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及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3:16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1

利用作物秸秆制造有机肥是实现秸秆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国秸秆资源丰富,未利用量还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等各种污染现象严重。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本质入手,创新性的提出循环经济的双循环模型,作物秸秆循环利用要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实现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的双循环。物质循环需要企业从技术和工艺上实现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价值循环是指有机肥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购买,关键是通过品牌建设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只有实现了双循环,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循环不经济”的困难,从而保证秸秆循环利用系统的稳定发展。同时,本文以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为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提供了现实指导。

关键词作物秸秆;循环经济;双循环;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12-0154-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24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农业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可收集的作物秸秆量为6.87亿t,其中未利用量为2.15亿t,占31.31%。未利用部分主要以焚烧方式处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如何利用好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推进循环农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30亿kg,是世界上化肥用量最多的国家,化肥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的1/3以上。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利用秸秆制造有机肥的循环利用有了快速发展。然而许多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只循环不经济”的困境,即企业投入高额的费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不足以弥补成本甚至根本没有市场,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助才能持续下去。对于“只循环不经济”的现象,有学者将其归结于技术原因或体制上的束缚,然而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即使在技术和体制上实现了突破,其循环经济的模式仍然不能高效快速运行,甚至极不稳定。

1文献综述

关于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现有文献主要从秸秆循环利用的方式及效益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田宜水等[1]从总量、经济性、空间和时间分布等角度来分析秸秆资源,建立农作物秸秆评价标准体系,将农户问卷调查与农作物收获时直接采样测试草谷比等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范围、内容和方法。张安来[2]总结了我国目前秸秆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实现秸秆从自给自足利用向产业化转化,加大政府对秸秆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投入,建立机制增强全民利用秸秆的自觉性等新思路。王静等[3]分析了我国四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在循环农业中的多重效益,提出了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这方面的研究还包括蔡亚庆等、忠华平等、李研宁等[4-6],强调了秸秆循环利用的途径及社会效益,然而对于循环系统是否能够稳定发展下去,以及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为此,本文从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本质入手,从品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实现循环的条件及措施,试图为我国秸秆资源的循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5年10月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之一的泉林纸业公司为例,对公司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2作物秸秆的双循环模型研究

目前,我国利用作物秸秆制造有机肥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然而有机肥的施用情况并不乐观。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介绍,欧盟现在一半的养分来自有机肥,另一半的养分来自化肥;而我国现在70%-80%都是化肥,有机肥的养分只占20%左右。在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过程中,农民使用有机肥的局限性导致了循环利用的效率较低。因此,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并不是在技术上实现了物质循环后便能自发循环运作起来的系统,而是需要得到市场认可并产生经济效益,即只有实现其价值循环后才能使该系统稳定持久的发展下去。由此看出,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的双循环系统。

2.1双循环模型

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实际上是一个双循环模式:物质循环和价值循环(见图1)。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循环系统的崩溃,无法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1)以厂商为主导的物质循环。厂商通过一定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将作物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并出售给农民,农民将有机肥施用到农田,收获粮食的同时将作物秸秆收集起来卖给生产厂商。该循环需要厂商从技术和工艺上保证物质的顺利转化。

(2)以农民为主导的价值循环。农民购买有机肥并将其施用到农田,农作物收成以后,农民通过计算本季作物的盈亏状况来决定是否继续购买并施用有机肥。农民收入和成本的差值大小决定了该循环的稳定程度:差值越大,农民购买有机肥的积极性越高,该循环越稳定;差值越小(可能为负),农民会选择少购买或者不购买,导致该循环链很脆弱甚至断裂。

在循环经济的双循环中,物质循环是价值循环的前提条件,价值循环是物质循环得以不断发展的保证。要使一个循环系统持久稳定的发展下去,二者缺一不可。

2.2农民购买有机肥的决策分析

由双循环模型可以看出,物质循环由厂商的技术起决定性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实现作物秸秆到有机肥的技术和工艺已比较成熟,因此物质循环能够很好的实现。价值循环的关键是农民是否购买有机肥,这也是决定整个循环系统的关键。农民的购买决策取决于对农产品的盈亏计算,为便于分析,本文在对消费者的需求分析中做出以下假设:第一,理性人假设。假设农民为理性经济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第二,技术假设。假设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处于相同水平,如在种子培育、害虫防治方面没有较大改变。第三,产品假设,即假设农作物没有差异。

设在t时期,农民不施用有机肥时的利润为:

Rt=pt·Q0-C(1)

其中,Rt、pt、Q0分别表示t时期农作物的利润、价格和产量。C表示农作物的成本,包括种子、化肥、机耕、农药、灌溉、脱粒、送粮、人工等。

在t+1时期,农民决定是否购买有机肥时的考虑如下:

Rt+1=

(1+α)pt·Q0-C不购买施用有机肥

(1+α)pt·(1+β)Q0-(C′+p′·qi+L)购买并施用有机肥

(2)(3)

其中,α表示在t+1时期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率,β表示施用有机肥后产量的增加率,p′表示有机肥的价格,qi表示使用的有机肥数量,L表示施用有机肥的劳动成本。令C′-C=ΔC,则(3)-(2)可得

