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7:53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1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2、本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当广泛,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等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2

论文提要摘要:本文阐释了我国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剖析了其制度功效,提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系统应具备的结构及各子制度体系的功能定位。

公共资源类景区简称公共景区,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旅游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不包含主题公园、人造景点等主题景区。具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景区包括市政公园、博物馆、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和各级风景名胜区等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公共场所。这些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

一、探究缘起

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摘要:结果是由制度产生出来的,要处理好景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新问题,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公共景区管理制度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景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公共景区为了获得开发和保护资金,纷纷转让景区经营权,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现实中,这些运作可谓好坏参半,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沉痛的教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为过渡时期公共景区的市场化运作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布置。所谓制度布置是指对某些具体行动或关系实施管制所采取的规则,它包括基础制度布置和次级制度布置。

黄进曾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公共景区事业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关乎公共利益。其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纯粹利用市场或政府机制配置资源将会产生严重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为了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各司其职——政府负旅游资源保护和监管之责,而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之功能,特许经营是一条门路,这样一种混合目标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和企业目标。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经营,企业在政府的监控下开展经营活动。那么,这种制度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功能,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本文将作一个简单探索。

二、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特征

本文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定义,将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定义为摘要: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公共景区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公共景区内某个项目或者整个景区的制度。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就是政府对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事务实施管制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它是一项能有效平衡公共景区开发和保护的制度布置,是支配公共景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制度布置,具有如下特征摘要:

1、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

2、公共景区特许经营的特许人为政府,被特许人为私有企业,特许双方是一种行政许可和被许可的关系。

3、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景区投资者,被许可方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双方要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合同是一种行政合同。合同标的是景区一定期限的经营权。特许经营反映在政府规制行为上,是一种“以合同方式进行管制”的方式。

5、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有一定区域、范围、期限和限制的。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认为,特许就是非凡答应,要有许多限制条件,对经营的内容、范围、时间等要有明确规定,要严格按照景区的规划来办事。景区不是经济开发区,目前景区的乱建项目太多,应在整治的前提下特许。

6、特许企业作为被许可方要交给许可方(政府)一定的费用。

7、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以政府的行政许可为前提的,它要遵从公共利益。行政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假如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不利于公共利益,则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同时,行政机关对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具有监督权,必要时可对特许经营企业进行强制或制裁。

三、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功能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确保企业在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及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景区进行建设和经营。景区资源经营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和景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公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其功能如下摘要:

1、特许经营能够实现公共景区管理中的政企、事企分开。景区资源的保护、管理、监督由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营项目(根据待特许的公共景区的特征及双方协议确定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体特许)则由获得特许经营的企业来负责。

2、特许经营制度在选择被特许方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方式,使有资质的企业获得经营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政府的寻租行为,并把没有实力的企业挡在了外面,防止因无力开发保护而给公共景区带来破坏。

3、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可以在公共景区保护的前提下规范管理者(特许者)和开发、经营者(被特许者)的行为,利用法律文件规定双方的资源保护责任和经济收益分配方式,把权利和义务规定的非常具体,以便于操作。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能够较好的兼顾公共景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对于资源管理部门,这种制度有利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管,从而保障人类对于这些珍贵遗产的永续拥有和享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可以选择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以合同的方式完成项目开发建设、项目经营等业务,同时得到部分使用费和税收,同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景区而言,专业公司的经营,能够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摆脱其经营困境。同时,特许经营也能使游客获益,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的企业能够兼顾游客利益,提高游客服务质量,这是无论政府垄断资源或者单个企业垄断所不能带来的。

四、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结构

制度布置是一系列子制度系统的集合,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包括制度环境建设、特许经营主制度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三部分。

产权改革、组织架构、立法建设共同构成景区特许经营的制度前置(或制度环境),景区特许经营要想成功推行,必须先疏通制度环境,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或建设,它是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主制度得以推行的前提。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3

关键词:公共营造物;公共利益;公物;营造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14-03

一、景区管理机关设置现状与

规制目标不匹配(一)公共营造物行政法基本原理剖析

公共营造物作为行政组织中的一类,囊括行政主体、公共物和公共服务三个要素。此法律概念为德国行政法学家ottomayer所首创,有台湾学者在著作中言“公共营造物系掌握于行政主体手中,由人与物作为手段之存在体,持续性地对公共目的而服务”。[1](p120)另有学者认为“营造物乃指行政主体为达一定之行政目的,所设置之继续供利用人与物的结合体”。[2](p458)也有学者提出“行政主体为持续达成特定之公目的,集合人及物的手段,在公法上所设立的行政机构”。[3]营造物的法律概念在日本和韩国的行政赔偿中也有所涉及。我国大陆行政法中没有字面上使用“公共营造物”一词,只是在台湾地区广泛运用,但我国在实质意义上是存在营造物的法律事实。

