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8:47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1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效果

企业要想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获得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水平进行优化和提升,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传授教育,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工商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

1.1提升学生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构成比较复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能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整体上优化工商管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有效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专业架构,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就在学生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开展的,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个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我的相关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凸显,这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和思维发展特点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过去“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答案”的教学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自身的知识能力储备、自身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对问题形成自身的看法,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1.5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最主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岗位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岗位工作中,学生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要与同事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开展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行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培养。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教学仍然比较偏重理论,实践教学的力度不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仍然是引入一些企业案例对西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这些理论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西方国家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活动,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联系不够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轨,工商管理教学的效果并不高。其次,教学模式落后也是当前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笔记仍然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而且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理论知识的内容,但是对理论知识的内涵并不了解。另外,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不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就是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教育教学活动的讲解和研究方面,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无法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地培养。

3提高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3.1科学选择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科学的选择和确定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就是要在了解当前国家经济社发展形势、高职院校教学特点以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背景、教学发展和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分析,科学确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的实践内容。另外,在开展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包括学生的工商管理知识基础架构、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效果。

3.2创新和改革工商管理理论教学方法

创新和改革工商管理理论教学方法是提升理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决定专业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要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者是组织相关的实践参观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初步分认识,理解专业教学未来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对专业教学的正确认识。其次,要对理论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应用到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其中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相关的实践案例开展理论教学的方法,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重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案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选择的案例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太过复杂或者是简单的案例都不合适,案例的使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认知。模拟教学法主要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模拟、内容模拟等对现实的工商管理教学情境进行再现模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场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团体等现实环境中,让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策划文案以及设计方案等,对学生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现场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对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大环境发展来说,企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工商管理专业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组织开展现场教学,能够让学生新时期的经济社会管理活动和企业管理活动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有效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能力。

3.3强化专业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要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教学,为学生创造深入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管理等实践当中,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强化专业实训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校企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高职院校要积极的转变理念,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专业实习的相关规章制度,可以开展定向人才培养、企业管理项目实习等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外,学生也要积极的转变思想,要主动参与到学校提供的企业实训机会当中,通过企业实习感受实际工作氛围,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要将自身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要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相关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疑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的思考、主动的操作,提高工商管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3.4开展专业科研教学活动

除了要做好实训教学强化工作以外,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还要对学生的实践科研活动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的活动当中,在专业科研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等对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指导自身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特别需要注意和优化的,教师要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对自身的综合理论实践能力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为未来的就业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3.5优化和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主导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效果。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师是理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主体,是开展理论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职能。因此,要采取措施对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水平进行提升。首先,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社会实践当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管理者、经济活动参与者等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操作经验的人员引入到教师队伍当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自觉的开展学习,对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不断的积累,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学。另外,高中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实验室管理使用能力等,为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教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改革教师考核测评制度,多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都纳入到教师能力测评当中,通过绩效奖惩考核方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进行刺激,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可靠的教师队伍保障。

4结语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针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偏重理论、教学模式落后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和提升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

作者:张科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实现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探讨[J].商业文化,2014(29):225~226.

[2]赵薇.工商管理教学中如何理论联系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2):311.

[3]赵严伟.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31,36.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3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著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4

一、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现实价值取向是以案例的工具价值为基础,以获得科学知识和管理技巧为目的的学术—技术取向为主,这一取向有以下特点:

(一)只承认“案例”的工具价值按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质,价值通常被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又被称之为外在价值,是对于某种被欲求或好的东西具有手段意义的价值,也就是有助于其他价值实现与完善的价值;内在价值也可称之为目的价值或自身价值,是作为一种目的或者就其本身就是善的或被欲求的事物。由于学术—技术取向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奠基于叙事反映论、现代知识观与管理主义管理观,因此,它只承认案例具有工具价值,也就是只承认案例作为达成其他教育价值的手段所具有的价值。从形式上来看,案例是一个叙事文本,它是对事件的讲述,包括人物、行动以及行动的背景或情节等叙事要素。由于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是以叙事反映论,即把叙事看成是现实的客观描述的叙事观为基础,因此,管理案例作为一种叙事文本被看作是对管理现实的客观描述,是对管理世界实际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客观描述。进一步讲,就是把管理案例看成管理现实本身,案例被当成现实或实践的等价物。作为管理现实等价物的案例,最终成为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工商管理教育非常重视管理者实践智慧的培养,但在管理主义管理观的制约下,管理实践被看作是科学知识的逻辑推演,因此,实践智慧的培育就演变成科学知识的获得,认为学好理论也就等于学会了实践或者说学好理论自然就会实践。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就在于理论的获得。案例作为真实环境的客观描述,作为现实的等价物,自然成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的好工具。显然,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作用在于使科学知识的吸收更加有趣和容易,其本身并无独特的内在价值,案例成为管理学习者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工具。