ΔRt+1=β(1+α)pt·Q0-(ΔC+p′·qi+L)(4)

只有当ΔRt+1>0时,农民才会选择购买有机肥;当ΔRt+1≤0时,农民不会选择购买有机肥。并且,ΔRt+1越大,农民购买有机肥的积极性越高,购买量越大。

从(4)式可以看出,一方面农民施用有机肥的额外成本(ΔC+p′·qi+L)是确定的;另一方面在增加的收入项中,虽然农产品产量提高率比较稳定β∈[6%,10%],但是农产品的价格波动α波动性很大,农民很难预测。令ΔRt+1>0,可以求出使农民收入增加的最小α值,

α>ΔC+p′·qi+Lβpt·Q0-1=α0

(5)

由上式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率必须大于α0才能保证农民使用有机肥后的收入增加;否则收入将减少。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非常大,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收入和确定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购买有机肥的积极性。

2.3有机肥厂商的需求分析

各个农民的需求量构成了整个有机肥市场的总需求量Q′,即Q′=∑ni=1qi,对于单个化肥厂商而言,其需求函数为qj=af(p′,Cc)。其中,a表示技术和工艺进步且a∈[0,1],p′表示产品价格,Cc表示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根据品牌经济学原理[7],选择成本(ChoiceCost)是指顾客通过一定的交易费用,获取一组品牌信息集之后,最终从中选择一个品牌所花费的成本。上式满足qjp′

此时厂商的需求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产品的价格和选择成本。厂商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产品的需求量。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需求定律,价格上升,需求数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往往不是价格最低的产品,价格战的结果常常是企业自身无法承受巨大的亏损而破产。因此降低价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品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厂商可以通过品牌建设来降低产品的选择成本,从而增加产品的需求量。

设企业的生产能力为Qy,产品的选择能力(即实际销售量)为Qc,选择成本为Cc:Cc=∑Cck(k=1,2,…,n)。则有以下关系式:

Qy=Qc+Cc(6)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生产效率ey:ey=Qc/Qy,选择效率ec:ec=1-Cc/Qy=Qc/Qy=ey。显然可以看出实际生产效率恒等于选择效率,即在生产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外部的市场选择效率决定了内部的生产效率。

当Cc>0时,Qy>Qc,ey

3山东泉林嘉有秸秆循环利用的案例分析

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责任公司隶属山东泉林集团,泉林集团是以浆纸业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企业之一。泉林嘉有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秸秆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公司依靠独有的提炼技术和喷浆造粒技术,生产出独特的以木质素为原料的有机肥,在业内独树一帜。

3.1泉林嘉有有机肥双循环模型分析

泉林嘉有对玉米秸秆利用的双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第一是物质循环。玉米秸秆经过蒸煮,其中的纤维提取出来造纸,残留的余渣则作为制造有机肥的原料;农民购买有机肥将其用于玉米种植,玉米收成后余下的秸秆出售给泉林嘉有公司,由此进入秸秆的下一次循环利用。由于泉林嘉有完全采取物理提取方法,因此对环境污染小,同时高温对余渣也起到了很好的杀菌作用。第二是价值循环。农民购买有机肥将其施用到玉米田,当玉米收成后,农民通过比较施用有机肥的成本和收入增加值之间的大小,以此来决定下一季作物是否继续购买。

国际领先水平的玉米秸秆制肥技术,是泉林嘉有在物质循环方面的保障;而在价值循环方面,如何能够进一步扩大销售量是泉林嘉有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首先从农民购买泉林嘉有有机肥的决策分析入手。

根据“‘泉林嘉有’有机肥在玉米上应用效果试验报告”,耕种玉米时用有机肥50kg/亩,做基肥施入,常规施肥(尿素18kg/亩,二铵10kg/亩,硫酸钾7kg/亩)各种肥料使用量均减20%,实验结果玉米增产6.12%。

设山东省一位农民在2010年购买泉林嘉有有机肥用于种植玉米,2010年9月玉米收获时期的均价为1.84元/kg,尿素2元/kg,二铵2.8元/kg,硫酸钾4元/kg,泉林嘉有有机肥1.5元/kg。2010年山东每个劳动日(每天8小时)工价平均为42.57元,将50kg有机肥运输并施用到一亩地中大约需要花费4小时。

因此,农民施用有机肥增加的收益为

ΔR2010=β(1+α)p2009·Q0-(ΔC+p′·qi+L)

=βp2010·Q0-(ΔC+p′·qi+L)

=6.12%×1.84×748.5-[-(18×2+10×2.8+

7×4)×20%+1.5×50+42.57×12]

=6.41元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2010年农民施用有机肥收入增加了6.41元,增加率约为0.4%,基本与不施用有机肥的收入持平。在这样的收益率情况下,农民在2011年可能会选择继续购买有机肥,也有可能不选择购买,关键在于农民对2011年玉米价格的预期。因此,建立农产品品牌以稳定其价格是农民放心施用有机肥的重要措施。

