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0:47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1

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写作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的要求,目标设置过于笼统。我们知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编者、教师的总纲,如果这个总纲体现出了层次,那么编者、教师才能更好地实践这个层次性。我们知道学生接受、认识事物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违背了学生认知、年龄的特点,那么教学的预期目标就无从达成。我们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阅读、写作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课标中有关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这些要求过于笼统,又没有层次性,对于初中三年的教学起不到指导作用。应分年级具体细化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初一的小说教学与初三小说教学目标一样,考试考题也一样,这怎么可能呢?致使目标没有层次,教学没有层次,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导致教师操作起来盲目性增大了,针对性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增加了,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建议修改初中阅读、写作教学的相关目标,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比如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可以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体特点来设置具体可行的目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应具体设置为:初一年级的目标为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线索的特点,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初二年级的目标: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分析造成人物性格的特点的原因;初三年级的目标就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知语言特点为重点。这样分层次设置目标,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特别是在初三阶段,要加强综合性,使学生由部分到整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道德得到培养、认识得到升华,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情感道德基础。这是学生成长的根基,也是教学的落脚点。希望课程目标的制定者能够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标准。这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课本的编者也应力求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现行的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单元、分主题编写,但从整体看仍然缺乏必要的层次性。例如:说明文的编写应分层次,并配有知识短文。初一年级应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来组织相关文章;初二年级应以掌握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初三年级应以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这样就体现了编者的层次性,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文本。为此,希望教材编者要编出有层次、分年级目标的文本,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便于学习又得心应手的好教材。

三、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大胆应用教材,使各年级的教学体现层次性,最后达成整体目标。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忙于备课、上课还有批改作业,不能深入钻研教材,只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雷池一步,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体现层次性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师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放得开、收得住,整体设置初中阶段的目标,最终达成整体目标。比如议论文的教学,在初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初二阶段的目标就是理解论证方法,初三阶段目标就是探究论证过程及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大胆使用教材,重组教材,分层次实现综合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大量艰苦工作。教师只有分解了目标,又把这些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加以落实,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也才能形成教学的个性。作为一线从事教学20多年的我深有体会,备课只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目标,每天、每月漫无目标地进行语文教学,结果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习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这和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层次性、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性有很大关系。只有发挥教师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层次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走出困境。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2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学制年限;语文教材;外语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制年限划分不够合理,语文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外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改革

现今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大体为6至12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较长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则较短些。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为9年。其中,前6年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后3年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这种9年义务教育年限学制一般称之为六三学制。我国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存在着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三年)这两种义务教育学制。六三学制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演变而来的,其间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学制。解放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已实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学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六三学制进行重大改革。

如何对六三学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也就是说,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由3年延长为5年。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有利于儿童和少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年龄段的学生就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其分别进行教育管理。一般来说,6至10岁为儿童时期,10至15岁为少年时期。在四五学制中,若小学生6岁入学,则小学生年龄段就与儿童时期一致,初中学生年龄段就与少年时期一致。而在六三学制中,上述这两者显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学制比六三学制更有利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在四五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即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初中教育阶段。从而保证了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实行四五学制有其组织依据。现行的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阶段原先是分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之所以不像中学教育阶段那样平均分成两个三年制教育阶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阶段,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小学四、五年级分界线是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年龄段的分界线,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考虑到将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同时将两年制高级小学教育阶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合并为五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并将五年制初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因而这样形成的四五学制就必然有其组织依据。

若将现行的六三学制改革为未来的四五学制,则有如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由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较小,因而在本区域小学学校的布局就较为合理。但是该区域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故而本区域内的小学最好能实行小班教学。若原来的六三学制继续保持不变,则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后就会导致同一小学的教学班级大量增加,这就会大大加重了原小学各方面的负担。若将小学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原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去。则同一小学在原有的条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学班的数量,也就有条件普遍实行小班教学,这就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学校规模要扩大很多。但是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财政状况普遍较好,办学资金较充裕,可满足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的经费需要。

二是有利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合理办学规模。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了形成合理办学规模,因而很有必要缩小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学教学点。若将小学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压缩到4年,则同样多的资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学教学点,从而可满足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合理办学规模要求。

二、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语文是人们学习百科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历来都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语文之所以能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是因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而非其文学性的缘故。虽然语文课历来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语文课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教材范文要选用科普作品而不选用文学作品方面的改革)。现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可合并为另外一门新的副科。

