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8:15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1

【关键词】善治;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内涵;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80-02

一、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提出背景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概念,以“精细化”的治理理念代替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思维。所谓的社会治理精细化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具体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更加精确、高效、协作和持续运行的管理方式。社会治理精细化理念的提出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提出是以一种社会和国家共同治理的创新,提高治理能力。善治是对治理的完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想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国家和社会处于最佳状态,政府和公民对社会事务共同治理,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而社会治理精细化就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加大社会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管理,完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实现善治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社会治理领域存在很多问题是社会治理精细化产生的现实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治理领域矛盾重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制度的缺陷,人民没有足够的权利参与社会生活,无法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国家官员为了一己私利,贪污受贿,损害人民利益,对官员的监督不健全以及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同时,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过多,县、乡级政府权力过小,这些现实状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家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治理精细化理念的提出,要求下放权力,重视基层单位的自治,重视乡镇政府的自我管理建设和发展,完善基层的各种社会制度,进而提高社会的治理能力。

(三)社治理精细化是公民社会发展和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各种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联系沟通的重要纽带,并对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形成影响,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到了网络化时代,互联网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工具,也为社会治理精细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多种途径选择,丰富了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载体,例如现在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和路径更加快速,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舞。这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都为社会治理精细化,人们参与社会治理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主要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精细化”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制度设计的精细化、政策执行的精细化、协同机制的精细化、服务对象的精细化、结果测量的精细化。

(一)制度设计的精细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由于现实国情,人民并没有完全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参与社会治理。由于中央政府的权利集中,地方政府权利有限,乡镇政府自治管理的权利更是有限,人民参与社会事务治理的途径欠缺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施。制度设计的精细化应完善社会制度的缺点,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各地区的发展道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下放权力,重视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扩大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更加重视基层群众的想法观点。同时,还要体现制度之间功能的耦合,结构的严密,制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政策执行和协同机制的精细化

汪中求说:“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我国政策、法规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政策执行贯彻落实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不能较好地落实到实处,在地方政府等乡镇偏远地方不能严格执行,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积极,往往出现最后一公里等不良现象,严重降低了政策法规的有效性。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政策执行的精细化,严格落实政策等各种法规,实行严格的分工制度、责任制度,切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个体。

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的精细化为社会治理精细化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只重视这两方面也不能完全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还要重视协同机制的发展。例如,制度设计的精细化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执行的精细化规范了社会治理,严重打击了不良因素,减少了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但是,社会治理还应重视积极因素和积极影响,对正面的事情和影响应积极鼓励、宣传,加强完善奖励机制,重视榜样示范作用等一系列协同机制的建立,使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

(三)服务对象和结果测量的精细化

社会治理精细化中服务对象的是指社会治理不仅要处理人民物质生活方面,还要重视精神层面,在重点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加强精神生活需要,重视人文关怀,切实实现为人民服务,不应出现“不以善小而不为”现象,努力实现每个层次人民的利益要求,实现服务对象的精细化。所谓的结果测量的精细化,简单的说就是社会治理效果评估标准的精细化,多样化等,针对政府的某一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不应仅仅局限于部分,应该从全体人民的意愿出发,从各个部分的整体效益来评价政府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服务对象和测量结果的精细化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所在,通过服务对象以及测量结果的精细化,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善治的理想治理状态。

三、善治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善治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实现善治的必要途径,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社治理精细化是实现善治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五个主要方面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发展的全部,治理方式从统治模式发展为管理模式,进而提出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理念,治理主体实现了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提高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对于国家政策的落实实施方面,实行问责制,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重视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治理精细化同样重视服务对象和结果测量的精细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重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各方面的和谐、协调发展。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实现社会各个主体、各方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善治的目的,善治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善治的实现需要社会治理精细化为其奠定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善治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善治,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其本质就是国家与社会处于最佳状态,是国家与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协同治理,实现善治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理念,主要目的就是缓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从民生方面着手,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实现善治,实现国家治理理想状态的起始阶段,通过社会治理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善治的社会发展模式最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景鹏.中国走向“善治”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2]梁莹.治理、善治与法治[J].求实,2003,(1).

[3]麻宝斌.政府社会管理精细化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付子堂.论构建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J].法学论坛,2011,(2).

[5]支振锋.法治转型与国家能力[J].中国图书评论,2013,(11).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2

关键词:精准治理;宁波;十二五;实践;思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这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治理”的首次提出后,社会治理理念的再升华,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尽管社会治理精细化理念提出不久,但各地已进行了大量社会精准治理的实践探索。宁波在社会治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2011年,宁波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网格化”。经过五年的探索,宁波已积累了社会精准治理的若干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一、社会精准治理的逻辑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深度转型期,社会矛盾更加叠加复杂。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一是存在治域缺漏。政府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催生了治理的“碎片化”,部分社会事务因归属不明等原因,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治理主体结构与功能的缺陷又使得治理的整体性、针对性不强,无法形成治理合力和差异化治理。二是常态性治理不足。运动式治理思维明显,在“运动”与“运动”的治理间歇期,社会问题重新积累和发作,从而形成“久治不愈”的状态。三是治理手段失衡。行政强制手段被泛用,法治化水平不高,程序违法较为严重,市场等治理手段乏力。四是政府之外的其他公权力主体作用不强,没有结合自身职能特点针对性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监督功能不足。

社会精准治理是对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反思和回应。社会精准治理在公共管理内涵上具有社会治理理念和精准化操作两个层面。从治理理念上来说,它体现了整体性治理精神,即主体、手段、治域的完整性、治理的常态性和过程的连续性。同时,社会精准治理是人性化治理,是以解决“人”的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的价值至上和服务理念。在操作层面上,以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靶心,通过精细化治理主体和政策、技术等工具,精确定位社会问题、需求、层次和难点,实现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换言之,就是通过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过程实现社会精准治理。

因此,社会精准治理首先要求建立完整协调的多元多层主体结构,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公权力主体结构本身问题,包括政府与其他公权力主体和政府内部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二是社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实现其从公权力主体的“伙计”到“伙伴”的转变。三是治理工具的精细化和精细化工具的建立。在法律政策的制定上,实现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结合。在行政服务和管理上,更加重视细节,并积极开发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治理的精细化、针对性。

二、社会精准治理的宁波实践

近年来,宁波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积极探索社会精准治理模式,形成了“81890”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精准治理的成果经验,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2015年12月中国社科院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宁波基本公共满意度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

(一)宁波社会精准治理的具体举措

1.推进整体性政府建设。一是推进大部制建设。2011年2月,宁波颁布《宁波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3年以来先后行政审批的“宁波标准”,颁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开展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行政审批权进行精简和下放。截止2015年,宁波市本级审批事项从1999年的1289项减少到667项,缩减近一半。

2.探索对应式治理模式。一方面,公权力主体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定领域治理。以团市委为例,在《宁波市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于2011年《宁波非公企业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心理咨询进企业、“订单式”技能培训、青春交友等活动和平台,帮助务工青年解决就业、交友、婚恋等具体问题,实现新增非公企业团组织达1700多家。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宁波81890平台为例,81890服务平台面向企业提供类200小项服务,为市民提供14大类868小项服务。开锁、求职、招工、应急呼叫、寻找失踪人员等个性化需求都可通过拨打电话81890实现。同时,81890平台共有10万余名各行各业的的志愿者,组建了门类相对齐全服务团队和公益性组织。截止2015年8月共为市民解决求助事项823多万件。

