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2:54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反思

一、“自主、合作、探究”要导

有的教师为了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式,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尽量少说,形成一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在堂上海阔天空漫谈、却受到教师的表扬说是有所创新。从形式上看,似乎也适应了教学改革的形势,由以前的“满堂灌”过渡到了“自主、合作、探究”上,但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却是一种变了味的教学形式。这样的“讨论”是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但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向绝对不能偏。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见解、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成熟和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导向”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性的同时,应该指出其不妥之处,以便学生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如果不指正不纠偏,学生还误以为自己那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是正确的。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离正确的轨道越偏越远。

二、“拓展延伸”要巧

有的教师为了将语文课堂很好地延伸,只要是与文本有一点点相粘连就把它作为导语或结题的迁移拓展。如教学朱自清的《触摸春天》时,就把《春天的故事》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课文,其实这二者的意境可谓大相径庭。如果说有相同之处那就在“春”字上,这种毫无联系的粘贴,真让人哭笑不得。有位教师在上《夜莺的歌声》这一课时用了一堂课的时间大谈特谈“二战”,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说到二战中的重要战役,由欧洲战场谈到亚洲战场,整个一堂课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气氛凝重,整一堂课变成了一堂地地道道的历史课,而对吹夜莺歌声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种种表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却全然没有涉及。当然,上这一课适当地介绍“二战”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铭记历史、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责任感是有一定的好处。但花一节课时间只介绍二战情况实属本末倒置。还有的教师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而对于文本的理解、分析、掌握却只花十来分钟。试想,对课文内容都一知半解,又能拓展延伸到哪里呢?当然,我并不否定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让学生能对社会、人生产生富有个性的新的思考。还有的语文教师从教材中引出一个话题(也不管这一话题到底与课文有多大关联),然后就抛开文本,把语文课上成专题课。这几种现象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对教改的误解,他们只抓住课程改革的新“形式”,而没有领会教学改革的实质,他们所理解的拓展延伸,只考虑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现象,实则是教学中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往往会造成一种误导。当然,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这叫“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教育部制定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但不能仅凭这一理念就将语文课上成“四不像”。部分教师的这种拓展延伸,其实是没有真正领悟学科渗透的真实涵义,而是扭曲了它的灵魂。当然,适当的联系确实能够起到渲染气氛,与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如果超出适当,变得过分,那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花里胡哨”要少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2

一、什么是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难题或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按照西方心理学者的看法,问题是一种情境,它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要的一系列操作。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来处理,但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间接处理的情境叫问题。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人在面临着问题这个情境,为处理这个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因此,问题是对自我的拷问。所以,问题解决虽然没有规律可循,但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个性。一个人为什么没有鲜明的个性呢?因为他认同别人,那他就不会有问题,不会去怀疑别人、拷问自己。因此,铸就学生的个性,必须强化学生多问题意识,进而使其精神上趋于成熟、理性。问题是知识的大门,是智慧的钥匙,是思维的火把,所以,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教育而言,问题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二、什么是问题式教学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是教学之资,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问题是教学的最有价值的资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课堂能站得多高、走得多远。然而“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虽然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我们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如果一个问题提而未解,则我们对它未采取任何行动,它就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三、问题由谁提出

这个问题需要从“阅读教学”这个概念的分析中回答。《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职责既不可偏失,更不可或缺。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国家意志,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基于语文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问题,有系统地排列问题顺序,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活动。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充分了解学生,课前全面预设教学问题,课堂中灵活地生成问题。教师必须成为问题预设、问题甄别、问题调控的主体,学生必须是问题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主体。由教师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证明了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广阔的,说明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使教师能够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术。师生双方智慧的充分发挥,才是教师与学生职责的最佳展示,才是“教”与“学”关系的完美融合。

四、提出怎样的问题

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时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效果并不理想,这不仅仅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学语文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问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中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知识的讲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和讲授的重难点,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中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往往未能体现课文内容讲授的重难点,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一些教师在问题设计中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问题的难度较低,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未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创新性,课堂提问的问题未能体现出新颖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对于问题失去积极性,提问效果不理想。

