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9:45

旅游管理发展篇1

“十百千”工程即要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成10个以上旅游经济强县、100个旅游经济强镇、1000个特色旅游村,以此构成旅游经济强省的支撑体系,为我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市的目标是:20*年,*镇、*村、清漾村分别创建省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2009年,*市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市,同时再争创一批旅游强镇和特色旅游村;2*0年,完成省旅游强镇和特色旅游村创建工作。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以建设省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政府主导战略,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市“千年古道·锦绣*”旅游品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现代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

三、评分指标

*省旅游经济强市创建工作主要由6个检查项目组成,153个检查要点,总分900分,得分63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的六项必备条件必须全部达标。具体内容如下:

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200分)。内容包括旅游业收入占本县GDp的相当比重;旅游业总收入与全省县相比居领先水平;年接待游客人次;年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次;拥有年接待游客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全市旅游景区门票总收入等。共6个检查项目,涉及6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2.旅游产业定位与政府主导机制(150分)。内容包括市政府对旅游业作出明确且重要定位;本市旅游业被纳入国家或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旅游总体规划范畴;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且有效实施;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建立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业发展有专项经费保障;旅游相关部门推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财政、规建、国土、交通、文广、林业、物价等部门);旅游部门参与评审旅游投资项目的立项、规划等,确保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有旅游功能的重点项目开发符合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旅游统计等。共13个检查项目,涉及13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3.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150分)。内容包括市境内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景区质量管理;资源开发规划和保护;特色旅游产品与旅游宣传促销配套;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共5个检查项目,涉及28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4.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150分)。内容包括旅游标识及语言环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交通;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厕所;市旅游部门积极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旅游业国家和行业标准;市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制定颁布(或执行省、市级旅游部门制定的)家庭旅馆(乡村酒店等)、农家乐等服务质量标准等。共11个检查项目,涉及30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5.旅游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150分)。内容包括旅游市场质量监管与执法机制;旅行社规范经营;旅游市场秩序;游客满意率(问卷调查)等。共4个检查项目,涉及19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6.加分项目(100分)。内容包括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有机构、有规划、有部署、有总结和检查;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市旅游及相关部门每年组织开展行业岗位技能竞赛、优秀导游员评选或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政府及部门在全市居民中持续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市有关部门以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宣传居民中涌现出的支持旅游发展、服务旅游、善待游客的先进典型;饭店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培训;旅行社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培训;a级旅游景区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培训;旅游企业有直接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旅游培训工地等。共10个检查项目,涉及12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四、职责分工

1.市府办:

(1)组织开展全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活动。

(2)提供近三年市人代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旅游产业定位的文本、文件资料。

(3)提供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建立旅游业发展协调机构,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相关纪要、文件资料。

(4)提供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文本、资料。

(5)提供我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文件、资料。

(6)提供近三年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旅游发展会议的纪要、文件及资料。

2.旅游局:

(1)协调、指导、实施“十百千”工程的整合工作,解决“十百千”工程中疑难问题。

(2)会同市人劳局提供建立“风景与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编制、文件等。

(3)提供拥有年接待游客量5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点的资料、数据。

(4)提供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的资料、文件。

(5)提供主要旅游景区点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牌和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型符号资料。

(6)提供近两年旅游市场促销年度计划和目标,并付诸实施的资料。

(7)提供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旅游市场促销活动的资料。

(8)提供我市每年组织的较大型的旅游促销活动方案、能体现活动过程的图文资料。

(9)提供反映我市旅游形象和主题的图文、资料。

(10)提供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地和商业街区均设有旅游咨询服务点,接受游客咨询投诉,提供旅游宣传资料,代办住宿、交通预定,提供电脑触摸屏电脑旅游信息查询的图文、资料。

(11)提供对外公布旅游咨询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的材料。

(12)提供广告、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地均设有中英文的旅游地图广告的材料。

(13)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场所的接待人员具备能用普通话、英语接待的相关材料。

(14)提供*国内旅行社的材料。

(15)提供旅行社服务质量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相关资料;提供国家或省的示范文本的签订旅游合同,合同率签订率100%,两年来未发生严重质量事故的资料、数据;提供全市导游员的名单。

(16)提供旅游饭店客房床位数总量满足80%以上旅游者需求的材料。

(17)提供有境内四星级酒店的材料;提供我市旅游饭店星级率达到70%,各旅游饭店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型符号,饭店交通订票功能,免费提供本市的旅游地图,按照省地方标准创建“绿色饭店”的图文、资料、数据等。

(18)提供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餐馆实行标准化管理的有关材料。

(19)提供旅游区(点)能满足旅游者需要,布局合理,旅游厕所的服务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关图文照片和资料。

(20)督促旅游购物场所及餐饮场所提供其厕所能满足旅游者需要,布局合理的有关图文照片和资料。

(21)提供*旅游网与*之旅链接的有关材料。

(22)能免费提供反映当地旅游资源宣传册的有关材料。

(23)完成旅游市场管理与人才培养31项工作的资料和文件。

(24)提供旅游投资项目立项、规划,旅游投资项目的土地出让的有关材料及文件、纪要,确保旅游发展规划实施。

(25)提供拥有a级景区外,部级称号的旅游资源的材料、文件。

(26)负责对实施“十百千”工程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做好与省、*市“十百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沟通汇报工作。

(27)协调、督促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8)做好迎检阶段的相关工作安排,尽量少失分,确保2009年通过省旅游经济强县检查验收。

3.宣传部:

提供我市电台、电视台及今日*等新闻媒体有固定旅游栏目的相关材料。

4.统计局:

(1)提供20*年、20*年我市旅游业所占全市GDp比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的数据及资料。

(2)联系*市统计局,提供我市20*年、20*年旅游业总收入在全市各县、区排名前三的数据资料。

(3)会同旅游局提供近两年来全市年接待游客人数200万人次以上的相关数据资料。

(4)会同人劳局提供近两年来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00人以上的相关数据资料。

(5)会同旅游局提供近两年来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50万人次以上的相关数据资料。

(6)会同旅游局提供全市旅游景区(点)门票总收入1000万以上的数据和资料。

(7)与旅游局联合下发旅游统计制度文件。与旅游局联合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提供20*年、20*年与旅游局一起对海内外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每年2次以上,要求满意率在95%以上),并对外。

5.交通局:

