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算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5:58

财务预算原则篇1

关键词:预算编制;规划;细化;监管和审计

一、高校财务预算编织的主要原则

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财务预算编制应根据自身事业发展可能筹集到的收入情况,合理统筹支出项目,并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

尽管高校收入的来源渠道比过去增加了,而且收入的绝对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在高校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等花钱的项目实在太多了,因此,只能量力而行,不得搞赤字预算。否则,会影响高校后续发展,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中。

(二)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勤俭节约原则

由于收入的有限性,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支出项目,高校只能根据自身的事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兼顾一般项目,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此外,在资金的具体安排上,对每一个支出项目都要精打细算,科学论证,从多种方案中做出最优决策。如大批量的采购、大面积的维修改造和基建项目,推行招投标法、政府采购等,要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以节省开支和杜绝腐败。

(三)成本——效益原则对某些项目。如大型维修、更新改造、对外投资、基建等项目,事前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尽可能制定出几种可行性实施方案,从中选出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案。切忌一哄而上。不讲求成本效益而盲目上项目。

(四)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原则

在预算资金的具体安排上,一方面不要一味追求节约、少花钱而忽视项目质量和长远利益,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预算项目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或建成后需要不断地维修,甚至较快过时淘汰,反而花更多钱,造成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追求高标准、高质量而不考虑其使用功能。从而导致花不必要的钱造成资金浪费。此外,既要考虑教职工眼前的福利待遇提高,也要考虑高校长远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投入,把调动教职工教学,研的积极性与增强高校发展的后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成为推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合力。

(五)收入预算稳健原则

由于预算编制时间在预算执行年度之前,因此,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学生招生计划等影响收入的许多因素都不确定,这就使得收入预算难以准确预计。由于支出预算是根据收入预算的多少来确定的,因此,对收入的预算必须持稳健原则。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应根据收入来源的各个可能渠道。对每一收入项目充分考虑其取得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仔细测算,科学预测,既不要打“埋伏”隐藏收入,也不要盲目高估收入。

(六)适度负债原则

随着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实验仪器设备等难以满足高校迅速发展的要求,急需大笔的资金投八。尽管财政增加了拨款,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及住宿费收入也增加了,但高校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的支出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这必然会导致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或借款筹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借款或贷款终归是要偿还并要支付利息的;如果形成不良贷款,不仅学校受损失,也会影口自学校的进一步筹资。因此,高校举债发展必须适度,必须对每一个融资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既要考虑项目的效益是否显著,也要考虑学校的偿债能力,否则将会给高校后续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高校财务预算编织的具体实施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是一项政策性较强、要求高、难度较大,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必须综合考虑、认真筹划。

(一)提早做好预算编制的规划,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

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的规划,即编制人员的确定、编制全过程各阶段的划分、编制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编制程序和预算调查表的设计等。编制人员的确定事关编制质量,一般应由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会计主管人员具体负责,并配备一定的助手。预算编制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算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制定预算编制的详细规划,搜集预算编制有关的基础资料,并向学校各职能部门发放预算调查表,指导各部门对预算调查表认真填列且按时收回。该阶段预计需两周时间。第二阶段:预算资料审核、整理、汇总,提出初步预算草案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为:对收集的有关预算的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查、核实,必要时作实地调查研究,对预算的各个具体项目认真测算,然后整理、归纳和汇总。提出初步财务预算草景,交学校财务部门领导初审,经修改、补充、完善后提出正式的财务预算草案,送交学校有关领导审阅。本阶段预计两周时间。第三阶段:审定财务预算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为:根据学校领导对预算编制草案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正式的财务预算方案。本阶段预计两周时间。综上,预算编制的全过程约需六周时间,一个半月左右。为了保证预算编制有较充足的时间,并能够在年度开始时执行预算。一般情况下,预算编制开始时间至少应在预算年度前一年十一月初。 (二)预算编制尽可能细化到各个部门、基层单位和具体项目,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便于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细化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是预算编制最基本的要求。

1 要搞好预算项目的设计

预算项目的设计应尽量与会计科目相对应,这样便于会计核算和预算的监督管理。预算项目的各级次要层次分明,结构要合理,使预算方案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该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财务预算汇总表、部门预算明细表和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

财务预算汇总表由两大部分组成: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其中,收入预算按收入来源渠道细分为具体的收入项目。支出预算分三级:第一级项目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第二级项目为第一级项目下的支出项目,如人员经费项目细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和助学金。公用经费项目细分为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第三级项目为第二级项目下细分更具体的项目。部门预算明细表是按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列示的、反映该部门或基层单位预算年度收入及支出的所有具体预算项目。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是对财务预算汇总表中需要的、需进一步详细分解的预算项目的细化,例如:办公用电话费、水电费、维修费、交通费、办公费等需列示各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的具体预算额。

2 预算资金要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及具体项目上

争取做到各具体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的每个支出项目都能在预算中反映,每一笔支出都有根有据。在此基础上形成部门预算明细表和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

财务预算原则篇2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固定时间对企业的人力、财力进行的合理分配,按照预期规划合理控制各项业绩的过程,并对各项业绩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是一项对于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当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企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重要策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企业应加强事前预期、事中控制和事后的考评,将三种方式相结合进行管理,开展纵向管理,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实行全方位管理,在企业内部构建财务管理网络,这也是保证企业资金正常流动,企业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的最佳手段。