3.2泉林嘉有品牌建设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的价格是制约农民大规模施用有机肥的关键因素,因此,泉林嘉有如何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以解决农民收入不确定性问题,是厂商推广使用有机肥的关键。理论上,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而近年来,游资对农产品的疯狂炒作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大起大落,严重偏离了市场需求规律。

本文认为建立农产品品牌是稳定价格的最好手段。个体或分散农户无法注册商标,而协会组织或合作社即使注册了商标,也难以成功的将商标培育成为真正的品牌,因为品牌建设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因此,有机肥厂商应利用自己的资金及专业优势帮助农民建立起农产品品牌,以此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有机肥的需求量。

由图3可以看出,作物秸秆由泉林嘉有加工生产成有机肥出售给农民,农民利用有机肥生产出农作物,最后出售给消费者。如果将循环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的话,终端消费者的购买是整个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换言之,循环系统的最终产品必须获得市场的认可才能使循环系统持续下去。在这个循环体系中,泉林嘉有在资金、技术和规模上相比于其他环节具有优势,因此我们称其为该系统的中枢企业,即在整个循环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具有定价权的企业。根据品牌经济学理论,中间产品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品牌建设,可产生品牌拉力效应。品牌拉力就是通过企业产品的品牌直接对终端顾客产生影响,提高终端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选择效率,从而在市场上指明购买该企业产品。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农产品市场价格来看,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而农民受自身资金规模和知识等限制,在对其产品进行认证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因此,在该循环圈中,泉林嘉有应发挥规模和资金的优势,对终点消费者直接进行品牌建设,利用品牌垄断来获得定价权。

3.3泉林嘉有有机肥推广策略分析

通过对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研究,且根据泉林嘉有公司目前的情况,我们对其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的健康农产品,将泉林嘉有打造成为“健康农产品”的代言。以上三类农产品是标示农产品安全、健康、环保的新概念,而且价格也比普通农产品高。因此,我们建议泉林嘉有把中高收入家庭作为目标人群,向他们提供高质量、高价格的健康食品。同时,泉林嘉有对该类农产品使用统一商标,向消费者进行品牌建设,将品牌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泉林嘉有”已是一种有机肥的名称,在对健康农产品进行品牌建设时,应避免直接使用该名称,以免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品牌联想。

(2)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发展第三方认证。泉林嘉有可通过一系列品牌策略,建立起一个较高品牌信用的商标;当该商标成为健康农产品的代言或象征时,可用该商标对使用其有机肥并且质量合格的散户进行认证。政府的认证程序复杂,而且对农产品的规模等限制条件非常多,不适用于分散的农户。因此,泉林嘉有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对这些农户的产品进行检验和认证,由此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优势。

(3)重点向大棚种植者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机肥的主要作用不在肥效本身,而在于改良土壤。由于我国土地为非私有制,种植者多考虑短期效益,同时由于施用有机肥的劳动强度大、肥效低等原因,大田作物要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有机肥需要政府引导和补贴。而在大棚种植中,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导致化肥流失现象严重,施用有机肥一方面能改良土壤,另一方面能保持水分,减小化肥流失量。大棚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泉林嘉有有机肥很好的消费者。

(4)努力争取政府支持,加快企业发展进程。一方面,泉林嘉有要保证农产品质量,争取得到政府关于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提升品牌信用度。同时,泉林嘉有还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首先在资金上,充分了解当地政府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争取优惠条件。其次在宣传上,争取政府媒体的报道,这比广告宣传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4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建议

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作物秸秆循环利用要稳定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实现双循环,即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物质循环需要企业从技术和工艺上实现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价值循环是指有机肥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购买,关键是通过品牌建设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只有实现了双循环,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循环不经济”的困难。

在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中,为保证循环系统能稳定、持久、高效发展,我们认为要从两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循环系统的中枢企业必须针对终点顾客进行品牌建设。循环系统是一个相互依赖性强的系统,中枢企业应凭借自身优势,通过直接针对终端消费者进行品牌建设来获得品牌拉力,使整个循环系统获得发展的动力。二是政府应该对循环体系给予鼓励和引导。政府需要从资金支持、政策优惠、消费引导、法律保障等各个方面对循环系统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田宜水,赵立欣,孙丽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583-586.[tianYishui,ZhaoLixin,SunLiying,etal.StudyonCropStrawSurveyandevaluationmethod[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3):583-586.]

[2]张安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农机,2010,(7):17-18.[Zhanganlai.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StrawResources[J].Hunanagriculturalmachinery,2010,(7):17-18.]

[3]王静,张宗舟,张天佑,等.作物秸秆在循环农业中的多重效益[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5):47-50.[wangJing,ZhangZongzhou,Zhangtianyou,etal.multipleBenefitsofCropStrawsinRecyclingagriculture[J].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2010,(5):47-50.]

[4]蔡亚庆,仇焕广,徐志刚.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10):37-46.[CaiYaqing,QiuHuanguang,XuZhigang.evaluationonpotentialsofenergyUtilizationofCropResidualResourcesinDifferentRegionsofChina[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11,(10):37-46.]

