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8:45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1

【关键词】学科渗透;综合素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其他学科是构建地理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础,已经与地理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科渗透,不但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策略,而且还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知识渗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突出个性,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将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间渗透的结合点、交叉点予以阐述。

1语文在地理中的渗透

在许多语文知识中隐含的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地理中渗透语文知识既增加趣味性、探究性,又可提高文学修养。

1.1诗词歌赋、名家名篇。例如:“橘生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说明淮河南北气候的差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在体会诗句的意境中去勾勒诗句所描述的地形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揭示了地球自转的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表达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诗句中包含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特点、影响范围的知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分别描绘了泰山、桂林、钱塘江、三峡优美壮观的风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明洞庭湖具有调节长江径流、削减洪峰、调节气候等作用,从而说明围湖造田的危害和退耕还湖的意义。

1.2谚语、成语、顺口溜(口诀)、谜语。①谚语:如农业方面:“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季节性)。水文方面:“百川归海”(海陆间水循环)。气象方面:“春雨贵如油”(华北平原春旱严重)。②成语:如为了区分天气与气候分别用一些描写天气与气候的成语如“大雨倾盆”、“四季如春”。再如有关省区简称的成语,“秦晋之好”、“得陇望蜀”、“黔驴技穷”等。③顺口溜(口诀):如中国地形区特点的口诀,“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再如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记忆可编口诀为,“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基斯坦,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④谜语:如在学习34个省政行政区时,让学生进行谜语竟猜:船出长江口(打一地名)—上海、欧洲停战(打一省会)—西安、碧波万顷(打一省名)—青海、两个胖子(打一省会)—合肥、久雨初晴(打一省会)—贵阳、银河渡口(打一地名)—天津等。

2数学在地理中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巧借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初中地理计算主要包括:

2.1比例尺计算:主要内容: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②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记为“大小详、小大略”)。③两点间距离计算:在比例尺地图上: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2相对高度计算:在等高线地图上,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公式:(n-1)d≤h<(n+1)d(n为两点间或陡崖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3温度计算: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公式:t=(h∕1000)×6(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2.4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②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取值原则为“东加西减”,时区差原则为“同减异加”)。

2.5日界线日期的计算: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记为“东东西,减一天,西西东,加一天”。

2.6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①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②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③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率-死亡率。

2.7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此外初中地理教材中配备了大量的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这些图表提供的数据是说明地理问题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问题的能力。

3英语在地理中的渗透

在教学经纬度、经纬网时,对于东西经、南北纬的符号,学生难记易混,我便教读学生几遍单词:东(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或者将四个字母组合成单词“news”(新闻),学生很快就明白这几个符号原来就是这每个单词的头个字母,并且迅速记住。当还有少数学生仍不够明确时,又提醒大家,物理课上看到的磁铁,n表示什么?s又表示什么?这时大家就都记的住了。此外,在讲解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和概念时,充分利用教材附录中的中英文对照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物理在地理中的渗透

很多地理规律中渗透着物理原理,借助于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知识可以解释某些地理现象。如通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差异解释同纬度海陆气温的不同及季风气候的成因;根据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根据地月吸引力解释钱塘江潮的形成;通过“不同介质对波传递的影响”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

5化学在地理中的渗透

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化学作用的结果。比如岩石的风化、喀斯特地貌形成,以及当今世界突出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如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都与化学有关,如果教师适当应用化学知识加以讲解,会使教学难点浅显易懂。例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化学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此外,利用化化学手段和工艺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最重要的途径。

       6生物在地理中的渗透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学内容和生物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穿插生物知识和原理进行讲授,也是十分必要的。如联系气候条件解释新疆瓜果优质及西藏青稞亩产高的原因(如新疆瓜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夏季白天光照强、气温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微弱,营养物质分解少,使产生的糖分得到积累。);在讲中国农业时,结合各种农作物的习性和环境条件的关系说明中国农业布局和耕作制度;在讲世界气候类型时,可借助植物个体形态、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特点来联系各种气候的特征。