(1)提供距城区50公里以内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有关材料。

(2)提供有高等级公路连接高速公路通往城区的材料。

(3)提供通往城区的高等级公路上有规范的交通标识的图文资料。

(4)提供境内交通车站、码头有旅游巴士或出租汽车服务,有高等级公路连接城区和主要旅游区、点的材料。

(5)提供城区通往旅游区点的高等级公路有规范的旅游交通标识的图文、材料。

(6)提供城区主要道路有规范的交通标识图文照片。

(7)提供距城区100公里以内有民用机场的材料。

(8)提供距城区50公里以内有火车站的材料。

6.卫生局:

提供各类餐馆食品卫生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的相关材料。

7.财政局:

(1)提供政府每年核拨经费100万元以上保障旅游市场促销经费的数据材料。

(2)提供政府每年核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数据。

(3)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8.发改局:

(1)提供旅游业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文本、资料。

(2)提供我市旅游业纳入年度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文本、文件资料。

9.林业局:

提供我市对旅游区、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资料、资金投入情况的数据。

10.环保局:

(1)提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于或大于80%的证明材料。

(2)提供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等于或大于60%的证明材料。

(3)提供城区噪声平均值等于或少于58分贝的天数不低于200天的证明材料。

(4)提供城区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不低于200天的证明材料。

(5)提供饮用水质合格率不低于95%,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的证明材料。

(6)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11.农办:

提供*市乡镇及旅游区(点)、家庭旅馆及农家乐床位300-800床位的清单、户名。

12.规建局:

(1)会同工商局提供有地方特色风味餐饮较集中的街区及适合主要客源地游客口味的餐馆名称。

(2)提供城区主要街道的厕所数量,其适应满足旅游者需要,布局合理,旅游厕所的服务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关图文照片和资料。

(3)提供旅游区点有灯饰夜景或晚间室外游览项目的资料。

(4)提供对旅游经营单位用水保障的证明。

(5)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6)提供须江公园园林保护投入及有关措施的相关材料。

13.工商局:

(1)会同规建局提供有方便旅游购物的步行商业街区,旅游购物场所设计本地特色商品专柜,标志性旅游纪念品的图文资料。

(2)提供有旅游小商品市场或夜市的有关材料。

14.文广局:

(1)提供我市对旅游区(点)的文物保护的措施,投入资金的相关文件、数据。

(2)提供有常年为旅游者提供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方案、资料。

15.电信局:

提供*市区及旅游区点的公用电话,分布合理,完好无损的资料。

16.水利局:

提供水上游览项目的有关材料。

17.供电局:

(1)提供对旅游经营单位用电保障的证明。

(2)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18.安监局:

(1)提供组织旅游等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的相关资料。

(2)提供全市近两年内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证明材料。

19.质监局:

(1)提供全市近两年来旅游业无重大质量事故发生的证明材料。

(2)配合相关单位指导旅游推荐单位、饭店、旅游区(点)、旅游购物场所、旅游推荐餐馆,设置规范、醒目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3)配合做好旅游地图广告牌、旅游交通指示牌等的规范设置工作。

20.公安局:

(1)制定专门针对游客遇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迅速出警制度。

(2)做好迎检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

21.国土局:

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22.农业局:

提供我市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志的绿色食品名录及相关资料。

23.人行:

提供星级饭店和城区主要街道外币兑换点的材料。

24.*镇:

(1)提供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到位资金达5000万以上的证明材料。

(2)提供特色旅游项目马术场的有关材料。

(3)20*年完成*省旅游强镇检查与验收。

(4)清漾村20*年完成*省特色旅游的检查与验收。

(5)提供本乡镇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25.*乡:

(1)确保*村20*年完成*省特色旅游村的检查验收。

(2)提供本乡镇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材料。

五、创建步骤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市的“十百千”创建工作分以下阶段组织实施。

(一)准备动员阶段(20*年8月前)

1.召开市“十百千”工程创建前期工作筹备会,布置“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的具体任务。

2.制定“十百千”工程创建的实施意见、责任书。

3.在相关媒体上开设“十百千”工程创建专栏,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创建氛围。

4.召开“十百千”工程创建动员会,与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和单位签订责任书。

5.向省旅游局提出申请参加“十百千”工程创建的活动报告。

(二)创建阶段(20*年8月至2*0年)

这一阶段是“十百千”工程创建的实质性阶段,分为二个时间段展开工作:

1.20*年与2*0年为重点创建强镇(乡、街道)和特色旅游村时段。

结合我市实际,20*年我市确定*镇和清漾村、*村分别参加强镇和特色旅游村的创建。

(1)有关镇、村要对照《*省十百千工程强镇、强村办法》的标准和要求,成立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并将有关人员名单报市创建办。

(2)有关镇、村要落实创建任务,确保完成一项,合格一项。

(3)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图片,整理成册。

(4)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督查、考评,推进强镇、特色旅游村工作的开展,并做好迎接*市创建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2.2009年为创建旅游强市时段。

根据我市20*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经验,现把我市创建旅游经济强市分为具体实施阶段、全面迎检阶段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其内容分别为:

(1)具体实施阶段(2009年1月-7月)

①有关镇、村及部门要对照《*省旅游经济强县检查标准》,分组落实创建目标任务,明确责任;

②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图片,整理成册;

③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对不符合标准的督促及时整改;

④汇总信息,组织编写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工作进度;

⑤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动态报道;

⑥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突出环境、秩序、安全、服务四个重点,市、镇、村三级联动,全力营造优质的旅游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2)全面迎检阶段(2009年8月-2*0年9月)

①各责任乡镇、部门根据任务分解和落实情况,做好自查自评工作;

②领导小组对各责任乡镇、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③邀请市人大、政协领导和代表、委员对创建工作进行视察、督查;

④在自查初评基础上,向*市旅游局提出初审申请,受理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的初审申请,领导小组组织初审组对镇、村创建情况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

⑤接受*市旅游局初审组的检查,按照初审意见进行整改,查漏补缺;

⑥领导小组再次组织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⑦迎接省旅游局检查验收,确保顺利通过。

(3)总结、提高阶段

①对我市“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进行总结;

②按省旅游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抓紧抓好整改工作;

③不断深化,创出特色,把旅游经济强市的成果变为一大产品,形成品牌推向市场,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化进程。

六、有关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市、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对于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创强活动的重要性,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创强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领导,强化督查。成立*市开展旅游“十百千”工程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项目建设与卫生环境整治组、旅游服务组、台帐资料组四个专业工作组。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安排具体人员,落实相关创建任务和工作职责,确保创强工作顺利开展,并做好文件、资料、图片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创建信息的汇总编报工作。

旅游管理发展篇2

摘要:该文在肯定了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形势后,指出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营销渠道单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政府主导、科学策划、挖掘内涵、扩大影响、树立品牌、集聚人才、永续发展、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机遇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2]为了深入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3]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总地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1]

