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8:56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成熟和发展,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信息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并且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容量逐渐增加,人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提高,并且管理的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加深。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开创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新局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可以使信息更加准确,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大多数的情况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管理的前提,而信息管理又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基础条件,两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离不信息共享的。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信息量的增加是非常迅速的,并且知识经济也飞速发展,知识促进了现代化生产,而知识的创新又要基于信息之上。把信息资源和数据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处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对信息的管理为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人在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出来,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会提供各种知识依据,使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科学。知识管理是在社会发展中,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一大提升,使信息管理可以得以延伸,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意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在科学发展形势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提升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效率,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合作,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率,使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应用

1、做好需求的准确分析工作

在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实践应用时,要准确的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准确的掌握了需求才能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提供基础。首先,要准确的分析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总量,对数据能够正确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并且体现出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其次,要深度的了解自身的物流信息,最关键的就是信息的适时性,只有充分了解了信息的适时性进行才能够保证自身具有的适时性与网络环境相适应,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具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提升对市场发展的应变能力,依据客户的需求实施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应用,进行信息集成,尽量的使流程简化,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其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指导,大大的提升服务质量。

2、做好应用系统的合理设计工作

在网络化应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网络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工作。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设计目标,然后根据应用需求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最后利用网络的特点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构架。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功能性,使设计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使设计出来的系统功能更加的层次分明,让同类型的功能可以处在同一层次中,最终完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系统功能模式,有效的完成各种应用任务,实现科学合理的系统网络构架,从各个方面提升网络化管理的效率。

3、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

硬件基础设施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根本,只有对硬件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实践应用的效率和质量。硬件基础设施主要由计算机终端设备、互联网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实践,在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调整,使硬件基础设施更加的完善,使其基本功能能够满足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需求,为顺利的开展实践应用工作提供支撑,避免一些由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混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造成一定的损失。

4、做好网络维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都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实现网络化应用就需要与外界网络环境发生一些联系,但是很多的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会对网络进行一些不正当的攻击,使网络安全性受到破坏,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所以要使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能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就需要加大网络保护力度,做好相关的网络维护工作。防火墙技术最基础的保护措施,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保护墙,阻止非用户对数据资源的访问。做好基础保护之后要加强密码保护,为外界的非法破解制造障碍,大大增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安全性。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依靠多种技术,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的功能需要进行各种安全维护,为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总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捷服务。知识与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应用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创造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在设计科学的网络化管理系统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合理的系统设计,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维护,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旭.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研究[J].硅谷,2014(11).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开发

随着中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计算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入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队伍中,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就成了政府和企业急

需的人才。高级网络管理员培训势在必行,其课程的开发定位,有利用从事网络管理和服务或有意从事此工作的劳动者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快速掌握网络管理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提高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技能,成为网络管理和服务高级技能人才。

一、网络管理人员需求分析

据一份针对国内500多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虽有98.6%的企业已经接入互联网,83.7%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企业

网上的应用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产品服务信息、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等较低的层面。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其中有占八成的企业,其信息化发展面临着网络应用人才缺乏的困境,市场急需大量从事网络开发、组建、维护及管理的高级网络管理人员。

目前,用工市场需求反映,网络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需求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机关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工程的实施,急需大量网络管理人才。自政府实施数字化工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政府搭建的网站数量,全国已不少于15万个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从

业人员总需求数量较大。

2.企业电子商务需求量猛增。目前全国已有企业网站300多万个,今后企业网站增长速度还将大幅度提升,未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管理人才将不少于100万人。

3.现有媒体的网站和商业、专业性质网站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更是迫不及待,网站今后的发展更加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开拓。

作为珠三角地区,数字化工程的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网络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网络管理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急需培养一支能从事网络开发、组建、维护及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开发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说明职业标准:2002年11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网络管理员职业的国家标准,为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提供客观、规范、统一的从业依据和资格要求。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促进稳定就业起到重要作用。网络管理员就是保障网络(包括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其他数据通信系统)正常运行,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如,公司员工可以共享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或软件)的职业。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定位和排除错误,设计、组装、管理和维护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机技术咨询与支持,以保证企业信息安全。

高级网络管理员岗位说明:是指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并能承担监督、管理各种已有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确保网络中各服务器、网络设备和用户主机的正常运行,以及网络通信的畅通。负责企业中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的部署、维护与管理,确保所管理的网络系统全天候正常运行,不出现大的问题,如,不能出现长时间中断,更不能出现长时间的网络瘫痪,当然用户提出的应用问题也不能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只定义了网络管理的5项功能: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流量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目前安全管理则已自成体系,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学习内容上,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学习领域。

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学生积极的参与,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往讲授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并对教师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3.在教学方法上,行动导向型教学使用了一整套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校企协作教学法等。

我们主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开发,并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校企协作和实操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开发采用工作岗位任务分解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工作岗位任务分解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工作岗位任务分解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工作岗位任务分解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级网络管理员岗位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高级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课程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工作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内容:

图2

职业道德包括:基本知识、职业守则。高级网络管理员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学习职业守则做到:遵纪守法,尊重知识产权、爱岗敬业,严守保密制度、爱护设备;团结协作。

基础知识包括:电源系统基础知识、空调系统基础知识、消防系统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主要有:数据传输与通信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基础知识、网络设备基础知识、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英语专业术语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有: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劳动法的相关知识、国家有关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

工作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按照高级网络管理员工作内容及技能要求,课程培训内容包括以下相关知识,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目标。

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采用新型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模拟实操,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并结合企业网络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授课。具体教学课程安排如下:

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训课程4∶6比例组织授课。

跟岗实习。通过到学校的中央机房观摩学习,真实了解网络组建,并分批安排到计算机网络集成及开发公司跟岗实习,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学习和训练网络组建及日常维护的经验并参与解决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积累工作经验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接,从而使学生通过技能培训更快地适应网络管理员岗位技能要求,成为企业急需网络管理技能人才。

四、课程开发的改进思路

职业培训专业课程的开发围绕素质教育和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训结业后学员及使用单位的跟踪调查,共回访约20名学员和5家企事业单位,对培训后的课程评价,总体反映良好。同时提出本培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课程通用性强,但与岗位对接性不够,培训教材实用性有待加强;对于从事集成组网岗位的可否提供操作手册和工作流程;对于从事单位网络维护的希望课程提供常见故障排查手册,以便于日常实际应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课程开发中,将从以下方面

改进:

1.进一步明确课程开发定位。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使职业培训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

2.加强培训目标与岗位对接。紧扣社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应用特色。

3.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解决职业标准的置后问题。

4.以职业鉴定与用工单位使用评价相结合,采用学生就业跟踪机制,不断收集企业用工评价完善教学内容和操作手册。同时,培训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培养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2008.