二、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原则

(一)协调配合原则

协调配合原则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要做好各部门间的配合工作,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作为共同的目标,并在大家的互相配合下实现企业效益提升的目标。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不同部门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为了避免业务脱节,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要长期健康地经营发展下去,首先要遵循的就是成本效益原则。成本与效益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企业在经营生产中涉及的人员众多,由此所消耗的物资也相对较多。企业管理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虽然投入的成本较大,但只要加以控制,便会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地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效益的协调,加大财务预算管理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适应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是适应原则的一种表现。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运行趋势下,企业所制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这体现出财务预算制定的发展性原则。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作出调整,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求。

(四)内部牵制原则

内部牵制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的分离,各部门间在工作中互相监督,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工作人员在自己职责内行使各自的权利,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内部牵制原则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能够杜绝企业内部出现违法行为,同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议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后,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将成本控制作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科学规范管理企业的预算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要有效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企业内部要创建预算委员会,对企业的各项财务预算工作要进行全面的统筹编制。其次,设立预算目标,明确企业内部实施经济效益的目的,在预算管理目标实施中要加强各目标的联系。同时,还要建立预算考核机制,现代企业运行中的业绩评价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预算目标考核后,要全面分析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实施情况。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预算机制通过考核后,能够确保企业预算体制的有效实施,为企业下一步目标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企业财务预算机制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要求企业要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从而不断地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纠正,避免财务预算实施中产生偏差。此外,还要做好财务发展情况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了解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进而提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离不开监督和考核机制,制定科学的奖罚制度,通过奖罚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财务预算工作的严谨性,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制定科学财务编制方法

制定科学的财务编制方法,是帮助企业完成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掌握成本动态性变化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的有效把握,来制定科学的弹性财务预算方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零基预算管理方案,并以此来实现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激发,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减少企业的资金浪费。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必须要借助滚动预算的方式来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完整性,依靠其来反映出市场动态变化,并以其为指导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方案予以调整,进一步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预算工作能够与市场变化保持一致。

(四)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对于提升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以用于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给予财务预算工作正确的指导。第二,不断强化财务部门的综合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准确性提供基础保障。第三,建立考核机制,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以此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进步。

(五)增强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要高效完成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需要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在企业内部成立管理委员会,在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和帮助下将预算目标彻底落实。预算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协调好各部门人员的经济活动,避免部门间产生利益冲突,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制定解决策略,并吸取经验,进而使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开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六)强化财务预算考核监督机制

财务预算原则篇3

(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对内部控制及预算管理重视不够,常常出现轻事前控制,重事中控制,一旦发生偏离预期目标的事项,常常只能任其发展,使事项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取得的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就其对日常财务管理的借鉴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基金管理;财务管理;借鉴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54-01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姜琛(1978-),女,江苏淮安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财会。

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于2010年在我市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多的有效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成功运行得益于该项目基金严密的管理模式。该项目从启动到收尾,共经历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包含九大领域的知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及系统管理的方法与工具。该项目自启动之日起就严格地遵照中央、省级、市级、项目县的工作目标,有预算、有决算、有审核。

一、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

项目管理的四个过程与财务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一一对应,包含财务预测与决策过程、财务计划预算过程、财务计划实施过程、财务控制收尾过程。(1)财务预测与决策:是指根据即将开展的项目活动的需要,对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并选择最佳方案的管理行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最大收益。(2)财务计划预算:是指在科学的财务预测的基础上,将财务决策所确定的最佳财务目标和方案全面系统地规划出来。(3)财务计划的实施与控制:根据财务计划(预算)、财务制度和国家财经法规,对财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对比、检查,发现偏差,及时地加以纠正,使之符合财务目标与制度的要求。(4)财务收尾与财务分析:是指以活动开展后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评价。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不仅对下一时段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与指导,也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出极其详尽的说明并提供详细的佐证材料,例如,对于材料物资的管理就有物品材料辅助账、物资验收单、药品试剂验收单、车辆验收单、物资入库单、物资调拨单、物资领用单、物品材料核查表、物品材料报废审批表、物资下拨通知单。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则有固定资产辅助账、固定资产核查总表、固定资产核查明细表、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资产移交表、固定资产登记表。对于费用支出则有费用支出结算单、用款申请书、《江苏省全球基项目会议、培训预算表》《江苏省全球基金项目会议、培训决算表》《江苏省全球基金项目领款明细表》《江苏省全球基金项目用款申请书》《江苏省全球基金项目会议、培训签到表》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项目不仅对事前和事中做了严格的规定,对于事后控制也制定了细致周密的方案。如,每个季度结束后,项目业务人员及财务人员都要对自已及管理范围内的项目县区进行自查及抽查,对项目县进行现场督导。项目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职责不同,但是总目标是一致的。

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对内部控制及预算管理重视不够,常常出现轻事前控制,重事中控制,一旦发生偏离预期目标的事项,常常只能任其发展,使事项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二、全球基金管理模式

三年来,通过对全球基金项目的参与,我认为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引入全球基金的管理模式,将大大改善目前的财务管理状况。首先,在预算编制阶段,应遵循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完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妥性原则、重点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绩效性原则,根据主要工作内容及预计经费,编制详细的经费测算表,列明工作内容、预计工作量及资金用量。将工作细化,并落实到个人。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出现偏差时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其次,在预算执行阶段,对工作任务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有预算、有决算、有总结,对未能按预算完成的项目,要有情况说明及预算调整方案。第三,在财务监督方面,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按工作任务、资金用途等内容定期对财务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未能按预算要求使用资金的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及说明。最后,在财务决算及财务审计方面。

