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备考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3:19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备考策略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1787178917911889”(1889: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1791年宪法》、1789:法国《人权宣言》、1787:美国《1787年宪法》、1689:英国《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6]姚焕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蒸汽的力量”为例[J].教育探索.2011(08):144-147.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7-02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中学校的历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将课堂导入策略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开端,也可以激发的历史学习兴趣[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改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将课堂导入策略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讲故事、设问等课堂导入策略,以此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保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文根据高中历史人教版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积极作用

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2]。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联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为了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教学而在正式授课前插入的导入语,这就是课堂导入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导入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2)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可以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为课堂互动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应用课堂导入策略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课堂导入应该符合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目标。其次,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安排课堂导入的时间,一般在正式授课前预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多不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如果一堂课中上下两部分的关联内容较少,这个时候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导入。所有的课堂导入策略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只使用一种导入策略,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导入策略,做到灵活运用以活跃课堂气氛。

2.将课堂导入策略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方法

2.1复习导入策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将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体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并进一步引出新的知识点,做到温故知新,这样可以在历史知识点讲解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就是分封制,西周天子统领着所有的诸侯,而诸侯为周天子的臣属,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的诸侯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均有相同的政治性质。但宗法制侧重于嫡长子继承王位,目的是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教师通过上述导入语,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将知识点有效衔接起来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

2.2讲故事导入策略

在刚上课的几分钟内,很多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充分运用历史典故,注重故事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说:“在讲课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样学生因为期待会迅速安静下来,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将故事的导入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天平天国运动》时,在正式授课前可以讲与天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相关的典故故事;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木马计”的故事,之后引出古希腊和小亚细亚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等等。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多媒体导入策略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高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配备齐全[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如可以应用图片、视频和歌曲等多媒体导入方法。在授课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播放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等,达到渲染课堂教学气氛的目的,并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可以首先播放圆明园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时,可以播放一段武昌起义的相关视频资料,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并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渲染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进行历史学习。

2.4设问导入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并在正式授课前提出问题,之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原因。首先在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应该注意问题是否具有深度和新意,并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其次,应该和教学重点有效结合,尽量选择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内容进行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前时,在授课前教师可以设问:“大家小时候都看过《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故事,但你们知道它们来自哪个国家吗?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发源地是哪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设问导入的方法,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给学生制造了一种悬念,让学生产生了强烈希望找出答案的愿望,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3.结语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多种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课堂导入策略,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综合运用复习导入、讲故事和多媒体等导入策略,发挥课堂导入的积极作用,以此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武肖生,魏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2012(08).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3

论文摘要:自2001年我国进行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故旧沉疴依然存在,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仍然有些令人担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还未完全植根于一线教育者的心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情况总是有些残酷的吞噬着历史教师的教育理想,驱使着教师不得已的教育行动。文章认为既然参与到了历史教育行列,就要面对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坚守历史学科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和社会需要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将生存教育、发展教育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总结这些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作用。

21世纪伊始,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为包括历史课在内的各学科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历史课程功能从过去的“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向“使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和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历史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本位的分科课程”向“综合的、学生本位的综合课程”转变,历史课程的内容由“难、繁、偏、旧”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开放性和参与性”转变,历史课程的评价由“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向“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的管理由“集中管理”到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转变。[1]为更好的实现这些转变,包括历史课程在内的各学科课程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融入了课改的潮流之中,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写下了一页在国人心中涌动的史诗。

一、以生存与发展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在以生存与发展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课程改革,使历史课程的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很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指挥棒、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轻文观念等沉疴的影响,为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升学率,历史学科仍然被学校视为“副科”、“豆芽菜”、“杂牌军”,[2]致使本来就较少的历史课时减少,在众多学科中受到轻视、漠视、甚至鄙视。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情况使一些历史教师深受打击,课改的教育理念难以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以致历史教师对教学准备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脱离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丧失了作为历史教师应有的激情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淡漠,学习历史的意识缺乏,中学历史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新课改的新鲜血液没有深入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骨髓。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人为本的生存与发展教育

