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进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9:33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7-0140-04

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地方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担负着高教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并已成为当地科学文化和技术研究中心。高校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形式,已在地方高校得到迅速应用,但在教学管理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如何面对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和谐发展,也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改革是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矛盾统一的概念,大众化的进程包含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两个方面,[1]深刻地改变着承担高等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是教学管理规模趋向扩大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显著增多,使得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从而引发教学管理规模扩大的事实。这个事实迫使高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教学管理规模日渐扩大的需要;其次是教学管理机制趋向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理念、教育功能、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变化,由此引起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过程、教学管理方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最后是教学管理层次趋向基层化,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化和教学管理机制的多样化,单靠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符合需要,迫使教学管理的层次由学校为主转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二级学院成为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担负着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因此,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对于担任大众化教育主要任务的地方高校来说,是适应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教学管理基础。

(二)改革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学院制建设的保证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校长主持经常工作,并通过教学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尽管很多地方高校已经建立了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但由于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惯性影响,在建立适应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方面仍遇到较大障碍,使得二级学院有责无权,无法独立开展工作。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随着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实施,为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改变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一统天下的局面;其次是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职能的改革。改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管理职能弱化的状态,强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职能,提升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最后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改革。由于地方高校二级学院体制建立起步较晚,教学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直接面对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显得身单力薄,需要增加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教学人员的素质。因此,在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创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学院制建设的保证。

(三)创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需要地方提供经济支撑。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离不开与其配套的政策环境和服务部门,在以学校统一管理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尽管学校的职能部门也想方设法利用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但由于对资源掌握的间接性,存在着层次空间和传递时间的屏障,无法高度利用和深度挖掘,障碍了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进展。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具有学科和人才的直接资源,能将科学研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势;其次是具有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的直接方式,通过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直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能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功能,将学院的资源优势与地方的资源需求进行有效接合,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特征

(一)教学管理的服务地方性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地方”是指地方高校以全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实现高校与地方共生发展的需要,为政府、企业和人的发展提供服务。[2]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中,以教学管理依托地方、教学管理服务地方为出发点,紧密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系,了解地方的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实习见习安排等环节,体现出地方性,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作用。

(二)教学管理的二级基础性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其任务职能的主体是贯彻落实学校对本学院制订的目标要求,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和人、财、物等资源条件予以补充完善和改革创新,重点要放在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上,以发挥教学管理的直接和基础作用。[3]在高校中,二级学院具有二级基础性,首先在管理机构的层次中,二级学院是学校的二级教学管理机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开展工作;其次在管理工作的层次中,二级学院是实施教学管理的基层机构,从事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与学校职能部门一起,共同完成教育管理工作;最后在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二级学院从事基础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进行日常的教学安排,处理具体的教学事务,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基础。

(三)教学管理的相对独立性

二级学院是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行政实体单位,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职能,[4]在实施学校既定目标的工作中,有一定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二级学院的相对独立教学管理中,首先是二级学院管理责任的相对独立性,按照学科和专业特点的不同,承担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其次是二级学院管理权力的相对独立性,需要创立相对独立而有特点的管理制度,相对独立地行使教学管理权力,有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最后是二级学院管理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有责、权的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支配和分配权,从而提高二级学院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在地方高校中,教学管理观念创新是指教学管理人员适应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运用创新思维、使用创新方法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理念,树立培养适应地方发展人才需要的教学管理观念。

1.职能观创新。高校教学管理职能观是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活动的思维导向,体现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在学院制的高校中,教学职能部门由学校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的教学机构组成,这两层教学管理机构如何创新职能观,是进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

(1)学校教学管理职能创新。学校重新调整各级机构的管理职能,明确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职能,处理好学校学管理权与二级学院独立教学管理权的关系,将该由二级学院管理的工作和事项下放,使二级学院真正享有教学管理的相对独立权。

(2)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职能创新。二级学院在自身的教学管理职能范围内,履行教学管理职责,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实际,做好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2.服务观创新。服务观创新是指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运用创新思维、使用创新方法开展管理工作的理念,顺应学生地域差异,创新教学服务工作。地方高校生源的质量和学生的经济状况与重点高校有较大的差异,重点高校的优秀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远大的和不明确的、非功利的和具有弹性的,[5]而地方高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则以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意向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6]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要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教学管理服务观创新,适应培养地方建设人才的需要。

(1)有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要把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高要求作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基本动力,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2)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周到。

(3)有良好的服务本领。掌握教学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技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3.主体观创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主体观创新是指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总是视管理人员为主体,而把教师和学生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管理的客体,这容易导致教学管理中的强制压服和简单服务,影响、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用生产实践观的“主体——客体”模式来理解的,它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个方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关系。[7]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能否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教学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8]二级学院是高校最贴近学生的管理机构,直接面对师生和为师生服务,是体现主体观创新的直接管理机构。

(1)树立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观念。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观念,认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努力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活动。

(2)建立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机制。在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中,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开拓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渠道,从管理机制、运行方式上充分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权力。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在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改革和发展中,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和创新是薄弱环节之一,需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地方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

1.教学管理制度要理顺校院关系。地方高校在增强办学硬件的同时,重视和加大了教学管理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但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使得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机制仍难有突破,多数仍处于弱势状态,没有处理好学校与二级学院的管理关系,没有把相应的管理职权下移。在创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中,理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管理关系是很重要的方面。

