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4:11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1

关键词:医药企业知识管理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2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分析、原因探究

引言

就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时间比较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问题。笔者将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环境不健全

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无论是法律保护机制还是市场运作机构都还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身的缺陷。

我国1980年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应实际之需作过调整和修改,但是,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本身的不合理性。实践中,专利审查机构由于不受期限的约束,常有任意拖延专利实质审查时间的情况出现。专利的审查期限过长往往使得申请的专利技术丧失先进性,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打击了申请人的积极性。

(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

法律的保护不仅在于立法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有力的执法。目前,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更多地集中于司法机关的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要求,使得侵权纠纷中无法及时确定权属,打击侵权行为。

笔者以为,除了由于司法机构、组织制度原因造成的工作作风拖沓、办案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也有司法机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

(3)行政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行政权力在中国社会有其深刻的文化心理优势,由此企业普遍对行政机关存在高期望值。然而,行政机关由于体制因素而效率低下,同时,行政机关由于在司法中的地位,对严重的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法院在刑事责任的追究中,按分工习惯,又将此类审判交由刑庭,而普通的刑庭往往缺乏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企业经常反映难与管理机构打交道,而且很难适用刑罚手段来保护自己,打击侵害者。

(4)中介市场很不完善。

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管理这种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市场中,专利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应发挥应有职能。知识产权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乏,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相应需求。

(5)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

由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加上过去中国实行成果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甚至有时达到公开化。例如,有人就错误地认为“盗版”行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在中关村,凡有真的几乎就有假的,对畅销品来说,往往假的数十倍、百倍于真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时侯只能是无可奈何。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比较弱。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企业能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制度为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还不多;

(2)企业中,专利的申请量少,质量不高。据调查,中国有7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小型企业没有专利申请,更谈不上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意识地建立专利网和专利壁垒来保护这些成果。

(3)知识产权的管理大多停留在保护层面,还没进入资本化运作。

研究发现不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贡献要小于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同时市场对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无形资产的定价要高于未披露的公司。这说明我国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对吸引投资的巨大作用。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规划

据调查,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调查发现,每个大中型企业每年科研成果超过百项,但申请专利的却寥寥无几。

没有专利战略,就不能保证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项、立项、专利申请规模、专利保护及其策略和产业化顺利进行。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许多企业成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造成技术流失,专利申请后利用率很低,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

此外,还很容易导致陷入专利“陷井”与“雷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不仅要支付高额赔偿,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深圳市某厂的产品属荷兰菲利浦公司在中国获权的专利保护范围,被诉侵权,不但自行销毁了模具和侵权产品,还要支付巨额赔款。

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规章制度

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目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和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没有设置专业人员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同样也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知识产权管理加以指导。许多企业商标档案的管理与企业的其他档案进行合并管理,而没有专门的商标档案制度和对商标的申请、印制、保管及续展进行规定。

5、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方面的人才

国内很少有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均当作法律事务处理,缺少能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专利申请后无人管理,未能充分利用。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分离,企业仅仅是生产基地,科研开发主要由大学、研究所承担,由国家进行计划分配,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科研成果累积在高校、研究所,不能产业化、商品化;同时,也缺少精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和专利许可业务的专门人才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起来。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来自全世界企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企业方面的认识不足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等。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管理受到极大重视,视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的原因主要有:

(1)过去体制的惯性影响。

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成果管理体制,转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的时间较短,人们还受过去成果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从而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以等方式处理。

(2)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的变迁,其动机是受行为变迁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只有行为人分析到行为的结果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时,他才会采取行动,从而发生行为变迁。我们可把企业的行为变迁分为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行为主体受巨大利益的诱导而产生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政府制定法律规章,强制企业发生行为改变。一方面,诱导行为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这要受行为主体现有知识与经验、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取得的收益,导致企业缺少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又延长了企业行为的变迁过程。

2、制度方面导致的问题

制度缺陷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其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制度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性规则,制度的缺陷会增大人们在知识产权活动中的交易费用,缺少激励人们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利益动因。没有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收益,人们不仅缺少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因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不受处罚而产生仿造、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

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我们首先需要对制度的形成进行分析。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主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我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目前仍不健全的原因之一。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外部环境则主要是强制性变迁,依靠政府颁布的法令。

我国政府过去阶段的任务重心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政府本身的机构改革有些滞后,这造成一方面立法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执法不力降低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随着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缓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必须通过政府完善知识产权法令,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的强制性变迁。

三、建议及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解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1)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规范,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定,企业进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企业竞业禁止规定等。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使得这方面的执法难度较大,而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

(3)政府可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

(4)政府应加速我国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尽早建立开通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法律状态查询。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省市建立远程可视审查会晤系统,方便和加速专利审查。建立多功能的知识产权文献馆,提供知识产权自动检索、知识咨询,提供专题培训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2、企业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撑伞”

(1)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研究,并与企业业务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相结合。所谓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就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发展和价值运作而制定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不仅要研究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把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和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更大利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这一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策略研究;负责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

(3)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提供指导。

3、官、产、学应加强合作

(1)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以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状况。

(2)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该专业应是一个涉及法律、国际贸易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根据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培养更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及管理人才,培养既懂法律又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3)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尽快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结论

企业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系统,是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系统管理,以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希望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进一步完善,以创造更多财富。

