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23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2

摘要:通过叙述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和现有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保护、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带动城乡结合部,而城乡结合部又是城市人民生活供给的主要基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经济、技术园区的设立,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人员交往和物资交流,使得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越来越频繁,现有的道路已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和出行需求。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既有城市属性,也有乡村属性,互相渗透,其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工作性质等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明显的亦城亦农的城乡二元复合性。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交通网不像大城市那样完备复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乡村交通以步行为主的那种较为单一的交通模式,其交通形态一般以步行和轻巧交通工具为主,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重型车辆通过,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流日趋复杂,安全性和通行能力亟需得到提高。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交通的通畅,完善的、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交通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2.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建设时,要以其交通形态的城乡二元复合性为先导,创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融、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既不能盲目模仿大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体系,又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然景观。因此,在涉及到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其与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别,把握好其中的区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特别是环境保护和道路安全这两点,是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关键。

2.1注重生态保护

2.1.1保留景观的多样性

城乡结合部拥很丰富的植物和景观资源,在进行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保留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能在生态方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够在社会文化方面体现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在保证城乡结合部景观多样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因为景观多样而造成的景观的紊乱性。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景观呈现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过渡和混合的特点,这些景观交错分布,就可能会表现出景观的紊乱性:景观异质性等级和景观的镶嵌度都很高。所以在规划和设计道路景观的时候,对于景观多样性的考虑,应在原本紊乱的多样性之中赋予规划的条理性和功能的有序性,使得道路景观协调美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2.1.2保留植被的乡土性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区域,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用地、多样化的生态流冲击以及较高频度物种变化,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是比较脆弱的。而本地的乡土植物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该地区特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乡土植物是大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即使是对当地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也能具备良好的抗逆性,其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外来植物,同时也避免了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另外,乡土植物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野趣天成、千姿百态,应用乡土植物构建园林,可为居民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所以,保留植被的乡土性,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中较多地采用乡土植物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们的审美来说都是十分适宜的。

2.2注重道路景观安全性的提升

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是在已有的道路基础上对其安全性和协调性进行改造。对于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安全为主的原则,提供车辆、行人一个连续通达、舒适安全的路径,并按照人在道路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规律、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来安排道路公共空间的布局及其中的各项设施,以达到提高道路安全性的目的。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的布局及设施的安排和配置以满足人的各种活动需求为主要目标,在形式上符合人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起到安全引导是作用,创造行程愉快安全的公共环境。道路景观设计还应遵循整体协调原则,包括与周围乡村环境、道路开放空间以及相邻道路空间的协调与有机联系,每一条道路的各项道路设施配置应整体协调,并应综合考虑尺度、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因素,以形成整体、有序、协调的道路景观环境,以达到提升道路景观协调性的目的。

2.3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资源一般来说都为农业用地,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使用性质正渐渐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且转化的方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这就使得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像人群的容纳量、道路交叉口的设置、路线的走向、景观对视线的诱导等,都必须考虑到今后的规划与发展。特别是在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今后的人流和车流量增长的预计都要考虑到城乡结合部发展快速的特点,预计到人们对出行需要的变化,避免以后因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建造成的浪费。在前期分析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当时周边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该地区今后的发展规划;甚至有时需要在所在地大区位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来进行设计的考虑。

3.总结

由于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该地区的绿地在功能、性质、规模、内容以及建设管理方式上都与城区内部的绿地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具有更加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这一区域的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这一区域特殊交通流的交通安全的引导,同时也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8):(124-126)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乡村园林;景观设计;自然;发展