(一)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小学生年龄正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其学习的课程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来安排。由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须要使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小学毕业生能掌握至少3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理解日常生活内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选用的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识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不选用文学知识而选用科普知识,一是因为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不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即使能背诵许多诗文,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而科普知识很贴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别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不利于处在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而科普知识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信息,小学生思想就好像一张白纸那样纯洁且可塑性又极强,因而从小就给小学生灌输科普知识则很有利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初中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10至15岁年龄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语文课学习也应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来安排。初中语文改革目标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即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体型演变、简化汉字表、简繁汉字对照表、常用汉字总表、汉语常用语词表、异形词整理表、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工具书使用等知识。现代汉语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种文体的写作技能知识。初中语文教材选用范文也应由文学作品改革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识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普及知识。语文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要将文学知识改革为科普知识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使其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缘故。同时,可将现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内容合在一起,另外作为一门新的科目,不妨称之为文古科,文古课只作为副科。

三、外语课教学方式改革

外语是我们学习外国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语课是技能型科目,教学难度大,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国小学初中的外语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而现行的外语课教学方式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外语教学要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初中外语教学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半双语教学就是指非外语课教学要渗透一部分外语教学内容。

(一)小学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外语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即小学毕业生应具有最简单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水平,小学应从一年级开设外语课。小学外语教学应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即学生不接触外语书面文字,只通过情景教学,以听说认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应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可通过模仿、操练、记忆等方式学习外语。特别地可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唱歌、跳舞、游戏、对话、朗诵、简易戏剧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寓外语学习于娱乐之中。小学生毕业后的外语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进入初中再学习外语书面文字用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初中外语教学水平,可考虑在我国初中非外语课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即让每一门非外语课都负担一部分外语教学任务,从而可大大改善外语教学语言环境条件。如何实现半双语教学方式,可初步设想如下:

1 对于初中所有非外语课来说,各科的课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对应的双语印刷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每见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联想到其对应的那句外文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间对应的书面翻译能力。同时,初中一年级所有非外语科课文中的外文单词都要注入相应的读音音标,这样又可使学生每见到一个外文单词都能念出其读音来,每见到一句外文都能说出其对应的那句外语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2 对于非外语科来说,根据各科授课时间长短,可规定每科都要教授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单词100至500个和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口语20至100句。教师可在课堂上用外语致开场白和作自我介绍,可用外语板书有关本科内容的专业术语(例如数理化学科中内容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推论、结论、命题、公式、方程等专业术语),也可以用外语来解释本学科专业术语,还可以用外语来念一段本学科课文,也还可以在每堂课教会学生一两句有关本学科的外语口语。这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极大地扩展其接触外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改善了外语学习环境,也就可大大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3

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近代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时期(1902—1949)

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始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的京师同文馆.同文馆内设英文馆、俄文馆、法文馆、东文馆等,聘请外国人教习外语,培养外语人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并于京师大学堂。外语(主要是英语)正式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年,清政府仿效日本,废科举、兴学堂,制定并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中学堂均开设外语课。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废除了封建帝制,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随之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又于1913年颁发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此后一直延续到1922年。在这整整二十年间,就外语教学来说,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1.课时比较多。《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五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444课时,每周课时为8—8—8—6—6,《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四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056课时,周学时为7—8—8—8。

2.教学目的比较侧重培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不重视培养口语能力。

3.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由词类而句法,注重定义解说的教学方式。语音方面主要教字母和拼音,绝少涉及语音语调。

4.教材最初采用外国课本或教会人士所编的书籍。后来才逐渐出现一些中国人自编的课本。一般地说,这些课本程度较深,古典文学片断占较大比重,词汇量大,学生很难学习。

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变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始终没有重大改变。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

1.课时趋向减少。1933年规定外语课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1,080学时;1936年规定初中每周4学时,高中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972学时,1948年减为3—3—4—5—5—5,六年间约800多学时。

2.学习和引进西方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的新理论。语法翻译法的地位受到挑战,直接法在教会学校中普遍采用,并为部分公立、私立学校的教师所接受。不重视口语教学的现象有所改变。也有一些人进行了一些实验和研究,如张士一等人倡导试行直接法等。

3.语音教学逐渐被重视,国际音标得到逐步推广,以代替韦氏音标或牛津音标。

4.关于教学目标,初中阶段注重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高中阶段则依然着重培养阅读能力。

5.教材品种较多。中国人自编的教材比外国人编的教材更适合中学生实际,其中林语堂编《开明初中英文课本》流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除一些英语课本以外,还有多种语法书、注释读物等。

6.学生接触外语机会较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外国历史、地理等课一般都采用外语原版课本。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英美电影、报刊、用英语书写的商业广告等比比皆是,学生耳闻目睹英语机会较多。

二、五十年代初期到中期(1950—1956)

这一时期正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大批英语教师改行。由于中学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特点有:

1.课时锐减。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仅在高中三年开设外语,每周四节课,三年间合计只有408课时。

2.外语课以苏联凯洛夫的五个环节作为教学的固定模式。教学方法以苏联的自觉对比法占统治地位,强调外语和母语的对比。重视母语的作用,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

3.要求偏低。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高中俄语和英语教学大纲草案,俄语只要求掌握1,000个左右的单词,英语要求掌握1,500个单词。听说读写的要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由于工作上.的失误,这一时期的中学外语程度只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