(二)提问方式不完善

课堂提问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调互动性。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提问形式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是这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教师提问这一问题的原因都不了解,导致问题设计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未能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另外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固定的答案分析,对于有些学生的创新性回答未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问题的提出,忽视了问题的回答,教师虽然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指导者,如果不能够重视问题回答内容,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提问的效果也会不理想。一些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模式相对单一,如果学生回答内容与答案有所差距,教师也不会认可,仅仅认为答案是固定的,单一的,这种提问方式难以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互动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完善,导致提问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一)完善课堂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相结合,问题的提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阅读,从而掌握本文的重难点。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难易程度适中,能够充分照顾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置不仅仅局限于课文的知识,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比如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讲授乌鸦喝水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大家思考除了文中乌鸦的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积极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二)改善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需要改变仅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新课改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提问中应该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想的","有什么异同"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讲授中可以通过一个段落的阅读,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在《大禹治水》这一课文中,有一段落中描写道大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阅读这一段文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禹会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出大禹的哪些品质,这是大禹良好品质的反映,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一问题,同时也就找到了答案。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样与单一的提问相比效果会更好。

(三)重视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提问中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学常识的教学,同时也是培养人的教学,学生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有固定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不能够完全按照固定的答案作为判定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和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对于教师的答案也可以进行质疑,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语文问题的答案大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或者是质疑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能够以多个角度观察问题。

结语: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培养,教师在问题提问中需要结合所讲授的内容,提出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适时赞美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松梅.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问题探究[J].都市家教,2013(3).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技巧;应用要点

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合理使用提问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实际中语文课堂提问效果不是很理想,存在提问无效或无意义的情况,本文在此背景下展开论述。

一、初中语文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提问技巧,借助问题引出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实际中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效果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在于提问模式过于简单粗暴。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初中语文知识难度不大,对问题设置不是很上心,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单一的提问形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还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较大比例,如果学生成为被动参与者,不主动回答问题等。长期下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甚至产生厌恶情绪,难以激起回答问题的兴趣,也就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1.提高问题针对性

语文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问题。但教师设置问题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生活经验回答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问的主要标志就是明_提问目的。好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教材,站在学生角度确定教学策略与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生年龄与心理特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应的问题:文章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通过引导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课文。问题目的明确,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要了解什么,达成初读课文的目的。

2.把握提问问题梯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全部学生纳入其中,一般一个班级学生在40名左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思维,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课堂提问中“因材施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场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设置问题时多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多问一些“是什么”的问题,而对于学优生则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3.利用追问技巧

因为课堂提问是面向全班的,需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在课堂提问时要有一定的技巧,难易度应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起不到作用;但如果问题过难,使得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打击学生回答的自信心,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提问时,问题难度不宜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对于难度太大的问题可以将之分解,分成若干个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进行铺垫性提问,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层层递进,化难为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4.结合教材选择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数量不少的现代诗歌,但现代诗歌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合理使用提问技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诗歌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都很精美,无论是典雅的、暗示的还是象征性的。品读现代诗歌的时候,只有把握语言美才能切实品味其美妙之处。语言品读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或是对比、替换词语的方式达成。

如讲解诗歌《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自己示范朗诵一遍,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通过想象将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再次朗读感受后,学生仔细揣摩词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师:同学们,通过诵读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美,但如果老师把“天上的明星现了”,直接换掉“明星”,改成“星星”。“天上的星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可以吗?

学生:星星这个词语过于口语化,而且让人有着一片的感觉,不能突出特点。放在整句话中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用“明星”还是比较合适的。

老师:好,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的回答让老师眼前一亮。“星星”词语本身没有特点,不能突出夜晚星星的亮,而明星则没有这种不足!

