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4:32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金融信息化管理发展问题趋势

1金融信息化概述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我们知道金融信息化的管理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它对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目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

2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发展体系基本完善,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金融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1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发展,明显领先于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它们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等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2.2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

2.3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增值金融服务需要,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丧失业务机遇、银行风险管理失控等问题。

3我国金融业信息化管理改进措施

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短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3.1重视金融信息化规划和引导。目前,金融机构已经认识到金融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开始重视自身的it规划。监管层开始加大对金融机构it应用的监督、规划和指引的力度,近年来相关的文件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细致具体。都将对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监管层对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金融行业it应用的方向。

3.2利用信息技术加快金融发展,它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改善经营监管的有效手段,要加快经营监管的信息化步伐,构建相应的金融建设系统和指标,信息资源能够达到时时共享。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3.3提升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仅是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应用信息化和金融创新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有新的成员加入,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3.4灾难备份将成it建设重点。虽然在数据和业务系统备份上大多金融机构却普遍比较薄弱,金融行业事关国计民生,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但是中国金融行业it应用早已步入集中时代,中小型金融机构更是如此,保证金融机构业务连续性、可靠性已迫在眉睫。已经发生的一些数据灾难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监管层、资质优良的金融机构开始率先关注灾难备份,大型、优质的金融机构由于在资金、技术、客观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已先行一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信息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已经是大势所趋,金融现代化的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信息化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都有关联,相辅相成,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6.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2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经济管理;现状;应用;创新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推动了各个领域的高效发展。尤其是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既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又可以优化金融经济资源配置,是金融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和创新需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管理方案,进一步推动金融经济管理的发展。

二、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受到企业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设备以及技术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都比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促进作用,使得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实施受到很大影响[1]。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各企业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经济利益增长上,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发展企业业务以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缺少对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导致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其次,部分企业认为金融经济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缺少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企业金融经济管理人才十分短缺。并且个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工作效能,不利于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

2.信息化管理理念以及应用方式落后

一方面,金融经济管理作为传统的工作内容之一,经历了多年的工作发展以及理念创新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统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根深蒂固[2]。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固守传统的现象,缺少对现有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导致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出现偏差,两者之间出现十分明显的不契合问题[3]。另一方面,受到金融经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企业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时候,长期存在应用范围小、精细化不足以及应用程度低等问题,使得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处处受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方法

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

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为此,想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发展,企业首先需要从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首先,各企业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型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者业务培训。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为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以此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更多的金融经济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4]。其次,企业要为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足够多的业务交流机会。例如,定期举办行业交流会或者经验探讨会等,让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和其它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他人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认识到自身工作上的不足,积极改正,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经济管理水平。最后,企业需要为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为其争取进入行业领先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学习先进企业的金融经济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此丰富自身的金融经济管理知识和专业素养,更好地为金融经济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金融活动是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此,企业在开展金融经济管理工作之前,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现状,对企业自身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和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第一,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尤其是金融类企业,在开展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自身现有的金融经济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划分。通过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对现有的金融经济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此实现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高效发展和信息化发展[5]。第二,企业在正常经营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同行业的经验教训,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态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管理方案,将企业的金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保障企业内部金融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落实。总之,企业想要有效提高金融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地利用和发展企业固有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资源。从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新分配,以此实现企业资源的利益最大化,全面推动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的创新发展。

3.搭建信息化平台,全面落实金融经济管理工作

在金融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企业想要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顺应金融经济的发展潮流,对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进行有效地调整和创新,以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各类型金融业务的主要发展特点就是多元化,不仅金融业务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金融业务的开展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为企业金融经济管理工作带去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6]。为此,各企业应该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的支撑下,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信息化平台搭建上,改变企业以往单一的金融经济业务服务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在建设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平台的功能多元化,使得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加高效、高质的为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金融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3

abstract:Byanalyzingthedisadvantageofthetraditionaladministrationmanagementintheuniversities,thepaperextractstheresearchonthemodernizationmanagementofuniversities.theresearchbasesonthefinancialinformationsystemsanddiscussesfinancialdecision-makingandinformationization.thelastpartisexpoundinghowtousefinancialinformationizationtomodernizemanagementof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校管理现代化;校园金融信息化;决策管理;校园金融信息系统

Keywords:modernizemanagementofuniversities;campusfinancialinformationization;decision-makingmanagement;campusfinancialinformationsystems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72-02

0引言

我们从事校园管理工作多年,一直在探索以何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服务。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尝试与试验,目前我们以数字化为重心、服务化为主线,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高校发展环境。

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已逐步暴露出其决策随意性、集权独断性、信息冗余性等弊端,而造成该弊端的症结有如下几点。

①管理结构繁琐,组织运行滞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与教学的组织架构是具有较游离管理层的金字塔形态,这种分工过细的组织架框造成滋生,工作效率低下,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的发展。②高校资源的浪费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入学人数倍增。学生管理中与学生有关身份和金融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就显得尤为繁琐、复杂,数据的准确性、共享性较差,增加了相关工作的重复性劳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③信息时效性的缺失组织结构要求信息的发送是逐级的上传下达,信息的回收则是――申报,由此导致了信息的流速缓慢,反馈不及时甚至失真、误导,无法保证高校管理层教学决策的时效性,或者直接导致教学决策的失误。[1]

