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9:23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状;应用;认识

一、新型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在原机械传动工作机构中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上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在传统的机械传动技术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了机械工业化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又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共同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就开始开展机电一体化研究和应用,在工业制造、通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工业技术的综合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门有着比较完善的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在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将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传统机械传动技术应用中,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传动与控制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萌芽状态。因为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鉴于技术难度与价格诸问题,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第二阶段(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更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机械制造、通讯、交通、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趋势

所谓“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能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二)模块化趋势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等,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三)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

(四)网络化趋势

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等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是为大势所趋。

(五)绿色化趋势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六)人性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2

[关键词]有机化学;共价键;电子行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5-0068-05

有机化学是各化学化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具有庞大丰富的知识体系,不但基本反应类型下的化学反应众多,而且特定条件下的反应(如人名反应、重排反应等)也复杂多样。同时,新反应、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不断涌现,理论性强,反应机理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当前的有机化学教学通常停留在目前能解释很多问题的电子效应、官能团化学性质的极性分析或化学键相关理论等的某一个方面上。也即在实际的有机知识教学中往往会根据“题目”需要而侧重某一概念原理的应用,且往往是哪个好用用哪个,甚至有时会忽视了各概念原理的知识背景和使用条件从而造成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解释,结果使学习者产生困惑,特别是随着对有机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学习者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由此看来,目前的有机化学教学中以解题等为目的的一些做法说明学习者对有机化学知识还没能实现完全意义上有基础、有脉络的系统化构建。随着有机化学日益发展和社会对功能各异的有机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多,有机化学在现代化学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应用领域不断拓宽[1]。因此,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有机化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理清基础、区分知识主干和分支,并在此基础上凝练成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

从对有机化学发展的内在结构逻辑及其化学键的量子观来看,有机物中的电子行为是理解有机化学的本质,对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能起到核心作用,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常说的电子效应。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后,随着电子云式原子结构模型、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其核外电子的排布等有关内容的相继提出[2],化学键的电子行为本质也逐渐被揭示。在这里,电子行为是指电子本身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与其相关的作用物(核和电子)相互作用而成的具有规则的能量轨道。电子行为在有机上的应用创始人为罗宾逊,从有机物中的电子行为出发能本质地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从而能系统深入地把握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1有机化学中的共价键理论

有机分子是原子与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键合而成的,常见有机分子中的化学键主要是原子间共用若干电子对形成的共价键。如同广义的酸碱理论从电子角度描述概念本质(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是酸,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是碱)一样,从电子的角度可以把握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在不同分子环境中所表现的性质。原子是原子核和核外价电子构成的,元素价电子的行为基本决定了该元素的化学性质,表现为分子中原子的成键电子在不同分子间或在同一分子的不同部位有规律的转移引起了化学反应。从1916年路易斯提出共价键开始,为了能够深入地认识化学键和解释由其决定的分子结构而引起的性质问题,科学家们围绕成键电子的电子行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而提出了共价键理论,包括价键理论(以及现代定域的杂化轨道理论和离域的共振论)、分子轨道理论和前线轨道理论等[3-5],这些理论的研究对象均是成键的电子,不同的是处理电子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有所差异(如表1)。因此,为了系统把握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共价键理论所涉及的电子行为的理解是其基础。

对共价键相关理论的发展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共价键及其电子行为的共性。

对氢气分子化学键的量子认识是现代价键理论的生长点,价键理论认为成键电子对在核间出现的几率最大处运动而构成轨道,此属于电子定域说。而一定数量的轨道在空间上具有趋向性,因此,一个原子与周围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有一定的角度,这意味着原子或原子团通过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分子具有立体结构。

在此基础上,1931年鲍林(pauling)为了认识甲烷分子结构和理解其成键过程,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过程是若干类型不同而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后再重新组合成相同数量新轨道的过程,随着杂化过程的进行,电子也重新规律性地在轨道上进行排布。该理论在分析成键过程中引入了动态分析方法,指出了成键的过程,不过这种动态分析属于状态分析而没能进行连续化描述。该理论使鲍林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另外,对于多原子的共轭体系,鲍林对价键理论作了补充,于1933年发展成了共振论。鲍林用该理论表达实际分子结构时可能需要用到两个以上的经典结构来构成,即共振杂化体。可以看出,共振论以分子整体来分析电子的成键行为,这是电子的离域说法。当然,共振论有其自身的随意性。

其间,获得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马力肯(mulliken)于1932年提出了分子轨道的概念,并发展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也是从分子的整体出发去研究分子中成键电子行为的,认为形成化学键的电子是在整个分子中运动的。该理论认为化学键是原子轨道重叠产生的,任何数目的原子轨道重叠都可以形成同样数目的分子轨道,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时,必须符合对称性匹配、原子轨道重叠部分要最大和能量相近三个原则。分子轨道理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系统分析方法,把包括共轭体系在内的分子中的电子行为进行了整体处理,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价键理论。但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处理对应一定能级轨道中的电子行为来解释化学键时所用的量子方法是一致的。

此后,霍夫曼(Hoffmann)等在有机合成尤其是维生素B12的合成中发现了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对反应难易和产物的构型起着决定作用,以此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20世纪50年代,福井谦一(FukuiKenichi)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发展了分子轨道理论,突出了对轨道的认知。霍夫曼和福井谦一因此共享了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前线轨道理论认为分子性质主要由分子中的最高已占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决定,即前线轨道。如图1所示的a和B发生反应,两分子的Homo中的电子分别流向对方的未占LUmo,从而引起化学反应。反应条件是参与反应的Homo与LUmo的能量比较接近,对称性匹配。