三、财务管理要点

财务预算原则篇4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高校财务管理应用分析

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等院校的经济实力。但是这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取决于最近几年国内生源数量的大幅度上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这种有利于发展的优势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为了能够确保高等院校在市场经济形式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下,实现持久稳定的经营,我们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保障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高效性。下面我们就来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谨慎性原则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贯穿财务管理全过程的管理理念。高等院校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能够切实的为高校财务管理作出明确性的指导以及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实施。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文规定:“高校编制预算必须量入为出以保障收支平衡,关于收入的预算应当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而支出预算应当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谨慎性原则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一)预算编制应该遵循谨慎性的原则

预算的编制是对学校财务收入与支出进行整体上的计划和预测,这对于学校财务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保障财务管理科学施展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鉴于预算编制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预算编制工作中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国家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政策法规来综合性的实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杜绝预算编制左右偏差太大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应该参照学校最近几年的实际收支状况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的切实需要来科学制定预算编制的指标。预算编制一经批准便要严格执行,因此编制中应当以稳妥最为重要。比如说在编制收入预算时既要从整体上算足收入还要做到不打埋伏,对于不能确定的收入一律不能列入收入预算。

(二)预算执行中必须坚持谨慎性的原则

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应该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如果出现调整的情况应该经过财会部门的严格筹算并经学校全部领导人共同批准之后才能进行实施。建立预算执行的制度,并严格按照执行制度进行监督与管理,做好管理制度的硬性约束以确保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在收入预算圆满完成的情况下,应该按照经费支出范围、经费支出标准以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来完成年度支出预算编制,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同时,我们还应当建立预算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对各部门的预算支出情况进行严格、具体、客观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计算,并根据评价、分析的结果对不合理的预算支出进行调整,对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项目和部门进行整治以提高学校的资本运作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对于下一期的预算编制也能起到参考性的价值,但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确保当期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和稳妥性。

二、谨慎性原则在高校融资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办学资金在其来源上有着一定稳定性,但是对其融资的渠道和方式进行细分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潜在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融资管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稳定、谨慎的原则来实施管理活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筹资数量适当的原则。目前多数的高校正处于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期间所要运行的项目比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的使用量也比较大。但是,发展并不是盲目的规模扩张和无极限、无节奏的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质量,我们应该根据国内的教育环境、教育政策以及学校自身经营条件来科学制定发展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发展计划,依照计划里的实施项目来确定资金的使用量和融资的渠道,既要避免因为资金不足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也要避免出现资金闲置的状况发生。其次,坚持融资时间和使用时间相适应的原则。当前在不少高校运营中,多是对高校的发展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而对规划实施的细节管理不够严格。这就致使在资金融资的过程中多是从整体需要、长期需要的角度上来入手,在融资时间和资金使用时间上不能合理的安排,经常出现融资滞后或者是资金闲置的财务状况。面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从做好融资计划以及发展计划相结合的工作上开始,坚持做到融资与使用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效果。最后,坚持降低融资成本的原则。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导致企业在融资中具有多重的选择,在这时就需要我们做好融资成本的计算工作,确保融资成本达到最低以保障学校的经营收益。同时还应该根据学校的债务偿还能力来合理配置学校的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这样既能保障学校资金的长期良好运转也能科学的降低融资的成本。

目前,高等院校通过对外投资来实现学校融资的形式越来越普遍,同时对外投资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院校经营中的财务风险也能为院校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道路以及实现经营的综合性收益。但是投资也存在着风险,比如说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到期难回收、投资的效益低等等。针对这些投资风险,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能力来提高对外投资的收益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投资的稳妥性和合理性。具体的做法主要有:首先,选择比较好的投资项目,对于经营效益良好的校办产业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以提高学校的融资能力;对于经营效益不好的校办企业应该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整改,如果整改后的效益依然不好就应该限制或者是停止对其的投资,以避免损失的扩大。其次,购买国债或者是基金等稳妥类的债务投资,尽量降低投资的风险。最后,建立学校专门的投资决策团队和投资管理部门,将投资管理提升到独立实施的高度。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财务运转。

四、总结

关于谨慎性原则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就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具体的措施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财务管理状况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来制定,总之,谨慎性原则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最基本原则之一,是我们必须遵循以及科学实施的财务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杨素玲.关于做好高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警官文苑,2007(04).

[2]王晓瑜.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财务预算原则篇5

一、谨慎性原则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

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等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

(一)预算编制依据谨慎性原则。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大的形势要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与可能财力的矛盾;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学校预算一经批复,便要严格执行,一般不能随意调整,因此预算编制的稳妥可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从谨慎性角度出发,分析比较本校连续几年的预算指标和实际完成情况,选择适当的指标作为标准,以保证预算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编制收入预算时,既要算足收入,不打埋伏,又要本着谨慎的原则,对于不能确定的收入不列入预算。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坚决不搞赤字预算。

(二)预算执行依据谨慎性原则。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预算调整要经学校最高行政领导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建立明确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保证综合预算的“硬约束”。在确保收入预算圆满实现的同时,按照经费支出范围和开支标准以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完成年度支出预算,严格控制无预算资金支出。预算执行上应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作出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应进行正确、完整的评价,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也为学校下一轮的预算编制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积极稳妥的搞好预算管理工作。

