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突出快乐主题和健康主题。

快乐是必须的,身心健康也是必须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讲和练的形式,把“课本”和“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矛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给教师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在力量素质“俯卧撑”练习时,讲解“双手扶地”可以说扶的是“华北平原、太行山脉”,扶的是“崛起的中华大地”等,这样就淡化了“脏和累”,创设了积极向上的锻炼意境;再如“蹲踞式起跑”练习时,可以设问“预备动作”为什么要求肩超起跑线,这样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增强趣味性。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他就会主动地去尝试,自觉接受来自教师各个方面的信息,积极思维,较快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之,学生就会无动于衷,心不在焉,以至于发生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低下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季节等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创造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入手,与实际相结合

在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时,通过一些运动损伤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运动中安全的重要性。在运动中如果被撞倒或被绊倒时怎么办?此时结合前滚翻动作技巧讲解,学生就能较快接受前滚翻技巧的学习,并能很好地掌握动作方法。运动损伤一旦发生,有时就很难完全恢复,所以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他体育活动,在运动之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从而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就不会走神,不仅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自己在运动中的安全意识。

三、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兴趣化

从体育课的内容来讲,除教学生运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增强体质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开阔视野,明白道理,从思想上促使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激发其主观积极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战术的掌握都很欠缺,在上体育课时女生总是比较害羞,练习时不积极主动,总想错过练习机会,针对这一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而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垄断了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过去“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机械地执行教案中所要求的“划一性”、“军事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观念,也导致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新目标的动力机制;在授课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动作的规范,这就使得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因出现不规范的动作,而遭到老师的指责,有些也就不敢再次重复,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也就淡化了,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快乐体育”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学生也就得不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体育实践课,班与班,级与级的篮球、田径教学比赛,让学生当实习裁判,健康知识的传授等内容,另外身体素质锻炼则应强调课内课外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科学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出校门,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能否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学生的认可,关键是我们体育教师。体育本是充满魅力的学科,教师要着眼于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而不是掌握某一运动技能,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适应体育课,调动其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四、在授课时多用一些询问法进行教学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2

【摘要】[目的]研究孕期健康教育知识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正常产妇的产后调查,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分娩组,观察两组产妇孕期接受的知识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产妇接受孕期知识比较(p

【关键词】课程设计;健康教育;分娩方式

近年国内剖宫产率持续增高,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为了降低剖宫产率,各家医院开展孕期健康教育,陪产分娩等服务。我们医院在开展以助产士管理为主导的“正常产房”[1]中,对孕期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安排,经过实践,发现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对产妇分娩方式会产生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9年3月至8月在我院分娩,年龄21岁至34岁,孕37~41周,孕期无异常产科情况和内外科合并症的正常初产妇409人,按随机的原则填写调查表,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自然分娩组236人,其中正常产房分娩120人,普通产房分娩116人,年龄21至34岁,平均(25.5±2.45)岁,孕37至41周。剖宫分娩组172人,年龄22~34岁,平均(26.3±3.25)岁,孕37至41周。两组资料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调查表设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共15个。内容涉及一般资料: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参加孕妇学校课程的内容、没有参加的原因、选择剖宫产的原因等等。

1.3统计方法

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

1.4观察指标

(1)两组分娩方式分别在有或无孕期知识的产妇中的差异性。“无孕期知识”指产妇在孕期没有经过“日常知识”、“孕期营养”、“正常产房”三项课程的教育,“有孕期知识”指产妇在孕期均经过上述三项课程的教育。(2)两组分娩方式分别在有或无分娩知识的产妇中的差异性。“无分娩知识”指产妇在孕期没有经过“分娩减痛”、“拉玛择呼吸法”、“姿势待产”三项课程的教育,“有分娩知识”指产妇在孕期均经过上述三项课程的教育。(3)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4)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排序。

2结果

(1)两组教育内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见表1。(2)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见表2。(3)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排序依次为:婴儿安全、医生推荐、担心难产、怕痛、朋友推荐、保持体形、父母支持、选择日期和担心性生活。表1两组教育内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略)表2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略)

