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十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4:00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激发兴趣教学质量

引言

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初中学生普遍有地理是副科的观念,再加上地理课时少,授课班级多,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学情掌握不够,课堂效率自然就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质量更无从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

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开放式的教材观,由“学科为中心”转向“活动为中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和创生。地理教材由地理教科书、教具、地理实体和实际生活四部分组成。教材仅仅是众多的学习资源之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中有许多案例是具有地域差异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的进行二次开发。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如当地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或者联系当地的实际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实例。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并引导至课本上的知识。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地理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使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兼用到了地理课堂上。其中最普遍的两种方法就是“讲”和“翻书”。其中的“讲”法,通用的应该就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或者就是“同学们,现在老师讲”,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就这样被引导成为“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如此被动的单向教学活动。另一种“翻书”法,就是“同学们把书翻到…页”,使看书这样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课代替了本应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这样的现象,应该将“讲”变成“学习”或者“讨论”,将“翻书”变成“翻图”。虽然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那么,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呢?其实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地理新闻引入法,即教师和学生互动,由教师或者学生来评述国内外的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将地理趣闻由教师或者学生来评述,类似“世界之最”等;表扬批评引入法,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进行表扬,以此来鼓励学生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但需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表扬少批评。

三、培养观察能力,加深理解

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如在讲到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视频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初中地理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去认真观察,才能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天气、地形等,只有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四、营造互动氛围,学生为主

教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双边的互动学习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③东西距离最长;④人口最多(约36.8亿);⑤有许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等,所以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这样,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在积极地、目标明确地讨论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的知识。

五、和谐师生关系,驱动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相互配合,情绪愉快,心情舒畅,这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它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工作,千方百计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着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忘我工作。同时,也淌除学生对老师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与爱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我的做法是:(i)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上第一节地理课,一定要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好印象。除了注意自己的衣着言行及有礼貌地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外,还推心置腹地向学生宣布:无论学习好坏,只要是勤学好问的学生我都喜欢,特别喜欢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和问问题的同学,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乐意回答同学们提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任课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2)平等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好评。初中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可塑性较大,比较天真,淘气,不稳定。教师都较喜欢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学习差,淘气学生往往比较反感,容易造成学习差,淘气学生的失落感。

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桂生,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成功(教育版)2008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教书育人、陶冶情操的学科,学习语文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需要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以满足现代教学理念及新课改的要求。

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的内容背离了生活的实际内容。目前,初中学校在设置语文课程时,更多的只是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上课,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相关知识点,没有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学生没有真正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无视了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教导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二)课堂教学环境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于现代的初中语文课堂来讲,由于受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感到非常厌倦和乏味,再加上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不考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不利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乏味的教学氛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听讲,并没有真正地自主学习,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学方法的制约,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将语文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所以,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语文文化的陶冶和文化底蕴的熏陶。语文对于学生不单单只是作为应对考试的知识内容,更加要注重的是将教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并深深地被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吸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文化背景及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二)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根据初中阶段语文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教学内容和教案,来优化教学的方法,改善课堂环境。在语文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教师进行互动,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语文教师除了要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其次,教师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认清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并自主学习,多阅读,多写作,主动地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含义,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最后,教师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深化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注重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也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人格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爱好和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学生的错误要悉心教导,而不是严肃呵斥,还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言,提出意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活动,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这样,学生的人格发展才不会受到制约。

三、结语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影响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办法。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再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最后,语文教学还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作者:杨凤玲单位: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石灰附中

参考文献:

[1]胡爱.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论坛,2016(5):65.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3

关键词初中教师幸福感信度效度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对教师的生命质量有所忽视。本研究综合幸福感的两种研究取向,采用质性访谈法探讨了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式,并编制出适用于初中教师幸福感的量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共9所初中的教师300名,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84份。

