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2:18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笔记

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巩固时间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用对课堂笔记。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思路、抓住听课重点,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经验与对学生笔记的指导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高中学生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2.陈金芳.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谈如何做历史课堂笔记[J].考试周刊,2007(52).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2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策略;兴趣;学习笔记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转化后进生,提高教育质量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后进生有何特征?历史教学中的后进生往往表现为:①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②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责任感;③学习习惯不合理;④学习兴趣淡薄;⑤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堂效率低下;⑥缺乏信心和恒心等等。

面对这样的学生,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本人认为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后进生“愿学”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由于后进生的特殊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排斥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赋予它更多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后进生的自尊心往往更强些。他们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老师看不起他们,存在自卑的心理。但是教师往往在公开场合批评、贬低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换个态度对待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等等。

2.创造良好的生生关系

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大多会存在自卑的心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历史教师可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把他们分入各个小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组合,进行交流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等和较好的学生以及后进生和中等生放在一起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高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更能影响下一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创设愉悦的情境,后进生会感到有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使他们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后进生“爱学”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后进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而是根据直觉的好恶。这样的认知方式,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对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愿意去主动接受,听得时候津津有味,乐于其道;反之,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闻不问。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历史教师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旦后进生对历史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有要学习的冲动。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明显会提高,即使遇到了学习困难,也会使得他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和思考,当他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以后,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有了成功的体验后,后进生会关注历史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历史教师可以巧设教学情境,让后进生享受快乐历史,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历史教学风趣、幽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应该使历史教学充满激情,让学生融入课堂,去撞击他们的心灵,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三、引导学习正确的方法,让后进生“会学”

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不是朝夕形成的,转变后进生的策略主要应该关注他们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从学生层面来看,学习往往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一系列的过程。本人认为后进生学习的突破口应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首先记笔记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从而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其次,笔记是记录历史问题的载体,又是生成问题的载体。后进生在记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能发现问题,最终实现解决问题。

历史学习笔记应该包括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

预习笔记主要是阅读教材,熟悉教材中的结构体系,对阅读过程出现的障碍作必要的记录。

课堂笔记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所作的笔记。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课堂笔记的记录能够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全面理解,是提高成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堂笔记的记录在整个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中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后进生而言,教师应该提醒他们在上课时准备好不同颜色的笔。关于教材,教师要鼓励后进生在教材上进行划、圈、注释、列提纲,使书本上的主要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复习时更有针对性。当然课堂笔记的记录不一定需要专门的记录本,一般记在教材上即可。至于笔记的内容,提醒后进生有些内容是必须要记的,如历史教师课堂中反复强调的、具有总结性和规律性的以及启发性的内容。

复习笔记的记录可以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归类整理,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愿学、爱学、会学。为他们插上学习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认识,并对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辩证看待,从而发现其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记录方法,是指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利用相应的方法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结构、逻辑结构,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对于直观事物,人记忆时的难度会降低,但包含太多信息时,对所有信息的处理与了解则比较难,易弄混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思维导图中,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提炼出关键词,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记忆。思维导图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划分方式不同,思维导图包含的具体类别也不相同,以教学为划分依据时,思维导图包含三种,第一种为归纳型,此类型中,结构化处理知识,降低知识的复杂程度,提升理解与记忆的容易程度,通常,归纳型适合应用于单元复习、考试复习课堂中;第二种为分析型,此种类型的思维导图通过对知识结构、逻辑关系的梳理,促进存在问题的解决,比较适用于新课教学中,便于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第三种为发散型,在一些发散性问题中,比较适合利用此种类型的思维导图解决。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制作思维导图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时,思维导图的制作十分重要,因为思维导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而成的,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准确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原则及方法。在制作原则方面,应始终采用中央图像,以图像贯穿思维导图始终,以将知识重点凸显出来;绘制时可采用非常多的颜色,大脑对于色彩十分敏感,当颜色鲜艳且比较多时,可以提升大脑的兴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及记忆效果;思维导图中,除了图像与颜色外,使用的线条类型、字体、字号也应该尽量丰富。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魍撤郾实姆绞交嬷扑嘉导图,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绘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