“20世纪科学与人文分手了,21世纪又将汇合”,[3]二者不论是分手还是汇合,都是围绕着恩斯特·卡西尔所抽象出的“符号动物”、“文化动物”[4]——人在转动,即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21世纪的教育也是一样,不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生存与发展教育。以人为本所进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理念。以人为本,不只是为了人类本身的生存(活着),还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发展(好好的活着),生存与发展成为人类存在的两大主题,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在人文学科中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不可或缺。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1972年提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5]今天要学会生存,明天就不仅仅是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发展。那怎么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呢?想途径很多,教育会是主要的途径,即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培养生存意识、发展意识,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何为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呢?生存教育就是指为获得谋生的手段以延续生命所进行的教育,亦即教育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延续,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为人活着而教;而发展教育是注重个体精神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教育,也就是为了活得好而教。[6]为了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今时代需要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在当代要融合进行。

2.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当改革的春风来临时,虽然势头猛烈,但是后续没有跟上,也会悄然消逝。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老师,尤其是历史老师,更应该抓住新课改的机遇,面对教学各方面的挑战,负重自强、开拓进取,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植根于自己的心中,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总结等环节之中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渗透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播撒人文的芬芳,陶冶人文情趣,提高人文修养。

(1)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准备工作之中。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准备工作中,在作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用等方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作学生情况分析的时候,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运用观察、谈话、提问、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进行分析,也要对意志、兴趣、年龄、爱好、性格特征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客观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这一项工作是很难做到准确且清晰具体的,因为在我国目前中学主要实行的是大班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人数较多,通常是在40~60人左右,在短时间内是很难了解学生的。加之历史教师较少,教学的班级数量多,面对的学生多,基于历史学科的学情分析难度就更大了。主观上,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存在模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状况。有很多老师做的学情分析大都是“本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较低、一般),年龄特征有明显的好奇心,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历史基础知识及其结构较好等等”宏观上的、不用观察、谈话问卷等就能凭空想象、说出口。鉴于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就只能凭着自己的智慧、良知和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定自己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信念,多花工夫准备自己的学情分析,做到更加精确、具体,深入了解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的拟定,要理解课程标准,领会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业发展及结果作出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在确定三维目标的时候就要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在历史基础知识中发掘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最后逐渐形成既有助于学生学会生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再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相关学习材料,有意识的进行生存教育、发展教育。比如在讲述“大禹治水”的时候,就突出在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祖先大禹不负部落人的重托、厚望,为部落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着想,亲自带领人们治水,顺应自然环境开沟挖渠,变水患为水利。在讲述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时,强调他看到了倭寇对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明朝社会的稳定构成的威胁,立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宏志,为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着想。

最后,在选择教学策略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预期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之中渗透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的历史教学策略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概括为主要有资料研习策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历史调查与访谈策略、编演历史剧策略、历史图示教学策略、历史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等等。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教学策略,在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中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意识仍然要伴随其中。比如在“洋务运动”一课选用问题探究教学策略,首先提出问题,这一课可以提出的问题:①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②洋务派创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③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④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⑤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⑥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7]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再次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讨论本课的疑难问题,碰撞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讨论后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建构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选用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好,收效更大,有助于其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2)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实施过程。历史教学的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实施过程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在此环节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用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做好教学准备后,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总是会和准备的教学设计有差别、有变化,因为教学的真实环境具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师处理应急事件、教学思路的临时调整,外在环境教室、灯光、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由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的因素,因此,教师就要以不变应万变,教师不变的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和真实的教学情境巧妙灵活的做一下改变和融合,生成具体鲜活的课堂教学,将生存和发展教育带入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比如在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中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8]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发展等有关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上课时,就既要根据教材的生命问题谈生命,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生命,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即是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继续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能生存得更好。在讲解或者演示的教学中,学生也许不能完全理解何为生命,但是教师得根据教室里学生、环境、设备等教学的情景适时的进行生存与发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其植根于心中、实践中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3)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评价之中。在课堂教学后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价中,要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除了通过考试法外,还应通过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成长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进行评价,重视评价的方法,也重视评价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不仅重视结论,更加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习思维的锻炼,不仅重视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更加重视生存发展的能力。最终带有生存与发展教育理念的教学评价的落脚点不仅应该落在教师的教学上,还应该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4)寓生存与发展教育于历史教学反思总结之中。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总结中,看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真的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以生存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是否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意识是否形成,生存与发展能力是否增强,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以生存与发展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不想在21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中被落下,就要看到历史课程的转变,直面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历史教学改革的信心,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从学生、老师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参与到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基础学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19.

