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3:17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1

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是全新的课题,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疑虑和困惑。而一些it企业、咨询公司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模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如何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不决贻误良机。因此,对一批已经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用户企业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在策略、战术上,借助外部的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流程、需求出发,从如何为用户企业提供客观、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的角度提出企业信息化四个阶段的八个策略问题与大家讨论,供企业参考。

一是企业定位策略

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工艺、行业属性、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从来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因此也就没有可以完全照抄照搬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借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境和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力度和深度,才能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时机选择策略

什么时候启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战略上讲当然是时不待我,但从战术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现在”就上马信息化项目。时机的选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竞争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供应商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关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需要等等,构成信息化的拉力和动力。而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it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推迟信息化启动的时间。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两方面因素的消长变化,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三是全员培训策略

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不同于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的应用操作技能的培训。它不仅有助于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和积极性、创造性,减少障碍,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擦亮用户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层特别高层决策者对信息技术、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认识和判断力,以便正确地选择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其供应商、实施商,降低选型风险,防止决策失误。

四是招标选型策略

国内外软件厂商特别是erp厂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为确保正确选型,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的帮助和组织下,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项目内容,编制标书,面向国内外it企业进行广泛招标,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准备阶段应当注意把握和解决好的四个策略问题。通过该阶段四个策略的运用,企业在外部引入的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完成自我诊断、时机选择、全员培训和选型招标,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整体规划》等前期工作成果。

五是实施监理策略

在完成选型后,供应商、实施商进入企业,信息化项目进入实施监理阶段。企业作为甲方,供应商和(或)其实施商作为乙方(一个或多个),需要由第三方作为监理方来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关系,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规划内容、进度要求顺利进行和设计功能的全面如期实现。在项目实施监理阶段,监理方应依据有关监理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全程、全面的监理并提供甲、乙双方共同确认的《监理报告》。

六是验收评估策略

项目实施完毕,进入验收评估阶段。由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复杂性,在没有引入第三方的情况下,甲、乙双方常常在项目是否可以结束、何时验收以及依据什么标准验收等方面产生分歧,相持不下。第三方咨询机构,按照信息化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站在中立的地位,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提交双方确认,对确保项目成功和双方的利益都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七是维护扩展策略

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进入维护、管理与扩展阶段。对于it企业而言,项目竣工意味着用户买单,自己走人。但对用户企业而言,项目竣工,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系统建成正如生产线竣工,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此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信息化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帮助用户企业建立it供应商信用记录数据库及其根据用户系统维护、扩展需要作出快速响应、提供后续服务与支持的机制。

八是行业专家参与策略

这一组织策略贯穿上述四个阶段。在处于起步阶段的信息化咨询市场,it厂商、咨询公司尚未培养出“资深”的行业顾问,往往难以就项目规划、实施与用户的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交流,不可能为用户提供贴近其所在行业特点的专业、优质服务。第三方咨询机构要确保企业信息化成功,必须吸收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用户信息化项目,用户企业和it企业也有理由要求其组建有用户所在行业的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家团队,针对上述各个阶段工作的需要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顾问服务,协调甲乙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it咨询与管理咨询的结合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具有相乘、倍增效应,项目的成功率才会大大提高。

以上八个策略,论述了处于不同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这些策略遵循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已经高度实现信息化的跨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将很多国有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为集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已成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随之而来的是重组后的集团企业最敏感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集团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全面支持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已成为集团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促进和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创新与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通过探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1、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集团企业一般都是从事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集团信息化水平因行业技术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环境、效益等因素而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处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行业竞争压力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较高。如国内石油化工、电力、航空、烟草行业的集团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企业,甚至与上述集团企业相比差距也较大,基本上处于将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单一功能或管理领域的初级阶段,离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和应用于集团企业外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根据笔者在大型集团企业的实践体会,总体来说集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集团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差距较大。国内新组建的集团普遍存在成员企业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和大多数成员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

(2)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复杂程度较高。除一些主体业务领域突出的集团企业可以围绕如eRp这样制造业通用软件或行业专业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外,很多集团企业往往是跨多个行业领域,这导致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各不相同,极其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3)集团企业较少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集团企业还未形成定期制订或修订中长期信息化规划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定期考虑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而不是缺什么就建什么,缺乏总体规划。

(4)集团企业缺少即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各级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集团企业信息化复合型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使得各级信息化决策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是管理问题,往往从技术和成本角度选择高校和纯软件公司进行自行系统开发,增加了项目的风险。

(5)集团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落后约束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又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手段和防范措施,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无法满足应用系统发展的需要。

2、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其核心内容是要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全局协调一致的信息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效地规避风险,集团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要定期在集团经营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运用信息化规划手段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发展阶段、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信息化规划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制订信息化规划,集团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为目标,消除集团内部应用系统间信息孤岛,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化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已成为当前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信息化建设以及开发应用标志着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用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要以“服务于集团发展、服务于基层应用、服务于集中管理”为目标,抓应用促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持集团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在制订信息化规划时首先应注意遵循国家、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然后紧紧围绕最新的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集团和行业实际情况,以超前的思路、开拓的精神和务实的规划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那些信息化基础较薄弱的新建集团企业,笔者建议其集团信息化规划指导原则应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信息和资源共享为目标,分步实施,重点先行,基层应用和总部平台建设并举”。这些指导原则应贯穿于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今后集团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企业各级组织按照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流程去实现企业发展规划目标的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行业中应用的规律来制订信息化规划。根据在集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一些经验体会,笔者认为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围绕集团战略确定目标的原则。信息化规划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经营战略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信息系统的需求出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需求,必须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2)坚持关注核心业务制定建设重点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从经营管理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集团企业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避免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集团企业领导的决策。企业应关心与自身核心竞争有关的核心业务的发展,优先发展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

(3)坚持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实效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各个核心应用系统建设时应选择具有各业务领域经验的成熟软件厂商为主以降低项目风险。在规划集团统一平台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各应用系统间信息双向的授权互动共享和高效的协同运作。在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的同时,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4)坚持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团企业制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必须强调以集团为主导,通过统筹规划,经费扶持等有力措施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理顺各种关系,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5)坚持需求牵引和效益驱动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应切忌盲目冒进。除了重视集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外,突出核心基层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原动力,是信息之源。规划应调动集团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种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坚持先进性与经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与此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达到同样实施效果和满足未来三五年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经济可行的技术和方案,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风险。信息化建设采用新技术时也应考虑可实施性,切忌忽视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盲目上大项目,搞面子工程。

