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7:17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并购市场 机遇

一、我国并购市场的现状与特点

(一)并购市场现状分析

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战略发展,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自19世纪以来全球经历了五次企业并购的浪潮,而每一次的并购浪潮都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在我国,1993年的“宝延事件”拉开了并购市场的大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并购市场发展迅速,并购数量逐年增加,企业间股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并购方式层出不穷。许多非上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实现了借壳上市,打通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渠道,优化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十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有300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了盈利能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由于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并购市场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认清这些特点和问题,对于健全有关政策和规范并购重组行为,保护各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并购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并购市场特点分析

我国企业并购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行政色彩浓厚。我国并购市场的许多并购重组活动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是“拉郎配”的包办婚姻,还不完全是市场经济的行为。在我国,企业之间的并购往往集中在国有企业之间,政府出于减少亏损企业,尽快摆脱政府负担等目的,鼓励甚至强制优质企业并购劣质企业,使得企业间的并购往往不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等目标而自愿做出的战略选择。政府对并购的过度干预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使得优质企业背上了沉重额包袱,降低了竞争力和发展潜力。(2)上市条件难以满足。我国发行上市条件相对苛刻,大大促进了买壳上市的发生。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新股发行上市已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但同时也导致了发行上市的前期准备过程延长。另外发行制度中譬如连续3年盈利等一些硬性规定,导致股票发行较难,因而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具有较高价值,从而推动了以争夺壳资源为导向的并购重组。借壳重组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公司以及具有潜力和高成长性的公司打开资本市场通道的―个重要选择,同时也是风险资本的重要推出机制。(3)并购市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制约了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并购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强,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市场容量迅速扩大,而且市场体系也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化资本市场的框架。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融资渠道在不断改善,融资渠道和工具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形成了以自有资金、增发、配股为主的融资渠道。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企业并购的筹融资环境并不理想,并购融资仍以股权性融资为主,债务性融资比重较低,并购融资创新工具也相对较少,从而加大了企业并购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并购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升,相对不畅通的融资渠道与并购市场的高融资需求产生了矛盾,加上法规规章禁止金融机构为股权交易的并购活动提供资金,融资渠道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4)并购重组的主流是套现和再融资。虽然我国并购市场以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行业整合为目标的并购重组在逐步增加,但以套现和再融资为主要目标的并购重组仍占主流。我国许多并购重组行为一方面是大股东将非上市的资产或股权注入上市公司,通过“宣传效应”获得追捧,从上市公司获得现金,从而完成套现过程。另一方面是控股权转移的股权并购,新控制人通常会利用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上再融资,或者将其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以套取现金。这样的企业并购重组不但不能实现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并且往往带来大股东借企业合并的机会剥削小股东的利益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金融危机逐渐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传导,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消费需求的大幅降低,导致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陷入了严重衰退;日本由于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增长依赖出口,所以深受金融海啸影响,9年来经济首次出现全年负增长;能源、大宗商品等价格骤降,造成资源输出国的经济放缓,也拖累了全球性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在《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09年全球GDp将下降为o.9%,世界经济将面临自“大萧条”以来的又一次寒冬。虽然我国没有受到这次金融海啸的正面冲击,然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世界经济的低迷使我国外部需求持续减少,制造业和出口业遭到重创,一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就业压力显现。房地产市场与股市的跌跌不休,也使得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消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果断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十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投资规模高达4万亿元,并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从我国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虽然不能断言我国经济已经见底,因为一些经济指标还在低位徘徊并未明显好转(如Cpi和ppi仍然为负),但就整个经济实体而言,已经开始显现出积极的变化。首先,我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但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表现最好的。而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我国从1-2月份增长3.8%到三月份增长8.3%,说明我国工业增长的速度也在加快,经济下滑的态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其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快速回升,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对货币信贷的需求见(图1)。2009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几乎完成了全年5万亿信贷增量的目标,信贷对投资的支持作用初步显现。除了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外,信贷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09年3月份票据融资占比有所下降,约为22%,相比1月份的38%和2月份的47%已是明显降低,表明信贷对经济的支持效率有所提高,减少了资金的“体外循环”,银行资金正逐步进入到实体经济。随着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果的逐步显现(一般存

在4-6个月的滞后期),一些行业的盈利状况也将改善,企业投资的动能也将增强,这都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复苏。再者,作为股市横向标的m1与m2也止跌回升见(图2),2009年3月份m2增幅比2月末高5.11个百分点(比2008年末高7.69个百分点),反映出在全球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

下,我国流动性相对充裕,这对于拉动我国的经济意义重大。而3月份m1增幅也比2月末高6.41个百分点(比2008年末高7.9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m1的持续增长说明我国企业营运资本增多,去库存化接近尾声,商业活动有进一步活跃的趋势。此外,我国外贸下滑势头已经受到遏止,3月份进出口总值环比大幅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32.8%,进口增长14%。至于反映制造业总体运行情况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从去年11月份的谷底水平连续四个月反弹(2009年3月为52.4。一般认为,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另一方面,代表国内真实消费实力的房地产、汽车市场明显回暖。其中一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汽车销量跃居全球第一;3月我国住宅市场成交量出现显著上升,近九成城市成交住房面积环比上涨,这一系列指标的好转为我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力支撑。总的来说,我国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效果正在显现,虽然各项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和制造业活动仍比较低迷,但较2008年底时已有明显缓和。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已出现趋稳回升的积极变化,经济最寒冷的日子可能已经过去。