3讨论

目前,国内剖宫产率持续增高,其原因:(1)产科监测、干扰技术广泛应用,如连续胎心监护,B超等增加了胎儿窘迫、脐带绕颈诊断率,早期发现剖宫产指征。(2)产科医生规避阴道分娩的风险和产科纠纷,放宽剖宫产医学指征。(3)认知误区,产妇认为剖宫产安全,孩子聪明;怕影响产后性生活;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怕疼痛,怕难产。(4)文化误区,迷信生辰八字等等[23]。其中认知和文化的误区,需要通过系统的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妇对怀孕身体在孕期、分娩、产后的变化以及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状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正确的认知,能帮助孕妇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为分娩做好心理的、知识的、行为的准备。早期确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即形成目标,孕妇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知识需求增加,健康教育产生成效。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只有建立在自愿、客观的科学评估上,才能形成不易改变的“意向分娩方式”。孕期建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后,孕妇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加,使孕期健康教育更有效。接受过孕期和分娩知识教育的产妇更愿意选择自然分娩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社会原因的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CheungnF,manderR,wangX,etal.Chinesemidwives’viewsonaproposedmidwifelednormalbirthunit.midwifery,2008.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3

健康教育是护士通过普及、宣传卫生科学知识,使病人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目的。白内障是目前视力损害和致盲的主要原因。我们宁夏区白内障病人尤为多,所以,国家很为关注,特地为我区进行白内障免费摘除手术。

1白内障的常识

1.1白内障的定义指眼内透明的晶状体由于某些原因变浑浊。

1.2白内障的分类白内障可分为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等类型。

1.3白内障的临床表现早期视力减退,后期可导致失明。

1.4白内障的预防①老年性白内障没有根本的预防方法,一般为减少紫外线照射,户外活动配戴墨镜,平时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水果、蔬菜来延缓白内障的进展。②外伤性白内障应防止异物飞进眼睛,不要给小朋友玩剪刀、牙签等尖锐的物品,防止刺伤眼睛。③先天性白内障则在母体孕育时应避免患流感、皮疹等疾病,不要随便使用药物。④代谢性白内障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并定期复查。

2白内障的治疗

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摘除浑浊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

3白内障手术的注意事项

3.1白内障术前准备

3.1.1全身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血糖、心电图、胸片、血压等。如患糖尿病、高血压应在术前请专科医生会诊,将血糖、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心脏病患者应无手术禁忌症。

3.1.2眼科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瞳孔、眼压、角膜曲率、眼科a超、视觉电生理等。

3.1.3术前用药:常规给予抗生素眼药水2h1次,托吡卡胺等扩瞳眼药水每5min,术前给予镇静剂,避免情绪紧张。

3.1.4皮肤准备:术前给予剪睫毛、冲洗结膜囊。

3.1.5心理护理:白内障为复明手术。尤其施行人工晶状体注入者,术后视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应嘱其保持情绪稳定,一面术后过于兴奋,安装微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通过配镜也能得到较好的矫正视力,眼底疾病、糖尿病、眼伤外等手术后视力恢复较差,应使病人预知手术后效果,有思想准备。

4白内障术中注意事项

①饮食指导:宜进清淡、易消化、无刺激等饮食,避免因进食过硬的食物而因其伤口缝线裂开。②用药指导:遵医嘱给以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等眼药水2h1次,预防伤口感染,应用扩瞳剂1次每天,防止虹膜后粘连,并观察有无药物副作用。③注意事项:观察术眼疼痛情况,眼局部包扎敷料是否干燥固定。如发现术眼疼痛,眼睑肿胀、脓性分泌物,视力下降应警惕为眼内感染,应做好床边隔离,通知医生及时治疗。对于突然出现疼痛,视力显著减退,应怀疑伤口裂开,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出院指导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4