4、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架构

某集团公司作为上海着名的国有大型粮油企业集团,在上海的粮油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应对其他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围绕集团国资发展战略,该集团提出了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四大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广域网网络和数据仓库平台,初步建立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集团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团领导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近期将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以此为基础形成数据集成模式的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将来为配合集团集中控制的应用系统建设,将利用外高桥码头项目。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展集团内外各系统间应用集成,形成应用集成模式的总体架构。

5、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标准化和安全体系是保障。该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是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并根据集团和各公司的经营模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规划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投入促进效益增长,以效益增长加大信息化投入的良性循环。

5.1网络平台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集团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是所有应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未来该集团将基本形成以集团中心机房、仓储中心机房和外高桥储备码头中心机房为通信中心,以集团广域网为主干,与粮油信息专用网、子公司局域网互联的数据通信平台。

5.2应用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该集团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力度,分别进行集团层面的应用系统与四大业务基层应用系统建设,并由此构建整个集团应用平台。这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集团现代化管理的保证。

基层单位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集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数据信息之源。因此该集团围绕四大核心业务重点进行粮油加工企业的系统建设、粮油储备企业的粮油储备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粮油仓储物流企业的外高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粮油贸易和零售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系统建设。

集团层面应用系统在继续完善满足对外宣传和信息要求的对外信息门户、满足信息共享和内部交流需要的对内信息门户、基于,技术的分析监控系统等的同时,该集团在集团总部层面还将重点着手对人力资源系统、报表数据采集系统、业务协同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

5.3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建设

数据平台与网络资源是集团信息化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与网络建设和应用工程建设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该集团的数据仓库系统是集团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维护、分析的核心。未来随着集团报表数据采集系统、外高桥码头系统和系统实施完成,将进行数据平台(数据仓库)的二期建设,争取将数据仓库的经营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二级企业,报表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企业。

5.4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和效益最大化的一项重要条件是建立统一的信息保障体系。集团企业必须建立和形成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要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管理开发利用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些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授权共享、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基础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具有知识密集、资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点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它是各个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和集成的保证。该集团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基础标准中核心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着手,将外高桥码头项目乃至集团内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分类标准,为数据集成打下数据基础。

第二步:制订统一的平台和数据接换标准,建立各应用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为应用集成打下技术基础。

第三步:制订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的规范,优化基础设施配置规范和软件开发的质量水平,实现信息化过程的标准化。

(2)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障基础网络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

首先采用密码加密、完整性校验和实体鉴别等机制,实现局域网互联过程的安全可信连接和安全通信。

其次设立安全管理中心和密码管理中心,提供认证、授权、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等服务和互联互通密码配置、公钥证书、传统的对称密钥的管理。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从物理级、系统级、网络级和应用级采用一系列统一协调的安全措施,构造一个基础的安全防御技术和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中心;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0-0000-01

企业信息化管理(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简称eim)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管理、企业运作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

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中心,是为中小企业在全真模拟环境中体验信息化管理的功效,为最终选择信息化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为此,各地高校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应积极参与并鼎力出资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中心”。

信息化体验中心建设目的

为各地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全真的信息化管理的模拟平台,让中小企业管理者深入其中,运用自身实际数据,充分体验该平台的管理功能和安全体系,并同时寻找信息化管理工具与企业自身的吻合度,让信息化管理工具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一、信息化体验中心的优势

(一)减少企业资金投入的风险:体验中心与国内各知名软件厂商联手,安装各层次管理软件,让中小企业免费体验、学习、选择适宜自身需求的管理软件,避免盲目选择,减少投资风险。

(二)供需双方全面对接:体验者清楚准确表述自己的需求,同时提交自己的业务数据,体验中心根据体验者的需求,结合体验者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款合适的软件,让体验者体验。其中,体验者会与体验中心的技术人员反复交流、沟通,充分了解体验者的需求,最终为体验者选择一款匹配的软件。

(三)降低软件实施风险:在双方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体验者对软件系统有了深入、直观的了解,体验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体验者企业需求也有了充分的认知,从而制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方案”,降低实施风险。

(四)提供便利的信息化服务:信息化体验中心作为各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一个窗口式的服务平台,可运用丰富的信息化管理资源,为每一个有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信息化服务,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五)整体解决方案:信息化体验中心可结合需求者实际,为其规划未来信息化管理的总体架构,并制定一体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二、信息化体验中心的建设方式

信息化体验中心由各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各大高校创业辅导基地共同建设,根据各地条件,结合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岗位实际情况,体验中心应设置十几个岗位,即总经理、财务部、市场部、技术部、销售部、采购部、仓储部、生产部、质检部、人事部等。

三、信息化体验中心的管理系统

(一)eRp系统

eRp:英文为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它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二)CRm系统

Group认为客户关系管理(CRm)就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与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活动面向长期的客户关系,以求提升企业成功的管理方式,其目的之一是要协助企业管理销售循环:新客户的招徕、保留旧客户、提供客户服务及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并运用市场营销工具,提供创新式的个性化的客户商谈和服务。它的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CRm在整个客户生命期中都以客户为中心,这意味着CRm应用软件将客户当作企业运作的核心。CRm应用软件简化协调了各类业务功能(如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和支持)的过程并将其注意力集中于满足客户的需要上。CRm应用还将多种与客户交流的渠道,如面对面、电话接洽以及web访问协调为一体,这样,企业就可以按客户的喜好使用适当的渠道与之进行交流。

(三)进销存软件

进销存软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物料流、资金流进行条码全程跟踪管理,从接获订单合同开始,进入物料采购、入库、领用到产品完工入库、交货、回收货款、支付原材料款等,每一步都为您提供详尽准确的数据。有效辅助企业解决业务管理、分销管理、存货管理、营销计划的执行和监控、统计信息的收集等方面的业务问题。

(四)项目管理软件

项目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把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控制、人才资源管理、风险控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有效的进行整合,以达到高效、高质、低成本的完成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或项目的目的。项目管理目前已成为续mBa之后的一种“黄金职业”。

(五)供应链管理软件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在1985年由michaele.porter提出,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概念,从原材料采购直到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全部企业活动集成在一个无缝流程中。供应链综合管理软件是基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配合供应链中各实体的业务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配合,做到各环节无缝链接,形成物流、信息流、单证流、商流和资金流五流合一的领先模式。实现整体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信息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从而提高总体水平。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3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企业管理

