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十篇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十篇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7:50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1

[关键词]实验设计;生物实验;实验现象

生物学中的“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联系实际,特别是考查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生物高新技术必备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重视实验结果,审准实验目的,明确所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或验证“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生物学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条,即科学性原则、简便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性原则等。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2.简便性原则

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药品比较便宜,实验操作比较简便,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

3.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是实验步骤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一个反应变量;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

4.对照性原则

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明力。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5.平行重复性原则

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上述随机性原则虽然要求随机抽取样本,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原则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二、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实验名称:是一个关于什么内容的实验。

2.实验目的:要探究或验证什么事实。

3.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4.实验对象:进行试验的主要对象。

5.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6.实验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采取的方法及必需最佳的操作程序,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及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7.实验的测量和记录,应用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实验过程进行测量,并准确客观的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8.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9.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三、生物“实验设计”的教学方法

1.创造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要求学生重视理解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学会从正逆两个方向进行推断,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创新。

2.“两基”结合

实验设计要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相结合,不管是什么样的素材,其归根结底都是以学科理论为基础,变的是情景,不变的是知识,考查的是能力,因此认真分析题干所给的条件、获得相关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把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运用于解题之中,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拓展延伸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注重各相关实验问题的联系。注意挖掘教材中实验设计理论知识,模拟教材中的经典实验,重复实验设计,丰富设计内容,掌握设计规律,提高设计实验的综合能力。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发现、新成果。

4.表述准确

要求学生能运用恰当的生物学术语、表格、图解阐述生物实验名称、目的、原理、对象、方法、条件、步骤、预测和分析、结论,思维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要善于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用语准确,真正体现出理中的“文”。

5.注重环保

实验药品的处理要妥善,实验材料的处理要恰当,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交流点拨――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由于实验设计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水平高低不同。所以,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设计训练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或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成果,给出生物实验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标准(科学合理、设计简捷、效果明显等),从而使学生巩固实验设计方法,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另外,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设计方案,丰富设计。同学的启示和教师的点拨丰富了解题的思路,启迪了思维,通过交流点拨使每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实验设计能力从本质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对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规律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时,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理解和掌握的实验设计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也可检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实验设计模式。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原理是相对稳定的,是可以把握和灵活运用的。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多参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多阅读课外知识,以开拓思维,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杜典宏等,生物实验与实习[m],北京:龙门书局出版,2002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2

关键词:板书;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作用;设计原则

曾几何时,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位教师和一群学生就能够构建一堂启迪智慧、传授知识的课堂。现如今,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软硬件纷至沓来,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也错误地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整堂课都在使用五花八门的幻灯片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殊不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简略论述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板书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

一、板书的重要作用

1.帮助理解记忆概念之助手

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学概念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教师重点突出、内容全面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切实发挥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简单实用的板书设计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板书: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点一下头,用时1秒……教师根据概念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利用简单实用的板书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了数学概念。由此可见,板书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数学概念的重要助手。

2.协助推导公式定理之途径

公式定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严密而又环环相扣的,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教师简明美观、环环相扣的板书可以协助学生细致地了解公式定理推导的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推导各种数学公式定理的时候,一定要有效发挥板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简洁美观、环环相扣的板书设计全面地了解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例如,在推导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教师利用简洁的板书为学生推导出了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有效发挥板书的作用,结合公式定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公式定理推导出了新的公式定理。由此可见,板书成为协助学生推导公式定理的重要途径。

3.示范题目解答步骤之范本

解答步骤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板书向学生示范题目的解答过程。教师规范而又清晰的板书可以向学生详细地示范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示范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板书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通过规范而又清晰的板书仔细地了解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例如,在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出示了例题,然后一边讲解一边板书,系统地向学生展示了解方程的完整步骤……教师有效利用板书的引领示范作用,规范而又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数学题目的解答步骤。由此可见,板书成为示范题目解答步骤的重要范本。

二、板书的设计原则

1.概括性――板书的出发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概括。通过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记住板书内容就可以迅速准确地记住所有的教学内容。概括性是设计板书的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设计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记住高度概括性的板书迅速而又准确地记住课堂教w内容。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2整除的数:2468101214161820…

特征: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51015202530…

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教师只有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水平设计出高度概括课堂教学内容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性是板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2.简洁性――板书的着力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总结。板书绝对不能是成章成篇的,一则教师在书写的过程中费时费力,再则不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简洁性是板书的着力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立足课本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通过记住简洁明了的板书能够迅速而又确切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的板书如下图:

教师只有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简洁明了是板书设计的着力点。

3.美观性――板书的闪光点

板书要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是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板书要具有美观性。如果教师的板书乱七八糟、一片混乱,那么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美观性是板书的闪光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入细致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一些美学理念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板书。让美观实用的板书能够迅速博得学生的眼球,给学生以震撼的视觉冲击,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利用美观实用的板书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牢固记住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设计了美观实用的板书:

教师只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利用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板书,才能真正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美观实用性是板书设计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对板书设计高度重视;教师只有把握了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板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板书的重要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同样,板书的设计原则也不仅仅包括概括性、简洁性和美观性的原则,还包括示范性、导向性等原则。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清晰认识板书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板书,教师要让板书真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3

