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6:51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1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结语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学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3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4

摘要:自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以来,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理思想在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随着人的价值不断得到体现和重视,在现代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中,价值量的思想也不断得到应用,它不但向人们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够服务与组织的战略,还能间接的创造出价值,而这对现代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整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价值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被重新认识的概念,关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研究在过去的时期主要集中于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研究,对外部人力资源的作用较少关注。实际上,人力资源价值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注重该价值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在人力资源价值链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完成以下工作:发现与关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员工,并将这支队伍发展壮大,最终使其成为组织的核心力量,并由此建立分层管理模式[1];构建基于价值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重新确认人力资源的价值,并以此形成激励,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对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进行重新科学的分配,通过必要的手段使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实际上,自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以来,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理思想在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随着人的价值不断得到体现和重视,在现代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中,价值量的思想也不断得到应用,它不但向人们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够服务与组织的战略,还能间接的创造出价值,而这对现代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整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1人力资源价值链的构建和组成部分分析

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以下部分: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享。从宏观上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价值创造是价值评估和价值分享的基础,没有价值创造就无从谈及价值的评估和分享,而价值评估又为价值的分享提供了分配的准则和标杆。从这一基本模型可以看出,价值的创造实质上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价值创造。而价值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具体价值的评估和对抽象价值的评估。其中具体价值的评估因为其直观性所以并不很难,而抽象价值例如员工的贡献程度评价,因为具有不可量化的特点所以显得难度更大。在价值链的模型当中,价值评估是进行价值分配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了酬劳对等,才能够激励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积极性,并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而价值分享则分为两个方面:企业内部的价值分享;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分享。企业内部的价值分享是指企业所有者与员工之间的效益分成,企业的价值归根结底是由人所创造的,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价值创造的最主要因素[2]。因此,公平公正的进行企业内部的价值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2现代组织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2.1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结构并不完整

顾客价值分析是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基础和切入点,没有顾客价值分析,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就没有逻辑的起点,也没有方向性,这就会造成盲目运作。所以,必须把顾客价值分析纳入到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流程中来,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分析,可以指导人力资源价值链各模块功能的设计,通过顾客价值的分析,可以把顾客价值量化为各种指标,把价值创造的各岗位被考核者充分定位在顾客价值上,把创造顾客价值贯穿到整个设计、制造、配送和服务的过程中,为顾客提供优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顾客价值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对各岗位员工创造的顾客价值进行评价,使人力资源的贡献得到承认。

 

2.2人力资源价值链的驱动因素不明确

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运作机理和重心就是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配置与使用、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基本活动和基础性环节。顾客是企业的核心,顾客是企业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企业创造的价值的活动与顾客对价值的认知和需求必须具有高度的协调和默契[3]。企业的收入来源于顾客的支付,企业只有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即为顾客提供价值,顾客才会为这种产品或服务支付成本,顾客购买的数量、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重复购买行为就取决于顾客能够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因此,顾客购买行为背后的价值驱动力是人力资源价值链的驱动因素。顾客价值贯穿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象就是顺着顾客价值链延伸和拓展的,顾客价值使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联接起来了,创造顾客价值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和能力作为支撑,就决定了人力资源招聘、配置和使用、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基本活动的结构和质量。

 

2.3顾客与顾客的价值没有得到重视

基于顾客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恰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始终贯穿着人力资源价值链的活动之中。一方面企业注重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整合,建立有利于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发挥其潜能创造顾客价值的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开发和整合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而且要着眼于整个顾客价值创造上的合作伙伴。同时,还要在创造顾客价值链的各企业间建立人力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协同性等,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维持和发展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业绩。

 

3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整合模式

3.1通过知识集成重新完成价值创造

通过吸纳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来获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最终搜集到知识仓库内进行分类整合。通过知识传递培训开发企业的现有员工。在知识应用前,知识应分配给需要的人,以知识利用和交流为契机提升员工价值。知识利用是知识集成的目的。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系统提供了协同工作、专家定位等功能模块,支持知识利用[4]。通过知识的共享实现创新,是员工价值提升与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知识集成系统提供了电子会议、社区论坛等知识交流创新的良好场所,帮助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战略管理;价值链;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的价值链

