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解决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2:43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1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我省经济冲击较大。对此,政法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工作大局,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找准应对金融危机的着力点,在服务我省经济“弯道超车”中有新作为。

一、提高政法机关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能力

深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迹象表明,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不可知。而**经济受冲击较早、影响较大。在金融危机考验面前,要顺势应对,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加强对政法干警的形势政策教育,坚决克服思想滞后和行动慢拍的问题,增强其应对金融危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注意学习应对金融危机知识。要像经济管理部门一样,抓紧学习经济社会管理和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知识,找准政法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知识储备和工作准备。

建立联系群体、帮扶企业机制。要深入基层、深入发展一线、深入各种困难群体,切实了解困难情形、发展状况、金融风险情况。建立领导联系困难群体、机关帮扶企业工作机制。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金融风险的意识,切实提高政法干警应对金融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把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作为政法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引导政法干警树立必胜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应对金融危机,首要的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要教育引导政法干警增强发展、渡过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去应对新情况,破解金融风险新难题。

对政法干警特别是新进人员、新任政法领导干部加强教育培训。要利用各种培训和举办专家学者讲座等形式,加强金融风险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座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着力培养理论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推动政法干警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注重从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

注意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发现和选拔政法领导干部。对那些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的重要岗位,要配备熟悉经济、金融工作的政法干警。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对应对金融危机中政法干警的考核,把考核情况作为检验干部政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有作为、能够应对发展和稳定考验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予以重用。

三、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作用

切实肩负起首要政治任务。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安全、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机关的首要政治任务。政法机关能否切实履行好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各类矛盾碰头叠加的严峻形势下,政法机关尤其要真正担负起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全面加强政法工作,确保国家政治稳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政法机关要善于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要强化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管理社会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四、切实做好金融危机下的政法工作

着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加大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及灾后重建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确保政府投资安全。改进办案方式和方法,从有利于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职工利益和促进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出发,进一步规范执法、文明办案,依法妥善处理涉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案件。

着力维护司法公正。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重点加强对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量刑畸轻畸重和违法立案、刑讯逼供等问题的监督,切实防止放纵犯罪和冤枉无辜。重点解决只保护大企业、服务大项目,对中小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权益重视、保护不够等不平等保护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重视做好息诉服判等工作,依法纠正裁判不公、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加强对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依法查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贪赃枉法、失职渎职等犯罪案件,促进司法廉洁。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加大法律查处力度,促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查办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招生考试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犯罪活动,查办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失职渎职等犯罪案件,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涉及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等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依法处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司法保护。及时执行已复查纠正的案件和刑事赔偿决定,探索实行对生活确有困难的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制度。

着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司法素质,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处理力度,努力建设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政法队伍。

五、以应对金融危机考验作为促进政法工作改革创新的重大契机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政法机关应对金融危机,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应对金融危机、加强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倒逼政法机关解决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推进政法工作改革创新、科学跨越。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2

美国美中伙伴关系研究中心,是美国的第一个把“美国中心”理念和“中国中心”理念结合起来的美国智库。它在2009年1月份出版的头两部书(英文版和中文版)创立了“美中关系研究新学派”。“美国中国伙伴关系丛书”已经出版的一部和二部书以及即将陆续出版的5部书,都恰逢奥巴马总统的新美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寻求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从而在此特定条件下奠定人类未来成败的基础。“美国中国伙伴关系丛书”提供了共同的崭新理念框架、总体战略和议程,超越了美国和中国的理念和沟通的隔阂,在阐释下列问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1.新的真正的经济、地缘政治伙伴关系创立了一个由美国和中国领导的、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际体系。说明为什么这种伙伴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2.具有崭新的理念框架、总体战略和议程的美国-中国伙伴关系将通过下列办法结束冲突、创建美中两国文明的合作关系:互相尊重、互惠的全球化、真正互利的解决方案和协作的平衡关系,从而极其有利于在迅速变化的21世纪协调和保护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本白皮书概述了“美中伙伴关系丛书”最初七部书的观点。这七部书详细介绍了新学派的理论框架、总体战略和议程,旨在解决美国和中国的紧迫的经济危机,协调它们在21世纪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1.《中国和美国对人类未来的责任Chinaandamerica’SResponsibilitiesinmankind’SFuture》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新目标、美国和中国的伙伴关系以及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新型防御体系。

2.《中国和美国领导和平共处国际新秩序关系Chinaandamerica’SLeadershipinpeacefulCoexistence》提出了21世纪的议程和新的总体战略,协调中国的和美国的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创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把它们的和其他和平国家的军事、经济和道义权威结合起来,以便促进与维护和平共处。

3.《中美关系新战略:跨越零和博弈的中美双赢之路Chinaandamerica’Semergingpartnership:anewperspective》探讨为什么这种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将会获得成功的。

4.《中美商务新战略:开创中美商务双赢的未来newChinaBusinessStrategy:ChineseandamericanCompaniesasGlobalpartners》探讨崭新的商务模式、心态和战略,以便促进和协调美中两国公司的成功伙伴关系。

5.《中国和美国的新型经济伙伴关系:经济权威和道义权威的成功Chinaandamerica’Sneweconomicpartnership:theSuccessofeconomicandmoralauthority》探讨为什么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促进了互相尊重、互惠的全球化、互惠的解决方案和协作的平衡,从而有助于美国和中国成功的伙伴关系。

6.《中美关系的新学派newSchoolofamerica-Chinapartnership》扼要介绍了头六部书中崭新理念框架的视角,为崭新的总体战略奠定了基础:互相尊重=互惠的全球化=互惠的解决方案=协作的平衡=领导一个崭新的国际体系与协调美国和中国21世纪经济成功和国家安全的伙伴关系。

7.《为了中国:邓小平的意义BeingChina:themeaningofDengXiaoping》探讨了人类的这位最富有洞察力、最先进的政治家的道义和政治哲学、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和防务战略。

虽然迫切需要共同合作解决全球经济危机和地缘政治问题的有效方案,但是,由于下列危险因素的结合,使得美国的零和游戏心态和中国的双赢理念框架和战略无法实现真正互利的、行得通的解决方案:

1.美国的和中国的心态、战略和目标不协调;

2.长期以来理念和沟通的隔阂;

3.在战略经济对话中,传统的美国要求和中国立场;

4.“百年一遇”的极其复杂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5.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将会在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造成社会、政治、防务危机;

6.美中两国决策人是在美中两国有着不同的国内外需要和问题的情况下谈判解决空前复杂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其他危机的。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正在经历一个建立互信和互相了解的缓慢的、捉摸不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是非常漫长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非常复杂、日益深化的全球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和军事危机,理念和沟通的隔阂,美国的传统要求和中国立场之间的冲突。

本白皮书中新型总体战略的共同“蓝图”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可以使美国总统和中国主席迅速形成成功的政策,取得信任方面的突破,使得美中两国的决策人实现成功的合作,从而有助于解决目前的危机和美国文明与中国文明将来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果不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其他相关危机初期,有一个共同的蓝图,使总统在领导决策方面实现突破,那么,美国总统及其政府的许多决策人、参众两院、州政府、其他专家、学者和媒体就无法找到解决办法。

美中两国总统和政府迅速实现空前成功的合作,有助于恢复信任,从而稳定日益恶化的全球经济和192个国家的经济,重新启动新局面。只要美中两国总统都认识到新型理念框架、总体战略和议程的逻辑性、现实主义、必要性和能力,那么,美中两国政府将能够超越长期以来的理念和沟通的隔阂、美国和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和防务战略。只要有了新型理念框架、总体战略和议程,美中两国政府就能够创立19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相互依存的、可行的、持久地、双赢的经济、地缘政治解决办法。