参考文献

【1】姚小涛,席酉民.以知识积拐为基础的企业竟争战略观.中国软科学,2001,(9)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34-01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后,现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尽完善之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体系、保护体系、开发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技术、管理能力等还较为薄弱。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度,大力构建和完善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1现代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的所有人对其具有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在现代企业中,知识产权工作涉及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以及保护等各个层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的活动。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实施的主体,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化将大大推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现。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知识资源的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将专利大战的目标对准我国,使我国企业屡受损失。因此,现代企业应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重视对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而忽视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对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比较弱,不重视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知识产权基础工作十分薄弱,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未能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与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且缺乏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2.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都偏低,行业仿制率高,欠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发挥知识产权的功效不高。据调查发现国内大中型企业平均专利拥有量不足百件,且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涉及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偏少。

2.3对知识产权信息利用不够,缺乏相应激励机制

专利情报的合理利用可大大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经费。但目前我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专利文献,导致重复研究。虽然大多数企业已建立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激励机制,但科技奖励制度较为单一,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与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未挂钩,奖励报酬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及收益也未挂钩,不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4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立法不够完善,如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禁令、临时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强,专利审批期限过长等。(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3)行政执法力度不够。行政机关对严重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4)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中介市场不完善,中介机构难以发挥其职能。

3构建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1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开展有针对性、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专门部门,健全覆盖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企业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投入,配备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员,加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及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3.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将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积极开发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与前瞻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产学研”联合,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开发人员素质,并积极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不竭动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考核机制,通过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及实施利用情况明确员工的业绩,合理分配知识产权利益,对技术核心员工实行持股计划。同时,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专利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工作

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通过局域网,加强各个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针对企业所在的行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专用数据库,收集和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对专利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并加强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以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善用外部资源,协同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应发挥更大作用,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快速反映机制,依法公正高效调处知识产权纠纷。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加速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

总之,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力度、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应从运营管理的视角重视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消极的防御和保护”变为“积极的管理和利用”,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全面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实施。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92-02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exclusiveright)。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近几年,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对于依赖“成本驱动”,并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而言,做实业变得越来越难,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新趋势,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冲击。这其中,如何保护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无疑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中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一对策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薄弱。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尚未给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也比较缺乏。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广泛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水平在总体上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局限于申请项目管理、开发项目管理、获权项目管理、基本法律事务处理等,远远没有上升到战略管理层次。很多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实施当成一项额外的成本支出,如申请费、维护费、调查费、专家费、保护费用等,没有建立独立的知识资本制度,没有为知识产权设置提供专门的经费,致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

第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产权化意识薄弱。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偏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善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里,由于技术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弱,主要靠仿制国外产品打开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保护普遍重视不够。

第三,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匮乏。目前,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门人才,知识产权事务往往交由企业其他部门“”,或者干脆把相关事务“外包”,这些行为往往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以专利管理机构的设置为例,据对中国500家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设立专利管理机构的企业只占68%。由于管理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第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在中国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没有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更缺乏从战略的角度规划和管理知识产权。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并未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

另外,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乏力。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侵权纠纷的处理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种保护手段,除了从战略的角度选择最佳的保护方式外,如何有效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利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尚需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对策建议

第一,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亟待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具体负责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部门。国外跨国公司一般设有比较健全的管理机构,负责市场调研、知识产权信息搜集、专利申请、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等诸多知识产权事宜。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有效进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提。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技术实力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隶属于企业决策层负责,其职责如前面提到的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处理企业内外知识产权业务等外,还包括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对本企业技术、产品领域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和动态进行跟踪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建议,为企业开展经营管理从技术开发、产品营销方面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对策,并及时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预防本企业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等。

第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确权、运营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企业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既包括“宏观”层面的,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前者如确立企业知识产权的基本政策、指导方针。后者如针对不同领域、产品、人员制定的规章制度,如与企业员工特别是接触和掌握企业重要知识产权的人员签订知识产权协议,包括商业保密协议、职务技术成果归属、竞业禁止协议等。还有如建立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等单位或个人进行业务交流时的商业保密制度、技术合作的产权处理制度等。无论属于何种层面,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确权与保护、利用、监管等方面的规定必不可少。

第三,加大知识产权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其他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力度。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这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大力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管理与服务能力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此外,还应当重视对企业领导和其他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战略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是法律确认的重要无形资产、企业竞争优势和进行市场垄断的合法手段,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确定的国际经济技术新秩序,并且知识产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企业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获取巨额利润极为重要。中小企业只有在重视知识开发、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保护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余长林.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D].厦门:厦门大学,2009:11.

[2]张费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讨[J].经济论坛,2008,(5).

[3]方宏周.试论中国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4]胡学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问题比较分析与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7).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效果评价标杆管理法质量屋法平衡记分卡

一、引言

当前企业已经将知识管理作为提高企业创新力和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在不断加大对知识管理项目的投入。如何更加恰当、全面、有效地评价知识管理投资项目的效果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知识管理项目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对知识管理投资项目的评价成为的企业的一大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各具特点的新型评价方法。因为各种方法的应用各有利弊,本文着重对有关知识管理投资项目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和比较,旨在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项目投资提供参考,为正确指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项目投资评价的传统方法

现阶段,企业对于其知识管理投资报酬率的测算,普遍使用的是投资回报率和托宾q这两种传统方法。

1.投资回报率法。投资回报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同样也可以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价。投资回报率指边际贡献与投资额之比,知识管理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即为实施知识管理后的增量收益与相应的知识管理投资额的比率。使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简便易行,易于理解,而且数据来源于会计资料比较客观。但是,投资回报率的结果会受到企业采用的会计记账方式的影响。