3.培育发展社会组织。2012年以来,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宁波共了《关于加快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宁波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五个文件,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松绑,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资金扶持,为社会组织公平竞争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截止2016年6月,宁波社会组织总数达到16445个,以年均27%的增速,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21,远高于全国每万人2.7个的平均水平。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4.加强源头治理。一是治权下沉基层。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委托或直接交办的方式下放到镇,推进管理中心向区、街道(乡镇)下移,管理力量向社区、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等薄弱环节延伸,强化基层自治和服务功能。二是资源下沉基层。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卫星城市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扶持资金从1亿元增加到3.5亿元,市级各部门牵头管理的专项资金优先向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倾斜。三是推进基层减负。2012年宁波制定了社区盖章项目准入目录和社区工作指导目录,取消了64%的盖章项目。四是推进基层民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干部权力清单,规范小微权力,探索基层民主管理模式,构建基层民主平台,建立了“村民说事”、“村务会商”、“居民代表议事会”、“1+n”微平台、社区项目居民投票决定等多种协商民主模式和平台。

5.创新精准治理工具。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治理大数据化。2011年,宁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大力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大数据库建设目标,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转变。2013年,宁波实现公安、民政等六个部门人口数据的有效整合,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实现21个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信用系统实现跨省、市、县的共享。2014年,宁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初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综合数据共享应用体系。2015年年底,宁波已初步完成综合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二)宁波社会精准治理的实践经验与存在不足

1.实践经验。宁波在社会精准社会治理探索中,坚持治理的整体性、层次性、针对性结合,注重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政策制度的系统体系,为精准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其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成果模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推广,实现“上”、“下”联动,形成规模效应。81890服务平台、社会融合组织建设、网格化管理模式、大数据平台,都是在地方治理实践成果的基础进行全市推广,部分模式在全国各地推广。

2.存在不足。一是整体性政府建设仍需加强。如部分合法不合理审批事项的削减必须等待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或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现实中很难操作。审批中互为前置问题、流程再造问题、治权下放后的配套监管体制问题、流程再造同一审批事项在不同系统间下放不同步的情况十分突出。二是互补式治理有待深化。部分公权力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治理能力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域”的完整性和治理对象的涵盖面。部分主体将与政府的“协作”关系理解为“服从”、“配合”,缺乏独立性,监督功能欠缺。再加上其在资金来源、干部任免、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附属依赖于党政机关,在社会治理中一旦出现所代表的群体与相关政策或党政决策意见不符时,往往陷入比较尴尬的两难境地。三是社会组织发展仍存在较多制约性因素。社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公益慈善类、科技类社会组织数量较少。质量水平和发展不尽平衡,社区社会组织弱小分散,还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依附于政府部门的社会组织则表现强势,资源优势明显,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服务的延伸独立性差,也难以抗拒政府将大量行政事务的推塞和繁杂的考核。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空间有限,社会组织公平性环境有待改善。大量社会组织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获得政府资源支持较少,服务性收入和社会捐赠少,工作人员待遇相对不高、发展空间较小,资源获取少,专业人才不足,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社会公信力不强,也难以有效承接政府的职能“下放”。此外,在参与政策制定等方面参与渠道不畅,话语权微弱。四是精准治理技术工具建设有待加强。“多头建设、自成体系”的分散式现状使得政府内部数据信息的联通共享尚待时日。机关、部门与组织之间在信息上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法律规定尚未出台,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一些单位、部门参与的动力不足,出于部门利益拒绝信息的联通共享,造成目前数据库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致使社会治理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给群众带来不便,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数据对社会开放十分有限,仅在公权力主体一定范围内公开。有的部门虽然公布数据,但公布的不完整或提供的数据质量不高,少公布、不公布、选择性公布、设置繁杂的申请公开环境仍普遍存在。

三、社会精准治理的路径

十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整合与利益分化呈现新趋势,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呈现复杂化、多面性特点十分明显。社会精准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

(一)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整体性政府”

坚持整体化、市场化导向,以群众体验为出发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纵向层面:1.继续推进减权。涉及改善民生的具体事项,尽可能通过依法交办、委托、延伸机构等多种方式下放。按照一级政府层面整体完成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的要求,多部门同步下放、事人财权与责任一并下放,与审批事项相关联前置性中介环节配套下放。2.继续推进放权。对于更适合采用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企业和个人自主决定等方式有效解决的和合法不合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事项,探索部分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3.做好治权下放的配套工作。同时,要指导督促检查下级主体做好承接能力建设,避免治理出现真空,确保“接的住”、“用的好”。

在横向层面:1.减少审批部门、环节和条件,推进同步委托。优化再造审批流程,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事项,全部采用联合审批模式,不得互为前置条件和重复审批。推进审批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2.构建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和部门联合审批标准,推动行政审批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过程透明化,实现行政审批工作从部门自我角度转变到政府整体角度,从完成单个事项审批角度转变到完成行业准入角度,从政府管制角度转变到行政服务角度。

(二)积极优化公权力主体结构,增治理差异性、互补性

构建公权力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增强治理合力。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公权力主体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要从整体性治理层面制定各公权力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总体规划,对各公权力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职责、目标、步骤等进行明确。其他公权力主体要与政府相向而行,要确立公权力社会治理“整体性”思维,抛弃“社会治理归政府”的思想,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系统工程中。

其他各公权力应确立“差异化”、“互补式”治理理念。一是应结合自身职能职权特点和资源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主要是做好自身“治域”范围内的相关事项和对象的管理服务工作,增强治理的特色性、差异化,避免同质化。二是正确理解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协作”关系。要改变“协作就是要一律支持配合”、监督、“反对就是给政府添乱”的思想,而应在职能范围内依据法治原则,积极发挥好监督作用,维护自身服务管理的群体正当权益。

(三)加大社会组织支持力度,推动质量提升和能力建设

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在人才流动、户籍管理、职称评定福利保障等具体事项的政策支持,并加强执法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改革创新登记管理体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大实行直接登记的力度。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明确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领域、范围、程序、权利和义务等,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法律保障。逐步增加社会组织代表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和数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细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业领域的财政政策,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扶持、激励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竞争择优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提供均等机会。加强和鼓励社会组织员工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职业化水平。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一律剥离行业协会商会现有的行政职能,创造社会组织公平竞争的环境。按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精神,尽快取消行政机关(及下属单位)与行业协会商会的主办、主管、联系和挂靠关系,行业协会商会依法直接登记和独立运行,行政机关依据职能对行业协会商会提供服务并依法监管。加快群团组织改革。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着重增强其群众属性和凝聚力,加强与所属群体的联系和服务,了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本界别群体利益,真正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调节器”。可参照上海等地经验,精简群团机关内设机构,实现机关向下延伸,提高基层一线行政人员比例和基层一线人员在代表大会代表中的比重。根据群团自身性质和特点,着力调整完善组织设置,形成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组织体系。推进群团组织干部管理方式改革,建立“领导班子专挂兼、专职干部遴选制、基层队伍多元化”的群团工作队伍。