1.3近年来乡村旅游红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4]

2.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弊端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3.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

3.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3.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旅游管理发展篇3

1.缤纷绚丽的人文旅游资源

灿烂悠久的历史留给山西丰厚的文化积淀,“全省已经查明的旧石器遗址近400处,而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就有150多处,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旧石器遗址——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就在山西;“现存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位居全国第一;现存古建筑18118处,全国最多,唐代以前建筑全国四处,全在山西,宋、辽以前的地面木构建筑106处,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唐代以来彩塑最多的省份,共有12712尊;现存的寺观与墓葬壁画达2400多平方米,居全国第一”;有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大同、代县、祁县、平遥、新绛等。

2.多姿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有多种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除了沙漠和海洋外其他的自然景观一应俱全。山西地处我国中部,位于季风与非季风的过渡带,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在这种过渡性气候类型下形成了独特多样的自然景观。

山西有野生动物405种,“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属部级的四个),森林公园30个(其中属部级的有18个)”。其中独特的生物景观有宁武芦芽山的褐马鸡,历山自然保护区的娃娃鱼、猕猴等;山西位于

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必然会形成为数众多的瀑布、水库、峡谷等水体景观,如壶口瀑布、龙门、宁武天池、以及有中国“死海”之称的运城盐湖等。

3.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

山西是南部的农业文化向北部游牧文化的过渡区,位于北京西安两大垄断区域的中间。在山西高速路网的支持下,山西用最为便利的交通将两大旅游中心联系起来,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旅游者中的一小部分在路过山西时停留一下,对山西的旅游来说就会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4.薄弱的旅游基础

旅游业总是与青山绿水、轻松舒适连接在一起,可是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担负着我国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原煤输出任务以及北京、华北地区的输电任务。由此带来的大气、土地和水体污染却使山西的环境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再加上山西旅游业发展比较晚,山西在人们印象中烟囱黑烟滚滚,道路煤灰飞扬,河流浑浊不清。

山西位于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界线上,气候复杂、多变。春天干旱、多风沙,夏日降水集中,秋天寒霜屡降,冬日寒潮突袭、大雪弥漫,一片白色世界。在这种气候类型下必然造成山西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这些都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桎梏。

二、山西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脱节

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只有与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山西的旅游营销主打的是文化牌,主要是一些古建筑,晋商大院等的推介,殊不知山西的自然风光丝毫不亚于其文化景观,如:五台山高山草甸上马儿悠闲自得;宁武天池犹如人间瑶池;壶口瀑布“齐万水与一壶”;漂浮“死海”(运城盐湖)之上,宛如畅游于远古神话之中;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原始,和谐自然。对这些自然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导致宣传和开发不够,降低了旅游吸引力,回头客少,旅游淡旺季明显。

2.旅游产品开发落后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举世公认,但好的资源只有变成好的产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山西的旅游产品开发目前还处于低级档次,只有少数景点可以称其为产品,大部分旅游资源还在经历着风吹日晒,无人问津的惨状,许多资源正渐渐失去它们的旅游价值。

3.景点管理混乱

在旅游过程中,好的管理可以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相反管理不善就会给旅游者的旅途带来不悦,减少客流量。目前山西个别旅游景点管理比较混乱,在旅游过程中经常发生抢客、拉客,跟卖、强卖等宰客现象,一方面给旅游者带来麻烦,另一方面也损坏了山西的旅游业形象。

三、发展山西旅游的对策

1.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山西要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还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煤矿、钢铁、电厂、炼焦等重污染企业的生产,提高环境标准。大力提高居民素质,加大教育投入,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爱护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要提高各个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旅游资源、增加游客的回头率,促进他们宣传山西的积极性。

2.建立全新的投资模式

山西目前的旅游投入主要还是来自政府,资金来源不足,以后不仅要加大开放力度,大力吸引省外,国外资金,而且要把重点转移到省内民营企业家及居民投资上。在引资模式上可以考虑在当地旅游资源保护部门的牵头下,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分红或者在当地旅游资源保护部门的有效管理之下进行开发,切不可将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权完全的转让于社会上的开发商,资源保护要放在第一位。

3.建立全新的营销模式

山西既然主打的是文化牌就不能简单的把古建筑展示给游客看,而是要挖掘这些古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古建筑里曾经有过灿烂的历史文化,现在人们有了解这些文化的需要。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再与古建筑相结合就一定能获取理想的市场效益。这些年来随着《乔家大院》等一大批介绍山西文化的影视作品在央视的上映,再加上报纸、网络等传媒的大力报道,山西的一些旅游产品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既廉价效果又好的营销方式。山西有文化有历史的景观还很多,我们一定要逐一的开发它们的文化内涵,这样就能使山西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4.山西特色旅游产品设计

山西的众多旅游景点都在各自独战,这样既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利于山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如果对这些景点进行整合,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共同开发、共同营销,不仅可以节省财力、物力,而且也会促进山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目前已经形成的佛教文化、晋商文化、根族文化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发以下旅游产品。

平遥、大同、代县、祁县、新绛组成名城文化旅游线。这条线基本上沿大运高速公路成线分布,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在平遥古城的带动下亦有着较大的潜力。

太原及朔州组成煤炭旅游线。这条线是我国的能源基地,煤炭品种齐全,开采规模大、设施齐全,方式多样。在当今我国能源紧缺的环境下,以关系能源安全为主题的旅游亦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万家寨、壶口瀑布、龙门、风陵渡、鹳雀楼、三门峡水库等组成黄河沿线景观。这条线沿黄河分布,文化内涵丰富,自然风光秀丽、多样,有山、有水、有瀑、有湖,基本上包括了全省的最有价值的自然景观,观赏性极大。

5.走与周围省市区域协作的道路

为了促进山西旅游业更快的发展,仅仅解决目前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山西旅游的远景规划。重点做好与周围省市的合作,参与到西安、北京两大垄断性旅游城市的竞争中去,充分利用好目前良好的“看一千年中国在北京,看三千年中国在西安,看五千年中国在山西”的氛围,营造一种不到山西就不能看清中国历史的全新理念,使中外游客要看山西不错过山西。

