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1:47

高三教学反思篇1

——高三教学反思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习,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近,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习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近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平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习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习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习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习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统、灵活,沟通、互动

——高三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习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习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习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短、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怎样克服复习中的盲目性,跳出“题海”,掌握复习的主动权,提高总复习的效率呢?这是每位高三教师和学生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根据我一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如下:

定向——解读《考试大纲》,强化目标意识,确定复习的总体思路

《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而《考试大纲》是依据《大纲》编订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所谓“两纲”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如04年的“熟语”、标点等)从而明确复习目标,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

其次,要引导学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各题型的解题方法、规律,提高解题效率。这个工作首先要我们老师来做,我们心里有底了,才能引导学生一起来做。好多题目都有很强的规律性,如多层定语、状语的排列顺序,语句的衔接,语病的判识与修改等。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还可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再次,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且往届高考试题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晶,较之其他个人命题或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据此,要抓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同时,教师在专题训练时,也尽量应以往届的高考试题为例题。

事实证明,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来指导我们的复习与训练,是大面积提高高考质量的有效途径。

规划——强化计划意识,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语文总复习的计划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按照《考试大纲》的37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般称纵的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第三阶段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同时养精蓄锐,迎接高考。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一星期便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要有可控性和针对性

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们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我们开辟了一个小栏目——“时文美文欣赏”。那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引人入胜的散文、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幽默风趣的笑话、贴切生动的广告,博得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激发了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

3.要有灵活性

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有教学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授法——高考语文总复习的方法

(一)针对考试要点,构建知识系统

在备考复习中,对众多知识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胸怀全局,高屋建瓴地复习才会是高效的。因此,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首要着力的。

首先,拾遗补缺,梳理归纳,点拨基础知识的整合,使之形成由一个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其次,点明重点,拨开疑难,帮助学生排除知识障碍,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再次,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有效地使用练习

语言知识与能力宜分散。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训练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同时重视分类训练。随复习的进行,应多搞些与复习内容同步的分类训练,有利于在比较中强化复习的内容。分类训练是实效性最强的一种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如果是高质量的,一般具有覆盖面大、重在能力考查、题型全面、赋分合理等优点,其分数有可参照性。但是,如果以综合练习代替分类练习,一是避免不了无谓的的重复练习;二是不利于分条、分块地掌握复习的重点。练习应注意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的测试目标,即本题考的是什么,必须与《考试大纲》紧相挂钩。

(2)立意与命题的角度,即通过什么,或从什么角度来考查的。例如,通过给文章选择题目,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准确认识及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关联词的选择,理解句间的关系;通过语句的转换,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3)干扰项是如何干扰的。干扰项的作用是“诱答”,特点是似是而非法,“似是”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涵盖过大,有的涵盖不全,有的局部偷换概念;有的单独看来是正确的判断,但文中未涉及;有的是文中谈此,而题中谈彼,即“论题偷换”或违背“同一律”。

(4)解题的思路和依据。试卷中的选择,一般反映不出解题过程的正误、思路的优劣。通过思路和依据的分析,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5)作适当的拓展。一次、几次或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再补充些同类性质、命题方式有变化的练习,不仅了解其“宗”、更了解其“变”,于“万变不离其宗”的训练中,把握试题的正确解答规律。

务实——正确处理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始终坚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即应使复习成为学生学习上升的起点和深化的起点,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既要有知识的提高,也要有观点、方法的提高以及能力的提高。复习更应该讲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在组织总复习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学过程的以下几个关系。

一、阶段复习与总复习的关系

阶段复习和总复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阶段复习是正确有效组织总复习的很重要的部分。那种不扎扎实实搞好章节、单元复习,而是拼命赶进度,准备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总复习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存在“夹生饭”,也必然会发现学生在总复习时知识的掌握到处都是“漏洞”,无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

二、讲、练、评的关系

在复习中,如果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教师的“讲”则挤掉了学生的“练”,学生回到家还有一大堆题目忙着应付,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复习的主动权。因而必须注意复习内容的选择性,采取“精讲”的办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主动参与复习。精讲什么?选择学生的薄弱环节精讲,针对学生的提问精讲。有了“精讲”还要有“精练”。而且要重点练,练扎实,练到足够的深、广度。但练不是越多越好,须选择必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要求所有让学生练的题目老师都亲自选编并亲自做一遍,对每份练习要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本与参考资料的关系