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替换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词语的美。这种教学方式的高明处在于通过范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上提问要有有效性与合理性,强化教学力度,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本文论述给同行提供经验借鉴,共同努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和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描述,并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具有引导性,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散思考。这样的提问过于枯燥,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提问根本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把太多问题抛给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把握不了学习的重点,出现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厌学等问题。在课堂中提过多问题,当学生积极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处于冷场的状态。整堂语文课学生可能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难以把握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好把握节奏,这也是严重阻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因素。教师该问什么问题,教师什么时候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给多少时间总结等,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差别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提出的问题差别化。有些老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歧视所谓的学困生,只愿意邀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从而忽略了学习不太优秀的学生。教师对所谓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

1.课堂提问要多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多层次。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一味地提升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稍难一点的问题,让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全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过硬,要吃透教材,全面理解语文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老师要抓住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对于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提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提问中,主要可以围绕两点来进行。(1)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来深层次地了解问题,加强学生的智力训练。(2)课堂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具体,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课堂提问要精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学习就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最终探究疑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不断探索。教师课前设计疑问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提出疑问,合理地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培养小学生思维活跃的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更多的小学老师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6

【摘要】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由于教学方式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使得本应该充满乐趣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枯燥,学生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死板,以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很难得到加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激活语文课堂,以便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课堂导入、教学模式、提问等方面阐述了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活方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小学语文的教学主体也由教师转变成了学生。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小学学生的天性就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激活语文课堂就需要将课堂导入、提问等作为激活点,以便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1.以课堂导入的方式激活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使得课堂导入教学方式也逐渐受到了语文教师的关注。语文教学只有具备良好的开端,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激活语文课堂,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课堂导入环节,并利用课堂导入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以便使学生的思想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激活语文课堂的目的。

比如,在讲解《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实施课堂导入,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视频,以便让学生对课文中表达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一些小故事,如外婆在油炸一条鲤鱼的时候,发现这条鲤鱼在油锅中却总是保持一个头尾撑起腹部的动作,这让外婆很奇怪,于是就将鱼肚子剖开,最后发现鲤鱼的肚子里都是鱼卵。原来这条鲤鱼还是为了保护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才一直保持那种动作。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主体“生命的壮歌”,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激活语文课堂这一目标。

2.以改变教学模式的方式激活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根本无法得到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根本就没有乐趣可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激活语文课堂,则需要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便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主体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保证语文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的激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在唱独角戏,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并且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型教学方式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以便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激活语文课堂奠定一定的基础。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充分的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便采用适宜的方式来激活语文课堂,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

3.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激活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少会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因此,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是对课文内容一扫而过,很难把握课文的主旨,也难以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美妙之处,以至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较为肤浅。激疑式提问的应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对课文产生疑问,以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讲解《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时,在通读课文后,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拣”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而教师则是对其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去解决这一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去阅读课文,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可是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对激活语文课堂也有很大帮助。

利用梳理式提问方式激活语文课堂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学内容、重要知识点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比如,在讲解《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第2、3自然段的主旨;或者是在讲解《天鹅的故事》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用三句话总结《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由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尽管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课文阅读。而这种方式的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总结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达到激活语文课堂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需要将课堂导入、教学模式及提问作为激活点,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蒙福德.激活课堂,提高效率——浅谈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J].新课程.2013,4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7

何谓“学科关键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语文学科的关键问题?又为什么在课程改革推进到现阶段提出?语文学科关键问题如何产生?我们的讨论就从这几个问题开始。

理解关键问题,需要理解当前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困境。这种现实的困境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表述与实践表现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领域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的做法与课程标准,抑或相关理念的说法一致起来,不但是实践工作者的苦恼,也是理论工作者的难题。而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综合、实践、应用、信息化等诸多核心理念成了热议的话题。这本身也就说明,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是极为不易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努力,常常就是寻找连接两者的新模式。过往的探索中,理论研究者认为问题产生于“实践未能严格按照理论行事”;实践工作者则认为“理论犹如动力过猛的火车头,甩下实践的列车厢,跑得太快才导致了问题”。如此的沟通方式显然效果不好。但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于是就好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尽管挠痒并不能解决病根,但除了挠之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只好不停地挠下去。但是,总是会有相对更好的办法出现的。

