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5:23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1

一、合理整地

1整地时间。整地工作通常以伏秋整地为宜,一方面可以起到消除杂草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起到较好的蓄水保墒的效果。对于荒山荒沟而言,可在开始造林一年前的伏秋季节开展整地工作。对于农田防护林、护树林、护路林而言,可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秋季整地工作。对于沙化情况较为严重的地块而言,造林工作应按照一边造林一边整地的原则进行,避免植被被破坏,缓解土地的沙化程度。

2整地方法

2.1全面整地。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水土流失及沙化程度较轻的地块可选择全面整地方式,做到翻平耙细起垄。期间整地深度应控制在17cm左右。采用全面整地方式能够有效的将土壤理化性能进行改善,同时可利于幼苗成活,但是整地期间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且费工费力。

2.2局部整地。当采用全面整地方式较为困难或为避免地表植被被破坏时刻选择局部整地方式,局部整地方式可分为3种不同的整地方法,一是鱼鳞坑整地,这种整地方法普遍应用在陡坡(>25°)荒山造林整地的情况下。二是带状整地,这种整地方法普遍应用在缓坡地(15-25°)整地的情况下,沙荒地也可选择这种整地方法,可起到一定的防风固沙、利于幼苗成活的作用。三是挖坑整地,这种整地方法普遍应用在荒山造林的情况下,可利于水土保持。选择局部整地方式较为省工省力,而且能使原有的灌草植被不被完全破坏,但是抚育工作较为困难,易出现草荒现象,同时不利于林木防火。

2.3整地标准。整地标准应按照树种、苗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通常情况下树坑直径应超出苗树辐10-15cm之间,树坑深度与苗木根深度相比应深10-20cm之间,树坑应适当深一些,在栽植时坑底部可垫10-20cm的表土,促进幼苗扎根。树坑深度也不可过深,以免导致某些阳性树种因地温过低而对其正常成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荒山造林时树坑深度可稍微深一些,除回填表土外,在埋土过程中应与地面留出5-8cm的积水坑,可有效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整地标准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要求的株行距、树坑排布及树坑规格。通常情况下在开始植苗造林前应严格检查整地标准,只有合格后才可开始进行植苗造林工作,避免在整地挖坑过程中因质量不达标而对造林整体质量产生影响。

二、苗木品质检验

1苗木品种。在造林过程中应选择抗寒、抗旱、抗病虫、耐瘠薄、耐盐碱且生长速度较快的苗木品种,期间一定不可以采用没有经过试种的苗木品种。

2苗木质量。为确保苗木的质量应做好对苗木的检验工作,一是检验苗木是否带有检疫性病虫害。二是检验苗木的生长点是否出现冻害或机械损伤。三是检验苗木的根系大小、侧根数量、有无劈根、裂根情况。四是检验苗木根基部是否出现火烧、水浸等情况。最后,在苗木的起苗、分级与假植运输等各项流程中应尽量控制时间,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苗木的水分散失情况。

三、造林时间

1春季造林。春季造林可在土壤解冻至25-30cm之间开始,具体时间在5月10日前后。此阶段进行早林工作最好将苗木栽在土壤水分返浆前,可利于苗木补充水分。期间造林的次序为先小苗后大苗、先针叶后阔叶、先山地后洼地、先阳坡后阴坡。

2夏季造林。在夏季进行造林工作通常情况下在7月末至8月初之间,期间应合理掌握连雨时间,以连雨5-7天为宜,不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造林工作。夏季进行直播造林也会收获较好的成效,可确保苗齐苗壮。

3秋季造林。秋季造林对于较为干旱的地区而言基本没有什么效果。其中秋季造林的重点内容就在于浇水,并逐棵踏实2-3遍,在明年的开春后应及时做好补水工作。进行秋季造林前首先要做好整地工作以确保土壤墒情。

4冬季造林。冬季造林普遍为大苗造林,移植常绿针叶树种,具体造林时间为入冬前。造林后应用土将树坑填平,在填土的过程中应同时进行浇水工作,以免出现裂纹导致失水情况产生,在明年开春后应及时补浇缓苗水。

四、人工植苗造林方法

当前我省有些地区普遍选择人工明穴造林方式,这种造林方法是在植苗前先垫一层表土,并将树苗放在树坑中间,确保其根系舒展,埋土多半坑踏实,接着浇透水,当水渗下后埋土填平再踏实即可,为避免出现干旱情况可在幼苗基部周围埋沙填土堆以防水分散失。在造林后如出现干旱现象应及时做好补水工作,在补水过程中应将幼苗基部土挖出1/3,边浇水边用铁钎插眼儿,以防水浇不透。

五、幼林抚育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0.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质量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是工程建设中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质量职能的主要体现。因此,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必须积极探索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努力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建立以规范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围绕工程项目和建设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工程质量监管,有效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1.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二是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是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实现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转,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对合同文本的监督,重点是施工合同的监督,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施工前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归根到底是对业主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因为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

