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18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1

关键词:非财务信息;经济责任审计

一、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信息载体既包括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如果没有财务信息,审计工作将无法进行;如果没有非财务信息,可能无法识别重大错报,导致重大的审计风险。因此,将非财务信息纳入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是必要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当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二、非财务信息的内涵

财务信息是指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资料,用来表明被审计单位资金运动的状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一般包括会计账表、凭证和原始单据(支持性记录)及相关资料。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一般而言,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都可视为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相比,非财务信息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性。非财务信息可以来自被审计单位内部,也可以来自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财务信息来自被审计单位内部。(2)真实性。由于非财务信息多而杂,同时由于外部非财务信息是被审计单位无法控制的,所以它比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3)有的非财务信息难以计量性。(4)非财务信息可能与过去事项有关,也可能与现在甚至将来的事项有关(如重大决策),而财务信息一般只与过去事项有关。总体看来,非财务信息可分为部非财务信息和外部非财务信息。内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性质和基本的经济职能,内部控制及其生成的相关记录,重大决策的轨迹以及与财务信息存在相关关系的其他数据资料等。外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包括对被审计单位业绩评价,外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外部反馈等。

三、多渠道收集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由于非财务信息多而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选择地识别和收集重要的非财务信息,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围绕被审计单位经济职能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开展信息收集,并结合财务信息审计情况,多渠道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收集:

第一,利用公开渠道收集非财务信息,识别被审计单位容易产生重大错报的领域。一般而言,相似的单位有相似的控制和业务环境,容易产生重大错报的领域具有相似性;同样领导层面临相似动机(或压力)、机会以及有相同的借口。因此,通过互联网上能收集与被审计单位相似的单位容易产生重大舞弊的领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在对某局局长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在网上发现该系统其他省市的腐败窝案及各地网民反映的问题中都表明部分的中介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存在相互的利益输送关系;而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更是依靠主管部门权力而参与经商办企业,并成为主管部门的小金库。审计人员综合对该单位内部控制初评和其他渠道的信息后决定将此作为审计的重点,取得了良好的审计效果。

第二,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对象处收集非财务信息,印证被审计单位收入的完整性和支出的真实性。管理对象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有相当紧密的联系,能揭示被审计单位重大的对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例如,独立第三方向管理对象对被审计单位投资环境的民主测评结果往往能反映出管理对象对被审计单位整体的财务收支评价。如果测评结果很差,应采取被审计单位不可预见的审计程序进一步向管理对象进行调查。

第三,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收集非财务信息,要保持必要的谨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能剔出了对其不利的内容,审计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带着疑问收集。例如,有的单位尽管有标准化的内部管理手册,但与领导层座谈中却发现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认识都相当消极,对具体控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应当认定控制环境薄弱,并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大部分业务产生消极影响。

以上渠道收集的非财务信息之间存在重大不一致时,审计人员应当查明原因。

四、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综合运用

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综合运用是连续和动态的,要将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且在审计调查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各有侧重:

第一,审计调查阶段。审计调查阶段非财务信息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其环境,与财务信息一道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重大错报(包括舞弊)的高风险领域,明确审计范围和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施方案。确保进一步审计程序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第二,实施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中非财务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种运用形式:(1)非财务信息能为财务信息审计提供审计线索,财务信息验证非财务信息,如某县扶贫资金的造假,主要通过集体虚开发票、虚构支出等“一条龙造假”来骗取财政资金,从财务信息角度来看,它的程序是完整的,记录也是完备的,审计人员很难从报表和凭证上查出它的问题,但经过对服务对象(贫困农户)的调查和询问就能够很快发现问题,因为虚构假的财务信息容易,虚构假的非财务信息就不太可能了。(2)分析性复核要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对某县义教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各学校的粉笔和纸张等低值易耗品支出逐年成倍增长,远超出正常消耗。学校套出资金用于什么地方?后来,查阅学校相关文件,发现某中心校关于请求解决41个代课教师工资经费的报告,但财政并未安排相关经费。两相比较后,并以此为突破口,查出是套出资金用于代课教师等人员支出。(3)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共同支撑审计结论,缺一不可。例如,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既要其健全性和合理性主要通过内部控制等非财务信息审核的结果来评价,其是否有效则还通过对其财务信息的审计来评价。

第三,报告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最终能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利用非财务信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成果进行深度挖掘,依政策法纪和国计民生多分析、多规范、多建议,寓服务于监督,以利于被审计对象知错、认错、改错、向前发展。

非财务信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上。不仅要核实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指标,还要分析经济指标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特别是趋势性的影响,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审查领导干部的经济业绩是否真实,还要评价经济业绩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2

关键词:经济信息系统 免疫能力 审计

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也是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每当他与一学科相结合都会促进人们对其更深入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而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但这些认识并没有真正把握审计运动发展的实质,正如《蒙氏审计学》第11版指出:“现已存在多种不同类型之审计,且审计目标已发生变化”,“对审计定义应尽可能广泛以便包含不同类型、目标之审计”。这恰如其分的表述出了现行审计本质理论主流的不足。本文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免疫能力。

一、审计本质论的思想变迁及评述

(一)审计方法视角 从审计方法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审计查账论。审计查账论由来已久,在审计发展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它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早期的审计人员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到对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详细检查上。查账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很有市场。审计查账论在早期审计方法简陋时还适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理论与实务已不局限于财务审计,而出现了法纪审计、效绩审计、社会审计等多元审计格局。查账作为审计的一种手段已不能代表审计的全部内容。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的出现,使得查账的在审计中的地位更微不足道。(2)审计方法过程论。美国审计界首先在审计本质方面作了突破性的工作,结束了查账论统治的历史。美国会计学会1973年了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aSoBaC)对审计重新进行定义,认为“审计是一种客观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及事项的断言的证据,进而确定该断言与既定标准是否相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被誉为是审计理论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审计方法过程论认为,会计报表是企业系统的信息输出,审计就是要收集证据对信息输出做出鉴证,并把鉴证结果反馈给利益相关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没有纠偏的权利,只是客观的反映了一个现实。这种观点与现实审计实务并不一致,忽视了审计柔性的存在。它把审计定位于一个方法和工具,物化了审计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审计的本质。审计方法过程论在中国并未生根发芽,但它提出的一些积极思想对我国审计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它认为审计对像是经济活动和事项或可量化的信息。

