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2:28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联化归;课堂实践;提升理念

随着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启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了中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目前,在经历了众多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讨论后,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界定了以下六个要素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1].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体,六个要素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互相关联、互为促进的,在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中,应强化它们的关联意识,在诸要素的解题运用上实现整合化归.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对而言更为内核的要素,在解题中有着统领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思考及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就数学核心素养生成谈点粗浅看法.

一、强化关联意识实现整合化归

中学生数学能力的体现集中反映在能否成功解题上,而这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取决于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掌握和方法的熟练运用,更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思维上的整合、化归与迁移能力.同时,学生个体的态度、信念、意志等在成功解题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认识到解题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上,就很有必要调整观念,尤其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素养培育意识,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真正将“讲授为中心”转变为“自主探究为中心”,将“知识为本”转变为良好知识载体下的“核心素养为本”.强化关联意识,引导化归整合.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笔者开展了课堂教学实践,现摘录一节课堂实践案例求教于同人.

(一)课堂实践案例

教师:转化为图形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化归为研究相切时的情形.很好,可以看出你的数学运算能力也很强.

教师:以上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就没有更简洁的方法了吗?

学生8:老师,从条件中,我观察出不就是f(x)=x吗?这只是看出来的,不严密.

教师:f(x)=x,是偶然的吗?大家回顾一下何时f(x)=x?在什么知识点上?

学生9接答:可以化归为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f-1(f(f(x)))=f-1(x),f(x)=f-1(x),单调函数的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不重合且有交点,只须讨论x=f(x)y=x的解)

学生10插话:老师,我可以证明.

记f(x)=t,则f(t)=x,若t>x,则由f(x)=单调递增,

f(t)>f(x),x>t,矛盾.

若t

t=x,

f(f(x)))=x?圳f(x)=x,=x有解,得a≤.

教师:很好,你的逻辑推理很棒,不过运算中还是要先考虑定义域哟.

(二)案例中核心素养培养生成的解读

核心素养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编写、课堂改革、学业评价改进等,这其中根本的还是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真正观念改变.案例中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整合化归、核心素养诸要素的互相关联上给予必要引导,比如学生2更多地体现逻辑推理思维,学生3、4、5、6更多侧重于观察与数学运算,学生7更多的是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学生8、9将具体问题抽象为一般问题,学生10则更多是逻辑推理论证.其实,笔者课前对此题的各核心素养要点已有研究,特别是在互相关联上已了然于心,但真正课堂中,学生讨论出现的一些方法还是出于事先的预料,由此笔者认为构建生动活泼的自主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师有意识地在各要素上加以引领,如此将是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成的.

二、突出统领要素提升理性思维

核心素养六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交织,但在不同的解题中所起作用却各有侧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逻辑推理思维在六要素间明显处于内核位置,在解题中具有统领地位,张奠宙先生在《数学教育学导论》中也指出:数学素养“就是数学思维能力,亦即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核心则是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教学实践中,笔者常提的一个观点是解题“要想得通,做得对”,“想得通”体现的更多是逻辑思维能力,“做得对”体现更多的是数学运算能力,无疑“想得通”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很多时候它的作用是其他能力要素无可替代的.事实上高考压轴题很多时候考查的主要就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加强这一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在平时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注入更大的力度.

此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放大后转化成等比数列求和,或者是放大后使其可拆项求和,若以后者思考,应设法将n2-2n-1缩小后分解因式,于是自然想到放缩:n2-2n-1>n2-2n-3=(n-3)(n+1).

回顾本例,几乎每一步都是逻辑推理,从思路的分析,遇阻时的调整,也无一不是理性思维的体现.笔者认为,提升核心素养,应加强思维训练,突出逻辑推理核心,这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增强课堂自觉践行课标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阵地在课堂,认识到素养的生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几节课的作秀,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应把素养意识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并切实践行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尤其在课堂上应大力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重视“双基”的落实,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笔者认为即将启动的新一轮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自觉,即是否能自觉践行课标理念.在以前教学实践中,有一个课令人印象深刻: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新课,若按老方法,讲定义,讲判定,然后巩固练习,也无可厚非,但笔者在设计了学生的动手实验与思维实验后,让学生首先探究讨论线面垂直定义的合理性,结果讨论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当l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时,在α内必存在直线与l不垂直,说明l与α内的局部直线都不垂直,则l更不可能与α整体垂直,所以只有当l与α内的所有直线都垂直时,才能称l垂直于α.学生将“局部”与“整体”认识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是笔者课前未曾预料到的.一切都在教师课堂一念间,这一念其实也就是自觉践行课标理念.