[5]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7):62-67.[ZhongHuaping,YueYanzhen,FanJiangwen.CharacteristicsofCropStrawResourcesinChinaanditsUtilization[J].ResourcesScience,2003,(7):62-67.]

[6]李研宁,刘亭亭.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2010,(8):107.[LiYanning,Liutingting.Researchon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CropStrawtechnology[J].Valueengineering,2010,(8):107.]

[7]孙曰瑶,刘华军.品牌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62-173.[SunYueyao,LiuHuajun.principalsofBrandeconomics[m].Beijing:economicSciencepress,2006:162-173.]



BrandeconomicStudyontheRecyclingUseofCropStrawandtheCaseanalysis

YUanwenhuaSUnYueyao

(Schoolofeconomicsof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gdong250100,China)

abstractCropstrawisanimportantmaterialtomakeorganicfertilizer,sincethecropstrawresourcesinChinaisrichandtheabuseofchemicalfertilizerhascausedlotsofpollutions.Formtheessenceofrecyclingeconomy,thisarticleadvancesadoublerecyclingmodel,whichprovesthematerialrecyclingandvaluerecyclingareessentialfortheconstantdevelopmentofcropstraw.materialrecyclingrequiresthefirmstoimprovethetechnologyandcraftwork,whilethevaluerecyclingmeansthefirmsshouldreducethechoicecosttowinmorecustomers.onlywhenthedoublerecyclingrealizes,thefirmscouldsolvetheproblemof“recyclingwithoutprofit”.thus,therecyclingsystemcandevelopstably.meanwhile,takingtheShandongQuanlinJiayouorganicFertilizerCo.,Ltdasanexample,thisarticleprovidesmanysuggestionstothefirms.

Keywordscropstraw;recyclingeconomy;doublerecycling;brand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2-07-24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2

【关键词】经济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

在我国经济管理教学中不断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在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经济系进行的。但随着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冲击而逐步改善,同时发生了变革。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受到各大院校的关注,并在各类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可以说,我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其有着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经济学课程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经济学分析的问题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的,很多理论离开了假设或者假设变化了就不再成立,因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微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工具很多,如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短期和长期分析、局部与一般分析等等,这些分析方法学生也不易掌握,或者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很难了解其中经济学含义;再次,图形较多且复杂,上述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用图形表达出来,由于理解这些图形往往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果学生对所使用的数学知识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就更难理解图形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最后,数学知识运用频繁,在经济理论中,许多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太过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高职生则会感到难懂又难学,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2.经济学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

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

第一,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任何一个规律和原理,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因而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理论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第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加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案例中的情景设定必然不会产生陌生感。其实,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剖析这些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理论运用的一些方法、方向、视角和技巧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因而,单纯的讲授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即或理解了也只是知道原理而不会应用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经济案例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案例教学的介人,有利于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3.教学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控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编写。经济管理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对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接着要展示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比较灵活,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展示,也可在讲授知识之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教师总结和评定成绩。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的态度,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重点阐述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个人看法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讨论所获得的主要观点,对照个人的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之处,最终形成案例分析书面报告,教师再对呈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加以点评,打出成绩,发还给学生本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问题分析的准确程度,又可以让有疑问和进一步思想的学生继续和教师探讨。

4.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必然会对传统的理论教学造成冲击,但是其在教学中却又无法离开理论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案例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案例教学陷入了人们片面认识和追求的无趣。在经济管理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案例的重点作用,同时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运用。

4.2案例教学与理论合理结合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和理论两者之间的规律进行合理结合,将教学中需要处理的不同方法、方式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需要管理和完善的各方面都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

4.3案例的选择要能够体现理论需要

经济管理学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是偏重于对于理论的教学和讲述。经济管理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离不开对各种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传输,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于教学制度的侧重点难以掌握,各类教学中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结合各种案例综合分析,去糟取精,在理论讲述中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记忆,对各种复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结束语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3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的实施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4

(一)教学内容定位不明确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教材版本众多,但不管是早期的版本还是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都存在教学内容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其表现在教学内容注重数学推导,轻经济学知识,这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由于目前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普遍欠缺比较成熟、简明、可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索然无味。同时,为了满足课时的要求,计量经济学教材保留了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方面的内容,而略去了数学、统计学与经济学知识的结合,方法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不够,这样让一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望而却步。