课本,既是教学之本,也是复习之据。要纠正学生将课本束之高阁,而一头扎进参考资料堆之中。老师也要摆正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对于复习资料应该让学生明确它是为学好和巩固课本知识服务的,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以课本为导向和基础,用复习资料拓展知识的思路,不能本末倒置。要把教材和复习资料统一在知识结构上。对学生选用复习资料老师也要给予指导,注意适用性,以免把复习引人歧途。教师占有资料要多,而学生使用资料要少。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强制性训练如果不能,则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高三语文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训练。因此,首先要唤起高三学生主动投入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只有适合教学对象的心理需要的教学,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才是有效的;相反,不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引发其抵触情绪,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果了。因此,要想取得复习的高效,作为教学者首先要研究高三学生语文复习的特殊心理,要抓住“满足需要”这个心理契机,通过教学材料的诱因化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寓教于乐,培养兴趣。高三总复习是一项大运动量的工作,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必须提高学生复习、练习的兴趣。例如,一节课可以穿插进行说、写、看等多项训练活动,这样富有变化的设计复习安排,比单纯进行一项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表扬为主,鼓励为先。让学生自我感受到点滴进步,让他们自己被自己的行为感动,从而增强作题信心,提高兴趣。

第三,展示教师自身魅力,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甚至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多与学生交谈,达成课上的默契!

第一年教高三,要说经验其实还谈不上,只有点滴想法与同仁共勉!

信心兴趣习惯

——04届高职班语文教学反思录一、加强心理辅导,树立学习信心。

作为普高班中分流产生的计算机班的学生,大多是一些跟不上普高教学要求、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都很差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朦朦胧胧,很少考虑,因此,对进入计算机班通常抱抵触情绪,很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在新班建立伊始,我首先自己树立信心,对他们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给他们讲上届计算机班学生高考成功的一些典型事例,告诉学生学计算机大有前途,应该及早树立专业思想;告诉学生只要肯学习,永远不会迟。学生缺乏自信,是由于极少体验成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为了激发他们的热情,我采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传递我对学生的关爱、期望。我每天早晨走进教室,总是微笑着,用热诚的目光看着每一位同学。对从随笔中了解到的自卑、厌学的同学,我更是亲近他们。我要使他们敢亲近我、喜欢我,从而喜欢学习。对认真读书的同学,我及时表扬;对认真做作业的同学,我投去赞许的眼光……我要求学生每天走进校园都要挺起胸膛,以良好的心态,微笑着迎接新一天的学习生活,并时刻记住:我能行!我会学!我要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落实双基教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差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落实双基教学。如在“语序”复习时,我用“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的故事来说明中国汉语用词之妙:一字不改,只将词序变动,就可改变原意。一个常败将军,就成了敢于抗战的勇士,保全了性命;在“单句”的复习中,很多同学搞不清“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式”与“兼语句式”的区别,我就借用了英语句子来进行比较:

Heaskedifhecouldgohome.(他问他是否能够回家。)

Heaskedmetohelphim.(他请我帮助他。)

语文教师说英语,学生很感兴趣,尽管这些学生可能对英语更不懂,但只要他们产生了听课的兴趣,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搞清楚。另外,在阅读复习中,我也尽可能利用《读者》、《散文选刊》、《中国青年》等杂志中的文章作为训练素材,用生动活泼、新鲜感人的材料代替枯燥乏味、陈旧过时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耐心讲、反复讲,配套练习,及时反馈,落实双基。

三、培养良好习惯,学会主动学习。

俗话说:“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需要人们学会终生学习。计算机班的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已是高三的学生,却不会记笔记,整理资料,甚至不会听课,做作业。也许是不屑。因此,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随笔的写作,一开始,有不少同学很不适应,叫苦连天。我一方面向学生讲述社会和高考对人的写作能力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降低要求,努力挖掘学生随笔中出现的亮点、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采用全班宣读欣赏、班报刊登宣传、编辑随笔专辑等形式,调动学生写作随笔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很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写随笔的习惯,今年5月份312班的优秀随笔专辑《启程》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编辑完成。作为高中阶段的生活历程纪录,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珍惜