三、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1957—1960)

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及时发现前一时期外语教学工作上的失误,决定加强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工作。1957年教育部决定,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学从当年秋季起恢复初中外语课,每周三课时,英、俄语可各开一半。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英语的开设还.可多于一半。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恢复初中外语并逐步加大英语比重,但由于1957年起开展反右斗争,接着频繁的各种政治运动,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实际上英语教学仍未恢复元气,水平仍然很低。

这一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是,教学方法仍然没有摆脱自觉对比法的影响,在“左”的路线干扰下,强求教材内容与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相结合,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编写教材,致使外语教材背离了外语教学规律。

四、六十年代初期到中期(1961—1966)

1962年起,中学外语教学开始出现新局面。外语正式列为高考项目,成绩计入总分。此后,考生外语水平逐年提高。1963年教育部又重新修订和颁发了中学外语的教学大纲。

这个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是:第一,增加了课时,六年间共有1,236学时,平均每周有六课时。这对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时间保证。第二,教学目的比以往明确:“中学外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外语工具,具有初步阅读外文书籍的能力。”教学要求比以前提高,六年要掌握3,500—4,000个单词。第三,加强了外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我国外语教学引进了“听说领先”法(实际上就是听说法),开始强调使用直观手段教外语,外语课堂上开始使用录音机、幻灯机等现代外语教学手段。所有这些有助于积极克服人们常说的“聋哑外语”的缺点。

五、六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1966—1977)

这一时期是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学校课程中又一次取消了英语课。“文化大革命”前使用的英语教科书,和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一样,受到批判,并被禁止使用。七十年代初,中学陆续恢复了英语课。但是,课时减少,教材并不是按外语教学的科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编写的。英语课,过分强调所谓“思想教育”,整堂课几乎一半时间用汉语进行回忆对比,或大批判。这一时期,中学英语水平降到了极低点。

六、七十年代中期至今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4

一、科学识字,实现高效识字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曾提出组块的概念,他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科学识字”主张依据汉字的系统性,发挥偏旁部首“举一形而统众形”的系统性作用,“以一字带多字”,为识字教学实现“耗时少,效益高”提供了可能。

如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8》,我先依照汉字科学解析偏旁“青”的音形义,再识记由“青”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的形声字“清、睛、晴、情、请、蜻”,在学生了解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这个构字规律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拓展认识了许多与“青”偏旁结合字,如“精、靓、倩、婧、氰、静、靓、靛、猜”,此法将这些字统起来成为一个“组块”,既是利用了汉字的系统化特点,也是遵循了心理学的记忆规律;既提高了识字量,也使小学生理解到了汉字的构形特点,有效地迁移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提高了科学地识字能力。

二、科学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关于识字教学,崔峦先生曾这样说过“要让学生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愿望,就自觉地记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指出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要“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而“科学识字”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2011年10月,在福建省第九届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厦门市集美小学林佩菱老师执教的《红领巾真好》一课,充分体现了“运用汉字学,实现轻松趣味识字”的理念,给我们以很好的示范。

如教学字形复杂的“牌”字,林老师先告知学生“牌”是一个形声字,接着以图字结合的方式,形象地演示“片”字的来由:

(木)(片)片

师:“片”字就像劈开的木片。你们猜猜,带有片字旁的“牌”指的是什么?

生:扁扁薄薄的木牌。

师:是这样的。人们在牌子上写字做成各种牌。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门牌、车牌、扑克牌……

林老师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清常见偏旁(即形声字的形旁)的来源、类属意义,渗透形旁在形声字表意上起主体作用的常识,形象、直观,识字效果自然轻松高效。

而根据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x”的特点,对于本课中的“巢”,林老师把它变成一幅画:巢

师:鸟巢就是鸟儿们的窝,老祖先造的“巢”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上有个鸟儿的家――巢,巢的上方露出三只伸长脖子的幼鸟,所以楷书上的三个折笔就代表――(众生答)三只小鸟。

师:小鸟儿可能在做什么?

生:小鸟在等妈妈捉虫给它们吃。

生:它们可能在探头观赏周围的美景。

师:小鸟是那么弱小,我们可不能伤害它。你想怎么帮助小鸟呢?

生:如果有人要打鸟,我一定阻止他。

师:你做得对,我们帮小鸟夸夸他。(众生:“‘红领巾’”真好!)

生:我也要在木牌上写字提醒大家爱护小鸟。(众生:“‘红领巾’”真好!)

生:我曾经看见一只喜鹊宝宝从巢里掉下来,我就把它送回巢里。(众生:“‘红领巾’”真好!)