1.2研究步骤

(1)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选取了郑州某中学60名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根据分析结果编制预访谈提纲,进行2~3例预访谈后,修订预访谈提纲,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2)资料的分析与编码。本研究转录文字近12万字,访谈时间最短为25分钟,最长为90分钟,对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编码、归纳,最后确定核心类别为教学成就感、教学本身、学生管理、社会支持、教学改革、自我提升六大类。www.133229.Com(3)项目的归类与汇总。根据访谈结果确定的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维度,编制成43道题的问卷,采用四点等级量表。(4)预测。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两所初中的教师106名,由研究者担任主试,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现场收回问卷,有效问卷97份。依据总分高低排序,以高低分数的27%作为高低分组的标准,删除在高低分组上差异不显示的题目2项,保留项目的鉴别度良好的题项。(5)验证性因素分析。采取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项目做进一步的分析,删除11个项目,最终形成包括32个项目的问卷。正式施测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4份。(6)统计分析工具。使用spss13.0和amos4.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等处理方法。

2结果

(1)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cronbach)检验各维度的信度指标,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658~0.87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2)效度检验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中教师幸福感问卷进行了构想效度的分析,gfi在0.85以上,rmsea等于0.05,2/df的比值小于5,各拟和指标均达到了较优的水平,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讨论

3.1教师幸福感结构的讨论

本研究打破以往研究的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及质性资料分析等步骤之后,确定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型为六个维度。

(1)教学成就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首先提到的是工作。很多教师感到幸福的事情主要是来自教学方面,如学生学习进步,或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某个学生发生重大的改变等。对教师来说,教学是基本的业务要求,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来自教学成就感。

(2)教学本身。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事业。一个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对工作是热情的,对学生是负责的,对教学本身是喜爱的,在工作时更多的体验是幸福的。

(3)学生管理。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管理难是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家长将教育学生推向学校,一个教师管理多个学生精力有限,而且现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对学生的管理都有影响。无论你知识有多深奥,管理不好学生,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4)社会支持。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是相关的。教师的社会支持度高,家庭各睦、同事关系融洽、朋友关系良好,幸福感就高。反之,社会支持度低,人际关系差,不仅影响教学工作,而且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5)教学改革长期单调重复的工作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刺激教师的“麻木和倦怠”,还可以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6)自我提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而水源则是来源于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最新动态,更新知识,学生才乐意听教师讲课,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3.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编制的初中教师幸福感量表是通过借鉴相关量表项目、开放式问卷调查、质性访谈、专家审核等整理分析而成,能够较好地反映初中教师幸福感的主要维度,能有效地对初中教师的幸福感进行测定。但是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缺少其它外部效标,无法计算本量表的效标效度;其次是取样单一,适用于河南省,量表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教育研究,1996(2):43-49.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4

一、结合真实情境,体验控制变量

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特点以及初中物理教材的实际,并分析新课改对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可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控制变量法,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多因素变量相关物理知识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运用控制变量的第一步就是结合真实情境,体验控制变量。

案例1: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容器装物体”比赛,竞赛结果以装完物体后容器总质量大小来区分。第一步,a和B组选择不同材料的容器,一个是塑料瓶子,一个是玻璃瓶,且保证容积一样大,都装满水,最终称重比较。第二步,C和D组选择相同容器,相同的玻璃瓶,内径不同导致容积不同,都装满水,最后称重比较。第三步,选两组装不同的物体:水和沙子,其他都相同。第四步,装满和装一半的区别,其他都相同。游戏后,引导学生分析,决定游戏成败会涉及四个方面的变量。在比赛过程中,要想达到公平性,就需要从这些变量入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在游戏情境中玩装物体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控制变量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控制变量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游戏过程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

二、深入探究活动,渗透控制变量

在了解和体验了控制变量对于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之后,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控制变量的第二步,就是进行模仿训练。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通过这两步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促进学生深入实验探究。再次,教师在学生实验探究中使渗透变量的思想上升为理念,并用来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