上述症结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绕过的顽疾,只能采取新型的手段才能得以解决,这个新型的手段就是――高校现代化管理。

1高校现代化管理

早在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它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方面: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②教育内容的现代化;③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④教育管理的现代化。[2]其中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其余三个现代化的保障,只有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凭借现代化的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服务工作实施管理,以寻求高校管理的高效益。没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就难以有效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高校现代化管理有一个重要内容,即管理决策要科学化。

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实现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关键是健全决策体制,完善决策程序。而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如下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决策过程都离不开信息平台,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因此为使高校决策科学化,必须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和反馈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增强信息意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包含如图2所示的四大主题。[3]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校园金融信息主题,这是因为高校的管理效率的某些方面可以通过管理成本来体现,学生生活的需求依靠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校园金融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对校园金融运行状况的全面分析,提高高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对学生服务工作的改善。

2校园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

金融信息系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要工具,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教学计划、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学生成绩、评教等教学信息,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开放的教务管理服务,可以实现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与信息的准确性,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1指导思想而要成功实现高校金融信息化的建设,则必须坚持下列四项指导思想。

2.1.1高校统筹规划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网络技术、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高校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工作,进行整体统一的方案设计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2.1.2项目分步实施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涉及到需求调研、数据中心的搭建、业务集市的划分、专题应用的开发、人员培训和推广应用、系统反馈和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分步实施,利用螺旋开发方式逐步完成,确保项目质量和降低项目风险。

2.1.3专题分析应用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各个职能部门现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通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因此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应用为数据中心的驱动,以应用为管理改革的主导,开发出众多有效的应用专题。

2.1.4系统推广使用由于信息系统往往会改变用户的工作方式,短时间内造成用户的不适应,因此很难获得用户的认可。如果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高校领导加强推广力度,高校员工加深信息化意识和项目开发者完善系统的便利性三者结合才能真正通过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来优化高校的金融管理模式,这也是进行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4]

2.2体系结构高校金融信息系统框架设计主要是以校园一卡通数据为依托,利用数据仓库技术重新整合数据实现的,该结构如图3所示。

其由数据采集层、表示层、资源层和其它系统层4个层次组成,它的核心是业务层。各层功能如下:

2.2.1数据采集层通过该层可以将分散在校园各处的数据孤岛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目前可以从一卡通系统中收集校园内微观的金融信息、从财务系统中收集高校宏观的金融信息、从教务系统中收集学生和老师的行为信息。

2.2.2资源存储层系统资源层为主题业务层的整合提供基础数据,它包括基础数据和数据库系统。该数据中心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按照数据类型进行保存,数据中心的数据只添加而永不会删除,在数据进入数据中心之前,通过etL工具对脏数据进行清洗和补空、对单位不同的数据进行转换、对冗余数据进行合并加载。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2.3主题业务层根据业务需求从数据中心内抽取数据进行重新组合,生成各主题集市。该集市主要根据应用需求和业务发展的变化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该层主要采用星型模型,使用事实表和维表来实现。在该层也可以对用户权限进行设置,不同的用户可以访问不同的业务主题。该层是整个体系结构中最为重要,也是实现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它是平台运行的核心支撑层。

2.2.4分析应用层分析应用层的主要是面向用户,该层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系统功能,并将应用逻辑返回的结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展现给用户,使用户能通过不同的界面和通讯方式接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它可以通过2种方式实现,即B/S方式和C/S方式。

3利用校园金融信息系统进行决策

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仅仅是为现代化管理迈出了第一步,它只是进行科学决策的一种工具,要想实现科学的决策还需要充分发挥咨询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咨询系统还不够健全,许多高校虽已设立了一些咨询机构,但其“智囊”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般的高校领导者仍习惯沿用“经验”来进行决策,这已远不能适应愈来愈复杂的高校管理工作。[5]

新世纪的高校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后,加强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首先,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设立咨询机构,使咨询系统的作用能够真正得以发挥;其次,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咨询系统的指导,合理地组织他们为高校决策开展调查研究,但注意度的把握,不能过多地干预咨询系统的工作。再次,要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民主监督力量。只有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作用,决策才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决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对于决策调整和进行新的决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4结束语

我们坚信,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应用,高校最终将迎来现代化金融管理和决策的新时代,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管理模式必将引领校园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晓旭.信息化――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加速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1期:146.

[2]朱中华.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六点思考[J].交通高校研究,1999年04期:77.

[3]姜宁.关于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湖南政报.2001年07期:35-37.