培养语文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有些急躁?是不是太功利了?初中盯着中考,高中咬住高考,单枪匹马,单刀直入,一条道上三年跑到底。殊不知语文表现了很强的综合性,中考、高考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低和知识面的宽窄,而各种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面的拓宽,却要慢慢来,却是急不得,需要我们不断引导、不断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些事情。可急躁情绪却由不得我们这样去做,功利思想更不让我们这样去做。于是充斥我们课堂的只是瘦骨伶仃的“语文”,只是枯燥乏味的“训练”,从而失去了语文的兼容和灵性,也就痛失一次次真正意义的培养语文能力的良机,更谈不上和审美情趣了。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则进一步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含量,是每个语文老师的努力方向。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第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活动的主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突破"唯我独尊"、"唯我独能"的观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充分利用教师的知识、经验和课堂组织者的优势,创新教法,精心施教,引导学生完成创造性的自我塑造。

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相统一;

第二,在教和学的方式上,因材施教与因材择学相统一;

高三教学反思篇2

首先,发现问题。进入高三以后 ,学生对英语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够踏实、理解不够全面,对许多知识点一知半解,糊弄了事。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都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无法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因此导致他们的英语复习缺乏根本, 甚至本末倒置;绝大部分学生在复习与学习过程中无法走在老师前面,更不用说自己先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没有习惯性地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2、部分学生复习时缺乏系统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有一些学生看似非常努力用心,但是学习还是赶不上来。和他们深谈便了解到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计划,而是比较随性的不系统的来安排, 这种随性的方法再加上原来不够牢固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复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3、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学生之所以会缺乏兴趣,大多数是因为不太理想的英语成绩和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极度下滑;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有点力不从心。

第二,解决问题。针对以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切实的复习安排。

一、制定计划,加强复习的目标性。

我们根据学生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加强基础,发展能力。近年来高考英语逐渐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相对地减少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首先组织学生巩固各项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不断的语言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发展能力;降低难度,回归基础,强化专题训练。进入后半学期,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中档、低档题,这对学生的信心和取得不错的高考成绩是非常有利的。学生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这时,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上,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整理基础知识,适当做一些高考题。要在高考前夕找到良好的语言知识感觉和运用能力感觉就必须回归基础,整理巩固基础知识,用最充实、最满意的感觉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利用这段时间试着做近几年的高考题,学会找出每道题的切入点,从中总结命题利益和命题手法。

二、完善学生学习方法,打造高效英语课堂。高三英语教学是一门精品工程。作为英语老师应反复钻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为其提供合理的科学的复习建议?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一轮复习采用预习、展示、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和巩固提高五个环节来完成;其中学生合作探求最重要,老师应抛弃传统“满堂灌”思想大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任务。二三轮复习应采取感悟、反思、探讨、点拨和总结五环节来完成英语复习提升工作。

高三教学反思篇3

一、关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我承担两个班的教学工作,一个是重点班,一个是平行班,重点班不必说,学生知道英语的重要性,都在努力地跟着老师学。但平行班则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很低,面对这个事实,我的策略就是不放弃这些学生。我想没有一个学生是真的不想学好英语的,只是太差了,自己已经丧失了信心。我采取的措施就是关注他们,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针对他们的错误及时给予讲解,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给他们信心与勇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没有放弃他们。

二、抓住基础不放松,加强检测,巩固基础知识

高三复习阶段要将学生高中阶段甚至初中的知识都包含进去,知识量大,知识点多,有的知识学生已经忘记了。针对这样的状况,在复习阶段,应采取边复习、边练习、边检测的方法,将知识点构建成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引入适当的练习,加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然后用经常检测的方法巩固知识。

从句是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在专项复习每一种从句时,学生大多能够理解从句的含义,并能辨别从句类型,但是将这些类型的从句综合在一起再让学生进行判断就容易出错。这就是说学生对这些从句并未真正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彻,在复习初期这是很正常的。因此,接下来的复习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从句在句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从而判断出类型。各种理论的讲解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经过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三、强抓背诵和默写