图字结合,凸显象形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有趣演变过程。如此教学,汉字在学生眼里不再是机械般的笔画组成,而是栩栩如生的图画。“巢”字形象地将雏鸟在巢中盼母归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幼鸟的怜爱之情、争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豪情油然而升,很好地辨明了难记字,又生动地帮助理解了课文,真是一举多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实验者,我也常常在教学中运用汉字学知识指导学生识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镜头一:指导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习《认一认1》(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人、口、手、足、舌、牙、耳、目”等象形字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实物――图形――文字”的转化过程,引导孩子了解我们祖先造字的原理,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孩子们开心极了,整节课他们兴趣盎然,识字效果极好。课末,一位女生陶醉满足地呼出一句话:“老师,汉字太美了!我们的老祖先太聪明了!”

镜头二:学生经常混淆“既”和“即”。我运用汉字科学来解析:

即,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食器形,右边像一个人跪坐在食具旁准备进餐形,本义是靠近食器,准备去吃东西,引申为快要,将要,如:立即,即将。

既,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为,左边仍是食器形,右边像一人吃完饭扭头掉转身体形。本义是吃罢,吃过,后来引申为“完成,完毕,已经”的意思,如:既然,既成事实,既来之则安之。

将有趣的汉字变成一幅幅形象直观的图画,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对汉字进行形象、生动地解析,学生不但印象深刻,避免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而且识字的过程轻松愉悦,兴致高昂。

三、科学识字,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识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识字教学中文化性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新课标》也强调识字教学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传承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深厚感情。”只有科学的识字,才能够传承科学而正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识记“寒”时,这样教学:

出示“寒”的金文字形“”,讲解道:“宀”是房屋,中间是“亻”和他的脚;人前后左右的“屮”是“草”,用四个“屮”表示草很多;下面两短横是“冰”。屋里的地上结冰了,可见房屋里有多冷啊!人的脚踩在地上,身上该有多冷啊!尽管人m曲在室内,身上裹着很多草,但是还是很冷――这就是古文字的“寒”。后来,汉字逐渐笔画化了,楷书“寒”字仍保留了“宀”、“冫”(冰)字形,却用三横两竖两撇表示人和御寒的草。

又如,学生常将“初”的部首写成“礻”(示)旁,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出示“裁缝持剪刀裁布料”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初”字由“衣”“刀”两偏旁构成,以剪刀裁布表示做衣服的开始,本义是“开始”。接着请学生用“初”组词(如:初一、初二、初三、初四……),之后出示日历表,让学生找出农历五月的初三、初四,并讨论“初三、初四”表示什么?(农历每月开始的第三天、第四天。)学生立刻明白:初,与衣服有关系,于是再不会误写。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开展综合性教育是适应语文教学的最新方式。在初中语文中进行综合性教育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展开,协调语文教育和其它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和协调发展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正确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语文的知识性学习为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调查、实验、交流等实践活动,并对其他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对语文产生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树立语文教育的观念,与生活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教育,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自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能力、情感、价值的全面培养,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进行重视,只有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有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以语文的特点为基本的参照,将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作为必备性质。因此,在对语文的学习中,针对语文的综合性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全面优化。所以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抓住语文综合性的特点进行学习,对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语文的综合学习中,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学习,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兴趣和能力进行逐渐的培养,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于追求价值的多元化,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价值等。

(2)合作性。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中,教师鼓励学生间进行竞争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实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集体性的探究活动是其特点之一。

(3)自主性。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学目标由教师进行制定,教学步骤也只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确定,这样学生就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学方案和目标是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的,学生设置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研究,表现出了综合性学习自主性的特点。

(4)实践性。实践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进行自我实践活动,对学习所需要的资料进行自主收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在改革中,教师要利用改革的形势改变自身以往的教育观念,加大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力度,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而方法,加强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效率。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目的,教师要进行研究和掌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教师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特点较明显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保证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作用能够良好的发挥。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基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和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教学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内资源是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课外资源是指各类实践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于实践的注重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积累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的设计,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教师要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行培养。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主动参与,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学习过程进行感受和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拓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性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施,将理论和知识相结合,改善语文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潘静.基于时效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初探[J],江浙教育科学,2008(1)

[2]王水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中教师角色重构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6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段招生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优质发展。

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1.年,我县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学业考试的对象为年读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和参加年高中段学校招生的其他同等学力考生。

3.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体育。各科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测试20分)、科学160分、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80分、体育30分(详见《县年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实施细则》)。其中语文、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卷中地方课程内容各占5分。学业考试各科满分总分值为630分。

4.学业考试时间安排

6月11日上午:语文9:00—11:00

下午:数学13:30—15:30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16:10—17:30

6月12日上午:科学9:00—11:00

下午:英语13:30—15:10

5.学业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市招生办统一组织网上阅卷并成绩,县招生办统一组织考试。

6.学业考试(文化科目)形式:

(1)语文、英语、科学实行闭卷考试,英语考试加试听力。

(2)数学、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

(3)各科考试均不得使用计算器。

7.初中毕业生的毕业资格,由学校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进行认定。学业考试成绩不及格学生的比例应当控制在5%以内,学业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由所在初中学校自行命题并组织补考。

8.凡持有残疾证的听力残疾学生,经本人申请,县教育局认定,可以免外语听力测试,听力残疾学生免外语听力测试考生的外语成绩按以下公式计算:

听力残疾学生外语科考试成绩=该考生外语笔试部分得分×(1+规定的听力部分满分值/规定的笔试部分满分值)

三、综合素质评价

1.综合素质评价以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领导审核确定。

综合素质评价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审美与表现等四个模块。

测评等第分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合格与待合格)。各项目的a、p、e三等由初中毕业生所在学校评定,a等由县教育局按规定程序审定,以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3.在外借读回原籍报考的考生综合素质测评等第由借读学校负责提供,并将审定后的评价结果给考生报考学校;往届初中毕业生在原毕业学校参加综合素质评定。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详见《县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综合素质等级认定的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同时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条件。

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报名

1.符合下列条件者准予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报考普通高中年龄一般在16周岁半以下(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以后出生),本县户籍;报考职业高中、民办高中、中专(包括“3+2”)、中技的户籍、年龄不限;外地民工子女可凭《暂住证》在就读学校报名;

(4)身体健康。

2.下列对象不得报名

(1)高中段学校的在校生;

(2)初中段学校的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者。

3.中等艺术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的招生对象仍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4.报名时间:按市统一时间。

5.报名地点和办法:符合报考条件的应届(含在外地借读的籍考生)、往届初中毕业生持户口簿(或户籍证明)、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证明)在户籍所在乡镇、街道初中报名点报名(应届生学区划在哪个初中就读的,就在那个初中报名),报名点应对考生进行报考资格审查。不按规定报名点报名的考生,取消其指令性招生计划录取的资格。

报名时考生须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符合政策性加分条件的考生还须交验原始证件,并交复印件。

6.凡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和参加年高中段各类学校录取的往届生及社会考生均应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报名。

五、填报志愿

1.全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行考生自主填报志愿。

第一批志愿为中学(定向计划)。

第二批志愿为二中、三中、中山中学,考生可填报其中一至三个学校志愿。

第三批志愿为“3+2”学校、普通中专。

志愿一经上报输入计算机(一式三份封存)任何人不得更改。

2.县职技校、景濂中学、建华中学、仙华职校招生由学校自主组织报名、录取。

3.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13日,逾期不再补报。填报志愿地点在各中考报名点。

六、综合素质测评等第汇总和学业成绩报告

各初中经最后审定的综合素质等第结果,于年4月29日前上报县招生办公室。学业考试成绩由招生办发放到各初中,由学校通知考生,考试成绩不公布。考生对成绩有怀疑者按招生办规定时间上报核查。

七、招生录取形式

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积极探索优质高中定向录取、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录取、特长招生等多元化的高中段学校招生方法,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录取形式为:

1.综合录取

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等第认定的结果进行录取。

2.保送录取

根据《市年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金市高招委[]2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年中学继续实行自主招收“保送生”招生办法,招收200名经初中学校选拔推荐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录取在学业考试前完成;已被中学录取的保送生不再参加学业考试,其人数为学业考试成绩优秀人数,成绩以全县学业考试前200名的平均分计入各校。保送录取办法由中学具体实施。

3.特长录取

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推荐录取进入高中段学校学习。

推荐录取的条件为:

(1)初中阶段参加市(地)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获个人前六名的考生或团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含市布局在本县的重点项目);初中阶段参加市(地)级及其以上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考生;

(2)初中阶段参加市(地)级及以上正式艺术比赛获个人前三名(或一等奖)的考生或取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考生;

(3)初中阶段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省二等奖及以上的考生;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及以上的考生;

以上各类比赛获奖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参与组织方有效,其中(3)条中两人及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姓名)有效。

特长录取计划中学、二中、三中、中山中学各限招5名;符合特长录取入学条件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填报特长生推荐入学申请表,经所在学校审核、公示,于4月29日前报招生办,招生办在5月11日前,将经审核符合推荐入学条件考生的《特长生推荐入学申请表》按考生志愿给相关高中,由高中招生学校择优录取。预录取名单要在特长生毕业学校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报招生办审批。特长生录取的实施办法由各高中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报教育局审批。

4.定向录取

为推进素质教育,有利因材施教,适当照顾教育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中学继续实行定向招生,定向招生计划341人。定向招生人数根据各初中本县户籍的应届学业考试报考人数、应届学业考试成绩优秀人数、应届学业考试成绩良好人数、应届学业考试成绩合格人数按1:3:3.5:2.5的比例分配给学校。应届考生的20%为优秀,应届考生的70%为良好,应届考生的90%为合格。借读生回户籍所在地初中报名并参加浦中定向录取。