前线轨道理论描述了所处特定轨道上的电子因电子转移而成键及其所表现出的性质。而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克斯(marcus)提出了电子转移模型,指出了电子转移的影响因素,认为电子转移反应速度取决于电子给体与受体间的距离、反应自由能的变化以及周围溶剂重组能的大小[6]。从中可看出,电子和轨道是紧密相伴的两个概念,电子必然在轨道中运行,而轨道是电子运行形成的轨道。这些理论是对电子行为特别是价电子成键行为不同角度的认知,体现了认识从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由局部到系统整体的逐步深入过程,同时这些理论仍在发展完善中。

在有机化学中,电子效应可以认为是共价键理论的延伸。对于含有多个共价键的“基团”电性(吸电子和供电子)往往是其中的各共价键电子行为的综合表现结果。在分子内,这样的基团就是局部的整体,如同计算机程序中的“模块”,这种基团“模块”对外相比较所表现的电性就是常说的电子效应(如图2),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和立体电子效应以及场效应等。然而对这些效应的理解离不开以成键电子的电子行为为基础的知识,因为有时会涉及影响电子行为的原子核,如由原子核所致的电负性差而引起的诱导效应等。而基团表现出的电性则是该基团内各化学键综合表现出的与相连原子或基团对共用电子的束缚能力的比较,束缚能力强则表现为吸电子基团,反之为供电子基团。如甲基的电性存在着争论,一般认为它是供电子基团,但不能认为在任何分子中甲基都是供电子基团,否则会对问题的解释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甲基究竟表现出的是供电性还是吸电性取决于它所处的化学环境中具有一定趋向的三个碳氢键综合所表现的对共用电子束缚能力的强弱,如当甲基与杂化的饱和碳原子连接时,它就吸引邻近碳原子上的成键电子而表现为吸电性,是吸电子基团;当甲基与或杂化的不饱和碳原子连接时,它的各成键电子会受到不饱和碳原子的吸引而表现为供电性,是供电子基团。而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是化学键各电子对离域的结果;立体电子效应和场效应是电子行为在空间上的物理表现。因此,可以明晰共价键理论、电子效应和成键电子行为三者间的关系:共价键理论和基团的电子效应如同数学中的定理和推论,而作为定理和推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共价键的电子行为。

对共价键理论的梳理,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知识提供了基础;对共价键的电子行为本质的概括,为进一步在结构性质关系中建构有机化学的知识系统脉络提供了前提。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灵活把握这个基础和前提是共价键理论应用的核心。

2共价键理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有机化合物结构是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而对结构的掌握离不开对构成共价键的电子行为的理解。共价键的电子行为能够帮助人们把握有机化合物属性(键长、键角和键能以及分子极性等)、分子结构和预测反应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在教学中仅停留在卤代烃类化合物上,那么就没有真正把握住亲核取代反应实质。如对醇与三氯化磷反应的理解,如果不能分析底物和试剂中的反应点的电子偏向和轨道能级许可,就很难明白这个反应经过了两次亲核取代过程,即醇氧上的孤对电子亲磷核取代溴原子,而后溴原子再亲与氧相邻的碳核发生二次亲核取代得到溴化物产物(如图3)。

该例的启示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需要正确把握有机化学知识实质,认清共价键电子行为(这里是孤对电子和空轨道)在构建有机知识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共价键电子行为也是理解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关系的逻辑起点。在此认知下才能引领有机化学全局,为学习者探寻符合有机知识逻辑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关于共价键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已有了分类详细的论述[7-9],但缺乏逻辑系统性。能更好地从电子行为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反应类型的分类,根据共价键断键过程中成键电子去向把有机反应分为均裂与异裂,分别对应于离子型反应和自由基型反应,而电子在离域过程中同时形成新键的反应为协同反应,典型的例子就是Diels-alder反应,这可以说是与共价键电子相关的有机基元反应分类。在教学中,学习者将基元反应类型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吃透,具体到各种官能团的反应时就很容易掌握要点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拓宽。如有机化学中涉及%Z-H反应的化合物很多,教材中有%[-二羰基化合物的%Z-H去除后形成的碳负离子参与的各类缩合反应,教学中如果能理解基于电子行为的结构上的缘由,那么2,4-二硝基甲苯在碱性条件下与卤代烃的反应就不难写出亲核取代反应的产物(如图4)。