[2]李希敏.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

[3]张六成.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201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调查报告,2011.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算机基础;思科网院;ite;教学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在基于云技术服务的教育模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管理、实验仿真、在线考试、自主学习等教学环节,达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论知识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教师也感受到教学效果不佳。考虑到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专业差异、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手段不同等各个方面,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多种,而从教学方式手段的角度出发,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1动手实践环节缺乏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教学主要以教室授课的形式为主,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网络等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实践动手环节较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很难深入,往往只是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对于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却知之甚少,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等主要内容,但往往不能正确的组装一整的计算机。学习了网络知识后,仍然不会组建简单的网络,排除常见的网络故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践动手环节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2课后练习效果欠佳

课后练习是评测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完成课后练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自我调整。由于“计算机基础”属于公共基础课,学生人数较多,老师逐个批阅作业的工作量大,作业反馈不够全面及时,学生做作业往往是完成任务,实际效果不理想。

1.3教师教学管理效率不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作业完成情况、测试得分等统计信息,以便根据这些信息了解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的学习效果。由于班级多、学生多,计算机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往往不能做到高效的教学管理,往往是在期末总评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考勤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平时分,而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不大。

2思科网络学院概述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Ciseonetworkingacademyprogram)是思科公司以普及最新的网络技术为宗旨的非盈利性教育项目,该网络学院将有效的课堂学习与创新的基于云技术的课程、教学工具相结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信息技术人才。思科网络学院项目中的“it基础”(ite)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如何组装计算机、如何排除硬件和软件问题、如何组建计算机网络及基本故障排除等,内容涉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多个主要章节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参加ite课程培训后,获得开课权限,就可以在思科网院平台()创建ite课程班级,实现班级管理、习题、成绩统计、资源共享等功能,学生可以学习教材之外的实用操作技能,使用仿真实验平台做实验、在线完成练习及测试,并及时查看答题反馈等服务。

3思科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科网络学院的ite课程平台,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互动实验平台、自主练习评测及教师在线管理,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1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学习实用操作技巧

ite课程中提供了计算机软硬件故障排除、计算机网络故障排除、计算机安全防护等内容,这些知识对于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大学生而言非常实用,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将这些内容加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ite中所需章节的课件、电子书、实验手册作为拓展阅读的资料共享给学生,并以在线测试的形式进行课后考察。

3.2使用仿真实验平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ite课程提供了多种仿真实验平台软件,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硬件、网络等理论知识时可以使用这些软件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

在计算机硬件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使用“VirtualactivityDesktop”和“VirtualactivityLaptop”仿真实验平台。通过多媒体动画交互的形式,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台式机和笔记本两种设备类型的各部件组装、拆卸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熟悉各种硬件设备的结构和安装方法,加深对不同设备及接口的印象,并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使用“Ciscopackettracer”仿真网络基础技术实验平台。在该软件平台中,可以添加多种形式的计算机终端设备、互联设备及网络传输介质,构建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并进行相关网络配置,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手册完成基础的网络实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技术,巩固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3.3参加在线练习及测验,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ite课程中提供了在线考试平台,教师可以利用ite的题库设置课程作业与单元测试,查看学生做题情况,同时还可以自定义题库内容。教师完成设置后,学生可以随时登录课程选择作业或测试,完成答题后,可以立即查看得分和错题的答案解析,学生如果对当前得分不满意,可以在教师设置的次数范围内重新答题,给学生课后练习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3.4教师在线管理班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师管理功能,教师可以随时查看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习题及测验完成情况,包括得分、做题次数及提交时间等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并可以通过课程平台与学生共享课程资源,如ppt,电子教案,实验手册等资料,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结合以上几点,思科网院的ite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可参考如表1所示的教学安排。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efront;网络课程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09-03

theStudyontheConstructionofComputerBasisnetworkCoursewhichwasFoundedonefront

XiaoHai-peng,Xieming-yao

(Hu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ollegeComputer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Zhuzhou412012,China)

abstract:efrontisanopensourcelearningmanagementsystem,itwouldbeappliedintheteachingreformofcomputerbasiccourse,whichcanwellsolvethecomputerteachingcontradictionsbetweenheavytasksandlessclasshourinmedicalcollege,itcaneffectivelyenhancethestudents'abilityofautonomouslearningandthelevelofinformationtechnology.

Keywords:efront;networkcoursecenter;computerbasic;courseteachingreform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的数量与日剧增,精品课程的建设很好的推进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辅助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的主要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医卫类专科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临床诊疗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系统,医护管理与统计信息系统等),要求当代医学生急需了解和掌握医学相关信息技术。但由于医卫类专科学校教学重心在医学技能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安排严重不足。课时不足,知识点繁多,往往使得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只能应付考试,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

基于此,该文在对比了国内外大量网络课程中心性能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并分析了该平台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efront学习管理系统简介

efrontLmS(LmS:LearningmanagementSystem,学习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pHp语言开发的开源学习管理系统,以下简称efront。

1.1efront系统的优势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LmS系统有moodle、Sakai、Claroline、efront等。其中moodle在国内享有“魔灯”的亲切外号,应用广泛。该文研究的efront学习管理系统相对于moodle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系统简单易用。efront系统对web服务器环境要求不高(达到pHp5.2+mysql5即可),对中文支持良好,安装简单,功能模块设计从用户角度出发,比较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2)多模版切换,界面美观。efront有多套风格模版供用户选择,并且拥有漂亮的ajax界面,这是其他LmS(包括moodle)没有的特色。简洁美观的视觉效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功能强大,学习管理功能先进。efront具有其他学习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并且可扩展官方的多种功能模块(例如wiki,维基百科)丰富其功能。另外,efront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学习管理功能,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例如,哪一章节学习了百分之多少),教师可以通过报表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殊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设置学习规则,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则路线学习(例如学生没有学习完理论章节,不能参加考试)。