三、金融危机催生我国企业并购良机

(一)并购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并购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密切相关,全球五次并购浪潮无不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次金融海啸也不例外,受世界整体经济下滑的影响,全球并购交易额在2008年结束了升势。据thomsonReuters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已宣布的并购个案涉及金额2.9万亿美元,比2007年减少了29.6%,全球被取消的并购案高达1194宗,创出了2000年以来的新高。从地域来看02008年全球并购活动普遍出现回落。其中,亚太区成为全球并购金额降幅最低的区域,仅下跌了8.7%;欧洲则下降了27.3%,而非洲一中东地区下降比例幅度最大,为39.6%。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7.2%和137.9%。虽然我国的并购市场也受到了冲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并购趋势指数逐渐下滑见(图3),但我国仍然是全球并购市场中鲜有的亮点。据统计,2008年我国并购活动仍呈较强的发展态势,并购金额升至1596亿美元,比2007年上升44%,创下历史新高,是亚太区惟一取得增长的国家。其中跨境并购交易达到784亿美元,较2007年的519亿美元增长51.1%。并且2009年的头24个月,我国海外并购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40%。金融危机的确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但“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此次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创伤的同时,也为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以下有利因素,积极科学地进行并购重组,将会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效率以及在全球分工产业链的地位,并且客观上将促进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我国并购市场的升级。

(二)我国并购市场的内部环境

从国内角度来看,并购市场有以下有利的内部环境。

(1)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为我国并购市场迅速回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它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因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没有改变。首先,我国的工业化尚处在中期,还有比较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工业化仍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助推器。其次,我国现在平均城镇化率为44,9%,而全世界平均水平是49%,发达国家更是达到了90%,所以城镇化未来也将强劲支撑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再者,我国已经以宪法的形式明确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体讲就是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所以市场化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勿庸置疑。最后,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化对我的影响日益显著,我国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也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因此,我们要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充满信心,随着我国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发挥效用以及全球市场的逐渐稳定,我国的整体经济将会逐渐改善,这些都为我国并购市场的回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金融危机促使我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产业升级。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加工厂”,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低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仍在我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而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远远落后。大多数企业规模效益低,缺乏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和全球化营销渠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并使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钢铁、汽车等行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问题凸显。然而同时,也给“劣势”企业改善产品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外在压力,有利于我国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提前被淘汰出局,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加快转产转型,走上技术升级之路,最终实现企业转型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金融海啸”让我国业绩好的企业浮出水面,促使其抓住机遇,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客观上将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整合和升级。

(3)资产价值低估和全流通进程的加快,为低成本并购提供了机遇。并购动因的价值低估理论认为,如果某一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时,它就可能成为其他拥有大量可供自由支配资源的企业的并购对象。收购公司会采取并购手段,取得对价值低估的目标公司的控制,从并购中获得利益。我国股市在内外因素的冲击下,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出现明显回落,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的某些上市公司市净率甚至跌破了净资产,静态估值已降至较合理的水平,这使得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产业资本或大股东利用二级市场进行并购重组、行业整合从而形成规模效益或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我国a股市场全流通过程加快,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沪深两市将有420家上市公司进入全流通时代,而到2010年底,全流通上市公司的数量将提高到600家左右。全流通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为我国并购市场提供了更好的配套资本市场环境,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的活跃度也将大大增加,促使其通过成本更低,流动性更好的资本市场进行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与整合。

(4)政策支持和金融保障力度加大。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加剧,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抵御“寒冬”的新政策和金融保障措施,为并购重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国资委已明确表示,2009年中央企业要抓住当前境内外资本市场调整机遇,沿产业链和价值链方向,加快控股上市公司资源整合。到2010年中央企业减少到80家至100家,努力培育30家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而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还有140多家,加上金融危机给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压力,因此可以预计,2009年央企和地方国资重组的规模和范围会大大增强。此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30条”中关于“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的意见以及财政部宣布“减轻企业兼并重组成本的契税”的

优惠政策都将鼓励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手段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同时,在证监会2008年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包括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管理办法、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指引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被列为2009年证券监管工作重点之一。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紧接着在2009年1月,首创股份与工行签下国内首笔并购贷款。《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为在金融海啸中渴望通过并购重组摆脱惨淡经营却遇到融资困难的企业及时提供了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将并购贷款这一新的融资方式加以推行,降低了并购的进入门槛和交易成本。只要并购贷款合理使用和风险控制得当,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开闸将大大缓解我国并购市场资金供需矛盾的问题,对我国的并购市场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企业降低跨国并购的成本提供了海外并购的历史性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了流动性危机。资产价值大幅下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价格纷纷回调。加上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在此轮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外企业谈判筹码减少,这对于中国企业降低跨国并购的成本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海外并购的机遇已经到来。我国的海外并购基本有两类,一类是以中司为代表去收购金融公司的股权,另一类是以大型央企为代表跨国进行战略资源投资。相比战略资源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更高。中投投资黑石基金、大摩和平安投资富通的巨额亏损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我国人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匮乏的瓶颈,考虑到我国目前人才、技术、制度环境,当前海外战略资源并购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我国优质、抵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更多国外实业公司的资源开采权和股权,从而提高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为我国日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中国铝业投资约195亿美元收购力拓部分资产,华菱入股FmG都显示出我国资源类企业已加大海外并购的步伐。这种出于战略角度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今后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未来盈利和发展的空间。由于我国长期对资源控制力不足,国际市场定价权缺失,因此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十分不利。所以为了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打破国际资源巨头垄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在全球经济调整之际,加强海外资源和能源的收购,并作为长期战略予以实施,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很多知名品牌和高端技术的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濒临破产。此时进行相对成本较低的海外并购,可获取外国企业相对成熟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品牌和销售渠道以及出口产品的售后服务基地,有利于改变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国际市场、知名品牌和全球化渠道的现状,对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机遇。

四、政策建议

(一)抓住机遇,实施战略 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实施一体化战略,加大并购重组的力度,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通过并购重组积极实施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战略,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核心竞争力。横向一体化战略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及流程重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行业结构的目的。而纵向一体化则可以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对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从而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减少原材料波动带来的风险。并购重组于我国企业抵御金融危机与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不能光以收购成本作为并购的依据,否则会有很大的风险和可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隐忧。因此企业在实施并购之前必须结合市场潜力,企业发展前景与战略,对并购重组进行认真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并对交易目标进行详实的尽职调查。带有明确的目的,并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调查分析,是并购重组成功的基础。并购实施后,还必须注重并购双方文化、人员、管理等资源的整合,否则难以实现1+1>2的效果。