单词和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背单词和短语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头痛的事,怎么才能最有效地记住单词和短语呢?本学期我采用了“常用词组与句子相结合的强化型翻译背诵”法。具体做法是:第一轮单词背诵,我以“能够基本辨认”为主要目的;第二轮我以“正确拼写常用单词”为目标,这两轮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三轮我把词汇复习的目标定位为“常用的基本词组”,我把近几年高考卷、考前模拟卷及平时各种练习翻译中最常出现的词组和句子结构按字母顺序整理出来,并配合相应的句子翻译,让学生不仅要记住这些词组,而且要会把它们用在具体的句子翻译中。每天5~8句,每两天默写一次,每个周日再将错误率较高的句子稍作改变再默写。这样反复练习,大大提高了单词词组的复现机率,学生也就容易记住了。扎扎实实的三轮复习之后,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四、加强高考题型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完形填空侧重方法指导及训练,因为完形填空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对语篇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读懂全文,把握作者意图,推断文章内涵,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语言知识和常识作出正确判断。因此,我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从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的角度分析;从上下文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关键词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角度分析;从逻辑推理、常识等角度分析。同时,为突破这个难关,我给学生选择了一本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完形填空专项训练,每天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词汇量低,文章中有难句、长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因此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学生的阅读量少等。要改变这个状况,首先要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为了使阅读训练更有实效性、针对性,在学生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一题限时的要求,我们限制在40分钟内读完5篇短文。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照题干,反复揣摸作者意图及思路,并要求学生在每天限时做2~3篇阅读理解,坚持持之以恒的自我阅读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知识丰富了,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对写作而言,我的训练方式是,一方面加强背诵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从背句子到背短文不等。另一方面,侧重个别辅导,让学生感到老师没有放弃他,同时不给他找出很多的错,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另外,还要不断给学生总结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五、经常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树立信心

参加高考的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对英语这样的学科,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梳理总结,而且语言是无边无际的,有时背会了一千个单词,也不一定能做好一套试卷,所以学生很难体验到成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沟通,多关心,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陪伴他们坚持到最后。

六、略感遗憾与不足的方面

1.由于时间关系,以教材为中心的第一轮复习比较仓促,如果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高一、高二英语学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或许会有更大的帮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要重视立足教材的复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使复习更有效。

2.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方面仍有不足,尤其是在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例如在对阅读理解的专题复习时,尽管我对这类题目的出现形式、解题方法,如细节事实题如何解答、主旨大意题该如何解答等都跟学生讲过,但强化练习少,使得有些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题时只凭感觉,阅读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法指导,更应重视“指导”之后的实践,让学生切实掌握学习及解题方法,使他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教学反思篇4

1.紧贴考纲要求,注重教材的回归

高三的数学复习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高考的内容来进行.由于教学方向上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又有据可依,所以数学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紧扣考纲的课标要求,对相关的考试要点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并体会课标对于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和学习目标,带领学生按照章节、按照顺序进行复习,以全面且不落点的态度做好首轮复习,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以往没[Jp3]有夯实的数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反思.

其次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数学知识系统化的体现,其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不仅涵盖了高中阶段的所有知识,还包含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各项数学知识的联系等等,通过紧扣书本教材的复习,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形成良好的学后反思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在每个章节复习结束后,按照教材内容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框架图.如“圆与方程”的章节内容里,教师设计的框图如下所示:

通过这一贴近教材的知识框架的建立,学生能很容易理清教师的复习思路和本章复习内容的基本概况,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反思.

2.重视解题过程,强化知识形成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知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着重点不应该放在学生完成解题任务的结果上,而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解题过程的教学上,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形成反思,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理顺思维过程,回顾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道例题,“已知x>1,求证:x>

ln(1+x)”.教师在讲解这道例题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求证这道题,或是大部分学生解决完这道证明题后就进行下一题;而是从这道证明题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想入手,引导学生对这道证明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这是一道导数知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教师为进一步强化知识形成,引导学后反思,又以“高中数学解题中,导数的妙用”为题,列举了以往知识中“函数f(x)=x3+3x2+9x+a,分析f(x)的单调性”和“方程x-12sinx=0,只有一个根x=0”等几个例题,进一步延伸导数知识在函数解题,在方程求根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解题过程的训练,学生强化知识形成,懂得了如何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学后反思.

3.反思知识获取,提炼数学思想

有人把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一个是数学思想的渗透.结合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来看,虽然数学教材中没有单独列出哪一章进行数学思想的教学,但这并不等于数学思想就没有价值.实际上,高中的数学思想渗透之所以没有单独列出章节,原因在于高中数学的知识教学里,实际上包含着数学思想的渗透,高中数学思想早已融入在每节课,每道习题中.

在高三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为做好学后反思的引导工作,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分析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反思,能拓展学生已掌握数学知识的适用范围,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将高中数学的常见思想如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特殊一般思想等常见思想分课题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思想的模块教学.

4.分析解题方法,找出自身错题原因

高三数学复习,效率是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实际上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复习效率.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了如指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在高中复习时存在这样的一句话,“做十道正确的题不如发现一道错题”.意思是学生对于做对了题往往难有印象,而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反思错题原因,找出下次同类问题不会犯错的方法,提高警惕性.