(二)审计职能视角 从审计职能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审计经济监督论。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论的理论依据是两权分离后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由于两权分离后,经营者出于个人利益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此产生了审计这一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的重要前提,但它不是“审计是经济监督”的必然。认为审计是经济监督,但其监督的范围与内容与审计本身并不相符。审计监督是间接监督,他并不伴随经济活动的发生而存在。虽然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但它的目的是评价。审计是事后监督,并不能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是审计的一个职能,强调监督而忽视评价和鉴证职能使得审计理论自相矛盾。(2)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目前人们对认证这一职能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审计与认证服务等提法颇多。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认为:鉴证和评价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差别,认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鉴证和评价等审计手段,其本身已经上升到审计目的层次。为了对受托责任进行监督人们需要审计,而审计正是通过认证达到监督的目的。所以审计的本质是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监督、鉴证和评价是审计的三大职能。不同职能其执行主体完全相同。监督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也都具有该职能。但认证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它主要服务于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需要。他们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互相穿插交融的。一味强调监督与评价职能的主宰性会割裂了他们的内在联系。

(三)审计作用视角从审计作用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审计利益协调论。审计利益协调论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该观点认为,不仅委托人需要审计,受托人也需要审计。因为受托人的报酬与绩效挂钩,委托人可以通过减少报酬的方式,允许受托人有偏离其利益的范围和自由。受托人为了证明付出的努力及其有效性会主动去聘请审计师员对其业绩报告的真实性进行鉴定。此时审计就表现为经济责任关系双方相互协调的手段。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受托人的报酬与绩效确实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但是以审计作为协调手段是立足与完美的资本市场,在现实风险与利益驱使共存的复杂外部环境中受托人自愿接受外部审计的假设是值得怀疑的,所以该观点的实用性受到了现实的局限。(2)信息论。由于两权分离,股东和经营者信息的不对称促使的审计的产生。信息论认为股东之所以要求审计,是因为财务信息可用来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做出决策。该观点认为审计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但该观点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即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该推理的成立依赖于其所处的资本市场的状况以及提供的信息类别。所以受到现实状态的局限。(3)保险论。人们普遍认为审计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愿意支付审计师审计费用来降低自身投资风险。该审计费用又被类比为保险费用。但审计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如果审计师没有检查出报表舞弊之处,会面临投资者的赔偿诉讼,实际的分担了投资者的部分损失。由此保险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但审计过程中收集证据以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程度仅仅是其一个方面的作用,用其作为本质缺少全面性。

(四)审计控制视角 从审计控制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戴维・弗林特社会控制机制论。戴维・弗林特教授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审计人员和审计策略制定者的责任是不断发现什么是社会需求,社会对独立审计赋予什么期望,并在实务和经济限制的范围内努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提出要动态的认识审计的本质。(2)蔡春经济控制论。蔡春教授认为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是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在于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本身就是受托人实施其经济行为的过程。以上两学者的理论都从经济控制的视角诠释审计的本质,而审计的控制

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是通过审计师反馈而让委托人纠偏,不能通过审计直接达到控制的效果,所以以此为审计本质不够合理。

(五)综合系统视角从综合系统视角分析审计本质的观点以及评述:(1)信息系统论。信息系统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赵磊认为,审计就是向企业系统控制主体反馈信息,即审计是一种客观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认定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相符程度并将其结果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李国明认为,审计是以经济活动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为基础,以为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各方提供判断所依据的信息为目标,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标准和受托人提供的资料,或受托人虽未提供但经审计人员取证核实的资料为依据,经过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基本阶段,最终达到提供客观公正信息的目的的一个信息系统。他们把审计与系统论相结合,详细分析了审计的系统性,较好地揭示了审计对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报表的鉴定及向企业系统控制主题反馈信息的本质。(2)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审计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该理论把审计与生物学相结合,强调的是主动、全面、动态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不仅要求对问题的查处,同时还强调向两头延伸,强调审计的预警功能与分析完善政策制度功能,强调把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以上两种理论无论是把审计与系统论还是生物学结合都认为审计是个系统,前者强调通过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最终使得外界了,解被审计单位,而后者强调通过审计信息的前馈、反馈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的问题,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大系统免疫的效果。我们应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来解释审计的本质,不偏向于系统的功能也不倾向于系统的作用效果。所以本文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免疫能力。

二、审计本质经济信息系统的理论分析

(一)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内涵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蕴含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之内。(1)审计目标是经济信息系统目标的具体化。一个有效的经济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活动具有其明显的、特殊的对象服务性。其目标即是通过审计为审计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审计假设是本质目标的具体形式,所以审计这一本质目标可由审计假设很好的说明。从“责任关系假设”中可知,责任关系即是指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南于受托或委托经管经济资源而发生的,受托人对委托人所应承担的,按特定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受托资源经管状况之信息的一种义务关系。简言之,即是受托人有义务按特定要求向委托人提供受托经济资源的真实公允的信息;从“正当怀疑假设”中可知,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所以审计的存在即是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的可信性;“可确认假设”告诉我们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通过验证相关的信息得到确认,所以审计为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独立性假设”告诉我们审计师的立场是公正客观的,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可信赖的;“有效性假设”告诉我们,审计人员与管理部门不存在必然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不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所以审计人员有能力为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所以,向审计利益相关人提供公允的审计信息是审计存在的最终目的,该目标也是一个系统所要反映的经济境况。(2)审计控制的内容是经济信息的准确度。审计是一种间接控制的手段。在审计的经济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中,审计师通过不断汲取先进审计技术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保持业务水平的先进性,保证经济信息的采集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事务所应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审计技术评价标准,教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态度,使得经济信息加工的准确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从而使得经济信息的输出能够合理准确的描述被审计单位的状况。所以与其说审计间接控制被审计单位,不如说审计是控制经济信息的准确度以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3)审计信息反映的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信息。审计信息是审计成果的客观反映,是推动审计发展、发挥审计作用、增强审计权威和扩大审计影响的重要条件。并且它是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综合反映的宏观经济信息。审计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审计部门工作的过程就是搜集、处理和应用审计’信息的过程。他们需要把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加工出揭示难点、抓住特点的高水平信息,并提出带有宏观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管理者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状况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所以审计信息反映的是经济信息,包括微观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