案例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针对这个物理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接触面,比如水泥地面、玻璃界面上使得相同质量物体滑动,结合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滑动所显示力的大小,来分析接触面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另外,引导学生在同一水平地面,拉动不同质量物体,观察需要力的大小的区别。通过控制变量,还可以分析其他因数对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有影响。

案例分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物理实验和对知识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感知概念规律,运用控制变量

初中物理知识以概念的掌握和实验的探究为主,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并且物理概念大多是通过大量实验不断总结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来源、发生和发展,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和说明。而实验的探究以及分析,在初中物理阶段,基本分析方法就是控制变量。

案例3:在学习“导体的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时。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和分析。首先,学生进行猜想,导体电阻可能与横截面积、导体长度、导体材料有关。其次,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实验探究,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开展验证性以及探究性实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案例分析:通过课本概念的说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借助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思想,从而对理论进行验证,又反过来得出或发展理论。

四、落实应用实践,掌握控制变量

在领悟、分析、运用了控制变量思想之后,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实践,从更深层次角度掌握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策略以及注意事项。在应用控制变量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思维模式出发,以生动的引导性语言、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实验手段,适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分析,使得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应用方法,并能够自主进行实验创新和改进。

案例4:在进行“电流做功多少因素的探究”实验时,可以创新实验方法。第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是开门见山法,就是用过电压表、电流表以及灯泡的亮度来分析;第二种是创新方法类比法,将其余水流做功类比,猜测其与电流、电压大小有关,从而再应用控制变量进行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5

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分析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它的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样,它的教育质量状况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的历史过程分析对于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历史过程分析,需从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通过多年的历史数据来看,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楚雄州各县市的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包括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和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是衡量教师在职前学习知识的一个标准,任课教师达标率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2001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平均在0.92以上。此后几年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一直在攀升。2007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均在0.98以上,有很大一部分县已经达到了1.00,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其次,全州各县市初中升学率差异显着。从2001年至2007年,在这期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一直位居全州首位;2001年和2004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而其他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双柏县、武定县、南华县、姚安县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2005年以后,随着禄丰县和大姚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其初中升学率指数和全州的平均水平相当;再次,义务教育质量的各分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到2007年间各指标要素的指数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是上升过程并非是呈直线上升或下降,而是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呈下降趋势,下降到一定程度又呈上升趋势。如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在200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到2007年,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是2001年的1倍多,楚雄市的增长了12%,双柏县增长5%,牟定县增长5%,南华县增长1%,姚安县增长3%,大姚县增长9%,永仁县增长5%,元谋县增长4%武定县增长10%,禄丰县增长5.9%。最后,各要素之间发展不均衡,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同步发展。2001年至2007年,就全州各县市而言,这些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存在较大差距。而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距较小。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地域结构情况从多年的数据来看,楚雄州各县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着地区差距。2001年至2007年,楚雄市和大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Cai1)一直在全州位居首位,其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武定县、元谋县、姚安县、南华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较低,意味着其教育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县市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双柏县和武定县。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未来趋势分析在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根据过去的情况,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未来趋势进行大致地分析。这样,有助于我们以及相关部门对楚雄州未来的教育质量的宏观状况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和把握。3.2.1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1)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呈现多种特点。首先,初中升学率大大地提高。除了牟定县、楚雄市、大姚县和禄丰县外其它县最低的要素指数仍然是初中升学率指数,但是指数与2007年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各县差距显着,极差是0.61。此外,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各县差距也比较大,其中小学生师比指数的极差为0.28;各县市的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较小。南华县和大姚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小于1,而其余县市达到1,情况较为理想。就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而言,武定县尚未达到1(0.99),其余县市均为都是1,情况大为乐观;其次,各县市的初中生师比差距在不断减小,但小学生师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结果说明到2010年楚雄州将有足够量的教师资源,其原因在于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批高校的师范生离开高校,走向各县市支援教育事业的发展。(2)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1.13倍,达到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分别是楚雄市、大姚县、禄丰县。而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元谋县、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则低于全州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区域差距G(基尼系数)为2.60%;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禄丰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而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姚安县、元谋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图略)。3.2.2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1)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要素结构状况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为:第一,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有显着的提高。2015年,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在2010年的基础上都有显着的提高,只有少部分县的部分要素指数未达到1,大部分都达到了1。其中初中生师比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各县都为1。这也是高校扩招以后,提供了大量的师资来源,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的结果,从而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一个县内的要素指数之间差距在减小,大部份已经达到目标。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最小,小学升学率指数均大于0.93。除南华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是0.97外,其余各县的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都为1。(2)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区域义务教育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1.18倍。达到或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楚雄市、牟定县、大姚县、武定县、禄丰县。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有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第二,区域义务教育指数的区域差距G(基尼系数)是3.01%;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双柏县、永仁县、元谋县、姚安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