【关键词】护生;性健康;干预

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性心理水平却滞后于性生理成熟度。中、高职护生是国家未来的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工作者,目前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是性生理已趋成熟,性心理、性伦理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青春期大、中学生性教育的需求调查、必要性以及教育模式的探讨,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报道,针对中、高职护生的性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效性研究却报道尚少,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报道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正是针对中、高职护生的性健康知识开展问卷调查及性健康教育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为国内中、高职护生开展性教育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并遵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并允许其中途有退出权利的原则,选取成都市内3所中、高职学校(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成都市新都卫生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护生355人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纳入标准:护生已完成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解剖学、生理学、传染病护理学、妇产儿科护理学的课程学习,在4个月后即将进入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该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包括一般资料、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①一般资料,为人口社会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层次、民族、有无、获取f生健康知识信息的途径。②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共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10个条目,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与性病防治、避孕知识。每个条目回答“是(2分)”、“否(0分)”或“不清楚(1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知识问卷总分(0分-50分),得分越高提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在正式调查前,研究者选择50名调查对象测试了该问卷的信度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47,折半信度为0.863,重测信度为0.76。

1.2.2干预方法研究者在正式实施性教育课程前1周对研究对象进行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10年6月版)中有关青少年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以及国内有关青少年及护生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咨询国、内外性学及护理教育学专家后得到认可形成中、高职护生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干预12周后再次应用本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分析。

1.2.3统计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l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分析方法;统计检验水准为仪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对入选对象355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回收问卷342份,回收率96.34%,其中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92.11%。315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汉族、无,其年龄分布为:15岁以下1人(占0.3%),15~20岁252人(占80.0%),21-25岁62人(占19.7%);其学制分布为:三年制中专93人(占29.5%),五年制大专117人(占37.1%),三年制大专105人(占33.3%)。性健康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首要途径为大众媒体网络(163人,占51.7%),其次为学校专业教育(102人,32.5%),再其次为同学、朋友(35人,占11.1%),最后是父母(15人,占4.70%)。

2.2性教育前、后护生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本研究中,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为5个维度知识得分之和(分数区间为0~50分)。性教育前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24.05±5.11)分,性教育后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33.31±5.70)分,t=-26.7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中高职护生性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本研究中,护生干预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较好的人数百分比见表2,从表中看出中高职护生性教育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其百分比与教育前比较增幅较大。

3讨论

3.1中、高职护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途径分析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信息的获取首要途径是大众媒体网络(占51.7%),其次为学校专业教育(32.5%),再其次为同学、朋友(占11.1%),最后是父母(占4.70%)。表明护生虽然进行了专业教育,但在青春期仍然对性的话题希望了解比较敏感,了解途径以上网为主,其父母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庭在性教育方面采取回避的态度。护生作为未来人类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在校期间自身也迫切需要接受全面而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从而掌握系统全面的、科学人性的性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以便将来在卫生保健工作中对有性健康问题的病人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与措施,这对贯彻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与生殖健康等基本国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3.2护生性健康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偏低,性健康知识教育亟待加强

从性教育前后护生性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护生号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该项得分为3.23±1.60(见表1),有41.8%的人基本能够了解避孕措施,35.7%不清楚如何避孕,48.6%不清楚可避免性病,25.4%不清楚与多个发生会增加感染性病的概率。可见大多数青少年虽然具有一定的青春期知识,但对于性知识和性传播疾病等缺乏科学的理解,有的认识是模糊和错误的,如对拥抱、接吻是否会传染性病的认识模糊不清。所以开展相应的性及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刻不容缓,学校作为护理专业这种特定环境下培养学生,更应系统开展相关课程,对学生全面讲解性健康知识。

3.3护生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有差异,教育干预后得分及掌握性知识较好的人员百分比均有所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年制中职、大专护生以及五年制高职护生性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5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糖尿病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iDDm)[1],因遗传基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参与而患病。针对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特点,2011年1月~2013年5月对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糖尿病患儿的膳食结构、运动及胰岛素的应用等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现将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儿科自2011年1月至213年5月共收治糖尿病患儿78例,均符合wHo儿童糖尿病1型标准。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在为3~14岁。

1.2方法

1.2.1心理治疗护士要知道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要给予患儿及家长以关怀和同情,把目前最新治疗方法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及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方面的更新等告知家长,讲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注射后要及时进食防止低血糖,让患儿及家长掌握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等。

