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十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十篇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5:54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了各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初中地理课程并不在中考的考试范围,因此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忽视。加上地理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关分析,以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一、心理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就心理学知识而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改善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和心理情绪来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各方面发展。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传统教学中,由于地理学科地位较为尴尬,加上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大部分教师选择将地理课程当成副课进行教学,教学形式较为简单、敷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更加不利于学生在人格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则能够从这些方面促进学生的进步,教师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心理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心理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教学心理是否健康、积极向上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首先要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从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加强对教师的人性管理,重视对教师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关心,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适当倾听教师的教学心声,解决教师的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难题。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第二,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转变正确的工作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教学和教师这一职业,提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同时,教师还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挫折的勇气,要能够正确看待教学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勇往直前;第三,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奖励和表扬,帮助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也需要不时进行自我鼓励,提高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和成就。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表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从心理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做事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让学生感觉偏心。大部分的教师在对待学生方面均缺乏一定的公正性,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比较喜欢,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爱搭不理,甚至讨厌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在这样的心理下必然无法对学生进行一视同仁,而受到教师更少关注的学生必然也会感觉到教师的厌烦,最终使师生关系越来越恶劣。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转变对学生的看法,公平的看待每一位学生,甚至要更加正视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较自卑的学生,鼓励这部分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该主动加强对学生的交流和联系。许多学生对教师具有崇拜之情,他们渴望与教师获得更多的交流,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课后或者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多向学生提问,课后多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生活状况,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工业可以通过向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方式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地理教师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可以有三种:第一,通过言语交流,让学生明白积极心理学给学习和策划你盖章带来的好处;第二,通过行动来渲染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实际行动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每天面带微笑上课,自信发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正面情绪影响;第三,增强对学生的表扬,潜移默化的强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3

【论文摘要】高职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深化,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越来越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本文将针对高职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现状来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巧妙地把心理学更好地应用到高职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工作,重视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前言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要想要使得高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应该要恰当地使用心理学,让心理学能够在高职教学课堂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该说,心理学自从诞生以来,已经和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应用,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本文将紧紧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应该把心理学更好地应用到高职教学当中去,使得高职教学过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师生心理沟通的过程,从而加强高职教学效果。

二、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从高中阶段过来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大部分人是初次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独立来到高职院校里进行求学。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都不是很充足,对于很多事情都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虽然说他们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年轻人,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够好,自觉意识还不够强烈,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难以坚持,也不够主动地解决问题,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具体来说,高职学生的整体特质就是学习习惯不够好,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也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此外,这些高职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加之他们入学的成绩普遍不够理想,尤其是偏科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了一些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强烈,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因此,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三、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高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统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摒弃传统课堂的弊端,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深刻地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过程,这种心理沟通的程度深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安排、授课方式的选择上都应该注意心理沟通的作用,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够适当的调节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事实上,教育学已经指出,人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一般的学习规律,比如说学生的学习动机规律。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力因素往往有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我们要合适的应用这些学习规律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此外,学习迁移规律和学习与个体发展的规律都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我们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学习规律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利用好学习策略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用好学生的学习动机策略,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此,我们应该用好激励这个策略,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教师还应该结合激励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评价,变教师外在的“拉力”为学生内在的“推力”。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学习迁移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尊重个性化发展,尝试分层教学,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积极性