(二)理论教学手段单一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参数估计、检验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方面却涉及甚少。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方面,还是以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缺乏与社会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国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比较成熟的、简明的、可用于教学的案例相当匮乏。现有计量经济学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仅仅与各个章节内容相联系,而且大多数案例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和思考的空间,从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也不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缺乏实验的教学计量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好相应的分析软件,才能培养自己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即使教师讲解了足够的案例,教学过程给学生的感受依然是雾里看花,学生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运用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不熟悉如何根据分析目的处理数据,或者对计算的结果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造成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和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其分析问题,那么这门课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四)课程考核方式死板目前,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仍以传统考核方式为主,比较死板,有的院校仅仅依据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有的院校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也主要是以出勤和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应用性强的特点,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情况下,对于书面知识的考核,即使学生没学懂,仅靠学期末的死记硬背也能勉强通过考试,但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适当调整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普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脉络,由浅入深地将各个章节串接起来。每个章节应以案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案例分析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并重点进行相应的软件教学和训练。在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尽量避免数学方面的推导。在实验教环节上,应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在各个章节理论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紧接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和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并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训练,通过对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实际经济问题分析,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配合习题进行练习。这样就可以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实验教学推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各类课程教学的主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演示使用计量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原理、方法以及过程。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要尽量针对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保证案例数据的可得性和动态更新,案例可以取自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区域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将理论与经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案例要能尽可能浓缩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索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总体过程的活动,主要考察各种经济总量,具有自身特点。一是严格假设上的理论性。宏观经济学建立严格的假设条件,排除不完美的因素和现象,用抽象的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致使理论和经济社会现实在表象存在脱节。二是前后贯通的系统性。宏观经济学系统性比较强,推理相当严密,理论体系庞杂。从整体上看,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开始,依次分析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体系,从内容上来说具有递进、演化和逐步加深的关系,其递进性和推演性相当突出,前后的贯通性强。三是严谨的数理逻辑性。宏观经济学分析要用到微积分及图形分析等数学知识,数学功底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多由国外教学案例引进或者改编的,内容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一些案例陈旧,不能紧跟经济热点。二是传统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完成习题为辅。这种授课方式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充当记忆和解题的机器,而难以培养其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阅历不足,难以接触到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更难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去客观、科学的理解政府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各种经济政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模式多数情况下是采取“满堂灌”的模式,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模式,学生学完之后,只能记住各种知识点,但却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理解政府政策和分析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现实不符合书本知识时,则会一筹莫展。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分析技巧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指导,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搜集资料、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最后演练实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表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效果比较显著,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社会现状和各类宏观经济政策。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作用

一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各种理论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和难以应用的,通过取材于正在发生的的宏观经济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很好的启发和诱导学生,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各种理论。案例讨论形式的选择可以是多变的,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增强对枯燥理论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能力。如何将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上的理论应用于分析现实的问题,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都会思索的问题。教师如果只是注重理论的讲述,则会导致学生运用理论的偏差。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有助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现实的经济状况的能力。三是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用假设条件和数学符号构建理论模型阐述理论,最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而且案例的内容复杂,教师在采取案例教学法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采取案例要恰当。教师要针对要讲授的内容,既要包含要讲授的主要知识点,又要兼顾复杂性和时代性,要紧随宏观经济热点,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经济热点,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去辨析问题。二是讨论过程要和学生保持互动。在案例分析方面,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应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让学生能够思考、讨论,学生应该是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个人表演“独角戏”。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分析现实。正确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目的所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并参与其中,掌握学生思路并引导学生的逻辑推理,以保证对案例的讨论过程无法偏离主题,讨论形式是自由的,但是讨论的主题是确定的。宏观经济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案例教学方法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增强教学效果,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又可运用理论知识来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王洪国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王建秀,王艳萍.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项英辉;李荣彬.浅析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6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案例分析法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征。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实用型的学生。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理论基础学习,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繁琐的各个知识点,我们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各种案例辅助教学,但是如何设计案例,如何选择案例,如何分配案例分析时间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经济法课堂教学现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但目前教学形式上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凸显老师主体的地位,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经济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原则等,对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法相关的案例却关注较少,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把该课程看做是一门烦躁无味的学科,从而使课堂也显得空洞、呆板,也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经济法课堂上引用案例分析法,且使用大量案例辅助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将很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将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经济法的课程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现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所使用,课堂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也更容易的掌握更多的知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但如何使用好案例分析法,让该教学方法得到更好的发挥,却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方法,一般教师认为就是教材知识点结合案例,然后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案例分析法实际并非如此简单,如,案例如何选择,选择的案例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选择的案例是否和该专业紧密相关,使用案例分析法的频率、占用教学时间等,都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案例分析时间

案例分析法是经济法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分配它占用教学时间,这个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过度使用案例,而课堂时间有限,势必会缩减理论教学时间,不利于学生掌握经济法各章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经济法一门课是需要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去运用它,学生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在讲解案例时,也很难对案例消化、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这一方法,合理分配使用时间。我们以两个学时为例,从引入案例,再到分析案例,和学生互动,最后到解决案例,所用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学时。否则就可能造成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计划完成和教学效果。也容易让学生偏离本应掌握的知识,课后只沉浸在一个个故事中,反而起不到案例配合教材的作用,有喧宾夺主的意味。

(四)合理使用案例分析法

选择合适、准确的案例是前提,合理运用案例分析法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如何运用该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适用型、实践性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应把课堂所讲的知识点进行诠释和讲解,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和理解。其次,导入课前选择好的案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同学们主动回答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着重提醒学生回答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如在学到《公司法》章节时,为了区别公司类型和合伙企业一知识点,可以假设学生大学毕业后如果要进行创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资金多少,行业的风险等方面如何正确选择公司类型。学生在解决这类案例时,就会把自己将来创业的情境融入到案例中,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回答,重新把案例和教材中知识点结合,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两方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课堂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理解教学知识点,另一方面着重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