7思想政治在地理中的渗透

地理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如人口、聚落、文化、语言、宗教、社会、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舞台,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主要渗透以下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热爱和平的教育、环保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唯物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关心时事教育、法制教育等。如在教学西亚地区时,可联系当前的巴以冲突和以往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让学生对中东地区局势有初步了解,再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白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水资源等因素,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台湾一节时,给学生描述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的大陆之行,陈水扁的台独阴谋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台湾是祖国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给学生介绍印度洋的海啸、海地智利的地震、墨西哥湾漏油、舟曲泥石流、青藏铁路的修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进展等等,既让学生了解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又让学生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起着一箭双雕的作用。对于人文地理中的资源、人口、工业,农业等知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例如,讲工业布局时,要让学生认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合理的工业布局应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体现。哲学方面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和“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大都可以运用其分析许多重大自然地理事件和人文地理热点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如“长江流域水灾的成因与治理”、“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及治理措施等”。

8地理与历史的渗透

进行史地知识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任何历史事件必然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任何一个地域,必然有它的过去、现在,地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历史把这一地域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讲到世界人种和语言分布时可联系西方列强的贩奴史和殖民史;讲到第二亚欧大陆桥时可联系古代的丝绸之路;讲到“中国土地资源保护”时可联系古巴比伦王国的兴废;谈到城市布局,工业分布不禁要联系到工业发展史;提到中东石油就自然联系时政中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及当今的石油贸易等。

9音乐在地理中的渗透

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在地理教学中适时引入歌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曲《长江之歌》能让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去领略滚滚长江的气势;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能让学生在婉转的歌声中去品味江南水乡的韵味;一曲高亢的《青藏高原》可让学生加深对青藏地区的了解;一曲粗犷的《黄土高坡》可让学生增强对季风气候的认识;一曲《天路》展现了青藏铁路宏伟的工程场面和艰辛的劳动景象;一曲《乌苏里船歌》展现了赫哲族人民勤劳朴素的民族风情。

10美术在地理中的渗透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认识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目的的学科.这门课程以实验为基础,观察以及实验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只有观察、认识科学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讲解理论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实验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科学地了解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1.重视实验的地位.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忽视实验教学,必将影响教学效率.初中科学在现代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加强实验教学设计.在新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对科学实验有了一定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了解单子叶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它们.3.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也应该不断实现创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鼓励学生上讲台操作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还要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引导小组成员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二、课堂教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师应该把握这一原则,响应新课标改革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空间,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及时作出回应并且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着相应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其有较高的创新能力.通过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一个山洞中,人牵着狗走,结果狗死了,为什么人没事?为什么在生活中进入地窖时要先做灯火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科学态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1.尊重事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上的错误或是老师课堂上的错误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2.科学探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初中科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知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促使学生形成敢于探究、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教材为载体,重视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本着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易筱颖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芦渎中学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3

一、对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非常考验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面对问题。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门学科,所以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物理观念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掌握的就是物理学习的观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明确物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了解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从而真正接受这门学科。其次,是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想要保证物理学习的效率,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物理学科技术应该抱有负责任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意识,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有效的科学思维,对科学内容进行创新。最后,是实验探究,这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实验探究往往也是最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环节,在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体系都会获得实质性的进步,这些就是发展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也是制定更加吸引的教学计划的理论依据。

二、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教学观念

虽然我国正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在我国的长久历史,教育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非常多的物理老师仍然将学习成绩摆放在首要位置,也就导致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在知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对问题的归纳探究,更大篇幅的是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减轻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表面上虽然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并没有结合实际的题目进行训练,或者单纯采用题海战术,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限制了学生解题思路,思维受到了禁锢。因此,重视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养成,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并且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能力,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质的方法与策略