一、建筑企业的管理特点

建筑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机构比较分散,它一般由总部和若干个分布在各地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组成。传统模式下,日常文件传递主要靠邮寄和传真,不但传递效率低,而且需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由于机构分散,总部人员需要经常出差到各分支机构指导工作,或者将分支机构人员召回总部开会处理工作问题,大量时间都消耗在路途上,且会产生大量的差旅费。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一般原则

1、目标明确

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要明确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实现的功能。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满足企业管理层决策的需要,保证管理层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实现管理层对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它要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而是要为实现企业战略服务,因此要从企业战略规划角度出发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

2、统筹安排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当今信息技术的现状;突出近期的建设效果并有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制定合理的总体规划。确定总体规划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信息化工作。

其次,要分步实施,一是可以减少开始部署阶段的工作压力。在部署过程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后,利于指导后面能够更加高效率地部署实施;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化建设投资,减小或消除信息化建设的中的风险。

3、重点突出

信息化建设一般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实现一定的阶段目标。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分而治之,将“远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控的“近期目标”,在众多“近期目标”中要优先、重点考虑实现那些对管理影响较大的“近期目标”。信息系统既要适合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又要考虑有适当的超前以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不盲目追求“高、精、尖”,而应该一切以有利于企业战略实施、规范管理、提升企业能力的作用作为评判的依据。

4、操作简单

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应该是易于掌握的,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是各业务系统的人员,使用本业务信息系统,应该很容易掌握。因此,在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应该广泛征求各业务系统人员的意见,共同设计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系统。

三、建筑企业信息化方案探讨

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以及当前信息技术水平实际,目前可以选择操作性且实际意义较大的系统有即时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门户系统等。

1、即时通信系统建设

即时通信是人们日常使用到的最多的系统之一,例如qq、msn都是常用的,在企业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这些免费的资源,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系统不一定适合企业需要,这时可以考虑建设一套更完善的系统,要求具有实名制,安全性更高,衍生功能更多的系统。利用该套系统,日常的文字材料和信心沟通都可以在该系统上完成。

2、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鉴于企业机构分散的制约,要经常召开一些大型的会议,传统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利用目前普及程度很高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一定的软硬件产品,可以架设一套功能完善的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随时可以召开大型会议。视频会议系统除具备一般会议发言功能外,还具备会议录象功能,可以让因故不能参会人员可以在会后观看会议录象,领会会议精神。

3、无纸化办公系统

无纸化办公系统的与国家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十分吻合,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建筑企业的特点,企业管理层的大部分时间是不在公司本部,这样会造成日常公文积压,影响工作效率。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网上公文流转软件,日常公文处理完全可以放到网上电子化处理,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在线处理公文,电子公文可以实现网上并行处理,处理效率是传统模式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日常办公耗材,一举多得。

4、门户网站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

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也呈现出信息化管理的趋势。随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普遍应用,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证电力企业中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1.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档案的存储、档案的管理和档案的查询是档案管理的三种基本模式[1]。在电力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很好的利用档案存档信息,对于工作的顺利进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档案资料的及时接收、整理分类、保管体系也在逐步走向正规化。在以往的传统档案管理中,呈现的都是纸质文件,伴随手工操作进行管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技术也在档案的管理中应用,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的信息处理,使档案资料保管更便捷,查询起来更方便。可以对档案信息可以进行备份处理,使得档案信息更安全。但目前这种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方式还没有在电力企业中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普及,而应用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的电力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和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实现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安全工作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汇总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一项基础性的支柱企业。如果失去了电力行业的支持,全社会就可能出现经济瘫痪的现象。在2008年伊始,我国南方多数省市都遭受了雨雪冰冻的袭击,电力行业在此次自然灾害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得多地区都出现了电力中断的现象,对国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这充分的表明了电力资源对市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电力资源人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在现代数字化的战争中,攻破电网就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点,这种说法毫不夸张[2]。近些年来,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经常被攻击,导致档案信息泄露,为了提高电力企业档案的保密性和警惕性,对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

其次,因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企业中的各项管理与经营方式都逐步在完善,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与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企业的数量与电力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优胜劣汰的竞争淘汰法则一直在各大企业间上演,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竞争手段则是五花八门,其中也不缺少使用不正当手段窃取其他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而经常因为利益等原因的驱使,企业的档案信息管理难免会出现失误和泄露。多种实例证明,保护好档案信息就是保护好本企业的利益,所以电力企业对自己的商业机密加强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电力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拥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人才,掌握先着进的核心技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大电力企业都在努力创新自己的技术成果,对高性能和高质量的电力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加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每一年各个企业都有新的研发目标,同时还要进行科技的引进和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所以一定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进行保护。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就是对企业的技术领先和核心竞争力进行保护。

二、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

因为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在使用初期,难免会在相关的管理和技术层面上存在缺陷。在电子档案的存档、保管、查阅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明确的规章制度,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很好的解决,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3]。因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在大量的纸质档案向电子版本转换时,在速度和质量上还难以保证。

2.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电力企业中,一些元老级的领导还没有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充足的认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研发和市场占有率上,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的隐性作用总是被忽视,简单的认为档案管理是一种文职类的日常琐事,对重要档案科室和部门更是没有建立,没有把档案信息化管理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因此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出现人员短缺、管理落后等问题。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够

因为在多数电力企业中,没有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不高,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却不了解,只是对档案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归类,没有管理重点,往往忽略了对包含重要经济信息的档案进行存档和保护,因为不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在技术和管理观念上还有很多漏洞,很容易造成重要档案信息的流失和机密的泄露。

三、加强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安全工作管理的途径

1.完善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制度体系

规章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对于人的行动意识具有强化的功能。因为规章制度的约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使得规章制度的制定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有章法可遵循,有标准可参照。所以一定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的流程、体系。并要大力倡导监督检查行为和责任问责制,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填补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空白,同时可适当的使用一些奖惩制度,促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安全、有效进行。

2.提高电力企业决策层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的重视度

电力企业的决策层作为企业的家长,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前进方向的指挥者,所以一定要在企业成长发展中,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要有足够的重视并加强其建设,至上而下的把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各个角落。同时要认真分析国内外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和先进理念,认清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在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3.加强对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

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每天要面对众多的档案信息,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要重视对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提高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和信息保密的认识,培养其形成坚定的立场和明锐的洞察力,要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具备更加专业和规范的技能,使其能够对信息化管理中不安全因素的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提高在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中的实践能力。努力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高、安全意识强、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新时代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团队。

4.采取技术手段防止企业档案信息泄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当然也少不了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从而为科技人员的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将计算机技术更好的融入到档案的管理当中,借鉴与吸取先进的技术成果。在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设立档案信息安全系统,加强对档案信息和文件销毁环节的技术运用和保密管理,对于计算机网络上的有关安全的信息严格把关。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大力宣扬“积极防范、技管并重”的思想[4],加强与规范企业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

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工作也意义重大。电力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对国家的安全保障、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企业的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采用新技术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建设,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加大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风险防范和责任意识等等。总之,对于加强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安全工作要从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进行,从而更好的保障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有序的进行,为电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安全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艳娟.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J].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0).