(二)只关注故事忽视了话语与叙述“叙事”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指讲故事的形式,即话语,也就是叙述故事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是听者听到的或读者读到的文本;第二层指讲故事的内容,即故事,也就是被叙述的事件;第三层指讲故事的行为,即叙述行为,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由于把案例看成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甚至把案例当成现实的等价物,案例主要被用作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在编写工商管理案例的过程中,虽然会注意到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以激发管理学习者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案例的故事,即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忽视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比如谁叙述、如何叙述等,都不在案例的讨论范围之内。由于不关注案例的话语层和叙述层,因此隐含在叙事话语中的倾向性—管理观、组织观、知识观、思维模式等很少被挖掘与分析。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也因此缺少了对案例的批判性审视,使管理学习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案例中隐含的基本观念,即便是错误的观念也是如此。由此,管理学习者可能陷入某种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控制而丧失自我。

(三)强调科学知识的习得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视野里,无论案例是多么的复杂、多么的精彩,其本身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不过是让管理学习者能够更形象地接受科学知识、更有效地把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教师往往这样运用案例:第一,把案例作为激发管理学习者学习理论的工具,在这里,案例是理论学习的序曲;第二,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子或例证,去说明理论的正确性,案例成为理论的注脚;第三,把案例作为真实问题情境,让管理学习者在运用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精熟理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案例成为了理论的练兵场。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我们讲鸟儿飞,是为了理解鸟儿飞翔后面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甚至一些教师为了让管理学习者更好地把握理论的要点,把案例丰富的情境、具体的情节完全省略,只提炼其中的问题给管理学习者。另外,大多数运用案例教学的课程是以学科知识分门别类来开设的,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也多数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加以组织的。

(四)注重科技理性和例证思维的培养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主义管理观为基础,而管理主义管理观把管理实践看成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把管理者看成是理性运用科学知识的技师。因此,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学习者通常聚焦于一个关键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然后运用数学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做出能实现目的的决策。而这个目的是否值得追求,则不必考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学管理的管理学习者,通常在学习技巧的时候感觉更舒服(比如,金融的、会计的、系统分析或者只改变管理和动机的方法论),他们认为这些学习是具有实践导向的、有用的和能直接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的”。另外,多数案例没有涉及其背后的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习者对管理现实的了解是偏颇的。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并运用例证思维模式建构外部世界意义。布鲁纳(Bruner,J.S)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类:例证思维模式和叙事思维模式。所谓例证思维模式,主要是通过将特定的事件归入一个范畴或者概念来认知事物;所谓叙事思维模式,是通过情节化把特定事件放入整体的故事中理解事件。例证思维模式寻求的是普遍的真理条件,旨在提供因果说明;而叙事思维模式则是探究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旨在理解。叙事思维中的诠释具有情境性,而例证思维的解释则是从时空背景中抽离出来。显然,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例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控制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一般认为,案例教学体现了民主,也有利于发展民主。然而,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被教师控制着。首先,整个案例教学的设计,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等都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组织讨论来证明某种模式或者分析计划,教师对问题的答案具有终极审判权,管理学习者们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了老师“专业”知识的检验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是有缺陷的。从师生的地位来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管理学习者是等待灌输知识的“白板”。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工商管理教学实际上是“空心化”的。[7]第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闭卷考试,考试结果由老师个人决定。

二、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叙事观从反映论走向建构论、知识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管理观从技术到实践的转变以及管理世界的新变化,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的消极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重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使其转向更加注重案例的内在价值的经验—探究的价值取向,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所谓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作为叙事知识这一内在价值为基础,传播叙事知识,培养叙事思维,最终实现个体实践知识改造或自我转化的教学。具体来说,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彰显案例的内在价值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认为,作为叙事文本的案例是一种叙事知识,它具有内在价值,其本身就应当是教学追求的目的。作为叙事知识的案例,不是实践的等价物,也不是理论的附属品,而是对实践的建构,是与科学知识具有同等地位的叙事知识。所谓叙事知识,是叙事者从一定的视角运用一定的叙事框架对现实的意义建构而生成的。不同叙事者面对“同样”的现实,可能有不同的故事。因此,案例是负载叙事者意义的文本,而不完全是现实的客观描述,案例中的现实是经过叙事话语过滤了的现实。