5.烈士子女可按照其志愿安排入学。

八、政策性优惠加分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2至4分投档。

(1)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双农独女户”家庭的考生加4分投档;

(2)已施行绝育措施的“双农二女户”家庭的考生加2分投档。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5分投档。

(1)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

(2)少数民族考生;

(3)港、澳、台籍考生;

(4)驻浦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10分投档。

(1)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从事舰艇或飞行等艰苦工作的现役军人子女;

(2)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公安干警)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公安干警)子女(可以直接升入职业高中就读)。

同一考生如符合同一条中多款的,不能累计加分;同时符合多条的可累计加分,但以19分为限。

符合政策性加分条件的考生,须凭原始证件,经所在初中学校审核、公示后,由初中学校于5月20日前报教育局,由教育局统一审核,并报招生办,不按时上报的按自动放弃处理。

九、高中录取

1.录取原则

(1)必须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志愿、适者录取的原则;

(2)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在统一划定的综合素质评价最低要求和学业考试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录取。

(3)中学只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4)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的招生计划不得突破。招收择校生必须严格按省、市有关文件执行。

(5)不得对同一考生进行重复录取(包括择校生)。

2.录取操作规程

(1)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前置运用

①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指令性计划的考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等第应达到2a及以上且不得有e。

②要求升入其他各重点普通高中、重点综合高中指令性计划的考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等第应达到1a及以上且不得有e。

③要求升入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高中的考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等第应达到3p及以上。

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达到上述规定要求的,根据考生志愿按学业成绩择优录取。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后置运用

学业成绩相同考生的录取顺序为:初中阶段被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初中阶段获县级及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3)投档比例

根据县教育局确定的分数线和下达的招生计划及考生填报的志愿,按1∶1的比例给招生学校投档。

(4)投档原则

第一志愿生源充足,且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高的学校先投档录取。第一志愿生源不足,且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低的学校后投档录取。

(5)投档级差

第一志愿落选的考生,其分数高出第二志愿学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15分的,第二志愿学校给予投档。第二志愿落选的考生,其分数高出第三志愿学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30分的,第三志愿学校给予投档。出现考生第二志愿减15分投档成绩与考生第一志愿成绩相同时按实际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以此类推。

(6)平行分处理

在录取过程中,如遇到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后置运用后学业成绩仍相同但按计划又不能全部录取的情况,根据下列顺序录取。

①按语、数、英总分择优录取。

②语、数、英总分亦相同,按语文成绩择优录取;语文成绩亦相同按数学,数学亦相同按英语,英语亦相同按科学,科学亦相同按社会·政治择优录取。

3.录取批次、时间

第一批录取中学的定向生、择校生新生;

6月20日左右,中学定向生录取,

6月22日左右,中学择校生报名、录取。

第二批录取二中、三中、中山中学指令性计划新生,录取时间为6月24日左右。

第三批录取二中、三中、中山中学的择校生:

6月25日左右,二中、三中择校生报名、录取;

6月26日左右,中山中学择校生报名、录取。

4.录取工作的其他规定

(1)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各批次录取的分数线由县招生办公室提出,县教育局确定,向社会公布。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择校生招生办法由各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方案,报县教育局批准,县招生委员会备案,向社会公布。

(2)普通中专、“3+2”学校录取分数线、录取时间由市招生办确定。

(3)外地引进人才子女与本县考生同批次录取,外地其他考生参加第二批、第三批高中录取。

(4)被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必须按录取通知书的规定按时办理报到、注册、缴费手续,逾期不办且无正当理由的视为自动放弃。

(5)为防止择校生录取中将其他学校已录取的考生重复录取,考生凭中考准考证原件缴纳择校费(准考证暂存录取学校)。

十、严肃纪律、规范操作、阳光招生。

1.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和监督制度,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2.任何高中学校不得超计划招生,招收择校生必须严格按省、市“三限”文件规定执行。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助;活动心得

在镇中心学校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参加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互助教研活动。在镇中学、一小、二小,分别听取了《樵夫,别砍那棵树》、《我最好的老师》和《一夜的工作》三堂课的课堂教学,并参加了课后的讨论与交流。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将本次活动的一些体会诉诸笔端,借以达到与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无论是初中教师的授课,还是小学教师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完成、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和取得的教学效果来看,都能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相应的要求。这表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是较为扎实的。明显可以看出,三位教师都在课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对教材的钻研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上都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能本着“生主师导”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细致地进行了甄别选择。因此,单从这几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几位教师的课都是不错的。精彩的是在教师的课后讨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站在一线的教师们经验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假如要谈到做好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衔接,达到提高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都应该正视当前在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借此罗列现象之机,谈点自己不成熟的感受。