(四)加快建立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公开

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尽快推动大数据依法、合理公开。人类已经进入数据时代。美国在2012年3月即推出“大数据研发”计划,便不遗余力地开放公共大数据。国内部分城市也已纷纷建立大数据平台并在大数据的公开化、市场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4年4月,国内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立;交易的数据主要集中在政府清洗建模后的稻荩金融数据,互联网数据等。不仅对内进行市场化,同时还探索国际化,已同马来西亚、韩国等构建中国大数据交易模式。2016年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成立,预计到2020年,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站开放数据集超过1000项。此外,湖北、北京等省市纷纷建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济宁、宁夏、武汉、苏州、贵阳等地政府相继开通了政府数据公开账户,广东成立省大数据管理局。应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打破数据垄断,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政府数据资源运行机制,按市场规律和风险等级分级开放政府数据资源,授权和鼓励第三方参与政府数据资源开发,并向市场购买社会数据及服务,鼓励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个性化、治理精准化。

参考文献:

[1]王阳,叶敏.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治理:社会治理的理念变革与政府实践[J].新视野,2016(01).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3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网格化管理;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一5981(2014)02―0079―04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正是努力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探索。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的理论预设与价值考量

1.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舆情社会,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社会的网络结构(信息网络、服务网络、防控网络等)、群体性活动的敏感与多发、个体需求种类的多样化与层次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实践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对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的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呼唤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范式。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下,回应时代的新要求、迎接时代的挑战、顺应社会发展新机遇的一种崭新的社会管理范式。

2.新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技术

新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技术使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一是组织结构设计的扁平化与网格化。在各项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推动下,社区组织科学合理地将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进行管理,其结构设计和管理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由传统的阶梯形和层级式向扁平化和网格式转变。二是组织运行机制的“无缝化链接”与“全天候运行”。“无缝化链接”是指将社区科学地划分为若干网格并配置专人负责,必要时可由相邻网格管理员及时给予“斜行”协助;“全天候运行”是指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的持续和不间断,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下的服务不是传统“按时按点”供给的,而是无论何时何地出现问题都有网格管理员提供服务,争取做到小事不出网格。三是组织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灵敏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灵敏的手段方法,使得社区网格化管理新范式在现实社区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四是组织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开放性流动。社区社会管理中组织资源至关重要,资源充分且合理流动才能有效发挥社区组织的功能。五是组织行为的集成反映与系统效益。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社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系统内积极因素的变动和良好的行为导向,都会引起集成反映,产生系统效益。社区网格化治理,从“点”做起,“以点促面”,网格治理向前的一小步都将是社区管理迈进的一大步。

3.新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

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新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客观要求。价值取向是人们行为的深层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呈现新的变化,出现新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必须注意和满足社会与群众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因群众主体身份分化而不断涌现的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新时期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新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向时空一体化的多元目标体系发展。时间上看,社会管理工作目标涵盖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工作,要关心群众“生得起、养得起、死得起”,即要时时关心群众。空间上看,社会管理工作目标涵盖政治权益、经济利益、文化享受、社会福利、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即要处处关心群众。社会管理工作实践具体过程看,群众工作既要保稳定,更要促发展;既要抓管理,更要搞服务;既要让党和政府满意,更要让人民群众高兴。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已有的研究基础

就现有研究文献看,网格化管理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基础研究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成果更少。2013年7月15日,我们在CnKi输入关键词“网格化管理”并作“无条件限制”的搜索设置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51条,其中涉及社区网格化管理包括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内的文献不到20%,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概念、理念、原则和基本特征的探讨,整个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当然,现有的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效,已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特征。但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以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充分整合现有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2.党政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关于党政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在加强基层党建中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实现社会管理网格化;构筑为民服务载体,推进社会管理常态化;激活党员模范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大众化。有学者提出,“网格化治理”除了需要从国家行政权力角度打通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联结的途径外,还必须从政治层面打通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联结的渠道,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功能,保障不断下沉的基层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使基层治理更符合“法意”和“民意”;同时还应保证基层群众的自治性,使村庄自治权力从悬空状态落到实处。通过人大代表功能的发挥使村民制度化地参与到基层政府治理当中,建立有效的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机制。

3.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经验的研究

关于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成果略多。有人提出,要以强化网格划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配套制度为支撑,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舟山各乡镇(街道)以自然村落或相对集中居住区域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把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464个管理服务网格,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每个党员联系10―20户普通群众,积极整合党政、社会、条块资源,探索部门融入机制,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城乡并举、条块联动、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网格服务团队。

这些研究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多个案分析少共性研究,多传统解读少创新思考,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尚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及其存在问题

1.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的成就

从目前多地社区社会管理实践看,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是以基层网格为管理单元、以新型社区为主要载体、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1)注重网格组织及其结构的设计与划分。如,2012年成都市成华区秉承建设“民生政府”理念,以“社区网格为阵地、民主自治为主线、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对14个街道进行机构改革、对11个部门和200多个事业单位进行服务职能优化,全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面探求为民服务精细化的新模式,着力构建“全域社区、全域服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进一步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强调社区服务功能的实现。湖北宜昌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目标,以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为切入点,以理顺政社关系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着力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组建一支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领导下,网格管理员一人一格,综合履职,负责政府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方式,构建“人口基础信息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努力实现社情民意全面了解、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为民服务全面周到、社区和谐稳定的目标。

(3)侧重社区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新机制;科学划分管理网格,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网格化;建立健全服务团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系统化;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加快建设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2.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格划分过于简单。具体实践中,管理员往往图方便,实地调查就根据比较单一的标准如地域面积或人口数或户籍数进行数量化划分网格,这种划分增加了网格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网格化管理效应的发挥。此外,网格划分过于单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不考虑与其他社会管理内容与环节的相互配套和相互衔接。

(2)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一些没有经过网格化管理专门培训的网格管理员在实施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坐在办公室被动“等客上门”,实行静态管理,管理理念尚未更新。

(3)扁平化组织设计流于形式。由于未能对社区管理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具体实践中未能完全跳出传统的“部门――街道――社区”的层级管理模式窠臼。

(4)信息化水平不高。未能有效满足网格化管理的需要。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发现,支撑网格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相关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缺乏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人才。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变形走样,“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引起群众不满和质疑,急需引起重视,探讨解决办法和对策措施。

四、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替代的前景与可能

事实上,一种范式(paradigm)的确认和成型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即使在认识范式的性质方面,库恩也承认,发现指导科学传统的规则是很困难的。一个成功的范式能使科学界保持选择问题的标准,用以寻求解决办法,并进而划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危机阶段、科学革命阶段四个阶段。危机阶段,占优势地位的范式受到挑战和修正,新范式可能产生,老范式可能复兴,这就促成各种观点之间的辩论和竞争。显然,库恩・奇尔关于范式四阶段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当前社区社会管理的范式危机并着力探索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范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是“以信息化支撑网格化、以网格化追求精细化、以精细化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追求“社会管理终端化、力量整合兼容化、诉求解决初始化、工作保障常态化”,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常态化、人性化和基层社区管理的以人为本,也是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纵横交错”式的治理模式,实质是政府管理的下沉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兴起,即由传统的、上下隔离的“板块式治理”向上下衔接的“网格化治理”模式转变。