(一)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增添课堂活力

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的学习能力,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随时更新自身教学方案,并且充分利用新型教学工具进行授课。比如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应用在教学上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通过视频和动画展现各种物理现象,为学生在物理知识点上的理解降低难度,以便快速接受物理知识。比如一些不容易达到实验条件的物理实验,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示,让学生直观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还可采用分组教学的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进行学生间的沟通与互动,老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能力的方式,同时还可以从侧面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间距离,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性,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操,以实践构建物理思维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学习来认知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物理观,并且需要学生具有自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实際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正确认知物理知识,探究实验结果同时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而且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完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对实验时,利用蜡烛与平面镜,在蜡烛点燃和未点燃的情况下分别进行实验,再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间的距离并比较数值大小,通过实践找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的结论,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再进行指导分析,对学生物理思维的构建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是对教学实践的有效利用,对物理教学的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进而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4

一、面临的困境

1.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举步维艰

人们对地理教育的认识,首先在于各级行政部门在抓经济建设时,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忽视了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把地理教育放在了次要地位,正如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赫特纳所说:“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就像小媳妇似地受人歧视。”其次,由于历史原因,人们总认为地理课为“豆芽课”,是“副科”,不如语文、数学、外语、甚至物理、化学、政治、历史重要,使学生产生了偏科“厌地”、其它学科教师轻地、学校领导教学投资易地的“地危机”,许多农村初中无地球仪,无地理教学挂图,甚至学生用的地图册也没有,像这样教师如何教学?如何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第三,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与落后的农村,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低,认识不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不理解地理教育,更谈不上重视地理教育了。

总之,无论是社会、学生、家长,还是决策者,他们对地理教育认识不足,既不利于全民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2.中考科目设置不合理,制约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

目前,笔者所在地市中考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市重点高中单独招生考试只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这样设置中考科目,给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除了中考科目,其它学科就不重要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常把地理课“搭车”――形同虚设。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只重视孩子中考科目的学习,不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中考制度,既不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

3.农村地理教育师资匮乏,水平欠佳

前几年,由于高考取消地理科考试,地理专业毕业生分配困难,许多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纷纷改换“门庭”,导致地理师资培育“断代”,再加上初中地理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地理教师在奖金分配、职称评定、业务考核、职业培训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部分教师愤然“离地”。近年来,又由于高中教育的发展,急需大量地理专职教师,农村初中学校仅存的专职地理教师也被调走,导致农村初中几乎没有地理专业的教师,就笔者所在的区,全区10多所学校无一名专职地理教师,即使有地理专职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不高,因初中不重视地理教育,教师也无心从教,无心参加培训,更无心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这样低水平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又怎能胜任21世纪的地理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

为摆脱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促进农村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发展,可采取以下对策。

二、采取的对策

1.提高地理教育的认识,重视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

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我们面临的是21世纪的挑战,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地理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意识,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各级行政部门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眼前利益,忽视了地理教育,导致人们环境意识淡薄,公民的地理素养较差。大肆毁林开荒、滥伐森林、过渡放牧、围湖造田、任意排放污水等行为经常发生,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沙暴肆掠、洪水泛滥,污水横流……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危在旦夕。为了我们的家园,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农村中学地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同时要求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向社会介绍地理、向学生推销地理,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地理,树立地理科学的形象,使社会、学生、家长、乃至全人类改变对地理教育的认识,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2.合理设置中考科目,培养学习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改革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造就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现行的中考科目设置和评价制度违背课标精神。因此,现行的中考科目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地理科应当纳入中考科目且命题要遵循新课标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大理念;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第二,有利于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和高中地理教学;第三,有利于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样不仅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可引导学校、学生重视地理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中考设置地理科,并不一定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宣传地理的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用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指导学生探究,从中感悟地理的乐趣和地理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就易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推进农村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和地理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5

一、物理教师要多学习、更新理念,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现在教学一线初中物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位教师都有3个班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认为没有时间来学习,每年都以已有经验进行教学,久而久之,老师就成了教书匠。教书匠把学生教成了木头人,缺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是科学素养低。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认为有一桶水远远不够,因为一桶水迟早会用完,用不完也会慢慢变成死水一潭。当今时代知识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发展快速向前,时代在呼唤优秀科学素养的人才。教师的知识应为一湖泊,一个有活水不断注入的湖,知识取之不尽而又与时俱进。初中物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教师,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高度。初中物理教师要有使命感,要多学习、多钻研、交流,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教学设计要别有用心,注重让学生体验、经历、思考实验