提高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

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是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所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提高了,那么,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也就随着提高了。提高楚雄州十县市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1)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条件,对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从事支教工作,不要使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现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对这些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津贴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平台,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学校从事教育,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2)通过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初中升学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颁布强制性措施:要求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特级教师必须到农村中小学或城镇一般中小学兼职支教,并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支教工作。此外,还将在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点,给这些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3)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进而提高初中升学率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每个县的初中升学率都是最低的。成为影响全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受传统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多子多福论”深刻影响着家长的思想。另外,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失业率比较高,出现大学生闲置现象影响着社会对读书的看法,政府应解决现在的就业问题,扩大就业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初高中比例失调,初中数量多,但是质量低下,高中在保证了质量的时候数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也是影响升学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县市应该加大对高中办学条件的投资力度实行普“十二”来提高初中升学率。(4)落实一体化教育,实行科学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用人单位在聘任教师时考虑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等,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这是落实教师职前中学习知识情况的一个政策。职后教育的落实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根本措施,职后教育应该办得有质量有水平,既然国家给予职后教育这么大的投资,各培训学校应该落实政策,不要造成投资浪费,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落实教育的科学发展,作一些有名无实的形式性的培训。要严加管理,通过职后教育所获得的各种学位资格要设立门槛,如学分数、发表文章数、实地实习分数、考勤等要达到一定要求才能获得学位,实行科学的教育发展,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6

关键词化学概念学困原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由于初三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缺乏化学学科探究事物的思维方法,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将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学生已形成的日常生活经验概念会对科学概念产生干扰。例如学习混合物与纯净物时,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为依据,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澄清透明等。(2)化学概念繁多。初中化学涉及概念种类繁多,包括物质组成和构成概念、化学用语概念、物质分类概念。有些概念既抽象,又相互关联,特别是学习化学概念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形成认知跨度,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记忆困难。(3)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具体表现有: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处理简单化或复杂化;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讲清定义,学生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忽视概念学习对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作用;不能依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对概念教学作出合理定位;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等。

2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2.1运用课本实验,形成化学概念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化学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素材,又是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概念时,课本上的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此外,教师还可就地取材改变实验,例如在做物理和化学变化实验时变成撕纸、燃烧纸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撕纸和燃烧纸前后纸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很快会答出以下两点:撕纸前后只是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而纸燃烧后白色的纸变成黑色灰烬,不再是纸了。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出:撕纸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燃烧纸的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通过对实验对比、分析、总结形成概念,还能加深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2.2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理解微观概念

人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但对初中生来说,要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建立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等概念很难想象,更难理解。因此学分子和原子等微观概念时,教师可利用模型或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将微观粒子宏观化,就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分子的结构,进而理解原子、分子等概念。

2.3强调关键字、词,讲清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繁多,只靠死记硬背不可能真正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概念用词严密,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对概念逐字逐词地剖析、讲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例如学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时,首先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其次强调是由几种元素组成。