2.施工中的监督管理

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应适应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要求。监督机构是以委托机关的名义监督执法,对委托机关负责,由委托机关承担执法的后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质量监督工程师对监督的工程质量承担监督责任。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站在公众和社会的立场上对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应围绕三大分部的现场监督,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巡回闭环监督管理,三大分部即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在对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中,重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部位。现场实体质量的检查方式应采用科学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准确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增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监督抽查,保证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保证建筑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贯彻落实,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建设工程质量和结构使用安全。另外,在加强程序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技术控制。技术控制的方法采用评价标准的方法比较好。评价标准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的检查评价,二是对工程竣工检测结果的检查评价,三是对现场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评价,四是对工程实体的尺寸偏差的实测,五是对完工后的工程实体的宏观观感检查评价。

监督检查的对象包括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业主)在内的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各行为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站在执法的地位,通过加强对参与工程建设各行为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机制,查处各行为责任者的违规行为,增强各行为主体的自律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保证工程质量。

总的来说,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是以施工主体为主线,业主、监理、设计、材料、设备生产或供应主体及检测主体的协作配合的全面、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其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场的地基基础质量验收监督、主体结构的验收监督和随机抽查监督为主要形式,把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纳入监督的范畴,环境质量的监督渗透于各个监督全过程,也是质量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施工中的监督,保证各主体的质量行为规范,质量活动结果有效,国家和公众质量利益通过实体有效操作全面得以实现,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施工阶段的建设工程质量。

3.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一是要杜绝或减少由于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造成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二是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监督应着重把好两关;一是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质量问题住户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4.监督工作中要注意的原则和监督方法的改进

工程质量监督是政府职能而不是责任主体,在这方面不能代替、越位。工程质量监督是督促建设参建各方主体搞好工程质量及工程质量控制的政府监督行为。监督工作中应注意原则和监督方法的改进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日常监督工作中要注意平等的原则。

2)监督工作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

3)要保护正当权益者的利益。

4)要发挥政府监督的职能以权制权。

5)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治理和提高工程质量。

6)监督工作要把握执法为民、监督与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7)要研究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督管理措施。

8)研究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始终抓住工程使用安全功能的重点。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引言

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系统有效地应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和运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项目各参与方的质量责任,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的职能活动,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在政府的监督下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涵

2.1质量和工程项目质量

我国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关于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定义可理解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生产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质量由一组固有的特性来表征(所谓“固有的”特性是指本来就有的、永久的特性),这些固有特性是指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特性,以其满足要求的程度来衡量;而质量要求是指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和期望,这些要求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也就是说,质量“好”或者“差”,以其固有特性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度来衡量。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是指通过项目实施形成的工程实体的质量,是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其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等六个方面。

2.2质量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我国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关于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与质量有关的活动,通常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所以,质量管理就是建立和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和实现全部质量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指挥和控制项目参与各方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是围绕着使工程项目满足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监督和审核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它是工程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共同职责,项目参与各方的项目经理必须调动与项百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完成项目质量管理的任务。

2.3质量控制与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关于质量控制的定义是: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设定目标:即设定要求,确定需要控制的标准、区间、范围、区域;

(2)测量结果:测量满足所设定目标的程度;

(3)评价:即评价控制的能力和效果;

(4)纠偏:对不满足设定目标的偏差,及时纠偏,保持控制能力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和具体的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进行质量目标的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和事后纠偏控制,实现预期质量目标的系统过程。

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是由业主方提出的,即项目的质量目标,是业主的建设意图通过项目策划,包括项目的定义及建设规模、系统构成、使用功能和价值、规格、档次、标准等的定位策划和目标决策来确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安装、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项目参与各方致力于实现业主要求的项目质量总百标的一系列活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包括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方的质量控制活动。

3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3.1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思想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任何一方、任何环节的怠慢疏忽或质量责任不落实都会造成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

(2)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根据工程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

(3)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组织内部的每个部门和工作岗位都承担着相应的质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了质量方针和目标,就应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实施质量方针的系统活动中去,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

3.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以顾客满意为宗旨;领导参与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制定;提倡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用数据说话等。

3.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概括起来叫做“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七种工具”,简称“一、四、八、七”。

(1)一个过程

所谓的一个过程,就是指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提出目标、组织实现、组织用人、落实组织形式、指挥协调和检查控制等。

(2)四个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pDCa循环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

(3)八个步骤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八个步骤: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对策及措施;执行对策或措施;检查工作效果;总结经验修正巩固;将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

(4)七种工具

全面质量管理中常用的七种数理统计工具是控制图法、调查表法、排列图法、分组分析法、因果图法、直方图法和相关图法。

实践证明,pDCa循环法是解决质量问题的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掌握应用它,能使管理工作更切合客观实际,且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3结束语

我国基本建筑总的形势良好,但就建筑工程质量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建筑界专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探索和研究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问题,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探讨了质量管理的内涵、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特点,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具体讨论了“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七种工具”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1]王泓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6:8-11+73.

[2]韩锟.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建筑经济,2005,02:67-70.