高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积极构建并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增强课堂教学成效。应该来说,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对于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效至关重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这是构建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前提。高职教师应该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尽力做到“知心善教”,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高职教师要巧用课堂错误资源,加强学生知识识记与巩固,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从而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此外,高职教师还应该加强心理学在学校各个层次的应用,比如说对学校员工的职业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动态的内容和静态的结构来增强教学效果,并作出积极的评价。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学中应该很好的应用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来,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理念,把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起来,让高职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过程,让教师以自身的学识、情感、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教师;心理;理论;实践;局限性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1]。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运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都有各自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和一线的教师交流中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研究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并不多,对教育心理学有相当了解程度的也不多,几乎都是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传统式的课堂教学、实验、答疑、考试、结束,且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很有限,下课便匆匆离开。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教师的一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教师所看到只是最终的考试成绩,对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效果(比如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生的看法)基本一无所知,只是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中可以看到学生的一些建议和意见,而且这些建议和意见也是比较笼统的、不准确的。所以本文认为,只有让我们的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使受教育者真正能够享受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科学成才,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1.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文认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始终围绕上述8个方面,完成教学过程,并注重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育心理学的目的通常是指四个方面: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总体上有两大目的:理论目的和应用目的[2]。其中,理论目的就是揭示事实,发现规律,构建理论。应用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如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不同领域的学习等,并为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提供依据和策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具体支持可以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为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支持;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教师科学预测和干预学生提供支持;为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理论研究提供支持。综上所述,大学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本质在于,把握教学过程,把握大学生心理,研究大学教育规律,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成长,健康成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二、大学教师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大学教师务必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1.教育心理学理论作用。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对“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1)从实际教育过程出发,通过研究和探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获得的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规律,也是对整个心理学领域作出的贡献。(2)在教育领域,诸如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等教育学理论尤为重要,对他们的研究和实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对教育心理学某些问题的研究却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3)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将为人工智能(ai)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人工智能是研究让机器具有人的智能的科学,主要分为符号推理和神经网络两大学派,人类学习过程的深度研究将有助于机器学习的进展,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4)教育心理学还将为“计算思维”的研究和训练提供理论指导。计算思维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其发展是必然的,将逐步演变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必将为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提供指导作用。

2.教育心理学实践作用。大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过程科学、合理、高效,必须对教育教学的时间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总结归纳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其中包括教与学的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使其直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3]。例如,早在1957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paulausubel,1918)就通过“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一个心理学规律:学生在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记忆的意向比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一般而言,如果教师知道此规律,在教学中必然提示学生,学习材料不要只为考试,而是为了长远地掌握知识,以保证学生记忆的持久性。教学实践证明,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可以体现在:为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支持,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教师科学预测和干预学生提供支持,为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有关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等诸多方面。

三、大学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育心理学六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积极参与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和研讨。主要内容应涉及以下六个专题:(1)完整的教学过程研究与运用;(2)学习理论研究与运用;(3)学习动机理论研究与运用;(4)学习迁移的理论的研究与运用;(5)高等院校教师的角色;(6)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大学一线教师应该对上述六个专题做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将探索的积极结果逐渐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是教师的一种崇高的责任。

四、大学教师应积极面对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对大学教师来说,学习与运用教育心理学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大学教师应该积极面对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认真研究,并找出对策。在发展中不断研究和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4]。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4]。作为一线的大学教师,在寻求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支持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局限性,对教学的帮助不是万能的。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对大学教育实践的支持作用也在不断地研究、探讨和实践中,大学一线教师参加这种研究、实践和探讨活动是有必要的,从长远看,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项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教育心理学中,开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法研究。目前,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法研究还很薄弱,有待于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力争找到一套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更实用的教学方法,将大学教育上一个台阶。(2)在教育心理学中,开展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学生),而人是非常复杂而且多变的个体,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多变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因此,大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

本文认为,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水平的、对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教师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运用,应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争当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须从理论高度对待教育教学实践。即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注重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实践,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将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不断研究新方法、新教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努力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使之树立创新精神,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学教师也应对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进行研究,找出对策,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特别是国内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的一线教师,更应努力探索,刻苦钻研,深刻学习、研究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最大限度地完善教学过程,敢于挑战国际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建,刘毅敏,杨旭,季卫刚.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与心理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

[2]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5

1.以实用性教学为原则,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价值

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从这一基本方向来看,有效渗透实用性教学理念是教学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内容的认知心理。将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应知识应用部分与具体的实际生活元素的结合,全面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正确认知心理,促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同的学习心理。推动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对教学实用性原则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体现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满足教学发展的切实需求。

2.以探究能力培养为基础,有效激发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通过实际生活的具体应用,引发出学生相应的问题,同时学生结合教师所提出的生活问题进行思考,而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思路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学习产生相应的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研究与应用能力行,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不断提升,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地理学科具有的现实性,从而达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立足教学内在价值,满足初中地理教学实用性要求

1.针对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性元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能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相应的带动作用。将生活元素进行有效地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生活元素的应用主要体现的不仅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则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态度,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供了内在推动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需求。

2.结合生活实际,展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特征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构建的合理性,能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有效填充生活性元素,促使学生能够以实际应用为载体,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过程变得更为直接,并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切入角度形成有效的启发。这是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能力形成直观培养的根本体现,也是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引导的关键,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全面的促进作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所具有的功能性同时也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

