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4:55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包涵了许多精髓,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应该要发挥到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中学语文教学中涵盖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说一些经典的诗篇与文言文,这样的文化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

一、中学语文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学时期的的青少年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因此这个阶段受到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部分,许多经典的观念都包涵在传统文化之内。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用传统文化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有效的帮助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潮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进入我国的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先进科技技术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同时推进了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西方舶来品带来的同时还有一些西方文化的糟粕,这些不良思想非常容易侵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在思想发展方面还非常不成熟,一旦碰到不良诱惑,那么就非常容易迷失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现在的中学传统教育中所提倡的明礼和节俭,对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教育仍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并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

2.帮助学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素养对现在的青少年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如果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养,那么学生的民族文化也会得到相对应的提升。传统文化中涉及到许多民族文化气节部分,这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部分,青少年只有拥民族文化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树立一份为国家建设而奋斗的决心,并且从内心深入理解到自己作为文化接班人的使命。

二、中学语文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有效措施

1.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课本里所包涵的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也是非常好的人文学科全书,现在的语文教材在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时所选择的都是经典篇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学习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文章阅读,而是应该让学生理解到文章内部所含的深层文化含义,让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就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应该注意到传统文化的讲解方面的技巧,对于传统文化类知识的学习,应该要首先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文化的讲解时,首先可以让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这个时候使用的语言要尽量的生动有趣,在讲解时可以加入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趣味知识,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幅度的增加。在学生背诵时教师也要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背诵难度减少的情况下,将会有效的提高背诵兴趣。教师在语文学习的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有效讲解,将会最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2.带领学生多接触传统文化

现在的科技发展给课堂教学也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揭开了古代生活的神秘面纱,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中就可以利用现在的一些考古照片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比如说在《论语》中与‘’余音绕梁‘’的说法,针对这样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扩展,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展出类似编钟和埙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那个时期的文化魅力,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可以有更加良好的心态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传统文化内蕴深厚的博物馆,通过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接触到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到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

3.创造出传统文化教学的浓厚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在无形中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比如说每天让学生讲解一个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小故事,或着让学生进行加入传统文化知识的小剧场进行演出,这样的寓教于乐的方式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三、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是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如果在语文教学种能够有效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那么就将会对学生以后的思想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强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现在中学教学中应当要重视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4-6.

[2]杨榕.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作用[J].群文天地,2012,12:175.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授《马踏飞燕》第三自然段时,教者可以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陶瓷艺术品,叫唐三彩。唐三彩是指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在当代,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祖国其他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歌无情地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高尚人格。

《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震撼之余不会忘记端午节的粽子,不会忘记《离骚》中高尚的爱国情操。

3.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

如,在讲授课文《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称为战国七雄。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造就了一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被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于各个诸侯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上,他倡导把政治道德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他和弟子的言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承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7-01

“文化”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人类的创造性成果,而不是人的本能活动的结果。文化的初始含义是与自然物、自然行为相对的人的创造物和创造行为。文化是人所具有真、善、美的一种素养。古文中“文”指交错有序的现象,如“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海曰明。(尚书舜典)”。古文中“化”指变异和转化的过程及结尾。“以文求化,因文而治”乃“文化”。刘向的〈说苑指武〉一书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说服、教育、谈判、外交等方式解决不了就要动刑惩罚。”“文化”简言之即“文治教化”,也是人类不断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过程,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和符号文化等。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什么内涵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共同认可的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民情习俗、知识系统、道德意识、思维特点、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的聚合体。它孕育于上古时期,兴盛于春秋战国,鼎盛汉唐,延续宋明清,衰退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竭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度破坏于""。它主要以:典籍册卷、文物古迹、风俗习惯、口口相传四种方式留存下来。它具有三大基本特点:①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如“叶落归根”“眷念祖国”“怀念故乡”等思想人皆有之,而且很多集合团体也因此而萌生和发展。②具有严密的伦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道德文化,如“以德为先”“以孝为先”“礼仪廉耻,忠孝仁爱。”(八德)等。③具有突出的人本性。如:“民贵社稷次之,轻之。”“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何为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目标到达经天纬地照临四海,即为人文。素质教育借鉴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教师素质、教材素质、教育管理者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无处不含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已经达到了普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材饱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育不容忽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播洒传统文化的种子呢?我坚持要求学生在积累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创作并整理自己的文化簿。并开展以下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1.每周一字辩文化

我每周给学生示范辨析一个字,从辨析中融会传统文化。当然也要求学生每周自己积累一个字,并能够辨析。如:“孝”,会意,形声字。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其义有:①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②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③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④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⑤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⑥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孝乃天经地义”。《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至此追悔已迟。

2.课前故事说文化

我依据学生学号轮流值日,每节语文课前由值日生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之后发动对故事进行评论,在评论中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蕴涵的深刻的传统文化。如〈赵孝争死〉。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译文】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3.每天一得记文化