[3]胡德银.论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体系[J].建筑经济,2003,06:10-15.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4

教育质量标准教育工作有序化教育管理法律化

一、制定教育质量标准法的意义

1、制定教育质量标准法是对现代化建设人才资源的法律保障

教育质量标准是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人才是关键。以什么标准培养人、培养什么标准的人,关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关系现代化建设。

2、制定教育质量标准法是对教育质量标准的管理法律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改革和法制建设。制定教育质量标准法是将教育质量标准管理的正确做法法律化,使教育质量标准的管理工作有序化,依法治教,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教育质量标准制度的不足

1、教育质量标准管理体制不规范

(1)国家权力机关对教育质量标准的立法零散。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主要体现为《教育法》第五条、《义务教育法》第三条、《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第五条、《职业教育法》第四条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法律规定抽象、简单,缺失操作性;法律实施难保障,不利于依法治教。

(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缺失统一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都分别发行教育质量标准规范性文件。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质量标准。一是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等。二是学科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等对各个教育阶段制定了相应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同时,各级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规范文件来执行教育部和上级部门的规定。

(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机构不规范。教育部实行由不同内设司对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标准进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类似设置管理机构。本文认为,这种内设机构各自管理、单独制定的管理机制不利于教育质量标准的管理。教育质量标准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主体名义,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保证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2、教育质量标准规范的法律效力等级底

调整教育质量的规范有政策形式。《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

调整教育质量标准的规范有教育内部规范性文件。教基、教高、教高厅、教高司函为文件字号的文件,是向下级教育主管部门行文,属教育系统内部规范性文件,其不能等同于法律体系中的规章。调整教育质量标准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内部规范性文件,这不利于教育质量标准的法律地位的确立,不利于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度化、法律化。

3、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程序缺失重要步骤

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质量标准注重内部传达,缺失向社会公布。在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部网站网页不能查找到。这不利于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利于教育质量标准满足社会需要。

三、我国教育质量标准法律制度的完善

1、完善教育质量标准的管理体制

教育质量标准实行统一编制管理。教育质量基础性和综合性标准应由法律予以规定,同时授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具体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课程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主要学科课程标准、专业设置规定的主要学科课程标准,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教育质量地方标准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能制定课程设置方案与专业设置中规定的非主要学科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标准,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委任授权制定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地方标准应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2、完善教育管理主体与专家组织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审定关系

(1)厘清教育管理主体与教育教学专家组织的审定关系。教育质量标准由教育教学专家组织审议,是恰当的。教育质量标准应符合教育规律;否则,违背教育规律,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效果无法保证。

专家组织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审议,是教育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一环节。它不能代替教育管理主体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审议。这是教育质量标准的法律属性的要求。

(2)厘清学校校长与学术机构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审定关系。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应经学校学术机构审议,这是教育质量标准的学术专业的保证,以符合教育目标、人才培养。

3、设置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程序

制定教育质量标准的程序,主要由起草、审议、公布等组成。起草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拟制意见稿、向社会征集修改意见、拟定送审稿等环节组成。审议主要包括学生素质专家会议审议、教育教学指导专家会议审议、教育管理主体决策机构审议等环节组成。

4、健全教育质量标准法律制度

(1)确立教育质量标准的法律基础地位。教材的编写、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评估或教育认证、考试检测等必须以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据,不得低于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教育教学活动,不得与教育质量国家基本标准相抵触和与之相违背。

(2)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法律义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当依法履行教育质量标准的法律义务。学校和教师、学生、社会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等应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标准,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1施工阶段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责划分、监督内容及监督过程

1.1施工阶段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内容及职责划分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规定》规定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内容与各个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

(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内容

包括建设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抽查与工程主体结构安全性能和使用功能直接相关工程实体的质量;抽查水利工程项目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单位的有关行为;检查项目所用的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对竣工过程进行监督等。

(2)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职责划分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统一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管理。国家交通部门、水利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相应的专业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各部门质量监督具体职责如下: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该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县级以上的交通、水利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该行政区内的专业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对于国家直接出资修建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组织稽查特派人员进行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对于国家重大技术改造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则由国务院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负责执行。

1.2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过程

(1)施工前

施工前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属于“事前预防”管理,要求建设项目法人代表需要向省、市、区(县)级主管部门或者水行政部门提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文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与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共同签订的项目合同副本,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概况、施工预案、设计施工图纸、建设项目预算等。主管部门质检人员会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经确认无误后,才能够办理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并签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书》,这标志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开始。质量监督主管部门还会根据所建水利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设立相应的质量监督项目站,质量监督项目站一般由3人及以上的质检人员组成,常驻于施工工地现场,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证”上岗,对整个在建的水利工程项目负责。

