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中学初中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1:23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1

一、编纂南充乡土教材的意义

乡土教材,是指以学生所在地的乡土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材,内容涉及该地域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族等多个方面。根据所涉地域范围大小,有省级乡土教材、市级乡土教材、县级乡土教材之别,有些地区还编纂有乡镇乡土教材、社区乡土教材、村级乡土教材等。

追溯乡土教材的历史,其源头当起于各地方志。中国地方志文献以县志、府志数量最多,皆记载一府一县乡土史料之最佳参证。然地方志的阅读对象为成人,句式、辞藻、篇幅等都不适于儿童学习使用,故不是理想的乡土教材。至清末,朝廷效法西方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堂历史、地理和格致三科均以乡土教育为中心,又颁发《乡土志例目》,作为全国范围编写乡土教材之指导方案。此后,出现了一批以《XX乡土志》为名的新式教材,开启了中国乡土教材编纂的新纪元。

从1905年《乡土志例目》颁发到20世纪三十年代初,前后约20余年的时间,是乡土志编纂的繁盛期。此间,全国各地乡土志大量涌现,乡土教育一度繁盛。之后,由于经济、政治、战争等诸多因素,乡土志的编纂开始减少,逐渐归于沉寂。

至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始将地方乡土教育与学校乡土教育提上日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又明确了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细节。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则明确指出“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积极倡导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编纂属于自己的乡土教材。继历史课程提倡乡土教材之后,中小学地理、音乐、社会等课程的乡土教材也不断出现,还产生了专门介绍民族、人物等的特色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

资深教育专家梁晓燕等认为:“乡土教材从宏观意义上来说,是发展多元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每个个体来说,认识自己的历史――家的历史文化、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历史文化,是使一个人充实而有自信的重要手段。”

南充市作为川东北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当今努力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文化事业亦应与时俱进,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地发展,而乡土教材的编纂正是题中之义。

二、南充乡土教材编纂的历史与现状

(一)清末民初南充乡土志之编纂概况

现存清末民初乡土志多为手抄本,分藏于各图书馆、资料室,甚至散落民间,因此数量统计难于精确。关于清末民初乡土志的存世数量,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共收录全国乡土志600余种,其中四川省(含重庆)乡土志共68种。其后,学界多方搜集,至本世纪初,巴兆祥先生对存世乡土志做了再次统计:清末时期全国乡土志共449种,其中四川省(不含重庆)52种;民国时期全国乡土志共214种,其中四川省(不含重庆)15种。如此相加,清末民初全国共编纂乡土志约663种,其中四川省(不含重庆)约67种。具体到四川省的67种乡土志,大多分藏于川内各高校图书馆及地方图书馆,以四川大学图书馆所藏为最多。据许孟青先生统计,四川大学图书馆实藏四川省乡土志有50种,可见其收藏之广。至2009年,巴蜀书社出版《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影印珍稀地方志、乡土志共39种,终于使众多的手抄本文献化一为百、化一为千,为四川省乡土志的广泛研究铺平了道路。在39种影印文献中,涉及南充的乡土志有清代王道履纂《南部县乡土志》和清代李祺章纂《西充县乡土志》2种,这便是南充现存乡土志的情况。兹述此2部乡土志之具体状况如下:

《南部县乡土志》,南部县学廪生王道履纂,清光绪三十二年抄本。此书全国仅存两部,分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此书之首有作者王道履自序,云:“学堂宗旨以教人爱国为第一要义,欲人人爱国,必先使自爱其乡,而欲振作其爱乡之精神,非就本境事实於德育智育有切相关者一一讲明而切究之,不足激其忠义心,鼓其进取心,以成此血心热力之世界。”又云:“天下者,州县之所积也;州县者,一乡之所积也。忠爱发越於一乡,则天下皆忠爱矣;利源扩充於一乡,则天下皆利源矣……此则今日初等小学教科所以必列乡土志之微义也。”真切道出其编纂《南部县乡土志》的初衷与目的。序末又曰:“履以不吝,承乏编撰,谨遵《例目》,旁搜史志,不敢稍涉浮饰,一以详确简切为归。”说明其编纂体例以朝廷所颁《乡土志例目》为模板,又结合本地史志实情进行编纂。

《西充县乡土志》,西充县知县李祺章纂,清宣统元年抄本。此书全国仅存一部,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全书以蓝格纸誊抄,当为书稿样本无疑,大抵该书匆匆纂成,未及定本,清廷即亡,故以蓝格稿本形式流传至今。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名为乡土历史,下设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七类;第二部分名为乡土地理,下设中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山脉、水道、道路八类,其中的东西南北中五区,每区分述地势、古迹、祠庙、坊表、桥堤、场镇、学堂;第三部分名为乡土物产,下设动物、植物、矿物、商务四类。而《乡土志例目》则是分条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和商务共十五门。可见《西充县乡土志》之编纂类目在遵循《乡土志例目》的基础上又结合本地实情做了增删调整。书末附朱墨双色《西充县地图》一幅,十分精美,经纬、图例、比例尺皆精准科学,如利用经纬度确定“西充城在赤道北三十一度一分三十秒,(京城)偏西一十度三十分”,对西充县城的经纬度定位十分精确。

(二)当今南充乡土教材之编纂现状

清末民初乡土志是当今乡土教材的前身,乡土教材是对乡土志的继承和发展。乡土教材是地方课程建设的先行者,只有有了高质量的教材,才能保证地方课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早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全国相继涌现出一些优秀的乡土教材,为地方课程的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例如,由湖南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在2008年10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上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该教材由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由12篇课文和4个活动课组成,12篇课文的主题分别为:地图上的家乡、从平原到深山的苗家人、勤劳勇敢的“毕兹卡”、湘西:山・水・城、独具风格的吊脚楼、请到我家来做客――美味的湘西腊肉、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欢乐的节日、湘西童谣、唱支家乡最美的歌、沈从文:把湘西带给世界的人、我们的生活在变化。4个活动课的主题分别为:我的家族树、我们的手艺、班级艺术节、班级展览会。该教材的内容涉及了湖南省湘西州的地理、历史、民族、艺术、风俗、语言、名人等,重在培养孩子们认识家乡、观察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意识,进而由爱乡上升至爱国,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价值观。