(二)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表现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表现于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之上。(1)审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信息的传递。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前提。现存在两种委托关系,一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一种是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两种关系都需要一个没有利益关系的公正的第三方对双方共同关心的受托责任事项进行独立审计,为双方提供公正客观的审计信息。在审计史上很早就有把审计定义为提供公允的经济信息。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1953年在《会计名词公告第1号》中对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种检查,其旨在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公司和其他实体向公众和有关方面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一致性表述意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72年在《审计准则说明书第1号》中把审计定义为独立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的目的是对其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的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之变动情况表示意见。这些定义说明检查是审计的手段,通过检查审计人员获得审计证据即所谓的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并于既定标准进行比较。这一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而表述对被审单位的意见是目的,通过反馈信息是利益相关者了解被审计人是否履行了受托责任。这一过程是经济信息的输出过程。所以审计的过程体现的是经济信息的输入输出。(2)审计的结果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前提。审计的委托人和受托人都需要这种信任基础进行考核,已决定是否继续这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审计结果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信息的传递,为他们提供进行这种考核和判断的依据。所谓经济信息是指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各自的经济行为时所客观创造出来的,通过对社会经济系统现行运动状态的描述而可以预知系统未来状态的,可以为经济行为主体凭借一定的手段获取而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具有一定内容与结构的即时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审计的独立性保证了得到的信息是客观公正的,他是一定的经济行为创造的,不宜人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提供的经济信息是对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状态的综合性描述。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和被审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审计结论是在一定概率条件下的。审计提供的信息是存在一定结构的。原始的信息是复杂而且不易

被被审单位外部的人了解和掌握的,通过审计人员对原始信息加工处理,形成审计报告,是利益相关人清楚她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审计提供的信息是及时知识,是有经济价值的。经济活动是连续发生的,审计提供的信息是某一时点的被审单位的经济状况。由于提供被审单位历史信息,从而利益相关人可以据以推测未来状态,并减少了个经济行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盲目性。

(三)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性 审计的经济信息系统性囊括在审计职能之中。审计的职能是连接审计本质与目标的纽带,它能够回答审计能够为我们做什么。我国审计理论界关于审计职能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单一职能论,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其基本职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监督;二职能论,防护性职能和建设性职能;三职能论,监督、鉴证和评价;四职能论,监督、管理、鉴证和考核。其中,三职能论成为当今审计职能的主流学说。审计职能履行的过程无不包括经济信息之处,同时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体现了系统的特征。(1)审计监督职能是确保微观审计信息公正的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审计监督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记录等经济资料,通过审计,监督和督促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监督和督促有关经济责任者重视的履行经济责任,同时借以揭露违法违纪、稽查损失浪费,查明错误比对,判断管理缺陷和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等,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审计监督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通过审计,可以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同时审计监督可以维护经济秩序,把出现的问题反映给管理部门或者立法机构,确保经济信息公平公正。(2)审计鉴证职能是对经济信息质量的判定。审计鉴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或专业人士对有书面载体形式的某种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发表专业意见,即对某种书面认定传递信息的质量(如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公正性等)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审计鉴证的内容就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信息载体――书面认定,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信息取信于公众。(3)审计评价职能是通过分析经济信息并提出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的意见表示。评价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审计评价旨在增进某一经济信息的可靠性,通过专业审计师分析评价经济信息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当的标准,进而提出满足该信息使用者预定需要的建议或意见。(4)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是相互联系并有机结合的系统。审计的产生是为了对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因此,监督应该作为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鉴证是为监督服务的,没有鉴证,审计就失去了监督的手段,所以鉴证是为监督服务的。评价是监督的结果,监督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出提高信息质量、改善决策、满足使用者的预定需要的政策、措施建议。监督是鉴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评价是监督的目的所在,因而三种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所以审计的本质就是―个经济信息系统。

三、结论

经济社会是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公平。当建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两大天平的砝码不平衡时,社会经济发展不和谐、不科学、不健康。审计就是感知天平平衡与否的魔法石。在审计的作用下当社会中反映的经济信息全部合理可靠时,审计的实施就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公平合理的决策和建议,能够促使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当感知“天平”有不平衡的先兆时,其内部各个部分的功能会立即发生作用。通过预警、揭露、抵御等功能会把问题或潜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确保天平的平衡、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从这一方面来说审计的本质是个经济信息系统并且该系统具有时社会经济免疫的功能。所以审计的这一本质不但适用于微观经济的审计,也适用与宏观经济审计,适用于民间审计也适用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一些领导干部的经济问题的审查,以督促这些领导干部能够廉洁自律,谨慎使用自己的职权。在实际的审计中,往往涉及的经济利益较大、权利分配问题较多,审计人员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面临更大的风险。

1.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1审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经济审计开始之前,审计人员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扎实,获取的信息资料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最后的审计结果及其效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准确可靠的财务资料信息,但是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着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等做法。故此,审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对虚假的会计信息的辨别能力。对那些故意夸大费用开支、刻意隐瞒收入的行径要加大审查,最大可能地获得单位的真实财务情况。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对审计结果负责,不能凭借主观判断或者不经过严谨的审查而随便的得出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要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

1.2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因为其涉及的利益大,审计过程又比较的复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的许多经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能游刃有余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般会用到会计、计算机操作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的审计人员在其中的某些领域是有所欠缺的。另外,审计人员在沟通能力方面还需要提高,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从被审计人员的口中获得更多有效信息,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就会屈服于领导的权威或者是拜倒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中,这势必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1.3一些外部客观的影响因素

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的原因,除去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外,外部的客观因素也会给经济责任审计造成风险。其一,审计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审计人员在工作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审计人员受到相关政府领导的管理,这些领导人员有权决定其升职和调动的结果,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上级领导的压力下进行的审计无法保证客观公正以及不受干扰。其二,一些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着虚假会计信息及其他违法操作行为,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阻碍。其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很难对其较长任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再加之众多的财务资料需要辨伪存真,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难度。

2.风险防范措施的思考

2.1千方百计搜集信息

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就要高度重视审计之前的信息收集工作。在广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同时,还要确保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对重大的经济活动和资产进行重点审查。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在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发生的过程后,对财务信息的审查要心中有数,增强辨别能力。为获取更多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可以千方百计地对被审计人员和其单位进行调查了解,找出被审计人员的隐秘财务信息和造假行为,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2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一,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其中就包括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其二,要注意培养审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有益的帮助。其三,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高的审计人员具有很好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操守,可以经得住各种的诱惑,守得住底线,从而保证了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3提高经济审计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经济审计工作要想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就必须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一,审计人员要加强自己的修为,做一个具有正直、正念的审计人,审计过程中,要顶得住压力,经得住诱惑,坚定审计职业操守,不为领导的权力所屈服。其二,要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促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更科学与规范。其三,要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制度,使得会计凭证的编制和会计报表的制作更加的规范,同时还要对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对经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一种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监督,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出现的风险,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系数,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健.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J].会计师,2018(16):54-55.