(2)施工阶段

水利工程建筑项目开始动工后到主体工程施工前的这一阶段,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围绕项目法人申报的水利工程项目划分展开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划分也叫做水利工程质量评定项目划分,它是由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共同研究确立的项目划分方案,将水利工程划分为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两大部分,并确立相应的单元工程划分原则。水利工程项目划分由在建项目的法人代表提交给驻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项目站,质量监督项目站则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中项目法人提交的工程划分内容进行评定,经评定确认后,再报送给上级监督站批复。在主体工程施工初期,建造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对项目法人申报的建筑主体外观质量进行评定,评定的参考依据包括国家部门已经颁布的施工技术标准、所建项目的使用要求、已验收的类似建筑项目的评判标准等,审核评定完成后要如实填写相应的“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表”。主体工程施工阶段,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控体系、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体系。质量管理的方式可以采取巡查与抽查相结合。

(3)验收阶段

水利工程项目验收阶段重点关注项目建造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以及判别建筑成品与最初申报的设计内容之间的差别,直接决定了所建水利工程项目能否成功交付使用。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可以分为政府验收和法人验收两种类型。政府验收的支出单位是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验收的内容有专项验收、阶段验收、竣工验收。法人验收则是由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法人组织发起的。一般来说,水利工程项目的验收先经过法人验收,经确认无误后,再由项目法人申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2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依据和程序

2.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依据

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依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国家及政府机构颁布推行的法律法规,包括《建筑法》、《水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等。第二层级为地方规定,大都是各省水利厅、各地级市水利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颁布的实施细则。第三层级为水利行业规范和质量管理标准。

2.2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程序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程序大体上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1)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

施工前,质量监督机构接受建设单位的申报手续,同时审查提供的文件,合格后签发质量监督文件。建设单位凭审查通过的监督文件,向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施工许可证。

(2)制定和实施计划

制定和实施质量监督计划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与标准;划定质检阶段的内容、范围和重点;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抽查抽测工程实体和施工行为质量

一是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施工现场所用的建材、器械设备、工程实体进行监督抽样检测;二是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单位的质检行为进行检查。

(4)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监督竣工验收阶段的组织形式和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施工规定;复查建筑单位对已发现质量问题的整改情况。

(5)形成质量监督报告

质量监督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概况;参见各方质量行为检查状况;实体质量抽查状况;整改情况;验收情况;项目节能和环保评价;质量缺陷处理意见。

(6)建立监督档案

要求及时归档、文字材料记录齐全,经监督机构负责人签字后归档,按照规定的年限保存好。

3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主要影响因素

3.1项目法人力量跟不上主体工程建设需要

从近两年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来看,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相应的项目法人大都是由各地方县级水务局承担。受地域发展和组织力量的限制,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方面人员太少。有些县级行政区内有数十座小型水库,工程技术人员却只有几名,无法满足实际的施工需要。加上项目法人的工作从前期开始就相对繁琐,对工程质量缺少监管控制,故而只能够依赖监管单位。

3.2监理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随着近几年国内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增多,在质量管理方面便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随着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由于其投资金额不大,监理单位投标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便中标,也往往是由一个监理人员身兼数职或者直接外聘,由于外聘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其自身技术水平不高,对相应的施工规范技术标准的掌握也不够,便会导致所建项目安全问题疏漏。

3.3施工单位现场具体实施人员不是投标承诺人员

由于所建水利工程项目现场具体实施人员不是投标承诺人员,这些人员到岗以后,对于现场施工情况不够了解,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较低,缺乏施工整体性和规范性原则。有些施工人员甚至还会擅自改变施工计划,乱用施工建材。

3.4市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问题突出

市县级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项目往往都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无论是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技术还是经费投入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市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经费紧张。自2009年开始,国家取消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费用,并同时规定质量监督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这样一来,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费用纳入到地方财政管理系统中,就很容易导致其财政拨款紧张,有些地方甚至连职工的工资都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又何谈质量监督费用。其次,手段落后。市县级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技术较为落后,现场检查基本上凭借“看、听、摸”等人工手段,经验性和主观性太强,信息化水平过低,精度差,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不够高。再者,力量不足。长期以来,受编制和经费的限制,基层监督单位技术力量始终匮乏,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始终不够合理。

4改进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有效策略

4.1制定出质量监督目标,完善相应的质量监管制度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质量监督目标,完善相应的质量监管制度是提升工程质量的基础。首先,要确立质量监督目标。依据项目合同,确立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目标。其次,要完善质检技术规范和制度,在监督工程中做到有章可依,提升监督有效性。在监督制度的制定上,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流程和执行标准对于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效率很有必要,也是全面扩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范围和管理效率的关键之举。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好工程质量管理分级责任制度,结合所建水利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划分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其次,要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明确了项目法人是保障所建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所建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负责,也要对分管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因此,各级政府及水行政部门在组织构建项目法人时,一定要严格把关。第三,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市场秩序、水利工程规模、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等内容,适当更新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内容,使之与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要求相适应。