(1)学校要勇于放权。学校应该“抓大放小”,即学校把握办学的大政方针,明确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责任、权力和利益,实现学校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

(2)二级学院要善于用权。二级学院在管理范围内行使职权,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地方需要和学院师资、设备等实际情况,建立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自主进行教学管理。

2.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民利。教师是高校中的主要力量,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探索者,对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具有直接话语权和影响力,应具有不同层面教学决策和管理的参与权,在教学管理中不能忽略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因此,要重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作用,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民利。

(1)建立教师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二级学院在教学改革、教学决策、教学研究等管理过程和管理制度中,要提供教师参与的机会,保障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管理中的民利。

(2)建立教师参与的民主管理组织。二级学院要建立有教师参加的教学改革、教学决策、教学研究等民主管理组织,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管理中的民主作用。

(3)建立教师参与的民主监督制度。二级学院要加强教师参与监督的工作,制定教师参与监督的制度,强化教师对学院管理人员的评议权和监督权,使教师真正成为学院的主人。

3.教学管理制度要具备激励作用。高校的教学正常运行要通过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但以学校行政控制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往往是管理强势,激励弱化,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通常是对管理对象实施命令、约束、处罚为主,缺少激励机制和人文氛围,抑制了基层教学组织及教师的积极性。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中,要发挥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利用管理手段的激励因素,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

(1)改变学校一级的集权管理体制。学校一级的教学管理要改变集权式管理体制,强化激励机制,下放教学管理权限,将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赋予二级学院,发挥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能动性。

(2)弱化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行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要成为激励和促进学院发展的基层组织行为,改变行政管理的方式,弱化行政管理的行为,在管理制度中增强激励的措施,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

(3)增强教师参与的激励措施。教师是二级学院的主体,是教学管理行为的对象,也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要融入激励措施,创造教学管理的人文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工作。

(三)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创新是指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与学生自我管理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在地方高校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要打破地方局限,考虑学生的地域差异和需求差异,改进教学管理方法。

1.统一协调化的管理方法。地方高校为扭转在全国高校的弱势局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中逐步形成了校院分工、共同管理的共识。为应对校院多层次教学管理的课题,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探索教学管理统一协调化的途径,理顺校院两级的关系,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1)学院统一管理。学校采用统一和示范的形式对各二级学院进行管理,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有统一的格式、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统一的学分要求,以此管理各二级学院的专业课程的开设。

(2)二级学院协调管理。二级学院要与学校协调配合,采用灵活和多样的形式,按照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例如培养方案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开设等。

2.信息共享化的管理方法。随着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技术已得到迅速应用,信息资源日渐增多,但在应用中凸显出在信息系统之间、部门之间、校院之间和各学院之间难以共享和交换信息等问题,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全校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共享手段。在地方高校中,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共享化环境的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学校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在学校层面,要改变以部门为单位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局面,建设能统一管理和共享学校各类信息的管理系统。

(2)扩大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权限。学校管理部门改变信息共享手段,下放信息资源的管理权限,扩大二级学院的使用权限,从而提高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共享程度。

(3)增强二级学院的信息共享能力。二级学院要改善信息共享的设备,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发挥这些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流程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在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流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方法应该引起重视。教学管理方法流程规范化是用统一的标准来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程序,增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例如用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等标准体系来规范教学管理的流程。流程规范化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1)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对各种教学管理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改,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从而奠定流程化管理的基础。

(2)做好流程管理工作。通过对各种流程进行评价,确定流程对教学管理效果的作用,消除无效的流程,完善效果差的流程,强化效果好的流程,简化繁琐的流程,保证教学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简便性,发挥教学管理流程在教学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3)发挥管理流程的作用。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流程规范化的管理方法,按照流程化、规范化的要求,对教学管理环节和内容实施流程化和规范化的服务,通过创新教学管理流程,达到创新管理工作模式和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

4.灵活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在二级学院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变化的教学改革需要的矛盾渐现,这就使得教学管理方法应具有适应教学改革变化的灵活多样性,避免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为教学改革的障碍。

(1)教学管理环节应有一定的弹性。在管理环节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应允许某一环节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减少刚性,增加弹性。

(2)教学管理手段应有一定的柔性。在保证教学管理秩序正常、有序的基础上,应允许在一定程度内适当调整和临时安排,以使教学需要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3)教学管理方式应有一定的韧性。在教学管理环节和手段在一定范围变动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方式应具有应对教学管理环节和手段变动的能力,表现出教学管理方式的承受冲击韧性和管理人员的坚定心理韧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稳步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1-5.

[2]郭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功能与推动策略[J].求实,2012(1):265-268.

[3]陈文.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48-50.

[4]张伏力.论高校二级学院新闻宣传的教育功能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2):171-173.

[5]陈敏华.教学领导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关系探析——一项以毕业生为视角的质性研究[J].教学探索,2010(7):17-18.