[2]曾皓.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研,2010,(2):1.

[3]骆向韶.新时期中学历史中的人文教育[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3):120-122.

[4]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3-3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6]刘时新.关于生存与发展教育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3-75.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4

关键词:影像史料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效果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政策的实施和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体制随之发生改变,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与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印象的加深,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及解决问题的种种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影像史料不仅可以直观地将历史反映给学生,还可以刺激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对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理解历史具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像史料的内涵及主要分类

影像史料是图像史料、图片史料、影片史料等多重元素的总称,其在历史教学、专项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将研究范围继续扩大,就可以适用于博物馆馆藏珍藏、建筑物等社会研究活动中,通过不同方式的运用将其展现出来,进而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影像史料依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形式而言,其可以分为影视史料与图像史料,而图像史料又可以分为图片、照片、绘画等;依据内容而言,图像史料可以将其分为五种形式,分别为人物影像、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艺术品及地图,而影视史料则分为历史记录片及历史剧情片两种。其中历史纪录片主要是在某一阶段所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及历史文献题材的纪录片,而历史剧情片主要指的是反映历史事件的影视剧、录音及多媒体等;依据来源,影像史料可以分为原始性的影像史料及再造性的影像史料,在二者之中前者属于真实事件,可以通过直观的形式反映出历史,比如照片、绘画、纪录片及拓片等,后者属于后人依据历史资料想象或者杜撰出来的历史,比如图画、漫画等;依据状态,可以分为动态史料与静态史料两种,其中动态史料主要指的是播放的影视史料,而静态史料主要指的是以图像史料[1]。

三、不同影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影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不同,其展现的结果与效果不尽相同。所以应先将史料予以分辨,进而将不同影像史料予以判断,运用合适的策略。

(一)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图像史料包含较多,比如漫画、照片、绘画及地图等。这些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从这些史料当中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和信息元素,为丰富学生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和帮助。不同形式的图像史料,其运用的策略不尽相同,影响到具体实施教学。为了有效地满足课改要求,对不同图像史料采用不同的运用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2]。

首先,漫画史料。漫画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在其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比喻、象征及夸张等手法。虽然这种创作形式较夸张,但是其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特征,能够有效地将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等本质予以呈现,进而对恶劣形式进行批判与揭露,更具直观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漫画,进而挖掘其内涵,以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

其次,照片史料。照片是瞬间的定格形式,是整个图像史料当中最真实、客观的形式,能够直观地显示出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照片进行简单的介绍,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进而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对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及绘画作品,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对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直观,这时教师可以以照片史料的形式一一展示并加以介绍,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二)影视史料的运用策略

影视史料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影视史料可以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影视史料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直观地、形象地令学生了解历史。因此,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对影视史料予以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做好上课的准备。

第一,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配合影视史料的使用,与此同时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含量,决定在哪个教学环节中运用。比如课前导入、课堂当中,还是课程结束前的尾声阶段。将影视史料置于课堂关键之处,对学生对理解的理解更具针对性。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大篇幅地使用影视史料,应充分掌握影视史料在课堂中的时间段,确保课堂知识的有效学习,将课堂主体展现出来。当前,社会经济逐渐提升,影视剧的制作层出不穷,对于历史课而言,能够利用的影视史料相对较多,如何在较多的影视史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相当关键[3]。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影视史料内容予以掌握,选择播放5分钟至10分钟的片段即可,避免因放映时间过长影响教学。

第一,应对影视史料的解说词予以准备。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应将解说词准备好,因为解说词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在学生观看影视史料的过程中,清晰地掌握该内容,进而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结语

影像史料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是极精彩的一种教学方式,体现出教育改革中的精华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的影像史料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其展现的结果与效果不尽相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明确影像史料运用的意义,才能真正发挥影像史料的具体作用,体现教学价值,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04):109-113.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5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兴趣培养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43-01

兴趣是人们认识、探索事物时的一种心理的活动或情感的体验。在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对某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才会对其表示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对其进行探索。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无疑是充分肯定了学习兴趣的。

