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9:32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语言首先要规范,口型准确,发音正确,措词精当,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老师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达到认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准确,就是确切、科学、合乎规范的,而不是前后矛盾,混淆不清的,模棱两可的,不置可否的模糊语言万不可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带有“这个”、“那个”、“真那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语病,干扰学生通畅的接受思维。再者,教师自己不能生造词语,让学生不知所云,更忌讳讲废话,大话,虚话,应用实在淳朴的语言感染学生。

二、热切似火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而淹没了情感,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所肢解,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失败,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热情,充其量只使其满足了求知欲而无法满足审美欲。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

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语言能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各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四、和谐悦耳的音乐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育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施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五、通俗幽默的趣味性

通俗性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通俗、达畅、浅显,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学识水平理解水平,和教学的每个过程衔接得恰如其分,它具备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双重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幽默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双关语、俏皮话、格言警句、诗文、图画、手势、表情、体态、服饰、环境等等,让富有深意性、暗示性、奇巧性、流动性的幽默语言等,并不断注入给学生,让他们始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用最佳的精力接受学习内容。

六、鲜活生动的独创性

独创性就是教师个体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如高亢洪亮、娓娓动情、抑扬顿挫,慢声拉语,柔刚兼济,具有号召性、感召力、鼓动性等等,用自己的独特语言个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转移学习的障碍因素,缓解学习的焦虑或压力,增添学习的愉悦和。这既是对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高品位要求,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险避之径。在言语过程即教师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而通过口头表达的活动中,用学生所习见惯听的语词不断组合出新的意义,创设新的意境。这就是在创新意识支配下的对语言的改造和再制作,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格化优秀语文教师的独特才能。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2

[关键词]艺术类职校教学艺术语文教学学习方法

语文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是中职艺术类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能转化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德、智交织的知、情、意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没有艺术的方法,这个过程就会落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没有完成。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限制、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校的重视程度等,都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职艺术类院校,语文作为提高学术应用能力的工具,教师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一、艺术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

艺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的,其中选择入读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文化课成绩太差,无法考上高中,所以选择了文化成绩门槛相对较低的艺术类职业学校,希望学得一技所长,以后可以找到一份专业的工作。结果是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语文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而艺术类职校的课程都是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学习地位明显低于各专业课。学生从入学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时间投入很少,缺乏必要的预习和复习,学习效率低下,上语文课对他们来说如坐针毡,甚至借各种理由逃课,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上课打瞌睡、走神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在15―19岁的年龄段,正好处于叛逆期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生多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但条理性不够,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他们不像一般高中或高校毕业生,受市场经济制约,无论主观与客观都给他们造成压力,务必学好语文,打好基础。他们觉得语文对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艺术类工作用处甚少,学不学都无所谓。他们觉得自身语文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无助,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堂产生反感情绪。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

二、艺术类职校语文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有限

就教师队伍而言,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教师有朝气,有理想,但是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老教师知识没有及时更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由于各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教学理念的流通,单靠上公开课和集体讨论探索,但都很难有所突破,收效甚微,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再者,教师长期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张扬的个性,还有对文化课特别是语文课的轻视,教师感觉受到的重视不够,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和教学的态度,因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配套设施

在教学模式和授课的手段方法上,大多艺术类职校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大班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忽视了语文的语用功能,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习惯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无疑是一种束缚。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配套设备跟不上,多数情况下用的还是黑板、粉笔和课本。艺术类职校主要注重的是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文化课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大多在一周四至六节课,训练强度很难达到要求。

(三)教材使用与实践脱节

中职语文教学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就要把语文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但是现有的教材很多仍以考试为重点,很难充分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到目前为止,中职语文教材尚未形成科学体系,水平、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教材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实践严重脱节。与艺术生语文水平相适应的语文教材更难找到。