[6]刘忠浩,屈代州,张玲,等.地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学满意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5):77-81.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关键点;措施

由于地理学科不属于我国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因此普遍不受初中生的重视。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加强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重要。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点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地理学科作为重要的自然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授课时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同时,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够更大地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理解程度,促进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

2.以教师发展为基础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量,还能够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科技化程度加深的今天,不断有新的地理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这就要求地理学科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新型技术的掌握程度。另外,由于初中生多处于青春期阶段,在心理状态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案,促进教学的正常进行。

3.以教学效果为重点

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教学的最佳效果只能够在相对条件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多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更少的时间、物力以及人力达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创建出高效课堂。促进能力相当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这种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且加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学科课堂不具备趣味性,通常十分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没有积极性。若要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变更传统教学模式。具体的改革方法有三大点,具体如下:

(1)课堂导入。开展情景教学,创建地理认知。作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对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进行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环境,进行知识与生活的情景创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提高课堂实效性。

(2)课堂教学。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现代化,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方便学生领悟。例如,在进行季风气候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季候风的走向及形成方式用Flash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上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加强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主要的检验方式还是通过练习题来实现。教师通过讲解不同难度的习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渗透,提升教学质量。

2.细节化教学

由于初中地理的知识范围较为宽泛,而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知识点中的关键点、难点找出,在授课过程中,以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教学活动,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要精细化,打好基础,进而提高难点、重点的吸收程度。

3.注重读图析图,技能化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需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地理数据、图表以及地理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地图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图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的认知。在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上所述,想要更大程度地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改进地理教学方式,地理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01):137.

[2]徐云静.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3,08(15):47.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相关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作为必修类课程,在活动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教材,活动共计有193次。如何根据活动内容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讨论类的活动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深度。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设置若干的团队活动内容。通过划分活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与反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而学生也能在团队讨论时更好地互相激励,更好地合作,也就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意识有深度的提问与层层导入式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进而达到思想的交融与火花的碰撞。

例如,在高中地理i(必修)中,有一项目活动是要求讨论太阳辐射对于影响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进行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的知识框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把其设定为一个辩论赛的制度,学习小组间观点的对垒与思想的交锋非常到位。为了控制好整个讨论的方向,笔者还设定了辩论的时间,精确到秒的发言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提炼,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总结,用最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对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求同存异,以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活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拓展教师自身的思维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肯定与正确引导。但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考虑到成绩的因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对于地理知识活动的处理都处于:要求学生读死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问为什么,只要记住就好等情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更多的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材是采取报答案的方法进行教学,甚至还有直接跳过,不予教学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教师把活动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记忆,而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思考与深入。这也反映为高中地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记典型等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的狭隘。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

(一)活动与学习的区别

这方面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活动内容直接视为理论性知识内容。如在进行高中地理i(必修)活动的第三项时,其提问如下:

计算某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其看成是一个地理应用题。直接进行解题分析与思路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直接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的基本意义。在笔者看来,对于此类活动,应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如何用这几个条件去得出那个城市的太阳高度角呢,也就是进入“侦探的找线索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要求学生先把这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用名词进行复习,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复习。即,正午太阳高度=90度-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得到这一公式后,让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并讲出各自所持有的思路。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黑板上的计算,作为一种开放性小组测试。黑板上的代表与台下的小组成员可以保持沟通,并计时比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甚至有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已经对一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行规律总结。接下来,我对各小组代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决出了最快、最优秀、最全面的小组。

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在最后提出一项问题,就是安装在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怎么去调整角度才算是最佳效果。这一题中已经蕴涵了对于太阳高度角的利用与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角间的夹角,也就可以达到迅速理解知识、把知识生活化、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

作为活动内容,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甚至已经对于教学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遇上这种活动内容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甚至直接把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与理论当成新知识讲解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例如,在高中地理Ⅱ(必修)中的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中,教师应摆脱自身的包办意识,只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与大纲性的要求。分组时应考虑各组实力的平衡,不限定角度也不限定内容,给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要求调查报告中规定要有图表、要有数据、要有实例但不能规定怎么样去研究、去什么地方研究、去哪些网点研究等等。这样的平衡才能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适当的跟踪与指导是必要的,确保调查的公正无误也是必要的,但重在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结语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国家对高校建设投入的不均衡,给高校扩招工作制造了困难,高校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配置师资队伍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服务对象,学生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效果。研究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影响机制,能够给高校教学质量和服务效果的改善提供宝贵的意见,通过不断改进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改革专业设置,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配置,创新高校管理制度和做好学生后勤服务工作,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满意,构建学生满意校园。

1.学生满意度的内涵

高校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高校服务主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校园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学校后勤服务等方面,学生从学生提供的服务获得的心理感受称为学生满意度。我国开始研究学生满意度的概念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之后韩玉志学者提出学生满意度就是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就是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期望值与实际感受之间存在的差异。学者刘松颖和贾志芳人为学生的满意度体现在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反映了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看法,包涵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会对学校的整体服务有一个期望值,高校通过校园建设和管理尽力满足学生的期望,学生通过感受到学校的服务进行评价就是学生满意度。研究地方学校满意度机制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助于转变高校的服务身份,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所以,研究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机制是地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优化学生服务,招揽优秀生源的重要方法,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研究和实践。

