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2:50

地理教学思想篇1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6.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

7.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加之目前高考取消地理考试,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地理教学如要正常进行亟需一种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用时少,收效大的教学手段。

二、地理教学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学中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把电化教学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重要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学生的反馈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正确的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教师又可以借助录像或投影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得出结论。教师还可通过当堂测试的办法进行检验。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贯彻教学中的设疑、解疑、综合、反馈、矫正、深化的过程。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2.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就高中课本来讲,大小图形就有288幅,另外还有高中地图册和与之配套的一些图形。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电教手段,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例如利用幻灯投影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第十章第三节有关“城市环境问题”时,假如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写下来,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在幻灯上描绘出一幅彩图,画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以及城市绿化等地理概况,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教学中采用这种新疑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3.有利于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一是求知欲望大,凡事喜溯本求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再加上高考取消地理科,给培养地理人才带来更大困难。但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第九章第二节“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幻灯的作用,制作一个灯片,把城市周围的主体要素:如资源、能源、交通、河流、农业生产等情况描绘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建立某一工厂、应安置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做既克服了照本宣科的毛病,又给学生带来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挥联想、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并把它用到实践中去。又如在复习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有关“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把黄赤交角变大或缩小,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上新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气候的变迁、生物的迁移,农业生产的变化等等,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挥想象。有想象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开拓。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好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是培养地理智能型、开拓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

地理教学思想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想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28-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1)中国地理国情教育。

我国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但也有多发性自然灾害;我国资源虽较丰富,但利用还不尽合理,人均资源少,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2)民族团结教育。

要发挥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有责任帮助目前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地区和民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要进一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与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

(5)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要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致力于祖国和家乡建设。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世界观教育。

懂得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敢于抵制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

3.国际主义和全球观念教育

(1)国际主义教育。

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坚持我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国与国之间的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2)全球观念教育。

环境问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要建立环境问题的全球观念,增强关心与保护世界资源及环境的责任感,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

2.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思想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认识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3.以传授知识为契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端正教育思想,强化思想教育意识。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思想教育意识。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只教书,不教人”的传统教育观念,真正明确思想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之一,其次,教师要彻底转变那种将思想教育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搞所谓“油水分离”、“穿靴戴帽”、简单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法。要采取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方法,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经过自身情感体验,将原有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新的观念,并且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做到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学科思想教育同学校德育不同,它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是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完整的内容,也能够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体现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可以体现学科的特点。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地理教师也要重视通过开展各种课外与校外地理实践活动,如举办各种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出地理板报、搞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参观访问、做地理乡土调查,开展地理宣传活动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地理教学思想篇3

在地理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地理知识的教学,尤其在当前以教学成绩来考评教师工作成绩的严峻形式下,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记牢知识,抓住重难点,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对地理课本中的思想教育内容重视不够,放弃了思想教育的机会。

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及教学用书,发现每节课基本上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些比较明显,教学时只需略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但有些思想教育内容,需要深入挖掘、仔细分析,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向学生阐明其思想教育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如在学习新课标的八年级地理教材上册第三章“自然资源”时,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量却小等内容后,通过分析、计算、比较,使学生了解这些国情,既要激发学生的爱情热情,又要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料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更需要与当代中国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相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在生活中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并坚决与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通过诗词、图片等手段,歌颂祖国山河美,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学习“复杂多样的气候”时,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众多的河流”时,通过分析长江和黄河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时,增强对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行为习惯等等。

地理教学思想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想教育电教手段

一、首先应该明确一般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6、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

7、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加之目前高考取消地理考试,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地理教学如要正常进行亟需一种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用时少,收效大的教学手段。

二、地理教学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学中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把电化教学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重要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学生的反馈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正确的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教师又可以借助录像或投影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得出结论。教师还可通过当堂测试的办法进行检验。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贯彻教学中的设疑、解疑、综合、反馈、矫正、深化的过程。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2、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就高中课本来讲,大小图形就有288幅,另外还有高中地图册和与之配套的一些图形。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电教手段,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例如利用幻灯投影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一是求知欲望大,凡事喜溯本求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再加上高考取消地理科,给培养地理人才带来更大困难。但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4、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