1乡村园林景观的意义

我国的风景园林一直都是重视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做巧妙结合的.即便是在设计城市的时候,也要先考虑因其地形和自然环境而建,并在城中巧妙地建设园林,使城市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的城市规模庞大而且远离自然,想通过在城市中建造一些仿自然的园林景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接触和融合:①空间上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②也难以实现想要塑造的自然。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对于人们接触并融合于自然的要求,如同隔靴搔痒。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范围扩大,就会发现城市之外的乡村园林景观正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乡村园林景观是几千年来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形成的,既反映了人的许多特性,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很大影响。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平和。它既能表现出自然的勃勃生机也能体现出人性的自由活泼,具有一种和谐的美感。乡村园林景观中虽然也有很多人文活动痕迹。但仍然可以用未加雕琢来形容它的自然部分.因为乡村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并未对其自然部分做过多的刻意的修饰,它的诸多痕迹,耕作、植被、地貌、文化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平衡的和谐的乡村自然。我们可以从乡村和城市道路的不同中发现这种差异,这对于现代的景观园林规划和设计十分重要。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既不必刻意的去修饰雕琢,加上过多的人工痕迹;也不必有意的将原来的痕迹全部抹去然后再去人工塑造一个“纯自然”出来乡村园林景观的这种自然,既为风景规划提供了极富特色的资源,也给园林设计师们带来了很大启发.为现代园林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乡村园林景观的要素

园林是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摘自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由此,乡村园林景观是指城市人类聚居地区以外的广大的人类聚居地,以自然水石、地貌、花木及建筑等要素为表现手段,创造出具有乡村自然美境的园林景观空间,其要素包括如下几点:

(1)地形地貌:它是形成乡村地域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景观的律动和美学特征都受地形地貌的直接影响。

(2)水体:水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以及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具有丰富观赏价值,是乡村园林景观风貌构成中最为生动和具有活力的要素。例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小溪等。

(3)动植物:植物的生长受到土壤、水、光、风以及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季节的不同和生长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植物的形状、色彩、质地以及叶丛的疏密等特征的变化,形成不同时期的自然景观。动物作为自然界的物种之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植物花木、果实与小鸟、蝴蝶等小动物是生态环境美感必不可少的补偿和协调。

(4)建筑物:建筑物具有空间构成与引导空间构成的作用。它既能引导视线、影响小气候,又能影响周围景观的功能结构。乡村建筑是有别于城市建筑,它处于稳定的乡村地区,形成于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乡村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5)构筑物:乡村园林中的构筑物主要指乡村道路、小径、堤坝、路灯、墙、步行桥以及座椅等设施。它们是构成景观的三维空间要素。这些要素与植物、建筑物等共同组成乡村景观空间,形成特殊的功能。

(6)铺装:是指自然或人工的硬质铺地材料,如瓷砖、石材、沙(卵)石、木材、砖、水泥以及沥青等,按照不同形式黏贴于室外空间的地面上,形成永久的地表,满足乡村景观色彩、纹理、质感等观赏效果的需要。

3创新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为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可持续的乡村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循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加强乡村景观要素的运用,应以源于大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对乡村景观进行补充与调整、整合与恢复。同样的乡村自然环境,不同的设计理念与需求,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乡村园林画图。

3.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在总体规划中控制局部规划的乡村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乡村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心理与生理的需求。乡村居民是乡村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乡村的未来,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考虑乡村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地方习俗等的不同需求。一个好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反映不同地域的历史、观念与习俗,处处为乡村居民着想,让乡村居民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享受园林景观美景及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

3.2尊重自然,强化原有自然景观要素

好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是乡村规划设计的核心。构筑结构简洁、主题鲜明、生态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乡村园林生态景观,也是乡村园林设计应遵循的规律。随着乡村建设飞跃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同其他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协调、均衡、尺度与比例以及节奏与韵律的原则。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以服务乡村居民为目的,打造一个可观、宜居、适用的乡村环境空间。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景用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乡村园林景观要素,节约造景成本;尊重并强化原有自然景观要素,彰显乡村园林景观本土特色与个性。

3.3注重乡村的历史与现实结合

乡村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古树、习俗与传说、革命遗址等,这些场所为乡村园林景观个性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将有效提升乡村园林景观艺术性与文化底蕴。乡村中有意义的建筑形式、文化习俗、空间尺度、色彩以及生活方式等恰恰与隐藏在乡村居民心中的行为方式、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相吻合。因此,能引起乡村居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所以,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激发和升化乡村文明与精神面貌,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乡村景观;历史园林;现代园林设计;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乡村景观规划

自人类定居以来,乡村一直都是人类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现代文明诞生之后,科学、艺术和社会的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不管怎样,园林依然是人们“理想的天堂”,是人们为了补偿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疏远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乡村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区域环境和国土环境的主体。20世纪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乡村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美丽、和谐的乡村景观受到冲击,也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中,风景园林设计师涉足乡村景观规划的领域,可以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乡村风貌,提高乡村地区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状况