2.托宾q法。该方法由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最先提出。q等于公司市值与该公司实物资产的重置成本之间的比率,即q=公司资产的市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公式中的分子为公司普通股、优先股以及债务市值的总和,这个市值总和同公司重置成本构成的比率即托宾q值。q>1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资产价值超过其重置成本;q

以上两种方法作为衡量知识管理效果的传统方法,具有计算简便的优点,可以反应公司知识管理的瞬间状况。但是,这两种方法与公司日常的经营相脱节,对公司各方面战略的制定不具备指导意义,不能解释公司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及如何获取持续的竞争。

三、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本质是一项持续的调查和学习经验的过程,以保证最佳实践能被揭示、引进和贯彻。标杆管理也可以很好地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评价中,可以测试知识管理活动是否被企业成功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知识管理评价过程中,此处的标杆管理就是将优秀公司的知识管理作为标杆,以此为学习和比较的参照,将本公司知识管理各方面包括绩效与标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加以改进,进而提高本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标杆管理可按照如下流程进行:确定标杆管理的对象与内容。首先要明确对哪些知识流程或知识管理方面进行标杆管理,同时还要弄清楚为什么对这些流程实行标杆管理;形成标杆管理团队,确定工作计划。进行标杆管理,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在组建标杆管理团队时,管理人员要明确将哪些人包括进团队当中,以及为什么将其包括进来;识别标杆管理的伙伴。这一阶段要明确选定哪一企业作为标杆以及获得标杆信息的来源,通常企业会选择将公认的榜样企业树为标杆;收集和分析标杆信息。即按照上一步骤确定的合作伙伴与信息来源,广泛收集标杆信息并进行分析,找出本企业存在的不足,认真分析标杆取得优秀业绩的原因和具体做法;反馈。即根据上一步得出的结论,对组织的知识流程或知识管理实施加以改进。

四、质量屋法

质量功能展开法(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由日本学者Yojiakao于1966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作为一种产品设计方法,在日本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得到首次应用。

QFD的核心组成部分为“质量屋”(HouseofQuality,HoQ),质量屋因其矩阵和图表的形状很像房屋而得名。

质量屋作为整个QFD过程的核心,最初是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阶段。但是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大型矩阵,可以为质量屋赋予不同的指标,将其运用于不同的领域。通过修改其构成和指标,质量屋可以用于知识管理效果的有效评价。此时,质量屋的左墙代表各种结果指标,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侧重点的不同指定不同的指标,它们可以是知识创造、知识固化、知识共享、员工/客户满意度、质量、成本、员工流动率等等;质量屋的天花板列出了适当的绩效指标;质量屋的右墙对应着左边选定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屋顶表明了各项绩效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而中间的关系矩阵描述了结果与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地板所表示的目标值表明为了具有竞争能力,企业需要达到的最低绩效标准(如图1)。

图1

通过观察质量屋矩阵主体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准确地发现最有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经营的知识管理区域。

五、平衡记分卡法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优秀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其基本架构由四个维度组成,即财务状况、客户状况、内部业务流程状况和学习与成长状况。这四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对内、对外、过去和未来四个角度。因此,平衡记分卡实现了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外部与内部的平衡,结果与过程的平衡。

传统的平衡记分卡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转化为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具有可靠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这种计量的多样性中包含着目的性的统一,因为所有的计量都直接指向组织的战略。

平衡记分卡也可以用于知识管理投资评估。此时,可以用财务、客户资本、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这四个维度来取代传统的四维度,共同指向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平衡记分卡是在以上四个方面制定目标并进行计量,将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用这些紧密相关的目标,来表现并对企业完成知识管理目标的情况加以评价(如图2)。

图2

知识管理平衡记分卡作为一种有效的测算方法,既能及时提供公司的知识状况瞬间图,又能够帮助指导知识管理战略,跟踪公司所选知识管理战略的现状;同时也实现了更多方面的结合和平衡。

六、结论和建议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6

关键词: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协同问题解决;actionworkflow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志码:a

协同目前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企业词汇,无论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还是商业应用层面,都呈现出一种“泛协同化”的趋势,企业知识管理也有其明显的协同化需求特征和协同化应用领域。将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协同化思想方法相结合,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兴趣所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领域,也即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创新,它是在遵循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如何借助于有效的协同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以最终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1+1>2”的协同效应。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协同可以包括2层含义,一是人员协同,二是知识协同,其中的知识协同被理解为“多个行为主体在协同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关联、交互、共享、碰撞、整合和激活等一系列知识活动,将使协同团队整体获得的效应大于各行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的效应之和”,据此,人员协同将是知识协同的必要保障,只有企业知识员工群体能够有效协同工作,知识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正是通过人员协同过程以实现知识协同效应。本文将结合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协同的2层含义,以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为研究出发点,并考虑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进行新的探讨,这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内容。

1.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

Gray曾提出过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问题解决框架,该框架包含2个维度,其中过程支持维度区分了问题的识别以及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类型维度则区分了独有的新问题以及曾经解决过的旧问题,由此构成了4个方格(令人振奋的意外新发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获取以及认知的提升)以及3个阶段(识别、保存以及分发),如图1所示。员工对新问题进行发现和识别后,在新问题解决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创造,所创造的知识进人企业知识库得以保存,以便当其他员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共享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知识管理本应是问题解决导向的,知识管理过程伴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