二是教师教学研究用力点过于分散,而导致教学变革的目标不够集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无疑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往往缺乏主导性的研究内容,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处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不同的教学主张,虽然有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但繁荣之后是消退,是替代,是一轮又一轮的话语游戏,而不是沉淀,不是积累性的成果。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1.问题越来越老。语文教学就这么一块领地,很多能够被讨论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商讨,似乎已经遍及每一个方面,大家开始感到,能够提出的问题无论解决得怎么样,都是前人已经讨论过的,因而出现了在讨论的语词层面集体黔驴技穷的状况。所以往往做出选择2,用不同的新鲜话语去改变问题的说法。比如,一度流行的某某语文的表述方式,每一种语文教学主张都宣称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但实际上在理想的层面上,这些语文的应然状态都具有家族相似性。又或者有选择3,极度发散地去寻找带有“边缘性”色彩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新意,但往往是为新而新,距离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越来越远,这样的自然状态的研究生态,其实并无绝对的害处。但是,就如同社会改革一样,教学改革既需要这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极度发散的研究思路,也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带有主流话语性质的、目标相对集中的研究思路。两厢补充,才是好的研究生态。

三是对待《语文课程标准》的态度有些微妙的转变。新课程推进的十多年来,《课标》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学科纲领性文件。围绕《课标》的讨论从未停止,大多数的教学研究中都会列举《课标》的重要表述。但是,对《课标》的研究似乎有一些热潮,热度过后就容易冷却。有学者将基于《课标》的讨论视为“标准化运动”。如果从运动的视角看,有两个热点时期:一是实验稿《课标》颁布以后,由于其与教学大纲的相异的理念,引起了人们长久的热议;另一个热点时期是修订稿《课标》颁布之后,大家忙着讨论这先后两稿的相同与不同。但可以明确感受到的是,第二次已相对第一次要弱了很多,因为很显然,大多数内容都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当变化与不变被热议之后,关于《课标》的讨论就逐渐陷入了沉寂。这种降温有一个潜台词:关于《课标》的理念,我们已经讨论得很充分很清楚了。但是,然后呢?对《课标》文本的研究,并不能改变课堂教学实践,它只是提供一种实践的基础,它只表明我们能够把什么问题说清楚(有时只是听起来似乎清楚实则未必),而不代表这些问题在实践中能够被做成功。而且大多数的时候,一些在语言世界里看似很好的解释,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反而会变得模棱两可起来。所以,对《课标》仅仅进行语言表述或者理念阐释层面的研究,是基础性工作,而真正的开创性工作不是已经结束,而很可能尚未开始。

基于以上的一些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展了“关键问题”的研究项目,并在该项目的基础上,申报立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就是这一项目的子课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它试图表达出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日常语汇比较不同的指向。在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各个学段中的教学关键问题是,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内容有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和核心能力,去探索学科与适应生活的教学问题,以及涉及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策略有关的教学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指向。

一是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核心教学内容。就语文学科而言,这种核心教学内容就是能够体现“语言文字运用”这根主线的教学内容。抓住这些核心教学内容,并不是表示语文教学可以抛弃其他问题而不顾,而是试图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从而自然地弱化或消除一些边际问题。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学生面对体现崇高人文精神的文本时,能够沉浸在文字中与作者对话,并且形成积累效应,那么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关键问题是我们所找到的问题突破口,它们的解决可以连带解决一系列的附属问题。

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学科能力及人文精神。这一点如果是落实在数理学科方面,就是科学精神、数理思想和逻辑,而落实在语文学科中,母语学科里,就主要表现为民族性的思想方法与文化心理,这是母语教育区别于工具性语言学科(如英语)的独特价值所在。“在所有可以说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现象中,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洪堡特)所以,语文学科的关键问题指向于培养民族精神、塑造汉语言的语感以及语言锻铸的思维形式与思想智慧。比如,汉语采用意合的方式组合,而不像西语中依靠词形的变化,这就影响了语言表达在某些方面比较模糊,进而影响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体现民族文化的诸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古诗文中的合辙押韵,文章中的文气、文脉,书法表现上的精气神等等,这些艺术特点都和语言的特质相关,因为都是民族性的承载。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不仅关注知识层面的解答,更注重从文化、精神气质的层面寻求关联性。

三是指向有效的教与学的活动的设计,这些活动有力地支持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实践起来依然问题重重。相较于科学课程来说,语文课程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需要更多的努力去磨合。当我们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知识论层面时,素养-养成型的学习架构应运而生。这一总体架构是相对于知识-传授型、能力-训练型的学习架构而提出的,它把人的学习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认知层面或者能力层面单独抽象出来研究。所以,语文学科的关键问题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其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因此强调整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