初中生有自己独特的身心特点;单纯、活泼、热情。对他们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课程,充满好奇。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设计别出心裁,设计多个有趣的实验。如:水往高处流――喷泉实验、用纸做的杯子烧开水、人造彩虹等等,让学生出乎意料,觉得物理好玩又有趣,让学生初学时就热情洋溢,对教师充满敬慕之心。此时教师就是要成为学生心中的魔术师、科学家。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较少动手实践,对于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没多深的感情。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别有用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出发,尽可能设计让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摸得着的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习发展积累素材。可以让学生摸得着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摸一摸;不能摸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看得清;能听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听。如: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逐渐递进的实验。实验一:听一听,闭上眼睛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打鼓的声音,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实验二:看一看,看音叉振动溅出水花、弹开小球、鼓面上“小人”在跳舞;实验三:摸一摸,用手摸一摸正在发声的喉咙;实验四:做一做,动手做一做轻轻敲一敲桌面观察小纸片的运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学生耳到、眼到、手到,从而轻松地想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实验设计别有用心,学生学习起来就舒心,科学素养自然提升。

三、想方设法激发、保护、深化学生探究热情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学生遇到很多困难难以进行下去。因初中生少经风雨,历练少,所以易产生挫折感,从而弱化物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有可能对物理的学习失去兴趣、信心。作为教师要早做好准备,能预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此时正好是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时候,物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在“挫折”前跌倒了能再“爬起来”,激励再次充满战斗的勇气。实验、探究课题的难度选择应由易到难,探究过程要素先由少变多,由部分到全部。探究过程要素学习要有重点选择,有的放矢,忌全面开花,面面俱到。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也是深化学生探究热情的瑰宝,时时讲讲科学家的故事,能让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仰之情,在故事中潜移默化、深化学生探究热情,由感性地去探究变成理性地去探究。

四、言传身教、实事求是地分析处理各种现象、数据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科技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在课题引领下,城头实验学校组织开展了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将学生的一系列体验性活动形成常态化、课程化、自觉化。下面,笔者将城头实验学校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感悟分享如下: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打造创新实践的舞台

在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期间,学生们都勤于动手动脑,勤查资料,勤问教师,勤于合作探究。图书室里,科技类图书一度成为学生的最爱;课间休息,同学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小创新、小发明或小制作。

这次活动展示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活动初赛时,各班交来的作品大部分是学生利用废旧物品或玩具改装加工制成的小型实验器材和小巧的工艺品,充分体现了环保、节约的活动主题,表现出学生在物质条件不甚充裕的情况下,善于利用已有条件自娱自乐的生活智慧。如有的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子做成一个“太阳能净水器”(如图1),有的学生发明了“地震自动报警器”(如图2),还有的学生做出了“热动力风车”(如图3)。虽然有的学生的作品看上去比较简单、粗糙,但每一件作品都凝结了他们的智慧,体现了他们爱动脑、会思考、能创新的精神。

通过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的开展,不少学生明白了科技创新其实就来源于生活。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给学生足够的信心与帮助,使学生获得坚持创新实践的动力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要方向对,制作过程可以进行多次修订与改良,最终能够获得胜利的勋章。”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如在合理分配时间上,教师可以适时地提供帮助;如在材料的選择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寻找或购买材料,以节约学生的宝贵时间;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制作出最佳作品,教师可以提供参考意见。

三、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的几点感悟

首先,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提高了师生认识,明确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不仅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与经验,还要培育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形成可持续探究未知领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

其次,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深入学生,培养了学生积极稳定、持久钻研的兴趣爱好。教师只有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认识和需求,才能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改进适合学生学习的物理教学模式,在学科素养培养方式上找到突破口。

再次,初中物理科技节活动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探讨,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教学基础,找到了制约学生自制小教具、小制作应用研究的因素。经过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初中物理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的有效方法。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7