对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所有知识管理活动都需要在群体协同环境下完成,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有2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协同问题解决将贯穿于整个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二是协同问题解决过程将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也就是说,群体协同环境下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应该是围绕协同知识库的应用以及协同问题解决的步骤而全面展开的。基于上述特点描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包括输入、协同和输出三大阶段,以下将作详细论述。

(1)输入。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入阶段所输人的是协同阶段必须的一些内容,也即影响协同阶段的一些主要因素。warner等在论述军事领域的团队协同时,概括出了如下4类因素:协同问题环境、操作任务、协同情境参数以及团队类型,其中的协同问题环境描述了军事类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化以及信息的超负荷等;操作任务集中在团队决策、行动步骤的选择以及智能分析(团队数据处理)2个方面;协同情境参数能够影响协同表现,主要有时间要求、信息/知识不确定性、动态信息、大量知识(认知过载)以及人员一界面等;团队类型则包括异步的、分布式的、文化差异的、知识异质的、角色独特的、指挥结构(等级制的或扁平制的)、团队成员轮流制的等7种主要类型。就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而言,它是团队协同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即定位于企业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团队协同,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入阶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大块内容:①有关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组织结构、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等;②有关问题任务的内容,包括问题任务的描述、问题任务的期望目标等;③有关协同运作的内容,包括协同模式的选择、协同技术的支持、协同资源的分配等;④有关知识管理的内容,尤其是有关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资源的内容,包括五类知识资源,即个体的任务知识、个体的团队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团队的共享理解以及团队的协同知识(团队的协商以便获得深入理解和团队协议)。

(2)协同。协同阶段描述了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主要活动,可以包括如下4个唯一的但又相互依赖的子阶段:协同知识库的构建、协同问题的解决、团队共识的达成以及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协同知识库的构建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理解问题任务、建立团队间的交流和信任等,该子阶段对如下三类知识存在需求:个体的任务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以及团队有关待解决问题的知识;协同问题的解决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定义团队的目标、重复地信息收集和分析、使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变得清晰化、合理化和形象化,该子阶段对如下五类知识存在需求:个体的任务知识、团队的任务知识、团队的共享理解、团队的协同知识以及团队的领域知识;团队共识的达成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可供选择的问题解的团队协商,该子阶段对如下两类知识存在需求:团队的共享理解以及团队的协同知识;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修正问题解(如果需要的话),该子阶段对如下两类知识存在需求:团队的目标要求以及可行问题解的现行准则。每个子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及每个子阶段的知识需求,如表1所示。

(3)输出。任何过程都有输出阶段,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出既是团队有效协同的产物,更是知识有效运作的产物。基于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输出内容可分为标准化输出和个性化输出两种类型,其中标准化输出是团队协同的自然结果,无论是简单的小规模的范围协同,还是复杂的大规模的全局协同,本质上都是协同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形式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描述即为标准化的输出内容;而个性化输出能体现出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1+1>2”的知识协同效应,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上,个体层面上的个性化输出可以是个体的知识内容的增加、个体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团队层面上的个性化输出可以是团队知识的存量优化、团队知识的增量扩大。此外,整个团队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运作中会逐步培养知识协同的意愿、加强知识协同的能力,这也是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个性化输出的内容。

2.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

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三类过程:物料、信息和人的协作,前两类属于传统的ipo模型,即过程中的每一个基本活动都由输入(i)、处理(p)、输出(o)这3部分组成,它们主要处理对象(物料、数据等)的移动问题,把这些对象送到对它们进行操作、转换、消耗或结合更新的地点。而人的协作过程则主要处理对工作提出需求,然后在做什么、谁去做、何时做、是否满意等问题上达成协议,在整个协作过程中工作被执行并最终完成。这类过程与前两类过程的不同是信息与物料的移动是工作产生的结果而非是工作本身。物料和信息过程的工作流建模目前比较成熟,例如基于活动网络以及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等,其最大特点都在于能够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其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描述工作流程模型。但是,由于这些以活动为主的工作流建模方法过于强调组成模型的各个活动及其逻辑关系,而忽视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在处理以人的行为协作为特征的业务流程时会出现明显的不足。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过程的参与主体应是具有知识协同意愿和知识协同能力的企业知识员工,如何体现出他们之间较复杂的行为协作过程?如何在行为协作过程中提供保证客户满意的机制?因此,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所要求的工作流模型将明显有别于传统的ipo型,后者中的人仅仅被当作一种功能实体而建立模型,能够对输入进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输出。

3.基于actionworkflow方法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

3.1action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概述

从对过程的认识论角度可以将工作流建模的方法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另一类是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根据上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的特殊要求,目前大多数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而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着重支持员工间和团队间通信为主的过程,可以作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的建模基础。在现有的基于通信的建模方法中,action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值得借鉴。