公共营造物被看做行政组织的一种,其利用规则必须符合其设立之目的,在法律或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规定其对外营运的细节,以及与利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台湾地区一般将营造物分为服务性营造物、文教性营造物、保育性营造物、民俗性营造物、营业性营造物等五类。[4]营造物不同于公物,公共物强调公共服务性、公共利益,公物在法律层面落脚到物权范畴,我国公物主要涉及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①在行政法领域是行政机关为行行政任务所提供的公物,相比较而言公物是相对于私人物品区分而诞生的法律概念,而营造物的侧重点则不同,超越了公共物的含义,是人与物作功能上的结合。

(二)营造物视野下的旅游景区行政组织管理机构

旅游景区属于公共营造物范畴。首先,我国旅游景区的空间维度之一景点属公共物范围无疑,游客是旅游景区存在的目的,景区就成为了人与物的结合。其次,行政主体合法性方面,旅游景点依照法律设立,为行政主体所设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城乡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风景名胜区工作。大型风景名胜区应当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未设立人民政府的风景名胜区,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另外,旅游景点针对公共对象,具有开放性,提供的是一种持续性公共。综上分析,旅游景区属于公共营造物的范畴。

二、景区营造物设立目标

(一)景区公共营造物设立的公益性

公共营造物为人与物的结合,对其管理是动态意义上的,公共营造物更强调的是对“物的管理”及事务的管理,具体一点就是涉及人与物两个方面的物及事务的管理,物与人的结合点是公共利益。“公共服务能由民间提供的,政府既不要插手,更不能垄断。当然,对民间从事的公共服务,政府应加以指导、规制、监管;对于某些公益事业,政府还应予以财政资助,以防止公益事业举办者向相对人收费过高。”[5]

(二)旅游景区“营造物管理机关职能”缺失体现

第一,从行政主体上看,营造物的管理权由营造物的设置机关行使,设置营造物的机关,也就是景区营造物管理机关没有履行自身职责,为旅游景点营造物管理权的行使留下空白点。依据《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主管旅游业的直属机构。

旅游景区行政主体的管理权、营造物的管理权以及旅游景区的实际管理权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本文所要说明的并不是设置营造物的主体行政管理部门,而是“营造物的管理权”。(1)旅游景区行政主体的管理权是公法上的支配权,对营造物管理权力归属设置营造物的行政主体。(2)营造物管理权,乃专指“物的管理”及事务的管理,“营造物的管理权”是主要针对公共物事物的管理,本文所提到的门票混乱就是属于营造物管理的内容之一。(3)旅游景区的实际经营管理权会有两种情况:如果没有让公司企业进入,那么此时就是营造物管理,如(2)。但是如果让私人企业来经营景区,此时就是纯属私法范围,由私法进行调整。“景区管理机关没有履行自身职责,为旅游景点营造物管理权的行使留下空白点”指营造物的设置主体消极的不作为,而营造物的实际管理机关没有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行事,由于行政权力实际享有者与实际的操作者不一致,营造物的实际管理机关有乱定价机会。[6]

第二,从行政行为方面看,旅游景点管理者无视公共营造物乃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设立的目的,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旅游景点作为一种公共性的不可再生资源,旅游景区的定价属于一种重要的带有公益的价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是由旅游局进行设置。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如果要对价格进行调整,必须到有关部门进行申请,接受听证。

第三,从管理的对象来看,门票定价亦属于营造物管理的范围。营造物的管理涉及的是“物的管理”及事务的管理,门票作为游客有偿进入旅游景点的凭证,门票价格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法规执行。门票的价格波动关系游客的切身利益和政府财政,门票的管理也就是景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景区乱收费的行为是营造物事务管理的混乱和缺失,在我国对景区的价格管理也是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作为依据的。我国具体的法律可参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进入风景名胜区的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进行出售。门票的价格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三、景区管理规制主体再造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4

[关键词]员工关系管理共同愿景机制措施

一、引言

员工关系管理是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并确保为员工、社会增值。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高度竞争的背景下,留住和用好优秀人才,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问题

第一,企业缺乏共同的愿景,或者共同愿景偏离公司现实,忽视长期性,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的基础不实。企业的共同愿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追求,一个好的共同愿景,能让员工很容易地感受到在实现企业共同愿景的过程中能从企业得到什么?成长了什么?未来有什么希望?从而使员工有归属感,并给予员工持续的激励力。

