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十篇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十篇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3:16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1

任何金融产品都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金融市场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互联网金融所改变的是传统金融的方式而不是金融本身,无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如何虚拟化和技术化,核心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技术,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样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的关键也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市场较传统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防范。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来自制度设计缺失、交易过程失控、风控手段缺乏和互联网应对方案缺位四个方面。

(一)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缺失

1、未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特点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的《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而制定的,已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求,如为控制传统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而设定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规定,对互联网金融的适用性较弱;对于p2p贷款、众筹融资等新的融资类业务无相关法律文件可循;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网上支付业务的管理体系,但在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支付等新兴领域,很多政策仍处于空白阶段。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旦发生经济案件,投资者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维护自身权益。

2、监管主体处于多头和部分监管真空状态。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第三方支付由央行监管,互联网基金理财由证监会监管,互联网保险由保监会监管,市场处于分业监管状态,并且没有形成互动协调机制;现在互联网企业多为跨界经营,涵盖支付、信贷、担保、保险、基金理财等多个领域,各业务之间存在着大量关联和交易,由于各监管部门只负责相应职责,因此对于业务之间的关联和交易存在监管真空;同时p2p借贷、众筹融资、网络货币等新业态尚未明确监管主体,监管信用风险更无从谈起。

(二)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的监控手段薄弱

1、对参与主体的合规性没有设定有效验证,加大了交易信息不对称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都在虚拟的电子世界中进行,使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很大。加之对于主体身份识别、信用违约记录、交易目的核查等信用风险评价要素并未设立系统的验证方案,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办理大额资金汇划时无需使用必要的安全校验工具;p2p网贷平台风险准备金不足的违规性问题无系统核查、也没有资本约束设置,目前已发生过多起卷款潜逃事件。

2、对互联网滞留资金没有实现有效跟踪,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时,首先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开设账户,之后资金才能在互联网上流转。虽然在资金的调拨过程中,依旧离不开银行的底层服务,但从业务性质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事实上从事了与银行结算类似的业务。沉淀资金往往会在第三方处滞留一两天甚至一两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大量的资金沉淀会导致其信用风险积聚;当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各银行系统账户轧差结算时,每笔客户资金的来龙去脉变得更为复杂,又相当于屏蔽了外部对资金流向的识别,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注册虚拟账户的任意主体,都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如网络洗钱)。

(三)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缺乏互联网金融市场由多边信用共同建立,网络节点交互联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整个网络。由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隐蔽性强,关联度高,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

1、未与央行征信系统关联,信用风险识别手段单一。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互联网公司尚无法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相互之间也没有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目前互联网公司信用风险审核主要依托其网络平台,信用风险识别手段单一,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凭借各自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互联网公司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多边信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技术风险以及平台的脆弱性对整个金融网络的影响不容忽视。

2、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传统信用风险分析方法难以运用。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具有无限性、广泛性、无序性等特点,海量的信用交易数据储存在网络后端的access、oracle、SQLServer等数据库中,在提取数据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被大量无用信息所困扰,造成工作量大、分析效率低下,难以作出有效分析和判断。

(四)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各种非预期事件没有系统化应对方案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市场面对的是开放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健全的网络监管、各种非预期的电脑黑客以及不成熟的电子身份识别技术和机密技术,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若爆发系统性故障或遭受大范围攻击,将可能导致各类金融资料泄露和交易记录损失。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基础架构所使用的大部分软硬件系统均是国外研发,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互联网金融设备较为匮乏,使得我国整体互联网金融安全面临一定威胁。而对于上述因素对金融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化应对方案。

二、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在全世界都面临挑战。因为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而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对各类金融业务的监管体制相对健全,体系内各类法律法规协调配合机制较为完善,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新形式,不存在明显的监管空白,通过分析总结他们的管理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

(一)美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美国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发源国,一直致力于改造和完善风险管控体系,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更加重视对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这一新渠道业务,美国政府从宏观到微观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根据互联网金融特点迅速补充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的风险控制方面,从网络信息安全、电子签名、电子交易等方面补充出台了《网络信息安全稳健操作指南》、《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安全与稳健程序》等系列规则。如《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中规定,必须事前向消费者充分说明其享有的权利及撤销同意的权利、条件及后果等;消费者有调取和保存电子记录的权利,消费者享有无条件撤销同意的权利。

2、构建严密的监管体系并建立互相协作机制。以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为例,出台了《爱国者法》、《电子资金转移法》、《诚实借贷法》等法案,并要求联邦和州两个层面,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核查手段重点对交易过程进行严密监管,最大限度减少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爱国者法》中规定,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位为货币服务企业,要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注册,并及时汇报可疑交易,保存所有交易记录。

3、设立专门信息平台,对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各类需求。随着大量金融业务迁至互联网上交易,各类高科技网络诈骗花样百出,对此,美国政府设立专栏网站,实时更新互联网诈骗、消费者权益受损等案例,开展广泛的互联网消费权益警示教育,促进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旨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消费损失;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白领犯罪中心联合组建了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消费者一旦发现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电话、电邮和上门等多渠道进行投诉。

4、微观审慎的监管。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变化,对新推出的各类产品制定详细完善的监管规则。比如对于市场新推出的众筹业务,主要是从防范风险、保护投资人的角度进行规定:首先是对项目融资总规模限制,每个项目在12个月内的融资规模不超过100万美元;其次是投资人投资规模限制,根据每个投资人的财务情况对融资规模有一定限制,比如投资人年收入或净值低于10万美元,总投资额不能超过2000美元或其总收入的5%。

(二)英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英国除了像美国一样,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内、补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进行了一些有特点的尝试。