如果美国政府或者中国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或者零和游戏心态或战略,那么,谁也成功不了。只有美中两国总统都理解,并亲自讨论新学派的理念框架、总体战略和议程提出的、中国人所谓的“常识性”互利解决方案,才能使正在谋求突破的美国天才的新总统迅速地、可靠地理解传统的做法和建议是行不通的,只有互利的解决方案才能使他的新政府得到它所希望于中国的东西,使他找到并向中国提供中国所希望的东西。中美两国总统这种重要的洞察力是十分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意或者无意地重复美国和中国的传统观点,提出使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恼怒的要求、威胁、政策和事件,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使之恶化。

美国的和中国的决策人、顾问、学者和媒体领袖也需要,而且必须重视共同蓝图的新理念体系、总体战略和议程中一系列新的共同参考点。他们应该迅速超越理念和沟通的隔阂,超越传统的观点。新学派认为,一般来说,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有帮助的。为此建议:

1.胡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以及他们的顾问们利用本白皮书里美中关系新学派的“共同蓝图”,重新构建他们的谈判和政策。

2.每年五月在华盛顿和十月在北京会晤时,应当举办一个新的美中伙伴关系论坛,邀请美中两国的决策人和学者,在没有媒体参与的情况下,坦诚协作地进行讨论,着重探讨如何贯彻新的理念框架和真正互利的总体战略、议程和解决方案,协调美国的和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

3.互联网上举办电视系列讲座,向美国人民、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阐述新的理念框架和总体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加以贯彻,保护美中两国人民和其他190个国家人民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相关链接

美中关系研究新学派的效力

上述白皮书中提出的、《美中伙伴关系丛书》加以探讨的美中关系新学派的有力的逻辑性、经验证明的现实主义和道义权威观点,得到各界人士认可,认为超越了长期以来中国、美国和国际上的理念和沟通的隔阂。例如:

前联合国副秘书长、1992年地球峰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说:“天才的著作,杰作。”

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说:“这书填补了中美关系中理解和沟通方面的重要空白。约翰・米勒-怀特正是整合中美关系过程中所缺少的人,用美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释美中问题的人。”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中说:“约翰・米勒-怀特作为美国人,从美中两国的视角对中美关系问题畅所欲言,极具说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郗润昌教授说:“这些突破性的著作创立了美中关系新学派。这些书深思熟虑,言之有理,提供了双赢的心态和战略,有助于美中两国在21世纪的成功。而美国的一些外交和经济方面的学者在美中关系问题上过去一直未能超越他们的零和游戏心态和战略。”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副主席王茂林说:“这些著作的观点使我深受启发。它们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和美国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它们应当,而且可以成为伙伴。我建议大家都读这些书。”

汤姆・兰托斯曾经是美国国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主席,是著名的人权卫士和中国问题评论家。他说:“我完全同意这些书的观点。中国和美国应当成为成功的伙伴,美国和中国的公司应当成为成功的全球。”

萨穆尔・托平是对外关系理事会的成员,以前曾经担任《纽约时报》的主编,还曾经主持过普利策奖金委员会。他说:“美国对华政策必须致力于使美中两国成为伙伴。对外关系理事会的成员中没夸任何人写过这样的书,因为我们来自同一个背景,习惯于老一套想法。”

理查德・斯维特大使说:“这些书的作者阐述了一个独特的崭新路线图,告诉我们:世界上主要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必须使它们危险的竞争朝着合作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转变将使两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好处。更重要的是,这将朝着建立一个比较可以控制的、比较安全的繁荣世界迈出一大步。”

作者简介

约翰・米勒-怀特是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创立了“美中关系研究新学派”的《美中伙伴关系从书》的作者、美中关系研究中心和美中合作基金会主席,核心资本投资公司董事长和米勒怀特史密斯律师事务所(milligan-whyte&Smith)高级合伙人(该事务所因其在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电讯一案中的杰出表现获得2002年度《亚洲金融法律评论》并购杰出成就奖)。同时是货币交易软件、广播,无线局域网、灵巧电子技术、互联网、再保险业和对冲基金公司的董、理事。北京大学名誉研究员,北京经贸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并担任若干企业、证券、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的董事。还是奥地利Strasburg国际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获政治哲学学士学位。1981年获皇后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osgoodeHall法学院公司金融与国际税务法学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研习管理、金融、法律专业研究生课程。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3

一、明确职责,有计划,有分工、有合作。

2010年年初,我区为加强对企业经济服务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科工作人员全部进行重新调整,并确定一名领导专职负责经济科的工作。经济科重新调整后,根据市联处室职责划分,结合我区实际,重新确定了经济科工作职责,制定了2010年工作计划,对科室人员及各项工作进行了职责划分。任务明晰后,要求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团结协作,从而确保了经济科经济服务工作的卓有成效。

二、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困难,明确经济服务工作的重点。

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我区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也给我们开展经济服务工作带来了机遇。我们先后走访了70多家企业,向全体会员企业下发调研问卷,深入了解了经济危机对我区企业的影响。形成调研报告后,上报了区委、区政府,引起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亲自到企业调研,区长、副区长、政协副主席分别亲自召开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了解情况,提出解决困难的措施。通过调研,我们掌握了企业第一手材料,为我们开展好经济服务工作创造了条件。

三、切实为企业解决好实际问题。

面对企业各种各样、多方面的需求,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予以解决。如部分小企业提出与大企业接触难、合作难,我们就带领小企业到大企业去,不仅做好牵线搭桥,还力争他们合作。有一家企业因环保问题没通过验收,新购置设备又需上百万元。经过我们牵线搭桥,另一同行企业主动提供技术,使该企业只用5万元就解决了问题。一外地会员因与本地企业竞争,被本地企业雇人砸了店铺,找到我们后,我们积极与当地派出所联系,派出所及时出警,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并让本地企业赔偿了全部损失。此等案例,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还指导基层商会开展经济服务。如服务商会有会员80余家,基本上是面对大众的消费性企业。他们每2个月就开一次会员大会。我会领导不仅每次都参加,而且要求他们每次开会前都要进行自我介绍。会员之间不仅相互认识、了解,而且加强了合作。会员有的就一定用会员的,而会员使用也都给予了很高的优惠。目前服务商会是我区最团结、最有凝聚力、发展最好的一个商会组织。

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外省市经贸项目推介会。

一是组织所属计算机商会、服务商会、汽车销售公司等民营企业家代表赴津参加第四届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二是为办好2010年环渤海民营经济论坛暨经贸项目洽谈会,市于4月份在首先举办了“市经贸项目推介会”,我们共组织了10余家企业参会。三是组织10家企业,参加了在举办的“经贸项目”推介会。四是组织计算机商会、服务商会、汽车销售公司、粮油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家代表赴、、等地区招商考察。使企业家充分掌握了、、等地区的总体规划、战略策划、产业规划等详细内容,为企业家准确掌握市场,寻找商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成立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面法律服务,避免比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规避风险,切实解决企业在法律方面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组织成立了区工商联法律服务中心,聘用时雨律师事务所,为工商联会员企业无偿提供日常法律咨询及经济维权等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中心为我区非公企业更好地发展,搭建一了个维权服务平台。2010年共有20余家七、创刊《经济信息》报更好地为企业做好经济服务。

为加大非公企业的宣传力度,更好地向社会推荐企业产品,搭建企业桥梁,10年9月,区工商联经过紧张地筹备,《经济信息》报面向全市市联执委企业发行。现已发行两期,印刷8000余份,2010年预计发行6期,达24000余份。