[4]陈建华,马玉芳.浅谈如何构建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综合管理平台[J].全国商情,2009年10期:114-115.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4

关键词:基础银行;金融;信息化

0引言

银行的信息来源广泛,处理起来相对困难,而目前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银行营点的数据主持,它是主要通过日常的公民办理的各项业务,及平常进行的各种调查。而目前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银行在金融方面的交易量随之扩大,相关领导对此的重视度增加,要求银行不断开展向外运作的业务系统。而业务量数据相对较大,群众数量较多的部门还要开展出多个处理业务的系统。综合各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对银行的管理进行改进,实现银行金融方面的快速发展。

1基础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各项的信息来源分散,之间的关联度较低

基层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金融的各项服务和使各方面的数据稳定。而各对外负责的各个部门进行的业务处理系统是独立进行的,获取对象的信息途径是相互分开的,这就使得系统采集的信息比较分散,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对比。还可能导致信息重复采集的现象发生,加重了工作量,工作效率较差。

1.2信息采取的速度较慢,不能合理利用各项资源

由于银行需要时常关注各地的金融状况,对信息的要求比较高,并且缺乏一定的手段与措施来鉴别信息的来源与真伪。导致信息的真实度和应用部分到不到保证。从近几年的收集数据看来。银行的出错率明显上升。在这种信息来源比较狭窄的情况下,基层人员获取的信息相对比较匮乏。导致基层银行在进行评估时有所偏差,缺乏关键性的信息来作为支撑。

1.3团队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

员工素质普遍不高,大家都知道,银行的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管理人才,还需要熟悉运作流程的人员,这就对银行的团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并且,现在的基层管理信息的员工年龄普遍偏大,在金融知识的培训方面接受能力较差,信息化的技术运用较弱,银行缺乏关于金融管理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对金融的认知只停留在日常操作的流水化的形式,缺乏主动学习的认识,并且对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符,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2基础银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

(1)金融的信息化建设是金融在管理方面的核心,基础银行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对管理目标不断进行改进,对管理对象不断的进行各种跟踪调查,也使得自己进行的工作不断的得到改善与进步。还要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常识,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得金融工作不断地向外扩展延伸,从多个方面得到升华。在做好银行金融管理的基础工作上,还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提升银行管理水平,这就对银行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已推动信息化建设为首任,通过这个过程,不断的对此进行反思,并且要不断的引进新的先进技术,对整个过程不断地进行整合,使得工作更加整体化,从而全面推进工作的进行。

(2)金融的信息管理化开展是实现有效的工作运作的必要条件,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开展是实现金融有效管理的必要途径,坚持要使管理更加规范化,还要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重点是要不断的开展金融上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仍然面对着许多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基层银行金融管理工作时分层进行的,由各分级部门执行。对应的一些信息也是由各个部门管理,信息不能集中起来,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其次,总部对银行的信息采集多是利用向自己上级汇报的方式,容易使一些重要信息发生漏洞,并且高层领导无法再第一时间获得可靠的信息。在作出一些判断的时候,容易造成失准的后果发生。并且无法及时作出采取的措施弥补。

(3)银行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扩展对外的管理层。基层银行执行的工作主要是执行信息的传导,比如货币政策的执行与各方面信息的传达。为客户提供各项金融上的服务,维护日常工作的稳定,与正常进行等。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基层银行既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防止不可控风险的发生,还要对货币政策的流向进行监控,包括各个行业,人群,消费动机以及流动款项金额上午多少等作出合理分析,而这些工作都与金融的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通过信息的建设管理对这些信息及时的进行集中与整理,可以有效的推进信息化的共享使用,提升信息的利用度,使得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提升了银行金融的效率。为其用户节约更多的时间,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提高金融业务对外服务的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银行的业务往来交往密切,使得金融的风险系数增大,各银行之间的相互影响趋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金融化的信息管理,不断的对金融的信息提供进行改进,提升效率,使得信息得到及时推送与采集。不断的扩大信息的来源与真实度,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有效防止风U的发生。

3基层银行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1)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管理上的理论知识,形成金融上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信息的不断扩展为核心,对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利用贯彻执行,将金融的信息管理更加集中与标准化,在管理上作出的决断更加准确化,努力提高管理与信息化的服务,以不断的促进工作的发展为重任,为银行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2)在我国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对基层银行的原则合理的提出要求,提高业务服务水平,利用先进化的技术手段对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使信息的应用能够到各个领域,使用的方式更加广泛。使各部门的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沟通,信息更加透明化,通过金融有关管理部门对风险的合理监控,对金融的信息管理不断进行改进,使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力提升。使金融信息更加准确,来源更加广泛。从而使数据更加可靠。并且努力使管理工作向外扩展,从而实现信息来源的内外结合,对信息的传导与执行合理实施,并使信息不断的进行深化,提升银行的信誉度与客户的满意度。

4基层银行信息化管理研究的途径

金融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信息管理工作为核心,实现管理信息来源的准确化与人才管理的同步化,不断的对金融信息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实施的步骤,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4.1建立的信息的规范化

做好金融管理平台的工作,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加信息管理检测的安全性,提升信息传送的速度,从而使工作得到开展。并且要对相关的金融人才不断的进行筛选,并对专业的人才积极的培训。努力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以便于在这一步中对金融的风险进行合理监控,避免问题的发生。