可以将晋南及晋东南区的远古神话遗址、传说、古人类遗址及其他历史遗迹等整合起来做成一个既优又强的五千年文化旅游产品。这样可以与西安的三千年文化,北京的一千年文化共同组成“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长廊”。一方面分享同等的旅游客源,另一方面补充完整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给游客一个整体的感受。可以与周边的西安、洛阳、北京密切协作,共同开发、共同营销增强集体竞争力,共同组建旅游集团,共同设计旅游线路,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在晋北可以将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与当地的半农半牧文化、佛教文化整和起来。在这里展现的是几千年来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里留下的古战场,古长城,古关口以及古代名将遗迹在全国拥有独特的地位。

在忻州,可以将其两边的陕西延安、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联接起来形成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区域面积最大的红色旅游文化区。

6.发展山西的现代综合旅游

在山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摆脱过去仅依靠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游客的传统做法,逐步扩大会议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探险游、徒步游、展览旅游等的比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将世界或国内有影响力的会议、运动会等活动吸引到山西来举办;也可以加强山西特产、民间艺术品的开发,促进购物旅游;也可以引进一些大型的游乐设施,吸引城市休憩人群。最好是组建现代化的综合旅游集团(吃、住、行、观、玩、购一体化),使游客来到山西后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旅游资源。这样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满意度,增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西的旅游业建立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上,目前虽然其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经过不久的努力,山西旅游业一定会克服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走到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籍振芳.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1).

[2]杜玉琴.发展山西文化旅游问题初探[J].经济问题,2002,(3).

[3]《中国国家地理》山西专刊[m].2002,6.

[4]张遂,马慧琴.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3,(1).

[5]李秀英.五台山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

[6]冯鸿国,刘佳.关于山西旅游产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J].产业论坛《生产力研究》,2005,(11).

[7]刘焕东.关于山西与内蒙古联合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5).

[8]郭娟.论山西红色旅游发展策略[J].山西煤炭管理学院学报,2006,(1).

[9]于军.浅谈山西旅游业的发展[J].经济师,2005,(11).

[10]张遂,刘斯文.对发展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5).

【摘要】山西省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积极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加强与周围省市的合作,充分参与到西安、北京两大垄断性旅游区域的竞争中,整合山西的旅游资源等将有助于山西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旅游管理发展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五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成语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消息,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而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森林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很大。相反,如果发展事务,也会带来环境的灾难。因此,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讲传统旅游的发展经验生搬硬套。因为森林生态旅游从目标,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样:森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森林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有附近的居民,当前的经济,未来居民,未来经济;环保是森林生态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选择的满足游客需要;传统旅游不同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森林生态旅游则以改良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区及教育为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

根据《中国林业“九五”计划和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国森林公园将发展到2000处,面积达到1900万庆,使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是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时,粗放式的开发。开发种种开发,请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黄龙还划地一开始退化,面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胡将会过早衰亡。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旅游冬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已发现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东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不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种濒临灭绝,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爱护野生动物,应成为生态旅游的得一项重要内容而给予重视。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今天,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都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

在发达国家,都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纳入社会公益事业,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在2000年有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国家公园局每年预算为1.148亿澳元,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市政税收,而公园本身经营收入仅0.1亿元。新西兰也是如此,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就是韩国,每年也有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管理。这些国家都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因而拒绝商业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

正是由于这种公益性质的正确定位,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立法和管理,一切与基本目标相抵触的活动,均在禁止之列,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自然属性,竭尽全力维持它们的自然状态。

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山上游,山下住”,即功能分开,把旅游服务设施安排在区外,使区内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高于我国的黄山、泰山和张家界多数游览胜地,但是不但不设缆车,就是上山公路也只修到两千多米,剩下的路不分高低贵人平等自己去爬,连台阶都不修筑。这不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富士山的本来面貌,恐怕还有一种民族感情的因素,即对日本这座圣山的敬仰与尊重。同时,徒步登山更能体现生态旅游的真谛。

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生态旅游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他们将“无人工痕迹”作为国家公园扩大旅游市场的口号,这种理念使他们的旅游业在全世界享有很高声誉,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美国政府规定,禁止在国家公园中建造豪华宾馆,只允许设立简易的过夜设施,但保证安全和卫生。美国国家公园的营地一般设置在公园的边缘或毗邻的森林中,游客的垃圾自行分类后投入加盖的铁箱内,食物残渣要求完全清理干净,防止野生动物翻拾,从而改变其生活习性。

韩国在户外旅游地也不搞豪华宾馆,多为通铺,每个铺位不到1米宽,或自带睡袋,或租用毛毯,卫生间是公用的。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公园中的建筑用地,也减少污染,并与游人回归自然、净化心灵的目标相吻合。在韩国的国家公园没有垃圾桶,也看不见垃圾,因为谁的废弃物谁都会自己带回去。韩国布基岛经济交通不发达,当地人索性在“简”上做文章,筑起一栋栋茅屋渔舍,古雅的草屋内只有一床一桌一灯一网。这种简陋有效地勾引起了人们怀古探幽的情趣,反而引来游客如潮。

新西兰的《保护法》明确规定,必须提供与保护有关的资料为游客服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新西兰保护局特别重视游客中心、信息中心及国家公园内标示牌、解说牌的建设,并大量出版相关的宣传资料,提供服务信息。每一处旅馆的大堂均有当地国家公园免费的宣传品。同时国家公园在组织旅游活动时,鼓励游人参与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并不搞什么贵族式的“豪华游”。

由于环境教育的普及,自觉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在许多国家已经深入人心。例如美国人喜爱垂钓活动,政府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对钓鱼和钓螃蟹有一系列的规定,而对于这些近乎苛刻的规定,几乎没有人不遵守。美国人使用的鱼饵是塑料制的,所以愿意上钩的鱼很少,钓上来的鱼多数也不拿走,而是及时放生。在这里,垂钓只是一项休闲活动,并不为了吃鱼,想吃鱼可到超市采购。钓螃蟹的规定最具体,垂钓者首先必须识别公母,母的一律放回,公螃蟹则用尺子丈量,凡是不够标准的小螃蟹也要放回大海,丝毫不差。另外,美国学生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中从事教学实习活动时,也不采集生物标本,全心全意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吗?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通过了解西方国家的先进生态理念,我们看到了彼此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于初级水平,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但尽管我国生态旅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应因噎废食。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倡导,并确定1999年旅游的主题为“生态环境游”,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势必对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了使“生态环境游”活动取得时效,首先应本着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制定规划和生态旅游管理办法;其次要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监测和疏导,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第三、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一定比例的生态旅游收入用于自然保护;第四,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具体应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截至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年吸引游客达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经过全国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毁坏和被长期占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为国家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2928万元,收缴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209365头(只),收回林地58305亩,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犯罪分子在严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如云南省昆明市现每月从市区运往外省的保护动物仍在1吨左右;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销售木材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打击森林犯罪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古今中外名山、风景区和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的场所而非经济场所。我国古代,五岳山下都设有"镇","镇"就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规定泰山的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40里外的大山禁止砍柴,都是为了保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如将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山上不修索道,这样游人势必在山脚下的宾馆住宿,当地赚取住宿费和餐饮费肯定高于索道费,而且游人分散于各处,大大缓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顶过分拥挤。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合谐、有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给一直以来发展基金匮乏的林业带来一片生机,而森林生态旅游同时也是一种与教育有的环保宣传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努力使生态旅游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建设,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当前则要对那些如规划或不按规划要求乱开乱建并导致自然景观资源被严重破坏的森林公园及生态旅游项目进行必要的整顿,使其尽快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书目:

⑴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

旅游管理发展篇5

“九五”期间,随着鞍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和鞍钢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鞍钢工业游专题旅游项目呼之欲出。1998年德国一批游客来鞍山参观鞍钢,看到鞍钢蒸汽机车极为高兴,认为鞍钢发展工业游将吸引大批德国游客。1999年,上海宝钢集团开展工业游的消息对鞍钢领导层产生触动。1998年和1999年,鞍山市社会各界组织的大中小学生、妇女、军人、老年人集体参观鞍钢的团队络绎不绝,鞍钢开展工业旅游已成现实。于是,1999年10月,鞍钢在征得鞍山旅游主管部门的同意后,果断做出决策,成立钢花旅行社(后为钢星旅行社),确定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使鞍钢工业之旅成为现实。

1998年,开始全力打造“鞍钢工业之旅”旅游品牌。2001年,“鞍钢之旅”工业旅游线路被辽宁省政府、省旅游局授予“辽宁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光荣称号,2004年,又以高分入围“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行列。鞍钢工业旅游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目前由钢星旅行社独家经营,已经成为鞍山市五大旅游品牌之一。

目前,“鞍钢工业之旅”拥有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热轧等六条旅游线路,具体的线路设计如下。一日游a线:大孤山铁矿齐矿调军台选矿厂烧结厂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1780机组);B线:大孤山铁矿齐矿调军台选矿厂烧结厂炼铁厂二炼钢厂大型厂。半日游a线:大孤山铁矿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1780机组);B线:大孤山铁矿炼铁厂二炼钢厂。钢星旅行社在这几年的经营中采取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对线路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google、baidu等著名搜索引擎都可以搜索到鞍钢工业之旅的相关信息,可以说鞍钢工业之旅已初见规模,在省内外小有名气。

二、鞍钢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

1.雄厚的企业实力。鞍山钢铁集团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子,拥有辉煌的历史,几经沉浮,在我国冶金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鞍钢通过改革改造,企业的主体技术装备改变了陈旧落后的面貌,达到当今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这里可以完整地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鞍钢的厂区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注重采用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厂区绿化面积已达到33.2%,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冶金工厂。

2.良好的区域旅游业基础。鞍山除了鞍钢工业旅游资源外,还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东北明珠——千山,亚洲名泉——汤岗子温泉和世界最大的玉佛等。此外,近些年鞍山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客观上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食、住、行、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

三、鞍钢工业旅游的发展对策

鞍钢工业旅游目前已经走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但近几年却并没有大的突破,仍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如:旅游服务设施还不够配套,旅游服务功能也不尽完善;游览线路较为单一,许多新上项目还没有对游客开放;入境游市场没有放开等问题。总结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可以在基础线路中增加一些更有人文气息的行程,例如记录鞍钢发展历程的小型博物馆,鞍钢产成品的陈列室,也可以安排游客在旧厂房亲自参加生产等,让游客领略鞍钢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和中国鞍钢工业的发展史。还要设计一些能够反映鞍钢特色、小巧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供游客购买留念,而且这也是旅游创收的好方式。

2.鞍钢工业旅游的市场营销和管理仍需加大力度,可以借助自己在中国冶金业的地位,利用鞍山钢铁集团的影响,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开拓旅游市场的过程中,积极发挥鞍山钢铁集团遍布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的作用,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宣传促销队伍和网络。

3.鞍钢、玉佛苑、千山风景区和汤岗子温泉代表了鞍山旅游的四大特点,即宗教文化、工业旅游、玉佛文化和休闲健身,要想使鞍山的旅游业更有吸引力,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钢星旅行社就工业旅游和常规旅游结合已经设计开展了一日游和两日游线路,但由于“鞍钢工业之旅”是由钢星旅行社独家经营的,这就使得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应该加强鞍山市各旅行社的协作性,不能因为工业旅游由钢星旅行社经营就放弃了对这一综合线路的开发,必要时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从宏观上促进各旅行社的合作。

4.从鞍钢工业之旅的前期发展看,把本地团体旅游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是很成功的,但是目前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工业旅游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扩大目标市场。鞍钢工业之旅下一步应该注意对散客和境外游客市场的开发,尤其是境外市场,这才是工业旅游长期、良性发展的巨大动力。

5.目前鞍钢工业之旅的游客专用通道还不够完善,应建设先进完备的游客接待中心,在必要线路上增设高档公共卫生间,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李蕾蕾: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J].人文地理,2003,(6)

[2]冯颖李悦铮.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

[3]杨宏伟: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J].经济问题,2006(1)

旅游管理发展篇6

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一般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中,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同时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这些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都得以体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http://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很少部分的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很多的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二)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www.133229.Com有些院校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很多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高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三.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一)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顾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一些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景区、酒店、旅游规划公司与旅行社实践合作,担任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是见习经理。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旅游的学术年会交流或者是论坛研讨,积极和旅游理论前沿的领域接轨。

(二)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在那些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大部分高校的学生80%来自于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竞争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缩小或者是放大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的放大型专业定位那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长时间与远距离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就比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比如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三)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的外引,那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旅游管理发展篇7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管理体制;市场经济;管理机构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905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创新4个阶段[1],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弊端不断显现,旅游管理体制遭遇瓶颈,出现了与新形势发展不适应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革与创新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探索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高效运转的旅游管理体制,对于大力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建设成旅游强国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究适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新路径,为未来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2旅游业发展趋势

2.1旅游业走向综合化发展

旅游业综合化发展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综合化发展相比较单体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意义。首先,旅游业是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综合化发展改变了旅游业以旅行社、饭店为主的传统模式,把各个相关行业、部门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规模综合效益,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综合化发展具有规模巨大、资产雄厚、产业链完备、综合实力强等优势,它的有效运行必将带动旅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旅游业的经济支柱地位。最后,旅游业综合化发展把众多中小型单体旅游企业联合起来,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与理念,促进旅游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可见,随着旅游业经营的国际化,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企业将会更多地采取联合、兼并等形式,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2.2旅游管理技术向现代化进军