关键字:初中化学大众化生活化现代化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教学当中有许多可以用来作为素质教育素材的内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推进之后,课本教材的设置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教育性。对初中化学知识的讲解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开展初中教学的同时,也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不只是为了学习学习,更多的是从学习中了解生活的现象和事物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世界,进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当前我国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近些年来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破除封建迷信传统,宣扬现代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初中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更应该立足于科教兴国战略之上,帮助学生利用起课本教材,结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情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思维等,在此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将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通过化学教育实现初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此外,初中化学教育还应该对学生实现国情教育,因为国家的科学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所以初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自觉地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现象进行保护和改善。同时还可以结合空气,水污染的相关知识,实现对于环境的治理。

(二)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

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再只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的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同样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之一。如何有效地将课堂教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化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内容传授,除了要有必要的化学元素介绍,更应该包含必要的实际应用知识,展现化学学科以及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利用相应的课堂学习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介绍一些火箭发射包含的化学知识,或者我国高端科学技术发展中引入和涉及的化学常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相联系,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三)要求学生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更加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也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的树立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勇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习作风,与同学之间形成密切的团结合作意识。化学学习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少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操作实验和探究,所以学生应该学会和他人合作,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能得到显著提升,其各方面素养也会无形之中逐渐形成。

(四)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学科注重时间操作性,所以注重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和实验过程当中,应当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制定规范的操作规定,合理科学的操作方法,还应该确保实验的过程当中安全无危险,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化学课堂教学,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要求掌握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暖壶水垢的问题,让学生利用醋酸性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列举,然后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实践性的训练。

二、实现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面向大众化,就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都有所差别,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就必须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对每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兼顾。有些学生对化学学习本身就有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化学教学,但是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化学兴趣较淡,教师必须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手段选择以及教育教学考核方式方面,都应该全面兼顾,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

(二)初中化学教学实现生活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的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密切联系自然、生活以及社会的实际,让化学真正成为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例如讲述一氧化碳性质的时候,就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一氧化碳中毒结合起来,也可以更好的通过水和气体的化学反应来配比这个化学方程式,使得学生对于这一现象和知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这对一般初中生而言,学习化学的实际意义是认识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

(三)初中化学教学要面向现代化,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特点

在教学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也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要求。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理念上,一方面则体现在教学手段上。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实现自身角色的完全转变,同时还应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也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选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其次还实验的过程中,也应该更好的实现设备的提升与完善,传统实验室中的酒精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更多的设备和仪器也应被淘汰,从方方面面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结束语:

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要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培养模式的改变与创新,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有效把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更好的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素质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启杰等.实施化学素质教育的相关探讨[J].天中学刊,2010,(02).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问题策略

一、引言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呼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逐渐深入中学的不同学科中,为适应这种要求,应试教育的课堂必须创新,否则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1]。进行初中物理创新教育,既是物理教师当前的教学重点,又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合作、共同探索的教研难题。积极开展、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体制,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物理是初中学科中比较难学的科目,主要是物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教师主要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使致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不感兴趣。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一些教师的思想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重视的还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承,忽视知识的创生及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教会学生的只是解题技巧,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物理学科实施创新教育课时严重不足。目前,一些学校都通过开设物理创新实验进行学科创新教育,但大部分学校的物理实验创新实践活动课、创新实验课程受师资等影响,开课常出现不足的情况。另外,初三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一些物理创新实验科目被挤占、调为考试科目课程。

3.教育经费短缺,创新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目前一些学校的物理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内容抽象、操作性强的物理学科都是不合适的,很容易使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另外,部分中学投入不够,设备不全,学校物理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步履维艰,活动空间狭窄,加之校外活动场所太少,影响初中生参加物理创新实验的热情[2]。

4.物理教学考核模式单一。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形式实现的。这种单一考核模式一方面束缚了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手脚,在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相关教学内容得不到应有尊重,不能列入工作量,不能够得到教育部门足够的认可。另一方面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对策

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及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如下若干策略。