2.影响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因素

(1)高等学校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压力

随着高等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服务竞争,各个地方学校为争取生源想尽各种方法,高校也就越来越重视学生满意度机制的研究和应用。高校扩招,进行大众化教育是影响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扩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渴望和需求,提高了国民的教育程度,保障了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提高了全面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高校大众化教育进行扩招也给高校教育制造了很多困难,优良人才的选拔标准降低了,高校整体教学监管也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师资配置、教育设备资源、教室、宿舍和实训基地都难以满足扩招的需求,高校由于缺少财政支持,软硬件设施建设都不完善,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进行多方借贷资金,担负着很大的经济压力,不能将学校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上,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学校在进行扩招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食堂、教学楼、宿舍的建设将学校变成了建筑工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同时,地方高校在每年进行扩招过程中,导致招收学生文化素质和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也使得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难题,这是导致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均衡

教育是强国之本,国家应该充分的重视教育,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和管理,但是,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分配不均衡一直是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问题。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教育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标准,而且也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而且教育投入注重学校,对于清华、北大的教育科研经费数额很充足,而对于地方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学校的发展需求,导致高等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没有资金购买必要的实验设备,导致一些实验实训课程成为“纸上谈兵”,严重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下降。同时,教育投入是改善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的保障,投资不足直接影响着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除此之外,政府投入不足还增加了学生的家庭负担,加大了家庭的资金投入,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而且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服务管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满意度。

(3)师资队伍配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教书育人,助人成才的基石。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只有充分的发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做好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配置合理的师资队伍力量开展教学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地方高校仍然以科研成果和绩效考核标准的传统理念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使得高校教师队伍的工作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教师重科学研究,轻专业教学。尤其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理论研究透彻的高级别教授本应该教书育人,给学生讲解课程,但是由于科研项目的影响导致教书很少进行教学工作,从事教学任务的往往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或者经验缺乏的讲师甚至助教担任授课教师,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降低了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

(4)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存在差异

学生往往在进入大学前,由于对大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对大学过于憧憬,期望值过高,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容易出现失望、悲观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是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理想的学校学习。所以,很多同学会选择地方高校作为报考学校,有些地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达不到学生的要求,学生的满意度就会降低,虽然入学前对高等学校的充满了期望,但是学习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让学生满意,从而降低了学生满意度。除此之外,上大学不代表一步登天,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毕业生,对专业片面理解和现实就业状况,面对着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比预期要差,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不满,降低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

4.提高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有效对策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专业设置在学生满意度评价中评分最低,严重影响着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严重与社会实际工作脱节,实用性不强,而且教学课程枯燥无聊,实验实训课程缺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地方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同小异,缺少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体现办学特点的措施。尤其是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都是建立研究性综合大学,很多地方高校忽视自身办学条件,在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相关设施以及经验丰富师资队伍的情况下,盲目增设新专业,不但无法培养专业人才,反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高校必须重视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俱进,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同时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除此之外,地方高校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好专业转换和选修课程设置,从而让学生满意学习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

(2)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水平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运用符合实际教师考评制度,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合理分配不同课程教学的教师,对学生负责,对课程负责。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先进的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互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改革和创新高校服务管理体制

改革和创新传统的高效管理体制,是提高地方高校学生满意度重要方法。地方高校需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加快改革和创新高校的内部管理。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学习国内外名校的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在制度上约束不正之风,维护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学校需要重新树立服务思想,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主动热情的为学生服务,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作为高校的服务主体,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积极研究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思想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满意度。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06-01

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突出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型的优越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内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综合多种教学方向与教学技术,包括地理学、心理学、建构主义、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来分析现代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解决方式,同时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并改进的一个过程。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实际的教学问题与学生需求出发,设定一个动态的、科学的教学思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目标太高,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目标太低,学生学习感受不到压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即教学基本价值观念,倡导素质教育与综合教育。

第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重视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这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教学实验,使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同时也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此外,还需要强调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巩固并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另外,还需要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明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心理生理特点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中地理教学模型分析

随着教学设计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型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从最初的肯普教学设计模型到后来的史密斯-雷根模型到现阶段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推动了地理教学系统的规范与科学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模型主要是以地理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包含学生实际学习内容与学习层次要求的一个系统,因此,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地理思维形式、地理心理认知能力等,通过这些分析来设定实际的地理教学模型是采用发现式教学、传递与接收式教学、探索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均需要进行情景的创设,同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框架设计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学策略的设计要以地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变量,有针对性地确定地理教学策略,选择采用发现式教学策略,或示范模仿与假设-推理结合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的结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辅助手段的应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形式。这里要注意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相融合,以突出匹配律与谐振律。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评价与反馈来检验其效果,并在后期不断对计划模型与方案进行修改,以推动整个教学设计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不同维度与体系下的系统性与有序性。如当学生对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有欠缺时,会对之后学气环流、大洋环流以及天气系统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需要重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计划基础上的动态、具体基础上的可操作,从而推动整个地理学科教育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作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手段,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地理知识构架,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地理教学模型的构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升华,教师通过对多种地理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提炼出适合自身教学发展的一套规范教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确立,对学校完善校园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的建立,对实现学校的科学有序发展、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形成竞争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理念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由浅至深的一系列改革和调整。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规范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头脑中已经有很深的根基,它从一定程度上束缚着管理人员的思想,导致管理人员把教学管理当作是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行政管理,就把侧重点放在了“管”上,形成了僵化的管理体系,忽略了“理”这个灵活的管理系统。其结果没有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惰性。