第二,企业缺乏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模糊不清。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员工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行为准则,企业的核心理念必须通过制度去体现,价值观只有反复强化才会得到员工认同。当前很多企业没有系统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或者有制度和理念但在操作过程中走形式,制度形同虚设,员工缺乏共同行为规范和准则,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缺乏标准和依据。

第三,企业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发展机制,导致员工关系管理根本性的缺失。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性,外部的竞争性。调查显示,员工离职主要原因内部缺乏公平感,外部缺乏竞争力,内部不公平体现在激励、内部晋升通道、授权等方面,而外部竞争性则体现在同业的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三、加强员工关系管理的几点措施

第一、强化愿景的动态管理和持续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热情,凝聚员工共识。愿景制定后需要细化成阶段计划,鼓励员工为实现愿景而奋斗。企业应该每5年制定一次公司愿景,之后至少每年检视一次,并作必要的修正;当企业遇到重大事件和困难时,员工可能充满困惑和不安定感,此时,需要组织讨论公司愿景,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让员工对公司充满信心;当企业决定重大决策时,一定要经过充分沟通,利用愿景讨论凝聚员工共识。

第二、搭建员工关系管理系统平台,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员工关系管理系统包括:劳动关系管理、员工人际关系管理、沟通管理、员工情况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与支持、员工关系管理培训等;明确员工关系管理的主体和责任,建立以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为核心,以人力资源部为纽带,以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直线经理人为直接责任人的组织体系;以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为工具,实施员工关系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员工关系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以增强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

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及时准确掌握员工关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渠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式的报表系统,通过有效的报表系统对各业务领域进行监控,报表系统要做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并举;二是非正式渠道,大凡有效的管理者都非常关注“小道消息”,特别是那些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领头人的动态,可以和他们进行定期的沟通;充分利用信息,发现员工关系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人才开发管理、培训管理、薪酬和绩效管理、福利管理、退休管理等,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体现。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大港股份设置多条员工晋升通道,让各类员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通道;在薪酬管理方面,同一岗位设置几个层级;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一是反映大港股份的人才观,即对于人才,企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一定要清晰明确,具有导向性;二是能把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这是员工关系管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5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01-01

1.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若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会忽略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严重偏离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对《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公共事业管理》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修完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内容和主体;同时,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住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环境管理等含义、特征、内容、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和发展趋势,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能较好且较熟练地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益。

3.《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从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益。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前,《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识记方面的考核为主,很少涉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4.1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先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这一岗位进行分析,确定该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材。针对我校该专业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始终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议选取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住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环境管理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4.2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在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讨论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选用如下几个有典型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案例进行探讨。每个案例的设计采取如下步骤:(1)对教师而言:课前收集案例,布置案例让学生准备;课堂中倾听或评价案例分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案例,老师点评、小结等;课后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2)对学生而言:课前接受案例,阅读并做准备;课堂中就布置的案例提问,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讨论;课后学生整理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以探讨怎么看分配不公为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组织案例教学的:教师课前调查和收集案例,布置探讨怎么看分配不公案例,案例分析之一:收入差距的新视角;案例分析之二:中国的收入差距是如何拉大的;案例分析之三:缩小收入差距在于劳动力流动;案例分析之四:收入差距不是问题,贫困才是问题。让学生课前阅读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如何拉大的?分配不公"不公"在哪里?如何缩小其差距?课堂中教师要学生单独或全体回家布置的思考题,教师倾听或评价案例分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最后点评并进行总结;课后学生需要整理有关分配不公的笔记,教师自己思考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评价并更新案例。总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较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除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外,我们还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4.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首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比例,这既体现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还要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准备,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校内实践为案例教学,包括探讨怎么看教育不公平、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等案例教学实践内容,在改革教学方法中对案例教学有详细的论述。《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校外实践为社会实践,项目名称为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专题调研实践,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总之,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摒弃了改革前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实践课时比例偏少的弊病。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既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具有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改革时,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教学改革后,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了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6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18-02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7

关键词:行政管理;政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80-0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模糊

在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是各高校研究所的教师学者。由于各高校各自的历史背景不同,高校学术背景、学者的学科背景、主持课题项目、研究领域、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不同,因此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有所不同。

从调查对象来看,行政管理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政治或者管理。学校的学术背景不同,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如综合性大学偏向于政治途径;工科背景的高校偏向于管理途径。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来看,行政管理课题有的存在于政治学类中,有的存在于管理学类中。本文从统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涉及到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的课题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之间比例来看,表明在2010年-2012年间,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政治与管理之间摇摆的特征,如下表。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2年,行政管理学在管理领域中的比例相当大,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出现行政管理学科属性不明的原因是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母胎中脱离出来的,而又归入到公共管理学科中,研究公共管理领域中系列问题,这样使行政管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之间摇摆,突出政治学科和管理学科特点。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对专业的影响很大,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强调政治性因素,把行政学的研究定位于行政管理职能取向,并把它等同于政治职能,忽视了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也就是学科本身的定位不清晰的一个方面。