[2]平宏丽.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J].纳税,2017(25):5-6.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4

一、审查投入资本的完整性及使用效果,确保企业资本保值增值

1、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兵团股份制企业逐渐增多。按照规定,法定资本金是不能随意抽调的,各方投资款额应相对稳定。但是如果企业发生亏损时,企业不存在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就会使亏损的数额冲抵资本金而不能保值;如果企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资本金全部变现还不能偿还债务时,只能宣告破产。因此,作为经营者,首要责任是防止亏损,保证投资者投入资本保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赢利和积累。兵团各级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可对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以考核企业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使各投资者及国有资本利益不受损害。这是兵团企业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2、资产质量管理状况。良好的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首先,一个良好的资产质量管理状况应有健全的资产管理措施,防止资产发生毁损、变质、被盗、盘亏或其他损失;其次,要拥有适当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防止发生财务风险;再次,要使固定资产不断更新并扩大其生产能力。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资产质量进行测评。审计要利用测评的结果,对企业领导管理资产、利用资产的效率进行评价,准确评估企业领导管理企业的水平。

二、检查经营活动、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尊严

企业经营者,无论其所在企业规模大小、经营性质如何,均应在国家规定的法令、规章、制度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审计时,要对企业的章程、决议、制度、合同等进行审核,以确认其经营决策行为是否与有关法规、制度相背离。

三、审查会计资料、会计数据的真实性,确保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完整可靠

企业向国家或社会有关单位提供的经济信息,包括会计信息、统计信息或主要业务信息,这些都应真实、准确。这些信息也是向投资者和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财务成果报告,如果虚假不实,企业制定的经营决策、计划、目标都将发生错误,经营管理也无可靠依据。新会计法已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把保证经济信息真实、合法和正确作为明确经济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审查利润、职工收入等指标完成情况,全面评价经营业绩

一要保证企业稳步、快速地获取最大利润;二要不断引进技术和开发产品,生产性能优、质量好、市场需要的产品;三要培育卓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四要快速积累资金确保企业快速发展;五要使兵团企业职工收入有明显增长,确保社会稳定和职工队伍稳定。同时,审计时还需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各项经营指标进行全面审核评价。

五、测试企业内控制度,评价企业管理水平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财务收支审计的衔接。就审计内容而言,经济责任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扩展,是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因此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完全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所利用,审计人员在安排财务收支审计时,要考虑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有意识地为经济责任审计打基础,特别要关注与经济责任相关的事项。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要体现特殊时期特殊的审计内涵。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有它产生的历史根源,我国西周时就开始出现审计,那时没有对单位审计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官吏个人的审计,这种审计,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监察。因此,受托经济关系产生审计的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也就存在,只不过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作为单独的审计类别被提出来。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除了具有共同点外,不同时期还赋予了它不同的审计内涵。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经济问题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对经营者经济责任的监督制度,更侧重于进一步完善责任人的约束机制,一是反映问题全面,二是关注潜在问题,而不是单一查出多少违纪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5

关键词:民间审计;动因;受托责任

1民间审计产生动因的不同理论

1.1人理论

(1)人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理论认为,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与股东,债权人的的利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成本,经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的行为。审计的出现,就是为了抑制经理的不良动机和行为。此外,审计的动力也并不完全在于约束管理者,正直诚实的经理也希望通过审计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示他们良好的经营成果。

(2)对人理论的简要评价。

由于人理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在于促进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最大化,是为了解决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经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问题,而经理和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问题只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导致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因此,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看问题角度单一,无法解释企业接受审计需要强制进行这一事实。

1.2产权动因论

(1)产权动因论的基本观点。

产权动因论认为,产权所有者拥有对财务信息的产权。由于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投资者聘请审计师对财务进行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对相关信息的知情权,从而维护自己的产权利益。

(2)对产权动因论的简要评价。

产权动因论指出了民间审计是为了维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具有监督的职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种理论将委托人仅限于产权所有者,忽视了债权人、消费者等与企业的利害关系。因而作为解释民间审计产生动因的理论,产权动因论尚存在不足。

1.3信息论

1.3.1信息论的基本观点

信息论认为,信息的非对称性是民间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推动资本高效活动。审计财务信息可以降低潜在信息非对称性。同时,该理论还指出,委托关系的存在而产正的信息非对称性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而用经济学道德风险模型能够解释审计具有监督职能以及为审计人员需要独立的特征。

1.3.2对信息论的简要评价

信息论看到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对民间审计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该理论忽视了信息的非对称性是由于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如果说受托责任是内在本质的话,信息的非对称性只是这种本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认为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不恰当的。

1.4查错揭弊论

1.4.1查错揭弊论的基本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还是民间审计,都是为了防止企业出现舞弊,或者说要队舞弊进行审查,就需要对与舞弊有关的被审单位或被审查人员进行审计。同时,这种观点还认为,监督与舞弊应在检查或审计之先,监督与审计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仅有间接关系,更没有因果关系。只有舞弊和审计才有密切的和直接的关系。只要有舞弊,就会有舞弊审计,舞弊是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

1.4.2对查错揭弊论的简要评价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习惯于从民间审计产生的发端——英国南海公司破产事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明审计的产生是因为所有者认为经营者会舞弊,而非基于监督的需要。

此外,这种观点与保险理论(深口袋理论)尽管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本质上有一点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将审计作为一种积极地防止出现舞弊,以避免企业出现巨大损失的措施,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在假设由于管理者舞弊而使企业发生重大损失后的消极应对措施,是从现象上而非本质上来探讨审计产生的动因。

1.5受托责任论

1.5.1受托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受托责任论认为,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当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于委托者对受托者实行经济监督的需要。而审计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的当事人,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于是审计便成为受托责任关系能够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护机制,从而得出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的结论。

1.5.2对受托责任论的简要评价

受托责任论一直是我国审计理论界的主流理论。它透过查弊的现象,指出了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人理论,产权动因论,信息论,查错揭弊论等虽然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基于由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受托责任的存在,甚至可以将这些理论看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受托责任论进行的解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也受到有力地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责任论。

1.6责任论

1.6.1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在责任理论中,责任关系的形成或产生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权利委托原则”;二是“有害影响原则”“权利委托原则”与委托人事先拥有的权利或所有权有关。根据这一原则,投资者把资金交给企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责任关系,投资者是问责人,拥有问责人的权利,企业是责任人具有责任人的义务。

1.6.2对责任论的简要评价

对受托责任论提出最大挑战的莫过于责任论。根据“责任论”,审计是对一般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此理论把审计建立在一般责任关系的基础之上,拓宽了审计动因论的理论基础。

1.7其他理论

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除上述的几种理论外,还有契约论、职业化需求论等观点。在解释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时,这些理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如,基本精神与人理论一致的契约理论,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企业审计需要强制进行;而职业化需求论认为审计产生于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化需求,是一种颠倒了因果关系的观点。