(五)选择案例到实践案例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7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法

一、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法律专业术语未免过于艰涩难懂,这样的学习开展不利于学生学习法律内容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不能起到开展法律教学的目的。尤其是经济法基础教学的教授,其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采用案例分析法,则能形象生动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

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还有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经济法课程是市场经济作用的产物,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商场中接触最多的具有实用性的自我保护的内容,因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指引学生运用法律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因而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向全面化过渡。经济法课程的开展,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表现。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运用视频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力;最后,再利用法律知识将案例进行透彻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以此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经济法课程出现的问题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反应听不懂。这是经济法课堂表现中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的热度只能坚持几分钟,就不愿意再听教师讲解。笔者调查发现,经济法内容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且大多是涉及商业活动、公司创建等内容,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密切联系不大,学生自然较难提起学习兴趣。此外,还与教师的讲述方法有关,个别教师在进行讲述时虽然也有举例说明,但并未把举例内容实际讲解透彻,致使学生的聆听质量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因为事例理解的相对模糊而混淆教材内容,导致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出现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其次,学生与教师互动少,课堂氛围沉闷。这也是经济法课堂中的主要表现。课堂教学沉闷,则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心理。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学设计没有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教师的讲解过于高深,而不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

三、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一)与教材内容紧密贴合,促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案例分析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目标明确。如案例“甲有限责任公司与乙企业共同出资创建丙公司,出资比例为70%和30%,一年后,丙公司经营不善,拖欠丁公司债务80万元,且无力偿还。之后丁公司了解到丙公司是由甲与乙共同合资创建的,且甲公司经济实力雄厚,完全具备偿还能力,是丙公司的母公司,遂去法院要求由甲公司承担相应债务,丁公司的诉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呢?”这一案例就涉及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内容,让学生在观看案例后有针对性的学习,什么是母公司,什么是子公司,与总公司和分公司又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决策机构是如何划分的等内容,通过插入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二)和实践生活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强化训练

教师在讲解经济法内容时注意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有效性。比如在学习经济法中的税法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引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可以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在学习税法前先要了解税收的概念,为什么必须交税?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其中一种形式,古时朝代更迭就有百姓向朝廷纳税之说,旨在朝廷以此作为国家的各种支出,包括边疆战事、抗震救灾等,因而现在的税收制度也是仿效古人创建而来,但是与古人相比却有大大不同,现在的税收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点。纳税上升为法律层面,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根据税收对象的不同而将税收分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等内容。而对于个人主体而言,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这也是日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面临的问题。个人所得税不仅包括个人的工资、薪金,还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内容,自2011年9月1日施行的《个人所得税》中明确个税的起征点按照3500/月作为起征标准,意思就是说工资水平在3500/月以下的个人不用缴纳税款,这也是人性化的主要表现,以此减少贫富差距。具体算法为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税额,税额=全月应缴纳的所得税×税率-速算扣除数,以月收入为8500元为例,扣除保险后为8200元,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8200-3500)×10%-105=365(元)。以涉及学生自身的案例进行实际讲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强化学生关于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三)注意合理的时间安排,提高课堂利用率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课堂利用率,而不是成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所以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还要注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切勿使得案例繁复冗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反而更容易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可以采取之前讲解过的案例,学生充满熟悉感,有效得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反而更容易促使学生理解学习新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美国杜邦公司北京国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侵权纠纷案,先给学生布置成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搜查相关内容,搞清楚此案的种种纠纷及其缘由,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等。在学生预习之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时则相对应的减少了时间成本,这样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对该案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内容的讲解,从而将课堂时间高效的应用于案例分析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因此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必须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将案例讲解时间把握在1:1的节奏上最为合适,从而加深对经济法的主要了解。

(四)运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增强案例分析教学的目的性

在学习经济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公正与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很多餐饮业在营业期间巧立名目乱收费,尤其是餐具的使用会有服务人员恶意隐瞒其需要收费,给消费者造成错误认知,而在最后结账时才真正予以告知,这无疑欺骗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此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练习,让学生真正从课本中超脱出来,按照开庭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包括当事人陈述、传唤证人、出示证物、宣读对证人证物的鉴定意见、法庭辩论以及最后的结案陈词,让学生清楚掌握案件审理的流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遇到这种现象时,可以采取拒绝买单或者拨打12315进行投诉,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是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使用的最高要求。以上就是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主要精髓,学生在理解经济法的宏观概念后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法内容的学习,尤其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就更加容易系统的学习。

四、对经济法课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完善建议

(一)案例分析注意与时俱进

法律条文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所以有很多案件在新的法律颁布之后就不会构成犯罪事实,这在《刑法》中非常多见。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变化,防止陈旧案例不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还达到物极必反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尤其是涉及法条变更的相关案例,教师必须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模式,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

(二)案例分析注意教学设计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时注意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有名的案例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总结,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奶粉生产商、奶粉销售商和奶粉消费者等,让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这样在进行模拟法庭的训练时,更加具有充分性和思想性。教师在学生理解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导,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