4.2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加强工程监督的软实力

目前,主要有两种可循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第一种是现场监管。例如,地方水行政部门可以结合所建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从水利管理系统抽调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小组进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的选拔上,要重点考察其专业技术水平,考察合格后颁发“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专员”工作证,并要求持证上岗。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工作小组内部还可以设立小组长、监察专员等。第二种模式是第三方检测模式。第三方检测指的是实施项目质量检测活动的机构与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勘察等项目参与方均无任何从属关系或利益关系的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强调的是,建设方委托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必须具备水利部门或省级以上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检测资质,包括岩土工程、混凝土工程、金属工程、机械电气和量测五个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受建设方委托,根据双方共同达成的合同和项目质量规范标准对所建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独立、公允的质量检测。一则,第三方检测机构只对项目法人负责,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更高。二则,在建筑用料、加工产品的检测上,由于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直接去项目施工现场就地取材,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度,压缩了检测成本。

4.3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监督规范化水平

质量监督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要尽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中的随意性。首先,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重大水利项目工程以及地方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加以约束规范,使之有法可循,有规可依。其次,完善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建议对资料的核备、核定制定一套标准,然后按照流水作业的方式推进。如果在资料核备的过程中发现资料不齐全,就不能够进入下一步的资料审查,或者直接退回不再核备。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质量监督在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立法工作中,我国在建设方面的法律相对比较完善,只是细则方面不规范、监管的力度、部分处罚措施操作起来有难度,并且,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建筑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建筑市场混乱、质量管理责任主体的行为不规范等,执法者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状况,往往见多不惊,风声大雨点小。而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执法工作的开展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地区都还未开展,尤其是在农村,房屋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更是成了监督管理的盲区。总之,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导致建筑质量没有有效的监督,有法难依、违法违规行为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1.2建筑质量监督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立法方面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是:中国建筑质量法律体系关于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法规规范性不强。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颁布实施之后,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建筑法》对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施工许可等做出了原则上的规定,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化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建筑法》并没有对建筑质量监督有规定,没有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对此,关于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只在行政法规即第二层次法律中有所规定,而且只在更低级层次的地方法规或者文件和某些部门规章才有所涉用;内容上,《建筑法》在1997年颁布,很多条款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和市场规制的要求,许多条款都与国际惯例不符,更没有关于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的规定。另一方面,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依据是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地方性法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罚时,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我国现行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法规本身也需要完善,很多条款内容在语言的表达上就不够具体和明确。还有一些政策性强而可操作性差的条款。一部分条款出现前后矛盾表述不一的现象,执行中会造成一些困扰。还有一部分条款没有前瞻性和可比性,看不清目前的情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3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建筑行业的质量监督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普遍存在于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存在很多交叉和模糊地带。我国建筑质量监督部门主要以事业编制为主体,近年来受有关部门体制改革的影响,对建设质量监督费用多次削减,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经费很多时候都难以为继,使建筑质量监督机构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很多队伍都重复建设,很多业内监管都是你可以管而我也可以管的状态,因为经费问题而造成的谁都不管的情况也有发生,还有一些单位,既进行建设也进行质量控制,又进行质量监督,就造成了建筑质量责任无法落到实处,不利于建筑质量监督工作。

1.4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信息方面的问题在建筑质量监督中,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网络化,利于建筑质量监督者执法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使建筑质量监督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升监督工作效率,利于建筑质量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增强监督的透明度。按我国实际情况,很多房屋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主体都没有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信息系统。

1.5建筑质量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进行建筑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对于参建单位建设、施工、设计等单位的行为进行监督,应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在设计、施工等方面有多年丰富的专业经验,相对于一般建筑人员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建筑质量监督工作人员显然并没有达到这个素质要求。有一些地方,只是随便安插一些人进入质量监督部门,根本没有考虑监督人员的专业经验、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

2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重视建设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执法制度首先,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法律法规,加强和完善为了有效地进行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保证房屋建筑过程科学、高效地进行。这是建筑质量监督安全、健康进行的前提。为此,建筑主管部门必须先建立并健全建筑质量健康、安全的法制制度,提高建筑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层次,整理从前的法律,修改不符合当前国情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过时规定,不断完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法律体系,依法规范与管理房屋建筑工程,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其次,积极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实施之后的第一部配套的法规,同时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第一部大法。《条例》第7章第43条明确规定了国家要实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为依据;以政府认可的第三方强制监督为主要方式;以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保证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再次,进一步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在深化和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要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地方性建筑法规的调研和修改工作,从而更好地保证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为保证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法律基础。

2.2积极优化技术规范和企业规范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面临同样形势。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健全和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企业规范,加强建筑行业建筑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首先,优化相关的技术规范。例如,要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相关质量监督规定,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统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验收,从而更好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序运行;其次,优化建筑企业规范。如: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切质量管理规范》(GB50430—2007),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在质量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2.3促进权责明确,深化体制改革随着我国建筑建设的稳步发展,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我国建筑行业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存在部门交叉监督的情况,目前,可以实行的手段就是接受政府委托,利用社会监督,在建设前期对各项工程进行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建筑质量。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原有体制造成,对此,促进权责明确以及深化体制改革也是应努力的一方面,权责问题解决好以后,可以做到促进建筑质量监督的作用。

2.4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完善我国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为此,要重视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来管理监督和检测工作,使信息管理在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使监督管理实现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断创新并改进检测的设备仪器,有效地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确保政府对建设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提高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技术、装备和监管效率,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促进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