4.2对信息监控力度不断的进行加强

重视管理的正常运行。信息的基本运行包括,不断对工作运行空间的记录进行改进,及时对信息的来源及公布等进行更新,使信息得到普遍关注,减少银行在金融方面的风险度,结合现实状况,完善信息记录,推进信息化建设。

积极培养金融专业人才,不仅熟练金融的理论内容,更要注重实践,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讲座向员工传授相关知识或是采用轮岗实习的方式,不断深入对此了解。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5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要加强个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是稳步发展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卡业务。其二,要加强公司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境外筹资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重点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其三,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形成独具特点的住房金融产品系列和服务组合。同时,积极探索住房储蓄业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住房金融产品的创新。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信息化水平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在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并将通过与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6

集团金融管控与产业金融协同,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产业集团和金融集团提出的共同课题。产业集团的问题在于管控框架的不完整和金融功能的不健全,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完善集团金融功能,如何进行集团金融管控。金融集团的问题在于金融服务产业的不到位和金融协同功能的不完善,需要研究如何贴近产业集团进行金融服务,如何实现产业金融协同。他们都需要构建一个集团金融管控与产业金融协同框架――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

当今世界把所有企业集团都放在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三大坐标同一背景下。这是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的基本前提。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背景下,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至少存在三个基本假设(见图1)。

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临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三大背景。基于金融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协同管控。基于信息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的协同管控。基于全球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的协同管控。

第二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三大市场。基于资本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金链金融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资本链金融产品的协同管控。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基于商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的协同管控。

第三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对资本链、资金链、产业链三大链条。基于资本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的协同管控。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管控。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协同管控。

这3大背景9个方面27个要素,构成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简称3927框架)。假设的考察过程,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构架的构建过程,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我们遵循这一过程来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

基于资本链的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的协同管控

企业集团的基本联接纽带是资本链条。因此,集团管控与金融协同要基于资本链进行管理控制,基于资本链进行金融协同服务,基于资本链传导经营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CFo制度下的财务总监为首的控制系统、金融司库为首的资金系统、信息总监为首的信息系统三大系统。这里的协同管控,在纵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单层管控,而是双层协同管控(上层高管为CFo,下层高管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在横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一人(财务总监)单一管控,而是三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协同管控(图2)。

基于资本链的CFo制度所体现的协同管控,是CFo治理结构和CFo管理结构的协同管控。

CFo治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决策权的平等、执行权的统一和监督权的独立。

首先,在决策方面,CFo首先是董事会成员,即执行董事(内部董事),与全体董事一起对股东负责,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这是说在重大决策地位上,CFo和Ceo、Coo等重要领导人一起作为执行董事(内部董事),进入董事会,享有平等的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CFo是由董事会聘任,在决策上对董事会负责。

其次,在执行方面,CFo首先是一名执委会成员,对董事会负责,共同承担经营责任,共同执行董事会决议;然后,在执行董事会和执委会决议的过程中,CFo要对Ceo负责,以保证执行权的统一;最后,在CFo制度下,董事会和执委会成员中不再另设财务负责人。CFo对执委会和Ceo承担财务管理责任。

第三,在监督方面,在CFo制度下,监督分为经营决策监督、财务会计监督和管理执行监督。经营决策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监事会负责;财务会计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聘任;管理执行监督则由CFo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负责,这时,内部审计部门不再承担财务会计审计职能。因此,在财务会计监督方面,CFo及其所属机构要接受有独立监督权的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审计委员会主要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而在管理执行审计方面,CFo及其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有独立的监督权。在这里,CFo扮演一个管理监督者的角色。

CFo管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财务总监(Controller)、金融司库(treasurer)、信息总监(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在管理控制系统、财务金融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三方面的集中管理与共享服务。资金的集中管理,离不开金融的共享服务载体和信息的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总监(Controller)在德国被称为“管理控制工程师”,主要负责基于战略执行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分管战略规划、计划预算、投资管理、业绩评价、风险控制。在一个企业集团中子公司财务总监与母公司财务总监的关系有“实线制”和“虚线制”之分。在实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母公司负责(多见于集权管理模式);在虚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子公司负责(多见于分权管理模式和子公司是公众公司和合资公司的情况)。

金融司库(treasurer)主要负责金融市场融资和资金集约管理。有三种功能组织可选择:一是资金管理职能部门或资金结算中心事业部;二是财务公司;三是金融控股公司。国外大部分企业的选择是财务公司。因为,财务公司作为具有产业背景和金融背景的企业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扮演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个角色。

信息总监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负责会计核算和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时代,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必然要纳入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因此,国外许多公司的会计部门都与信息部门合并,有些公司的CFo也将信息系统纳入其管理范畴,在该范畴内设置Cio职位。

基于资金链的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管控

企业集团的另一个重要联接纽带是资金链条。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必然选择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作为载体进行资金协同管控(表1)。