八、以宣传工作带动经济服务工作

一是做好了《非公经济》专刊的撰稿和编辑发行工作。专刊主要面向全区非公企业发行,同时报送区委、区政府领导、市联领导及各处室,不仅做到了每月一期,而且主要是报道企业经济信息的内容,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影响力,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二是为加大非公企业的自身宣传,分别举办宣传报道员座谈会和培训班。通过新闻写作、人物写作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和素质。三是为加强与通讯报道员的沟通,与他们能及时、深入、广泛的联系,打破他们收不到《非公经济》专刊的局面,经济科建立了QQ群。QQ群建立后,我们一方面能及时收到企业报送的经济信息,另一方面也把《非公经济》专刊出版后及时发给他们。

九、以培训带动经济服务工作。

一是举办民营企业管理者培训班,特邀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袁青鹏教授,就金融危机的形成背景、产生影响、政府采取的措施、企业如何调整发展战略应对危机以及民营企业家应如何处理好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授课。二是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参加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讲座和社会新阶层人士高级理论研修班活动。为帮助非公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找到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教授关于应对金融危机讲座的门票,组织他们去听课,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增强信心。

十、充分发挥工商联招商引资的职能,引进大型工业企业落地投产。

今年4月,引进电子飞行集团落户我区工业开发区,该企业以生产微电子元器件等军工产品为主,首期投资6-8个亿,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以上,解决2600人就业,其中600人从当地劳动力中招聘。

十一、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基础性和临时性工作。

如组织企业参加市联组织举办的“新春座谈会”、《历史的回声,时代的见证》暨《与奥运同行》首发式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等会议。完成了2008年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送工作。市联领导来我区调研做好各项接待工作。参加“市工商联经济工作会”暨“绿色企业调研工作会”,按照市联要求,深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及时完成问卷报送市联的工作、完成科学发展观回头看材料的组织撰写工作等等。

企业通过法律服务中心进行法律咨询和维权。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4

日常我们探讨的竞争对手,是日益市场化的邮政部门,笔者认为,自办发行网络最大的“敌人”不是邮政部门,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落后的发行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人均GDp上升带来的自办发行用工危机

浙江省统计局的一份数据让浙江人振奋,2006年,浙江省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作为浙江省排头兵的杭州市,2006年人均GDp已经达到6700美元,宁波和温州则分别为6568美元和3054美元。嘉兴和舟山分别为5000美元和4000美元。

在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的前提下,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持续加快,在这个背景下也一定程度“逼迫”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实现升级转型。

与此同时,自办发行网络也急需升级转型。一方面,自办发行网络享受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发行量上升和发行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办发行网络在新形势下危机重重。

最明显的就是用工危机。曾几何时,在自办发行创立之初,自办发行网络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发行员,在招收员工中,自办发行网络还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一批下岗职工在报社自办发行队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舟山日报社发行中心为例,现在的基层站长90%是来自于一线的发行员工,通过自己扎实的基础和在新岗位上的努力,走上了基层发行领导岗位。

各地经济的持续发展,用工荒、招工难在民企出现,企业不惜增加企业成本,来为自己的生产招收员工,发行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直接影响着发行,成为困扰发行的重要病症。

用工危机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发行队伍不稳定和发行管理难。据了解,全省发行网络中,都出现过发行员频繁跳槽现象,每个发行站,少的一二个,多的五六个,这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发行工种来说(一个新员工最少需一周时间跟段适应),无疑是一场灾难。队伍都不稳定了,管理能上去吗?一些发行员以离开队伍为要挟,肆无忌惮地违反各项规章制度,而基层站长为了维持队伍的稳定,不敢大胆管理,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队伍的不稳定,使发行队伍难以吸收优秀的发行人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自办发行网络缺少自我造血功能,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经营业务危机

自办发行网络一开始的定位,主要是为了满足于报社自办发行的需要,其立足点是报社利益最大化,中心工作是抓好各地报纸的投递和征订。其经营模式在开始之初都没有形成法人治理模式,都由报社的部门发行部来经营。

后来,也经过了一些公司化操作,但大多数是挂牌公司,和发行中心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到目前为止,发行公司完成股份制的,全省十一个地市自办发行公司,一家都没有。特别是经营层持股,更是敏感。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发行企业无法以法人主体在市场上立足,从而在经营业务的开发上,固守着传统经营,无法创新和拓展。

目前全省自发网络,主要业务还是局限在主报投递、外报投递、物流配送、票务、县区广告及分类广告等等,还有极少部分报社开展的Dm投递业务。经营业务的僵化,直接影响着发行的收入和自身的积累。

Dm业务是发行的主营业务,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一年的Dm广告就有近千万元,利润有数百万元。但在发行的主营业务和报社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大部分报社只有牺牲发行利益,来确保报社的广告收入。而事实上,Dm广告已经成为广告投放的主要载体之一,相当一部分不会影响报社广告,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直投广告,报社用行政命令盲目封杀,最大的受益者是竞争对手邮政和民营投递公司。如欧尚进入浙江,Dm直投广告是欧尚作为跨国企业必须要选择的广告,欧尚总部印制了专门的Dm广告,点对点发送,其项目利润可观,既可增加发行中心收入,又能提高员工收入,稳定队伍,但由于各地广告中心没有和欧尚达成广告协议,发行中心也放弃了此项业务,这笔利润可观的Dm业务流到了邮政。据了解,浙江省除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舟山日报社对Dm广告适量开放之外,其他报社基本属于严控状态,使本来发行可以展开手脚和邮政竞争的业务,因为考虑影响报社的主营广告,而无法开展。

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了投资主体,使很多好的经营项目与发行失之交臂,最好的投资项目放在你眼前,而发行中心(全资国有的发行公司)从决策时间、决策手段、决策问责上都存在问题,最后,从投资到收益、亏损,都是报社行为。

三、发行成本的迅速增加带来的成本危机

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劳动力成本上涨外,而自办发行网络面对的上涨成本还远远不止这些。

首先是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用。浙江省自办发行队伍从建立到2000年左右,几乎没有一家地市报解决发行员的社保,那时,发行中心(发行部)面临着的是发行员向部门、劳动部门投诉、告状,每天想着法子,不给发行员解决社保问题,以节省费用。据笔者了解,各地想出的办法主要是,台州日报社的不是全日制用工,所以不解决社保;还有一些报社干脆签订了劳务合同。这些做法从法理上来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各地利用报社的权威和社会的现状,一年年挨过来。那时,是发行员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提出签订劳动合同。

时至今日,完全倒过来了。各地的发行员队伍不稳定,个别发行站甚至出现了发行员集体辞职现象,每次发行年会,发行队伍稳定成了发行中心主任们讨论的重点。这时,发行员的劳动合同问题才引起发行高层的重视,不过,出发点不一样了,不是依法为发行员们解决后顾之忧,创造和谐发行的环境,即使在说,也是口号式的说法。最终的落脚点,是发行中心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要求发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发行员们随便走人,法律武器高挂在上面。

舟山日报社在2002年解决了城区发行员的社保,《宁波日报》也在随后解决了所有发行员的社保,这笔成本不算不知道,一算吓死人,而且还是个无底洞,年年涨,不知何时是个头。舟山日报社发行中心相对全省来说是个小部门,才100名城区发行员,一年的社保费用从起初时的一年6万元到今年社保费用一年20万元,而明年还不止这个数。这在《宁波日报》《杭州日报》等大报更是个大数目。

油价上升牵动着发行的神经。不知从何时起,发行公司的领导们开始关注起国际油价的上涨,新闻一报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石油市场的波动,发行也高度紧张,紧张程度不亚于汽运公司的老板。油费的上涨,各地发行中心都有一本账,一年增加几十万元的不在少数。