(二)传统教学体制导致了教学的封闭性

我国职业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管理系统的高度集中性仍然制约着教学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教学管理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强调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性,忽略了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完善的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一个封闭的教学管理。这种教学体制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管理体制不够透明,没有充分地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主题地位,不利于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与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适应。

(三)高职的教学管理队伍薄弱,管理水平较低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不合理、人员数量不合理、继续教育培训不充分,导致教学管理人员缺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理论和实践水平滞后、管理理念陈旧等现象。

(四)教学管理的考核方式落后

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的考核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往往是单向考核,即由高层管理者向下进行评价,被考核者只能将考核信息向上传递的过程,这就导致了考核系统的缺乏反馈,不利于考核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因为考核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要适应需要的发展,由于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改进,教学考核体系要适当地进行改进,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被考核者的反馈信息收集的是否全面、分析的是否透彻以及评价的是否到位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的质量与发展水平,因此,改进教学管理的考核方式是教学管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高职院校进步的动力,同时创新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不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必须使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树立高度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督促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养成创新的习惯。让教学管理人员认识到创新是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基础,是教学管理工作出质量、出效果、出成绩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创新督促机制,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二)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

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手工操作无法完成的。随着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然会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开发和应用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平台,能够高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处理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上述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不齐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精力、能力具有很好的要求。如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则必须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通过引进、招聘、抽调、借调等形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岗位具有充足的人员。其次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要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年轻化,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队伍的活力和创新意识。此外,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还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让领导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枢纽作用,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关心度。

(四)建立全面细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坚持常规性的教学检查制度。每个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时期,教务处把开展教学检查的通知下发到系部,系部将具体的教学检查任务分配到教研室与实验室,由他们对所属人员的教学工作任务进行具体的检查,检查后的结果经过系部复查以后送报教务处以便于教务处进行抽查工作。(2)建立教师听课制度。每个学期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听课6次以上,通过听课制度达到教师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3)建立并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学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建立督课表文件夹,定期下达督课任务,及时回收督课表并召开理论研讨会,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4)完善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可以说是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感受最深刻的群体,在监控体系中引进学生信息员队伍,可以更快地、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与管理的意见,及时解决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在实践教学活动较多、学生要求“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短期培训”等情况下的教学管理难题,也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边缘学科的发展,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旭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缺陷及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

[2]周玲.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6).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7

1课时少、进度慢,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新生刚刚脱离初中的学习,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再加上地理跨度大、难度大、课时少,他们更觉得地理就是一部“天书”,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教师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各班教学进度存在差异。

(1)我校正在发展之中,学生数量多、层次不一。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强,教学进度快。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弱,课堂纪律差,教学进度慢。

(2)有些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师紧缺,任课教师要跨年级教学,班级层次又各不相同,导致教师所带班的教学进度有所不同。

3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不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他们普遍认为高中地理难学(如地理知识点多而散,地理计算、图像判读、空间定位难度大等),觉得学习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恐地症”。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征。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大多采用自己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其创造性和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激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到最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二、对策

1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每周的教研活动我们地理组的教师都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确定每节内容如何上、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注重教法的转变、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讲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可这样提问:我们一天当中影子最短的时刻在中午,那么一年当中影子最短的是哪一天呢?问题一出,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议论纷纷。通过设计这一问题,不但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在讲“季风气候”内容时,我会先讲“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提出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信心可以借到箭?他利用了什么天气条件?提出这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对这方面问题的课堂讨论,这就为接下来的知识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在每节课中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其参与地理互动教学,有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简单可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我们不能让课本和作业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和家里,要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社会、自然的认知能力。中小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为国家不断培育具有活学活用能力、动手能力的人才,为全面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8

【关键词】地理;数学;物理;学科整合;多师合作授课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13-04

【作者简介】1.江跃燕,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浙江宁波,315400)教师,宁波市地理学科骨干教师,高级教师;2.邵凤莲,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杭州,310053)教师,杭州市中学地理教研大组副组长,高级教师。

一、学科整合及多师授课模式实践的背景

1.当前高中学科授课现状。

与初中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编排模式不同,现今的高中学科知识体系,凸显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学科壁垒森严。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各司其职”,各学科之间自成体系,较少沟通和联系,忽略了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割裂,导致学生认识世界时的目光狭窄、理解事物时的一叶障目、解决问题时的捉襟见肘。显然,传统的高中分科教学模式不利于真正地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

2.高中地理课程及教学特点。

地理学科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地理学科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与数理的关系密切。而当前师资配备并不能很好胜任地理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特点。高中地理教师不熟悉高中物理知识、不熟练数学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师范高校招生中存在弊端:现今的骨干地理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的理科生报读地理专业,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只学了一年;年轻教师中文科生报读地理专业居多,但他们的高中物理只学了“皮毛”,文科数学难度的要求也明显降低。“这是物理(数学)的内容,课后去问物理(数学)老师去!”这样的回答既打击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又损害地理教师的教学威信,亟须改变。