(二)既关注故事又关注话语和叙述既然案例是对现实的叙事建构,它就不完全是客观现实的客观描述,它总是隐含着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即使面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叙述者所讲述出来的故事也是不同的。在案例教学过程,只有了解了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才能不被案例中隐含的思维模式、文化、意识形态等所控制,进而才能批判地吸收叙事知识,实现自我的解放与发展。同时,自我是叙事建构的,对人们所作所为的叙事,就是对自我的建构。个人有时不能实现自我的突破或转化,往往是因为自我叙事视角的单一,使得生活的可能性减少。因此,只有清晰把握了自我的叙事意图、视角等,才能迈出自我转化的第一步,而这些意图、视角与立场主要体现在叙述者的叙述话语与叙述方式中。因此,致力于自我转化的经验—探究案例教学,不仅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话语与叙述行为本身。通过对他人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比如叙事视角、叙事框架等的分析,能洞悉案例中隐含的偏见,也就能够对他人关于管理现实的“前见”、“前理解”、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等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批判地吸收他人的叙事知识,促进自我的发展。通过对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视域”和我们自己的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开启自我转化之路。

(三)强调案例或叙事知识的习得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秉承后现代知识观,不再把科学知识看作唯一的知识形态,承认各种被科学知识遮蔽的知识的合法性,叙事知识便是其中的一种。叙事知识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知识形态,但在现代知识观下,唯一合法的知识只有科学知识,其他的知识都被遮蔽了,叙事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向,科学知识唯我独尊的地位被打破,被科学知识遮蔽的其他知识开始被解放出来并大放异彩,叙事作为一种与逻辑认知并重的认知方式被人们重新认识,叙事知识也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知识,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从知识地位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是两种平等的知识,各有功用,不可相互化约,任何一种化约都会导致我们丧失对经验丰富性的捕捉。两种知识虽然在对它们认知时是分离的,但在实践上、在应用中两者是相互交织的。科学知识致力于解释,叙事知识致力于诠释。但科学知识的解释不能穷尽叙事知识的诠释,而叙事知识的诠释也不能穷尽科学知识的解释。叙事知识的诠释确能为科学知识的解释提供些候选的产品。科学知识的实验的发现也为叙事知识的诠释提供了诠释的养料。“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叙事知识)的对比可以让人明白,至少可以让人感到,前者并不比后者的存在更必然,也并不更偶然。两者都是由整体的陈述构成的,这些陈述都是游戏者在普遍规则的范围内使用的‘招数’。”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各有自己的构成规则。我们不能以科学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叙事知识的存在和价值,也不能以叙事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科学知识的存在和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叙事知识(案例)还是科学知识都是管理实践者在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或遮蔽另一方。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致力于管理学习者叙事知识的建构、改组、改造与传播。但它并不否认科学知识对于管理学习者的价值,只不过它认为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活的科学形成过程中,而不是放在已经完成的科学遗骸上”,因此,讲述科学知识就是讲述科学知识建构的故事,也就是讲科学家们在怎样的情境下、怀揣着怎样的理想、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采用了什么方式解决困境的故事。

(四)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和叙事思维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摒弃了管理主义管理观,强调以管理实践观为基础,它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不是技术实践论者意义上的实践,也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实践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管理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管理实践就是“做”。作为实践的管理,其所遵循的是实践理性。因此经验—探究案例教学着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的运思方式是叙事思维。在实践中,实践者通常是叙事地解决问题或者说通常运用叙事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叙事地运用知识。因此,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就要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另外,如果说科学知识的建构遵循的例证思维,那么叙事知识的建构所遵循的思维模式就是叙事思维。因此,为了促进管理学习者自我叙事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也必须大力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能力。