四、发行模式的落后带来的发行体制机制危机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现在的发行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发行体制和机制的落后是发行最大的危机。

浙江省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的省份,在发行体制改革上,这一步迈得不快,还没有一家股份制的发行企业,更不要谈经营层持股这种创新模式。

目前,发行的终级目标是完成报社下达的发行指标,只是一个报社的附属部门,根本无法在经营上有所突破,更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竞争力越来越弱。

具体表现在:

⒈用人机制上,全省打破用人机制瓶颈的只有《温州日报》,《衢州日报》沾了组建时员工身份的光,其他的报社发行中心,员工身份多如牛毛,有报社在编的,有报社聘用的,有中心聘用的,有站聘用的,当然,还有临时性用工。可以说是杂牌军,这种杂牌军如何“作战”,比机关还机关化。这种体制下,一些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发行,使自办发行后继无人。

⒉分配机制上,用人机制决定了分配机制,尽管同工同酬,以岗定薪,在口号上喊了几年,但改革举步维艰,大部分报社发行中心在报社编制内员工这一块是万万动不得的。

⒊运行机制上,大部分报社发行中心用的是目标责任考核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承包制,这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企业改革时见效的“一包就灵”的做法,在一段时间里为我们自办发行发行量的递增,发行队伍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运行到今日,已经无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承包制使自办发行发展的后劲不足,无法完成积累;承包经营者无法做长远规划,做一年是一年,有点杀鸡取卵的做法,承包经营者的终极目标是完成报社下达的任务,确保自己收入,至于自办发行的发展,员工的前途,不是他的考核目标。

自办发行面临的其他危机还有报纸发行市场的无序竞争,新媒体对传统发行的冲击,邮政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等等。

五、一些对策和建议

要改变或解决自办发行危机涉及多个方面,如国家政策的配套、发行体制的改革等,需要我们自办发行自身的创新,以争取改变处境。

⒈首先应对目前自办发行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过去我们常说“居安思危”,对于自办发行来说已经到了“居危思危”的时候了。目前的困难是社会变革、体制变革带来的,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变革将会持续一个时期,自办发行必须适应改革,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对报社来说,这也是大局,发行稳定才是报社稳定,发行发展才是报社发展。

⒉不能等待观望,不能无休止的指望报社无止境的投入、输血。在碰到危机时,目前自办发行常用的做法是伸手向报社要政策,要求提高费率,这对经济实力雄厚的报社来说,为维持发行稳定,会满足发行的要求,向发行输血;但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报社来说,等待观望伸手只能是死胡同。

⒊创新发行经营,从“发行经营”到“经营发行”转型。把发行队伍作为重要的渠道资源来运作,发行在完成报刊征订和投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渠道资源作用,积极拓展产业链,向物流配送、产品开发、活动策划、广告收集、会展经营等领域广泛渗透,从发行管理部门到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转变。如舟山日报社发行中心的读者林活动运作,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绍兴日报社发行中心的县区广告,为发行站开拓了财路;嘉兴日报社发行中心的快递服务,主动参与了和民营企业、邮政的市场竞争。开拓经营更是发行队伍稳定的基础,没有收入,何来的队伍稳定?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支撑,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定意义上来说,创新开拓发行经营,经营发行,是发行队伍稳定的保证。舟山日报社发行中心的外报和Dm投递收入已经成为发行员收入的一块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发行员每月增加收入300多元,极大地稳定了发行队伍。把开拓经营放到稳定队伍的高度上来,才能引起报社领导的重视,在经营项目上给发行予以支持。

⒋提高发行管理水平,培养能文能武的基层发行管理干部。新时期的发行管理,每位基层管理者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已经不是一句口号,提高发行管理水平,培养“文武双全”发行干部是当务之急。文,是具有高学历,有一定营销经验的管理者;武,是管理者不是在办公室管理,而是把指挥部移向一线,熟悉每个段,熟悉每个发行员,这是一批能“文”的管理者所缺少的。往往怕吃苦,怕跟段,从而无法和一线员工打成一片,无法沟通。在管理上也由于业务的不熟悉,而被发行员左右。队伍是发行之本,自办发行干部必须熟悉发行。总经理(主任)要下基层,发行站长更要熟知每个发行段。要多关心一线的发行员工,通过跟段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舟山日报社发行中心定海发行站在“六一”节来临之际,组织了年轻的发行员母亲、父亲的亲子活动,受到了发行员的欢迎。自办发行在干部教育上,要舍得花钱,要派出干部到大学和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发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发行队伍稳定的重要保证。

⒌发行体制改革,是自办发行解危之本。大多数报社的发行是由发行部来经营,但发行部管理模式的弊病已经明显暴露出来:评价机制僵硬,优秀员工缺少晋升机会;经营业务单一,发行员工收入过低,优秀发行员工频繁跳槽;激励模式单一,发行员工创造性工作的积极性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的最终症结在发行体制。自办发行呼唤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负盈亏的企业将为发行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发行体制改革要充分借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趁势而上,充分利用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几年里,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积累资本,为自办发行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

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干预,家庭、社会也应该加以重视。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特殊性

1.生源水平整体较低

在我国,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普遍存在偏颇。在本科生扩招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能够接收到的生源确实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在社会将民办高校大学生等同于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时。民办高校大学生心中自然会产生负担,认为自己不如本科生,从而衍生自卑、怯懦等情绪。这种社会认知带来的负面评价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从否定自己的学校到否定自己的能力,而本身水平的有限使其在学业上并不平顺,加之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此时更容易愤怒、焦躁。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舒缓和排解,就可能陷入自卑与焦虑之中,最终走向心理扭曲或者抑郁,甚至可能心理彻底崩溃。

2.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收取学费的方式获得。要维持一所高校的正常运转,民办高校的学费必然比普通院校高。学生未能进入本科学习,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对高昂的学费。如果是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都会有一定压力。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必然更大。那么很多学生会有退学的想法,或者兼职的想法,过大的经济压力或许会使学生更加自强、进取。但是此种情况下,学生也必然对经济压力更为敏感,对金钱更加渴望,如果控制不好,本就敏感的心理。就可能驱使学生走向歧途或者因为承受不住经济压力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3.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社会认知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面临比本科学生更大的压力,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其本身水平的有限更加重了竞争的劣势。而对一些既无财力也无人脉的家庭来说。就业的压力便如海啸一般。具有毁灭的力量。在就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可能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前。对于未来充满了迷茫与绝望,而当毕业临近时,这种压力更是排山倒海般袭来。且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对自身的否定形成了自卑与怯懦。本身就妨碍其与社会的交往和沟通,这更加不利于就业,在清醒认识自身不足和社会取向的情况下,可能形成群体性自尊受挫,产生群体性心理问题。

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的建构

1.加强校内预防干预

按照管理系统进行预警层级的划分管理.形成由点及面的全面校内干预。在学校中,从个人到宿舍再到班级、院级、校级的管理系统。也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的预警系统,个人一旦产生问题,则在宿舍解决,如果宿舍无法解决,则班级进行解决,层层关注,使其不至于长期积压形成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这种心理预警体系的建立,能够将个别问题妥善解决。不至于发展成槿禾迨录。也不会让学生独自承担,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都极为有利,使心理危机在萌芽时就得到解决,学校需要承担起责任,不断完善这一体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建立危机预防干预网络

家庭、社会、学校是学生压力的来源,也应该承担起责任,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笔者认为,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警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互通,措施同步,认知矫正,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抑制住民办高校大学生愈演愈烈的群体性心理危机,还学生一片干净的成长之地。学校作为主线,积极联系家庭与社会,为学生承担责任,减少社会、家庭、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是预防干预网络的主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能够与家庭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学生的行为,结合校内预防体系,与校外干预网络,共同构建预防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体系。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6

欧盟5月10日凌晨推出史上最庞大的救助计划――投放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急救资金,以期拯救债务缠身的欧元区国家,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这一剂“猛药”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孙立坚看来是非常及时和必需的行动。

救援不能再延误

孙立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缓解市场对希腊危机可能波及国际经济的恐慌,就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救援希腊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还是停留在口头讨论中,争论来争论去,那可能错过救助的好时机。使得危机更趋严重。

“就像一个病人已到了危险时刻,如果不及时出手抢救,那病人的病情可能更加恶化。”孙立坚说,“现在光有巨大的救助规模还不够,最多影响市场几天,关键要迅速启动救助计划,让市场看到它的实施过程是有效的。否则,市场还会担心这套救助方案无法有效实施,希腊和欧元区还是不能摆脱危机的缠绕。”

从去年12月希腊危机爆发至今,是什么最终促使欧盟和imF出手采取了坚决行动救援希腊?