四川省在乡土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如由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省级乡土教材《可爱的四川》,从2009年秋季开始就已作为必修课纳入七年级课程。2012年3月,《华西都市报》启动了“晒乡土教材,秀家乡新貌”系列活动,四川各地的中小学纷纷展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家乡风情的乡土教材,共同见证了四川乡土教育的长足发展。如《蜀都风韵》、《大丰掌故》、《我的家乡――都江堰》、《广安地理》、《宜宾地理》等一批乡土教材脱颖而出。

相比之下,南充市乡土教材建设略显滞后,除了统一采用省级乡土教材《可爱的四川》之外,目前尚无市级、县级乡土教材出版,这与南充市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不相称的。因此,编纂南充乡土教材迫在眉睫。换个角度思考,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不仅是经济建设推动文化发展,而且是文化繁荣助力经济建设,如乡土教材中关于地理、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必将使南充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进而为南充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南充乡土志对当今乡土教材编纂的历史借鉴

以《南部县乡土志》和《西充县乡土志》为代表的南充乡土志,是清末南充地区历史、地理、经济、风俗等状况的真实再现,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南部县乡土志》和《西充县乡土志》是南充地区最早的乡土教材,其编纂过程中的语言风格、体例特点等颇具特色,其坚持的情感教育、乡邦教育等理念也值得称道,因此,此二书对当今南充乡土教材之编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兹述如下:

(一)语言风格之借鉴

因为乡土志的阅读对象为儿童,故要求其语言风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乡土志例目》云:“盖以幼稚之知识,遽求高深之理想,势必凿枘难入。”于是追求“事必求其详核,文必期于简雅”,采取简明易晓的形式来启迪童蒙。

《南部县乡土志》和《西充县乡土志》均追求简明的语言风格,如《南部县乡土志》记该县行销出境之物产,云:“丝,由陆运出本境,在西充县、顺庆府、保宁府、省城等处销行,每岁约银三万余两。”又云:“蜡,由水运出本境,在顺庆、重庆等处销行,岁约银五万余两。”简明概括,不失要点。又如《西充县乡土志》记该县第一大族何氏,云:“汉有何岷、宋有何群、何涉、何金,膺显爵者十余人。今族最繁衍。”既列举了何氏先贤,又交代了何氏近况,十分简明。

(二)体例特点之借鉴

按体例特点之不同划分,清末民初乡土志有三大类型:一曰“例目派”,即按照政府命令,谨遵《乡土志例目》,将本地事务一一归入《例目》十五门之中,辑成一书;二曰“方志派”,乃守旧一派,认为乡土志即地方志,仍按传统地方志之编纂模式进行编写,所成之书内容繁多、门类极广,与地方志无异,大大超出了儿童的接受能力。三曰“教科书派”,即融西方教科书之章节体、课目体等形式于乡土志之中,既遵照了《乡土志例目》所列十五门,又不死板套用,而是结合本地实情,教学内容真切,教学模式活泼,最适宜儿童使用,当为乡土志中之楷模。

《南部县乡土志》和《西充县乡土志》皆属于“教科书派”乡土志,能够按照本地实情进行体例的编排与调整。如《乡土志例目》分条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和商务共十五门。《南部县乡土志》则分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学问、人类、宗教、实业、地理、城内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区内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和商务共十六门。简省了户口与氏族的篇幅,增入了学问、城内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区内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三类,凸显了当地对于学术文化、古迹遗存等方面的重视。

(三)情感教育之借鉴

爱国之始,起自一乡。南充乡土志善于从情感角度去启发儿童的爱乡意识和爱国意识,给儿童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导向。

如《南部县乡土志》云:“学堂宗旨以教人爱国为第一要义,欲人人爱国,必先使自爱其乡。”又云:“忠爱发越於一乡,则天下皆忠爱矣;利源扩充於一乡,则天下皆利源矣”,此皆能引导儿童的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很好地发展。又如《西充县乡土志》记本县户口,云:“西充地瘠民贫,糊口於成都、龙安、绵州、绥定、重庆,及陕西之汉中、甘肃之阶州、贵州之遵义等地者,每岁不下数千人。自光绪二十八、九年,叠遭亢旱,又遇疾疫,死从者约数百人。近年注重教养,元气渐复,生齿渐繁,易瘠区为富庶,一转瞬间事耳。讲求生聚教训之政策,讵不立致富强哉!”展现了西充县今昔之强烈对比,归因于生聚教训之政策,很好地引导了儿童的情感导向与价值观。

(四)乡邦文化之借鉴

乡土志不仅可以作为童蒙教材,而且可以作为普及乡邦文化之大众读本,是对一定地域乡邦文化的极佳写照。

如《南部县乡土志》记载南部县城内书院、祠庙、坊表,诸如峰书院、凌云书院、文庙、文昌宫、奎星阁、三义庙、桓侯庙等,将南部县崇文、尚义的乡邦文化集中反映出来。又如《西充县乡土志》记载当时兴办新式学堂之盛,按全县东南西北中五区分别计之,东区有公立小学29堂,南区有公立小学18堂,西区有公立小学30堂、私立小学1堂,北区有公立小学31堂、私立小学1堂,中区有官立高等小学1堂、公立小学11堂、私立小学1堂,总而计之,西充县当时共有官立高等小学1堂、公立小学119堂、私立小学3堂,足见当时新式学堂兴办风气之盛。该志又载各学堂设立地址,多为旧有寺庙祠堂,如乐和寺、玉皇宫、三教庙、五显庙等,而3所私立小学所设之处均为家祠,分别为何氏祠、吉氏祠和罗氏祠。由此可见此地由家族至县域的重教之风,实为该地优秀的乡邦文化。

综上,南充市在编纂新的乡土教材过程中,应当借鉴清末南充乡土志在语言风格、体例特点、情感教育、乡邦文化等方面的突出之处,编纂出更加优秀的新的乡土教材。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科规划课题“南充乡土教材编撰的历史借鉴研究”[nC2013C025];西华师范大学校级项目“清末民初四川乡土志研究”[14D033]。)

参考文献:

[1](清)王道履.南部县乡土志.选自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惜四川地方志丛刊[m].成都:巴蜀书社,2009.