1.2efront系统的功能

如图1,efront系统由在线教学、互动交流、学习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在线教学模块主要完成在线教学功能。包括教学组织、内容编辑、作业考试三个模块。教学组织可以设置一堂课的主要知识点,按照知识点组织内容;通过内容编辑模块可以将常见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几乎所有格式的文件融入到平台中;作业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在线完成作业并提交;考试模块支持自由组卷,自动评分功能。值得一提的是efront通过扩展“BBB级会议”模块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教学功能。

互动交流模块可以实现实时聊天,论坛互动,评论,投票,调查问卷等功能。

学习管理模块可以实现课程开始时间的调度,课程学习规则的设置,即可以控制学生何时开始学习,控制学生遵循怎样的学习路线学习。该模块通过报表功能可以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和系统设置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用来管理用户注册,学生分组等;系统设置模块用来设置平台界面风格,版面布局,个性化功能模块开关等。

综上所述,efront系统功能强大,完全能满足高校辅助教学的需求。

2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

efront学习管理系统支持40多个国家的语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高校网络教学,企业培训等领域。该文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总结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经验。

如图2,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图2软件平台安装步骤

首先进行web服务器环境的配置,用户可以选择pHp环境包来一键安装、配置环境,整个安装过程,用户不需要具备专业的pHp环境配置知识。接下来安装efront程序包,安装的过程中根据系统提示可以自动完成安装。第三步是系统设置,程序安装完成后,进入系统后台,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可以对平台的界面风格,用户权限,个性化功能等做相应设置。第四步是课程设置,用户可以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设置开放哪些课程以及为每门课程设置个性化界面和功能。例如可以设置甲课程不开放聊天室,乙课程不开放评论等。最后是添加网络教学资源,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学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中心建设的成败和实际辅助教学效果。

至此,网络课程中心平台搭建完成。可见,基于efront建设网络课程中心非常简便。该文研究的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建成后效果如图3。

图3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

3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思考

该文作者在应用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深刻体会到网络课程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建设好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事实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根据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一文中统计数据显示:69.3%的网络学习者对网络教学资源不满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是简单的课堂内容的网络化,更加不是教材内容的堆砌或者是单纯视频资源的填充。它必须依照你每堂课的课程设计来制作教学资源。以下是我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3.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一词给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情境”的渲染,比如在上powerpoint这个章节时,我会先制作一个精美的ppt演示给同学们欣赏,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网络课程中心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精美ppt展示专区,并对关键技术进行讲解,这样的情景设置能很好的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协作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黄荣怀教授将协作学习定义为:“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谢幼如教授提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将协作知识建构划分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5个环节,完整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就是这五个环节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网络课程中心有聊天室、论坛、wiki等互动功能,因此可以说网络课程中心是滋养协作学习的一块沃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中心互动交流技术的优势,开展基于协作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可以为重点难点设立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合作答题等任务,以达到最大化个人学习成果的目的。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时候,可以设置一道题目,要求:三人一组,各自上网查阅资料配置一台计算机,并说明其配置优势,最后评出优胜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共享所得,再论证、协商、反思、修正这一系列的知识建构,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学习记忆,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2围绕网络课程的根本目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必须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分析考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牢牢把握住每堂课的知识点。既然是辅助教学,那么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必须是详实的,不允许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其次网络教学资源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根据课程中知识点的特点,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是文字,视频,音频,操作动画演示等。这里千万不能掉进网络教学资源就是视频教学资料的误区。视频教学资源只是网络教学资源的一种,它不能代替文字或其他媒体。比如,一个概念或定义,用文字来描述肯定要比视频描述好。

3.3合理组织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是建立在web页上的,web信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web信息是通过超级链接无序的组织在一起的。但是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却不能是“无序的组织”。该文作者认为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和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理论知识(例如概念、定义)应该排列在首位,其次是重点难点的深入讲解(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来讲解),最后是教学资源的集合(例如,本堂课所用到的视频、音频、动画等)。站在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考虑,每堂课理论知识结束后应该有作业、考试测验和交流互动。交流互动因为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因此一般可以放在作业中完成。如图4,该文在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中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结构图如图4。

4结束语

经教学实践,将efront系统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建立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能很好的解决医卫类专科学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矛盾。下一阶段,作者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网络课程的利用率,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宋乃庆,等.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

[2]张军,季伟东.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

[3]张小莉.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计算机础课程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4]胡晓容.moodle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0(2).

[5]刘志选.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反思――以创新教学课程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6]张立国,刘晓琳.我国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3).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74-02

0引言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某些课程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仍然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脱离了技能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定位及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多年专业改革的基础上,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例,给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能力递进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1计算机网络专业现状和改革思路

1.1专业现状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内容非常广,不仅涉及到网络和通信理论,在实践中还有硬件组网、网络工程及网络的维护等工作。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存在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企合作不够等问题。

1.2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课程开发是专业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以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环境为基础,设计教学化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教学化的工作环璋。课程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三步:首先是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等进行调研,确定毕业生岗位与就业方向,从而明确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课程体系。召开专家访谈会,归纳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从而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最后是课程开发阶段,通过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2职业岗位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开发的首要问题是调查当地行业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了解岗位设置和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回访、网络调查等方式,归纳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可以分为用网、管网和建网,对应的职业岗位有网络管理方向、网站开发维护方向和网络系统集成方向,如表1所示。

由此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从事网络管理、网站开发、网络组建与网络系统集成等职业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及维护能力,熟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掌握中小型网络建设技术,能从事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并能实现网站建设和网络编程的高端技能性专门人才。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为了更好地贴近企业,我们邀请了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在岗位工作过程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归纳、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以企业中“网络组建安装”工作岗位为例,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如下:

工作任务:①进行网络布线;②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③网络设备综合测试;④安装网络操作系统并配置服务器;⑤完成各客户端的安装调试。

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①计算机网络知识、综合布线知识、电工基础知识。要求能制作各种网络接头,有基本的建筑施工布线和安全用电能力。②调试过交换路由设备,对常见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均可通过说明书独立完成;对于网络故障能迅速定位与处理。③熟悉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掌握各种网络诊断工具的使用,如Sniffer、pC网络命令集等。④网络操作系统安装,ip地址规划与管理,完成windows/Linux平台下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含Ftp、DHCp、iiS、apaCHe、DnS等)。⑤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对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

依次对专业的其它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形成各自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根据知识与能力要求,把相近要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课程。

3.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根据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为支撑,以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网络技术应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对于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分为如下几个专业课程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网站建设模块、网络组建与集成模块。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研究、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按照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管理与维护(偏硬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网站建设及网络环境下应用软件的编程(偏软方向),来设置核心专业课程,用“用网——管网——建网”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3.2.1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

3.2.2实践课程体系为了突出网络技术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如表3所示。

3.3课程安排与课程开发按照能力进阶规律,逐步递近,安排课程开设顺序。第一阶段是学习技术基础,主要以计算机组装以及认识计算机网络为主,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以网络设备使用为主。第三阶段培养综合能力,通过网络组建、服务器的配置及综合实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可灵活地进行创新。第四阶段是扩展能力培养,可看作是岗位适应训练,通常以顶岗实习为主。整个过程贯穿素质教育。

在课程开发阶段,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4结束语

自2009年起,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联想天工网络西北分公司合作,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三学年,邀请企业老师授课,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总之,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注重课程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处理好工、学、岗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邱清辉.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6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俨然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生产技术创新的关键引擎,因此,企业要更加注重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这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环节中,企业要想提高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必须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同时,还要处理好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充分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本文,笔者通过对企业的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谈谈应该如何促进这两种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综合竞争力。

1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简介

1.1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这一概念,诞生于企业竞争环境与社会网络化进程的结合中。笔者通过分析关于网络能力的研究报告,并结合自身企业网络管理实践,将网络管理的概念总结为:网络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企业内部信息和其他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网络价值与机会进行判断,构建网络结构,对各个层次网络关系进行开发与维护,以此获取珍稀资源并能引导网络变更的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可以详细分成三重含义:(1)网络能力的形成建立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基础上;(2)层次性是网络能力的基本特征;(3)网络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发展的动态能力。

网络能力的基本层次是对企业二次元关系进行管理。比如,管理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关系,或对企业网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企业多个网络关系组合等。

网络能力的动态性要与网络演进特性相结合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网络演进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将网络能力充分运用于企业生产,企业必须不断更新网络结构。在革新网络结构的过程中,企业要不断积累网络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网络能力水平。

1.2技术能力

从知识活动观点,笔者将技术的概念总括为:技术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固有的技术知识基础上,通过整理、运用、革新生产技术知识为企业支撑各类创新活动的能力。这一概念可以细分为三重特征:(1)技术能力依托于企业固有的各类技术知识;(2)技术能力的变化有赖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开展;(3)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技术能力的支援。

2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联系

2.1两者在知识属性方面具有较大重合性

从知识属性层面来看,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因此,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在基础知识层面,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企业在执行网络管理任务时所需的相关知识大多都包含于技术能力的内容范围中。从知识载体层面看,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也存在重合区域。网络能力所需的知识大多来自于网络管理的人力资源中,而技术能力知识来自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和生产设备,二者的重合点就是即具有技术开发知识又具有网络管理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这类技术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肩负沟通企业技术与外界技术的责任,不仅要负责生产企业的内部知识,还要负责企业的网络关系开发。

2.2两者在活动特性方面具有可相互促进作用

从能力活动特性层面看,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于相互促进又体现于相互制约。企业在对网络进行管理时,必然会与其他组织产生相互作用,这种基于网络交换关系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其他知识的沟通交流上,对促进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企业积累技术能力必须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在内部要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从研究中获取知识,在外部则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互动交流,引进其他企业或组织的新技术知识。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的连接范围,关系到企业网络的交换频率,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力积累外部知识的效率,对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此外,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的相互作用中,网络能力的知识积累与整合包含于技术能力知识活动中,网络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网络关系时要借助技术能力的相关知识。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与网络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分的练习。如果企业内部知识活动效率低下,那么当企业获得接近稀缺资源的机会时,就无法很好的把握住机会,无法获得稀缺资源会对网络管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协同合作的关系,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为了有效提高网络能力,必须加强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建设获取网络管理所需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累积网络管理知识;为了提高技术能力,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创新研究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活动提供的各种渠道从外部吸纳新的技术知识。

只有加强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协同合作关系,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大范围的提高。

3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想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通过网络作为中介来吸纳稀缺资源、转移次要业务,网络能力的重要性便充分体现于这一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都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对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两种能力的增长机制与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同,造成了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情况。从经济学层面看,只有当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相同影响效果时,才能实现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能力的协同合作作用。只有将两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合作作用发挥到最大效果时,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SnS平台 教师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97-0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应用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学校成为巨大的知识库。教师知识的有效管理对于新时期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共同体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显得非常重要。而SnS是一个大型的社会性网络软件,由于SnS网站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传播管理功能,可为教师的知识发展提供资源平台、社交平台和应用平台,也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现实路径。

一、SnS的基本内涵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或Socialnet-workSite)即为社会网络服务或社交网站。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做过一次连锁性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六个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按照此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不断放大,最终可形成一个大型的网络社交圈。至2006年,Bam首次提出SnS的完整定义,即SnS是能为人们提供在线个人空间并与他人分享的网站。之后在学界和企业界,学者们也下了类似的定义,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Boyd和ellison的定义:“SnS是一种网络服务,这种服务允许网民在一个受限制的系统上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空间,在空间里面明确列出友情链接用户名单,并且在这个系统里,网民可以查看自己的链接和关联用户的链接”。