(五)对话取向的教学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承认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所赋予给每个个体的叙事权力,它致力于促进每个管理学习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发出自我独特的声音,在不同声音的碰撞过程中,改组、改造个人实践知识,实现自我的转化。因此,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是对话取向的。这种对话取向体现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设计,比如案例的选择等,由教师和管理学习者共同协商完成;课堂教学中每个管理学习者有权利也有义务讲述自我的管理故事,并在与其他学习者所讲述的管理故事、老师所提供的管理案例的对话中,反思与建构自我的实践知识;案例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是共同协商决定的,对学习者的评价主要采用叙事对话的方式进行。在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与管理学习者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习者,他们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都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与管理学习者不再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平等的对话者,他们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

(六)解放和发展取向的评价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旨在把管理学习者从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实践知识传统中解放出来,生成自我。因此,作为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具有“指挥棒”意义的环节—评价,同样致力于管理学习者的解放与发展,促进管理学习者真实自我的彰显。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的评价以管理学习者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的根本目的,即“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因此,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不再是控制与区分管理学习者的工具,而是成为管理学习者自我改进与完善的一个环节。

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变革的意义

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转向经验—探究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弊端在现代管理教育实践中,经常把管理实践看作是科学知识的应用,或是科学知识演绎推理的结果,科技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好的实践者就是充分掌握了科学知识和具备科技理性的人。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强调科技理性,把案例视为工具,凸显案例的工具价值。由此产生了不少消极效应,比如传递了错误的管理形象、培养了虚妄的信心等等。而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学习者对自我的探索为基础,融合其他来源的经验,以养成管理学习者的实践智慧为目的,克服了科技理性的弊端。

(二)顺应了管理实践的新变化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商业组织的实践中,人们不再把管理看成是一个线性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管理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必然要求管理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无论研究管理系统的思维方式还是施行管理的思维方式都要进行变革。以往以简化、抽象为特征的例证思维方式不再适合复杂管理系统的探究,而叙事思维把各种异质性要素综合为一个整体,正是适应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管理学习者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管理环境。

(三)促进实践知识的有效传播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实践,而不是知识发展,它要培养的是好的实践者,而不是知识创造者,但不否认在实践过程中有知识的创造以及好的实践者也会进行知识创造。在实践场景中,实践者创造的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实践者在实践过程直接使用的知识,科学研究所得来的知识也只有经过实践知识的引导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不能忽略实践知识的建构和传播。相关研究表明,实践知识是以叙事的方式建构、存在与传播的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知识的传播、叙事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实践知识的建构与传播。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人才需求的标准也不断提升。企业要求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实践素养,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要高,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要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要求学校能够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积极进行工商管理学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通过教育创新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要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应用型较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能够通过管理学知识教育,培养能够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够有效创造效益的高级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主要是需要到企业一线去从事管理工作,这样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要能够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具体而言,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同时还需要能够具有一定的特长,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发展的潜能。第三,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执业能力。第四,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了解地区社会文化特点,能够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管理工作。第五,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能够努力工作并能够不断实现创新。学校只有立足这几方面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障高素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工商管理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要能够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能够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定位,用科学的目标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功效。但目前,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1.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为目标进行定位的,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理论性的人才或者是学术研究性人才,但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素养和应用能力不足。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企业更多地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2.人才培养雷同情况严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多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情况。在人才培养中,多数院校所遵循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普遍重视研究性理论性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所选用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相似性,这样,所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并且学生能力水平相当,人才雷同情况严重,所培养的人才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1.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科学,多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应用能力不强,市场针对性不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要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能够针对市场需要,针对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的创新发展的需要的是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管理知识与方法,同时又能够应用所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就需要基于企业的这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中,既需要设置理论教育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置实践教育目标,能够重视人才实践素养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能够掌握经济,法律和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市场经营活动中存的各种问题。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要突出培养具有一定实务研究和创新素养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保障工商管理专业高素养人才的成功培养。