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的体会,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跟同学到红军烈士陵园去爬山,越感觉自己运动得太少了,爬不了多久就累了。里面埋的大部分都是红军长征途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我向他们致敬!”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2-0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瑰宝,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从古流传自今的,只不过时代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同的变化,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要继承发展的,这样的继承发展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

1.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的定义在学术研究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解释,只有一个宽泛的说法,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有民族就有文化,它不一定要通过文字记载,它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拥模从其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信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小觑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先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价的文化瑰宝。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古文、古诗词都只是把最经典的抽出一小部分来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不是全部都是积极向上的,自然也会有一些不利于和谐发展的思想与物质,这些我们都是要祛除的,不学但也要正视,不能因为它是相对有害的就完全的忽略它,对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它不局限于某种物质,它是有广阔的生命力的。

2.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

为何要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发展与传承的一条捷径,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2.1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只靠几篇古诗词就能了解透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比较单一、枯燥又比较偏见。对于古诗文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都是老师讲述,学生听,没有新意也没有创造力,根本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当代,我们许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都没有什么了解,甚至还不如国外的学生了解的多,这种现状让人可悲,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了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的体现也是复杂的,远远不是几篇文章就能概括的。在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对于人的思想精神指导都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的宗旨在时代的变化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只是为了更适应时代的所需,所以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我们的教育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所需,同时也代表着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古文的讲解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并不会多加引申,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敷衍居多,认为古文生涩难懂,对其兴趣并不大,这是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把其价值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2.2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语文教学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选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传播,让其文化内涵能被更多的人接受理解,并且弘扬光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靠单一的对古文、古诗词的讲解是很难理解透整篇文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体会到了这只是我学习的一种,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习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没有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了。

在对语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形神兼顾的教学目标,把高中语文教学有效的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在教学目标上要把握好准确的方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教学中,让学生累积起来词汇量,对于古文的把握能产生自主的主动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样兴趣才能带动学习的动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

3.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只不过是我们从中学习的一点,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学者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摸索去研究,中心就是从学生出发,使学生能在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就算完成了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5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达到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可以回顾一下,古人一天到晚都在学“语文”,学好了就能判案子、修水利、搞经济,那时的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基座就是“语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也是表达这些生命情感的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作者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品位,历练学生的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是有特殊“能量”的。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落实新课标“注重道德修养、

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共同守护和完善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升成绩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

1.把语文知识与成语相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了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典型的成语,既学习了语音、字形和成语运用,又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文采,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收效很大。

2.进行散文诗歌的品赏,练习写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创师生名字的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等,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6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何为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目标到达经天纬地照临四海,即为人文。素质教育借鉴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教师素质、教材素质、教育管理者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无处不含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已经达到了普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材饱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育不容忽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播洒传统文化的种子呢?我坚持要求学生在积累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创作并整理自己的文化簿。并开展以下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1 每周一字辨文化

我每周给学生示范辨析一个字,从辨析中融会传统文化。当然也要求学生每周自己积累一个字,并能够辨析。如:“孝”,会意,形声字。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其义有:①善事父母之道日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②善事父母之人日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③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④奉养、孝顺日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⑤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⑥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孝乃天经地义”。《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至此追悔已迟。

2 课前故事说文化

我依据学生学号轮流值日,每节语文课前由值日生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之后发动对故事进行评论,在评论中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蕴涵的深刻的传统文化。如(赵孝争死)。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日,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日,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译文]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收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3 每天一得记文化

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的体会,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跟同学到红军烈士陵园去爬山,越感觉自己运动得太少了,爬不了多久就累了。里面埋的大部分都是红军长征途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我向他们致敬!”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现状;对策

中国是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的,中国文化也出现了很长时间,但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的。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知晓,在国际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留学生前往我国学习中国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了用外语教授中国文化的课程,将英语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播下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我们还要继续改进,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一)中国文化失语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但是依然有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地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现在越来越喜欢过那些外国的节日,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等等,并且知道这些节日用英语该怎么说,这些在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有所涉及。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民俗习惯等,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失语了。目前我国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更加注重对西方文化节日的介绍,而很少将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出来,使学生们忽视了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而在真正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使双方的文化都能传播出去,既要吸收别人的,也要使自身的文化能够被别人所吸收,这样才算达到了文化交流的地步。

(二)高校使用的教材中缺乏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现在高校中学习知识时,老师通常讲授的都是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途径一般也都是通过教材,这就充分显示出了教材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们学习的教材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给学生们呈现的大多都是与西方有关的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极少涉及,导致老师在教学时也不注重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们缺少用外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学生们也会认为在学习英语时,只需要学习西方文化就行,而忽视了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二、如何在高校进行外语教学时融入中国文化