2.5重视建筑质量监督人才素质培养

随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运行,一方面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依靠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相关技术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机构当前最为迫切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建筑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监督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质量监督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importantproject,qualityfirst",theestablishmentofa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andstrengtheningthegovernmentconstructionqualitysupervision,isinthefieldofengineeringconstructionofconstructionmarketmacromanagementoftheimportantmeans.accordingtotheorderoftheproject,inthreestagesisdiscussedhowtomakesupervisionandmanagement,inordertofurtherstrengthenconstruction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givefullplaytotheroleofbuildingqualitysupervisioninstitution.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Qualitysupervisionsystem;Qualitysupervisionand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质量优劣维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是工程建设中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质量职能的主要体现。因此,为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必须积极探索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努力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建立以规范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围绕工程项目和建设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工程质量监管,有效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阶段监督管理从整体上看,是从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先后顺序描述政府对其形成过程的各阶段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管理,是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是否形成为界线将其分为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和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是实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具体监督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监督相结合的思想,把质量投入要素、质量转化过程和质量的过程产出、中间产出、最终产出的监督结合,以投入监督和转化过程监督为重点,保证产出品质量,体现事前主动控制的监督思想,并且着重是对公众和社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预控监督和中间监督。

1构建质量监督体系

1.1增强质量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属行政和技术的监督执法。因此,监督队伍素质的高低、执法能力的强弱是搞好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认证的专门部门,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监督站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提高整个建筑业质量意识,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1.2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监督

项目法人是投资者的代表,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监督应注意:加强合同管理,避免项目法人在建筑设计、施工中签定各种虚假合同,逃避国家的监督。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监督,严格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了公开招标;是否公正地择优选择了中标单位。严格施工许可证制度,建设单位必须按有关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批,领取了许可证方可开始施工。严格项目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准交付使用,不办理产权登记,不准进入市场交易。

1.3严格资质审查,把好建筑市场准入关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参与基本建设全过程的各责任单位的资质审查,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凡无资质或资质较低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计划部门不予立项,规划部门不发建筑许可证,建筑安全管理部门不发施工许可证。全面推行质量认证制度,由国家质量监督机构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或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和检查,考核合格后,以颁发产品质量证书、标志等方法,确认和证明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达到某一质量水平,企业在特定的产品范围内具有必要质量保证能力。未经认证或认证不合格的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不允许从事相应业务。当前应注意查处无证、超级、超范围承接建筑设计施工、监理业务行为;挂靠承包、转包、非法分包行为;认真组织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年检,取消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从事相应业务的资格或降低其资质等级。

1.4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为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监督国家管理基本建设的各项制度执行的部门。如果这些部门不从严把关,违法办事,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强制性监督作用根本无法发挥。为加强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应制定严格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建筑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分管领导的质量责任。

2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质量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所以,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异常重要,具体监督措施如下:

2.1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能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起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二是对招投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是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实现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转,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对合同文本的监督,重点是施工合同的监督,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施工前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归根到底是对业主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因为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

2.2施工中的监督管理

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应适应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要求。监督机构是以委托机关的名义监督执法,对委托机关负责,由委托机关承担执法的后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质量监督工程师对监督的工程质量承担监督责任。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站在公众和社会立场上对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应围绕三大分部的现场监督,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巡回闭环监督管理,三大分部即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在对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中,重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部位。现场实体质量的检查方式应采用科学和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准确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增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监督抽查,保证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保证建筑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贯彻落实,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建设工程质量和结构使用安全。另外,在加强程序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技术控制。技术控制的方法采用评价标准的方法比较好。评价标准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的检查评价,二是对工程竣工检测结果的检查评价,三是对现场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评价,四是对工程实体的尺寸偏差的实测,五是对完工后的工程实体的宏观观感检查评价。

监督检查的对象还包括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业主)在内的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各行为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站在执法的地位,通过加强对参与工程建设各行为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机制,查处各行为责任者的违规行为,增强行为主体的自律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保证工程质量。

另外,质量监督管理还应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现代化管理重要手段。质量监督站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工程质量档案网络管理、实现工程质量资源管理共享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的管理效能的重要保证,也是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总的来说,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是以施工主体为主线,业主、监理、设计、材料、设备生产或供应主体及检测主体的协作配合的全面、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其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场的地基基础质量验收监督、主体结构的验收监督和随机抽查监督为主要形式,把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纳入监督的范畴,环境质量的监督渗透于各个监督全过程,也是质量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施工中的监督,保证各主体的质量行为规范,质量活动结果有效,国家和公众质量利益通过实体有效操作全面得以实现,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施工阶段的建设工程质量。

2.3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和公众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一是要杜绝或减少由于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造成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二是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监督应着重把好两关:一是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和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质量问题住户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3监督工作中要注意的原则和监督方法的改进