[2](清)李祺章.西充县乡土志.选自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惜四川地方志丛刊[m].成都:巴蜀书社,2009.

[3]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可爱的四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巴兆祥.方志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5]许孟青.清末民初四川的乡土志――以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为例[J].四川文物,2010,(6).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2

(一)实践地概况

1.1地理状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最早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井叶特西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黄茅埂中段西麓。东与雷波县谷堆乡接壤;南与合姑洛乡和巴普镇连界;西邻西甘萨乡;北毗瓦西乡。总面积61.13平方公里,乡驻地特西,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乡境,有过境客车通县城。乡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气候寒冷。东北倚黄茅埂的书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处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区。

采竹村隶属于美姑县、紧挨依嘎村、尔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萨村。

1.2历史文化

美姑县是彝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闭塞,一直沿袭着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当地仍存在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当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袭奴隶生活。

(二)当地教育普及情况

2.1教育情况:

采竹村(由四个组组成)仅有一间小学,仅采用彝语教学。当地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读书的经历,能上学孩子也仅仅止步于小学;乡里、县里设有初中,采用汉、彝双语教学;高中设在美姑县城,采用汉语教学。具了解,当地采竹村老师都是由乡里聘请过来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以及老师素质问题,受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组:44户人家32个孩子小学9个初中

二组:21户人家5个孩子小学没有初中

三组:6户人家没有孩子读书

四组:25户人家8个孩子小学没有初中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普及状况,主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点: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上学的孩子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2.2原因分析

a.意识问题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3

摘要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教学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本文首先分析了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组成初中地理教学的主体部分。中学阶段是接受基础教育人数最多的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面临辍学,所以中学地理教育是他一生中比较正规的接受地理学习,让中学阶段的孩子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乡土地理具有很大的作用。

1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借助乡土地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乡土地理是学生认识祖国,了解家乡的一扇“窗户”。结合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生动具体,容易收到实效。例如,通过讲青海自然环境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如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西电东送),柴达木“聚宝盆”开发(西气东输),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家乡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为祖国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能源基础。更会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通过讲乡土环境的不利因素,如不合理和过度开采资源,河道大量污染,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等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资源观、人地观分析家乡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产生责任感,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1.2利用乡土地理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家乡的山水田园最熟悉,也最感兴趣。如果我们把课堂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即可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讲到日月山在中国地理区划中的作用时学生一下兴趣大增。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讲解日月山承担的地理分界线,日月山是季风和非季风的分界线,日月山以东是季风区,有足够的降水,可以种植农作物,日月山以西是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适合发展畜牧业,这样学生很自然就总结出一条界限,即日月山是我国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再分析日月山东西两边的河流流向,学生得出,日月山是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笔者在课堂上讲到诸如此类的乡土地理内容时,学生的神情格外专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1.3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了“青藏地区”一节后,结合课后活动题,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问题:“调查分析青藏地区草场退化治理应采取哪些措施?”学生们通过带着问题去调查、分析,了解了青藏地区草场退化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了以下治理开发措施:

(1)大力种草种树,保护植被。

(2)禁止超载超量放牧。

(3)同时减少人为的其它破坏,如挖虫草,开矿等因素。

可见,将教学内容和家乡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促使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保护环境,热爱家乡。

2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利用地理教学案例展开教学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关乡土地理资源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资料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学概念,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知识。

2.2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地理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整理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资源,同时把整合的地理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去,善于观察生活,并认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而展开调查研究,不断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安排地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和理解地理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3乡土地理资源利用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展开地理教学,首先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学习内容、适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场所。在具体活动中,要把乡土地理资源利用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刻苦钻研精神。另外,还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再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为各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也可由小组自行决定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结语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4

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宛西自治”,在中原大地的历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阶段,不仅在当时声振全国,且时至今日,仍不断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极大兴趣。

今河南省南阳市,春秋战国时是楚国的宛邑,秦时名宛县,隋时名上宛,后人简称之为宛。境内西部的镇平、内乡、浙川、邓县等县,则统称为宛西。宛西由于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且临近伏牛山脉,民国时期这里匪势猖獗,而政府力量鞭长莫及,广大民众长期受制于人祸:一为匪乱之破坏,二为贪官之盘剥,三为旧军队之摧残。三者中尤以匪乱最为厉害。当时的宛西“匪乱遍地,农村破产,官府既不能保民,军队又不能剿匪,非自救万无生存之理。”受当时自治之风影响,宛西各县开始实施地方自治。

“宛西自治”始于内乡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河南省长公署数次颁布地方自治条例,并派员分赴各地督导推行。民国十八年(1929年),内乡开始实施组编民团、调查地亩、整理契税、治河改地、植树造林等事项。适逢乡村自治派知名人士彭禹廷返回家乡镇平县全力倡办地方自治。

彭禹廷,名锡田,字禹廷,河南镇平人。武昌起义时曾与革命志士密谋响应,事泄,赴湖北襄阳参加河南旅鄂奋勇军,曾任冯玉祥卫队团书记官、旅部书记官兼执法官、哈尔滨禁烟督办、察哈尔都统署秘书长等职,后赴河南辉县创建村治学院,聘请当时国内名流梁漱溟、王炳程等为教授,直、鲁、豫、晋等省青年前来就学者甚多。民国十八年(1929年),镇平县城被土匪攻破,损失惨重。彭禹廷在家乡父老恳请下回乡主持剿匪,创办地方自治事业。彭禹廷认为,国家的基础在乡村,乡村不治,国甚难固,决心以改造乡村为己任。彭禹廷编写的自治歌反映了他的自治思想:“地方自治,关系非轻。以伸民权,以裕民主。自治不成,革命无功。有志之士,努力笃行。任劳任怨,不代不矜。群策群力,贯彻始终。”