(二)积极培育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我国优质、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应积极培育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购重组。金融危机为我国大型优质、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出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海外并购,我国企业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获得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销售渠道,从而壮大企业的实力。但同时,我们应牢记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失败的教训,切不可盲目实施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涉及的因素比国内并购重组复杂的多,国际金融环境,政府管制等都对会对并购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理和国际金融的专业人才,中信泰富“对赌协议”的巨亏就暴露了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因此,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应积极培育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提高抗风险能力,做好可行性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海外并购市场,真正实现“抄底”的目的。

(三)创建良好的市场化运作平台

政府应充当好并购重组中的桥梁,从直接参与转变为引导和宏观调控,为重组双方创建良好的市场化运作平台。我国并购市场发展的过程证明,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市场化重组。我国并购市场一大特点就是政府的“拉郎配”现象,政府硬性安排的“强弱联合”造成了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双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政府在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应从直接参与转变为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的并购导向政策应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目的。针对不同的产业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同时政府在政策上应扶持、鼓励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和适合、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海外战略性并购。除此之外,政府还应为重组双方创建良好的市场化运作平台,如完善我国产权市场的建设,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服务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并购双方依据法律、并购时机或公司战略进行市场化并购,提高并购的效益与效率。

(四)引进多元化融资渠道

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的融资渠道,满足我国并购市场发展的需要。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我国并购融资比较困难,融资成本也较高。而2008年12月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对于亟需拓宽融资渠道的并购市场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这不但有助于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将大大缓解并购重组融资需求巨大与融资渠道过窄的矛盾,推动我国并购市场融资方式朝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定向增发、公开增发、配股等方式募集发展资金,引进优质资产和整合资源。今后,除了以上主要融资方式外,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培育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商业银行开办并购专项贷款以及允许合格的机构设立专业化的并购融资基金,从而为并购重组市场提供一个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缓解并购融资的资金压力。另外,在创新融资渠道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并购融资风险的评估和监管,加强其信息披露,减少和尽量杜绝以套现和再融资为主要目的的假重组、真套利的不法行为。

(五)培育和规范我国并购市场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桥梁,对于并购市场也十分重要。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管理咨询公司、金融顾问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应是自始至终的。它们是保证并购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各类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的主要力量,并且有利于并购双方知己知彼和风险控制。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不成熟,中介机构良莠不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使得中介机构未能在我国并购重组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还时常出现不法分子利用中介机构散布虚假并购信息操纵市场价格的现象。所以,我国应大力培育和规范并购市场的中介机构,通过法规形式对中介机构的行为及其职责进一步明确,提升其行业水平,使我国并购重组行为的设计、操作更多地依赖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促进我国并购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

白玮(1985-),男,陕西宜川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詹俊河(1984-),男,广东揭阳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谭绍杰(1985-),男,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弗雷德・威斯通、马克・L.米切尔、J.哈罗德・马尔赫林:《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2

摘要:金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各种因素诱发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经济金融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目前,金融领域几乎积淀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成本,国有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使金融成为一个最易断裂的链条。能够及时地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处理和化解,稳定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尝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缩减的状况,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亏损企业和亏损行业增多,一批出口型企业破产倒闭。城镇失业人员增加,农民工返乡现象突出。整个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中国政府和人民正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合作与克服危机之中。但是,首先稳定自身的经济与金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贡献。要客观评估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政治、社会、安全和其他经济之外的后果,努力提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好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良好发展局面。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也是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践中,“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4

关键词:服务外包;金融危机;外包人才;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一、世界服务外包,风景这边独好

2008年在各类行业风云突变的情境下,全球服务外包仍保持着平稳增长,不得不说是一大幸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2005年规模达到6,000多亿美元,2006年达到8,600亿美元,2007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据调查,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已经制定了离岸服务外包战略,2008年全球范围内相关技术和服务的支出大约为1.7万亿美元,其中服务外包业务占比超过71%。离岸外包发展迅速,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半数以上的欧美公司将更多的服务外包到海外。这些数据表明,服务外包的优势日益增加,正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

从市场结构来看,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正逐渐从“最基础的技术层面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Bpo继续保持高于ito的增速快速增长。随着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当前的发包商逐渐倾向于将ito和Bpo业务捆绑,以满足企业自身技术和业务的需求。

从服务外包市场分布来看,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亚太和拉美地区。由亚太总裁协会、国际外包中心联合的《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加入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行列。其中,美国服务外包市场较为成熟,亚太地

区保持强劲增长,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业务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二、金融危机的客观影响

服务外包毕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之一,虽然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保持旺盛的发展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完全脱离金融危机的所有影响,毕竟服务外包依然是存在于经济实体中的。

1、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或呈下行趋势。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阴影笼罩下的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而且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正迅速从房产和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及就业市场蔓延。美国GDp增长率从2007年三季度的4.8降到四季度的-0.2,是近六年来首次负增长;2008年一二季度增长率仅0.9、1.9,三季度进一步下降;美国9月份工业产值较8月份下降2.8。伴随着美国经济下滑和次贷与金融危机产生的“溢出效应”,全球贸易增长放慢,国际信贷趋紧,世界经济和主要经济体增长有所回落。

尽管美欧政府出手联合救市,但金融危机已经逐渐殃及各国实体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严重低迷”时期,美欧等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于”陷入衰退。世界银行预测显示,全球CDp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3.7降到2008年的2.7。其中,欧元区和日本将从2.6和2分别降到1.7和1.4。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表示,目前的金融危机只是开始,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才开始,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或将持续1~2年。

