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9:23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1

关键词:社区党建社区治理基层党组织

“社区党建”是同志考察上海社区工作时提出的概念。这是首次把党建工作引入到社区。社区党建是指,街道党工委与社区的基层党组织为建设主体,结合辖区内各种类型的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的基层建设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城乡社区建设,科学把握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由此可见,社区党建对社区治理具有积极作用。

一、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一)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使党的工作扩大和更加能作用于社会为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好基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组织应该成为社区建设的推动者。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思路

社区党建工作包含众多,其中首要的就是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助力。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深入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把党的政策,党的路线,党的宗旨贯穿到社区的建设中,尤其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不断结合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求,按照社区的实际情况,对社区进行建设。促进良好的社区环境,把解决社区问题当作工作要点来进行处理;及时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解决在萌发状态,维持社区稳定,化解邻里矛盾,创设和谐社区环境。

其次,要主动发展社区文化,以文化促建设,以文化创文明。在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导向作用的基础上,认真履行领导辖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领会各级党政部门文件精神,确保把社区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党员活动,促进群众对党的认知和认可。在强化宣传的基础上,挖掘社区文化资源,通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党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要结合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好的做法,好的榜样进行表彰和宣传,让群众有激情,激发社区文化活力。

再次,把社区服务放在第一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合理需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就要求党员能普遍联系群众,党组织更要把联系社区群众作为第一要务。因为只有联系好群众,党组织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党组织活动才能取得成效。联系群众就要求服务群众,要把对群众的服务做好、做细、做实,听取群众的意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群众的问题摆在第一位。

最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成效的各种成功经验进行有效推广,促进社会对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认可度,提高党的群众基础。服务群众群众认可,是我们党的荣耀,也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服务,始终把党的服务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党组织更具生命力,从而扩大全党在社会的影响力。社区党组织尤其需要关注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等人员,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问题,为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二、社区治理的特征和困境

社区治理不是随心所欲的群众自我管理,而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这其中有着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探寻这些特征,有利于从社区党建工作中探寻社区治理方法。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

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主阵地,其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可以把握社区党建对社区治理的发展脉络。笔者进行调研,发现社区治理的主要特点如下:

社区治理是属于地域性的基层社会治理。“块块管理”就是对地域性的基层社会治理的通俗化表达。内涵就是,在城市中区县级行政区以下的街道、社区内的各种公共事物和行为实施一定的治理,这种治理具有综合治理的特点与“条条治理”有很大差别。另外,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和前沿阵地。社区治理直接面对群众,与群众最为接近,社区党组织可以零距离接触社区内群众,及时了解民意和获悉群众需求,也能及时为群众提供服务,解决群众问题。社区治理的这一特征与党组织建设思路具有很强的契合性。

社区治理还是群众自治和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共治特点。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对社区治理的界定为居民或者是村民委员会辖区共同体。但是,由于社区管理的特殊性,这种类型的社会共同体的服务管理,既可以是基层政权的职责范围,即:行政管理服务;也可以是基层群众自治的范围。所以社群治理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具有共同治理的属性。因此,在社区党建过程中调节好社区的行政管理服务,对促进社区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服务。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其治理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其基本存在方式和手段就是社区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例如:面对贫困阶层的利益诉求,把诉求方向导入到社区,把这种诉求管理移到社区,不仅可以使基层党组织及时了解辖区群众生活情况,还能及时帮助弱势群体;同时,老年人的诉求也转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等向社区转移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便于社区管理和为民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以服务促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发展方向。这一点与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相结合,把党建和社区治理有机统一。

(二)社区治理的困境

社区治理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分析我社区治理的发展脉络,对于在党建工作中寻找促进社区治理发展办法具有促进作用。就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情况来看,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社区治理模式更新滞后。由于社会结构矛盾的多元化趋势,社会改革和利益协调落后于问题的出现,所以社会管理系统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映,这就导致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表现为社会管理和服务落后。同时,在人民法律意识觉醒的今天,对于纠纷解决,居民欲求着法律的完善,而一些权益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就有可能使得社区治理出现困境,难以使居民问题及时和有效地进行解决,无形中就增加了社区治理困难。

其次,面对社会风险,社区治理的压力增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开放度的提高,社会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从静态的、封闭的管理体系转向了动态的、开放的管理系统。社会管理也开始触及到虚拟社会,即互联网。社区的治理和问题越来越公开,社区作为“块块管理”的形式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矛盾的也越来越公开,在社会治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群体仍然难以控制。这就导致社区治理的难度得到提高,如何做好社区的服务工作,让社区群众认可成为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一旦出现问题,如何引导舆论都是社区治理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要做好防范工作和预案。充分应对社区治理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最后,社区治理也不能忽视环境问题。就目前来看,社会愈加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是社区群众的精神文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步现象。较为突出的就是社区环境问题。爱护环境,尤其是爱护社区环境虽然逐渐成为社区群众的共识,但在社区治理中仍然要投入人力和物力。环境污染,尤其是社区的环境污染,最容易诱发社区群众的不满情绪,不利于文明城市建设。同时,社区环境问题,相对于其它工作也更能获得群众认可。因此,提高社区环境卫生对于社区党建工作是仍然大有可为。

三、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契合

通过前文我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具有很多共性。那么在推动社区党建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把社区治理融入进去。在社区管理中就可以实现以党建促治理的工作模式。

一是社区党建要以社区治理为旨归。在社区的治理中主要是以服务促治理,而党组织的是模范先锋队,党组织具有服务功能。只有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才能使得社区治理中服务功能的提升。同时,党组织也是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社区中,党组织也不能忽视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这是社区党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客观基础。社区党建就必须要围绕社区治理,离开了社区治理的党建就是空中楼阁。

二是社区党建工作要围绕在社区中的政治引领功能而展开。社区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我们党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让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各得其所。而且党组织的这种职责是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代替的,所以基层党组织也要把社区治理当作促进自身建设的途径之一。把社区党建工作立足于社区治理上来,使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政策、认可党的政策从而拥护党的政策。

三是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组织服务社区的纽带。目前我国社会转型,人口流动、独居老人、贫富分化、社会救助等问题开始凸显,社区党组织如果能把处理好这些社会问题当作自己建设的着力点,那么对于社区治理具有很强的助力。社区居民不仅能通过党组织获得帮助,也能提高群众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认可,有效扩大党组织的正面影响力,化解社区治理中面临的社会风险,促使社区建设在网络舆论中呈现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同昌.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高社区治理能力[J].理论周刊,2015,(08).

[2]朱煜.社^党建对社区治理的作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2

1.1做好“重点性”防范,布建科学合理的区域防控卡点,形成稳固的专项预防系统针对城镇化建设地域广、警力少等特点,东营市建立了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快速赶赴现场处置”、“快速封堵违法犯罪嫌疑人逃逸路线”为基准的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合理地布建县(区)、镇、村三级网格点,完善卡点布局,推行以静制动的专业重点防控模式。一是,东营市公安机关探索建立起了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特警、交警、派出所、武警为主体,各警种部门密切配合的巡逻出警一体化警务机制。在经济区和农村,每个派出所安排2部警车开展巡逻,出警半径2.5公里内的必须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每增加1公里宽限1分钟,并作为“刚性规定”严格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城郊和农村地区110出警速度,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得到了明显提高①。二是,重点加强对侵财犯罪目标的防护。侵财犯罪目标多涉及金融、证券等要害单位,防范工作也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安装各种技防设施,适时组织开展安全检查,查找漏洞,严格落实人防、技防、物防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东营市内部单位保卫工作中贯彻“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新策略,指导重点内部单位构建内保虚拟网和内保实体网,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很好地发挥了内保防控网的整体效能。三是,加强对多发性案件的预防。这些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重较大,预防多发性案件可以大幅降低发案率,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因此,要加强对当前多发性案件的剖析,找出其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