一、兴趣的特点

兴趣根据其起因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直接兴趣表现为,学生对教材所叙述的历史人物、故事、图片以及教师正讲解的比较生动的内容所产生的兴趣,这些都是学习活动本身以及历史知识本身使学生产生的需求。而间接兴趣则表现为,学生由于学好历史课后所得到的诸如高考文综的高分、奖学金、家长设置的物质或精神性奖励等所引发的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即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适当运用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来刺激学生的直接兴趣,同时做好科学客观的历史课程评价活动,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

二、高中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策略及方法

(一)备课阶段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预设

学生能否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中获得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关乎到他们对历史课学习的动机和需求。课前了解好学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给学生适合于他们自身的成功体验。这就需要分层次备课了。仔细的分析学情,对学生情况做到详细把握、层次清晰,是分层次备课的主要特点。只有分层备课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的期望度,进而有层次的培养其学习信心。

(二)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为培养任课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曾经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再学习其他教师的一些经验,总结了比较成功的方式:

1.适当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提到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积累了深厚广博知识的基础之上,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风趣、感人至深的语言将这些知识表述出来,才能振奋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除口头表达之外,教学语言还应该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以及面部表情。幽默有时是不能仅用语言表达的,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恰当运用会成为历史教学幽默语言的点睛之笔。该策略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在于方式灵活、使用方便、随机性强。很多时候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小事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缺点是,幽默的程度不好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手舞足蹈式的表演,反而会起到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反效果。另外,幽默教学语言的使用对教师的口头表达、教育机智、表演天赋有一定要求,口头表达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教育机智和表演天赋则比较难以训练。

2.引用时事热点、名言警句、寓言故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愈来愈广泛,对于众多的典故、名言也会稍有涉猎,并以之为能。那么在讲述历史知识时就可以适当的将之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感到亲切,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自然就上来了。另外也可以利用学生对时事热点的热情,进行知识的迁移。此类策略优点在于现实性强,学生容易找到实证。缺点与上一策略相仿,即容易分散注意力,在引用事例、名言或故事时,容易使学生的思路偏离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教师平时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3.利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设置教学法是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模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一现实情况而定的,用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情况,在情境中设置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既有一定难度又没有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历史类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急需学生当场解决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用满足其求知欲的方式激培养其历史学习兴趣。该策略存在的弊端则是,课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占用时间较多,不可能成为常用办法,另外,对学生的历史把握能力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4.组织好历史课外活动

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和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常规状态下的历史班级授课局限多多。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的主动参也受到此类的制约而比较难以施行。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另外,在历史课堂中的比较干枯的讲述往往不如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观察而得到的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因此,课外活动往往更能促使学生主动的去探寻和研究,进而实现对其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改善培养历史学习兴趣的环境

学习兴趣是一个情感概念,学习中没有情感的因素存在,自然也就没有兴趣可言了,因此,要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必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流出甚至是迸发,而“师生之间是否建立良好的感情,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能否培养更好的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具备一颗对教育充满爱的心。其次,需要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抛开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注意不要使用命令口气,需要对学生因势利导,在了解其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打开他们的心灵打破他们的心灵障碍,才能平等的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注意营造民主课堂,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实施表养性教育,切忌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如果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会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你的关怀,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有效性

笔者根据一线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案例,从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时效两个方面入手,探究适应新课程改革,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包括做好有效的备课,整合课程内容,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具体情境和以人物为主线等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能有效的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目的实现,不只是为了顺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一、充分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为了课堂教学所做的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具体来说包括:首先,掌握教材,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课程标准,熟悉围绕教材所有的配套用书。其次,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良好的教学需要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才能充分进行,在此之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学习习惯等,第三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在充分掌握了教材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和品德发展。

有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套路,无论是在分析教材还是分析学情一直都用不变的模式和思路,久而久之,备课的过程就被忽略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所以,在备课这一必经之路上也要渗透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思路以提高整体的历史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历史课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所起的作用是承载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编著的各种版本的教材,虽然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反应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教师使用哪一版本的历史教材,都必须重视教材提供的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而有时候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得不重新整合历史课程的内容。