又如学酸和碱的概念时要强调“全部”二字,以KHSo4和Cu2(oH)2Co3两种物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理解酸和碱的概念,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全部”二字,否则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难于区别。

2.4深挖概念内涵,理解概念

初中好多化学概念中知识点层次较多,学生难于理解记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化学概念深入剖析,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如“固体溶解度”概念是初中化学难点之一,因为这个概念里涉及的知识点层次多且句子比较长,学生往往理解不够全面。但如果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①强调在一定温度下;②必须指明溶剂的量是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满足上述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通过剖析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更容易理解。再如催化剂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变与不变的具体含义。因此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含。

2.5加强概念间的关联,从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是容易混淆的。为了让学生对概念有较深的理解,要加强概念间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原子量和原子质量这两概念要联系在一起学;有的要从正反两面来学,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如“中和反应”的概念,从正面来讲: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那么从反面来讲: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启发学生从正反两面积极思维,反复推敲,有利于突出概念关键点,提高概念学习效果。

2.6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解概念

概念形成后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组织有效练习,习题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三是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2.7变式或变形概念,帮助理解概念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①化合反应:a+B=aB;②分解反应:aB=a+B;③置换反应:a+BC=aC+B;④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这样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容易记忆和理解。

2.8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防止混淆概念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7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化学基本概念是反映客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可以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具体的物质知识和理论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及其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使学生能透过纷繁庞杂的物质及现象,理解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概念教学的作用,只有通过优化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入式教授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在此,就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为主体”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要靠外界诱导才会产生。化学基本概念多是些抽象的语句,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发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下面我们学习一个重要的概念……”的教学用语,很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分析所学概念,努力把它跟学生熟悉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概念有用,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对农村学生讲“溶质质量分数”概念之前,如果先讲一段使用农药的故事:甲、乙、丙三人使用同一农药杀灭同一害虫,甲的药液过浓,乙的药液过稀,丙的药液适当,结果甲田的害虫和庄稼都被杀死,乙田的害虫安然无恙,只有丙田的害虫消灭、庄稼茁壮成长,使学生认识到确切知道溶液的浓稀非常重要。学生便会对“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由实验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透过实验现象抓住本质属性,便能在大脑里形成概念。

化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是物质及其变化,只有让学生看清物质的特征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甚至亲手做实验,才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因此教师应该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且使实验现象正确、鲜明、生动。例如,“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基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做实验时,开始应该让学生看到试管里加的黑色粉末氧化铜,然后向试管内通入氢气、加热。反应一会儿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黑色粉末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如果红色物质能做成光亮的“铜镜”则更好。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而形成概念的关键则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有的教师实验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照本宣科:“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只是三个孤立的知识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原反应及其定义,对还原反应的概念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把三点按其内在规律连成一条线,则能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这里必须做好三点之间的两个线段的连接。一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分析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是“在这个反应里,氢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与它结合生成水;氧化铜(铜的氧化物)失去了氧而还原为游离态的铜”,这后一句把该反应与“还原”一词联系起来;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为原来的铜,这样,“还原”一词就变得不陌生了。二是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铜失氧而被还原,或者说氧化铜中的氧被氢夺去的反应是还原,于是就把还原反应与其定义联系起来。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

3.先揭示本质,后定义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并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会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则是严格准确地表述概念内涵的语言。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的内涵,就难以理解定义中为什么必须采用这些词语,在运用中就会误判外延。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学生往往会忘记“参加”二字,例如做某些图示题时错写成“4a+B===2C+a”。这就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不理解导致的结果。

在概念教学中,先给概念下定义还是先分析其内涵,对初中教学来讲,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给出,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程序。一是教师提出为了确切表示物质的溶解性,要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什么是溶解度?教师板书溶解度的定义,然后对“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质量”等“四要素”逐一分析。二是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此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一定温度下”。按照这些规定,来确切表示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就是溶解度。然后让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上述两种程序中,前者在教师给出溶解度,因学生缺乏认识的基础,突然出现的概念离“可接受区”太远,学生积极性会因之受到挫伤,尽管接着又分析了“四要素”,终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使信息接收率大为降低,学生不理解概念,只好死记硬背。后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创造了一个个思维的近距离,让学生自己达到终点。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容易理解概念,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掌握了科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先要通过实验或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的内涵,然后尽量让学生归纳定义,教师给予修正,之后举例练习、巩固概念。