数学核心素养诸要素是互相关联、互为促进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诸要素进行整合、化归,突出逻辑推理思维的统领地位,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应自觉践行课标理念,着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成,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2

【教学片段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玩过QQ或者微信抢红包吗?今天我们也来玩玩抢“红包”游戏。请你们拿出这张表格,怎么玩?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规则。1.四人一组,每个红包单价3?郾5元;2.每位同学的红包数都由另外三人出拳决定,“三二一”口令之后同时出拳,手指数就是红包个数,算出总价;3.将数量及总价记录在表格内,并在另一张表格里排序。

【评析】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它反映了统计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重视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环节的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然后把采集到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展示数据的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前提。

【教w片段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师:现在以一个小组的数据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符号意识是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数学思考、数学运算和推理的重要形式。本环节的教学,教师意在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需要,并在数学思考中通过符号表示升华其对正比例意义内涵的认知。

模型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外部世界与数学联系的基本途径,它是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凭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本层次的教学通过正比例函数“■=k(一定)”的建立,引导学生完成用数学符号建立函数来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力图固化学生的模型思想,强化学生的模型意识。

【教学片段3】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画正比例图形。

通过数据观察,路程与时间会成正比例关系吗?现在还不是完整的正比例图像,请你补充完整(图略)

2.已知x和y成正比例关系,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3.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也成正比例关系,你能画出它们的图像吗?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个性化;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那么,小学数学课程应对学生培养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呢?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如下阐述:“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以上的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应该培养的十个核心素养。弄清楚小学数学应对学生培养的十个核心素养后,每一位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思考的是每单元中我们要关注的核心素养目标是什么,然后是每节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是什么,接着在教学设计中要琢磨在哪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要培养到什么程度。通过教学,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是一个具体的数的观念。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进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而且进行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解释,在具体的解释应用中,深化了对字母表示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发展了符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开始时要有研究问题,进行探究时要异质编组,分享―对话时要面向全体,反馈巩固时要关注差异。

一、设置问题,开启学习

教师在三年级讲授《面积的意义》,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习真正发生。

任务单:把一个长方形盒子的一个面画在纸板上,得到一个长方形,你能用彩笔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1:描出的是长方形的面。

生2:描出的是长方形的周长。

探究焦点:描的边和面哪个是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启了学习。

二、异质编组,进行探究

通过学习金字塔理论,我知道探究时异质编组的重要。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三、分享―对话,面向全体

我在讲授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学习单:卡车2小时行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21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

方法1:时间相同比路程。

方法2:路程相同比时间。

思考:1.这几种方法有什么联系?结合此例,你能说出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

学生独立思考,方法如下:

a.时间相同比路程。(1)比1小时路程;(2)比2小时路程;(3)比3小时路程。

B.路程相同比时间。

学生根据“谁跑得快”这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组长组织成员分享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精彩纷呈。每人选一种方法分享,其余学生评价,反思,记录,最后组长总结。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又在合作分享中解决问题。根据学习金字塔,这样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学生记住的分别是讨论占50%,向其他人讲授占90%。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改革学科融合现状思考展望

日前,一则题为《英国决定出资3.5亿元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的新闻在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这则新闻称,因为孩子们糟糕的数学成绩,英国将在超过半数的英国小学,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此前,英国BBC拍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中国教师带的班3科全胜,尤其在数学方面,中国班的平均分是67.74,而英国班只有54.84,内心崩溃的英国人民不禁要问,怎么才能让咱们的孩子像中国孩子一样擅长数学?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性的考试中所展示的优势不言而喻,尤其在各类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更是证明了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强大。但是频频夺得“国际第一”的背后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组数据:在今年的QS世界大学数学学科排名中,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中国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十。按理硭担好的基础教育应该更能够培养出推动学科发展的优异人才,我们有理由要问,基础教育和优异人才培养是否有了断裂层?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外,是否还需要发展更重要的一些内涵?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2016年9月正式出炉。明确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关系如下图:

那么由此相对应的是,小学数学如何在“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行为之中?下面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视角下的课程现状,谈一点思考和展望,求教于专家和同人。

一、现状

(一)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共识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

如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课标解读》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1]

而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则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基本的一个含义,就是我们应当学会“数学地看待世界,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它的真正内核所在是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思维,这并非是指想得更快一点、如何能够与众不同,而是我们应当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2]

虽然存在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研究立场,对于“什么是数学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对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的核心素养和数学理解、数学思考与数学问题解决有关”“数学素养唯有通过数学学习才能习得,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收获,是数学学习独特的结晶”“人的核心素养发展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观念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其实质是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素养的解读,是对《课标(2011年版)》中“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念做出的个性诠释。