1.2做好“系统性”防范,强化群防,构筑运行有序高效的群防群治机制所谓“系统性”防范,是指建立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意识防结合,社会、居民区和单位结合的防范工作模式②。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工作,是城镇一体化建设中防控发案的必然选择。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和治安互助机制,充分发挥以村民、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巡防、巡控、邻里守望的群防群治网络作用。通过几年努力,全市大力推动完善路面、社区、农村、公共复杂场所、单位等各个层面的防控网络建设,各交通要道、重点要害部位的技防覆盖率均达100%。着力健全完善以“110”动态巡逻为基础的多警联动巡逻防控机制和以警务室为依托、保安联防队员为骨干、群治群防力量为补充的基层治安防控机制,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1.3做好“科技型”防范,加大投入,建设科技型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当前犯罪手段越来越体现代化、智能化特点,完备的治安防范体系,应该是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东营市政法机关积极谋划,在加强推进人防措施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防范手段,大力加强科技型防控网络系统建设。科技型防控网络建设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大力推广建设110区域自动报警系统。推进在重点单位、重点部门安装与110联网的区域自动报警系统建设。二是,积极推进“三台合一”建设,将110、122、119接警资源有效整合,一律由110报警服务台集中首接,提高了指挥效能。在警车、运钞车等特种车辆上安装GpS卫星定位报警系统,并正在向出租车等特殊行业拓展。三是,分层级不断推进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第一,加强市级社会层面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着重在繁华街道、重要路口、重点部位安装路面治安监控探头,启动环闭全区主要道路的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初步建立“闭合型”网络,并在实战中发挥出较好的作用与效益。第二,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商业、娱乐场所等地方安装网络电子监控系统,并将此作为全市治安动态监控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按区域、按时间不断推进在居民小区、娱乐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并辅之以自动报警、声控防盗等一些技防设施。

1.4夯实基础,强化管控,构建严密的基础工作防控网络对于城镇一体化发展地区,构建基础管控网络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动态化特点,开展流动人口专项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性的管理制度。二是,以中小旅馆业、公共娱乐场所、二手商品交易业、废旧金属收购业、典当(寄卖)业、机动车修理业等六大阵地为主要控制点,坚持公开管理与秘密控制相结合,建立每月检查、每季实效评估并通报制度,以此推动和落实场所特业的管控工作。三是,依托强大的警务信息平台,实行基础工作信息化管理,通过将基础工作掌握的情况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使大量个别民警手中的“口袋信息”“脑袋信息”转化为全警共享、共用的警务情报信息,为分析、研判、预警、比对、应用提供支撑。

2城镇化建设中东营治安防范工作面临的困境

2.1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与案发率增快的困境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东营的治安防范工作面临种种困境和压力:一方面,在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大量流动的背景下,城镇化地区的建设与扩张为基础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科技园区的迅猛发展提供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外来人口的流入,给普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车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聚集,加上大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区域呈大开放格局,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犯罪分子进入作案及实施犯罪后快速逃遁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东营作为石油之城,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特点,多点发展、密集发展、高速发展使城镇建设地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防范难的特点,有限的警力更加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案件高发与防范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城镇化建设区成为犯罪分子特别是输入性犯罪、流窜犯罪的“首选之地”。

2.2城镇化建设中邻里关系疏远与犯罪发现率低的困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有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打破了以往村落结构,形成一种新的、更具有独立性与特殊性的居住结构。农村的各种乡缘关系、族群关系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淡化,由此导致邻里关系相处困难;在新建小城镇中,邻里关系并不密切,遇到特殊困难,城镇居民大多还是通过自己的亲友解决,而非考虑邻里相助。久而久之,邻里关系将越来越陌生、孤立,对于目睹的犯罪行为也不会采取有效的制止手段,不能形成有效的邻里互助,这直接影响着城镇建设中的治安防控。邻里关系的疏远往往使犯罪分子有恃无恐,也使得犯罪行为不易被揭发,更无法为公安机关提供有效的线索。

2.3城镇化建设防控薄弱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困境城镇化建设地区因其范围广、速度快,正处于超常规大发展阶段,格局尚未定型,整个社会状况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而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无论在政策取向、物质投入、警力配置上都劣于中心城区。公安机关在管理和防控方式上既不能按照传统的农村模式,也不能完全实行城市化管理,内外各部门间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在很多地方和工作规范方面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重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不正常现象,工作“盲点”和“盲区”比较多,这直接影响城镇化建设地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其效能的发挥。尤其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处于东营行政辖区内的胜利油田、济军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的维护稳定工作并没有移交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的要求很难落到实处;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

3东营市做好城镇化发展中治安防范工作的对策建议

3.1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推进治安防范工作开展一是,重心下移,重点抓好城镇化地区的治安防范与社会稳定。按照“责、权、利相一致”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费随事转”的原则,把目前由东营市承担的有关社区治安稳定工作的具体管理、考核职能,下放到所在区县和街道、镇,纳入属地统一管理。各级公安机关要参照城市社区警务建设要求,促进经济区警力进一步下沉,大力推行“警治联勤”勤务模式,加强经济区治安乱点排查整治,建立经济区治安工作需要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同时,充分履行公安机关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及时铲除横行乡里的流氓恶势力,切实维护经济区的治安秩序。二是,按照城区标准调整警力布置和社区警务建设。针对城镇化地区发展进程速度较快的治安现状,在新拓展城区适时组建公安派出所或治安执勤点,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派出所警力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迅速将社区警务战略向城镇发展区域延伸,形成规模,实现社区警务建设的一体化,以小区域的治安稳定促进和带动社会治安大局的长期稳定。三是,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适当放宽“农转居”条件,制定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废除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制度,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理清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以职责促实效,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通过“管房”实现“管人”,从源头上消除流动人口犯罪的安全隐患。

3.2着力推进治安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筑大格局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合社会治安资源,加强科技防范,改革警务机制,形成以公安为骨干,以群防群治为依托,以基层单位内部防范为基础,以案件多发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大格局。

一是,积极推进区域治安管理机制改革。东营市要解决好油地军校分工与合作的问题,沟通协调好地方与油田的关系,从机制上理清。因此,原由油田滨海公安机关管辖的油田职工生活区、因改制脱离油田走向社会的油田改制企业、原油田所属现已移交地方所管辖的医院和学校的治安管理任务,由油田滨海公安机关移交地方公安机关承担,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和滨海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把东营区域的社会治安管理好。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农村)警务机制改革。按照城区每3000人、农村每5000人配置一名公安民警的标准,增大基层警员的数量,推行“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模式,增强社区(农村)警力,专人负责所辖区域治安。按照每社区3名以上、每行政村1名以上的配备标准,政府出资招聘保安人员,辅助社区(农村)民警开展社会治安基层防范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经济区治安防控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退伍军人安置等多种形式,发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力量,构筑以治安联防大队和社区治安巡防队及专业保安服务队伍为主体的新型群防群治队伍。坚持以110为龙头的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逻防控机制,构建全方位、全时空的治安巡防网络。四是,建立治安防范保障机制。加大对治安防范工作的投入,多方筹措经费确保工作的开展,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资金制度。设立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见义勇为的表彰奖励。

3.3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的防控作用,筑牢社会治安的基层防范体系在城镇化地区,建立和完善以社区警务为载体的社区治安基层防范体系,把社区警务工作作为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日常工作来推进。同时,将社区警务的经费支出纳入镇、办事处、居委会的经费预算,并给予全额保障。合理有效整合社区民警、社区物业公司保安人员、居委会等各方力量,建立科学运行、保障有力的社区治安基层防范体系。

一是,把城区作为重点防控部位,社区民警要对常住人口进行登记核对入册,加强对重点防控人口、暂住人口、租赁房屋等社区警务管理。社区民警要熟悉掌握所辖地段的居民楼、出租房和单位宿舍等居住地;并对所管辖区域的房屋不定时地查询,对于重点防控人口居住的房屋要特殊标识,以便防范;社区民警要通过常住人口管理系统,建立重点防控对象信息库,对重点防控区域、房屋、人员都要有标识。

二是,社区民警联合社区保安人员、公众志愿者开展社区警务巡逻、提供警务服务活动,增强居民安全感;推行邻里守望、商业区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等社区联防活动,构筑社会治安基层防范网络。社区警察负责划分社区、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同时,在社区入口、街道、居民楼墙上或电子显示屏上显示邻里联防的示意图,起到威慑罪犯的作用。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3

一、领导重视,合理组织

镇党委、政府领导特别重视综治工作,大会小会必提到综治工作,并要求全体干部增强对综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自身做起认真做好社会综合管理的各项工作。在年初三月,按照工作安排,我社区就召开了综治工作成员会议,在会上总结了辖区xx年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分析了xx年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研究、部署了xx年辖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集中开展了矛盾排查调处工作