action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源自Lap观点,其强调强调“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交换信息(如报告、陈述等),而且可以用来执行行动(如许诺、命令、宣告等)”。Lap由Flores和Ludlow最早引入信息系统领域,现已成为了该领域中的新范式,例如国外著名的miS类核心期刊CommunicationsoftheaCm就曾在2006年出版过有关Lap的论文专辑。与传统的数据流的观点不同,Lap观点关注人们如何与对方进行通信;语言如何为通信各方创造共同的现实;通信各方的行动如何通过语言进行协调。Flores和Ludlow的相关研究推动了Lap的第一波应用,其成果如Coordinator和Sampo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以及CSCw系统显得日益重要,产生了Lap的第二波应用,其成果如actionworkflow和Demo等,它们都是基于Lap的业务流程建模新方法。以下重点论述actionworkflow方法及其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Lap在企业业务流程建模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之一,actionworkilow既是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一般方法论,也是计算机支持的软件工具名称。范玉顺等就曾介绍过action技术公司开发的actionworks工作流产品(全面支持actionworkflow工作流建模),并认为与传统的工作流产品相比,该产品更适合于基于知识的工作流,它能够支持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交互(如信息获取、用户协商、发现并解决问题等)。在action技术公司简介中,也曾提到其actionworks工作流产品是唯一能够提高企业知识员工生产率的业务流程管理(Bpm)软件。在action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的实际应用方面,Georgemason大学曾利用该方法改进了安排课程表的流程,而这本身是一个影响到学校中所有学生的复杂的协作过程。根据Denning和meDinam的观点,传统的工作流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关注的是效率与控制;而ac―tionworkflow是以满意为导向的,关注的则是承诺、满意条件与及时履行。

actionworkflow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工作就是一个闭环”,由此actionworkflow的核心元素便称之为actionworkflow环,如图2所示。actionworkflow环连接了客户方和服务方两类角色,前者向后者提出要求,后者则尽力使前者满意。这个闭合的环被分为4个阶段:①需求阶段:客户方向服务方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或者说客户方接受服务方的服务请求;②协商阶段:双方针对客户的满意条件进行商讨,最终由服务方对这些条件做出承诺;③执行阶段:服务方执行任务直至最终通知客户该任务已经完成;④满意阶段:客户方收到服务结果并声明自己满意。

在服务方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它还可以向其他人发出新的请求以帮助自己完成对客户方的承诺,这样原来的服务方就变成了其他人的客户方,其他人将为这一新的客户方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闭环,这个闭环与前面的闭环是相互连接的。如此延拓下去,多个担任不同角色的人将被涉及进来而为最初的客户提供服务,形成了一个由多个闭环互相连接而成的网络。

3.2actionworkflow方法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建模的要求以及actionworkflow工作流建模方法的特点,以下论述actionworkflow方法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应用。Geertsma曾详细描述过acitonworkflow工作流建模步骤,其焦点在于对主工作流环、客户方、服务方、满意状态,以及从属工作流环这5个要素的识别,5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通过依次明确如下3个重要问题,以描述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actionworkflow工作流模型。

(1)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是什么,主工作流环是否是闭环。actionworkflow工作流模型常常有主工作流环和从属工作流环之分,主工作流环的需求、协商、执行和满意4个阶段都有可能触发相应的从属工作流环。就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而言,其主工作流环可以描述为“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目标实现”,也即知识协同效应实现,对此有以下2点补充:①这里的企业知识资源概念较广,既包括企业范围内的所有显性知识,也包括企业知识员工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既包括与企业知识管理内容有关的知识,也包括与企业团队协同内容有关的知识;②协同目标实现是以协同问题解决的形式,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的协同问题解决过程。此外,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也是一个闭环,因为任何不完整的或有缺失的主工作流环都将会产生大量问题(breakdowns),如果问题持续下去而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引起抱怨而妨碍实现业务流程的永久不变的最终目标――使客户满意,因此客户满意是以成功的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为基础的,客户方的满意与否可以通过协同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知识的创造来加以评价。

(2)该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和服务方如何识别。acitonworklqow工作流模型中的主工作流环所定义的客户方与服务方都比较抽象――服务方承诺满足客户方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客户方和服务方的描述是有针对性的,Denning和meDinam就指出,一般的商务用语都是客户方和服务方,但是在营销领域中它们被称为买方和卖方,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它们又可以被称为发问者和行为者。由此可见,实际的actionworkflow工作流模型需要给予客户方和服务方明确的识别。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企业相关层级或部门的管理者(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运作有关)是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他们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有明确的需求及良好的预期,希望在企业范围内实现知识资源的协同运作与协同创造,为整个企业获得知识协同的潜在效应;企业知识员工是主工作流环的服务方,他们充分结合自身所拥有或所支配的企业知识资源,有效采用协同问题解决途径,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效应目标,让客户方满意。