[2]寇杨.电力设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上海:信息工程研究出版社,2011(1).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5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组织变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组织变革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手段,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低廉的费用和最准确的结果去处理和传递大量复杂的信息。企业信息化管理因其能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等诸多优势,逐渐走入现在化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可将邮件信息化、文件信息化,企业也将信息化融入其中,帮助企业完成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的地位发生逆转,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信息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面对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时,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多样化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反应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就是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将这些资源转换成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企业在生产运作中使用,加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二、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和其他一些管理问题一样出现同样的情况,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好它,可以挽救一个企业;但如果有人认为它是天衣无缝,是企业的尚方宝剑,也可能使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环节上输得一败涂地。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管理既是对管理人员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企业员工的一次考验。要求企业员工注重从上到下一致的配合。有些企业夸大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并将以往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的套用调整,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员工对信息化管理软件不熟悉、管理程序摸不着头脑、与其他部门不能很好的配合、软件没有很好的利用,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企业整体运作失败,不能使企业正常运转。

2、员工对信息化管理认识程度不到位。信息化管理出现后,对企业运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也对员工主观认识进行了冲击。部分中上层员工沉醉于长期管理实践经验,不愿意主动分析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威胁,使系统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影响了总体效益。部分底层员工由于自身能力和思想抵触行为对信息化管理接受程度不高,致使一些生产运作环节脱节,导致总任务进度迟缓、甚至无法完成。

3、员工培训程度不到位。一项新生事物出现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在这里员工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接受程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员工在态度上认识不足、培训不到位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软件供应商和企业人力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有软件供应商销售完软件后培训服务不按时、不全面,员工未能完全掌握软件操作流程,导致系统一正式运作就问题重重,使企业找不到方向。

4、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生成运作不能完全融合。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就目前来说较为混乱,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的话,可以发现有很多管理软件的名字和软件供应商,软件价格相对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软件供应商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可能出现企业因为要购买某软件的某一个环节而购买一整套系统,这对于那些有规模的企业来说相对难度要小一些,可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只能望而却步了,而且一些软件供应商为适应大型企业要求或是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设计,致使一些软件与企业生产运作不能完全相融,对于企业实施者来说,就是花钱买问题了。

5、信息化管理数据安全性存在隐患。数据安全在信息化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安全性存在的隐患使信息化管理存在巨大硬伤。如果企业信息资源丢失或混乱,会造成企业无法运转,日常管理功能无法实现,财务报表无法处理等情况。企业在日常使用软件时因为病毒感染或他人恶意攻击,出现小到某个员工个人数据丢失,大至网络服务器瘫痪,都会给企业带来恶劣的影响。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

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目的是抓住问题的关键,以便日后能够清楚地认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里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改变领导方式,处理好内外关系。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完成,它使企业迎接新经济的挑战,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数以万计的小型企业,对信息社会的回避、熟视无睹都必然给企业发展带来阻力。因此,把信息社会的思维管理理念嫁接到传统企业,需要处理好内外关系,不要迷信电子商务、网络化和信息化。企业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驶上信息化管理的快车道。在组织出现变革时,需要上层领导足够重视,深入每一个环节,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全员参与、责任分明、层层落实才行。重视企业组织的重新设计与适应性的关系,不可以生搬硬套。注重每个业务处理流程,每道工序数字化工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2、改变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需要全员渗透,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入初期将业务的优点以及最实惠的日常工作流程传授给员工,让所有员工感受到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益处,而且益处不仅是对企业的,还有对员工个人的。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不能胜任的员工需要加强培训或进行岗位调换。

3、加强员工培训,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将员工培训视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进程,在培训之初建立培训体系,培训机构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考核制度,对员工分层次培训。与软件培训机构在购买之初达成培训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双方严格控制培训流程,防止软件培训机构偷奸耍滑,被培训员工消极怠工,付出时间却没有成效。在培训开展时应由专门部门负责培训流程,监督和管理软件培训人员与企业员工,对考核过程进行严格监控,防止考核人员碍于情面出现漏网之鱼。

4、注重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购买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现在市场上信息化管理软件颇多,层次不同、价格不一,这就需要企业认真斟酌,要花精力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取上,企业需挑选既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又懂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人才共同完成此任务。若企业内部在建立初期没有此类人才,那就需要企业从长计议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一些软件供应商为吸引顾客,他们采取了试用、租用等形式,企业为减少成本和风险可以一试。一些有资力的公司可以在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前期参与设计或在软件成品之后为适应企业管理流程要求对各别模块进行修改。以上这些都可以解决信息化管理软件在企业生产运作中的适用性问题。

5、加强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和核心。随着计算机用户的范围和访问计算机资源的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保证信息安全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信息化进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威胁,但要尽最大努力防止信息数据丢失或泄露。在加强信息化管理中,数据安全问题可以采取成立专门的网络中心,保证企业内部网络安全和防止外部网络攻击,采用相应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在网络操作中,对员工进行权限设置,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及时备份,等等。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条例,不允许员工非法操作,并制定相应严格的惩罚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探讨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目的是让更多的企业认清信息化管理,它并不是一项高新技术,也不是普通的管理方法,需要企业正视信息化管理问题,它是企业不断改造和升级的过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单靠以往的产品质量、价格、功能等传统因素已无法完全确保其竞争优势,需通过一种途径以确保在市场反应速度、决策的正确程度、创新能力、运作效率等方面占有一定的先机。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希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学会从外部准确而及时地获取信息,迅速调整企业结构,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1.新疆财经大学;2.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雪飞.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7.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6

关键词:检斤;电子秤;信息化;共享

一、韶冶检斤计量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韶冶检斤计量系统约有28个重要的计量测点,负责进出厂物料、产品的检斤计量,各测点分别配有电子轨道衡、电子汽车衡、电子地上衡、电子台秤、电子天平、传统机械秤等各种测量设备,各台秤的使用和管理状况如下:

1.部分测点实现了检斤数据在线自动采集、网络远程传送到厂数据中心,但数据项目不完整、格式不统一,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和共享。

2.部分测点实现了检斤数据本地自动采集处理,但仍然需要人工传送到相关治理部门,检斤信息无法有效共享。

3.部分测点虽然使用电子秤,但采用人工记录、手工台账、人工传送等手工数据管理方式,效率低、容易出错。

4.还有少量传统机械秤,完全不具备信息处理能力。

二、检斤计量系统信息化总体设计

1.系统目标

系统目标是建立完整的检斤计量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体系,实现公司-韶冶-基层检斤计量管理单位-现场检斤测量设备检斤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传递和共享,确保数出一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可信的检斤计量数据,并且最终要实现计量业务管理、控制一体化。

系统目标具体包括:

实现全厂主要检斤测量设备检斤数据自动采集;

统一规范全厂检斤计量数据项目、编码、共享存储格式;

实现全厂主要检斤计量数据的网络共享;

实现检斤计量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整合物流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

实现检斤测量设备网络监控;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体现一定的先进性。

2.系统结构

1)硬件系统构成

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韶冶检斤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结构图

2)检斤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结构

检斤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韶冶检斤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结构图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模式,整个软件架构分为用户表示层(Userinterface)、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Layer)和数据操作层(DataaccessLayer),各层构成如下:

用户表示层:登录模块、数据录入模块、显示模块、打印模块;

业务逻辑层:检斤数据处理模块、通信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系统维护模块;

数据操作层:电子秤驱动程序、本地数据库提供程序、远程数据库提供程序;

下面介绍各软件模块的主要功能及开发任务。

(1)通信协议定义文件

功能要求:存放各类电子秤通信协议,供电子秤驱动程序用。

开发任务:根据电子秤通信协议项目设计XmL文件,存放通信协议。

(2)检斤单分类代码定义文件

功能要求:存放检斤单分类代码,供检斤数据处理程序调用。

开发任务:设计XmL文件,存放检斤单分类代码。

 (3)本地数据库

功能要求:

   ·存放用户信息;

   ·存放通信参数;

   ·存放检斤单信息;

   ·存放物料代码等各种代码信息。

   ·存放系统检斤运行状态日志、

开发任务:

  ·创建aCCeSS数据库,提供密码安全保护(密码进行加密);

  ·设计并创建用户信息数据表;

  ·设计并创建通信参数数据表;

  ·设计并创建检斤信息数据表;

  ·设计并创建物料等相关代码数据表;

  ·设计并创建检斤运行状态日志数据表;

  ·设计并创建检相关视图。

  (4)电子秤驱动程序

功能要求:

  ·完成计算机与电子秤之间的通信;

  ·为方便最终用户编程,驱动程序尽可能标准化,提供统一的标准api接口;

  ·驱动程序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有效支持新的电子秤量设备;

开发任务:

  ·分析研究现有及将要使用的电子秤的通信协议;

  ·设计电子秤通信协议定义文件(XmL格式),存放各类电子秤通信协议;

  ·设计并开发驱动程序控件,提供标准化的api接口。保证用户使用此控件时,只需设置电子秤型号,驱动程序控件自动从电子秤通信协议文件选择相应的通信协议,提供通信驱动。

  ·当有新的电子秤出现时,只需在电子秤通信协议定义文件中新增该设备的通信协议,即可驱动该种设备,保证驱动程序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开发工具:用C#编写电子秤驱动程序控件,生成动态链接库(即DLL形式)。

  (5)本地数据库提供程序

功能要求:

  ·提供本地数据库aCCeSS等数据库连接功能,支持相关安全认证机制;

  ·提供对本地数据库中的数据表查询、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能力。

开发任务:按照三层结构数据操作层要求,设计并开发数据库操作类,封装所有数据库操作。

(6)远程数据库提供程序

功能要求:

  ·提供SqlServer、oracle等远程数据库连接功能,支持相关安全认证机制;

  ·提供对SqlServer、oracle等远程数据库中的数据表查询、修改、增加、删除、存储过程调用等操作能力。

开发任务:按照三层结构数据操作层要求,设计并开发数据库操作类,封装所有数据库操作。

  (7)通信管理模块

功能要求:根据系统实际连接的电子秤型号,完成电子秤通信参数(测量设备类型、通信端口、波特率等参数)设置,并设置检斤单类型。

开发任务:设计通信参数等初始化信息设置界面,开发系统初始化信息数据库更新程序。

(8)登录模块

功能要求:完成操作人员进入系统的安全认证和授权,并执行初始化任务。

开发任务:设计安全认证和授权机制,完成相应的程序编制。

(9)检斤单录入模块

功能要求:

  ·能按照通信管理模块设定的检斤单类型自动选择合适的检斤单;

  ·完成各种类型检斤单中人工录入部分数据项的录入;

  ·提供物料代码、计量单类型等的辅助录入功能;

  ·对铅锌产品入库,提供远程化验单检索功能;

开发任务:

  ·设计检斤单录入界面;

  ·设计并编写远程化验单检索程序;

(10)检斤数据处理模块

功能要求:

·读取通信管理模块设置的通信参数,并按这些参数初始化通信端口;

·在线采集电子秤称量数据,提供计算、实时显示、打印和保存等功能;

  ·提供电子秤校准状态、网络通信状态等日志记录功能。

开发任务:

  ·设计并编写通信端口初始化程序;

  ·设计并编写电子秤称量数据实时采集程序;

  ·设计并编写称量数据实时显示、打印程序;

  ·设计并编写检斤单保存更新程序;

  ·设计并编写检斤日志记录程序。

(11)数据管理模块

功能要求:

  ·下载远程数据库中的各类代码库,并存入本地数据库;

  ·提供本地代码库维护功能;

  ·上传审核后的检斤数据到厂部中心数据库;

开发任务:

  ·编写下载程序;

  ·编写本地代码库编辑程序;

  ·编写上传程序;

(12)综合查询模块

功能要求:

  ·查询指定日期的检斤单;

  ·查询指定日期的校准、通信状态信息;

开发任务:编写查询模块;

(13)系统维护模块

功能要求:

  ·提供用户管理功能;

  ·提供修改用户密码功能;

  ·提供本地数据库压缩整理功能;