经济学家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或将来所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决策。战略是一条贯穿企业活动与产品/市场之间的“连线”,这个连线由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战略就是把企业活动和以上四个方面连接起来的决策标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加剧,如何在动态多变、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羸得竞争优势,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以预测和分析未来的竞争优势为基础,以寻求中长期竞争优势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西方企业开始逐步关注战略管理,理论界也更加活跃,新的工具、新的思路不断涌现,在指导企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珀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论》中提出价值链(ValueChain)这一经济名词。他的观点是,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的。这些作业分布在从供应商最初的原材料来源到最终产品的最后消费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价值链分析将价值形成过程分解成战略性相关的作业,便于更好地理解成本性态和产品忧势产生的源泉。它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问题,把每个作业都当成整个创造价值的作业链中的一环,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的整个价值链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合理分享利益,求得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和协调,科学地设置整个价值链。这是基于企业竞争战略对价值链的理解,也是社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作为一种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强有力战略分析的框架,多年来不断发展创新并被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领域所广泛融入和吸收。在新思维方面,价值链和供应链是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股东、企业职员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在价值链中,价值的概念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理解。对外针对企业客户,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对内针对企业自身及其内部流程,指产品能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特性。其数量表现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顾客支付的产品价款。企业特有的价值链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企业价值链与其供应者、销售者价值链的联系,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基础。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为此,考察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应该把它与上下游产业联系起来,从供应商开始,直到价值实现的一个价值增值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一般可分解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不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为“增值作业”,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它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也需要负担各项价值链中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劳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中所消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尽量增加利润。因此,要仔细分析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以此来分析企业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增值”的,哪些不是“增值”的,并由此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价值活动所创造的利润空间。

价值活动是组成企业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活动,它们是企业创造对顾客有价值产品的基础。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活动,另一类是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物流过程的各种活动,如生产制造及其销售,转移给顾客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内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如图所示,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1、基本活动

主要包括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经营销售、服务等环节。在任何企业中,所有类型的基本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对竞争优势发挥作用。但是,在特定的产业情况下,每一种类型对于竞争优势都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如对批发商来说,进货和发货的后勤最为重要。而对于小饭店或小型零售店等服务性的企业而言,后勤则显得无关紧要,经营才是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2、辅助活动

任何行业内竞争所涉及到的各种辅助活动可以分为4种类型: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与基本活动一样,每一种类型的辅助活动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价值活动。

(1)采购。购置用于企业价值链的各种投入资源的活动,而不是外购投入本身。外购的投入包括原材料、储备物资、其他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器材等。尽管外购投入一般与基本活动相联系,但是外购投入却在包括辅助活动在内的所有价值活动中存在。采购遍布于整个企业,采购活动与所有基本活动及辅助活动都有关系,尽管通常一个购买部门服务于很多价值活动而且购买政策适用于全企业范围。采购成本如果相对于总成本有一定的份量,那么也只能是很小的份量,但它对于企业的全面成本和经营歧义性往往有很大的影响。

(2)技术开发。是指同产品有关的改善产品和工艺的相关技术活动。包括各种技术诀窍、程序、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的技术等。在大多数企业中,所应用的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准备文件过程中和运输商品过程中的技术及产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等。同时,技术发生在许多部门,并用许多形式与最终产品的价值实现直接相关。包括订货登记系统中所应用的电子通讯技术,会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及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和服务程序等相关领域,而并不仅仅适用于与最终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此外,大多数价值活动所使用的技术综合了涉及不同学科的大量不同的分支技术。例如,机械加工包括冶金、电子和机械等学科的技术。技术开发也有许多形式,如基础研究和产业设计、媒价研究、工艺装备的设计和服务程序等。