(二)顶层设计下的研究重心转移

据悉,高中教材正在全面修订中,将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并增加学业质量标准,以便与新高考方案全面对接,相互适应。教育部指出此次课程改革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二是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无论是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田慧生提到的“将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还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所长崔允t所说的“新课标与现有的课标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这四个字,既是高中新教材的重头戏,也成了2016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词”。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看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课堂教学的提升、变革是课程发展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握教学的主方向和着力点,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研究重心与主阵地。

而事实上,从教育部对高考方案教材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全国各地以“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学变革研讨、教学观摩研讨、常态课堂落实等活动,自上而下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正持续推进。如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800余名教育专家与教师代表参加,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再如在杭州举办的以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力提升”为主题的“千课万人”第二届课堂教学观摩会。小到地区、县市一级,如绍兴市教育教学院举办的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常态课堂”研讨,诸暨市教研室主办的“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研讨”学科研讨活动等,正可谓方兴未艾。

(三)整合课程后的拓展日趋丰富

2016年教育部明_提出将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并在考试大纲中增加了数学文化的内容,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从学科角度来看,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因此越来越强调传统学科相互之间的融合。而从小学数学角度去分析“整合课程”这一概念,各种版本教材的“综合实践”内容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整合”已经有所体现。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所以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由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数学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途径。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1页至第112页“有趣的平衡”,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

如北师大版四下“图形分类”中课程内容安排从“搭三角形、四边形框架”(重点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到“解释凳子加固的原理”(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再到“动手操作搭桥”(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在“操作―思考―再操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三角形特性。

而科教版科学六上教材“做框架”中课程内容从“扎一个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重点感受受力作用时哪一个容易变形)到思考“增加的斜杆起什么作用?”(联系三角形的稳定性,感受作用)再到“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操作―思考―操作”中感受做框架时三角形稳定性所起的作用。

因为两者学习思考路径和学习方式的极度相似性,完全可以整合后进行教学,其意义就在于:能够使学生获得自然世界的数学和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和科学的思维习惯,将数学思考和科学侧重于在实践中学习的特点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从而发展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事实上很多教师也在尝试根据学生的需要,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将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学习内容加以融合,以一个主题为统领,开展跨学科整合(尤其是和数学学科具有相通性的科学学科)。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

目前,一些学校的整合数学课程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整合正走向深入,他们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3]“数学学科内部的整合”[4]“课堂内外的整合”,用“学有联系的数学”的观点践行,跳出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实现由分科教学走向学科融合。又如浙江省杭州时代小学一直所倡导的数学阅读拓展课程,结合数学经典科普作品,努力和课堂教学相联系[5],关注阅读过程和结果的素养积累和动态发展,不限于原来的知识技能的巩固,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方式,“整合数学”跳出了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打通学科界限,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改变原来过于强调数学知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路径,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执行者身份,丰富了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拓展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渠道,从而在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二、思考

从实际教学现状看,顶层设计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已逐步得到社会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念需要厘清

尽管《课标(2011年版)》中有四处出现了“数学素养”这一术语,可是由于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人士的《课标解读》都没有对数学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导致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模糊。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可见,对于“什么是数学素养”的标准和界定是不同的,并且具有区域特色,但都强调数学素养的重要性。也潜在地具有一些共识,如数学素养唯有通过数学学习才能习得,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收获,是数学学习独特的结晶。中外研究者都将“素养”与“素质”聚焦到了数学方法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上。[6]英、美、芬兰、日本等国已经将跨学科的这些核心素养分解到了各个具体学科,这些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对教材编写、教师的课程实施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有了这样的研究基础和可借鉴经验,课程改革中更需要加快将“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的概念厘清,这样在课堂实践中,一线教师也就有了教学的抓手。

(二)课程内容如何实现合理调整

正如本文开头描述,我国课程标准当中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结构安排,常被欧美教育学者称道,认为这是中国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的原因。然而,由于我们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内容往往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较为抽象的学科知识,缺少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所以常被诟病为“应试教育”,而从学生的学习看,确实也存在创造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那么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保留什么?发展什么?改变什么?向国外学习什么?