3.新高考改革下选课特点、师资状况和课时安排。

浙江高考采用“3+3”模式,即除语数外大三门以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门课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科目。也就是说,“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与物理学科有了极高的匹配度,成为学生选择的主打“菜单”,“地物合体”成为一种趋势。同样,作为“百搭”学科,地理选考的概率大大增加,地理教师渐成紧缺资源。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文理综时代”,高三文科班一般是2~3个,而“新高考时代”,地理班增至5~6个。2015年地理教师普遍“负课累累”,到2016年,师资更是紧张。而学生眼中“最难学”的物理学科,则进入“惨淡期”,物理教师开始“闲置”。这种背景使地物教师合作能为可能。

为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学科特色进行科学的选课,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开足所有科目。这样的课程编排势必使各科目的课时被迫“压缩”;而许多科目提前选考,更使教学紧张不堪。于是,在高一、高二学期压缩语数外的课时,将语数外教师部分“解放”出来也就势在必行。就是说,将数学教师带进地理课堂,也不是不可能的。

4.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学科知识编排体系。

据调查,学生高一学习的地理知识涉及的物理内容和数学原理分散在整个高中阶段,有的知识还属于教学难点,有的还将在大学教材中出现,给地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自然地理难度大于人文地理,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

二、基于高中教材的学科横向整合

1.整理学科交叉性强的教学难点。

笔者以目前浙江现行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高中物理(人教版)为例,整理目前地理课堂中几个教学难点,找出该类知识在物理、数学学科的原理支撑点。通过研究,发现高中地理与高中物理、高中数学的交叉度非常强(如表1、表2所列),高中物理和高中数学的相应学习可以为突破地理难点提供有力的支持。

2.整合学科知识,安排适当学习时间。

调查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推进课堂进程缓慢且生涩,学生难以轻松地解释地理现象、诠释地理规律的内在根源,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相关学科的学情掌握不足,而学生又因为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做支撑,不能很好地运用数理定律和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科相关内容学习进度的不匹配。例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前,地理学科就涉及“风速及风向判断”,而关于物理学科中“相互作用(摩擦力、力的合成)”则在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后才开始。又如,高一第一学期期初学生学习“利用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而“机械波(波的形成与传播)”在高二是针对选考的学生授课的。再如,高一第一学期期初学生学习“经纬度、经纬线、晨昏线”,而“立体几何”则是在高二第一学期开课的。这种因教材编排缺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引发的教学不便,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调整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间来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帮助。例如,有些自然地理难点的教学可以适当延后,在学生学习了数学或物理相关知识以后再施教。这样,由于学生有了相关数理知识作为支撑,地理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科整合模式下的多师授课模式实践

基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课堂中由两名及以上教师共同执教的多师授课模式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尝试。这种授课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塑造学生科学严谨的认知态度,使学生多元、整体性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节约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在备课阶段向数理“助教”学习,上有宽度的地理课。

一个特定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属于单个传统的学科范畴,它很可能覆盖和跨越好几门学科,甚至涉及整个学习领域。针对地理教师自身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充分利用好其他学科教师资源,理清知识脉络,做到自己备课时深入、吃透、真理解,课堂教学时浅出、易懂、“不贴皮”。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与物理教师合作备物理上的速度问题的课。地理教师自身理清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相关知识,才能理解地球运动的速度问题。学生理解了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再学习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容易得多了。这时教师再引入开普勒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则可以让学生轻松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对于这类难度不大的交叉知识,在课前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备好课,地理教师可以独立完成授课。地理教师在课堂中把相关学科知识渗入地理教学,润“地”细无声,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也大大地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的形象。

2.多学科交叉授课,上有深度的地理课。

针对难度较大且相关学科性突出的地理知识点,教师不仅需要组织跨学科备课,将数理原理或现象与地理知识按照“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有机结合,同时也需要在课堂中由两门学科教师来完成“组团课”,即在地理课上请数理进行“助教”。地理教师引入数理“助教”,可避免耗时多、“讲不清”的尴尬,也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跨学科的横向思维。笔者认为,“一个课堂,两位教师”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在选课复习阶段,将有限的地理师资和相对宽裕的数理师资整合起来,共同备课,共同授课,打破“一个课堂局限于一位教师”束缚,使师生的时间资源利用率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地球自转导致太阳视运动”中,白昼不同时间的太阳方位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这部分知识涉及了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知识,同时学生又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中,地理教师将“北半球夏半年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的求证过程交给数学教师。数学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数学模型推理,能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半年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为东北,而并非正东。有数学教师助阵,有效、高效地突破了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3.将地理现象引入数理课堂,上有地理性的数理课。

大自然的地理现象丰富多彩,通过地理教师和数学、物理教师的合作,将地理现象引入数理课堂,可以为数理课堂提供鲜活的探究情境,使数理课堂更接“地气”。同时通过数理课堂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达到了“借数理课堂复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可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减少地理课堂的重复劳动。例如,在物理课堂中,首先引入地理中“滑坡”概念,并播放滑坡的动画。在对“滑坡”进行分析时,物理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两个问题:为什么陡坡易发生滑坡?为什么暴雨会诱发滑坡?在组织学生探究中,巧妙地将“力的分解”这一知识原理融入,让学生学有所依。