1.转变观念,实施创新教学思想。为更好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要步骤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叶圣陶先生认为实现教育宗旨的关键在于“习惯”,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动机,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积极温习。在教学方法上,物理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微课、视频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与讨论法、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因为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主要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即在物理教学中需要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但仅仅依靠上述三种能力是无法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提高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细化分解为以下八种能力:①观察能力;②注意能力;③记忆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检索能力;⑥积累资料能力;⑦发问能力;⑧讨论能力。这样使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出具体性、分层性和可操作性。

3.拓展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4]。根据这一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问题,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习题与练习启发学生思索探讨,追随疑问步步深入问题本质,使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扩展,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语

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一般素质,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素质是学生诸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逐步摒弃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于注重纯粹的客观知识的传授的做法,而应该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最终实现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必需的,并且要落实到物理学科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更深刻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物理教学的创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崇正刚.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2014.

[2]邢占红.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2013(6).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9

[关键词]综合理科;广东;教育强省;初中;分科理科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28(2008)03-0059-05

广东省委、省政府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把广东建设成为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增强发展后劲,不仅是建设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科技强省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中,全面推行初中综合理科课程势在必行。

一、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推行综合理科,必须对综合理科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理科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对公民提出的客观要求。

1.综合理科课程的旨趣所在

学校科学教育有分科理科和综合理科两种课程形态。综合理科(integratedScienceCourse,iSC)也称为综合科学,一般是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等综合成一门课程。对综合理科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依据综合的学科(指一级学科)范围不同,我们可以将综合理科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单科综合型,指单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如美国教科书《能量》是以“能量”为主线将力学、电磁学、声学、光学、热学和原子物理等二级学科及少量的化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二是两重综合型,范围只涉及两门传统的分科学科,比如2002年日本出版的《中学校理科》,采用两分野制(两领域制),即将物理与化学综合起来作为第一分野,将生物学与地理学综合起来作为第二分野。三是多重综合型,范围通常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内容,这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综合理科(也是本文所探讨的综合类型),比如国内分别由袁运开、赵峥、朱清时等主编的三套《科学》教科书都属此类。四是文理交叉综合型,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并与相关的社会学科整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程,如美国的《科学与社会》等。

综合理科的最大特点是综合,但人们对综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据此,笔者将现代综合理科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取向。前者强调学科间综合的彻底性以实现理科的一体化,希望在综合过程中彻底消除分科的痕迹,事实上这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后者则不然,一方面要求打破各学科的原有体系,以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为主线来整合各个学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尊重各学科固有的差异,不强求形式上的综合,在整体综合的前提下适当保留某些学科的独立性,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生物分类、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是很难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的。所以,现代综合理科教材既重视学科间的整合,又注意保留学科内部的整合。

2.综合理科是国际科学教育的共同选择

合科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理科则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结构主义科学课程改革运动,将分科理科教学推向极端。由于分科理科各自强调自身的学科体系,致使教学内容走向专、深、难,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这些分科的理科课程望而却步。可见,分科理科教学出现的问题正是英、美等国推行综合理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纳菲尔德初等理科》和《苏格兰综合理科》为标志,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综合理科在西方乃至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在综合理科国际化的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组织调研和召开国际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加利亚召开了首届综合理科教学国际研讨会,收集到30多门综合理科课程。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国际性的调查,结果发现,在1961年至1975年间开发的符合“布拉姆范式”的综合理科达130门之多。1986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查,收集到符合“布拉姆范式”的综合理科课程有128门(约50%是在1978年后开发的),其中有82门为多重综合。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综合理科已经成为国际上初中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只有少数国家仍实行单一的分科理科课程。

综合课程在整个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中是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现代综合理科时期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1989年)和《科学素养的基准》(1993年)的问世,这两个文件是美国科学促进会“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1995年美国又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美国科学教育标准》,进一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理科课程综合化的改革。