(三)案例分析注意考核标准

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后注意对学生进行考核标准的总结。这不同于考试的考核标准,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具体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在模拟法庭练习之后,对学生扮演的角色有个统一的点评,尤其是作为辩护人的发言陈述,哪里准备得不够充分,怎样表述能使事实更具有信服力,运用哪些法律法条能够更加佐证这一观点等,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以引导鼓励型为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肯定自己、充实自己,进而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会意程度。综上所述,经济法的内容广博而复杂,运用案例分析法应用于经济法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以至于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吸收,对于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淑艳.“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20)

[2]吕继妍.翻转课堂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3)

[3]么作红.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5(14)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8

关键词: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体系

0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把教学看成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但在运输经济学中,由于情况不同导致很多问题出现不同的答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认知这类问题,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管理学等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分析技术,按照教学目的,以及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下,通过采用典型的案例,对特定的事件进行还原,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集体协作的方式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等。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明确、务实,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因以行动为导向,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追捧和青睐,被认为是引领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法曾经风靡全球。

1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作用

1.1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①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被进一步淡化。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大量的分析、组织和辩论过程,来加深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会发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自己从案例中挖掘出来的,而非被直接灌输的。②主要过程是实践-理论,即从案例中提取原则或原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人讲授,多人听课记笔记,学生研究案例,提出问题,去伪存真,最终获得知识。③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思辨。因此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学习知识的方法。

1.2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所学理论作为工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案例往往是对真实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其中的问题通常是错综复杂的。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使学生转换角色身处“现场”,通过对众多的情景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及以教材为中心,在这种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参与的机会,进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根据案例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己要不断地努力,进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③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学生演讲、辩论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④案例教学法迫使教师不断地深入实际,加强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设计《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

通过案例法对《运输经济学》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参与教学过程,并成为主要的教学参加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教学。教师通过转变职能,从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而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知识。

《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思路是首先由教师针对运输经济学相关章节布置一个案例,根据相关的要求学生开始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等。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进行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一方面增长了学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竞合的技能。

对《运输经济学》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案例布置。教师需要事先对案例进行布置,利用课余时间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做好发言准备等。②课堂讨论。根据讨论的方式,可以将课堂讨论分为对抗式讨论和合作式讨论两种。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管理的重要阶段。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启发,营造共同的研讨氛围和环境。当完成某一问题的讨论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归类和归纳,并对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共同观点和不同意见进行归纳和评析。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职能,对案例讨论的方向进行掌握,为学生做好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地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化,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案例教学法对《运输经济学》进行教学时,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存在疑虑的地方进行商讨和交流。③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课堂讨论,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要完成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通过案例教学法对运输经济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有了基本的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地提高。④教师总结与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运输经济学》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恰当的评判,同时阐述《运输经济学》案例分析、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在分析评价结论中变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一一指出;评定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案例讨论的发言质量、书面分析等,特别要注意突出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3教学效果评价

在实践上述的案例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准备案例和讨论的过程中,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启发了思维,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案例式教学,教师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结语

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对《运输经济学》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一特色鲜明和目标明确的学习过程中对运输经济学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记忆深刻,并开阔了认知视野。案例教学可以作为提高《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完善与丰富《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多。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与其他教学方式相互协调,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S1):206-207.

[2]甄翠敏,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89-92.

[3]彭勇,黄承锋.辩论式教学法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2):28-30.

[4]隆瑞.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5]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姜鑫.论当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51.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9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法;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学科的教学需要。而案例教学法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掌握经济法理论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学知识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没有现成的、统一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地加以运用。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并不是案例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精。

首先,收集案例是前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可以从“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经济与法”等电视媒体上的法律节目和法律新闻、报刊上收集;二是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如中国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律网;三是可以从社会调查和教师的司法实践活动中收集。这些典型案例最能反映法律内容和形式,同时案例的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其次,选择案例是关键。选取案例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要求教学案例要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有典型性的、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的法律案例,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第二是针对性原则。是指要求选取的案例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能够强化教学内容、目的,同时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加以学习并适时和适当地深入,通过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启发性和疑难性原则。是指要求选取的案例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是专业性原则,所选案例要体现法学类课程的特色及相应的专业深度,能反映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第五是严密性原则。是要求案例能够用已确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去分析和论证,也是案例科学性的体现。

二、组织好案例教学中的讨论

案例教学法中的讨论与分析旨在说明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法理依据。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受到侵害的学生很少考虑要去维权,也不知道如何维权。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别水平,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同时树立维权意识,掌握一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权利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着手,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作为本课的重点,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难点。可以给出案例题: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部分商品打折销售,并在醒目处贴出“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告示。试运用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该告示加以评析。此案例题是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找出关键句子是打折商品,是法律允许的,需要回答问题是运用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对该告示加以评析。在呈现案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先分小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让每一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发言,阐述本组经讨论形成的观点、理由。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说,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教师做好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归纳、点评和总结。讨论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作总结时,不一定讲出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在总结时,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的表现也要作出评价,以激励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比如,上面案例中,所列告示内容“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所涉及到理论有两个:一是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中的产品质量的瑕疵担保责任,这部分内容我国合同法第40条有明确规定;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中的经营者的法律责任,这部分内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有明确规定。我国合同法第40条规定内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内容,由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得出,教师要进行肯定;同时,教师要进一步说明,本告示中“一经售出,概不退货”,实际上是免除了自己的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因而是无效的,告示所列内容也无效。对于所销售商品,销售者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及至赔偿损失。

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优化了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案例教学成为经济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经济法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潇亭,王秋红.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J].技术与教育,

2010(1).