我们从乡村景观与东西方历史园林、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两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进而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作了一定的思考。一方面,我们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除了延续中国历史园林的优秀传统之外,也可以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不仅将天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和考查对象,从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发展和变迁的情况下,关注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国土面貌,也有助于学科向大地景观规划的层次进展。影响园林设计的因素很多,哲学思想、自然观念、功能需求、艺术潮流、技术水平都会对园林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建设园林也就是建设一种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对理想生活环境有不同的认识,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园林形式。这些地域特征除了纯自然环境之外,在相当程度上就体现在农业景观上。地域的农业景观对西方历史园林以及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和规划学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其他知识结构体系的规划学科中。

二、乡村景观的概念

1.乡村

乡村,在现代地理学词典中的解释为:非城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生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国内外对乡村概念的理解和划分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居民生活方式上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典型的乡村地区包括城镇、村庄、村落和环绕它们的开放地带;森林、农田、湿地、牧场及其它开放地带构成了围绕乡村居民点的环境。

2.乡村景观

景观一词自出现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概念的争议,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中,景观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纷繁复杂。论文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景观以及乡村景观,认为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

三、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产、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和土地的适应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乡村景观的形成和构成来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生产性: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使用者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原有乡村地区的土地进行完善、修正和创造,这种行为本身是以生产、实用为功能目的的,因此,生产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自发性:乡村景观的形成是“劳作”出来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使用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最低能耗下去满足生产、生活和居住的需要。

地域性:乡村景观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受所处地域影响较大。另外还有生态性、审美性,还有文化与历史的体现

四、乡村景观的价值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乡村景观这种“人工化的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不断的体现出其所对于人类文明的内在价值。

1.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2.工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意义

在延续着农业文明时期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的同时,乡村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鲜花盛开的果园、落英缤纷的田野等自然气息,在工业文明下也突出的体现出对于城市环境、对于城市居民的环境价值和休闲游憩作用,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后工业文明时期:地域认知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

乡村景观所体现的这些特点和价值意义,既是影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因素,也是在乡村景观规划中所应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H].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陈晓彤.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H].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韩炳越.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5]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J].新建筑,2004

[6]韩选棠.农村社区更新规划之基本理念与实务[J].台湾:农业工程学报,1992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5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2-0109-01

1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是在人类长时间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它与人类的实际生活需求及生产需求是相契合的。乡村自然景观在乡村景观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基本上保持了自然原生态,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乡村人文景观则是基于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产物。乡村人文景观当中,物质元素包括了各类动植物、建筑群落等,非物质因素则涵盖了思想、人文风俗、、道德等[1]。总体上来看,乡村景观既呈现了自然环境的美感与原貌,又被赋予了功能性特征,并且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属性,是一类具有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特殊景观。

2乡村景观特征分析

从客观角度来看,乡村景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自身承载了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自发性特征。乡村景观并不是完全由人工设计出来的,也不完全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人类长期活动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当然,其中也有部分乡村景观体现了使用者的主观意愿,但大部分乡村景观都属于典型的无意识产物,即乡村景观是自发形成的。(2)生产性特征。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存在密切联系。农民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可能会对部分土地进行改造,让土地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改造能够让乡村景观得到新的功能属性,使其为人们生产、劳作所服务。由此可见,生产性是乡村景观十分重要的属性之一。(3)协调性。农业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会结合实际环境情况,采取一定措施保证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让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乡村景观正体现了这种协调性特征。(4)人文性特征。乡村景观不仅容纳了各式各拥木拔铮还承载了乡村独有的人文精神。因此,可将乡村景观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时乡村景观也体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承载了区域历史文化元素,富含人文特色。

3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意义

3.1为园林设计提供参考作用

相对于其他景观而言,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气质,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淳朴、清新的气氛,让人们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正因为如此,使得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将相关元素添加到风景园林设计当中,能够让整体设计更为和谐,更加饱满。乡村景观元素在风景园林当中能够与科技元素、艺术元素、人文元素形成互动关系,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让风景园林更为饱满,更具有层次感[3]。或者说乡村景观元素是风景园林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利于提升设计深度,让设计层次更加丰富、完整。