一、前言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至中专学校在工程类专业均开设了CaD、Cam类型的软件学习课程,我校在数控、模具、汽修几个专业开设了autoCaD与proe软件学习课程。在autoCaD与proe软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老师经常见到少数学生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同时打开autoCaD与proe软件,欲比较同一幅图在两种软件中画法上的差异性、规范性和绘图效率,同时,学生们也会向老师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两种软件绘制的平面图有什么差别?哪款软件绘图方便?它们的应用场合?等等。面对有关问题,我们教师应当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着手,才能予以全面和正确的解答。在理性方面,我们可以简要说明矢量化软件与参数化软件的特点与区别,我们还应当花一点时间,有针对性的讲解《画法几何》、《机械制图》相关知识;在感性方面,在上计算机操作课的时候,我们偶尔用同一幅图在两种软件中做示范性练习和讲解。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学生们学习的困惑、课堂的躁动,又可以顺利实施各软件后续的相关教学活动。(说明:一般情况下,每堂计算机课只允许学生打开和学习一种软件。autoCaD软件后续教学内容是完整的工程图绘制及实体图绘制,均为DwG格式文件;proe软件后续教学内容是零件、组件、制造等模块,proe3.0文件格式有10种,在此述略。)

二、autoCaD平面图特点

1、autoCaD软件简介:autoCaD是autodesk公司发明的一款矢量绘图软件,采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为参照,支持直角坐标、球面坐标、柱面坐标、极坐标输入法。对于一般平面图形还是以相对坐标法、距离法为主要的数据输入方式。其在三维造型功能上,曲线基本未超过圆的方程,简单易学,尚不能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行业,况且,该软件在数控仿真方面才刚刚起步。autoCaD软件目前主要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矿山等行业的二维工程图的绘制(俗称三视图及轴测图),由于简单易学,界面简洁,文字、标注、打印等样式灵活可调,因此,autoCaD软件在工程行业广受欢迎。

2、autoCaD绘图过程:一般来说,工程图须采用正投影、单线条构图,工程图在投影关系、画法、文本格式等居多方面各个国家都有严格的要求。autoCaD正是由此应运而生的一款软件。我总结该软件绘图过程是:启动命令单击起点(或称前点)命令选项单击透明命令输入数据单击终点结束,反复重复上述操作步骤。上述绘图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命令,命令选项、单击透明命令两步骤可省略,输入数据步骤有时可用自动捕捉、鼠标点击代替。显然,上述基本绘图过程简单易记,容易让操作者形成一定的习惯,也便于学习掌握,但是,autoCaD软件包含太多的命令、步骤,几乎每条线需要由一个命令来构图,在较多采用圆弧连接的图例中,有时还需要绘制辅助线找出定位点,加之,后期的编辑修改类似于上述绘图操作步骤也有较大的工作量,这就使得其绘图过程较proe软件慢一些。

3、autoCaD平面图特点:其一,尽管autoCaD支持位图输入、输出(2004版本以后),其主要构图元素仍然是点、直线、圆类曲线,且为矢量线性,保真度很高,可满足于工程界的测绘、打印的需要;其二,autoCaD平面图形结构稳定,各图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易产生滑变,便于编辑修改和分析研究;其三,在不使用内置模块时,也能制作出符合各个国家标准的工程图样来;其四,在需要出图的其他学科,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平面几何》等多媒体教学和试题制作;其五,autoCaD平面图绘图过程有时比proe草绘图繁复一些。

三、proe草绘图特点

1、proe软件简介:proe软件由美国ptC公司开发,1988年推出。该软件集CaD(设计)、Cam(制造)、Cae(仿真)三大功能于一体,可谓是一款全方位的工业设计软件。我们可以用它进行零件设计、零件装配、模具制造等工作,但是,不同的功能必须在不同的模块下进行操作。proe草绘图既是一个单独的模块,也融汇于3D建模过程中经常被使用。proe草绘图可作为SeC格式文件单独保存。

2、proe草绘图绘制过程简述:我总结proe草绘图绘图过程是:启动命令单击起点单击终点结束反复重复上述步骤修改参数约束、编辑、修剪。其中,修改参数、约束、编辑、修剪这几个步骤比autoCaD的绘图、编辑过程快捷很多。

3、proe草绘图特点:其一,其主要构图元素为点、直线、二次曲线,且为矢量线性,保真度亦很高;其二,proe草绘图的线型、颜色单调,不能满足于工程图的各种格式要求;其三,由于是参数化构图,各图元除了保持各自的方程特性和约束特性外,各图元之间在鼠标碰触时会产生滑变,即,定位尺寸和定形尺寸容易发生变化,因为定位尺寸和定形尺寸都属于可调参数;其四,proe草绘图尽管可作为独立的SeC格式文件保存,一般不能被工程上单独使用,它通常被用作3D建模的过程图;其五,总体上看,proe草绘图绘图过程比autoCaD平面图绘图过程快捷些。

四、比较法教学实例

1、分别在proe草绘图和autoCaD平面图中绘制下列五角星(图1)。

[操作过程简述]在autoCaD平面图中,单击line命令,单击起点,用相对极坐标输入法输入数值(略),至结束。在proe草绘图中,单击“两点线”按钮,连续画出五条直线,结束,附加五条直线“相等”约束,修改参数(长度、角度)。

[比较结果]autoCaD平面图用相对极坐标法输入数值过程需较长时间,不如proe草绘图绘制过程快捷、易掌握。

2、分别在proe草绘图和autoCaD平面图中绘制下列三视图(图2),无需标注尺寸。

[操作过程]述略。

[比较结果]由于不必标注尺寸,autoCaD平面图通过使用极轴追踪、对象捕捉手法,绘图速度比proe草绘图快捷。proe草绘图必须通过修改参数完成绘图,速度慢一些,并且,系统自动生成许多弱尺寸,使得图面不够简洁。

五、结论

1、autoCaD软件界面简洁明了,具备中学数理水平的学习者可以较快掌握autoCaD平面图绘制方法。proe草绘图也是如此。但proe其他模块的学习则需要较高的知识准备,在此不赘述。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4