二、我国的综合理科课程改革进程缓慢

建国前,我国中学理科是在分科与综合之间摇摆不定。建国后,回归前的香港是我国最早成功推行初中综合理科的地区,1973年开始在初中一年级使用苏格兰综合理科教材(后又进行了改编),2000年则改用自己编写的《最新综合科学――迈向21世纪》。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香港90%以上的中一至中三学生在学习综合理科。

建国后的内地率先进行综合理科课程改革试验的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编写了讲义并在校内试用,但时间很短。此后东北师大附中、常州市教育局等也开展了此项试验,东北师大附中于1986年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综合理科教科书《自然科学基础》,次年开始在5所中学的14个初一班级试用,几年后终止试验。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原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始了系统的综合理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浙江省组织编写了教材《自然科学》,经过两年小范围试验后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省范围强制推行。上海则采用部分学校自行加入的实验方法,先后编写了两套同名教材《理科》,即教研室版和上海师大版,分别在1988年至2000年和1991年至2000年间试用,实验学校最多时都分别达到90所。2000年秋季开始,上海市分布在不同区的95所初中开始试用改编的香港教科书《最新综合科学》。此外,广东和上海还进行过小范围高中综合理科的改革试验,但最后都无果而终。

基于我国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2001年我国开始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科与综合并行的初中理科课程。学习综合理科的新增初中学生数分别为2001年3万、2002年22.5万、2003年52.6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浙江继续为全省开设外,广东、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新疆、内蒙、四川、北京、辽宁、福建、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区、市)都有小范围的实验区。

目前试验的情况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综合理科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内蒙古乌海市对科学课教师的调查发现,希望继续教综合课者占97%;长沙市开福区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初中生喜欢综合课。之后,武汉市(2004年秋季开始推行综合理科)所做的调查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忧的是综合理科还未得到社会和多数学生家长的认同,在分科与综合之间出现严重的“跛腿”,综合理科的推广面仍非常小,估计目前学习综合理科的初中生仅占总数的1%。

三、推行综合理科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需要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大批有良好科学技术素养的劳动者,而不仅仅是少数的科技精英。科学教育通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教育为发展”(ScienceeducationforDevelopment)模式表达了国际共同的价值观。

1.公民科学素养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们常常用科学运行和技术利用的状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用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和发明家的数量来比较社会的发展水平。公民的科学素养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现代的社会生产和经济运作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专业的技术素养、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也早已证明,科学素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即良好的公民科学素养代表着当地社会公民中建立起了现代的思考方式和科学态度;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科学技能的劳动力;代表着为提高科技生产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打下了科学和技术基础。

2.我国一般民众和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偏低

民众科学素养偏低将是制约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那么,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我们可以看看下面事实。

第一,广东、浙江近几年频频爆发“民工荒”,这反映出普通的民工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广东省2004年的统计发现,全省用工缺口为100万人左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广东缺少的不是普通民工,而是管理型、技术型的高素质工人。“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正是目前工作难度和劳工素质双重差异的结果。

第二,中国科协从1992年开始先后多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过调查,并采用国际通行的米勒(miller)科学素养三维模型设计问卷。1992年的首次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仅为0.3%,而同年美国为6.9%。2001年进行的第四次调查发现,这个数字在我国仅提升到1.4%,而美国则提升到17%。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方面,两国公民相差不大,但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本质等的理解方面,我国公民明显地落后于美国。

第三,1989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组织了第二次国际教育成绩评价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初中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在20个测试总体中位居第15位,仅高于爱尔兰、葡萄牙、约旦和巴西(巴西占2个总体)。实际成绩可能还要低于这个位置,因为我国学生入学率偏低,使得下端的适龄儿童被排除在调查范围之外。

以上数据虽然多针对全国范围而言,但也能代表广东省的基本情况。依据笔者(此前分别在湖北和上海从事过教育工作)的经验判断和省际高考成绩的比较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粗略推断,广东省一般民众和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在全国仅居于中等或略微偏上的水平。