孙立坚分析说,在一国的问题没有达到威胁整个地区的时候,欧洲央行或欧盟政府是不会轻易动用宝贵的财富资源去救助一个有问题的成员国家的。这样我们就看到,希腊债务问题出现的时候,欧洲决策部门的表现是消极的,甚至公开声明不会救助希腊,这给市场释放了非常错误的信号――希腊自己已经没有手段自救,而欧盟又没有任何意思赶走希腊,还认为它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事情顺着市场的预期越搞越大,直到现在被逼到一个越来越难收拾的局面。

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让市场能够改变现在的担心,不至于让社会认为希腊经济无可救药。但是,这在一个政策相对独立的国家可能办到,或者即使办不到,也可以通过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谋求解决系统性危机的办法。而希腊目前做不到。因为它加入了欧元区,放弃了自己独立货币政策的实施,其处于严重问题状态的财政政策失去了”自救”能力。所以,挽救希腊的办法就只有靠欧盟政府和欧洲央行这一组织。它的政策推行往往要基于欧元区或欧盟成员国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

另外,欧盟成员各国对希腊问题的发展状况的判断存在分歧,里面也有受主观情绪的支配做出了非常不客观的判断。这大大拖延了唯一能够采取最后贷款人职能的欧洲央行或欧盟政府的出资救助。

imF在这个问题上一开始一直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只是从口头上呼吁欧洲政府和希腊政府尽快拿出解决危机的有效办法,以防债务问题蔓延成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蔓延到欧盟整体乃至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当发现欧盟的救助机制存在效率缺陷,而且希腊对自己的SoS呼吁一浪高过一浪,imF为了重建国际信誉,最后终于达成了和欧盟一起救助的方案。

监管做空力量

孙立坚认为,在出手救助的同时,欧美还要联手加强监管,禁止做空力量再大肆做空欧元。其实,希腊政府存在的财政问题,很早就被不少人意识到了。市场做空力量就利用希腊经济存在的缺陷开始不断打击欧元。他们在高位借入欧元,然后集体大肆抛售,打压欧元;欧元下跌后,再买回欧元,偿还借入的欧元,以获得丰厚的差价收入。

由于做空欧元力量强大,全球股市也为之震荡下行,市场悲观情绪一时放大到极点。“所以在危机时刻,政府加强监管,限制做空,也是十分必要的。”孙立坚说。

那么,是否是做空者很早就设计好了的通过希腊危机从而进一步打压欧元的“阴谋”呢?孙立坚认为,现在是有“阴谋论”的说法,但主要还是希腊本身机制存在问题,被做空力量利用了。

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源就是这个国家经济的运行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希腊经济发展相对欧元区较为落后,但是高福利、高公共服务的谋求方式让其政府处于一个持续高支出、高财政负担的不利状态,而希腊实体经济的活力非常有限,造船和旅游等主打行业又十分依赖国际市场。因此,一旦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希腊的收入能力就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当然,美国政府也要负一定的监管责任。如果尽早对做空力量加强监管,或许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市场恐慌情绪,市场动荡也不会这样剧烈。”孙立坚说。

如何走出危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潘英丽对记者表示,是不是“阴谋论”很难作出判断,但从国际货币体系上看,需要有4~5种货币一起承担国际货币的权利和义务,平衡国际经济事务。因此,如果欧元崩溃,对世界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潘英丽认为,欧元区虽然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没有一体化,这是其主要问题。欧元危机的爆发从欧元区加快扩张速度就埋下了祸根。欧元区扩张后,后进入的一些国家经济基础并不好,拖累了欧元区整体经济水平。“欧猪五国”财政赤字高企,由于缺乏统一财政、信用良好具有充分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就难以支撑起其脆弱的财政。

“希腊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改变目前高福利和高公共支出的经济运行模式,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振兴产业,促进出口。”孙立坚表示,“或者欧盟应建立很好的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扶持政策,促进区域内的投资和人力流动,来形成共同市场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财富放大效应。”

“二次探底”之忧?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7

中图分类号:G6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32-03

摘要: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并危及到高校的安全,也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高校规模发展过快与政府投资过少,只有举政府之力、社会之力,才能应对和化解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

关键词:政府;高校;债务危机;分担责任

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并威胁到了高校的安全。高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地。高校当前不断恶化、升级的财务状况仅有关注与讨论是十分危险的,高校自身维持日常运转都举步维艰,化解当前的债务危机只能靠政府适时介入,履行投资主体的责任,政府再不作为或者在慢作为,债务危机严重的高校破产指日可待,中国高等教育也将坠入灾难的深渊。

一、高校当前不断恶化的债务状况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即喜也忧。喜的是从1949年到1998年半个世纪中,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6%,高校不仅数量少,发展速度慢,在校学生规模小,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与发达国家差距大。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仅用了8年时间,使高校在校学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万增加到2006年的2100万,使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也从6%上升到21%,学生规模增长了6.17倍,居世界高等教育第一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相比,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了60年,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了68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仅用了8年,就跃居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榜首,不可谓不喜。

中国高等教育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以高校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换来和苦苦支撑这片蓝天,高校规模急剧扩大与高校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近几年来高校向各大商业贷款和拖欠各方债务勉强维持高等教育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目前的债务是高校在替政府扮演投资者角色所欠下的,如果没有高校替政府向各方融资,高校二千多万人的学生规模如何实施教学与科研?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中国高校当前的银行贷款规模约2000亿元,还有挪用、挤占、透支各项专项费用,欠各方债务等财务“黑洞”保守估算也达2000亿元。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当前的债务高达4000亿元。有的高校当前仅银行贷款就达30亿元,每天仅银行利息就需30万元,贷款较少的高校也有1亿元。高校校长感到最头痛的还不是银行贷款,而是各路供货单位、开发建设单位天天上门问债,向教职工借款到期应还本付息是无帐可奈,每天日常运转经费几万至几十万无钱可支,改善办学条件急需要的资金无法到位,甚至连支付教职员工每月的工资都无法确保,有的高校的债务已经到了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倒闭的边缘。高校当前这种十分恶化的财务状况,仅观望甚至批判都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有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高校的历史、高校的未来,只有高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旗帜,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投资体制改革,才能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才能真正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繁荣发展。

二、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显的原因探析

高校当前巨额债务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表明: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不是某校决策失误导致,而应当深刻反思高校教育发展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宏观问题。只着眼于微观责难高校投资失当是不公正的。

(一)高校发展规模过快与实施办学水平评估是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现的基本原因。