近阶段我社区集中开展了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干部实行包案制,责任到人,把化解调处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有专人处理。

三、开展了综治宣传活动和反邪教工作

今年我社区展来了综治宣传走进群众的活动,在集贸市场设立的法制宣传台和法律咨询台,在宣传中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宣传及解答群众的各类问题,同事发放了关于反邪教的宣传材料。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项措施,确保全市社会大局稳定。新华社区根据大东街道办事处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精神要求,以深入开展“平安东港”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现将活动工作总结

1、认真落实各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新一轮“争创”活动

综治工作纳入到社区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中。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治方针,进一步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新华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综治工作,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孙吉芬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能够定期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社区综治工作形势,精心组织安排部署,对具体综治工作进行安排落实,确保新华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工作中社区还不断充实和完善了综治治理工作志愿者队伍,坚持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层层抓落实。

2、认真排查矛盾纠纷,实现排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xx年是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的一年。新华社区要认真实施矛盾排查调处方案,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以及敏感节日,社区对辖区内的重点人施行24小时监控,做到你动我知,对于重点人的行踪了如指掌。今年十一月份以来,由于冬季的取暖给居民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很多居民对此意见很大,社区经常接访这部分居民,做其劝说工作,希望居民克服暂时的困难,尽量把由于供暖引起的矛盾化解在基层。社区今年共化解矛盾纠纷案件14起,及早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预防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要切实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严密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邪教组织的渗透颠覆和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3、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要继续落实各级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认真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要按照坚持标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类创建、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完善各种组织、机制,规范各类档案,提高创建能力;要认真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按照“xx”普法规划,抓好学法、守法、用法、执法、维法各个环节,在xx普法当中,组织辖区老年秧歌队以秧歌等形式在沿街和小区进行宣传,利用图版、橱窗出版报和标语,做到辖区居民人人知晓。要大力加强对敌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对于外籍人员的出入情况了如指掌,做好国家的保密工作,宣传好国家安全法的教育工作。打击各种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和插手人民内部矛盾;社区针对反宣品清理工作实行社区干部包保制并组织一支由36名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清剿反宣品队伍。经常组织这支队伍对辖区出现的反宣品及时进行清除,年初至今共清除反宣品300余张,用涂料涂抹广告共40余袋。在辖区内形成了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氛围。社区并定期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对辖区的治安开展巡逻活动,负责向辖区的门市网点宣传防火知识,并向广大居民宣传防火防盗注意安全的一些常识。在渔船管控问题上,大力向船主宣传不要非法越境捕捞,维护好边境的安宁。辖区居民对可疑情况及时向社区反映,社区认真分析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形势,对重点地区、治安复杂场所的突出问题、治安乱点经常排查,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巩固一处,因地制宜地开展重点整治和专项治理。

4、强化服务机制建设,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共同做好综治专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的规定,摸清本地、本辖区的流动人口底数,对于外来的非法传销人员及时发现,认真进行劝说和劝返。加大打击流窜犯、在逃犯、现行犯;进一步探讨流动人口户籍管理,减少脱管、漏管、不管现象,使暂住人口管理经常化;认真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突出抓好清查验证工作。

(二)要继续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做到登记在册,掌握好他们释放后在家的动向,积极鼓励他们融入到社会,做到自食其力,做一个为社会有贡献的人。建好帮教安置基地,减少脱管、漏管现象,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继续规范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4

为了全面总结我区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进一步探索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有效方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甘民电〔2019〕134号)要求,区民政局决定以“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为主题,创建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四届九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要求,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基本方略,确保城市社区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居民多样化、个体化服务需求,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3.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法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推动法治社区建设,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社区要立足自身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确定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策略,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三)实验目标

聚力“发力高质量、提升首位度”,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先导,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基础,以相互合作、民主协商为运作形式,依法构建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行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服务管理与居民自治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治理与工作水平,切实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推动街道创建全省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各项工作落实见效,街道相应成立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街道办事处创建全省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中心各成员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各项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各项具体工作推动落实。

三、实验任务

(一)明确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机构内在关系,规范社区居民自治运行规则

1.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得到贯彻落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结对帮扶等制度。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

2.规范“条”“块”运行机制。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区级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以及社区和网格的综合服务的职责,确保区一街道一社区一网格四级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全面落实。充分发挥政法、综治等专业网格管理部门的作用,协同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发挥网格的服务职能,以网格促进服务,以服务促进自治,积极消解网格化管理和社区自治之间存在的张力,共同促进社区良性治理。

3.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决策、监督、指挥、协调职能,提高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减少各职能部门由于利益冲突而形成的推诿、扯皮等现象,进一步提高社区(网格)上报问题的处理进度和效果。

4.厘清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职能分工。政府将部分社会服务职能交于社区和市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协调上来,改变过去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树立“尊重社区自治,建设有限政府”的现念,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二)转变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工作运行重心,壮大社区居民自治力量

5.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在现有网格化管理运行基础上,对网格员采集的社区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基本情况和基础信息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参考社区类型、社区特有文化以及社区管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对原有社区管理网格单元进行拆分合并,增强网格之间的协同配合与沟通,防止因注重网格管理的精细化而破坏原有社区成员之间的地缘关系,有效解决网格管理的范围小、管理人员多,财政负担重的问题。

6.着力培育社会组织。借助社区网格平台大力发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社会救助、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居民融入、平安创建等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反映居民需求、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把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增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差异培育和立体支持。

7.健全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动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联动协作、信息沟通和政策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三社联动”体系建设,明确“三社联动”服务的基本内容,按照“受益广泛、群众急需、服务专业”的原则,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重点围绕各类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和广大居民的社会服务需求,开展政策性服务、支持性服务、延伸性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服务、社会工作知识宣传和培训服务。探索实践以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心理健康疏导为重点的“三社联动+”模式,推动各项工作在社区实现联动。

8.健全民主议事协商机制。健全居民议事会、居民理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等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完善居民公约和自治章程,引导居民依法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探索建立党员问事、群众说事、及时办事、民主议事、定期评事、追踪督事为内容的“网格六事”工作机制,保障社区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充分体现“民做主”。设立“群众说事台”,倾听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的群众提意见、说建议、谈看法。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进居务公开和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三)夯实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社会基础,营造社区居民自治环境

9.切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能力及素质。加强对网格员的教育培训,积极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为网格员讲授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其主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网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明确各种生活和工作的保障措施,减轻网格员的考核负担,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着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注重转变观念和知识更新,认真学习网格化管理与信息化专业知识,积极适应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要求。

10.着力培育社区共同体文化。积极塑造平等合作、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社区志愿者和网格员组织开展的睦邻友好等主题活动,营造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邻里生活氛围。注重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或公共仪式,鼓励居民关心社区公益事业,自觉维护社区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建立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广泛动员社区居民、流动人口、社区各类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实现社区文化、社区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共促共建共享。

11.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社区参与主体范围,组织动员社区退休人员、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在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社区矫正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和公共性参与活动,提高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服务需求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参与形式,以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工具为手段,以网格化管理为平台,让广大居民直接参与利益表达。

(四)拓宽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财力支撑

12.提高网格化管理的经费投入标准。坚持普遍投入,适度增加对社区办公经费的拨付额度,使社区居委会普遍得到资金补助,保障社区各项公共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突出主要矛盾坚持重点投入,细化社区网格化管理背景下的工作任务,重点加大对网络平台等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网格员工资待遇的投入力度。

13.扩大社区居民自治的财力保障。坚持社会支持与社区自我发展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发展社区经济,践行“社区事业养社区人”的经费筹措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现有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提高社区自筹资金收入,增强社区自治的财力保障,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14.落实“费随事转”与“以钱养事”的投入机制。规范财政资金的拨付程序,凡是规定了经费拨付标准的,要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没有规定经费拨付标准的,落实“费随事转”和“以钱养事”的投入机制和相关管理规定,实行由区财政统一掌管,直接下拨社区,杜绝部分单位将相关工作任务转移到社区却没有按要求向社区划拨相应的工作经费,保证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正常运转。

(五)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法治体系,强化居民自治的法律保障

15.坚持全民守法,加强普法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选举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为社区居民自治建设提供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同时,坚持社区居民在自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的监督权限,使居民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治成员、自治组织、辖区单位行使监督权。