2.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1)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前预习工作,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记忆历史知识。对于历史课来说,课前预习不仅要预习新知,还应巩固旧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例如,在进行“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并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绘制出思维导图。对于课前预习环节的思维导图,教师不应设置过多的限制及过于严格的要求,而是要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实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的目的。此外,课前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预习后,学生在课堂中更有主见,并可有针对性地聆听教师的讲解,结合教师所讲的内容修改思维导图,促使其逐渐完善,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2)在课中笔记中的应用

记笔记是多数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习惯,记笔记过程中,线形文字结构为其采用的主要形式,尽管笔记中包含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内容,但在日后的使用中存在诸多的不便。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中包含大量的信息,而且绝大部分信息需要学生记忆,学生在记忆笔记中的重点内容时,如果方法不当,效果甚微,并且会降低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辛亥革命》,主要的内容包含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在采用传统方式记笔记时,以一二三四的方式罗列出各个知识点的背景、时间等相关信息,涵盖了该节中所有的知识内容,但由于学生忙于记笔记,不利于听课的有效开展,效果并不理想。而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后,只需提取《辛亥革命》中各重点内容的关键词,用箭头、线段等方式表示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地感受具体的教学内容,便于理解与记忆。

(3)在课后复习中的应用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课后复习十分重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并逐渐地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形成记忆。课后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后,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相关的旧知识联系,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观看思维导图,可以实现融会贯通地理解历史知识,实现掌握、记忆的目的。比如在复习邓小平理论时,由于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单纯采取传统的方式复习,记忆难度比较大,而以主干图的方式列出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再逐渐地细化各主要内容中的详细内容,促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这一理论,提高复习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灵活展示出具体的历史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理解历史知识,并形成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丽.用思维导图建构记忆与理解历史的桥梁[J].求知导刊,2016(13):115.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4

学生进入初中后,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还是学习方式方法,与小学比较起来,都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新的特点。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初中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还要注意养成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编错题集等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今天我就初一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发表我的一点看法。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这门课,部分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繁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同时适当的讲一些历史小故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课前有目的性的预习,提升学生的自信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听课的重点,可以使同学们更从容地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当然会轻松。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每次我在课堂上讲完新课后,都会留给学生下节课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在家自己预习。

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准备带着问题来听老师的讲课。这时还要必须检查学习用具是否准备好了。

其次,让孩子学会倾听: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老师讲课的重点,每节课的结尾,常常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而不是重复。还应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耳朵听,眼睛看,积极思考。

再次,要做好课堂笔记,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听得懂的,这样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先记下来,这样避免了在课堂上讨论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课下再研究,问老师,既节省了时间,又更能深化学习。记笔记和听课是相辅相成的,听课是记笔记的前提条件,而记笔记是对听课的一种补充和巩固,二者缺一不可。你一定要协调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不能只听不记,也不能只记不听。

四、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个很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一结束,遗忘马上就开始了,那么为了保持学习的效果,必须尽早加以复习,这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归纳整理和融会贯通。一般我会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题,有易有难,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下多看课本,及时复习,减少因时间而带来的遗忘。我总结了课后复习的一些方法,如尝试回忆,钻研教材,多做练习,整理笔记,有效回忆。分散复习和循环复习相结合等等。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5

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突显

常听学生讲,我喜欢某老师,喜欢听他的课。一般来说,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是从喜欢这位老师开始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很大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网络资源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而这些资源通过整合,最后都落实到教师身上。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应该让自己成为一本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学生需要一瓢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观念更新,在教学上凸显历史本身的生机和魅力。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力求每一节历史课,应该带有自己的个人色彩,用自己的知识去丰富学生,用自己的逻辑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把“学问”与“育人”相结合,这是一名历史教师应有的追求,也是文科学生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1.课前预习