二、行政管理专业学术属性模糊的原因分析

(一)实践对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提出多重性要求

我国当今出现各类公共管理问题都不是纯粹的公共问题,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背景和政治色彩。难以单纯地从管理角度去解决。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的政治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和解决。否则将其单纯地看作政治问题或管理问题都难得其要义。如果只考虑政治问题,则会导致问题难以从微观层面得到解决,依次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也只能培养出一大批“只说不练”的假把式,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只考虑管理问题,就会导致问题解决思路出现方向性错误。在中国这个远未形成价值共识的时代,还必需一定的政治价值观作为解决问题的统领性思想。

(二)研究者的多学科背景

不同学者的学科背景对于其研究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关注的领域不同,以及需要从不同的学科需求来研究,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其发展的动力是学者不断结合实际探讨和研究。美国早期公共行政理论家几乎都是政治学出身,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研究者大多数出身于政治学和管理学,还有部分是科班出身,因而其研究的知识背景决定其研究的出发点,从政治学出身的学者倾向于从政治领域来研究和探讨行政管理学为政治服务及发展方向,而出身于管理学背景的学者倾向于政府管理过程出现的管理问题需解决的方向寻求研究领域,这就决定了我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特点。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出现了不同。通过对研究领域倾向于行政管理学的学者做了学科背景统计分析,发现学者都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论框架来作为其研究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研究受学者学科背景的影响。

三、对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和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行政管理学要从自身现有的基础上突破和发展,才能在回应社会多元发展要求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立的特色。

一是要明确行政管理与政治的关系。马克思明确把行政称为“国家的组织活动”。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管理的客体或内容是国家事务,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权力。行政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意志的贯彻和执行,而国家总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行政管理是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活动,是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政治学是研究国家的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运行机制等,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而行政管理学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政治组织中行政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着重探讨政府职能、管理规律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行政管理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政治活动的一部分,没有非政治性的行政管理活动。因此,必须把行政管理的研究置于整个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研究体系之中。

二是要明确行政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并非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属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管理规律的,管理学是研究一般管理规律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具有特定意义的管理。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性质与制度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制度,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理解的,也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出发的基础。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的社会形态,不能仅仅从经济的社会形态来分析中国的社会现实,还要从政治的社会形态及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关系中审视人的生存关系。从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发展史来看,我们要把革命的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行政管理就是关于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就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或者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而公共利益的实现又没法从政治的视角脱离;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因利益的多元追求,从规范上为公共利益进行界定也是难题,因此还是从公共利益生产上进行界定比较合理,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也就是政治和管理在公共事务上不能分离的。

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在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克服各种改革阻力,通过结构性的职能转换,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先导,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客观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直接动力。作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和方法。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8

关键词:mpa教育政策瓶颈办学定位

1924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办mpa,之后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成为诸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在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设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简称mpa。2001年mpa教育正式启动,十年以来得以迅速发展。但是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了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中税务、城市规划等专业的设置,与mpa教育多有交叉之处,这对未来mpa教育的发展趋势影响深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mpa教育现状进行思考与分析,促进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mpa教育的政策背景

mpa教育的政策环境是mpa教育现状的基本背景,也是mpa教育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动因。

1.政府改革的内在需求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性公共部门改革浪潮的兴起,国内外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公共管理实际,加强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知识创新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以满足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需要,这是mpa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也正是基于此背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导致的一系列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政府转型与政治体制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以此为契机,国家鼓励mpa专业学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2.相关法律的必然诉求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在综合管理类职位外,增设了专业技术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职务等,致力于建立多元化的公务员职业发展途径。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在各方面都推进了公务员制度的创新,它的两个重要理论框架支持就是“经济人理性假设”和“公共选择理论”,这样它基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视为资源,可以通过不断的投资、开发和科学管理得以维持与升值。由之,它的一个必然诉求就是公务员在职业发展中要不断学习充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选择攻读mpa的需求。

3.新人事制度的客观要求

在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务员管理步入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新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推行聘用制度,实施用人机制逐步转换。从mpa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已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全社会各级政府对公务员教育和培训的一种范式。2005年4月国家人事部发出《关于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的通知》,要求在2007年12月31日前将全体人员轮训一遍。浙江省、上海市、广州市还发出要求对公务员进行公共管理基础课程的文件。这些新的人事制度上的变化,都是当前mpa教育发展的一个客观、刚性的一个要求。