SnS网站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运用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要求注册的用户必须提供有限的个人真实资料,SnS所有其他特性都由此衍生,其价值在于其人际网络的真实性。以“六度分隔”、“长尾理论”等理论为基础,SnS具有社交关系的网络化、社交对象的自由化和社交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基于以上分析,SnS是以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为基础,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能够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创造性,探测社会行为变迁和培养集体智能的一种电脑辅助沟通形式。

二、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初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学领域,其基本思想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管理的资源。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充实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

知识管理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与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并辅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储存、转化、分享、运用过程进行管理以寻求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

结合以上观点,作为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教师知识管理是一种教师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的方法,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教育要达到的近期、远期目标,运用自身的知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产生、利用、交流和共享。

三、基于SnS平台的教师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以SnS为平台的教师知识管理充分运用了基于SnS平台的计算机技术资源、通讯技术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帮助教师有效管理个人知识,把个人认为最重要而且将成为自身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是教师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经过总结和分析,在寻求新知识的同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更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1 教师可通过网络与他人即时沟通和交流,也可通过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进入国内外有关知名教育教学专家的个人空间,有针对性地借鉴自身发展所需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2 促进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

3 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惑或经验利用SnS(例如blog,人人网等形式)等自由发表言论,在展示个人的学习诉求以及认知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交流能力、反思能力与创新能力。

4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将优秀的教案或案例进行及时整理、归纳,避免了优秀资源的浪费和丢失。对于教师组织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有核心教师的离职以及教师岗位变更的状况,通过知识管理,可以组建教师知识库,形成知识交流的文化氛围。

四、基于SnS的教师知识管理体系架构

著名的知识管理领域研究专家DavidGurtee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架包括两个部分:信息网络和知识系统0。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SnS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来构建人际网络,提供社会网络服务的网站;二是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社会性网络软件。例如微软office、mSoutlook、Lotus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思维概念图工具(minDmapS)、网络日志weblog和维基百科wiki等社会性网络软件。在web2.0环境下,基于SnS平台的教师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要经历如下环节:

1 知识收集。知识收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起点,在SnS网络平台上,教师作为学习者和交流者注册自己的身份之后,利用百度、google等强大的搜索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同事之间互相访问网络日志获取知识和资源,以及访问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或该领域权威人士的博客或微博搜索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最新研究动向。

2 知识存取。在知识收集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分模块、分类型进行存取和资料收集、存储。对此,利用SnS平台建立的教师知识库,可实现教师对知识的收集、存取和归纳。利用Blog、wiki等可方便教师获取、查找所需资源,自由转载日志并进行知识的传播。

3 自我表达。有别于其他知识管理的主体,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的教学、研究等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其独特的专业领域和知识结构。其中,实践取向的“隐性知识”更能体现教师的职业特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教师知识管理时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SnS平台,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以网络日志的形式进行发表,或将转载的一些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作出相关知识点的汇总,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更新自己原有的图式。

4 隐性知识显性化(外化)。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

最关键的是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根据知识转换的特点以及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外化(externalization)就是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tacittoexplicit)。比如将实践学习中的经验教训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在自我表达模块中通过反思对评价后产生的新的隐性知识通过可以表达出来的记录,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

5 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内化)。内化(internalizalion)就是将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比如利用SnS网络平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教师将通过实践将全新的显性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进而内化为有利于指导自己教学、学习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从而再次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这样就实现了显性知识的内化。

6 知识共享和创新。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在web2.0环境下,教师利用SnS平台实施了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收集、存取、自我表达,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通过访问和网际交流将显性化了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同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不断的图式更新,也实现了知识的创新。人人网就是一个典型的SnS平台,教师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借鉴人人网对知识以及独特的人际网络资源的获取、共享、评价和利用的过程,同时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即时性。

五、基于SnS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路径

1 营造合作型的教师知识管理文化。如果希望获得长期的进步,必须影响人们的信念。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教师在实施其知识管理流程中的作用应该予以重大关注,因为人的技能、行为、动机、奖励、态度以及工作场合的环境和文化直接关系到知识管理的成败。而在现实工作中,教师的教研活动都存在形式化、低效性等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组、学术沙龙、教育论坛以及教育专家、名师的学术大讲堂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在教师组织中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加深教师之间彼此信任和尊重,通过自由提问和质疑,使每个人都有提升的空间。

2 加强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组织内部的每一级领导,从整个流程的最高组织者一直延伸到工作小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在领导或高层的统筹规划之下进行相关工作的。学校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场所,为教师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学校的显性知识是已经被编码化了的知识,同时,大量的未被挖掘的隐性知识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各阶层的领导应该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和行为逐层深化,同时要及时、合理地将学校的显性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完善学校的知识管理。

3 加强各工具间的协作。作为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支持应该有利于各工具之间的协作,但也不能将技术的作用过分夸大,还要考虑到技术的局限性。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还要考虑到知识在不同的语境中诸因素的相关性、可行性,更要关注知识的来源以及信息的管理和可信度。技术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同样要求知识管理专门技术人员将教师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收集和管理。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研究框架;综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已经在知识管理领域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的切入点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虽然相关研究所选择的研究路径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基于对知识管理自身概念的不同理解,笔者将其研究的整体思路归纳为三种研究框架,即基于过程视角的研究框架、基于资源视角的研究框架和基于关系视角的研究框架。对这些研究框架的梳理和归纳,既是对现有知识管理研究范式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知识管理研究方向的探索。

一、基于过程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

作为组织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被看作是由多种行为所构成的一个行动集合,因此,很多学者从过程的视角来构建知识管理分析框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展开。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维度。在借鉴polanyi(1959)隐性知识概念的前提下,nonaka与takeuchi(1995)对组织知识创造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进行分析并创造性地提出了SeCi模型。在此基础上,mahoney与williams(2003)总结了组织内能够导致知识薄弱的九个障碍,并认为知识创造是组织内部SeCi模型运行的结果;Rieraet等(2009)的进一步研究更是证明,SeCi内部各个转换方式之间的平衡与否标志着组织知识创造能力的高低。