三、如何运用教学艺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艺术备课,准确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体水平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来说,这个“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过程,是指备课过程,是备课的艺术,即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的设计,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了,处理恰当了,处理科学了,这就是备课的艺术。这一“预”不“立”好,这一着不慎,这一艺术的契机没有抓好,这一艺术的闪光点没有亮出夺目的光彩,就会酿成满盘皆输的不良后果。艺术备课一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段、知识层、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已知什么、想知什么等等。二是针对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深刻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艺术的设计方法,科学的安排步骤。设计出有特色的教案和课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寻求教学艺术的途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因此,了解学生的专业,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在广西艺术学校里,艺术生们对他们的本专业是非常重视和爱好的,任何跟他们专业相关的事物他们都会好奇,因此从这个点切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时候,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悉和苦闷的心情。在给美术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时候,我会着重讲述作者描述荷塘月色的词句,让学生想象月下荷花的别样情趣,荷叶的交错,光和影的重叠,把课文当作他们的画板,把词句当作他们的画笔,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而在给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时候,我会用著名歌手组合“凤凰传奇”所唱的歌曲“荷塘月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他们像歌词中的“鱼儿”一样畅游在这铺满月色的荷塘里,一边轻声歌唱,一边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诵读,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

(三)重视个体差异,教学艺术的师生情感培养

现在广西艺术学校的中专语文教学,教师授课的班级都是按专业分别上课,舞蹈班、美术班、声乐班、器乐班、主持班等。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也不同。舞蹈班的学生外向而活跃,美术班的学生内敛而安静,声乐班和器乐班的学生比较开放和张扬,主持班的学生比较沉稳和自我,等等。但是在所有的班级当中,都有语文基础较好的,一般的,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语文学习呈现层次多样化,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就更要有针对性,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较好的学生,基本都是想在中专毕业后参加高考,继续读书深造的。

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要求他们除了掌握课本的知识外,还要布置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并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要求学生进行反馈,以便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批改和讲解作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为高考做准备。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根据他们的起始水平,在统编教材外,另外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和练习,帮助他们学习、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排除畏难情绪,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而且要多鼓励,使他们逐渐提高,达到中专语文入学水平,从而为他们毕业时达到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告诉他们,只要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如在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通常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写作,在这种情况下,我除了为学生进行审题、分析、立意,进行发散性提问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外,还会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在作业本上写下一小段鼓励的话语,如“如果能够把过程写得再详细一点,肯定会更好!”、“你的立意很新颖,想法很独特,给力啊!”、“这次较上次有进步,要继续努力哦!”。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就算成绩暂时落后也没有被抛弃,对教师的感情会更深厚,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这也是教学艺术中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

(四)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动力所在。如何才能使这个催化剂发生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除了一成不变的粉笔、黑板、课本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双向沟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如教具教学,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仪器等器具。又如实物教学,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感官,认识事物之间的来龙去脉,从而习得新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意境,给音乐班的学生播放一段音乐,给舞蹈班的学生观赏一段视频,给美术班的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给主持班的学生学习一场辩论……在这种视觉和声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课文中,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记忆也相对于单纯的课文讲解要深刻得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论是新课导入、课文分析、知识点讲解,还是总结复习,都比单一的教师讲解要生动、形象,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知识的巩固都会更强烈和深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艺术类职业学校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教师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学人才,才能真正改善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责任心,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继续积极学习,进入到学生的专业课堂,探索研究文专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全方面提升自己。

总之,语文教学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它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宫殿,它是教学皇冠上的明珠。谁都想走近,谁都想摘取。在艺术类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艺术中,我们还只是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去面对和适应。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仅要教语言知识,更要教文化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准确评估、合理分配、文专结合、教学优化、联系实际和自我提升等教学策略来提高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让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最优化,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丰富,从而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崔,2012,浅析提高艺术类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文科爱好者》(教育教