4.温故而知新,编制概念网

化学基本概念数量多,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有学过的概念做基础,同时又为学习后续概念做准备。因此,温故而知新,既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又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又带来了概念之间易混淆的困难。这就要通过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差别。对初中学生来讲,概念之间的对比应尽量避免抽象。例如,比较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应具体列出na与na+、Cl与Cl-的异同点。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8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62-02[Zw(n]

[作者简介]唐新凤(1973―),女,安徽宣城人,教育硕士,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高中是初中的延续和深入。然而,高中不管是教材内容的深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方法,都较初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加之初、高中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衔接问题由此出现。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一、对比分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点

对比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标》),初、高中地理课程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标》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地理原理应用”,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必要性,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气候的教学,我们确立衔接基点如下:

1.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温、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能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2.学科思想和方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模拟法、地图法、统计图表法、成因分析法。

3.其他:良好学习心理的调适、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气候教学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基础知识介绍,只要求学生能读懂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等。这样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使初中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地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用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形成原因,进而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有关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确立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托。

气候的教学首先要把握初、高中地理的具体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及学习习惯,要对学生现有的有关气候方面的基础做客观评判,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并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选择并确定教学衔接的起点。这是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初中地理中只是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了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并归纳它们的特点,能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等;高中地理则要求以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运用、拓展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知识“脚手架”式的衔接:(1)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其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气温分布特点做成因分析;(2)让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其特点,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解释其形成原因;(3)让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过渡到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成因;(4)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分布的成因;(5)让学生回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6)通过某一案例,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教师要树立衔接教学的意识

衔接教学意识是指地理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出发,整体把握地理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能否顺利实施。推动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的引领,也就是通过地理课程专家的讲座从理论上引领地理教师的衔接教学意识。地理教师通过理论引领所形成的衔接教学意识在教学场域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从而使他们用已经掌握的衔接教学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生积极的互动,最终确立起衔接教学意识。

(二)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地理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所谓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教学及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切实以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依据,以保证地理教学的连续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目前地理衔接教学一直为地理教师和教育理论专家所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树立衔接教学意识,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衔接教学工作,使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被中学地理教师当做一项常态工作并始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类型多种多样,归根结底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主体能力组织实施教学。习题课作为课堂教学类型的一种形式,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课堂教学标准和要求,渗透和体现效率与能力合二为一的特质。笔者发现,新课改习题课教学效率与传统理念下的习题课教学效率之间,标准和要求有着深刻、本质的变化。同时,参考的依据和考量的标准发生显著、明显的变革。新课标下的数学习题课教学更加凸显以生为本、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更为强调情操培树。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习题课时,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由“习题数量”转向“教学质量”,实现习题教学质量与主体数学能力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鉴于以上感知和心得,笔者现就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效率从三个方面作试论。

一、抓住教材内涵要义,设计典型生动案例

典型、精当的数学习题是习题课教学得以有效开展并深入推进的重要前提。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注重数学习题讲解活动的实施,而轻视数学习题案例的设计和组织,导致习题课教学中设计的数学习题没有针对性、缺乏实效性、缺少实用性。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习题课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切实做好选题设题这一关键环节,为习题课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研究分析数学教材,重视数学习题案例的收集,围绕每一章、每一节知识要点或学习要求,综合现有数学习题,加工原有数学案例,使设计的数学案例更加贴近教学目标要求,更加贴合教材知识要义,更加贴切学生认知探析,为有效习题教学做好铺垫。如“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抓住该习题课所设计的“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容,并且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认知要求,对现有“如图所示,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是∠BmF的平分线,mG交CD于G,求∠Cne的度数”数学案例进行“加工”,增加教材学习要求,设计出“如图所示,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是∠BmF的平分线,mG交CD于G,求∠1的度数”的数学案例,从而让数学案例成为教材要义的“承载体”和教师教学意图的“展示台”。