1.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精细化

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是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前提。网格化实际上是倡导一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它将原来抽象的宏观社区具体为微观的网格,将管理责任由社区落实在更具操作性的网格上。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精细化。一是确定网格区域、规模与数量。网格区域、规模与数量的确定要坚持既尊重历史传统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坚持既便于管理易操作又全面覆盖无盲区的原则,坚持管理对象属地化、整体性又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居住情况的原则,划分网格;二是确定网格管理员的职能与责任。网格管理员主要承担和协助共同做好网格内的社情收集传递、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为所在网格提供日常式、订单式、多元化服务;三是选择合适的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要明确网格管理员,做到定格定人定责,建立责任网格单元,网格管理员一般从社区工作者、镇乡(街道)联片干部、社区民警、村(居)民小组长、党团员、和谐促进员以及法治促进员、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两会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等人员中择优选任。

2.搭建并完善服务平台,推进社区社会管理集成化

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传统的城市管理部门和行政区划空间的界限,加大对基层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使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服务上来。建立健全服务团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系统化,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资源,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一是开展群众互助服务。由社区工作者等网格管理员,以及群众代表等组成互助服务小组,主要开展社区内邻里关照、关注民生等互助服务;二是加强社区自治。由社区组建,由居住在网格内的村委及支委、“两代会”代表、政协委员、党(团)员、大学生“村官”和社区社会组织等参加,为所在网格群众提供日常性社区服务;三是夯实基础服务。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干部、民警、保安、巡防员、协管员等的作用,对责任网格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服务,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工作。四是组建非常设性的专业项目服务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技术部门下派的法律顾问、社区工作指导员、法治促进员以及社会组织、志愿者协会中的专业人士参加,提供专业和特色服务。

3.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

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完善信息采集甄别系统。社区要组建专业信息采集员队伍,通过详细的社会调查掌握详细有效的信息,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并经常进行更新,及时删除无效、过时的信息,避免提供错误的管理信息,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工具加强对信息的甄别和采集工作。二是完善信息沟通传播系统。要积极依托街道“数字化社区”等各类民生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街道门户网站、社区QQ群、微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等信息平台,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沟通民意,增强互动服务功能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信息沟通传播无障碍。三是完善信息维护保障系统。落实专人维护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实时更新,确保系统运行顺畅、信息有效。事实上,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无障碍流通,并对信息集中梳理,对资源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对问题与需求及时解决、有效满足,有利于管理环节精细化、管理流程高效化,有利于防止在网格化管理中出现新的条块分割。

4.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多元化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多元化是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趋势。一是积极培育多元管理主体。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不是政府一方就能进行解决和管理的,须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基层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公共服务、调处矛盾、化解纠纷、扶贫帮困等方面应有的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合力,推进各类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二是科学安排多元管理主体。多元管理主体培育发展起来,要对其进行科学安排,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主体合力。因此,要支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构架多方参与、利益协调、共驻共建、管理有序的多元主体协作运行机制。三是着力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向末端化延伸,构建扁平式、网格化、全覆盖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5.加强落实协同服务,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制度化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4

效能思想贯穿于从政的全过程

十分重视效能问题,自从政以来,总能结合实际把效能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注重探寻解决问题的积极效果。1974年,时任陕西省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就注意到,要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能上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面对梁家河缺煤少柴的迫切现实,在看到《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沼气化的消息后,就决定搞沼气。很快,他扑下身子带领社员不分昼夜打坝淤地、大办沼气,使梁家河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

强调不讲效率的改革不是真改革。1984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的目的在于出效率、出效益,改革本身也靠提高效率作保障。不讲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只是口头上喊“改革”,结果却总是止步不前,没有效率、看不到效益,那不是真正的改革,人民不会答应。为此,指出要“把提高工作效率、办事效率、生产效率转化为各级干部、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变成经济工作、改革工作以及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

提出发挥最佳效益的正确途径。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在谈到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时指出:“支持和椭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使自身生产力水平同外部支持力量相结合以发挥最佳效益。”只有通过自身发展与外部力量相协调相适应,才能实现效能的最大化。

倡导“马上就办”的精神效果明显。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首次提出“马上就办”,随后在主政福州期间又多次倡导这种精神。也就是从那时起,“马上就办”以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的责任感、勤政为民的使命感,不仅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更以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首次系统阐述“效能建设”思想。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大力倡导并推动效能建设,亲自担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对效能建设的概念、总体思路等进行了系统阐释。效能建设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高层次管理活动。效能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有限政府”为目标,以机关效能建设为载体,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效能告诫等为重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才能出实效。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再次指出,“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深入调查自觉实践才会有收效。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善学善思善作善成》文章中指出,“领导干部作决策、下指示,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需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睹、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这就明确,没有实践难出高效能。

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在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更是反复强调效能,在强调调查研究的同时,指出关键在于落实。2011年,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专题讲解“关键在于落实”,强调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这也是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以来,提出并强调要“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释放积极效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等关于效能建设的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治国理政效能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效能思想的新实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又需要在实践中推动和检验,同时也必然会在实现这个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最大效能。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指出,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多次强调指出,要坚定改革信心,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成效在基层。多次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推进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在基层,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总书记多次强调“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也是立于此、发于此、成于此。

提升治党治国治军三大能力是效能思想的着力点

党的十以来,在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中,用战略眼光综合研判,丰富了其效能思想的内涵。

求治党实效――以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标,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的十以来,中央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彰显了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

求治国实效――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使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大改革文件如《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等近40份,涉及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方面面。

求治军效――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强化现代管理理念。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此,要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要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正是这种突出效能建设的思想,为新时期军事管理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既是强军之方,也是治军之要。目前军队改革正稳步推进,深得党心、民心、军心。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目标与效率中协调推进

效能是有目标、有价值指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效性贯穿了效能思想的始终,脱贫攻坚有时效,社会治理有时效,环境治理更有时效。为此,党中央实事求是地提出各项改革目标,规定了节点和任务,并且有条不紊地推动。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实现经济稳中求进。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时强调了三个方面:精准判断,即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政策框架,即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保持定力,即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可以说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正是基于精准判断的基础上,突出改革重点,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效率的统一,在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效能。

以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为切入点,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执行力是加强效能建设的核心。十分注重执行力建设,多次强调提高并增强“制度执行力”。效能监察是效能建设的关键环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目前,根据中央安排,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将进一步强化监察职能的独立性,有望破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尴尬难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自信。多次强调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立足于改善民生和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加强”“完善”“创新”社会治理做出了部署,社会治理的内涵、外延、重点越来越明确。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5

关键词:精细管理五精四细创新观念载体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管理已经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但如何运用精细管理方法,提高基层党建政治工作水平,目前还缺乏必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试就实施精细管理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做几点肤浅的思考。

1.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引入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是相对于常规管理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理念。目前,现代企业对精细管理的定义是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简单地认识“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不大捐。精细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永恒的主题,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管理。但是管理方法、管理思维不可能一成不变,管理形式因大量先进管理文化的涌入越来越呈现出乘势加速发展的趋势。与形势任务的发展相比,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方面,目前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仍然以粗放型、经验型管理为主,还比较缺乏令人耳目一新、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比较偏重于基础,偏重于外在的形式,比较缺乏对服务对象的精确把握和对服务成效的细致检验,大而化之的东西多,务虚的成分多,量化落实,量化考核的内容少,导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细分措施都很难做到环环把握。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地探索,有必要借鉴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文化,改进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方式。