关键词:自主探究;生物教学;备课

检测生物组织的糖类和蛋白质是《分子与细胞》分册中一个重要的学生活动,该实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整体实验操作难度不高,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以往生物实验课教学侧重于实验的知识功能,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实验,先由老师详细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然后学生“按方抓药”完成实验,并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符合新课标的“倡导探究性”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提出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科学地进行学习。在课例研究和改进过程中,我们也就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更好进行自主探究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按照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动手实验和展示讨论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第一稿的教学设计。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课前预习中围绕实验整体操作布置了3道思考题:(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生活中哪些食物中含有还原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如何对实验材料进行处理?(3)在实验操作中哪些实验步骤值得你注意?思考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能理解实验材料的选择问题,以及对沸水浴的使用和双缩脲试剂添加顺序等操作引起注意,从而完成实验的预习。在课堂讨论环节,将课本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对三种实验材料的检测就不再局限于每种只检测一次,这样仅梨汁一种样液的检测就包含三个小实验:梨汁中有没有还原性糖,有没有蛋白质,有没有淀粉。为了引导学生用探究性的思路进行实验,又将实验步骤用探究性实验方法设计好后以填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实验分组和实验中的注意步骤也一并提示出来。实验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方便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在和备课组教师的讨论中,就有老师提出意见。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并通过相互讨论完成实验,能够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图,又能落实高中阶段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要求。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在限定的40分钟时间内把实验顺利完成,就把实验设计思路用填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其实是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尤其在分组上的提示等于暗示了本实验的设计思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不能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活动是一项具有高度“情境特定性”的活动,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制宜。教师更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多样化。换言之,实验课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方法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于是我对教学原有的实验设计过程进行了更改,删除了填空式的实验步骤,并对预习思考题进行简化。

第一节课上,由我引课后,学生回答预习的思考题。然后学生以2人为一组,针对预习时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讨论,并动手做实验。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实验的开放性,老师不加以任何的限制,让学生自己做,并请2组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结果学生出现的问题有:实验步骤讨论阶段“有些小组根本不知道如何做这个实验”“不能正确区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不同,不能正确分组”“实验原理不清,设计步骤错误或者只能按照课本依样画葫芦”。在实验实施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添加的试剂量随意,各试管不一”“加了试剂之后的试管相互混淆了,不知道原来加的是什么材料”。在实验结果展示阶段,上台发言的同学“不能完整描述今天他所作的实验分组理由和实验结果分析”。

课后,备课组进行了讨论,我对自己的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讨论也不活跃。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兴趣不高,预习作业中的实验设计基本没有做。那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并自主进行探究?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落实实验操作的规范呢?

经过备课组老师讨论,我对教学设计进行第二次修改,尤其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探究性实验的细节。首先删除了复杂的课前预习,而采用在黑板布置2个简明的问题:(1)阅读课本及实验册,简述实验原理。(2)尝试设计实验步骤,并能用画图法表示。然后调整了实验室的座位,由原来的2人一组改为4~5人一组,既能够增加实验讨论的方案种类,又能够提升学生相互交流探究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规范实验操作,如试剂的量和实验操作顺序,在晚自修布置预习要求时,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利用标签进行注释操作的方法。这样既能防止学生对试剂使用的错误,又方便在结果展示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述。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目标定位;行动领域;载体项目;教学情境;情境排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专业课程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是我国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估指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成为目前高职教改的重点。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体现了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建设是此类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对于课程建设起到引领、规划、总结的作用。笔者借鉴国内外职教理论和成功经验,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材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内涵及对配套教材的要求

1.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前提下一个具体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是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涵盖了工作任务、职业活动,凸显过程性的职业结构。不同职业、相同职业的不同岗位,完成工作过程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这6要素,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是实现工作过程的咨询、决策、计划、实践、检查、评价6个步骤结构又是相对固定和完整的。

因此,高职教育不能指向科学中的子领域,而应指向岗位的工作过程。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工作、学习、做人的综合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为。

1)确定职业中的行动领域。每个职业都由若干行动领域构成,行动领域是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整合典型的工作任务形成的能力领域。

2)确定学习领域,即课程。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重构为课程,每门课程对应某一行动领域,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所需的所有行动领域。笔者认为,学习领域必须体现工作过程的6要素。

3)确定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根据职业特征和思维的完整性,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课程的所有学习情境必须实现本学习领域对应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些情境之间以平行、递进、包容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笔者认为,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体现工作过程的6个步骤。

从行动领域的归纳,到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6要素的学习领域的确定,再到基于工作过程6步骤的学习情境的设计,这样的课程开发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动态性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实现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

1.2对配套教材的要求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对配套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理论知识逻辑排序的教材内容组织方式或单纯以项目开发流程排序的方式,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动态性和稳定性。

编写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首先要根据行动领域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明确完成岗位特定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的6要素。其次要能够设计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按照特定岗位工作过程的步骤进行组织,其中包含情境的描述(既咨询环节),完成情境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情境的设计思路(既决策环节),情境的实施思路(既计划环节),情境任务的操作(既实践环节),完成情况的分析和测试(既检查评价环节)。这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工作过程与稳定的工作过程的6个步骤基本吻合。

因此,与工作导向课程配套的教材,必须满足3个基本要素。

1)根据行动领域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确定体现工作过程的6要素。

2)设计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体现工作过程的6步骤。

3)能以合理的次序对教学情境排序,有效实现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5步法”项日化教材建设

高职软件技术最基础的是完成各类软件项目,然后才能进入编码、测试、营销及更高级的设计领域。因此,课程的学习领域为各类项目的开发过程。如何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如何设计教学情境的排序模式来完成项目,每个教学情境如何体现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岗位,是编制本专业课程教材的要素。