综上所述,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理论界是见仁见智。那么,上述哪一种观点更为准确?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结合审计的定义,回顾一下民间审计产生、发展的历程。

2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1英国式审计阶段——产生于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公司开始出现。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纽带的委托经营,这种委托经营必然要求有来自外部的控制手段,这种独立的外部控制就是民间审计。在股份公司出现早期,其发展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1720年南海公司倒闭;1836年、1847年、1857年相继出现了经济危机。缺少外部控制即民间审计是股份公司发展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民间审计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波折中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南海公司倒闭成为民间审计产生的导火索;1836年的经济危机导致1844年和1845年的公司法的出台;1847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855年和856年公司法的颁布;1857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1862年公司法的推出。H.w.罗宾逊曾在《爱尔兰会计史》中指出,英国民间审计“是由破产催生、由差错和舞弊孕育、与清算共同成长,最后才确立起来的。”此阶段民间审计的目的是差错防弊。

2.2信用审计阶段——发展于美国

1748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委托詹姆斯.帕克对富兰克林——哈尔公司的设备与原材料进行盘存与评价,之后,詹姆斯.帕克向富兰克林提出了一份名为“您与哈尔氏账目一览表”。这件事是美国民间审计发展的起点。美国民间审计师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主要业务是帮助委托人建帐、结帐、转帐和记账,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开始编制审计报告,美国民间审计师事业开始确立。19世纪末,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个人企业向股份公司的转变,英国审计师大量涌入美国,带来了民间审计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详细审计技术并培养了大量的会计师,从而为美国近代民间审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3财务报表审计阶段——民间审计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早期的美国,随着工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规模不断发展和扩大,审计师日益认识到详细审计得不偿失,因而对重要帐户进行分析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审计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交易事项的详细审计。这就为现代民间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新思想、新方法、新范围和新理论,使美国民间审计的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但那时美国审计结构依然不健全,如缺乏强制性规则要求对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1929年的经济萧条时这些问题明显化。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两大变化的出现对美国民间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企业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范围扩大,即企业管理的责任性不再仅仅表象在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与其他许多利害关系者的直接关系上;二是企业日益倾向于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而非倾向于从银行获取短期贷款,从而导致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从短期财务状况转向盈利能力。为了保护投资者,美国政府于1933年和1934年先后颁布了《证劵法》和《证劵交易法》,使民间审计具有了强制性。至此,作为法定审计的财务报表审计就应运而生了。随之,美国民间审计的重点也从以保护债权人为目的的资产负责表审计,转向以保护投资者为目的的损益表审计。

从民间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民间审计产生的过程中,还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因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审计因受托关系的存在而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受托责任关系是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3对受托责任论的再思考

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界的主流理论,受托责任论很好地解释了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如前所述,审计理论界许多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的理论,如人理论,产权动因论,查错揭弊论等本质上都是基于由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甚至可以将这些理论看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受托责任论进行的解释。正所谓“大浪淘沙”,受托责任论之所以长期以来为审计理论界的多数学者认同,就是因为它能准确全面地解释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民间审计因受托关系的存在而产生,并不是说只要存在受托关系,民间审计就会产生;只有当受托关系中的委托人授权或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即审计人对种种责任关系进行检查和评价时,民间审计才得以产生。另外,尽管受托责任论能很好地解释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民间审计会不会从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的主流理论会不会从受托责任论演变为责任论?这些,或许将成为今后审计理论界所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2]崔孟修.审计动因论的修正[J].审计研究,2006,(5).

[3]李若山.八十年代的西方审计理论观[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0,4.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6

随着近几年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在匹券市场上.其问题日益严重与尖锐并带来的经济波动.使学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更多地期待在对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规制上。因此.相关责任人对虚假会计信息承担法律责任表现出日趋严格的趋势.特别表现在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责任承担上。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承担日趋严格的法律责任与审计质量.以致会计信息质量并非呈正相关关系法律手段能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由于行为的可观察性、可鉴证性难定标准.一个人、一个企业没有内在积极性,法律也无能为力(张维迎,2001)。因此.并非法律规制作为解决手段本身的问题.而是现有会计、审计制度安排中的隐患,使日趋严格的法律规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的有效性不显著。