(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所需人员的招聘、雇佣、培训、报酬、开发、激励等活动的管理。人力资源不仅对单个基本和辅助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支撑着整个价值链。它既包括支持各个单项的活动,又包括支撑着整个价值链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决定了雇员的技能和积极性,以及培训成本所起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企业基础结构。企业基础结构由大量活动组成,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和质量管理。基础结构与其他辅助活动不同,它通过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作用。依据企业是否是分散化经营,企业的基础结构可以是自我支撑或在业务单元和母公司之间分担。在分散化经营的企业里,基础结构的各项活动典型分布在业务单元和公司层次之间。然而,很多基础结构活动同时发生在业务单元和公司的范围内。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所有决策和管理活动,都要通过企业组织结构来贯彻、执行和控制,所以,企业基础结构是否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价值链分析

1、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的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运用价值链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进行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每项价值活动的逐项分析,属单项能力分析,用以发现企业在这一价值活动环节上存在的优势和弱点。二是对价值链中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分析,属于综合能力分析。分析这种联系既必要又重要。其必要性在于,价值链所表示的不是一堆相互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系统。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连接在一起的。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或与成本或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购买高质量、预先剪切好的钢板可以简化生产并减少废料。对一家快餐连锁店而言,促销活动的时间安排会直接影响设备生产的效率。其重要性在于,这种联系常常以整体活动的最优化和协调两种方式给企业带来优势。如企业在考虑产品设计与服务成本时,为了获得差别优势,可能会选择成本高昂的产品设计、严格的材料规格和严密工艺检查,以减少服务成本。

2、对企业价值系统的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优势既来自于价值链的单项活动本身,也来自于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从更广泛的角度讲,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价值系统之中。把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联系称之为纵向联系。纵向联系与价值链内部的各种联系类似,即供应商或渠道的各种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生产某个企业用于其价值链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中投入外购的价值链,而企业的产品最终又会成为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因而企业的优势既可能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能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然而,纵向联系常常被忽视。即使认识到了这些联系,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独立的所有权和敌对关系的历史都可能妨碍利用纵向联系所要求协调和综合优化。利用纵向联系需要信心,而现代信息系统正在创造很多新的可能性。

3、对社会价值链的分析。

社会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出路有两条,即保持成本优势和保持产品优势。不管企业是采取成本战略或利用产品战略,或者是两种战略同时运用,竞争优势的获得要么依靠同等成本条件下较大的顾客价值(产品优势),要么依靠同等顾客价值条件下的较低成本(成本优势)。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何处能够增加顾客价值,何处能够降低成本,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形成的全过程和相应的成本。

一个企业的作业只能是产品(服务)价值转移系统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它们拥有相同的供应商,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但其产品(服务)的整体价值链也是有差别的。供应商不仅为企业的价值作业提供生产要素,还会对企业的产品和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样,顾客的行为也会对企业的价值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要获得和保持成本优势,仅仅了解企业的价值链是不够的,需要了解整个社会价值链系统。

三、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当今时代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和传递信息。大量的信息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并产生了“信息烟雾”。所以,随着信息量的暴涨,企业更迫切需要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选择信息,精炼信息,并据此采取可预测其结果的行动,知识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把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创新和交流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使企业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起点是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收集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知识收集的范围,提高了知识收集速度,降低了知识收集成本。企业需要的是对发展有用的知识,而收集来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无序的知识变为有序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编辑。然后,把经过编辑的知识转移、扩散,通过交流使知识实现共享。

知识的共享是指员工个人或企业某个部门的知识财富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企业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财富。将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的最好做法转移到企业内的其他部门,以增进知识的应用,这是企业取得优良绩效所必需的。由于知识的内部转移比外部转移较少地受到保密性、专有性等制约,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转移应当是较快的且复杂性也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流方式不断涌现,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知识的共享作为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的终点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因此,知识共享也必然是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6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7

导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经济,它不仅在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和实践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以下十大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础型、理性型和发展型,是各不相同的。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从行政学和行为学中吸收营养,成长结果是企业的相互组化;发展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的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自然实现和自我发展。因此,发展型理念不再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掺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引导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管理中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转向集成管理