(3)工作流模型中主工作流环不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环是什么,其客户方和服务方又如何识别。actionworkflow工作流模型中的从属工作流环是由主工作流环触发的,在从属工作流环与主工作流环的相互连接以及从属工作流环间的相互连接中,更多的角色将被涉及进来为最初的客户方提供服务。这里参考前述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并进一步结合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要求,描述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中主工作流环的不同阶段所触发的从属工作流环。在需求(准备)阶段,企业管理者在向企业知识员工提出企业知识资源的协同目标实现要求的同时,也将需要企业知识员工做好前期工作以便接受该任务要求,例如知识协同意愿的形成以及知识协同能力的培养等,因此该阶段将触发“企业知识协同的需求准备”的从属工作流环。在协商阶段,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知识员工将共同商讨客户满意达成的条件,这主要指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知识员工构建一个有效的协同知识库,该协同知识库包含的要素如前所述,且应该具有可检索的、有联系的、协同的、集成的以及结构化的等特点,因此该阶段将触发“协同知识库的构建”的从属工作流环。在执行阶段,企业知识员工将以协同知识库为核心,执行具体的协同问题解决的过程,以最终达成团队共识并进一步评价和修正相关结果。因此该阶段将触发3个串行的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协同问题解决”、“团队共识的达成”和“结果的评价和修正”。其中,“协同问题解决”二级从属工作流环还可以触发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环,分别描述为“问题登记”、“问题探究”、“问题匹配”、“解决方案设计”、“解决方案提炼”和“解决方案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执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环的描述过程中,企业知识员工将不再作为单一的服务方角色,他们需要进行角色分解,即协同问题解决中的求助者(从属工作流环的客户方)和解答者(从属工作流环的服务方),他们都将完成对最初客户方的满意承诺。甚至在需要的情况下,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解答者还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或重新定义,并成为子问题或新问题的求助者,以此触发更下一级的从属工作流环,多个闭环便形成了相互连接的网络,为最初的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提供服务。在满意(接受)阶段,企业管理者接受企业知识员工的有关企业知识协同的输出结果(也即新知识的协同创造),并声明自己满意,因此该阶段将触发“企业知识协同的结果认可”的从属工作流环。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的所有从属工作流环(包括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和三级从属工作流环等)也都应该是闭环,否则将无法最终完成为主工作流环的客户方服务并令其满意的目标。

综合以上论述,基于actionworkfiow方法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流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图包括1个主工作流闭环、6个二级从属工作流环和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闭环。在主工作流闭环中,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运作有关)是客户方,企业知识员工是服务方;而在执行阶段的从属工作流闭环中,企业知识员工则进一步区分为问题求助者和问题解答者2种角色,分别代表着从属工作流闭环中的客户方和服务方。此外,协同问题解决的6个三级从属工作流闭环都以同一个协同知识库作为信息源,而该协同知识库则是在主工作流闭环的协商阶段形成的。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7

1.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讨论的知识产权管理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及中介市场机构。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无论是法律保护机制还是市场运作机构都还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身的缺陷。1980年我国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应实际之需作过调整和修改,但是,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本身的不合理性。例如,专利法规定的专利审批期限过长,专利费用过高,导致企业往往因害怕在专利申请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浅尝辄止。实践中,专利审查机构由于不受期限的约束,常有任意拖延专利实质审查时间的情况出现。专利的审查期限过长往往使得申请的专利技术丧失先进性,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打击了申请人的积极性。

(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律的保护不仅在于立法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有力的执法。然而调查表明,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更多地集中于司法机关的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要求,使得侵权纠纷中无法及时确定权属,打击侵权行为。这里除了由于司法机构、组织制度原因造成的工作作风拖沓、办案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也有司法机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3)行政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权力在中国社会有其深刻的文化心理优势,由此企业普遍对行政机关存在高期望值。然而,行政机关由于体制因素而效率低下,同时,行政机关由于在司法中的地位,对严重的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法院在刑事责任的追究中,按分工习惯,又将此类审判交由刑庭,而普通的刑庭往往缺乏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企业经常反映难与管理机构打交道,而且很难适用刑罚手段来保护自己,打击侵害者。

(4)中介市场很不完善。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管理这种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市场中,专利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应发挥应有职能。知识产权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乏,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相应需求。

(5)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由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加上过去中国实行成果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甚至有时达到公开化。例如,有人就错误地认为“盗版”行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在中关村,凡有真的几乎就有假的,对畅销品来说,往往假的数十倍、百倍于真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时侯只能是无可奈何。

1.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比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企业能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制度为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还不多,更别说一些中小企业了。北京大学的一次调查表明,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有5.9%的企业“无机构也无人负责”,“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的仅占21.6%.其它地区及传统企业的情况就更严重了。②专利的申请量少,质量不高。据调查,中国有7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小型企业没有专利申请。199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专利部类中,国外来华申请发明专利已有五个部类,超过半数,而我国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中,技术含量和水平远不及外国专利,更谈不上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意识地建立专利网和专利壁垒来保护这些成果。“863”计划仅20%的成果申请了专利,多数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有些成果是国外还没有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拱手让人了,申请的专利和论文的比例大致是1:80.③知识产权的管理大多停留在保护层面,还没进入资本化运作。例如,我国的上市公司年报摘要的报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具体构成的公司从1995年~1998年在逐年增加,但1999年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比例突然下降。1999年我国共有上市公司424家,披露无形资产的仅有173家,而披露的无形资产构成主体是知识产权。研究发现不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贡献要小于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同时市场对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无形资产的定价要高于未披露的公司。这说明我国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对吸引投资的巨大作用。

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国内除了像海尔、北大方正等极少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有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1996年5月,中国专利局对7省市的调查发现,每个大中型企业每年科研成果超过百项,但申请专利的却寥寥无几。北京大学刘剑文博士组织的调查表明,北京市仅有21.6%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制定”或“正在考虑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部分企业都处于未制定的状态。没有专利战略,就不能保证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项、立项、专利申请规模、专利保护及其策略和产业化顺利进行。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许多企业成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造成技术流失,专利申请后利用率很低,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此外,还很容易导致陷入专利“陷井”与“雷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不仅要支付高额赔偿,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深圳市某厂的产品属荷兰菲利浦公司在中国获权的专利保护范围,被诉侵权,不但自行销毁了模具和侵权产品,还要支付巨额赔款。