2.个人与组织维度。除了SeCi模型之外,Hansenet等(1999)还将组织因素纳入知识创造和知识转化的研究领域,进而认为,既然组织内部的知识转化可以分为编码和个人化两个阶段/过程,那么,如果将隐性知识看作是一种个人的经验、反应以及个人才能的内在化,那么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化必然要受到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Disterer,2003)。正式基于这样的假定,许多学者开始将对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纳入的研究到特定的组织情境下,并充分考虑个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知识的创造、获取、共享以及使用维度。很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组织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使用直至提供组织绩效的整个过程。除了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以外(陈国权,2009),从外部获取或学习知识也已成为组织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Lavie,2006),进而有助于组织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提高对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识别能力(Danneels,2008)。在实现了获取知识的基础上,Lee(2001)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在不同的个人、团队或组织之间的转移或传播。为了防止共享行为缺失所导致的知识囤积(KnowledgeHoarding),组织应当从文化、支持、信任、回报、态度等方面推动组织知识的共享(Strickland,2004)。基于程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大体表示为三维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事实上,上述三个维度已经出现了较高程度的交叉和融合,许多学者已经将其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并进一步提高了这一知识管理分析框架对于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的解释能力。

二、基于资源/能力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View)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所具有的其他组织难以模仿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或能力(Barney,1991)。基于这一认识,很多学者将组织的资源或能力作为分析平台,以此建构了知识管理行为、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

Bharadwaj(2000)认为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经营绩效,因此通过三个维度构建了信息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分析框架。paiva(2008)把制造知识看作组织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并认为由于这些知识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获得和保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让这些知识参与到企业早期的决策中。为了探讨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实践与创新绩效的关系,Chen与Huang(2009)将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作为中间变量,并认为知识管理能力在二者之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余以胜、李丹(2010)在对行业创新联盟进行研究时,提出联盟内的企业应当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知识资源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创新型虚拟组织,共同完成某种知识产品或提供知识服务,实现知识创新。上述研究都将知识看做是组织的核心资源,从而围绕这一核心资源来研究其与组织行为、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核心资源对于组织绩效的解释能力,许多学者在基于资源视角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将“核心能力”的概念与知识管理过程相结合,从而构建了基于核心能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在过程视角研究内容的影响下,许多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从知识的产生、共享、转移等行为转移到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能力等以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来开展研究。marianonietoa,pilarQuevedob(200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于技术机会的把握和知识的溢出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技术机会的把握和知识的溢出而言,知识吸收能力对于创新绩效具有更大的影响。此外,作为对知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Robertparent,marioRoy和DenisSt-Jacques(2007)还分析了动态知识转移能力在社会网络条件下的生成、扩散以及使用新知识来满足需求的过程。

除了对获取能力和吸收能力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以外,还有很多学者进一步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知识资源能力和知识能力等概念。teece(1997)等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创建、获取、整合和配置知识的能力;tanriverdi(2005)将知识管理能力定义为组织创造、组织、转移并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在将知识与其他资源和能力综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Carrillo和Gaimon(2004)提出了“知识资源能力”(Knowledge-basedResourceCapabilities)的概念并认为,知识资源能力是物质生产知识或信息系统、企业员工的知识以及管理系统知识的综合。作为一种更全面的表述,宁烨、樊治平(2008)提出了知识能力的概念,并将其理解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和能力,以及对组织内外知识、资源和能力进行协调、重构并更新的一种学识。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基于资源/能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在这一框架体系之下,更多地是将知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按照知识管理活动的不同环节细分为不同类别的能力,并进步研究其对组织创新绩效或组织绩效的影响,并对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深入挖掘。基于这一框架的研究主要将知识管理看做是组织的内部活动,虽然也对外部环境有所涉及,但更多地是将其看做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处理。

三、基于关系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外部网络的支持,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通过对创新联盟、开放式创新、研发网络的深入剖析来探讨新环境下如何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绩效水平。针对网络化环境下组织适应性的提升问题,GurneetaVasudevaJaideepanand将联盟成员组织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按照多样性和使用次数的不同维度来加以拆分,不同类型的吸收能力对于组织在知识联盟中的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与之不同的是,陈劲(2011)将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企业与外界联系的频繁和密切程度等因素引入到对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中,以此来研究提升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的途径。由于将外部环境和外部组织引入到分析的情境之中,组织与环境、组织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联也就成为了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水平的重要因素。

针对知识在组织间传递的日益加强,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发现,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有助于组织知识、资源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经营绩效(inkpen&Dinur,1998;inkpen&pien,2006;Lavieetal.,2007;mcevily&marcus,2005;norman,2004)。杨锐等(2010)就网络结构关系互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具有中心势不高强的关系联结小团体互动和中介协调等特征;基于不同知识基础的创新活动需要建构不同的网络关系组合和相应调适的网络结构;网络互动是基于技术相似性和技术关联性在行业内部和行业间展开。

事实上,正是由于组织与其外部环境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akansson首先提出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认为网络能力是指组织改善其在网络中位置以及处理与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能力。方刚(2011)在组织网络能力分成战略性的网络规划能力和操作性的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进而构建了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所具有的显著正向影响。徐国东等(2011)则进一步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产学研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活动,证实了网络能力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基于关系视角的知识管理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通过对基于关系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相对于基于过程视角和基于资源/能力视角的研究,网络关系以及网络能力的导入丰富了知识管理研究的内涵。虽然进一步突出了网络关系、网络能力等与外部网络有关的影响因素,但就研究框架而言,并没有完全打破前两种框架的基本思路,或者说基本可以看作是对之前研究的补充。

四、现有知识管理研究框架评述

通过对现有知识管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对组织知识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在对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研究时,没有对组织内部不同层次主体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区分。虽然有些学者对个人的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动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在分析的过程中对于个体在组织内部所处位置并未做过多考虑。事实上,对于组织内部的个体而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视角对于其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的态度以及自身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将处于不同位置和关系中的个体加以区别,就不会对有众多个体参与的知识管理这一复杂系统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框架,虽然在前两个框架的基础上对外部环境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其作为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外部环境对于组织的影响大多采取一种静态视角来进行分析,并未对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这一不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现有知识管理框架对于组织与其外部网络之间关系的存在、衍生和延续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因而无法对网络环境下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增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未来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研究,应当在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出多层次的、动态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来加以深入。

参考文献:

1.williamB.Bean,m.D.personalknowledge:towardsapost-criticalphilosophy.archinternmed,1961,107(4):617-618.