二、谨慎性原则在筹资管理中的运用

高等学校办学资金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较为稳定的,但就其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和性质看,又具有不确定性。高校在筹资过程中应根据筹资的个性特点和资金需求的情况,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筹资数量适当的原则。不同时期高校的资金需求量是不一样的,高校在进行资金筹集前,要针对特定的项目或用途,运用科学的筹资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数量,合理确定筹资规模。保证所筹集资金的数量与项目需要量的平衡,这样,既能避免筹资不足,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又可以防止筹资过多,造成资金闲置。

(二)坚持筹资时间与用资时间相适应的原则。在确保资金需要量的同时,还应确保资金在筹集时间上与需要保持平衡,这样,既能避免过早筹集资金形成资金闲置,增大资金成本,又能防止取得资金的时间滞后,影响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要在确定了所需资金的时间后,合理安排,保证资金的及时供应。

(三)坚持降低筹资成本的原则。学校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采取多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可以扬长避短,分散筹资成本。学校应该认真选择资金成本低的渠道和方式,力求将资金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应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及偿还债务能力,来确定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合理比重,最好能合理搭配长短期资金来源,在保证资金供给的情况下,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四)坚持安全性原则。要对外筹集资金,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各级领导要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构筑资金安全的保障体系,在筹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承受能力,适时适量的筹资,使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所占比率适当,避免负债过大给学校带来沉重的压力。在选择筹资方式时,要预测其风险度,采取分散风险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筹集资金,以增强筹资的安全度。

三、谨慎性原则在对外投资管理中的运用

高等学校通过对外投资(包括对校办产业投资)筹集部分资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资金来源的必要补充。但投资与筹资一样必然存在风险,谨慎性原则在学校投资管理中也得到运用。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投资效益不好等情况,给学校造成了损失。因此,高校在对外投资时要分析自身的财力,明确对外投资的目的,通过可行性分析,慎重挑选投资对象。学校要向效益好回报高的校办产业投资,以扩大筹资能力。但对外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和专家评议,建立对外投资集体决策制度,并明确产业部门及其负责人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保证学校资金安全,确保对外投资的合法收益。学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也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不能将国家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和维持事业正常发展、保证事业任务的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学校既可以采用购买国债,也可以采用以实物或无形资产等的形式对外投资,但不管投资方式如何,必须坚持既是投资对象所需要的,又不影响学校的正常业务活动的原则。高等学校对外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对直接投资学校应参与被投资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创造出高的投资效益,对于间接投资,学校则需要由专门机构或专家进行研究管理,才能获得所期望的高额回报。学校对外投资不包含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也不能为任何单位(含校办产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

四、谨慎性原则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高校基建财务工作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随着各高校基本建设大规模的开展,有的学校出现了基建投资过热、背负巨额债务“举债兴教”的现象,基建工程“暗箱”操作等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要克服上述问题,保证学校基建事业的正常、有序发展,也应在基建财务管理中遵循谨慎性原则,作到:

(一)学校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把握适当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节奏。设立自筹基建项目要慎重,要根据学校自身财力情况予以安排,控制负债率在安全合理范围内,避免脱离实际财力盲目扩张,形成巨额债务,使学校不堪重负,影响学校教育事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新建项目主要应集中在提高教育手段,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后勤生活和学校运转的必要设施方面,要抑制其它建设项目投资过热,控制投资风险。校内兴建的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商业门面等配套设施可以采用引进外资互利互惠的方法,减轻学校基建资金压力,但资金的引进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评审制度,控制引资风险。

(二)建立健全项目工程的民主决策和监督检查制度。组成由学校主管领导、纪委、审计、计财、基建、水电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基建项目招投标领导小组,对项目决策、招投标、概预算、工程量变更、价款支付、竣工决算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严格基建计划管理和工程施工管理,在建设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项目的建设性质、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对于确因客观需要增加投资的项目,要报经学校集体讨论批准,方可追加投资。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有效监督机制。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切实解决好项目决策控制、预算控制、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监督检查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杜绝工程项目管理的差错和舞弊行为。

财务预算原则篇6

关键词:预算管理;认识;必要性;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特殊单位,是非营利性主体,以提供社会服务和行政职能为目的,其财务预算管理也与一般企业存在很大的区别,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服务和行政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应当完善本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性质。与一般营利性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其财务预算管理的性质也和一般企业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设立的,是一个代政府行使职能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目标应当与单位整体目标一致,并且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当受到社会大众的监督。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应当具备下列性质:第一,统一性,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第二,公开性,预算管理流程应当具备公开性,为社会大众所监督,受社会舆论监督;第三,合法性,单位的财务预算应当合法,任何预算管理行为都应当得到法律批准。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财务预算能够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效保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水平,达到事业单位存在的目的,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国内长期计划经济存在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当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体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必须的。第二,优化财政资金支出,提高单位履职能力。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对于单位所得到的资金进行规划和预算,以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良好的资金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财务预算还能促使单位加强对资金的统筹管理和规划,由于财政资金的有限性,而社会主义的整体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单位应当将有限的资源合理的进行分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代表政府部分对社会行使管理职能,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财务预算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并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责任及过程控制原则、高效运行及效率优先原则、与单位总体目标相一致原则、量入为出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就相当于规定了单位资金活动实施标准及责任人控制,充分发挥预算主体的能动性,勇于承担责任,加强责任人管理,在保证公平、效率优先的原则下提高社会整体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开始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寻求提高财务预算管理能力的模式,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限制财务预算效用的发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及效果,阻碍行政事业单位社会职能功能的实现。