假如说学生是发动机,那么教师的作用就是发动好这个发动机。教师要发动、唤醒、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前预习是高效的学习新课的基础。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制作一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减少了预习的盲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了解新课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上课时心中有一个大的框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2.听课

听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我本人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突出师生的互动,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要专注于学习目标、预习中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不但要认真听课,更要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认为,学生是建构意义和知识的人,是实现学习内部转化而在根本上产生效果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想象力是否丰富,是否勇于创新,是评价学生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才能留下深刻记忆,牢固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3.课后复习

这里的复习指的是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反复复习,才能加以巩固。复习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复习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复习是一个不断反复,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要掌握方法,不能盲目进行。第一,复习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和主干知识,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二,比较法,如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不同阶层向西方学习的不同方式,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梁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思想等。比较法难度很大,但对于发展思维能力、应对考试却是很有效果的。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高考非常重视对比较能力的考查。第三,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等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要记住。第四,编制各类表格,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直观,一目了然,便于记忆。第五,归类。归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对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宏观归类,把一些相关和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微观的归类,抓住一些小专题归类,小专题复习可以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

4.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比教材更有条理性,逻辑性,层次性,系统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记笔记千万不要把内容全部都记下来,要有选择的记,要记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重点记忆的内容,要用红笔标出来,便于以后复习方便。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止,不必苛求端正工整。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6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回过头来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培养和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反思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

在备课环节,笔者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拟定教学方法,并精心安排教学程序及时间,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古希腊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如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帕特农神庙等,从而引入新课。由于教材在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讲述得不全面,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拓展知识面,笔者补充讲解了雅典民主制度对今天的民主制度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雅典民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课后,笔者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反思及总结。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设疑,创设生动有趣的思维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前,笔者首先出示了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照片,从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谈起南北战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并设计一系列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让其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有众多历史人物,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历史人物总是穿插在以朝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这些历史人物重视不够。如果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来开展历史复习,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这些历史人物,学生是不是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对该册历史教材中的主要历史人物进行总结。并按帝王将相、民族英雄、建筑师、发明家、航海家、科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进行分类,然后引导他们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复习。

3.对教学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尤其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展世界近代史教学前,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结合历史地图册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明确学习时必须抓住的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和把握教材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材中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开展教学反思需要长期坚持,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努力。

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知识时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应尝试教给学生更多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纲要记忆法等。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7

关键词:历史图表类型及运用;历史图表制作;运用

很多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但特别惧怕考试。学生怕考试的原因主要是记忆量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等。这就促使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历史图表在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就此作一些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历史图表的类型及作用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事件,总是与它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相联系的。学习历史必须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但由于事件和人物很多,学生记忆起来往往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配合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图表,不但能帮助学生记忆,而且由于图表形象、直观,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图表适用于学习历史和复习历史知识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到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都可以用历史图表来表示,历史图表的主要内容就是历史的基础知识和要素,如,时间、空间、原因、背景、条件、主要经过、路线、内容、结果、意义、影响等等。历史图表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复习和掌握。历史图表的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许多不同的类型,笔者依据图表所反应的目的、形式和内容作如下分类:

1.史实概括型

史实概括型图表适合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著作、法典、会议等的概括提要、梳理线索。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和自制的直观教具,如,文物、人物、工具、事件的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结合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去叙述、描述和概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要学生形成“秦长城”“秦直道”的历史表象,首先给予图样示意,让学生找到长城、直道的起止点,再出示遗址图片,用语言描述说明它们的气魄雄伟,蔚为世界奇观,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同时,要用历史唯物辩证法观点,设问:“这些宏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吗?劳动人民做出了哪些贡献?”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宏伟工程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又使劳动人民的徭役赋税负当相当沉重。

运用这种图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些历史基础知识。例如:

通过这张图示,学生可以高效地掌握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2.分析比较型

即把同一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点。如,学习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后,把各个宗教的名称,产生三大宗教的时间、创始人、产生地点、教义以及传播情况等列成一个表格,然后指导学生填写并记忆,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又如,学习《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课时,可列表比较。