高三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三数学教学反思公开课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生命的本性。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明确了其指导思想的学生本位。生本教育实验也在事实上证明了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生本教育”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近期学校开展的生本理念展示课上,我代表高三数学组展示了一节复习课。课题是选修2-1“圆锥曲线”一章中的《抛物线》复习。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谈几点反思。

一、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引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

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我校的“龙门”风景照,借用“鲤鱼跳龙门”的美好寓意,祝愿学生们在高三一年的艰苦拼搏后都能收获一个美好的前程,然后让大家猜猜龙门的形状与什么圆锥曲线有关,以这种看似闲聊的方式,进入课题。这张龙门照有三个作用:一是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看到美好的未来,给予一种积极情感的激发;二是让学生学会留意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的问题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怎么从没有想过每天都见的龙门与数学有什么联系?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三是缓和气氛。我校的公开课是在专门的报告厅里进行,在学生座位的后面坐着很多听课老师,学生心理一般会感觉比较紧张。我用欣赏图片和闲聊的方式让学生心理放松,帮助学生做好上课前心理的调适。

二、放手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展示精彩纷呈

在本节课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一般是采用“老师做,学生听”的方式,经常是教师在讲台上热情地展示自己的提炼总结能力,而学生被动参与,昏昏欲睡,觉得乏味枯燥。多数学生认为梳理知识不如做题有效,不愿意听,听讲知识梳理与实际解题经常割裂,不能有机联系。总体而言,此环节的学生学习效率较低,教师费力不讨好。因此,我想尝试一下,把这一块内容下放给学生的效果会如何呢?课前预习时,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梳理知识可以采取画表格的方式,可以采取看书口述的方式,也可以对基本知识进行个性化分解和表述。然后在上课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因为从来没有这样大胆地尝试,何况这是一节公开课,课前我心里非常忐忑,不知学生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展示,展示的效率又会如何。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在这节课上,对知识的梳理环节成为了学生展示的平台。课堂上的这个环节让我感受颇多。老师们一直放心不下的牢攥在自己手里的“知识梳理”这一个教学环节,当大胆放手给学生后,得到的竟然是精彩纷呈。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重新建构的能力毫不逊于老师。因此,课堂上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更要相信自己只有大胆放手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实施生本教学,首先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突破。不要让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想法与学生的精彩展现失之交臂。

三、学生的解题展示和激情辩论,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节课上,学生无论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还是在登台讲题、质疑互动的展示中都表现不错。平常成绩一般的周同学大胆登台展示,由于自身讲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讲明白,所在组的其他同学迅速出手相助;于同学属于数学成绩稍微落后的,这节课中他勇敢地站起来展示了两次,其中一次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而出错,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的积极性;在一道抛物线应用题目的展示上,由于对某位同学的理解存有疑问,有同学表示了异议,跟着另一位同学也表达了不同角度的疑问,围绕这些疑问,在课堂上出现“百家争鸣”般的热烈讨论。

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的梦想和追求。而生本课堂上,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的迸发和绽放,常常让我们惊叹。我再一次感到:学生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老师缺乏的也不是教学能力,而是大胆放手的理念。生本教育,就是“让教育实现天纵其才”。“天纵之才不需要别处去找,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是天纵之才”。打造生本课堂,让师生都能尽情享受课堂生成的无限精彩和激情幸福。

四、缺憾和不足

本节课的遗憾是:下课铃响时,刚刚把主要内容进行完,没有当堂检测,没有进行充分的小结。黑板上的板书,还是学生在展示知识梳理时留下的。我课前的板书预设,在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活动中,竟然没有合适的时机来完整实现。在学生的展示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在小组间的科学竞争机制上,还有许多需要注意改进之处。

总之,如何将生本理念与我校的推行的“导展练测馈”模式更好地结合,如何打造高效的生本课堂,如何打造适合我们自己的个性化生本课堂,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反思。这个过程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品尝幸福和惊喜的过程。我思故我研,我研故我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无疑是通往高效教学的康庄大道。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教学境界,我愿意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高三教学反思篇6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高三教学反思篇7

这一年的教学收获:

一、重视备课上课及作业的批改。

我深知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我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以求让学生具备地理解题能力。

二、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

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基础知识往往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解题素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一年来我时刻都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此培养其能力。

三、明确了高三三个阶段复习时间的安排。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底前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注重了学生心理变化的引导和帮助。

特别是文科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有一个恐惧心理,再加上高三压力比较大,一旦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就利用了多种途径,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抓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多表扬,多鼓励;多向学生宣传“一个人如果记性好,理解能力比较强,勤奋一些都能把地理学好”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消除恐惧。给学生减压减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年的教学不足:

高三教学反思篇8

一、稳抓词汇,夯实基础

从高一开始,我一般先教学生音标,每个人都要过关。因为如果音标会了,单词就会读,而且很多单词是根据读音拼出来的。高二、高三就可以省下很多麻烦。那么到了高三,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词汇呢?