16.坚持法治精神,推进法律进社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职能作用,努力推动社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同时利用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增强司法渠道有效解决纠纷的能力,减轻社区矛盾化解的负担。

17.坚持法治保障,开展法律援助。认真落实律师进社区制度,积极维护社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引导社区居民合法理性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保障社区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真正实现。

四、实验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1月—2021年3月)。积极总结三个街道办试点社区创新实验区创建经验,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研究制定全区推广实施方案,下发各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1年4月—2021年9月)。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对照实验任务和具体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的各项制度。到2021年9月底,除3个试点社区以外的其他17个社区初步形成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先导,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基础,以相互合作、民主协商为运作形式,构建起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行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服务管理与居民自治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1年10月—2021年12月)。总结全区创建经验,并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崆峒特色和亮点,制作创建过程专题片,在全市进行推广,顺利通过市民政局和省民政厅对实验区创建工作的评估考核。

五、实验保障

(一)组织保障。街道成立以办事处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机关各分管领域要加强协调配合,指导各社区落实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的各项具体任务,稳步推进街道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

(二)经费保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统筹使用各类投入到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的相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开展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两新互动的各项工作,同时区级财政预算实验区创建专项资金,保障实验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5

一、我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初析

区委历来重视教育,思想先行。近年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为“六民”工程“保驾护航”、整体推进社区党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存在不少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不足”和“三个不适应”。

“三个不足”即:①动力不足──由于社区有些思想教育活动尚未摆脱“唱高调、说大话、讲空话”的怪圈,一些生搬硬套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又相对滞后,脱离群众利益,不能解决社区成员遇到的困惑及困难,居民开始出现厌倦、逆反心理,甚至反感抵触。表现为对教育者不信任,对提倡、鼓励的东西偏偏有意不为,对那些不允许、不提倡的事反而要去“尝试”。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工作成果的外在化不明显,抓工作缺乏后劲。②信心不足──由于党内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反作用大;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度。群众对理想信念冷漠,认同度差;有的政治工作者信心也不足,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弱化,不敢或不愿意理直气壮地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③能力不足──表现在做思想工作就事论事,只看眼前,直线思维,不注意苗头、萌芽、隐性和细微;有时出了问题,只会围截堵卡,临阵应付,不会疏导。贯彻市、区委有关精神,往往满足一般化地开开会、下发个文件,提几点要求,或者停留在一般的学习理解上;街道对居委会常常是照本宣科,大而化之,上下一般粗。一些新选聘的居委会干部经验欠缺,综合能力不足,难有作为,降低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三个不适应”表现在:一是固守本本,重复套套,办法老化,手段单一,部分社区信息不灵、传递不畅,与当今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二是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及各种媒体传播内容相互矛盾的影响,与社区成员丰富而活跃的思想活动不相适应;三是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工作机制和覆盖面窄、粗放方式等弊端,与居民日趋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多样化要求不相适应。

从原因上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

1.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外地务工经商人员大量进入社区。所有制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社区成员思想的多变性和波动性,思想问题的个性化、复杂化特征更加明显,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更加复杂的工作对象。

2.伴随我国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旧矛盾相伴,利弊因素相依,“四个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格局的变化以及利益关系的重新整合,给社区成员理想信念的生成和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个人意识、利益意识和闲散意识正在逐步强化,社会结构变革所带来的物欲化、冷漠化、躁动化等负面效应,已在社区成员中有所体现,部分居民对一些社会问题有情绪、有看法,少数党员也在其中人云亦云、骂党骂娘。而我们对此缺乏新的应对手段和措施。

3.社会转型产生的利益差异和利益失衡,引发了社会心态及行为的失衡,出现了许多思想问题和不良社会心理。一部分人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文明程度、文化品位并未同步提高。社区里的一些“不和谐音符”,诸如绿地被踩成“瘌痢头”、夜景照明等公用设施遭到破坏、健身器械被人为损坏、小区石雕饰品被人推倒砸碎、道路两侧的广告灯箱被刀划破等现象,其深层原因都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利益关系调整有关。这给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课题。

4.社会的剧烈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社会问题的积累和一些不合理现象带来的思想困惑,使人们的心理问题凸现出来。不少居民紧张心理日趋表面化,伴生出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人们遇事容易情绪化。信仰危机也导致一些人的政治价值、观念模糊,设法寻找某种精神支柱。结果正面宣传的影响和渗透力有限,小道消息、奇谈怪论却流传甚广。现行的教育机制却显得无能为力,缺乏实际效果,且延误时机,造成工作被动。有的社区在为灾区募捐衣被钱物时,就出有人只掏几毛钱,还有人口出怪话。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种挑战。

5.满足简单的“对号”、机械地“挂钩”,照本宣科,上面怎么讲,下面就一齐跟着怎么喊。或急于求成,采取突击性的解决办法,热一阵就草草收场,“雨过地皮湿”。有的同志学习研究不够深入,视野不开阔,对新形势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背景、特点要求和长期任务认识模糊,思路不明,把握不准,行动盲目,靠老经验、老套路过日子。与中央提出的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地做好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改进就没有出路,也不可能真正加强。

6.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党委或职能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较为普遍。同时,一些与社区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在便民服务、文明执法等方面与群众的期望要求还存在差距,引起群众不满。在调研中就有人抱怨小区养狗成风,说“共产党管不了人,连狗也管不了”。有的小区安装了一些便民的体育健身设施,周边个别人却认为“扰民”,扬言要锯掉。从整体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还较窄,在一些群体中存在“盲区”,长此以往必将产生社会问题。

通过以上浅析不难看出,“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是困扰我们的难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居民,而居民的思想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具有经常性、连续性和反复性等特点。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形成有个过程,解决起来往往也需要一个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也昭示了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立马改变面貌。只有着眼长远,狠抓当前,先易后难,常抓不懈,打长谱、使长劲、求长效,我区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对如何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粗浅思考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只有随时保持鲜活,才能使城市“肌体”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社区“细胞”鲜活与否,有赖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其输送足够的“营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办法。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结合起来,贯穿到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的各个环节,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这些重要论断和指导原则,为加强和改进新世纪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正确方向。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应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必须见人见事,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实。所谓见人,就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居民的思想见面,谁有思想问题就主动去做谁的工作,区分不同对象,提供知识和思想上的帮助。所谓见事,就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具体的事情结合起来,一个小区一段时间里存在什么情况,就根据实际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解决矛盾,见诸行动,思想政治工作才算做到位。

有些居民不那么信任思想政治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有些同志所做的工作与实际相脱节,只会讲大道理,不善于办实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不光动嘴,还要动心、动手、动腿,面向社区,贴近居民,为群众着想,多办好事、实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讲究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在量和质上也有新的标准,如需要大量信息,需要上下沟通,需要健康氛围,需要解疑释惑。我们感到,现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把握聚焦点。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常的、大量的、艰苦的思维劳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好效果。街道、居(家)委会要切实了解居民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群众情绪,研究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摸清不同层次居民的思想状况,洞察他们关心、焦虑、困惑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对居民思想发展变化趋势的超前研究、对面临紧迫性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对潜在倾向性问题的预测研究,努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尽量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信息”,作出快速反应,适当超前做好思想转化工作,“活血化瘀”,理顺情绪。这就需要尽快克服照搬照抄、空泛地喊几句口号的做法,改变目前仍存在的号召、布置多,落实、检查少的现状和传统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手段及渠道,增加科技含量,构筑“精神防线”,与居民的所思所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化虚为实,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突出关键点。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上。因此,要牢牢将提高居民素质作为工作的根本。除了继续抓好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时事政策和道德法制教育,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外,还要组织一些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社会公德实践活动,通过引导社区成员有序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实践,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满足,在参与的互动中确认共同的价值。以此来积极拓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抓紧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手段、载体创新的探索。

三是选准切入点。

思想意识有先入为主的特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打好主动仗,高扬主旋律,以社会的先进意识为主导,逐步引导社区成员的思想不断升华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又是深入人心的,要让居民心悦诚服,真正理解,才不会盲目、消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和部门,经常分解矛盾热点,分离矛盾人群,摸索规律,把握走向,寻求载体,确保居民在8小时以外和节假日,娱乐有去处、学习有课堂、活动有场所;借助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大众读书会、消夏晚会、趣味运动会等载体,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设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每个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相结合。近年来不少街道创造了许多有效形式来丰富和发展居民的公共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如金顶街的翠微艺术节、半月园的社区文化广场、老古城前街的外来人口法律学校、广宁新立街的居民恳谈会、法海寺广场的群众合唱队、古城公园的健身活动等。应抓紧认真总结,及时推广,巩固成果,防止自生自灭。