1、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监管职能。英国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当然也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但因该部门制定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规流程较长,在具体法规流程未出台前,允许自律性较强的行业协会承担相关监管职能。如英国成立了全球第一家p2p小额贷款行业协会,已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业自律组织,协会章程对借款人设立了最低标准要求,对整个行业规范、良性竞争及消费者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充分结合现有征信体系,促进信用信息双向沟通。英国利用市场化的征信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征信体系,可提供准确的信用记录,实现机构与客户间对称、双向的信息获取;同时与多家银行实现征信数据共享,将客户信用等级与系统中的信用评分挂钩,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事前资料分享、事中信息数据交互、事后信用约束服务,降低互联网交易不透明风险。

三、管理体系构建的建议

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现状,参考国际管理经验,建议从完善制度体系、丰富风控手段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标准三方面构建管理体系。

(一)在现有框架下,补充完善互联网金融法规及监管体系

1、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速度,逐步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互联网参与主体进行约束,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制定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征制定市场准入机制;对金融交易过程加大风险控制,建立交易过程监控法规,通过现场和非现场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互联网滞留资金实行有效跟踪,对于电子交易合法性、安全性加快立法速度,出台数字签名以及电子凭证有效性的条件和标准;针对网络金融犯罪加大惩治力度,以降低网络金融犯罪案的发生几率。

2、根据参与主体特征,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管框架。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传统业务向互联网的延伸,对其监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其风险主要来自网络建设和运营等方面,因此,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可监管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建设和互联网金融运营业务;互联网企业利用成熟的互联网运营手段和技术将金融业务嫁接于互联网,其风险主要来自金融业务相关方面,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要对其强化金融关联业务的监管,并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地带。

3、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功能。2013年12月3日,央行下属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与75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这被认为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最高水准的行业自律机构,被视为互联网金融迈向行业监管的过渡性举措。行业协会可根据创新业务特点,在相关法律法规未出台前,先行设定行业标准,规范相关业务发展,在促进新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防止和缓冲风险影响。

(二)建立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

1、丰富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数据库,加快配套征信系统建设。一方面,创建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全面采集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互联网征信体系数据库,同时关联央行征信系统,对比完善互联网金融数据;另一方面,将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传递给央行征信系统,实时更新征信信息,全面共享数据库信息,为客观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

2、设立互联网金融投诉平台,掌握一手信用违约数据。可以参照美国政府的做法,由央行、公安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互联网金融犯罪投诉中心,接受消费者多渠道投诉,掌握市场真实信用风险状况。同时设立专门网站,实时更新诈骗案例,进行互联网消费权益警示教育,促进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建立面向互联网市场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一方面,以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平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甄选价值信息,并与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结合,开发综合型信用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评分机制和信用审核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参与主体多为非专业金融机构和人士,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可在数据库平台上增加信用风险自评模块,方便互联网企业通过平台数据监测自身风险能力、改进业务营运环境,完善金融网络多边信用环境。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安全标准,从根本上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我国应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现状,建立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体系,尽快与国际上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和规范接轨,使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逐步实现整个金融系统的协调发展,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此外,我国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求在数据加密、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网络防护体系,脱离在硬件设备方面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技术上的独立。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联络更加便捷,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更是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主体。近几年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得以问世,开拓了金融市场的全新渠道,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互联网也必将是各行业的未来发展主流市场,所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为金融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互联网与金融都具有强大的背景支撑,但是新起的经济形式,必将会受到来自经济市场的考验,而互联网金融也势必会在发展初期阶段遇到诸多的限制与风险,需要随时掌控市场动向,及时的规避来自各个方向的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主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金融主体,现阶段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尚没有详细的定义,但是由于其特殊性,社会各界的学者已经展开了对这种全新主体的研究,部分学者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概念分析,多数认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与通讯设备等现代化信息科技实现的资金融通的一种服务,当然这只是来自于研究学者的理解,无论是互联网领域还是金融领域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包括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与网络众筹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引其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所以兼具了高度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但同时又具备了金融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效果极为明显,存在的网络特征较多,例如,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征都比较明显。互联网金融经由互联网平台进行互动,进而形成了以用户数量来主导的新型消费经济。互联网具有的传统金融的特点表现为,虽所进行的业务是在互联网平台,但是其核心仍是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或是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所追求的是用户的体验,属于金融行业利用互联网平台而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一)对银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打破了金融受到的区域的限制,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进行金融产品的获取或者交换,且不受到时间的限制。这一优势显现出银行网点的灵活性较差。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支付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方式是在线支付、第三方支付、移动客户端支付,如此便捷的支付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银行的支付方式。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中的信贷门槛较低,主要面向于微小企业,对银行贷款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影响。基金公司希望基金交易平台能够经由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来提升交易量,使得传统因行业逐渐将业务转移至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

(二)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对已经存在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资金分配原则,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

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促使了余额宝与天弘基金的联合,其收益远超过了传统银行的存款收益,商业银行逐渐放宽了小额贷款的限制,丰富了货币市场。为调节活期存款利率逐渐降低,银行将存款利率提升,而这一举措也提升了银行的经营成本,降低了收益。使得金融体系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威胁,部分银行转投余额宝,企图环节生存困境。

(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这也是其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变现为:微信红红包。微信红包的出现,使得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益处,通过微信红包可以进行打车、支付生活费用等。支付宝。支付宝出现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不仅是各人,企业也现代也逐渐利用支付宝进行转账往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为电子商务起到了绝对的推动作用,在移动端进行商品的购物,可以直接进行支付,不需要受到限制。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来自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利率变动与汇率变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形成。现阶段,主流的市场风险度量方式主要包括风险价值法、敏感性分析法、压力测试法,其中,风险价值法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型体制,对于风险的评估,还没有相对专业成熟的手段,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现在继续解决。