做好生词本。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生词本,不用太厚,随手可带的那种。让他们自己把每天做题过程中所遇到的生单词或生短语记在本子上,然后利用他们课余零碎的3~5分钟,睡觉前或起床后的3~5分钟去读记这些单词。在默写本上先写好中文,每天晚自习前把自己的这部分单词以最少15个,最高没上线的量进行默写,成绩好的学生一次性可默写60多个,写完学生自己再对照修改,把错误的单词在下面自罚改两排,改完后交由小组长检查,批上日期,做得好的给他们在作业本上画一个笑脸。小组长用本子记下每天各位学生的完成情况,早自习的时候向我汇报,如果有没按要求做的,就由我亲自监督完成。

其次,记词汇和练完形填空题同时进行。为了巩固词汇,在复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选择课文中某一两段用词比较好的段落,把重要的词或短语部分挖空,就变成了一道完形填空题,课堂上学生在复习完课文后立即就给他们做,效果真的很好。

二、课堂教学,有所突出

首先,课堂教学要突出重难点。以前上课总希望面面俱到,总觉得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累,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堂课讲了些什么。所以,后来我从备课开始就突出重难点。比如,这堂课主要是学习这个单元的语法,那么,在讲完基本内容后多准备一些习题给学生去练习,我采用填空、选择题、改错题、默写等方式让学生熟悉新的词汇,并且反反复复操练。其他内容可以不去涉及。如果上课的内容既有词汇又有课文内容,学生首先消化不了这么多内容,另外,在第二堂课的时候回忆不起来。我记得有一次分析试卷,语法填空题和改错题中非谓语动词出现了好几道,所以,我就把备课的重点放在了非谓语动词上,而且非谓语动词是高中阶段的重难点部分。碰巧后来的作业中又陆续遇到了很多非谓语动词的练习。学生往往印象深刻,记得很好,因为那堂课我只讲了一个重点,那就是非谓语动词。

高三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教学重难点;教后反思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在高三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坚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求真知”、“做真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或教学片断,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的一些做法,阐释一些反思,与同行研讨.

■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凸显教师主导地位,开展循序渐进的“教”

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使得我们知道,学生对应用题往往有恐惧与抗拒的心理,有“谈题色变”之感,这就需要在高三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树立信心,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下结合“数列应用题”的章节复习课教学展开相关解读.

课前,笔者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命题中关于数列章节问题设置的内容,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数列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2.了解“银行存款,森林木材,产量增减,价格升降,细胞分裂”等问题的内涵;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案预设时,笔者挑选了下面这道例题:

例1王某今年初向银行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20万元购买住房,月利率0.003375,按复利计算,每月等额还贷一次,并从贷款后的次月开始还贷.如果10年还清,那么每月应还贷多少万元?

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弄懂这道题的意思,即让学生知道“分期付款为复利计息,每期付款数相同,且在期末付款”,然后让学生作为这道题的主人,让学生去完成一件具体事情,接着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角度一:让学生逐项归纳分析,理解前后相邻项的关系.

讲解:设每月应还贷x万元,共还款120次,设月利率为r,则:

第1次还款后还剩20(1+r)-x万元未还;

第2次还款后还剩[20(1+r)-x](1+r)-x=20(1+r)2-x(1+r)-x万元未还;

第3次还款后还剩20(1+r)3-x(1+r)2-x(1+r)-x万元未还;

……

第120次还款后还剩0万元未还,即还款结束,即20(1+r)120-x(1+r)119-x(1+r)118-…-x=0;

将r=0.003375代入上式,即可求出每月还款数额约为0.202966万元.

角度二:我们暂不去甲银行还款,而是选择去乙银行存款,要求在乙银行“存款次数和在甲银行还款次数一样,假定存款利率和还款利率一样”,使得最后一次在乙银行存款结束后,乙银行里王某的存款恰等于王某要还给甲银行的所有金额.

讲解:设每次存款x万元,共存款120次,设月利率为r.