信息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势。传统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建立的竞争管理模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1973年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概念,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集成的思想和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的实践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它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放大为手段兼容各种管理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中互连互动,共同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3、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的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对象的管理:(1)企业要有能力并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络,不断获取全球的新知识、新信息,对它们进行知识的自我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2)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通过对员工的培训、终生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获取、创新知识的能力;(3)充分利用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4、人力资源目标,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注重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

知识的信息化,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80—90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反思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取向。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把自己的目标定位超越了经济范畴,进入了伦理世界,更多的意识到了社会的责任,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员,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iBm公司把企业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在这些基础上,人们形成一种共识,未来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目标。这一种目标体系,是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是把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相用(系的体系,是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境界的追求。人力资源管理从来就服务于服从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工作的。随着企业目标由追求最大利润为唯一目标转移到对顾客、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负责,一心为他人,一心为社会思想观念的转移。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取向到位才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取到企业目标服务的效果,在注重社会目标的同时,实现双重目标的统一,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5、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模式转向横向网络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模式,一般是根据物流过程而设计的,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强,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的特点,这样组织协调监督困难,管理成本高,效率却很低,问题突出。显然,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开放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特点。对于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并提供共享。因此,企业管理中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行电脑操作;非标准化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分析决策,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地缩减,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在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一改传统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演变成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网络型组织结构。原来承担上下级层次问信息链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内部分工及由分工历带来的控制与协调可以抛弃,从而创造了最短的信息流,这种组织结构意味着员工素质已有极大的提高,具有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也意味着组织的分权趋势,组织成员可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直接处理事务;也意味着领导观念的转变,员工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和顾客,承担为顾客服务的责任,企业领导者起着指导、支持、激发员工智慧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地发挥了管理的效力。

6、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模式,从规模质量型转向速度型效益

工业经济时代,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效益,不能不说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创新,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为适应这种要求,都在规模、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规模和质量型效益模式虽都是成功的管理创新,但它们毕竟是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还不能解决在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对市场迅速反应问题。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美国企业从90年代开始创造了以速度求效益的速度效益型模式。速度效益型模式的本质就是降低时间成本。在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和质量成本的已有技术基础上,重组程序,减少环节,杜绝一切浪费,满足个性化所决定的多品种,少批量,灵活生产的需求,速度型效益模式的要求:(1)把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组织功能的首要标准;(2)提高企业的预测力,健全应变机制;(3)企业应在利润增长,市场份额,企业成长及社会责任三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在技术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实现效益的增长。

7、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接贡献分配

分配关系是由资源的占有关系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谁拥有资本,谁就取得了社会财富的支配权,于是按资分配是主体分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广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第一,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第二,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入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第四,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入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严防强盗出来抢劫。

8、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殖。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规律,即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他们在企业人员数量中仅占20%,却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干。价值评价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指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使人才的贡献得到承认,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价值分配就是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9、管理模式,从区域文化管理转向跨区文化管理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它受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影响。因此,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文化既渊源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同时又是再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民族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等,是具有企业个性特色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这种管理文化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属于民族的、国家的,具有地方特色。在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文化的地域性较强,有时由于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使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搞得水火不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无国境,无国籍的世界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和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跨文化管理,就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自成一家。跨文化管理不是管理文化的同—化,恰恰是学习、借鉴、包融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和多元化,人们可以在管理的实践中自主创新,建设有各具特色的个性企业管理文化。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其不仅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及业主进行成本控制,同时也是政府从宏观角度对建筑市场进行把握的重要手段,管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行业乃至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1.专业人才匮乏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和系统的理论,其不仅要求管理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同时还需要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造价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也就是只有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国造价管理起步较晚且在监管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使得目前的管理人员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整体质量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失。就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来讲,目前的造价管理人员过分注重对工程计价方法的应用和掌握,而忽视了对价格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这样不仅会造成整体分析能力的下降,同时还会导致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