(二)系统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主要受到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整个经济系统所形成影响。而系统性的风险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且负外部性较强。提升监管效率是防范互联网金融系统系统风险的主要措施,只有将监管效率予以提升,与金融稳健作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要战略目标,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才可以做到有效的降低。

(三)运作风险

按照其不同的风险来源,运作风险被划分为以下几种:内部运作风险。内部运作风险主要存在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空白领域,属于监管不全面所导致的风险形成。第三方风险。在电子商务的交易中,服务商是风险的主要存在区域,主要是源于技术支持的不健全,使得系统的防范功能还不够专业与全面,所以形成了服务商的运作风险。用户操作风险。B2B与B2C是现阶段互联网金融行业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如在操作的过程中,用户的网络环境不够稳定,则可能会出现信息的泄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大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后台支撑。

五、互联网金融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

国家政府机关需要尽快的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提升相关过程的监管力度,深入探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制度,并健全推出机制,逐渐的弥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漏洞,对已经不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予以优化。现阶段,国家政府经由在已经存在的法律中与司法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其他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具有可行性的,部分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得到解决,再进一步的完善便可。

(二)提升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互联网金融主要目的是向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或是各类金融服务,所以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风险,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做的是,做大对用户的提醒责任,对投资者进行潜在风险的告知。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首先是消费者的保护政策建立,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会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如其中的参与者带有不正当的目的,会造成公共危害。所以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互联网金融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便捷,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予以解决,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同时也能够提升机构的社会信誉。

(三)培养综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是全新的经济产业,在国内发展较晚,所以相符合的专业性人才不足,需要国家开展相关人才的培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长期有效发展。其培养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对现存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培训,使其适应金融产业向互联网方向发展的需求。创建互联网金融研讨会。创建相关的研讨会,请相关的学者与专家以及领域内的成功人士,到场对大家进行方向的指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向听众讲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风险控制等问题。对高校金融课程予以修正。互联网金融飞速的发展,加重了人才的需求,而高校金融专业正是此方向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课程中予以相关知识的传递,是最有效的途径。

互联网金融产业是基于互联网发展下的产物,具有互联网的特征与金融的特征,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主体,已经出现得以飞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其充分的满足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需求。但是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文中也对其风险提出了对应的改善措施,希望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任春华,卢珊.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治理[J].学术交流,2014,(11).

[2]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05).

[3]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缪立群,哈斯,许冀萍,等.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和监管问题[J].北方金融,2015,(02).

[4]娜米亚.浅析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6).

[5]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04).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策略

引言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1]。因此,要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严加监管互联网金融。

1.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互联网金融以网络保险、网络银行等为形式开始获得发展,我国也在这一时期推出了第一家网上银行-招商银行[2];其次,2010年前后,互联网金融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互联网金融形式更加丰富,互联网金融技术也更加发展,社交网络、大数据以及电子商务等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互联网金融市场范围内;最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过去的电子商务、社会网络等逐渐扩展为证券行业、各大银行以及保险行业,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也更加多样化,有众筹模式、p2p模式以及三方支付模式等。

2.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容易形成严重的金融风险,给金融市场和相关主体带来不利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有操作性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法律和市场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者由于内部系统、程序不够完善造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指的是借贷人没有根据履行自己的义务进行及时还款而产生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凭证无法流通、无法及时变现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放款人利益受损的风险;法律风险则是指金融机构或者平台因为对税法法律进行错误的解读而造成巨大财务损失和税务负担的风险。

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并且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采取有效监管策略,稳定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秩序。

3.互联网金融监管策略探讨

3.1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

要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正常的发展制度,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风险必须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首先,政府应该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根据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修改或者增加有关法律条例,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法律基础;其次,要求完善技术监管制度。如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要求各互联网金融主体必须披露有效信息,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和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网络投机事件的发生,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4];最后,建立健全的身份认证体系。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大多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性所引起的,在网络世界中,双方对对方的了解不够充足,也无法保证对方的真实信息。因此,互联网金融放款人员和机构必须要加强对借贷人身份认证的重视,保证对方的身份信息真实、有效,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风险,保证双方的合法利益。

3.2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仍然不够明确,这对于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十分不利,因此要求国家能够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的重视,重新确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如,政府可以设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分散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任务,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3.3创新监管模式和方法

要加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需要有关部门能够在过去监管的基础上进行监管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切实保障互联网金融的效果。互联网金融监管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即市场准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以及运作过程监管,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是预防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5]。此外,在互联网金融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给互联网金融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保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和及时地应对,这是我国政府当前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风险包括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能够给我国金融经济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小觑,因此要求有关部门要在保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创新监管方法,增强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团队.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相关问题的探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3:47-55.

[2]刘俊棋.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05:117-124.

[3]何文虎,杨云龙.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4,08:48-54.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4

2013年,我国掀起了一场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渠道、为网民提供便捷支付、为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一些高收益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大量资金,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抢夺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来源,存款数额的减少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放款、转账结算等其他经营业务进而影响其盈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冲击动摇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地位。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然而,互联网金融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除具有传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外,还有其特有的信息泄露风险、信誉风险、支付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的成因不仅来自于金融业自身的高风险性,而且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也使得风险具有扩大效应,同时互联网时代金融监管难度的加大也使金融风险更难控制。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应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建立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来从容面对这场金融浪潮值得深思。