第1次存款结束后,银行有王某的存款x万元;

第2次存款结束后,银行有王某的存款x(1+r)+x万元;

第3次存款结束后,银行有王某的存款x(1+r)2+x(1+r)+x万元;

第120次存款结束后银行有王某的存款x(1+r)119+x(1+r)118+…+x(1+r)+x万元.

此时,存款总金额恰等于需向银行还款数额,即还款结束,表达为:x(1+r)119+x(1+r)118+…+x(1+r)+x=20(1+r)120.

将r=0.003375代入上式,即可求出每月存款数额约为0.202966万元.

教后反思: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让学生感觉原来应用题也只是一只“纸老虎”,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和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可见,教师在整个复习活动进程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不可忽视,他对学生的复习进程和效能起到决定性的指引作用,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复习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工作,根据教学要点和学生学习实情,开展各类教学活动.

■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有的放矢的“学”

“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学生需要对高中数学知识内容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对重难点有准确的掌握,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的复习活动.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掌握和运用,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从而使学生在“知己知彼”中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如在“平面向量”这个章节的复习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平面向量”章节知识体系,并请学生自己列举这个内容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解题经验,找出平面向量的性质内容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再跟学生一起结合典型问题、高频考题进行试题条件的分析活动,找出试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下面结合一个例题的教学来说明作为专业指导者,教师要在学生分析“卡壳处”发挥点拨和引导作用:

例2已知o为aBC的内心,aB=2,aC=2,∠BaC=■π,若■=α■+β■,则α+β的值为多少?

对这道题,笔者先引导学生得出内心的定义及性质,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待思考讨论成熟以后,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讲解,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些较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方法:

法一:建系,a(0,1),B(-■,0),C(■,0),o(0,2■-3),■=(0,2■-4),■=(-■,-1),■=(■,-1),■=α■+β■,故(0,2■-4)=α(-■,-1)+β(■,-1),

所以-■α+■β=0,-α-β=2■-4,

所以α=β=■,

所以α+β=4-2■.

法二:■・■=α■2+β■・■,■・■=α■・■+β■2,2×(4-2■)×■=4α+β×2×2×-■,2×(4-2■)×■=α×2×2×-■+4β,

所以α=β=■,

所以α+β=4-2■.

法三:■=α■+β■,■2=α2■2+β2■2+αβ■・■,

所以(4-2■)2=α2×4+β2×4+αβ×(-2),且α=β,

所以α=β=■,

所以α+β=4-2■.

台上的学生讲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热情高涨,接着笔者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变题,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踊跃,笔者顺势引出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1:将“o为aBC的内心”变为“o为aBC的外心”;

变式2:将“o为aBC的内心”变为“o为aBC的垂心”;

接着再次小组合作、探讨交流,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变题1的结果为2;变题2的结果-2)

最后笔者对各种方法稍作点评,整节课效果很好.

教后反思:众所周知,高三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但笔者从不拘泥于一节课讲多少道题目,而是更加注重每节课的“含金量”,教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当我们尊重学生,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让学生尽情发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后,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显然,如例2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提供的各种方法涉及其他章节的内容,教者对这种“出乎其外”(王国维语)的开阔思路及解法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对学生融会贯通学习数学作用很大.

■认识复习活动的实践特征,让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做”

复习活动效能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学生对实际问题是否进行有效解答活动,并形成良好解题认知,这一活动贯穿了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以及学习技能的锻炼活动.它是学生“学”和教师“教”双重作用下的互动表现.同时,学生对典型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案例的行之有效的“做”,更能对学习素养和数学思想提升起到推进作用.

在这里,可顺便提及教材上这样一道题:

已知直线y=x-2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B两点,求证:oaoB.

这题看上去很简单,没什么研究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对原题,有学生直接得到a,B两点的坐标,配以勾股定理,很快得到结论;也有学生想起“遇垂直常想向量”,用“设而不求”思想,将直线与抛物线联立方程组,得到关于x或y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很快得到答案.

笔者没有满足于学生答案的获得,而是引导学生“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舍费尔德语),接着我们引导学生观察直线aB的特点(过定点(2,0)),直线oa,oB的特点(均过点(0,0)),并增加如下追问:

追问1:三直线过定点的特性,与直线oa,oB的位置关系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追问2:若直线oa,oB垂直,直线aB必过定点吗?

追问3:若在抛物线上任找一点p(不同于坐标原点),直线pa,pB与抛物线分别交于点a,B,且直线pa与pB垂直,直线aB过定点吗?