许多学生常常将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混淆,经如此比较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但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3.解析难点型

解析难点型图表即运用图表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习中的盲点。这种图表适合于对某一国或某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全面反映,如,英、法、美各国的重大事件都可以按时间、原因、简要经过、历史意义等项目指导学生制表填写,促使学生用手、用脑、用眼,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4.过程演变型

这类图表适合于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历程进行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史观、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如下图所示:

5.方位示意型

这类图表如右图所示,空间感十足,形象直观,避免了历史的抽象古板。

历史图表的类型还有很多,如,整体结构型、知识归类型、柱状图表、坐标图表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用一种或多种同时应用。但切不可本末倒置,毫无目的地运用图表。教授新课时,即在讲授某一模块某一章节时要使用能增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易记忆的图表,一般采用直观图表和比较图表。而教授复习课时,图表一般采用比较图表和多项并用图表。

二、历史图表的优点及主要制作程序

1.历史图表的优点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图表教学有以下几大优点:

(1)简明、扼要、精练。让人一目了然,好懂好记。利于嵌入“脑中的图画上”,符合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节省文字,直观效果好,便于学生对史实的记忆,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2)增强清晰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史实的纵横关系,避免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有利于学生整体史观。

(3)历史图表的直观性以逻辑直观为主,形象直观为辅。能较生动地再现历史发展进程,帮助学生懂得不能静止地看待历史,领悟历史发展的规律。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近年的中高考试卷可谓是图文并茂,图表题所占比例都在30分左右,并且既出现在选择题中,又出现在材料题中。由此可见,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历史图表的应用还有利于提高历史逻辑思维等能力。如,提高分析归纳比较能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

上文笔者粗略归纳了历史图表的主要优点,可惜大部分的历史图表不是现成的,需要教师自己去制作。哪怎样制作历史图表呢?

2.制作历史图表的主要程序

(1)确定主题、确定图表类型。明确要制作反映什么历史内容的图表。

(2)设计图表,包括设计图表的项目和形式。

(3)精选材料,确定将哪些历史内容在图表中反映出来。

(4)填写内容,将选取出来的材料以简洁的文字或数字、符号表现出来。

三、历史图表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图表教学作为一种教授历史、学习复习历史的一种手段来说既有上文笔者所说的优点,也有一些局限性。

1.充分地制作图表

历史图表由于是高度的精炼和归纳,它的简明性、易记性又产生了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模糊性,它不能充分地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在充分理解、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制作历史图表,以加强对所制图表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切忌照抄别人的图表。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制作,在历史图表下面作一些必要的说明,以文字的形式补充各个知识要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历史图表采用卡片式、笔记式易于散失

可将其按不同功能进行分类集中,装订成册,终身受益无穷;也可将历史图表输入计算机中保存或制成幻灯片,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3.图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它不仅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历史教材内容以及教材外的历史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得有心理学、美学等艺术性修养,制作图表时还需要耐心、细心。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8

一、暗示法:

人应该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潜能无限。历史学科要记的知识多,记忆力的好坏是掌握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爱给自己消极心理暗示:“我记忆力差”、“我不行”、“太难了”等,倘若以这种心态去学习,又怎么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当一个人还没尝试去解决问题时,先被困难吓倒,心生畏惧,没有积极的心态,这样又怎么能解决问题、做好事情?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不妨在每一天清晨醒来时或每做一件事时,坚定地对自己说一声“我能行”。经过这种积极暗示,你的自信来了,激情来了,学习的困难也迎刃而解。须知:自信是成功的开端。畏难情绪,人皆有之,关键是如何把它降到最低,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并迎接挑战。积极的暗示产生积极的心态,消极的暗示产生消极的心态。人的心态,能把人推向成功,也能把人引向失败;能把“地狱”变“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1]就是说,有怎样的暗示就产生怎样的心态。以良好心态去识记历史,很容易体验识记历史知识的乐趣,产生亲切感,形成兴趣,使自己更巧妙地识记历史,这样不仅会减轻自己识记的负担,对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我们经常会有这种体验: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去识记历史知识时总会比百无聊赖、被动地识记效果好、记的牢。实践证明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才能在识记历史知识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二、联想法:

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不在当前的有关事物,或由回忆中的某一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等等,都是联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这种联想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自己幻想成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抑或把没意义的材料赋予一定的意义,经过这样对材料的处理,呆板的历史顿然就鲜活了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联想,不仅可以提高识记效率、培养兴趣,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学生不断的学习,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加,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李白触景“飞流直下三千尺”而联想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想象丰富。识记历史也离不开想象,只要通过示范和训练,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令你意想不到的联想能力。利用联想法识记历史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谐音联想。如:百团大战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彭司令发二令(“发二令”指8月20日),百团大战破交通(于1940年8月20日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破坏敌人交通的百团大战)。经过这么处理,使得事件的时间,人物(指挥者)、目的等内容的识记显得格外轻松,枯燥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变得兴味盎然。历史学家周一良,归纳历史的学习只要抓住英文里的六个w,就抓住历史了。六个w就是who、when、where、what、How、why,也就是说: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怎样做,为什么。[2]是的,历史知识六要素中的w之间,各w内部之间都可以找出它们的特点,通过联想加深记忆,想象力发挥得越充分,记忆的内容保持的时间就会越长。(2)、形象联想。1945年8月15日(公历),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取得胜利。8月15日(农历)是中国的传统仲秋节,把它与这一事件联系起来:经过八年的抗战,曾经嚣张一时、不可一世的太阳旗殒落了。在这美好的8月15日(农历)仲秋之夜,中国人民迎来了企盼已久的举国欢庆的和平圆月之夜,广大人民多么希望从此夜夜如此,然而逆天而行,并没有给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声情并茂的描述,极富创意地突显8月15日(公历)这一不平凡的一天,让学生留下深刻的、永久的记忆,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3)、经验联想。利用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熟识的数字,看过的影视,读过的书籍,认识的人等进行联想学习历史。如将乐县的学生在学习三明历史时,对于“历史上,在三明地区,将乐最早设县”这一史实与将乐学生关系密切。“宁化石碧是客家摇篮”这一史实对宁化学生来说绝不陌生。“现实是解读历史的一把钥匙”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其乐融融。(4)、比较联想。历史知识中蕴含古今、中外内容,为学习历史时进行比较联想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通过细心比较异同,能最大限度避免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保存所发生的干扰作用。)[3]和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存所发生的干扰作用。)[4]的负面影响。如: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与1898年中国一成一败的对比就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清王朝灭亡必然性的理解。

三、口诀法:

编口诀,琅琅上口的口诀是对历史知识的重组,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师生一道探讨、发现、归纳成口诀,这样做能极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识记历史的乐趣。如《南京条约》可编口诀:香港,两千一(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项内容一目了然。又如“”的历史意义通过找关键词:可串联为: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知识分子起作用,世界革命一部分,新民主义的开端。再如“新航路的开辟”可归纳为:要是发起(或1487)新航路,好望角上迪亚士;(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的好望角。)达伽马跑得快,不到印度才是怪;(达伽马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过印度。)西班牙(往西)有路数,四渡美洲哥伦布;麦哲伦环(地球)一周,其实远航他最酷。中学历史知识中许多内容可通过师生协作,共编口诀,加深理解。最近,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论坛”上品三国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他十分善于用琅琅上口、简洁明快的语言讲授历史事件和人物,给听众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把一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重要内容用口诀加以概括,会对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大有补益。

四、歌谣法:

把要记的历史知识用我们熟悉的曲调唱出来。如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的了全面抗战也爆发。这一史实可用民歌的曲调把它唱出来:37、7、7,卢沟桥,全面抗战爆发了,国共合作打日寇,8年抗战终于胜利。又如1234年蒙古灭金这一史实可用快板说唱。再如从辛亥革命开始,每隔两年就有一件大事: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于这么一串历史大事件把它们联系起来用歌曲唱出来,在自娱自乐中识记历史知识