开发任务:

·编写用户管理模块;

  ·编写用户密码修改模块;

  ·编写本地数据库压缩整理模块;

三、系统开发工具和运行平台

1.开发工具

*VisualStudio2008企业版;

*aCCeSS数据库;

*SqlServer数据库,或oracle数据库。

2.应用系统运行平台

windows各类操作系统。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7

【关键词】虚拟化容灾备份数据同步复制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的持续深入,某省通信运营商的办公、财务等日常管理业务越来越依赖各种信息化系统的可靠运行,eRp、财务系统的各类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保证数据安全,维持管理业务的正常、高效运作,已成为企业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时,对灾难性故障具备抵抗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凸显。本文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存储虚拟化后的容灾建设思路。

二、存储数据现状及容灾需求分析

目前,某省通信运营商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统一信息平台、eRp、财务信息化系统。各系统使用一套统一的存储虚拟化资源池。各子系统的核心数据均只实现了本地的磁盘、带库备份,备份与现有系统数据存放在同一机房内,一旦发生设备重大故障、不可预测的灾难(如地震、火灾)或者人为灾难时,将造成公司的财务、公文、档案等关键数据的丢失。因此,为保障公司关键数据安全,优化信息资源利用率,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应考虑建设统一的异局址容灾架构,以满足长期的数据存储需求。

而容灾系统的建设需要同业务所要求的Rto、Rpo相结合考虑。业务数据最低容灾级别需要满足国务院《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中第三级标准设计,系统参照第五级标准设计,不同业务的Rto、Rpo详见表1所示:

注:带*的为系统关键业务。

三、容灾系统数据复制方式对比

目前主流的虚拟化平台容灾方式包括城域镜像(metromirror)、全球镜像(Globalmirror)两种,两种技术的优缺点如下所述:

3.1同步复制灾备技术

优点:城域镜像将确保如果备份卷不能被更新,那么即使源卷更新成功,整个写操作也会返回失败,这可以彻底保证源卷和目的卷的数据彻底一致,保证Rpo为0。同步方式可以保证数据不会丢失,更重要的是数据的一致性在这种方式下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而数据的不一致意味着相关数据的丢失,此时数据库的数据安全机制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严重时有可能造成数据库无法启动。

缺点:但由于同步复制灾备技术要实现同城灾备磁盘阵列间的备份写,因此对整体性能将存在一定的影响,复制距离小于100公里。

缺点规避方法:采用相对高性能容墓δ苁迪植品平台、确保网络带宽及可靠性。

3.2异步复制灾备技术

全球镜像是以存储为基础的、实时的、与应用和主机无关的数据远程镜像功能,利用这个功能可以实现数据最小丢失(分钟级)且具有完全恢复功能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

优点:由于实现以存储为基础的、实时的、与应用和主机无关的数据远程镜像功能,因此可以确保应用性能的高效性,基本不受到灾难备份数据工作的影响,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远距离的容灾备份。

缺点:但为确保应用性能的高效性,需要实现数据最小丢失(分钟级),因此在灾难发生的情况下,将有一定数据的丢失,丢失程度与网络带宽和业务工作量存在关联。

根据建设原则,结合某公司的实际情况,建议选择智能存储复制方式、同步复制灾备技术建设系统。在配置同异步软件许可后,未来若存在远距离容灾或异步复制需求,也能够灵活实现,避免重复投资。

四、容灾系统建设方案

按照循序建设、平稳过渡的原则,容灾建设宜分为两步进行。

4.1建设容灾中心的传输、存储系统,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级容灾

①确定灾备网络建设方式,即容灾中心与生产中心之间的网络连接方式,可参考目前大多数系统的建设方式,即通过传输otn进行ip网络及San网络的异局址连通,这种方式投资较大,但传输线路的数据有QoS保证,资源利用率高,网络可扩展性较强。

②存储环境搭建,为容灾中心配置一套磁盘阵列,通过存储虚拟化设备的磁盘同步复制灾备技术,将管理信息系统各应用数据由生产中心复制到该阵列中,实现数据级容灾,在此期间,生产中心出现灾难故障时,可保证现有的业务数据0丢失,但各应用系统需在灾难故障排除后,由灾备中心还原数据,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4.2根据容灾保障级别,实现重要系统应用级容灾

①为eRp等公司运营所需的重要财务数据,搭建容灾应用服务器。

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认证的统一要求,为容灾中心配置统一用户认证服务器(tim)和备份的DnS、Vpn设备,在灾难发生后,可以通过备用DnS将应用解析到容灾中心里,实现应用系统的无缝切换。

综合以上,容灾系统的整体建设步骤为:

(1)a局址为生产中心,B局址为容灾中心。a局址利旧整合后的San交换机;B局址新购2台San交换机,用于接入容灾所需的存储和服务器;

(2)在2个中心分别通过otn传输设备和网络核心交换机,otn传输设备通过2条千兆传输链路相连,形成高速ip/FC链路;

(3)建设容灾中心存储系统,存储阵列新购1套磁盘阵列,由生产中心的存储虚拟化设备通过高级虚拟化复制服务,经光纤通道,以逻辑卷为基本单位,将本地存储上的数据虚拟化后以统一的形式同步镜像到远端存储设备上;

(4)在容灾中心配置两台关键业务服务器,部署eRp、财务系统部分关键应用;配置备用DnS、Vpn设备,最终实现关键业务应用的无缝切换。

五、结束语

在容灾系统实施后,某省通信运营商a局址管理信息系统可基于同步复制方式将关键数据备份到B局址,建立a局址――B局址信息数据虚拟化异局址容灾架构。在灾难发生后,应用级容灾的系统可直接启用,数据级容灾的系统可在应用服务器重新搭建后,将容灾中心的数据快速恢复到生产环境中,系统应用即可重新启用。做好了系统应用和数据的快速恢复工作,保证数据不丢失,系统安全性、即时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最后,由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本文仅给出了数据复制方式、系统建设模式、步骤作为参考,在容灾工程实施前,还需要对存储以及备份系统进行仔细、全面的调研,不断调整、确认和完善具体的方案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曹雪春.灾难备份系统的数据同步技术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张海涛,赵兴华.企业存储虚拟化远程容灾解决方案的分析[J].河南科技,2013,(09):1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8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原因,福建处于海防前线,工业发展受到影响,自然地,福建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受到限制。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福建企业通过不断积蓄力量,利用信息化对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福建的企业档案部门利用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大好时机,紧紧抓住档案信息化这一关键,促使福建的企业档案工作更上一层楼,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档案信息保证。