1.财务预算管理意识的不足从根本上限制财务预算体系的完善。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作人员认为财务预算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这种观念致使单位内部管理部门之外的工作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再者,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不仅包括财务预算的编制,还包括预算的执行与考核,而有的工作人员简单认为预算管理体系仅仅包括预算的制定,忽略预算的制定和考核,其实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是预算的执行,而工作人员不能意识到预算执行的重要性,使得财务预算只是纸上谈兵,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2.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质量较低。财务预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细致的环境调查,进行准确的资金使用可行性分析,利用科学的方法予以编制,而当前由于我国行政单位并未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财务部门充分授权,降低其他部门的合作性,给予财务部门编制预算时间较低,致使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内容不全面,质量较低,使得财务预算的编制成为纸上谈兵,抑制财务预算编制的作用发挥。

3.财务预算管理过程缺乏透明度,限制财务监督效能的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是提高社会服务,其资金来源于社会大众,应当服务于社会大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应当得到社会的监督,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缺乏透明度,甚至单位内部财务部门之外的工作人员对单位预算都知之甚少,这说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预算信息的传递较差,这限制了单位内部的预算执行及预算考核,也减少了国内宏观经济分析的依据。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透明度不足,信息传递不及时,预算公布的范围较小,致使预算执行力度较差,缺乏预算制定的监督。再者,财务预算的不透明性也给得官员舞弊欺诈提供了可能性,这是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源泉。

4.预算编制时重支出总额控制,轻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当将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增强社会服务水平及人民大众的满意度。但是当前行政事业编制预算时重支出总额的控制,却缺乏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编制预算时资金任意安排,造成资产支配的随意性较为严重,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社会运服务的效率及效果。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对策

1.提高工作人员财务预算管理意识。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都离不开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单位全体员工的培训和教育,让工作人员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其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其预算编制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预算执行流程,并且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提高预算执行力度。

2.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单位应当完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规范财务预算编制流程。通过科学的编制方法,促使预算的编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预算编制更具有实用性,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发挥预算编

制的最大效能。同时应当利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编制的预算,可以适时的调整预算,提高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预算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

3.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增强财务预算执行力度。预算的正确理解是预算执行的基础,编制的预算不能为工作人员所理解,预算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单位应当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制定合理的预算传递流程使得预算能够真正成为约束工作人员行为的利剑,减少工作人员舞弊的可能性,有效的防止官员腐败。再者,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能够增强社会大众对行政事业的监管,单位应当扩大预算公布的范围,增强大众的监管力度,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4.增强支出结构的合理性,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和效果。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当对单位资金的使用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分配,提高单位的社会服务效率。工作人员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只关注资金支出总额的控制,更应当关注资金使用结构的控制,应当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因此单位应当合理划分支出范围,将建设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相区分,坚持结构控制优先的原则,对资金使用方向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增强投资结构的合理性。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了解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加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培训、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提高财务预算管理透明度、增强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等角度提高单位财务控制能力,增强财务预算执行力度,最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会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外资,2010年第8期.

财务预算原则篇7

摘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关乎单位健康发展以及国家政风的树立,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增添了诸多亮点,主要体现在财务监督、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

关键词预算管理财务监督资金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涵盖的范围规则也随着改变,尤其在当今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显得尤为透明化和规范法,因此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2年4月1日起执行的新规则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改革的新起点,个人对新规则的创新主要由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更加深入,尤其在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经济背景和政策要求,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规则必须更加科学,新规则的修订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其中新规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则更加明晰化和科学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更加透明,便于核算管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预算管理部分做出了新的修订规范,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打破了上世纪90年代末财务核算体系,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与预算改革步伐不一致的现象,譬如在年度项目预算中,对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未能清晰划分,造成财务预算体系在职能上的混乱,并且业务流程相对复杂,对简单财务流程投入的工作量较大而实际财务管理效能低下,使得决算报表失去了科学性和真实性,尤其在结余资金的核算上无形中引入了结转资金的影响,增加了财务分析的变量等,而新规则更加注重财务预算的明晰化,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二、规范权责发生制的范畴

新规则第66条中明确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新规则创新点之一,也是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新坐标,打破了原有规则中收付实现制规则。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无形中冲击了原有规则中的收付实现制,使得事业单位在核算政府采购项目中失去了完整性,主要由于资金投入的项目较多,投入渠道呈现多元化模式。譬如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构建、原辅材料采购、生产设备维护以及职工薪资的发放中呈现出的渠道更加零散,财政部不再统一拨款,而是直接和项目相关供应商以及个人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表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货币表现,相当部分财政资金相关于固定资产、事业服务等项目,因此权责发生制的修订符合现阶段事业单位业务需要的客观需求。

其次,权责发生制范畴的界定使得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评估和负债账目核算上更加真实。原有规则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是通过专有的“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无论是在借记还是贷记账目,都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因素,使得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评估无形中忽略了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既有经济价值,虚增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尤其对于大型生产型单位更是如此。

三、财务指标合理化,财务分析多元化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财务运营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就事业单位而言,业务动态性显著增加,其本身的财务核算标准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模式悄然变化,事业单位原有的财务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趋势,新时期背景下,对事业单位财务剖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其中财务指标的改革亟待推进。