五、幽默法:

对于一些枯燥的数字,采用幽默的形式讲解,这样做更有利于记忆。如辽沈战役歼敌47万,淮海战役歼敌55万,平津战役歼敌52万。对于这三次战役歼敌数的记忆可模仿的浙江口音创设一个情景:辽沈战役刚结束,听到国军被歼47万时惊呼死期(47万)已到,淮海战役国军被歼(55万),呛的老蒋喔喔(55万)叫,平津战役国军被歼(52万),老蒋大哭:“要我死”(154万)。同学们看一看,我军在平津战役中歼敌多少人?学生对三大战役中我军歼敌数再也不会混淆,既幽默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许多与数字有关的历史年代都可以用幽默法去记忆。

六、图表法:

也称图象法。用一些简洁的图表可以形象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如果我们能把历史知识用形象的图形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历史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笔者把一节课的部分历史知识、一节课的全部历史知识、多节课的历史知识用图表表示。

如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中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有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可列表比较如下:

有趣的是,利用图表记忆能极大地发挥了右脑图形识记的优势,也挖掘了大脑的潜能。在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识记。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单用视觉去记忆,三天后测验,其遗忘率高达85%,单用听觉去记忆,过后测验,其遗忘率高达75%,视、听结合去识记,过后测验,其遗忘率只达35%。由此可见:多感官器官的协同识记,遗忘率最低。在识记历史的过程中,一边看,一边听,一边写,一边理解这样效果会更好。

七、间隔法:

对要记忆的历史知识进行有计划的间隔复习。根据记忆规律,不断复习,找出规律,巩固记忆材料。记忆的过程就是对遗忘不断斗争的过程,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古人讲得好,温故而知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对无意义材料的研究绘制出遗忘曲线。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

的关系。识记一份材料,20分钟,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9小时后遗忘60%,1天后遗忘达79%。根据此研究得出,遗忘先快后慢。为此,心理学家对识记材料制定了一个完整的复习计划:学习的内容当节课复习为第一次,当天晚上复习为第二次是,1天后复习为第三次,第二天后复习为第四次,一周后复习为第五次,一个月后复习为第六次,期末时总复习为第七次。但在实践中,我发觉这种复习需要有很严密的计划,并且容易受条件限制,不易操作。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结合自己教学和自学历史的经验,笔者总结出一套易于操作的“七步识记法”。具体操作是:学第一课时画上一笔记号,学第二课对第一课复习一遍再画上一笔记号,同时对第二课画一笔记号,学第三课时对前面的一、二课复习,各画一笔为记号,依次类推,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前面学过的内容已经画出“正t”七画即可。这种“七步识记法”操作时可以弹性升缩,如十天内要掌握一门学科,章有十几章节的内容,那么,你可以把每个章节为一个学习时数,按以上方式操作,同样能达到令人惊奇的识记效果。许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取得很好的成绩。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笔者所任高一年段四个班级的优生数明显比其它同年段四个班级的优生数多。

以上七种识记方法在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识记效果,就应该认识它们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暗示法是识记的心理基础,是识记的序曲,其它识记方法都是在其诱导下发挥它们的识记功效。联想法是最常用的识记方法,其识记效果十分明显,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口诀法更倾向于识记《条约》、历史意义等内容,在识记的过程中可与联想法结合应用,其识记效果会更好。歌谣法要注意把识记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曲调联系起来。幽默法就象烧菜的佐料,既要根据识记的内容的需要,又要依据课堂情景适时而用。图表法具有部分复习的特点,而间隔法具有全面复习的特点。在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多种方法交织应用并且师生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识记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识记方法的介绍、示范,进而让学生掌握方法,善于识记历史知识,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和快乐,在成功和快乐的体验中掌握历史知识识记的方法。当然,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创新,对学生授之以渔。近代新文化先驱胡适先生的话是最好的诠释,“鸳鸯绣取从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5]