2.实施精细管理应事先解决好三个问题

精细管理与其它的管理方式一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要素多,对管理层、执行层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层面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通过学习思考,感到目前要在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精细管理,事先应着力解决好观念、载体和考核三个问题。

2.1创新思想,解决好观念问题

首先是管理层的观念问题。管理层在研究、规划、部署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能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能不能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执行层的能力,设计的载体是否具有操作性、能量化分解和考核。特别是能不能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真正把上级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本单位具体的而不是复杂的贯彻落实措施。其次是树立全新的党建与业务融合观念。不论是党建工作要围绕业务工作开展的“围绕论”,还是党建工作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中心论”,或是党建工作要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的“结合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也都有其提出并存在的合理性。而现阶段,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因此,要树立全面的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理念,把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2.2创新思路,解决好载体问题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需要载体来实现的(包括:组织载体、制度载体、队伍载体、活动载体、创建载体、考核载体)。就精细管理条件的载体设计,基本的原则应该是重质量而轻数量。这与我们目前的工作状态有一定的差距。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符合规律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更新的。人们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理解可能不尽一致,但它的客观存在是必然的。“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在文件里,也不在会议上,而是在人的心里。对有心人来讲,它是十分清晰的;对无意者来讲,它又是看不见的。用心体验载体,用心感悟载体,用心把握载体,在自如运用载体的快乐中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增光添彩

2.3创新制度,解决好考核问题

考核历来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但并不是“此题无解”。如果具备了精细管理的观念和思路,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走出一条新路子,考核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精细管理对制度的要求几乎达到苛刻的地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随时随地,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解决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问题,有必要采取这样的方式。

3.实施精细管理要以“实”为标准检验成效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6

关键词: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对于党群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党群组织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做好党群工作,对于维护企业稳定,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群工作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策略,可以保证工作领导的全局性,强化微观管理和细节管理,确保党群工作有效进行。

一、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提高项目开发质量和水平,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诚如我们所知,党群工作不仅涉及党务的组织建设工作,也与企业的群众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思想,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路桥企业党组织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带领企业职工创新思维方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控制和管理,同时引导企业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职工生活,从而带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去。如此一来,企业的项目开发水平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实现稳步增长。

(二)加强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战略和措施。正如上文所述,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在路桥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安全建设、形象塑造与知名度提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路桥企业的党群工作面临不少挑战,这是我们在探寻加强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战略和措施时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塑造企业形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效率主义成为主流的今天,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在保障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优势。企业的职工在精细化原则的指导下,一直把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作为工作基础,把自我业务知识研究的提高作为提升手段,他们通过精细、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路桥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尽可能地保障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不仅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增加了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

二、党群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把握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党员开展精细化管理。基层党员和职工是企业项目开发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企业的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基层党员和职工的需求和需要,以更好地保障路桥开发与建设的精细化。

具体说来,党务小组的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职工的基本需求和需要,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和情况、当前的思想状态,因时制宜地开展适当的引导工作。与此同时,党务小组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展开调研,秉承“精细、严谨”原则,从企业基层职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提升的角度出发,建议和指导有关部门加大生产环境投入,提高职工体面劳动程度。此外,通过完善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薪酬福利、津贴补助、职位晋升机制,将职工的工作表现的精度和强度与这些机制实现精细的对接,以更好地提高职工投身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住“三个重点”,发挥“三大作用”。在企业党群工作中,抓住“三个重点”,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做到:其一,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对党务工作队伍进行完善,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其二,抓好支部建设,本着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等基本原则和标准,对党员干部进行精挑细选,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保证党支部建设的顺利进行;其三,强化管理教育。要加强对于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这样,才能够有效确保“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党群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思想融通。融入企业的生产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建设的安全生产,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思想首先要强化对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企业职工中培养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

具体说来,一方面,党务小组要充分发挥先锋模仿作用,把安全生产理论学习作为建设企业项目开发的必修课,在深入了解企业建设的安全生产法规和质量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与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党务小组还应该关注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学习,让职工懂得如何在生产建设中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进而培养严谨、精细的工作作风,将精细化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生产之中。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成效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效果十分明显。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新转变”。一是实现了管理机制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通过四卡闭合考核,班组管理更加自主自治。二是员工素质由“粗放型”向“文明型”转变,展现了严谨、细致、扎实的作业精神和思想作风。三是管理人员由“坐等型”向“走动型”转变。通过开展走动式管理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使管理人员“零距离”接触员工和工作现场,解决了管理人员听汇报不深入现场的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矿井环境由“工厂型”向“生态型”转变。各单位都能以“五精、十美‘为标准,对办公区域环境和工作现场环境进行彻底改造整理、美化和更新改造,消除了卫生死角。五是管理范围由“单向型”向“覆盖型”转变。各项精细化的管理考核标准渗透到每一个“缝隙”,走动式管理实现了无死角、无缺漏的现场流程控制。

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企业飞速发展的现在,党群工作是强化企业管理力度,优化企业管理方向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引起党务工作人员的充分重视。通过精细化管理策略,可以确保党群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优化党群关系,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辉.关于电力企业党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199-199.

[2]詹壮奎.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探析[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8):54-54.Doi:10.3969/j.issn.1003-5400.2014.08.047.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7

近年来,水文勘测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主线,以落实人文关怀为重点,根据我局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及安全生产任务,通过多种多样形式,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的人文关怀、落实水文文化、构建“星级化“水文这一工作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去抓。

一、党组织“星级化”创建的意义

(一)细化标准设星。按照基层党支部工作性质、任务要求,基层工作程序推行基层党支部“星级化”管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求基层党支部发展的新思路,对基层党支部发展尤为重要,抓住基层党支部“星级化”创建的有利时机,明确基层党支部发展的新举措。科学、有效地运用“开好三个会,做好三项工作,达到三个目标”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全面提升党组织在队伍建设、领导核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民主管理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把工作建设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环境优良舒适,与人民共驻共建,社会平安稳定,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型清正廉洁基层党组织。

(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始终,发挥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和领导核心的作用要求,以开展稳定为基础,以协助测站落实“开好三个会,做好三项工作,达到三个目标”工作和开展群众服务为目标。开好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组织发展工作、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达到经营指标完成、职工队伍稳定、党员干部无违纪。进一步健全完善测站共建工作机制,促进测站管理职能不断加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维护稳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调动单位参与测站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提高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开好三个会,做好三项工作,达到三个目标”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测站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解决事关测站职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强测站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测站管理制度、整治测站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民族团结、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测站,为测站职工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引入“星级化”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测站,通过典型示范,不断推进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星级化”创建的思路

通过阿克苏水文勘测局党总支“星级化”创建,推动机关、测站离退休党支部多角度、多举措服务职工、引领职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淡化了宗教氛围,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于技术业务全过程,并与之融为一体。坚持提高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每年我局都邀请老领导、老职工给我们新一代水文人讲传统,讲理想,讲政治使大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使命,牢固树立热爱水文,安心本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自觉与单位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还注意了解职工的活思想和生活中的难点,及时做好正面思想引导,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新疆工作的总目标上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每年年初,通过职代会向职工讲形势、讲任务、讲责任,鼓动广大职工树立信心,增强责任感,把全局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保证各项生产经营方针和各项改革举措的顺利实现上来。局党组对各项安全生产和政治思想工作,均认真做好工作动员,工作中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服务到现场,积极为测验操作和各项技术管理工作排忧解难,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于业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近几年来,局党组十分重视政研工作,健全了政研会,结合我局实际拟定若干政研课题,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体会、做法进行梳理归纳,强化了研究意识,提高了工作指导性。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的征集,为总结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鲜活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指导基层实践服务起到了很好的重要作用。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丰富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水文文化,注重人文关怀,,构建“星级化”水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局来说,构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二、推行“星级化”管理,夯实基层基础