1.2.2胰岛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相应的胰岛素运用方案,指导家长选用什么制剂胰岛素、用量、注射部位,反复示范。注射部位可选取臀部、上臂外侧、股前部、腹壁等,每次注射要更换部位,以防局部皮下脂肪萎缩硬化。

1.2.3营养控制方案糖尿病饮食需严格称质量,除盐以外,一切食物包括主食、副食、蔬菜、烹调油应以净重为准,烹调过程严禁加糖调味,忌用油煎炸等烹调方法。全天饮食分为三餐三点制,需定时定量供给,其中早餐和午餐各占总热量25%,晚餐占30%。

1.2.4运动方案根据患儿年龄、运动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以运动脉搏达到145~150次/分为运动强度,在此强度下每天20~30分钟,6d/周;选择跑步、爬楼梯、跳绳、游泳、打球等有身体移动的运动方式。最初时间10分钟左右,以孩子不感到疲劳,每日能坚持运动为原则,循序渐进。

1.2.5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的方式对78例患儿进行健康教育知晓率的调查。包括糖尿病的概念、血糖的正常范围和控制标准、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遵医行为、饮食控制、胰岛素的注射及注意事项、自我管理、足部护理。④进行健康教育后由责任护士提问,患儿家属回答,评估健康教育效果。

1.3评价方法分别在入组时、实施Dm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时通过测量Dm识、自我管理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及配对t检验,X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分析。

2结果

2.1干预前后儿童对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小儿由于自制能力差,理解能力有限,大部分时间需要家长监护,因此医护人员需对患儿及家长同时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认清糖尿病性质和危害,通过规律的饮食、运动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消除他们对此病的疑虑和误解。糖尿病的控制除了合理治疗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健康知识和信念,遵医行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监控。鼓励患儿及家长加强自身管理,按时监控血糖、尿糖,督促他们控制饮食和从事适当的运动。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健康教育干预,患者的知识、态度、行为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患者对糖尿病概念、分型、诊断标准、并发症,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治疗目标、糖尿病常见错误观念纠正、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低血糖的症状及防治措施、测量血糖的方法及足部检查护理的方法回答正确率均明显提高,各指标在干预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6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4-02

实际中很多糖尿病患者未有效掌握糖尿病知识,还没有形成对糖尿病的全面认识,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难以提供有效配合,进而对疾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升患者糖尿病知识认识水平,对于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选择我院收治18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在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健康知识掌握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包括42例女、48例男;年龄范围26~72岁,平均年龄为(43.5±6.2)岁;患者病程为3~16年,平均病程为(4.2±1.1)年。对照组包括40例女、50例男;年龄范围27~72岁,平均年龄为(43.9±6.7)岁;患者病程为3~16年,平均病程为(4.5±1.1)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开展用药方法、用药重要性、用药注意事项的宣教,观察组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将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介绍给患者,具体内容有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症状、发病机制、治疗方式、饮食结构、预后等,进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有效配合。②介绍药物治疗知识,对胰岛素正确使用方法、作用、使用时间、分类等进行重点讲解[3]。告知患者应当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胰岛素注射,并医嘱服用口服类降糖药物,同时使患者了解应当在低于20摄氏度环境下存放胰岛素。③指导患者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应当坚持少食多餐原则,同时应避免含糖量高、高胆固醇、油腻食物的摄入,并改变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④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体质、年龄,并建议患者进行低、中强度运动,同时要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运动,每次运动时间应当在半个小时左右,运动应当坚持适度、适量原则。⑤教会患者每天自我检测血糖,检测通常在饭后2小时或清晨空腹进行,对每次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同时依据血糖变化情况对检测次数进行调整。⑥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所以患者经常存在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强化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并对其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进行疏导,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1.3观察指标干预后半年对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进行评价。糖尿病认识情况评价采用自制问卷,内容包括血糖升降危害、自我检测血糖方法、发病原因、疾病基本概念等。满分为100分,得分大于等于90分者为优;得分在80~89分之间为良;得分在60~79分之间为及格;得分小于60分者为差。优良率等于优秀率和良好率之和。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用药依从性,存在两条及以上为依从性好,包括:每日准时用药;每次按量用药;每日用药次数正确;确诊疾病后未中断用药。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具有91.1%糖尿病知识认识优良率,对照组具有51.1%糖尿病知识认识优良率,观察组患者认知优良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糖尿病为代谢性综合征,其主要控制疾病手段就是服用降糖药物[4]。当前我国很多糖尿病患者还没有形成对该疾病的全面认识,进而使得患者用药依从率相对较低,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病情的有效控制[5]。相关调查发现应当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对糖尿病知识应有的了解,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还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认知优良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徐艳芳,张卫仙.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知识认知程度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4,17(3):458-460.