总之,识记历史知识要掌握识记方法,在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注释:

[1]卢勤著:《写给年轻妈妈》,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6年,第150页。

[2]王力、朱光潜等著:《怎样写论文》,辽宁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79页

[3]杨清主编:《简明心理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0页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9

如何学好历史这一科呢?在这里首先和同学们谈谈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付出的艰辛劳动,Y代表正确的学习方法,Z代表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这个公式告诫我们,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就要勤奋、刻苦、高效率,其中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练习和阶段复习、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前四个环节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最后一步可以每周一次或一单元一次。从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学习做。下面就告诉你怎样去做。

1.预习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养成了预习习惯,就会学得主动。预习的具体任务是:初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和思路,与学习过的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找出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预习笔记。

方法是:运用语文课的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提炼每段的核心内容,并用关键词语概括段意,写在课本自然段的旁边,如:历史背景、经过、失败原因、意义、评价等等。预习后,合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新问题?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虽然开始费点时间,可是上课可以有重点的听讲了,减少了因上课处处被动听讲的时间,效率提高了,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懂了,课后复习的时间便减少了,做作业也快了。

2.课上听讲

课上听讲是你一天学习的主要内容。经过预习后,就会盼望着老师上课时解决自己遗留的没看懂的问题。上课时就会通过老师的指点、讲解、诱导,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边听边记笔记,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入更高的境界,而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表面理解。

第一,上课专心听讲。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讲,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里能集中起来有15至20分钟专心听讲就不错了。这段有效的时间是听自己在预习中没看明白的问题和老师拓展的问题,是不能走神的。

第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建议同学们预备铃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回忆上节历史课师所讲的内容,以便于回答老师的复习提问和新旧知识的衔接。这样可以使自己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听讲和思考问题。

第三,记好笔记。高中与初中大不相同,不能是老师写一个字、词、句子,你也跟着抄一个字、词、句子了。我建议同学们把老师写的板书提纲直接记在课本的自然段开头处,把老师提出的拓展性问题记在课本的相应空白位置上,这样既可以节省记笔记的时间,积极思考问题,又可以复习时使用起来方便、直观。

第四,课堂上既要把自己设想成历史人物的角色,设身处地思维,又要站在今天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评价就比较客观全面。

第五,要特别注意每一节课的头尾两部分。因为每节课的开头基本是老师复习、提问,概括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重点、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是老师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小结,布置作业及思考的问题。

第六,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如果你每节课都这样想,你的听讲效率肯定会高。怎样就算是当堂掌握了呢?如“洋务运动”一课,你通过学习知道了它发生的背景原因(内忧外患)、目的(对内对外,巩固统治)、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等)、内容或过程(四个方面)、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结果是不成功及原因、评价(一分为二,有利有弊)等就可以了。说明你对洋务运动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第七,注意听老师的方法,总结规律,深化认识。

3.课后复习

课后的复习、练习也就是知识的巩固阶段。目的是要让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保持持久的记忆,可以说它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没有哪个人靠课堂学习就完全掌握了知识,做作业不查书就顺利完成的。

第二,课后复习可以弥补做作业涉及不到的知识。因为作业数量有限,不可能涵盖课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作业未涉及到的内容就有可能长期被忽略,形成学习上的“欠债”。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以下四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第一,尝试回忆。这里重要的是尝试回忆,它可以先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回想一遍。

第二,看课本。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工具,是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越是优秀生越是重视课本的使用,而且划得很细致、笔记很多。

第三,整理笔记。课堂上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建议同学们准备一个历史专用笔记本,用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用,记录预习中的问题、课后复习时的总结、体会、提示、课本的补充资料或经典试题。这个笔记本是阶段复习、临考前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查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可以帮助你加快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对比时好的方法有列表、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分类、列关键词、编一些易记的顺口溜等。有一个好的笔记,会增强你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看参考书。参考书是我们课本的一种补充资料,看参考书是为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选参考书要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必须是最新版本,与现行教材相匹配。②必须带有学法指导,知识结构示意。③必须配有近几年的高考例题分析。④不要求多,以一套为准。参考书课前课后都要不同程度地去看,一定要围绕着课本中心内容去看,拓展思维,增长见识、博采众长,这样可以促使你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向纵深及广度发展,使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4.课后练习