2.突出特色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要能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地区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突出特色教育。要能够建立起系统化的工行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科学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指导课程建设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第一,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能够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工商管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思路进行课程建设。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这方面的内容要突出出来,并且这方面课程内容要做到精练。而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履行自己专业职能的能力,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应用和操作能力,要实现这种人才培养,必须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因此,在完善理论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加强实践课程内容建设,不仅如此,现在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课程构建中,还需要能够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课程教育,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目前,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工商管理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加强交叉学科教育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能够研究市场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工作,能够研究工商管理人才技能种类,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关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第三,加强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重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按照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需要根据相关工商管理人员能力目标要求,进行知识技能分类,依据这个分类进行模块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建设。相关研究人员要能够在模块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人才培养计划指导模块课程建设工作,使之能够体现出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模块化课程建设中,要能够研究不同岗位的不同技能要求,能够针对职业群需要,科学设置系统化的模块化教育任务,安排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3.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多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讲的多,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的机会少,教育中普遍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忽略教育创新问题,忽略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他们也多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工作创新动力不足,工作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4.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加强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如果工商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必然会有一些新问题是难以得到创造性的解决,因此,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中,才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才能真正助推企业进步,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引领市场。因此,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学校教育阶段,教育者就需要能够创新工商管理课程教育工作,能够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创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保障能够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在企业人才培养中,也必须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能够为工商管理人员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并鼓励工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能够注意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样,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凭借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能够不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策略,工商管理人员的应用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梓良.试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6,(11):78-79.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6

1、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1.1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人思考和掌握。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够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认真思索如何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仅通过课堂灌输无法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1.2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的资质、能力、兴趣有很大差别,所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同一种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实践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1.3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样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一定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也最有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1.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任何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紧密的团队协作精神,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这在竞争激烈的商务领域尤其如此。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与其周围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广泛协作,帮助企业或组织达成目的。

2、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因素

2.1课程教材跟社会实践关系不够紧密。我国目前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过来的,因此,这些教材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国情来编写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实例,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综合这些原因,造就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

2.2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古板。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否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对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产生抵触厌烦心理。

2.3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一毕业就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这些教师注重的并不是学生将来的操作能力,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就造成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3.1选择与中国国情相关的教学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单就这些年案例的分析,就足够作为我们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内容,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也可以很好地指导我国企业的发展,而且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是出自我国自己的发展实践,能够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相对于之前的对国外理论的研兖和国外案例的分析,这些素材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工商管理的教与学。

3.2要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能只及于一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连续性的整体创新,全面有效地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2.1培养人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新生一人学,就对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相应的市场调查、社会调查以及企业参观活动,使学生尽快获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估。

3.2.2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3.2.2.1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这里只起引导作用。

3.2.2.2模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先由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的一些理论和实务,设计出相应的背景材料、软件程序或数学模型等,然后交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模拟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2.3现场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带到企业,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习或参观,然后由学生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等,由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工商管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髙了他们的素质和动手能力,但使用这种方法受到一定的时间、场所和企业条件的限制。

3.2.3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论文的选题到撰写过程都要以学生培养目标为中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既保证论文的质量,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其所学到的知识。

3.2.4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科研能力是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因此应鼓励高年级学生进行适当的科研活动。对此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将相关教师的指导计算人课时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3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3.3.1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西方许多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自己开办工商企业,或者在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这样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而且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经验,加深了对工商管理活动的认识和理论的深化,这些教师往往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论的前沿。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也应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使自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3.3.2高校管理层应该在制度上支持教师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并没有考虑教师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致使教师无法从繁忙的校内工作中脱出身来,更无法去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没有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条件;等等。总而言之,高校领导层尚未真正重视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没有从制度上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从考核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7

论文摘要:阐述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指出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有利于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和维护高效循环的知识流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迅速的、非线性的和不连续性变化为特征的新型电子商务环境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构成了新的挑战,同时,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多向性等优势,也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泉。但是,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融入知识管理理念,不能有效地发现、组织和利用知识,将会导致很高的失败率。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大体侧重以下两方面: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的研究;整合二者的策略和技术框架研究。其中,前者为后者的研究确定了基础,后者又对前者的理论和技术起支持作用。本文试着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希望能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路径。

1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

1.1相关概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Km)既是一项实践,又是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令人兴奋的是:在起步阶段预计会出现的错误都未发生,而所建立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却愈发坚实、不断壮大。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至少包括4种核心活动,即在组织的所有地区和级别产生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及应用知识,以通过紧紧围绕增加价值的业务流程来提高组织绩效。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是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为了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商务活动效率,而采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数字化传播技术等电子方式实现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的一种贸易形式。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商务理论的人是其核心。

从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定义:电子商务就是人们将科技手段用于知识管理以便提高组织内外价值链活动的效益,辅助价值链活动相关决策的制定,从而达到商业目标的一种方法。电子交易、协同商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知识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二者关系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彼此不同,却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组织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商务模式的演化和发展趋势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的BpR和eRp企业面临着两大问题:a.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企业很多的商业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b.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逐步高于有形资产。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与组织外部的密切联系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加强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经验的协同及共享来解决。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通过变革,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商务中,最终形成知识商务(K—Commerce),如图2所示。知识商务是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以网络为知识流通渠道的商务活动,是创造并转让知识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2策略研究与技术框架