学版),第2期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3

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舞台;主导;主体;演绎;陶冶

1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教教学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好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讲台视为舞台,在40分钟内,演出一场场生动的活泼、形象感人的剧目来,使台下的观众一学生们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获取思想营养,增长聪明才干,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获得学习成果,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这样一种认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大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讨论法、自读法的优越性说的非常绝对,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了一些就横加指责。这种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立的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教师毕竟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中介,起着知识媒体和信息的传递者的作用,这是无法代替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依靠教师所处的地位发挥的,首先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修养,能够精通教材,驾驭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系统了如指掌,对教材的来龙去脉无不通晓。如果老教师讲的和学生理解的差不多,这就无所谓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教材站得更高,能够讲出教材意犹未尽的话,能够说出一些新意。只有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理解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方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方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还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这种威信当然不能靠压服和钳制,而是靠师生之间的友谊、相互信任感和感情的交流。有的教师教学中谬误百出,对学生却百般挑刺,结果师生之间出现严重的对立情绪,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也就无从发挥。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就应当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之间去,关心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做学生的贴心人,取得学生的信任感.学生有心理话也愿意向教师倾诉,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课堂教学就会有良好的气氛。这就必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过纵横自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可带领学生顺利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就一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培养课堂教学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老师之力品质在课堂敦学中的具体体现。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水平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的多寡有着直接的关系。教育机智表现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密切注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控制论的学说对教学活动进行定向、定量、定度、定序与定势的控制,选取最有决策,以取得最佳效果。

教育机智直接表现为教师的应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他们可能会向教师提出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显示出高度兴奋地状态,是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这时反应迟缓,你能随机应变,甚至粗暴地压制学生的提问,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摧残,这是十分可惜的。具有教育机智的语文教师,常常有意思地启发学生发问,并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灵活机动,往往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教师课上的“活”不“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常常是一些活泼好动、纪律性较差或聪明过人的学生引起的,尤其初中生为多见。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教学内容多少有点关系,有的根本无关,甚至有的纯属恶作剧。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变能力较差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常常显得举止无措,或者失态,有的就采取训斥、体罚等方法平息事端,结果常常使学生心灵上留一下创伤,使学生一与教师的关系疏远,教师在学生中失去信任,阻碍了师生感情上的交流,给教学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旦出现这些偶发事件,教师应该首先明白这是青少年的心理、性格特点所致,不必为之动怒。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因事利导,

采取疏导的方法,妥善加以解决,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教育机智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它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教育机智也取决于教师本人在学生中的威信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育机智充分表现出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兼顾、深谋远虑与当机立断相得益彰的品质。

教育机智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注意积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加以筛选取舍,积久成习,多则活,活则变通,教育机智也就形成了。

3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教学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但只有教师的创造符合教学规律的时候,才能形成这样的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学,一方面是主客观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因此既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又要努力探索教学的客观规律,将主观与客观两方面都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产生教学艺术。

课堂开讲和课堂提问往往集中体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水平:

3.1课堂开讲的艺术。常言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设计好一堂课的开讲(亦称“导语”),使它精彩、出色、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好的课堂开讲,其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开讲,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去。.

开讲的方法很多:或有旧课导入新课;或提出问题,造成悬念;

或演示练习,激发思维;或利用教具,引发联想;或描绘场面,渲染气氛:或激发感情,引起共鸣:或开门见山,点明教学目的等等。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开讲,都必须紧扣课文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妙语横生,言简意赅,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3.2课堂提问艺术。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言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但是,有的提问只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效果不佳,谈不上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的艺术,首先表现在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具有思考的价值。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其次,好的提问。总是能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以要求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正是由于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去突破这个难题,深刻理解课文;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还能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新鲜的见解。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的,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艺术的提问。再次,提问的艺术还表现在所提问的问题具有连贯性,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的理解课文。

当然,提问的艺术不单是教师问学生,还应当鼓励和启发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鼓励学生提问题比教师问学生更重要,因为真正能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问题的提出是一定思维的成果,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从不同的、比较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经过反复思考,才有可能提出新的见解。所以说,能提出新问题的本身就具有创造性;而解决问题,只不过是集中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知识求得问题的解答,和提出问题相比,难度一般要小些。同时,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好习惯,也比教师自己提问更为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思维训练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5