地理教学思想篇5

关键词:乡土地理国情教育经济发展使命感

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才能教育他们热爱祖国。地理教材中有关我国环境资源、人口、民族、经济等方面是相当丰富的,利用地理教学把国情教育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地理德育的目标。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教材之一。乡土地理的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直观可信、通俗易懂,开展乡情教育,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国情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一、利用乡土地理材料树立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

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悉,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客观存在于周围的地理事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仅限于片面,缺乏对乡情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应联系本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本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工农业业生产发展等方面进行乡情分析,找出本乡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建设成就与差距,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乡情,达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我市的乡土地理是靠山面海,气候暖湿,林,果,粮,物产丰饶,美不胜收,这些内容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教材。课外组织学生到郊外进行地理考察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这些与材料的内容密切配合的短文,材料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使用这些材料,通过学生自读,加之必要的指点,使学生不但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开拓思路,引入思考。如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是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喜马拉雅山脉的短文抓住这个知识点的。《巴比伦的兴废》使学生了解古巴比伦由于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而由一个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变为废墟。《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一文使学生了解到黑、白、黄等人种的不同是在人类早期逐渐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分区地理中,通过“读一读”展示了风格各异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环境和人文特征,如《印度的牛》、《金字塔之国》、《南极大陆上如何处理垃圾》,等等。这些短文学生爱读易懂,获得知识的途径自然,印象深刻。

二、通过本乡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国情教育

南靖县是对外开放县之一,地理位置优势,距厦门经济特区近,受其辐射有利于本县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气候冬暖夏热。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商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居漳州市第一位,也是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县份之一,远高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漳州市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南靖县河床落差大,水量丰富,是我省水力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为南靖县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靖县又是我省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旅居海外侨胞有了万余人,南靖籍的台湾人达100万人以上,本县正在成为海外侨胞和台胞旅游经商、投资水厂和进行农业合作的热点地带,也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侨胞和台胞对家乡的贡献,人才促进南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上述诸方面优势的乡情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家乡的可爱。本县实施“科教兴家”战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经营步伐,形成食用菌,麻竹、香蕉、粮食、亚热带水果、巴戟天等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农业产值由1949年的1439万元,增至1998后的176673万元。工业形成以电子、食品、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体,如万利达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国电子百强和我省重点工业企业之一,是我省省批36家重点支柱产业项目企业。电网覆盖率达98%以上。旅游业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为地方和国家增加了许多创收。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加强国情教育。

三、了解本土的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地理教学思想篇6

关键词:高中地区区域教学;思想;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3-02

高中《地理》教学讲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出现事物罗列,堆砌地名的现象,教师要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并认识到原理和规律的教学,重视地理教学中人地教学的思想吻合,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要重视主导的特征,揭示地理要素的联系,建立富有思想的地理关系结构网络方法和模式。

一、《地理》教学思想和依据原理

人的记忆通过知识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储存在大脑中,通过信息的排序实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便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教师要注重区域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地理现象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和网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逐渐摸索出地理认识过程和思维规律。事物的矛盾中含有主要的矛盾,要抓住主要的矛盾,解决矛盾。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但总有代表性的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等特征,教师要抓住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提纲挈领地掌握思想方法,让教学更加简练,得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任何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联系,制约和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合效果。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差异性,教师要将地理分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鲜明的或者隐含的内在联系。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看,区域教学不仅仅是重视传授地理知识,更要用地理的原理分析解决地理区域问题,教师要按照条件、问题、发展方向和策略这些视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的框架和联系,建立人地关系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注意点

1.重视主导的因素,突出区域的特征。教学中区域特征是以区域环境作为基础的,教师要按照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区域特征,找出最具有本质的和最具有特色的主要区域特点,并寻找出主导的因素。例如,西北内陆地区,按照“气候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的主导因素。教学要理清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教师要按照地理的综合性,找出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经济地理和生产部门之间接近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相关的知识系列。例如,教学汇总可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实现有机的联系和融合。教学要贯彻人和地的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任何区域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教师要重视教材教学的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贯彻地理教学原则,指导思想,教学内容,重视地理教学的主要核心。教师要围绕人和地的关系的主题,实现知识系列归类的连网,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的教学结构。