3.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丰富教学知识生活元素

有效融入生活元素,从客观角度来讲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深化,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实用性,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学过程中能够展现出生活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结语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教学管理

一、引言

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应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其提供有效指导,引导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因此,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对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作用,细致研究如何深入开展教育心理学工作。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工作逐渐发生一些了变化。如现代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且思维相对超前,有勇气对旧观念说不,且对自身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等。此外,其还有一些问题,像攀比和过度追星等。伴随着“90后”的成长,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大力推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间较长,采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够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在教育领域应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已经得到大部分院校的支持,且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高校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我国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的教育行业中,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上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应用于教育工作中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心理w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其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教师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解决学生遭遇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促进人才的成长。

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愿意同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只有让学生真真正正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才能促使教学工作取得最好效果。教育心理学就像是黏合剂,它能让学生更理解教师,从而更专注地学习,对教师的认同感才能更强。学生认可教师,自然参与度就会相应提高,也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但有心理学方面的性质,也包含教育学性质。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更加成熟,有自己的认知和“三观”。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一昧地采用过时的教学方法教学,会在心理上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不利影响。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科学地将教学内容和心理教育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使整个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三、我国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这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加入,没有这部分优秀人才对世界的不断探索,我们不可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果。而这些优秀人才,都是由我们的教师培育成才,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

现代信息化发展迅猛,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将更加多样,不仅有国内的,国外信息他们也能轻易得到,因此他们也会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所以当代教师要想更好地教好学生,就要事必躬亲,自己先充分了解教育心理学这门学问,并且熟练运用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要想方设法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这对教育行业主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工作者在传递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现在我们生活的节奏很快,我们的学生也会变得十分前卫,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想同样也会得到更快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社会化行为。影响他们社会化的原因不仅有万千世界,还有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由于这些社会、家庭因素的存在,会让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毫无疑问,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四、如何实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1.精确掌握教师期望效应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充满期望,同样,学生对教师也会有同样甚至更大的期望。学生如果长时间从教师的神情动作当中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这类学生就会陷入恐慌,从而在别的方面顶撞教师,甚至会彻底影响一些性格原本就内向的学生,使他们的未来生活留下阴影,这样一来,更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关注学生,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细心观察,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期望值,给以前深陷学习困境的学生一些关心,使他们提高自信,让他们慢慢成为更好的人。然后是确立积极的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对教师期望进行了阐述,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期望植入学生学习目标中,学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向着教师的期望前进。因此,教师在进行期望设定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保证既能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又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产生影响。在设定教学期望目标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对应的目标。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略高的期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奋斗欲望;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设定低一些的期望,且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这样既能够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人员的核心任务,但是由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条件,师资力量又不同,基于这些因素,大部分教育主体都不能系统化地落实这项工作指标。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性格特点,之后再对教师的期望值进行设定,随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方面教育工作。

在这些教育工作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因为此类群体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健全,他们的个性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且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很差。所以,针对这部分群体,班主任要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多元化的心理学理论,要熟练、正确地把它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让那些陷入困境的学生建立自信。

2.科学灵活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我们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发现,以前教师往往只充当一个教者,而学生只充当接受学习的配角,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更好地沟通,互相都不够了解,造成两者关系很疏远。教师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片迷雾区,无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学生更不会理解教师对他们的殷切的希望,所以逆反心理会更加强烈,从而会做出很多冲动行为。尤其是那些没有成功考上大学的职高学生,他们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负面想法也会更多,其心理问题会更严重。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一定要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就会与教师更亲近,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和效率。

暗示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时,特别有效的沟通方式,暗示就是指教师用特定的人或者环境作为模糊的线索,慢慢地向学生传替某种指导类信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与之产生“化学反应”。很多实验表明,这类方法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生,无论是对学习成绩优异的还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都有不错的效果。

作为现代教师或者辅导员,我们要运用语言、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积极诱导,让他们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并且消除自己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敢于面对自己、接受自己、改变自己,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越战越勇。

3.广泛深刻地使用各类鼓励性语言

每个人都喜欢听鼓励性的言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积极鼓励的语言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教育工作当中,对如何评价学生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多给学生积极向上的鼓励性评价,并且也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一起完善这个缺陷,这对以后开展教育工作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高考失利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智力因素不够,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才是更好的教学目标。