新规则对财务指标的调整充分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去除了原有经费自给率的分析,将其调整为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以及人均基本支出等指标。这两方面的调整从根本上增加了事业单位预算的准确性,将单位收支预算和人均支出情况通过具体账目定量化表征,体现了事业单位在编人数平均支出水平和单位整体预算状况。这种调整打破了原有规则的片面性和抽象性,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财务分析的多元化模式,使得财务预算更加准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直观地体现出事业单位的科研、维护、管理状况等的财务信息。

四、促使构建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行,构建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是新型市场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创新思想。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的组成不仅包括审计部门或者纪检部门,更重要的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将单位的信贷流程透明化,时效化,借助媒体的力量,聚焦百姓的焦点,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阶段,其中关键是整合财务监督体系中的部门职能,使得财务监督职能覆盖整个财务过程,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更多的定量化表征参数。

总之,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营环境逐渐变化,对原有财务规则的修订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只有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加强事业单位收支和资产投资、构建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财务预算原则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资金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事业单位的财务特性是耗费,社会特性是以自己的技术和人力为公众服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延伸,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预算平衡、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关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预算执行质量,决定政府贯彻招待财政意图能否实现。其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增加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应适应更广泛的市场经济需要。具体根据事业单位的本质特性和市场经济需要来谈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预算内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

预算内资金主要是指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和管理的财政资金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对其进行使用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第一,预算编制,财政支出预算体现公共财政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要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确保事业单位法定支出,加大建设性支出比重,集中财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要问题。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坚持统筹兼顾和保证重点原则。第二,事业单位管理和核算的是国家拨入的财政资金,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金额使用,不得随意进行调剂使用。而且在收入管理上,应将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上级补助资金、专项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严格区分。第三,事业单位从国家拨入的资金应是财政监督的重点。国家资金是纳税人无偿对社会的贡献,它使用的正确与否是社会评价财政监督和管理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审计、财政监督和检查的重点应是事业单位国家资金使用情况,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发挥作用。第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政策一定要确保前后一致,并保持连续和稳定。

二、预算外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主要是事业单位依靠行政手段或强制措施所取得的一种收费。对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财政预算完整性原则,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保证政府资金收支活动的完整性。第一、预算外资金管理原则:坚持“量入为出,分类管理,综合平衡”的原则,坚持“优先安排,结余统筹”的原则;实行预算内、外互补的原则,即“先外后内”,不得重复安排。第二、事业单位应依据批准的预算外收支计划,按进度向财政部门办理预算外资金拨款手续,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预算外资金拨款申请书。第三、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实行收支统一核算,使用税务部门专用发票,不得使用财政部门印制或监制的票据,并依法纳税。第四、从现实的情况看,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财政和监督监察部门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统一认识,通力合作,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作为整顿财经秩序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点来抓,确保预算外资金的立项、征收、使用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财会队伍建设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

事业单位财会队伍建设要坚持做到,第一、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事业单位领导要认真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执行财政、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要加强对单位财务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并要求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会计人员的岗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上不得兼任其他工作,以保证其主要精力从事财务会计和管理工作。第二、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第三、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合理设置财务工作岗位,财务从业人员必须持会计证上岗。对无证上岗的人员,要限期取得上岗证,对无法取得上岗资格的要及时予以撤换。第四、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建立健全财会人员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会计岗位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颁布文号:主席令[1994]第21号颁发日期:1994年03月2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学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

财务预算原则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帮助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单位内部的人财物进行计划、协调等的一项管理制度,它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单位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各种原因,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

(一)预算编制方法单一、不完善

由于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人员在预算编制时较少去寻找新的方法,而是一味的效仿,使得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容易出现漏洞;像气象局等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固定资产核算不实、部分事项会计核算不清等问题较为严重,在对事业单位发展计划进行预算编制时,要么数据不够准确、真实,要么就是简单的借鉴之前的数据资料等,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缺乏准确性。

(二)预算执行缺乏绩效评价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不够重视,再加上绩效管理较晚引入到事业单位,使得单位对绩效评价及其约束机制等方面缺乏认识;事业单位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就很难用成本、产出等单一指标去评价,容易造成指标选取不全面、不合理等问题,这样绩效评价更难进行。

(三)监督力度不够、机制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资金支出随意性比较大,再加上机制的松散使得资金运行不够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过分强调费用支出管理的重要性,而忽略执行中的考核、监督;财务预算人员的工资与业绩脱节,业绩的考核就无法与预算执行情况相联系,再加上激励措施缺乏、人员积极性差,导致预算缺乏执行力。

从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在财务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方面都存在不足,接下来针对这四方面的问题来具体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及应用。

二、事业单位管财务预算理模式的选择

美国管理会计大师卡普兰教授认为,预算中的行为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有直接的关系,他将这一关系分解为两种类型,即集权管理模式和分权管理模式。在集权型模式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在运作时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制定措施,帮助最高管理层控制和监督单位全体人员的行为。这就需要单位拥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使这个预算管理机制中的每一方面都能考虑到其行为引致的结果。

所谓分权管理模式,是强调下属执行者(各基层单位、职能部门)是一个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实体,这种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财务预算指标的现实性和可靠性,大大激发了下属执行预算的自觉性;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得以充分交流。但它需要激发这个预算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部分,发掘人的无穷大的潜力,只要找到这样一种激励机制,就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集权管理模式和分权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在经济市场环境多变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应该权衡这两种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其进行整合创新,寻找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针对事业单位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应将目标管理理念和财务预算管理理念相结合建立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利用事业单位预算反映单位费用收支的特点,将加强费用支出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全面考虑到单位各部门之间关系,以及预算原则、编制、执行和监督等预算工作程序问题,建立相应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模式。