在彭禹廷的倡议下,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自治派人物镇平的彭禹廷、内乡的别廷芳、邓县的宁洗古、淅川的陈重华相约在内乡会谈,共商自治大计,对外称“宛西自治”。明确自治的目标,初级阶段是: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家无不举,家家有饭吃,人人有衣穿。高级阶段的目标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村无讼,家家有余。决定了镇、内、淅、邓联防自卫的办法,成立“宛西民团指挥部”和“自治指导委员会”,制定“十条公约”:(一)农工合一;(二)统一指挥;(三)抚恤划一;(四)粮弹自筹;(五)整编保甲;(六)清丈土地;(七)普及教育;(八)设保健所;(九)采会议制;(十)务实去虚。会议制定了“五不办法”:一不泥法纵匪;二不偏听诬陷;三不奔兢说情;四不浪费公币;五不拂逆民情。最后了“镇、内、邓、淅四县联防宣言”,公告各地。这次会议奠定了宛西四县联防自治的基础。同时遵照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自卫”、“自治”、“自富”的“三自”办法推行地方自治。

自卫。宛西地方自治派强调,地方自治,首在自卫,只有武装起来,才能维持地方治安,顺利推行地方自治。办理自卫的原则:“增强实力,减轻负担”。常备化兵为工,后备寓兵于农,采取瑞士兵役制办法而略加变通,把全县的合格壮丁分期调训,每期四个月,期满解散回家。受训期间为常备,期满回家为后备。以队为单位,足一百名为一队。队上有中队,队下有分队。每月一日到中队部点名一次,发饷三串;每月十五到中队部擦枪听讲。常备官长负训练指导之责,后备官长负考察集合之责。

自治。设立机关,成立地方自治委员会和区自治办公处;实行直接民权――选举乡镇长、区长;训练地方自治干部,设立乡镇长练习班、合作训练班、小学教师训练班、塾师训练班;振兴教育,增设学校;调查户口,清丈地亩;修筑道路,架设电话,改良风俗等。

自富。自富的原则是“增加生产,减少消费”。目的在于使人民由贫困而至富庶,家家安居乐业,个个丰衣足食。改造工商业,发展丝绸业;提倡农村副业,设立妇女草帽辫传习所;支持民族工业,提倡国货;减轻农民负担,禁止高利重课;振兴农村经济,办理农村合作社;造林育苗,发展林业;救济贫困,调解纠纷,禁烟禁赌。

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宛西自治”期间,由于一些措施的强力推行,宛西地区曾一度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工农业生产及教育等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自卫方面成绩尤大,“当时已做到人必归户、户必归甲、甲必归乡镇的地步”。并且可以保乡卫帮。民国二十年(1931年),彭禹廷率民团堵剿以崔二旦为首的土匪,歼匪千余人,救出肉票(即人质)万余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由湖北随州、枣阳分道窜犯河南的新野、唐河等县,时任河南省第六区抗敌自卫团司令的别廷芳调集精锐壮丁7000余人,配合第二集团军英勇作战,毙敌千余,史称“新唐大捷”。

教育方面,各县学校林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镇、内、邓、浙四县联合在内乡建立宛西乡村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彭禹廷,教师以选聘乡村建设学派为主体。初设“师范”和“自治”两班。“师范班”专为培养小学校长和教师,“自治班”培养自治人才,学员毕业后一般仍回所属区、乡任指导员、联保主任、保长、教育委员等职。省内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迁至内乡者已达二十余所,仅镇平一县,设立师范、中学、小学274座。

自富方面,已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不用外货的地步。尤其在自治推行较好的内乡境内,“绿树成荫,道路子坦,电线交错”,使当时对“宛西自治”颇有芥蒂的国民政府官员也不禁感叹。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5

 这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后川村教学点的孩子们在地上练习写生字(摄于12月3日)。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孩子为了节省铅笔和纸,常常在地上练习写生字。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高庄村小学二年级学生海金川(右)在教室里的火炉上烤馍馍(摄于12月3日)。10岁的海金川每天从家里往返学校要走10公里山路,中午饭只能吃干馍。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乡红庄村小学12岁的张甲元(前)在帮家人干活(摄于12月4日)。在西海固山区农村,上学的孩子回家后都要帮家里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高庄村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海恒贵在给教室里的炉子生火(摄于12月3日)。在西海固山区学校,由于缺钱拉煤,老师们常常拣一些树枝给孩子们生火取暖。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后川村教学点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玩游戏(摄于12月3日)。西海固贫困山区小学普遍缺乏体育器材,孩子们在课间常玩一些自编的游戏。经历了多年教育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宁夏西海固8县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但因穷根太深,这里“苦读娃”的求学路依旧艰难。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山大沟深,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且学习条件差,生活负担沉重,“苦读娃”求学仍十分艰辛。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6

黄文秀,女,壮族,广西田阳县人,**年4月出生,201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2016届广西定向选调生,生前系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该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时代责任,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主动回到百色这一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2018年初又主动报名到边远山区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领衔扶贫,工作表现突出,树立了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黄文秀同志在百色市田阳县看望做完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惦记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和群众安危,以“扶贫路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勇气和坚毅,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所乘车辆被冲走,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0岁。

黄文秀同志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硕士毕业后,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毅然加入广西选调生队伍,回到家乡百色工作,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播洒汗水、奉献青春,身处险情时还不忘为广西日报新媒体平台拍下受灾现场的珍贵视频,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黄文秀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典范,是优秀年轻干部的楷模。