在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5步法”项目化教材设计思路。1)确定课程的目标定位;2)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3)选用恰当的载体项目作为学习领域,体现工作工程的6要素;4)基于工作过程的6个步骤设计教学情境;5)按照项目设计逐步深化的方式排序各情境来实现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中前3点属于对学习领域的确定,后2点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排序。下面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编写为例,阐述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材的设计。

2.1课程的目标定位及行动领域的确定

课程的目标定位反映了此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领域所指向的行动在岗位中的作用。因此,首先对课程进行目标定位,确定课程所必须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被行动领域所包含,并转化为学习领域,通过课程实施教学。

高职软件专业主要培养软件外包产业中的编码开发人员,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对此岗位的分析。目前,微软方向主流编程语言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主流系统架构是3层架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定位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开发语言C#,正确理解和构建基于3层架构的应用软件。该课程为后续课程“.net应用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语言和系统架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关键技能基础。

windows窗体类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必需的工作任务。此类项目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应用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和事件驱动机制,应用C#语言基础语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oop)基本概念中的封装,应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应用简单工厂模式、继承、多态。因此,课程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确定为应用以上知识和技能,构建基于windows窗体界面的3层体系架构的应用软件。

2.2载体项目的设计

行动领域确定后,应设计恰当的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既明确课程的学习领域,又体现工作过程的6要素。在设计载体项目的用户、功能、技术手段、开发流程、开发环境时,必须考虑此项目实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就是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此项目的难度和规模应符合课程的定位和岗位的需求,难度过高或过低,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windows窗体类项目的规模和难度层次符合课程的目标定位,此类项目的必需知识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事件驱动机制和3层的系统架构,是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因此,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载体为windows窗体类项目“学生选课管理系统”。

项目有管理员和学生2类用户。管理员的功能需求是按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录后,能够开课(管理课程),能够管理学生,能查看目前选课情况。学生的功能需求是按学生学号和密码登录后,能够选课(必须满足课程班还有空额,自己还有空余学分的前提)和退选。项目开发采用基于C#.net开发环境的3层体系架构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技术,采用软件工程的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

此项目是课程基于项目的学习领域,在明确了软件项目的用户、功能、技术手段、开发流程、开发环境后,较完整地体现了工作过程的6要素。本项目的设计既体现了课程体系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又体现了行动领域工作任务的需求,体现了课程载体设计的开放性。

2.3教学情境的设计

每个教学情境的设计应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6步骤。因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是仿真编码人员接受任务、理解任务、编码思路设计、编码实现、简单测试的典型工作过程。

每个情境基本包含了情境描述,作为任务的接收环节;业务流程分析,作为其任务的理解环节;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其设计决策的依据;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依据业务流程,设计实现思路,作为其设计环节;实施与分析,作为其编码实现和测试环节;相关拓展,在拓展中对经典的但没有包含在情境内的知识点或技能进行讲解和应用,以提升教材的普适性。每个教学情境都模拟工作过程的6步骤,使学生深入理解岗位的常态化工作步骤。

2.4各情境排序模式的设计

每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思路确定后,还必须考虑所有教学情境以什么方式组织在一起,完成学习领域所对应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些教学情境可以用并行、递进、包容的方式组织在教材中,组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材的质量。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情境的组织原则是采用由点及面、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重构项目的排序方式。情景所属模块的具体排序方式如下。

1)项目开发环境

包含情境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的安装,通过此情境使学生了解微软的visualstudio开发框架。

2)C#语法基础和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

包含欢迎软件、小学生加法运算练习软件、随机抽号游戏3个情境,这些情境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础语法,理解windows窗体项目的设计思路和事件驱动机制的应用。

3)面向对象编程基本理念

包含情境person类的设计和应用,此情境使学生了解使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封装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应用思路。

4)学生选课管理项目分析

包含项目的需求分析、项目的设计2个情境,这些情境使学生理解项目的需求和基于oop的项目设计思路。

5)基于2层架构的课程管理模块

包含课程列表浏览、课程记录添加、基于自定义数据操作类的重构3个情境,这些情境使学生理解核心的数据库操作类,体会2层架构的软件设计,理解自定义数据操作类得设计和应用。

6)基于3层架构的课程管理模块的重构

包含3层架构划分原理、课程浏览的3层实现、课程添加的3层实现、课程删除的3层实现4个情境,这些情境把同一功能模块从2层重构为3层的架构,使学生巩固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深入理解和体会3层架构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7)基于3层架构的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其余模块。

包含登录模块、学生选课退选、管理员选课查询3个情境,这些情境使学生具备更深刻的面向对象设计、3层架构的经验和策略。

8)项目的数据库迁移

包含模块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模块的功能实现2个情境,这些情境使学生理解项目的数据库从aCCeSS向SQLSeRVeR的迁移重构,并引入多态和简单工厂模式的概念。

9)项目的安装部署

包含安装包的制作、安装包的部署2个情境,这些情境介绍窗体类项目安装包的制作和部署。

10)知识梳理

由于本课程的所有知识都是根据项目情境需要而设置的,因此有必要在最后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以便学生参考学习。

具体各模块的组织情况如图2所示。

这种从2层的模块由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重构到目前最流行的基于简单工厂模式的商用系统,基于项目重构的情境排序方式,可以在重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自然而然地体会项目设计逐步高级化的过程,从而有效强化行动领域工作任务的实现效果,并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课程载体项目设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教材配套建设了ppt、授课视频、习题集、项目代码等必需的现代化教学资源。

3、教材使用效果的评价

教材内容组织巧妙,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组合在一起,每个情境都体现1个工作任务的完整步骤,理论通俗易懂,在实践中的可参考性强。