1998年前,中国高等教育在精英化阶段,高校办学规模小,在校学生保维持在200―300万人,发展速度慢,控制在5%以内,对高校办学条件又没有量化指标要求,高校几乎都没有欠债,更没有债务风险。从1999年至2006年,高校学生增长速度年均保持在27.3%,学生规模从340万猛增到2100万,净增学生规模达1760万人。教育部在实施高校扩招过程中,又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诸多量化考核指标,对办学条件不达标者予以“黄牌”、“红牌”警示,甚至取消办学资格。高校为应对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和迎接评估达标需求,千方百计尽自身之力融资,并在无奈之下向各方欠债来改善办学条件。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从1999年至2004年,全国高校新建学生公寓7200万,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是建国前50年建设面积总和的三倍。还有研究成果显示:全国普通高校近几年校舍总面积平均年增长率达33.9%,占地面积平均年增长率达34%,高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55%,全国高校近几年为投入建设与发展资金达5000亿元。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高校当前的巨额债务主要是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之需,而这些办学条件本应属于国家财政拨款建设,国家在近几年实施高校扩招过程中,虽然对高校财政拨款总数有所增加,但与扩招速度相比,增幅太小,数额太少。近几年高校为满足办学之需,总投入近5000亿元,而同期国家财政只投入了500亿元,其它投入都是高校贷款、欠款,收取学费解决的。因此,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的基本原因不能不说与扩招评估有直接关系,反过来说,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教育部实施的评估的量化要求,是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显的基本原因。

(二)政府投资不足是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凸显的根本原因。

公立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在《高等教育法》中已有明文规定,都是政府,而高校则是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高校学生的学费标准由国家物价部门核定,是严格规定的“高压线”,学生的学费收入只够高校办学成本的三分之一,按此逻辑,高校办学支出的其余三分之二应由国家根据完成招生计划匹配。但近几年办学实践表明,政府并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投资责任,使得普通高校不得不向各方举债办学。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大光认为:“高校贷款主要是用于基本建设,正是经过几年大规模建设,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亿元,是财政拨款不足背景下高校替政府向银行的一种求助,高校成了政府借款的替身。高校贷款实际上是我国高校扩招的总体背景下,面对财政投入不足以及还历史欠账,高校不得不采纳的一种‘无奈选择’,高校只能把融资渠道从政府转向银行,来作为高校的一种融资手段。”教授还例举财政对高校投入的数据预以说明: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近几倍,财政预算增加不到2倍,按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财政拨款应增加5800亿元,但政府投入不到2000亿元,缺口近4000亿元。教授的观点十分鲜明,例举高校的投入与政府拨款的数据足以说明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是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凸显的根本原因,或者说高校实施扩招,政府没有尽到办学主体的义务,更没有履行好投资者的责任。

三、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严重性、普遍性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高校破产”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高校当前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令国人堪忧,令世界注目。

(一)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建设水平。

高校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脊梁,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最核心的基地。而高校当前严重的债务危机怎能担当如此重任,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建设水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教授2007年1月在政协甘肃省九届五次会议上疾呼:“由于投入不足与教育规模的加剧扩大,我省高校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高校扩招后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完全保证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强调:“如果高校因为债务压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那么因此而引发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当前高校无力偿还贷款时,可能会压缩正常的教学及科研经费,甚至取消一些正常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也可能会压缩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的开支,导致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学建设的水平。来自高校的管理者说因为债务恶化取消、减少教学与科研的正常活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必将越来越“水”,中国高等教育必将走向规模繁荣与质量缩水的恶性循环的深渊。

(二)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加剧必然危及到大学的安全。

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不但没有遏制,反而随着还款付息高峰与接受教育部评估高峰期的到来使债务危机更加凸显。商业银行诉讼高校,各路债权人问债高校,评估压力直逼高校,日常运转经费尤其是教职工每月工资更是逼得高校财务处长喘不过气来,有的高校甚至动员校内中层干部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再转借学校用以发放工资。高校当前这种八方问债,四面“楚歌”的局面到底能维持多久?债权人对高校欠债的容忍程度到底有多大?高校教育资源与债权人执行抵押高校应怎么办?教职工在危机中观望,恐惧还能维持多久?学校因资不抵债破产谁来收拾残局?学校教职工因学校欠债不还或工资到期不发而罢教应当如何处理?高校学生因学校教育教学严重“缩水”,破产倒闭而罢课、罢学、游行示威等问题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些困难、问题、矛盾不及时处理引发学校动荡与不安全,责任应追究谁?高校当前的破产问题考察政府是否大作为、小作为、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必须要去面对的现实问题,能否交出满意的答卷对历史与未来负责也考验着执政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四、政府应对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对策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政府举得最高的理论旗帜和既定的建设目标。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已经不是高校自身能消除危机,只有政府着手全局,着眼未来,才能遏制危机,消除债务危机于发端之中。

(一)全面调研学校当前的债务危机状况。

当前讨论高校债务的文章虽多,但仅仅只是个人观点,其权威性、可靠性、科学性还有许多质疑。国家应组织相关部门,全面调研高校当前债务结构、债务数量、债务来源等基本状况仔细调研,既要弄清高校教育资源的家底,又要搞准高校当前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矛盾。只有先弄清问题,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学校当前的债务危机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说明高等教育体制性弊端存在严重问题,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建设的制度设计、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不匹配、不适应,说明计划经济理念与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先导,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宏观调控功能,积极强化地方政府对所属学校应承担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责任与义务,积极鼓励全社会捐资助学热情,积极培育高校自身发展的融资功能,积极倡导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积极建立和完善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倡导依法办学与依法治校,只有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化解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才能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繁荣。

(三)全力化解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对策思考。

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越来越严峻,消极观望,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只有主动应对,高等教育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才能降到最低程度。政府应审时度势,适时介入,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1.建立高校中长期信贷制度,缓解高校当前还本付息矛盾

高校是人才培养非营利教育机构,但生产的虽然是准公共产品,但并不能为高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且其投资成本又高,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效益。高校与企业完全不同,企业追求利润,回报周期短。因此,高校贷款有其特殊性,金融机构应根据高校的特殊性,建立5年期、10年期、20年期等不同的高校专门信贷制度,即可缓解高校当前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又能利用其缓冲时间,切实研究完善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

2.建立高校建设专项贷款利率,降低高校办学成本

高校是国家规定的基础性公益教育机构,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等属性,国家应根据高校这一特殊性,制定低于企业的低息贷款专门利率,可有效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有助于高校化解当前的债务矛盾。

3.建立高校特困发展基金,扶持特困高校度过难关

高校贷款虽然具有普遍性,但贷款额度大小不同,债务危机程度不同,融资能力也不相同。211工程高校,985高校是“国”字号有“太子系”之称,国家对其投资政策有诸多倾斜,困难相对较小。地方省属重点高校,既是老牌大学,又是地方政府“嫡系”,也享有地方政府的诸多关照,困难也不是很大。当前困难最大,矛盾最为突出的是一部分新建高校,又不具有地域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势的地方高校,基础差,底子薄,又得不到地方政府特别关照,债务危机深重。因此,国家设立特困发展基金,可酌情救助当前最为困难的高校,帮助度过难关是极为有益的。

4.降低高校建立教育基金会的门槛,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教育基金会是发达国家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美国的一些高校中的教育基金会能为学校筹措10%―20%不等的办学经费。中国高校虽然也可以设立教育基金会,但国家有关部门对高校设立教育基金会的准入条件太多,门槛又太高,又没有指导高校教育基金会规范、健康发展的相关制度。因此,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规范高校建立教育基金会的相关措施,放宽其准入条件,增强高校自身的融资功能是十分有益的。