2.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充分积累地理事实材料,重视知识理性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上,要用文字、数据、表格等资料,并运用投影、录象、动画的教学手段。教师要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区域地理重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掌握教学内容,控制学生思路,训练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串联,环境的联系,分析深入解决问题,也推出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完善,找到知识的源头。教师通过材料和设问,实现前后呼应和相辅相成的联系,重视学生在地理基础上的感知和理解,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过程式学习。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重视地理活动的形式,重视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训练和培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重视地理位置分布,教会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地理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学习方向,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树立观念。

4.教会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整理归类的方法,并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掌握科学的原理和规律,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教学方法的传授能建立起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并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5.教师要运用简洁的板书。教师可以运用文字的板书或者图象符号的板书,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画,高度概括,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6.重视素质教育。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区域知识,更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重视人地关系的线索,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关系,重视环境的协调,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并运用有益的经验和教训,重视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此外,教师还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陶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形成更有效果,更理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艳伟.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思想[J].新课程(上),2011,(5).

[2]丁海.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对教师的要求[J].新课程(上),2011,(07).

地理教学思想篇7

关键词:以理服人;地理教学;思想工作

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三项基本职能。要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不能单纯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和识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

一、政治导向教育。根据教材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机和场合,教育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向学生灌输正面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了,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口过多,人均土地就少,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林地只有世界的九分之一,人口过多,就可能造成粮食不足,住房拥挤造成价格越来越贵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力,教育问题,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环境出现雾霭废气废水废渣等问题,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柔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人口问题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问题,现在中国又有点发达国家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6.5%的局面了,如果长期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加上中国的生活水平、卫生和医疗水平越来越好,老人寿命越老越长,就可能出现8-4-2-1四代同堂的局面,国家出现养老困难社会负担加重然后不得不延迟退休、劳动力不足造成工资价格上涨进而推动产品成本上升再进而造成产品出口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国防兵源数量不足质量不好的情况,所以国家最近又在搞“单独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特别是充分利用1997香港回归和1999澳门回归这两件世纪盛事,更加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振奋民族精神,将来报效祖国。同时,要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让学生深信,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必将最终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国情,既要有民族自豪感,又要有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同样在谈到我国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时,也应该选用一组合适的画面,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存在问题、有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建国后,我国在各行各业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就是最好的见证。学习中展示一些具体真实的画面,更能让学生了解国情,深知目前国家还并不富裕,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四、乡情教育

古人就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程度,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讲授四川省乡土地理教材时,一再强调四川省的地理优越性,四川是天府之国,没有大的洪灾旱灾,冬季没有长时间的大风寒潮霜冻,夏季没有梅雨、伏旱和台风,有丰富分旅游资源,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还举例说资中县是全国枇杷之乡、塔罗科血橙之乡、生态鲶鱼之乡,春秋时孔子的老师苌弘、唐朝经学家李鼎祚、宋代状元赵逵和南宋宰相赵雄、清末状元骆成骧以及近代著名作家林如稷、李薰风、郑拾风等知名人士都生长于此,国画大师张大千、辛亥革命大将军喻培伦等名人曾受教于此。境内有重龙山灵崖泉韵及北岩摩崖造像,文庙、武庙、东岳庙、永庆寺、清代一条街,南宋建筑大东门城楼,唐代建筑甘露寺(以壁画著称)和唐明渡双塔、三国时期初建的罗泉古镇(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等人文景观,有“川中小山峡”美称的白云峡景区(被列为四川省第十三大森林景区的白云景区),有景观奇特的罗泉溶洞群和圣灵山溶洞,还有九龙峡、龙江湖景区等自然景观,有资中鲶鱼、资中冬尖、资中枇杷、资中罗泉豆腐、资中塔罗科血橙、资中血橙、资中叶脉画、资中柑橘不知火、资中球溪河鲶鱼和资中肥肠鱼等全国闻名的名产,全县不少人从事枇杷、血橙、冬尖、鲶鱼、豆腐的生产和销售,赚到钱后又投资家乡的荒山开发,植树种果,以及盖学校、修公路等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学生们听了极为感动,纷纷表示,如果今后不能进一步深造,回乡后一定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土专家,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法制教育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可是,至今人们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有法不依的情况时有发生。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虽然早已公布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一幅漫画就是这样画的。因此,教育学生,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地理教学思想篇8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兼班主任,我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根据教材的安排,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让学生与时俱进。中学生正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学知识、强体魄、树理想、健全心理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和场合,向学生灌输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知识与理念,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使命感。