2、国际金融机构首当其冲,金融外包面临暂时寒流。美国著名咨询研究公司Forrestef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当前金融危机将对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造成严重打击,而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额比重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据该研究公司调查,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it部门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对已签合同的项目也打算尽可能推迟实施或修订服务条款,以达到消减预算和节省开支的目的。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也将在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由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近50%的收入来自华尔街,而美国30%的金融后台服务业务也在印度完成,像雷曼兄弟在印度就有2,500名员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暂时面临的寒流也将在短期内对印度服务外包

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主要接包国服务外包增速明显放缓,外部合作意愿增强。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服务外包主要承接国印度和爱尔兰等国外包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印度服务外包自上世纪末以来,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形成了目前世界离岸外包行业中印度一家独大的基本格局。然而,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受美国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印度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卢比升值等多种因素影响,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服务外包巨头利润率大幅下降。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nasscom预计,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率将在20%~25%之间,虽然增速仍然强劲,但只是往年增长速度的一半,而2008年产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下降5%~6%。另据《商业周刊》公布的数据,在印度最大的三家软件外包巨头中,塔塔集团2008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长率为4.9%,远低于2007年同期37%的水平;infosys在2007财年的利润增长率为18%,而2006年高达56%;wipro公司2007~2008年度营业收入增长较同期下降4%,投资回报率下降3%,利润增长率下降22.8%。股东回报率由2006~2007年度的23.1%暴跌至-14%。据报道,爱尔兰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2008年以来面临的形势也日趋严峻,欧洲许多发包方日益将目光投向成本更低的俄罗斯以及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接包商。

三、危机显现生机

在服务外包领域,金融危机带来的客观影响之一就是,传统接包国如印度等寻求合作的意向加强,而这却为中国这样后来崛起的接包国带来了极大的机会。事实上,在服务外包产业中,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会还远不止于此。

1、缩减成本需要外包。在众多行业备受冲击的金融危机中,唯独服务外包能逃过一劫,绝非偶然,服务外包行业本身的性质就注定了它今日的发展。美国许多金融机构深处危机之中,不得不压缩开支,大量裁员,但银行业务仍需开展,所以非核心业务的外包成为必然选择。

德勤资讯公司的高级咨询顾问就曾表示,一般会认为,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一些决策者的计划停顿下来,计划的发包也都暂停,这种决策困境导致了负面的冲击。长期来讲,外包本身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成本有效性也提升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存成为一个考验的时候,对外包的需求越是会增长。在金融行业,流程外包,从流程本身来讲,把它离岸出去,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可以达到40%以上。

在机遇与准备不断对接的情况下,中国2008年发展服务外包的形势也相对较好。根据商务部提供的相关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金额20.9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8%。而在2008年,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1~8月份共执行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金额1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另根据统计,截至2008年8月底,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800多家,就业人员33万多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50多家。

2、金融危机引外包人才回归。受金融危机冲击,各类公司纷纷裁员。根据美国劳工部2008年12月19日的报告:自2007年12月出现衰退至2008年11月期间,美国已发生20,712起裁员事件,受波及员工人数超过210万人,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就业岗位都有减少。其中,制造业减少8.5万个,建筑业减少8.8万个,零售业减少9.1万个,金融服务业减少3.2万个,休闲娱乐业减少7.6万个。

在裁员之外,美国很多公司还被迫压缩甚至冻结了招聘计划。由于就业市场萎缩,美国本土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求职都很难,曾经高枕无忧的热门专业毕业生也开始为找工作而忧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批各国留学生纷纷放弃原来的初衷,打算回国发展。

金融危机客观上给大量高素质人才带来了流动机会。据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判断,金融危机虽然会给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带来现实压力,但同时也会使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业务和人才逐渐流向中国,中国国内外包市场的潜力也十分巨大。此次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商务部外资司李志群在召开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8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上表示,面对金融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把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出去,金融界不少人才已从华尔街转向中国寻找工作,这就为我国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带来了难得机遇,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信心。

四、中国如何在服务外包中转危为机

1、紧抓机遇。金融危机对欧美高端服务外包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印度和爱尔兰等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增速在短期内会呈现出减缓的趋势。Gaftner印度分公司的研究副总裁parthaivengar说,虽然许多服务外包公司目前都在“观望”市场动态,但随着客户开始削减成本,服务外包业反而将有所增长。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为服务外包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时不我待,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稳准快地一举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才能在新的产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临如此难得而又巨大的机遇,我国各地区要统一思想,进一步坚定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走在时代前列的进取意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胆识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确立克服困难的新思路,提出解决困难的新招法,在克服困难中争取有新的作为,取得新的突破。

2、产业升级。服务外包有四个层次:外包1.0主要是发展呼叫中心等流程服务业务,技术含量较低;2.0主要是数据分析处理、it软件等信息技术;3.0主要是以法务、财务、咨询等为代表的知识外包;4.0则是以生物医药、汽车、动漫等研发设计为主的合同研发外包。当前,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大多处于二包三位,在全球服务外包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产业较低,大型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可为20%~30%,服务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10%。目前的中国服务外包在业务方面普遍存在着从事低端业务偏多,承接业务偏少的问题。在金融危机和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暂时趋缓的情况下,如果外包业务不向高端化拓展,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金融危机固然带来不可避免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清醒者”加快发展滋生了大量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机遇,可视为实现服务外包“跨越式”发展甚至“超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借助金融危机的风向,优化服务外包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服务外包长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3、合作共生。加强与国外接包商的合作,是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国内的合作也不可或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应对危机的最好策略就是企业群体的广泛合作,因此产业联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产业联盟的合作机制为联盟企业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合作发展的主题也转变为合作生存的共识。危机面前联合起来,群体化定制产品和服务。而目前,国内的诺赛已联合pHp中国、精理坊全面展开这一工作。这种情况下,产业联盟合作框架的搭建,开始促成众多中小公司在市场和开发等各方面的紧密合作。在联盟内,企业的合作基础是“利益共享,风险均摊,渠道为主,互通资源”。一方面要尊重现有渠道和拥有渠道的企业,培育市场;另一方面要保证资源的工作时间和状态,确保高质量的交付。诺赛的实践给其他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4、储备人才。服务外包,俗称“头脑+电脑”的行业,这是一个知识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服务外包,首要资源是人才。之前我国企业走向海外一直比较难,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人力资源问题。而现在,全球金融风暴继续肆虐、欧美不少金融人才失业,这与中国经济形势的相对平稳发展形成反差。不少留学人员有望回国,一些海外专业人才也可能到中国来找饭碗。我国企业可以较容易获得更好的团队、本地化的资源,从而把我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当地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结合。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应将高层次、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作为当务之急抓紧抓好。首先,要抓住欧美金融业和it业大量裁员,金融和人才招聘成本大幅降低的机会,通过对外的宣传交流和推介,积极吸引国外的大量金融和it人才回国就业,为中国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提供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储备。其次,要尽快研究制定吸引中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有专家估计,海外人才回流情况应该可持续至少半年的时间,各地应尽早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与措施。最后,还要加强各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和实训工作,加强培训机构与服务外包企业的互动合作,重点培养外包产业急需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努力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高地和服务外包人才集聚洼地。