未来旅游管理将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第一,现代化管理有利于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在市场观念日臻强化的时代,旅游业的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依靠市场获得信息,旅游业主客体之间也是通过快捷、通畅的信息交流完成各种沟通与交易,因此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利于旅游业主客体以低成本、低风险、高质量、广渠道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另外,现代化管理手段能够消除一些管理障碍,对旅游信息进行全面、系统、智能化的管理,从而促进旅游管理质量的提升。再者,旅游业是个综合性、关联性强的产业,旅游业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配合都必须依托现代化的调控与传播手段来实现。第二,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管理效率。首先,跟随时代的潮流,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都成为现代化技术平台的忠实使用者。例如,通过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企业可以及时把握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状况,掌握市场竞争行情,了解管理范围,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控制和解决问题。其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将深入普及应用,旅游管理部门利用电子政务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从而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再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催生无国界旅游的时代,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世界各国旅游市场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重要手段。

2.3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推进,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且影响不断加深加大。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旅游业作为全方位的服务行业,更加体现了公众拥有的话语权。现代旅游业的运作离不开公众话语权的积极表达,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都市旅游、推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以及参与公共活动,与旅游管理机构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等。此外,旅游过程中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也越来越重视公众的话语地位,趋于实现均衡话语权,共同探求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

2.4旅游管理体制步入市场经济管理轨道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将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其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属性地位日益提升,这种情况下,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会日益突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管理体制将成为必然。其二,旅游业是个综合性、关联性强的产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更加强调上下层、部门间的综合协调。近年来,上海、杭州、桂林等地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从更高的层次在与发展旅游有关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做了有益尝试,这种做法也是源于摆脱目前旅游局在旅游管理中尴尬地位的考虑[2]。其三,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四,旅游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因素逐步增强。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是实现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五,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地位会逐渐增强。行业协会是沟通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的重要纽带。旅游管理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3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1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名称设置不规范,级别职能不

统一当前,我国政府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少地方存在着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不相符的问题,既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但其名称、级别和职责各地不尽一致。一是名称不规范。部级的旅游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出现旅游局、旅游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如浙江省旅游局、上海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到了市、县级,设有旅游局、旅游办、旅游委等。主要原因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如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实力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旅游需求强度较大,因而旅游业比较发达;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开放程度较低和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还相当不发达。这种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制定机构部门,所以出现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名称五花八门、纷繁芜杂。二是级别、职能不统一。从级别来看,国家旅游局为副部级单位;省旅游局有的为正厅级,有的为副厅级;市一级的有的为正处,有的为副处;到了县一级,有的为科级,有的则降到了股级。从职能来看,更是相距甚远。有的地方是单纯的旅游局,职能比较明确;有的地方改成了旅游委,职能比较单一;而有的地方则是与外办、侨办等单位合在一起,职能便显得模糊。

3.2机构设置网络不健全,管理部门职权狭窄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创新,旅游管理机构从国家到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都有一定的管理部门,形势喜人,但并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机构网络体系,旅游管理并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覆盖面。首先,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有待健全。在国家层面上缺乏级别高、权力大、职能强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从地方层级看,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管理机构权力小,协调功能偏弱,有的地区至今还没有独立的旅游管理机构;关于市、县建制的旅游管理机构就更单薄,个别县基本是空白。其次,行业协会等民间管理机构环节较为薄弱,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和普及化。再者,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旅游大市场,政府对旅游企业所采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成熟,存在政企不分、部门分割管理、投融资环境恶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旅游企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不适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概括之,由于旅游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健全、管理主体的单一、旅游行政机构职权范围狭小,很难制定出真正适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即使能够制定出政策法规,各部门也很难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外实施。

3.3宏观管理失控

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是部门分割管理[3],即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也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例如各类旅游景区资源和文物资源分别由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海洋、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纵向又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由于各管理部门责权不一致、管理职权狭窄,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和组织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部级与地方各级旅游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上级旅游管理部门对下级进行垂直管理,下级对上级却缺乏反馈和监督,这种由上而下的单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对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督。再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旅游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磨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诸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4]。此外,政府对旅游企业过分干预,缺乏合理的交流和沟通机制。总之,我国旅游宏观管理体制呈现出各旅游管理部门之间、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旅游业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宏观管理失控的现象。

3.4旅游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旅游管理中监督缺位的问题突出。由于旅游资源和企业在纵向和横向管理上分属不同部门机构,纵向管理上缺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机制;横向管理上因各监督机构分工不合理、不明确,出现有些事情多方插手,有的问题无人问津,造成监督空隙或相互推诿现象。同时管理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和自身利益,在行使职权进行行业监督管理时,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旅游业违法、违纪、违规现象司空见惯。另外,旅游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公众和社会监督机制。其一,缺乏公众监督管理机制。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的入驻等方面,管理工作封闭运行,没有争取和采纳普通公民的意见,公众不了解具体内容,也没有途径进行监督。其二,缺乏官方的或民间的旅游执法队伍。在旅游景区景点很少见到接受游客投诉,处理旅游纠纷,维持旅游市场秩序的行政执法队伍。其三,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饭店协会等民间旅游组织没有全面普及。我国目前市级以上地区已覆盖了餐饮协会、旅游饭店协会等,但只是停留在产业发展规划层次上,对行业管理、从业人员工作方面的监督力度微乎其微;一些县级地区只见行业协会雏形,旅游业监督力度更是微不足道。

4对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必须对现行旅游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行适于旅游业发展的新体制。

4.1改革原则

4.1.1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规律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提出。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导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实现市场效益。②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适度开发,合理保护,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③国际惯例[5]。旅游业的发展要在跨地区跨国界的背景下实现,按国际标准,依据国际惯例行事,方可培育旅游大市场,实现大发展。

4.1.2注重综合协调力

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娱乐、购物等许多企业和相对独立的行业。旅游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创新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力。

4.1.3强调管理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及职能转变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旅游、工商、卫生、公安、消防、税务、质监、交通、民航等相关职能部门。新体制下,必须解决好这些职能部门的协调问题,明确划分管理责权,促进管理职能的转变,实现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政府管理合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4.2构建多元管理主体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应由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和公众四个管理主体构成多元化管理模式。各管理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协作,建立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的组织关系,共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4.2.1完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明确管理职能