2.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普遍为政府定价和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的形式,其典型特点是政策调整对成本管理的影响较大,而工作方式也仍然停留在定额统一和静态的工、料、机价格管理上。我国目前的工程预算和概算普遍参照的是标准定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公平性,可以这种完全没有基于市场变化和具体建筑工程实际的造价管理模式,不仅会导致价格波动的不合理性,同时在科学性与合理性方面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此外,由于评价体系的缺失和监管手段的落后,许多宝贵的经济管理数据不能得到及时的保存和应用,使得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造价管理理论缺乏科学支持,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

3.控制手段被动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手段被动主要体现在造价管理阶段的选择和成本控制的认识等两方面,其中对于成本控制阶段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施工过程中的方案选择和施工完成后的竣工结算等事后控制,而忽视了决策阶段的投资造价、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量计算和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等事前控制。此外对于成本控制认识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建设进度、工艺调整和技术更新等,而没有将成本控制和节约作为建设的基本前提,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与建设施工人间主动沟通的缺乏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并最终导致造价管理的失效。

三、工程造价管理的未来发展

1.积极培养综合人才

人才是决定管理水平的基础,尤其是具备较强业务水平、稳固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综合造价管理人才是决定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未来发展的根本,所以应该在深化人才培养意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研究。目前推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相分开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非常适合,具体指将造价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材料知识等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并在完成相关课程体系之后通过专业试验、课程设计和认识实习等形式推进专业能力的培养。

2.深化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是在全面造价管理和全寿命造价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同时与我国的经济、国情和法律等也相适应。具体包括编制投资估算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进行限额概算的设计阶段管理,加强招投标管理和把好合同管理与材料定价的实施阶段造价管理,公正客观的竣工结算造价管理等四个方面。当然全过程管理的控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不仅限于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3.推进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的推进主要包括建立成本控制意识和加强前期控制等两方面,首先建立成本控制意识的任务应该由造价工程师承担,具体包括在满足实事求是和公平合理的条件下尽量实业主的要求,并确定一套切合实际的造价衡量标准,当建设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或现场经济签证等问题时,造价工程师应该在进行定性审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风险承担和费用增加,将成本控制意识贯穿始终。其次这里的前期控制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加强工程建设设计、决策和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二是主动发挥事先决策意识,将控制立足于主动调整预期效果与最终效果偏差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成本费用增加。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我国工程造价发展现状的分析,不仅加深了对于推进工程造价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全球市场冲击的不断加深,未来的工程造价还将向着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角度进步,管理者应该充分认清这一形势并及时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程造价;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在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和创新研究尤为重要。这里主要从控制创新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阐述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与时俱进,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够推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简单来说,低碳经济就是要发展绿色经济。而在低碳背景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就是指要必须以绿色经济为指导原则,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费用,做到以最少的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而创新则是指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进而改革和优化,超出原有成就,并且根据人们自己的新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低碳经济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创新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原来不存在,进而在不断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发现的;其二是在众多关于工程造价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优化,纠正存在的错误而获得的新成就;其三是以已有的成就为基础进而添加的新内容,并且对原有成就的升华与完善。

工程造价控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控制,是当前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建筑行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关键与核心。因而,工程造价控制的创新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繁荣的基础前提与本质要求。我国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体制、控制方式、控制内容等的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业能够在日益基础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程造价控制的创新,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建筑业自身涉及范围非常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造价控制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拉动力,对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很大影响。

二、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有效措施

借鉴优秀国家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优秀经验,并以自身实际情况为根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实现绿色建筑业的发展。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一)创新工程造价控制体系

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创新是实现建筑业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基础。为此,我国必须在法制建设的基础之上,根据服务总协定以及国际惯例,建立一个由市场规律主导,政府适当的干预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创新管理体系。首先,要根据建筑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一个工程造价控制大的框架。其次,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职能,进行适当的干预,加强对建筑造价控制的监督与指导。再次,创新工程造价体系必须坚持在建筑法的基础之上,根据法律的精神去解决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创新工程造价控制体系还必须在充分掌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借鉴优秀的造价控制体系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