其中李旭辉教授在访谈中举例:中国数学的教材目录一律都是第一章《整数》,第二章《分数》,第三章《有理数》,第四章《无理数》,按照数学概念和过程的演进来编排。而美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往往是用“第一章《John和他小狗的奇遇》,第二章《一条蛇的故事》……”这种模式来编排,每个章节围绕一些故事情节和问题情境展开,涉及多个数学概念与过程,而不是从某个固定概念出发作讲解。虽然这只是表面形式的差别,却能反映更深层次理念的特点。[7]由此可见,我国教材的结构很好地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核心重点,而美国的教材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侧重概念叠加整合。实际上美国的这种教材编排方式与我们现在探索的整合数学中的“数学内部整合”有密切联系。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整合课程”后既能保护自身已有的优良传统,又能成功借鉴一些好的经验。从而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原则。

(三)教教学理应实现专业多元

从我国现有的教师知识结构看,传统的分科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同时教师自身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发展而来的,受入职培训、专业提升等培训形式后的教师视角更为聚焦到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中,缺少再去深入研究其他学科教学的机会,缺少了联系和发展的教育眼光,当然自身也就缺乏引导其他学科教学的能力。

而教学改革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革新。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大家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8]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只是停留在呼口号学理论的层次上,那么他的教学观念转变必定是不深刻的。现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化”很难一下子转变,这对于“不同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毫无疑问会造成新的障碍。

当然,课程的整体优化与建设并不是一定要取消现在的课程分类和已有的学科,它的着力点是打破那些固有的不同学科之间界线分明的边界,是要穿越那些近乎僵化的学科与知识的界限,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9]那么如何帮助教师实现教学专业能力发展的多视角、多元化,站在“专业”的角度打通“全科”?如何让教师有意识、有能力地去进行“数学课程的整合拓展”,从而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如何实现顶层设计到课堂实践的过渡?这些都值得思考探讨和加以实证研究。

三、展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蓝图下如何践行”?由此,笔者在此“大胆设想展望”,以期“描绘美好教育愿景”,求教于专家同人。

(一)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发生转变

正如开篇提到,随着国际数学教育的频繁合作交流,我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正走出国门,成功背后的优良传统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相关研究机构所关注。同时我国的小学数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国际大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实践与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框架。如果说以前的研究是从“理论到实践”,那么可预期展望的是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将使小数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趋于大同,从而形成“将丰富的实践提升为理论”,使“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落地生根。

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必然与国家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践相互结合,协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促进课程体系发生与时俱进的发展和转变。实际上就是解决提出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而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课程内容转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多元而丰富的课程体系。

(二)相关学科深度融合,教师专业实现1+X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策略探析

前言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界的热门名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需求

目前,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以应付应试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阳光的心态和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根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

(三)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初中a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人才也是当今国家建设紧缺的人才类型,因此,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方法。还包括了数学思想以及通过数学建立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体会数学情感,形成数学意识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性

数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概念来理解数学知识,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版帮助学生通过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将知识充分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也更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应该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交代给学生,方程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很多种类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方程等。学生在了解了方程的整体概念后,对接下来学习各种各样的方程类型时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二)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数学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理科课程,很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老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不仅能将数学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中,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和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情感与数学意识,另外,很多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可以将数学作为桥梁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圆周率”这一章节的知识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圆周率的发展背景,比如现代数学计算中用到的圆周率是由南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的后7位,体现了古代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老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引导学生向数学家学习这种坚持探索知识的精神。

(三)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中有一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难免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变换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些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情景教学以及通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数学思维。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概率”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扔硬币和扔骰子,每一轮规定一个朝上的面,哪个学生扔到这个面就算赢一次,通过这个游戏计算获胜的概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为蹙额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还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高,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结论

核心素养是当代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有效渠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是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本文对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的探讨,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5+26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6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落实意义

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教育的结合教学,对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的改革成为教学发展的重点,核心素养则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可以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教学顺应时代的培养要求,促进高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讲,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人性以及人的能力进行培养,对与数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结合,是促进学生自身能力以及自身学习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因而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高中数学教育也更具实际的意义。[2]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落实策略

1.构建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创新数学教学课堂

学生通过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习,能掌握基本的社会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都有较高的培养要求,这就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更加使用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对于高中的数学教育来讲,就是对教学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观念进行落实。根据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有一定局限性,从而导致核心素养教学课堂的效果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对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创新课堂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需求性人才以及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得到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双面成长。其次,在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遇见问题时有自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技巧的提升。[3]

2.将高中数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营造核心素养培养氛围

情景教学是优化教学课堂的重要的一种方式,可以带给学生真实的体会,并且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具体讲解的知识点设定合适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⒂胧?学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统计的基础知识时,可以构建以统计为主题的情景课堂,让学生学习到认识到统计所具备的特点和具体的运算技巧。教师事先通过故事的方式构建情景,先在课前用疑问的方式引进课堂内容,如果有100本使用过的课本,让学生通过抽取其中一本进行磨损程度以及新旧程度的分析,然后通过这一样本来概括其他书的情况,让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方产生兴趣。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统计具体知识点并进行讲解,然后系统化的为学生整理和归纳之前故事中所体现的知识点并对故事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又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再例如,对概率的知识点进性讲解时,可以为先为学生讲解概率的概念,然后再进行情景构建。在生活中时常会遇见概率相关的问题,(2016年全国i高考题)某公司的班车在7:3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多少?鼓励学生在平时上学时对该问题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入概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习,既理解知识的意义又学习到知识的用法,落实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进步。