全球危机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服务外包的生机更不容错过。唯有抓住机遇,转危为安,在服务外包的产业中,昂首阔步地急速前行,才能帮助中国更快地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中国服务外包业也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成长为明日中国的经济支柱。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倪斌.美国金融危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江南论坛,2009.1.

[2]邹新,宋玮,程实.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增速.中国经济时报,2008.1.24.

[3]无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聚焦金融危机对中国服务外包的影响.中国服务外包网,2008.12.19.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挑战;机遇;低碳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国内投资放缓,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和贸易保护致使出口下降,商品价格下跌[1]。外部经济环境逼迫我国的经济不断调整,改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拓

展新的投资领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加就业机会[2]。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致使我国的经济出现失衡。我国的经济变现为,经济低速增长,通货紧缩,投资减少,就业困难。由于市场需求减少,我国一些生产性企业陆续停产和倒闭。我国房地产行业价格泡沫严重,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我国出口急速下降,进口国的贸易保护压制我国产品,动用反倾销制裁我国出口产品。一些企业由于资金链条的断裂导致倒闭,人们对经济增长缺乏信心,限制消费,减少投资,我国经济要想提高投资质量还有待时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病是消费不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冲击到我国经济的弱点国内市场消费匮乏,原有的投入驱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在金融危机下不再可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可以显现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有问题,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造成危害。

(1)资源和生态环境难以支撑经济

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背后是对资源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致使环境破坏,造成土地、淡水等其他稀缺资源的过度消耗。我国主要资源的消耗量高于世界平均消耗量,但所换得的GDp增长数量却不高。当前国内能源需求态势难以遏制,推动了资源价格上涨陆续显现。河流的污染,水土流失,天然草场退化,是金融危机后期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2)经济结构失衡

由于受到出口导向的影响,我国产业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缓慢。对经济实体的投资过大,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发展占据优势,但也是金融危机打击的产业,有活力的轻工业和小企业未能充分发展。这些是金融危机期间就业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为,社会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将相对越来越少,带来相对人口过剩,即失业人口增加[3]。

三、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1)科技的创新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除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但还有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出口可以开辟新的主要领域,以往是以欧美为主的出口目标国,现在可以把制造业出口转向亚洲各国,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品出口。其次,投资于欧美金融市场的资金,会回流到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从美国的倒闭企业那里购买高科技技术和设备、品牌,缩短我国的制造业技术的差距。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下降,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金融危机削弱了欧美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我国企业有利于与其竞争。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拉动我国经济的复苏。

(2)拓展新经济领域

金融危机后的新兴经济是低碳经济,新产业如清洁能源项目、基因工程,这些产业必将引领经济复苏。低碳经济正在全球市场领域兴起,各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就要更换生产设备,市场需求无比巨大,为我国制造业创造了机会,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2]。受到重创的金融机构更青睐低碳经济。外国公司在积极准入,其绿色技术正在进行广泛的验证和推广。低碳经济市场能够带来机遇,能够恢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的转折点,可以扭转市场秩序。目前已有金融机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金融业务中。低碳代表了新的产业和新的竞争优势,是对国家政策的支持。绿色金融将成为金融业务的亮点,能够了解公司的信誉和气候变化对其盈利能力造成的影响[4]。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对我国一些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调整带来了机遇。我国企业的活力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处于经济失衡的局势,就必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科技研发力度,引领新的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渠道,拓展低碳经济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益平.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

[2]樊纲.后危机时代的五个趋势[J].理论学习.2009,(8).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6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随着全球新一波金融危机的到来,很多中小企业都很难逃过这一劫。订单减少,大批裁员,纷纷倒闭。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能否改变命运,就要看自己能否抓住机遇。

机遇一:催债公司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些和金融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企业资金捉襟见肘。现金为王!先把欠账收回来!“催债师”,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小行业,被陷于三角债中的老板们“委以重任”,成为他们在金融漩涡中挣扎的救命稻草。

机遇二:网店

绝大部分人在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时还会选择更加优惠的购物方式:网购。由于网店没有实体店面,而且在员工工资方面可以节省不少开销,从而同样的产品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出售。马云就在金融危机中嗅到机遇,追加淘宝五十亿投资!