另外,共振论可以解释偶极矩分子的极性、化学键的键长、分子的稳定性、酸碱性的讨论、芳环取代定位效应、反应活性和反应的条件的选择以及两面亲核体多重反应性的分析等[10]。对于有机化学的芳香族化合物,确定各个原子或原子团在亲电或亲核取代反应中的相对活性是一个必须要弄清的问题,并且已经提出了如电荷密度分布、定域能方法等理论指标。而前线轨道理论认为,最高已占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各个原子上有一定的电荷密度分布,这个分布的大小次序决定了亲电试剂进攻各个原子位置的相对难易程度,即亲电反应最易发生在Homo最大电荷密度的原子上;与此类似,亲核反应在各个原子上发生的相对次序由LUmo的电荷密度分布决定,亲核试剂最易进攻LUmo电荷密度最大的原子,这用常规的电子效应是无法理解的。如萘的亲电和亲核以及自由基取代反应都发生在%Z位,用前线轨道理论解释为反应都在前轨道系数最大的位置发生反应,计算表明萘的%Z位的前线轨道系数为0.425,而%[位的前线轨道系数为0.263,%Z位的明显要高,故反应在%Z位。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应用共价键电子行为理解有机物结构决定的性质,有利于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使众多的有机反应分类归一化,也有利于加强知识点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电子效应也可以解释和预测一些有机反应的主要产物,判断酸碱性强弱,比较活性大小,解释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和判断有机反应速度以及确定反应条件等。电子效应是解释分子稳定性、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重要理论,有供电子和吸电子之分、有动态静态之别,对化学反应的作用集中在降低活化能、增加反应活性和提高反应速度,使产物分子能量降低的效应有利于该分子的生成和稳定。关于这些效应一般教科书或教学参考期刊杂志上都有完整的总结和应用实例[11-14]。但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的电子行为能从本质上解释和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规律。关于酯的水解活性比较,如果用电子效应解释过渡态的稳定性来判断活性大小,那么得到的结果正好相反,原因是没有理解该动力学过程,反应过渡态的电子越集中、越活跃,则越有利于动力学过程,同时离去基团上吸电子基团的存在有助于反应向正向进行(如图5)。

以上概述了共价键理论、电子效应和共价键电子行为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益于指导有机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对于庞杂的有机化学知识,对共价键的电子行为基础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形成有机知识体系,对每一类有机化合物从电子成键决定的分子结构特点讲起,让学习者首先搞清分子中各共价键的电子行为特征,在成键基础上分析分子结构特点,从而预测其可能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讨论其可能的应用。这样的话,学习者容易认识有机知识脉络并能相应地建构适合自己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并在应用知识时可以在建立的知识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切入点。而教学中的重难点就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灵活地把握,在明晰教学“共价键电子行为-结构-性质-应用”思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和补充。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能够以共价键的电子行为作为学习有机知识的出发点,学习中分清了知识的基础和主次,那么就更容易掌握有机知识系统。在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后对每章内容进行有效归纳总结,就能轻松的自学后续的内容,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这样也可以减轻有机课程教学的课堂负担,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档次。比如,教师可以引入前沿话题,拓宽知识面;选讲现实话题,贴近生活应用;提供实践机会,使之反哺教学;采用化学史的案例教学,完善学生专业素养;增加课堂互动频率,促进学生交流思考,延展思维的发散力等等。如果学生的兴趣被引发则能够主动拓宽知识面,包括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课题、钻研知识的实践应用等,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开放式教学,事半功倍,教学相长,可以实现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并驾齐驱。因此,创设这样的有机化学教学情景,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分工,这对轻松的“教”与有效的“学”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杜灿屏,刘鲁生,张恒.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赵匡华.化学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杨承印.化学键理论的发展概述[J].化学教学,1997,(7):11-13.

[4]向义和.化学键的理论是怎样被揭示的[J].自然科学史,2008,31(1):47-54.

[5]杨锋,罗明道,屈松.化学键理论的回顾和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2):92-94.

[6]张宝文,佟振合,吴世廉.电子转移过程的理论[J].大学化学,1993,8(3):1-3.

[7]赵华明.分子轨道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1965,(3):16-25.

[8]付彩霞,高宗华,魏光成,等.杂化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4):497-499.

[9]刘衍贞.前线轨道理论在化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2,2(2):42-44.

[10]戚月明.共振论在基础有机教学中的应用[J].渤海学刊,1990,(4):42-46.

[11]刘洋,林友文.有机化学中电子效应应用的教学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1):105-108.

[12]丁萍,缪建.浅谈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5):52-55.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3

一、从学科高度定位课程功能和地位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在研读某一教学内容时,要从它在章节、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或是对学生终身教育的作用出发,提升课堂设计理念。之前,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是根据课程内容,设想本节课应该提升学生的哪些知识和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方法的培养方面,缺少对课堂整体的把握,导致教学设计着眼点不高,就事论事。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问问自己:这节课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达到这个目的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基于此,我们如何才能深化教学目标?带着这些思考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才会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把握课堂内容与形式。

例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时,针对“电离”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我首先就遇到了北师大专家组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即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电离”概念?学生学习“电离”知识,对他们有什么用?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什么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食盐在水中的电离,为何这里还要重点学习?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电离”概念,理解“电离”过程,这是学生初步建立微粒观的关键点,为学生学习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奠定基础。所以,在必修课的学习中,我们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比让学生知道“电离”概念要重要得多。由于初中阶段学习的食盐在水中的电离只停留在宏观概念层面,并未进入微观过程,但从宏观视角认识溶液为我们在微观认识电离的过程中奠定认知基础,因此,在“电离”一课中,我们制定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初步建立微粒观,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从而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和行为,选取溶解和电离两个角度研究氯化钠、蔗糖和硫酸钡在水中的变化和存在形式,以及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间混合的行为。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整合、质疑与应用知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它超越教材和知识本身,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准绳,不仅解决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讲授,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分成选修课和必修课,充分体现教材在编排上重视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必修课程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注重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降低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选修课以化学学科特点分类,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自选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对新教材的解读,能够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优质课堂教学。

例如,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2“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的2个问题是:“说出你了解的乙醇的有关知识?”与“你还想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多数涉及“想了解乙醇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和“乙醇还有什么用途?”“喝酒为什么会醉?”等。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刚学习有机物,刚从单一物质性质认识有机物,对官能团和物质结构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系统地研究有机物的方法与时机并不成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乙醇化学性质与官能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结构(官能团)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抛弃过去典型的教学设计(见图1),采用另一种教学设计新思路(见图2)。