载体选择之一是结算中心。结算中心是产业集团进行资金管理的一个事业部性机构,其功能是职能型资金管理。结算中心是非银行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业务,只能进行资金结算的资金管理工作,其资金管理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结算中心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客户关系。结算中心在目前的金融监管背景下,其合法合规性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由于目前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审批的难度较大,许多企业采用结算中心模式,但其局限性较大。

载体选择之二是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功能主要是功能性司库管理和信用性金融服务。由于财务公司是金融机构但不是银行,所以,财务公司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财富500强里80%都有财务公司,中国目前有100多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从财务公司被允许的金融业务来看,财务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混业性质,是产业集团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较为理想的载体。但需要监管部门在财务公司性质定位、财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上缴、财务公司参与央行联行清算、财务公司贷款再贷款、财务公司各项监管指标限制等方面放宽放松管制。

载体选择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通过控股公司组织模式,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公司、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联合经营,能够向顾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集团化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混业经营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在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主要功能是产能性金融管理,即金融在产业集团既作为一个产业又作为一个功能。产业集团内的金融控股公司与产业集团外的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基于产业链的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协同管控

传统企业集团理论和实践基于产权关系定义和界定企业集团,这种基于产权链的集团管控,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时代显得力不从心。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至少应将集团管控的外延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产业链。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图3)。

产权链资本运营,旨在以产权链为主线进行产融协同的产权控制,主要功能是资本的经营。基本要求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资本控制,并达到资本运营与资本管理的协同。在组织结构方面以产业集团资本运营部门为依托。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财务公司主要是在产业集团内以产权关系为基础,实施产融协同控制。

价值链财务管理,意在将职能性的财务管理转变成系统性的价值管理。基本功能是价值管理。基本要求是以货币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价值控制,并达到融资与投资的协同。在组织结构上以产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为依托。实践中,多体现为基于资金流的公司司库管理控制。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功能是金融的服务。基本要求是以供销关系为纽带,为供销双方提供金融服务,并实现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的协同。在组织形态上以产业集团内部金融机构(例如财务公司)为依托。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金融创新业务。但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产业集团内部金融结构由于其内生性,比外部金融机构更有优势。金融监管部门应将财务公司的金融业务范围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供应链,以利于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基于资本市场的资金链金融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资本链金融产品协同管控

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的金融市场,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提供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而基于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则为集团金融管控提供金融工具。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在于对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类金融产品的协同开发和综合运用。

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金融工具,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来实现集团金融管控和产业金融协同的问题,以及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本身如何协同的问题。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来划分已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基于资金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主要是为产业集团的司库型资金管理和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服务的。基于产业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信用型信贷服务和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而开发设计的。基于资本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理财型投资管理和基于资本链的资本运营服务的。

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大链条来划分和开发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首先有利于资金链金融控制、产业链金融控制、资本链金融控制;其次,有利于产业与财务管理的协同、产业与金融服务的协同、产业与资本运营的协同;第三,有利于创新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基于投资银行的投融资金融、基于司库管理的资金池金融。

基于货币市场的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

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以通过货币市场实现资金的流动性、增值性、安全性(图4)。

现金池(Cashpooling)资金管理模式,作为产业集团企业间资金管理的自动调拨工具,通过集团成员单位账户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可以统一调拨产业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集团持有的净头寸,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功能。最终实现资金全球调配及资金全球24小时不落地。

现金池结构包含一个主账户和一个或几个子账户。现金池资金的自动调拨在日终发生,调拨的金额取决于各子账户的日终金额和目标金额,即日终时各子账户余额为所设定的“目标余额”,而所有的剩余资金将全部集中在主账户。

全球现金池的建设,可以产业集团财务公司为载体,授权其为运作主体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内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在境外协作银行开立境外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以此分别建立集团境内、外两个外汇现金池。同时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归集产业集团及所属境内成员单位的自有外汇资金,在外汇局核准的额度内,通过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实现集团跨境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

基于商品市场的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的协同管控

许多企业集团的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分布在三个部门或机构,也有企业集团没有专门的资本经营部门和金融服务机构。无论哪种情况,企业集团面向商品市场需要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位一体协同管控。

如果把集团管控按照驱动关系分成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层面,财务管理主要与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两个层面相关;金融服务主要与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两个层面相关;资本经营主要与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两个层面相关。这种交叉关系就构成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者之间的协同管控。

完整的集团管控应该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战略控制、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控制和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控制。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应该体现在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的协同管控。

以上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个方面,资产与价值、客户与市场、流程与系统、功能与机制四个层面,以及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坐标的协同管控构成集团金融管控的“协同树”工具(图5)。

公司金融协同首先体现为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个有机方面的协同。资本经营需要做到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金融服务需要做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财务管理需要做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协同。

公司金融协同其次体现为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因果方位的协同。财务管理功能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与金融服务流程与系统的优化,从而赢得金融服务与资本经营的客户与市场,最终体现为资本经营的资产与价值。

公司金融协同最终体现为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逻辑层次的协同。战略主题以企业为核心,一个战略主题引申若干经营目标;经营目标以市场为核心并体现特定战略主题,一个经营目标由若干个管理指标去衡量;管理目标以人为核心,是公司金融控制与产业金融协同的指标和标志。