机遇三:零售业

金融危机给零售企业带来了并购的机会,这意味着零售企业将面临大的洗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给了中国零售企业做大的机会。

机遇四:新能源投资

金融危机以来,能源价格上涨的局面已经终止,现在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下探,中国经济如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世界经济脱钩,保持旺盛增长,就能享受到内需强劲、成本价格走低的良好环境。汽车的需求也会逐渐上升。

机遇五:服务外包业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7

 

关键词:结构升级 产业调整 美国金融危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它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步伐减缓,社会经济普遍萧条,海外投资减少,商品进出口量降低,股市下跌,证券保险业的业务量减少,房地产销售处于低迷阶段,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国家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等;另一方面,只要中国理性地应对.充分掌握好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经济体系,就能化“危”为“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的那样:“我们中国的目标,就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应该是最早复苏和振兴起来。我们必须有这个信念和决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本土带来的损失难以计算,但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怎么会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呢?笔者认为.出现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读以及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读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认为“个人的义务在于以扩大自己的资本作为前提利益且为目的本身的想法”。换句话说。个人的职业义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扩大自己的资本。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大多数人主要信奉的是新教,所谓美国精神就是新教伦理的发财教义和实用主义的方法,美国人利用多种手段达到自身资本的无限积聚、积累、扩张。他们把赚钱当成自己的天职,似乎赚钱本身只是用来接近上帝的途径,他们勤奋工作,杜绝享乐以至禁欲,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因而积累财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在他们眼里时间就是金钱,生前赚更多的钱,做更多的善事,死后就有机会上天堂。作为一种广泛风行的社会精神气质,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以这种精神作支撑。它作为欧洲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积极的一面。当然资本主义精神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即根源于一些美国经济精英对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读,使这种“精神”走向了反面。正是美国华尔街几个投资银行的财团、董事们为拿到丰厚的薪酬,完全抛弃了责任信托,玷污了上帝荣耀的“天职观”,为转嫁风险,他们发放房地产抵押债券,卖到美国的金融市场,外国政府和老百姓都可以去购买,导致经济过热,后来美联储为保持经济稳定,多次出台加息政策,使得房地产泡沫逐渐破裂,贷款利息逐渐升高,低信用的贷款人无力还贷,银行不能向投资银行兑现,投资银行也无法拿钱给社会大众,于是引发一连串的经济崩溃,从而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二)金融监管的缺乏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房地产银行贷款政策和房地产中介信用评级的标准,在美联储实施降息时。让银行钻着房地产中介丧失责任信托的空子进行放贷,银行决策者们只顾着享受次级抵押贷款这块大蛋糕,忽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忽视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提升银行不良贷款率。各房地产中介评级的标准没有实行金融监管,这些房地产中介自始至终都是全球次级债市场暴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房地产中介开始违规、造假,用假的数据和假的收入证明来欺骗银行,偏离了公正客观的原则,这是对市场投资者极其不负责的态度。

金融监管部门没有有效防范金融产品中存在的风险。美国次贷客户的还款保障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活跃时,贷款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人而不必担心风险,贷款者也不必担心还款问题。他们可以通过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卖掉房子进行还贷。金融衍生产品能给贷款银行、投资银行、投资者等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快速增长的房地产信贷积累了风险的隐患,当房市降温时,所有的问题和风险都会暴露出来,部分无资格或没有偿债能力的消费者进入住房信贷市场,加上竞争使得贷款银行只顾极力推广金融产品,缺乏控制风险的措施,这些问题和风险造成美国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受到重大损失,次贷危机逐步形成。

二、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直以来,美国号称以资本主义精神立国,号称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监管和银行体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出现在这些方面,这不能不令人反思。同时,这次金融危机也使中国许多深层次问题很快地暴露出来,使我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国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的缺陷,必须对症下药进行改革,从而把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一)促进房产地中介的结构升级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危机出现以后房地产业的低迷状态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小的震荡,怎样才能让我国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房地产中介在房地产经营和销售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危机出现之前.由于房地产中介的不断升温,使得房地产中介行业很难进行完整的结构升级。危机爆发之后,在房地产市场成熟的国家,中介成为房地产经营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环节。国外房地产中介机构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而且拥有相当厚实的经济实力和信息网络,为营造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房地产中介公司态度冷淡,尽管已经有许多人介入到房地产中介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房地产中介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房地产中介结构升级带来了机遇。

首先,有些大型房地产中介可以联合中小型房地产中介共同发展。把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中介不能受理的业务接收过来,将自身受理的小型业务交给他们,每笔业务按照业务量大小相互支付交换费.以促进中小型房地产中介的抗风险性,提高业务量和服务水平,对于大型房地产中介来说也是拓宽自身业务规模的好机会。

其次,部分大型房地产中介可以建立房屋装潢设计和房屋建材机构,推出以房屋销售、装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吸引顾客眼球,让顾客感觉到与该房地产中介做业务的实惠、省心、放心,这种结构升级,对中介公司的未来决策和发展是一次机会。

最后,多数房地产中介可以趁机提高员工的素质,定期开办学习班,采用服务质量等级制淘汰低层次人员,引进专业水平高的人才,确保房地产中介具有开发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策划、法律咨询、营销顾问、房地产市场调查以及外立面、户型设计等的服务内容、质量和水平,从而提升中介公司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8

关键词:全球性 金融危机 经济新闻报道 新闻媒体 改进金融危机概况

金融危机的概况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这场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冲击之强超出预料。这次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非常严重,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内经济也受到了影响,其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时期。

金融危机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波及到其他行业,其中传媒业由于对广告收入的依赖同样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无法独善其身。

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广告收入增速减缓。各类媒体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所受影响都是有差异的。一些新媒体可能会面临断炊。时效性较差的杂志退市之声此起彼伏。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带来的全新机遇

尽管金融危机给传媒业尤其是报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新闻媒体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危机面前,我们更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看到金融危机给经济新闻报道带来的全新机遇: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重大经济事件频繁发生,这一切给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随着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大面积蔓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原本对经济报道不太关心的受众此时纷纷热衷于了解财经大事,给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市场。

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是不幸的。但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应对,转危为机,充分利用好这次危机给经济新闻报道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经济新闻报道新形势,以适应国际背景和受众市场的新需求。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探索与改进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报道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主题、角度、尺度和精神,成为业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面前,经济新闻报道要转危为机,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积极引导舆论,提升全民信心。金融危机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金融危机造成失业率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对未来感到迷茫。这突如其来的一切不仅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处在金融危机阴影中的人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信心下滑,对未来失去信心。