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传统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传统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基本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经营操作程序,信用风险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对外投资失败和贷款客户的还款能力下降。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归因于银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商业银行传统风险都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银行员工的操作、严格信贷审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来预防、降低风险,经过我国商业银行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应对传统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相对健全,风险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与商业银行面临的传统风险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法律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用风险、支付风险等。1.法律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用于规范电子商务银行的法规更是少之又少。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目前唯一关于电子银行监管的法规。办法第一条指出:为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保障客户及银行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该办法所指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该办法第六条指出,金融机构应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特性,建立健全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电子银行业务管理的责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庞大的网民数量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纠纷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在支付领域,各种支付转移的信息为洗钱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融资领域、理财领域存在爆发的风险或者潜在的风险,所以从监管来看国内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网络金融存在一定的空白,这就导致网络风险的聚集,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给电子银行带来法律风险。2.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运作依赖于大数据的庞大信息量,通过分析客户的个人信息得出客户的偏好、负债、还款能力等,进而针对客户设计出合适的金融产品。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用户、消费者、储户、企业等的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互联网是个开放、互动的平台,其信息具有透明、公开的特点,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必将威胁到大量网民、企业、银行的利益。2014年3月27日,有网友曝出通过“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特定关键字可以查看到大量支付宝用户的详细信息,包括转账信息、收付款账户、额度、用途等,该事件爆发后,马上引起了“隐私泄露”恐慌。因此,商业银行在建立自己的电商公司时,应特别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保障银行本身及客户的信息安全。3.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已脱离传统的金融媒介,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但是其本质仍然离不开金融,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因此互联网金融同样存在信用风险,传统金融工具所具有的风险也都存在于互联网风险中。当前活跃于公众视野的各大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高收益率掩盖了自身的信用担保问题,网上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吸引来的资金额度巨大,托管银行和金融企业都无法为如此巨大的资金做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让人堪忧,更无从谈起融资者承诺的高收益。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可以使交易、支付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发生交易,对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验证具有很大难度,增大了网络信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应从评估潜在的信用风险入手,实现事前发现信用风险、事中控制风险、事后及时反馈的一整套风险控制系统。4.支付风险。网上支付作为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存在着重大的潜在风险,网上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信息数字化后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丢失、重复、错序、篡改等安全性问题饱受网民的质疑。网上支付的工作环境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之中,交易双方的身份有网络的遮盖而难以透明、虚拟的网络更增加了电子支付的风险。如若电商公司的电子信息技术不够成熟,非常容易为黑客等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同时,也存在有网民用虚假的信用卡行驶诈骗行为,或者采用虚假个人信息进行诈骗。

三、商业银行依托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应对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为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银行,中信银行在2010年8月推出B2B电子商务,是国内首次针对B2B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资金监管、支付结算和资金融通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交通银行于2011年底也推出了自有的电子商城平台——交博汇,提供在线理财、在线融资、公共缴费、企业收款、行业资讯等众多服务功能;建设银行于2012年推出了“善融商务”,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服务的全方位服务;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也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银行。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给商业银行的不仅有挑战还有风险,除具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还带来了法律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誉风险、支付风险等一系列新的风险。应对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与资本管理委员会、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控制评审委员会,各个内部控制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流程包括风险管理环境分析、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活动、风险及管理信息披露。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监控的程序复杂、耗时长,难以适应电子银行业务信息传递迅速、服务便捷、风险爆发快速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银行时,应依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适度调整内部控制程序,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创新内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价、控制风险。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核心技术,构建主动型的风险管理模式

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技术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拥有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银行及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信息泄露风险、支付风险、信用风险的监控都依赖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时代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发生数据信息泄露事件,银行损失的将不仅是客户资源还有自身的信誉。商业银行在构建自己的电商公司时应同步建立信息技术管理与研发部门,部门内部不仅应有熟练的技术人员,还应有风险管理人员,将技术研发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相结合,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对重要的客户信息及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增强银行信息系统防御黑客攻击、过滤非法数据侵入的功能,在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将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二)精简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效率

商业银行开设电子商务银行应在建立健全网络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精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程序,提高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的效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反馈。首先,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银行盈利目标、风险识别能力、客户信息的数量、互联网技术等因素确定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识别从最基本的严格审查客户身份信息、数据信息及举债能力入手,建立一整套高效可行的审查程序,对已经通过信息审查的客户及银行接手项目还应进行不定时的后续检查,实时监测、排除风险因素。银行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权衡分析法、风险效益分析法、统计型评价法、综合分析法等对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大小值、银行损失的范围或获益的可能性,从而综合评定金融产品的可行性。风险控制和风险反馈是在风险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及事后的总结反馈。建立机动灵活的风险处理系统,当风险突然爆发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在最佳时间内控制风险的扩散、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三)加强人才培养以适应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特殊性

1.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在市场有效的理想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理性,个体自利行为使得“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市场均衡,均衡的市场价格充分明确地反映了所有信息。此时,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目的是排除造成市场非有效的因素,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少监管甚至不监管,以免抑制有益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但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存在大量非有效因素,使得自由放任监管模式不适用。实施合理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由此体现。其必要性有如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金融中,个体决策存在非理性。比如,在p2p平台中,金融机构销售的产品是针对借款者个人的贷款,由于投资需求者不一定能充分认识投资失败对投资者个人的影响,即使p2p平台明确说明借款者存在信用风险并且投资分散,这种网贷仍属于高风险投资。第二,有些有害风险不一定会被市场纪律有效管理控制。目前我国风险定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失效的,在这种大环境下,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用预期的高收益来吸引眼球,扩大发展,但不一定如实揭示风险,会潜在巨大的道德危险。第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可能存在严重问题。

2.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殊性

与传统金融一样,在互联网金融中,风险指的仍是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等概念和分析框架也都适用,从而相应监管逻辑也都适用。但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有两个突出风险特征,在监管中要予以考虑。