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就是为了促使我乡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和弘扬优良作风,更好地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扎实有效推动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我认为大家要着重学习以下几点:一是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坚守初心践行宗旨,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三是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勇担使命、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直面风险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改革的新胜利;四是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锐意进取、狠抓落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思路举措,把初心使命变成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同志们,目前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各项相关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这里深刻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思想,就是为了激励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激励全乡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全乡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在这里深刻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思想,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学习黄文秀先进事迹的重要意义,回去后各包村工作组要在各自挂点的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内迅速掀起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思想的热潮,从扎实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际要求,从决战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和推进新时代新西山建设的迫切需要,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提高学习自觉,在本职岗位中尽职责、立新功,当先锋、作表率。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7

据海南特区报报道,海口市教育局21日公布了海口市中小学2003年秋季收费项目和标准,原琼山市各中小学第一次并入整个海口市中小学教育收费体系中。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学校必须严格按规定收费。对于没有公布的收费项目,学生可以拒交。  今年海口市高中学费的收费标准(单位:元/学期·生,下  文同)分别为:1.海口一中、海南侨中、实验中学、琼山中学420元;2.海口二中、四中、十四中、长流中学、府城中学、琼山侨中、灵山中学、海秀中学350元;3.乡镇高中200元;4.海口旅游职业中学(职高班)700元;5.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550元;6.乡镇职业中学300元。  初中杂费的收费标准:1.海南侨中、琼山中学收费150元。2.海口市城市各中学、城西中学、海联中学、海秀中学、长流中学、长德中学、丰南中学、荣山中学、新海中学、府城中学、琼山侨中、琼山二中、灵山中学、琼山职业中学收费125元。3.乡镇中学收费95元。  小学杂费收费标准:1.海口九小、十一小、廿五小、廿七小、龙峰小学、龙华小学、英才小学、琼山一、二、三、四、五小学收费90元。2.府城小学、城东小学收费80元。3.海口市城区、城西镇、新埠镇、海秀镇、长流镇、西秀镇、各小学收费75元。4.农村小学收费60元。  住宿费收费标准:1.海南侨中、实验中学、旅职校、琼山中学公寓收费:高中300元、初中120元。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中200元、初中60元。土木结构:高中150元、初中40元。2.海秀中学、长流中学、琼山侨中、府城中学、琼山二中、灵山中学、琼山职中公寓收费:普高200元、初中100元。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高150元、初中50元。土木结构:普高100元、初中35元。3.乡镇、农村学校公寓:高中100元、初中55元。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中70元、初中35元、小学25元。土木结构:高中50元、初中25元、小学20元。  借读生费收费标准:1.初中500元。2.小学300元。  信息技术教育费收费标准:1.城区高中50元、乡镇高中35元。2.城区初中45元、乡镇初中35元。3.小学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城区小学30元、乡镇中心小学、完全小学20元。  代收费收费标准(注:a类表示区划调整前原海口市的学校;B表示区划调整前原琼山市的学校):1.课本费:小学一年级a类83.29元、B类84.40元。二年级a类83.54元、B类85.42元。三年级a类129.83元、B类126.13元。四年级a类130.36元、B类139.35元。五年级a类142.59元、B类127.61元。六年级a类123.00元、B类120.89元。初一年级a类219.01元、B类219.01元。初二年级a类224.31元、B类226.61元。初三年级a类184.11元、B类194.87元。高一年级a类229.67元、B类229.68元。高二年级a、B类均为231.80元。高三年级a、B类均为175.03元。2、作业本收费:按实际需要收费(最高不得超过30元/人)3、学生体检费9元(其中:体检费5元、驱虫费1.5元、发育体型、营养状况评价费2.5元)。  学生平安保险收费:每生每年30元(坚持自愿的原则)  学生奶价格标准:每生每月27元,每学期135元(坚持自愿原则)(完)(记者杨道庆)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8

【关键词】选官制度基层政权西汉

汉代自高祖的天下以后,选任官吏主要的是两种人,第一,功臣;第二,文吏;文景以后,功臣的后裔也因旧有的资地,致位显通。但很多功臣后裔因为作奸犯科而被罢免爵位。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中央政府把原来各个封国的权力收回。国家越来越需要人才来管理国家,功臣旧属的后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更何况这些后裔当中不少人已经腐化。国家各级官员主要依靠一套选官制度来选拔。汉代国家的选官途径主要有:一,孝廉;二,茂才;三,贤良方正。通过这几条途径,地方官员向中央朝廷举荐人才。

汉初还没有规定举人的数目。到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一人”同时规定地方官吏必须举人。

但是汉承秦制举人失当者有罪。诏书的出现使得地方各级官吏不得不对辖区内人才的关注。在西汉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地方官吏如何得知本辖区的人才。才不会“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本文主要对西汉基层政权在这方面的作用做一些探索。

汉代具有十分完备的基层政权。《汉书•高帝纪》:

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施恩德,赐民爵。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关中卒从军者,复家一岁。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

《汉书•韩延寿传》

武帝时,戾太子受江充诬陷,不能自辩,遂矫诏捕杀江充,兵败亡匿,武帝震怒,群下忧惧无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曰:‘……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群邪错谬,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书上,武帝为之感悟。又《汉书•京房传》:“(焦赣补小黄令)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汉成帝时,京兆尹王尊免官,“湖三老公乘兴等上书讼尊治京兆功效日著……书奏,天子复以尊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后王尊不避危殆,亲率吏民治水,“吏民嘉壮尊之勇节,白马三老朱英等奏其状。”王尊因而受到嘉奖。

由此可见,皇帝对三老的意见十分重视。同时三老既为民师,左右乡党舆论,对“乡举里选”的察举,征辟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但是西汉的基层官员和三老是如何发现人才的:

(一)孝廉,《汉书•文帝纪》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到了武帝时期,察举的科目设立了孝廉一项,并成为察举中最重要的一科。颜师古认为:“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孝成为乡里追求的标准,也成为三老评价和向上级推荐人才的标准。西汉的重民思想使国家很重视基层政权特别是三老的意见,在乡里三老的舆论成为政府选举官吏的重要标准。所以乡里的礼俗、舆论的作用就更显得突出了。