在项目逐步重构的过程中对oop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扎实深刻,对项目从简到难的设计和改进思路有自然和深入的理解,从而理解了3层架构的必要性和3层架构的实际构建技巧。

当然,此教材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知识点比较离散。对于一些学习效率和自身专业水准较高的学生而言,此教材对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的设计思路、事件驱动机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oop)基本概念一封装,数据库访问技术,3层体系架构,简单工厂模式,继承、多态及其应用解释得深入浅出,十分到位;但对C#语言系统的高级语法,如委托、映射等没有涉及。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6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灵感的闪现,创设愉快的情境氛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良好的思维情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迫切探求新知识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敢想善思创造性学习的情境,这种情境的产生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做到“六让”,即,让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动口表达,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标新立异,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导、激励,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想方设法点燃学生中探求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尽可能地采用叙理性提问如为什么和扩散性提问,如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创造一种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灵感,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过程和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一名教师与许多学生之间以媒体为媒介的知识交流过程,是向学生演示教材,通过恰当的媒体,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应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能为中心。所谓智力指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心理认识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其中思考力是核心,能力指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心理动作技能和技巧,它包括解决问题的定向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以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能力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创造力。学生在学习中智力与能力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心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情感、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为此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以“意向动力”为核心的智能发展心理结构。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呢?

1.以身边的工程实例为例

让学生明确建筑力学在本专业中的位置和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培养学生的意向动力。如教室是砖混结构,就以梁、板为例,如教室是框架结构,就以框架结构为例,说明建筑力学是怎样计算结构内力的,有了结构内力,就可以设计截面尺寸、选择材料、计算配筋等。

2.着重重点阐释

重点阐述问题的思路,发掘问题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基础课研究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讲述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推导时应重点阐述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掘问题的内在规律。如建筑力学四个基本变形中横截面上应力的公式推导都贯穿了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方法,即研究横截面上应力的平衡条件,应变的几何条件,以及应力与应变之间的物理条件,讲述时应突出这三个方面的推理,并且着重分析应用公式的条件和物理意义,掌握了这些推理的思路,学生会很快明白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3.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时,注意解题步骤,掌握解题步骤是学生会做题,解对题的关键,如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步骤:

(1)去掉多余联系代之以多余未知力,得到静定的基本结构,并定出基本未知量的数目:

(2)根据原结构在去掉多余联系处的位移与基本结构在多余未知力和荷载作用下相应处的位移相同的条件,建立力法典型方程:

(3)在基本结构的单位内力图和荷载内力图,求出力法方法的系数和自由项;

(4)解力法典型方程,求出多余未知力;

(5)按分析静定结构的方法,作原结构的内力图;

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重点的掌握每一步骤,同时解题步骤正确在阅卷评分时也容易得到步骤分。

4.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规律

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引发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讲一堂课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事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几个逐步深入的有份量的提高。例如在建筑力学中关于画梁的剪力、弯矩图,内力分析两节课的授课中,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逐层深化的问题:(1)怎样画分离体图?启发学生思考画分离体图注意:a,分离体要彻底分离;b,约束力、外力一个不能少;c,约束力要符合约束力的性质;d,未知力先假设方向,计算结果定实际方向;e,分离体内力不能画;f,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分别画在不同的隔离开体上;画分离体图不能错,否则计算从头错。(2)画分离体图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熟知的平衡方程的利用,即利用平衡方程求解支反力和内力。(3)利用截面法和力、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剪力求解的不同点。(4)利用截面法和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弯矩图,梁上作用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力偶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现什么特殊情况?启发学生发现剪力图、弯矩图的不同之处。(5)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道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假设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记住了,启发学生利用叠加法画剪力、弯矩图,通过提出上述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化,就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5.选好例题、习题,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做习题又是培养锻炼学生使用文字、图形、计算来表达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布置习题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际,要求学生作习题时分析要条理化,步骤要规范化,绘图要正规化。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需强调的只有刻苦学习、熟能生巧才能掌握有关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起表率作用,在例题讲解时要做到思路清楚,备课充分,版书认真,最好不要看讲稿。

三、在教学中重视联系实际,不但可以培养创造性实际工作的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到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从校门走进校门,对工程实际的认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实物、力学模型、电化教具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例如,采用力学模型讲述建筑力学的绪论,采用厂房结构的模型讲述结构计算简图的选择,到实际中去,特别是学校本身的建筑结构逐一分析其计算简图、受力特点,对受扭破坏在教室里一只粉笔的扭断就可以说明破坏断面的情况等,这些加强了学生对结构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注重“建模”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模型是联系力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桥梁,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向学生传授建筑力学模型的思想和建立方法,讲授力学“建模”的准则,通过“建模”来突出约束结构的最本质的属性,使学生能认识事物内在规律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约束时,重点讲清各种约束的结构特点及反力的区别,利用教具进行直观启发,如引导学生分析:埋在土中的立柱当下端的填充料分别为沥青加麻丝和水泥加细石时,应该将其分别简化为什么模型,为什么砖石房屋横梁的两端埋入墙体内,此时横梁两端所受的约束可以简化成什么模型,讲结构时,讲清楚各结构组成的特点及荷载传递的途径,按照实用上许可的近似程度进行简化。让学生分析钢筋凝土单层厂房及焊接钢桁架分别能简化成什么模型,以此锻炼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注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仅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课堂练习,在习题中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提出从强度的观点考虑两块钢板受轴向力作用,用四根螺栓固定,螺栓如何排列比较合理,为什么?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广开思路,热烈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大大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认真上好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力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不仅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开出全部实验项目,还必须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操作,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有实验报考,实验课要单独考核、在形成性考核中计算成绩,以保证其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建筑力学实验主要有材料轴向拉伸(压缩)实验、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在教学上要求学生会做材料轴向拉伸(压缩)实验、了解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的步骤方法;实验报告教师要有个性化评语,成绩的评定。学生对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有收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抓好考试改革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试是检查课程计划和教学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考试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它促使学生要对教材进行复习。对已经学到知识进行分析、巩固和综合。一次成功的考试不但能够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力。当然,考试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死读书的死胡同,因此必须抓好考试改革的环节。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根本尺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加以合理利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闰成丽.《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7