二、当今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近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偏差。在过去两年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无序中发展,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许多非法集资、跑路等诸多乱象。来自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金融产品的网络化趋势加快了非法集资的扩散速度,2015年非法集资案件数达历史顶峰,民间投融资中介机构、p2p网络借贷、农民合作社、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其中投资理财类非法集资案件占全部新发案件中数的30%以上。一些平台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要考虑到其业务性质发生了变化,只要涉及办理存贷款业务,就需要接受特殊的监管。银行有资本充足率、风险拔备等各方面的要求、而缺乏监管的平台公司一旦出问题,只能通过借新来还旧,典型的“庞氏骗局”就出现了。因此对进行特殊的监管并不是一种歧视,也不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垄断地位,而是这类机构一旦出了问题,其风险的外溢性就会很广,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互联网金融监管极具重要性。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走势

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正在开展中,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6月,互联网金融业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4月28日,新一期的“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由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该指数以2014年1月份为基期100,到2015年11月该指数上升到390,随后在12月下降到386。从同比看,互联网金融指数增长速度从2015年6月开始缓和。从分类指数上看,互联网金融各业务发展有明显差异。其中,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基金指数增长趋稳,2015年增长率分别为41.0%和37.0%,相比2014年增速分别下降了10.9%和13.9%。投资指数增速在2015年年中开始迅速下降。而互联网保险则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风向。接下来几年,互联网金融格局将有更大的调整。

在政策上,监管趋严将是互联网金融新常态,互联网金融将在资产端向产业端下沉将是未来方向。具有优质资产端的公司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网贷监管会在2016年收紧,一些野蛮生长期的平台会提高内修、调整业务方向,否则就会被退出业务市场,这对行业的正向发展是有帮助的。因为一些大平台出现事故,国家会在鼓励金融创新方面变得谨慎。而随着今年监管制度的到来,行业会加速分化,最终会推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意见及改善措施

1.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系统

建立完备的监督监管体系,一是为了保证网络交易安全性,必须设立并公开市场准入标准,目的既是保护投资者的身份信息和利益,也是为了提升入市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二是在虚拟的交易环境中注意掌握真实的数据资料,保证交易记录的真实性。三是当网络交易出现故障时,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追究分析交易双方的责任,并加强网络交易监管的实施和惩奖措施。

2.增强国民监督监管意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人共同的参与和监督,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关于金融市场秩序、监管、合法合理性的教育,在学校专业的环境下有目的的培养有关金融监管的人才,可开设类似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监管意识。政府也应该支持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到实际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来,从长远来看,这种举措是很有必要的。

3.把握监管力度,明确部门分工

把我监管力度,避免盲目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为网络金融市场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明确部门分工,将职务和任务明确分配到个人头上,提高企业运营和监管效率,做到不疏漏,不重复,遇到风险能有效及时的管理控制,减少损失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东龄.试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2015(02).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技术应用;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70-02

引言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简单叠加,更深层次的变化是改变了金融服务模式,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变革,融入了更多互联网特有技术,大数据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也被视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使金融业形成了一种新的业态。金融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职能,推动着经济发展建设,促进着社会资产流动,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一)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信息时代提出的全新概念,由美国硅图公司麦肯锡提出,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1]。大数据技术,是从各种类型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进行高效数据“提纯”,以提升信息数据利用率的一种信息技术。根据大数据处理的生命周期,大数据技术体系通常可分为: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计算模式与系统、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可视化计算及大数据隐私与安全等几个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数据处理环节,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质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类已对互联网产生依赖性,互联网融入社会活动各个领域。自然,金融业也不例外,现代金融模式开始向互联网方向发展,这便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体系带来质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并不单单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简单融合,更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实现了资金融通、支付、投资信息化、网络化,以大数据及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服务体系[2]。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开拓了融资渠道,提升了金融融通效率,加速了金融经济发展进程,塑造良好互联网金融环境是新时展的需求。

二、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互联网金融模式当前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为例,2015年市场交易额增长40%,累计发放贷款1953亿元人民币。显然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成熟,而互联网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所以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互联网金融中将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一)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例如,用户信用信息、负债信息、业绩报告等。这些信息与信贷业务风险有直接关系,而数据来源不一,且数据类型复杂,数据量庞大,所以传统数据处理技术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不能为风险分析提供支持[3]。大数据技术则能解决风控难题,通过采集更全面、更及时、更真实的数据,预测风险,找出数据相关性,挖掘数据背后的风险信息,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和导向,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互联网金融机构便可有针对性地调整风险管理策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规避风险。

(二)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差异。传统金融对实体商务环境有依赖性,而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支持,更多的是依赖海量的数据。而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而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核心。因此,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能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在具体应用中,互联网金融结构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有效交易信息,识别市场交易模式,进行市场信息分析,以提升市场敏感度,从而快速、高效投资,及时转变经营策略,适应市场环境,提高金融融通效率,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三)在资源优化中的应用

金融资源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非常重要,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优化了金融服务体系,能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优化金融资源融通与流动机制,简化金融业务流程,有效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融通效率。如美国的LendingClub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p2p平台,提供贷款业务,便没有利用银行机构,而是通过在线服务模式,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收入的投资渠道,提供金融服务。显然这种金融业态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某种意义上改善了融资环境,有效为中国金融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快速、高效的运营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四)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金融业务通常开展中通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信息整理与分析。而传统金融机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具有滞后性,成本高,效率低,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有限。互联网金融机构可借助自身互联网平台优势快速获取信息,建立新的信息来源途径。但由于来自各网络平台的信息量庞大,信息价值密度将出现下降,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提纯”效率低,成本高,耗时费力。而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云计算方式,能大大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另外,配合数据库与搜索引擎的应用,能提升信息检索能力,真正打破传统金融信息收集模式,创建成本低、更新更快、精准度高的信息处理平台,提升金融效率。

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毫无疑问,发展金融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关键所在。现如今,社会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构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时展的需求,是金融业转型的必然,我国应认清时展趋势。但传统数据处理技术不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所以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一种全新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杰,赵丽芳.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以p2p网络借贷为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14):132-136.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7