工程质量监督是政府职能而不是责任主体,在这方面不能代替、越位。工程质量监督是督促建设参建各方主体搞好工程质量及工程质量控制的政府监督行为。监督工作中应注意原则和监督方法的改进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日常监督工作中要注意平等的原则;2)监督工作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3)要保护正当权益者的利益;4)要发挥政府监督的职能以权制权;5)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治理和提高工程质量;6)监督工作要把握执法为民、监督为帮助相结合的原则;7)要研究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督管理措施;8)研究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始终抓住工程使用安全功能的重点;9)监督方法应注意要由代替主体角色转向抽查、审查、巡查的客观全面的高层次上的监督管理。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8

关键词:工程质量加强监督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187-02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建设工程质量十分重视。建国以后就提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颁发了许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为保证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是工程建设中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质量职能的主要体现。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因素非常多,涉及方方面面。加强质量监督,更需要质量监督体制的健全和监督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个工程的好坏涉及到多个方面。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是工程的直接参与者;质量监督单位是工程质量卫士。本文着重说明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

1勘察、设计是工程前期的质量保证

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2建设单位是加强工程质量的原动力

建设单位是把资金投向工程建设市场的人,是工程建设市场的原动力,是他们推动了建设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建设工程质量,他们也是最根本的动力。从统计资料上看,开发商的违规行为逐渐成为工程质量问题的源头。发展商和开发商在建设市场中往往处于主导、强势地位,别的市场主体很难对其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衡,要想杜绝外因一提到的这种现象,控制住最低质量,就必须加强监督并加大开发商与承包商双方的责任,提高违规成本。

建设单位要对质量负责,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设计、施工单位的选择,都是建设单位承担的,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工程进入实施阶段,谁来代表、帮助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现行的办法是工程监理。

3施工企业是加强工程质量的关键

没有高素质的企业,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提高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关键又是领导班子的素质,不管是手工作业或使用自动化控制设备,都离不开人去操作。操作工人都就经过技术培训,特别是重要工序、关键设备,更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去操作。我们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不数据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使工程建设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和保障。

4监理是加强工程质量的保证。是建设工程质量的重中之重

严格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是保证市场良好秩序的重要措施。当前,监理单位资质方面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监理单位必须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朱镕基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关于“严禁在一个经营实体内和同一行政间接直接管辖范围内搞设计、施工、监理‘一条龙’作业”的指示,实际上就是要对传统的建设体制进行改革。由于当前各个工程项目实施监理,大多是由各监理人员,特别是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根据自己对建设监理的理解和想法开展监理工作。把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落实到位认真解决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都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与将罚制度,以杜绝监理工作中的敷衍行事和弄虚作假。

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

改变以日常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将随机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采取巡查和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方式,以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保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为主要手段,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从按部就班的“平均化监管”向着突出重点的“差别化监管”的管理方式转变,把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重大风险源、质量通病专项治理等工作上来,从被动的“事后把关”验收转移到主动的“事前预控”上来,在继续抓好日常各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同时,确立以定位“验收为辅、巡查为主”的监督模式,进一步加大巡查频率,提高巡查质量,我们还积极组织送技术到企业活动,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到企业内部,针对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专业授课,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向社会交付满意工程、放心工程、精品工程。世界各国政府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不外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程序性的监督;另一种是实物性的监督。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实物性监督。以突出“验收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过程控制,控制质量水平”为方法目标,坚持“出好活,不出事,管得好,抓得对”的工作思路,以建筑节能和工程结构质量安全为重心,确保工程结构质量。

5结语

质量是建设工程的永恒主题。以上是几个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所以我们必须在施工项目质量监督问题处理的程序及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上下功夫,在逐渐规范化、正规化的市场经济中成功转变成适应市场变化、快速成长发展的行业。

参考文献

[1]刘剑.浅谈工程项目管理[J].施工技术,2007,12(23).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9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1.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迅猛发展,房屋建筑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在当代社会的房屋建筑建设中,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时常会出现较为复杂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其后期使用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规范和指导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政府质量监督管理下,可以有效改善建筑工程环境,减少建筑工程质量问题。

2.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的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建筑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其市场变化也极为显著,如:房屋建筑投资主体增多,即投资来源倾向多元化;在实际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由原有的计划组织转变为基于市场要素的招投标、承建、发包等方式;建筑工程具有更多的市场商品属性等。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程序(见图1),确保建设工程施工质量达标,实现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批准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检验建筑工程建设企业有关资质和程序文件;二是带领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各参与方对施工前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建筑工程各要素符合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然后开始施工建设;三是严格执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督,按照预先制定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案对施工环节进行质量监督,一旦检查出质量隐患,立即整改通知书,及时敦促建筑单位实施整改;四是建筑工程竣工时的质量监督管理,应根据相应的建筑工程信息文件,验收建筑工程实体质量,并总结相关验收信息,形成建筑工程政府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档案。