[2]高岩,薛m石.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在2型糖尿病患者用指导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23):37-38.

[3]黄孝积,张晓涛,黄波轮等.对518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对该病认知程度的调查[J].当代医药论丛,2015,(18):273-274.

[4]叶凤基,杨丽萍,李维嘉等.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知识认知程度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7):3-5.

[5]莫鹏,马媛.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在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2):570-570.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7

关键词: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学校结核病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2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3-01

结核病是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其发病率呈现抬头趋势,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人口密集、相互接触密切,一旦发生结核病疫情,易造成暴发流行,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秩序[1]。本研究调查了我地区学校师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并在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升了师生的认知水平,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9月对我地区学校师生进行结核病控制相关知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师154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2.26±5.74)岁;其中男教师78例,女教师76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42例、本科86例、研究生26例。

学生1522例,年龄14~19岁,平均年龄(16.54±3.73)岁;其中男生785例,女生737例;初中部772例、高中部750例。

1.2调查方法。采用结核病控制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全体师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10项内容:①结核病的致病原因;②结核病的传播途径;③结核病的常见症状;④结核病的治疗结构;⑤结核病的疗程;⑥结核病传染性消失时间;⑦结核病自行停药危害;⑧结核病的预防措施;⑨结核病治疗是否免费;⑩结核病患者可否继续工作或上学。每项内容计1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结核病控制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越好[2]。

1.3健康教育。在学校举办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邀请医学专家对全体师生进行健康教育,并发放宣传图册等书面资料。告知全体师生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可产生严重的危害。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途径飞沫传播,日常生活中应勤洗手,教室、宿舍等区域多开窗通风。重视体育运动,坚持做广播体操、跑步等运动形式以强健身体。咳嗽、打喷嚏时注意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可有效减少结核病的传播[3]。如发生潮热、胸痛、盗汗、低烧、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者应怀疑患有肺结核,及时报告老师,并联系家长就诊。在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免费医疗政策[4]。

结核病治疗具有病程长、服药量大等特点,一旦确诊为结核病,必须确保全程规范化治疗。只要坚持规范化治疗,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充分利用教育部门相关资源,做好结核病疫情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校内结核病例报告,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结核病暴发流行。学校应协助结核病防治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做好疫情追踪、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5]。

1.4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与健康教育前对比,我们发现健康教育后师生学校结核病控制知识问卷得分明显提高,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表1健康教育前后师生问卷调查得分比较(X±S)

注:与健康教育前比较,*代表p

3讨论

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室、宿舍的环境拥挤,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度大,是发生结核病疫情的高危区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发生结核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学校内发生结核病疫情,如处理不当,易造成暴发流行,给广大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6]。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我地区学校师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较差。这与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有关。教育工作往往仅重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对身体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常被忽视。教师既往未接受过结核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因而对学生的教育也相对不足。本次研究通过现场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全体师生对于结核病相关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校工作中加强健康教育,既增加了全体师生的卫生保健知识,又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学校这个特殊群体中实施健康教育具有节约时间、教育效率高等优势,通过学校-学生-家庭-社区这一辐射链,使结核病防治知识间接地传递给家庭和社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教育的人数,提高整个社会对结核病的认知程度和防病意识。