“顺境时多报困难,逆境时多报亮点”,这是宣传战线长期遵循的规律。这条规律如今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个物质和精神遭受双重打击的特殊时期,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信心,而很大程度上。信心就是从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中来,积极而正面的信息。可以带给人一种逆势而上的勇气。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新闻媒体在进行经济新闻报道时要认真筛选新闻事件,进行积极正面的报道,并进行深入的解读,从中挖掘激发人们生活信心的内涵。帮助人们早日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

凸显平民视角,强化服务意识。经济新闻一直处在“记者写得累,编辑编得苦,读者不愿看”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因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经济新闻报道缺少贴近性,缺乏平民视角。欠缺服务意识。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受众对经济信息的渴求与日俱增,经济新闻报道只有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从平民视角出发,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吸引百姓的眼球,开辟广阔的市场。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贴近实际,关心平民。经济新闻报道要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受众在地域、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点。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经济报道也要尽可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受众的角度人手报道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现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表面上看是一些重大经济事件的发生、宏观经济数据的变化,但其实质上是百姓手中的股票下跌、房子贬值、财富缩水,甚至是家人突然之间失业。老百姓关心的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所以经济新闻与其空谈经济现象、空列经济数据,不如多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多报道老百姓关心的事,这样更能吸引百姓的眼球。

第二,强化服务,增强实用。经济新闻除了要好看外,实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受众对经济报道实用性、服务性的要求更加凸显。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百姓对就业、投资理财、消费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更加关注。在阅读经济新闻时,已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了解。而更希望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运用于日常经济生活中。根据新形势下受众的这一需求。新闻媒体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实用性,给“有所求”的受众提供大量的实用财经信息,并引导他们采取理性的投资理财举动。总之,报道的内容要为百姓提供便利,满足百姓在各经济领域中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符合读者的需求,从而打造出更广阔的受众市场。

开拓广阔视野,立足全球高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新闻媒体在进行经济新闻报道时应该树立全球意识,不能只将目光局限在具体的新闻事件上,应将其放在国际大环境下进行报道分析。新闻媒体应当基于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清醒判断,不断跟踪全球经济结构、各国产业分工和发展动向,立足全球来报道经济事件,思考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现象。新闻媒体只有开拓视野、立足全球,才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经济新闻报道的方向,使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战略意义。

而且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读者对全球资讯的需求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因此新闻媒体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地方,应立足全球、关注国际,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经济新闻报道。

注重深入解读,增加新闻厚度。以前除专业经济媒体外,其他新闻媒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往往只提供新闻事实,很少解读事件的内涵。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经济事件扑朔迷离,各种经济政策层出不穷,逐渐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老百姓对于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事件和政策非常关注。希望能深入了解,提出了对新闻进行背景分析、理清相关事件

脉络、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媒体及时报道并深入解读,挖掘经济现象的价值和内涵。

在新形势下,针对受众提出的新要求,新闻媒体不仅要及时经济新闻报道。更要对报道进行详细深入的解读,满足受众对事件深入了解的需求,使读者获悉报道中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做到不仅及时准确地回答“有什么”,而且正确地回答这些“有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和“该怎样”。新闻媒体要以新闻分析的视角探求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以此增加新闻厚度,使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凸显出来。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要积极应对、把握机遇,开拓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思路,探索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方法,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方式。要本着“三贴近”的原则,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深入解读经济新闻,积极引导舆论,提升百姓的信心,帮助人们尽快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

“隐逸”的“逸”

吕新平

王君老师发表在《语文建设》2008年第6期上的案例文章《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段》里有这么一段实录,师生一起探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这句话的含义:

师:隐选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选、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选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

隐逸之“逸”果真给人“飘逸、安逸”的感觉吗?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息产业发展对策

信息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几乎所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行业,信息产业也难以幸免。从目前情况看,危机与机遇并存,如何正视危机影响,积极主动应对,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金融危机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

(一)全行业增速放缓

自2007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增速始终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008上半年虽有小幅回升,但进入三季度增速又开始回落。到9月份,全行业增速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通讯行业低于全行业增速8.4个百分点,计算机低于全国增速5.2个百分点,增幅回落主要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低迷、国内电信业体制改革和国内电信运营商投资发展平缓因素所致,通信业国内外市场都出现明显下降。

(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投资机构和基金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扩大,风险投资纷纷缩小资金规模、放缓投资步伐。这也意味着对风险投资有强烈偏好和依赖的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困难。

(三)出口增长乏力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全球电子信息市场需求萎缩,将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首先是占电子信息市场很大份额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缩减电子信息支出,国际市场增长空间快速收缩;其次是欧美国家居民消费能力降低,需求变弱,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萎缩;第三是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减弱。

(四)软件行业业务缩减

由于软件业具有国际化特征,我国软件服务业也会受到影响。一些欧美企业不得不取消原本要实施的外包项目或者缩减其规模,这对于以承接欧美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来说,将面临订单减少、业务萎缩等影响。

(五)加工贸易企业困境加剧

受外部环境和国内宏观调控影响,电子加工贸易企业获利空间明显减少,生存压力不断加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受人民币升值、税收改革、新劳动法实施和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高企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例如新劳动法实施,电子制造企业人工成本需要增加10%;电子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增产不增收。例如手机平均售价比年初下降30%多。全行业三资企业2008年1-9月实现销售利润率仅有3.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比内资企业利润率还低1.9个百分点;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开拓国际市场异常困难,加工贸易订单明显下降,来料加工出口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