一、学生汉字书写杂乱,欠规范

汉字书写是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考查中很重要的一个版块,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书写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初中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强调,不断训练,但是对于学生已经养成的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和无所谓的心理意识,加上初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能在初中纠正过来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学都应该重视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好书写的入门关,动员家长的广泛参与,从而形成从家庭到学校的交互影响,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这对促进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发挥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回答问题无法掌握中心

我国古代学者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使学生潜能和材质的培育者。教师的启发诱导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以实际的学习实践为检验标准。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会发现一个在七年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后,语文学科成绩普遍会比小学差一截。这种分数上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短缺?这与学生缺乏正确的答题思路,没有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都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无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在小学阶段,所有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时,都应该密切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要密切关注学生解答阅读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语言运用、思路训练、方法技巧等角度出发,做好引导教育。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引导教育绝不是固化学生的思想,而是在充分开发学生思维基础之上的一个简单统一。它可以避免学生的答题思路混乱、语言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准确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首先养成相应的教学习惯,将其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必要的学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而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教学短板。

三、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考点意识薄弱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学科教学确实应该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每一位语文教师也应当在遵循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围绕着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展开教育教学工作。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了对语文知识考点的渗透,语文学科的学习就缺失了其工具性这一特征。语文教师要根据所处地区相关学科知识考查的要求与规律,掌握相关的知识考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仔细阅读新课标,了解并领会新课标,从而更好地梳理学科相关考点,形成教师自己的较为系统而又与所处地区实际需求相吻合的考点体系。再从课标和考点出发组织好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并做好相关的课余辅导和训练。学生在这样长期的、有意识的思维和能力的影响和训练下,就会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次的语文学科教学互助活动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其实都已经具备了相应课标和考点意识。教学中有新课标的渗透,有考点的体现。但是,这样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日常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否能将自己的意识习惯转化成学生的意识习惯,却是这次学科教学互助活动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深深的思考。值得每一个站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学科常规教学工作。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8

《河北省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是在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意见的精神指导下,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全面阐述了中考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试卷结构以及难易程度的比例,深入研究学科说明,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重点和难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避免复习中的盲目性,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学科说明》的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说明》明确了中考的性质:初中毕业升学语文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在学习方面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语文学科说明》中明确了我省中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突出三个“有利于”,即本着“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改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等,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

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期待落实的目标

《语文学科说明》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加强语文积累不是孤立、机械地记忆活动。要想搞好语文积累,记忆与理解、感悟与鉴赏等环节的联系必须到位。由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等。

首先,在文化积累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和积累语言。

其次,新课程拓展和渗透整合了课程与其他教学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校外。同样,语言的学习资源也应该拓展,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除教材外,语文学习资源还应该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中注意各种生动语言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多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增长见识。

三、《语文学科说明》提出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阅读和表达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分比过去更大了。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大幅淡化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了阅读与表达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强力调整,明确提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当前语文中考高扬阅读和写作两面大旗,可以说是近年来语文学科开展课程改革,推进中考改革的结果。

(一)、文言文的考查会得到强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减轻文言文在试卷中的分量。还会有如下几点变化:一是重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采用整篇文章的形式考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从课外选材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三是加大文言诗和文的考查的深度和广度。文言考点不会都集中在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理解、基本意思的理解等几个方面,考查还会涉及到品味、鉴赏和拓展等考查方向。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应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体现理解探究、迁移拓展的考查特色,突出当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阅读能力以语段和文章阅读的方式考查,选择阅读材料会注重其熏陶感染功能,突出人文性,在强调选文的文学品味、审美品位、文化品味的同时,还会打破过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阅读的格局,作为阅读选文的文章,不再追求文体的典范性和代表性,也不追求三种文体的全面考查。

选文会表现出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时效性。要求选文传递的智慧和理念,要能给人以洗礼;反映的问题要能切中时弊,给人以警醒;所表达的情感要真切浓郁,给人以熏陶;描述至美的自然或境界,给人以愉悦;传播丰富而新颖的信息,给人以宽阔的视野。

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表达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和体验,并重视考查学生的初步阅读鉴赏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语文学科说明》要求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追求写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情到真处方动人,著名的作家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感人的作品来呢?

首先是指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从寻常小事入手,捕捉自己心灵的细微触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抓住它,叙述出其前因后果,描绘出妻令人感动的具体细节,这样,饱满的感情、开放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都会使其文章妙笔生花。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9

[关键词]化学用语学习困难三重表征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

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图1:氯化钠的三重表征图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

初三语文学科特点篇10

一、初二语文的特点

在初二孩子们的语文开始呈现天上地下的差距。这主要体现为初二语文的难度增加,很多同学感到学习不再像初一时那样得心应手,再加上新学科物理的出现,孩子的学习精力被分割去很大一部分。于是,一部分同学就得过且过,靠着小学的底子支撑,慢慢地就与其他同学拉开了差距,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受到打击,成为了“地下”的一批学生。