(二)创新工程造价价格计算模式

当前的工程造价价格计算模式比较落后,存在着种种不足与缺陷,这就要求工程造价要进行创新价格计算模式。应该根据量价分离的原则,坚持施工措施性消耗与实体性消耗相分离的计算原则,将工程造价价格计算,欧式按照定额进行一定的改革。将人工消耗、材料消耗以及机械等方面的消耗量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基础定额和工程量规则进行计算,从而实现政府对工程建设定额消耗方面的宏观调控。而应该将人工费用、机械费用以及材料价格费用等进行分情况、分区间的实现调整与放开相结合的计算办法,适当的改革创新一些不科学的定额国家管理方式。此外,还必须对当前一些构建不科学、不合理的计价规

和条款彻底取消。

(三)创新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网络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网络是实现创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创建一个准确并且灵活多变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服务网络系统。首先,应该加大对各种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收集、分析、的力度,及大工程造价相关资料与信息的积累,对于工程的人工、机械以及材料等方面由国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按照市场规律中价格的变化统一进行工程造价,各个相关信息及直属的调整,及时公布,以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市场需求。总之,应该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等环节上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灵活的、科学的、准确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为建筑业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科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与技术支持。

(四)创新工程造价队伍建设

工程造价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改革与创新,也直接影响了低碳建筑业发展的进程,为此,应该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供其综合素质和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是当前一种社会服务性质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较高层次的管理业务,这就从本质上对于从业人员、从业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较高的要求。为了创新工程造价队伍的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概预算工程师培养体系。首先,要选择那些正规院校毕业的人才,通过正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习,获得工程造价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够获得资格。另外,在加强其工程造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实现其专业化的同时也必须切实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应该构建职业中的培训体系,向参与到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做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

结语

因此,我们应该在建筑工程的实践中积累新经验、新知识,以低碳经济为目标,不断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以及人才队伍的创新,跟上世界与时展的步伐,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与时俱进,打造绿色建筑业。

参考文献

[1]叶志光.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造价管理基础知识篇10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1)知识经济中最基本报生产要求是知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中认为知识已灰为土地、资本、劳动和时间的最终替代物。

(2)知识经济是在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下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以富有的资源替代稀有的资源,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在知识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的完善,使财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作为实用科学的会计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

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

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里新的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化的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

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亟待。只有解决了这个,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的

综观会计的发展,可以看出,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反应性,即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可以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个方面进行。在知识经济中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是企业的知识资源。而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组成的。在传统的会计中资产是指被企业控制或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这就对传统的会计计量产生影响,要求对资产这一概念扩展其内涵。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四大会计假设,知识经济的到来也对它产生影响。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是指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具有经济业务的独立主体。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的发展,会计主体的外延在不断的扩大。企业可在网络上根据自身的要求分配、重组企业的人员,形成“网络公司”这一“虚”的实体。另一方面公司之间存在着许多以联营公司,合资企业等形式的松散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体。这种“虚”“实”实体的共存,就对会计主体的界定带来困难,应重新对它进行定义,并以“相关利益联合体”来定义较为合理。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把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存在作为前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随时都有发生破产清算的可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持续经营假设可解释为“相关利益联合体的存续期”。

持续经营假设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会计分期假设。另外,“网络公司”的存在使得原先的会计实务中较多的估计成为障碍。因为知识经济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加速折旧和市场瞬间万变的情况会给公司带来意外的收益,这样一来就无法对会计收益和成本进行配比。而用“网络公司”随时都有可能结束,就更无从谈起会计分期。

网络交易的增加,使得货币计量成为交易中的一个累赘。因为人们要求更为快捷的方式,要求有一种统一的货币。这样每一次交易就可省去许多的时间。而电子货币的唯一要求就是保持币值的稳定。