3.2有利于优化城乡布局

将乡村景观融入至风景园林设计当中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一方面,乡村景观与环境保护存在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乡村景观与技艺应用及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联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纳入乡村景观元素,意味着城乡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了。同时,乡村景观能够指导及优化城乡布局,促使城乡保持协调的发展态势,让历史人文得到传承,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契合的。

3.3可促使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乡村景观是自发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更符合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城市景观则是在人类工业化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特别是现代城市景观到处都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等工业元素,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与生态美格格不入。在风景园林设计当中,通过加入乡村景观元素,能够增加风景园林的文化性、适用性,使得园林设计更加合理。同时,乡村景观元素所承载的自然属性能够促进风景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让人文、自然及现代元素相统一,进一步体现出风景园林的和谐性。

4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无论是对于农村发展,还是对于城市发展,乡村景观所承载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均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乡村景观,但也不能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要保证农村风貌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注重农田保护。农田是乡村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农民生活、生产的基础。农田适于集约化耕作,但又不会影响水土保持。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农田保护,特别是对优质土壤要给予重点保护。其次,乡村景观规划期间要注重整体性原则。乡村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规划时不能仅将其视作一个单纯的区域,而是要将其与周围环境及相邻地域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系统性的规划,让乡村景观能够更为和谐地存在于环境当中,并使其与地域整体景观相互呼应。保持历史人文特性。乡村景观所积累、沉淀的历史人文特性应该得到保护,并且在规划当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让乡村景观表现出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5结语

乡村景观内涵丰富,不仅承载了环境属性,还具有人文属性、社会属性。将乡村景观元素融入至风景园林设计当中,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的格调,让风景园林达到更高的层次,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周昂.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山海经,2015(19):223.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7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城乡总体规划、城乡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具备规划设计、城建管理能力,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当今中国正处在城乡发展的转型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等都离不开规划人才。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自然资源部的组建以及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国家提出构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该体系要求规划管制核心由耕地资源单要素保护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保护转变,统筹配置城乡人居环境在内的各类要素的空间资源,实施“多规合一”实现全域全类型用途管控,规划行业在机构设置和工作体系等方面将经历重大变革和全新探索。

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引入城乡规划领域建立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构成为城市管理提供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重要基础,也体现了城乡规划和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发展。这些发展、转型、变革都为本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拓展阅读: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设计总监、景观方案设计师、助理规划师、方案设计师、设计部经理等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餐饮业、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餐饮业;

3房地产;

4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5教育/培训/院校;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广告;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8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a

1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

1.1关于美好乡村景观、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

美好乡村景观区别于乡村景观,景观组成上应是侧重于乡村聚落形态空间以及与乡村聚落形态空间毗邻的生态山水格局、历史人文形态、农业生产景观在物质形态空间的整合;景观内涵上表现为集历史见证性、村庄特色、标志性风貌与品质于一身,展现生态之美和人文魅力的乡村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

故,美好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形态和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使乡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形象要素。关于美好乡村景观的设计,强调不仅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地理特征,还应体现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遵循审美性、地域特质性及历史文化传承性的基础上重点梳理美好乡村景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乡村的空间、肌理关系。

1.2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

在笔者看来,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在思想方法、整体目标的设定及价值取向上,与城市设计存在内在的空间关联。蕴含文化传统、历史肌理空间特征的美好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设计中关注的特质性所在,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城市设计这一手段更好地得以维护和落实。

(1)思想方法上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注重乡村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乡村景观历史文化的设计,强调在遵循审美性、地域特质性及历史文化继承性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场地内的美好乡村景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乡村的空间、肌理关系。

城市设计是基于乡村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和现状相关问题把握基础上的乡村景观文化、艺术、审美的表达,它注重从村落意象关系的分析入手,把握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的特质性,从战略上来确立城市设计的基本命题,并以此指导空间形态设计。

(2)价值取向与整体目标上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美好乡村景观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提升,价值取向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与核心价值在于美好乡村形象特色的体现与美好乡村景观特质空间的生成与发展,强调乡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由此看来,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在整体目标与价值取向上存在内在的空间契合。