1.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然而,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目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和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没有设置专业人员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同样也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知识产权管理加以指导。例如,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在企业与雇员是否签订保密协议的问题上,有7.8%的企业“无任何保密规定”,29.4%的企业“仅在企业内部规章中规定,无专门协议”。许多企业商标档案的管理与企业的其他档案进行合并管理,而没有专门的商标档案制度和对商标的申请、印制、保管及续展进行规定。

1.5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1999年,我国拥有专利工作者约一万余人,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名懂专利的人员。国内很少有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均当作法律事务处理,缺少能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专利申请后无人管理,未能充分利用。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分离,企业仅仅是生产基地,科研开发主要由大学、研究所承担,由国家进行计划分配,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科研成果累积在高校、研究所,不能产业化、商品化;同时,也缺少精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和专利许可业务的专门人才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起来。

2原因分析

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落后固然有其历史的原因,如我国实行市场化经济的时间短,企业的精力大部分集中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法顾及知识产权管理等。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来自全世界企业的激烈竞争,我们不能仅拿这些作为借口,必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才能做出正确的对策。前述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而且复杂,有些问题恰恰又是其它问题存在的原因,综合起来可分为企业行为体现出的问题和制度缺陷导致的问题。

2.1企业行为方面体现出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行为方式及结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等。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管理受到极大重视,视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却不大重视呢?原因之一是过去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成果管理体制,转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的时间较短,人们还受过去成果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从而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以等方式处理。原因之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的变迁,其动机是受行为变迁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只有行为人分析到行为的结果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时,他才会采取行动,从而发生行为变迁。我们可把企业的行为变迁分为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行为主体受巨大利益的诱导而产生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政府制定法律规章,强制企业发生行为改变。一方面,诱导行为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这要受行为主体现有知识与经验、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取得的收益,导致企业缺少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又延长了企业行为的变迁过程。所以,要解决我国企业目前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法律规定,强制企业的行为发生变迁,这样可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原因之三是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供给不足。人才匮乏既是存在的问题,又是企业某些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大量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形成来源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较短,通晓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的人员很少,这导致企业可能还认识不到知识产权管理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或者认识到了,但由于缺少相关的人员而不知如何着手采取行动。例如,我国很多企业认识到商标的巨大经济效应,只单纯花费巨资做广告,但由于商标的价值内涵及商标的许可运作知识缺乏,反而导致短期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2.2制度方面导致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面的分析表明,制度缺陷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其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制度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性规则,制度的缺陷会增大人们在知识产权活动中的交易费用,缺少激励人们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利益动因。没有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收益,人们不仅缺少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因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不受处罚而产生仿造、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那么,造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缺陷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制度的形成进行分析。制度不是天然就有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路径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在获利机会的诱导下利益各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其变迁是缓慢的,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可由政府直接颁布法令实现。而且,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惟一来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因为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主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我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目前仍不健全的原因之一。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外部环境则主要是强制性变迁,依靠政府颁布的法令。然而我国政府过去阶段的任务重心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政府本身的机构改革有些滞后,这造成一方面立法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执法不力降低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我国企业当前正面临着加入wto带来的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缓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必须通过政府完善知识产权法令,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的强制性变迁。

3政策建议及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解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3.1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规范,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定,企业进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企业竞业禁止规定等。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使得这方面的执法难度较大,而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第三,政府可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第四,政府应加速我国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尽早建立开通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法律状态查询。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省市建立远程可视审查会晤系统,方便和加速专利审查。建立多功能的知识产权文献馆,提供知识产权自动检索、知识咨询,提供专题培训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3.2企业应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8

1构建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原则

1.1资源集成原则。从档案管理来看,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须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即实行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集成管理。从知识管理来看,文件、档案是组织核心的知识资源,但并不是组织知识资源的全部。“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实现以文件、档案为核心组织的全部信息、知识资源集成。

1.2功能集成原则。“档案知识管理”既是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档案管理,又是以档案管理为基础的知识管理。“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集成档案管理功能与知识管理功能,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靠性,确保档案的凭证价值、保存价值与长远价值,并确保知识被有效地积累、组织、评价、传递、共享与应用。

1.3系统集成原则。作为一种思想理念,知识管理应该体现于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之中,融合于员工的各种工作行为之中,成为员工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为顾客提供知识产品或服务,实现知识的价值。为了使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与企业各种业务系统有机融合、充分集成,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系统存在。

2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

2.1档案知识资源管理应用系统it平台的构建方案。随着企业oa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操作平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档案知识资源管理应用系统it平台的构建迫在眉睫。档案管理部门首先应建立应用B/S结构设计,能够随时随地用游览器访问应用系统平台。其次,将应用系统分为:知识资源应用功能前端平台系统、知识信息数据库系统、知识资源后台收集整理系统、资源库管理系统等;保证领导和员工通过应用功能前端平台访问和利用知识资源。最后,考虑到知识资源与数据型档案、信息型档案一起管理,知识资源很多来源于数据、信息型档案,故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作为资源库;知识资源管理平台采用J2ee架构设计,具有跨平台特性、很强的扩展性和功能模块的可重复利用。

2.2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与维护。根据企业的地区分布,档案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各个地区机构,分布设立访问服务器。总部设立总的应用系统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设立Vpn连接;在应用系统中,对知识资源分层级设立安全访问权限;对应用系统的登录,设立密码检验;针对特别重要的文件、信息,在访问时设立指纹校验。

2.3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档案管理部门首先用制度的形式确定知识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其次,用制度形式确定专业人员、专家、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益。最后,建立员工参与学习和工作应用知识资源的激励措施、员工参与贡献知识的奖励措施和访问权限的审核制度。