通过两种设计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图1通过对乙醇结构式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形成研究有机物结构式的方法。这种知识系统性强的学习对研究有机化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对初步学习有机物性质、刚接触官能团概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几个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中形成系统有机物学习的研究方法。但图2的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探索物质变化中断键的位置(官能团)上,旨在引导学生构建“官能团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方法,通过酒精在人体中的氧化过程,引出乙醇的性质,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需求。为了解决学生在乙醇结构上的认知问题,我应用已学的乙烯知识,即CH2=CH2+H2oCH2CH2oH,基于加成反应认识乙醇的结构,降低结构认知的难度,把系统研究物质结构式的方法放在“有机化学基础”中进一步学习。此次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在分析和研究性质中的结构变化、学习有机物方法的构建方面,让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内容学习中理解官能团概念、结构决定性质的有机学习方法,契合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学习发展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产生活,学科价值成就高效课堂

把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融合,整合与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又一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一些以StS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学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整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以及化学在StS中的重要作用,既增加课堂的容量和效率,又提升课堂的高度。

例如,我们在要求学生设计铝土矿冶炼铝的过程时,可以将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融合到除杂与制备方法中,在原有的除杂方法中进行再生,最后形成工业生产的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除杂试剂的选择,把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知识,尤其是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这个核心知识点进行回顾,将其融合到除杂的学习中。

此外,通过对除杂方法的分析,我们要在传统的除杂方法,即让杂质通过反应除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让被提纯物质参加反应再制取,形成除杂方法的再认识。

最后,通过对铝矿石生产铝的流程的归纳分析,我们要让学生认识从矿石到产品的思维模式,形成对化学工业原理的基本思维。

又例如,在海水中提取镁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从镁的制备原理(电解熔融氯化镁)和镁化合物的性质中选择碱和盐酸来富集提出镁,根据提纯的原理选择相应的提纯除杂方法。让人关注的是,这一过程要考虑生产原料成本和大海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从贝壳中得到碱[Ca(oH)2],出于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的考虑,采用将所得的副产品――氯气用于生产盐酸,生产的盐酸作为这一过程的原料,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进行分析,体会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要从物质性质和分离提纯方法等化学因素来考虑,还要从原料物质来源和成本、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全面认识工业生产过程,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

四、挖掘实验功能,提升课堂思维容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化学实验不但能生动直观地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上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形成基本的实验能力。此外,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过程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运用实验挖掘学生思考的潜力,可以提高课堂思维容量,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化学“溶液”和高中化学“电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到这样一组物质导电性测验的实验(见表1)。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氯化钠固体不导电,但溶于水后就会导电,引发很多溶液不导电、物质溶解于水、导电性发生变化的思考,从宏观性质层面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但是,在高中化学“电离”教学过程中,对“电离”这个抽象而微观的过程,我们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要对这一实验给予进一步的挖掘,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串(见表2)。

我们把这些实验进行重现和对比,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思考去认识电离的过程和本质,使学生对电离过程中物质的微观变化理解更加深刻,初步形成以电离过程的认识为基础的微粒观。

接着,我们再重新给学生一杯氯化钠溶液,让学生对氯化钠溶液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了电离的知识以后,学生会从离子与分子等微观角度说出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归纳总结出认识溶液的方法。新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旧有的宏观认识溶液模型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思考,挑战对原有水溶液的认知,对水溶液内部构成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形成进一步的认识,主动寻找证据,用实验证明这种反思与认识。这一过程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形成多角度,如宏观、微观、静态、动态等认知事物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

总之,对于每一堂课,我们不但需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发来备课,而且要考虑课程的容量和广度,考虑教学设计的细节价值与引发学生思考的层次,关键是我们要用老老实实的态度,用心去思考、去磨合、去反思。集体备课、听专家讲座、听同学科教师的讲课和评课,这些都是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方式。当然,我们亲身参与设计一节课,经历课程设计、讲授、改进及专家评课,教学能力和课堂高度提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4

在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尤其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很容易随波逐流。一味的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却不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可能培养出来的是一个高智商的专业机器、低情商的学生。高职语文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会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

高职;语文;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

当代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都很欠缺,大多数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甚至开始退步,更多学生会在业余时间选择看一些八卦新闻、网络小说,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的知识,语文对自己的专业提升和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便忽略了对语文的学习。机电一体化作为工科专业,似乎也和语文沾不上任何关系,但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人才,还在于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这才是一个综合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高职语文课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开展高职语文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结合的教学呢?笔者首先从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必要性出发,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探索。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和必要性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中,高职语文在高校和学生中得到的重视程度都不理想,高校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则普遍认为语文和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可以找份好工作才比较靠谱。因此,从认识上,大家对于语文的态度并不热情。当代高职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欠缺带来的结果是书面表达能力低、认知、情感、操作等能力弱。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键盘打字正逐渐取代手写,相当多的学生都会提笔忘字,而且写字水平也在逐渐退步。除此之外,当代高职生的理想和信念正在缺失,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物质攀比、虚荣心不断膨胀,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当代高职生还普遍缺乏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意识,导致精神世界比较空虚,人格缺乏魅力。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博学多识、有思想、有内涵、有品德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语文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有效结合的方法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端正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认识学习高职语文的重要性,使学生不再把语文看做是一门多余或者无关的科目,它对于自己今后踏入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专业知识是智商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情商的培养,要两样都具备才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角度要促使学生的发展