四是抓住着眼点。

实现群众的物质利益,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目的之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从来就不是虚的,也不简单等同于基础性理论教育。我们应有意识地把一部分工作着力点转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上来。要与有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动员、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居民现实存在和可能出现的“急、难、愁”事,努力做到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精神上解闷,才能减少思想问题产生的源头,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成为发自居民内心的需要,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成为老百姓自觉自愿的行动。

单纯依赖简单灌输和空洞说教。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应是深入人心的,使居民心悦诚服,真正理解,就不会无知、盲目、消沉。总的要求是高扬主旋律,以社会的先进意识为主导,逐步引导社区成员的思想不断升华和提高。

社区党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六民”工程渐入民心,社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表现在:

1.说明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仍需加强。由于困扰居民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影响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如环境死角脏乱,污水横溢,居民意见很大;养宠物热度不减,既破坏小区环境,也易引发邻里纠纷。

4.对如何消除工作盲区尚未找到有效途径。而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覆盖所有对象,使部分人群成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结果显而易见:比如,、、厦门远华走私等案件公开后,有的居民聊天时,对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视而不见,却说:“比他们更厉害的还有呢!”

5.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些阵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市民文明学校、业余党校等阵地,有的形同虚设,组织活动少,作用发挥有限;经常光顾的又多为老年人,主要是居(家)委会干部和居民积极分子等较固定的对象,其他人群很少参与。

6.社区现有条件尚难满足居民开展文体健身活动的需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吹拉弹唱、打拳跳舞已成为居民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主旋律,不少居民区形成了一股自发的文体热,任其自生自灭,容易引起噪音扰民、邻里纠纷等问题。

7.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方法老套套多,有特色的活动形式不多。各街道结合实际开展了不少有声有色、深受居民欢迎的活动,如金顶街的翠微艺术节、半月园的社区文化广场、老古城前街的外来人口法律学校、广宁新立街的居民恳谈会等等。但就全区而言,远不能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要,加上求大求声势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而实实在在的工作、研究不够。

三、对如何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符合时代特征、适合社区特点,使居民随时感受到积极上进、蓬勃向上的氛围。我区街道、居民的构成大不一样,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仅要反映时代要求、增强时代感,更要根据不同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有的放矢地确定内容,不能上下一般粗。以普法宣传为例,法律法规纷繁庞大,只有与百姓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才能引起居民兴趣。

⑵要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区建设、管理的各项任务捆在一起,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一些居委会通过建特色小区,吸引居民参与多种形式的服务和娱乐活动,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科普小区、法制小区、敬老小区、环保小区等特色小区的建设,调动了驻地单位和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营造出浓郁的社区氛围,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切实有效的着力点。

⑶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在推进“六民”工程中,要进一步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共建、共享、共有、共管”的舆论氛围,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关心、热爱自己的社区,人人动手绿化、美化、净化社区环境,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的生活环境“美”了,服务环境感觉“便”了,治安环境“好”了,文化环境“活”了,人际环境“暖”了,就会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⑷要在加强党员教育、发挥党员作用的途径上有新突破。在我区开展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共产党员积极参与护楼巡逻、便民服务、卫生保洁等社区建设与管理活动,成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要继续完善各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从抓退休党员为主,向发动、组织社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拓展,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围绕“六民”工程,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并带动周围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⑸要健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完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当前社区居民对很多社会问题有情绪、有看法,有的老党员也混在其中人云亦云、骂党骂娘。对于居民的思想困惑、模糊认识甚至错误思想,必须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居民信得过、工作能力强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去讲道理、去宣传、去引导;对于社区居民的社情民意和思想动态,要建立及时了解和反馈的机制。从而在社区内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工作网络;要在调查弄清社区成员的结构和社区资源情况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和资源“借脑育人”、“借地施教”,逐步建立起适合社区特点、社区党组织领导、工青妇组织、在职居民党员、离退休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提高居民群众的素质为目的,抓好各类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根据社区对象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格局,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居民对自己、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⑺要抓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为适应居民闲暇时间增多、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要以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为兴奋点,认真抓好深受居民欢迎的“名牌项目”,精心设计居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广泛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今后,全区各街道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工作,建立起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立体网络,不仅帮助居民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同时把他们的需要和追求引导出来,自觉地将心与党和政府贴在一起,不断地激励和鼓舞他们去创造去奋斗,石景山区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将取得更辉煌的成果。

随着社区日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城区稳定的基础,对我区建设“首善之区”、维护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评价

创造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社区气氛,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融洽的人际关系,使精神文明真正“硬”起来,更好地为我区“一三一”跨世纪发展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应是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全区8个街道主要采取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温暖人、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教育人、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人、以干净优美的环境影响人、以体贴入微的服务关心人、以先进的典型激励人等方式,在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当今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尽管呈多元化、复杂化等倾向,但总的说来人心思稳、安居乐业,大多数居民对国家和自己感到前途光明。

各街道通过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教育、文化、体育更加丰富多彩,广大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二是提高了居民文明素质。

随着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逐步深入人心,广大居民的社区意识更浓,主动关心、参与社区建设的人多了,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和诣,辖区单位的资源共享、共建社区的意识更强。三是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推动了创建文明小区工作进一步往深里、实里做,很多小区管理有序,环境文明卫生,大家团结和睦,助人为乐成风,人们精神面貌很好,学习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的氛围很浓。

随着社区党建的逐步深化,居民的社区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已成为很多居民的共识。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6

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做如下汇报,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鸭溪易地扶贫搬迁点基本情况

鸭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集镇西北黄金地段“鸭溪商贸城”,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设计有61.3平方米至115.95平方米六种户型,是播州区西部占地面积最大、搬迁入住人数最多的安置点,覆盖西部7个镇(乡)87个村民组336户1415位贫困群众。具有覆盖范围广、覆盖人口多的特点。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感党恩”是鸭溪镇党委对所有易地搬迁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其中“稳”字是关键,鸭溪以党建稳根基,综治中心稳治安,网格化管理稳服务,不断完善“d+z+w”(党建+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架构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二、主要做法

“d+z+w”机制即是把通过综治中心将党的领导贯穿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单元格。治国安邦,根在基层;

管党治党;

重在基础。枫桥经验保持长久活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使党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头雁”。鸭溪镇党委从完善对扶贫搬迁点党的建设着手,从强化对综治中心的建设破局,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综治中心建设与网格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是完善搬迁安置点党组织的覆盖

2018年11月,鸭溪商贸城幸福党支部正式挂牌成立,作为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的前沿阵地,镇党委书记前线指挥,提出了“一名书记就是一个榜样,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的“三个一”目标推动易地搬迁安置点党的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搬迁点党支部的建设工作,2019年5月挂牌成立鸭溪镇长征社区党总支,将易地搬迁安置点纳入服务范围。从社区及相关部门选优配齐精兵强将,选举产生由7名支委成员组成的支部委员会。7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3名,均具有一定的精准扶贫业务能力,在社区服务、政策法规、致富脱贫等方面各有所长,属“一专多能,多专结合”的党员干部服务队伍,且支委成员均在30岁左右的年轻党员干部为主,既不缺创业热情,也具有一定实战能力,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统筹推进和抓好落实镇级综治中心;

对照gb/t33200国标标准建设:占地1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3600平方米,设立了党务政务警务群众服务大厅、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监控研判室、社情民意分析室、法律服务所及为社会组织从事有关工作提供的专门场所,选址位于集镇西北角新建长征社区驻地,是集镇西扩的桥头堡,也是鸭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治中心选址商贸城,能就近起到调民纠纷、治安防控的效果,同时也能为上级要求的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鸭溪镇综治中心整合党务政务大厅、综治办、信访办、禁毒办、扫黑办、人社中心、民政办、财政所(农业补贴)、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等部门人员长期入住镇综治中心办公,并整合了派出所户籍办理的职能,形成集党务政务警务社会事务于一体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建立“综治中心联席会议制度”视工作需要可邀请其余单位随时参与事项研判与化解。拥有类似区综治中心“1+4”的工作职能,及“社会治安防控及社会民生事务服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律服务及法律服务”、“信访维稳联动”四大职能。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整合,形成了一套集咨询、服务、管理、接访、调解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运行机制,实现镇里吹哨,部门报到。