四是指向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如何正确地评价教学,从重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是一次进步。教学关键问题中无论是学习习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等,都非常关注过程本身的价值,不是单纯地从结果出发。在这方面,英国的斯腾豪斯所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给我们不少启示。他以英国哲学家彼得斯的知识论为依据,提出了他的过程原则:活动内容选择的标准是具有“内在价值”。比如,这样一些活动就更有价值:允许他自己选择并对结果做出反应,学生充当主动角色,要求学生探究观念及个人和社会问题,涉及真实物体的活动,不同能力的儿童都能完成,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审视被忽略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冒险,完善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分享机会,这些活动更有价值。只有分析有价值的活动的标准以及分析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活动的结构,才能更为清楚地趋近教学中的“过程原则”。“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是传授法进行教学。在对学习结果的评定中,不应对照一个预定目标打分,而是对活动加以批评,以促进发展的批评者。

以上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要义,在于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语文课程。这种新的视角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将学科教学的研讨重新集中到《课标》的讨论上来;二是将讨论《课标》的方式从话语分析转移到问题解决上来。

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是一种呼唤:回到《课标》上来。回到《课标》上来,首先要回到《课标》的基本要求上来。

一要回归儿童。这一点《课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是兴趣。对语文教育来说,怕是没有比留住儿童对语文、对读书、对于语文老师的兴趣更要紧的事。但显然对儿童兴趣的问题,我们面对的不是“要么压抑,要么顺从”的理论选择,而是“怎样处理好顺应和激发的张力关系”这样一个复杂开放的工程筹划。二是完整。将儿童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缺乏了某些品质和知识的“幼稚成人”“缺陷成人”。从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从教学方法的多样综合,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已经走出了“知识人”的狭小空间,蕴含了更多的人性关怀。所以,修订稿强调要“整体发展。”三是科学。所有对儿童的关怀,都不能是盲目的,都需要遵循儿童发展与学科发展的规律。

二要回归基础。小学语文教育的开蒙性,使得“打基础”一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要义之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学习的、个性与人格的、发展的基础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面对着这样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我们今天设计的课程,必须让明天毕业的孩子能够适应彼时的社会环境、开创新的生活,这在理论上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只能以不断的探索来不断增加可能性。

三要回归实践。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明晰的线索赋予“实践性”以理论的“合法性”。这种实践性大致包含:(1)重视言语实践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信息梳理及良好的语感(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2)在语文实践中进行。通过读书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写作,各种静态的知识可以优化,这一过程却不能代替,要“多读多写”,所有的学习都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3)课程结构的实践取向。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都可以通过学习学科的概念、范畴、法则及整体架构而逐步掌握,它们可以用知识系统来架构课程,但语文课程重在语言的动态运用,套用知识系统来架构课程行不通,所以“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语文知识)”。

如前文述,回到《课标》,并非仍然从语词的角度切入理解,而是从关键问题的角度重新理解,这种重新理解主要体现为关键问题的产生与提炼。关键问题处于中观的问题层面,同时观照了课程理想的应然要求和教学实践的实然困惑。对关键问题的探索并非意在阐明应该怎么做,而是试图说明,在现阶段这么做是一种可行的优先选择,关键问题是对《课标》进行实践反思性的理解的入口。所以关键问题的提炼我们经过了如下几个步骤。

1.以《课标》为内容的基本来源保证“关键性”,也延续了标准化运动。当下老师们的教学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来自《课标》。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课标》中的相关要求来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换句话来说,如何达到《课标》的相关要求,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所以我们从《课标》的总体内容中,选取了距离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最近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并且是普遍处理得不够理想的,这是第一步。

2.从教学实践层面对这些初选的问题进行筛选。组织一线教师对初选问题进行直观的辨析,哪些确实是实践中存在的,哪些还只是理论的假想敌,并且实践视角的关键与理论视角的关键是否重合,从而再删去一些不合适的部分。