家庭农场信贷创新活动渐现新突破。在农业生产经营步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时期,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鼓励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合理确定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率水平和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传统信贷初步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满足早期的小额信贷,支持着家庭农场的孕育与诞生,为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成长与壮大提供重要资金保障。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

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融资发展。不同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家庭农场主要是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在成长壮大过程中其融资需求逐步向规模化、综合化、特色化转变,传统信贷模式由于信贷准入门槛高、融资配套服务体系缺失、风险管控要求严等原因已经无法满足家庭农场融资发展需求,家庭农场融资需求活动遭遇传统信贷制度性、机制性、主观性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传统信贷服务成效并不显著。

互联网金融与家庭农场的契合性分析

家庭农场积极融入“互联网+”的变革

在互联网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以终端用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主线,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给传统农业带来一系列化学反应,催生“互联网+家庭农场”的发展新机遇。

互联网+新型农业组织。互联网在与农业结合中创造新的价值,改变传统农户分散、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洼地,重构原有农业经营模式,改变产业市场者行为,倒逼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发展,促进农业向生产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性的家庭农场转型。

互联网+新型产业链。家庭农场以客户为中心借助互联网对市场、产品、技术、资源等信息的广泛收集和专业分析,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升级农资销售模式以电商模式销售优势释放市场效应,聚集消费群体,扩大市场规模,以优质的农产品、低廉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增加市场红利。

互联网+新型农业金融。互联网对家庭农场新型经营模式的生产、流通、交易、融资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以互联网信息采集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生产运营效率,以高额流入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形成家庭农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契合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家庭农场经济组织经营运作特征直接决定其金融需求数量、期限、用途、内容等特点。新常态环境下,融入互联网思维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在目标定位和技术条件上具有鲜明的电子化、信息化、在线化、便捷化的特征,契合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资源集聚满足规模化资金需求。区别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家庭,家庭农场多是在集中租赁的土地上以专业化、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生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应明显,融资体量相对较大。受资源动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限制家庭农场往往不被传统金融机构所优先考虑,互联网金融以集聚效应产生与传统金融相匹敌的市场新能量。一方面,开拓服务渠道。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去中介化。

成本低廉保证周期性资金周转。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家庭农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应收应付账款同样表现出周期性特征,承担着高额的资金周转成本。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边际成本递减的趋势。

数据技术规范多元化资金管理。市场经济环境中,家庭农场兼具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双重主体身份,资金用途与需求内容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在解决传统的家庭农场资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上优势突出。在资金配置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组织,将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咨询、在线服务等金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通过清单式筛选准确核定家庭农场新技术的研发与新品种的投入需求,为季节性闲置资金寻找保值增值服务的短期理财业务,规范家庭农场资金使用。在风险管理上,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交易记录、买家评价、交易价格等代表性指标,识别不可控制性因素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以及连锁性风险,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创新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模式的措施

家庭农场是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竞争的新型微观经济组织,其资金需求特征与融资现实决定有必要打通互联网渠道。基于家庭农场的基本界定,准确把握融资需求特点,利用互联网思维从思维、客户、产品、渠道、风控、科研等方面推进融资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实施更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对于突破家庭农场融资发展瓶颈至关重要。

发散思维,开拓思路。在创新渠道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互联网思维以其穿透力推动传统金融改革,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家庭农场融资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思考变革融资模式思路,是未来金融支持家庭农场融资发展先导理念。

分类核定,框定等级。家庭农场融资行为的市场性需要依据市场规律运作,因为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所以首先需要厘清家庭农场所属的层次。根据农业部门认定标准,严格框定准入条件,按照家个体所处的行业类别、经营规模、劳动力数量、经营成效等有重点分层次的制定互联网融资服务方案。首先,核实基本情况。其次,认定行业类型。再次,核定经营情况。最后,核定资金情况。

优选客户,提质增量。在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体系中客户是维系生存发展的基础与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高家庭农场线上金融的使用率重在发挥互联网用户思维优选客户,深度挖掘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上下游潜力农场,夯实强大的客户基础创造规模效应。

线上线下,升级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同业市场上,产品是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根本命脉,根据家庭农场所处的行业门类,线上线下同步联动,全面升级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家庭农场生产设施投入高的特点。第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工具,以网络系统为基本载体,加大对家庭农场融资需求的分析研究,突破传统抵质押融资模式,开发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线上产品。第二,明确区分线下融资路径的拓展工作,按经营规模提供大额信贷资金支持。

多重手段,管控风险。从金融供给的角度看,金融风险的管控必是根据具体产品类别的现状进行,抓住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特点进行风险控制是增强稳定性的重中之重。第一,客户准入上,加强对家庭农场所处行业门类、产品质量、价格波动、市场行情等情况的全面把握,重点审查交易流程、销售方式、交货方式、付款周期等,防范集中性的自然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等。第二,信用评价上,突破传统的推荐评价,在考察单笔家庭农场线上融资业务的自我清偿力的同时还需要将融资项下资产、资金使用、交易对手运营状况等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防止交叉传染性风险。第三,操作管理上,消除传统系统操作过程中信息推送有限的弊病,打通与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个体的信息对接端口;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包含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的经营指标以及财务指标,提高线上金融风险预警能力。第四,风险分担上,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比例交纳保证金建立线上风险资金池,明确补充机制以及违约责任;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优先为参加银行制度保险的家庭农场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共担风险。

加大研发,推新增智。发展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并非简单的将传统信贷嫁接于互联网之上,在互联网融资模式发展的潜力就在于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与研发水平。构建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重在商业银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个体、第三方平台、政府等信息对接系统的配套研发开发。