语文和数理化等科目在教学中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特点,数理化中的问题的探讨和表述,要求极其清晰与准确,一是一,二是二,不存在半点的灵活性;而语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难以避免其灵活性与模糊性,有时候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异,但表意却是清晰明了的,这就对评价者提出了一个需要有意注意的问题,我们面对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人人有差异,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努力程度与结果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评分等多种手段,激励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平时的检测考试过程中的评分,就对同学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也正如平常教学中一些老师的看法,评分有两面性的作用,积极的一面是可以激励学生上进,消积的一面是可以使学生受打击。事实上,正确地运用评分手段不仅仅是检察教学活动结果的反馈活动过程,还会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他们会相互比较,查缺补漏,提高能力。

我结合多年在重点班和普通班的教学经验发现:不管对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只要恰当把握评分的艺术,充分运用评分艺术积极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其努力,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就提高语文能力。在与身边老师交流中,我也发现一些青年老师认为自己本着公正的原则,在“周周清”“日日清”“堂堂清”的课堂和作业等评价中,或面对一套试题,给所有学生同一把评价的尺子。但这却无法反应出学生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努力程度,所以,我面对我的学生,采取比较温和的评价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虽然不见得经常有效)惩罚是评分。这是最尖锐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要求有高度的水平。要取得使用这一工具的权力,首先应当热爱孩子。”这段话可以作为评分艺术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评分艺术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

第一、作为老师,首先要清醒认识到评分只是一种手段,虽然考核要评分,批改作业要评分,课堂提问有时也要评分……但它只能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绝不是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它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过程角度看,它是用来检查教学成绩、调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不断努力上进的,检查阶段性教学中得失时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

第二、少苛求,多包容,鼓励尝试,坚持温和的评价思想。“少苛求”不是不苛求,教学过程中要清楚了解所评的对象及对象的能力,我们应全方位关注学生,而对于一贯优生,在评分上,我认为应当苛刻些。优生一直处于一些小小的的成功的光环的包裹下,也就造成大多数优生极易产生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歧视差生等不良习性,对他们可以适当放大缺点,引起他们的的有意注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查漏补缺,戒骄戒躁,认识到学无止境,学会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对待学习。

“多包容”就是要包容差生,包容缺陷,新课改倡导我们多表扬学生。我认为口头上的表扬远远不够,我们应从全方位对学生关注,抓住机会表扬激励学生,而对学生作业评分更是不容忽视的机会,是对学生努力表现的一种肯定和信任。

能力较差一些的同学,他们一般在班级群体中表现得自卑、胆小、敏感,探讨问题缺乏主动性,怕自己的理解不完美,思考不够成熟,回答错误时别人异样含义的眼神,对于他们,评分尺度可以适当放宽,我们在帮助其发现他们的失误的同时,重点要放大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快乐,促其学习的信心,提高能力。