高职语文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从小学开始,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读课文、背课文、默课文的教学方式,不可能还要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继续再去读、背、默。要告别传统模式,首先就要从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会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呢?要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网络等平台投票调查来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内容选择方向的意向,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这门课程。还可以通过有学生参与的师生研讨会,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三、教学中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生语文能力的人才培养策略

1.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树立理想与信念

机械一体化专业传统的教学是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加强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其中认识自己是成为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即使学会了不少专业知识,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但是却像是一个没有影子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提高自我的认识,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并为之努力。

2.增强学生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培养自律的人格力量

机电一体化属于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是产品生产的机械制造、安装调试、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等实践操作技能较强的工作,在实践和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将来踏上社会才会对他人和社会负责。高职生普遍存在缺少自律的特点,即也是人文精神的缺乏。高职语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可以对学生的人格、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综合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独立的实践操作中,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综合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高职语文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把文和理的思维结合在一起,便会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理科生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固有的知识圈子中,而要试着走进不同的知识圈子,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永远不要停止,这是语文带给我们的鼓励。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有的知识都是相互贯通的,不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课外知识延伸上,都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读书的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将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愿在高职语文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丰富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顺利走进职场,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高职学校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宁,胡晓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7(11).

[2]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3]郭娟.高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衔接[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可编程序控制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258-0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应用机械、微电子、自动控制、信息、传感测试、接口、软件编程等群体技术,而产生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使系统更优化,从而产生功能更强、结构更简单、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新一代智能化产品。

没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很多风险就无法化解,销售收入是按照销售法、收款法、还是生产法确认呢?己经确认为收入的账款长期得不到回收;企业明明虚乏无力,却有账面利润;确认的账面利润却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分配利润。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销售法确订收入有什么问题,这完全是我们不考虑市场风险,没有以企业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收入确认标准,机械套用销售法确认收入的必然结果。

(1)加强或有事项的确认与披露,促进企业经营信誉的提高。

现代企业在经营中难免会碰到债务担、产品质量承诺、法律诉讼、仲裁等事宜,对这些极有可能化作企业风险的商务活动,存在险象环生,积极应对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仅能够消除企业内在隐患,有助于树立企业诚实可靠形象,有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运营,取得良好的效益。

①或有负债的确认,有助于企业管理。或有事项,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认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事项分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两类。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使数控装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②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了勃勃生机。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直接基础,是传统产业这棵“老树”换“新芽”的动力和源泉。

③或有负债的披露,提高财务信息度。企业在报表附注中要披露形成该项未决官司的原因、赔偿金无法估计的理由。企业虽然不确认或有负债但有义务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但是,当披露风险的代价大于不披露或少披露风险的代价时,两害相权取其轻。

(2)税务与会计分离,有助于企业管理和财务监督。

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税法要求依法纳税,会计注重风险和报酬。事实证明,把税法的意志强加于会计制度,或把会计制度当成纳税指南都不可行,一方面强制企业对资产、收入采取激进的确认标准,另一方面强制企业对负债、成本费用使用保守的确认标准,该种会计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过分偏重财政、税务、信贷部门的需求,忽略企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违背了会计主体理论,易给企业造成硬伤,影响企业活力,会计制度采取税务与会计分离的模式,该制度允许企业面对瞬息成变的市场情况,有权在会计制度的框架内灵活寻找应对风险的方法。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①光机电一体化方向。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就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②柔性化方向。在这种系统中,各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

③智能化方向。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得益于模糊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④仿生物系统化方向。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

⑤微型化方向。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结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发展情况

1.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与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机、自动生产线、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智能电梯、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CaD/am系统等。

2.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趋势。

本文仅以数控机床为例,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机床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近30万台),近10年数控机床,在以下几个技术领域都有巨大进步。

①高速化。

②高精度化。

③复合加工、新结构机床大量出现。

④使用各种高效特殊功能的刀具使数控机床“如虎添翼”。

⑤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服务区域和学校教学传统及教学资源的不同,他们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各有其特殊性。

2.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

(1)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认识差距。根据对本次调研材料对比分析,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认识和实践方面有差距;①学校偏重于技术岗位,企业偏重综合实用岗位;②学校希望学生有后劲,企业希望学生立竿见影,马上有劲;③学校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综合度不够,企业则对综合度要求高;④学校希望按专业培养人才,企业希望按项目培养人才;⑤学校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企业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

(2)现代企业技术岗位职责的新变化根据机械、电子行业的有关调查,现代企业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同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①工作负荷(劳动强度)要求在降低,工作责任心的要求在提高;②专项技能要求在降低,综合理论知识要求在提高;③与物交流的能力要求在下降,与人交流的能力要求在上升;④对适应一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下降,对适应多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上升。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6

1.1以情境入教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情境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转变的过程中,以情景为导向让学生逐渐学会反思从而领悟到教学内涵,让其思维得到解放。以电化学教学为例,在电化学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其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而原电池这一节内容则是属于该章节的引导性内容并且是情景教学的良好实施材料。教学过程中先对问题进行引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种引入是让学生对原电池可进行一个基本认识同时将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初步的“情境”,然后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或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Zn-Cu电池的反应过程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其作用原理。以原电池为基础从而引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演示以及多媒体演示是情境创建最为关键的步骤,在向学生演示过程中也是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通过演示可让电化学反应更为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感受性得到升华,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并学会反思然后再对此认知。