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更加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要把以专题形式编著的历史教材内容打乱,重新进行整合,当然这些整合都是专题整体的学习目标为前提,每个专题同时包含若干个“学习内容”,每个“学习内容”中同时包含很多个子内容以及为了进一步说明学习内容的图片和表格,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和“材料阅读与思考”。根据这种课本的编排,我们可以在讲授第一子目相关的内容时,同时设计到了第二子目的内容,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即可教授一部分第二子目的内容,以便在学生学习下一子目时能温故知新,对知识融会贯通。这样的整合能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当然,在对内容进行重新布置之外,还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或者删减,处理教材内容时更加灵活多变,对重点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适合课外阅读的内容则少占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这样的编排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在这样的编排过程中,历史课本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条思路,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知识,游刃有余。

三、探究式教学

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一般而言,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会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问,当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形成了一套系统,并且层层深入,提问就不单单是教学中的环节,而变成了教学法。假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探究式教学,那么一个问题是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已经变的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式教学中由于探究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以及历史的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在探究、学习、摸索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答案。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在具体是教学中,教师最初的提问会收到来自学生的多种多样的答案,当老师对答案进行了逐一有效的评价之后,利用学生的部分答案继续组织接下来的问题,这样步步设问,步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最终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究式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老师也成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此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师想要运用,并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如此准备才能真正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达到教学目标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教师要在诸多方法中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所以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有目的性,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问到哪里,盲目的提问会使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最终,教师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会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的认识更加模糊,最终南辕北辙。

其次,要提示范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会从侧面向学生传达出教师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提问时,一些是非答案的问题教师大可以不去设问,因为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猜测,只会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思考,而不是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式思考,还有一些问题不可随便设问。如“假如英国没有侵略中国,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历史发生过的才叫历史,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不容假设的,这样的问题一旦提出,就给学生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而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这样的想象是没有必要的。对于这两类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涉及,否则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就不能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而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材料也会自行地提出疑问并自主解疑,这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领域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和无数的研究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探索,在继往开来的教学教育中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7

1.难易失当,针对性不强。

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常常“一刀切”,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让学生吃“大锅饭”,没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布置。有的作业又太简单,既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更不能激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这种过难或过易的作业,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结果常常是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

2.缺乏有效情境的创设,缺乏活泼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仅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每个教师要积极探求的教学策略。但是,传统的作业往往围绕书本知识做文章,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据,作业的内容常常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知识点到知识点,很少向课外延伸;在作业过程中,师生往往是按部就班,先完成教科书上课后的作业,接着完成练习册的相关作业。师生像机器一样,按程序在工作,缺失一种灵动鲜活的学习氛围。这种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作业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完成作业也不需要深入生活。

3.忽略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考虑。

关于作业设计,所有教师都认为是通过全面、深入地剖析知识,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作业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应该以学生为主进行操作,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

4.形式单调,缺乏方式方法。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指出:“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历史教师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历史知识本身,还要关注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学习的策略;不仅教师自己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更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历史有效练习设计研究的对策思考

(一)精选题目

1.有效历史练习设计应符合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些理念是指导教师实施历史课程的准则,也是指导教师作业设计的方向。

2.有效历史练习设计应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不是靠自己想出来的,也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更不是靠简单、重复、盲目的练习练出来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独立的行为个体。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特征及个性。任何一门课程(包括历史)的学习应包含着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的过程,作业应避免简单重复,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量的大小和作业的层次感等因素,从而改变低效课堂的现状。

(二)建立练习设计合理的评价和改进机制

1.学生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仅是在教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是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包括作业的设计。学生参与作业设计不仅能体现他们的小“主人翁”地位,而且能在作业设计中了解了命题者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即训练其解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鼓励学生个别进行作业设计,并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共享,同时定期给班级所有人布置作业设计类的任务。其设计的作业本身并非所有的都很高明,但它能带动一批人,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的另外一个做法是每一次作业后都给学生布置任务:本次作业,你觉得哪些是亮点?哪些有待改进?提出改进意见。这个做法一方面可以帮教师对本次作业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对问题的思考。

2.教师团队合作进行作业设计。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作业有效讲评实施策略

高中历史作业是高中学生根据历史老师的布置和要求,在课外独立应用、巩固所掌握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高中历史课作业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①口头作业。包括背诵、复述、口头回答历史概念及基本史实;②书面作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并形成书面语言;③实践性作业。就某一历史现象进行思考、社会调查等。内容涉及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