三、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的应用

事业单位要有专门负责预算编制的部门,分别负责收入、支出等预算的分析、审核和综合平衡,最后形成总的预算草案,该部门负责人对总预算承担责任,其中,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包括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事业单位对各自的财务预算进行编制、上报,接受上级的检查考核,要对本单位财务预算的准确性负责,同时要加强对下面人员预算管理知识的培训,强化他们的预算意识,提高对财务预算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在这一预算组织结构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应用程序具体如下:

(一)制定战略预算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期内的计划目标以及收入、支出的初步预测,制定下一年的预算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各子目标,进而根据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进行预算编制。

(二)编制财务预算草案

预算执行部门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按照上级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填写各自的预算表格并上报。预算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收入的取得要合法,支出要符合国家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真实性原则。预算的编制要与单位履行的职能紧密结合,对每一收支项目要有科学的测算方法,做到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靠性原则。预算的编制要可靠稳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突出性原则。预算编制时要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在兼顾各项的同时,要优先确保突出重点支出。完整性原则。要按综合预算的原则编制,单位的各项收入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事业单位应学习企业预算编制方法,从不同的出发点编制预算并进行比较,例如以费用控制为起点、以计划目标为起点进行编制。预算的科学性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数据、对未来理性和客观的预期、适宜和先进的编制方法等,所以事业单位应该从不同角度寻找多种编制方法。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责任人身上,使管理者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预算方法要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不断反复和修正,最后汇总形成单位的全面预算报告。

(三)财务预算执行和调整

预算年度开始后,单位在年度预算草案批复之前,可暂按上报的年度预算草案安排支出。在年度预算批复之后,单位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正式下达执行的财务预算决议,具有权威性,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按照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但有一些在批准的预算中无法调剂解决、需要调整追加财政性资金预算的,可申请调整预算。当部门预算与预算控制数差距较大时,应当根据部门预算及时调整第二季度分月用款计划,按规定逐级上报审批。

(四)建立预算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控制机制

评价指标是考核的核心,所以要全面、准确的选取指标,并且要以定量指标为主,加强考核衡量准确性;各部门尽量选取共性指标,增加各部门之间的可比性;在以节约资金为原则下,关注指标选取,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在评价体系中规定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有关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才能够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同时将预算指标分解、各目标落实到实处,形成全面的预算执行责任机制。要对财务预算的执行进行控制与监督,将预算执行的进度、差异、对预算目标的影响等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反映。

四、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预算观念,提高对预算编制重要性的认识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和核心环节,是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各项工作的基础,预算就是指挥棒,是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预算工作。

(二)强调统筹协调,加强预算编制的综合性

要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必须按照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来编制预算,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单位编制预算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财政资金,同时兼顾“十二五”规划项目的落实,特别要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建设项目提前谋划。事业单位要采取更为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资源,统筹规划项目的衔接和落实,像气象局就要特别做好山洪地质灾害工程项目的资金安排。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财务预算管理

在财务管理软件选择面越来越广的条件下,事业单位应搭建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分析、集中监控、动态预警、支持决策一体化管理,实现财务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包括内审)对财务预算行为的实时监督、审计和分析。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要围绕中心工作,把预算编制工作与学习贯彻十精神结合起来,并且要与上级中心任务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求结合起来。全面改革发展并实施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保证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顺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分析.时代金融,2012

财务预算原则篇10

【关键词】模糊C合评价法;财务预算;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2.4;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6-0076-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弱化,难以满足高校财务资源科学、合理、有效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关于高校预算绩效的研究成果较少。早期研究主要有:江文清[1]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但是没有评价预算绩效;徐莉萍等[2]基于共同治理角度设计高校财权预算管理制度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效率;李权、朱波强[3]从平衡计分卡四维度进行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探究;陈秀兰[4]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探讨高校财务预算在事前、事中、事后的优化研究;李现宗等[5]尝试构建自主发展型预算管理模式;褚贵忠[6]基于paRt评价模型提出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新思路;李永宁[7]从政府拨款角度研究了高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面对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研究高校预算绩效的指标构成,并尝试采用有效的、能处理多因素及主观判断的方法进行评价。

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财务预算的特征使得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总体看应该考虑达到四个目标:有效性目标、效率性目标、经济性目标和系统性目标,反映高校财务预算的内涵及绩效管理特点。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关键是设计合理客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流程、组织架构及实施保障举措。要做好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兼顾客观性及系统性原则。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时应该保持客观性原则,为此,应该设计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可信度。评价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有关理论专家、实务专家立场公正的意见。与此同时,预算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指标互相联系,层次分明,系统构成全面且完备。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时,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等计量方法,综合考虑实务及理论专家意见,将所有重要指标体系涵盖在内,综合衡量其直接效果和间接成果。具体运用时,要结合高校财务预算最关键特征,设计出简洁、层次分明而又能反映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的指标体系。

二是兼顾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原则。高校财务预算绩效指标比较复杂,指标体系设置具有层次性,为准确衡量高校财务预算项目提供依据。具体评价时既有定量指标评价也有定性指标评价。高校财务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要明确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目标及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测度方法,设计出针对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绩效测度指标。定量指标在反映高校财务预算方面具有可比性、确定性和直观性等特点。鉴于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科技支出绩效评价都需要运用量化指标反映,也需要合适的定性指标反映。应该说,兼顾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可以帮助高校采用可量化和可操作性指标,引导科研创新项目取得具有层次性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并使财政科技指标计算口径与会计核算口径和统计指标体系保持一致。