积极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实施信息化,今年,福建省有关官员宣布,2004年福建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实施由初级向中级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项目,到年底使近30%的大中型企业达到中级信息化水平。

1998年以来,福建省档案局立足福建省档案工作实际,以统一数据标准为基础,以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为目标,逐步扎实地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2002年4月,省政府将省档案局列入“数字福建”成员单位,并将“福建省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作为全省五个基础数据库之一纳入了“数字福建”建设计划。目前,该项目第一期已经通过验收,并在省政务信息网开放了一批可开放档案,第二期工程也已经启动。

在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福建省大中型企业中档案信息化工作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改造,重建企业档案工作的馆藏结构、业务流程、运作模式和管理理论。2004年6月24日,档案信息化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一些福建企业,以及准备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企业,其档案部门负责人聚集在福建龙岩,分享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经验。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龙岩卷烟厂、三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炼化、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行动比较早,在企业档案信息化取得了一些经验。福建瑞闽板带有限公司、凤竹集团等企业意识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正在考虑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档案信息化方案。为了获取信息,有的企业代表还自费参加会议。

渐进

福建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大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是应用单机版档案管理系统或单一的档案管理系统,以后逐渐发展到应用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并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相衔接,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应用到全过程控制这样一个过程。也有企业另起炉灶,打破原有基础,建立高起点的、和企业信息化同步的档案管理系统。

福建电力公司1994年实现计算机文档目录一体化管理,1998年实现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全文信息一体化管理。2002年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充分利用自动化数字档案信息,实现数字档案管理及网络全文检索,建立了基于web服务的公司数字档案馆,为福建省电力公司及其分布于全省各地的下属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了远程查阅档案的平台。福建电力公司目前准备对几个与公司文件档案有关的系统进行整合,为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提供统一的档案信息服务。

三钢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综合档案室开始组织研制开发单机版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并在全厂23个档案室推广。2003年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研制成功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

龙岩卷烟厂在2003年底的中国信息化500强名单中排名97位,在烟草行业排名第6位,其信息化系统是由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的一体化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从1990年开始,隶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档案管理子系统于1995年正式启用,2000年对系统进行升级,经过三年的时间完成,企业管理文件、科技文件和设备文件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权限设置进行访问和阅读。

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开发了紫金矿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档案管理软件,收文和发文实现了数字化或电子化,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运用CaD技术、计算机成图、出图率达到95%以上。在与办公自动化衔接的档案管理系统方面,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现自动化管理。此外,公司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研发eRp软件系统。2003年被确认为福建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

务实

福建省档案局陈永成局长指出,福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渐引起重视,这是很好的事情。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或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就是在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中,其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相当多的企业还停留在目录数据库的管理,内容数据库的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他希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企业档案工作者不要当旁观者。

在条件比较好的福建企业中,对企业信息化或档案信息化的态度是很积极的,特别是福建的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工作又十分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和组织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另外一方面,福建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工作又比较审慎和务实,希望通过多方对照,选择适宜本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化是有成本付出的,而且成本还不小,但是这种成本支出是绝对值得的。之所以一些企业现在还没有把信息化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中,或者是由于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高,对信息化的投入持观望态度;或者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方案比较多,一时还难以抉择;或者是企业的实力、规模阻碍了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企业在考虑上不上信息化时要当机立断,不能犹豫。当然,在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方案时,福建档案工作者认为必须审慎从事,意识到信息化的风险,尽量规避其风险。

在企业信息化、企业自动化或eRp方案中,或者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或企业自动化体系中,有的没有档案管理系统的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福建的档案工作者认为,企业新的信息化方案必须要嵌入档案管理系统的内容,原有的体系如果没有档案方面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升级。否则,企业档案信息化就会再一次游离于企业信息化之外,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要。而企业信息化如果缺少档案这一块,也是不完整的,其功能和效用也会打上一些折扣。

就档案信息化而言,目前,大多数企业采取由社会上的专业软件公司根据企业需要,开发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由于档案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特别知名及技术特别成熟的软件企业,因此,从事档案管理软件开发的企业集中程度不够。就福建企业选择的合作方来看,有省内的,也有外埠的,甚至还有国外的,如科怡、清华紫光、上海三高、福建万方、福建榕基等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这些软件企业的资质、技术能力与特点、信用情况进行评估,以利于企业选择、参考。

福建的一些企业档案工作者还提出,在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之后,目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和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上,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和各项工作发展的需要。

企业档案信息化涉及的面大,范围广,程度也不一样。已开展档案信息化的企业需要交流经验,准备开展档案信息化的企业更需要获得信息,形成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档案信息化方案。福建省档案学会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从去年开始,他们就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利用学会刊物《福建档案》进行讨论。在福建省档案局和龙岩卷烟厂的支持下,他们又筹备了全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讨论会,充分发挥了档案学会的作用。省档案局和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化政策、标准和技术上也将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据悉,国家档案局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企业档案信息化方面的调研,《关于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正在各地征求意见。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企业的成长有其独特的面貌。这里有我国第一批洋务企业的代表―――福州船政局,堪称我国企业的元老,如今重新焕发青春;在侨乡泉州,流行这样的说法,如果5个人同行,有人喊一声“老板”,肯定有3个人回头。虽然说法有些夸张,但泉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不容忽视,其龙头企业七匹狼集团、凤竹集团正积极准备上市;闽西的国有企业龙岩卷烟厂多年来一直是福建省的利税大户;厦门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众多,是柯达、戴尔等跨国公司的中国生产基地或总部。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原因,福建处于海防前线,工业发展受到影响,自然地,福建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受到限制。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福建企业通过不断积蓄力量,利用信息化对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福建的企业档案部门利用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大好时机,紧紧抓住档案信息化这一关键,促使福建的企业档案工作更上一层楼,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档案信息保证。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实施信息化,今年,福建省有关官员宣布,2004年福建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实施由初级向中级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项目,到年底使近30%的大中型企业达到中级信息化水平。

1998年以来,福建省档案局立足福建省档案工作实际,以统一数据标准为基础,以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为目标,逐步扎实地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2002年4月,省政府将省档案局列入“数字福建”成员单位,并将“福建省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作为全省五个基础数据库之一纳入了“数字福建”建设计划。目前,该项目第一期已经通过验收,并在省政务信息网开放了一批可开放档案,第二期工程也已经启动。