二、mpa教育发展的政策瓶颈与矛盾

mpa教育自2001年创办以来迅速发展,mpa报名与录取人数呈总体性增长趋势,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但自身依然有一些政策上的瓶颈与矛盾。

1.mpa教育发展的政策瓶颈

(1)缺乏mpa教育制度化激励政策。目前,mpa学员均以在职方式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与论文撰写,学费方面在很多省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个人承担,经济压力相对较大;而各级管理部门对于攻读mpa专业学位的广大学员尚缺乏在时间、学费等方面制度化的激励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mpa的报考。

(2)mpa招生条件、招生标准等政策尚待完善。mpa招生环节是mpa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从现行的mpa招生要求来看,招生条件日益严格,尤其是2008年开始,要求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毕业2年(一般应有学士学位)者才能报考。相对于其他一些专业学位而言,考试科目偏多;入学考试内容以知识型为主,未能有效地针对“在职培养业务型、岗位型公共管理人才”设计考题,不利于具有培养潜力的在职人员顺利通过入学考试进一步深造。

(3)mpa与Dpa尚未实现贯通培养。公共管理博士(Dpa),是一种与学术性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相区别的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是在mpa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起来之后、随着社会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开展Dpa教育正处于论证阶段。由于尚未开设公共管理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相当数量渴望进一步进修的中青年公务员及其他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其他专业学习,导致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非系统化。

2.mpa教育发展中的矛盾

我国开展mpa教育尽管历史非常短,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甚至可以说是超前于我国政府职业化发展进程的,现阶段的mpa教育中存在诸多矛盾也是情理之中。大致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案例教学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矛盾。mpa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克服单纯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拓展创造的空间和提升创新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是mpa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而目前我们国内mpa教育中在事实上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在具体实际的上课中,公共管理案例资源库资料短缺,质量不高,因此案例的实际运用度有限,这样就产生mpa案例教学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矛盾。

(2)课程设置自主与规范的矛盾。教育质量取决于课程。mpa的课程设置是以务实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来指导的,这也就要求mpa的办学机构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是另一方面,作为职业型的研究生教育的mpa,其课程的结构都是由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有其具体的规范。另外中国mpa发展仅10多年,很多东西还在摸索阶段,还需要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置进行指导与确定标准。这就会在课程设置自主与规范之间产生矛盾。

(3)教育伦理与行政伦理的矛盾。在一个规范的社会里,教育伦理与行政伦理应该是一致的,是没有冲突的。即,有什么样的教育伦理,就有什么样的行政伦理。但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教育伦理与行政伦理之间还不具备严格的对应关系。教育过程所施加的教育伦理与mpa学员现实工作中所接触到的行政伦理存在着分明的差异。在教学中,学员期待中的场景是教师能够对实际行政过程的各种理念进行讲解和提升,尤其要揭示行政过程中的隐秘经验和难言知识,而这些潜在的“规则”和理念与现行的教育伦理是存在着很大矛盾的。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宣扬某种教育伦理是教育的使命之一,在教师不了解或不能够张扬某种行政伦理的时候,便构成了教育伦理与行政伦理的紧张关系。

三、mpa教育的办学定位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或是一个机构的教育,一定有自己办学定位,这样才能踏入一种良性循环,取得长足的发展。譬如,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宗旨是,培养未来的领导全球变革的政治、经济领导人,通过输送领导者为社会服务,大力解决重大的公共问题,以满足公众的利益要求。mpa教育也不例外。我们通过前面对当前mpa教育的政策环境、教育产业化和办学中的主要矛盾的梳理,从而对mpa教育的办学定位有一定的思考。

1.本土化

作为理论的公共管理学首先是西方语境下产生的话语体系;作为实践的公共管理是在西方市场经济与私有化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和政治学的新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进入行政管理领域,历经多次范式转换,成为推动西方公共行政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在全球化的图景之中,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学者已经介绍不少西方相关理论与经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其如何与中国本土政治文化契合。

此外,公共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一国之国情是公共管理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起点,促进该国政府改革、社会全面发展是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尤其在全球化的图景之中,公共管理普适性有限的情况之下,更应该立足本国实际,从本土化的视角审视公共管理。本土化是是一种以本国实际、以他国理论为研究出发点和依据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将他国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与本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理性。它源于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发展的不同步性。从本土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避免对一些理论和思想的盲从而使本国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茫然。

mpa教育是在公共管理在中国兴起之后开办的,它同样需要一种本土化的定位与“角色”的融入。因此,我们的mpa教育一定是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学习西方与之适应的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理念,而不是简单的学习其管理技术。