1.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可升华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情境”。例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阐述“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事实上就是化学键的生成与断裂。”当然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必然会对化学键存在疑问,此时多媒体演示便可以发挥充分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图像的剖析可向学生将这种微观元素清晰地反映出来,同时可最大程度地将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反应历程直观地向学生表现出来,同时多媒体环境可更好地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地进入到情境当中。2.3将实验教学与情境教学融合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情境教学的良好加工材料。实验教学可让学生可以清晰地、形象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更为充分的认识,同时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也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汲取,同时可培养学生对实验细节的把握,认识到化学学习的严谨性。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情境,这种环境也拉近了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化学内涵。

2.结语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7

关键词:综采维修电工;有效;培训

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机电设备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大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快速广泛的应用,无不推动煤矿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新形势下,加快煤矿职工使用、维护先进综采机电设备的进程,做好综采维修电工的有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笔者近五年来的培训实践,就当前综采维修电工的有效培训,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增强培训认识,提高参训积极性

培训是让员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将培训的客观需求转化为学员的主观意愿。当前参训学员大多渴求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他们对培训有正确的认识,学习积极性较高。

怎样保持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教师能否真正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是关键。如有学员提问,晶闸管在软启动中有何作用?教师要让职工明白什么是异步电动机的软启动,异步电动机软启动有什么意义,晶闸管有何工作特性,晶闸管怎样实现异步电动机的软启动。只有重视对学员疑问的解答,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有增无减。

当然也有个别学员是为获取资格证而被动学习,他们对培训有排斥心理。培训教师不应轻视这些学员,要尊重他们,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同时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让学员能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工作领域中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有学员一开始就问:“老师,怎样短接甩掉开关保护,以保证生产。”培训教师首先应让职工认识到供电保护在安全用电、预防各类电气事故中的重要性;其次,由于智能型真空开关更新较快,应让职工逐步弄清所使用开关的保护回路、控制回路电气原理及二者间的关系。这样,他们掌握了新技术,甩保护的错误想法会自然消失,同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学员工作实际,优化培训内容

我们的培训对象是矿井生产一线职工。培训是以学员胜任工作,并获得任职资格为目标的综合安全技术培训。由于电工电子新产品、新技术在综采电气设备中应用较快,综采电工知识技能显得较薄弱。对于综采电工的安全技术培训,既要传承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介绍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力争让学员短期内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培训教师必须提前研读教材,精心选排培训内容、培训资料。

例如:对于已有实践经验的综采电工进行培训时,由于他们对通用的安全基础知识比较熟悉,培训应侧重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对于综采工作面的供电安全、供电保护、电气设备防爆、电缆的使用维护稍作复习强化即可;对于综采工作面常用防爆电气设备,以教材所举典型设备如BGp9L-6型高压防爆配电装置、KBZ-400/1140型防爆真空智能馈电、QJZ-4*315/1140型防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组合开关、mG400/985-wD采煤机电控系统等为例进行结构原理、操作维护、故障分析的系统学习。其中以电气原理为难点突破,运用原理解析实际接线及故障分析为重点,同时介绍晶闸管调压软启动、逆变、变频调速、pLC可编程控制等新知识、新技术。另外还要结合矿区实际使用综采电气设备如甘肃容和的KBZ-400/1140型、浙江电光的BKD16-400Z/1140型矿用隔爆智能真空馈电、QJR-250/1140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真空交流软启动器、mG2*160/710-a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的电控系统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电气原理解析。

三、灵活选用培训方法,保证培训效果

考虑职工长期从事实践工作,对理论知识较生疏,而对实践环节感兴趣的认知特点,培训时应灵活选用培训方法,保证培训效果。

1.启发式

成人培训有成功的工作经验和明确的培训目标,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培训内容就易于被接受。如电工基础中电路基本定律-欧姆定律的学习,听起来深奥抽象,但如果要问学员“电动机的短路保护动作与什么值有关”,他们就会非常熟悉。因为他们大多都知道电路短路会引起电流的变化,电动机短路即电动机定子绕组部分短接电阻减小而过电流,如果保护失灵,大电流还会烧毁电机绕组。由此可知,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电阻成反比,还可启发学员思考漏电保护原理。同样由“井下电动机Y、接线能否互换?”启发学生得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启发式学习可以启发学员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讨论式

职工带着经验和疑问参加培训,培训教师要把学员的经验能力及实践问题作为培训活动的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如学习采煤机电控部分,先以教材中mG400/985-wD电牵引采煤机电控系统原理图为例,通过主回路分析泵电机启动即Km3吸合后,牵引变压器tm1有电,牵引电机才能工作;通过控制回路分析泵电机启动Km3-2辅助接点闭合,左右截割电机控制回路才能导通而启动。让学员讨论该泵先启动的作用,接着学员回顾本单位所用采煤机的启动特点。讨论式学习有利于学员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又能教学相长,获知行业最新技术动向,了解培训的显现和潜在需求。

3.多媒体Cai教学

多媒体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声情并茂进入课堂,以其独有的魅力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综采电工培训也不例外。

(1)由于综采电工培训有许多电路图,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需要在黑板上画图,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直接插入显示教学用图,并可随意移动、缩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对于不能搬到课堂的电气设备,可通过多媒体投影进行实体放映。结构特点一目了然,这是传统课堂培训无可比拟的。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网络视频培训。培训教师应用互联网,收集、筛选和整理各类教学素材和资料,丰富备课环节中的课件素材,提升教学效果。如讲述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可视频播放广州三晶变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借助网络实现动画仿真视频教学。

(4)利用多媒体放映事故案例电影录像文件,进行煤矿电气安全教育,视听合一、情景交融,更易引发共鸣,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化作用。