2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美好乡村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美好乡村形象特色体现与美好乡村景观特质空间生成与发展下的城市设计问题。应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握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的特质性的同时,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2)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其空间生成的特质是基于美好乡村景观历史信息的可读性。设计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与“特质性生成下的文化传承发展”间的相互关系。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的审视需要以敏锐的认知力,对场地内的景观空间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寻找它们的形态结构、该结构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域特征的关系;而特质性生成下的文化传承发展,不只是复古与怀旧,也不是对历史肌理空间地简单复制,而是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时展品质的关系。

(3)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应从战略与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展开:

1、战略层面上,基于乡村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整体意象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美好乡村景观空间特质的比较、筛选和提炼,进而确立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的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

2、空间设计层面上,应在传承与发展乡村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整体乡村景观品质的命题指引下,首先把握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而对美好乡村景观空间进行空间构筑,梳理历史见证性场所空间与文化传承意义的文脉延续空间的内在有机关联,确立设计的具体内容;最后是具体形态空间设计,在具体形态空间设计中,应重点把握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于一体的美好乡村景观功能与形态空间的塑造。

3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4案例分析――安徽东至元甲山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

4.1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

4.1.1元甲山基本概况

元甲山村地处安徽省东至县泥溪镇,与江西彭泽浩山乡毗邻,坐落在皖赣交界新岭梅山脚下,村庄已有千年历史,三面环山,流水绕村,一万多亩生态天然林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源于该村千年古村落的历史渊源,又考虑到美好乡村建设的现代品质性需求,项目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把握元甲山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的同时,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4.1.2村落意境感知

(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元甲山庄地处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三面环山,四面环水,自古有“峰峦叠翠、曲水环流”的美誉。一万多亩原始生态天然林,终年潺潺流水,四季鸟语花香,山庄有:“玉兰迎春、曲水环流;明山烟雨、双峰晚秀;新岭松涛、龟鲤争流;古杏似桅、虎啸群山”等自然景观。由此构成了山水聚落的优美生态景色。

(2)地域历史、文化意境感知

地域历史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它以有形的或无形的方式融入到乡村的各个部分,是乡村特色打造的源泉。元甲山地域历史文化包含独具特色的“船型”村落形态、饱经沧桑的历史遗存、风格古朴的传统民居,加之深厚的耕读文化、徽州文化,它们作为元甲山村庄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反映出乡村的地域文化内涵。

4.2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的确立

基于对元甲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历史文化意境的感知,结合对乡村历史肌理的分析与美好乡村景观要素的审视与提取,将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确立为:营建集山水田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旅游文化与时代精神风貌的,独具文化特质与文化传媒形象品牌的当代中国美好乡村景观的城市设计。设计从解决村庄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通过对美好乡村景观特质要素的挖掘与提取、历史见证性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和文化传承意义乡村建筑景观的建构,将城市设计与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互为整合,以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4.3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设计

4.3.1整体景观空间构筑――山水田园意象的强化

源于对村落水系历史与时代品质、村落原真性体现等目标的把握,以及生产、生活水域在村落营建的历史发展中融入元甲山村民的情致――船与帆的村落历史形态空间的思考,整体景观空间建构应重点突出环村水系生态、田园、自然的品质,对部分节点空间,加强水口、水圳场所空间的构筑,努力建构“山水村落”的生态田园环境意象。

4.3.2特质形态空间设计

(1)历史见证性景观场所空间的营建

1、自然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百年玉兰场所空间

百年玉兰位于村东公园,也是东侧进入元甲山的第一界面,从现状来看,作为第一界面,相对来说缺乏标识性;村东公园内树木种植散乱,村口的百年玉兰处于其他树木的包围之中,位置并不凸显。

基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保留村口生态公园,在空间上凸显百年玉兰,并结合百年玉兰营造元甲山村口门景标志性场所空间。村口门景的打造是以元甲山历史文化内涵与历史建筑形象特质的特色形象建构为目标,运用元甲山传统民居建筑房屋内部结构与外部山墙形态的形式组合凸显“村”的意象;青条石肌理的踏步高台和百年玉兰隐喻“船态”、“桅杆”,从而突显元甲山村落“村在船上”的地域历史特质性。