第一,建立级别高、权力大、职能强的全国性旅游管理机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国家旅游局、交通运输部、旅行社管理局、旅游饭店餐饮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划统计局及政策法规司等主要业务机构组成,负责统一管理全国旅游工作。基本职能分别为以下方面。①旅游局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拟定发展旅游事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政策、计划和法令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旅游工作中的问题;调节我国旅游供求矛盾,协调各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关系;制定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市场开发战略并组织实施;组织对外宣传和旅游信息的传播;发展对外旅游事务;制定并组织实施旅游人才规划,指导旅游培训工作;推动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担与国际旅游组织合作的相关事务。②交通运输部拟定旅游交通发展行业规划、政策和规章制度;协调旅游发展与交通运输供给;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组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调解交通运输价格,积极引导消费;负责物流运输有关管理工作;指导开展旅游相关统计工作,有关信息;指导公路、水路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负责公路、水路国际合作与外事工作,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指导旅游交通安全工作。③国家文物局拟订文物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参与起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并负责督促检查;协调和指导文物保护工作,履行文物行政执法督察职责;负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监督工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推动完善文物和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拟订文物和博物馆公共资源共享规划并推动实施;组织指导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拟订文物和博物馆有关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组织开展重大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工程,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管理、指导文物和博物馆外事工作,开展文物对外及对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监督管理旅游市场运行和行政执法的有关工作,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工商行政管理规章和政策;负责旅游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并监督管理,承担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责任;负责监督管理旅游市场交易行为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监管旅游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责任,组织开展消费维权工作,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指导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受理、处理和网络体系建设等工作,保护旅游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⑤旅游饭店餐饮管理局拟定旅游饭店、餐饮业发展规划、政策和规章制度;指导行业发展市场推广工作;协调行业准入资格;制定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等级标准并指导实施;负责行业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活动。

第二,完善地方旅游管理机构组织。各省(市、自治区)借鉴一些省区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建立符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架设连接国家和地方旅游管理机构的桥梁——省(市、自治区)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市、自治区)旅游业最高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发挥其职能作用。由本省(市、自治区)管旅游工作的主要领导任主任,旅游局和相关局的负责人任副主任或委员,下设有关职能处室及咨询机构。基本职责是贯彻执行上级机构的管理方针政策,决定本省(市、自治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招商引资或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决定或审批重要的旅游项目并监督实施,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或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另外,各地区都明确旅游管理机构的职能职权以及地位作用,县以上行政区还没有成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要迅速成立。

4.2.2大力发展旅游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业发展

中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将旅游企业完全推向市场,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一般情况下不干预企业微观经营。政府应作为行业的监督者和协调者来规范、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而非代替旅游企业发挥其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效率的提升等都需要旅游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事,旅游企业应极力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亏盈、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同时,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调整企业结构,构建跨国、区域、行业的集团化大型企业、专业化中型企业、网络化小型企业的企业格局,实现竞争有力的旅游大市场。此外,旅游企业应积极吸引国际资金、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入的市场运作机制。

4.2.3健全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和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旅游各行业部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与自己领域相关的行业协会,实行旅游行业协会与政府行政机构脱钩,完全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为我国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旅游行业协会的机构组织可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三部分[6]。具体来说,决策机构是由会员代表组成的通过会员代表大会作出行业发展的各项决定、制定法规、命令的最高权力机构。执行机构设为理事会,内设服务、管理及经营机构。监督机构设为监事会,能够对协会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机构。首先,明确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职能。一是全国性协会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强组织协调,保证省(市、自治区)地方各级协会的规模总量和会员覆盖率,努力扩大旅游行业协会的影响及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为行业发展和会员企业创造最好的发展环境(如资金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为会员提供国内外本行业的有关信息、资料和咨询服务等);三是制定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体制、法律法规并贯彻执行,督促会员共同遵守;四是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有关本行业发展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业务培训活动,推动和督促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其次,强化地方各级协会的职能。地方各级协会向会员单位宣传有关行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并协助贯彻执行,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向上级协会反映会员单位需要完善的问题和合理需求;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加强同旅游行业内外有关组织、社团的联系与合作,对外以民间组织身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政府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4.2.4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旅游管理中必须保障公众的管理主体地位。其一,公众作为管理主体要行使事前对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出台的新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知情并给予意见和建议的权力,事中对各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的执行或是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进行监督的权力和事后执行评估、做出决策的权力。其二,公众的参与不能浮在表面,仅仅是一种意见的表达或信息的了解,而应是决策、执行、监督的实质性参与。其三,参与的方式既有制度化的参与,如诉讼、;也有非制度化的参与,如公众通过各种传媒手段提供志愿者服务;政府通过开展咨询、走访、公共调查、评议活动等办法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全面、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革完善。

5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背景下,改革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本文认为,在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形成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和公众共同组成的多元管理主体,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俐俐.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J].社会科学家,2003(2).

[2]王德刚,彭燕平.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及其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9).

[3]冯丑明.关于旅游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2011(3).

[4]杨建华.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问题探析[J].企业活力,2006(9).

旅游管理发展篇8

一、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狠抓学习,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参加民主生活会,自学,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二)规范行业管理,提高旅游行业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提升旅游服务上取得了新进展。上半年,分别对经贸酒店二星升三星、茶树广场酒店申报二星级酒店给予了检查和指导。并积极鼓励部分非星级酒店争取申报为星级酒店。

(三)强化对星级宾馆、饭店摆放免费安全套和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业主按规定渠道进货,加强对安全套质量的监管,杜绝质量不合格安全套流入市场,确保全县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工程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旅游安全管理是行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为此我们高度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思想,始终把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推行了预防管理。同时,根据责任书的要求,年初与旅游企业签订了旅游安全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解了任务,对旅游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在春节黄金周、五一小长假和旅游旺季对全县各宾馆、餐厅、旅行社、景点景区的安全制度、消防设施、安全通道、警示标志、娱乐项目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在检查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旅游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和时限,从根本上消除了不安全隐患。截止目前,旅游市场秩序良好,未出现一例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二是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不规范、业务技能不熟,有待于提高。三是宣传经费短缺,整体宣传力度跟不上。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旅游行业管理将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行管渠道,着力在提升质量,提升效益上做文章,努力开创行业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加大旅游行业管理,严格旅游质量监督,提升旅游企业素质