(一)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进行外语文化教学时,老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改变自己的观念,明白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在大学学习英语,已不仅仅是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对这种语言的应用技巧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西方和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不仅要吸收他方优秀的文化,使其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当中,同时也要使我国本土文化传播出去,得到外国人的认同,是双方同时进行的。所以教授这门课的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既要培养学生英语方面的能力,也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去,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在学习英语的各个阶段中,都要渗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学习中国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优化教材内容,加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建设教材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教材内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一个好的教材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很多的英语知识,还能学会用外语进行文化的交流。为了使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他们所用的英语教材也应该具有内容丰富化、材料真实化等特点。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既要有西方文化的内容,也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编写进去,使两者之间进行对比,让学生们通过对比,了解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存在的差异。其次,教材的内容不能过于单调,里面所讲述的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传统节日,也可以是一些民俗特色,将这些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出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字文化诗歌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保留了国家的历史特点,具有传承性。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作为主要语言教育工作者,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只有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和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蓬勃的发展。

一、汉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编字猜字谜

组合法、象形法以及意会法是教师让学生明白猜字谜的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根据字谜的表面暗示,把要猜字的笔画进行加减,再组合另外一个不同的字。例如,四个人搬木头猜一个字,四个人把木头举起来,木头在上人在下,四个人一根木头就组成了“杰”字。在例如,一个人搬两个土猜一个字,一个人把两个土堆起来放一起就组成了“佳”字。

象形法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把字的p画来比拟成不同的事物。例如,窗下一支冲锋枪,因为“畀”字上部为田象形窗户,下部“丌”酷似一枝冲锋枪,所以这个字是“畀”字。再例如,草下藏着一只鸭(猜一字),谜底是"艺"。这里把"乙"字看作是"鸭子"的形象,谜面"草下藏"("草"字的下面部分掩藏起来)即为"艹",与"乙"合之为"艺"字。平地盖起楼三层(猜一字),谜底为"且"。"且"字底下一横看作"平地","且"字的整体结构就象是一座在平地上盖起的三层楼房。意会法是要用联想的思维去猜出字的意思,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联想思维后老师再去解答,例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采用这三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也提高了汉字的趣味性。

(二)了解汉字的起源对汉字趣味性的增加

要想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让他们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例如,老师可以专门做一个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历经了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字的起源与发现》加深他们的了解。只有在学生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中的实际演练过程。

例如,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美丽秋天景色,说出图中的树木花朵都像什么字,再用多媒体的方式实际演练出这些字的发展历程,最后告诉学生要学的字都是根据图上的图像演变而来的。识字的过程一般都是从简单笔画的字到复杂笔画的字,这样的认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更使得学生了解了文字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学好汉字的信心。

二、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有节奏感的朗读能更好的体会诗中的情感

只有通过具有节奏和带有情感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中所表达的形象,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更好的情感,所以对教师而言,要先培育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例如,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二下三,如唐代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基本句式也应为上二下三,即“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前两个字一起,顿下,两个字一起,顿下,然后三个一起,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又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和咬字重力,以及朗读的语气和语调的高低,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搭配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中的美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运用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如果只是仅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而没有更好的领悟出诗歌的意境,那么也就不能学习到诗歌的精髓。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通过使得学生更好的体验诗中的意境,才能更好的对他们展示诗歌的魅力,产生对古诗中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2]。

(三)感受诗歌中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最熟悉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不同的传统节日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传统节日也出现在了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课本中,例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在语文课本中就有描写春节的诗歌,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三、总结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学中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9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篇10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44-01

1引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更是文化艺术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们一味去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体悟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情操的陶冶,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1]。

2加强语文教学分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技校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课本可谓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天地。技校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课本内容的分析,通过挖掘语文课本去发现其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2.1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去引导学生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这些价值观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髓,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发展。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处,重人不重神,提供礼仪与自强不息,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技校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以人为本思想的作品。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篇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发现其中所讲人生道路,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传播。

2.2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得到传播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关完备的礼仪制度与观点,像“吾日三省吾身”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都是重要的礼仪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习得礼仪规矩,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2.3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相关事迹的记载,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奉命于危难之间等思想,都彰显着古人的豁达胸襟。在教材中去挖掘传统文化之所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感情上的熏陶与渲染,会促进技校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3丰富语文教学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技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当代技校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丰富与更新,促进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3.1开展课前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课前活动去激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热情。文言文是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技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开发特色化的教学方法[2]。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会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容易被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为同学们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像《红楼梦》、《聊斋》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学生在阐述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时,其它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让经典文学作品在技校语文课堂中发挥光芒,促进学生在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像《红楼梦》中的贾家与史家的关系,通过宝玉的爱情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等,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点所在。

3.2开展品读鉴赏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在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这些古诗词作品,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古诗词进行品读与鉴赏,会使学生了解古诗中所凝聚的民族情感以及古代诗人的情怀。

比如在讲解《归园田居》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诗句,体会诗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社会的感受,让学生在品读与鉴赏中去获取恬静的生活追求以及淡然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未来憧憬的生活写在纸下,再去品读诗文中的生活态度,利用传统文化给学生思想上的洗礼,促进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

3.3开展课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单单依靠课内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传递基本的语文知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时间还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扩展,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参与者与责任人。

比如,教师可以开设一个国学作品诵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在一起进行国学作品诵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无形的财富,珍惜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职责。文化传承断层的问题已经出现,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综合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发挥出来,通过技校教学,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