三是兼顾价值导向性与操作性原则。不管怎样,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能体现出高校各项支出的价值目标。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要反映投入与产出对比的收益,应根据高校财务预算的内在规律归纳出高校财务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在组织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时,必须把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与国家及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落实相结合。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能否有效实施,与指标设计有关,如指标体系是否精准反映预算支出规律,是否具有完备性和简便性,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唯有指标体系合理均衡、简繁适中、简便易行,数据符合规范化、标准化原则,才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四是兼顾可比性及合理性原则。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选择,要符合可比性原则,依据高校财务预算的内在规律,反映出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效果,体现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在要求,做到操作性及可比性兼顾。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如何做到具有合理性,关键取决于指标测度数据具有技术的可能性及经济的可能性。兼顾可比性及合理性原则,使得高校财务预算评价更有利于对高校预算资金使用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对具有多种属性的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判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模糊集合精确、科学、有效地解决在综合评价中不精确、不完全信息对于评价结果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于涉及模糊因素的研究问题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尝试运用此方法对高校的预算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大多数评价方法建立在“非此即彼”的基础之上,但是很多实际问题建立在“亦此亦彼”的基础之上,例如专家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判时很有可能部分同意一种评价结果,同时对另一种评价结果也不持反对意见,对于这种模糊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构造隶属度指标来解决。隶属度反映属于某种评价结果的程度,它的取值在0到1之间。

模糊综合评判法由因素层(包含主因素层及子因素层)、评判集合和相关评判矩阵构成。假设主因素层X=(x1,x2,…,xp),表示主因素层指标,a=(a1,a2,…,ap)对应每一个主因素层指标的权重,例如ak(k=1,2,…,p)表示指标Xk在X中的权重,而且∑ak=1,其模糊评判集合p=(p1,p2,…,pn),在模糊综合评判法中,对第i个指标的评判即为主因素层到评判集合中的模糊关系,由此构成评判矩阵R,于是在p个指标下的评判矩阵R为:

四、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高校财务预算应建立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对预算安排的各类经费目标完成情况、取得成果及存在问题实施考评。新预算法首次提出了要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因此,高校应设计一套特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对高校财务预算的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见表1)。

(一)高校财务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1.筹资能力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及资金Y构是否合理,主要包括:财政生均拨款增长率、非税收入增长率、自筹资金增长率、财政生均拨款数占总收入的比率、自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

2.财务运行绩效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财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效率、效果,主要包括: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教学科研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基本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固定资产增长率、投资收益率等。

3.偿债能力指标。该指标不仅反映高校的债务情况,也反映高校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通过该指标计算结果能够反映高校未来事业发展的潜力,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负债率、总支出占总收入比率等。

(二)高校内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高校为了实现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通过内部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及教学保障能力等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1.内部管理能力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日常事业管理为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方面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合规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业务流程完备率、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等。

2.资源配置能力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财力、物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及利用效率,主要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教学经费支出占公用经费支出比例、教学仪器及实验设备购置费占总支出比例、生均图书数量、教学用房利用率、教学实验设备利用效率、图书资源利用效率。

3.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师生比结构、教师职称学历情况、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等,主要包括:师生比、教师占全部在职职工比例、教授博士占教师比例、教学名师占教师比例、精品课程占全部课程比例、教育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毕业生合格率等。

(三)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

预算执行情况是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体现,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管理指标、预算执行进度指标及预算调整指标。

1.预算执行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建立预算执行领导责任制、明确预算执行职责分工、建立预算执行制度、预算批复与细化、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监控预警。

2.预算执行进度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时间、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执行序时进度比、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进度。

3.预算调整指标。主要包括: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程序、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合规率、预算调整理由、预算调整结果。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绩效评价方法常用的有平衡计分卡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考虑到判断高校财务状况需要大量样本,明确的判断标准也很难确定,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还是比较适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为了验证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中的有效性,本文以特定某一个学校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对其财务预算绩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语集合设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根据新预算法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得到因素集={财务层面指标,内部管理层面指标,预算执行层面指标}。对于每一层面,从相应的二级指标开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逐级计算其隶属向量。

筹资能力一级指标包含财政生均拨款增长率、非税收入增长率、自筹资金增长率、财政生均拨款数占总收入的比率、自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5个二级指标,其相应的二级指标权重根据其重要性分别设定为{0.3,0.25,0.2,

0.12,0.13}。为了得到相应的评判矩阵,聘请20位专家分别独立地依据相关财务数据对筹资能力一级指标下各个二级指标在设定的评语集下进行评判。假如20位专家中有5位专家认为生均财政拨款金额指标为优秀,则其评判矩阵中的系数为5除以20,即0.25,由此得到筹资能力一级指标下对应的各个二级指标相应的评价矩阵。

内部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教学质量保障能力的权重根据重要性分别设定为0.4、0.2和0.4,于是内部管理层面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矩阵为: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该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为良好。

【参考文献】

[1]江文清.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5-138.

[2]徐莉萍,濮郑杜晓敬.基于共同治理的高校财权预算管理制度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32-34.

[3]李权,朱波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探究[J].财会通讯,2014(26):97-98.

[4]陈秀兰.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校财务预算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2(9):98-100.

[5]李现宗,毕治军,颜敏.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73.

[6]褚贵忠.基于paRt评价模型下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3):25-28.

[7]李永宁.政府拨款导向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6(1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