(二)家族,西汉的乡里社会,虽然是以地缘为主,但血缘与宗族在乡里的作用也同样重要。所以在提到西汉的乡里社会组织时,往往九族与乡党并称。如郇越“分施九族州里”《王贡两龚鲍传》,朱邑“禄赐以共九族乡党”《朱邑传》,所以说西汉是地缘与血缘的共同体。因为西汉的里大抵依自然聚落而成,所以一个里往往就是一个或是数个宗族。国家为了便于管理,就任命一些强宗大姓来统治乡里。三老往往由这些强宗大姓充任,因此这些强宗大姓的子弟更容易出任官吏。

原涉: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扶风谒请为议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

(三)通过“社”的一些活动。秦汉时期,乡里皆有社,是乡里民众祀神祭祖的场所。

《汉书•郊祀志》:“(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制曰‘可’。”

随着乡里民众社会交往的增多,社内的活动内容也不断变化,由单纯的祀土神嬗变为多种庆典活动和一些娱乐性活动,男女欢腾,聚饮为乐,即使穷乡之社,也“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里社进行的集体活动,由社宰具体负责。

《汉书•陈平传》:“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在神权笼罩的古代社会,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的狭隘性,决定了人们对天地诸灵的敬怖和笃信,因此祭祀是古代社会至关重要的大事,而能够主持乡里民间“社”的活动,就会熟悉祭祀仪式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具备了被选任高级官吏和升迁的机会。

(四)西汉的教育体制。《文献通考•学校考》:“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皆乡学也”,一般认为夏、商的学校只限于官学。西周从孔子讲学开始,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樊篱,私学才渐为社会所公认。《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学校的建立,其主要职能是行教化。所谓:“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乡则行礼而视化焉。但是西汉初期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没有多大的发展。《汉书•儒林传》“未皇庠序之事”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以及“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董仲舒传》)的提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才开始在郡国范围内设立地方官学,且诏日:“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书•循吏传》)中国地方官学的教育模式在此时建立起来。至元帝时,更是“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为教,平帝时再次强调郡国遍立学官,“郡国日学,县、道、邑、侯国日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日庠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尽管西汉学校教育注重于道德教化,但是这些学校也部分承担了培养本郡所需的部分官吏和向上级输送人才的任务。

汉代选官制度尽管出自皇帝诏令,可是由于具体的操作依然集中在各级官吏手中,特别是最基层的政权已经被一些豪族所把持,因此尽管汉代察举制度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分配,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部分地满足了中下层地主分子参政议政的愿望,对政权的巩固,无疑有巨大影响。但正是由于这套选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基层政权被少数豪强地主所垄断。

参考文献:

[1]黄留珠.汉代的选廉制度.唐都学刊,1997-04-08.

[2]王彦辉.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史学月刊,2000,(04).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9

发现二:区域差异、城乡区别影响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县城、乡(镇)村的中学生选择“国庆是个神圣的日子”的比例要高于城市中学生。

发现三:家庭生活水平越高的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感越强烈,家庭生活水平低的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较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感也越强烈;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度基本不受父母职业的影响,而对西方节日和国庆节的认同度受到父母职业的影响。

一、问题提出

法定节日主要指传统节日之外的、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本文主要以国庆节为分析对象。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而在我国悄然流行的西方节日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也产生一定影响,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更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品德形成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与以国庆节为代表的法定节日在我国当今社会并行,共同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中学生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和国庆节的态度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学生的态度,这些因素又如何作用于中学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这些都成为本研究重点探察的问题,期待能在实证调研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之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包含中学生对节日习俗认同问题在内的调查问卷,在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各抽取一个省市(北京、江西、陕西)作为样本。在每个样本省市都选取了城市、县城、乡(镇)村的初中与高中校分别进行调研。调研实际发放问卷3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在调研样本中,初中生与高中生之比分别为65.4∶34.6;男、女生之比为54.8∶45.2;家庭所在地为乡(镇)村的学生比例为53.3%,城市学生为29.8%,家庭所在地为县城的学生人数为16.8%。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对数据统计结果的梳理,本次调研有如下重要发现。

(一)中学生对传统节日与国庆节的认同感很强烈,有近半数学生认同西方节日

调研的总体结果显示,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国庆节的认同感均很强烈,91.7%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87.6%的中学生赞同“国庆是个神圣的日子”的说法;48%的中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喜欢过西方节日,仅25.4%的中学生表示不喜欢过西方节日,还有26.5%的中学生对此态度含糊。(见图1)

(二)初中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度高于高中生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段与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度呈较显著的相关性。初中年级有92.2%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过传统节日,高中生这一比例为90.5%。在总分为5的赋值中,初中生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度为4.54,高中生为4.37,初中生相对高中生而言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数据统计结果还显示,初中年级喜欢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为51.9%,高中年级学生为40.7%,初中生比高中生高11个百分点。在总分为5的赋值中,初中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为3.40,高中生为3.03。可见,相对高中生而言,初中生对西方节日的兴趣更为强烈。

对数据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段因素也明显影响中学生对“国庆是否是个神圣的日子”的判断。89%的初中生认为国庆是个神圣的日子,高中生的比例为85%。在总分为5的赋值中,初中生对国庆节日的神圣性赋值为4.50,高中生为4.37,相对高中生而言,初中生更认可国庆节的神圣性。

总之,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国庆节,还是对于西方节日,初中生均表现出比高中生更多的热情。研究认为,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高中生在学业压力之下对节日习俗的关注不多,也可能是由于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外部世界热情度高。

(三)男女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存在差异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男女生在对“我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判断上存在差异。92.1%的男生表示自己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而女生的比例为91%。在总分为5的赋值中,男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度为4.52,女生为4.43,男生比女生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数据统计结果还显示,性别也明显影响到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热衷度。42.8%的男生表示自己喜欢过西方节日,而女生的比例达到54.3%。在总分为5的赋值中,男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为3.13,女生则为3.45。可见,男生更爱过传统节日,女生更爱过西方节日。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西方节日相对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国庆节具有更多的市场效应和时尚效应,而女生比男生更喜爱购物与时尚,因而西方节日对女生的吸引力大于男生。