[2]邓擎刚.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商场现代化,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政府经济管理教学探究

《政府经济管理》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其根本的特征和规律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而该课程采用案例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府经济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案例教学目的

政府经济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政府经济管理》案例教学的目的可归纳为:整合案例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掌握政府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全面学习和研究政府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案例教学作用

其一,具有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案例教学就是通过情景教学、个案分析,揭示案例所隐含的内容,从具体的个案推导出一般的原理,它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使学生学起来更生动和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其二,具有示范引导作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总结出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并对不同地区政府的管理实务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其三,具有逼真的情景模拟功能。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而又逼真的政府经济管理情景,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四,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采集了大量真实的国内外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些案例往往以现实政府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二、政府经济管理的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融合的技巧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课堂发言表述,课后案例总结等,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样,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挑战权威,有利于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提倡复合型全面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案例学习,为学生提供管理的素材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周密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际性的技巧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样,案例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在小组分工和小组讨论过程中获得沟通、协调、合作能力。

(三)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提升教学效果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短时间内用“填鸭式”将理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缺乏主动性、启发性、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案例教学法采用多种方式,正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政府经济管理》中,能使学生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政府管理过程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政府经济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路和实施的基本程序

在科学地确定案例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图3.1为政府经济管理案例教学的思路和实施的基本程序示意图。

(一)案例教学课前的精心准备

1.案例库建设的原则。案例编写是为政府经济管理教学服务的,因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建立案例库,在案例进行编写和选择时,要以案例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读性为原则,选取有价值的案例,同时,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注重对案例库的适时更新。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给学生更多的启示,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2.案例类型的选择。在《政府经济管理》案例教学中,主要选用四种案例:一是针对政府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的经典案例,如有关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管理的案例和政府失灵与政府管理效能改进的案例等。二是针对宏观调控论与实践的案例,例如政府计划管理、财政政策与财税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管理等。三是针对微观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案例,例如价格管制、市场管理、行业管理、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等。四是设置综合性或专题性案例,主要是将不同章节中涉及的不同业务环节和规则相互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将专业知识系统化的效果。

(二)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组织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即每个学员都写一份关于某一案例的分析报告,并互相交流这些报告。另外,也可口头进行,可将班级的学生组建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组织讨论,每组选好自己的代表发言,要求各组全体成员都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要把自己融入到案例的情境中,要求每位学生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案例的实际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小组其他成员协调意见,必要时可作补充发言。辅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墨守陈规,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把握好参与和引导的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辅导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代表发言,教师要可以在学员分析案例和讨论发言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并可以传授一些技巧和思路,使学员在讨论的临场能够正常发挥。讨论中,辅导教师观察各组的讨论进展情况,适时记录讨论情况,自己不加入其中去扮演角色,适当时要深入各组中给予指导,适时诱导学生,注意揭示别人的矛盾,或发问,或提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引起争论,使讨论不断引向深入。

(四)总结课堂案例讨论情况

每次案例讨论结束,辅导教师要对课堂上学生们对案例讨论情况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做出分析,包括案例的背景分析、案情分析、环境分析、案例存在的症结分析和相关的政策建议等,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和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的表现和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作简明总结,不是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综合、重复陈述,而应当在对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做中肯、简练评价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来。

(五)撰写课堂案例分析报告

课堂讨论结束后,根据需要,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精确简练地把自己经过分析讨论后的观点转化为书面形式。通过撰写书面报告来进一步整理思路、理清脉络、加深学生对案例的深入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政府经济管理案例教学建议

(一)政府经济管理案例教学内容规划及案例选择

首先,加强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拥有大量生动的案例。建设以百篇案例为支撑的基础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分析和研讨过程;同时,开展案例教学软件研制,实现案例教学的电算化,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分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和桥梁,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研究。案例教学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实时更新选取政府经济管理中实际情况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的案例。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平台,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声音、动画和图像等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音融汇、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轻松愉快学习、情境学习和交际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思想,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学生们对新鲜事务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案例学习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继续实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覆盖面;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现有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案例讨论分析等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将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案进行编辑,形成多媒体课件,充分有效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电教化、网络化,力图不断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案例教学队伍

案例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高度的逻辑分析、要点概况和课堂驾驭能力。在教学上,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要“一专多能”,即不仅善长于开《政府经济管理》,还要能开课程体系内的其他至少1门以上课程。因此,政府经济管理的教师要加强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和钻研政府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二是要加强社会实践,到相关管理部门、农村、城市调研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三是要变革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案例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学坤.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探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4).

[2]杨进一.“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