2、人文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王家花厅场所空间

源于王家花厅作为元甲山历史遗存建筑文化艺术的见证性空间,设计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凸显花厅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整体空间环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

①空间形态物化

24天井的花屋建筑群,如今只剩一方残垣断壁,保留那方残垣断壁,既体现出花厅的历史性、可读性,又展现其真实性。利用构架对墙体做加固性处理,同时以残垣断壁为背景,在其周边新建亭廊。通过亭与廊的结合、亭廊与水景的结合营造场所空间,并力求“残垣、断壁、亭、廊”的历史空间品质与整体空间外部环境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②场所空间景观环境营造

亭廊与水景的结合,形成庭院空间,同时两处圆雕的点缀,一人经商回家,一处女人带孩在家,使整个空间灵活有度,体现出徽商荣归与徽州民居的古韵风采。

(2)文化传承意义的文脉延续景观空间设计

元甲山的民居建筑设计整体风格在采用现代化功能布局、新形式、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建筑形态上沿用了当地双坡屋顶与人字形山墙以及折线式马头墙的组合;雨棚形式以元甲山民居建筑山墙元素为母题;整体建筑色彩上传承了元甲山传统民居建筑的白色涂面搭配青砖墙面的立面色彩肌理;住宅主房与附属房的组合以及附属房之间的组合形式,亦是沿用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方式。

乡村民居建筑设计,是对地域性建筑肌理的传承与发展。设计从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提取元素,并加以总结、概括和提炼,从中引申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村民住宅。建筑形式方面,广大村民喜欢“现代化加乡土味”的建筑,即用现代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造具有明显地方特质的建筑,因为现代化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乡土化”则可激起村民们对大自然,对他们所熟悉的当地环境、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亲切感。

5结语

探讨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保护美好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改善目前杂乱无章的美好乡村景观现状,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致力于美好乡村整体环境的文化、艺术、审美,这也是笔者行文的意义所在。可谓任重而道远,本文研究仅仅是漫长路途的一站,寄希望抛砖引玉,以期美好乡村景观设计问题的更多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俞莉莉,郝日明;乡村景观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金陵科技学院院报;2008(24)

【2】吴益芳;乡村景观文化表现手法初探;青海农林科技;2010(3)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农村生态环境;2001(17)

【4】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城市规划;2007(5)

【5】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5(4)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篇10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景观设计;初探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正以势如破竹之势不断前行。然而快速城市化也给中国社会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暂缓脚步停下来思考和解决这些后遗症。本文以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为背景,指出当前城市景观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提出一些相应的景观设计改进措施,以此来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扩宽新的思路。

一、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景观设计误区

(一)城市要发展,必然要扩建,将会导致部分农田和绿地被占,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位于城市边缘岌岌可危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景观、建筑亟待进行保护与开发。

景观设计误区:对于这类问题,当前景观设计的决策者们容易将这些古村落、景观、建筑全部推掉搞成仿古的商业性开发。虽有漂亮的建筑外衣,但是失去了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失去了古村落群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二)中国现代城市不断扩张和更新的过程中,产生了城乡两极分化。一方面,城市建筑由低矮式向高空式的转变导致空中出现“城市缝隙”的真空地带,它们不仅存在于建筑之间,也位于立交桥下,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种特殊空间,和我们的生活不发生密切联系而是被城市所遗忘。另一方面,乡村发展极不平衡,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缝隙空间也显得很碎片化,他们或是连接乡村民房的过境通道及其附属地块,或是集镇建筑之间的夹缝,通过对其人文关怀、统一打造实现乡村缝隙的缩小乃至消失。

景观设计误区:对于这类城市和乡村的“缝隙空间”,我们的景观设计一般是要么不管,要么简单的“填缝”,完全没有考虑与城市景观的有机衔接和人文关怀,进而导致城市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差距。

(三)新城发展与旧城改造的冲突。旧城具有许多文化古迹,如果保护不到位,将会造成这些文化古迹大量消失。如果将这些古迹全部拆除又重建,或者是局部保护、维修,都会造成新旧城区建设的矛盾。