(四)家庭所在地差异影响中学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

家庭所在地的差异与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区域差异、城乡区别均影响到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此外,城乡差异还影响到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

1.区域差异影响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区域与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有显著的相关性。由具体数据可见,中学生是否喜欢过西方节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见表1)

2.城乡区别影响中学生对西方节日与国庆节的认同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城乡区别与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居住在城市的中学生有21.8%明确表示不喜欢过西方节日,居住在县城的中学生则为20.3%,居住在乡(镇)村的中学生为29.1%。可见,城市与县城地区无明显差异,而乡(镇)村的中学生则与城市、县城地区的中学生在此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相比较,乡(镇)村的中学生比城市与县城的中学生更不喜欢过西方节日,具体表现为居住在乡(镇)村的中学生比居住在城市与县城的中学生不喜欢过西方节日的比例分别高7.3%、8.8%。

数据统计结果还表明,城乡差别与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非常显著。(见表2)

研究认为,家庭所在地对中学生的节日认同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同。东部城市地区文化更加多元,这些地区的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参与程度也更高。而且,节日文化主要通过本地风俗习惯和商业推销活动等进行传播,传统节日更多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西方节日在我国的流传则主要依赖商业推销活动。因为农村地区受风俗习惯的影响比较大,城市地区受商业推销活动的影响大于农村地区,所以城市中学生相对农村中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西方节日。

(五)家庭生活水平影响中学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家庭生活水平与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基本上家庭生活水平越高的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感就越强烈。家庭生活水平处于两端的中学生在对传统节日或西方节日的认同上也表现出与其他学生群体的明显差异,家庭生活水平最高的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度最低,而家庭生活水平很低的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最低。(见图2)

研究认为,家庭生活水平影响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生活水平越高的中学生,有较好地接触西方节日的条件与越多地参与西方节日的资本。而且,家庭生活水平高的中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这会削弱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此外,家庭生活水平低的中学生,很可能是由于很少有机会充分享受新中国发展的成果,从而导致他们对国庆节兴趣较弱。

(六)父母职业影响中学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

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度基本不受父母职业的影响,而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则很明显地受到了父母职业影响,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也受到了父母职业一定的影响。

1.父亲职业影响中学生对西方节日、国庆节的认同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父亲职业与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父亲为经理人员阶层的中学生最喜欢过西方节日,有54.8%的中学生认为“不喜欢过西方节日”这一项“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较高的是父亲为办事人员阶层的中学生,比例为54.3%;父亲为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感最弱,仅有42.2%的人认为“不喜欢过西方节日”这一项“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父亲为个体工商户阶层的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度也比较低,比例为47.8%。

数据统计结果还表明,父亲职业与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父亲为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的中学生最赞成“国庆是个神圣的日子”的说法,该群体有89.2%的中学生赞成;较高的是父亲为经理人员阶层的中学生为89%;父亲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最低,仅为63.2%;父亲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也比较低,为84.5%。

2.母亲职业影响中学生对西方节日、国庆节的认同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母亲职业与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56.3%的母亲为经理人员阶层的中学生表示喜欢过西方节日;55.5%的母亲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中学生表示认同西方节日;42.9%的母亲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中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42%的母亲为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中学生表示喜欢过西方节日。

数据统计结果还表明,母亲职业明显影响中学生对国庆节的认同度。89.1%的母亲为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中学生赞成“国庆是个神圣的日子”的说法;71.5%的母亲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中学生认同国庆节的神圣性;68.7%的母亲为经理人员阶层的中学生认同国庆节。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对西方节日的认同度高的中学生,他们的父母收入一般也比较高。而对西方节日认同度低的中学生父母大多为农业劳动者。他们不仅收入较低,而且居住在信息较为闭塞、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乡村。因而,与时尚及符号消费关系密切的西方节日尚没有对农业劳动者的子女产生充分的影响。

(七)父母文化程度影响中学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

父母文化程度与中学生对传统节日和国庆节的认同感相关性不太显著,却与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基本上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升,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感也随之增强。

1.父亲文化程度影响中学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随着父亲文化程度的提高,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兴趣增大。而中学生对传统节日和国庆节的认同则大致呈现出随父亲文化程度的提升而略有下降的趋势。(见图3)

2.母亲文化程度影响中学生对节日习俗的认同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越高,中学生越喜欢过西方节日。而中学生对传统节日和国庆节的认同则大致呈现出随母亲文化程度的提升而略有下降的趋势。(见图4)

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观念越开放,家庭经济水平也越高,从而能够为他们的子女创造良好的参与西方节日的条件。

四、对策建议

曾有人担忧新一代学生会成为“文化无根的一代”,而这些数据有力地解除了人们的担忧。虽然调研结果也显示有近半数的中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但这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的正常表现,教育工作者只需对中学生稍加引导,无需如洪水猛兽来临般惊慌。

(一)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

由调研结果可以总结出,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小,但也在西方节日的冲击下较以往略显颓势。如何既能从形式上又能从实质上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使其能够继续发挥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涵养作用,这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西方节日的精神内涵教育

中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度与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的经济实力等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可以间接反映商业味比较浓的西方节日主要通过市场的推介对中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通过节日习俗这一载体进行德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西方节日的市场包装,更多地关注它们的精神内涵,如圣诞节对至善(上帝)的敬畏、感恩节对感恩情怀的培养等。尤其要考虑到女生更热衷西方节日多半源于西方节日的市场效应与时尚效应,要有意识地引导她们理性对待西方节日,切勿为了赶时髦而在节日期间攀比、浪费。由于农村中学生尚未被西方节日的商业色彩侵袭,教师可以把握这一有利条件,一方面引导农村中学生了解西方节日,以利于其形成全球化时代的节日习俗观;另一方面教师要侧重于西方节日的精神内涵与实质意义,帮助中学生不被西方节日的商业外衣所迷惑。