对作业进行有效讲评,不仅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接受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前后所学到的知识紧密相连,提高思维的发展水平,使思维既具备深刻性,又具备灵活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另外,可以使学生对作业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

对于提高作业讲评的有效性,在作业讲评的实施过程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1.口头作业有效讲评策略

针对口头作业,可以采取分层评价和多方评价,不仅是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而且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并善于从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从正面的评价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成功感,并挖掘出学生历史学习的潜力。

2.书面作业有效讲评策略

主要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来进行作业讲评。

(1)“讲授式”作业讲评。讲授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虽然现在引入了诸多教育教学方式,但是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取消的。因为,从教育一词的词源来分析,教育“一是引导,二是讲授”。二者同等重要,都不可偏废。在这种讲评方式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发挥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将作业讲评向课外延伸、拓展。在这种作业讲评方式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既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成为“为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的导师”。

(2)“讨论式”作业讲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讲评方式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接受彼此的经验教训,从共性的问题中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学习能力。采用这些讲评方式需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对于作业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或是典型性问题,要尽可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探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近墨者黑”的真伪,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是内因重要还是外因重要。

(3)“探究式”作业讲评。让学生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3.实践作业有效讲评策略

高中历史教师要多联系社会实践,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教会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实践作业的完成难度较大,却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讲评之前,教师需要对实践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这样,在讲评的时候,才能针对学生的实践作业作出客观、全面的讲评。

二、对作业有效讲评的评价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包括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这些崭新的评价策略同样应该贯彻在作业讲评的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1.发展性策略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高中历史课教师对学生在作业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表扬。评价目标要从单一、静态、刺激性、终结性的评价积极转变为多维的、动态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变为注重多元能力的提升;要从关注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是否提升学习能力。

2.全面性策略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目标的全面性即多维发展性”。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时,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提升与知识的积累,又要关注对历史学习的情感、态度;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

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被评价对象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智力发展情况,针对每个人进行评价,让评价尽量能够体现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发展状况都要予以关注,要对这些能力的发展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坚持多方式、多渠道,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大方面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语言优化策略

教师的评价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相应的反应。因此,高中历史课教师的语言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尊重、理解学生,创设良好的作业讲评环境,引导学生以健康自信的心态去迎接下一次的学习任务。在评价的时候,要保持热情,特别是当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采取独到的方法,得出有创意的结论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褒奖与鼓励。

4.评价形式多样化策略

在常见的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等评价形式之外,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讨论、探究等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三、对作业有效讲评的反思策略

“反思”是指有意识地努力地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联结,即把原因和结果、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思考”的另一种表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了各领域的学习水平并提供了一些相应的行为动词。这三个领域也就成为了确定教学目标水平的依据。因此,在作业讲评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容上反思这三个目标达成的程度、反思作业讲评促进教学内容丰富的程度、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反思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

1.案例研究式反思

案例研究式学习因为其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探索,所以,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实施案例研究讲评法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很多教师不敢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方法,主要也是担心学生素质达不到这一教学法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耐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从高一开始,就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并进一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案例研究讲评法有很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在实践中采用何种形式,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既有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来确定,不能自始至终采用某种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就要较多地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3)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在采用案例研究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和小组的看法,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要明确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学生之间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争论中逐步统一认识,进而掌握作业要点。

2.行为研究式反思

在作业讲评的过程中,比较强调学生主体的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进行讲评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言行的控制与课堂的把握,特别是在讨论式或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往往任由学生随意发言,结果并不能与作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相契合。为了避免这种偏差的出现,应该做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重塑师生关系,在“你―我”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平等的协商与交流,并在相互理解中接纳对方。当然,这种平等只是把作业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和相互协商的基础上,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真诚协商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是国家、民族最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有鉴于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国历史作业存在着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种种问题,作业改革势在必行。中学历史课作业要创新,让作业“新”起来,不仅是形式“新”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活起来。通过作业有效讲评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主体性地位,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我就针对这一论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当然,这一论题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文中观点只是我的初步探索,希望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宫晓明.课堂教学的讲授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

[2]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

[3]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自林菁.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探微[J].教育评论,2003.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9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素养、优化教育流程、有效的传授知识内容、合理的训练学科能力、恰当的传授思想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教”与“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对实际学情的理解和分析,因材施教,适时调整策略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是实现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方法目标的必经之途。把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长效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塑造高素质人才则是教育教学的必然之由。