一般的情况下,能力好的同学由于平时学习和考试的成功,心中会慢慢地不自觉地萌发少年英雄的的胆识与魄力,将平日阅读中了解到的语文方面的新思想新技巧等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大胆的尝试,但会因为了解的不够全面或成熟而出现偏颇,这是一种积极上进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并且加以指导,少苛求,多包容,鼓励尝试,我们看重的是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当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成功时,当他们与别人比较后发现自己的缺陷时,尝试失败时,我们不能在他们的痛苦上“雪上加霜”。这时候,“渴时送水”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对没有得到好成绩的学生要“送温暖”的包容和鼓励,热情关心、耐心辅导外,只要发现他们学习上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肯定鼓励,给较高分数。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化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优秀、合理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1.准确表达出教学课题。课前,教师要能够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引入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情境创设、启发性的交流和富有魅力的语言等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语言必须准确有度,要能达到现代教学的标准和规范,能够用普通话教学教师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抓住重点,做到精准有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能够将教学内容化平淡为有趣、化复杂为简单,并且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比较形象,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力、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若教师仅仅将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堂,而没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就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讲解“噪”与“燥”的区别时,如果教师仅仅讲解两个字的意思,就会导致学生很难分辨。如果教师运用富有形象力的语言讲解,即告诉学生“燥”的左边是个火,就好像有一堆火在烤着,使周围的环境都变得很干,就是干燥的意思,而“噪”的左边是一个口,就像许多人都在说话,使别人无法休息,就是噪音的意思,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幽默感,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如果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也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则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用“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注:不该用“的”的时候,你总是用,该用“的”的时候偏偏不用,最后总结说,“的”用得太多,并且有时运用得不很恰当,希望以后要准确、恰当地用“的”。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批注时,不仅没有思想压力,而且乐意改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3.灵活敏捷的语言表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在维持课堂秩序还是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都要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避免出现不良后果。例如,我在讲台上板书时,两个学生闹了起来,一个学生正拿着椅子扔向另一个学生,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把握好尺度,机智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化解矛盾,从而维护好课堂秩序。我说:“×××同学知道我在讲台上已经累了,想为我搬一把椅子,让我休息一会儿,老师十分感谢你,大家以后也要向×××同学学习,好了,你先坐下吧。”学生听到我这样说,很不好意思,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待下课之后,我将这两个学生带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运用灵活机智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语言能够增进情感交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语言这门艺术,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将生动形象的、风趣幽默的、机制灵活的语言艺术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圣河.钱梦龙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6期.徐悦.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着重关注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学习,从基础出发,以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简练的教学内容,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动作,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艺术风格,带给学生以语文学习的宁静深远之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体会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神秘感。

一、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语言风格幽默诙谐,活跃课堂氛围

恩格斯曾经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育和道德上优越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者是懂得赞美与批评共行的,并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受益,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学生,在所谓的讽刺挖苦中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具有幽默语言风格的教师往往能够培养出思维敏捷,课堂活跃度高的学生,因为幽默本身就是语言在艺术风格中的应用,是语文学习的具体呈现。

2.语言表达简练干要,突出教学重点

政治学科哲学这一课题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句话“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其实每门学科的学习都遵循这一规律,只要涉及教育内容,必然有轻重之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抓重点,如同大海捞针,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减少冗杂多余的闲言碎语,直戳要害,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简练表达在语言艺术应用的思想,在涉及到阅读提要以及缩句等题型中,教给学生应用策略与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与精炼度。

3.语言交流亲切友好,拉进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亲切友好的交流方式拉进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距离也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任何一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应用,通过交流沟通体现语言的魅力。纪伯伦曾经说过:“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而语文学习的成效之一就是让所谓的争论辩解演变成各自内心的独白,在语言艺术的牵引下,语言沟通不再通过强硬的言语进行,而且亲切自然的表达,这便是语文交流艺术的魅力之处。

二、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指导

1.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增强课堂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有利于增强课堂感染力,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肢体语言的运用,首先眼神的交流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眼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言,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会呈现出自信大方的眼神,而掌握情况较差的学生则会表现出疑惑与纠结的神态,对于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眼神大多是盲目而呆滞的,通过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方便教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应用说明性的手势来协助讲话,吸引学生注意,增强课堂感染力。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三组《打电话》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打电话的相关肢体动作,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缓解沉闷的学习氛围。从接到电话询问对方姓名的礼貌用语到交谈过程中表情的变化,以及最终挂电话的举止都一一体现肢体语言带来的民族礼仪与生活习惯。首先,在接到电话时,要进行简单的询问,与此同时,接听方的表情应该是惊讶且迷惑的;其次,在双方交谈过程中,即便看不到彼此的面孔,但是旁观者可以很容易从双方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彼此的心情及心里变化;最终,礼貌而优雅且面带微笑结束对话是成功电话交流的完成。