二、会计信息质量法律规制有效性的法理视角

作为法学的一对基石范畴,权利与义务历来都受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成为法的制定者在立法中反复权衡考虑的问题,权利的行使必须以义务相制约。出于立法技术上的考虑.在法律规范中.权利往往以义务规则或大多数以义务规则的形式体现在我国.有关会计质量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会计法中.相关责任人的法律义务就是以法律责任规定的形式体现的.以造假必受惩罚的这种可操作的具体责任规定及其威吓功能来实现对权利人权利的保护从法理上看.法律责任的本质与的决定了.作为一种通过惩罚、补救,以期达到减少违法行为,保护法所确认的利益.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纠错机制.其设置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一般都应从责任主体心理状态(动机)、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等多方面去把握经过漫长的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验证理论与实务界在遏止虚假会计信息的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在会计质量的保障上.1999年新修订会计法突出了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的法律规定这种对单位负责人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制是否显著改善了会计质量从财政部第七号抽查公告结果看.被抽查单位资产和利润失真程度明显下降。但假凭证、假账、假表、假审计、假评估等“五假”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性质仍然很严重。李若Ⅱi等在新《会计法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反映出《会计法》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盲区.目前的会计1二作秩序和工作质量仍不容乐观法律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立法者所预期的法律秩序。“就实定法来讲,其不论是对本土长期的社会博弈中形成的制度规范(表现为道德与习惯)的确认.还是在吸收借鉴他国法律制度基础上的理性构建.目的都旨在建立立法者所预期的法律秩序”任何行为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效果良好法律秩序的形成有赖于法律规范的调整。显然.新修订的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法律责任承担来保证会计质量但法律规制的有效性不显著.未建立起立法者所期待的法律秩序会计质量难以有效改善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企业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问题严重许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司经营决策者与高级管理层未实质分离.导致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一.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人现象严重.不可能有会计质量根本改善的内在激励:另一方面.被审计人(信息编制单位)同时充任了审计委托人(投资人)来决定行使聘用权及支付审计费用.投资人利益被忽略.而投资人才是审计费用最终承担者。这一制度机制违背了谁付费.谁委托的权责对等原则。会计质量难以有效改善的关键问题之二.是会计质量责任承担流于形式。虽然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在责任承担上并未明确解除会计人员外部责任李若山等在新《会计法》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中指出:“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新的规定带来的影响是.追究领导人的会计责任更为容易……它并没有免除造假的会计人员责任……《会计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也仍然保留了对会计人员的处罚。”不完全解除会计人员外部法律责任.依然使会计人员处于两难的尴尬处境:对于虚假会计信息.要么听命于单位负责人,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必然作为直接责任人与单位负责人一起承担责任;要么坚持原则予以抵制。事实证明.会计人员基本都会选择屈从这种权责不清.使得统一协调的法律秩序难以建立.这些年来也鲜她仅单位负责人为虚假会计信息承担相应责任的案例因此.会计质量法律规制的保障作用并不显著。而难以改善的审计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终保障又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审计质量难以有效改善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编制单位会计需求偏好与审计市场竞争的相互作用由于现有的会计制度安排与会计法规规定仍缺乏对单位负责人实际有效的制衡.信息编制单位缺乏提高会计质量的内在激励.购买审计报告只是为了满足法律法规的需要调查显示.67.19%单位的审计需求源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17.19%是来源于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的需求f财政部课题组.注册会计师法规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报告.20041而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又恰好迎和了这种低质量会计需求偏好。冯均科(2003)以审计关系契约论对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在正常情况下.被审计公司给予会计师事务所的付费数额对审计的质量并不会发生重要影响如果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一则会出现以解脱被审计人责任的自利目的出发.高价购买审计意见的情况。”这样.委托审计过分重视收费价格因素,较少考虑审计质量因素以及委托审计人与被审计人合一而出现购买审计意见现象因此.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屡屡出现“审计失败”.并不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要求过高的结果.而是信息编制单位会计质量、审计需求偏好与审计市场竞争的相互作用而致审计质量本身的问题既然证券市场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与审计信息的需求.也就没有必要指望社会公众对审计有太高的期望(冯均科.2003)。审计质量难以有效改善的关键问题之二,是注册会计师责任承担方式违背权责对等原则如果注册会计师凭借专业能力与经验能够审计出所有的会计问题,那么.由注册会计师为此承担连带责任符合法理精神。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客观审计风险的存在,如抽样风险(在最早的美围厄特马斯审计案例中.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抽到伪造的二十张发票.结果使得公司诈骗成功,注册会计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但该不实审计报告非主观原因而是客观审计风险所致)以及企业利用审计制度局限而精心设计的舞弊行为等都使得注册会计师并不能审计出所有的会计问题事实证明.连带责任的规定不但不能保障审计质量反而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非但没有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反而使该现象愈演愈烈。”

三、会计信息质量法律规制有效性的经济学视角

(一)会计质量法律规制的经济学视角。很多法律分析学者认为严格责任将促使潜在的侵害人比在过失责任标准下更为小心.经济学的分析揭示出这种观点很肤浅主流经济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个人的经济行为以效用最大化为准则和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在经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除掉行为主体偏好的影响.各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要权衡其成本和收益的.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或成本最小),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行为主体就会不惜牺牲成本获取收益;当成本大于收益时,行为主体就不会牺牲成本追逐收益,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各行为主体是否遵守会计法及其相关政策法规的根本动因。会计法各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主流经济学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体现出了会计信息的显著经济后果(已为理论界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表明会计法各主体行为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完全取决于行为主体在法律约束下进行效用分析的结果。

科斯在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主流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以交易费用论进一步探讨了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选择的作用。“在交易费用为正数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配置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律的目的正是要推进市场交换,促成交易成本最低化。科斯认为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应该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法律对人的选择行为究竟有多大的约束力科恩.豪斯通过大量的法律文献研究表明,法律规则的激励约束效应问题是法律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正是法律规则产生的激励约束效应使我们能得以按经济学的效用原理来考察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亦即个人对法律规则的反应法律规则的存在,事实上为主体的不同行为种类界定了不同的隐含“成本”.如违法的处罚是违法的“成本”.而守法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则是守法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把人们的行为(如违法和守法)视为主体对这些成本参数所作出反应的结果主体守法和违法代表着人们对法律的选择或偏好.各主体都有一个以此来定义的普遍的效用函数由于人们对法律规则的态度存在着差异性.因此不同的主体会根据守法或违法的相对成本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只有那些符合法律主体的理性选择、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法律.才会被人们自觉遵守”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承担的历史考察发现.对于虚假会计信息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会计信息编制单位.在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一被审计人成为事实上的委托人而取代真正委托人(投资人)的情况,下.单位负责人的义务也就被权利吸收了.内部监督与控制及其执行形同虚设;由于信息不对称及监督积极性(监督的力度与广度)不足。投资人及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督对单位负责人的约束作用十分微弱:在责任承担上.单位会计人员与注册会计师往往成为其替罪羊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因此.各行为主体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是.一方面虚假信息编制单位的造假行为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却承担了13趋严格的甚至是无限连带责任.这样的法律规则必然无助于会计质量的保障。

(二)审计质量法律规制的经济学视角。按照主流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注册会计师应该将所获审计费用作为出具审计意见的首要考虑因素。然而,冯均科(审计关系契约论。2003)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会计师事务所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审计风险大小,其次是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第四才是审计费高低:张仁寿(统计与决策,2006)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显示:注册会计师并非将其所获审计费用的多寡作为出具审计意见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将审计准则作为考虑的第一要素。因此。与理性经济人假说不同的是.注册会计师现实选择行为出现了与理性预期背离的“反常现象”。如.缩短注册会计师审计任期,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轮换制.是否保证了审计独立性从而改善了审计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并非如此:“从制度效率与制度成本的均衡关系来看.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轮换制只有制度成本而没有制度效率的选择。显然是其不愿意遵从的。”(谢志华,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通过观察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前后的审计结果变化,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轮换对提高证券特许会计师事务所公开报告上市公司潜在财务报告问题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李爽,吴溪,会计研究,2006)2.~11,注册会计师为虚假会计信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是否提高了审计质量?有学者研究了注册会计师承担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种情况下的博弈均衡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审计市场中买方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的情况下。将有限责任制强制性地变为无限责任制,除了会使企业主选择审计师的依据从注册资本变化为初始财富.并不能改变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华盛顿大学的Dopuch&King(1992)则在实验室环境中设定了3种责任水平(无责任、过失责任和严格责任)、15个过失责任市场,在其中模拟审计师、公司管理当局和审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评价不同的责任环境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其研究认为.过失责任环境会激发更高的经济效率.扩大审计师的责任范围不会带来任何系统性的好处。因此.现有的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规制没有基于更现实的个体选择行为模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出现了法律规制与预期选择背离,从而审计质量不能显著改善的结果行为法经济学在继承与发展理性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假说论。即行为主体是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和有限自利的。表明在面对复杂且意义不明的现实进行选择时.个人往往不是充分自主的选择主体,选择更多地受启示、偏见、历史以及社会规范的影响对法律的研究也是建立~个外生于行为人的但要作用于其行为选择的适当体系(魏建,中国社会科学,2002)。考虑到道德的、信息的及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并不像理性选择理论预示的那样.实验证明人们对不确定的结果不采取决定),法律规制应该考虑对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和有限自利的个体决策影响.以及个体对法律规制的反应,使得法律规制的设计能最大幅度地消除或减少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和有限自利引起的一系列“反常现象”问题.利用法律规制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实现预期选择.从而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7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应防范审计风险,应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将相关审计结合起来,运用附加程序防范风险。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的审计,审计所涉及的年限一般较长,同时,对于法定代表人的审计又必须以检查被审计者任职时所负责范围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因而,将对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审计与对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有效投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由于审计管辖不同,应将“同级审核”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如企业正常审计的管辖范围以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法定代表人,实践中存在法定代表人的人事管理关系与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审计过程中,应参考被审计者的直接管理机构或任免机构对其所做的考核和评价结果,通过上下核对,相互印证,才能充分反映问题的真实面貌,揭露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8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公告