历史成本计价是会计计量的基础。而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资源,它是企业资本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它属于无形资产,用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即用取得该资源的成本作为其计价成本不能体现知识资源的真实价值。

四大会计假设和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是会计学大厦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可逆转地对以传统观念为基础的会计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中已经有很多解决此类问题的实际例子。我们应当对其加以,使之理论化、体系化、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会计学。

(二) 知识对的

1、对基本会计概念和范畴的影响

第一,对资本制度的影响。

现有的会计理论是以实体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基础的,不确认智力资本。这一资本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1)实体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主要动力;

(2)实体资本是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制,的治理结构是以实体资本为中心的结构,即实体资本出资者承担经营风险,并享有剩余(利润)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因此,现有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服务的,其基本任务是站在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反映企业实体资本的运动状态,帮助他们进行风险决策和业务监控,从而保证其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说,知识是生产的核心要素;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拥有者应享有企业权益的分配权。因此,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再被简单地认为是由实体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形成的生产和财务单位,而被认为是智力资本与非智力资本(实体资本)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而且智力资本能比非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的中心地位、体现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的新的会计体系。

第二、对利润含义的影响

与上面的观点相联系,现有的会计理论认为利润是实体资本创造的,因而属于实体资出资者,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其回报仅仅体现为工资费用,利润表只站在实体资本所有者立场反映其投资回报。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润是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共同投入所产生的回报,而且主要是由智力资本创造的,在智力产品的价值组成中,物化劳动者转移价值所占比重很小,高智力的员工可以用他们的发明创造转换为对企业的投资,这些员工和他们的智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重新明确利润的含义,划分员工劳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明确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带来的利润。

第三,对资产概念的影响

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中,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虽然也不排除无形资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始终只占次要的地位。例如,我国规定,以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即使是高企业,也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五。对人才智力资源,无法在理论上其作为资产的地位。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生产的重要要素,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也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无形资产,特别是人才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形式,而对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其价值几乎全部体现为它的人才智力资源,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显得毫不重要。不正视这一事实,而仍将人才智力资源排除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环境相背离的。

2、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将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首先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基本观点下,包括人才智力资源在内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无法在会计上得到反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和并转化为生产力,人才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与此相关的会计学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人力资源会计学日益受到重视和,初步形成了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大基本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但是,受基本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局限和影响,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人力资源成本按实际成本核算,未能反映出人的智慧与创新能力和产出价值的计价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虽然试图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避免人们低估价值,但由于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存在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因而无法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溶为一体,始终游离于财务会计体系之外,因而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

知识条件下,知识和智力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加强对智力资本和人才智力资源确认和计量的,这势必对现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产生重大。

(三)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工作重点的转移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和控制经济活动需要的经济信息。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以机为主的信息产业的普及和成熟,会计人员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填制亡帐凭证、登记总帐和明细帐、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以及在必要时查询凭证数据等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在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等方面,更多地参与企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在经济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确立会议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应具备相关的信息处理知识、管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增强参与经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会计电算化从低级向高级稳步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会计电算化将会继续向下列方向发展:

(1)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在我国,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多数是一些单项的数据处理系统,如帐务处理系统、工资核算系统、材料物资核算系统等。但是,随着电算化的成熟和总体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单项或独立的多项电算化应用已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管理的需要,而要求把单项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又能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2)由单机应用向计算机应用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是采用单机处理,随着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独立的单机应用不能满足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用计算机网络。internet更是加快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进程。

(3)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应用方向发展

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目前我国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主要应用于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数据体系与财务会计基本相同,但由于其目的更侧重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因此其处理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使用了更多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显然,计算机不仅仅能完整财务会计的各项核算工作,而且也能更快、更好、更高效益地完成预测、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各项管理会计的工作。

事实上,随着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会计信息系统应同时具备分析、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评价等功能,即朝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方向发展。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还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在预测、分析、决策工作中的应用是今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这一。各种类型的专家系统可望为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诸如会计工作法规咨询、成本分析与控制、产品结构、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等多方面的帮助。