三是重点下移,合理划分搬迁点网格

坚持着眼发展、便于管理的原则,由党支部组织,在每个楼区(14个楼区)民主选举出1名楼长,作为党支部党员联络点与社会单元格,延伸组织触角,将管理重心下移到每一栋楼,网格长实行a、b角,a角由长征社区干部担任、b角由群众代表担任,确保将党的领导贯穿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社区党总支强化对14个商贸城网格的指导和管理,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重点人员的走访稳控、服务群众相关事务分配到网格细胞,将网格管理居民自治工作有机结合,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通过群众遍访,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收集群众对支部的意见与建议传达基层声音。让党支部成为圆心的同时拥有了向心力,将不同镇乡、不同文化聚集在一起的贫困户凝聚在一起,成为维护小区和谐稳定的纽带。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理”。

四是加大投入,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创新建立联席、联治、联调、联勤机制,不断完善搬迁安置点治理体系。

联席,通过部门间的联动,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的大网。建立健全以公安民警为主导、治安联防队伍为骨干、群防群治队伍为辅助的治安联防工作网络,入驻搬迁点警务室1个,常驻民警3人,依托商贸城小区管理公司安保力量开展全天候巡查。同时,按照平安小区建设标准,全小区安装监控25个,基本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长征社区根据搬迁安置点治安情况建立健全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对治安重点、社情访情、重点信访纠纷,进行集中研判并按月上报综治中心,在治安防控上提高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信访维稳中实现最多访一次的目标。

联治,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将长征社区作为平安社区进行创建,发挥群众力量,发展群访群治队伍。

由社区摸清搬迁安置点特殊人群底数,由党政班子领导及综治办、司法所、卫计办等部门对特群人员实施定期全面走访。建立健全日常排查、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分级管理、安置帮教、救助救治、应急处置等一系列制度,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加强考核,切实将特殊人群全部纳入服务管理之中。建立健全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工作机制,定期组织排查、梳理辖区突出治安问题,确定重点整治地区、行业、部位,统一组织专项整治。将楼长纳入群防群治队伍,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联调,由综治中心牵头,司法所法律指导,长征社区主抓,按照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要求,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限期解决。对搬迁安置点群众诉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等方法进行多元化解,将枫桥经验运用在矛盾纠纷的化解中,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

联勤。落实社会民生事务平台24小时值班值守制,一旦发生警情,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协调、妥善处置、按时上报。

三、取得成效及下一步打算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7

一、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1.实施主体和形式多样化。高校学生社区中,由于学校、投资商和后勤管理部门的组成、角色和相互关系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主体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实施主体主要有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性商业机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等,这使得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主体出现了多样化局面。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学生社区德育的实践教育由遵循学校规则转到遵循社会规则,学生社区实践性德育真正成为“社会实践教育”。由于传统的学生宿舍(公寓)“隶属管理”和“权利领导”观念的惯性思维的作用,短时期内难以转变观念,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内化成精神需要和内在自愿意识,缺乏文化约束和道德推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2.工作对象高度复杂化。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日趋复杂化。一是,在大众化教育和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下,社区内个体差异复杂化。二是,传统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替子女包办一切的做法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灵脆弱和人格缺陷,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弱化。三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严重压制了大学生自我成才的主体积极性,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学情绪,理性思考不够深入,易受外界干扰。四是,近年来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与方式多样化,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五是,社区网络的普及使学生面对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和激烈的思想文化激荡而无所适从,易迷失自我。

3.工作环境发生了新变化。“院系学生”逐步转变为“社区学生”,客观上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深入社区,这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由于经济状况不同的家庭的学生对居住标准有不同的需求,在学生社区群体成员结构方面,学生的组合关系也由过去按院系、专业为主的组合,逐步转变为按学生个人要求与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的组合。这就使得群体成员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松散化,也使以院系划分为主的教育管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以楼栋划分为主的新格局。与此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校――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向“社区――公寓楼――楼层――寝室”转移,从而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二、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

1.构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⑴“三位一体”领导体制。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一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即是学院、学生处、学生社区中心相结合,统一领导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副院长分管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将后勤处的宿管科升格为副处级的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简称“社区中心”),由后勤处副处长兼学生处副处长担任中心主任。这一领导体制的变革解决了社区管理思想工作中后勤与院系学工队伍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其次,在“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下,成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兼任组长,由社区中心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社区中心政治辅导员、系政治辅导员组成。工作小组主要对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做整体规划,并结合学生社区自身特点,切实做到体制上理顺、职责明确、工作到位,真正实现学生社区作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⑵学生社区辅导员、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协同工作机制。在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中实行学生社区辅导员、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影响源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学院在各系配备政治辅导员的基础之上,引进具有学生工作经验、综合素质强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社区专职政治辅导员,按照1∶1000的比例配置。社区专职政治辅导员是继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成长导师之外的一支社区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行社区辅导员“分系联络制”与“片区负责制”,使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与院系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整合。实行学生社区学工队伍协同制后,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其一,改变了过去后勤工作人员面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局面,专职辅导员常驻学生社区,他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准确而详实信息。其二,解决了院系辅导员忙于本系日常学生工作而无暇顾及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一盘棋的构想。其三,有效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机制――“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开展工作,延伸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手臂。

⑶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与社区党、团组织。学院改变以往将学生社区自我教育组织隶属院系学生会、团委中的生活管理部,而是成立独立学生社团――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社管会”),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编辑部、活动策划部、卫生督察部、安全纪检部、网络信息部、综合管理部九大部门,实行社区中心辅导员“分部门指导制”。构建了社区辅导员――部长――干事;“社区辅导员――楼长――层长――室长”的双线自我教育体系。

学生社区党、团组织是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组织保障。在现有学院(系)、年级、班级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公寓楼幢为主体,建立以公寓楼幢、楼层为单位的学生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由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领导,党、团支部书记由社区辅导员担任。同时,将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寝室实行挂牌制度,发挥一名学生党员和优秀团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加强学院(系)与社区学生党、团组织工作的结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

2.拓展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在新形式下,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有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和网络载体。

⑴活动载体。社区活动具有渗透性强、目的性明确、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客观依据。我院每年开展一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由社区服务中心主办,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以学年为单位,分为启动月、活动月、创建月。活动分为兴趣类、安全教育类、师生、生生交流座谈、演讲类、对抗比赛类等。依托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系列活动,参与对象以楼幢为单位,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面,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性。以学生社区系列创建活动为另一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在社区活动中主要以开展“学生社区管理示范系”、“特色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学生干部示范寝室”等创建活动为依托,充分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强化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⑵社区文化载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载体包括社区物质文化、社区制度文化和社区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学生由“学院人”转变为“社区人”,个人空间的扩大,共享空间的便捷,功能设施的逐步完善,所有的设计和建造都力图传达着一种崇尚人性,自然的文化气息,人性化、现代化的物质文化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社区物质环境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重视大学生社区的绿化、美化工作,精心布置社区墙面,张贴格言、警句、提示问候语等,使社区环境发挥育人作用。学生社区健全的制度反映着学生社区文化的品位。在学生社区建设中,制定了《大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大学生社区文化活动管理办法》、《学生社区商业摊点管理办法》、《学生社区宣传广告栏管理制度》、《文明宿舍评选制度法》等规章制度,以此引导与规范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体育健身行为、审美娱乐行为和生活卫生行为等。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同时也最能体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社区服务中心创办了《重教学生之家》,主要栏目有寝室絮语、社区之声、校园关注、辅导员之声、真情碰撞、求职广场等,《社区快讯》、建设“学生社区网站”正面引导社区主文化;制作宣传展板、黑板报,悬挂宣传横幅组织征集“寝室十大不文明行为”,并编写《劝诫歌》,多种形式从精神层面占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阵地。