2.通过网络用语的运用,打造生动型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网络流行语,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网络用语已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增设学生感兴趣的话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敏感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因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字的表达,主次分明才是明智的选择。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拼音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网络用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与之相对的是老鸟。教师可以在学习中称呼掌握较好学习较认真的人为“老鸟”,反之,则以菜鸟称之。借助此语言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竞争力;潜水:天天在论坛里待着,但是不发帖,只看帖子,注意论坛日常事务的人。教师可以以“潜水者”评论在学习过程中,课堂主动性较差,但仍旧貌似在听讲的学生。鼓励学生向“老鸟”迸发,不做“菜鸟”甚至是“潜水”。通过类似生动有趣的网络用语的穿插,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严谨简练的语言表达,友好亲切的语言交流,以及有趣丰富的网络用语,打造生动高效型课堂,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语言艺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邢燕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智能城市,2016(11)

【2】廖观香.注重语言艺术运用助力语文课堂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09)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1、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

1.1规范化

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指航,学生会按照教师的行为去模仿和学习。教师正确的行为可以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而教师的语言更具感染力,通过声音来传播知识的力量。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口语示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规范化是对教师语言的严格要求和重要准则,它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鲜明的特点之一。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极强,所以要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时期进行规范性的教育和培养。语文教学成果在教育层次上是依靠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来决定的。无论是语法、语音还是词汇,都要求教师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汉语标准来实践,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1.2科学化

语文教学要遵循科学化的特点进行探究和践行。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出发,不断加大和巩固语文知识,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提上去,而科学化的首要要求也是准确化。对于词语的准确含义教师务必要理解和加以运用,词语本身会带有一定的感彩会赋予一定的意义,这都需要教师将最本真的知识授予学生。教学语语言科学化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精练简约。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智慧最闪亮的一面就是简洁,而肤浅往往通过繁琐来掩饰。”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是狐狸和狮子的对话,狐狸对狮子说:“哈哈,真是可笑,你们狮子一胎只能生一只。”狮子并没有生气,而是很淡定的说:“但这就是狮子!”实际上语文课堂中语言的运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学,话讲的多少和效果并不成正比,要达到简明扼要的效果,让学生理解从最少的语言中理解最为精华的内容。

1.3情感化

没有比由衷的感情更能打动人心,语文教学也要打动学生的心,从情感化的方向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要做好课前工作,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深入揣摩,逐渐转换为自身情感,才能在课堂中本真的表现出来,做到情理相通。在讲解《最后一课》这篇情感元素极多的文章中,特级教师于漪真正践行了情感化教学的原则,它将文中和自身的爱国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她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我读小学的时候新中国还未成立,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我的家乡也遭到侵犯,我所在的学校马上要被解散了,最后一堂是音乐课,我的老师教了我们一首《苏武牧羊》,我至今都忘不了那场景……”学生在这则事情的引导下开始体会到那种国家遭遇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不禁引发强烈的爱国之情,对课文的理解变得顺其自然。教师要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召唤出来,用感人至深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去。

2、语言的艺术魅力

2.1生动形象的启发性语言

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思维发展特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较差,但想象力丰富。教师教学时可以将直观的事物呈现于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随时随地任意展现,单纯直观的形象若不配合富有想象力的形象语言,那么,更多的时候它意味着呆板单调、缺乏活力。例如,当我们在对学生讲解疑难词辨析时,如辨析“噪”和“躁”的意义和用法时,直接讲解,学生难以分清和记忆。如果我们这样去讲解,效果就很好:同学们,虽然这两个字都读zào,好像亲兄弟一样难以分清,但是你看,哥哥这边的“噪”字“口”下面多了一个“止”,意思是事没办成,气得直跺脚,就是“急躁”。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运用了。

2.2风趣幽默的启迪性语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言艺术,是我们说话的一种学问、一种方式,在幽默和谐的笑声中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智慧。课堂上,教师用幽默、诙谐、生动的语言来解决矛盾、说明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会收到比呆板、枯燥、单调、毫无特色的说教好得多的效果。就是批评学生或批改作业时,我们如果比较讲究语言的风趣幽默,也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例如,有一位教师对一位作文中爱用“了”字的学生的一条评语是:该用“了”,你不用“了”;不该用“了”,你净用“了”。你“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今后不要滥用“了”了。学生看了这段谐趣横生的评语必然会欣然接受批评并改正。这样肯定要比下面这条批语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你“了”字用得太多,使行文显得嗦、冗长,影响了表达效果,希望今后特别注意。

3、提升语文教学语言魅力的方法

3.1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声有色,就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也就是说要“懂得多”。渊博的知识保证了讲课时需要什么知识点,就会“信手拈来”,成为征服学生的“法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相声,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演员们又如何会有精彩的表演?