基于金融化的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协同管控

金融化背景下企业集团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如何进行信用管理,如何进行投资管理,是集团管控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设计的三大课题。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实践看,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是普遍选择和基本定位。因此,金融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三足鼎立及其综合协同运作(图6)。

司库型资金管理,意味着产业金融的协同控制以基于收付实现制的资金流动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金专业化和集中集约管理为依托,以境内境外现金池构建和资金全球调配及24小时不落地为主要特征,以基于Jit的现金零余额、零在途、零准备时间,并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减少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率为追求目标。

信用型信贷服务,要以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应收应付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产品销售与信用管理的分离及信用销售专业化管理为依托,以信用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为主要特征,以消费信贷及买方信贷、供应信贷及卖方信贷为主要金融工具。

理财型投资管理,要以融资投资服务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本运营为依托,以企业重组、债务重整、公司上市、企业发债、企业并购为主要特征,以投资银行功能为参照,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投资效益、资本扩张能力、企业并购能力为主要目标。

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的综合型定位是上述司库型、信用型、理财型定位的集成。即基于资金的司库型定位+基于资产的信用型定位+基于资本的理财型定位。特征是产业集团金融的集团化管理和金融的综合化服务,目标是追求资金的效率、资产的效果、资本的效益。

基于信息化的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协同管控

信息化使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成为可能。集成化信息网络为集约化财务管理提供了基础,集约化财务管理为集团化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因此,集团化金融管控在信息化条件下,可实现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协同管控(图7)。

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资金集中管理,二是会计共享服务。资金集中管理需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会计共享服务需要建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注意的是资金集中管理并不意味着资金集权管理,同样,资金集中管理也不意味着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集团化金融服务,一是指产业企业的集团化金融管理,二是指金融机构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前者意味着产业企业的金融需要集团公司以一个平台(可以是金融控股公司,也可以是金融事业部)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后者意味着产业企业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个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外部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内部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在某些情况下和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集成化信息网络应该是信息集成管理加互联网络。包括企业集团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协同控制问题,以及金融机构与产业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这里既要解决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问题,又要解决信息隔离和防火墙问题。

基于全球化的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协同管控

全球化过程一方面延伸了集团管控的半径周期,另一方面加大了集团金融管控的难度和幅度。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管控,必须从战略和发展的高度构建集团金融战略管控框架,并实现各个战略阶段的协同。基本选择是专业化集约化、综合化集团化、全球化集散化三大进程及其各个阶段协同安排,做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前后承接、动态调整(图8)。

专业化集约化战略阶段,以司库模式为初始定位;以专业化的资金服务和集约化的资金管理为核心能力;以创新战略为出发点,创造金融专业化产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结算服务、信贷统一规划及其投融资服务、买方信贷消费信贷与产业金融服务三条业务创新主线。

综合化集团化战略阶段,从司库模式拓展到信用模式和投行模式,形成综合性全能型模式。以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和集团化的金融管理为核心能力。以多元化战略为发展的新起点,缔造金融集团化组织。构建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足鼎立业务格局。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7

【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化策略

金融信息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强调信息技术金融管理和提供金融业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也逐渐发展起来。如今,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稳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家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需加快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

一、我国金融业信息化面临的新挑战

在开放性经济和社会背景下,金融服务及产品的供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在金融信息化进程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也给金融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发展战略新挑战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形成于我国独特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行业监管机构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实际上,金融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涉到金融业,也与各企业、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关涉到国家的宏观经济,也牵连到微观经济领域。因此,金融信息化既需要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也需要金融机构发挥主动性,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自身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这就对当前的金融信息化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监管新挑战

在我国,央行对金融业的发展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提高,监管的必要性更加突出。但由于在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方面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监管依据和监管标准,使得央行出台的诸多监管措施不能很好地落实,监管方式单一,缺乏监管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满足金融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技术与设备新挑战

金融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设备和人的高度结合的过程。在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中,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我国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对我国金融业的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缺乏核心技术与设备,不仅使我国金融业发展受制于他人,也极易使金融业充满风险。

二、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在当前,必须加快推进金融业信息化进程。这不仅是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融入金融国家化进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需要。

(一)构建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

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为加快推进金融业信息化进程提供正确的方向,是带动金融信息化的火车头。我国金融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缺乏对发展战略的重新规划,不仅将使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受阻,也将使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渐降低,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构建接轨金融国际化、符合国情而又能激发金融机构活力的、切实可行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从而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新的发展道路。

(二)完善金融业信息化监管体系

首先,完善金融业监管法律法规。需要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明确监管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和权限,以确保监管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制定详细的监管检查制度,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可操作性;通过监管立法加强对监管人员的问责,通过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金融业监管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其次,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这主要包括对监管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通过及时披露宏观经济信息、各项指标变化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等,让社会公众和各市场主体及时了解相关经济政策与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增加市场透明度,以利于对金融业信息化的监管。

再次,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需要确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完善协调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实现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统一管理,实现监管跨产品和跨市场的协调,提高监管主动性,减少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

(三)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

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可以为金融业信息化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进而摆脱受国外技术和设备制约的现状,减少因技术设备而带来的风险。

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改变科研效率低下、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困难的现状,为金融业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是发展各项事业的根本。因此,必须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要健全金融业科技研发机制。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就必须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进行关键技术设备攻关。比如,在信息安全,跨行业合作平台。风险监控、预警和防范,风险评估等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更新,逐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金融业信息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激烈竞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任给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金融业信息化进程,才能使金融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荣.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发展思路[J].中国金融,2009(18).