做练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应用过程。也就是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通过练习,不仅能检查你的知识是否真正领会了、理解了、记住了,还可以深化你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如果你没怎么翻书就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说明你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错。

在首先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应该找一些参考资料进行阅读、练习,拓展知识和思维。

5.阶段复习

复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渡环节。复习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教材,消化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

5.1强化记忆:为了使自己学习的成果牢固地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还需进行强化记忆。

5.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在漫长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可以及时补上,减少在学习上“欠债”。

5.3融会贯通,不要孤立地死记知识,要把所学知识互相联系起来,用摘要或列提纲等办法加以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正是历史复习的中心任务。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记忆遗忘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40097

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十余载,在与历届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历史学习中的记忆遗忘问题”是学生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历史学科记忆差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记忆;二是未能及时巩固、强化记忆,导致今天背明天忘;三是未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只是机械记忆,导致知识点无法灵活运用;四是不懂得一些记忆对策,导致记忆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针对以上现状,笔者总结出如下对策。

一、优化课堂结构,自主探究基础上理解记忆

《基础心理学》指出,通过理解来识记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保持的效果就远远好于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优化课堂结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理解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以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围绕本课的核心“君主立宪制”,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背景、过程、特点等方面逐一突破,结合相关问题、材料自主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的记忆核心:背景――“光荣革命”;过程――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制内阁,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再拓展丰富具体知识点,细化记忆。这种意义识记降低了记忆难度,缩短了记忆时间,提升了记忆效果,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二、巧用记忆规律,回顾联想基础上强化记忆

记忆存在遗忘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结束后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接着,这种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速度和数量有所减少,最后则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针对遗忘特点,我们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反复强化记忆,以克服记忆的遗忘性。比如学习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填空、提问题等形式当堂及时巩固新知。新课内容学完后,引导学生尝试对该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复述,再自主构建该课的核心知识框架。下节课新内容学习之前,可通过背诵、默写、知识抢答、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旧知的复习回顾。在单元新课内容学习过程中,不断联系已学知识,反复强化记忆。仍以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在学习本单元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时,可通过美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多次引导学生回顾和深化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经过多次回顾联想,学生记忆的遗忘速度逐渐变缓,实现长期有效记忆。

三、把握学科特色,巧用数轴图表活化记忆

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历史事件多而复杂。因此,不少学生抱怨历史学科知识点难记,尤其是历史时间难记,因果关系不易理清楚。其实,只要学习方法恰当,这些也可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针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乱、时间记忆困难的问题,可以选用数轴记忆法。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涉及8课内容,其重要知识点多且杂,学生学习、记忆起来感觉困难较多。新课学习时,笔者指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画时间轴,分“反封建”、“求民主”两条线索,分别在时间轴上标注时间、定位事件,再加以具体分析探究。单元复习时,再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默写时间轴的具体时间、事件,在时间轴定位基础上有效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学生普遍反映效果显著。其实,也可利用数轴记忆法,将同一时期中外历史事件进行对照记忆,更有利于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因果关联,实现有效记忆。

针对历史事件记忆混乱、同类事件经常张冠李戴的现象,我们可采用归类记忆法。所谓归类记忆法,即将相同类别或性质的历史事件合并记忆,既有利于减少记忆的偏差,也有利于同类事件的对比分析。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会议分散分布在必修三册书中,学生做题时经常史实颠倒,错误率较高。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共历次会议按照时间、会议名称、核心主题归纳整理、归类记忆,学习效果很好。

学无定法,记忆亦无定法。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理念,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养料,指导学生巧用记忆规律,把握学科特色,自主探究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实现有效记忆;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