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矛盾也更加突出。一方面,像集成电路、关键器件等新兴行业技术较差,发展模式主要是两头在外,产品大量依赖进口,2007年仅集成电路这一项逆差就高达1042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上游核心技术领域竞争力缺乏,价格竞争局面日益恶化,内资企业市场份额大幅下降,手机内资品牌市场份额从高峰的68%下降到目前不足30%,手机行业收入和效率增幅出现负增长。

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机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我国企业还是要看到其中蕴藏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

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相对独立,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加上外汇储备充足,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仍然能在较稳定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下稳步发展。同时,一些国外资金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选择进入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避险。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本供给也面临一定的历史机遇。

发达国家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资金链断裂资金短缺,成本上升,可能会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我国的一些优势企业可以发挥成本低、资金充裕的优势,抢占海外市场,适时开展跨国并购、引进技术及人才,改变以往在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劣势地位。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企业面临巨大发展阻力,短期内难以恢复,更难顾及发达国家以外的市场。我国企业将获得在弱竞争环境中开拓新兴市场的机会,尤其是对印度、东欧、拉美、非洲等地区的需求还有很大挖掘潜力。

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包括人才、人力资本和企业融资,银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对中小企业放宽融资政策,一些技术输出的障碍和壁垒在减少等,这些政策调整都十分有利于国内中小企业增强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国家针对启动内需,在扩大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方面都有明确政策出台,如“家电下乡”计划的深入实施等,信息产业作为启动内需的重点,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国际购买能力降低,提升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在未来几年内会明显下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低廉,将较好地迎合发达国家消费者对廉价商品逐步扩大的需求。

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自身要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在金融危机和市场低迷时期,企业要加强技术测试和新产品研发,在掌握关键技术上狠下功夫,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耐心等待市场机会的到来。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好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为危机过后的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同时,企业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抓紧生产设备与技术采购,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善企业生产条件,加大应收款清收力度,尽可能减少利润损失,保证企业资金安全。

其次,加强整合能力以储备下一轮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下一轮发展储备资源和能力:一是梳理企业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为主业“挤出”部分资金。二是针对企业未来增长点,开展技术和业务收购,利用危机带来的“贬值效应”,重点收购对核心业务有支持作用的先进技术和业务模块,增强本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多位于国际产业链末端,购买技术成本很高。而现在,购买一个国外企业的成本,比以前购买这个企业的一项技术的成本还要低。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要抓住机遇,收购、兼并国外同类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优势。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国际市场软件外包力度加大,中国企业应主动承接国际市场的这一业务。三是实现“剩”者为王效应,开展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危机和压力下生存下来。

再次,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符合产业政策、有实力条件的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引导和扶持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适合本国市场,特别是农村的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要重点挖掘印度、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潜力,为过剩生产能力和产品找新的销售渠道。

(二)产业层面

首先,针对三种不同的冲击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针对信息产业自身的周期性问题,要重点引导产业投资方向,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多方面共同研究制定重点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战略;鼓励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培育具有持续竞争能力和增长能力的产业主体;引导产业布局调整,鼓励企业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

针对我国经济波动问题,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打造大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由投资推动型向投资和消费共同驱动型转变。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要刺激国内需求,同时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利用我国相对安全的金融环境,吸引国际资金投资我国信息产业;研究制定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办法,降低危机对产业的危害程度。

其次,利用经济和产业调整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引智与人才储备力度,着力建设健康的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原来欧美企业的外包业务集中在印度,由于金融危机带来印度成本过高,一些欧美订单将流向印度以外。根据金融危机后软件外包市场出现的萎缩,应抓住危机给大企业带来机遇,做好承接软件外包高端业务的人才储备工作。要抓好高端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的智力引进工作,通过引进“外脑”,激活内力,更新观念,拓宽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视野。要建立全国信息产业人才库,逐步完善人才使用、拆借与交流合作平台。要重视基础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利于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快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建立植根于中国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重点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同时,要着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立创新型产业,重点建设低成本的研发环境。

再次,跟踪研究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引导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全球资源整合。跟踪发现因危机而陷入困难的优势企业,寻找因危机而大幅贬值的优质资产,及时引导国内企业对其进行并购、整合,形成我国信息产业新优势。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当前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特别要做好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子信息市场开发。同时要注重启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契机,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的融合,鼓励企业发展适合于农业农村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努力占领农村市场,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很有潜力,在启动市场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结论

总之,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信息产业虽然面临许多压力和危机,但同时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要用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制定在危机下和危机后产业的发展思路;要在危机和压力下,保存和发展实力;要加快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形成更强的产业主体,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向电子信息强国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篇10

随后审议通过的《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贵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多项措施。

2008年11月起,贵阳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年底前开工了60个总投资近150亿元的项目,并抓紧完成40个涉及资金67亿元的重大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同时,贵阳市上报的一批重大项目被列入国家、省里支持的重点项目。“今年可算是贵阳市有史以来开工项目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一年。”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周告诉本刊记者。

“实践证明,危机往往能够‘逼’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思路和办法。”在贵阳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结束时的总结讲话中,李军鼓励贵阳各级干部勇挑重担,想方设法转“危”为“机”,“有的时候,困难和问题乍一看‘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1%的机会,就要尽100%的努力去争取。”

从记者与袁周的对话中,也感受到贵阳面对危机时的从容与自信。

记者:2008年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却先后遭遇了特大凝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这对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否有影响?

袁周:基本没有。2008年,贵阳虽然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全市上下思想统一,鼓足干劲,强化措施,确保了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列车始终开足马力,不断前进。

记者:面对困难,贵阳的干部群众是如何应对的?

袁周:我曾粗略计算过,凝冻过后一共110多个周末和节假日,从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各部门一般干部,大多数人没有休息过一天,抢抓时间、抢抓机遇,把凝冻灾害和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2008年初,面对特大凝冻灾害,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超前部署,科学应对,取得了服务业快速增长,工业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恢复抗击凝冻灾害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大灾之年出现了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的大好局面。

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贵阳采取了实施大项目带动、促进银政企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应对。

记者:在新的一年,贵阳的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