3.从问题的角度进行一些合并与整合。一些问题在表述上或许有所区别,但在实际解决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成分偏多,此时就将家族相似的问题进行归并,找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以上可以看出,关于关键问题的探讨是从学科的核心价值出发,以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两个角度的融汇点――“关键问题”为突破口,重新理解《课标》对教学实践中诸多问题的指导功用。相信在问题的把握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这项研究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同时引用了诸多教学案例,在此对涉及相关案例的教师和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8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语文;氛围;小组互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尤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同于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入门和基础。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问题教学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合理高效的一种方法。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问题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

一、问题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问题教学法指的是以问题为核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倾向,进而慢慢培养出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问题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其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的优点体现在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现阶段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进度。

二、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应注意的是要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能让学生盲目地思考问题。在平时的课文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名著导读部分是最让教师头疼的地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善,思维方式也有所欠缺。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时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的《草船借箭》时,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历史事件的背景上,像讲故事一样在重要的地方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认真聆听故事的同时思考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把所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主动提出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地解决。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往教师板书、学生做笔记的单一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氛围单调无趣,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多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一切”。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从经典名著《西游记》中节选的《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石猴是怎么出世的?或者是大家觉得石猴和你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动讨论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学到许多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将支持早上太阳比较大的作为a组,让支持傍晚太阳比较大的作为B组,让a、B两组进行讨论,让小组成员选出代表进行表述。两个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提问,让对方来解释。这样的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能有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问题。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高效的使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热爱,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9

关键词:中指语文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以学生未主体的实践性教学和开放性教学,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同时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问深度不够、分析不到位以及升华意境理解不全等问题,使得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一项必要任务。

1.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模式创设

1.1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提出

在整个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中,可供研究性文章的选择性比较多,但是应当注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问题时要比较准确客观的抓住关键性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而且在很大意义上有助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所选教材进行合理以及彻底的分析,然后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更好地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学习研究《雷雨》时,可提出一系列研究性问题如:周冲为什么成为《雷雨》整部剧的牺牲品?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感情和愧疚哪个更多?鲁侍萍不阻止四凤去周公馆干活的原因是什么,是报复还是认亲?鲁大海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又有哪些象征意义?通过研究性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对《雷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对《雷雨》创作环境、创作意义以及创作时代的理解程度。

1.2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分析

中职语文研究性的教学主要体现为由学生自身自主探索与研究,所以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是教学性研究的关键所在。而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学习分析,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问题分析的这一过程中,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客观性。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按照小组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研究,以及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答案。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琵琶行》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文时,教师可将“杜十娘”与“琵琶女”两个角色予以比较,从琵琶女的行为举止分析可看出琵琶女属于性格柔和、犹豫不决以及身世悲凉,对待现实社会充满着无奈和无助。同时从杜十娘与老鸨及李甲的处事方式来看,杜十娘则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于社会根源所造成的爱情悲剧杜十娘以死明志。两种形象鲜明、形象及冲突性强通过研究性分析,可大幅度提升学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了解,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1.3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深化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的深化的主要表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增长以及研究性问题切身实际的参与到其中。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的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参与到其中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在很大意义上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于应当规避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置。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若没有对该文章研究性问题予以升华,则极易容易对文章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除却文章语言优美、富于诗意以及充满情趣外,学生无法理解曾皙所描绘的烂漫春光不仅是游春图,而是字里行间闪烁出的文人智慧光彩以及学士所崇尚的一种大智大慧。所以加强对中职语文教学研究性问题的升华可感悟作者表达的最高意境并在生活中所有领悟。

2.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

2.1有助于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其中,对于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研究性问题探讨以及与同学之间、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相互促进[1]。此外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其他额外收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扩展学习思维,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综合人学习能力以及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有利于激发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而研究性的教学模式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不在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抵触学习的心理,提升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兴趣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2]。此外,在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意识,能够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有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同时能够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这一过程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语文这一科目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2.3有助于提高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有助于提高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提高[3]。中职院校的教师在对于研究性问题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更加全面的只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研究性问题分析进行培养。所以,在革新这一教学理念的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结构,还应当对自身的缺点进行改正,满足中职语文教学的硬性要求。