二、紧扣教学双向特性,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习题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其教学进程自然秉承和展现了课堂教学具有的双向互动性特征。传统习题课教学活动进程中,教师是习题讲解的主要实施者,承担了整个习题解析、讲解的任务,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教师的所讲所教,缺少互动过程、交流活动,显得枯燥、乏味,降低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与学生各自特性要充分展现,主导与主体要深入交流,能力与效能要相得益彰。这就决定了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习题课教学要强化互动交流活动的开展,既要将教师和学生的各自特性充分呈现,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融入其中,围绕目标任务和解题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入互动、有效探讨等,从而推动学生更加积极、更深入地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能。

问题: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5cm,B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多少?

在这一问题教学中,采用师引生探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向初中生展示所需解答的上述数学问题,然后向初中生出示“该问题要求点D到aB的距离,实际要求什么?”“根据该问题要求及条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知识点内容求解”解题要求,组织初中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问题解析。初中生在合作探讨学习进程中,初步获得其解题思路为:“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求证。”教师围绕学生解析思路强调指出:“需要添加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要求点D到aB的距离,就是求等腰三角形aDB的垂直平分点。”初中生结合教师指点完善思路得到其解题方法为:“通过添加辅助线,过点D做aB的垂直平分线,构建与三角形aCD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求证解答。”

该习题讲解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解题思路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围绕解题要求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在互动交流的探讨式习题课教学中,初中生主体地位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三、开发主体探析潜能,科学指导主体探究

教育实践学指出,习题讲解的过程就是探究研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探究特性、研析特征。初中数学教师习题课教学不能全程包办,而应该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探究潜能,善于放手,注重鼓励,积极组织学生自行感知、深入分析、有效解答数学案例。教师在习题课教学时,要利用初中生内在的探究分析潜能,有意识地组织初中生围绕解题要求,开展互的合作讨论活动,并全程参与初中生自助探究习题过程,做好初中生探究活动的观察、指导等活动,并及时收集存在的缺陷不足,评点教学时及时讲解予以纠正,从而推动初中生深入探究解答习题,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掌握和理解课堂教学效率的深刻内涵,围绕“有效”一词丰富要义,组织实施科学、高效的习题课教学实践活动,推动初中生在高质量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进程中,数学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德定.培养初中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J].四川教育,2011年06期.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篇10

坚持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为指导,积极落实“松江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若干要求”,围绕学校新四年发展规划,抓好初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促进课堂有效教学,引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讲究教学策略,把握中考新方向,力争使本届毕业班教学质量上一个台阶。

工作目标:

1、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科及格率,力争在本届初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即初三年级毕业合格率要达区前13名,平均分确保前15名。

2、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做好培优工作,力争提高优秀率。初三中考达到区重点高中以上人数确保30人,争取35人。

工作重点:

聚焦课堂教学,真抓教学质量

提高专业发展,狠抓教学质量

提倡有效教学,实抓教学质量

工作要点:

1、制定初三年级组、班级、备课组教学质量任务书,召开初三任课教师会,协商并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与任务,全身心开展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

2、学习、领会学科新课程标准精神和内涵,深入研究考纲和近10年中考试题,把握正确的中考改革趋势,明确复习方向和重点,遵循“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认真总结近几年中考复习指导工作,研讨新形势下中考复习策略,制订好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提出合理、可行、有效的中考复习模式和方法。

3、做好06、07两个学年各学科中考试卷分析,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找出薄弱环节,并寻求07年各学科中考动向及命题的趋势。