教材信息技术课程初中excel形式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曾同时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有200多种。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呈多样性、多层次、综合性等特点[1],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适时提炼出教材的编写规范,对提升教材质量、更好地指导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形式内容分两类,一类是由出版社规定的字体、字号、行距、开本等,另一类是经教材编者商议决定的编写风格、栏目设置、示范方法、操作步骤呈现形式、单元实践活动样式等,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后者。

一、研究概述

1.样本

本文选取了广东、广西、海南、广州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对其中excel章节的上述形式特点进行比较。之所以选取这五地的教材,一是有关教材的首次出版年份为2005~2008年,且地域上皆属华南,时间与人文习惯接近,有利于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教材本身,二是教材样本的使用地域包含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心城区等,不但有点有面,且背后蕴含了学生特点、师资水平、使用习惯等的不同跨度,比较有代表性。

之所以将excel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以excel为载体的“数据分析”几乎是目前所有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必选内容,一致性最高。另外,工具软件仍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内容,以其为样本也有利于紧扣学科教材的主要特点。

2.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5套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风格、栏目设置、示范方法、操作步骤呈现形式、单元实践活动样式等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共性、发现不足,助力于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规范的形成。

二、研究结果

通过表1可知,五地教材篇幅相当(内容为5~7节),使用年级相近(前后相差1个学期)。此外,教材形式上还反映出以下一些特点。

1.编写风格稳中有变

“新课程”改革之后,信息技术教材一改以往偏“说明书”式的编写风格,吸收了案例式教学的优点,倡导任务驱动。这种教学上的改进也迁移到教材编写中,并由“任务”式衍生出“主题”式和“探究”式教材编写风格。

三种编写风格仍以“任务”为核心,“主题”式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学生的参与感。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材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确实很有帮助,但探究教材的使用有其条件,如需要老师的辅导或监控,否则学生可能会因对问题、材料等的理解偏差,而使探究无法顺利进行;又如学生难以基于探究教材开展预习或复习,因此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表述还是要完整,以便学生全面了解操作过程,“探究”式的撰写特点可能更适合在练习部分呈现,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知识方面有着较明显的作用。

2.栏目设置差异明显

五地教材中,栏目设置最少的为3个,最多的为10个,共有设置了17种不同栏目,3套教材的栏目设置为5个或以上。有关栏目可以分为4类:

导入:问题、任务、主题、学习体验、案例等;

学习(方法):实践、交流、探究、观察、思考等;

练习:巩固练习、检测与评估、创作;

(教学)延伸:相关链接、拓展、阅读、提示等。

分析教材栏目的数量与构成,得到以下结论。

(1)学法有共识,特色初显现

数量上设置得最多的3个栏目依次是:实践、探究和交流,次数分别为:5、4、3,这透露出“动手做”“引导思考”“加强合作”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主要的学习方法。

上述4类栏目中,“学习方法”类最多,有5个。观察栏目名称发现,5个栏目――实践、交流、探究、观察、思考,虽然来自不同教材,但意义所指却各有侧重,并非可以互相替代。学习方法不但有做有说,还有看有想,较为多样化,说明不同教材编者在自身课堂上,教学具有不同特点。

(2)对“延伸”和“导入”环节重视不足

五地教材中,有3套教材没有设置有关“延伸”的栏目,2套教材没有设置有关“导入”的栏目,而是将它们与正文混编。这样做使得教材的必修部分与选学部分混淆,影响到学习的正确取舍。又令任务介绍部分不明显,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不利于学生参与到任务中去。

(3)对练习活动设计欠思考

五地教材合计才只有3个有关“练习”的栏目设计,与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新授等环节的栏目数相去甚远,且不但数量少,名称所呈现的特点也不明显。说明“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触及“教”与“学”,但还没有深刻影响到“练”,至少教材中的这一点仍显得僵化,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练习”是学生由“学”到“会”的必然阶段,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忽视。练习栏目的设计应着重考虑难度上的层次性,学习要求的多样性,指导与提示的适度性,达到循序渐进、均衡发展和切实可行的目标。

(4)栏目设置仍缺乏规范

①数量不合理

栏目设置不能过少,太少容易造成对教材处理的平均用力,不能清晰地指导教学。但也并非越多越好,不同栏目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从不同角度完善学生认识。栏目太多会导致栏目界限不清楚,同样不能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取中间值的话,可能设置6个左右的栏目数较为合适。

②内容重复,叫法不一

比较“导入”和“学习延伸”类的栏目名称可知,表面上的4、5种栏目,更多的只是称谓上的不同,意义上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这方面完全可以统一。

3.示范方法与步骤表达存在欠缺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日常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技能[2]。因此教材的案例呈现与问题解决――这一正文中最重要篇幅的表述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网络。但表1却反映出各地教材所选择的示范方法分歧较大,操作步骤的表达效果并不利于有效学习。