没有天生的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很多情况下,教师喜欢指责学生,而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这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方面的一大弊端。教师有时候也会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但是其初衷也是为了学生。但是有时候这部分学生会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厌恶心理,以后学习中就会丧失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班主任要科学正确地多鼓励学生,给予他们自信,因为学生如果得到老师的夸奖,就会心情愉快,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学习的欲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指出,师生关系指的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通过这一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情感交流,从而促使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心理变化,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找到更好的倾诉对象,这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等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生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一方面是教师更新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法是将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放在教师手中,这使得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权受到较大限制,但教育活动的本身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成长,因此,其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善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讲解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学习特点和不足,从而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学生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师,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融洽,对学生学习自信心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在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日益密切,如此,学生也乐意向教师倾诉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甚至向教师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而这在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5.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关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充满关爱,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他们才能更好地消除自身的抵触情绪,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将自身情感进行完美表达。如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和感恩。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多开展课外活动,比如去养老院等慈善机构慰问,让学生感受到帮助老人带来的快乐。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才会接受教师。反之,如果学生发现教师不是完全理解他们,他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建议产生疑问甚至抵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个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让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卸下思想包袱。如可以让他们组成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独立思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归根结底,心理学的灵活应用对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就要全方位地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并且能够熟练加以应用,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6.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都将德育作为教育之本,德、智、体、美劳,德字为先,这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关键地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会进入社会就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强道德品质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面对社会、面对工作岗位,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品质的需求。而在某些毕业学生中通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与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有关,还从一定角度上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漏洞。脱离学生生活、学习时的空洞说教并不利于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而企业或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甚至遭遇失业。综上所述,要想真真正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的道德,什么是不正确的,就要在课堂上及时开展道德评价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此同时,要树立榜样,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学习,使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w工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参考文献:

[1]李宗洪.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2).

[2]柴连琴.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3(22).

[3]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18).

[4]王娜.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4).

[5]杨贵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2).

[6]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与创新版),2009(1).

[7]叶浩生.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教育研究,2008(6).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7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很多高校开始重视聘请并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这是今后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分析当前各个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明确了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水平提升的相关因素,如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态度差和教学评价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在校期间,无法及时的参与到模拟实践中,以至于影响了后续的见习和实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制定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实践能力,这将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教育部开始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向,如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等。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导向作用,强调专业建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等课程,还可以定期的开展大型的心理情景剧,促使学生们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创新实践方面,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们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更好的运用至创业活动中,不断的积累创业及科研经验。

(二)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最为重要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具有极大帮助。现阶段,需要不断的提升教师们的实训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的引进双师型教师,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地参加培训与进修,通过不断的拓展知识和技能结构,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重视高素质实践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探索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积极的提升学历层次,特别是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进修,学校还应该经常组织名校专家和学者做学术报告,不断的拓宽教师们的视野。实践基地就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及时的得到实践机会。学校还需要关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纵向的了解。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探索实?`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属于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出相对独立且完善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多体现出实验性,所以体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重视教学有法的指导思想,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和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启发并鼓励学生们树立积极的心理学专业思维。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8

关键词教育心理儿童课堂与学校教学平时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助于理解和总结教与学双方的心理活动及互动规律,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教育心理学不仅应该关注在儿童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在儿童“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1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包括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中应用较广的几大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了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只能有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学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未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2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这就在理论上使得它的大部分应用与课堂和学校有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和课堂,并且应用者多为教育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是全社会的和终身化的,是全人类的,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应扩大至全社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儿童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更是应该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发掘儿童发展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实际生活难以很好地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教育心理学产生较晚,较多参考西方架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注意力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日常应用意识不高,普通民众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程度低,对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与经验,这也导致儿童自身对于应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不高。

3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平时的意义

3.1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生活有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与课下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舒缓压力。

3.2对学生而言

儿童的记忆力从无意记忆转向有意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时期的学习多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语感和掌握基本常识为主,懂得一些简单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如学习策略能够将学习过程清晰化、更易于评价,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余活动与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

3.3对于其他相关人员和社会而言

儿童的情绪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抚养者和社会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迷茫与失误,正确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时能够配合好学校教育,减少矛盾与冲突。