本研究中在实施健康教育前教师的问卷得分为(76.38±11.56)分;学生的问卷得分为(58.75±15.64)分,提示教师和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均较欠缺,其中教师的了解程度略好于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后教师的问卷得分为(95.24±3.87)分;学生的问卷得分为(90.48±5.53)分,提示通过健康教育全体师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未达到百分之百的了解,提示即使接受过健康教育仍有小部分师生不能完全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这可能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强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在校师生进行干预,以提高其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学校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可提高师生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是控制结核病学校传播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孝涛,马云波,赵艳艳.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作用的研究[J].河北医学,2009,15(1):40~42

[2]高雨龙,任育麟.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3(12):716~717

[3]李世宏,李朋,肖绍坦,等.学校为载体的流动人口结核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2):98~100,124

[4]高雨龙.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80~82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8

【摘要】目的了解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小学生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增强小学生自我防护意识的影响。方法选择6所小学,对4-6年级在校学生采用每周播放《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DVD光盘一次(40分钟),放映后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结合校内广播、板报宣传并采用现场问卷的方法,比较教育前后小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行为的变化。结果开展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的知晓率,行为也有很大改变。结论在中小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控制结核病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又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免疫力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更容易受到结核病的危害。近年来,学校结核病爆发时有发生,为使广大小学生了解结核病对人体的危害,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熟悉我国在控制结核病工作方面的相关政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县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武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9月―2011年1月对6所小学4―6年级在校小学生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播放DVD光盘、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小学生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并进行了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对象武乡县大有乡大有小学、长乐小学、蟠龙镇蟠龙小学、柳沟小学、洪水镇洪水小学、故城镇故城小学6所小学四、五、六年级所有在校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70份,收回合格问卷2952份,回收率99.39%。

2方法:(1)健康教育方式采取每周播放《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DVD光盘1次(40分钟),放映后向被调查对象每人发放一份《致学生家长的信》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并结合校内广播、板报宣传,共进行一学期。

(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问卷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问卷内容相同,统一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命题,内容参考《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工作手册》[1]包括健康知识20题,采用答卷方法调查;健康行为20题,采用观察和询问相结合方式调查,每项5分,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调查人员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及学校部分教师组成,按调查方案,统一培训。

2结果

教育前调查2970名,教育后调查2925名,失访45名。

1教育前后结核病知识及格率比较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教育后显著高于教育前(见表1)。

表1教育前后结核病知识及格率比较

2教育前后结核病防治行为及格率比较小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行为教育后显著好于教育前(见表2)。

表2教育前后结核病防治行为及格率比较

3各年级教育前后结核病防治知识及格率比较教育前后比较,各年级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及格率有显著差异。教育前后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不同年级教育前后结核病防治知识及格率比较

4各年级教育前后结核病防治行为及格率比较教育前后比较,各年级结核病防治行为的及格率有显著差异。教育前后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见表4)。

表4不同年级教育前后结核病防治行为及格率比较

3讨论

1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身体免疫力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更容易受到传染病的危害[2]。因此,中小学生是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为了有效控制结核病感染率,在中小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加强学校疑似结核病人筛查,向学生宣传结核病传染途径、症状及预防知识等,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从而降低结核病发病,确保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2本次调查结果充分表明,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广大中小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和行为有了明显差异,健康教育后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行为也较教育前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能够传播科学信息影响周围人群的观念和行为。另外,学生时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对他们一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家长进行结核病基本知识的宣传,向家庭和社区辐射[2]。从而提高我县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

3从本次调查说明,在中小学校针对性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让中小学生获得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中小学生卫生行为,同时让中小学生参与到结核病防治宣传中来,加大了我们控制结核病疫情的工作力度,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发生结核病,同时也可以对全社会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发挥重要作用[2]。

【作者简介】郭旭芳(1971―),女,山西武乡县人,专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国家工作组.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工作手册.2006.42-44.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9

李桂秋: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一般项目立项(20131051010256)

李桂秋陈春萍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以及相关知识的影响。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抽取我社区180名妇女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妇女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结果:试验组妇女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乳腺癌筛查行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以及相关知识知晓度具有促进效果,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相关知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87

influenceofhealtheducationoncommunitywomenbreastscreeningbehaviorsandrelatedknowledge