2.1策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管理策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对其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新时代的企业商务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未来行动方案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

2.1.1Km核心问题是要同时关注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国内学者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信息技术和战略过程两方面。也有学者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不同和企业的需求不同,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的和个人化的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各种战略并不是不相容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情况分阶段同时实施。

2.1.2Km的具体实施途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增进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利用;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等。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具体分析商业环境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2.2技术框架技术框架的研究为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的技术框架有以下几种:

2.2.1基于知识链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的实质是一种基于知识链模型过程分析的方法。企业知识链的各个环节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知识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沿着知识链,将不同的技术整合到各环节中,处理不同类型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提升。

2.2.2基于智能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主要考虑的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式定义问题,成功解决该问题将有利于知识的重用和系统的弹性。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工具,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语义网络和智能等,在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实施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

2.2.3基于知识门户的研究。近几年知识管理技术中eip取得了很大的进展,B2e的eip迅速成为当今组织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但是,知识门户不同于企业传统的信息门户,它是一种合成了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的集中桌面环境,用户与商户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3iBm全球化公司的知识管理

3.1引入知识管理“竞争力、利润率和睿智的领导”是解释iBm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几个关键词。它成功地将知识管理转化为LotusDomino应用软件——只用于支持交流和沟通。这个创意被称为“知本管理(intellectualcapitalmai1一agement,iCm)”,“知本管理”已经制度化,知识管理也在iBm全球服务公司和iBm全球产业集团中更为正式化。iBm的知识管理并非单独割裂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是为优化客户关系的CRm计划的一部分。知识部门与应用部门间的知识关系,如图3所示。

3.2基础设施和系统管理部门的知本管理

3.2.1共享网络。遍布世界各地的“共享网络会议”每半年在欧洲和北美举行一次。会议对iBm所有员工开放,参会者自付旅费和会议费,这样可自动过滤出那些感兴趣的参会者。会议日程主要是参会者对最新的项目经验、结果和方法进行演示和讨论交流。组织者还从外面邀请一些发言人、客户或者科学家,以获得一些外部启示来激发创新思考。但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会间休息,这是长时间间歇,参会者可自由交流经验、想法(都是隐性知识),激发创意和解决方案。

最近的一个做法是把共享网络会议与“实践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与会者就能“打破界限”,与来自不同但十分相似领域的成员分享和交流经验。

3.2.2支持知识交流的知本管理工具。知本管理工具能实现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并能改善服务质量,这些工具能把某个网络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传播给所有网络成员。知本管理工具是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iBm如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知识管理的障碍及原因。

3.2.3知本搜索者。知本搜索者是自愿为知识管理项目服务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寻找知识来源并评估其潜能。目前iBm在全球有4o~50名负责系统管理服务的知本搜索者,他们扮演着iBm“知本管理大使”的角色,其成绩被纳入个人业绩评估中。知本搜索者还利用“共享网络”会议来寻找相关知识及相关人员。

3.2.4知识咖啡馆。“团队会议室”和“快速讨论室”都是Lotus的应用程序,能促进现实团队和虚拟团队之间的合作。在知本管理中,这些方法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2.5方法储藏室。“iBm全球服务方法”是最佳实践方法“储藏室”,这些方法是服务或it解决方案的核心。它为专业人士定义共同语言、共同机制和流程。使他们能用一致、完整和最佳方式再利用并创造知识财富。为了优化利用“全球服务方法”,iBm采用了在线密码保护措施,要获得密码必须经过培训。

通过这样的方式后,如果共同体要为某种解决方案的某一阶段寻找标准方法,就可能产生新项目去开发“方法”。开发项目最好有客户参与,这样就能在真实环境中开发和测试新方法,然后再把它纳入iBm全球服务方法体系。