4、明确初三各班级行政联系人,一班(陈国红)、二班(姚玉芳)、三班(胡俊)、四班(金晓燕),行政联系人必须对所联系的班级予以经常性的监督,针对班级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5、抓好常规,强化教学,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严格教学秩序,加强对教学秩序、教学纪律等方面的检查。

(2)做好各次月考、模拟考的质量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完善学困生学习小档案,定期描绘他们的学习成绩质量跟踪图,坚持落实每周一交流、一汇报活动,同时大力开展成功教育,举行分层次的学科竞赛,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并及时召开学生会、教师会与家长会。

(3)组织各备课组听随堂课,加强相互交流。

&

nbsp;(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优秀比率。继续编撰初三学法指导快报,多途径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召开各班分层次的学生会议,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不同要求与希望。同时向学生发放阶段目标责任书,让学生能结合学习实际,确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促任务,促使学习的进步。

(5)举行初三年级语数外理化学科竞赛,竞赛采用分层形式,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彰。

(6)充分利用周五下午的时间(学校重要事情除外),为数学与英语补缺补差辅导时间。

6、要求各备课组制定详细的本学期总复习计划,要求每位

教师详细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列举重点帮助学生名单,制定帮教计划。

7、强化练习,增强“实战能力”。广泛地收集信息,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及强化练习,努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任课教师应以作业与小练习为突破口,紧密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和考纲,精心设计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极强的同步强化作业与练习题,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纠,使学生通过解题,掌握与巩固学习和复习重点、难点,检验自己的学习和复习成果,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备考。

8、协调好学科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关系。本学期由于教学与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科目较多原因,为了避免各科留的作业太多、或者个别辅导集中到个别差生身上,造成学生的课业压力太大,学校将协调好学科之间的关系,规定好每天的最多作业量,协调好各科之间的均衡进步,避免学生的整体偏斜,为打好整体仗奠定基础。同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要及时针对班级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既防止学科间的不均衡,又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个案分析,帮助学生寻找新的分数增长点。

9、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将通过召开全体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学校初三工作安排和设想,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大限度的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10、加大对外交流,拓宽信息的渠道。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密切与市教研部门的联系,拓宽有关中考的信息渠道,并适时邀请专家为我校中考复习把脉诊断。行城厢片初三总复习计划交流研讨活动,充分挖掘各校初三教师的资源,相互借鉴,合作共赢,有效提高各校初三复习的效率。

11、协助发展指导处强化班主任工作,班级工作细化到每一个人,细心到每一次考试,对重点学生要多谈心多指导。

每月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教学常规检查。(开学提前两周备课量检查)

2。各备课组讨论中考复习方法,并制定中考总复习计划。

3。初三学生验血。(2月19日)

4。初三学生大会。(2月18日)

&n

bsp;5。初三学法指导活动。

6。周末兴趣班活动。

十月:

1。初三月考。(3月19、20日)

2。初三月考质量分析会。

3。教学常规抽查。

4。配合区招办完成体检工作(3月7号)

5。学法指导活动。

6。初三体育测试。

7。周末兴趣班活动。

十一月:

1。期中教学常规检查。(第10周)

2。教学质量月活动。(第10周至12周)

3。抓好体锻测试、理化实验操作等级考试等工作

4。初三模拟考。(4月23、24日)

5。初三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6。初三学法指导活动。

7。周末兴趣班活动。

8。初三毕业工作会议,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中考复习方法与计划

9。春季校运会。

十二月:

1。初三月考。(5月21。22日)

,2017年下半年初三毕业班工作计划

2。参加区1——5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3。初三学生志愿填报工作。

4。教学常规抽查。

5。初三学法指导活动。

6。周末兴趣班活动。

7。抓好初三政治毕业会考工作,努力提高合格率。

8。初三年级家长会,进行志愿填报工作的辅导。

9。全面开展中考最后阶段的复习。

10。初三填报志愿。元月:

1。周末兴趣班活动。

2。初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及中考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