3.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作为中指语文教学中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思维性有不可或缺作用。但是从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来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发展中要加强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以及教学策略的创新,以此提升语文教学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培永.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04):441-443.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综合视野问题链英语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55-01

1.基于问题链的英语课堂阅读设计概述

1.1英语阅读课堂设计的现状

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只是让学生将文章具体意思弄明白,进而去进行文章的阅读选项解答,这样的沟通方式,造成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厌倦和抵触情绪。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二是教学方式枯燥,学生不能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文章的阅读理解;三是教学内容单一。

1.2英语阅读课堂设计中问题链的含义

问题链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层次性,问题链并不是将文章所涉及的问题都罗列出来,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由浅入深,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问题的剖析,层层递进,将一系列问题进行串联,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地提问。二是综合性,在对学生进行问题链的教学,并不是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该文章的意思即可,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与听、说、读、写的形式,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英语阅读课堂设计变得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综合视野下基于问题链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分析

2.1综合视野下英语阅读课堂的问题链提问方式

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问题链的教学设计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在不同的视野下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根据问题进行题意的理解和分析。笔者根据英语阅读的文章类型,总结了以下三种问题链的提问方式。

一是以现象为导向的视野下进行提问。这种问题链多出现在记叙文、说明文和描写文的文体中,都是以现象的主题视野进行文章的阐述,但它们的表现方式又有所不同:记叙文主要是围绕文章主题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原因和过程进行层次性地提问;说明文是根据所要解说的事物进行提问;描写型的文体则是根据描写的对象,如人、事、景等进行针对性地提问。比如,在进行“whatistyphoon”这个现象的阅读理解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台风的如何形成的、它的威力有多大、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后果、怎样进行预防和灾后治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有逻辑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通过回答问题就能够学习到台风的知识,从而理解文章的题意。

二是以原因为导向的视野下进行提问。这类型的问题的提出涉及的文体相对比较多,主要围绕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和发生的目的是什么来提问便可。在记叙文中,可以先从事情发生的背景开始提问,让学生了解文章发生的起源,有利于学生对原因的理解;然后再分析原因发生的过程,从过程的提问中找原因,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从事情的结果中寻找原因的本质,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寻求其所蕴含的哲理。其他文体中也是如此,根据文章所处的背景、所描述的内容和结果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寻找文章的原因。比如,还是以typhoon为例,重点分析“whythetyphoonhappens?”“Howdidtyphoonhappen?”以这种形象性地提问从事件的原因中找到本质,运用概括的方法将这些原因连接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难点也就能在寻找原因的这些问题中一步步地进行解答。

三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视野下进行提问。这一类型的问题链往往在结尾处进行一系列的提问,而且在各种文体中所呈现的意义也有所不同。记叙文中传递的往往是蕴含较深的一些哲理,提出点明主旨的问题;说明文中传递的是事物的功能性的概括,提出概括性的问题;描写文中可能呈现的是描写事物后的意义所在,提出且有意义性的问题;议论文中多是一些总结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问题。比如,在进行台风的危害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用“whatisthedangerofthetyphoon?”等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就会根据文章出现有关台风危害的语句进行回答,让学生能够知道台风的后果,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题目。

2.2问题链在英语阅读课堂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问题链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其实际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创新设计,在文章进行讲解之前,首先与学生进行情境上的交流提问,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情境上的设计,比如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者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进行情境问题的提问。二是在实际的问题链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主题,教师不能随意提出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问题,要使提出的问题“提粗取精”,让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链的问题就能得知整篇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经过。三是要根据文章的类型时行紧密地提问,正如上面所说的几种类型的问题链的提问,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问题链的提问,文章的问题链类型不同,所偏向的问题也应有所不一样。

基于问题链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串联式的教学模式,将所讲授的阅读文章事先设计好一系列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问题,进行由浅及深、逐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文章的理解。在具体的问题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一的选项提问的形式,可以从听、说、写等的综合视野下进行问题链的提出,让英语阅读课堂的设计形式多样化,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地进行阅读理解,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结束语

总之,在综合视野的要求下,进行英语阅读的课堂设计必须要有所创新,问题链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模式,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通过问题链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丰富了英语阅读的教学形式,也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从而使得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