4如何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平时

(1)提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识,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建立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独特和稳定的内容,并且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活动,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抚养者和其他社会人员文化素质等水平不一,要选择合适易懂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非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使之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2)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固守传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人的感知觉敏锐性显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够稳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对儿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9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应用探讨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影响着声乐表演的感染力,而且还影响声乐表演者的发挥水平,特别是在面对那么多观众的情况下,声乐表演者更需要克服紧张与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够使声乐表演更加精彩。而声乐教育是一个比较繁杂的过程,需要声乐心理学的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声乐教育。因此,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对提高声乐艺术的魅力、加强声乐教育的深度、完善声乐表演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已是迫在眉睫。

一、声乐心理学的概述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人类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的心理反映为指引,以促进人类拥有积极向上心态为目标的学科。而声乐心理学,是涵盖了声乐教育的心理学,主要是把心理学的内容在声乐教育中应用起来,从而使声乐表演者在声乐心理学的应用下丰富自己内心的活动,更好地展示自己外在形象与表达的一个过程。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声乐演唱中,表演者的一般心理,另一方面是声乐演唱中,表演者的个性心理特征。表演者的一般心理主要是指表演者肢体语言的体现、内在情感的流露、思维记忆以及自己的知觉等。比如说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一般心理的准确表达与否都会影响到演唱曲目的生动形象和演唱者的外在形象。表演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指演唱者在经过声乐培训与自身的个性特点相结合之后,自己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演唱气质与独特的个性魅力。我们都可以发现优秀的演唱者在声乐表达过程中气场、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反应程度都是很不错的。

二、声乐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声乐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了解这些重要性,有益于更好地探讨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而这种重要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声乐教育者与声乐学习者上。首先,声乐教育作为一种优秀的歌唱艺术,吸引了许多声乐学习者以及优秀的声乐教师。而它与其他器乐相比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乐器表演是通过乐器这个具体的实物载体而体现,而声乐的乐器就是通过声乐表演者自身体现出来,因此它需要拥有更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使声乐与声乐表演者融为一体,而声乐演唱者更需要在声乐心理学的引导下,才能在最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自己声乐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声乐表演与自己身体的发声器官相结合;其次,声乐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心理学的教育,疏通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说紧张、忘词、表达不准确、演唱没信心等等。通过声乐心理学的教育,声乐学习者就能够被引导为心理比较健康、声乐学习技能不断提高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声乐的教育,而且能促进声乐学习者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内发挥好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应用声乐心理学的探讨

要想使声乐学习者更好地接受声乐教育,使演奏成功,就必须要加强声乐学习者接受声乐心理学的力度。而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应用声乐心理学是关键的一步,它能够引导声乐学习者积极向上。以下我就来阐述老师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正确应用声乐心理学。

(一)培养声乐学习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声乐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声乐学习者的特点,从而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引导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样才会加强声乐教育的效率与质量。首先,声乐老师对于内敛的学生,就要多给他们在众人面前演唱的机会,通过这些锻炼,这部分学生就会慢慢地放开自己,找回自信,尤其是在老师不断鼓励的情况下,他们会把声乐表演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其次,声乐老师对于那些过于张扬而骄傲的声乐学习者,应适当教会他们收敛自己的锋芒,使他们的表现与声乐表演相协调,这样才不会太过于冲突。通过老师对不同声乐学习者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使学习者的演唱技巧也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表达

不同的声乐学习者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声乐作品所要体现出来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因此要使声乐作品得到更好地表达,就要根据声乐学习者的演唱心理来正确地分配演唱曲目,而不是老师自己决定,不经过学习者的同意。首先,对于积极活泼的声乐学习者,要重点培养他们学习慷慨激昂的曲目,因为他们的精神面貌能够与曲目相呼应,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其次,对于安静腼腆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学习情感细腻以及深沉的曲目,使声乐教育与声乐心理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演唱效果。可见,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表达还是建立在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三)丰富声乐老师的心理学教学经验

老师要在声乐教学中正确运用声乐心理学,那么,就要丰富声乐老师的心理学教学经验,这样可以使老师在声乐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特点,而对症下药,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次,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心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映,老师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检讨;最后,老师应该在演唱之前对声乐者演唱者进行激励,尽量制造轻松缓和的氛围。

四、结语

声乐心理学已经是声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引导声乐学习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能够缓解声乐表演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声乐心理学的作用,完善声乐心理学的教育方式,加强老师的心理学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演唱者。

参考文献

[1]吴卫洁.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5(7):248.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篇10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