总之,在当前教育理念和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整合及多师合作授课模式是解决新高考模式下学科教学中诸多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掌握分寸,避免“喧宾夺主”。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面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让“数理为地理所用”或“让地理为数理所用”,不可平均分配。同样,一堂课,都应该以一个教师为主,课堂贯穿的主要是他的思路,而助教只是做适当的跟进或扩展。二是重视基础,适度交叉。高中地理教学毕竟是以基础性学习为主,借其他学科做辅助,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其学习广度,不可处处交叉,更不可将高校知识生搬硬套,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高振军.高中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2):37-38.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9

关键词:地理选修课程;选修模块;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33-03

一、地理选修课程实施情况概述

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地理学科的新课改对高中地理课程影响巨大,其改革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对地理课程的模块化设置、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编著等都提出了一些相当完备的标准要求和建议。其中,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成为了其中的一大亮点:即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加上七个平行的选修模块组成。

地理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地理学科传统学科分类与当前地理科学迅速进步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学校积极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地理教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却不甚理想。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当前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教学的实施现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根据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同时也需要慎重改进。

二、地理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模块较多,开设情况差异较大。据朱娜在2008年对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实施现状调查[1]得知,当前学校开设最多的选修模块分别是:选修6环境保护(69%)、选修5自然灾害防治(55%)、选修3旅游地理(44%)。2009年曾玮、常华锋和温安武在《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显示模块实施调查与建议》[2]一文中对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其中选修6环境保护(78.46%)、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60.77%)、选修3旅游地理(40.77%)、选修4城乡规划(6.92%)、选修1宇宙与地球(6.92%)、选修2海洋地理(6.15%)、选修7地理信息系统(2.31%)。

通过对课改区考试制度的了解,基本上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都是服务于高考中的选做题。我们知道开设地理选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

要[3],而目前这种开课方式还完全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选课行为直接与地理高考的选做题挂钩[4],从而失去了开设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意义。

此外,课程难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每个省市的高考命题一般都会考虑本省学校地理开课的情况,例如,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相对专业,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且需较高的硬件设备和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学校均未开设此课程。而选修2海洋地理对于内陆地区的高中来说,开展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选修1宇宙与地球模块由于专业性较强,且难度较高,所以开课率也非常低。

2.考试评价标准不一,考试内容混乱。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特别是在教学一线,考核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曾玮,夏志芳的调查[5]显示:对于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评价方式,其中75.38%的学校采用闭卷笔试,12.31%的学校以主题或课题研究报告,3.08%的学校不做评价,9.23%的学校以平时的听课表现进行评价。

在全国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的层面上,仅从评价考核标准来看,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异巨大,且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以2010年天津高考方案为例,天津地理学科考试仍以文综形式出现,但其本质已经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它取消了跨学科命制的综合试题,将政、史、地三科相关试题进行独立编排。地理由11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而选修模块的考查以必做题的形式出现,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4城乡规划两部分在内容上占20%,而在2011年又将选修模块调整为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其他省份的设置情况也多有不同,首先是纳入高考的考查方式不同,在新课改区内,很多省市的选修模块试题均以超量供题、限量答题的选做题形式出现,但也有如天津文综、浙江文综、北京文综、安徽文综等设置在必做题中。此外,纳入的选修模块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大多都是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这三个模块作为考试内容纳入到文综考试试题范围,如山东、辽宁、宁夏等省均是如此。这一复杂局面虽然是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模式,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前的教学考核标准在实践操作中并不统一。

3.教师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理念、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地理选修课程的开展效果[6]。但由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专业性较强,且在必修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仅需要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需要对多媒体教学和GiS软件操作较为熟练,因此某些选修模块的教学对于一些教师来说难度较大。

此外,选修课程实施目标的南辕北辙、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关系认知误区的根源在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高考中考查比例小于必修课程的地理选修课程被认为是“副科”,忽视了其在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本质上还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为最终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思维方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4.课堂教学模式呆板,课程内容缺乏衔接。与传统的地理课程相比,地理选修课程的引入就是为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从本质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以简单的知识罗列、选编习题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自学内容,不仅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更由于选修课程的课时量极其有限,进一步使选修课程边缘化,课堂教学更加陷入了“可为可不为”的状态。

此外,由于地理选修模块较多,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使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存在着台阶[7],最明显的就在于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台阶和难度的台阶。而且由于教师对于选修和必修模块教学重视程度不一样,从而对选修和必修模块的教学采取各自为战的策略和方针,忽视了地理学科内部存在的必然知识联系和脉络,造成人为地割裂了地理知识网络,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完善的地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地理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改进对策

1.整合优化模块,降低教学学习难度。虽然7个选修模块均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但是综合考虑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以及基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层次学校、教师还有学生的评价,可以考虑整合模块,优化或整合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3城乡规划、选修1宇宙与地球三个模块。

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虽是当前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课程理念,但由于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量学校仍不具备开设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条件,而且一项无法具体实施的标准必然会降低整个课程标准的权威性。而选修3城乡规划与地理必修2内容交叉过多,且选修1宇宙与地球模块内容知识专业性强、难度大。加之在考试评价的实践中,考试无法对全部选修模块进行命题,历年高考也多以开课最多的几个选修模块进行命题,现行的七个模块的实际教学意义并不一致。所以要对以上三个模块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适当地删减某些模块,对有些难度较大的模块要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学习和教学难度,从而使之更贴近教学实践。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生的重视程度。由于地理选修课程模块较多,难度差别较大,而且涉及了很多的新知识、新内容,在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不少教师知识准备不足,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加之新教材不够熟悉,造成对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几乎没有哪位教师能够胜任全部七个模块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于选修课程模块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学习研究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对选修课程模块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此,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持续有效的培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组织形式多样的观摩、评课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来,从内外部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此外,还要不断投入人力和资金,加强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使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良性发展的水平。