面对科技知识向煤矿生产力的快速转化,综采电工培训需要培训工作者不断努力创新,相信只要坚持培训服务于企业、知识服务于技能的培训理念,坚持探索研究培训教学的改革创新,培训教学工作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韩文东.综采电气维修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浪潮正在席卷着整个地球,电子计算机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在其观念、理论、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应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从七十年代末至今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大体分为起步、推广应用、普及与提高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对会计电算化并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简单来说,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工完工对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相对于传统的手工会计来说,会计电算化一方面使数据的处理一体化,数据一旦进入系统,记账、对账、汇总编制会计报表等都无须经过多人的手工才能完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据处理差错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信息存放的磁盘(硬盘、软盘)化,使得会计数据的保存更加安全,同时数据查询的高速化成为可能。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财会人员的欢迎。

从传统的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分析上,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财务信息,为科学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应当看到,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也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困境

鉴于会计电算化的诸多益处,许多企业已初步实现了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若得到正确的运用将对会计工作及企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但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过程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充分

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许多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会计人员的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的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

(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度不高

据调查显示,在美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达90%以上,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率有60%~80%,中小型企业的普及率不及30%,并且分布极不平衡。目前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主要是在具备先进管理水平的、较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内地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另外从整体看,应用面还很有限,还有相当大比例的中小企业、商业、科研事业单位仍为手工或人机结合操作。

(三)会计电算化流于形式,深度与广度低

有些企业盲目跟随潮流实施会计的电算化,未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规划,明确会计电算化的目的与意义,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经常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只是把会计电算化当作是具有“储存器”与“打字机”功能的计算机来使用,其主要功能仍是核算,提供手工会计也能提供的一些传统的会计报告,对于企业的经营控制与管理决策提供不了可靠有用的作息支撑,造成了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流于形式的普遍现象。

(四)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会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会计电算化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现阶段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虽然有丰富的传统会计经验,对计算机知识却不甚了解,跟不上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步伐,使得众多单位的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现代化功能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仅停滞在打字或进行工资处理等一些简单的功能上。甚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导致原有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排斥和抑制。

三、解决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在这个领域也应该同发达国家接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会计电算化产业体制。针对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所存在问题,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才能最大地发挥出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一)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与重视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同时也是思想上的革命。在会计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会计数据的储存形式、数据处理方式与程序和核算的方式,同时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会计电算化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因此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与重视,更新观念,使企业人员在观念上接受会计电算化并很快融入其中,深刻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同时还涉及管理机构及管理体制的变动,这都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工作人员的支持。因此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也须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让工作人员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目标,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把这种正确的意识贯彻落实到底,才有可能有效地实施会计的电算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实事求是地实行会计电算化,并作好中长期规划

企业是否进行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取决于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迫切程度,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客观需要,是当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前提,也决定了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任务。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发之前,企业都有存在着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对多数的企业来讲,原有的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迫切需要实施会计电算化。但也有一小部分的企业,由于业务量小、业务对象性质等多方面的原因,无需实施会计电算化也可满足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作,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认真做好会计电算化的中长期规划,循序渐进的开展,既要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要保证其前瞻性和系统性,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性质,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明确会计电算化各个方面的要求。

(三)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知识,才能根据本单位的自身特点,利用电算化会计的特点,为企业的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时,应注重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

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既要使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和最新的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做到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了就能用得上,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为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也要从各方面积极支持、鼓励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两手并重。

(四)加强系统完善的管理控制,充分调动系统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成立一个会计电算化实施领导小组,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配合,主动出谋划策。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同时分阶段对开发完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按一定的标准奖惩优劣,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要积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调试。在评价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同时,应善于发现问题和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完善处理。

(五)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规章的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这个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等。

但应该看到,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总的说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基础主要指要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

同时由于会计涉及到企业的许多机密性资料,因此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以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这也是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给予特别重视。

参考文献:

[1]艾文国,会计电算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耿晓霞,对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6)

[3]刘建宁,会计电算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时代金融,2007(9)

[4]李明君,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9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电视媒介相对报纸、广播而言有着鲜明的媒介属性,正是有赖于这种属性,才使电视媒介一诞生,就承担起了传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传达国家意志的重要功能。它在解读国家政策、方针、纲领,在凝聚、塑造国民的品格精神,提升国民素质等精神层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把这种影响力扩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政治决策与大众对政治的理解。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电视媒介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以受众的知晓权作为根本,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但是,电视媒介在执行该任务的同时,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言人必须考虑信息传播的政治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全天24小时播放的电视节目,大多数都是以推进政府意识形态和政策为首要目的,尤其是在民主之地和市场经济相对自由的国度,电视媒介诚然是为政治而生。信息的传播者本着这一原则,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与加工,(传播学书籍),使电视媒介更好地贯彻国家意志,执行政治议程,为受众思考、表达思想与感情的抒发提供模板,促成政治模板效应的产生,从而创造有利的政治话语符号、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的配置效应,使受众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视人”。