LiGui-qiu(nancheng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Dongguancity,Dongguan523080)

CHenChun-ping(nanchengHospitalofDongguancity,Dongguan523011)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healtheducationtothecommunityofwomenbreastcancerscreeningbehaviorandtheinfluenceofrelatedknowledge.methods:Chosetheclinicalresearchcommunityof180womenasthestudyobject,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with9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usedconventionalintervention,theexperimentalgroupreceivedroutineintervention,increasedthehealtheducation.thebreastcancerscreeningbehaviorsandhealthknowledge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ofwomen.Results:thehealthknowledgeawarenessofwomeninexperimentalgroupandbreastcancerscreeningbehaviors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thehealtheducationtothecommunityofwomenbreastcancerscreeningbehaviorandrelatedknowledgehaspromotingeffect,itisworthyofpromotionandpopularization.

KeywordsHealtheducation;Community;women;Breastcancerscreeningbehavior;Relatedknowledge

乳腺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临床上需要尽早诊断以及治疗。如何提高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以及相关知识,从而使乳腺癌得到尽早发现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已经成为了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在此次研究中,我社区对90名妇女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此次临床研究主要抽取我社区2013年1~6月180名妇女为研究对象,年龄35~59岁,平均44岁。所有妇女均不存在乳腺恶性肿瘤史。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名。两组妇女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进行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措施上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如下:(1)联合社区居委会以及卫生服务中心,布置相关的宣传板以及标语栏。(2)开展相关的培训讲座,由资深专家进行乳腺癌知识说明,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以口头传教以及书面资料发放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并对妇女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现场解答和指导,说明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意义。向妇女说明乳腺癌的基础常识以及危险因素,并结合饮食以及锻炼加深妇女的自主护理意识,从而提高妇女对于疾病的认识。向妇女演示乳腺癌筛查的过程,并说明过程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消除妇女的不安和紧张。(3)通过幻灯片、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报纸以及广播等多种形式对乳腺癌预防知识以及筛查行为进行宣传,提高妇女对乳腺癌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筛查行为的认知,提高妇女的支持度和配合度。(4)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妇女的健康教育情况,并收集妇女的反馈意见,对健康教育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1.3观察指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妇女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乳腺癌筛查行为,共发放问卷180份,成功回收1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妇女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妇女乳腺癌筛选行为比较(表2)

3讨论

在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女性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相比之下,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发现,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相关研究显示[2],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每1~2年需要进行1次乳腺癌检查;50岁以上患者,每3年需要进行1次乳腺癌检查,从而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健康教育的实施,在一方面可以提高妇女对乳腺癌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对妇女的乳腺癌筛查行为具有促进作用[3]。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社区对180名妇女进行分组研究,试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表明其相关知识掌握度以及筛选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提高妇女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妇女筛选行为,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4]。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向妇女说明筛查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妇女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回答和解释,从而消除妇女的顾虑,提高其治疗积极性以及配合度[5]。

参考文献

[1]陈娟,李敏,陈振东.乳腺癌筛查现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4(3):107.

[2]何一雄,林钰叶,张静,等.关于对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85-86.

[3]杨兴平,蔡烨.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疾病普查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373.

[4]章永琳.入户式宣传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及顺应性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063-1064.

[5]周霞,张利.某市妇女乳腺癌筛查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5):581-584.

健康教育的知识篇10

【关键词】胰岛素笔;规范化;个体化;健康教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1.184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1]。胰岛素的应用在糖尿病患者的自然病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操作简单、注射时疼痛较轻、携带方便的胰岛素笔普遍使用,使胰岛素治疗也越来越为患者所接受。但患者对胰岛素笔的注射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关系到胰岛素治疗方案能否正确执行及执行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患者对胰岛素笔注射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起到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科2013年3月~2014年4月入院的正在使用或曾经使用过胰岛素治疗的102例患者,语言和思维沟通正常,患者自行或家属协助完成注射,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排斥胰岛素治疗,自愿接受调查。其中男46例,女56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9±7)岁。