在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福建省大中型企业中档案信息化工作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改造,重建企业档案工作的馆藏结构、业务流程、运作模式和管理理论。2004年6月24日,档案信息化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一些福建企业,以及准备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企业,其档案部门负责人聚集在福建龙岩,分享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经验。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龙岩卷烟厂、三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炼化、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行动比较早,在企业档案信息化取得了一些经验。福建瑞闽板带有限公司、凤竹集团等企业意识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正在考虑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档案信息化方案。为了获取信息,有的企业代表还自费参加会议。

福建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大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是应用单机版档案管理系统或单一的档案管理系统,以后逐渐发展到应用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并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相衔接,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应用到全过程控制这样一个过程。也有企业另起炉灶,打破原有基础,建立高起点的、和企业信息化同步的档案管理系统。

福建电力公司1994年实现计算机文档目录一体化管理,1998年实现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全文信息一体化管理。2002年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充分利用自动化数字档案信息,实现数字档案管理及网络全文检索,建立了基于web服务的公司数字档案馆,为福建省电力公司及其分布于全省各地的下属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了远程查阅档案的平台。福建电力公司目前准备对几个与公司文件档案有关的系统进行整合,为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提供统一的档案信息服务。

三钢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综合档案室开始组织研制开发单机版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并在全厂23个档案室推广。2003年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研制成功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

龙岩卷烟厂在2003年底的中国信息化500强名单中排名97位,在烟草行业排名第6位,其信息化系统是由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的一体化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从1990年开始,隶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档案管理子系统于1995年正式启用,2000年对系统进行升级,经过三年的时间完成,企业管理文件、科技文件和设备文件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权限设置进行访问和阅读。

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开发了紫金矿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档案管理软件,收文和发文实现了数字化或电子化,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运用CaD技术、计算机成图、出图率达到95%以上。在与办公自动化衔接的档案管理系统方面,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现自动化管理。此外,公司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研发eRp软件系统。2003年被确认为福建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

福建省档案局陈永成局长指出,福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渐引起重视,这是很好的事情。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或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就是在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中,其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相当多的企业还停留在目录数据库的管理,内容数据库的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他希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企业档案工作者不要当旁观者。

在条件比较好的福建企业中,对企业信息化或档案信息化的态度是很积极的,特别是福建的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工作又十分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和组织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另外一方面,福建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工作又比较审慎和务实,希望通过多方对照,选择适宜本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化是有成本付出的,而且成本还不小,但是这种成本支出是绝对值得的。之所以一些企业现在还没有把信息化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中,或者是由于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高,对信息化的投入持观望态度;或者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方案比较多,一时还难以抉择;或者是企业的实力、规模阻碍了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企业在考虑上不上信息化时要当机立断,不能犹豫。当然,在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方案时,福建档案工作者认为必须审慎从事,意识到信息化的风险,尽量规避其风险。

在企业信息化、企业自动化或eRp方案中,或者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或企业自动化体系中,有的没有档案管理系统的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福建的档案工作者认为,企业新的信息化方案必须要嵌入档案管理系统的内容,原有的体系如果没有档案方面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升级。否则,企业档案信息化就会再一次游离于企业信息化之外,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要。而企业信息化如果缺少档案这一块,也是不完整的,其功能和效用也会打上一些折扣。

就档案信息化而言,目前,大多数企业采取由社会上的专业软件公司根据企业需要,开发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由于档案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特别知名及技术特别成熟的软件企业,因此,从事档案管理软件开发的企业集中程度不够。就福建企业选择的合作方来看,有省内的,也有外埠的,甚至还有国外的,如科怡、清华紫光、上海三高、福建万方、福建榕基等等,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这些软件企业的资质、技术能力与特点、信用情况进行评估,以利于企业选择、参考。

福建的一些企业档案工作者还提出,在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之后,目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和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上,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和各项工作发展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9

一、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档案材料如果不经过严密的管理,可能会导致档案信息持有者趁虚而入,随意篡改他人信息,威胁员工,很有可能导致内部管理混乱。如果档案由各个部门保管或者掌握在个人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旦员工跳槽,就会把单位重要的信息资源带走,轻则会使管理层断裂,重则导致机关重要的机密和知识产权流失。档案是对过去发生的行为、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的一项活动,具有一定的保存和参考价值。企业的档案更为重要,记录着机密和未公开的专利技术。一旦流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单位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加强信息化的建设,设立防火墙,这样档案的信息就不会轻易地泄露出去,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信息流失而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J识不足。目前人们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已经习惯了人工处理档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部门积极利用这一便利基础,顺应时展要求,对于效率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企业档案的信息化也是如此,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档案的个人工作效率、提高企业部门的整体职能效率,还有利于对企业档案信息化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为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信息化这个大环境的形成,一味坚持传统思想观念是不可取的,企业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者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并传递相关积极信息,鼓励下属各企业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提高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二)企业档案工作信息化人才较少。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人才的支撑,唯有人才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部门的应尽职责。同时,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的提出和实施,企业档案工作也将面临更大挑战,只有拥有大量有实力的人才,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还需要既懂档案工作又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信息化人才。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一直在不断飞速发展,各种高端人才数量连年增长,但这些人才基本上分布在电信、研究开发等领域,企业档案工作受其工作特点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信息化人才相对较少,不利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部分企业档案部门也积极引入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以便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响应国家信息化战略。但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设备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偏低,只有简单的编辑、传输文件等功能被利用。各档案部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将已有设备利用起来或引入新的信息化设备是下一步促进企业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工作点。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信息化意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要坚定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决心,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的逐渐过渡。充分认识企业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化对于整合资源、促进共享的重要性,各部门要将企业档案信息化作为发展战略,并提到实际日程上。这符合企业档案事业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企业档案工作者也要积极接受信息化工作方式、认清企业档案发展的大方向,提高工作责任感、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

(二)加大人才培训和招聘力度。企业档案部门要加大对现有员工的信息化培训,聘请信息化专业人员不定期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基础知识传授和实践演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同时利用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大专业人才的招收,吸收实施企业档案工作的新鲜血液,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带动其他工作者的进步,形成良好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环境。

(三)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组。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件比较浩大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保证每个环节的正确对接和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档案信息化工作组。档案信息化工作组主要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并制定详细发展和工作计划,同时推进和监督信息化工作的进展,直至完成。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但也是我国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所以只有组织者和实施者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

企业信息化方案篇10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论文网]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