3、核算的选择更加强调性和合理性

由于手段和工具的局限,传统会议在确定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标准时,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之间更多的注重可操作性。如债券摊销方法,虽然实际利率法比直线法更科学,便后者更为简便,因而实务中一般选择直线法。随着机的广泛和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计算的繁简程度已不再成为评价一个会计方法是否应该采用的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成为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4、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的增强

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以便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和制定控制,提高效益,是会计的经营决策和制定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是现代会计的职责之所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在手工条件下很难或者无法及时提供甚至无法提供的信息,都可以及时提供。比如,只要增加特定的程序,可以同时编制出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报表;对于比较复杂的物价变动条件下的会计信息,提供起来也将极为方便。

5、会计组织的弱化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加强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技术的提高,目前由会计人员输入的大量的经济数据将改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并由计算机自动处理,这将大大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节省核算时间,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与此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舞弊的手段也会越来越隐蔽。因此,为减少各种弊端,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内部审计机构将得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6、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更为迫切

前面讲到,知识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一致,不利于会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阻碍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在客观上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统一。目前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在着手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但无论从规范强度还是从规范范围,都是不够的,亟待进一步加强。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冲击

由于知识经济带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因而对环境所决定的会计理论也产生极大冲击。这主要表现在:

1、对会计目标的冲击。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不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经营责任观”,都是经济的产物,并未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情况。会计目标的确定,应以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矢的。

美国aiCpa的企业报告特别委员会于1994年提出的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综合报告中认为,投资者的主要目标是对企业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及其权益性证券做出判断;债权人的主要目标是评价一个企业承担与当期或未来债务或其他工具有关的义务的能力。从他们的目标出发,信息使用者要逐个有不同机会和风险的企业分部,掌握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着眼于企业未来,掌握管理部门意图,要求企业报告信息相对可靠,了解相对于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的业绩,及时了解企业的重大变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对这些方面的要求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对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信息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因而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等财务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信息需求。

2、对成本原则的冲击。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将会对不断涌现的新的会记事项感到束手无策。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历史成本原则已经招致来自各方面的尖锐批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资本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动力。对知识资本的计价,按照传统计价原则,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钱,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各种取得知识的可证明的实际支出,这无疑会极大歪曲知识资本的价值。

3、对资产概念的冲击。资产是一个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计量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利益的经济资源。企业的经济资源在经济主要指物质或财务资源,通常表现为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通过人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把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是对观念的重大挑战,它意味着传统的资产概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资产范围的扩展,将为会计的核心之一——资产计价带来新的课题。

四、知识经济要求会计创新

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迎接时代的挑战,认真会计的框架、进行会计创新,以满足信息经济时代使用者对会计的新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好会记创新工作:

1、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现有的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它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会计目标、会计观念、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知识经济格格不入的倾向。

例如自创商誉在传统的会记系统中是不予反映的,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知识创新而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加和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会成为一种较普遍现象。而且企业的合并或解体也会经常发生,如不在市场交易前确定自创商誉价值,那么在市场交易时的价值确定就会显得“离谱”。

会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涵义。

2、研究和引入新的计量手段。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计量手段已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似是一条可取之到道。多元化的由五彩缤纷的事物组成,强调独一无二的计量手段,只能使会计陷入困境。

3、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已有30多年,由于涉及到经济、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计量等一些“禁区”问题,它仍然未登入财务会计大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计的重要。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本要宽广得多,财务会计要跟上这种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如环境报告等),才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

4、变革财务报告。现行的财务报告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模式(blackandwhitemodel),即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可确认,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不予确认。美国学者韦尔曼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个彩色模式(colourmode)。

所谓彩色模式是将财务报告的内容分为5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即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的传统的会计报表内容;第二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可定性、相关性和可计量性的事项(例如自创商誉等);第三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如顾客满意程度等);第四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事项(如风险等);第五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如知识资本等)。按照彩色模式,可以较全面地报告与企业相关的各类信息,从传统财务报告的墨守成规中“解套”,较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