1.2调查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笔使用情况及胰岛素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该表是根据有关文献、临床经验、专家意见等设计的,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病程、糖尿病分型、使用胰岛素的时间、是否接受过相关教育)和胰岛素笔注射的注意事项及胰岛素的相关知识共19题。

1.2.2资料的收集方法由责任护士于入院当天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在此后的住院期间,护士根据患者入院时对问卷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干预,并于出院的前1d对患者再次进行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将2份问卷进行整理比较。本调查分2次共发放问卷204份,有效回收204分,有效回收率100%。

1.2.3健康教育实施①入院时评估患者的年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家属的支持度、入院时问卷的解答情况等,并根据评估情况给患者分组。②针对患者的评估,进行灵活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包括:一对一的讨论、书面资料、多媒体材料、实物演示、成立患者互助组等,并组织3次/周的小组教育。强调健康教育穿插在日常护理治疗工作中,要保证30min/d的健康教育时间。最后,在出院的前2d确定患者能正确完成胰岛素注射过程,对胰岛素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较圆满完成问卷调查。对不能完全理解的患者要登记在册,作为出院1个月后重点随访对象。

2结果

2.110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教育前后患者胰岛素笔的使用情况及相关知识掌握对比见表2。

表110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n,%)

项目例数构成比

年龄<60岁

≥60岁55

4754

46

性别男

女46

5645

55

文化

程度小学

小学以上22

8022

78

病程<5年

≥5年72

3071

29

分型Ⅰ型

Ⅱ型27

7526

74

使用胰岛素

年限<1年

≥1年36

7635

65

表2教育前后102例患者胰岛素笔的使用情况及相关知识掌握对比[n(%)]

项目入院时出院前

随身携带急救卡26(25)98(96)

针头一次性使用25(25)86(84)

外出携带胰岛素笔时注意事项56(55)99(97)

BD针头适用于哪种胰岛素笔78(76)99(97)

低血糖的表现和处理80(78)101(99)

注射胰岛素的部位57(56)102(100)

两次注射部位间距距离51(50)98(96)

皮肤消毒的范围20(20)85(83)

注射预混胰岛素前摇匀80(78)102(100)

胰岛素的储存温度42(41)99(97)

注射前洗手33(32)89(87)

如何正确安装笔芯72(71)102(100)

注射前排气56(55)100(98)

注射完针头在皮下停留时间25(25)96(94)

按时进餐89(87)101(99)

规律更换注射部位25(25)88(86)

皮肤消毒剂种类92(90)102(100)

知道检查胰岛素的剂型和有效期55(54)102(100)

用后针头的处理20(20)98(96)

3讨论

3.1影响患者规范化进行胰岛素治疗的关键因素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患者就越能正确地执行胰岛素治疗方案,执行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对于年龄比较大、知识层次低、家境贫寒的患者、依从性较差、执行力也低。因此,在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对患者有效且最易接受和掌握的。

3.2患者对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掌握不足特别是对随身携带急救卡和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认识不够。90%以上的患者无携带急救卡的习惯,85%以上未每次更换针头,84%患者不知道注射前要排气。住院期间要大力加强患者胰岛素笔注射实践训练,强化胰岛素注射的相关知识,保证其出院后胰岛素治疗的安全和疗效[2],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良好地控制血糖,提高其生活质量。

3.3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患者更易接受,掌握的程度越高根据对患者的评估,对于不同的患者侧重点不同,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在重复教育,对于患者还未掌握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强化干预。这样,不仅优化了健康教育的流程,简化工作内容,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患者的知晓率也明显提高。

3.4加强对在职护士的健康教育培训健康教育实施者知识水平和沟通技巧,影响着患者教育的效果。近几年糖尿病研究发展较快,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治疗方法、检测手段都有较大的重新认识和提高[3],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涌现,都对临床护士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不断对护士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对一个科室护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4.

[2]周秋红,李映兰,李强翔.不同等级医院糖尿病患者出院前胰岛素笔使用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9,4(12):58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