3.丰富数学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高中数学的内容是比较复杂难懂的,仅仅依靠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得教学课堂的枯燥和无聊,学生也会没有学习的激情,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因而,让数学教学课堂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是促进教学成效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教师在实际的数学知识点讲解时,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选择合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例如,教师可以设定疑问课堂,定期组织用一堂课来对学生近段时间数学学习的难点和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对问题和难点进行总结也是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判定能力,在课堂的提问也活跃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组合语言和表达能力。另外,多媒体也是丰富教学模式的一种工具,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课件,还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立体的传达数学语言以及拓展更多书本教材以外的知识,在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推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核心素养

G623.5

当前核心素养的分析研究逐渐深入,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数学的思想以及本质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综合性与整体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目标密切相关,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素养注重的使知识、能力等统一,[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识、理解等品质,使人们与周边环境发生作用而表现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数学问题,有些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并不直接,有了数学素养就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数感、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与数学直接相关,[2]数的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测量、认数以及统计等数学知识技能等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不同领域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对教材中的话、图片、例题以及习题等进行分析,[3]对知识进行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分析,了解知识技能中的核心素养,以及能够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进行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模型思想、符号意识、推理、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使其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行动以思想作为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才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外化,使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数学内容与实际情境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教师需要让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这一问题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记录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饮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升与毫升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强化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感对于科学直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数学态度以及数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也会有对数以及数运算的适应力和感受力,能够有目的的利用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点进行观察、解释,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感受数学特征。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野营的情境,让学生从野餐到野营进行玩耍,寓教于乐,通过玩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知识。[5]再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村小朋友进入到城市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城市学生到农村之后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知识中,学生可以通过万以内的数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较大数进行大小比较,能够口算几千几百加减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以及符号感。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素材,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数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强化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为主,又高于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性质、定律、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本技能有测量、运算以及画图等。[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数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引导同数相加的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渗透,同时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读法,体会乘法的含义。在数学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层次性的练习,积极转化直观图形、语言文字以及数学符号表示方法,深入的对乘法意义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书写、符号表征、观察以及操作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认识到乘法读好的简洁性,[7]使符号意识得以发展。通过图形以及实物等对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表达,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进行检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数学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活动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等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提高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在数学评价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若教师能够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的把握,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使其更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强化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核心素养的地位,将其置于课程改革中,使立德树人的目标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科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智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一――例谈数感素养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33:134.

[2]王玉.淡化细节注重本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陈敏.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5]李星云.基于笛Ш诵乃匮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8

浅谈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分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考实践

在小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能够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本文重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

一、立足教材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实践活动的展开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本领,将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都能以实践活动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

例如:在w习小学数学《小小养殖场》这节课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真实的动物,观察小动物的饮食习惯,然后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整理调查记录,分析调查结果,最后进行分组的交流讨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的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起点,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单一的,呈现的方式相对灵活,许多教材反应的数学思想、教学法则都是依附于教材的,照搬教材授课是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迁移性与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购物》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请家长带他们一起去购物,如:一支铅笔1块钱,一个橡皮5角,给老板5块,应该找零多少钱?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生活中直接取材,联系学习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逐渐在生活中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三、结语

数学的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是有着直接的关联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态度、强化数学知识、激活思维,形成一种思维与知识的二元对立模式。在这一框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态度和数学价值观,为学生创造一个提升真、善、美的核心素养培养环境。

参考文献:

数学课的核心素养篇10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的阶段,也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主要是从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面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要不断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一、D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是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还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实物的形状是圆形的,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那么圆的对称轴有几条,然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形,分别画出圆心、圆的半径和直径,进而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就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进行适时的引导,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有关圆的基本知识内容,还能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积极互动,教师多给予学生耐心和信心。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老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帮助其改正的同时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学习“测量长度”时,老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然后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教具测量课桌的长度等,这样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进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以及单位之间应该如何换算。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就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不论在教学中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在教学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联想生活中水桶、油漆桶等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在学生积极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平面图,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把用纸围成的圆柱体沿着圆柱的高进行动手操作,探究剪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为学习侧面积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对有疑问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探讨或者认真听老师讲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自主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后,自主进行课后预习,通过复习课堂所讲或者查阅相关书籍来不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学生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