一是继续做好旅游饭店星级建设指导、评定、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二是不断强化旅行社管理,鼓励充分利用国际性市场优势,优化服务,树立品牌,大力发展地接业务。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行业的联系。三是深入开展旅游诚信活动,努力争创文明窗口形象。加大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倡导诚信旅游。坚持“管行业必须先管行风”的方针,加大“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工作力度,认真做到“整顿与防范,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旅游旅游法制宣传,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四是严格旅游市场的质量监督,打击“无证经营、消费不明”的企业行为和“无证导游、随意导游、欺诈导游”的导游行为,继续深化行风评议活动,健全投诉整改机制,严格制止违法违规经营。

旅游管理发展篇9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也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风光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当然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阐述,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旅游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学应用,也就是重视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态学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生态学知识的运用

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运用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属于生态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属于一种人为活动,人为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学旅游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游客的活动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旅游,对此,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从生态学知识出发,通过生态学知识的运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也具有对资源的经营权,因而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外,还需要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管理团队,群众能够才生态旅游中收益,相应的也会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辅的做好旅游业的生态管理,造福子孙后代,放眼于长远的旅游发展经济效益。

(三)保证环境的容纳量

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但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容纳量、承载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重视环境本身的容纳量,保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数量不会过多,避免过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后续的游客数量,总体而言,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环境的容纳量,控制好游客的数量。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旅游生态管理中生态环境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则会由于游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出生态旅游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管理中资源的高效使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生态旅游管理规定中对游客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限制,强化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可将其加入黑名单,通过对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举止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科学技术的使用

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中使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是总体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我国旅游发展过快,但是在旅游管理中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生态旅游管理迫切需要在旅游管理中使用科学技术。比如:借助于科学技术实现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将传统的纸质门票转化为电子门票,同时在景点入口处通过联网的电子屏幕就今日的天气情况、环境监测情况、景点进入人数、景点总容纳人数、剩余容纳人数、周边公交线路、游客须知等内容在大屏幕上流动性展示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便于科学管理。

四、结语

旅游管理发展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育发展创新

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3年,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缓慢;1984年至1988年,旅游管理教育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989年至1992年,其发展速度减弱;从1993至今,旅游管理教育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旅游管理经过有效的分化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学科体系的基本雏形。旅游高等教育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已有了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这样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展示了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果。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至2004年底,全国旅游院校1313所,其中高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在校生57万人,其中高校2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0万人。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院校教育整体规模扩张迅速,旅游院校层次结构总体趋于合理;从单体上看,单体规模发展缓慢,高层次教育实力不强、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

旅游管理教育的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分析。目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市场需求“缺口”较大,尤其是宾馆、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才、熟悉国际旅游业务,以及熟练掌握出入境旅游业务的骨干需求量较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未来10年,我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而我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0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看,我国已有20多个省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建省”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及国际性酒店集团在我国的扩张,将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人才结构分析。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据统计,我国旅游行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六类:旅游产业国际化,旅游管理本土化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集团运作,资本运营的职业经理人才;紧缺通晓管理、规划的领导人才,他们对于旅游业的理解和认识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良性运转,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旅游人才开发的质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育人才,优良的师资队伍将为旅游行业储备良好的后备力量;紧缺熟悉国内外旅游市场、熟悉客源市场、精通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划的专业人才;紧缺具有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强的协作型和应用型服务人才。

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德国《财经周刊》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跨国公司因我国缺少合格的人力资源,而把目光转向其他国家。一直以来,我国重文凭轻技术的现实造成学生所受的教育只注重理论、缺少有针对性的实用教育和团队工作的技巧训练。教育体制的落后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能力,无法适应企业需要。英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曾指出,我国的问题不在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而在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我国教育仍被死记硬背的传统束缚,鼓励对老师的无条件听从而非创新,英语差和实用技能低是突出问题。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发展较晚,与西方旅游管理教育相比存在许多不足。回顾旅游管理教育在西方的发展,欧洲重教学与培训、美国强调研究指导实践、德国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加拿大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be教学模式、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以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职业技能模块)为主,西方各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为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应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建立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我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育创新体系。

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逐步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应从人才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旅游管理教育资源整合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旅游管理教育质量。

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创新

旅游管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主动与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适应能力强、有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多层次、多元化人才。

在人才培养与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举。建立起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旅游管理教育要拓宽培训渠道,广泛与社会各界接触,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要重视高层次教育,注重管理和实证研究,积极用理论指导实践。注意提高高层次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指导我国的旅游实践,为旅游业及其相关部门输送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教育要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教育还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鼓励教师完成学历进修;输送部分优秀年轻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国内外院校进行继续深造和进修,以保持办学活力。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旅游院校还可以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户籍等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引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的前沿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技能培养,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这是旅游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鼓励或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到优秀旅游企事业单位实职、兼职锻炼,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鼓励教师到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所学知识为政府、行业及企业提供可靠、可行的运营方案。

(三)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创新

旅游院校要倡导创新的旅游管理教育体系思想,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实践为纽带,以科研探索为发展方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不断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上,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加强实训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践和科研一体化是旅游管理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客观性、适应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以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教育供给必须满足产业要求,只有与产业实践相关联,旅游管理教育才有根基。在课程设计上突出旅游专业综合性特征,实行宽泛式教育,加大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不要拘于形式,要敢于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单式人才。

从教学条件上看,必须实现教学主体的双元化,即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有效合作,并拥有完备的实训手段。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聘任一些在旅游部门、旅游相关行业担任过职务的管理者授课,把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摆脱传统语言培训的束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层级体系,把外语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平、各语种配套的导游人员队伍及一大批有较高素质、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高等专业人才充实到众多旅游行业中来。要加强学生外语能力、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驾驭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要均衡发展。

(四)旅游管理教育资源整合创新

完善教学和培训体系,要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体,学历教育与学位教育为方向,在职教育与岗位培训为主要手段,办好职业学校和职工培训中心,各行业内部都应建立自己的培训部,全方位地大力发展旅游教育。旅游人才的短缺,也为旅游院校的兴建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校园与景区高度融合,教学与实践双向互动,集学习、科研、培训、观光、休闲、娱乐、美食、健身、疗养、体育竞赛为一体,涵盖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各个层次教育及各类培训。

整合教学资源还包括要积极引进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以增强教学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教育,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国门,与国际上先进的旅游管理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工作,运用国外旅游管理教育优势,共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旅游管理教育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适应旅游业国际化的要求,开展国际范围的合作,走国际联合办学的道路。加强与世界各国旅游校院合作,为旅游业提供全球化、国际性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是各旅游学院发展的方向。

整合教育资源还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从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可以看出,要想在短期内快速发展旅游业及旅游管理教育,仅仅依靠教育机构或企业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政府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仍然是必要的。

我国正从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工业向以研究为基础的工业转变和服务业转变。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急需进行改革,大胆创新,按市场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