初二语文在北京语文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进行了分析,单拿现代文阅读一块来说,抒情散文和议论文都是初二下学期要接触的重要文体,也是中考必考的三大文体之二,20xx年-20xx年北京中考中,除了20xx年考查的是小说之外,其余年份考查的均是抒情散文,议论文更是年年必考,而考查题型已渐趋向固定化。所占分值达到23分。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两类文体的学生来说,如果不针对题型进行专门的训练,语文阅读绝对会成为拉分的关键。

二、寒假是优秀学生的黄金时段

很多优秀学生知道初二是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结合点,都会选择在寒假继续进行学习,从而在春季学习和即将到来的初三中取得绝对的优势。

(1)寒假的复习

初二的上半学期即将结束,通过期中考试可以看到学员在阅读和写作中欠缺较多,即使是基础知识部分,也成为拉分的重要原因,寒假充裕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把上半学期中的漏洞进行很好的弥补。要知道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有可能会在中考被考察到,所以在初二把基础知识打牢,也就意味着你在初三阶段可以在语文方面稍微喘口气,能够抽出更多时间来兼顾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2)寒假的预习

初二下学期语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课程的内容(抒情散文和议论文)更加难以理解,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一点对初二学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下半学期知识的提前学习比对以往知识的复习显得更为重要。提前学习已经不再是一个秘密,这已成为北京初中优秀学生的必修课,如果还按部就班的跟随学校进度学习的同学在初二下学期就相对落后了,更不论初三。

如果上半学期整体学习得还不错,那么应该把重点放在抒情散文和议论文阅读上,特别是抒情散文的赏析题和议论文的论证过程题,最好做到每天练习一道题目,针对类型题进行方法归纳。因为这两类题在中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五年的中考阅读分值最高的两道题都以抒情散文的赏析题和议论文的论证过程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如:20xx年北京中考现代文阅读《忆冼星海》的最后一题(原题如下),就考察同学赏析题的解题方法。这个题目让很多同学有话可说,但很难答满分,原因就是赏析题难度很大。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是很难在中考阅读中答成满分的。

15.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字)(6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到:要想领先初二下学期乃至初三总复习,今年的寒假必须做好规划,认真学习。

三、22小时的语文学习规划

有些学生学习毫无计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这是很不好的。高尔基说:“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所以寒假期间,合理安排语文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尤为重要。孩子们要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自己语文的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版块的学习状况。再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上文中已经提到,寒假重点应该放在提前学习春季的知识上。而春季的课程中与考试紧密挂钩的,最重要的知识有三块:抒情散文、议论文、文言文。

有关初二寒假学习计划2

一、初二数学的特点

初二数学是拉开学生差距的核心原因。这主要体现为初二数学的难度骤然增加--随着全等三角形和函数这两块知识的引入和不断深化,很多同学感到学习数学不再像初一时那样得心应手。于是,一部分同学能够在初二继续保持领先,最后成为中考中的胜利者;而另一部分同学却慢慢的被拉开差距,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受到双重打击,对于理科学习感到越来越恐惧。

学而思初中学科对于西城某重点中学的两个初三班级同学的成绩进行了分析,如下表,初一的时候大家的成绩比较集中,分数达到优秀(90分)的占80%以上,成绩最差的也在80分上下;而初二时的优秀率只有50%,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只能拿到60多分;初三时还能保持优秀的同学不足30%,较差的同学在考试中已经在及格线之下。

二、领先初二下期,寒假是优秀学员的必争之地

根据很多优秀学员的学习经验,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众多优秀的学员都会选择在寒假继续进行学习,从而在春季取得一定的优势。

(1)寒假的复习

寒假充裕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把上半学期中的漏洞进行很好的弥补。如果上班学期整体学习得还不错,那么应该把重点放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上,特别是构造全等的题目,随时都不应该放松警惕,最好做到每天练习一道题目,每周做一次方法归纳。因为三角形全等在中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五年的中考压轴题都以三角形全等和三大几何变换综合的形式呈现出来。如:2010年北京中考的最后一题(原题如下),就考察到同学利用轴对称的思想来构造全等三角形。这个题目让很多同学在中考时都放弃作答,原因就是全等构造类题目难度可以出得很大。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是很难在中考中完成这类题目的。

(2)寒假的预习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下半学期知识的提前学习比对以往知识的复习要更加重要。其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初二下期大多数学校的进度会加快,要求同学也能提前进行预习;

(2)初二下期的知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寒假学习完初二下学期的重点内容,在学校讲课的时候就可以顺利听懂,在课外就可以进行专题训练,提前攻克期中、期末甚至于中考中的核心难点。

(3)提前学习已经成为北京初中优秀学生心中共同的秘密,而按部就班的跟随学校进度学习的同学就相对落后了。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便能轻易得出一个结论:要想领先初二下学期乃至初三总复习,今年的寒假必须做好规划,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