5.政府出台化解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方案

高校当前的巨额欠款债务仅靠高校是根本无力解决的,观望只能对高等教育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早解决早主动,早松绑早发展。高校的巨额债务实际上是政府对高校的历史欠账,是政府没有履行好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的职责,是没有把建设和发展高校的制度设计好,改革好,建设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政府买单是理所应当。但由哪一级政府买单都有困难,实施分级承担较为公平。可实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欠债高校三方按60%、30%、10%分担债务是合法合理又合情。中央政府之所以承担大部分,是因为中央早在199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批准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Cnp/GDp的比例达到4%的方案。但15年过去了,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仍然是时增时降,但始终也没有达到4%的比例。[8]这是全国高校欠账最根本的原因。中央政府分担60%的债务既是弥补历史欠账,又是兑现承诺,落实重视人才兴国战略的最好明证。地方政府之所以要承担30%,地方政府所在高校,从招收生源,学生就业,学生消费等诸多问题都为地方作了贡献,地方是最大的收益者,地方理所应当承担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对高校的评估,有很大部分指标尤其是办学条件的量化指标应当是对地方政府的评估,应当把办学条件合格与不合格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是否重视教育的标准来考评干部。在近几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高校办学条件的投入虽有,但投入量过小,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在高校购置土地过程中反而抬高价格,没有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部分予以倾斜,弄得一些高校与地方政府矛盾较大。因此地方政府分担高校债务30%是完全应该的。剩下的10%的债务由高校自己承担即合情又合理。高校也有能力承受,债务危机也能及时有效化解。

高校当前债务危机表明:计划经济的思维观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严重背离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思想和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敲响了计划经济在高校最后堡垒的丧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不能只说,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更需要投入,尤其是对高校实施评估,只强调考量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要明确政府和高校责任和义务,尤其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高校当前面临破产,不仅是高校生死存亡,更是关系到中国教育兴衰荣辱、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大事。各级政府不能漠然视之,社会不能以冷嘲热讽的态度待之,高校的兴衰是国家之事,人民之事。只有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妥善处理高校当前的债务危机,才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既要看到高校当前债务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的严重性、危害性,又要正确认识和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与繁荣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既要客观分析高校当前债务危机普遍性的原因,又要研究、制定解决高校当前债务危机的可行性对策。只有抓好高等教育的制度和体制最顶层的设计与改革,才能逐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市场化、法制化、制度化,只有实施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善发,王礼彬《高校贷款现状及其科学融资探析》,《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23卷1期。

[2]陈学飞主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理论集》上册p59-61,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版。

[3]特稿《中国高校贷款规模愈4000亿之隐患凸现》,《陕西教育》2007年第4期。

[4]杨崇龙《我国高校扩展政策的提出和终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6]张韦韦《大学贷款潜在威胁加剧》,《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0期。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8

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由于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希腊在航运、旅游、侨汇等受到影响;

二是国内原因。希腊国内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借款投资效益不够好使还款能力受到影响;

三是欧元区结构和制度上原因。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区使用统一货币减少货币兑换之间存在着的诸多因素,便于区内贸易的发展。欧元区成立之初整个发展是不错的,使欧元区内发展程度稍微差一点国家得到了较多贷款。

但是欧元制度也有一些先天缺陷。一是货币政策统一了但财政政策没统一。二是采用一种货币所以竞争力强的国家就有利。三是由于大家都是用同样的货币,货币储备只能用欧元,当一个国家外贸出现逆差的时候,储备肯定在减少,它应对危机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最后欧元区无法用转移支付的办法来解决内部不平衡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债务危机呢?

一个国家不能破产,唯一的办法就是借新债还老债,或者与债权人谈判债务重组。出了问题后新债很难借到,只能求助于欧洲央行或imF。但是这也只是拖延,最终还是要还钱。此时只能依靠紧缩开支,减少福利,裁减公务员等等一系列紧缩开支、出卖一部分国有资产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些都是不得人心的。因为一般老百姓只能接受福利提高,减少福利的阻力就很大。出卖国有资产也会遇到这种阻力。因而凡是出现这一类问题的政府,基本上在大选时都下台了。

欧元区前景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通过欧元区内部努力来解决。这便需要欧元区国家协商一致,需要互相妥协,找出可行的办法,而不是仅仅要求负债的国家一味紧缩,更重要的是要给它们经济发展的机会,通过经济发展来还债。

当然,这也遇到另一个方面的阻力,比如德国的民众现在就反对,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赚的钱援助那些国家呢?实际上,我认为他们不了解,德国贸易百分之六七十是欧元区内的贸易,德国得到的顺差大部分也是在欧元区内得到的顺差。如果欧元区出了问题,对德国自身也非常不利。这一点反而政治家们十分清楚,所以,德国议会很顺利地通过了如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总额提高等措施。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欧元区解体,希腊离开欧元区,其他一些国家陆续离开。这样造成的问题可能更严重。世界金融体系将受到很大打击。现在欧元是唯一能够跟美元抗衡的储备货币,如果欧元消失了,世界金融体系就可能回到过去美元独霸时的情况。

此外,即便离开欧元区也不一定能通过货币贬值恢复竞争力,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没有改善,市场占有率较低,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事实上还会使欧元区经济进一步下滑。因为德国出口会因此减少,德国经济下滑;对希腊而言,出口占GDp比例不高,通过贬值办法提高竞争力也非常有限,反而提高进口成本。所以,从老百姓情绪看,希腊等国家离开欧元区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从长远战略看,这种做法实际上得不偿失。

中国希望和相信欧元区的国家能够渡过难关。

第一,欧元区国家总体上并不缺钱。如果欧元区国家采取一些措施,更多的发行内部债券,而不是靠外部债券来解决问题的话,还是可以筹到一部分资金。

第二,欧元区内部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财政纪律,加强对货币和财政开支的管理。

第三,依靠国际支持。imF是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imF的几个主要国家要能够协商一致,按比例出资。中国力量有限,中国不可能英雄救欧、英雄救美,但是在imF的国际框架下,中国会尽其力量来帮助欧洲渡过危机。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9

从上文中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就目前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对危机进行破解之前,首先应了解到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

1.从政府方面来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主体的不断增多,政府在对市场秩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监管不力的问题,导致许多经济主体在政府管理边缘进行违规操作。

2.从幼儿教育机构来说

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在幼儿教育这一市场中,许多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入,给原本占有优势的幼儿机构带去了新的冲击,为了稳定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教育与企业各占一半的幼儿教育机构开始逐渐向盈利方向转移,最终引起教育目标的偏差、师资水平低下等问题。

3.从家长方面来说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让成人的世界感受到了严重的危机感,教育问题成为现阶段每个家庭中的重大课题,孩子还不到学龄,家长就将孩子送往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甚至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4.从社会层面来说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出现不可能但是幼儿教育机构或是政府的原因,社会原因同样也是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给人们造成的危机感,是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与内在。

二、解除危机的措施

幼儿教育属于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的启蒙学习阶段,同时也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阶段。上文中业已对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1.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幼儿教育机构的违规操作,而就违规操作的根本原因来看是没有相关规定与立法的强力约束。因此,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破解的第一步,应是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与制定,首先对于相关教育机构的成立应设立相应的标准,严格相关流程以及程序,将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纳入到政府市场监管的范围中来;其次是对重大事故的处理规范以及相应的惩治办法的规定等,这一部分法律条款的完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明细;最后定期视察工作开展的制定。通过立法手段,不仅能有效增强教育机构以及学校规范办学的意识,同时还能有效解决教育安全等方面的信任危机。