二、电视媒介的经济文化配置效应

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无电脑而无法正常运转的倾向,但是,我们对于电脑的任何了解都是源于电视,电视媒介是“元媒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它不仅仅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决定着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为此,在决定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电视媒介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愈加强大,对经济文化的培植效应不容忽视。电视方式培植经济文化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有两种。首先,通过提供经济信息的方式,影响人们在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种有形的经济文化培植的体现。其次,电视媒介与时俱进,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与传播理念,引导受众认识与创造一个强大的世界,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而这种认识与提升是电视媒介无形的经济文化培植效应。这种无形经济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必会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一个国家有形的经济实力。电视媒介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主要体现在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广告中,这其中蕴含着无形的经济文化。通过电视节目与各种类型的广告宣传本国有特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普世价值观,对外传播本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媒介就是一个有力的杠杆,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价值,推进本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文化在宣传的过程中,久而久之,这种软实力就会转为一种可以量化的经济力,电视媒介在这一有效的转化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培植效应。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为世界所瞩目。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电视媒介有目的、有力度的宣传,尤其是各国对我国举办的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这次宣传为我国政府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令人赞叹的国际荣誉,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使不同文化有机的吸收、融合、调和,开拓稳定的奥运市场,电视媒介充分发挥了经济文化的培植效应,实现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有机转化、结合。

三、电视媒介的文化娱乐性的培植效应

电视不仅彻底融入到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中,同时,它还有效地培植与推进文化的娱乐性,并且这种效应已经不再是奇观,而是自然的。“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很有可能,到最后,我们接受它并且喜欢它。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50年前担心过的,现在终于发生了。”很多学者认为,电视媒介产生以后,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被有目的的娱乐化,哪怕是神圣、严肃的宗教,电视表达越来越为所欲为。但是,笔者认为:电视媒介在对文化的娱乐培植过程中,实现了娱乐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培植方式,不仅创新了传播方式,而且使受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例如,现今世界很多国家创新教育模式,在电视机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戴唱机,听摇滚音乐,学生所唱的歌词往往都是晦涩难懂、乏味无趣的理论知识,他们有机的把英语、数学、物理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这一构思源于儿童电视工作室的发明人,曾经风靡一时的《芝麻街》制作,力图证明教育和娱乐是不可分割的,是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媒介有力的发挥了其配置效应,寓教于乐。为了使电视媒介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电视媒介在信息的传播与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电视媒介的文化娱乐性的培植效应,不仅体现在使教育与娱乐有机的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内容的传播过程中使电视文化个体化、快餐化。

四、总结

机电一体化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电力拖动

《电力拖动》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应用性、实践性很强,主要讲述的是各种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电动机的各种基本控制线路、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生产中的运用,如:生产设备中大量使用的各式各样的车床、钻床、轧钢机、起重机等都采用电力拖动控制。对于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有重要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任课教师面临的头等问题。回想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习教学,由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任,且相隔一定时间,再加上有时课程进度不统一,因此,学生在学理论课时,对重点与非重点知识掌握得不到位,所学内容和目的不够清楚,对好多理论知识采用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以应付考试,造成理论、实操严重脱节,从而很难达到灵活掌握及应用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同时授课的老师也感觉很累。这里,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和实习教学由同一位老师担任,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法,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样便可以将两者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要求和目标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既可避免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缺陷,更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就笔者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浅谈如下:

一、需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电力拖动》教材大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优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前提。笔者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需要,以实践为主线,将内容相近的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组合。笔者学校选用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该教材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第二章为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第三章为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第四章为变频调速系统。如果按照上述顺序,先学习各类低压电器的原理、特点及其用途,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但若把常用低压电器融入到各类基本控制线路里讲解,则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时,笔者就先讲解按钮、接触器、熔断器等,再采用流程图讲解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等。所有模块的学习训练都按如此安排进行。教学实践证明,优化整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也会不断督促教师及时根据实际需要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二、推进一体化教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室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它既要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又要具备实操教学的条件。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必须考虑专业教学内容,要有足够的设备及相应的工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等,能将教、学、做充分结合起来,保障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因此,笔者学校对新建的实训楼电力拖动实训室按一体化模式要求进行了配置,把照明实训台、电力拖动实训台、电动机、万用表及各种辅助工量具、元器件陈列橱柜、电脑模拟室、多媒体影像播放等设备与理论课室融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师生双方教、学、做以及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保证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电力拖动课程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先带领学生进入学校机械加工实训车间进行参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好提纲,带着问题参观。现场观摩车床、磨床、数控车床及数控铣床等设备的操作过程和工件加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控制线路之前对生产机械的运动形式、构造及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等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以便于将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通过合理、灵活地使用现场参观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即将要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密切联系,还能真正了解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预期的参观效果,为后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好了铺垫。

组织学生进入电力拖动实训室,首先进入理论教学,学习认识元器件和掌握线路原理图。教学生认识元器件时,要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电动机正转控制线路时,将电路图板书在黑板上,对照示教电路板,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分析电路图中涉及到的按钮、熔断器、接触器等低压电器的符号、结构、原理及其作用,尽力营造“有声、有色、有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视、听觉兴奋,更好地学习相关元器件的知识。在认识元器件之后,应该采用何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法,引导学生学习线路原理呢?流程图法就是学生学习分析控制线路原理的最佳方法。因为流程图是把线路图的动作顺序、过程用箭头连接排列的图,具有很强的条理性。根据电动机正转控制线路流程图的顺序,只要分清按钮、主触头、线圈的符号和所在的位置,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线路图的动作过程,进而理解整个线路图原理。

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再转入实习教学,即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再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电力拖动实训台上动手接线路图,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通过动手实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实训操作还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产生触觉兴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采用科学化、多样化、合理性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通过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来分析学生的优点,并指出问题的所在。例如:总评成绩:理论课占30%(包括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实习操作占30%(包括接线准确性、安全意识等)+期末考试占40%。通过全面、丰富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考察,也可通过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电力拖动》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它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师生双方的“教、学、做、思”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