(1)示范方法欠统一

五地教材都体现了示范方法的多样性,但从方法排序可知,各地的侧重并不一样,其中3套教材的示范方法都以“菜单法”为主,工具栏按钮和右键快捷菜单为辅。但另两套教材,一套的示范方法以“工具栏按钮”为主,一套则以“右键快捷菜单”为主要示范方法。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以“菜单法”示范操作是目前教材的主流,但教材中示范方法的选取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操作习惯。进一步地阅读教材文本还发现,同一教材中的不同方法选择比较随意,如“工具栏”有该操作“按钮”的,就会通过“按钮”示范操作,像图表、函数、小数位数等;没有“按钮”的就会倾向选择“菜单”示范操作,像筛选、分类汇总等;而“插入工作表标签”,五地教材无一例外地选用“右键”示范操作。

不同的示范方法都能完成操作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选取,一套教材不但应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方法示范操作,适当说明其他方法同样有效,更要考虑到“菜单”中命令位置固定、数量齐全、兼有命令分类的特点,因此教材使用“菜单”示范操作是最适合初中学生的。

(2)步骤表达待完善

在操作步骤的描述上,图文并茂及利用鼠标指针的指向说明操作顺序是五地教材的共同特点,显示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已从传统的文字课本走进“读图”时代。

为了精简篇幅,部分教材开始摒弃全图,采用截图、叠图来呈现内容,并以“标注”、“序号”等辅助形式说明操作顺序,突出图中要点,增强表达效果。应该说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相信会成为未来教材的主流表现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叠图、标注等形式,需控制好被遮挡的篇幅,防止影响阅读。

与“图”设计得颇为成功相比,目前“文”的表达陷入了被忽视的边缘,表现为内容上越来越少,且不成体系,部分教材的正文甚至没有通过文字来叙述操作步骤。

笔者认为“文”仍是描述操作步骤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能“因图废文”。其表达固然要突出精简,但更要和操作步骤有机结合,体现出“步骤归类,形成方法”的引领,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出每一个单一步骤。

4.活动促进学、用结合

除海南版教材,其余四地教材都给出了“借助excel工具,运用单元所学知识,撰写研究报告”的单元实践活动任务,具体要求见表2:

分析表2可知,业内人士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不但认识统一,且较重视。体现在:内容单独成节;过程设计详细(至少包含4个环节)。在该活动的指导上,各地比较一致的做法是有明确的活动要求和具体的过程指引,但在是否有固定主题上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教材都为活动提供了评价标准,一些地区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与运用特定知识(CoUntiF)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再撰写研究报告的活动要求,体现了活动的多样性。一个不足之处是较少教材为本节内容提供完整的研究报告及点评作为学生活动时的参考样例,也许部分编者怕因此而束缚学生思维,但其实只要主题不同,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大。

“新课程”改革的十年是信息技术课程成长的关键期,信息技术教材通过“应用反思修正”,总体上更趋规范,更能体现信息技术教学规律,但仍存在某些共性问题和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部分观点虽然今天还有争议,但在融合中发展将是今后的趋势,一些优秀教材的部分做法应被及时推广,进而成为标准或规范,进一步引领我国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促进学科教学。

可以预见,基于“任务”的编写风格,仍是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最大特点,“探究”式表述应会被局限于练习。教材的栏目设计以6个左右为宜,在“练习”栏目上构思其表达特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将是它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菜单”法示范,合理地增加教材文字,让学生不要仅会读图,而忘记了如何读书,说明改革会向传统作理性回归。在学以致用的观点驱使下,实践活动将成为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材必不可少的内容,趣味性、真实感将是教材开发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郭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8

 

一、“洋思”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是江苏洋思中学多年教研教改的杰出成果,是一种容目标教学、尝试教学、成功教育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制定、调整教学策略,全过程让学生学、学生读、学生思、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洋思”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先学”就是学生通过在课前预习后,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进行的自主学习、自主尝试和亲身体验。

 

“后教”就是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当堂训练”就是指学生在“先学”和“后教”之后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并通过师友互助或小组合作或教师讲解的方式对训练结果进行点拨和纠正。

 

三、“洋思”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1、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中心,因为整堂课都围绕怎样达成教学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学习目标一般可从三个方面来设定:(1)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2)学什么内容。(3)学到什么程度。此外,学习目标的制定还应与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的要求一致。

 

2、未教先学

 

“未教先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一上来就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简要地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让学生先进行独立自学,然后从自学中发现疑难和问题。学生则根据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指导自主学习、自主尝试和亲身体验;教师对学生讲明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

 

3、学后再教

 

这里的学后再教其实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先学”过程中发现疑难和问题后,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或者会的小组教不会的小组。另一方面是通过同伴互助和小组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疑难和问题,则由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来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创设了民主、平等、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就是指在“先学”和“后教”的基础上,学生马上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当堂练习和巩固,学生练习后同样可以先运用师友互助或者小组合作的方法寻找练习的正确答案,实在找不出的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当堂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四、“洋思”教学模式的时间安排

 

1、出示目标:1分钟。

 

2、方法指导与组织自学:2分钟。

 

3、先学:10分钟。

 

4、学情反馈:7分钟。

 

5、后教:l0分钟。

 

6、当堂训练:15分钟。

 

五、“洋思”教学模式的备课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当堂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等问题。首先,教学目标必须明确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其次,必须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再次,设计练习要根据典型性、针对性、量力性原则精心设计,减少作业时间,强调当堂达标。最后,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归纳有关步骤,理解有关思想方法或者启发学生小结注意点等内容,要真正实现精讲精练。

 

六、“洋思”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1、揭示教学目标。目的: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目标是了解、识记、理解或简单运用。步骤:板书课题;讲述教学目标。注意点:目标要准确,即什么内容达到简单运用的要求。语速要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听进去。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就会达到目标。语言要简洁,一般二至三句即可。

 

2、自学前的指导。目的: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学的内容、时间和方法。步骤: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出示自学提纲。

 