2.灵活化

灵活化涉及到mpa学员对自身的定位。读mpa并不等于一定要走仕途从政,要高位,这与读mBa并不意味着就要进企业拿高薪同理。mpa教育提供的更多的是公共管理理念、知识、能力与方法,拓宽视野。mpa教育更侧重的是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外公共管理的一些原则在企业里也是同样适用,因此一些mpa学员最终到私营企业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mpa的办学中,要坚持灵活化的定位。我们的办学理念可以是培养在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机构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或公共服务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高级职员,但并不是把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排除在外。

参考文献:

[1]米加宁,丁云龙.中国mpa教育的冲突与整合[J].党政干部学刊,2005,8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9

《投资者报》记者占昕

461

2017-3-20

投资者报

日前,自报案起历时两年多的中国基金子公司第一案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审判,两名被告深圳吾思基金负责人李志刚和云南楚雄地产开发商李锐锋因合同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500万元和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00万元。

而依照刑法关于合同诈骗相关法条规定,无期徒刑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李志刚来说无疑于“顶格”的刑罚。案件的定性判决消散了市场先前对交易的种种猜测和疑云,也为报案机构诺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诺亚财富”)和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万家共赢”)带来了曙光。

据《投资者报》记者独家了解,本着追查到底的原则,万家共赢对深圳吾思基金等相关涉案单位已提起民事诉讼。而随着万家共赢景泰基金一号至四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下合称“景泰计划”)风险事件所涉的刑事案件终审的审结,相关民事诉讼程序也即将恢复。

作为基金子公司短短发展历程中标志性的风U事件,景泰计划的报案结果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多家媒体先前对犯罪分子犯案过程的描述也较为详尽,但除了获悉报案,很少有人知道与案子相关的金融机构在这当中都经历了什么?在本次刑事案结案后,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也接受了《投资者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为什么会被骗?

“相关产品投资人利益已经得以维护,投资人均无异议;详细情况已报备证监会。”采访中,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向记者表示景泰事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得到妥善解决。

可是,“为什么会被骗?”成为近1000个日夜里萦绕在景泰计划发行方万家共赢和销售方诺亚财富头顶上一块挥之不散的乌云。作为经证监会批准成立的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共赢是国内首家由公募基金和第三方专业理财机构联合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而作为纽交所上市公司,诺亚财富不仅手持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业务发展相关金融牌照与资格,还在海外拥有信托牌照与公司,2016年,产品募集量和资产管理规模双双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李志刚控制的深圳吾思基金仅是一家2012年成立,2014年6月才获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的小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也只是认缴而非实缴。而李锐峰所控制的楚雄佳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佳泰地产”)和楚雄润泰置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润泰置业”)在工商登记中的股东及出资信息中也只是吾思中央公园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基金,且从企业信息公示系统看,这些信息在2014年事发前几月不停地发生变更,润泰置业的实收资本由1000万变成了零,而查看详情可见佳泰地产2015年所获的当地开发资质也只有四级。

看似天壤之别的实力悬殊,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却被被告方联手诈骗了近10亿元资金,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在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看来,他们一直认为打交道的对手是中国银行,而资金的用途是购买有确定现金回流的银行资产包。

二李以小博大的要点在于手持与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签订的基于住房按揭过桥贷款的收益权转让协议。“一般住房按揭贷款的发放有一个流程和时间,在此期间内企业若急需用钱,可借此找其他金融机构做一笔临时或短期的借款,待按揭贷款下来后,银行在封闭运行的情况下把钱发给开发商,再转回借款账户。”在北京、深圳的采访中,多位信托和银行人士表示,此类产品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市面类似的产品也很多,包括现在交易所发行的aBS(资产证券化的简称)中也有以购房按揭贷款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但如果产品本身虚构或存有蓄意欺诈行为则另当别论。

据悉,李志刚拿着与银行的这份合作协议在市场寻找资金,并最终敲定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但该项目后来也被中国银行总行和监管部门注意到,中国银行总行要求云南省分行重新审批再报批,后者于6月10日暂停了与李志刚方面的合作。

遗憾的是,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方面并却没有接收到相关的通知。6月17日,中行云南省分行个人金融部正式向景泰一期发函告知合作协议暂停,而在此之前,打款已经开始,资金由万家共赢景泰计划的账户转向李志刚实际控制的景泰一期,遗憾的是,李志刚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告知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协议暂停的事情,而且急切催促万家共赢至完成最后一笔打款。