关键词:计量数据历史知识结构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引言:

对于高三教育教学和备考复习而言,如何有效的讲授知识内容结构、如何合理的训练学科能力、如何恰当的传授思想方法、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科素养是一个多解的命题。要实现这四个角度的教学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发展,优化教育效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实事求是的理解学情、科学规范的训练、及时调整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差距,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技术问题。

在下文中,笔者不揣浅陋,拟就如何有效利用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学情和调整教学策略的话题略呈管见,希冀能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指正。

维度一:科学规范的命制试题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没有规范的学科训练就没有规范的学科思维。规范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课堂教学、研究型学习、史料研读及遗址考察等,但是最简单而且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试题测试。科学的试题、科学的测试、科学的训练对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训练和历史学科规范及学科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命制科学规范的试题可以建构一个计量统计的模型,以分析学情和调整教学策略,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如何才能命制一套较为科学和规范的试题?这不仅需要了解测量技术的相关问题,还需较为深厚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育经验和教材的熟悉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般来讲,一套试题从结构上需要体现以下几个考察的方向:学科基本知识、学科基本能力、学科素养的体现。而学科方法则是沟通上述三个角度的桥梁。

从历史学科基本知识角度讲:内容应该包含高考考察的七个结构模块,即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希腊罗马、近代世界、现代世界及选修模块。从历史学科能力角度讲:文科综合能力“考试大纲”将历史学科的高考考核目标表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要求①。具体来讲包括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重构历史时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理解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历史学科素养则是如何应运历史知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灵活体现,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必然内核。培养素养“要关注知识的消化,关注它是不是发生了有益于吸收、转化为有益于生命的酶化”。②“把死知识变活,把活知识变灵”③是知识酶化的主要目的。

规范的命制试题后,设计测试的双向细目表,建立一个完整的测评模型后便可指导解决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学情和调整教策略的问题了。

下文,笔者拟就操作中的实例来讲述具体过程,以期抛砖引玉。在模型样本选取上,将本年级文科班分成程度好和程度一般两类。以较好的为参照系,在程度一般的学生中进行测评和策略检验,找出规律并进行验证。

维度二:利用分数段分布的统计数据分析学情以调整策略

下图为分数段数据,来源于分组中程度一般的学生。测试后将数据做出统计,结合数据分析学情,调整策略,矫正教学。

分数段分布数据可知如下学情:分数段的分布百分比可确定学生的层次、明晰学生是属于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的“知识型不足”,还是史学能力不到位的“技能型不足”;确定教学中重能力还是抓基础的后续教学重心、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与深浅度。

上图所示,中间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较多,反映出大多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较好,可继续加强和保持效果,确保不出现知识型问题。但非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如:课本小字部分(即自学内容)、非重点内容。

高分段人数较少,反映出技能型不足的问题。表现为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能力不足和逻辑思辨能力、史学理论方面存在欠缺。通过试卷作答细化分析发现语言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及规范答题能力欠缺。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数据分析采取如下策略:为了能提高高分段人数比重,调整教学难度和深度,通过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理论储备,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技能与方法,以提升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欠缺。指导和训练答题技巧,训练其在作答过程中语言简明、清晰、严密、要点化、序号化的能力。

在下阶段训练跟踪并在同一模型与难度下测试,如图所示:

数据统计后,发现效果较明显。中间分数段的学生人数百分比稳中有升,高分段人数明显增多,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史学理论方面存在欠缺等技能型不足的问题得到修正。

维度三:利用能力结构得分统计数据分析学情以调整策略

、针对此问题调整策略,借鉴语文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如找准关键词、对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历史要素与关键词的关系,题干限定语的查找等。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名词内涵与外延的准确理解度,强化学生的逻辑思考习惯,训练其推理、判断、论证的能力。系统讲授历史学科方法与理论,如历史唯物论、辩证法、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树立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历史的思维、史论结合及生产力标准等论证和评价历史的方法。对学生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行逐个训练与指导。

在下阶段训练跟踪并在同一模型与难度下测试,数据统计后,发现效果较明显。如上图所示,样本学生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两个方面的不足得到修正,进步明显。