3.综合理科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美国通过对多年调查的统计分析表明,决定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是中学的理科教育。初中理科课程在我国又成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农村。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有初中毕业生约2270万,但只有820万人能够升入普通高中。也就是说,约64%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普通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虽然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将有机会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但职业技术教育毕竟不能代替中学的普通科学教育。所以,我国初中理科课程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方面就更显责任重大。

当然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不能依赖于我国传统的分科理科教学。因为分科理科侧重于学科发展和应试的需要,而综合理科侧重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许多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综合理科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及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联结“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等方面,有分科理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至少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有利于落实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初中科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更应为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活、提高全民素质服务,而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单独地分属于某一分支学科,所以过早地分科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有利于建立自然科学的整体概念。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分科的科学课程容易造成科学概念的分离甚至对立,而综合理科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建立和谐互补的科学概念体系。

三是有利于年级间的平稳过渡。与分科理科相比,综合理科的内容抽象水平梯度更接近我国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梯度。

四是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和避免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分科的理科课程不仅门类多,而且由于各自强调自身的逻辑体系,往往造成交叉内容的重复或边缘内容的缺漏,而综合理科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五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能力。综合理科能更好地将科学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将科学方法、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

六是有利于确保各分支学科的地位。生物、地理都很重要,但在分科教学中常常被视为“副科”,而综合理科能够有效提升这些弱势学科的地位,为初中生提供更全面的科学教育。

四、推行初中综合理科的初步设想

广东省推行综合理科有一定优势,一是较高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使得加大教育投入成为可能;二是由于对内地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使得师资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较高;三是由于地处沿海使得信息和观念比较开放;四是多年的新课改为推行综合理科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广东省有义务也有条件承担起全面推行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责任,在课程综合化改革中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同时,地区差异较大、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广东的省情,所以建议采取“全面推行、逐步推进”的策略。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国内主要有上海模式和浙江模式。如上海只在部分中学开设综合理科,并采用“综合―分科―综合”模式,即小学(5年制)、初中(4年制)的前两年开设综合理科,初中后两年和高中前两年改设分科理科,高中第三年又采用综合理科;浙江省则整体进入综合理科,并实行“综合―分科”模式,即小学、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采用分科理科。建议我省采用“分步全面推行”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即“综合(必修)+分科(选修)”,在所有初中学生学习综合理科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分科理科课程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加深学习的需要。

第二,在教师教育方面,应注意抓好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师资是制约综合理科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我省应通过师范院校理科专业的调整来突破这一“瓶颈”。建议在高师更多地设置本科层次的科学教育专业。

第三,在推行模式方面,建议采取“以深圳为龙头、多中心辐射、分级逐步推进”的策略,充分利用深圳的先行优势带动其他地区。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以深圳为龙头带动教育发达地区。深圳市南山区在2001年就作为首批部级实验区开始了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改革试验,随后又在2003年开始在全市推开。我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将深圳作为“发动机”带动各地级市的中心城区作为省级实验区先行开设综合理科,变深圳一个中心为全省多个中心。

第二步,多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教育次发达地区。通过第一步,每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个“综合理科课改中心”(省级实验区),然后以这些省级实验区为中心向本辖区的其他地区辐射,带动次发达地区作为市级实验区进行综合理科课程改革。

第三步,集中帮助教育落后地区开设综合理科,最终实现全省的初中理科“从分科走向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之间互换教师,也可以组织非实验区教师到实验区观摩和学习、实验区教师到非实验区指导校本教研。

总之,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应拿出与发展经济一样的魄力来发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省的一个重要指标,初中理科课程的综合化是其中一项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这也需要我们在改造中学理科课程、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方面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2]潘东苏.回溯国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2).

[3]罗星凯等.科学(7~9年级)新课程推进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全国科学(7~9年级)课程实验研讨会,2003年9月,北京

[4]李建平.中小学综合课如何开[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5]孙可平等编著.理科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民工荒”表象背后是残酷的社会“知识断裂”[n].中国青年报,2004-08-10.

[7]国际初中学生数学和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3(12)

[8]孙可平等编著.理科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李斌,周济.中职发展的重点和增长点在农村[n].中国青年报,2005-09-12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