6月18日资金全部到账后,6月19日,李志刚安排财务人员,将3.36亿元划入润泰置业银行账户用于吾思一、二、三期的还本付息;又将5.9亿元划入吾思十八期,准备提前归还金元百利募集的资管计划本息。另有290万元划入李志刚控制的银行账户作为顾问费,1455万元划入景泰基金用于支付管理费,1277万元打给万家共赢作为预分配款。

本应多方监管的账户却在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各种形式被支付出去。发现后的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第一时间报警立案,随后景泰事件进入法律程序。

惊险追款48小时

“你为什么要报案?1年后产品才到期,到时候我不就还你了吗!”据知情人士介绍,当李志刚在上海被警方控制后,仍不敢相信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会报案,毕竟金融机构自爆被骗,这事关声誉,而李志刚赌的也是两家不敢公开。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李志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先后就职于招商局集团、招商地产、上海柏森投资和中融信托。而即便是在与他打过交道的人的眼中,李志刚也是一位思维缜密、具有较高智商和文化水平的高才生。

“上海的公安办事非常讲证据,如果没有充足证据到了时间就要放人。”周末报案调查并控制嫌疑人,周一完成涉案赃款冻结工作,回首惊险追款的48小时内,万家共赢和诺亚财富应急小组里的每个人至今心有余悸,“我们自己对事情发生的过程很清晰,但是公安部门要的证据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例如公安需要一个能够证明李志刚犯案是‘事前有预谋的’的证据,当时的时间非常紧,这决定48小时后是否能继续控制嫌疑人,也事关投资人的资金能否被追回。”

“追款,查封,沿着打款路径一路封下去。”据内部人士介绍,事发当天,万家共赢紧急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在报案的同时,第一时间向各股东、监管部门汇报,股东也第一时间飞到北京向证监会汇报,“总经理和团队六天六夜没合眼,后续的处理过程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好在现在终于判了!”报案和追款的过程在万家共赢创始员工的眼里至今历历在目。

据悉,由于报案及时、追缴到位,被骗取的9.5亿元,有1亿元当时就被追回,近6亿元冻结在吾思十八期的账户上。“在公案的支持下,被查封的赃款也很快退回了。”上述人士说。

“由于涉案金额大,案情复杂,从立案侦查、提起公诉、法院一审、二审,历时两年多也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尤其金融类刑事案件,罪与非罪的界限比较模糊,对侦查、取证的要求也比较高。”资深金融律师、金诚同达(上海)律所高级合伙人许海波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继续追究民事责任

“按司法程序,先刑事后民事,刑事终判日前刚结束,民事诉讼已开始启动。”据记者了解,随着刑事案件终审的审结,万家共赢对深圳吾思基金等相关涉案单位的民事诉讼也已恢复。

毋庸置疑,深圳吾思基金等相关涉案机构和人的行为对万家共赢同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相关成本的增加。“万家共赢发起民事诉讼很正常,刑事是公安在办案,公安办案顺着赃款路径调查、冻结和查封,但不能动与赃款无关的资产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个人财产,而民事时要继续追讨相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赔偿损失。”南方的一位基金法律人士解释道。

而李志刚实际上通过借新还旧和类似的行为已聚集起巨额的财富。据悉,李锐峰通过李志刚融资成本也高得惊人。仅吾思一、二、三期募集的资金支付给李志刚的顾问费用就近4000万元,2亿元用于归还各类借款本息,实际投入中央公园项目的不到1亿元。而吾思十八期的4.9亿元到账之后,又以各种名目支付给李志刚近7000万元,支付前期借款本息3.4亿元,实际投入宝华寺项目的不到1亿元。

受风险事件的影响,万家共赢2014年8月受到了监管部门的点名批评,并被采取责令整改、暂不受理公司业务备案等监管措施。

据知情人士陈述,锁定诺亚财富和万家共赢的李志刚在犯案之前已过了缜密计划,“通过离婚转移了资产,避免案发后自身资产受到损失,甚至还聘请云南一家律所为其出具了法律意见书,专门论证其诈骗行为的合法性,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李志刚一赌诺亚财富和万家共赢不敢报案,二赌这是民事纠纷,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如果金融机构担心声誉不敢报案,私下谈条件是李志刚最乐观的想法,但藏着捂着到最后就是扯不清的民事关系,毕竟作为当事方也默认了他的这种胡来的行为。”据知情人士透露,李志刚在羁押期间仍在钻研《刑法》,寻求减轻、逃避刑责的途径。