3.改革评价制度,优化考试方案。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评价制度的核心,高考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针对各省高考说明中有关地理选修课程的部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江苏为例,选修模块的考试大纲近年来进行了不断地优化和细化,如把海洋地理17个标准优化细化成28项考试内容的具体要求,旅游地理从12个标准优化细化为17个项考试内容的具体要求。而山东2011年高考中对考试说明的调整大多都是删减考点,如:“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其他省份也都在原有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考试内容进行了删减、整合,尽量删减记忆性的知识内容,从而希望以此来减轻教学及考试的负担。

此外,从试题的命制来看,几乎所有省区都未能在高考试卷中加入所有的选修模块的内容,与当初提出要“为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提供考试内容不同的考卷”的设想相去甚远[8]。这主要是由于现有考试制度和模式根本无法将所有的选修试题印制在同一张试卷上,这种设置虽在立意上有较好的初衷,但现实中却成为了相当棘手且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倘若结合上文所说缩减优化选修模块,使之缩减为四门,学生可任选两门进行作答,其实践中的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4.优化教学方案,注重选修必修模块之间的衔接。地理课程的七个选修模块之间虽是完全平行的关系,但是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之间天然存在联系,如选修1、2、5三个模块强调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都关系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规律和过程,与地理必修1联系非常紧密,选修3、4、6三个模块则与人文地理有直接联系,所以这三个选修模块与地理必修2和必修3联系较为紧密。

正确认识选修和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衔接问题的前提,而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程在教材内容上的知识衔接点是教学衔接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所谓知识衔接点,是指那些选修与必修课程都有所涉及,但在内容上存在拓展和深入关系的知识点[9]。所以应该根据特定选修模块的具体课程内容以及选修课程的结构来找出其与必修课程之间存在的知识衔接点,才能依照各个衔接点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衔接方法进行有效联系和拓展。

其次,注重地理思想的应用。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条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将选修和必修模块知识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希望可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环境、资源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注重地理核心思想的主体作用,通过相同的主题思想来联系不同的模块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除了在教学核心思想和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整合之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提升其在学习技能和方法上的衔接能力和整合能力,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帮助其提升对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力。

四、结论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出发,通过不断努力探索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弥补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不足。地理学科中设置选修课程模块的出发点就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课程教学目标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而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基本原则也不会改变。

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地理选修课程从无到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课程标准的不断优化升级,加之教师学生对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标准都会有更大程度地优化和提高,地理选修课程也一定会更加符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娜.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曾玮,常华锋,温安武.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实施调查与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孔夏萌.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

[5]曾玮,夏志芳.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有效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6]董俊娟.非“应试引导”下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教学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9,(9).

[7]潘洪建,李志厚,周福盛.高中选修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篇10

论文摘 要:高等学校扩招以后,教学管理中存在职责不明确、行为不规范、制度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扩招,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方面出现新变化进一步加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普遍的问题,不适应学校发展,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 

教学部门管理范围较广,很容易与其他部门冲突,也容易造成部门内部职权不清。这就可能会导致了工作上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各部门工作各行其道,教学运行调度的手续十分繁琐,这不仅使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不断处理重复的工作,而且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便。 

1.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和更新有关学生、教师、教学运行环节和各专业的相关信息。然而,当前往往存在信息渠道过于狭窄,信息处理不及时、更新慢等问题。信息化管理还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譬如计算机操作,但是部分人员仍不愿意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低效的重复机械劳动。特别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编制的单机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在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 

1.3教学管理制度欠缺人性化 

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欠缺人性化,已然成为阻碍教学改革前行的绊脚石。例如高校规定教师教学工作量,并将此作为津贴发放的标准。其实,教师在从事教学改革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现行工作量计算方法中,很多隐性的工作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只将课时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此外,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加上管理人员地位不高,许多人不愿干教学管理这种工作。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就会影响教学秩序正常有序的进行。 

2、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对策 

如何克服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再次,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式,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 

2.2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的管理主要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第三,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组织教学,根据课表等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管理最优控制,使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有效,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主任等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部门教学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度按计划进行,提升教学质量。 

2.3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度 

要严格教师调课、请假制度,确保教学运行秩序正常。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要不定期地对照课表实地检查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既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还要检查是否有私自调课、停课、提前下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行为。班主任、学生辅导员要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课堂学习的表现,要经常与教师沟通、与学生交谈,听取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为教师修正教学、学生端正学风架起沟通的桥梁。 

2.4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 

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努力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适应高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规格的管理现状。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2.5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服务性工作。从修订、执行教学计划到教室分配、课表编排,从新生入学到学籍管理、教材供应、学生实习、考试安排等等均是围绕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要把学生置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采用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总之,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需要,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必须加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从而提高整个教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为高校的发展壮大提供管理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史敏.创新教育下的教学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安宝生.樊秀萍.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 

[3]洪茹燕.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