景观设计误区:一般的做法就是将旧城全部或者部分拆除,重新建设和翻新,全然不顾历史文脉的衔接,造成大量文化古迹的消失。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欧美或者日本等西方国家,通过旧城保护、另建新城等手段达到保护文化古迹的目的。

(四)城市水源恶化不容乐观。我国很多城市缺水,很多河流遭到污染,很多湿地完全消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景观设计误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喜欢大量营造水景,全然不顾具体情况和条件,在当前水资源严峻的形势下,许多北方干旱城市还大量营造水景,后期维护也跟不上,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枯竭。因此,我们要提倡“低碳、环保”,景观设计更是要环保节约,有效利用水资源。

(五)城市建设过于雷同、景观设计没有个性和地域性,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无论人们走到哪儿,都会看到似曾相识的建筑和城市景观,完全看不出地方特点,也没有本土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误区:针对这些问题,城市规划者和景观设计师普遍过分追求个性和特色,力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创建世界最大”、“亚洲第一”、“重塑历史辉煌”、“开创新世纪新模式”等口号的提出,结果却带来令人望而止步的空旷的景观大道,曝晒在烈日下的市政广场,以及不知道哪儿又冒出来的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群……

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初探

(一)尊重城市文脉,体现城市个性,彰显人文情怀的景观设计

在打造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设计时,我们应当尊重城市当地的地域性、乡土性,充分挖掘历史文脉,体现出对当地人日常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生活方式的人文关怀,寻求与当地人精神上、思想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当地的文化内涵,延续其历史文脉与特色。注重差异性打造,力求城市各具特色,充满活力。

(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中小城镇的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中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承认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其对环境的责任。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好中小城镇的景观空间,促使其生态发展模式健康发展,使景观生态系统内的各景观要素合理分布,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中小城镇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应注意整体协调性,保持其景观特色的唯一性、完整性与科学性,保护中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与平衡,建设中小城镇适宜的人居环境,把生活居住与自然环境的舒适度放在首位,使中小城镇成为宜人宜居、风景秀美的生活空间,促进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城镇特色景观优化设计

中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建设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他能够有效缓解大城市的拥堵,分流很大一部分人群,其与大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规模尺度比较宜人、山水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地域文化特色较强。因此,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力求体现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使质朴清新的田园风情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小城镇景观优化设计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着手,达到突出中小城镇独特形象、自然风貌特征的目的。中小城镇中道路形式、广场、功能节点等布局是体现景观特色的重要元素。尤其是构成中小城镇骨架的道路形式充分体现了其景观特色,如重庆永川松概古镇的石板路和靠长江边的滨江路与河坝是其城镇风格的独特之处。此外,各种商业街、文化步行街也是展示中小城镇风貌景观特色的必备元素,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地面铺装、植物绿化、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规划与引导。综合考虑中小城镇的建筑高度与规模、建筑密度与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大小以及材料色彩等影响因素,精心打造中小城镇的景观特色。

(四)城乡缝隙空间景观设计

城乡缝隙空间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城市边角,成为城市规划中存在的漏洞,通过对空间的调研、整合,设计出满足各种不同功能需求的可变空间,既可以填补这些“漏洞”,又美化了城市景观。在实际应用方面我们要立足于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项目案例来进行设计,可以通过分析现代城市中建筑与人存在的问题,从人的行为、需求、心理的空间尺度等方面提出城乡缝隙空间如何进行有效利用及景观设计的一些建议与措施。比如,在一个二线城市城乡结合处的一条由多层建筑围合的老巷子里,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不良空间,利用其不足,衍生适用于现代生活多种空间交往的景观设计。我们以多层建筑为中心,考虑其外部空间的有效利用,设计出能够容纳不同空间类型的“盒子”,在“盒子”装饰与造型上注重与环境一致,并考虑景观视觉效果和使用功能,从而使得原有的消极空间变废为宝,焕然一新。

三、结语

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许多城市得以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逐渐消失,以及产生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如何打造独特城市记忆的景观设计,保护好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记忆,展现城市魅力,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打造,综合景观设计学、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城市规划学、美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才能创造出符合当前中国的新型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王士兰,游宏滔.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映芳.大都市郊区城镇塑造特色风貌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