(三)关注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西乡中学初中部篇10

关键词抗战胜利初期西昌查禁烟毒

作者简介:廖扬,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民国西康省宁属西昌地区因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很适合鸦片的生长繁殖,因此自鸦片传入以来,该地区种烟贩毒现象较为普遍。民国时期,政府为解决这里的烟毒问题,颁布了一些查禁烟毒的法案,抗战时期,政府还制定了“六年禁烟计划(1935-1940)”,但因该地区交通不便、地方武装混战、抗战等各种原因而未能奏效。抗战胜利后,西昌地区的查禁烟毒重又提上议事日程。

一、抗战胜利之初西昌地区的禁烟举措

1945年7月至1946年年6月,是民国政府改建西康省宁属地区中央建制机构的交替时期。此时,抗战已胜利结束,影响西昌禁毒的不利因素逐渐减弱,政府决心两年之内尽快肃清该地区的烟毒,禁毒善后工作陆续展开。

根据四川省档案馆所藏“西昌警备司令部”相关档案,以及《民国三十四年七月至三十五年六月西昌警备司令部查禁烟毒报告总表》(下简称《报告总表》)内容,1945年,为解决烟毒问题,成立了四川省政府禁烟善后督理处,下设秘书室、会计室、统计室及三个具体执行科,每一执行科下设二股,组织系统较为完备。从查禁烟毒机构设置看,中央政府禁毒善后分工较为明确,表明了铲除烟毒的决心。

首先,政府分析了此前查禁烟毒失败的原因。认为烟毒未肃清与地方势力密不可分,1945年5月,四川善后督理处总结前几年禁烟善后得失时说:“本省瘾民因于前六年禁烟计划期间,施戒未能彻底,加以年来运售未绝,与各乡镇保甲检查不力之故……”。督理处认为:中央查铲决心再大,实施惩戒并不彻底,鸦片禁而不绝,地方乡镇保甲也会因为个人利益加以阻挠。

二、抗战胜利之初西昌地区查禁烟毒效果分析

笔者根据《报告总表》,结合此前这一地区查禁烟毒历史,对抗战胜利初期西昌地区查禁烟毒的实际成效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本次查禁烟毒范围有限

查禁大多在城区周围,并未深入夷区。缴获赃物的地点有:城内,城厢,富林,黄水乡,琅环乡,x安乡,宁西区属芽坪子,高枧乡,西宁乡,西溪乡,瑶大乡,礼州镇,双龙乡,宁西区属之永宁乡,川心乡城乡,西宁区属之永安乡,口大乡,鲁溪河罗尔满,富林车站,马道子副乡等。这些地区大多是西昌城内或者是城周边,而真正需要大规模查禁的地区是夷汉杂居之处。另外,“若不抱定除恶务禁之坚决精神,继续澈底查禁,则死灰可以复活,星火尤将燎原,禁种为正本清源要道”。

材料显示,当时查禁人员知晓查禁的关键是烟毒种植源头。倘若禁种取得较大成效,那运输、售卖、吸食鸦片等便自然随之瓦解,当时未直接到广泛种植鸦片的夷区去彻底铲除,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查禁人员有应付查禁差事的嫌疑。宁属夷汉杂居之处,大多是山区地形,与城区相离较远,交通不便,往来搜捕成本较大。而城区周围搜捕一方面成本较小,另一方面亦可以说是应付差事。但倘若以交通不便或者成本作为不实施查禁的理由,未免过于敷衍。有资料显示:“宁属烟毒在划宁归康后,非但未禁绝,反而迅速蔓延。至解放前夕,全区城乡各地无地不种鸦片,无处没有瘾民。据有关资料反映,各县种烟户均在总农户的60-80%,吸烟户则占各县总户数50-60%”。种植面积广,瘾民数量多,倘若要认真对待查禁之事,何愁搜捕不到?其次,汉夷勾结,武装贩售烟毒。时任西昌警备司令部长贺国光曾书:“自抗战军与国都西边宁属,地处边陲,以其资源之优越形成重镇。徒以汉夷杂处,种植鸦片久,而且广,反使货弃于地,社会日坏,民生日困。尤以近年来,汉夷莠民更勾结为奸,以致夷区武力潜滋浸成坐大,边患日益加深,为开发建设之大梗者,言边政者所宜,以洽夷禁烟为首务者也。”汉夷之民相互勾结,种植罂粟,通过输出烟毒逐渐富裕起来,购入武器装备时常有“武装走私烟贩不绝于途”。这样的烟贩类似一个集团,想要剔除实属不易,需要宣传或者武力镇压,这就产生了经费开销问题。对于当时正因抗战蒙受损失民国政府而言是较大的数额,更何况对于拨款发动武装剿匪一类,民国政府向来是寄托地方自行解决。比如1939年,正值“六年分期禁烟计划”期间,西昌行辕张笃伦就经费概算要报请国防最高委员会:“窃以为宁属夷地禁种极为艰巨实非他处可比,宣传与封锁合并执行亦属事半功倍,惟督署经费稍需增加而已。拟恳转知财政部对于该署预算特予以垂注……以期贯彻禁政而符委座根绝之令,当否乞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张群回电:“康省情形特殊,关于夷地禁种宣传封锁均属为要,该督署经费自应量予增办,拟转知财政部查核酌办,并分电川滇两省协同封锁之”。可见,向中央请求拨款解决禁种问题却得到的答复是地方自行解决。不仅经济上得不到支援,军队也不能依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大量裁军。此时驻川军队经国民政府整编,或裁军或缩编或撤离至南京准备内战,中央正规军无法对禁烟进行武装上支援。地方上武装势力便是刘文辉的二十四军为主以及地方保甲为主。但刘文辉对二十四军是:“以烟养军,以烟系政”,其本身对于烟毒便是私下放纵的态度。曾在抗战期间,蒋介石与刘文辉争夺西康统治权时候,亦表现在对宁属鸦片种植问题上的明争暗斗。一个靠吸食毒品运作的军队当然不会放弃牟利去镇压有着大量烟毒的夷区。(二)对种烟贩毒惩处不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