加强培育,提升资质。归根究底,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持久发展力还是在于家庭农场资质的培养。联合社会群体组织力量培养家庭农场的市场适应力与风险抵御力是创新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保险营销持续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不仅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经济市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保险行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为广大行业经营者提供了新的平台媒介,另一方面也冲击着固有的行业理念,加重了保险营销的风险。现如今,人们的保障观念愈加强烈,保险作为维护自身发展,解除后顾之忧的方法,受到了百姓的关注。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保险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想要在比拼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分析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工作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积极的策略推动行业向前发展,构建合理公平的保险营销体系。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述

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就是将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的一种经济模式,它主要是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为顾客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办理业务,拓展服务的现象愈加普遍,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而且带动着金融业务覆盖绿的提高,加快了人们的办事效率,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持续上涨,也为保险营销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存在的不足

第一,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传统的保险营销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显现出了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时期、新经济模式提出的新要求。一是,互联网金融模式重视创新应用,对保险营销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传统保险行业营销思想过于老旧,过分关注市场与推销,不利于提高整体竞争水平;二是,保险行业参与者固守传统的营销观念,低价促销仍占主导,不利于行业传统的改革,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经济向前迈进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到来白热化的阶段,以往的营销战略和体系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性,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另外,在行业体系制定中也没有按照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更改,不利于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营销风险增多。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保险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开展营销活动,虽然为保险行业创造有利的互联网平台,但可能会增加其营销风险。例如,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较为薄弱,未能针对互联网营销而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导致营销风险可能性增大。可见,营销风险不断增多,为保险行业发展提出阻碍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方法

结合上述内容的论述,我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行业遇到的各种问题。想要弥补这些不足,行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健全的保险营销策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保险营销理念

想要从根本上强化保险营销行业,完善服务工作,就必须对固有的理念更新发展,从业人员要立足实际,结合市场转变营销思想,适当的创新相关理念,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现状,认清发展的局势。其次,保险营销要注重质量提升,明确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在推动行业前进的同时,还要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保险行业的服务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坚持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并做好彼此的互动和沟通,维护他们的利益。

(二)创新保险营销工作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行业想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开展丰富多样的保险活动,基于客户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一个营销的网络体系,派遣专人参与操作执行,并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客户答疑解惑,适时获取反馈情况,通过互动加强联系,扩展营销渠道,以创新促发展。

(三)创建品牌营销方案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也需要打造专属品牌,树立行业在百姓中的良好形象。具体而言,保险行业要借助互联网渠道,在网站中融入特色产品,在网页的醒目位置做好标志,吸引顾客的注意,占领市场份额。在品牌的创设过程中,还要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及时获取他们的反馈意见,突出客户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人本思想,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立足保险行业的发展扩大经济效益。

(四)完善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工作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服务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不断扩展行业空间,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首先,保险行业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针对保险产品互联网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进行预警,健全风险规避制度,并及时采取措施而消除风险隐患。其次,保险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安全技术,如加密技术、信息识别、身份验证等,以确保保险行业信息的安全性。最后,保险行业有必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定期学习和培训,挑选有能力的人参与企业保险营销服务工作,以增强人才储备实力。基于此,保险行业高素质人才有着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促进保险行业更为深人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引导保险行业规避金融风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保险营销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行业营销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保险行业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转变固有理念,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树立品牌意识,并强化监督管理和人才建设,从而切实促进保险营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铭.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

[2]杨剑锋.论混业经营与互联网金融趋势下保险营销员的管理创新[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

[3]粟榆,陈宇靖,张洋.“互联网+”背景下保险营销模式变革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6.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

在互联网普及的同时,互联网与金融行业也逐渐有着互融的趋势,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已成定局。互联网金融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对金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促使金融行业不断革新。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时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会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不可避免的阻碍力量,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不断萎缩。而要想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就必须立足市场,加大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务的一大创新,它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模式。在网络时代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着其必然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逐渐推动金融改革。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极大地满足金融机构、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客户、消费者只需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务,寻找自己需要的金融资源。虽然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风险问题,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为不利。为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需要加大创新,要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手中的闲钱也越来越多,对金融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如果继续采用传统业务模式,势必就会挫伤人们购买金融产品的积极性。而互联网金融是在魍辰鹑谝滴竦幕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它是金融业务的一种创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人们可以在家里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金融业务,从而避免了亲自去金融机构咨询,金融服务更直接、便捷,大大的节省了人们的时间。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将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发展互联网金融可以推动金融行业的更好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金融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开始冲击原有的金融秩序,带动了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发展。目前,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金融业务的出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教育规模不断亏扩大,尤其是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和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交易规模突破了900万亿元的大关,其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平稳的状态,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规模超过了17万亿元,同比增长38.7%;而2013年p2片全年行业总成交量突破了1000亿元。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虽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互联网金融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问题也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也日益加剧,而要想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全面认清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合理、科学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鲜事物,的发展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来提供支持,然而就我国目前来看,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体系,从而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匮乏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来看,互联网金融人才还比较匮乏。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区域的限制,互联网的这种特点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必须全面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经济管理、会计、甚至是国际法律法规等知识,然而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专业性的人才还比较贫乏,而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专业性人才问题亟待解决。

(三)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

互联网金融结合了互联网,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问题。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客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从而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从而给金融机构及客户的利益造成损害。而对于客户而言,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挫伤他们使用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

风险是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风险也随之扩大。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将承受较大的风险,如,一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网贷时,如果该企业在网络注册的信息是假的话,一旦金融机构同意该企业的贷款申请后,极有可能会面临着资金流失的风险。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支持,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带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将金融、司法、行政等众多监管机构有效的统一起来,对非法扰乱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法律为依据,约束互联网金融行为,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金融交易范围,金融交易金额、交易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系统风险也不断增加、增大。而要想推动互联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严密的监管,严格把守互联网金融机构上市门槛,划定合法业务范围,取缔市场上一些非法互联网金融机构;其次,要加强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约束金融机构,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同时,要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互联网金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金融有着覆盖范围广、发展速度快的特点,也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依靠专业性的人才来提供保障。只有专业性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才能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策略,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更好发展。为此,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应当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CFp、aFp人才方面的培养,要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意识、经营管理能力,要强化能力训练,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培养出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高、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四)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而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业务往来过程中的信息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威胁。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的安全,就必须积极地做好安全管理。首先,要加大宣传,提高消费者、客户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将互联网上一些常见的安全问题向他们进行普及,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究,以技术为依托,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安全性,从而让消费者、客户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避免财产损失。