一、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

(一)强化审计成果利用的外力机制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强化审计成果利用的有力推手之一。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在更大的范围内公示了审计结果,这对于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都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利用外部受众的间接监督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从而促进企业改善运营,实现组织增加价值。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于其他单位也会起到提醒的作用,能够促进其他单位进行自查,无形中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通常是二级单位或者部门的负责人,审计结果公告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震慑和警示,尤其对于那些可能有舞弊和腐败动机的人们来说。

(二)推动审计质量提升的动机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必然要求所公布的审计结果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审计评价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这意味着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全面提升审计项目的质量,否则不恰当的审计结果公告带来的将是对内部审计专业性的质疑和对内部审计机构信誉的损害。同时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

(三)进行内部审计沟通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一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往往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是相关领导层面知悉,那些曾经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给予配合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最终的审计结果是什么,审计工作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价值。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作为内部审计沟通的手段之一。

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在其后的相关国家审计法规、准则中不断细化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规定。但是国家审计署真正审计结果公告是在2003年。2003年6月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由审计署执行的2002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这一报告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也将审计公告制度推向了社会公众。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放开的过程,在历经种种争议和反对后发展到现行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目前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仍存在一些限制与困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内部审计自身来讲,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有待提高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必然要求审计结果要经得起广泛推敲,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起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到审计结果全过程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在现行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对具体经济业务的不精通等现实性的限制因素使得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从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来讲,需要赢得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支持

要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必须首先赢得高层的支持。这种支持的获得是以企业内部高层人员包括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其价值的认识为前提的。而这种认识需要逐渐积累,需要内部审计机构持之以恒的价值展现。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利用合适的机会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澄清这种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收集此方面的成功案例以及国际上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和实践等方面的事实说服董事会和管理层。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是不断进行尝试性的实践,并且用这种实践的结果证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价值所在。

(三)从制度层面来讲,需要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公告审计结果的权力

在现有的关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中并没有详细的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规定。在企业内部要想实行这样的制度,需要在内部审计的章程和制度中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权力,这样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够公正地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

三、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审计机构在审计结果公告中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1.审计执行过程中的独立性。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借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关于独立性的定义,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独立可以表述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性,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性。”在审计结果产生过程中的独立性要求,首先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人员在形式上的独立。在部分企业集团内,由集团层面的内部审计机构来执行子分公司层面负责人的任中和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可以说做到了形式上的独立。此外,如果审计机构中有人曾经在被审计单位任职且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影响,那么在建立审计组时应该考虑这样的人员作为审计组成员是否会影响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是更高层面的要求,这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自身的独立性进行专业的判断,必要时内部审计机构可能需要就某些情形咨询更为专业的专家或者行业协会。

2.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这是指在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审计机构应该有权不受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的干扰,有权保持审计机构自身的独立、客观的判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人员之间原有的审计结果沟通程序。此处强调的是审计机构应该被授予这样一种权力,即任何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个人不得无理由、无根据的干涉审计机构在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的独立、公正的判断。这种权力的保障需要企业内部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大力支持,而这种支持常常不是轻易能够获得的。

(二)信息公开和信息保密的权衡

审计结果公告是在更大范围内将审计所获得的信息和结论公开,增强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但同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中必然会有涉及企业机密类信息或者敏感类信息等不适宜对外公开的信息。因此在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公开制度,必须明确哪些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哪些信息是的敏感信息,不适宜公开。通常企业内部的情报或者信息管理部门对此具有更为专业的知识,因此建议在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与相关专业部门共同合作,以求达到更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实际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对即将公告的相关信息进行细致、严谨的审核,必须经过层层审核之后,相关审计结果才可以对外公告。尽管这样的审核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是质量是确保这一公告制度能够持续有效运行的必要机制。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审计结果公告对象的问题

国家审计中审计结果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告的方式,对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讲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在此笔者想借用“利益相关者”一词来探讨公告对象的问题。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他们是审计结果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因为审计结果直接反映着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等。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命的考核依据之一,可能直接影响着被审计人员未来的职业前途。被审计单位不仅仅指被审计单位本身,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

2.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审计结果的直接使用者之一就是审计机构所在层面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

3.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质量以及审计结果中问题的事实、定性、依据等承担着直接的质量责任。

4.审计结果中反映的相关问题所涉及的上层管理职能机构。如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可能子分公司某一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问题会涉及到集团层面工程管理部的相关职责。这些问题的彻底整改落实需要依赖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子分公司联合行动。

5.企业集团内其他单位。是否要向企业集团内其他单位公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实行,为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全面、合理地把握审计结果公告的进度。

四、总结

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固然面临着诸多限制和困难,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首先迈出第一步,比如在小范围内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尝试性的实践会推动这一制度的逐步建立。但是在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注意包括独立性、公告与保密以及公告对象等事项。

参考文献:

1.洪云云.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2011,(6).