3、先学。目的:通过自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大体含义。步骤:学生结合思考题看书,划出重点词句,理解并记熟重点词句。注意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表扬自学快、效果好的学生,端正学生的自学态度,但教师的言语不宜太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检查自学效果并进行后教。目的: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师友互助、小组合作和教师辅导,从而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步骤:评判对错;针对问题进行点拔。注意点:不能只判断重点词句划得对不对,还要看是否能理解;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强调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5、当堂训练。目的:让学生运用做练习,同时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步骤:教师出示练习;学生做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练习情况反馈。注意点:题目难度一般由易到难;练习题的题型以填空、选择、判断和简答题型为主。

 

6、点拔矫正,指导运用。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步骤:学生评判对错;教师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类进行点拔、矫正。注意点: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7、归纳总结。目的: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加强理解。步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灵活运用,切不可照搬照套,陷入僵局。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9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BosonnetSim应用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需要中高端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进行配置,该类设备价格昂贵,需投入相当数额的资金来组建实验室。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常常因为学生的操作水平有限、责任心不足等因素损坏设备,造成实验设备经常不足,既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又影响了后续的教学活动,即学生动手机会少,从而影响教学效果。[1]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收集了大量相关软件,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美国BosonSoftware开发的BosonnetSim软件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克服了上述的实验设备不足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节约成本,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下文简要介绍BosonnetSim软件,重点阐述BosonnetSim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BosonnetSim简介

作为CCna(CiscoCertifiednetworkassociate)的第三方软件,BosonnetSim被广大网络学习者使用,本软件针对现在最著名的网络设备提供商Cisco产品提供配置环境,BosonSoftware提供BosonnetSim试用版,可通过internet下载。[3]BosonnetSim主要提供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置两个环境,可根据相关要求先进行网络拓扑设计(如图1),完成网络设计后就可进行网络设备配置管理(如图2)。[4]

3.实验教学过程

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我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步骤一:向学生简单介绍BosonnetSim界面和用法,并介绍实验内容及提出实验要求。

步骤二:在实验室对Cisco的交换机、路由器设备连接和配置对学生进行演示,并重点讲解在实验安装、配置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一个全面了解,并掌握实际安装和配置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方法。

步骤三:让学生在安装了BosonnetSim软件的计算机上完成实验,可以做到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掌握配置项目及配置方法。实验内容主要有:交换机基本配置、端口设置和VLan划分,路由器基本配置、端口设置、连接方式和网络地址转换等。[5]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操作演示和软件模拟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对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连接和配置有了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6]

4.教学效果

我连续两学年教授该门课程,2005―2006学年采用常规实验,2006―2007学年采用BosonnetSim软件模拟和常规实验相结合,通过对比发现:由于实验设备不足等原因,第一次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进行演示和讲解,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来完成相关实验,只掌握了基本方法和原理,而无法进行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而第二次教学中采用演示和软件模拟相结合,学生既掌握了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连接和配置基本方法和原理,又能熟练地完成交换机、路由器的一般配置,实践能力得以提高。[7]采用BosonnetSim软件模拟和常规实验相结合方法,可为学校节约大量的开支,并增加学生参与实验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结语

本文提出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采用BosonnetSim软件模拟和常规实验相结合方法,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常规实验教学的一种方法,能在低成本和实验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其他一些课程也可借鉴,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当然,采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实验教学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实物的了解,不能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潘晓明,吴建生,郭小锋等.BosonnetSim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8,(9):70-71.

[2]张保通.Bosonnetsim入门进阶Ⅰ[eB/oL].ChinaitLab网校教研中心,htttp://省略.1-19.

[3]侯茂胜.BosonnetSim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08).

[4]谢慧,聂峰.基于Bosonnetsim的计算机网络仿真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5).

[5]张保通.Bosonnetsim入门进阶Ⅱ[eB/oL].ChinaitLab网校教研中心.htttp://省略.1-10.

[6]徐建东,况丽霞,鲁保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227-231.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篇10

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一般是结合财务会计实务操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账务处理程序,按照进行具体实务操作的步骤,重点突出成本核算的实验内容,同时注意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期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在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上,一般选择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该账务处理程序具有步骤简单、易于操作、运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其次,具体的实务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编制会计报表;最后,编制的会计报表不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还包括相关的成本报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与成本计划、控制等。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促进新型财会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期达到锻炼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其将来从事财会方面的研究与进行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鉴于此,在分别对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阐述理论教学内容,而实验教学内容则合并到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去进行讲解,不再单独进行阐释。因此,选择理论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成本会计的理论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打下基础。首先,成本会计课程虽然是财会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但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将该课程与其他财会类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例如,将管理会计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管理成本会计课程;或将财务管理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财务成本管理课程。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压缩,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理论教学模式则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因此将成本会计课程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设置,不再与其他财会类课程相合并。其次,在理论教学模式中,未能加入实验教学内容,因此,虽然学生的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其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就造成了该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有限。

2、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除阐述与成本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外,单独设置成本会计实验课程进行讲解,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实务操作打下基础。该模式偏重于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且将成本会计相关实务操作从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提取出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但是,由于该模式仅仅对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未能详尽阐述扩展理论知识,因此也造成了该模式的适用范围较为有限。

3、两种模式的结合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的结合意味着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既阐述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又设置实验课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实现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因此该教学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首先,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情况下,理论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阐述较为详尽,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而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较为详细,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其次,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实现互补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模式弥补了实验教学模式中阐述理论知识的不足,实验教学模式又弥补了理论教学模式中实务操作的不足,这样有机结合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财会方面的研究或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意味着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别设置,而是将成本会计课程设置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且理论课与实验课并行不悖,例如,成本会计课程共56学时,可以将理论课设置为40学时,将实验课设置为16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先完成理论课再开始实验课,可以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实验课。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