(一)规范创建“星级化”程序

一是制定标准,分类定“星”。根据当前政治情形,总结“三级联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创建办法和考核验收标准,将基层组织承担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党的建设以及文化、宣传、卫生、教育、交通等任务统筹纳入“星级化”创建内容。结合党组的指导意见,结合各科室、测站基层组织建设新任务,细化调整“星级化”创建内容和标准,设置领导核心、维护稳定、民主管理、先锋模范、宗教和谐、民族团结、测站整洁、精神文明、平安和谐、创新学习10颗“星”创建目标和量化指标。每颗星综合设置为100分,凡单项考评为85分以上且符合刚性目标的授予对应星,年度考核未达到85分以上或未实现刚性目标的取消对应星。

二是明确责任,协力创“星”。结合“星级化”创建标准,修订完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将局党总支所属的基层党支部、党建科、测验整编科、水情科、技术科、信息科、水化室、办公室、各测站统筹纳入成员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考核办法,强化基层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各基层党组织根据职能,加强星级化创建工作督导,帮助基层党组织积极化解各类问题和困难。局党总支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基层组织年初自评和支部初评情况,帮助制定年度创星计划;明确基层党组织“四办一部”具体指导责任,采取周指导、月检查、季考评方式,督促基层党组织按照创星计划,做好各项工作。将“星级化”创建工作与“访惠聚”工作队绩效考核挂钩,发挥工作队的人才、资源等优势,指导帮助抓好创星措施的落实。

三是注重程序,严格评“星”。采取分级负责、自下而上方式,每年进行一次创建考核,拟创建相应星的基层组织,于年初提出创星目标,并根据相应创建标准制定创建方案,经党支部初审后,纳入年度创建计划。每年底由党总支组织基层党支部进行考核验收,基层党支部按照创建考核评分标准,对基层党组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提出授予、保留、摘除相应星的意见,并在党总支范围内公示。无异议的,提请自治区党委会研究。拟授“7颗星”以下的,由各基层党支部初验,报局党委组织部复验合格后正式挂星。局党委随机抽验,不符合挂星标准的予以摘星。拟授“8颗星”以上的,经局党总支初验后,报自治区水文局党委复验,复验合格的由自治区水文局党委进行授星。

四是强化管理,动态管“星”。坚持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好中选优、注重实绩,严格控制每年授星数量,动态跟踪管理。对工作出现滑坡或不符合标准的,及时予以降星、摘星和通报批评。年底考核时,凡是职工满意率低于85%的,直接摘除“领导核心星”;所属科室、测站职工出现对自己业务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的,直接摘除“创新学习星”和“先锋模范星”;所属科室、测站职工抽查环境卫生达不到相关标准的,直接摘除“测站整洁星”;所属科室、测站职工出现越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直接摘除“民主管理星”;所属科室、测站职工出现非法宗教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各类刑事案件,直接摘除“维护稳定星”、“宗教和谐星”和“民族团结星”;各科室、测站出现测验违规操作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摘除“精神文明星”;各科室、测站存在任何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摘除“平安和谐星”,两年内不得申报创建相应星。

五是激励引导,竞相增“星”。建立激励考核机制,设立“星级化”奖励工资。形成“基本报酬+星级化奖励报酬+绩效考核奖补资金”“三位一体”报酬奖补机制,设立最高上线月报酬。对星级较高的基层党支部书记、科长、站长,优先选派到内地考察培训,优先考虑评优评先。坚持与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相结合,4星级以下或未取得“平安和谐星”、“维护稳定星”的各科室、测站,一律列为整顿对象。将基层组织“星级化”创建作为“五好”基层党委创建的重要指标,凡30%以上测站未取得“领导核心星”、“平安和谐星”、“宗教和谐星”和“民族团结星的,取消“五好”基层党委评定资格,限期整改。坚持把基层组织“星级化”创建作为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把创建工作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全面整合资源,严格要求、统一考核,有效减轻党支部负担。建立创建结果与落实基层干部报酬、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访惠聚”活动、民族团结模范创建活动,对星级考核等次较低的,一律列为软弱涣散整顿对象,动态促改,倒逼增强基层干部抓实工作的内生动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做到以人为本树和谐。除了制定标准还应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保障员工的权利、维护员工的权益。一方面要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跟单位发展的节奏,围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水文文化发展的目标,牢固树立适应水文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关注职工的多种需求。现代水文职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得到物质方面消费的需要,更有满足精神生活的渴求,目前,在我们水文行业,职工精神需要更为强烈。这就要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特别关注职工的精神需求,通过开展感染力强、富有实际意义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水文职工的精神世界需要。正如我们阿克苏水文勘测局一直以来开展的职工汛期安全生产检查和慰问,非汛期的各项联欢活动比赛等等,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提升职工精神领域需求的层次,从而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三)实践引用星化。

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保证水文职工测验操作安全,确保水文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更要监督单位的领导不要侵害职工的合法利益,在作出各项决定特别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权益,维护公平与正义。

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保障单位职工的民主权利,使职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单位的民主决策、选举、评议、评优以及组织发展等各项工作中,要经常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凝聚广大职工的智慧,进一步营造公正民主的工作氛围。

要做到诚信友爱创和谐。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诚信友爱作为开启人们心灵的金钥匙,建立人与人友爱和信任的桥梁。诚信友爱,就是要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和引领企业广大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努力构建单位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要做到诚信友爱,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诚信兴业”的思想意识,对职工要以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关心人、体贴人出发,切实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所需,关心我局职工的切身利益与根本利益,讲求春风化雨、耐心细致,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和职工生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送温暖活动,增强单位的亲和力,架起单位与职工间沟通和消除隔阂的桥梁,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

(四)做到安定有序保和谐。安定有序,既是构建和谐单位的重要保证,也是单位内部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准则。没有安定有序的工作环境,不仅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将严重阻碍单位的正常发展,使单位丧失应有的竞争力。在工作程序上,要围绕单位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努力贴近安全生产、贴近防恐维稳、贴近管理,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提升职工思想素质、培养职工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构建和谐安定的人际关系。

在星级设定,星级评选、星级结果运用等关键环节上量化标准,规范程序,综合施策,平衡推进,为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和基层减负增效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名测站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日常工作应接不暇,我们大多数都是兼职,但作为一个基层党代表,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党的路线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宣传者。因此,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在基层党的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要做好党务工作,宣传党的知识、号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还要宣传落实企业的目标任务;不但要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作好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要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还要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不但要做好解惑释疑、化解矛盾、说服教育工作,还要作好单位方方面面的稳定工作。

随着行业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给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把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进一步坚定信念,理顺情绪,进一步发动大家认真开展“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全力推动水文发展上水平”活动,所有这些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紧紧围绕水文工作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更贴近安全生产、更贴近职工、更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透、做细、做实。

结论: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3-0047-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在内容上要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而且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也要进一步调整和创新,而精细化管理的广泛应用,则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何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如何借鉴精细化管理在其它领域中取得的成果,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虚功实做,取得成效,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