2.nonaka,i.and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3.Josepht.mahoneyandCharleswilliams.StickyKnowledge:BarrierstoKnowingintheFirm.Sage,London,2003.

4.Hansen,m.,nohria,n.andtierney,t.what'syourstrategyformanagingnowledge?.HarvardBusinessReview,1999:1-10.

5.Disterer,G.Fosteringknowledgesharing:whyandhow?.proceedingsoftheiaDiSinter-nationalConferencee-Society,2003:219-260.

6.陈国权,宁南.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现状、问题、方向.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57-168.

7.Danneels,anizationalantecedentsofsecond-ordercompetenc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8,29(5):519-43.

8.Lee,C.S.modelingthebusinessvalue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9):191.

9.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80-85.

10.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72-82.

11.杨锐,李伟娜.网络结构、关系互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苏州it产业集群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10,28(7):1094-1103.

12.方刚.网络能力结构及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29(3):461-470.

13.徐国东,郭鹏,于明洁.产学研合作中的网络能力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11,30(7):99-1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双平台协调的群组变权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项目号:09YJa630047)和吉林大学211工程基金(项目号:SLJJ-CX)研究成果之一。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9

一、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论文

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其结构应该由基础素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和专业发展性课程等构成,而且各阶段需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撑。基础素质性课程是专业能力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专业能力性课程是基础素质性课程的延升,是发展性课程的有力支撑,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专业发展性课程是前两者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网络专业职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专业职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根据目前就业岗位的情况,计算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网络工程、网站建设与、网络编程等。其专业特色既区别于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的网络软件技术开发师、网络系统集成师,更不同于中技类学校培养的网络操作员、网络维护员。其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设计员、网络安全与维护员,同时具备一定的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网络软件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开发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将成为面向应用领域的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重在网络技术原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产品与技术的销售、培训、网络管理与安全以及工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的应用;网站建设重在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网站管理与安全、信息等知识的应用;网络编程重在程序的阅读、程序调试与简单程序开发等知识的运用。

由此可确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铸造it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中心,着力设置社会急需的、能宽口径就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施工、商务应用开发、管理与维护第一线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其结构应该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等构成,而且各阶段需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撑。基础性课程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升,是扩展课程的有力支撑,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专业扩展课程是前两者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详情如图2所示:

三、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支撑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前提。教学系应千方百计提高教师水平,特别是实践课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到研究所、公司、企业进行工程或项目训练。所有任课教师分阶段经过专业培训,逐步获取多个厂方如华为、思科及神州数码等的it认证证书、网络高级讲师证书等。图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的课程与教学计划

围绕岗位群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理论教学计划、实验实训计划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计划。特别是实验实训计划要针对岗位群,其内容要详尽,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是条主线,它贯穿教学计划的始终,要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教学系应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组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教学计划、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为人才培养制定规格。分析研究近些年来高职高专有关就业导向、订单式培养平台+方向、能力目标、岗位群所需等成功经验,融合这些特色,最终都要归结到教学计划上来。计划要体现静与动的结合。所谓静是指相对静止,具体来说对那些专业基础课是基础平台,对于基本操作基础理论、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在3年中除了对之进行调整、更新外,课程的本质性质不变;动是绝对的,指的是专业发展性课程群随岗位群需求而动,随行业技术的新发展而动,它设计得好与坏也是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学计划每年一大动,主要是指每年春季为新一届学生制定年教学计划;每学期一小动,又称为对教学计划的修订,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市场用人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调整部分或个别课程。

科学设置课程,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应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应具有递进性,内容切块相对科学,便于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大量使用cai改善教学效果,增大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技术信息量。对专业发展性课程应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2,体现以应用技能为主的思想,技能和素质培养体系更趋完善。

(三)完善的实验设备与实验实训环境

不仅要购置高中低档不同规格的网络设备,更要动手搭建实验实训的真实环境。我们今年与锐捷网络、神州数码等企业进行了尝试性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合作的层次向纵深发展,建立专业网络实训室,并合作举办网络大学教育和网络工程培训班,建立资格论证体系。

(四)考评制度不拘一格

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课程考核总评:平时成绩(出勤+理论作业+实验)+实践成绩(实训或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成绩,最后再折合为所修学分。另外,学院推出多证书、以证代考、免修免考等·政策,鼓励学生多拿证书,以证代考,坚持成绩评估持证者优的原则,实行近4年时间,效果很好。另外,职业素质教育3年不断线,主要以企业、公司领导、有成就的往届毕业生代表以及实习带队教师等作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心理上和职业素质上作好充分准备,力争做到零距离对接。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职业岗位群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职业岗位群的确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而又专业的工作,需要去做大量调研工作,但课题组成员身肩繁重的授课任务,往往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去做这项工作;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如何保持教材和课程群建设相协调是课程群建设所面临的两难问题;实践实训环境如何满足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教学如何适应学校管理体制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管理机制;利益机制;信任机制;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加快,企业组织很难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消费者和应对竞争对手,迫使企业寻求外部知识来源。组建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开展合作知识创新,开始成为企业组织的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对弥补知识缺口的需求以及构建组织知识优势的需要,企业需要与外界组织建立广泛的知识合作关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交换与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等功能的网络结构体系,即知识共享网络组织(knowledgenetworkingorganization,Kno)。本文研究这种由独立组织构成的,以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为运作目标的具体网络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识中介服务机构等独立组织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运作目标而形成的松散的、动态的网络型组织,具有自组织性,其形成与运行过程不存在外部指令,而是按照某种相互默契的“规则”行事。首先,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激发成员组织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作的动力机制。其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运行强调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可或缺的协调机制。再者,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临时性、动态性、多利益主体性,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涵义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识中介服务机构等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组织为结点,以成员组织所拥有的核心知识能力为运作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新型组织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结点组织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流、传递和转移,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满足组织发展过程的知识需求。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能相互提供互补性知识资源的组织构成;(2)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成员组织是基于自身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来参与网络组织运作,其运作过程体现为知识链的重新构建;(3)建立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成员组织之间相互学习与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从而满足组织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以此获得未来收益;(4)作为一种具体的组织运作模式,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运作强调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来体现其合作宗旨,从而获取并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而非在缺乏实际沟通与知识交流的情况下,仅仅利用不同运作领域组织间的分工合作,获取暂时的最大收益的情况。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形成深刻地揭示了网络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它突破个体组织的有形界限,通过对整个网络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单个组织战略发展过程中知识储备的不足,实现知识低成本交流与共享。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特别强调的知识资源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突出组织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同外部的知识合作,倡导知识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以一种“知识网”的形式来实现知识在整个运作领域的再分配和再利用,加快知识创新与发展的速度,从而促进每个成员组织和各个领域的发展。