[2]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08(08).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8

[关键词]银行监管;信息化;风险

一、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的现状

银行监管信息化是金融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促进银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金融业从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银行监管体制改革以前,人民银行在加快金融信息化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各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同时,把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民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行先后开发了具有不同特点、覆盖不同业务功能的多个版本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具体包括银行监管一司的外资银行非现场监管系统、银行监管二司的金融机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合作司的农村信用社非现场监管系统,统计司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监察局的金融机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天津分行的银行监管信息系统,武汉分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系统和广州分行的银行监管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覆盖了从机构管理、非现场监管到现场检查等金融监管的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这些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对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这些系统的开发,基本掌握了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难点和核心技术与方法,初步摸清了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完善和更新现有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银监会正式成立,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更加专业化。银监会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高科技背景下银行监管信息化的新特点,并组织人员对有关网络银行的监管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并重新予以公布。与此同时,银监会也注意到了整个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并组织起草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专门对有关银行信息化管理和监管做出规定。这将对我国开展银行监管信息化,确保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8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这标志着我国的银行监管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先进、高效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相比,与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对金融监管提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1.总体规划制订滞后。银行监管信息化是以银行监管系统为核心,涉及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金融政策、银行业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复杂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必须首先制订科学完善的具有前瞻性的银行监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对其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业务、标准、人员、组织和经费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按照统一的标准、按分(子)系统逐步开发和实现。而我国银行监管信息系统的发展由于没有总体规划,使得已有的各系统都是孤立存在,各系统采取的技术手段参差不齐,开发平台各种各样,监管指标及编码方法没有统一,从而使各系统之间难以进行信息的共享,更无法有效地实现系统的集成。

2.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我国银行信息化的建设是先发展后规范。各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系统,由于采用的技术标准不同,软件与硬件各异,给网络互联带来很大难度。由于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监管理念、数据可靠性、监管模式的确定都给我国的银行监管信息化带来很大困难。

3.网络基础建设滞后。银监会分设以来,对银行监管网络建设的定位不确定,是组建自己的网络还是长期依赖人民银行的网络目前还不明确。网络基础不解决,银行监管信息化将无从谈起。

4.数据采集规范性差。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数据采集还处于分散状态,基本上是谁使用谁采集。这一方面导致监管人员忙于数据的报送和采集,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信息是多头采集,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沟通,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使得各系统的数据口径、会计科目、报送时点等不一致,既导致各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也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转贴于

5.监管方法手段滞后。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一般都只具有比较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不支持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评测,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通过系统及时发现,金融监管仍然停留在依赖监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

6.系统拓展性不强。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工作从市场准入与退出、日常监管、风险评测,到监管报告的生成和信息披露、监管档案的管理等大多数环节和内容都有集成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辅助。而我国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金融监管刚刚起步,我国目前运行的监管系统还很不完善,基本上只是现行手工系统的模拟,大多数系统基本停留在金融监管各个孤立环节和内容的自动化上,许多重要的监管环节和内容还没有相应的系统来支持,每个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且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7.银行科技风险的监管不够。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金融监管时,一直忽视了对金融科技本身可能引起的风险的监管。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没有相应的实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的组织管理机构;三是没有相应的资金保障措施;四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三、银行监管信息化应采取的措施

1.尽快制订我国银行监管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我国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订我国银行融监管信息系统的总体发展规划。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信息系统领导机构,组织金融科技部门、各监管专业司局和有关科研院所就监管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应该遵循的监管信息化标准、监管数据的采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监管信息的管理以及建设监管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以保证未来各监管分(子)系统之间的有机集成和监管信息的有效共享。在制订总体规划时,应认真总结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并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可能对未来金融监管所带来的影响,如金融业的混业经营、it技术在金融业应用所进行的业务创新(如网络银行、网上证券等网络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监管的最终有效形式——实时监管等。

2.尽快建立银行监管网络。网络是银行监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银行网络的互联作准备。

3.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是银行监管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应该在分析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和具体情况,严格规定监管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保证监管数据真实性。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9

关键词:新形势、金融业信息安全、挑战、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业的业务开展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综合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信息技术风险也自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正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围绕信息网络空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恶意代码和网络攻击呈多样化局面,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加大,挑战增多。

一是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发展。

与金融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指导、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曾有专家明确提出,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信息资产风险指在信息化中,信息资产的规划、设计、开发、生成、存在、运用、服务、管理、维护、监管以及其他相关过程中产生的信用、市场、操作与业务风险。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2008奥运年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指导、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行监管缺乏主动性。