3.2.6沟通。iBm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上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核心团队与其共同体之问的双向沟通。在其系统管理领域里使用了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a.采用企业网的一个网站最新的系统管理消息,以及一个专门的下载网站,用于下载重要报告和演示文件等。b.客户可进入专门寻找信息,还有一个下载专区为客户准备了演示文件。c.可从企业下载pDF格式的文件或直接在线浏览企业每季度发表的新闻期刊,可关注系统管理的知识领域和连接性知识等。d.定制电子邮件服务,提供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知本管理的最新消息和活动通知,可参考的客户信息等。e.使用LotusSametime电子会议系统举行网络会议,就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在线演示,听众可提问并得到解答。f.知本管理中专门的新闻组,接受提问并提供解答,从而弥补员工之间的信息差距。

iBm通过上述方式把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知本管理工具、共享网络会议、方法、沟通等都联系起来了。

3.3整合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iBm将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称为e—woRKpLaCe(电子工作环境)。在“协作”环境里,即使是在不停移动中的iBm员工也可以连接到系统中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新进入iBm的员工们,时常不容易弄清楚有问题该找哪个部门,又该如何把信息、数据传递给合适的人,在具体应用程序中,员工可以进入系统,然后提交一个“需求”文档(如服务投诉等)。启动任务时,系统会自动按照需求分类触发解决这个需求的业务流程,然后信息自动顺着每个业务流程往下走,流程中所有对应的反馈或解答人员会在系统中得到“通知”,并会对初始的“需求”进行帮助和答复。内容和流程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实时反应能力,形成一种应用的环境。

4结束语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93-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两者在教学中明显脱节。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一些认识和体会。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有所助益。

1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第二,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资质、兴趣、才能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使用同样的方法去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和专长,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出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来进入企业之后,才能够不断在各方面积极创新,帮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与其周围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广泛协作,帮助企业或组织达成目的。[1]

2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我国高校目前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和教学主要局限于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解释,这些理论反映的是西方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状况,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与中国当前的国情有较明显的差距,不一定能够解释中国的市场和社会状况。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许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按教材讲授,学生课堂记录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只是起到了记录员的作用,根本不能把记录的内容真正理解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是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我国高校从事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当中不少人的成长道路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工商管理缺乏感性认识。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了发文章、评职称,他们对工商管理的研究主要注重纯理论研究,这更加剧了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状况。[2]

3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选用与中国有关的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社会迅速发展,经济运行也日趋复杂,目前有必要对这30年中的工商管理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大量的中国工商企业每天都面对纷繁复杂的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急需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我国的高校工商管理教师应尽快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市场结构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能只及于一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连续性的整体创新,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1要培养入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

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相应的市场调查、社会调查以及企业参观活动,使学生尽快获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估。

3.2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2)模拟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设计出相应的背景材料、软件程序或数学模型等,交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模拟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现场教学方法。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参观。然后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策划文案、促销方案、或综合评估报告等,由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3]

3.3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论文的选题到撰写过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4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或是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所承担的一些科研课题当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西方许多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自己开办工商企业,或者在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这样可以深入工商管理的一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经验,加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也应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使自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高校管理层也应该在制度上支持教师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并没有考虑教师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致使教师无法从繁忙的校内工作中脱出身来;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没有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条件;等等。总而言之,高校领导层没有从制度上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从考核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工商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除了鼓励教师去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同时也应该聘请企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资深专家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这些专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有的还不乏理论造诣,把他们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必将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解。[4]

总之,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将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国梁.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索[J].科技和产业,2008(2):86-90.

[2]雷思友.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法改革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8-40.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9

经济法教学改革工商管理专业

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以理论够用,实用为主为原则,经济法作为学生了解经济法律知识和解决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课程,更应该体现出这一原则。经济法讲授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及密切接触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工商管理活动中涉及的常用法律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该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全面改革,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法的实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

一、经济法课程特点与定位

明确经济法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与法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不同作用和目标,对于把握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其他课程相比,经济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内容广泛而丰富

大多经济法教材内容都涉及极广,几乎覆盖了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部业务范围。它的基本内容涵盖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具体来说,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基础知识,包括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和经济法基本知识。二是市场主体部分法律,包括公司法、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基本理论。三是市场行为规制部分法律,包括合同法、证券法、票据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四是国家宏观调控部分法律,包括税法、金融法、价格法等一些内容。

2、经济法更新速度快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当今社会变化很快,从而规制人行为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因而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补充和修改;对于教授经济法而言,需要随时了解经济法内容的更新,更要不断地掌握经济立法的最新动态,根据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吸收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始终是紧跟时代脚步的,为增强学生毕业后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适应性打下基础。