(五)进一步落实实名制

实名制是针对网络匿名的一种应对措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网络匿名的存在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而实施实名制可以将责任追究到人的身上。落实实名制,在办理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受理人必须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并填写真实姓名,可以有效地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为此,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落实实名制,将实名制工作全面落实下去,从而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六)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管理是核心工作,它关系到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要将风险管理工作提上日常,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全面抓好风险管理工作;其次,要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开展金融业务时,要全面分析市场,对客户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再者,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落实下去,追究到底,从而更好地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为。

(七)转变业务经营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加剧了金融市场竞争形势,带动了金融机构的创新。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互联网金融环境来转变经营模式。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要树立互联网金融战略,强化互联网金融管理,要彻底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其次,转变金融业务方式,要积极的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积极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这,要加大创新,不断开发新业务,要加强资产负债符合,要控制融资成本,积极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另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将第三方平台账户与证券、基金等庄户捆绑,通过客户的证券、基金账户进行交易,以此来缓解银行转账的限制。

六、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业务模式的转变,在现代社会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必然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的主流和趋势。然而凡事都有相面性,在互联网金融带来有利一面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的一面,而要想更好地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就必须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深化金融改革。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加强专业性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从而带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森森.互联网金融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市场,2015(08).

[2]屈魁,张明,王雪.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征信业监管问题探析[J].征信,2015(03).

[3]赵烁,赵杨.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

[4]于健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4(08).

[5]王海全,农飞龙.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13(11).

[6]符瑞武,邢诒俊,颜蕾.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29).

[7]朱晓磊.互联网金融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探析[J].经贸实践,2016(09).

[8]桂玉娟.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的机遇与问题――基于武汉市31家p2p网贷平台的调研报告[J].财会月刊,2016(12).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10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愈加广泛,这也带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进程。但当今我国现行互联网金融体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造成监管滞后、监管重叠、监管真空现象,提高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找出新的发展路径,是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则制度中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则实践举措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机制

虽然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但其立法、监管层面却相对滞后,使得制度与市场脱节,无法有效的监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在我国当下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中,并未设有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监管机制,互联网金融得不到法律的支撑,进而使得互联网金融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活动,需要保障投资者的个人权益,并且还要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体系、信息保护体系等;另一方面,一部分互联网金融监管条款都带有宣示性,这些条款中没有明确对违规人员的惩罚机制。导致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流于表面,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不利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与控制。

(二)缺乏相应的诚信制度

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中还没有正式归纳到征信系统中,例如一些小额贷、p2p信贷平台还在征信体制之外,并未实现征信系统使用与信息共享。导致金融机构无法确认借贷人的信用情况,进而造成坏账现象发生,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隐患。同时,很多自发性组织或市场化金融共享平台,他们的信用程度无法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自身因素

互联网存在开放性与隐匿性特点,很多不法分子能够隐匿身份在互联网金融中获取利益。这也导致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中出现大量的犯罪行为。其主要表现在:第一,非法集资行为,很多非法人员通过网上金融项目吸取社会资金,如p2p何众筹模式等。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这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稳定性。第二,由于互联网金融中信息过于繁杂、庞大,很容易成为非法分子洗钱工具。由于当今虚拟货币形式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得其中成分或类型极为复杂,不法人员将非法获得的资产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之后再“合法”取出,进而达到洗钱目的。第三,支付层面的风险,在进行支付、清算资金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比例的资金沉淀。如果这些沉淀资金被金融企业挪用、开发,会造成大量的支付风险。第四,资金风险。由于互联网自身就存在诸多风险,在互联网安全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很多黑客攻击、病毒破坏、w络诈骗等现象频发,给投资者带来巨大资金损失。

二、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发展的重要渠道

(一)加强互联网监督立法工作

首先要对融资平台风险防范、保障投资者个人利益等方面进行监管。通过法律对p2p提出了明确规定与标准,例如及时披露信贷条款、禁止不公平交易、采取相应的洗钱措施。通过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督立法工作,能够让互联网金融活动做到有法可依。降低互联网金融中的安全隐患,让互联网金融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并且能够优化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保障投资者的个人利益。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惩罚制度,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问题,进而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

从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分析,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如美国的两级多头监管机制。通过借鉴国外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让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更加完善,实现互联网资金动态监控,进而保障消费者合法利益。通过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督措施,能够对互联网金融教育活动进行监控,避免网络犯罪现象发生,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进而保障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能够良性运转,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提高投资者的安全意识

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不能只依靠国家、政府来完成,想要保障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必须要发挥社会群众的作用,让金融企业与个人投资者参与到监管工作中,加强投资者的自律、自治行为。通过个人投资者努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确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形成行业规范制度。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资者与受益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鉴别能力,及时发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金融交易能够顺利进行。想要切实提高企业、个人投资者的安全意识,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宣传工作,发挥引导作用,让广大投资者认识到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找出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进而构建一个既安全、又高效的金融安全平台,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保障我国金融领域能够长足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我国金融行业也呈现出线上、线下双向模式发展。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还存在诸多漏洞,为了保障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必须要完善监管法律、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提高投资者安全意识,进而降低互联网金融投资风险,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建鹏.互联网金融时代众筹模式的法律风险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