3.2多向语言艺术类节目学习,学会幽默的本领

电视上、广播里有许多优秀的节目,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幽默的活教材,可以从里面学到生活中没有的幽默智慧,使自己的语言也变得幽默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当然不能照搬文艺节目的语言模式,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语言幽默而不失高雅。

3.3加强教学内容熟练程度,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语文教师在教课之前,必须对所教授内容成竹在胸,准确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根据所授内容,调节自己的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感彩。不要废话连篇,东拉西扯,与所授内容关联不大或干脆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是教师个人魅力与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积累经验,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才会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这门艺术永远没有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还要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别人,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暗示艺术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变动的方式很多,教学评价语言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语,能帮助学生调节、控制后续学习行为,引领学生进入发人深省的思考境地。而语文教学评价的暗示艺术,是启发性教学语言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评价语暗示艺术的主要形式

1.“引启”深思的暗示

启发性评语是指教师采用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的评语。这一类评语优点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再一次进入思考和联想领域,从而使得他们能深入理解问题,燃起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向着更深一层的思考。如:在《妈妈的帐单》一课中,教师问学生:“妈妈看到小彼得给她开的帐单,是否会不高兴呢?”学生都以为会。这时,教师加强了口吻,用疑问的语气再次问学生:“真是这样的吗?”学生就明白老师话中有意,又重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起来。所以,在课堂一些关键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启发性的、暗示性评语,就会使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

2.“针”锋相对的暗示

一位老师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问学生:“荒芜的土地为什么向我们人类求救?”学生说:“这是因为人类砍光了树木,土地露了,使它非常痛苦,所以它要向他们人类哀号。”对该生的回答老师评价并引导:“你想的是对的,但是我们就是人类呀,所以是向我们哀号。”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发言就能有这样一种态度了――我们有责任。接着她要求学生给伤心的土地写几句安慰的话。学生写完后,老师有意识地再请该学生读他写的话。他是这样写的:“土地啊,你别伤心了,我们会治好你的,我们会让你重见绿荫的。”

这位老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暗示艺术的心理机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人称的转换,也很好地落实了环保教育。所以,教师评价用语应有针对性、导向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激”起“励”量的暗示

人内在的力量,未经导引、训练、反省,终归只是一股微弱的力量,未能真正发威。激励可以持续激发人的心理动机。激励性评价就是借以激励为手段,推动学生的学生行为,激活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语文激励性评价暗示艺术,是指教师采用对学生尊重、信任、宽容、表扬等激励性和期待性语言进行暗示教学的方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于站起来回答问题特别好的学生,我从来不吝啬对他们的赞扬。

总而言之,有魅力的教学评价语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丰富充实自己的评价语言,努力提高语文口语修养,进而产生精彩的语文课堂。

二、评价语暗示艺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无论课堂教学过程如何的精彩、华丽,教师不标准的普通话或一口方言,那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传授语言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教育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加注重上课的教学语言。首先,它应当是标准的,课堂上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实施教学,是所有老师一项必备的专业素养与基本能力。没有方音方言、病句错字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规范使用。其次,它应当是清晰的。在讲授新知时,教师课堂语言的清晰体现在层次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课堂语言体现在理性上,紧扣主干、突出要点、层层推进,将问题剖析过程如抽丝剥茧、水落石出般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嗦冗繁是语言清晰的核心所在。