2.张晓梅,兰蓉.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必然的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3.朱晓英,巨志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与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11,(2).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质量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展开,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目前已经占到审计工作总量的40%以上。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形式,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强、内涵广、审计难度大、要求高、审计风险大等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审计监督,又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审计对象涵盖面广、级别层次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了地方党委政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事项,贯穿了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结果是人事、组织部门选拔、奖惩、任免领导人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要综合运用审计监督、经济监督、经济分析和鉴证方法等多种方法手段;经济责任审计由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因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应该是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1、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税、金融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财经法规

2、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民生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国家及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与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战略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调等知识

3、经济商务、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资管理、土地管理、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招投标等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

4、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计划、公司治理、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6、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定量方法和统计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业绩计量与报告知识等专门知识。

7、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审计查账能力。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监督,查账能力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人员

应能熟练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方法、审计职业判断、适用的经济法律法规,获取审计证据,识别和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对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查深查透。

2、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重要经济政策的执行、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金使用等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及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并对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

3、绩效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运用绩效审计的专门方法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政府或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经营发展战略及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政府举借债务、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科技创新、重大资金的使用等经济事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绩效审计,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4、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具备战略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敏感性和预见性。综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突出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5、电子信息化审计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掌握现代最新科技手段,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实行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数字化审计方式,做好审计数据资源的开发运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6、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沟通并听取其意见,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还要认真听取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应当有从事会计、审计的工作经验,还应该懂经济,了解熟悉经济运行、经济管理的方式和规律。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在审计组内,还应有在一定级别的党委、政府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有在企业高级管理层岗位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有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等专门经济领域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专家,合理配备审计组成员,使审计组团队具备与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相适应的整体胜任能力。

(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

2、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廉洁自律,无私无畏,保持审计的独立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往往关系网错综复杂,审计人员受到诱惑的机会和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也较大,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为金钱和利益所动。

3、文明审计,严谨细致,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4、学习与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思维能力。

二、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一)改进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构建多元化结构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包括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选调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要引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注重吸收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又有经济工作领导、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懂经济、懂管理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扩大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人员的比例,建立一支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交流锻炼力度,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与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交流任职的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技术骨干分期分批的到地方党委政府、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经济部门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在经济工作中学习经济,增长才干。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多岗位锻炼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上下级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内外干部的交流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评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确保审计组从整体上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四)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在计划安排、审计重点和审计力量调配等方面,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将财政财务手术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工程投资项目审计等专业审计相互结合和衔接,探索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等组织方式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加大对各专业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务培训和审计技能经验交流

实践出真知。一是以审带训,在实施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由上下级审计部门、或同级不同专业部门联合审计,以优秀的审计专业人员为审计组骨干,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有重点的带领和培训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实务案例培训。在审计实务培训中对各类型的优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和点评,对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技巧,分门别类进行示范、总结和提炼,积极推广应用。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培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体系及技术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六)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轮训、培训制度

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学习培训作为提升审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是建立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积极运用网络、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各个层次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升职业素养。三是定期选派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短期进修。进修内容可以适当宽泛,兼顾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

(七)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

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及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举办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促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水平。(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素质的要求》;邓云《管理学刊》2011年12月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张曦《财务审计》

[3]《应重视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杨道龙《中国审计报》2010年6月9日

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篇10

   本文试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概念不同来区分两种责任,以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实务中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科学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一、会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任何一个从事某项活动的主体,之所以对其活动及结果负责,是由于社会赋予其特定的权利来完成特定的目标。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社会同时要求该主体对行为结果负责。会计人员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从事会计工作,也要承担一定的会计责任,保证实现会计目标。所以,不妨选取这样的角度来认定会计责任,即: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1.会计本质-->会计目标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这一点,可以从管理的定义以及会计职能的发展来证实。

   管理是维系人类组织(集体)中个体的纽带,能使组织力量大于组织中个体力量之和,放大每一个体的功效,并产生个体力量不具备的功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由五个基本功能组成;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励,挖潜和革新。会计从近乎原始的结绳记事开始,发展至现代会计,职能不断拓宽,涉及到预测、计划、决策、监督、控制、激励等各个领域。会计不是被动地适应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能动的影响决策行为。会计处理经济业务,对其合法性、经济性作出判断,从而直接履行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控制等职能,成为现代决策管理系统中最为灵敏、有效的控制系统。因此可以说,会计是一个开放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所从事的活动就是一项管理活动。

   会计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其整个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职能就是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分析、决策六大项。会计不仅记录过去,反映现在,更注重预测未来(这并不取决于会计人员是否要求这样,而是由会计本质决定)。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旨在对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着眼于经济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而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则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有倾向的引导,使其向符合决策者意愿的方向发展。可见,会计行使其职能,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①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②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③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2.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对于会计责任,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即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还是外部责任,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同时,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标准来编制财务报告,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并由审计证明其公正性,以提供给社会公众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从而会计应向公众负起财务责任。会计活动,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记录的同时,提出预测性的指导方针用以影响未来经济活动,保护各种资源得到经济有效的利用,从而导致了会计的管理责任。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财务责任、管理责任角度,还是从内部责任、外部责任角度,会计责任都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应承担的。与会计责任对应的是一种会计权利正因为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主体要向公众承担如此诸多的会计责任,才应比其他人更有权依据法律、法规、以及职业判断,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其具有真实完整性,更加有利于管理。

   综上所述,会计责任是指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会计活动应承担的责任是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规模、业务量逐步加大,交易处理逐步复杂,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财务部门,在会计核算程序上可能发生的错误、舞弊现象也逐步增多。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有效运营。(2)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只要两权分离,所有者将经营权交与经营者,经营者就应责无旁贷地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因此会计不只是简单地核算,还要承担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的责任,防止企业资源(对于国有企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3)向企业外部各方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企业集团要从总体上反映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要求独立核算的部门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从而保证集团整体决策需要。

   二、审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1.独立审计行为的演进

   独立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审计行为演进的直接动因。考查独立审计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独立审计行为的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721年至20世纪初。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使经营者对所有者负有直接的受托责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直接导致了独立审计的产生。在这一时期,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通过对公司会计科目的详细审计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审计的外部关系人主要是股东。

   (2)20世纪初至30年代。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使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复杂化,责任对象既有股东,也有债权人。因此,审计目标是判断信用状况。在审计方法上,引入抽样审计,对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其外部关系人也发展为股东、债权人。

   (3)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这一阶段,沉重的经济危机使全社会承受了巨大损失,从而,对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更加关注。在会计、审计人员看来,会计信息失真,审计质量低下,是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审计目标变为对报表的可信性发表意见。要求不仅对资产负债表,而且要对利润表进行审计。审计方法发展为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审计的外部关系人范围更加广泛,除股东、债权人外,还包括证券交易机构、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者。

   (4)20世纪30年代至今。经济国际化趋势加剧,跨国公司空前发展,使经营者受托责任进一步复杂化。审计的外部关系人已发展为全社会。审计目标在于对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利用制度基础审计、eDp审计等多种方法,对全部报表进行审计。国际审计准则已出现并逐步趋于完善。

   2.审计行为-->审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