3、经济法理论比较抽象

相对于其他经管类课程,经济法本身的法律术语难懂,分析思路和以往大不相同。针对这一特点,经济法的教学要注意适当补充一些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而且课程设计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状况,在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和侧重,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参考书、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经济法基本知识,而且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经济法的范围非常广泛,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法学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而作为高职的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学习时间有一定的约束。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合适的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出实用性,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事先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2、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必须将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可以更形象和生动地理解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提前一次课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实践报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做典型发言,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和总结发言。实践证明,专题讨论使用的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3、实行全面合理的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中,经常采用教师划范围,给复习资料等方式,学生考前突击记忆知识点和复习题,考试结束后知识就所剩无几。这些不全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真正掌握,更谈不上运用。所以应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全面衡量学生学习状况。在综合评定中应体现出学生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实践报告等情况。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训练;工商管理;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发展,工商管理教学效果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学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欠佳,使大学有所迷失。为了提升工商管理教学效果,需要从工商管理知识特性入手,对教学进行系统思考,实现训练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从根本上提高工商管理教学质量。

1管理知识只能为管理活动指明方向

工商管理知识与其他工程技术类知识不同,它对管理的指导不能具体到规程层面,只能在原则层面为管理活动指引方向。以最经典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则为例,它的核心主要是找寻最佳操作方法,对工人进行最佳操作方法培训,劳资双方对最佳操作方法实现的利益进行分享。理论是可以理解的,但落实到实际操作却是有难度的。在一个企业中,什么样的方法是最佳操作方法?如何对工人进行培训?如何进行薪资设计才能使劳资双方满意?这些都需要企业管理者进行探索,管理知识只是从原则层面指导企业在经营时要向该方向努力。

2管理知识应用的前提是概念技能

2.1三项技能的关系

工商管理知识的作用是对管理技能进行支持。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知识训练,使理论知识得到较好的应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管理知识学习时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训练为辅。而工商管理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知识后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以形成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学生在进行管理知识应用时需要良好的概念、人际及技术技能进行支撑。概念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关系作用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运营的整体规划技能;人际技能主要是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与他人融洽相处的技能;技术技能主要是对企业生产技术知识的了解。三项技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没有技术技能,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只能是外行表面形式的管理;没有良好的人际技能管理者便不能与人进行协作;没有概念技能管理者的管理将成为井底之蛙。

2.2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工商管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技术技能是管理者进入企业后进行学习的重要内容。概念技能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简单处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信息量少、易获得且规则简单的事务(司机、出纳等工作属于本层次);二是处理信息量大,时间跨度长且规则多的需要管理者自己进行综合的事务(人才招聘、企业生产成本分析等属于本层次);三是能设计流程复杂、时间跨度更久、信息大大的事务(业绩考核和企业发展战略属于本层次)。概念技能的三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当第一个层次达不到时,第二个层次也无法胜任,第三个层次更无法完成。当概念层次不能完成人才招聘、企业生产成本分析的要求时,企业经营会出现困难;当管理者不能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时,企业的发展会出现停滞。

3实现训练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大量训练是管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前提。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对管理知识进行掌握,同时也需要学生在学习管理知识后在与生活事实接近后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融通。工商管理学习是一个训练的过程,虽然学生知道别人进行企业管理的知识,但当自己进行管理时未必会想到别人的管理策略。学生要实现对管理知识的内化和融通需要不断的进行记忆和训练。首先,在管理课程之初,教师可以在少学时内完成管理课程中管理规则的讲授,之后在学生掌握基本管理规则基础上利用少部分时间进行细节性知识的讲授,利用大量时间通过案例和训练题目训练学生的管理知识的应用,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其次,多进行训练。工商管理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案例分析的少,思考少,训练少。当学生将管理技能的效用进行深入研究后,就会将管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会实现既见森林也见树木的效果。再次,知识与训练结合。工商管理知识的学习与概念技能训练是平行的过程,将管理知识内化融通是非常难的,相当于概念技能中处理复杂事务,而将所有管理知识进行内化融通其难度相当于为企业设计一个战略规划。最后,团队协作。在进行管理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通过小组对课题等的讨论训练学生的人际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帮助的意识。学生要将管理知识内化融通后进行反复训练和思考,以实现训练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在进行管理知识学习后,能将一门知识进行内化融通则达到概念技能的第二层次,能将所有管理核心课程内化融通则达到概念技能的第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