4.房屋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督管理的要点

4.1紧随市场趋势,转变监督管理观念

在复杂多元的建筑工程市场的背景下,政府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丰富和创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理念:首先,给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空间,使其符合相应的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和质量建设标准,并依照建筑工程市场条件不断提升其内部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其次,重视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外部环境建设,对于建筑工程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建筑工程发包方、建筑工程承包商、建筑工程监理方,要维护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开展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活动。最后,树立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内部建设理念,建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为了改变政府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贪赃腐败、不合理收费等现象,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改革内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精简员工队伍,对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岗位的进行跟踪和约束,保证后期各岗位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可自觉树立规范透明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理念。对于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应邀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外部监督工作,从内外两方面了解政府部门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4.2完善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关系到建筑行业本身和相关政府部门,两者都要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法规。首先,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以市场经济环境和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规律为基础,对部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漏洞和空白进行合法填补和修复,改进并完善原有不符合建筑工程发展趋势的条文规定,为政府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明确建筑工程所属的具体质量监督管理部门,避免不同部门的交叉管理,致使责任冲突。在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内部员工的管理考核中,需要完善相应的内部约束制度和考核制度,使政府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真正发挥其作用。其次,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参与者,一要实行可追溯到个体的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度,一旦某个建筑工程的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即可追究个人及单位责任;二要实行建筑工程建设资质管理制度,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或用户反馈社会质量较差的建设单位时,取消其施工资格。

4.3丰富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手段方法

首先,在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紧密联系建筑工程质量监理方,通过交流与合作,使政府部门随时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情况。其次,要把质量监督管理和实物抽检结合起来,将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整体质量监督管理上,定期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进行质量抽样检查和验收。再次,改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定期监督时主要运用巡查监督的方法,督促建筑工程施工方自觉遵守施工规范,跟踪、记录和整改巡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另外,利用建设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档案和信用记录的方法,激发建筑施工方内部质量监督管理的主动性。最后,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政府部门应增加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专项资金投入,防止由于政府质量监督管理不合理收费而导致监督管理质量下降。

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篇10

有人说,建筑工程质量难以把握,质量漏洞防不胜防,即使聘请了第三方监理机构,工程质量也不见得提高了多少,这也是很多建筑工程企业普遍存在的想法。那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真的是难以捉摸么?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抓住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1.1工程设计人员的水平

建筑工程质量首先由设计人员的水平所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所做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如果由于设计人员的失误或者知识结构缺陷而导致设计出来的工程存在致命的质量缺陷,那么即使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管再严格,也无法改变工程质量缺陷的命运。

1.2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了施工方法的合理性、施工器械的先进性、施工人员的技巧性等各个方面。由于施工工艺几乎存在于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即使是第三方质量监理人员,也无法顾及到施工质量的每一个方面。施工器械维护保养是否得当,施工人员的施工技巧及经验等,也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

1.3质量监管模式与机制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问题暴露并反映出来,这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如果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但是没有暴露出来,那么整个工程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施工质量的监管模式与机制,国内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主要依赖于固定的责任人,在固定时间节点或者间隔周期进行质量检查,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质量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相反,国外依赖于信息化、网络化的质量监控网络体系,能够实时的紧扣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而真正实现施工质量的动态管理。

1.4质量管理执法力度

质量管理执法力度也是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质量监管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这表明我国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仍然是以人监管为主,质量监管执法力度不严,成为造成施工质量漏洞的重要诱因。如何加大质量管理执法力度,从而真正做到工程施工质量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奖惩分明,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之一。

1.5监理人员的素质

质量监管人员,或者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构成、职业道德、责任心等,都将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当逐步培养高水平的质量监理人员,借助于他们,逐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思考

2.1质量监管模式的更新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目前国内建筑工程企业的质量监管模式落后,无法满足工程质量监管的需求,必须要采用更加具有更加先进理念的质量监管模式——面向对象的质量监管模式。过去的质量监管模式普遍都是以面向过程为主导,这种质量监管模式具有广撒网的特点,因而也容易忽略质量盲点;相反,面向对象的质量监管模式,是根据施工对象的特点进行质量需求控制和管理,明确了质量监管的主体,以不同的对象为主导实施质量监管,更容易抓住质量管理的漏洞,因而更符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2.2质量监理体系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不力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质量监管体系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管,必须要逐步健全和完善质量监理体系和相关制度。除了政府要逐步健全各项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法规之外,建筑工程单位也应当逐渐提高对质量监理机制建设的认识,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监管机构和自下而上的质量管理信息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管。

2.3质量管理风险的控制

质量管理风险属于隐性因素,对于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对风险控制不佳,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却是致命的。建筑工程质量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资金链风险、施工组织方法风险、施工工艺风险、施工材料器械风险以及人员控制风险等几个方面。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就要时刻对上述风险进行分析,对上述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规避。质量管理风险的控制,还依赖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团队对于质量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自上而下建立起全局风险意识,对于质量控制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2.4质量监管方法的应用

质量监控管理的方法有很多,选取合适可行的监管方法,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单位普遍采用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方法,但是当工程量非常大、施工范围较大、施工人员较多的时候,该方法无法满足质量监管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效仿国外,采用更为先进的全周期质量监管方法,从工程质量的整个生命周期入手,对工程质量实时监管,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阶段,从项目规划,到项目执行,再到项目实施,按照时间节点罗列质量盲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