⑶社区服务、管理载体。随着学生社区建设全过程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管理为载体,与服务、管理手段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落实社区各项管理制度,科学、严格规范管理学生社区。管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具有强制性,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有效运行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内驱力。其次,强化学生社区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从服务与管理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切入点,用科学、严格、人性化的管理,以周到的服务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⑷网络载体。网络载体具有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与隐秘性等特点,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思想工作的巨大变化,使思想工作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化形式,从被动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与互动。基于此,社区服务中心在校园网上建立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站,开通BBS,充分利用百度贴吧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采取主动出击,积极抢占话题,结合国际国内时事热点、焦点进行评论。同时,将社区管理中政策公告及各项管理结果、《社区快讯》、《重教学生之家》等到主题网上,建立“辅导员聊天室”、“心理咨询”等专题栏目,澄清学生观念正面引导学生思想。

3.健全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工作考评激励机制。高校学生社区思想工作考评体系的建立具有评价、监测、调控和教育功能。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中坚持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以动态考评为主;坚持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以定性考评为主。在实践中,社区服务中心与学生处、院系共同制定了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体系,制定了《系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考评细节》、《院系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考评细节》、《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考评细节》、《学生优秀、特色寝室评价标准》等一系列考评制度。院系学生奖学金、评优、评先都将学生在社区的各项表现纳入其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各项激励措施和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性、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岳、樊玲侠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探讨》,《高校后勤研究》,2007.2。

[2]王志军、励立庆:《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现代教育科学》,2008.2。

[3]陈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挑战与对策》,《中国水运》,2007.5。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8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治理;善治;制度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2.129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3

1数字化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

1.1治理与善治

治理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它是指个人、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总和。但伴随着治理理论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治理性与灵活性以及责任与效率等方面局限性的出现,一种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善治理论正在被学术界所认同。

治理或善治是在总结政治学、古典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的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除了提供了治理工具自身有关的知识,还分析了政府自身的体制和管理、治理工具运用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情景,且笔者认为行动者、问题、情景和工具是政府展开治理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

1.2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最初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出现的新的治理形式,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个体通过经济合约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企业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后延伸为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社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网络治理结构是由各级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企业与国际组织等多元的治理主体,运用现代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围绕一个共同的政策目标而形成的一个彼此依赖、共享权力的动态的网络组织系统。网络治理理论揭示了治理的主体、信息资源、权力运行、参与和责任的动态联系。

1.3数字治理

数字治理,也叫电子治理(electronicGovernance),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出现之后产生的概念,是数字时代全新的、先进的治理模式。数字治理以其数字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创新思维,力图突破单中心、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等价值局限,更多地引入多元化的思路、注意发挥信息技术在治理方式中的优势,强调对公民需求的尊重,注意对治理手段、方法的综合化和专业化矛盾的调和,重视对公民自治能力的培育,注重提升政府的公共政策能力,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应对挑战、服务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时代治理是与以往公共行政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是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

1.4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以社区地域为基础,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即以社区范围内不同主体依托各自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模式。它强调治理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辖区单位与居民),治理过程由行政控制转为民主协商,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简言之,社区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多元权力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在多元权力格局职责分明而又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实现社区的善治,最终达到发扬民主、整合资源、满足社区公共服务需要、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

2数字化社区治理的现实背景

我国社区治理总体水平较低,治理手段和工具^为落后,公众参与感不强,影响了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我国当前社区治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强政府、强社会的政府主导型治理结构,社会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型治理结构和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由于我国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而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逐渐体现出一些在社区治理模式上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行政干预太多、党对社区的领导手段单一、社区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社区自我管理与服务能力有限、社区公众的参与机制与手段缺乏、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普遍较低及社区文化建设相对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使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着不小的差距。由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机制,要求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水平需要提高。因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已成为我国下一步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重点。这无疑为数字化社区治理提供了崭新的契机。

另外,社区信息化发展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挑战。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存在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治理手段较为落后、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比较虚弱、社会资源难以整合、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社区文化缺失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与霍华德・莱因古提出的虚拟社区概念有所不同,数字化社区是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的结合,但从本质上说,“虚拟社会”是直接管理的社会,而不是通过各种中间管理环节进行迂回管理的社会。因特网是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根本工具,数字化社区借助其强大的网络基础传播数字信息,使注意力、财富、权力、话语权与影响力等社会资源在社区甚至之外的范围内进行重新分配,建立新的管理策略来回应社区需求,从而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了巨大挑战。

3数字化社区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数字化社区治理,就是依托数字化社区的网络连接功能,社区各治理主体通过共享数字信息资源,运用网络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协商、管理和监督,以最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解决社区公共问题,从而实现社区善治目标的过程。

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治理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其他社区组织进行更加深度化、直接化的合作共治的尝试,新的治理模式将更好的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工具手段的信息化、主体的多元化、权力分散扁平化与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及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彼此依赖,相互影响,整个治理过程是互动协商的过程,实施的是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数字化社区治理是借助于数字化社区的技术和组织形式,使网络治理能够在社区变得更加现实和具体的新型网络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典型特征,尤其是在治理主体、技术手段和组织形式上。

3.1组织体系变革,治理主体合作化

数字化社区的本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在网络组织信息流通社会化的过程中,依托社区数字信息平台、宽带网络、终端设备等技术基础,使组织体系内的信息沟通更加快捷和富于人性化。从而使作为“结点”的各治理主体组成的整个组织体系网络化、扁平化和交互化,公民个体、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等治理主体之间信息共享的要求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无论哪个组织都不能拥有知识和资源两个方面的“能力”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其必须通过与其他组织交换知识或资源而达到目的。治理流程不再依靠官僚组织架构下的组织利益和职能,而是更倾向于满足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治理也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各主体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就像菲利普・库珀教授所言,“整个网络只能与其最弱的组成部分一样强”,这种合作程度决定了整个社区的治理绩效,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应有价值体现。

3.2信息资源共享,权力运行分散化

在数字时代,信息就意味着权力,谁占有信息资源多,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感召力就越大,因而也就拥有越多的权力。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瓦解了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更多的人和群体当中,在网络中,个人或组织可以相互联系,以采取联合行动,却不用建立一个有形的或正式的实在机构,没有任何人居于最高或中心地位,只有许多节点,在那里个人和群体为了各自的不同目标而交互行动。因此,在数字化社区治理结构中,权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也由垂直式向交互式发展。权力更多地回归社区公众,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监督,提高了权力的效率,推进了基层社会的民主进程。

3.3网络传播技术,公众参与直接化

当代传播学界认为,公共领域需要具备以下3个特征:需要一个论坛,对尽可能多的人开放,个人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验;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展开交锋;系统地和批判地检验政府的政策。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基本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从理论上讲,数字化社区本身已超越了包含诸如上述媒介的一切平台,其功能可以被模拟或者解构为现有的、几乎所有的媒介和社会制度的总和,使数字化社区治理的政治公共领域具有雏形。这在很大程度上[脱了传统社区治理中,由官僚制组织体系信息单向传输所导致的间接参与、被动参与和独立参与的窘境,使社区公众因“面对面的直接参与”的方式,提高政治参与兴趣,降低了参与成本,使政治动员有力,并使权力迅速得到整合,真正体现了“电子民主”的直接性、平等性和便捷性的政治效应。

3.4回应居民需求,治理方式人性化

回应性不仅是善治的特征,也是实现善治的前提条件之一。数字化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已不再依赖于传统统治的制度权威,参与途径也不必亲临现场,事必躬亲。各治理主体为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所采取的协商机制,也可通过数字信息网络实现互动交流,并依赖个体之间互动交流中的“虚拟链条”形成接受并共同服从的义务契合,这种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机制必须要建立广泛的信任基础。数字化社区为各治理主体建立了独特的运行模式,政府部门、社区企业、自治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公民可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充分流动,充分消除传统社区组织体系中由于时空不统一造成的信息不完全,为社区公众的直接参与和表达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渠道。数字化社区治理必须对这种参与和表达作出及时的回应,甚至在必要时要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社区公众不但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程序之中,还充分地表达了自己所需服务的愿景,在参与性的广度和力度层面上影响着社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引用萨拉蒙关于治理工具绩效评估标准的观点,治理工具的绩效评估标准大致有以下几项:效能、效率、公平、管理上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数字化社区治理,无论在实现治理目标的程度、降低治理成本、支持各主体合作参与、参与广度和力度以及对权威的政治认同等诸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从这种意义上说,数字化社区治理更有条件对社区公众需求作出及时回应,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善治的目标。

4数字化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治理模式,数字化社区治理适应了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社区治理的必然趋向。但现实中,仍有很多观念、技术和制度层面的障碍,要实现数字化社区治理,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4.1制定数字化社区的整体规划