2.实事求是,平衡的杠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进行评价,因为这不仅是为了树立教师本人的威性,更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将相和》一课当中有学生喜欢上“赵王”,这是很少见的,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实事求是地夸奖他:“你也是人才,因为你读懂了赵王会用人才。”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使我想到另一位教师执教《荷花》时,请一名女学生朗读课文,这位学生读得很有感染力,教师竖起大拇指说:“你的朗读水平简直超过了倪萍。”当时所有学生都用惊讶的目光望着老师,部分学生交头接耳并发出“赞叹声”。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就有些不符实际了,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评价语言,如:“读得真棒,继续努力,我相信你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第二个‘倪萍’的。”这种合情合理地评价可能会更有魅力和价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对学生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3.创设民主,享受平等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艺术篇10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62-01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种有音有意的符号系统。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学环节中的导入、巩固旧知识、讲练新内容,还是教学环节中的小结、布置作业,都离不开语言表达。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对初中教学效率的提升影响深远。每一种语言、每一次表达都会伴随着非语言符号、因素的出现,这种非语言符号虽然不能单独发挥作用,但其在辅助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另外,有研究表明,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人的视觉和听觉完成,其中80%的信息通过视觉系统进入人的大脑,而余下的20%则由人的听觉系统输送到人的大脑。《无声的语言》一书中也指出,一条有效信息的传播=55%的肢体语言+38%的副语言+7%的说话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非语言艺术的充分运用可使语言表达更为深刻、丰富,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肢体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表情艺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从其脸部表情反映出来。正如罗曼罗兰所言:"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已回答问题的学生可采用微笑的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经常性地微笑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愉快,对学生热爱语文、深入语文学习具有较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眼神的作用,将眼神的变化与朗读、提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联系起来,从而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一个表情丰富的教师往往在朗读、提问的过程中比没有任何表情的教师的教学更为有效、有趣。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用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作品,每篇课文中的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眼神的变化体现人物心理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能更为直观地掌握知识点,且从中学会交流沟通中的艺术。

1.2手势艺术。人类在出现语言文字之前都只是通过动作的变换来传递信息,而最常见的动作则往往是手势。双手伸开、举手等动作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另外,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的抽象程度也逐渐增加,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需要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作为辅助,否则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受到抑制。由此看来,手势艺术的充分运用可有效降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但在使用手势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积极为先、配合使用"的原则,即所使用的手势要尽量积极,且能配合身体其他肢体的动作(例如身体前倾)而出现。

2.声调、重音、停顿等符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积极利用声调艺术,使学生的语言呈现抑扬顿挫之势。例如,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时,可在重要处通过延长声调或缩短声调来加强效果。以《过零丁洋》为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未能正确处理文天祥的悲、怒,则很难正确使用声调,同样的道理,如声调变化不明显,作者的心理变化、苦恼、壮志未酬则未能尽情显露,由此看来,声调艺术与作品的深层意蕴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二是合理利用重音,轻、重、缓、急一览无遗。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声音的高低往往体现在重音上,声音的大小往往与教学效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甚至会出现"声音越大、教学效果越差"的现象,所以,如何正确利用重音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重音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方面,教师可在重点处将声音适当调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口头交际、表达中也要有意识地对所说的话语进行加工,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三是积极利用停顿的艺术,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书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历来讲究留白,其真正用意就在于给予读者足够多的想象空间,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一千种想法"的目的。初中语文所选用的内容大部分是中国文人的艺术作品,恰当的停顿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3.空间语言、服饰等符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室的座次安排、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都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语言,这种语言无形中加速或降低了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后进生、成绩较好的学生相互参杂是目前我国座次安排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对提升教学质量、规范学生言行、以先进带后进、改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另外,教师的服饰也可能对初中语文有一定的影响,即淡雅、稳重的服饰色彩及款式往往是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的首选,这种类型的服饰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而非教师本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渐趋于语言化、文字化。而这种趋势对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极为不利,甚至可能造成信息传递与接收严重不对等的现象。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语言教学的重任,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大量的非语言符号,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乐.浅谈教师的非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