目前,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追求成功、保持发展的有效办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如果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对标,就会发现我们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

一是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以粗放型、经验型管理为主,缺乏令人耳目一新、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还有待加强。

二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比较偏重于基础,偏重于外在的形式。务虚的成分多,量化落实、量化考核的内容少,缺乏对服务对象的精确把握和对服务成效的仔细检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细项措施很难把握,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细化措施难以做到准确把握。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在载体设计时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盲目地推出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活动甚至系列活动,表面看似十分“豪华”和热闹,实际效果却因为与本单位工作结合不够,造成“水土”不服。

另外,有些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贪多求全,流于形式,导致基层单位在落实时疲于应付,使部分政工人员失去了工作热情,凡事敷衍,工作浮于表面,也是当前思想政治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引入思想政治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面对目前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地做好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精细化管理是相对于常规管理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理念,它强调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的一种工作方式。笔者认为,引入精细化管理将是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是适应新形势需要思想政治精细化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思想政治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思潮的侵袭,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以及商业贿赂现象,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变化的需要,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制订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精细化管理方案,才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是员工思想多元化需要思想政治精细化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员工的思想趋于多元化,思想更加活跃。奖金的分配、岗位的设置、年终的评优、职称的晋升、福利的改善、权利的行使等,都是员工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容易引起不和谐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应用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解开员工思想中的“疙瘩”,化解员工与企业的矛盾。

三是当前发达的传媒信息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平面信息媒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今人们的思想认知往往更多的来源于网络。

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借鉴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使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更加以人为本、讲究细节控制和过程管理,贴近生产经营、贴近员工思想、贴近企业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深入实际,摸清情况,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也有助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将空洞的说教变为联系实际的思想交流,把教育式谈话变为启发式沟通。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要做好四项工作

精细化管理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因为这是一种符合时展要求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观念上求转变。精细化管理是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思想政治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也是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建立之初进行完善管理制度和修订标准的基础工作,势必会相应地增加工作量,可能会造成部分政工人员的抵制情绪。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网络、简报、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让这部分政工人员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给本职带来的好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之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直至深入人心。

二是流程上求细分。首先是管理层在研究、规划、部署思想政治工作中能不能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执行层的能力,特别是能不能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真正把上级的要求和自己部门的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本单位具体的而不是复杂的措施。其次是管理层要尽可能地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进行细分。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标准,使执行层能够准确领会上级要求,精确落实上级部署。第三是执行层的观念问题,执行层要能够创新思想,准确领会、精确贯彻上级的要求。在工作中真正负起责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三是考核上求严格。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能够取得实效,严格考核是关键。要建立起系统化的考评机制,将考核工作落实到细分的每一项工作流程中,做到考核标准制度化、考核实施经常化、考核管理规范化。通过考核,查找和发现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为今后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四是载体上求实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选择载体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精细化管理要求在载体设计时,必须改变以往脱离实际,贪多求全的思想,做到重质量、轻数量,重效果、轻形式。紧紧围绕不同时期企业的中心工作,在融合上下功夫,通过有效的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虚功”实做。

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应建立三个机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可靠保证。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精细化的标准关键是要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抓住企业创新、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与员工对话交流平台,把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形成一整套思想政治精细化管理闭环管理机制。不仅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流程管理和责任分工上进行细分,还要在监督检查、量化考核、整改落实进行明确,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成效分析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取决于决策前的定位,执行中的检查监督,实施后的情况反馈、总结和追踪调查。对于取得的成效要全面分析,在满意度、支持度、参与度上进行细化研究,使思想政治工作流程更加合理,目标更加明确。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好”或“不好”,而要能对好在哪里,差在哪里,程度如何,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进行精细化研究,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再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行方案。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9

一是要加强党的班子建设,班子成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整体素质好,领导班子成员10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6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例逐步增长,县局争取1名干部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班子成员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地税各项事业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和完善党组(支部)会议制度,对于涉及本系统、本部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本部门本年度工作计划和长远工作规划以及本系统本部门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等重大事项时,应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三是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会前要广泛收集党内外人士的意见,认真开文秘杂烩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增强群众满意。

二、带出一支“好队伍”,努力营造全南地税人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平台,着力打造学习型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的习惯,使学习成为税务干部的自觉行动。使干部职工由注重学历教育向注重能力素质教育、由学了什么向学会了什么、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形成领导带头学、精心组织学、带着问题学、交流互助学、制度保证学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学习使税务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税收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实现学习成果与工作成就的共享与互动。

二是要以开展争做“五型”党员干部活动为载体,创新学习方法,深入开展“六个一”(即:每日一题、每周一学、每月一课、每季一读、半年一训、全年一考核)学习活动和省局组织的“两基”考试。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2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撰写2篇以上学习心得体会,积极向全南地税人和各级报刊杂志报送各类信息和调研文章。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三个服务”学教活动,全面兑现服务承诺,规范涉税事项,推行城区“一窗式”、农村“一站式”服务模式;完善“延时服务”、“假日服务”、“预约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查前告知”、“稽查准入”等各项服务制度,努力实现“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程序零障碍,办税质量零差错,办税对象零投诉,规定之外零收费”的“五零”要求;制作管理员服务联系监督卡分送给纳税人,加大与纳税人的联系,竭尽全力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深层次的税收服务。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党员干部要在税法宣传中,结合日常税收征管,宣传好税收法律法规,做到既是税收征管员,又是税法宣传员,把国家税收政策及时传达到纳税人,使广大纳税人了解和掌握税法;加紧星级办税厅建设,继续开展“服务明星”评选活动。

三、建立一套“好制度”,不断增强地税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好的计划,好的目标,必须要有一套好的制度作保障,要实现“创新地税、数字地税、人文地税”的全南地税基层建设品牌新的跨越,我们要在依法治国总体框架下,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治税。要以规范化和地税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结合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建立健全并运行一套“好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制度。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地税工作,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南县地方税务局企业税收管理办法》、《全南县地方税务局个体私营经济税收管理办法》、《全南县地方税务局基建房地产税收管理办法》,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制度,推行社会综合治税体系,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严密的内部税收执法监督制度,强化执法责任追究。按照“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依法治税指导方针,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税收执法责任分析。建立健全《中层干部问责责任制》和《一次投诉查实待岗制》。全面落实《税务人员“六公开”、“六不准”》、《干部廉政目标责任制》和《诫勉谈话制度》。全面兑现《优化税收环境公开承诺制度》。

三是完善以岗责效能、竞争上岗为核心的考核、激励制度。认真学习贯彻《公务员法》,进一步完善岗责能效体系,继续推行《全南县地方税务局岗责能级管理办法》,定岗定责,按工作才能、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修订好岗位、能级系数,使岗责能效体系更加科学、公平、公正,努力营造“多劳多得、做好多得、有能有位有才就有得”的干事创业和谐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竟争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推行《竟争是岗制度》,逐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实施好《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员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制度》和《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制订一套科学高效的内部行政管理制度,为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提供有效保障。

四、创建一流“好作风”,努力形成全南地税人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地税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辩证的思维方式;组织地税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激发献身地税、富民兴赣的豪情壮志;教育干部牢记“聚财兴赣、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大力组织地税收入,充分发挥地方税收聚财培源和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倡导“为税清廉、文明执法、诚信服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风尚,教育干部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争创一流业绩;深入开展苏区财税干部精神等优良传统教育,始终保持地税干部旺盛的斗志和坚韧的品格;加强廉政教育,使广大地税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提高抵制腐败行为的自觉性、廉洁从政、从税。