3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评价方法

3.1利润是企业档案知识管理评价的基本方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若不以利润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必然会使企业经营方向发生偏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受到损害。利润作为企业档案知识管理评价的核心,档案知识管理就是为了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根据档案具有的情报、参考、凭证等功能,企业可以产生情报效益、参考效益和凭证效益。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9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本文试从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知识经济要求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

(一)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工业经济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内涵已由原来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内涵转化为知识或智力,知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动力源泉,知识也必将成为企业关键性资产。在美国,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生产率增长要素的80%,信息产业已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支配地位,导致企业资产结构的改变。企业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大大提高。据统计,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已高达50—60%,中国的第一品牌—红塔山品牌价值1998年已达到386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而财务管理的理论是与经济形态的特征相适应。当世界经济形态正在快速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候,产生和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目标的挑战。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享有企业剩余的索取权,排斥劳动者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既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的因素,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具有增值性。所以,应把企业劳动者的知识资源加以资本化,并参与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这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目标的变革。

二、知识经济要求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在知识经济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企业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张,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也不再局限于企业所在的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全球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今天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利用因特网可以对任何地方的商品、服务、信息进行交易,网络已经把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企业活动的地域界限逐步消失。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密切关注全球的经济变动情况,了解各类信息,使企业在整个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不仅经济的形态发生变化,而且要求经济的运行必须按相同的规则进行,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财务会计,必须要按照相同的惯例构建,以服务于知识全球化需要。

(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对企业的资本金流动过程进行管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参与经济活动,履行经济责任与义务。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局限于企业法人,从其资金活动出发,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的加强,“媒体空间”中的财务管理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发难以界定。因此“网上实体”的出现及其扩散效应,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依附的空间更加变幻莫测。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方法必须随之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通讯设备的不断更新,为财务管理采用复杂的方法创造了条件。

三、知识经济要求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为了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二)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要求企业及其职工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其知识及结构,不然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同时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源于科技、制度、管理等不断创新,而持续创新则使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加大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三)“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控制货币量的运作模式,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所有这些新的变化,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

(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的投资风险远远超过传统的工业经济,使得风险投资和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为此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

企业管理方法与知识篇10

1.1企业管理知识和教材的滞后性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趣味性等特点,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对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数的教材知识点重复而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教材中陈旧的案例和应用对于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总是与时代滞后半拍,教材理论生硬,使得课堂教学缺少生动和活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虽然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应用多媒体教室采用ppt幻灯片形式取而代之,有些在课堂教学上也进行了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的改进,但授课主体都集中在理论模式或案例模式,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缺少实践性体验模式,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往往在理论层面,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实际管理能力差,对企业的真实管理脱钩,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维

2.1企业管理课程仿真实训室的建设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仿真实训室是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能力培训、知识学习和素质养成的主战场,也是企业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地。因此,仿真实训室必须按照“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的原则来建设,仿真实训室要强化企业氛围,授课时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不同的企业管理者角色要求学生,仿真实训室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也要跟真实企业一样,建立企业管理规范和章程,尽可能营造真实企业管理模式。

2.2“双师型”授课团队培养

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否有预期的授课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企业管理课程的授课内容决定了必须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企业管理课程全新授课模式的基础。(1)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培训。让教师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到社会大课堂,寻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到企业,一方而是接受锻炼,服务于教学。另一方而,运用所储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难题,服务于企业。(2)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业务人员到学校来,充实课堂教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业务人员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学习,与校内教师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并在理论中联系企业的实际案例,优势互补,不仅缩短了小课堂与大课堂的距离,同时也为企业管理授课教师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3)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教材、授课大纲重新编写,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教改经验,定期选派授课教师到企业参加短期或长期培训了解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促进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组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课程“双师型”授课团队。

2.3授课模式向项目化教学转变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任务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而不是知识的逻辑构建教学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可充分结合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创建公司及对公司管理构建大型综合贯穿项目,再通过小项目和任务与大项目互相配合,将企业管理各章节内容如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计划和决策、市场营销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内容随着大小项目的进行逐步展开,全面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符合企业真实管理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挑战性,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4校企合作进课堂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资源,以真实企业管理做支撑,把真实企业管理知识和理论嫁接到企业管理授课体系中来。校企合作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课程的设置、校企两方教师教学组织与实施。学校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士走进课堂教学,同时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感受真实的企业管理过程,使企业成为学生的教学基地,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企业管理教学的实际场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使进入企业学习的学生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掌握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3实践途径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也在不断更新管理思维和方式,这就要求高职经管类企业管理授课模式改变以往纯“理论”的授课模式,要综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和办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按需施教,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将企业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引入到企业管理的教学中来。

(1)要建立课程和教材与企业真实管理接轨。

教材的知识点要与企业管理同步、管理观念同步,教学工作要随着企业实体的发展和改变灵活应对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使教师授课和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接轨。

(2)要构建一支精湛的企业管理“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使其在企业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使其讲述的理论知识更精准更符合企业实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3)要建立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体系。

通过学生到企业实践和校内仿真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深化。

(4)要建立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

企业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实现管理目标更需要团队的精神和力量,而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热情,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打消胆怯等不良情绪,并让学生明确合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情境设计使企业管理课程更加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情境中多角度的演练,熟练和巩固管理观念,全面提升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和素养。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