2.政府加大投入

政府加大投入措施的主要目的除了提高相关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以及教育水平之外,更是对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中教育安全危机的有效解决措施。就宏观方面的投入而言,应加大对乡镇区域的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提高乡镇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从而为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力的经济条件;从微观方面来讲,加大政府投入主要是加大对于一些正规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优惠,与相关法律规范进行配合,降低低学龄阶段幼儿教学的费用门槛,让达到幼儿教育阶段学龄的孩子都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3.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

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是必不可少的。幼儿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心智、生理成长的初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理解能力方便都不及高年级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把握学生的阶段性格特点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修养,素质即是指教师在接受专业培训过程中的知识结构,修养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现出来的耐心以及爱心等。而这一系列的要求并不是一般人接受一般的教育或者培训就能胜任的,大学、职中以及社会中相关培训机构应对幼教专业进行重点打造,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

4.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篇10

【关键词】民事纠纷刑事化根源对策

民事纠纷刑事化的实质及其危害

民事纠纷刑事化是指公权力部门基于各种原因,倾向于用刑事手段来解决民事纠纷,以刑事手段之名,行解决经济纠纷之实。民事纠纷刑事化本质上是执法问题,是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以公权力插足民事活动、干涉私权领域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民事纠纷被用刑事化手段处理的案例呈现蔓延趋势。这种倾向危害极其严重。

一是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纠纷当事人被刑事拘留、被超期羁押或被刑事处罚,这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人身权。立案以后,民事纠纷当事人的账户、财产也往往被冻结或查封,其财产权利也受到严重限制。在一些个案当中,民事纠纷当事人被逮捕以后,企业破产倒闭带来当事人财产的巨大损失。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民事纠纷刑事化而造成的冤假错案,有的造成当事人严重的精神创伤;有的使家庭破裂,妻离子散;有的使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有的当事人在饱尝牢狱之灾之后,加入大军,这本身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极其容易激发新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是阻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刑事化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风气,即一有经济纠纷不想打官司,而是通过举报诈骗、侵占、挪用等把对方抓起来,而且将其视为最简单最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办案律师经常遇到自己的当事人提出这样的解决意见。这种思维方式影响非常坏,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社会风气使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变得岌岌可危。民事纠纷被刑事化本质上扭曲了司法的公正,其不仅破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也瓦解着市场经济的基础,进而阻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是严重损害政府威信和司法的公信力。相当一部分民事纠纷被“人为”刑事化,案件背后的利益因素非常明显,有的是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企业而利用公权力对司法进行干预;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办案提成而把经济纠纷转化成经济犯罪案件来处理。正如陈泽宪教授所直言:很大一部分“被刑事化”的案件与利益有关。此时的公权力俨然变成了某些部门或个人“维护私利”或“谋取利益”的工具,腐败也由此而生。这些被“人为”“刑事化”的民事纠纷案件,严重败坏了执法和司法人员形象,极大损害了政府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当前我国民事纠纷刑事化的根源

第一,办案人员素质不高。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有着明确的法律界线,办案人员能否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别,对个案准确定性,直接取决于办案人员自身的素质。虽然近几年我国执法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经济纠纷变得错综复杂,这就难免产生因办案人员的判断失误而导致民事纠纷被“刑事化”。

第二,利益驱动。民事纠纷被刑事化常常与地方、部门或个别人员利益密切相关。在一些地方,办案提成不仅成为一些机关弥补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收、增收,提高部门福利的重要渠道。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有些办案单位违法利用公权力搞创收,随意插手经济纠纷,人为制造经济犯罪案件。有的是为了保护本地企业而将经济纠纷刑事化。因此,利益驱动成为民事纠纷刑事化的直接原因和主要根源。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实质是滥用公权谋取私利。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保护主义从未停止过,民事纠纷领域亦如此。因此,当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发生经济纠纷以后,地方的某些部门会认为国有财产很重要,随之,公权力迅速介入,采用刑事手段来处置民企。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也存在着地方公安机关动用刑事侦查手段,帮助本地企业打击外地竞争对手现象。可以说,地方保护主义已经成为民事纠纷刑事化的重要根源。

第四,司法程序漏洞。司法程序始于立案。公安机关立案以后可能对当事人及其财产采取一些强制性侦查措施,这将会直接对被立案者的人身和财产权利造成影响。因此,对立案应慎重。严把立案法律关口,一方面需要公安机关准确判断个案性质和理性自律,另一方面需要依靠完善而有效的他律制度。在难以理性自律的时候,他律制度就变得尤为重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立案的法律监督制度的设计不尽完善: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监督,但对公安机关不应立案却予以立案的违法立案行为没有设置他律制度。公安机关立案以后,对当事人采取的逮捕以外的其他强制性刑事侦查措施也没有设计司法审查程序。因此,民事纠纷被刑事化,立案监督法律制度的欠缺是重要原因。

第五,民事纠纷刑事化自身的恶劣影响。从民事纠纷刑事化案件的结果来看,通过举报的方式、利用公权力的干预,可以使民事纠纷当事人很快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因如此,在一些人看来,用刑事办法可以最快捷地打击对方,解决民事纠纷。其更甚的危害是它已成为部分人解决民事纠纷惯常的思维方式。2010年4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民事纠纷刑事化与和谐社会之冲突”研讨会上,“施恩消费者”案被告人的律师张燕生向与会者口述了施恩公司有关负责人与他人商量如何“对付消费者”的真实录音:“他(指被告人)在中央台做节目呢,如果播出来多可怕……你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他动机不纯。你们为什么不他敲诈?这样他会马上停下来,而且也让大家知道他说的话不可信。”这种思维方式和做法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已成为民事纠纷刑事化蔓延的重要推动因素。

民事纠纷刑事化的矫治对策

在当前,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减少民事纠纷刑事化案件的发生。

一要完善立案监督法律制度。建议《刑事诉讼法》增加检察机关对不应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权限,将立案纳入法律监督范围,从立案这一诉讼源头上把住法律关口,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问题,规范公安机关立案活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杜绝随意立案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避免民事纠纷刑事化案件的产生。

二要破除“先刑后民”的司法惯例。“先刑后民”的司法传统使得民事纠纷当事人往往借助公权力去解决民事问题,一些本可以用民事手段解决的案件却进入了刑事程序。刑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手段,惩罚刑事犯罪应作为社会最后的一道保障放在最后使用,而不应当先于民事手段,因此,能够用民事办法来解决的纠纷应当尽量用民事办法解决。即使是刑民交叉的案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是民刑共进还是先刑后民或是先民后刑。只有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了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关系,破除了“先刑后民”的司法惯例,民事纠纷刑事化才有望得到遏制。

三要提高执法司法人员素质。经济案件的日益复杂客观上增加了办案人员的难度。要严格区分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的法律界线,减少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民事纠纷被刑事化,就要提高执法、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公检法机构人员准入标准,招录具有高学历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理性自律的法律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执法、司法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人员的法律培训,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熟悉经济管理知识,以提高办理经济案件的水平。

四要严惩民事纠纷刑事化案件。把民事纠纷人为“刑事化”,是一种严重的执法和司法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公检法机构的形象和声誉,社会危害极其严重,必须依法严厉惩处,坚决根除。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屡禁不绝,不能不承认与监督机制缺位,监督乏力,责任追究未真正落实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民事纠纷被刑事化的案件,无论后果多么严重,都对承办人及其主管领导任职和升迁毫无影响。对错案办案人不予任何处理,实质上就是放纵类似行为继续发生。因此,在执法者自身理性素养和法律意识尚不能约束其不涉足违法违纪领域时,就只能寄希望于严厉的外部惩戒,即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充分落实监督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其上升到反腐败的高度予以严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民事纠纷被刑事化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