三是开展爱祖国、爱地税、敬业奉献和艰苦创业教育,建立元旦、“七一”、国庆升国旗、唱国歌制度;分批组织干部职工到井冈山、瑞金等革命红色圣地进行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洗礼;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到监狱敲警钟、下工厂尝辛苦、进军营强纪律、学企业提效率、访贫困知满足”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四是开本文来源:文秘站展规范地税干部行为方式教育。注重干部心理状态的研究,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通过推行规范化建设、心理知识讲座和咨询辅导、谈心交流等形式,引导地税干部保持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做到热忱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心胸开阔、奋发有为。增强地税人员“地税兴我荣、地税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自觉维护团队的形象和利益。

五是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从警示教育入手,在全县地税系统开展以“十个一”(即:发一个倡议、读一本助廉书、诵读一批格言、观看一次警示教育片、提一条建议、签订一份承诺书、召开一个报告会、举办一次座谈会、建立一批示范户、表彰一批先进)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建立起“父母教育儿女、妻子警示丈夫、丈夫引导妻子”的家庭廉政机制,努力使地税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做到“三个管严管住”、确保“三个不失控”即:在政治上管住自己,政治上经得起各种考验;在思想上管住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在小节上管住自己,不因小失大;确保在思想、组织、行为上不失控。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勤政廉政,干净干事,其家庭成员廉洁意识和自警意识得到增强,推动“崇尚廉洁、远离腐败、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

五、作出一流“好业绩”,彰显全南地税时代风采。

20__年是我局三年规划由“数字质量年”向“创新跨越年”发展的最后一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和全省、全市地税工作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围绕“收好税、带好队、执好法、服好务;抓基层、建文化、求规范、树品牌”二十四字工作目标,狠抓“三大工程建设”(人文力税、管理强税、服务兴税),力争实现“四大创新跨越”(人事教育机制、行政效能机制、规范化建设和地税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奋发进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创新地税、数字地税、人文地税”的全南地税事业新的跨越,为和谐全南科学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努力完成3500万元地税收入任务。

(一)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创新人事教育机制有新跨越。一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引导干部由注重学历教育转向素质能力教育,由学了什么转向学会什么,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形成“五个学”,继续完善“六个一”学习制度,加强对学习的考核激励,评选学习标兵,以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的潜能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年内应考人员“两基”考试合格率达到98%。

二是巩固提升基层建设成果。围绕抓好基层打基础、夯实基础促基层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充实业务力量,硬化基础设施,丰富基层内涵,按照省局提出的新一轮基层建设目标,抓好落实,高标准高质量确保基层建设“六好”达标率100%,力争进入全省基层建设先进行列。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篇10

【关键词】社区民生大盆菜龙岗基层治理【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加强基层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新格局,最重要的就是回应好、解决好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诉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深圳市龙岗区推出的“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通过机制再造、流程优化,不仅精准地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激活基层自治细胞,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方式变革,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尝试。

改革背景:

政府花费大量财政资金却买不到一个“好”

近年来,龙岗区为加强社区治理、落实民生服务,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着民生实事项目与群众诉求和愿望对接有差距的问题,结果是民生工作没少做,社区居民认同感、参与度却不高,“政府买了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在全区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网络,但民生服务的盲点、漏洞依然还有不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做民生工作的方式方法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模式:传统体制下民生项目的筛选、实施、督办基本上都是由上级政府主导进行,群众被视为接受社会治理的群体而导致表达诉求渠道较少,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上级政府囿于精力、财力等原因也只能“抓大放小”,覆盖面有限,因此无论是民生工作选项,还是民生工作过程乃至成果,作为受惠主体的群众,事前不知、事中不晓、事后不觉,政府花费大量财政资金却买不到一个“好”字。为改变这一状况,经过前期充分调研,龙岗区在2015年改革中推出了“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

改革举措:

建立居民“点菜”、政府“买单”标准化流程机制

龙岗是客家人聚居地,“社区民生大盆菜”名称创意就取自客家地区百姓逢年过节集聚相庆、分享美好生活的方式,盆菜里不仅有“山珍海味”,也有“萝卜青菜”,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众人需求。“社区民生大盆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居民“点菜做菜”、政府“买单”的方式,对社区群众迫切需要、普遍关注的小事、急事、难事,通过施政方式的微改革、微创新,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办理,真正实现社区居民“我的事情我做主”。

一是构建了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出台《龙岗区“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暂行办法》《龙岗区“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专项经费实施细则》,坚持在社区综合党委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主导,街道办作为项目实施指导主体,对项目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形成了标准化的“一菜一单、一单一方、一方一厨、一菜一评”操作规程:“一菜一单”指项目类型、名称、服务对象及需求实现清单化;“一单一方”指项目实施要按程序制定详细计划,并按步骤落实;“一方一厨”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责任主体地位,分解责任到人;“一菜一评”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过程监督,结束后要做好整体评估,完善全程立体式监督体系,注重突出居民自治。

二是构建了居民“点菜做菜”的路径。“大盆菜”项目由居委会负责在社区范围内广泛征集,项目的确定由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居民议事会)讨论票决,项目的审定由街道召集的专家论证团队进行评审,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主体确定为街道办事处。鼓励各街道实施项目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自行组织实施项目,在制度层面上保证社区居民的“话语权”,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三是形成了快速落地实施的机制。在坚持“专项核算”、“于法有据”、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坚持安全高效、流程从简,街道上报到区民政局后5个工作日必须完成审核并报区“大盆菜”专责小组会议审定,区财政局15个工作日完成经费下拨。最大限度地保证“大盆菜”项目快速征集、快速决定、快速实施落地。

四是强化了全过程的监督评估。项目完成后,各街道办事处组织辖区“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党员、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成员以及有关项目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在整个过程中,所有项目坚持“四公开”原则,即项目征集公开、确定公开、实施公开和效果公开,并接受“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群众的监督。

改革成效:

解决了群众难题,激活了基层自治功能

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和项目推进工作,目前全区各街道已完成三批“点菜”“定菜”活动,共申报项目2405个,总金额约为3.13亿元,已完成项目390个,已开工实施项目1214个。“大盆菜”项目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自我做主、政府出资”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社区居委会“边缘化”“空心化”问题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项目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激活基层自治功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探索了新实践。改革破解了政府包办、“抓大放小”、难以匹配群众需求的局面,以老百姓身边小事、实事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回应群众利益关切中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大盆菜”项目强调“民事民议民定”,畅通了民意进决策的渠道,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二是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探索了新路径。项目坚持在社区综合党委统一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政府配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改变了以往政府部门单打独斗的窘况。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导这一项目的推进,重新激活了居委会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力促进了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

三是在激活基层自治细胞功能方面探索了新方法。基层社区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找到激活社区内各类主体间互动的动能。长期以来社区内这些组织缺少供给养份的“面包”,通过政府部门预算注入资金,同时明确支出范围,可以说是注入了激活这些细胞的正能量。另外,通过程序设定以及过程协商,也搭建起基层民主协商的共治平台,体现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界定了自治的目标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