一方面要针对目前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为科学。另一方面高点定位,立足于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结合城市的特点,制订城市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规划、实施标准、可行方案。数字化社区发展规划必须要服从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制订数字化社区规划时,要以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尤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远景规划为主要依据,保障数字化社区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与区域发展、城市定位乃至城市文化建设相一致。

4.2完善社会信息化制度体系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在实践中的推进,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深化和丰富。数字化社区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上的,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需要有其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所在社区的小范围数字化,而是更宽泛的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当前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显然已走在前端,而社会信息化建设总体不均衡依然明显。因此,健全和完善社会信息化建设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4.3确立数字化治理的规范

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其负作用地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实现对网络的完全监控是不可能的,因此健全网络规范体系对于规范网络秩序十分必要。规范网络秩序,不仅需要制度和法律的进一步健全,还需要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引导包括网民和网络营运商在内的所有网络主体,自觉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到网络生活中,自觉规避网络违法失德现象,使网络社会文明有序、健康地发展。与法律规范的刚性相比,伦理道德对网络秩序的规范效用是柔性的、非强制性的。网络的自律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公民在网上的政治参与行为,使之有序的进行。

4.4健全现代公民参与机制

数字化社区治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要求治理主体具备较高的驾驭信息化工具的基本素质条件。城市各级政府在加大技术宣传、技术培训、技术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治理网络平台和终端系统,使社区居民参政议政、志愿服务、网络投票等渠道更加便捷,同时引导社区居民、企事业机构、志愿团体更明确地具有数字化社区治理的公民任意识,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

4.5重塑社区治理文化体系

数字化社区治理文化是数字化环境内有关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要通过培育、合作、共享、直接和回应相适应的治理文化体系,教育引导治理主体行为的规范,传承社区文明风尚,促进社区资源整合,突出基层治理的善治观念,从而发挥先进文化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有效地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推进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进而从精神层面推动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

4.6完善信息化法律制度体系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参与到地方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公民的参与度。然而,绝对的自由必然导致自由的滥用。网络这块真正“自由”的地方,也带来了“自由”的副作用,即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网络中公民参与的非规范性,使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规范网络秩序的当务之急。

5结 语

研究数字化社区治理独特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我国社区治理水平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面临机遇和挑战时,必须要加快制度创新,有效实现信息时代的基层社会的善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张璋.理性与制度: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3]陈水生.新公共管理的终结与数字时代治理的兴起[J].理论导刊,2009(4).

[4]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5][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9

关键词:政府;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社区是一种社会基层单位,社区的发展和进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促进社区构建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城市管理基础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社区自治组织的特点

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生活群体。社区组织是社会组织的有机构成要素,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的日常社会生活和社区活动都是以社区组织为载体而进行的。所以总的来讲,社区组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社区组织系统,这些社区组织执行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并能通过各自不同的关系而相互连接成社会系统”。目前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组织相比,社区自治组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区自治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行动不受外界指令的控制和限制。这一特点保障了社区自治组织以独立主体的资格采取具体行行动。同时,独立主体资格的确认,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区内具有同样特征的组织的数量范围。其二,社区自治组织具有较强的创生性。它不像社区组织那样,运行要依靠于政府在人力、资金和制度上的支持,而是一个可以自行组织、自行演化的有机体。其三,社区自治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治性。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性不同于行政组织的官僚化也不同于企业组织的自利性,而是强调通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平等、信任、协商的运行机制来维持一个开放的系统。

二、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区自治组织是承担政府社会性职能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政府不是全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正是在市场和社会在改革体制背景下进行的一种社会整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前,我国城市管理采用的主要是行政控制和动员体制的“单位制”方式,居民委员会以户籍为单位将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管理。也正是因为居民委员会所组织起来的成员从属于特定的单位或政府,因此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化,政府和企业的社会性职能逐渐脱离出来,因此市民社会及社区必须承担起这一职能。此外,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涌现出了大量的社会人和社会性事务,传统的的街居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社区自治组织应运而生,其不受行政指令的控制,社区成员通过协商,取得共识,消除分歧,解决冲突,增进信任,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使社区逐步进入自我维系状态,自动承担起以前属于政府的社会性职能。

(二)社区自治组织有利于促进社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在社区管理中,满足居民物质文化需求是应有之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要以完备的社区软硬件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发展社区经济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任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社区经济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创办社区经济实体,例如现在大部分街道办事处兴办的企业就属于社区经济实体。另一种是发展社区服务业,由居委会自己创办的收费性项目和管理型收费社区服务业。其实居民也可以自己创办社区服务业,由居委会协助办理营业执照和提供场地,以收取租金和管理费的方式来进行。现在,随着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社区自治组织也投资兴办起社区经济实体来获取创收,而且这些经济实体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自治组织的存在对于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自治组织是创建现代化新型社区的中坚力量

积极创建现代化新型社区是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内容和自治宗旨。社区自治组织产生和存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其管理本社区事务,让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中,不断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和改善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政府职能的转变来看,社会性职能从政府中脱离出来,转移到社区基层组织上来,社区自治组织成为推动社区发展,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力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社会发展的导向要求我们必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尊重和维护社区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现代社区管理制度框架也已经逐步形成,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也已基本建立。正是由于社区自治组织本身的自治性和民间性,使它可以将社区居民的力量有机整合在一起,既为实现居民的自身利益提供理想的参与方式和表达途径,同时促进了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的有效参与。

三、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发展困境

社区治理的特点篇10

一、落实规划和责任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构建“平安福州”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及街道党工委提出打造“平安街道”、“平安社区”,进一步深化社区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重点抓好社区治安基础防范工作,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本街道、全社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建全社区治安防范责任共同体工作,定期召集辖区单位一起研究辖区创建“平安单位”、“平安社区”的规划及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制定工作措施,做到任务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得力,并经常督促检查,及时解决本单位内部突出的治安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落实建立综合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配备以王于祥以组长的10人组成“平安社区”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确保辖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社区书记和分管治保主任作为“平安社区”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尽心尽力抓好“平安社区”工作落实,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二、创建经费落实

按规定收取群防群治服务费及经费收支情况明确,专款专用,按期每月向群众张榜公布收入开支情况。由于年全国特奥会在省体育中心召开,从今年8月份开始五四北路310号闽台街店面全部拆除,店面群防群治费减少了许多,年社区群防群治费用有限,但社区保安不能减少,年的群防群治费社区拟与辖区省体彩、省科研所、省体育馆等单位领导协商,在财力上给予社区支持,配足保安加强防范减少发案率。

三、各项安全制度落实

加强出租户的治安管理责任制,保安巡逻制度,辖区单位门卫值班制度。落实防火安全检查制度。重点做好公众聚集场所、化危品、幼儿园、沿街店面、外口承租户及工地的安全检查工作,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发现隐患及时整改,跟踪落实。

四、群防群治落实

确保今年在全辖区内无发生重特大恶性案件,无居住盗抢机动车团伙、扒窃团伙窝点,对群众安全威胁较大的入室盗窃以及社区路面两抢明显减少,在今年特奥会召开期间配合华大派出所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力争在年本社区实现“三个零”,无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无“黄、赌、毒”窝点。

五、安全防范责任落实

健全完善“11211”(综治工作小组、警务室、治保会、调解会、治安巡逻队、流动人口管理站)综治工程建设,进一步挖掘社区治安防范资源,积极调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针对本社区突出的治安问题和薄弱环节,巩固反盗窃专项整治工作成果,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办法,同时发挥楼长、联络员的先锋作用,做到全民参与群防群治。

六、安全防范基础设施落实

在有条件的单位新增设监控防盗、报警设施,加强辖区集中停放自行车、摩托车的车棚或场所的重点管理,并有看管制度和有关措施,确保路面和停车点无被盗案件发生。

七、流动人口管理有序

加强外来人员管理,使外来人员居住本社区登记率达95%,私房出租户100%签订租赁责任书,无杂物间出租住人存在,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做到重点户重点定期检查,重点人口重点管理检查,做到在本社区重点人口管理到位,无漏管、失控,把暂住在本社区的外口犯罪率控制在最度程度。

八、“两劳”释解人员帮教及重口管理工作落实

认真做好吸毒释解人员帮教工作,并落实帮教人员到位,做好他们转化思想工作,预防他们复吸,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以及工作上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