二、利益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组织面临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这一新型的组织模式己经成为组织快速响应市场机遇和满足知识需求的主要竞争战略。这种战略显示了组织在速度、技术、成本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合作优势。然而它的集成性和开放性也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管理和控制的难度,特别是网络成员间的收益分配问题。由于各个成员组织所处环境、价值观和在合作过程享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对同一收益分配方案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难以形成各方认可的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而收益分配合理与否又会反过来影响组织积极合作或退出的态度。因此,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激发成员组织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利益分配问题是合作型组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传统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是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它主张用市场机制解决利益分配中的问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本重要性的不断凸显,传统的利益分配理论和模式己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而言,动态的组织结构和大量的隐性资源(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等)投入等原因使得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不仅很难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合作伙伴各自在合作中所做贡献的大小,而且所获得隐性收益也难以观测和计量,许多分配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收益分配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得以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是支持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主要动力机制。

三、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可或缺的协调机制

信任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成员伙伴之间彼此沟通与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基本运行机制和主要协调机制。通过信任,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得以大大降低。首先,信任可以有效降低处理事务的管理成本、防范投机行为,而且也能有效降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将成员组织导向良好的合作行为,从而促使网络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应用,从而提高组织的合作成效。其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中的信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性社会资本,它可以减少搭便车和其它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信任的可获得性,降低信息搜寻和商业交易成本,它为技术上和法律上相互分离的成员组织间创造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讨价还价的条件。通过成员组织间的持续互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仅可以相互了解而且可以发展出基于知识的信任或平等的标准,而且这种基于信任的反复交易对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者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它提供了分享机会和有价值信息的渠道,成为网络成员知识共享与创新,共同创造知识价值的基础。

参与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网络成员最担心的是其他伙伴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合作者行为的可预测性。详细的合同是合作者行为变的可预测的一种机制,但由于合作知识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合同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的约束,作用效果有限,而信任是另一种重要的机制。来自相互认可的基于知识的信任,共同的行为准则在合作关系中创造了自我约束的力量,这可以成为正式合同约束的有效替代。在信任存在的地方,知识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以减少,组织不必选择详细的合同作为确保行为可预测性的手段。通过持续互动而在网络成员之间培育信任,这种信任将会成为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

四、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尽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能够带来单个企业组织无法获取的网络利益,并通过利益分享使网络成员组织实现共同成长,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共享网络组织都能取得成功与辉煌业绩。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制度安排,市场治理的价格机制和科层治理的命令机制失去了作用基础,它是一种极难管理的“中间组织”形式,存在着很高的运行风险,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为网络组织的顺利运作创造条件。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知识交流与共享过程中给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整体和各成员组织带来的各种风险。例如,由于市场竞争领域发展的不确定性而给网络组织带来的总体运作风险;由于伙伴组织的不稳定性给网络组织知识合作带来的管理风险;再者,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现在的合作伙伴可能随着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合作任务的结束而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从而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成员组织本身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的情况,导致技术与知识产权风险将大大增加,等等。具体来说,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构建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因选择了不适宜的组织成员而导致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风险;各个成员组织合作目(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标不一致而产生的目标冲突风险;因各成员组织组织文化不兼容而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风险等。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由于组织成员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产生的委托风险;因知识提供方的管理疏忽或知识接受方的非法侵占而导致的知识泄漏风险;知识合作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的工期延误风险。因此,如何针对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上述各类风险因素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并举的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丹,俞竹超,樊治平.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6):620-623.

[2]黄哲.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联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本文,2005.

[3]李丹.知识型网络组织的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本文,2003.

[4]JuttaGruenbergBochard,petraKreisHoyer.Knowledge-networkingCapabilityinGermanSmes:amodelforempiricalinvestig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2009(7):117-142.

[5]escribanoa.managingexternalknowledgeflows:themoderatingroleofabsorptivecapacity[J].Researehpolicy,2009,38(l):96-105.

[6]CowanaR,Jonardworksstructureandthediffusionofknowledge[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2004(8):1557-1575.

[7]JeniferSpencer.Firms'knowledge-sharingstrategiesintheglobalinnovationsystem:empiricalevidencefromtheflatpaneldisplayindustr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8(24):217-233.

[8]expósito-Langam.,molina-moralesF.X.newproductDevelopmentandabsorptiveCapacityinindustrialDistriets:amultidimensionalapproach[J].RegionalStudies,2010,44(l):98-122.

[9]Capaldoworkstructureandinnovation:theleveragingofdualnetworkasadistinetiverelationaleapability[J].StrategiemanagementJoumal,2007(28):585-608.

[10]GreveHR.inter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heterogeneoussocialstructure[J].organizationStudies,2005,26(7):1025-1047.

[11]StefanKr?tke.RegionalKnowledgenetworks:anetworkanalysisapproachtotheinterlinkingofKnowledgeResources[J].europeanUrbanandRegionalStudies,2010(1):831-864.

[12]YentingHelenaChiu.HownetworkCompetenceandnetworkLocationinfluenceinnovation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industrialmarketing,2009(1):1137-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