例如讲“自然灾害――地震”的内容时,我在介绍了地震的知识及危害后,还重点介绍了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这一事件让学生知道,在大灾面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课下我还找到许多报纸、照片制成课件,在班级内进行宣传,建议学生为灾区捐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他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内容时,我重点强调了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南沙群岛所面临的局势等。以此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认清形势,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促使其立志将来要保卫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使国家屹立于民族之林。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也是我在平常教育教学中开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国情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使学生明白国家所处的地位与形势,以增强学生建设好国家的历史责任感。例如“中国的疆域”一节讲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等。讲该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不要忘记历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复杂。在讲“中国人口”的内容时,让学生知道我国有13亿多人口,居世界第一,但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等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人口激增给国家、社会、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众多的大国,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三、亲情教育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亲情教育。课堂上我是学生的老师,课下我是学生的朋友。我经常与学生谈心,进行感情联络、心灵沟通,特别是经常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和那些所谓的“双差生”。

在工作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定期家访,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有落实,及时了解关于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例如,我班一个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学习基础不好,有逃课、上网、厌学、逆反心理较强等情况。我亲自去网吧找过他几次,请他到我家吃饭、洗澡等,经常与他沟通,真心关爱他。就这样这位学生被我感化了,现在他的成绩正稳步提高,形势喜人。

四、社会公德及法制教育

如在讲到“中国交通”一节内容时,我就结合实际,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谈起,从购票应有次序排队,到在车上应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不大声喧哗,下车礼让三先、不争不抢,再到在大街上应遵守交通规则等。教育他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礼貌、讲文明、有素质的学生。同时我也经常请领导或政治教师给学生上班会,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增长其法制知识。在讲课中我也会及时渗透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与地理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土地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

五、乡土教育

地理教学思想篇9

【关键字】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当下流行的“学本课堂”、“以学定教”这些理念本质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念,这种理念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潮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人本主义反对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认为它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因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与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学有本质区别。人本主义感兴趣的是那种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学,是学习过程本身。人本主义认为,纯粹吸收事实的学习,对于现实意义不大,对于未来意义更小;而学会如何学习,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考试大纲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地理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必须是教育内生的或者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

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情况无关,或者相离太远,这样的目标就容易变成机械呆板的由外力权威所强加的东西,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意义不大。

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可以把高中地理学习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习是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不可或缺的。

2.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内容、素养培养等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生活实践。只有学生有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是意义的目标,能转为学生具体行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对教材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处理,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案例化

地理概念,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应用条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地理概念、原理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知识意义。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处理可以通过案例化来现实,人性化的地理案例应该是既有地理性又有趣味性,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浪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念”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使教学内容有生活味,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

3.问题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可以称为“去问题化”教学,教师最常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听懂了吗?”或者提问仅仅做为一个手段,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到尊重,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喂”了学生的一切。一言以蔽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落实知识,轻视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把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问题收获知识,让知识产生问题。”比如,讲地球运动生产四季变化时可以问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冬天;讲区域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问江南在哪里;讲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时可以问人类从哪里来等等。

4.活动化

许多地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探究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地理表达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主动建构的人性化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地理探究活动有: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笔者在环境问题教学时采用思维操练式讨论法,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反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课前把学生为成几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2.张大来.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m].地理教学,2008年第4期

3.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1

地理教学思想篇10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

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借史(地)鉴理

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循史(地)揭理

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析史(地)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