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上面的问题一一得到解决,我们也实现了“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解题教学的追求.

教后反思:平时教学中,笔者很侧重于学生们的研题、变题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解题活动,对化归转化解题思想有了清晰的认识,“做”的思想素养更加坚实.

高三教学反思篇10

一、教学内容

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也是高考热点。本节课是在复习了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及基本初等函数后的一节内容,也是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函数对称性有了基本了解,但缺乏深入的研究,抽象思维能力弱,对问题隐含的“对称性”不能正确理解、区分、运用,原因是不能将符号化的语言向描述性语言或图形语言转化。基于以上分析制订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对称性等性质综合应用和符号化语言的转化。

难点:掌握描述性的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探究

例.函数f(x)=x2+bx+c对于任意t∈R均有f(1+t)=f(1-t),则f(1),f(2),f(4)大小关系是。

(1)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对称引导其关注自变量,掌握符号化语言和描述性语言之间的转化,正确理解f(1+t)=f(1-t),从“关注函数自变量具有什么关系时函数值才能相等”的代数角度分析对称。

(2)问题启发

①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②一般的,如何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③这几个数是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如何比较大小?

④如何判断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⑤如何理解f(1+t)=f(1-t)这个数学表达式?它反映了函数的什么性质?

(3)反思

学生一般先画图,教师可追问上面的问题,帮助学生转化符号语言:在x轴上,自变量所取的两个值在轴上所对应的点是以1为中点,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对任意t∈R均有f(1+t)=f(1-t),图象又有什么特征?显然图象关于x=1对称。故函数在(1,+∞)上单调递增,则f(1)

由上例可知:若函数f(x)满足f(1+x)=f(1-x),则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教师可继续启发并由学生自主探究。

追问1:若函数数f(x)满足f(2-x)=f(x),图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追问2:你能写出“函数f(x)关于直线x=a对称”的数学表达式吗?

结论1:f(x)图象关于x=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a+x)=f(a-x),即f(2a-x)=f(x)。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探究一】

例1.若函数f(x)满足f(1+x)=f(1-x),图象有什么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1)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自变量,得到函数图象中心对称,培养其观察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充分思考并对比结论1符号化语言的意义,探究自己的结论。

(2)问题启发

在x轴上,自变量所取两个值所对应的点还是以1为中点,且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吗?如果不是,哪些地方变了?(在x轴上,自变量所取两个值所对应的点以1为中点,函数值互为相反数,故关于点对称)。

结论2:函数f(x)图象关于点(a,0)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a+x)+f(a-x)=0,即f(x)+f(2a-x)=0

追问:你还能说出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a,b)对称的充要条件吗?[f(x)=f(2a-x)=2b]

(3)反思:学生类比引例,得出关于点对称的充要条件,教师可指导学生多表达。

【探究二】

例2.在R上定义的函数f(x)是偶函数,且f(x)=f(2-x),若f(x)在区间[1,2]上是减函数,则f(x)()

a.在区间[-2,-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3,4]上是增函数

B.在区间[-2,-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3,4]上是减函数

C.在区间[-2,-1]上是减函数,在区间[3,4]上是增函数

D.在区间[-2,-1]上是减函数,在区间[3,4]上是减函数

(1)设计意图

巩固对称性的符号表达,引导学生探究两次轴对称可得到周期性。

(2)问题启发

①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②一般的,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③这个函数没有给解析式,怎样判断它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

④画出示意图,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会产生周期?

⑤你能说出一个一般性结论吗?

结论3:若函数y=f(x)图象同时关于直线x=a和直线x=b成轴对称(a≠b),则y=f(x)是周期函数,且2a-b是其一个周期。

(3)反思

教师搭建问题台阶,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发现周期性和对称性的关系。

【探究三】

例3.设y=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f(x+2)=f(x),当0≤x≤1时,f(x)=x,则f(7.5)=()

a.0.5B.-0.5C.1.5D.-1.5

(1)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已知一段解析式的函数性质进行探究。发现具有周期性的奇函数也具有对称性。

(2)问题启发

①现在的问题是:已知自变量的取值求函数值。

②一般的,如何求函数值?

③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已知的吗?

④只知道函数在一段区间的解析式,怎么求其他区间上的函数值呢?

(3)反思

高考常考查分段函数的周期性和对称性,学生利用周期性和奇函数易得结果,但画图得知函数有周期且为奇函数,故得知又有对称性。

3.归纳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