维度四:利用知识结构统计数据分析学情以调整策略

知识结构的统计分析,可知道学生哪些知识掌握的不到位,以便及时查漏补缺。由于知识模块范围太大,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双向细目表及各小题得分率仔细分析,准确找到薄弱环节,再结合能力结构统计数据,分析是知识型问题还是能力型问题,以便更好的掌握学情。

上图所示,样本学生在“古代中国史”和“现代中国史”两个方面存在不足。针对此问题,查找薄弱环节,详尽分析,调整应对策略,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如古代经济,古代科技等。理清中国古代史的时代特点及线索和发展脉络,按通史时序梳理知识。现代中国史教学中注重时政与历史的关联,补充中国现代史中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内容。利用对世界史的知识优势,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交叉起来,通过中外关联与对比,来加深理解。对基础知识进行再强化,加深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深刻性。

在下阶段训练跟踪并在同一模型与难度下测试,数据统计后,发现效果较明显。如上图所示,样本学生中“古代中国史”和“现代中国史”两个方面的不足得到修正,进步明显,超过了参照系的学生。

五:结语:

课程改革实施下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素养,优化教育流程,有效传授知识、合理训练学科能力、恰当传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素养、传授技巧和思维方法、挖掘和熟练教材、夯实主干知识的根基、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渗透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学习和借鉴、科学的训练、多元的思考、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和史学素质可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教”与“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对实际学情的理解和分析,因材施教,适时调整策略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是实现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方法目标的必经之途。把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长效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塑造高素质人才则是教育教学的必然之由。

引注:

①《2013年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说明(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篇10

一、差异性教学策略的内涵与特征

(1)差异性教学策略的内涵

对于差异性教学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学科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但其本质基本类似于古代孔子提出的一项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虽然它达不到因材施教的高度,但却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基于这种差异性,制定出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此种教学策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受到了很多教师的欢迎,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来说,差异性教学则更多地体现在机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个性差异为立足点,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为目标,建立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2)差异性教学的特征

首先,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差异性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它首先关注的就是学生的个性及知识学习能力的特征,不同于传统教学策略中几乎都是对教师的关注,这种教学策略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中心位置,真正依照学生的需求来设定教学的内容并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次,差异性教学策略意味着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存在一定个性差异,在吸收和学习知识的状况上也可能存在不同水平与情况,在此基础上,差异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多样化的。最后,差异性教学的另一主要特点是“教”和“学”的统一与结合。差异教学属于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也会存在差异,这也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准备,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学习的过程。

二、开展差异性教学的相应策略

(1)教学目标的差异化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别设置。这需要教师首先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比如全班学生中,哪些人的分析能力比较弱,哪些人的记忆方法还有待加强等,教师应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进入到总复习阶段时,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如,目标一: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目标对象是a部分学生。目标二:提升学生的答题技巧,目标对象B部分学生。目标三:提升学生的记忆方法,目标对象C部分学生。还有其他一些目标等,其中每个部分的学生都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仔细划分的,每部分学生可能有所交叉。

(2)合理设计分组

教师可以通过将不同特征的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实现对课时的充分利用。如果将所有的同学集中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全班授课方式依次对分析方法、答题技巧及记忆方法等进行讲解的话,善于分析并具备答题技巧的同学可能就要有30分钟的时间是在听教师讲解分析方法与答题技巧,而只有10分钟至15分钟的时间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记忆方法方面的指导,这样下来,这部分同学来说就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课堂效率可以说是比较低的。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设计分组,将不同特征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之中,教师可以轮流到每个小组进行讲解,小组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彼此启发和交流来学习,并且可以利用一整堂课的时间研究自己薄弱的地方,从而尽快地提升自己的弱项。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部分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出几套不同却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样每组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锻炼了。

(3)课后作业的差异化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使用差异性教学策略时,教师应该注意差异性地布置课后作业。比如对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逐渐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比如可以将作业布置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基础性的作业,以课后练习为主,适合正在追赶学习进度的学生;其次可以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难度略有提升的题目,适合大部分学生;最后是一些开放性的拓展题目,适合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这样逐渐将多数学生的成绩提升上来,结合其他教学策略,不断改善全班同学的历史学习水平。