二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难以掌握,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外方不可能提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特殊情况下,特定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实施人侵,修改或破坏设备程序,或从设备中窃取机密数据和信息。前一阶段国外炒作的iC卡安全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微软“黑屏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进行攻击、破坏和恐怖活动的重点目标。金融业信息系统已经遭受到多次攻击,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人,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2005年6月18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案件在美国爆发,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公司的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人,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由此可见,基于开放性网络的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是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使技术风险相对集中。

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日本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造成该行的重大声誉损失。

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已引起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整个金融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的灾难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返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现有灾难备份中心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灾难,将对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带来极大危害,并造成过高的重建成本。

二、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三定”方案)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和协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是人民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法律、管理机制、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应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以及重点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手段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检测和准人制度,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人民银行,应牵头成立金融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制度、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个运转灵活、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随时处置和协调金融机构安全事件,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金融机构网络和主要信息系统因出现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是研究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

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金融业的网络互联做准备。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是人民银行要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国产软硬件采购力度,努力减少和降低一些关键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

对采购或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能自主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推进自主,不能自主的,也须保证其可知可控,也就是说,要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风险和隐患、漏洞和问题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招、控制有术”。

对须引进的,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并引进权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风险、安全、实用等综合性评估。

对各地区一些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针对目前金融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采用it外包的形式,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发展,约定监管机制,规范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使it外包以服务行为的公司化、强大的配套支持能力、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可行之道。

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攻击防范。

由于金融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营方式,使网络必定要建成一个同internet和外部线路有较密切关系的结构,各种网络访问上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金融网络系统面临的攻击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攻击的后果将造成信息失密、信息遭篡改、身份遭假冒和伪造等,特别是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银行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五是增加业务持续动作能力,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共同论坛2006年8月了《业务连续性高级原则》将业务连续性管理定义为,发生中断事件时,确保某些业务保持运行或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的一整套办法,包括政策、标准和程序。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在组织上的保证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应指导金融业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专门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委员会,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it部门有关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职责融于一处统筹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机房维护和短时间电力中断等情况。在防范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应对管理还需加强。一是要强涮“突发”与“应急”。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二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我国金融业灾难备份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it部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连续性的需要,应当强调业务部门的参与,与it部门共同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运营安全。

三、结束语

金融信息化管理篇10

一、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业的业务开展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综合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信息技术风险也自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正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围绕信息网络空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恶意代码和网络攻击呈多样化局面,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加大,挑战增多。

一是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发展。

与金融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指导、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曾有专家明确提出,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信息资产风险指在信息化中,信息资产的规划、设计、开发、生成、存在、运用、服务、管理、维护、监管以及其他相关过程中产生的信用、市场、操作与业务风险。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2008奥运年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指导、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行监管缺乏主动性。

    二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难以掌握,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外方不可能提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特殊情况下,特定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实施人侵,修改或破坏设备程序,或从设备中窃取机密数据和信息。前一阶段国外炒作的ic卡安全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微软“黑屏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进行攻击、破坏和恐怖活动的重点目标。金融业信息系统已经遭受到多次攻击,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人,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2005年6月18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案件在美国爆发,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公司的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人,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由此可见,基于开放性网络的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是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使技术风险相对集中。

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日本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造成该行的重大声誉损失。

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已引起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整个金融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的灾难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返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现有灾难备份中心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灾难,将对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带来极大危害,并造成过高的重建成本。

二、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三定”方案) 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和协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是人民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法律、管理机制、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应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以及重点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手段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检测和准人制度,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人民银行,应牵头成立金融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制度、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个运转灵活、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随时处置和协调金融机构安全事件,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金融机构网络和主要信息系统因出现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是研究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

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金融业的网络互联做准备。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是人民银行要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国产软硬件采购力度,努力减少和降低一些关键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

对采购或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能自主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推进自主,不能自主的,也须保证其可知可控,也就是说,要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风险和隐患、漏洞和问题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招、控制有术”。

对须引进的,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并引进权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风险、安全、实用等综合性评估。

对各地区一些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针对目前金融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采用it外包的形式,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发展,约定监管机制,规范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使it外包以服务行为的公司化、强大的配套支持能力、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可行之道。

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攻击防范。

由于金融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营方式,使网络必定要建成一个同internet和外部线路有较密切关系的结构,各种网络访问上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金融网络系统面临的攻击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攻击的后果将造成信息失密、信息遭篡改、身份遭假冒和伪造等,特别是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银行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五是增加业务持续动作能力,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共同论坛2006年8月了《业务连续性高级原则》将业务连续性管理定义为,发生中断事件时,确保某些业务保持运行或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的一整套办法,包括政策、标准和程序。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在组织上的保证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应指导金融业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专门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委员会,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it部门有关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职责融于一处统筹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机房维护和短时间电力中断等情况。在防范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应对管理还需加强。一是要强涮“突发”与“应急”。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二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我国金融业灾难备份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it部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连续性的需要,应当强调业务部门的参与,与it部门共同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运营安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