“我们平日所见的金融诈骗案往往到爆发时已损失巨大或很难控制,金融资产难以追回,考虑金融事件多数会造成群体性的连锁反响,如果金额不是如此巨大,性质不是如此恶劣,金融机构对是否报案可能会审慎再审慎,甚至有些时候会过于隐忍和软弱,犯罪分子其实也是抓住了多数机构藏着掖着的心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信托人士表示,是否报案一般当事各家会根据具体情况再去权衡,如果人关起来,钱也得不到追偿其实是两败俱伤。

严惩以警示后来人

然而,不论是犯罪分子的作案心理和犯罪设计,还是金融机构的交易过程和后续处理,中国基金子公司第一案的结案留给行业更多的是深思与警醒。

“是前期尽调没做好吗?”面对本报记者的质疑,诺亚财富介绍公司风控流程:首先是产品部门不同项目经理的产品进行pK,优秀项目进部门立项会,通过立项会的产品进入评审会,相关资料与项目经理由相关部门评审,通过后进入集团风控会。风控会议每个礼拜一下午2点雷打不动,七委员一票否决权。

“每个项目一定有尽职调查,在景泰这个项目上,我们也不例外,每个产品项目团队必须进行尽调,随后会抽样聘请第三方律师团队进行独立尽调。对首次合作产品供应商,会有第三方律师独立尽调,景泰项目即属于此类。”诺亚财富负责人表示,如此防范周密,但仍无法避免人为的精心设计的骗局。

“很难防范,制度在那,人有故意是最有问题的,主观行为就是欺诈。”道德的不确定成为多位受访人士口中金融链条里最难防范的死结,毕竟所涉机构,还有机构里的人。

如何痛定思痛?“事件发生后,公司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建立了专业、完善的风控、合规体系,特别是收紧了房地产项目融资业务,并逐步淡出了非标债权业务。同时,积极推进业务转型,重点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以业务方向调整为抓手,成立至今,已与百余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展开深入合作,目前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稳定,所管理项目运行良好。”万家共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被暂停新业务后,万家共赢经过三个月整改、提交整改报告,后通过监管部门检查也恢复了备案并决定转型。

在案发至今,两年多的浴火重生中,万家共赢总经理伏爱国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最深的感触就是“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突破口,万家共赢公开挂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168.098亿元。在基金子公司中名列第2位,在全部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中排名第10位。

“二李及其控制的涉案基金单位为填补自己的不可逆之‘债’,虚设‘接力宝’项目,设法利用银行平台,骗取被害单位信任及投资金额高达9.699亿元,该案从立案、直至判决,不仅给金融从业者提个醒,必须牢牢守住‘八条底线’,突破界限必定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也给投资者提个醒,投资需谨慎,入市有风险。”一位司法界人士在自己的朋友圈提到。

记者手记:

这个案子引人发醒的内容还有很多,是过度迷信权威?还是防不胜防?纵然,即便是金融机构也难逃精心设计、有预谋有接应的骗局,但市场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大家默认在千丝万|的设计和关系之中金融有其无奈之处,即便是目前看来较为完备的防范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篇10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大致等同于国外的国家公园体系。从保护效果而言,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可称之为典范。其主要做法包括:内务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是国家公园的专门管理机构,实行独立的垂直化集权管理,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国家公园管理费用主要由国家拨款,严格限制门票等费用的征收,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授权经营的方式实现完全的政企分开。美国建立了一套非常健全的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的法律体系,并鼓励非政府组织、州县以及私人企业和其他联邦机构广泛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行动等。

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采用的是综合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本质上属于分权式的属地化管理。属地化管理在调动地方积极性、减少国家财政投入、协调景区内外部关系上具有优势。但属地化管理也滋生了重开发、轻保护,以经营代替或挤压管理的问题,成为风景名胜区“开发区”化的症结所在。

作为一种保护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资源,风景名胜区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把风景名胜区完全当作是地方性、开发性和盈利性资源来对待。从资源保护而言,垂直集权式管理效果最好。但当前风景区管理体制已经延续几十年,各种利益格局已经固化,在短时期内想有所转变也不现实。在既有框架下,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仍须进一步理顺。

首先,应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设置。在国家和省区层面,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加强垂直领导。在地方层面,适宜于在市级层面对部级风景名胜区成立政府型管理机构。相比于省级和县级,市级在管理的统筹能力与灵活性上可以兼顾。而相比于准政府型、事业型甚至企业型管理机构,政府型管理机构职能与机构相对健全,利于同各级部门的对接,也利于社会性事务的管理与协调,更有利于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权责不清。在机构设置上,应符合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点,突出精简和专业化特色,可采用公务员聘任制,避免人员和机构臃肿与效率低下等潜在的传统弊端。

第二,要明确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相关权利主体,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开发经营活动应严格限定在风景名胜区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经营性活动应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严格实行政企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